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09:23: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1宜阳经济发展走势良好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按照“统筹兼顾,持续提升,四化同步做示范,六加一攻坚战走在前”的总基调,自加压力,务实重干,不断加快发展步伐,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1)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主要指标增长较快。三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11.9%。2014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07.8亿元,同比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253亿元,增长2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亿元,增长1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0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8675元,增长11.5%。
(2)把工业经济作为主导,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近年来,宜阳县实施产业立县、工业强县的战略,围绕工业上项目。已初步形成了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电子电器、食品生物医药、硅镁新材料六大支柱产业。
(3)把现代农业作为基础,农业发展形势较好。通过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特色种植,逐步形成了以现代烟草、畜牧养殖、花卉果蔬、油料作物、黑色杂粮、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种植新格局。
2宜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盘子不够大。去年我县GDP完成207.8亿元,占全市的6.3%与周边兄弟县相比,分别是偃师市的54.7%、新安县的59.4%、伊川县283.1亿元的73.4%。
(2)科技支撑不够强。目前,我县骨干企业中除青岛啤酒、黄河同力、前进化工、中信重工等少数几家企业拥有技术研发中心外,其它企业均无科技研发机构,产品大都处于产业链上游和低端位置,缺少话语权和定价权。
(3)财税增长不够快。去年我县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61亿元,偃师市为10.4亿元、伊川县为15.8亿元、新安县为13.3亿元、孟津县为11亿元,差距显而易见。
(4)产业结构不够优。“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还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
3宜阳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3.1从宏观政策看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系列稳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措施正在出台,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2)建设中原经济区纳入到了“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洛阳建设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一带一路的实施,这肯定将给我们全市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宜阳也必定会从中受益。
(3)洛阳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为“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 宜阳县是洛阳市“五组团”的重要组团,而且,宜阳县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3.2从经济发展环境看
今年将是国际、国内经济格局大调整、大变革、大转移的关键一年。经济学家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制造业正从东部渐渐向中西部转移 ,这对我们招商引资有很大的优势。
3.3从自身潜在优势看
(1)处于洛阳市“一中心五组团”之列,发展的区位优势明显,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宜阳县城品位有了很大提升,洛宜快速通道通车之后,洛宜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我们完全有可能将区位优势变成经济发展优势。
(2)处于粮食生产核心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粮食核心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粮食生产的主战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除了提高粮食产量外,一些资金、项目捆绑发展,对我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着很强的支撑作用。
(3)处于洛阳市“大工业”布局辐射转移最优地带,承接洛阳市产业转移优势明显。现在,洛阳市许多过去的老工业项目都开始退城进县。
(4)处于洛阳市三产服务发展的最优地带。宜阳离市区比较近,县城经济发展比较快,三产服务发展呈现出快速、强劲的增长势头,三产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和档次也有了很大提升。
4宜阳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与路径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准确把握宜阳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方向,谋划正确的发展思路,对于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1)实施产业立县战略。一要提升传统产业;二要培育新兴产业;三要构建产业集群。
(2)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发展的战略地位,一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工业布局。二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发展支柱产业,三是要坚持推进全民创业,突出抓好民营经济,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着力打造活力宜阳。
马宗国, 朱孔来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摘要:我国县域经济虽然总体实力提升较快, 但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及地理位置的差别, 仍存在着不均衡性及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破解发展难题,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山东省为例, 通过对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 存在的问题; 对策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 12-0065-04
我国县域经济虽然总体实力提升较快, 但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及地理位置的差别, 却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性。近几年, 山东省在/促强扶弱带中间0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引下, 通过加快实施/双30工程0, 县域经济呈现出龙腾虎跃、竞相发展的局面。但县域经济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一) 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2009年, 山东省122个县(市、区)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93414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123818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94517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923818亿元, 进出口总额108517亿美元, 分别占全省的8615%、5613%、8416%、8117%、7813%。全省有26个县(市) 进入全国百强, 其中前20强中占了7席。
(二) 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
山东省在转方式、调结构、节能减排、提高经济集中度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县域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山东省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8年的1012B 5911B 3017调整为2009年的919:5810:3211;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114%, 比2008年提高214个百分点。以提高经济集中度为目标, 通过加强园区建设, 促进了县域生产要素向重点区域的聚集。近几年, 许多县市规划建设了各类经济园区, 目前, 全省县域经济园区已达1100多处, 60%以上的新建项目聚集在园区内, 经济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载体, 区域经济规模效益明显提高。
(三)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 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9年, 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55元, 同比增长819%, 农民恩格尔系数达3615;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13476元, 同比增长1317%; 2010年一季度,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14元, 同比增长1318%。
(四) /双30工程0成效明显
通过实施/双30工程0, 经济强县优势更加突出。2009年, 30个经济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收稿日期:2010-08-20
作者简介:马宗国, 男, 山东泰安人,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美国罗德岛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企业战略。
1290818亿元, 同比增长1212%, 高于全省增幅013个百分点;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612亿元, 同比增长1412%, 高于全省增幅119个百分点; 实现进出口总额32419亿元, 同比下降了1917%, 低于全省增幅71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51210亿元, 同比增长1610%, 高于全省111个百分点。经济欠发达县发展势头也较强劲。2009年, 30个经济欠发达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216亿元, 同比增长1316%,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17个百分点;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216亿元, 同比增长1818%,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615个百分点; 实现进出口总额2619亿元, 同比下降了115%,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019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9117亿元, 同比增长1819%,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
二、山东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模式(一) 特色产业主导型
山东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0, 发挥比较优势, 打优势牌、走特色路, 全力打造特色产业, 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路子。几乎每个县市都有特色的典型或品牌, 有的特色项目与县域名称齐名, 甚至成为县域的代名词。如, 提到/贸工农一体化0就会想到诸城, 提到南北两大/菜园子0就会想到苍山和寿光, 提到/阿胶0就会想到东阿, 提到蔬菜加工和出口就会想到莱阳, 提到羊毛衫加工就会想到海阳, 提到黄金生产就会想到招远。
(二) 创新导向型
山东省坚持突出科技创新先导地位, 整合创新资源, 聚集创新要素,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县域经济全新发展模式。如, 沂源县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 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的项目, 引导企业科技创新, 实现以/高0补/晚0, 以/高0补/弱0, 强化了科技的支撑作用。禹城市实施/新、特、优0工程, 突出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知名品牌、循环经济四大亮点,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0%以上。
(三) 产业集群带动型
山东省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导向,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 注重拉长)
产业链条, 做大做强规模大、要素聚集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 加快发展配套产业, 壮大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骨干力量。如, 茌平县以打造东方铝城为重点, 着力发展以信发铝电为龙头的铝产业集群, 与铝相关的企业发展到70多家, 全县65%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税收来自铝产业; 诸城市培育了销售收入过千亿的汽车产业集群和四个过百亿的食品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形成了主导产业支撑、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区域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结构。
(四) 大企业带动型
山东省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壮大骨干企业, 以大项目、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推动了县域经济规模扩张。如, 邹平县魏桥创业集团一个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近7成; 海阳核电建设2009年为地方提供税收7560万元; 寿光晨鸣、高唐时风、莱阳龙大、诸城福田汽车、龙口南山集团等一大批规模大、要素聚集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成为建设经济强县的主导力量。
(五) 资源开发型
山东省坚持依托优势资源, 进行综合开发, 促进资源和原材料产品多次转换、加工、增值, 使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如, 巨野县立足煤炭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煤电化工和优质浮化玻璃, 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一半多。邹城市着力推进煤电开发, 形成了以煤化工、触煤合金、特种玻璃、新型建材为重点的煤电化产业集群, 全市煤电行业利税占工业利税的7成多, 税收占地方入库税收的一半以上。
(六) 大城市依托型
坚持依托中心城市, 主动对接融入, 承接产业转移, 发展配套经济, 走大城市辐射带动发展的路子。如, 胶南市抢抓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和滨海交通公路通车的重大机遇, 沿桥隧、滨海公路辐射, 形成了家电电子、汽车零部件、船舶配件三大产业群, 其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强。章丘市积极承接济南的产业转移, 落户开发区的重汽汽车产业园年实现产值
占章丘工业园产值的三分之一。
三、山东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 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最好的省份是江苏和浙江, 江苏县域经济规模大, 强县大而强; 浙江县域经济富裕程度高、差别小; 而山东/强县不强0、/居民不富0、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山东省平均每个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仅为江苏的70%、50%左右; 全国百强县前10位中, 江苏占了7席, 而山东省最强的龙口市仅列第11位。
(二) 土地指标缺口大、中小企业融资难土地指标缺口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突出, 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用地指标紧张, 从宏观看, 是由国家严格土地审批、减少项目用地指标、对开发区进行审查核减等措施造成。受国家宏观土地保护政策的限制, 目前平均每个县市只分配给200~300亩的土地指标, 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滞后于经济发展, 计划指标下达晚, 加上建设用地按项目审批手续繁杂, 运转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 不利于建设用地的及时供给,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现行金融体制也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不利影响, 县级银行普遍没有信贷权, 只能吸收存款, 不能发放贷款, 而向上级银行申请贷款审批程序又过于繁杂, 资金往往不能及时到位, 影响了使用效率。虽然为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国家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金融结构仍存在惜贷慎贷现象,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 且越是需要资金扶持的欠发达县融资难度越大。
(三) 县域自主发展能力不够强
山东省县级财政保障能力差, 大多数县属/吃饭财政0, 除了保工资、保民生的/刚性0支出外, 所剩财力寥寥无几, 财权与事权不对称, 县域利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极为有限。同时, 县域很难留住高层次人才, 高素质劳动力也相对短缺, 这对县域的自主发展能力造成影响。对欠发达县而言, 财政支出主要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种补贴来维持,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乏力, 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 难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
[1]
有效支撑。正是由于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招商引资难, 县域内资金外流现象突出, 导致其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四) 县域发展不平衡
山东省东部和西部、强县和弱县相比, 经济总量、财政实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且差距扩大的趋势比较明显。2009年, 山东西部四市县域(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的31个县市) 的人均GDP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东部四市(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的24个县市) 的4315%、3719%。不仅强县与弱县之间差距大, 而且30个强县之间也有较大差距, 人均GDP 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市分别是最低的318倍和417倍。
四、加快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一) 破解三大难题, 增强发展活力
11切实解决建设用地缺口大的问题。随着国家对土地保护越来越严格, 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用地指标越来越紧张, 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与用地指标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0。从山东省县域情况看, 许多县市已十多年没有进行过村庄规划, 由于农民进城、子女上大学等因素, 农村出现了许多空闲宅基地, 不但浪费了大量土地, 也影响了村容整洁。目前, 如能将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民住房模式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不但可以有效化解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矛盾, 也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住房条件改善有了可靠的资金来源。
21在产业集群内打造/企业联合体0, 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症结在于担保问题。借鉴山东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 建议由政府搭桥, 推动同一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内的各个企业加强协作, 本着互相帮助、利益共享的原则, 打造以产业协会为重点的/企业联合体0。/联合体0实行会员制, 政府为其提供部分/过桥0贷款周转金以吸引更多的同类型企业加入/联合体0。/联合体0的成员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拆借流动资金, 尤其当某一企业急需银行贷款时, 由/联合体0成员审议同意, 其他企业按其权益在/联合体0中所占比重提供同比例的信用担保, 改变过去一家企业为多家企业集体提供担
保模式, 有效分散风险。在此基础上, 要积极探索建立由/企业联合体0、中小企业、银行、信用担保机构组成的融资联盟, 形成多方交流合作机制、服务机制和诚信机制。
31加大对欠发达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欠发达县由于财力捉襟见肘, 再加之县域内资金外流而导致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山东省目前对欠发达县虽有一些扶持政策, 但扶持力度远远不够。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县的扶持力度, 关键要解决扶持资金的来源问题。因此, 应借鉴国家筹集各地区资金集中支持西部地区的做法, 建议实施/强弱统筹带中间0的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按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县域经济统筹发展基金0, 该基金主要用于提升欠发达县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1推进强县扩权改革。一是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减放并举、依法下放、权责一致、提高效能的原则, 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权限, 进一步赋予县级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决策权。二是加快/省直管县0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规范试点县财政体制, 加大省级扶持力度, 减少运转层次, 提升管理效率。
21建立县域产业转移引导机制。加快弱县与强县产业的有效对接, 促进地区间合作互动、协调发展。研究制定鼓励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政策, 建议借鉴江苏的做法, 每年安排部分资金, 采取贴息、奖励等方式, 支持中西部省级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园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支持东部地区企业向西部的产业转移, 投资兴办项目。构建产业对接的协调组织机制, 建立产业转移与承接的信息交流平台, 促进县域间的协调与沟通。
31整合对农业的各项补贴项目。目前对农业的各项补贴名目繁多, 也比较零碎, 且政策刚性很强, 基层实际执行的工作量很大。建议整合各项扶持资金, 多搞一些能够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综合开发性项目。
(三)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证11加强分类指导, 实施差异化考核。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以实施重点带动战略为推动措施, 结合各地区位特点, 梳理思路、明确方向,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找准定位、差异化发展。东部县市区, 要充分利用蓝色经济与高端产业这两个/加速器0, 唱响/蓝色主旋律0, 突出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 推进制造业由加工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 促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全力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中部县市区, 要围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鲁南临港产业带, 主动接受辐射带动, 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加快县域经济崛起。西部县市区, 要把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优势与西部的资源、成本优势结合起来, 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促共进, 培育经济发展的自主增长机制, 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在科学分类和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实施差别化考核。
21实施新一轮/双30工程0。建议重新调整30强县和30个弱县名单, 实行动态管理, 加大对调整后的30弱县的扶持力度, 制定实施强县对欠发达县新一轮对口帮扶政策, 使帮扶政策长期化、制度化。
31明确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建设发展目标, 加大考核和监督指导的力度。建议启动新一轮小城镇规划修编, 明确各个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建设发展目标, 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 加大考核和监督指导的力度。建议全省评选100个经济强镇, 对其所在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由省市县加大支持力度, 促其快速发展。同时, 在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 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角度制定新农村建设绩效考核办法。
参考文献:
[1]徐清照1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1中国集体经济12009, (4) 1
贫困旗县是制约一个地区提升整体经济实力的瓶颈,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贫困旗县的发展。101个旗(县、市、区)中有60个为贫困旗县,其中31个为国家级贫困旗县,29个为自治区级贫困旗县。2003年,贫困旗(县、市、区)所辖土地面积为71.12平方公里,占全区的60.12%;人口为1444.7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0.71%;生产总值为1011.02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47.02%;地方财政收入为44.90亿元,占全区的27.59%。可见,贫困旗(县、市、区)涉及地域广、人口多,但经济发展水平低。在新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内蒙古,加快贫困旗(县、市、区)县域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对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级贫困县--固阳县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达到对其他贫困旗县予以启示的目的。
贫困旗县的共同特点是,地处老、少、边区,自然条件恶劣,以农牧业经济为主体,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缺乏支柱产业,县级财政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经济建设长期处于低水平增长的徘徊状态。固阳县原来就是一个上述特点基本都具备的国家级贫困县,但是,固阳人没有因此而放弃或消极对待发展。2002年到2003年初,固阳县委、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面对周边旗县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面对年仅三四千万元县级财政收入的现实,对过去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对未来进行了积极的谋划。他们在全方位解放思想的同时,大胆构筑发展目标,把壮大工业经济作为全县工作的中心来抓,大力实施工业立县、资源转换和开放带动三大战略,全面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通过三年的时间,终于创出了一番天地,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旧貌换了新颜。200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21.86亿元,较2002年增加了9.66亿元,增长了79.18%;财政收入达到了1.82亿元,较2002年增加了1.41亿元,增长了3.4倍,从2001年全区101个旗县的第83位,跃升为第37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20元,较2002年增加了3350元,增长了86.5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357元,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751元,较2002年增加了1552元,增长了85.98%。2003年,曾因发展速度快,一举进入了第三届全国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强县(市)行列。
那么,固阳县何以能够从众多贫困旗县中脱颖而出,在较短时期内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其奥秘何在?笔者带者这个问题深入到该县进行了广泛调查,得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程度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对于贫困旗县而言,只有思想上的大胆突破,确立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主动攀登更大、更强、更远的目标,才会有经济上的跨越式发展。2002年以来,固阳县委、政府把解放思想,大胆构筑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在全县各级干部中深入实施“换脑子”工程,明确提出不换脑筋就换位,不换思想就换人的总体思路。教育各级干部破除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思想,树立开拓进取的竞争意识;破除等靠要思想和无条件发展论,树立只争朝夕的机遇意识;破除缩手缩脚、因循守旧的思想,树立敢想敢干的创新意识;破除各自为政、部门利益至上的思想,树立全县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并把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转变、工作是否能打开局面作为衡量干部是否称职的基本标准。实践表明,这一工程的实施,有效地增强了各级干部干好本职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为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与此同时,思想的大解放带来了思路的大开阔,县委、政府立足县情,把握大局,审时度势,顺应形势,依托优势大力推进思路创新,2002年首次提出了把壮大工业经济作为全县工作的重心,立足优势资源,上项目、搞开发、求突破的发展思路。2004年又在科学总结前两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大力实施工业立县、资源转换和开放带动三大战略,壮大选矿业、冶炼业、药材业、养殖业、建材业、旅游业“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思路对头,事半功倍,正确的思路使固阳县经济步入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之路。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营造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发展思路确定后,干部队伍就是决定因素。一个地区要想有大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整合干部队伍力量,形成团结奋进求发展,齐心协力抓经济的战斗集体。其次要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导向,激励各级干部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固阳县委、政府认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关键要统一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意志和步调,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为此,县委、政府坚持干事创业的用人导向和任人唯贤的工作路线,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建设干事创业的班子。一是为那些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有本事、想干事、会干事、有激情、能干成事的干部撑腰、壮胆、打气,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岗位,干成事的人有地位。二是旗帜鲜明地重用提拔懂专业、会管理的干部,撤换不称职的干部,使干部队伍的结构不断优化。三是狠抓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要求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主动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贴近基层,始终处在跑、报、批和抓落实的第一线,全方位服务于经济建设。三年来,全县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跑项目、跑资金、抓落实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意识超前、作风扎实、勇于拼搏的优秀干部,为全县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改善投资发展环境,打造“经济洼地”。环境就是资本,环境就是生产力,一个地区能否抓住发达地区企业二次创业时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机遇,吸引大批的外来企业前来投资办厂,关键取决于该地区的投资环境是否形成了“经济洼地”。固阳县委、政府从实施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把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一是加快自身“硬环境”建设,努力创建适合企业发展的土壤,相继建成了忽鸡沟、卜塔亥等工业发展区。同时注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来投资3.14亿元,用于城镇道路拓宽改造、景观综合治理、房地产开发等。并采取国家投资和BOT融资方式,投资1.15亿元修建柏油路142公里,结束了有6个乡镇不通油路的历史,实现了乡乡通油路。二是注重自身“软环境”建设,用硬手段改善软环境,狠抓机关作风整顿,严肃工作纪律,强化为企业服务意识,严惩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三是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实行“一站式”服务,发挥经济“110”举报投诉中心的作用,打恶惩刁,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制度。环境的改善,集聚了人气,营造了商机,洼地效应明显显现。
1.切实落实县(区)的管理权限。凡省下放到县的管理权限,市各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县。凡市能下放到县(区)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下放。对已取消的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市批事项,一律不准继续审批,违者将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对市保留的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事项,一律进入市政务中心,实行并联审批,三级联动,限时办结,超时默认。积极探索项目代办制,逐步推行“网上审批制”。
2.完善垂直部门管理体制。凡在县(区)延伸机构,党的关系实行属地管理,其主要负责人的任免、考核,事先征求并充分尊重党委、政府意见。对不作为、消极作为、乱作为等影响地方发展的垂直管理部门负责人,县(区)党委、政府应及时向其上一级主管部门提出,其上一级主管部门要及时予以调整。
3.减轻县(区)财政支出压力。除中央明确规定或省政府批准的规费项目外,市直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县(区)集中收费性资金。省政府未批准的各类建设项目不得要求县(区)财政提供配套资金。禁止和取消一切不符合规定的达标升级活动。
4.加大财政支持县(区)力度。积极协助县(区)争取省财政间隙资金借款的方式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认真落实省财政对县(区)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比上年增长部分,按增长额(年增长率超过30%的按30%计算)的20%,奖励给县(区)作为发展资金的政策;积极争取省企业挖潜改造资金、三产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逐年提升支持我市县域经济的比例。市设立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农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专项资金支持县(区)的比例,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加。
5.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在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的同时,支持县(区)尽快完成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制度改革。支持*市农村合作银行、徽商银行*分行早日挂牌。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典当行、拍卖行、租赁公司、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积极发展“三农”保险。
6.进一步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支持县(区)通过安排预算资金、部分国有资产变现收入和引入民间资本等多种方式,补充和增加担保机构资本金。支持开发区创造条件,利用自身的资产组建担保机构。鼓励企业间开展互担保。改进社会中介服务,简化评估、公证、抵押、登记手续,实行最低标准收费。协调金融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分散担保风险,简化合作手续,降低合作门槛和成本,提高信用放大倍数,充分发挥担保作用。
积极推进县(区)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积极争取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贷款。
7.依法保障项目建设用地。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优先保证“861”、“443”重点项目、重大利用外资项目和工业项目用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鼓励各类建设项目特别是新上建设项目使用现有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旅游项目用地实行“只征不转”。通过村庄复垦整理节省出来的土地,在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农村居民得到妥善安置的前提下,报经省国土部门核准,节余指标可用于城镇建设。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依法流转。
8.完善用地收费管理。规范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供地等审批程序。认真落实皖发[*]14号文件的有关规定:耕地开垦费一律按下限标准收取,凡项目用地已做到耕地占补平衡的,在土地征收审批时不收取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就地缴入国库,实行先缴后分;耕地占用税县(区)级分成部分,即征退返。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9.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县(区)经济开发区主要负责人享受县级待遇意见》的规定,省级开发区(含比照执行的专业园区)管理机构的行政级别可根据开发区的发展情况确定,负责人可以高配。
10.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优先规划建设,优先推荐为国债项目,优先帮助争取政策性贷款。提高城市维护费、土地出让收入等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份额。省财政设立的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
11.实行入园工业项目奖励政策。凡在开发区或工业园区新上工业项目投资(包括土地、厂房和生产性设备)在1000万元~5000万元、项目建设周期在一年以内的,竣工投产后给予企业法定代表人一次性奖励3万元;投资5000万元~1亿元、项目建设周期在三年以内的,竣工建设周期在五年以内的,竣工投产后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奖金由开发区或园区所在县(区)财政支出。
12.加大全民创业扶持力度。加强产业政策引导,降低市场准入,认真落实我市鼓励全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照有关法规政策带头创业,参与招商引资,辞职经商办企业或到民营企业就业。支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支持县(区)建立创业园区(基地)、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创业服务机构,加强创业培训,扩大小额贷款发放范围和担保基金规模。对进入创业园区(基地)的下岗职工、失地农民等困难群体,在开业、收费、房租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13.掀起旅游发展第三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利用我市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区位优势,以提升旅游产品结构、打造知名品牌为关键,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动力,全面加快*旅游国际化进程,力争早日把*风景区打造成全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自然景区,把*市建设成为全国同类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使*真正成为“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
14.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以及林权制度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皖政[*]96号),整合资源,重点扶持省级龙头企业和我市六大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一批旅游观光型、工业主导型、商品流通型、外贸促进型、综合发展型的小城镇。
15.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选准、配强乡镇党政正职,每年选拔一批乡镇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锻炼。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从*年起,选择100个示范村和10个社区进行试点,完善相关机制和配套政策;*年到2010年,每年选拔10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基本实现全市每个村、社区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16.保持县(区)领导班子相对稳定。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19号文件有关规定,注意提高县(区)领导班子中熟悉经济工作的成员比例。县(区)党政正职原则上要在同一县(区)任满一届,除工作特别需要或特殊情况,届中一般不做调整。
17.加大县域经济考核力度。
(1)对县(区)的考核。①对全省县域经济年度考核综合指数(或动态指数)位次前移5位以上的县,市委市政府给予通报表彰;连续两年前移5位(或一年前移10位)以上的县,除给予通报表彰外,给予县委书记、县长各奖励3万元,并在建设用地指标,市级支农资金和工业发展基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区可比照考核)。②对全省县域经济年度考核进入“十快县”的县或达到“十快县”标准的区,给予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各5万元奖励,授予“发展先进奖”称号;年度考核进入全省“十强县”的县或达到“十强县”标准的区,给予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各8万元奖励,授予“发展标兵奖”称号。③对全省县域经济年度考核位次(动态指数)后移5位以上的县,市委、市政府给予党政主要领导通报批评;连续两年后移5位(或一年后移10位)以上的县,除给予通报批评外,并调离主要领导岗位或责令其引咎辞职(区比照执行)。
(2)对乡镇的考核。以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为重点,制定乡镇经济发展考评办法。年度考核综合指数和动态指数前十位的乡镇,授予“十强”或“十快”乡镇称号,对党政正职给予奖励。年度考核动态指数后移五位的乡镇,对党政正职给予通报批评;对连续两年后移五位或一年后移十位的乡镇党政正职,调离主要领导岗位或降级使用。
(3)对市直部门的考核。以争取国家和省支持、服务县(区)等为重点,制定市直部门的考评办法,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业绩突出的前三名进行表彰,后三名给予通报批评。
一、当前新晃县“两型社会”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现
状
近年来,新晃县围绕打造“湘黔边界特色经济走廊,建设生态宜居家园,构筑怀化西大门”的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生态立县、旅游活县、环境
兴县”的五大战略,县域经济不断壮大,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09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21.5亿元,较2005年104573万元增长8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694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984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9866万元,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8.733.737.6调整为2009年的16.641.741.7。2009年,全县二氧化硫排放量3297吨,较2005年排放量2934吨增长12.4%,但年排放强度由2005年的23kg/万元,降至2009年的17kg/万元;2009年全县化学需氧量排放1507吨,较2005年1235吨增长22%,但年排放强度由2005年的12kg/万元下降至2009年的8kg/万元。空气环境质量稳定在二级标准以内,舞水河新晃段水质维持在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以内,县内其它主要支流也稳定在控制指标范围内,镇城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2008年,通过了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的验收。
二、当前新晃“两型社会”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实力不强。全县人均生产总值只是全省20226元的39.7%,是怀化市人均生产总值12034元的66.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全省为4910元,怀化市为2905元,而新晃县为189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为15084元,怀化市为11114元,而新晃县为7473元。
2.生产经营模式粗放。农副产品深加工程度低。虽然新晃组建和引进了一批相应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仍然存在着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小,生产技术落后,产品种类单一等问题。除肉牛加工小有名气外,仍有很多农产品没有进入市场。同时,这些加工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家庭作坊式生产,管理落后,品种雷同,企业品牌不足,企业生存发展比较艰难。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开采技术落后,属于初级生产加工企业,缺少上游产业。新晃目前开发最好的是重晶石,已引进了红星、鲁湘钡业两家深加工企业,但这两家企业所要求的原矿品位都有较高要求,全县低于70度的重晶石矿基本上是废弃的,资源浪费严重。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低。近年来,林木产业发展还是较快的,但多属于规模小、效益差的初级加工企业,木材产品主要是技术含量小的锯板、原木、人造板、指接板等,高档家具和木制工艺等商品比较缺少,木材深加工方面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
3.环境保护压力增大。 由于企业环保措施不足,污染治理设施投入不够,对环境污染也造成一定影响。县内冶炼、化工、矿山等企业多次发生环保问题,如半江铅锌矿、红星、原隆鑫、蓝天等,当地群众反映意见较大。另外,一些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如:大兴复混肥,“三废”的无害化处理不当,这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的压力。
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推进新晃“两型”社会建设
新晃县属于山区,应从山区从实际出发,发展山区经济,坚持打好“绿色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走出一条符合新晃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子。
1.加快农业产业化,激活农村发展活力。新晃是山区农业县,农村占大头,农业是大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只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把“三农”问题解决好了,县域经济才能实现大发展。一要积极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可以充分运用远程教育开展蔬菜种植、水果栽培、养殖等技术培训。并通过网络了解市场需求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新技术。通过培训,增强农村居民的科技意识,提高生产技能,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要组织农村居民参加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二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通乡公路改造工程和通畅工程建设。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完成中低田改造,抓好大田、刘坪等4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巩固以点代燃项目成果,积极推进小水电开发,完成杉木塘电站二期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解决1.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深入实施农村清洁示范工程,积极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新建沼气池。结合“村村通”工程、农网改造、组建扶贫等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要发展特色产业,坚持品牌带动。积极挖掘提升新晃县农业“三宝”(黄牛、烤烟和龙脑)的价值和效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打造“三湘黄牛第一县”目标,依托新晃黄牛肉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大好契机,推动产业品牌整合,提升地标产品认证价值。“品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和完善统一品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产销结合的产业发展机制。要提升和保护品牌、发展壮大龙头公司的实力,增强抗风险能力。只有品牌提升了、公司有绝对的实力,才能让老百姓放心,才能促进规模养殖,扩大养牛总量,从而不断提高肉牛产业化水平。依托“天堂”牌烤烟的品牌优势,积极发展烤烟生产,大力实施烟基工程,建设规范化烟田。加快发展右旋龙脑樟,可以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争取把新晃建成全国最大的天然冰片加工基地。同时,要依托我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种植传统,大力发展高寒地区超级水稻和绿色、有机食品,狠抓优质超级稻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同时积极招商引资,加快相关后续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粮农的产业收入。目前,有十个乡镇在建设优质稻。
2.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崛起。工业是立县之基、兴县之本、财源之柱,亦是县域经济崛起的重要支柱。一是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原则,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新晃县“一园三小区”的工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要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在建或意向入园企业的服务工作;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相关产业和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资源集约和优势互补,以从分发挥园区的集聚带动功能。要有针对性引进已落户企业的上下游产业落户新晃县,形成“落户一个,带来一批”的滚雪球效应,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二是依托全县丰富的矿产和电力资源,加快矿产品深加工和冶炼工业发展。在积极引导现有工矿企业改造升级,壮大产业的同时,注重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链的拉伸;要大力扶持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资源永续开发、合理利用的新型工业经济模式,成为县域工业的主要支撑。三是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现在,土地等要素供给越来越紧张,环境制约越来越大,粗放式、低水平发展已越来越没有出路,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3.积极融入“武陵山脉经济协作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带动三产快速发展。武陵山区是我国跨省交界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全国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是国家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交汇地带。2010年3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出[2010]448号《关于开展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内容是阐明国家推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协作发展的战略思路,明确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的主要目标,以旅游产业为先导,统筹协调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与特色产业布局,研究提出保障武陵山协作区发展的有效机制和政策措施。这必将促进武陵山区特色产业发展。
旅游产业是无烟工厂、朝阳产业。新晃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素有“湘黔通衢”、“滇黔咽喉”之称,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神秘的傩技傩戏、侗寨风情、夜郎文化等)、夜郎大峡谷等自然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有基础、有条件,也有潜力。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重点景区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启动了八江口夜郎王温泉生态度假区、夜郎十里长街项目建设,加紧对龙溪古镇、凉伞冲首侗寨、贡溪四路天井寨、黄家垄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时,要依托优良的生态优势,培育生态特色旅游产业,把“生态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
4.加大“两型社会”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要加强宣传教育。以新晃县争创“国家文明卫生县城”和创建“全国生态县”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如开展“树立节能低碳意识,共建绿色生态家园”活动,宣传国家有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以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二要加强社会监督。健全公民参与环保的监督机制,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公示等制度,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推出一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先进典型,曝光一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案例。
一、解放思想,确立思路
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就不可能萌发新的思路、产生新的动力。
第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和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坚决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熏一切工作都围绕经济发展来安排,一切工作成效都以发展实绩来检验。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就是要实事求是。不同的地方,条件不同,情况各有不同,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近年来,武宁县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亦显著提升,但是,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从总量看经济蛋糕还很小,在全市15个县(市、区)中排名第8位,并且各地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如果我们的经济不能迅速做大,我们的排名还可能后退。
李源潮同志指出,发展县域经济,关键要认清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搞发展。武宁县选择“六大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正是根据武宁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作出的慎重选择。首先有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节能照明、矿产加工、医药胶囊等主导产业,取得了突出成效。尤其是绿色照明产业迅速扩张,成为九江市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其次是有资源依托。我县山清水秀,生态优美,水资源、林业资源、矿产资源、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能够快速转化为经济效益。经江西地矿局和厦钨联合探明,我县有钨矿储量30万吨,专家估计,赣北九岭矿集区钨矿资源总量将超过80万吨,我县成为又一个“世界钨都”。再次是有平台优势。近年来,我县的园区建设和城区建设起点高、投入大、见效快,完善了基础设施,拓展了发展空间,吸引了一大批项目落户,也为下一步项目落户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大力发展“六大产业”,坚持从实际出发,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以此带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立足实际,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一定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要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工业强县的战略,引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把发展工业作为当前的最重要工作来抓,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抓。要抢抓当前难得的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主动接纳发达地区的企业转移以及工业扩张,打造优势特色工业品牌,迅速扩大工业经济的规模,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二)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投资
要加快发展步伐,壮大县域经济,必须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要结合我县六大产业发展的实际,重点围绕六大产业进行招商引资,突出龙头企业招商。尤其是节能灯产业,不再引进毛管生产企业,要着重招引全球50强、全国30强企业,进一步提升产业的层次,向LED、灯饰、电子显示屏、新能源等领域发展,抢占行业制高点;矿产加工业不再搞粗放式开采和加工,要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钨、锑等资源优势,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整顿、全面提升,引进大公司来进行深度开采加工,形成产业链。
(三)坚持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进一步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研究有关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好财政、税收、用地、信贷、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除国家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都要对民营资本开放,凡是我国政府承诺对外商逐步开放的领域,都要引导民营资本加快进入。要让民营经济投资者和从业人员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在经济上有实惠,在权益上有保障,为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平等竞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坚持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要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迅速发展,必须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使园区经济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和管理,按照园区城区化的思路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进力度,打造好工业园的用地、用工、用电、融资四大平台的建设,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聚集产业、企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中心,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完善机制,确保活力
良好的机制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加快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样离不开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关系理顺了,每个人才能各尽其责、各尽所能,发挥各自最大的能力。为了迅速推进项目建设,我县坚持“书记抓督查、县长抓调度”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责任人、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支好的施工队伍”的“六个一”项目推进机制,严格落实“定任务、定时间、定责任、定奖惩”的“四定”和包征地拆迁、立项审批、规划设计、预算审核、施工队伍选择、工程现场监督、工程质量监管、工程资金拨付、工程验收和社会稳定的“十包”项目责任机制。同时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大会战总指挥部、各分口指挥部和项目责任领导三级网络的指挥调度作用,及时有效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另外强化督查通报机制和完善评比奖惩机制,以科学合理的制度来管理人、激励人。最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为发展配干部的用人导向,不断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做到一碗水端平、一把尺量准、一盘棋走活,以干事识别干部,用实效检验干部,凭业绩使用干部,注重发现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干部,重奖重用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让想干事、肯干事的干部有机会,会干事、好共事的干部有岗位,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有地位。
关键词:香格里拉 县域经济 优势 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160-02
香格里拉县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腹地,是滇、川及三省区交汇处,是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风景区腹地,总面积11 613平方公里,是云南省土地面积第一大县,总人口17.29万。
一、香格里拉县域经济的基本状况
(一)香格里拉县的潜在优势
香格里拉县区位优势突出,气候复杂多样,自然生态条件十分丰富,旅游、生物、矿产、水能是其发展潜力最大的四大资源。一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厚重的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人文景观、博大恢弘的自然景观,使香格里拉县具备了发展旅游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境内雪山耸峙,草原广袤,河谷深切。海拔在4 000米以上的雪山有47座,较为著名的有巴拉更宗雪山、浪都雪山、哈巴雪山等。在林海中分布着碧塔海、属都湖、纳帕海等无数高山湖泊。另有举世闻名的虎跳峡、长江第一湾田园风光及中国最大的华泉台地――白水台及霞给温泉、天生桥温泉、上桥头温泉等。二是丰富的生物资源。香格里拉县是有名的森林王国,木材蕴藏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为36.4%,在原始森林中栖息着数不胜数的珍禽异兽,如金丝猴、小熊猫、野熊、黑麝、金钱豹、自鹇等。香格里拉县还出产大量名贵中药材如:冬虫夏草、贝母、雪上一枝篙、珠子参等数百种。香格里拉县还有众多的名贵观赏植物,如墨兰、雪莲、报春、百合等数百种。此外食用菌类丰富,木耳、鸡枞、羊肚菌等储量惊人。三是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香格里拉地处三江褶系与扬子准地台交接地带,全县总面积中,扬子准地台约占10%,三江褶皱系约占90%,褶皱断裂发育,成矿条件良好,被地质学家称之为“三江”成矿带,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知有金、银、铜、铁、钨、铍、钼、锰、铅、锌、滑石、小晶、石棉、白云石、大理石、褐煤、泥炭等矿种25种,矿床、矿(化)点共120个,其中已探明大型矿床1个,中型矿床5个,小型矿床15 个。四是丰富的水能资源。香格里拉县属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余脉地段,地势北高南低,三面被金沙江环绕。除金沙江干流外,共有大小河流244条,水能理论蕴藏量209.84万千瓦,可开发量116.2万千瓦。
(二)经济稳步增长
“十一五”期间,香格里拉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4.9%;人均GDP达到17 252元,年均增长23.1%,是“十一五”规划目标的2.83倍;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35%;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4.2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6.9倍。到200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3.63亿元,同比增长了2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6亿元,同比增长了25.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040元,同比增长了9.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 026元,同比增长了12.2%;接待国内外游客394.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40.97亿元,同比增长了34.1%。目前,全县呈现出经济运行整体平稳、社会事业全面加强、民计民生继续改善、生态文明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香格里拉县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表现在:生态环境脆弱,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突出;远离经济中心,多民族聚集,财政收入较低,基础建设投入不足,社会经济落后的面貌一时难以彻底改变;产业结构层次低,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能源、资源供需矛盾和约束更趋强化,转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为特征的发展方式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统筹发展任务艰巨;农牧业生产水平较低,扶贫开发任务繁重;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自我发展能力尚未形成;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滞后,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生态补偿机制亟待完善,生态环境建设保护难度大,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分裂与、渗透与反渗透形势依然严峻,维护稳定任务仍然艰巨。
二、香格里拉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开放步伐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是加快资源转换,抢先发展的现实选择。由于香格里拉县基础差、底子薄,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跨越发展,因此在加大资金引进的同时,也要引入人才、技术、管理和市场,借助外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一要营造良好的开发环境。要进一步解决思想,努力改变“肥水不流外人田”和“等、靠、要”的陈旧观念,增强“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意识,营造良好的开放氛围。二要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与国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努力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
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推动经济的动力因素,又是经济开放招商引资的环境基础;既是引来外地人开发资源的“平台”,又是当地人走出落后封闭了解精彩世界的“窗口”。基础设施落后是香格里拉县较突出的问题,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在农村,要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农村水电、节水浇灌、农村沼气、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要逐步建立以农村信息窗口、信息服务站队伍为重要内容的农村信息网络,联结龙头企业,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营销大户,引导农户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三)以“矿电开发”为核心,努力做大做强矿电产业
按照迪庆州人民政府“做大做优水电产业、做大做精矿产业”的要求,始终把工业放在培育县域经济发展后劲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全县矿产资源丰富、水电开发潜力巨大的优势,加快矿电产业发展,推进全县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大力发展壮大电力、矿产业,以节能降耗为重点,加快全县新型工业化进程,既要注重做大规模,更要注重提高效益。矿产业方面:继续推进工业园区格咱片区和旺池卡片区建设;在搞好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要全力推进普朗铜矿前期建设,支持现有的格咱神川矿业、安乐铅锌矿、虎跳峡镇钨矿等矿山企业做强做大;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努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继续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大动态巡查执法力度,依法加强资源勘察。水电方面:进一步加强城乡电网的改造和建设;要继续抓好康思水库、小中甸水利枢纽的前期工作,加快梨园电站、尼汝河流域、浪都河流域、格基河流域等电站的建设进度,积极主动做好在建电站的服务协调工作。
(四)以“香格里拉品牌”为依托,努力实现旅游提质增效
要进一步强化“旅游兴县”意识,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完善旅游行业管理。一是紧紧围绕“一个集散中心,三大国家公园,两个重要景区,一条精品线路”的总体布局,切实做好普达措国家公园、香格里拉大峡谷、虎跳峡等景区景点的建设,着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精品、提升品牌、提高服务,把核心景区景点做精做实。二是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拓展海内外旅游市场。三是进一步推动旅游业与农业、文化的结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文化,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提高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抓好旅游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加强对旅游及相关行业的有效管理和市场监控。健全旅游执法监督管理机构,加大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力度,认真受理游客投诉,及时查处整改,以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市场秩序,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五)培育壮大生物产业
要立足优势资源,根据“打基础、育龙头、重科技、创品牌”的发展思路,狠抓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坚持重点发展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特、优、稀、新生物产品开发。进一步建设好绿色产业园区、松茸加工园区、香格里拉花卉园区、高山植物园区四大园区,把绿色产业园区建成香格里拉县饮品和绿色食品加工平台,把松茸加工园区建成松茸加工出口基地。重点发展饮品工程、食品工程、药品工程、观赏品工程四大工程。扩大青稞干红、干白、藏香醇、果汁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搞好牦牛系列产品的深度加工,形成具有特色的牦牛系列食品;发展核桃油系列食品加工;提高松茸等野生菌类、野生蔬菜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品档次,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研发能力,开发藏药产品。扩大百合、郁金香种植规模,开展花卉新品种研发;积极扶持香格里拉酒业有限公司、香格里拉藏龙、藏药、格桑花卉等龙头企业。加快干果、红豆杉、葡萄、蚕桑、药材五大基地建设。
县域经济是目前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成分,它是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支撑点,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香格里拉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应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实施科学发展战略,优化结构调整,努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夯实经济基础,为长远发展积攒后劲,蓄势造血,为实现香格里拉县域经济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改革的总体要求
1.能放都放。“责权统一、重心下移、能放都放、依法合规”。”扩权”县(市)取得相应的管理权限后,同时承担与管理权限对等的责任。
2.先行试点,逐步全面推开。在综合考虑经济实力、城市合理布局、发展潜力、地区统筹兼顾四个方面因素后,扩大管理权限首先在辛集市、平山县等22个县(市)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搞第二批试点。
(二)改革的总体目标
1.推动县域经济再上新台阶。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市),向全国百强县(市)看齐,敢于领先,敢为人先,再上新台阶;经济条件差一些的县(市),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迅速形成后发优势。
2.加快“扩权”县(市)政府职能转变。全面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取消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抓紧建立健全行政服务中心、服务大厅等服务窗口,推行“一门受理”、“一站式”办公和首办负责制,实行“限时办结制”。
3.促进产业上层次、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推进“扩权”县(市)立足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县(市)重大项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选择市场潜力大、主导力强的产业或产品,集中力量重点发展,形成持续的竞争力。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在11个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河北省“扩权”县(市)可以享有62项与河北省设区市相同的权限。
(一)计划直接上报(1项)
“扩权”县(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中长期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各业务部门的专业计划,由县(市)有关部门直接向省有关部门上报、衔接,同时抄报该县(市)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省有关部门对“扩权”县(市)的有关指标直接进行平衡,并在其所在设区市名下以“其中”形式列出。
(二)部分财政收支直接结算(5项)
1.从2005年1月1日起,设区市不再分享“扩权”县(市)收入,“扩权”县(市)收入除按现行财政体制上缴中央、省部分外,其余全部缴入本级金库。
2.“扩权”县(市)财政体制直接对省。涉及“扩权”县(市)体制上解(补助)基数、体制改革收支基数的核定,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补助,资金调度等事项,由省财政直接对“扩权”县(市)办理。
3.“扩权”县(市)在向省级财政报送财政收支月报、预决算的同时报设区市。各设区市按两个口径向省报送预决算,即包含“扩权”县(市)的和不含“扩权”县(市)的。
4.按照“不挤不占”原则处理好省、设区市和“扩权”县(市)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按照2004年设区市从“扩权”县(市)净得财力(分享收入减去体制基数返还),冲抵设区市2004年用本级财力安排的对“扩权”县(市)的转移支付、专款补助和其他经常性补助(剔除一次性因素)后余额为基数,余额为正数的由“扩权”县(市)每年定额上解省,省定额补助设区市;余额为负数的,按其绝对数由设区市每年定额上解省,省再如数补助“扩权”县(市)。
5.“扩权”县(市)政府的财政决算,在接受同级审计部门审计监督的同时,省审计部门可直接审计。
(三)部分经费直接安排(6项)
1.省有关部门向设区市划拨各类事业费、交通规费及其他建设资金、预算外返还资金、福利救济资金、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等资金时,凡按规定“扩权”县(市)应当享有的,一律在所在设区市名下以“其中”形式直接向“扩权”县(市)划拨。
2.拖拉机和摩托车养路费由“扩权”县(市)自行组织征收,将组织的收入全部上解省级国库,由省将分成部分返还“扩权”县(市),不再与所在设区市分成。
3.客票附加费和货运附加费、道路运输管理费征收计划,由省向各市下达时对“扩权”县(市)单列;征收资金中进入省财政的部分由“扩权”县(市)直接解缴到省;客货附加费返还资金(包括征收工作经费及分成资金)由省直接拨付到“扩权”县(市);道路运输管理费留成部分由“扩权”县(市)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按规定安排使用。
4.省交通规费安排的农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对“扩权”县(市)实行计划单列,资金直接拨付。
5.申请使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由“扩权”县(市)直接报省审批,同时报所在设区市备案;出口企业研发资金和外贸出口企业技改贴息资金,由“扩权”县(市)初审后报省有关部门审核,同时抄报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
6.“扩权”县(市)直接向省申请县(市)文化馆、博物馆建设专项补助费。
(四)部分税权调整(8项)
1.遇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需要税收减免的,由“扩权”县(市)有关部门直接报省有关部门按有关规定办理。
2.纳税人申报的耕地占用税减免面积在30亩以下的,由“扩权”县(市)人民政府自行审批,报省财政部门及所在设区市备案。
3.“扩权”县(市)下列涉税行政审批权限比照设区市税务部门的审批权限执行: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税收优惠的年度确认,外商投资企业免征地方所得税的年度确认,外商投资的先进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延长减免的审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商税后利润再投资退税的审批。
4.“扩权”县(市)地税部门受理纳税人的营业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等政策性减免事项,比照所在设区市的审批管理权限办理。
5.“扩权”县(市)税务部门受理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政策性减免的审批时,纳税人遇有“风、火、水、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及在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新办的企业,年度减免所得税额100万元(含)以上的,直接核报省税务部门审批;年度减免所得税额100万元(不含)以下的,由“扩权”县(市)税务部门审批,并抄报所在设区市税务部门。
6.“扩权”县(市)税务部门受理纳税人的处理财产损失的审批,对纳税人当年申请扣除的财产损失数额(国税征管户2000万元、地税征管户1000万元)以上的,直接核报省税务部门审批;纳税人当年申请扣除的财产损失数额(国税征管户2000万元、地税征管户1000万元)以下的,由各“扩权”县(市)税务部门审批,并抄报所在设区市税务部门。
7.“扩权”县(市)的企业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其国产设备投资额的40%抵免企业所得税的审批,纳税人技术改造单个项目总投资额,国税征管户3000万元以上、地税征管户2000万元以上的,由“扩权”县(市)税务部门直接核报省税务部门审批;单个项目总投资额,国税征管户3000万元以下、地税征管户1000万元以下的,由各“扩权”县(市)税务部门审批,并抄报所在设区市税务部门。
8.“五类”企业(已设立的鼓励类和限制乙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的研究开发中心、先进技术型和产品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利用投资总额以外自有资金进口设备免税,由“扩权”县(市)自行审核、报省审批、报所在设区市税务部门备案。
(五)部分项目直接申报(9项)
1.凡不需要国家、省、设区市出资或平衡建设条件的政府投资项目(不含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均由“扩权”县(市)投资主管部门按照建设程序自行审批;需报送国家和省投资主管部门审批的政府投资项目,由“扩权”县(市)投资主管部门按照建设程序直接向省投资主管部门申报,并抄报所在设区市投资主管部门。
2.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重大和限制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由“扩权”县(市)投资主管部门按照《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实施办法(试行)》和《河北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试行)》所划定的设区市核准管理权限自行核准。
3.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外、总投资在50万元(含)以上的项目,由“扩权”县(市)投资主管部门按照《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试行)》所划定的设区市备案管理权限自行备案。
4.需申请国家和省资金的企业投资项目,一律由“扩权”县(市)有关部门直接向省有关部门报送《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并抄报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
5.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下,符合国家《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规定的鼓励类和允许类且不需办理进口设备免税的外商投资项目,由“扩权”县(市)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同时抄报省和所在设区市投资主管部门。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上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和所有需办理进口设备免税的项目、限制类项目,由“扩权”县(市)投资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或核报,同时抄报所在设区市投资主管部门。
6.“扩权”县(市)申报的省级、国家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由县(市)有关部门直接上报省有关部门,并抄报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
7.设区市审批权限内的中小型水库和水闸控制运行计划(跨县级行政区域的除外)、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水利工程规划同意书(跨县级行政区域的除外),由“扩权”县(市)自行审批、报所在设区市备案。
8.“扩权”县(市)对所辖范围内所有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文件的审批,享有设区市的权限,审批项目每半年向省有关部门备案一次。
9.办理《国家鼓励发展的内外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书》、《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更新设备技改及配备件证明》,由“扩权”县(市)有关部门直接报省有关部门核准。
(六)部分用地直接报批(6项)
1.“扩权”县(市)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和调整,由“扩权”县(市)政府直接报省政府审批、报省有关部门备案,同时抄报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
2.矿产资源规划(含专项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海洋资源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等专项规划,由“扩权”县(市)政府直接报省有关部门审批,同时抄报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
3.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由“扩权”县(市)有关部门直接向省有关部门申请核准。需省政府审批的各项建设用地,由“扩权”县(市)政府直接报省政府。
4.省级审批的土地开发,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保护,以及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由“扩权”县(市)有关部门直接报省有关部门审批。“扩权”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可自行设置建材类零星分散小型矿产资源储量规模矿产地的采矿权。
5.在县(市)区域内的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经县(市)有关部门初步预审后,由项目法人直接报省有关部门预审、审核、审批。
6.“扩权”县(市)享有征、占用林地的初审权,并直接报省有关部门审批,同时报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备案。省有关部门对“扩权”县(市)的森林资源采伐限额指标实行单列,由县(市)有关部门审批。
(七)部分证照直接发放(17项)
1.“扩权”县(市)有关部门直接核发所在设区市权限内的各类证照(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由设区市发放的证照除外)。主要包括经营性收费、商务、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建设、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教育、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文化、体育、旅游、民政、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证照。属于省有关部门发放的证照和批准的事项,一律由”扩权”县(市)有关部门直接向省有关部门报批、核准,抄报所在设区市备案。
2.二级及二级以下建筑业企业资质、建筑业劳务分包企业资质、工程勘察乙、丙级资质、建筑工程设计乙、丙级资质和其他建设工程设计丙级资质、施工图审查机构认定证书、房地产开发二级及其以下企业资质、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资质、工程监理乙、丙级企业资质等,“扩权”县(市)自行审查、直接报省有关部门审批,抄报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备案。
3.需要国家和省核准的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乙级以下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机构资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单位资质、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资质等,“扩权”县(市)自行审查、直接报省有关部门审批,抄报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备案。
4.“扩权”县(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增发新股、合并及分立,由县(市)有关部门直接报省有关部门审批。冠县(市)行政区划名的企业集团的设立由“扩权”县(市)审批。
5.“扩权”县(市)有关部门直接向省有关部门申报企业债券发行等直接融资事项。
6.“扩权”县(市)自行审批允许类商品加工贸易合同,报所在设区市备案。
7.外商投资企业中先进技术企业和产品出口企业的确认考核,典当经营许可证申报,省成品油市场规划布局审定及仓储设施、加油(气)站(点)建设定点及企业经营资格审核,拍卖企业设立的审批,由“扩权”县(市)自行审核、报省审批,抄报所在设区市备案。
8.“扩权”县(市)自行对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不合格企业进行后处理。
9.“扩权”县(市)中的优秀旅游城市,经国家旅游局授权,享有对一、二星级饭店质量等级的评定权。对A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评定、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由“扩权”县(市)有关部门自行审批,并有对AA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初评权。
10.“扩权”县(市)自行审批本地高中学校的设立和撤并;自行审批社会力量举办的普通中学、职业中学的设立、更名、撤并;自行制定高中阶段招生计划。
11.“扩权”县(市)直接受理并初审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报省审批,报所在设区市备案。
12.“扩权”县(市)自行核发中级及以下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自行审批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方案。
13.供电营业许可、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确认,由“扩权”县(市)有关部门直接报省有关部门审批或核准。
14.酒类专卖、生猪屠宰、煤炭经营、成品油管理证照由“扩权”县(市)直接报省有关部门审批。
15.从事普通货运经营(危险货物运输经营以外的)、县级行政区域内客运经营(含出租车经营)的营运证的审批、发放、年审,由“扩权”县(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核发办理。
16.应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由项目所在“扩权”县(市)直接办理。应由省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单位,其污染物排放状况由“扩权”县(市)核实,直接报省核发许可证。
17.六吨以下锅炉安装、告知、验收,司炉工培训发证由“扩权”县(市)自行审批。
(八)部分价格管理权限下放(7项)
1.县以下电厂非上网电量的电价授权“扩权”县(市)制定。
2.县域内省价格主管部门管理之外的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授权“扩权”县(市)制定。
3.县域内医药企业生产的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价格由“扩权”县(市)价格主管部门直接报省价格主管部门审批。城市供水及价格、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授权“扩权”县(市)制定。
4.廉租住房租金、公有住房租金、经济适用房价格、公有住房出售价格、房屋重置价格、城市房屋拆迁补偿价格授权“扩权”县(市)制定。
5.建制镇环境卫生及垃圾清运服务价格,建制镇集中供热价格,县域内液化气最高零售价格,有线电视安装费、收视费,殡葬服务价格,县内保安服务价格,授权“扩权”县(市)制定。
6.中小学印刷厂为学生提供作业本、学习资料价格,高中住宿费、取暖费授权“扩权”县(市)制定。
7.出租车运价,运输企业集约经营服务费,车站、旅游景点及各类暂扣车辆停放服务费,授权“扩权”县(市)制定。
(九)统计资料直接(1项)
分地区统计资料时,将“扩权”县(市)的主要统计数据在所在设区市名下以“其中”形式列出。
(十)部分政策直接享有(1项)
今后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委托设区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代行的管理权限,“扩权”县(市)原则上同时享有。国家和省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管理方面新制定的各项政策,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新确定的管理权限划分,凡所在设区市享有的,“扩权”县(市)原则上均直接享有。
(十一)部分信息直接获取(1项)
省政府召开的综合性会议、省政府各部门召开的专业性会议、发放的各类文件、指导工作的各类信息,凡是所在设区市参加或享有的,均扩大到“扩权”县(市)。
三、改革的组织保障
河北省“扩权强县”改革工作涉及11个设区市和25个政府部门,包括发展改革委、财政、商务、国土、建设、税务等,几乎涵盖了经济管理权限的所有领域。为此,河北省委、省政府对“扩权强县”工作的组织和推进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要精心组织,加强指导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扩权强县”工作的指导,做好衔接和协调,确保县(市)管理权限扩大后不出现管理上的脱节和漏洞。
(二)要强化服务,大力支持
各有关部门要主动与“扩权”县(市)对口部门联系,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对口部门的业务工作水平;认真研究和解决政策执行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投资和项目安排、事业经费补助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扩权”县(市)的支持力度。要求有关设区市从全局出发,把“扩权强县”改革作为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积极主动做好有关工作。
(三)要用好扩大后的权限
“扩权”县(市)要认真学习领会《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意见》及有关配套政策,把握政策界限,熟悉操作规程,严格按照受权幅度及有关规定做好各项工作;“扩权”县(市)要组织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全员学习培训,强化干部队伍的法制观念,提高其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规范决策程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扩权”县(市)要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扩权”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谋划好县域经济的发展,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培育经济增长点,真正将各项“扩权”政策转化为富民强县的物质力量。
(四)要搞好协调、督导和反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