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8篇

时间:2023-08-09 09:19: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

篇1

一、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相关设计机构工作人员的观念与意识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以及经费等因素,导致审计机关监督权力得不到有效实施,以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很多问题。

1.建设项目审计问题

(1)企业建设项目中财务和设计同监理以及质检等单位之间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企业建设项目设计水平较差、存在很多缺陷,以致项目设计不完善,导致项目施工不能够顺利实施。其次,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监理与质检单位监督控制不到位,相关人员不负责任,工作中存在纰漏,致使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存在问题、造价结算不能够顺利进行。第三,建设项目审计收费不按规定进行。同时,很多建设项目没有进行有效勘察等工作,就实施设计与施工,导致设计不断变更、工期延长,甚至建设项目合同终止。

(2)招投标文书以及合同内容不完善,引起工程结算纠纷

建设单位工程没有对结算方式与造价调整予以有效审计,就会出现合同内容不严密、不全面等问题,不仅给建设工程结算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也会加大审计工作量与监督难度。

(3)建设工程结算超过造价

建设投资项目整体造价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直接受到竣工结算准确度影响。建设工程施工中,施工单位随意虚列项目、施工材料以次充优、施工记录不规范等情况,导致工程结算时造价超过预算,都是审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致加大了审计难度。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决定,不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也会给造成审计困难。

2.审计机关自身问题

首先,审计机关审计方式不正确,审计内容不全面,审计技术与方法不科学。其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过程中,借助的规范与标准,与相关规定发生冲突。第三,审计结构不科学、组织机构欠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逐渐增大,而审计机关审计内容与固定资产投资发展不相匹配,容易出现审计盲区。审计机关监督职责得不到有效明确,以致审计监督职责难以开展。审计机关缺乏技术力量,难以开展有效审计工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而且需具有相应的财会知识、工程专业知识等。然而,相关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不能够胜任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同时,审计机关不仅缺乏技术力量,而且缺乏相应的IT审计师,以致难以开展有效审计工作。第四,审计范围不明确。传统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只是对建设项目及资金使用与管理予以有效审计。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建设项目决策、设计、施工以及竣工结算等都需进行审计与监督。同时,国家建设项目与政府主管部门都应接受审计。第五,审计技术手段落后。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背景下,实施审计证据收集非常困难。然而,很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人员,不能够充分借助计算机作为审计辅助手段进行审计工作。同时,相关审计机关没有实用性与通用性较强的审计软件。

二、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问题对策分析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导致企业发展受到很大障碍,只有针对问题现状,采取相应措施与对策,才能够使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有效实施。

1.规范审计评价体系,创新审计方式

首先,对建设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以及项目资金来源等内容,实施审计。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有效保证建设项目质量与效益。其次,针对相对大型建设项目,借助派驻方式实施全程审计监督。第三,创建于规范审计程序与评价体系。在充分借助国家相关审计准则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审计程序准则,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与降低审计费用。

2.扩大审计范围,突出重点,强化审计机制

审计机关应将法律规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内容均作为审计与监督内容,对建设项目各个阶段内容均进行全方位审计监督。同时,依据建设项目特点,将建设项目投资、质量以及工期作为重点审计内容。审计执行难如果属于普遍性问题,就必须从制度上寻找原因。首先,只有完善审计体制,才能够发挥审计作用。其次,创建审计决定执行追究制。第三,有效整合审计资源。

3.创新审计技术与积极探索审计方法

科学的审计技术与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审计工作量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多、经济体制的有效完善以及投资主体多元化,而逐渐增大。人们对审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审计费用较高而审计质量较低的传统审计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只有对审计技术与方法予以有效创新,才能有效发挥审计作用。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是提高审计效果的重要措施。因此:为保证项目具有可行性与效益性,对建设项目内控制度、可行性报告及报批手续予以综合审计;审计建设工程预算造价、施工以及竣工结算等内容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审计原定工程量与结算工程量之间是否对称;审计财务审批手续;侧重审计资金使用效益评价;认真执行审计回访制度。同时,各种网上支付等交易,也将成为审计内容。会计信息化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要求审计技术必须提高。借助信息技术科学实施审计,已经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方面获得了良好效果。因此,对原有审计软件实施科学优化、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软件进行开发,才能够有效发挥现代审计的作用。

4.创新审计内容与层次

固定资产投资是国家公共财政投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财政审计重要内容。因此,公共工程项目也应成为投资审计重要内容。投资审计内容实施创新必须以国家财政资金项目审计为基础。首先,应该将基础性与公益性公共工程以及国家财政重点建设项目,作为投资审计内容。其次,经济运行中热点与难点问题,应是投资审计内容之一。第三,受到社会普遍关注问题也应是投资审计内容。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减少违纪违规现象发生。审计内容应逐渐倾向于效益性审计以及国家财政资金项目审计。其中,环境效益审计将是审计重点之一。同时,投资审计在深度与广度上也将有所突破。它不仅把财务收支审计作为一项审计重要内容,而且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也将作为审计重要内容之一。建设工程中违纪违规行为也纳入投资审计之中。这样,投资审计层次才能逐渐向宏观方式进行转变。

5.创新审计制度

审计制度只有适应社会经市场济发展,才能够有效发挥其监督、评价以及鉴证作用。因此,创新审计制度更应体现法律公开、透明以及公正等原则。首先,新投资审计规则必须体现WTO规则精神。其次,有效协调与统一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及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第三,对投资审计管理以及工作人员行为进行规范。

6.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力度必须强化

首先,宣传力度应强化。在实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时,借助国家政策与法规,有效保证审计机关占有主导地位与权威性。其次,项目前期与项目预算执行两种审计应相互结合实施,项目竣工后结算一定要进行审计,重点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全面审计。第三,实施审计员派驻制度。针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应在建设项目决策、施工以及竣工等每个阶段都要实施审计。

7.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只有具有高素质、专业技术知识以及相关知识,才能够胜任审计工作。同时,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不足等情况,必须采取一定措施。首先,借助增加编制,引进专业及复合型人才。其次,采取继续教育与奖励相结合的措施。借助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知识与技能,并更新审计人员观念;借助奖励措施,激励审计人员认真工作。第三,实施资源整合。科学合理引进中介机构参与审计,并创建外部人才库。

篇2

关键词 基层 固定资产 投资 统计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投资的进度、规模和效果都需要根据统计的结果来进行分析和确定,这就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在开展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制约着统计活动的开展,这就需要在统计的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以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能够有效的开展,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统计的监督和评价作用。

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基础工作较薄弱。

投资统计工作开展的基础是统计人员的配备。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基层单位没有设立相对独立的统计机构,并且大部分机构中没有专职的统计人员。有些统计机构中虽然有统计人员,但这些人员的统计业务水平普遍较低;统计工作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但某些单位的统计人员频繁变动,就会给统计工作造成一定的断层情况,从而使原始数据的准确率降低,也不利于统计工作的继续开展。

(二)固定资产投资的效果统计没有进行合理的分析。

部分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缺少对一些重要指标的判断,例如单位生产能力投资、投资效果系数和投资回收年限等,由于对这些指标分析的不到位,就会给项目建设的评价和经验总结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投资完成额没有按照规定进行计算。

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中,有些工作没有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实物量的计算,甚至有些采取估算的方式进行上报;有些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依据单位发生财务的的费用等。这些统计方式都没有将形成工程实体的部分纳入到统计中,有些虽然已经纳入了投资工作量中,但没有统计到本期投资额中,这与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的相关制度存在一定的偏差。

(四)投资单位变化和项目难以确定。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基层投资单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可变性和临时性,其中投资单位可以是产业活动单位、法人单位或者是筹建处,还有些投资单位是自然人,这种情况就导致投资项目不容易确定。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下,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也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有些项目在进行审批的过程中,为了简化审批手续,没有进行比较严格的审批,只进行了简单的备案,这就使得许多民营项目只要拥有一定的条件,就能够开展工作,而不需要履行相关的程序。这种情况就导致一些管理和业务部门在对项目资料和项目单位进行确定时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项目虽然进行审批,但报批的资料相对凌乱,这也会使统计的难度增加。

二、加强基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对策

(一)设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相关机构,加强对统计工作的认识。

设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机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统计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同时统计工作的质量也能够得到提高,在此前提下,统计机构还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对机构设置进行精简。设立了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机构,就能够对及时而准确的了解固定资产投资的具体情况,从而使统计工作不偏不漏。在安排统计人员时,也应该根据《统计法》的相关要求进行配备,统计人员在开展统计工作时,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在统计的过程中,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开展工作,并且要保证收集的数据具有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并根据这一标准来判断统计工作开展的效果。

(二)对固定资产投资效果进行分析。

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能够为固定资产的宏观和微观调控提供准确而科学的依据,也能够为社会提供一定的服务。通过有针对性的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并根据投资的结构、效益和规模来反映建设的新进展,并根据这些问题来深入研究基本建设的规律性。在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宏观调控,能够对其投资规模进行控制,对其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投资回收期、现金流量等方面的分析,就能够对项目进行经济性的评价,并根据评价总结出项目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三)健全管理制度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

为了有效的解决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的问题,就需要建立健全统计数字、管理制度、岗位制度、统计报表管理制度和原始资料管理制度等,这样就能在开展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做到有法可依,并且还有相应的制度做保障。规章制度一定要对设计部门、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职能进行划分,这样才能使其权责明确,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并将这些制度落实到工作人员和相关部门中。

三、总结

通过论述基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问题和相关的对策能够发现,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我国经济统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时,一定要保证统计人员自身具有较高的素质,并且能够保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通过对统计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总结出其中的问题和成果,这样才能为政府和企业开展管理以及制定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统计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 投资 问题 对策

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或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下,批量采购金额较大的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等。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单位购建固定资产用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大,购建周期长,流动性差等因素,使得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现代公立医院按国家现行预算体制确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费供给形式采取定额或定项补助的形式,政府对医院采取有指导的市场化管理模式,因此,医院的固定资产投资既不同于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又不同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医院的固定资产投资既要考虑医院的社会效益,又要兼顾投资的经济效益。所以医院的固定资产投资显得尤为重要。

一、目前,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事前论证不充分,盲目立项

对项目的投资效益缺乏可行性分析研究,甚至有的医院为了政绩,好大喜功,置国家与单位的利益于不顾,投资一些高风险低效率的项目,导致国有资产贬值损失。

(二)投资活动在招标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

事先“内定”中标单位,或者在招投标过程中存在投标单位“串标”等违规行为,甚至采用行贿受贿的违法行为来招投标,导致中标单位资质不符,采购货物不符合招标要求,质次价高等损害招标单位利益的事实发生。

(三)在固定资产的验收环节把关不严

未对中标资产按规定的程序进行验收,导致资产的品质等出现瑕疵,使国家和单位的利益受损。

(四)在固定资产的运行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跟踪监督

未对资产投入使用后的效益情况与项目决策前的预测值进行分析对比,导致资产的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闲置,对资产设备等的维护不当,致使设备未能按预期使用年限使用,甚至提前毁损报废,致使国有资产遭受损失。

(五)在固定资产的报废清理环节管理松散

未对资产的报废制定合理的流程和制度,致使资产提前报废,未对资产进行合理的评估,导致资产残价在清理过程中偏离其实际价值,导致固定资产损失。

二、针对以上问题,医院应健立健全组织和制度

成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部门,负责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使用和报废清理,各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制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及相关岗位的岗位责任制度,就各环节采取如下措施:

(一)固定资产投资前期,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充分的论证

尤其对于投资金额较大的建筑工程项目和大型医疗设备项目,要对其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采用投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等对拟投资项目进行投资效益分析,决定对拟投资项目的取舍,或经社会上第三方专业的投资管理机构进行咨询评估,由医院领导集体决策,需要经国家相关部门审批的,还要报经有关部门进行审批,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医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避免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

(二)加强项目的采购控制

建立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办法,成立资产的采购管理办公室,或委托社会上第三方招标机构进行招标采购,按照事先审批的计划预算对外采购项目,对于超预算或预算外采购的项目,应先履行预算的调整程序,再办理采购程序,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对供应商供货条件及其资信经营状况进行实时管理和综合评价。合理选择采购方式,公开招标、询价、定向采购等,建立人员约束控制机制,对采购过程中各个环节采取内部控制的制衡机制,防止人为舞弊等违规情况的发生。

(三)严格控制验收环节

采购项目在竣工或购进单位时,由资产管理部门和相关专业人员组成资产验收小组。按照事先约定的参数逐项核对,发现不符的及时查明原因,要求供货商更换或补充,对需要开机测试的性能指标,要由供货方和验收方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开机测试,以明确责任,验收合格后出具验收报告。

(四)加强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日常管理

由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运行、维护、盘点工作。制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维护的原则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并按照适当的方法对资产进行投资效益分析,确定实际进行过程中的现金流量,计算其回收期、净现值等指标,与项目投资前预计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分析原因,评价资产的投入资本、产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效果,对资产投资的综合效果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评价。对决策部门提供后期项目决策的修正方案。

篇4

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青岛266520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越来越多,随之项目档案也日益增多,各个企业也开始重视项目档案。但项目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笔者结合北船重工的具体情况简单地谈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档案管理,投资项目,解决措施

0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家和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社会的档案意识也有所提高。“十五”期间,集团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较多,将产生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为了防止企业资源的流失,为了加强项目档案资料的归档整理工作,规范集团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档案的编制、验收工作,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下发了《关于印发〈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文件编制及档案整理规范〉》。

1 加强项目档案管理工作

加强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反映了企业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为项目完成后的投入生产、扩建、改造等提供了原始资料,对企业是绝对有好处的。笔者结合北船重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现状谈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以下四个问题。

1.1 档案意识薄弱,轻视项目档案资料管理

档案意识薄弱,轻视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是思想上的问题,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许多建设单位根本不重视项目档案资料的收集积累,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都在赶工期,建设单位也只想着项目的进度,好投入使用,忽视了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没有按照本行业、本系统的规定收集相应的资料,或者是没有做到收集完整,导致重要的档案资料缺失。等到建设工程完工要办理竣工验收时,才想到工程档案必须要通过验收。为了应付竣工验收,建设单位才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补充档案资料,导致很多档案资料缺失,影响档案今后的利用和质量。我们企业搬迁,开工了大批的建设项目,项目完成后建设部门归档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中就有很多缺页,模糊不清的,根本不能达到档案制作的标准。

1.2 项目档案的系统性不行,保证不了原始性和完整性

项目档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项目的立项、设计到施工、监理、验收、档案资料一直处于使用中的状态,直至项目验收以后,才能相对稳定。有的一些特种设备还需要定期检验。投资项目是由多个行业的队伍参加施工监理,这些施工队伍对档案工作的相关法规不是很了解,有的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他们大多数不知道这些项目档案的归档范围,不重视投资项目文件材料的管理工作,导致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都得不到保证,影响了项目档案工作质量。归档的时候还不完整,有的缺了开工报告,有的缺了合同,给我们整理项目档案增添了麻烦。

1.3 规章制度不完善

北船重工管理项目档案,主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国家档案局、国家计委《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建设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规定》、《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文件编制及档案整理规范》这些规范。毕竟公司有自己的特点,有着它的具体情况,还是需要制定符合本公司的规章制度。

1.4 保管条件不具备

档案是不可再生的信息,必须要保证档案的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保管条件,档案库房达到八防的要求,库房与借阅室分离。企业需要给档案提供良好的保管条件。北船重工还正处于新厂建设的过程当中,很多厂房、办公楼还正在建设中,所以库房比较紧张,没有专门的项目档案库房,一些工作环境还不具备整理、保管项目档案条件,因此利用起来也不是很方便。

2 加强企业项目档案管理的措施

企业项目档案管理水平,主要是靠各项基础工作的实绩来体现,只要把基础工作做好了,企业档案管理的水平就容易得到提高,这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互相影响的。加强企业项目档案管理,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笔者认为做好企业项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档案管理工作。

2.1 要加强企业领导和全民的档案意识

首先,企业里领导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档案管理的重要因素。只有领导有较强的档案意识,重视档案工作,给档案工作人员增加了积极性,才能把档案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和制度考核中,保证了档案工作顺利开展。如果领导没有档案意识,看不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那档案工作很难正常进行。其次,就是全民的档案意识,特别是基层档案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全民有了档案意识,才能确保有用的档案资料的及时归档,档案工作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

2.2 加强项目档案的收集积累

项目档案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档案记录了项目的全过程。项目一旦出现了问题或者需要维修,这些档案资料就是最有力的凭证。在项目开工之前,应该将有关计划通知档案部门,让档案部门来指导建设部门收集项目档案资料,让档案工作提前介入,明确项目资料哪些需要归档,哪些只需短期保存,哪些可以作为参考资料,让档案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时进行,保证资料收集的齐全准确。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制定明确的工作程序,从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移交到有效利用,这需要档案部门、建设部门和施工部门的互相配合,既能保证项目工作的进度,又能符合档案管理的要求。

在项目完工后,施工部门应将收集的项目档案资料,按照档案整理规范整理项目资料,之后向档案部门移交,确保归档后的档案资料完整、准确。档案部门应及时提供指导帮助,加强与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的联系,共同努力做好项目档案工作。

2.3 加强全过程管理工作

档案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要全程跟进投资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最主要的是把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列入合同的有关条款,运用合同条款和档案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来提高项目档案的编制质量。项目建设单位的领导要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在与施工部门、设计部门、监理单位分别签订施工合同、设计合同、监理合同时写入合同里,将档案工作与经济效益相挂钩,以确保项目竣工档案资料的质量,这样就能使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重视档案工作,并落实责任制,提高他们编制档案的责任心。

项目的设计单位要按照建设部门的合同、协议规定,按照项目档案资料的整理规范,编制与建设项目实际情况相符的竣工图和竣工文件,向建设部门提交完整、准确的归档文件,并经系统整理后的项目文件材料及图纸。

2.4 要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并保证其工作的相对稳定性企业还应配备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并保持档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档案管理一般是企业中薪酬相对比较低的岗位,这就造成了档案人员工作不积极主动,比起其他岗位更容易流失人才。如果企业不为档案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便利条件,档案工作人员也不能安心工作。此外,企业还应该积极参加国家和行业举办的业务培训、技能培训等,让档案管理人员了解项目档案形成规律,让档案人员参加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参加设备开箱验收,使档案人员在文件材料形成之初就能把握文件的来龙去脉,明确项目档案资料有哪些内容,知道项目档案资料地归档范围,提高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让他们能更好地为企业地档案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地档案管理水平。

2.5 完善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规范档案管理的保障。有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工作就有依可循,有章可考。为了全面规范企业档案工作,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要立足于基础建设,按照国家及行业规范标准的要求,制定符合本企业具体情况的规章制度,抓好项目档案资料的形成、整理、保管、归档、统计和开发利用,力求在企业内部做到分类统一、编号统一、档案装具统一和工作质量标准上的统一。主要是制定项目档案的归档制度,项目档案的整理规范,项目档案的查借阅制度,档案库房保管制度等等。

2.6 要抓好企业档案的提供利用和开发

利用是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为企业在生产经营、销售以及在解决企业问题中提供档案资源利用服务,是企业项目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为了便于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企业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中,应编制出多种途径的检索工具,做好档案资料汇编工作,不断提高档案的检索效率。

篇5

(一)2000年以来内蒙古投资的变化

进人21世纪以来,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以能源、水利、交通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为内蒙古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内蒙古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增速都保持了较高水平,对地区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其中,全区投资总额稳步持续快速增长,由2000年的430.42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5516.04亿元,同比增长12.27%和27.40%,特别是2002~2005年,增速均保持在40%以上,2003年达到了69.13%的历史最高点之后投资增速放缓:2008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596.45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保持平稳增长。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516.04亿元,同比增长27.4%;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8.03、117.76、187.25亿元和251.5亿元、2916.9亿元和2428.05亿元。

如此快速的发展势头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投资的强有力拉动。全区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加快了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建设步伐,集中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使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得到较大改观。全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8年以来,市场需求大幅波动,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起伏加大,对自治区经济的冲击比较大。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低于上年,经济增长率更是下降到了2003年以来的最低点。

2009年第一季度,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宏观经济形势好于预期,整体经济运行呈现出“三高两快两稳”的良好态势。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于全国。第一季度,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71.07亿元,同比增长15.8%,高出全国9.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9.5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99.1亿元,增长18.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02.47亿元,增长14.1%。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8亿元,同比增长45.7%,高出全国16.9个百分点。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5.33亿元,增长47.8%,比上年同期高20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97.23亿元,同比增长19.2%。高出全国14.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57.77亿元,增长20.9%:在37个工业行业中。有34个行业保持增长,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电力及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三个行业增加值均超过百亿元,三大行业的增加值占整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1.4%。

(二)内蒙古投资的主要特征

1 投资以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项目为依托。在内蒙古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项目充当了主力军,进入2000年以后,内蒙古陆续建成投产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例如,内蒙古大唐托克托发电有限公司一、二期工程,达拉特电厂三期工程,准格尔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和包头二电厂等电源项目的投产,以及配套建设长距离输电线路。并实现自治区东西部电网的连通:建成的长庆气田至呼和浩特的天然气输配工程,加快了“西气东输”的进程:包头稀土高新区希望铝业有限责任公司铝电一体化项目电解铝一期工程,霍林河煤业集团10万吨电解铝项目,包钢改扩建工程和准(准格尔)东(东胜)铁路、锡(锡林浩特)桑(桑根达来)铁路、桑(桑根达来)蓝(蓝旗)铁路及国道110线、包头至东胜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贯穿内蒙古2600公里的东西大通道全线通车,这些重点项目成为我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部分,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投资。在重点投资项目中,地方项目越来越占据主体,近年来,中央与地方项目的比例大约在1比9左右变化,

2 投资主要投向我区的优势产业。从项目所属行业看,内蒙古项目投资主要是立足当地资源以及资源相关的制造、生产供应等行业。超过60%以上的投资集中在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农畜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

3 从投资主体性质看,目前,内蒙古投资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及国有股份企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投资主体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私营企业投资虽然总量不大,但是近几年增长很快。

4 从项目资金来源上看,企业自筹资金比重最大。统计期间(2000~2007):累计完成投资额11750.75亿元,除2001年较2000年有所下降、2005年较2004年略有下降外,自2004年起开始高幅度增加,平均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1.90%,自筹资金已成为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融资来源的重要渠道。在自筹资金中,政府招商引资逐年增加,成为支持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的主要力量,2002年内蒙古招商引资总额为270亿元,到2008年增加到2058亿元,6年间增加6.6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5.18%。国内贷款次之,统计期间,全区利用金融机构贷款累计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为2483.71亿元,平均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7.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18.6%下降为2007年的10.5%,受国家货币政策影响显著:利用国家预算内资金占比不大,平均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8%,2002年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影响,占比一度激增到17.4,后逐年下降,2006年起更是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削减到5%以下:利用外资平均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占比仅为2.1%,2001年较2000年上升了71.05%,但内蒙古吸引外资的投资领域单一,自2001年起对外资吸引力下降,2002年较上年下降56.92,之后继续呈下降趋势,2007年更是较2001年下降了89.2%。

5 从投资动机上看,提升竞争力、完善配套设施以及满足未来市场需求是企业投资的主要动机,其次是政府对项目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吸引。

二、投资对于内蒙古经济总量(以GDP为代表)和经济结构的影响

2000以来,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平稳增长,有力增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后劲和动力。2000~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由1539.12亿元上升到

7171.58亿元,8年间增长365.95%。在高投资的推动下,内蒙古经济总量8年来一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在2004年达到20.5%,2005年则达到23.8%的历史最高点。

在投资高速增长的同时,投资占GDP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至2005年增速较快,进入2005年以来增速放缓,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下降,仍然达到72.1%。经过对比分析发现,经过投资、经济的一轮高速增长,上升阻力加大,2005年投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投资占GDP比重出现“三下降”。

从客观上分析,内蒙古的经济是投资拉动型经济,经济增长基本属于投资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经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0%左右。近年来内蒙古通过多元化的引资,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十一五”的前2年分别完成投资3300亿元、4400亿元,2008年完成了5600亿元,3年累计完成了投资13000亿元。2009年自治区确定的投资目标是7100亿元,增长的幅度非常大。

(一)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长,实现产值稳步上升

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由2000年的38.03亿元上升为2008年的251.50亿元。2008年。占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0.3%,比2000年上升了9.2个百分点,在第一产业中,农林牧渔各行业投资均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速度,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林牧渔业投资增速明显快于种植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蒙古经济的发展,但第一产业发展落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产值由2000年的350.80亿元增至2008年的906.98亿元,占GDP比重却由2000年的22.79%降至2008年的11.68%。

(二)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呈现逐年上升,产值渐居三大产业之首

2008年的2916.9亿元较2000年的117.76亿元增长24.77倍,占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34.3%上升为2008年的42.3%。从轻重工业来看,重工业投资呈现上升趋势,以能源化工产业为龙头的资源消耗型企业蓬勃发展。产值由2000年的582.57亿元增至2008年的4271.03亿元,占GDP比重由2000年37.85%增至53.75%。2005年起,第二产业取代第三产业成为我区GDP贡献最大的产业。

(三)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降至三次产业第2位,产值稳中有降

2000年,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7.25亿元,2008年完成2428.05亿元。2008年略有回升,达到37.4%。金融保险等各行业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中,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党政机关团体、邮电、交通等行业是第三产业投资增长中的亮点。对第三产业投资以及产值的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第三产业产值在2008年实现2583.79亿元,较2000年的605.74亿元增长326.55%,占GDP比重也由39.36%升至33.29%

近年来,内蒙古通过实施“三化”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突出表现在工业比重明显提升,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重大跨越。与2002年相比,内蒙古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了17.2个百分点,达到48.9%,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农畜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通过重点行业的持续投资,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第一产业22.79%,第二产业为37.85%,第三产业最高为39.36%:到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2.51%,第二产业上升到最高,达到51.79%,第三产业则下降到35.70%。内蒙古的经济结构明显呈现工业化高速发展期的特点。

三、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动向

(一)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国家推出的4万亿元投资带动了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9年前4个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68.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8%,在全区计划总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中(含房地产开发投资),第一产业投资31.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7%:第二产业投资545.13亿元,增长47.1%,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62.7%,其中工业投资531.87亿元,增长44.2%,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61.2%:第三产业投资292.22亿元,增长76.0%,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33.6%。

(二)地方与中央投资均保持高速增长

1~4月份,地方项目完成投资735.63亿元,同比增长53.9%;其中,城镇投资725.52亿元,增长53.7%。中央项目完成投资133.01亿元,同比增长75%。中央投资增速高于地方。

(三)工业投资力度继续加大

今年以来,工业投资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1~4月份,全区完成工业投资531.87亿元,增长44.2%。其中,采矿业投资155.47亿元,同比增长60.3%:制造业投资239.32亿元,同比增长39.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37.09亿元,同比增长36.9%;工业投资在全部投资中所占比重为61.2%。

(四)交通运输业投资高速增长

2009年1~4月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共完成投资62.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倍。其中,铁路运输业完成投资22.90亿元,增长1.1倍:道路运输业完成投资27.97亿元,增长1.2倍:城市公共交通业投资1300万元,增长2.3倍:航空运输业投资4535万元,增长2.7倍:管道运输业投资4.34亿元,增长3.0倍。

(五)房地产开发投资低速增长

1~4月份,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70.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按用途分,住宅投资和其他投资分别完成45.45亿元和6.71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5.6%和1.7%。其中,90平方米以下投资16.06亿元,同比增长7.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完成14.15亿元,同比增长31.5%。

四、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速难以长期持续

从国际和国内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很难在长期内维持一个超过30%的投资增长率,对于内蒙古也是这样,2002年以来投资的高增长主要是依靠对于内蒙古能源的大量需求,这是重化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的特征之一。以电力需求为例,1980~2000年,我国

电力弹性系数平均为0.8,也就是说电力消耗小于GDP的增长速度,我们用较少的电力消耗可以获得较多的经济增长。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力需求的弹性系数发生了逆转,8年来弹性系数基本维持在1.3~1.5之间。这主要是我国发展重化工业对于电力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重化工业属于高耗能产业。这一时期,获得同样的经济增长要比以前消耗更多的电力和能源。所以,单从工业生产的电力需求来讲,重化工业的发展加大了对能源的需求。但是,据预测,进入2020年以后,由于我国重化工业基本饱和,电力的弹性系数将再次下降到1以下,估计在0.95和0.7之间。所以说,对于资源的需求从长期看是一个逐渐下降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投资率是无法长期维持的。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来支持经济增长。

(二)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隐患

投资的高速增长使得我区GDP的构成中。投资贡献比例过大,长期超过70%。这种结构反映出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政府主导的背景下,投资对于GDP的高贡献率使得各级地方政府对吸引投资的热情难以消退,政府长期热衷于招商引资使得政府很难在转型的路上走出实质性的步伐。从国民收入的构成来看,投资直接构成当期的GDP。但是当投资转化为生产力之后,能否实现销售和盈利是取法保证的。如果不能实现生产和销售。那么,这样的投资就无法成为持续的GDP增长动力。但是在当前以政府任期为周期的经济增长模式中,未来的长期可持续增长难以成为各级政府的重点,而短期见效的招商引资成为维持政府政绩的主要手段。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在这样的增长模式中,前期的投资极有可能转化为下一期的过剩产能,这也是我国经济为何长期在过热与过冷的交替中徘徊的一个制度上的原因。

(三)投资的政府主导比较突出,民营经济投资比重有待提高

以重点项目为主导的投资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的投资积极性,政府无论是在招商引资还是银行贷款过程中均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各级政府金融办公室成立后,政府与各个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为银行、政府和企业的多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在投资繁荣的背后,是民营经济的投资热情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在内蒙古的投资总额中,民营经济仅占10%左右,这与民营经济的地位是不相适应的。

(四)房地产投资后续乏力

进入2008年以来,受国家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内蒙古投资增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房地产投资受到的影响较大。2008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16.04亿元,同比增长27.4%,其中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36.08亿元,同比增长46.96%,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3.34%。呼和浩特市房地产投资较上年同期保持增长,但是增速明显放缓。2008年呼和浩特市完成房地产投资100.44亿元,同比增长3.86%,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89个百分点,2008年,全区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6889.1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65%,增速较上年下降15.9个百分点,住宅施工面积5598.2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03%,增速下降19.73个百分点:施工面积中新开工面积3709.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22%,住宅新开工3004.2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66%,增速下降17.28个百分点。房屋竣工面积1694.0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63%,住宅竣工1432.0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81%。房地产供给增速放缓的同时,商品房销量大幅回落,2008年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2141.01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仅增长2.57%,增速回落45.03个百分点,现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5.22%。

2009年第一季度,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10.8亿元,同比增长45.7%,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6.9个百分点。但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低迷状态,商品房销售出现明显下降。第一季度,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24.9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0.7%:商品房销售额8.25亿元,下降30.3%。

五、政策建议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经济对于投资的依赖

投资对内蒙古经济新世纪的崛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投资主导经济的局面必将成为历史。任何一个健康的经济体,都不可能容忍国民经济出现过大的比例失调。要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提高经济体内的最终需求所占的比重,也就是提高居民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当前,应当抓住内蒙古投资繁荣的大好局面,引导投资向教育、医疗、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的民生领域倾斜,加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人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服务,改善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这些投资的加大将会在带动居民的持久消费上起到积极作用。

(二)为民营资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

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人市场竞争机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加快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规范招投标行为,支持非公有资本积极参与城镔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领域,

(三)拓宽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的渠道

在加强立法、规范准入、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允许非公有资本进人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和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当前全区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改革取得积极成果的同时,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为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创造条件。

篇6

[关键词]投资审计;行政执法;复合人才

一、现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制度建设的相关问题

1.投资审计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健全

投资审计不是单纯的财务审计,而是综合大量项目建设信息的综合审计。审计法及审计法实施条例中投资审计的针对性条款较少,操作性不强。同时,与财政法规相比,建设领域的法规还不够细致,虽然国家在完善建筑法规,突出可操作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招投标法实施条例的出台对进一步规范招投标市场有极大的作用。但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建设投资领域法规,出台诸如《固定资产投资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操作性、针对性更强的法规,使投资审计对违法行为的定性更准确,依据更充分,治理更有效。

2.审计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存在争议

投资审计中,审计人员依据审计法、建筑法、合同法、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审查项目的工程财务,审查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程序的履行情况,对工程造价进行核实,对工程管理过程和效益进行评价。但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机关是否能依据以上法规进行处理处罚,执法主体资格的争议较大,相关法规也未明确。而审计移送制度要求,不同违法行为,移送至相应的部门处理,事实上延长了执法的过程,影响了审计的权威性。

3.审计法与合同法的协调适用问题

根据法律要求,不服审计决定,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或提起法院诉讼。对于施工单位因工程价款结算争议提起的诉讼,法院通常以合同纠纷受理,依据合同法裁决。进而出现不同的法律调整同一事项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民事法院审计结果的情况。因为审计法是行政法,协调行政关系,而合同法属于民法,协调民事关系。协调的关系范畴不同造成结果可能不同。但在客观上这也影响了审计的权威性。

(二)审计自身建设的相关问题

1.投资绩效审计未得到有效开展

审计署颁布施行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将投资绩效审计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重点之一,但现阶段对投资审计的重点仍局限在财政资金使用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对投资的绩效重视不够。不仅审计人员缺少绩效审计的概念,相关审计条例、规范也缺乏对开展绩效审计的指导。同时,建筑市场的复杂性也造成审计人员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基本建设程序的履行情况、工程造价的核实以及建设资金使用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审计,从而绩效审计未得到有效开展。

2.事后审计仍是投资审计的主要形式

目前,固定资产竣工决算审计仍是投资审计的主要形式,事前介入和事中监督不够。不符合增长较快的投资趋势,也不符合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要求。面对投资已经完成,资金的拨付使用已基本完成,大量建筑工程已经隐蔽的工程,事后审计,不仅不利于对工程质量、工程造价的核实,而且对发现的问题整改难度较大。即使通过审计披露投资项目选、立项存在重大问题,也无法收回已经形成固定资产的大量资金。

3.新形势下复合型审计人才更显匮乏

投资审计涉及专业学科较多,领域较广,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深入,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应具备财务和工程建设领域的审计技能,还应该具备法律、金融和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目前审计人员基本都具备财务审计的能力,但工程建设和工程造价审计的能力明显不足,法律和项目管理方面能力更是薄弱,金融投融资方面的经验比较匮乏。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匮乏和审计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的矛盾比较突出。

二、改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筑牢法律基础,维护审计权威

进一步完善审计法规,充分发挥审计的国家治理作用。首先要解决审计法与合同法等民事法规的适应性问题。对于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按照规定应当经审计机关审计的,建设单位应在招标文件以及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合同中明确以审计结果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同时,对于施工单位有争议的工程结算价款,法院在裁决时,应分清不同法律调节的对象,只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合同双方之间的价款纠纷进行调节,因审计机关的审计对象是建设单位,下达的审计决定也是对建设单位的法律文书,法院不能依据施工单位的诉求而否定审计机关做出的对建设单位的审计决定。同时,审计法与合同法之间的交集也应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尽快予以解决。

其次,法律应针对投资审计,明确赋予审计机关相应的行政执法处罚权,维护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减少执法环节,提高执法时效。最后,应尽快出台《固定资产投资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规,完善政府投资领域的法律体系,提高审计执法的可操作性。

(二)探索审计创新,加强人才培养

第一,加大跟踪审计的比例,积极探索有效的跟踪审计模式,特别是在重大项目的选立项阶段,积极有效地跟踪审计无疑会对项目实施的预期效果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

第二,审计人员要重视立项阶段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依靠可研、环境评价等基础资料,开展有效的、真对性强的绩效审计,对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项目,可以要求设计单位对项目进行再分析,对可研报告进行再评价。如发现提供虚假数据或出具虚假可研报告的单位,审计机关应坚决予以披露,并给与处理。促进地方政府对投资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第三,审计机关应健全审计人才的培养计划,在确保经费的同时,采用灵活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审计署组织的全国大型审计项目,交叉学习,以审代训,各取所长。同时有计划的引进专业院校的对口人员,弥补审计短板。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较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且定资产投资之后不易发生变动。因此,中小企业固定投资面临着大的风险。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内容,需要中小企业认真管理。随着现代管理制度的发展,中小企业越来越重视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受传统投资和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完善策略不仅能够降低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风险,而且对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一、我国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

(一)债务风险。固定资产投资与其他投资一样要开展筹资活动,保证资金支撑。筹资活动中,负债形式是最主要的筹资方式。但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周期较长,借款种类不固定,需要根据借款数量与借款种类进行合理安排,同时也要考虑还款的本金和利息。如果中小企业在筹资的过程中不能保证长期的还债能力,会面临资金周转失灵的状况和批产的风险。

(二)投资总额变动风险。固定资产投资的预算和最终投资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将会给企业带来投资总额变动风险。资总额变动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预算不准确,企业在开展投资预算的时候,缺乏科学的预算方法,导致投资预算与实际投资之间存在着差异;二是投资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漏洞。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投资管理不够科学规范可能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存在漏洞,导致投资总额下降,与预算存在差异;三是筹款渠道变化。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如果预期的筹款渠道发生变化,投资计划和投资总额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估算风险。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时候,会运用经济数据对投资项目进行估算。但是,这种估算处于一种假设状态,会与实际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固定资产投资还需要对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生产技术等进行预测,一旦某一项预测不准确,便会导致估算风险,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四)投资期变动风险。固定资产的投资都有一定的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投资期。并且,固定资产的投资期可能会发生变动。例如,当投资项目未能计划进行将会严重影响到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引起投资时间和投资收益的变化。另外,如果固定资产未能使投资到位或出现其他突发性事件也会造成投资的变动,引起投资期变动风险。

二、我国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现状

(一)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存在的矛盾。一是投资方向和投资数量。大多数中小企业十分重视企业的发展问题,探索企业快速发展的方法。但是,在发展程中很多中小企业没有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这就导致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将投资作为扩大规模的重要手段,进而引起了投资方向和投资数量的矛盾。具体来说,中小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在短时间内扩大投资。但是,资金限制要求中小企业合理分配固定资产的投资。二是投资成本和效益。在正常情况下,投资成本与效益是成正比的,投资成本越高,收益越大。但是,由于资金限制,中小企业虽然期望较高的投资效益,但是却难以接受较高的投资成本。因此,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投资成本和效益的问题。三是投资风险和收益。投资风险对投资收益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投资收益越高风险就越大,收益越低,风险越小。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希望投资风险最小化而投资收益最大化。因此,当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之间形成某种合理的关系时,才会吸引中小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也正因如此,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需要面对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的矛盾。

(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战略眼光。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倾向于较短的投资回收期和较小的投资规模。这种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的方法很难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另外,中小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没有将固定投资是否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很容易造成企业投资盲目化和简单化。二是投资资金短缺。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筹资困难的现象,而这一现象使得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其他非金融机构或企业内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热情,增大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难度,导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无法顺利实施。三是缺乏科学管理。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投资管理团队,没有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专业化管理,使得固定资产投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并且,缺乏专业化管理容易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存在漏洞,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安全。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无法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固定资产投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

三、我国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完善策略

(一)明确管理原则。一是明确投资方向。中小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企业战略管理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指导作用,树立战略管理理念,将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的常规工作,明确规划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步骤,制定出明确的企业行动计划和行动纲领。另外,企业应正确处理好投资风险、投资效益和战略发展的关系,寻找投资风险和效益的最佳平衡点,积极遵从战略优先的原则,注重固定投资的战略发展;二是坚持筹资活动先行。中小企业应积极重视筹资困难的问题,保持对待筹资的谨慎态度,不能采取非法手段进行筹资。并且,中小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应坚持筹资活动优先的原则,充分考虑筹资的数量和途径,对于成本过高的投资项目要慎重考虑,避免造成资金损失。另外,中小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要积极采取灵活的管理方法,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对投资决策和企业财务管理进行分析,提高投资决策质量。

(二)做好前期评价。一是分析投资环境。投资环境主要指投资项目所面临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环境。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时候要充分了解投资项目所处的政治背景、经济趋势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选择适合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资项目。另外,中小企业应积极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的微观环境,深入了解投资项目的市场、技术、资本、硬件设施、政策等因素,做好市场调查,根据市场调查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进行投资;二是分析投资必要性。中小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应深入分析企业的发展规划对固定投资影响,使固定投资服务于企业的发展,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另外,中小企业要重视固定投资对资产结构的影响,重视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避免出现固定资产过剩的现象;三是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小企业在投资之前要对企业固定资产总额和投资总额进行估算,并深入了解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和投资项目的发展前景,根据对投资项目的预算选择合理的投资总额,避免投资决策失误现象。

(三)科学设计投资决策分析指标。一是投资决策分析指标要坚持安全第一,加强重视固定资产投资的安全性。为此,中小企业应充分考虑投资回收期、投资风险和投资的安全程度,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资金状况选择较为安全的投资项目,尽可能地降低投资风险;二是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应坚持效益优先,充分了解固定资产投资的获利规模和投资效益,从获利角度出发选择效益较好的项目进行投资。

【参考文献】

[1]陈立棍.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管理刍议[J].浙江金融,2007,1

[2]马宏,刘银凤,于敬礼.企业投资理论中的投资—金融关系分析[J].经济问题,2006,11

篇8

关键词:统计制度 固定资产 投资改革 重组调整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对统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对固定资产投资专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当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根据统计制度改革的要求,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进行改进和创新,为实现固定资产的价值,促进经济的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统计制度改革的内容

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统计局从2011年开始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投资统计的起报点进行了调整

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报点的重新调整是统计制度改革的重点,在统计制度进行改革以后,将起报点由50万上调到500万,即只对总投资在500万以上的项目投资进行检查和统计,并直接向相应部门呈报投资情况。在对投资统计的起报点进行调整时,制定了不允许项目打捆上报的制度,必须保证是单个项目的投资总额达到500万时才可以上报。

(二)建立新开项目的相应制度

为了实现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统计制度的改革中加强了对新开项目的投资统计的重视,为新开项目的投资统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支持和重要保障。

首先,新项目入库预报制度。在统计制度的改革中,制定了新开项目的入库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入库预报程序参考。在新制度的指导下,入库预报程序坚持了分级负责的原则,将经过审批同意的项目入库,对于超过十亿元的项目要报送给国家统计局进行必要的审批。

其次,新项目的管理制度。为了实现对新开项目的有效管理,真正的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对新开的项目进行管理,因此在统计制度的改革中加强了对新开项目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视。对于每一个新入库的项目都建立电子档案,其中包括新开项目的入库申请表和相应的证明材料。

二、统计制度改革对固定资产投资专业的影响

统计制度的改革对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效的解决了新增投资项目难以及时入库的问题。在新的统计制度的支持下,新增的投资项目可以通过预报审批等程序正式入库,并且在入库以前要准备好相应的证明材料。在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形势下,不断涌现出多种新的投资项目,统计制度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统计不合理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是根据农村和城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调查统计方法,这样就使得农村较大规模的项目投资难以列入到统计范围之内,导致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不科学合理。

(二)统计口径不统一

在固定资产的统计中,存在着多种报表,虽然新的统计制度对投资项目的起报点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不一致,对于不同项目的投资采用不同的表式,致使表种繁多,加大了不同地方统计资料对比分析的难度。

(三)投资分组不科学

在当前的统计制度的要求下,是按填报单位进行投资统计汇总的,这样就造成统计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特别是我国现行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统计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如我国的房地产存在着异地建房的现象,其登记注册地的统计部门会按照企业进行统计,进而出现异地开发投资漏统计的问题。

(四)个体单位统计难度大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涌现大量的个体经济,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难度,这是因为大部分的个体单位的基础较为薄弱,缺乏专业的统计人员和统计台账。

三、改进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的有效策略

为了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可信性和科学性,需要在现有的统计制度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进行改进和创新,一般而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较大规模的投资项目统计的重视

新的统计制度规定了起报点和统计方法,这就需要加强对较大规模的投资的重视,包括城镇的和农村的,要提高统计工作的全面性,避免出现漏统计的现象。

(二)建立投资项目统计备案制度

凡是经过审批的投资项目都需要经过统计部门的备案,这样可以为统计部门及时了解项目投资的情况,提高了项目投资统计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各个地区也要对规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备案,便于从整体上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进行把握。

(三)完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关系到统计的可靠性,因此需要结合固定资产统计的要求选择科学的统计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取消其他投资统计、房地产开发按照实物进行统计等。

四、结束语

总之,在统计制度改革中,要通过深入的调研,了解企业与社会公众对统计信息的有效需求,统计制度设计环节就要做好为企业与社会公众服务的基础。结合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统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持。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