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数字教育资源及其管理8篇

时间:2023-08-08 09:23: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数字教育资源及其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字教育资源及其管理

篇1

关键词:云计算;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Research on digital resources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WANG Fengli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zhou University, Hezhou Guangxi 542800,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aims at realizing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management, reduce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maintenance costs, improv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digital educ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ies,the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uses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to put forward feasibility analysis and the cloud computing resource management education scheme of the digital education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could promote the unified management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implements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aring, therefore enhance the digital educ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digit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ource management

0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捷更新与长足进步,许多在高校数字化教育管 理领域都无一例外地面临着信息用户需求和社会信 息量日益增加的巨大压 力,传统的教 育管理已难以适应目前高校的规模升级与开拓发展。而时下的各类研究实践均已表明,可以借助云计算来创新实现高校数 字化教育管理,从而全面满足当下及未来高校中不断增长的用户信息与大量数 据存储的强大需求。为此,展开此类研究,即有着不可低估的重大现实意义。

1 云计算概述

1.1 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是一种通过互 联网以服务的方式提 供动 态可伸缩的虚拟化资 源的计算模式。这是一种能够利用、且通过网络 以 便利、且按需的方式获 取计算资源的技术模式。云计算融合发 展了分 布式计算、网络存储、并行计算 、虚拟化、效用计算、负载均衡等传统计 算方式与网络技术。

1.2 云计算的特点

1.2.1 虚拟化技术

云计算使用虚 拟化技术来最佳配 置存储、应用软件、服务器、网络、服务等各 种资源,使用户能够获得比以往更趋丰 富的服务与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对各类资 源实现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能力对用 户来说是相对透明的。

1.2.2 网络安全的可靠性

云计算将数 据存储在云端服务器,本地PC机无需存 放数据,云端上服务 器都是由专业团队进行管理 维护,对于用户来说,免除了对计算及存 储方面安全的分配与投入。

1.2.3稳定性

由于云 计算将海 量的数据 资源通过虚拟化技术统一优化整合存储在虚 拟资源池中,用户尽可将各类数字资 源存 储在云平台中,数据的安全 性也随即得到了提升完善。云计算还提供良 好的容 错功能,一旦某个节 点 发生故障,云管理系 统会迅 速查证与高速恢复,保障了云计 算环 境的稳定性。

1.2.4 具有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

在云计算架 构不变的情况下,对于新增的用户需求,可以根据需 求资 源类型,针对性地优化各类 资 源能力,提升服务处理级别,云计算的存储能力和计算能 力具有无限的可扩充性。

1.2. 5 运行成本低

云计算的自动化管 理使数 据中心管理成本大幅度 降低,云计算的特殊容 错措 施使得可以用优质廉价的节 点来构建云体系。

1.2.6 网络成本的可控性

只需提供有接入终端,用户将只需专 注自身业务,而无需再分散兼顾网络的复杂 性,可以最大限度地调用架 构网络所需要的资源[1]。

1.2.7个性定制

根据不同用 户的使用需求来部署相应的资源,以最大限 度地贴近用户研究模态,云计算平台具有良 好的伸缩性。

1.2.8 可扩展性

云计 算的规 模可以动态扩展和 伸缩,满足用户规 模的 增长和需要。

2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管理现存的问题

目前,高校 数字化教育资 源管 理存在着诸如组织 架构混乱、信息化 建设整 体性不高、IT建设成本有 限等多 重因素影响。具体阐释分析如下。

2.1 硬件设备的更新成本高

随着硬 件任务对教育资源的新增需求,同时由于高校数字化教 育资源管理的整体性不高 ,各类软、硬件设备在内容、数量上的补充更新,使得网络在构造设计上也需要 陆续拓展增加,且价 值不菲。

2.2 网络维护成本高

由于网络维护在水平层次上高低不齐,使得整体网络的安全防 护提升了保障难度。同时,每个独立的IT网络都需要特别专门维护,这对维护人员和资 源投入均呈现更高要求。

2.3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由于高校中各部门之间工 作职 责相对离散,各部门开发的信息管 理系 统大多是围绕解决本部门的某 一具体业 务或具体问题而设计建立的。高校数字 化教育资源,包括软、硬件资 源以及人才优势等在分布上并不均衡,这就给数字化教育管理工 作形成诸多掣肘。结果就是高校各项资源在低水平重 复建设中日渐消耗殆尽。

2.4 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度低

不同院校、职能部门间资 源共 享手段单一,效率 不高,跨学院、跨部门的教学、科研合作将更多受制 于时下的资源管理水平[2]。

2.5 信息化管理系统安全与便利难以兼顾

为了强化教育资 源管理的安全管理,大多高校都采用C/S(客 户机/服务器)结构 系统设计模式。C/S设计模式要求用 户只能在安装客户端的特定主 机上使 用管理系统,一旦使用环 境发生变化,则将无法使 用系统。这种设计模式虽然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统风险,但在用户操作上却受到诸多限制。

2.6 基础设施的闲置

在许多基础设 施购入以后,由于多方 面的原因,大多数时间均会处于一种闲 置状态,这样不仅增加了设备的运 行成本,而且对设备本身也形成一种浪费,从而给电 力资源和基础资金带来重大的虚耗损失。

3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数字化教育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借助云计算技术来实 现高校数字化教育管理,能够满足用户信 息 需求与大量数据存储的要求。本次即从理论可行性、经济成本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这3个方面对基于云 计算的高校数字化教 育管 理给出可行性分析。研究可得,分析论述内容如下。

3.1 理论可行性

近些年来,云计算吸引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 家的高度密切关注,云计算的理 论已较为成熟,并已涌现可观的文献对云计 算理论进行介绍,这就为云计算 理论的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先期积淀。首先,云计算能够让 计 算机的计算能力成为一 种商品在网络上实现流通。其次,云计算在整体上具备了 管理 集中化、功能开放化 、处理规模化、客户 端轻量化和存储 海量化等特点。因此,利用云计算可将高 校数字化教育管理进一步整 合

为储容量大、地域宽 广的分布式网络。

3.2 经济成本可行性

由于不需要花费高昂的建 设费用,就能够构建基于云 计算的高校数字化教育管 理平台,而在其成功运行后还能够减少管 理成本,并且相关技术和软 件更新均是由平台专业技 术人员担负完成,各高校不必再额外支付费用,节约了大 量的时 间成本,使数字化教育的服 务和管理更加优化科学。

3.3 技术可行性

随着云 计算技术体系的逐步形成,基于云计算的高 校数字化教育管理,使得各家高校均可利 用现有的服务平台将数字化信息部分或全部上传至云空间,并由云数据中心来统一组 织、规范调度,不仅能够实现海量数据存储,而且还能够使海 量资源在统一标 准模式 下构建完善互补链接,使各类资 源实现按序存储和使用,服务更 趋

便捷和理想个性化[3]。

4 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管理研究

4.1云计算应用于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管理的优势

1)实现随时随地满足高校各项教育资源的需求。云计算模 式能满足用户对资源随时随地的接入需求,对终端要 求低,网络的健壮性和灵活性得到了极大增强,对实 现教育资源信 息化,并降低成本,具有重 要意义。

2)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建立统一的高校存储、计算、业务服务平台。只需一个与网络架构无 关的终端设备,通过云计算模 式整合后的高校教学、教务、科研、管理资源,优势设计并展示在 统一平台,就可以依据各校资源需求,实现高校 资源的统一调度、集中展现、全面整合。

3)可以保障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数据的安全性。高校资源数据覆盖面广,甚至包括一些学术、教学、科研、财务等保护性敏感信息,这就对安全性提出了非同一般的较高要求。云计算模式中,这些资源都保存在安 全级别 较高的集群服务器中,不会因为个体疏 忽而导致重 要数据的丢 失和损坏。

4)降低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综合管理成本。基于云计算的高校 数字化教育资 源管理的整合方案可将日 常的软硬件设施购置、网络维护等需求集中交付 给云端服务器管辖与实现,从而减少本地服务 器的需求与交互,充分有效利用各种资源,降低网络建设 缺因 乏 整体性而带来的附加资金投入,综合提升整 体的资源利用水平[4]。

4.2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管理方案

高校数字 化教育资 源服务于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多个方向,数据 种类众多,数据量庞大。数据管理时既要具有足 够的存储设备,又要建立安全科学的存 储和管理机制,如此才能满足对数 据检索、备份等操作功能的设计需要。

通常,大型高端 服务 器可选作为云中心的核心装备,海量存储设备择用于给云存 储 提供存储支持,而高密度的刀片服 务 器用于承接众多的普通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 数 字化教育资源管理要综合考虑云存储、云安全、核心基础设备、虚拟化技术等多个方面,全面整 合,协同部署,最终实现高校资源综合管理[5]。

云安全除了立足于虑 云存储安全外,还要深入探讨基于虚拟化的云 中心的内 部安全,涉及到的技术包括访问控制、私有云、身份验证等。

利用虚拟化技术,将物理机 的资源 根据二级部门的IT业务需 求进行切割,实现计算资源 ,存储资源的随 机分配。随着高校信息化工 作的开展,应用和业务不断增加,IT系统规模日渐庞大 ,也随即带来了数据中心 空间紧张、高能耗、IT系统总体 拥有成 本过高等问题[6]。

综合以上内容分析,再结合高 校教育 资源管理现状,本文提出基于 云计算的高校数字化教育 资源管理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管理方案

迄今为止,对于云计算的研 究日趋热烈,在某些领域收获了一定的智能成果。目前,各种高性能的服务器及网络 架构即已在高校中得到了普及应用,数据处理能力提升较快,性能呈现稳定优良。同时,高校自身人才 优势明显,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对基于云计算的高校 资源整合应用提供了实际优越条件。因此,为云计算在高校资源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奠定了坚实基础。

5 结束语

云计算概念的提出和运 用能够有效的整合高校数字化 教育资源的管理,高校通过各类资源整合实 现资源统一规划、应用和维护,降低数字化教 育资源成本消耗,提高数字化教育资 源利用效率。与此同时,云计算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还存在着诸多困难。比如,现有资源的理性整合优化问题、高校政策层面问题、不同种类资源数据的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建设问题及深度挖掘 问题,这些都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研究内容则为促进高校数字化教育 管理的深入发展提出 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朱惠娟.云计算及其在网络学习环境构建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9(4):105-107.

[2] 王丽颖.浅析云计算对高校教学资源的影响[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8):151-153.

[3]程娟娟.基于云计算的高校资源管理方案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27):6214-6216.

[4] 吴永红. 学校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11):66-69.

篇2

[关键词] 数字教育资源; 资源分类; 资源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以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普及、渗透与应用为重要基础,并以数字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突破口,不断推动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都强调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普遍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推进我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国家建设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此推动数字教育资源的汇聚与应用。同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明确指出需要“制订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基本标准,建立数字教育资源评价与审查制度”。为保证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建设的质量与规范,本研究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基础教育领域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研究”、教育部中移动科研基金“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等课题的支持下,由中央电教馆与华南师范大学成立联合课题组,系统研究与探索基础教育领域数字资源的评价问题,形成一套完善适用的评价体系,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一、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研究现状

针对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国内外相当多的研究机构与标准化组织提供了系列技术规范、设计规范,如IEEE LTSC的LOM标准、IMS的学习设计规范、我国CELTSC的资源建设规范等,但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数字教育资源评价标准。2002年,我国教育技术标准委员会针对网络课程的评价了《CELTS—22网络课程评价规范》,其他类型资源的评价规范则尚未。从研究文献上考察,资源评价的研究成果非常稀少,评价的主体、方法、模式、策略等内容鲜有人涉足。[1]从资源建设实践的角度考察,我国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建设部门在特定领域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但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研究与实践。

国外关于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一些资源建设项目上。Connexions开放资源项目[2]采取“用户评价”、“专业人士审核”和“管理员审核”相结合的质量保证机制。用户通过资源平台的“透镜”工具标记和评论资源,专业人士综合用户意见对资源进行权威的评价,管理员则就资源内容的合法性及可靠性作出审核验证。MERLOT教育资源项目[3]则制定了一套有序的资源评价制度——“同行评审”、“用户评议”和“个人收藏”。“同行评审”是指同行评审员根据各学科资源质量评价标准,对已征得创作者评审许可的学习材料进行评审;“用户评议”是指资源用户以个人主观感受对资源进行星级评定和文字评论;“个人收藏”是用户自发选择喜爱而有用的资源的行为,可谓一种个性化资源推荐机制。Tracey L. Leacock,John C. Nesbit[4]介绍了专门用于评价学习对象的评价工具——LORI的结构和理论基础,从九个维度考察学习对象的质量,每一个维度分为五个等级(一至五颗星)和“不适用”。土耳其研究者Deniz和Marzo等人[5]在2008年国际EAEEIE会议上就EU Socrates EIE—Surveyor项目提出了一套针对在线学习资源的质量评价方法。该方法分成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在线资源目录和在线资源调查。Ann Ooms[6]提出了改进数字教育资源的迭代评价模型,强调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的四元素。Dr. Alivizos Sofos和Apostolos Kostas[7]关注教学过程,基于教学法和媒体教学理论,从教师这个使用者的角度研制小学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指标。《评价和选择学习资源指南》(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Learning Resource: a Guide)[8]中给出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选择与评价标准,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社会现实、学生特点、媒体特点、技术性七个评价维度,每一个评价维度下都涵盖具体的、体现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学习资源评价指导方针》(Learning Resources Evaluation Guidelines)[9]清晰地罗列了资源评价的五条准则。《开放教育资源评价量规》(Rubrics to Evaluat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10]考虑七类评价量规,并详细描述了每一量规的细节。国外资源评价的研究与实践现状见表1。

总结对比分析国内外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案例,可以看出: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研究滞后于资源的研发与教学应用实践,教育资源评价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开发与应用、评价原则与方法的探讨上,并没有形成资源的基本评价理论体系;现有的资源评价指标风格各异,大都集中在内容因素、组织形式因素和运行情况因素,缺乏系统性,未能详细地反映教育资源本身的特征和教育资源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的本质,忽略了预测教育资源实际教学效用的能力;评价机制、策略方面的研究成果缺乏,大规模有效的实践案例并不多见。由此可见,在数字教育资源评价领域,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评价理论体系和评价模型,大规模的实践应用也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数字教育资源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诸多要素,为构建科学有效的资源评价体系,需要厘清资源评价的相关要素,并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框架,如图1所示。

(一)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的基本要素

1. 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任何评价活动能够启动的先决条件。评价的所有标准都是围绕目标来制定的,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目标不仅包括对数字教育资源在教育性、社会性等方面的质量检验与优劣鉴定,同时也是对数字教育资源发展新方向及时、动态的预测与引导。

2. 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即评价者。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主体多样,不同的评价主体由于所处的立场和专业角度不同,所关心的侧重点也有差异。根据参与主体的特定专业身份,评价主体可分为教育资源的管理者、教育技术专家、学科专家以及使用者等几类。在评价时,根据具体评价需要,评价主体可以是单独个体,也可以是多个主体的组合。

3. 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即被评价者。技术的驱动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资源的内涵和存在形式,人们对教育资源“质量保证”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评价对象不应仅仅是常规的数字教育资源实体,随着评价不断深入和推广,还可以扩展至对资源开发商资质和支持服务能力的全面考察,从而多渠道保证评价效能。

4.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实施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的手段与途径。目前应用于数字资源评价的常见方法包括元数据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网络计量方法。[11]教育资源元数据指的是用于描述资源的数据,是对资源内容形式的全方位揭示,依靠教育资源描述的元数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资源的价值作出一定的判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是有关的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互补互促的高效产物,在主观评价上引入精确技术手段,将定性问题定量化处理,主流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网络计量方法是指在网络环境中,运用文献计量、信息流计量、网络链接分析等方法,对数字化资源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及其功能和开发利用等作出定量描述并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方法。例如通过资源的链接分析,由链接数量和频率的多少反映出资源质量的好坏。

5.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评价目标的可操作化分解,是评价目标某个部分的具体描述,回答对评价对象的哪些方面进行评价的问题。评价指标是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主体来设计的。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重点考察反映教育资源质量好坏并有利于教育资源优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的基本方式

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基本的评价方式有管理者评价、专家评价、用户评价、机器评价等。管理者评价[12]面向教育资源运营系统的管理和运维,侧重于评价资源的系统性、丰富性、组织性、准确性、高效性、安全性、稳定性;专家评价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价方式,领域专家往往更熟知教育资源的体系结构、教学特点和应用方向,可以凭借专业经验多方位地考察教育资源;用户评价是从用户的角度考察资源是否实用、好用、易用,属于开放式过程性评价,是对资源非正式的及时反馈;机器评价是借助技术实现的客观量化评价,由计算机智能技术自动对资源的技术参数进行测试,以及对资源的引用、点击、转发、收藏等信息进行分析计算,形成直观的评价结果。常用的数字教育资源评价方式与评价方法见表2。

(三)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

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评价的核心,它由影响教育资源质量的不同象限列出的若干问题构成,是一组能清晰并有区分度地描述出数字教育资源价值特质的集合体,它为评价主体提供一套可参照的、较为统一的标尺。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与方法,可以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的机制与策略

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的机制与策略,是指有序化、规范化实施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步骤和运行制度。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策略,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与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提高资源评价的整体质量与效率。

三、数字教育资源的基本分类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应用的不断渗透与深入,受不同认知学习理论、技术发展的影响,不同表现形式的教育资源不断涌现。目前数字教育资源发展的特点是:在内容组织上,由预设性、结构化内容组织的资源向生成性、动态性教学内容的资源发展;在教学功能上,由结构化、集成化的多媒体课件和专题学习网站等内容展示式资源,向探究式、互动式、开放性等带有强交互教学功能的教育资源发展;在教学应用上,由课堂教学课件向半开放的混合式课程、完全开放的社会化课程逐步发展;在技术应用上,由相对单一的终端支持向多种终端支持,由较单一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向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等多种新技术的集成应用方向发展。目前虚拟仿真实验室、微课、移动学习资源等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受到广泛关注。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字教育资源,建立分类评价指标,是开展数字教育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数字教育资源的分类

随着各种新形态的数字教育资源不断涌现,要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数字资源进行一个非常科学、规范的分类并不容易。从资源的文件类型角度,数字教育资源可分为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网页等;从资源的承载物角度,数字教育资源可分光盘资源、IP资源、网络资源等;从资源服务教学对象的角度,数字教育资源可分为辅助教师教学的资源、满足学生学习的资源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从支持课程教学的知识粒度看,数字教育资源可分为教学素材、知识点课件、网络课程等;从资源表现的内容角度,数字教育资源可分为知识类、工具类、案例类、评估类、素材类等等。

本研究建议结合资源所服务的教育教学对象及其外在表现形式两个方面,把数字教育资源的第一层次分类为:面向教师教学的资源、面向学生学习的资源和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第二层次分类为数字教育资源的表现形式,如:多媒体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等等,第二层次分类的具体名称可根据技术发展与教学应用实际不断扩展。面向教师教的常见资源包括多媒体教学素材、教学单元课件、教学工具等;面向学生学习的常见资源包括学习工具、微课视频、主题探究学习与实践资源、高中网络选修课等;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见资源包括教学案例、教师教育网络课程等。

(二)常见的数字教育资源

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实际,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基础教育领域目前征集的主要资源类型包括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教学工具与教育游戏等类型,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不断扩充与发展。

1. 教学素材。指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材料,是教学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的基本组成元素,是承载教学信息的基本单位。

2. 教学课件。指根据教学需要,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经过教学设计,以多种媒体表现,具有良好结构,满足某一单元或知识点教与学需要的一种软件。例如:演示文稿、动画课件、电子白板课件等。

3. 网络课程。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实现的课程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从组成内容来说,它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法等课程教学必备的要素。从组成形式来说,它包含符合网络学习特点、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起来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网络课程教学支撑环境,以及基于以上二者开展的网络教学活动。网络课程主要应用于教师教育、高中网络选修课等。

4. 教学案例。指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活动、典型意义事例及相关信息的资源。概括来说,教学案例有两类,一类可用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开展教研,促进教学水平提高。这一类教学案例需要包括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课堂视频实录和教学反思四个部分(有的还包含专家点评)。一类用于帮助学生完成某个知识概念的理解与建构,如“微课”资源,围绕某个知识点或问题进行讲解的以视频为主的教学短片,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比如:知识点授课视频、操作过程演示视频等;学前教育教学案例主要指幼儿学习探究过程和教师适时引导的幼儿园小组活动和区域活动案例。

5. 教学工具。指针对知识点(簇),能够在一个或多个方面为不同学生或教师的学与教活动提供有效支撑的软件,它可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为单位组织,也可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学科教学工具软件主要分为教师备课工具、学生学习工具和仿真实验室等。

6. 教育游戏。指根据教学需要,在一定的学习理论和游戏理论指导下开发的,兼顾教育特性和游戏特性,同时承载着一定的教育和娱乐目的,能够实现寓教于乐的计算机软件。

四、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资源评价中用得最广泛的评价工具,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由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以及权重系数三个要素有机组合构成。针对不同的评价目标与评价主体,可以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配合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征集与评价,本研究初步建构了针对专家评价的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为使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合理科学、更具有操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测性、动态性与导向性原则。

(一)数字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如下:

1. 提炼有效评价指标。通过相关研究项目与文献全面收集整理评价指标,根据Delphi法实行第一轮开放式咨询。

2. 设计评价标准。将二级指标细化衍生成的可观察或可测量的若干评价要点,以评语式的语言叙述出来。

3. 筛选评价指标。实行第二轮咨询,邀请专家分析出重要指标,述评评价标准细节,专家意见基本趋向一致,筛选出3个必备指标(所有资源评价都必须满足的指标)和64个可选指标。实行第三轮咨询,依照层次分析法的形式,编制《数字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专家意见咨询表》,再次统计专家意见,对各级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

4. 分配指标权重。汇总咨询表中的重要性赋值,运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计算出指标权重。指标的权重计算主要借助Yaahp 层次分析法软件完成。

(二)数字教育资源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评价标准针对多媒体教学素材、教学单元课件、网络课程、教学工具、教学案例、专题教育资源、虚拟仿真系统等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体系。其中所有资源都必须满足基本的审查条件:(1)思想性。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无政治性错误,无错误教育导向。(2)科学性。科学严谨,没有学术性、表述性错误,且能正确反映知识的规律性。(3)版权。符合国家出版规定,无侵犯著作权行为。

表3、表4分别给出了教学课件、教学工具的专家评价指标体系,其他类型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请见《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教育部教信推办[2013]22号文)。

目前本研究中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已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征集活动中试用,评价工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应用价值,对教育资源建设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五、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机制与评价策略

为实现数字教育资源的有效评价,推动优质数字资源的汇聚与共享,需要制订科学的评价策略,建立可行的评价机制。

(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是最常见的综合评价方法,定性与定量相互补充,以定性评价的全面性和成熟度来弥补定量评价的不稳定性,以数学模型分析的可测定和客观性来弥补定性评价的经验判断。特别是从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中引进的网络计量法,以“链接分析”和“流量分析”等方法,提供资源内在链接质量或访问量的客观数据,为资源的定量评价带来新的视角。

(二)人工评价与机器评价相结合

管理者评价、专家评价、用户评价和基于机器的自动化评价各有优势,为使评价客观、公平、可操作,应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聘请专家从专业角度分析教育资源中存在的不足;在资源投入使用前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评价小组对教育资源进行全面的评议;在资源之后通过开放式用户评价,如资源评级、反馈意见等方式,实现资源的持续性、真实性评价;管理者评价则侧重于资源的安全性、稳定性,保证资源运行顺利、维护高效。机器评价弥补了主观意见的不足,采用一定的工具自动记录和统计该资源的引用、点击、转发、收藏等信息,然后通过统计分析这些信息来评估资源。

(三)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

组织专家、学科教师对数字资源进行集中评价,针对资源评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交流,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是线下数字资源评价的常用策略。网络技术为资源评价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制,基于网络的在线评价系统支持与各类教育共享资源平台无缝对接,实现资源评价与推送的高效管理。网络平台集教育资源申报、导入、审批、评价与管理于一身,适合于资源入库、资源和资源日常使用检测,评价人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评价活动,评价数据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自动统计分析,可以大大提高资源评价的效率。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是数字资源评价的有效机制。

(四)资源建设、资源应用与资源评价相结合

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应用和评价相结合,建立评建结合、评用结合的机制将能保证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立一个以评价为核心,实现“资源准入—资源共享—资源优化”的机制。资源准入:以国家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建立统一的资源评审机制,采用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通过的资源方能进入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共享:针对义务教育的公益性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免费为师生提供;资源优化:通过线上用户评价收集使用者群体对资源的实际使用效果的评价意见,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专家评价、用户评价与网络计量评价进一步优化、完善已有资源,建立有效的淘汰与鼓励机制,推动数字教育资源的良性进化。

六、研究结论

随着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发展,资源的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方法日益多元化,目前国内的资源评价普遍采用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静态性”量化评价,国外的资源评价则更加注重资源的应用质量、支持服务、内容更新等动态性指标。数字教育资源评价首先需要厘清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系统的相关要素,建立合理的评价框架,让不同评价主体围绕评价目标,采用适当的评价方式与方法,形成有效的评价策略与机制,指导评价活动的开展;评价指标体系是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通过科学的方法建立不同类型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资源评价的关键;从资源的生存与发展周期看,资源评价需要建立一个多方参与的持续性动态机制:“资源准入”前一般可采用线上或线下的专家评价,资源在共享过程中可采用线上的用户评价,资源的优化可采用专家评价、用户评价与网络计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

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跟认知科学、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技术的变革与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建立一套动态、多元、与时俱进的资源评价机制与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提高资源评价的整体质量与效率,指导教育资源的科学建设与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圆媛,黄旭光.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研究的现状[J].中国远程教育,2012,(1):32~37.

[2] 吉喆,焦丽珍.连通开放教育资源——赖斯大学Connexions项目评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7~21.

[3] 黄德群, 陈丽亚.在线教与学多媒体教育资源(MERLOT)项目评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5):12~17.

[4] T. L. Leacock, J. C. Nesbit.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Resource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07,10 (2), 44~59.

[5] D. Z. Deniz , J. L. Marzo ,D. Genon, et al. A Quality Assessmentmethodology for EIE Resourcesavailable through the Internet[A]. Proc. of 19th EAEEIE Annual Conf[C]. 2008, 82~87.

[6] A. Ooms. The Lterative Evaluation Model for Improving Online Educational Resource[D]. 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5.

[7] A. Sofos,A. Kostas. Pedagogically-Oriented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Educational Web Resources[EB/OL]. http://elearningeuropa.info/files/media/media21214.pdf,2009.

[8]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Learning Resource:a Guide.Prince Edward Island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PO Box 2000 Charlottetown, Prince Edward Island, Canada, C1A 7N8: 66~71[EB/OL].http://gov.pe.ca/photos/original/ed_ESLR_08.pdf.

[9] Learning Resources Evaluation Guidelines.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Supports Branch Saskatchewan Ministry of Education[EB/OL]. http://education.gov.sk.ca/learning-resource-evaluation-guidelines.

[10] José Vladimir Burgos Aguilar. Rubrics to evaluat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OER) [EB/OL]. http://temoa.info/sites/default/files/OER_Rubrics_0.pdf,2011.

篇3

【关键词】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数字教育资源;安全整合;分层框架;设计;实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0097―04

引言

数字教育(E-learning)的快速发展,使在线资源迅速增加并呈现出分布、异构、海量等特征。由于技术的复杂性、教育的多样性以及资源开发过程的非标准性,各类教育资源系统底层结构和功能接口不一致,数字化教育资源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融合。SOA(Service Oriented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具有松散耦合、平台无关、互操作和开放性等特性,为分布式异构教育资源之间的共享与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服务模式。

为构建开放共享的数字教育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国家支持实施了“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数字教育公共服务示范工程”等多项重大项目,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奥鹏”、“弘成”和“知金”三个覆盖全国的网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面向服务的数字教育资源安全整合过程中,资源之间频繁的互操作跨越了自治权限的边界,安全需求广泛。设计一个全局的安全架构来屏蔽异构平台差异,构建动态协作的安全环境以支持优质教育资源增值共享,是SOA环境下教育资源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难点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数字教育资源安全整合框架(Service Oriented E-learning Resource Secure CompositionHierarchical Framework,SERSHF)模型,分析了数字教育服务资源整合的安全需求,对SERSHF模型每个层的功能进行了详细论述,并给出了SERSHF在数字教育应用中的系统实现。

一 数字教育服务资源整合的安全需求

(1)多粒度定制

数字教育服务资源安全整合在开放松散耦合环境下实现,用户依照业务流程BPEL所设定的教学逻辑按序访问每个资源。该过程不仅涉及分布式教育服务资源拥有者的权益保障,也涉及资源合成整体的访问规范授权。如何实现单域的访问控制和多域动态授权之间的协调,这种多粒度定制的特点必须反映于数字教育服务资源安全整合框架之中。

(2)自治资源安全机制独立

自治资源安全机制独立保障用户对教育服务资源内容的合理使用,平衡教育资源创作者和社会共享之间的利益均衡。每一个被整合资源的提供者都是自治的实体,他们对自己的资源必须具有自主管理权。资源整合框架需要确保资源内容只能被授权用户使用,用户对服务资源内容的访问只在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在跨域的协同应用中,整合资源的安全访问不能以牺牲资源提供者自治控制权为代价。

(3)跨系统的一致性集成

不同的提供者对教育资源的控制程度存在差异,在数字教育资源协同会话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即使对每个被整合资源系统的访问策略都加以正确地规定,访问策略之间的交互作用仍可能导致冲突,引起不一致的系统行为。安全整合框架必须适应服务资源集成的动态特性,实现跨系统的一致性集成,保证资源整合系统的健壮性和可靠性。

(4)框架可伸缩

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安全整合框架不仅要支持现有的应用,将各种已有的分布式教育服务资源聚合在一起时,其解决方案和体系结构也必须是可扩展的,以兼容新的安全技术和规范。当有新技术需要部署或者增加时,不需要对现有安全框架进行大量修改,实现可伸缩的访问和整合。

二 数字教育服务资源安全整合框架

1 SERSHF模型的层级与功能

在前面数字教育服务资源整合的安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教育资源系统开发理论,本文提出基于SOA的数字教育服务资源安全整合层次框架(Service Oriented E-learningResource Secure Composition Hierarchical Framework,SERSHF)模型,如图1所示。SERSHF采用分层结构实现教育服务资源的有序组织和资源安全整合的知识建构,从下至上分为资源管理层、资源整合层、安全管理层和应用层。

(1)资源管理层

网络资源建设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建立起了网络媒体素材、网络题库、网络课件、网上教学案例、网络课程等多种类型在线资源。

在SERSHF中,资源管理层利用Web服务技术把现有的异构网络教育资源封装为服务,通过WSDL语言对外规范化描述资源服务接口,具有高度可集成性。无论是CORBA、DCOM还是EJB系统都可以通过标准的Web服务协议进行互操作。具体实现方式是借助SOAP消息与特定协议绑定来完成,如HTTP、SMTP以及对JMS封装等。安全策略通过XML细粒度定义资源访问约束,实现自治安全机制描述和执行机制相分离,便于资源安全存取的快速响应。安全服务Agent处理服务资源整合的绑定请求,同时通过WS-Seeurity规范保证教育资源SOAP消息通信过程中的数据机密性、完整性以及不可否认性。

(2)资源整合层

资源整合层通过应用业务流程BPEL的并行、顺序、选择和循环控制活动,依据教学步骤及教学设计策略,编排和规划被整合教育服务资源的调用顺序,形象地将各教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表现在整合资源之中。

BPEL业务流程引擎解释资源整合流程设计,根据教学设计逻辑有序绑定分布式资源,进行资源访问导航,并对教育服务资源协同共享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和维护。质量控制模块从多维度监测系统满足学习者需求的能力,如扩展性、并发处理、响应时间、吞吐量、准确性等,使资源整合应用能获得QoS保障的运行环境。消息管理模块监控资源之间数据的安全传递和路由,完成系统基于SOAP消息的知识架构。为方便用户对整合资源的一站式访问,消息管理模块基于SAML令牌在多个资源提供者之间实现用户身份和安全信息的传递。事务管理模块实现资源服务的自适应协调,在用户可接受的代价范围内进行事务回滚或继续操作,确保资源整合应用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流程管理模块则用于优化资源整合应用,实现目标流程实例的匹配、执行、协调和更新。

(3)安全管理层

安全管理层承上启下,是SERSHF模型的核心。它对上实现用户访问整合教育资源的一站式授权管理,对下实现自治服务资源授权策略的一致性协同,达到从整合资源安全消费到自治资源整合的多粒度定制,从而形成了“安全驱动业务、业务驱动资源”的分布式资源协同安全服务格局。

策略的协同管理从自治服务资源角度出发,解决多安全机制的有效协同问题。通过整合资源访问控制策略一致检测,SERSHF在数字教育资源协同应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自治资源安全访问规则的完整性约束检查和冲突发现。当被整合资源的访问控制策略之间出现冲突时,通过访问控制策略可信推导,模型提取影响资源整合的访问控制策略非一致的规则并进行消解,实现策略之间冲突的解决,保障资源跨安全域应用的一致性集成。

业务流程授权管理从整合服务资源角度出发,解决学习用户对整合资源访问的合法性授权问题。业务流程授权约束把所整合的教育资源看作一个整体,从集成整体的角度定义用户对整合资源访问的授权范围和安全等级的高低。流程授权建模对整合资源业务流程活动之间基于分工性、依赖性和交互性授权的协同及其有序约束关系进行描述。流程信任会话在授权描述和建模模块的支持下,确保整合的教育服务资源只被合法授权用户按规定权限访问。

(4)应用层

应用层是用户消费基于服务的安全整合教育资源的桥梁,它响应界面层的用户请求,为资源用户实现友好的知识服务界面和系统安全管理接口,提供交互应用、资源展示、平台接入、资源新闻、知识宣传等多项功能。

应用层建立了知识服务与用户消费之间的联系,以集成的方式提供广泛的知识资源和多种多样的个性化服务,方便用户的“一站式”知识获取和交流。学习者可以通过应用层信息门户进入学习环境,按照自身的个性化需求选择合适的集成学习资源,以完成由多个分布式优质安全资源依据教学设计思想整合而形成的系列课程学习。

2 SERSHF模型的特点

(1)提供了教育服务资源安全集成的全景视图。针对面向服务的数字教育资源安全整合问题,分层结构使资源开发人员可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不同安全功能模块,从而更加专注于资源整合的实现。SERSHF模型简化了资源安全部署和开发的过程,提高了安全开发的复用性、灵活性和系统开发效率,有助于发挥SOA技术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中的整体效应,为资源不同层次的安全协同共享和集成应用奠定了体系结构基础。

(2)兼顾多方面安全需求。教育服务资源的增值安全融合是多个分布式优质资源的集成,也是每个资源创作者经验的积累和心血的凝聚。SERSHF模型在保障自治资源安全机制独立的前提下,从全局角度对资源之间的安全协作进行细粒度管理。通过业务流程授权管理,SERSHF模型将解决融合BPEL流程活动执行的动态访问控制,使用户对分布式数字教育资源的访问能够规范、非破坏性地进行。在保证资源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优质资源的社会价值,从结构上保障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持续创新。

(3)具有良好的可伸缩性。SERSHF模型从技术方面给出面向服务架构环境下,一种更高层次的可共享、可重构、可扩充、可定制的数字教育资源安全整合结构。新的安全技术和规范可以很方便地融入该模型,便于数字教育资源安全整合开发人员在数字教育服务资源的安全整合规划中兼顾目前需求和未来发展。

三 SERSHF模型的实现

依托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激励调制视域下分布式数字教育服务资源安全共享机制研究”,SERSHF模型已在实践应用环境中成功实施。模型实现的框架系统如图2所示。系统由以下几个核心部分组成:身份认证服务器、安全执行模块、安全管理模块(包括策略协同管理和流程授权管理两个子模块)、BPEL引擎、教育服务资源安全策略库和BPEL流程活动状态信息库等。

下面对系统的执行过程进行介绍。

(1)在访问整合教育服务资源之前,用户首先向身份认证服务器证实自己的身份。获得认证信息之后,向安全执行模块发送资源访问请求。

(2)安全执行模块利用数字签名对用户身份进行合法性验证,若用户合法,安全执行模块将用户访问请求传递给安全管理模块。

(3)在教育服务资源安全策略库的支持下,策略协同管理模块对自治资源的安全策略进行一致性判断;在BPEL流程活动状态信息库的支持下,流程授权管理模块对业务流程活动访问授权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如果策略协同管理模块和流程授权管理模块中至少一个可访问判断为“否”,则拒绝用户访问请求,并将请求信息返回给用户:若策略协同管理模块和流程授权管理模块可访问判断都为“是”,系统将授权安全执行模块根据用户请求启动BPEL引擎执行资源整合服务。

(4)BPEL引擎为资源整合提供质量控制、消息管理、事务管理和流程管理支持。它与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教育资源建立运行时会话,并将整合资源通过安全执行模块提供给用户。在整合资源访问过程中,BPEL引擎还将监控业务流程活动的运行时状态信息并动态存储在BPEL流程活动状态信息库中,便于系统动态管理整合资源的访问授权。

篇4

【关键词】开放标准 开放协议 研究评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09-02

1.引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由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引领的在线学习风靡全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我国急需“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合作水平”,在全球化和本土化双重视野下,建设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成为我国扩大教育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知识社会的有力工具,更是中国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驱动力量。

现阶段,已有许多高校加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在线学习平台上公开,供学习者免费学习,国内已有知名的学习平台如“好大学在线”、“学堂在线”等,聚集了海量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然而实践中只有少量数字化教育资源被广泛传播与运用,在资源建设过程中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许多高校都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系统整合和内容共享方面,开放标准与协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实现内容性资源、技术性工具之间的交流与互用,以及解决各种版权法律问题的基础。随着开放共享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共识,现有资源标准已难以支撑大规模共享的情况下,作为资源组织架构的首要核心组成部分,共享标准与协议的制定应纳入现阶段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重点中来。当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与协议研究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哪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数字化教育资源研究现状

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发现,最早的文献是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撰写的两篇文章《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及《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概况》,[1][2]文中介绍了美国一些较成熟的行业标准,欧洲正在进行的几个标准化研究项目,以及若干国际组织的标准化行动,并结合我国实践需要提出具体的标准需求。2001年,我国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专门从事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数字化教育资源是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这一年是国内关于数字化资源标准研究的起点。在起步阶段,研究内容多以对国外教育资源技术标准的介绍为主,围绕不同粒度的教育资源,介绍了国外常用的标准。在已经制定的教育资源规范与标准中,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受到最多关注,元数据标准也是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互操作性的重要因素。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有学习资源元数据规范(IMS LRM),学习对象元数据标准(IEEE LOM),都柏林协议(Dublin Core)、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ADL SCORM),研究方法多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例如《描述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国外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化比较研究》(、《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综述》。[3][4][5]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不同的资源规范与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结构体系、元素繁简、描述能力、扩展规则、互操作性等。通过阅读这些文献可以发现,对几类数据标准的比较维度各不相同,研究者都希望通过呈现出对几类教育元数据标准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为我国制定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提供借鉴。

自2004年起,我国建立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相继出台,该体系涉及教育管理相关标准、学习者相关标准、教学资源相关标准、教学环境相关标准以及本地化/行业化规范。与教育资源相关的标准以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LOM)为核心,针对教育资源的特性建立起相应的子规范,有《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CELTS-3)》,《简单课程编排规范(CELTS-8)》,《内容包装规范CELTS-9》,《测试互操作规范(CELTS-10)》等。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在国内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及其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平台与元数据标准是影响开放教育资源互操作性的重要因素,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自2010年开始很多研究的重点转向讨论国际标准在平台的应用上,基于某一特定的国际资源标准如何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将资源的标准与支撑平台、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连接起来,例如《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标准及支撑平台的设计研究》(贺志强等,2010),《基于SCORM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2011),《基于LOM标准的个性化网络课程推荐方法研究与实现》(2012)等。[6][7][8]随着教育资源的标准的不断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专业或领域,在建立元数据标准时都采用都柏林协议(DC标准)或者SCORM标准作为基础,在数字图书馆、开放信息系统中也都有过尝试和应用。

随着技术和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SCORM标准的一些不足之处也逐渐暴露,例如只能对资源进行静态的描述,不能跟踪学习过程等,已有的这些协议很大程度上都难以实现互操作性,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协议的操作以互补的方式进行,因而国内对教育资源的标准研究也逐步加深,姜晓旭等(2012)介绍了“教育资源标准化”的概念模型,教育资源标准化有两个重要步骤:一是分类编码,给出两种不同的分类编码方式;二是属性标识,将资源的各个属性整合为元数据实例表。余平博士等(2014)最新发表的两篇论文,针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可重用性、可自由获取性、开放共享性以及可互操作性的特点,基于国际知名的资源信息标准模型提出了一种扩展的信息模型,该模型分为物理和教学两个层面,清晰地描述了8种不同粒度的内容形态,基本涵盖了各种不同结构形式(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的资源。

综上,国内对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研究正经历着从最初由各类学者引进介绍国外的教育资源的标准与协议,逐渐聚集到对各种教育资源标准的分析、比较、应用以及对未来教育资源建设革新的建议上。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对数字化教育资源标准的研究已经从描述性的比较研究逐渐转向深层次的元数据共享模型建构的研究,国内研究者已开始关注教育资源元数据的互操作性的研究,对未来建设开放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标准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3.数字化教育资源标准发展的挑战

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障碍,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互操作障碍。一些标准试图处理更多的领域,这些标准中有部分成功,但还是没有得到标准化并广泛运用,重要的原因是其中的互操作性。例如W3C 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2.0 (WCAG 2.0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很有用,但是在互操作方面存在障碍,特别是当学习者在不同地域进行学习时,商业化的内容需要遵守不同的标准协议或者版权规定,且不同的标准或版权规定只是针对某一个国家的,因此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推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传播有很大障碍。

第二,管理障碍。有一些e-learning 互操作规范和标准,由许多机构或联盟在推动,处于发展和建设的不同阶段,缺乏一致的方法允许多个利益相关者合作和参与。在标准建设阶段,必然会存在不同利益方或已有协议之间的分歧,例如网页资源、多媒体资源或者文件资源,都包含有不同类型的标准,在建设开放教育资源标准过程中都会被考虑到,但是这些标准归属于不同公司,这些公司有自利去改变一些许可来控制使用。如何协调好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是面临的挑战。在授权和执行方面,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例如要求遵循HTML的标准,但是如果不遵从会怎么样。此外,还有一些疑问,建立了标准以后,会不会影响到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者的积极性,或者是否会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呢?

第三,经济障碍。当前经济方面的障碍是许多非教育领域专用的规范化标准在逐步标准化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正式的标准大多由公共资金项目资助,由学术研究者和大型供应商开发,非正式的标准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正式的标准有完整的商业模式,销售标准文件限制了一些非标准化的规范被广泛采用。封闭的会员制和付费的访问大大约束了非标准化的规范被广泛使用,同时,非正式的标准缺乏创造衍生品的能力,缺乏市场的占有性。

4.讨论与建议

当前对开放标准与协议的研究,更多关注资源内容性标准的研究,元数据标准的研究占据大量篇幅,对开源的平台和工具性标准与协议研究不足。国内对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研究正经历着从最初由各类学者引进介绍国外教育资源的标准与协议,逐渐聚集到对各种教育资源标准的分析、比较、应用以及对未来教育资源建设革新的建议上。许多标准组织有不同的商业模式和过程、共识和开放性的原则。在标准化过程中,需要有一个一致的方法以允许不同群体的利益相关者和专家有效沟通、协作。未来对建设统一数字化的资源标准建议如下:

(1)注重标准与协议的互操作性。

全世界有大量的开放教育资源组织、标准机构,围绕共同学习目标和动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这种合作不仅包括机构之间,还应该包括国家之间,才能推动开放教育资源的传播与广泛共享。多方位合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是资源归属权的问题,尊重知识产权,协调多方利益,推动不同平台对资源的互操作性。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负责人需要关注资源的底层设计,增加资源的透明性,促进资源的广泛共享。在元数据的设计方面,可以选择分层与树状结合的层次结构,控制对资源描述修饰词的数量,尽量选择XML或者RDF作为编码语言,设定具体的拓展规则,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借鉴OAI-PMH协议中通过元数据收割这种模式实现在web平台上不同组织或者系统的互操作。

(2)注重资源内容性标准及内容分类。

开放教育资源的核心是内容,依据标准开展内容性建设是实现开放性的主要途径。内容分类是影响内容开放共享的因素之一,目前这方面还缺乏使用的、统一的分类方式。对于海量的教育资源需要进行分类,才能为建立相应的标准提供明确的依据。当数字资源的类型较多时,可以考虑使用几种元数据标准描述资源,通过建立不同标准的中间构件,使得不同媒体类型、不同粒度的开放教育资源(单一知识点、微课程、完整课程)更加系统化。为了支持教育技术创新,有必要对规范和标准的制定采用敏捷开发模式。围绕开放教育资源不同的开放层次和等级,建设不同的开放等级标准。建立开放教育资源的标准可以分为概念性标准和执行性标准,概念性标准是提供理论的解决方案,包含对标准规范的具体说明,对于执行标准,可以借鉴并考虑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程度,建设不同等级的标准。在资源标准建设前期,需要大量的调研,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形成可量化的评价指标,此外,对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建设,在学习者之间的一些涉及互操作性的调查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够充分了解学习者需求,毕竟,建设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目的是促进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而理论上的互通性和友好性都远不如来自学习者的评定真实而又有价值,有更多的学习者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

(3)提高标准化过程的管理。

在管理层面上,提高认识,尤其是决策者,认识并理解开放标准的各个部分。找出解决专利、所有权、许可问题的方法,使得不同的组织能够采纳、批准、配置或者在已有的技术规范基础上创建衍生品。提高整个制度的透明度,通过更有效的传播增加不同机构之间的协调。理解不同领域标准的建设初衷,管理冲突预期,增加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借鉴非正式文化和轻量级的流程规范社区,为应用提高支持,通过早期实施和评估提高质量规范和标准。提供财政支持,使规范文件免费提供和,这样他们可以被纳入应用程序和适应满足新的需求。确保完成所有标准文件和更新持续识别并供人参考。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概况[J].开放教育研究.2001,(04):12-16.

[2]祝智庭.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1,(08):73-78.

[3]曹树金,马利霞.描述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标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02):5-9.

[4]何明熊,李兆延.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综述[J].科技创业.2006(11):190-191.

[5]郑雯译,吴开华,赵阳.国外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5(1):107-111.

[6]贺志强,宋衍,高越.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标准及支撑平台的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109-111.

篇5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实用性 开放性 可持续性

目前数字化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中的热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实用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实用性原则

目前在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存在一个误区,片面追求资源的数据量和多媒体形式的多样化,简单的将书本的内容翻版。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已经建成运行,从资源库中媒体素材、课件和文献资料三大类中的数量较多的素材分类下载次数发现该资源库的使用率非常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那只能是从资源库的使用价值上寻求答案。优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则要根据教学设计对各种资源进行选择、处理,强调“质”,应该尽可能积累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的资源,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应用中达到和谐统一,要让教师和学生真正能用得起来。这就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实用性原则。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开放性原则

目前,我国各种数字化教育资源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虽然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是,真正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帮助的却不多见。在数字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归根原因就在于,大多数资源的开发人员不能真正将一线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融合到所开发的数字教学软件中。一般他们只具备高水平的制作技术,而缺乏实际经验和理论指导,往往形成“闭门造车”的局面,因此制作出的软件大多缺乏实用性、实效性、系统性,这样也就不可能为实际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所以开放性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的大势所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参与人员的开放性:参加资源开发人员应包括教师、学生、教育专家、软件设计人员等。

首先教师作为资源设计、整合的主导,在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系统模型时,应该把握高层次的资源体系的构建,而不是陷于课件的制作开发。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支持教学过程与学习模式的多样性,支持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实时性,实现师生间畅通无阻的交流与协作,体现数字资源形式多样、网络化的特点,体现其具备大规模、开放式、共享性、共建性,能应用于各种教学与学习环节,为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教学提供服务。

其次应该重视学生在资源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参与开放式资源建设,他们的经验体会和学习成果是资源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学生参与资源建设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学生通过对资源的筛选、鉴别、利用、重组,创新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了个性,提高了能力,达到了全面教育的目的。通过学生参与我们还可以了解他们对教学资源的真正需求,使我们的资源更加贴进学生,更多的体现多样化、个性化。

然后软件开发设计人员主要是从技术角度来实现以上人员对资源的设想。教育专家在资源建设中主要承担理论上的指导,如对学生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等方面的指导交流,使我们的网络资源充分满足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需要,又可避免学生对于网络的沉溺,从而促使我们的网络资源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他们每个人之间本身也存在着互相交流、反馈。因此整个资源开发参与人员是开放的。

(2)体系结构的开放性:建立分布式的资源平台体系结构,是实现资源即时更新,即时交互的理想途径。

目前的教育资源平台往往从单一学科、单一功能角度进行设计,各学科、各功能之间不能相互整合,造成了操作困难和资源互不兼容的问题。分布式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的建构,目的就是要营造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环境,它的建设应遵循标准规范、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互联优势,解决各学科、各功能之间不能相互整合,造成资源管理困难和资源互不兼容的问题,实现教学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3)内容开放性:内容要有多样性和交互性、扩展性。

根据各自需要和爱好,一方面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意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与教学资源,并可以进行二次加工整和,另一方面对于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好的方法思路甚至自己制作的学习资源,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非常方便的通过相应的审核程序加入到资源库中,以便最大范围与他人学习交流。

三、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原则

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任何课程。教师、学生甚至整个社会在经过审核后,都可以将合理有效的教学资源添加到其中。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将给教学、科研带来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向全社会开放教学资源、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并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这种即时交互、即时更新的资源维护和管理模式,对建设充满活力的数字化资源库具有深远的意义。

遵循了实用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三个原则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确保了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它将极大地推动数字化教学与学习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柯和平.全文检索的多媒体素材库及其设计.中国远程教育,2003,(9).

篇6

关键词:职业学校;资源建设;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

引言

职业教育是“为职业做准备”的教育类别,要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多种岗位提供各类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在数字化教育资源需求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示范性及操作性,面向教师,构建适合职业学校教学需求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是十分重要的难题。

1职业学校教师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诉求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建设是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能够深化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1.1职业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相对滞后

1.1.1资源建设理念应用不足,亟需相关政策支持职业学校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仍停留在教材的数字化、文本的电子化等简单的“书本搬家”,缺乏以学习者为主的学习理念的支持,忽视资源的设计环节,忽视学习者的动手实践操作环节。而教育信息化管理层只重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数量,忽视建设的质量,另外,在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忽视与其他职业院校的合作,建设的资源具有共同性,导致重复建设。1.1.2缺乏需求分析环节职业学校生存的重要法则是能够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数字资源是为师生提供教与学支撑,因此,在建设之前应充分了解学习者的需要,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然而,在建设过程中恰恰忽略了这一环节,仅在响应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政策,缺乏对数字资源建设的系统科学规划。1.1.3职业技能特色不足“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1]因此,职业学校的数字资源建设应符合这一目标,依据不同的职业,系统性设计不同的资源,如倾向于操作类、虚拟仿真类资源、提高动手实践类资源,以支持师生的操作,提高示范-操作能力。而实际建设中的资源多以文本、图形或多媒体课件为主,示范演示类资源相对较少。

1.2职业学校教师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多集中于多媒体课件,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在前期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甘肃省职业院校教师的数字化教育硬件资源掌握情况及数字资源使用情况发放调查问卷,得出以下结论。1.2.1教师数字化教育硬件资源掌握情况数字化教育硬件资源,是教师使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基础,包括文字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音视频处理软件、动画处理软件及网络教学平台等。基于教师常用的数字化教育硬件资源掌握情况(如图1),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较熟练的使用Word或WPS(文字处理软件),其次是多媒体教室设备和QQ、微信、BBS、博客;掌握程度最不理想的是动画制作软件。可见,职业学校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但水平有限。1.2.2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职业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形式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馆、数字教材资源及微课等。职业学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情况如图2所示,58.76%的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46.38%的教师有时使用试题库,1/3左右的教师有时使用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馆和数字教材。因此,职业学校教师较为熟悉多媒体课件,其它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尚且不熟练。

2适应职业学校教师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数字化教育资源类型多种多样,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类型包括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如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虚拟仿真模拟库、资源库、问答库等)、数字化硬件教育资源(如教育平台、教学工具或软件等),而面向职业学校教师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应具有教学性、具体性及示范性的特点。

2.1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

2.1.1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根据CELTS-31《教学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定义描述,“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支撑环境”[2],而精品课程资源则是网络课程中的精品资源,是国家评估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面向职业学校教师的精品课程与网络课程应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培养,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形式,以便教师根据需求设计教学;为教师提供其他教师的优质共享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案例、练习题、实验指导和参考文献等,促进教师间的互动学习。2.1.2虚拟仿真模拟库“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是指通过虚拟仿真手段模拟各种职业教育实验和训练的工具软件”[3],虚拟仿真模拟库是虚拟仿真工具软件的集合,能够将教学实训大规模、无限制地供师生反复操作,验证原理性知识,有利于节约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减少危险程度高及复杂性操作,便于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实验和训练。面向教师的虚拟仿真模拟库不仅要满足基本虚拟仿真软件的操作性,还应具备让教师直接添加步骤备注与开发的功能,使教师能够验证知识,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开发为学生提供关于具体课程的操作实践。2.1.3资源库职业教育中的资源库包含课件、视频库、案例库、文献、素材库、资源目录索引等具体资源类型。一般情况下,将其分为三级:专业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及素材级教学资源[4]。(1)专业级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该专业先进的建议,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①为教师提供相关专业介绍,包括该专业的详细信息;②为教师提供该行业标准,指导教师标准地运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③人才培养方案,在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专业优势,进行课程设置,并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开发符合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2)课程级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完整的课程资源案例,包括课程大纲、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活动、教学任务及教学评价等。①课程大纲,是教师课程设计的标准,保证教师在特定教学目标下完成课程设计;②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课程的具体方案,指导教师按照具体设计实施教学过程;③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具体活动,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最小单位;④教学评价,是教师完成教学活动后对学生的测试,是教师判断课程有效性的标准。(3)素材级教学资源,是教师开发课程的基础,按照媒体形式可分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及动画等,在符合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需与课程内容结合,优化组合,以满足教师日常教学。

2.2数字化硬件教育资源

2.2.1教育平台教育平台是职业学校师生在线学习获取资源的支撑,同时也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依托。职业学校通常借助企业已开发的教育平台支撑师生教与学,因此,在选择教育平台时应考虑系统功能,可从交流参与、管理、课程传递及内容开发四个维度进行比较,每个维度具备的功能如表1所示。2.2.2教学工具或软件教学工具或教学软件,帮助教师根据课程大纲、学习者需求随时调整课程资源,通常来说,职业学校教师应掌握文字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音视频处理软件、动画处理软件及网络教学平台等,但在调研中发现,教师仅对日常应用类工具软件如Word或WPS,多媒体教室设备和QQ、微信、BBS、博客等使用较为频繁,其他工具软件应用有待加强。

3建设面向职业学校教师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策略

建设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性环节。建设面向职业学校教师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过程中,政府是推动资源建设的关键力量,应积极发挥其主导职能,为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共享提供顶层保障。除此之外,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面向企业需求,建设对口资源。企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为企业输送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企业需求,建设对口资源。一是可以利用校企结合的方式,企业直接向职业学校提出人才培养需求,同时为数字资源建设提供实际的要求;二是可以利用市场调研,职业学校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分析,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资源。(2)充分发挥教师作用,促进区域间协同开发。教师作为本专业技术的掌握者、知识的传授者,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理解学习者学习特征与发展情况,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同区域间的教师所掌握的行业信息与技能有所差异,教师协同开发,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专业、系统的智力支持。在教师参与的过程中利用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消除教师顾虑,提高教师参与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激励机制方面,采用科研资助、职称晋升机会、公开表彰与奖励等方式吸引教师参与;在培训机制方面,利用培训提高教师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水平,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检测资源,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3)建立职业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标准,科学建设。职业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标准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必然要求,为数字化教育的资源开发、管理及应用提供技术与标准支持,包括技术标准和资源标准。技术标准为各项技术提供统一的准入标准,并保证各类平台之间的互操作;资源标准提供了不同形式资源的元数据及其属性、描述方式等。在职业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标准下,科学建设资源,既保证职业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满足技术规范,又保证其针对不同专业需求和师生需求,具备个性化的特点,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区别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程明霞.职业发展导向的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3(23).

[2]CELTS-3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

篇7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使用信息的习惯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基于网络的教学科研环境开始形成。作为这种发展趋势的反映,E-Learn-ing这一概念被提出并作为一种网络条件下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在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就高校图书馆而言,其核心价值体现于对教学科研的支持以及如何提高教学科研的质量。因此,探讨高校图书馆如何在E-Learning环境下开展学科教育资源建设,从而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最大价值十分必要。

1关于E-Learning

1.1E-Learning的概念

E-Learning比较权威的论述始于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而关于E-learning的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完全达成一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综合各方对于E-learning的阐释,对E-learning给出了如下定义:E-learning是指主要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1.2E-Learning与学科教育资源建设的关系

何克抗教授认为,通过对E-learning的含义、目标及达到目标所需途径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E-learning的完整内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这个内涵包括以下3个要素: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教学深化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在上述3个要素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起关键作用的核心要素。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是开展以E-learning服务为目标的学科教育资源建设。正是由于学科教育资源建设是E-Learning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具有信息整合和信息导航功能的高校图书馆应该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学科教育资源建设,进而提供E-learning服务,构建全新的虚拟学习平台。

2E-Learning需要新的学科教育资源

2.1E-Learning的深入要求建立学科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3年度(2000)的报告明确指出:“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换句话说,达到E-Learning目标的具体途径是将数字化内容与学科课程相整合。高校图书馆作为数字化内容的主要组织者与保存者,有责任为E-Learning提供信息整合、信息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凭借自身资源优势,与学校各学院建立相应的E-Learning合作机制,成为E-Learning服务的主体。要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数字化内容与学科课程相整合”,则要求高校图书馆对教育资源的形态、内容作出极大改变。经过高度整合的教育资源不是上网资料的简单累积,而是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新闻组、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料的高度整合。为了达到E-Learning的目标,教育资源建设将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主,从被动提供固有信息产品转向有针对地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新产品。高校图书馆原有的资源内容、资源形态不能充分满足开展E-Learning服务的需要,E-Learning服务的深入要求建立一个全新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与之配套、适应。

2.2E-Learning对教育资源建设的新要求

在E-Learning环境下,图书馆的学科教育资源结构和建设路线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过去由高校图书馆及学院提供的教育资源开始社会化,很多机构也可提供。要在诸多机构中凸显竞争力就要有自己独特的服务,实现教育资源的扩展。在E-Learning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提供的不再是单纯的教育资源,而是在网络环境下对教育资源进行挖掘、重组和扩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增值。这种教育资源的增值主要表现在:由精美型的学科资源转向一手的教学资源和工具软件;精品课程平台的建设;学科知识库的建设;教学资源和学科服务的开展。张晓林教授指出,知识服务将是基于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而不是“批发”性的服务。“专业化”要求按照具体专业或课题领域来组织和实施服务,保证对用户问题和用户环境的把握。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开展E-Learning服务的过程中,要根据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对教育资源进行个性化组织,对资源的内容进行面向学科的分析,按照个性化需求,链接并整合各类分布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最终实现基于E-Learning的高校图书馆教育资源建设。

3适应教育环境,建设学科资源

3.1E-Learning环境下学科教育资源建设的含义

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学过程及其评价与管理的教材、阅读材料、参考辅导资料、习题集、考试题、实验数据、实习项目、教学计划、教学标准与过程规范等。E-Learning环境下的学科教育资源建设就是对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资源以学科为线索,揭示知识本体隐性知识的组织形式。按教育资源提供者可以把学科教育资源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是由专业信息服务机构或公司以各种格式制作、推出和发行的有偿资源,如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数据库等。这部分需求对教育资源建设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广度和精度。二是从因特网上获取的免费资源,如私人博客、图书馆自己开发的特色数据库、开放课件等。这些资源的提供者可以是教师、图书馆、学院等等。以上两类资源都属于E-Learning环境下的学科教育资源建设内容。开展E-Learning环境下的学科教育资源建设的操作意义在于高校图书馆在承担信息集成和信息导航职责的同时对知识本体进行知识组织,也即对学科资源隐性知识加以揭示。

3.2E-Learning环境下学科教育资源建设的构想

在网络环境下,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做好面向E-Learning服务的学科教育资源建设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科教育资源加以组织:E-Learning环境下的群体用户需求分析、学科教育资源的组织、学科教育资源的保障能力与使用效果的评估。

3.2.1E-Learning环境下的用户需求分析#p#分页标题#e#

图书馆是为群体用户服务的,因此,对群体用户信息需求的分析就构成了图书馆用户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在E-Learn-ing环境下,不同群体用户对学科教育资源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加以个性化分析是开发学科教育资源的基础与核心。在E-Learning环境下,在电子资源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前提下,群体用户因学科专业的差异对教育资源又有新的不同要求,其中之一是使用网络课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教师教育学院对网络课件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等方面;人文学院对网络课件的需要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等方面。目前许多国外高校图书馆都提供了电子课件支持,美国几乎每一所高校图书馆均有电子教参(ElectronicCoueseRe-serves)的栏目或专题网站,教师和学生可以链接网络课件或教学资料网页,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了“开放课件”(OpenCourseware,OCW)项目,即将MIT所有课程的教学资料通过网络让用户免费获取。与此同时,国内针对教学需求开展的网上教育资源服务则相对较少,服务深度也不够。面对用户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需求差异性,高校图书馆需对服务个体加以针对性的个性化分析。分析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①知识本体的分析。知识本体的信息需求由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所决定。具体到高校图书馆,要了解各学院的学科范围、学科现状、学科重点。通过学科调查掌握各学院在E-Learning环境下对学科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未来需求,总结出各学院的需求走向,进而形成具体的资源需求,指导图书馆的学科教育资源建设。②对图书馆信息人员的分析。图书馆信息人员是图书馆诸要素中的主体因素,正是由于信息人员的参与,图书馆的教育资源体系才能不断完善和更新,图书馆才能成为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这部分主要是对图书馆信息人员的知识结构加以分析,对信息人员开展学科教育资源建设提供E-Learning服务的能力加以判断。以便针对不足对信息人员的知识结构加以更新,力求形成现代型知识结构。③对拥有的学科教育资源的分析。一方面是对图书馆所拥有学科教育资源的自我分析,对自有教育资源提供E-Learning服务的能力加以判断;另一方面是对各学院教育资源的情况进行调查,有效防止资源重复,增强图书馆与各学院间的互动。④图书馆信息设施的分析。这部分主要是对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设施及其内含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分析,了解图书馆信息设施对E-Learning环境下的学科教育资源体系的形成、维护和发展的支撑力度。⑤群体用户所属的学科发展趋势的分析。根据各学院的需要,选定有关重点学科领域为目标,利用教育资源的检索系统,向学院提供当前学科的背景、发展态势,并开展查新工作,以提升学院教学科研能力为己任。

3.2.2组织学科教育资源,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①图书馆自有学科教育资源的建设。E-Learning环境下图书馆学科教育资源的建设措施主要是对其进行数字化,做到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目前图书馆自有学科教育资源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将自有纸张形式存储的有特色的教育资源转化为计算机存储设备中电、光、磁信号的资源,并实现对转换后的信息进行计算机管理、网络传输和数字化存取;另一方面通过向外部专业信息服务机构或公司购买有偿教育资源,以及通过因特网免费获取教育资源。

②高校各学院的网络教育资源组织。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目前各学院开发了用于网络教学的平台,但是这个平台并没有嵌入到图书馆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中,甚至不能通过图书馆主页链接到各学院。学生反映现有资源不能满足其学习需要,他们迫切需要图书馆提供相应的学科教育资源。因此学校图书馆应与学院合作,探讨如何实现图书馆教育资源平台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无缝链接。

③知识本体的资源挖掘。这部分可以分为3个层次。第一,收集基础信息。如学院的教师成果(教学方案、专业的培训模式、数据文件、论文集等)、学生产品(毕业论文、实验记录等)等灰色文献、数据。第二,整合学院的学科教育资源,与相关学院合作建立相应学科的特色教育资源数据库。第三,帮助学院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环境,综合研究学院各学科情况,协助制定各学科教学科研的战略方案,实现图书馆参与学科教育活动。

④信息集成服务。为解决师生在检索过程中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以及其检全率和检准率不高的问题,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VirtualLearningEnvironment,VLE)。VLE最大的特点是在具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供相关的学科教育资源链接。对教师来说,VLE可以针对特定的课程、特定的学生提供特定的学科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节约了查找资料的时间,并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的教学资源。如美国科学数字图书馆(NSDL)资助的教学架构项目(Instruc-tionalArchitect,IA)向用户提供从多个数据库收集来的教育资源,指导用户发现、选择、利用NSDL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教学过程,达到有针对性利用教育资源的目的。

3.2.3保障能力与用户友好程度评估

①保障能力与用户友好程度评估是判断图书馆学科教育资源能否提供合适的E-Learning服务给用户,满足用户需求的重要指标。

②保障能力评估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第一,教育资源网络有无技术安全保障。这方面的评价主要是对E-Learning环境下教育资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评估。第二,教育资源内容的充分性、正确性和时效性的评估。第三,能否保持学科教育资源建设的持续性。主要是对教育资源系统能否做到实时更新,是否存在死链接等方面的评测。第四,用户需求驱动建设。从教育资源建设是否为用户的学习、研究提供资源保障方面考虑。

③用户友好程度评估可从以下方面评价:第一,用户的满意度。用户满意度的评估可由学科教育资源的满足率,教学过程中学科教育资源的使用率,教育资源推荐的增长率来测评。第二,对学科教育资源价值的评价。可由自有教育资源中重点学科的教育资源与一般学科的比率,根据学科性质对各学科教育资源的老化情况的测评来完成。

篇8

>> 2009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各科目教学跟进式指导实施方案(试行) 省农委全省农业系统“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实施方案 山东省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 山东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贫困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 贵州出台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 我省2008年民主评议高等学校行风工作实施方案 制定实施方案狠抓落实 2010年吉林省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 吉林省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实施方案 2010年吉林省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陕西省2013年职业农民塑造工程实施方案 江西省2013年普通高考分类考试实施方案解读 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2009年重点工作宣传实施方案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08年重点工作宣传实施方案 山东省农药质量和使用安全监管百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情商教育研究与实施方案 《2014年关税实施方案》实施 海南省2009-2013年度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 五部委:医改实施方案年内重点落实工作确定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山东省落实《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 山东省落实《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编者按:为切实做好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贯彻落实,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出台落实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从强化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等方面明确了17项重点工作任务。本刊特将该方案全文刊登,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一、强化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

1.完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按照全国公共教育管理平台“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要求,用足用好省财政配套专项资金3000万元,建设A级数据中心,抓紧实施机房建设和软硬件招投标手续。山东省教育数据中心建成后,对教育厅现有软硬件资源进行迁移整合,部署和运转国家教育管理系统,承担山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

2.推进省级教育高速专用网络建设。拟定山东省教育高速专用网络规划方案,充分调动电信运营商及其他社会企业的积极性,构建以省教育数据中心为核心,各市、县教育城域网、各高校校园网高速互联的山东省教育专用网络。

3.加强薄弱学校信息化建设。结合“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计划(2011-2015年)》和“宽带中国2014专项行动”,把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统筹安排,加快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网络教学条件建设,实现全省80%学校10M以上宽带接入。

4.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分别制定中小学校、职业院校、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校园建设的数字化。启动中小学生体质监测平台建设。

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5.加强省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启动山东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中小学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征集和平台建设工作。加强山东省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本科高校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工程”,推动高等教育网上开放课程建设。

6.吸引企业参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制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征集、审核、评价办法,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政企合作、准入退出、推广应用、奖补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共建共享、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7.推进多种形式的网络空间“人人通”。探索通过网络共享公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形式,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相长。

三、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8.支持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对列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发掘一批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推动试点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9.启动一批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在全省范围内遴选100个左右的项目,分区域和学校类型就山东省教育信息化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省级试点建设工作。

四、做好信息化培训工作

10.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14年完成全省28万初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组织开发能力测评工具和网络测评系统,促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1.组织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对全省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网络等级保护和数据安全管理能力。

12.继续实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着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校长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13.举办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大赛。举办中小学校、职业院校、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大赛,推进教师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

五、加强教育信息化保障和管理体制建设

14.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督促各市、县加强机构建设,配套建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教育信息化推进办,提高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能力。

15.将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教育督导重要内容。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督导方案,制定《山东省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工作方案》,适时开展专项督导,督促各地把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