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09:22: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电气工程学科概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工程应用;分组指导;教学改革
1 强化实践操作的《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课程教学内涵
目前,《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课程作为移动通信专业的必修理论课,该课程对理论和实践的要求都比较高,高职学生在移动通信工程中所需的测量技能以及微波理论知识需要有较高的要求,传统教学中实验操作较少,电子测量仪器种类较少,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形成具有高职自身特色的教育课程,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索。
结合该课程特点,我认为其教学内涵应体现任务驱动的本质,一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理论性是指对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求较高,因为移动通信专业的知识外联性较低,学生以前接触的很少,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电子测量技能,并能够运用理论去指导本专业的实践操作。实践过程必须以提高学生基础和应用能力为主线,使其能够胜任岗位基本要求。二是任务性。《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课程教学将工作任务细分,同时配备多种电子测量仪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练习各种测量技能,学和做相辅相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以实际电子仪器作为载体,遴选、重构课程内容,将工作任务作为终极努力目标。
2 教学改革实施
依据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原则如下:⑴以电子仪器或模块作为课程载体。⑵将实际工程应用引入实践教学。⑶以实践作为教学的主线,通过实践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养成。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对该课程教学进行如下改革:
⑴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主导的导向作用,使主体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导教师应加强自身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技能的锻炼,同时及时更新专业动向。主体学生需要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锻炼自身实践操作。通过调查分析及学生反馈,移动通信专业对于电子测量的能力要求为熟练使用各种电子仪器,运用自己所学理论指导实践,进行高频微波各种信号的测试,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分析并处理。因此,本课程从专业需求入手,充分利用实训室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充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实际工程应用,以任务作为驱动,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主导教师介绍任务,将学生分组,每组同学分贝完成不同任务,在同一组中,每位同学轮流当组长,指导该组学生进行整个任务的完成流程。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课前预留,让同学们在课下时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和准备即将学习的知识,在后续课中鼓励同学们上台展示,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基本模块用于提高电子测量能力,拓展模块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⑶以电子仪器作为载体,联合企业开发多项实验实训项目,构建理论实践统一的教学体系。通过整合电子测量实践教学,合理有序的安排实验项目,根据不同的工程环境、工作任务及精度要求,选取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案,选取正确的测量仪器。主导教师给定测量要求,学生自行确定实验方案,配置实验仪器,分组制定实验步骤,完成实验任务。比如测量射频放大器参数实验,不同组别的学生可以选取不同测量模块,自行查阅实训手册,分别制定不同实验步骤,最终完成测量任务。同时提出扩展性任务,添加学生自己的新思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虚拟实验平台,引入Lab View虚拟仪器平台,利用虚拟仪器测量相关实际电路测试点,得出仿真结果,从而掌握电子产品发展新方向。
在综合性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使用DXP、Multisim等软件进行项目设计与仿真。根据仿真通过的电路结构与参数,进行搭建实际电路并进行实际参数测量,要求学生提交测量结果,完成课程实习报告的书写,同时在实训结束前预留一定时间,自行讲解实训原理、数据处理过程、实训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等,指导教师进行点评与打分。整个过程其他同学均可参与讨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3 总结
通过对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理论知识在不断的展示讲解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而有目的的实践又能够帮助学生从全局角度完善整个任务,进而提高学生整体思路思考方式的锻炼。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关系融洽,面对问题能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真正落实了理论实践深层次理论的过程,学生探究性的学习精神得到提高。课改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关系进一步增进,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要求,因此,基于工程应用的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课程实践教学意义深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如何开发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M/CD].姜大源教授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报告,2008-11.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改革;校企一体;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1-0029-03
收稿日期:2014-03-11
作者简介:欧志柏(1974- ),男,广西平乐人,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高级讲师;覃志奎(1971- ),男,广西都安人,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高级讲师。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主要面向电子信息产业,为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培养从事电子产品生产、销售及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一、建立“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电子行业、企业广泛开展调研活动,依据电子行业企业的岗位职业要求和人才规格需求状况,与企业合作,由电子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将课堂教学、岗位认识、技能训练、工作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按“岗位技能训练职业技能提升职业技能强化”递进,构建“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二、构建“基于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校企一体化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岗位职业能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遵循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材与技能对接的“四个对接”原则,按照“三个结合”,即结合职业岗位工作实际、学生实际和学校实际的方法,以学生的基本素质、基础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合格标准为目标,将企业、行业的职业能力与专业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课程体系具有职业定向性,同时,把握能力的综合性,重视学生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塑造健全的人格。
根据课程体系的建设原则,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过程可分为市场调研、岗位分析、体系形成、课程实施四个阶段,即通过调研用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典型岗位群定位岗位能力,确定课程内容,进一步进行岗位技能分析,确定专业课程设置,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特色校本教材。
(二)校企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在“工学交替、校企一体、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共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实施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1.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对接
通过对电子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调查分析以及对中职电子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分析,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主要有:电子产品生产(装配、质检、维修);维修电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在上述的职业岗位群中,大企业往往分工较细,比较注重一线员工在某方面的突出能力,而小企业则往往要求一线员工是多面手。据此,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可以确定为以下几个培养方向:电子产品生产方向;维修电工方向;家电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方向。
2.调整专业课程,以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
根据毕业生就业领域,把电子行业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电子产品生产,二是维修电工,三是家电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这三类产业对应的岗位群分别是电子产品生产(装配、质检、维修)、维修电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专业课程要依据产业的岗位群进行调整,针对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来开设相对应的专业课程。课程与产业对应如图3所示。
3.制定课程标准,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
企业典型岗位任务是从企业典型工作中提炼出来的,在课程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专业课程标准要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注重职业资格鉴定,由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行业技术能手依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行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制定,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岗位与课程的具体对应关系如图4所示。
4.开发特色校本教材,实现教材与技能对接
依托行业、企业和校内实训基地,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注重职业资格鉴定,由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与企业、行业的技术能手,共同开发《电工技能与训练》《电子整机装配》《电子元器件识别与焊接》及《家电维修技能与训练》4门工学结合的特色校本教材,分别对接维修电工,电子产品装配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电子产品装配工以及企业“烙铁手”技能工种。
5.改革考核方法和学生评价模式,检验课程实施的效果
把评价过程和实践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把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重视来自企业和社会的评价,使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更为真实、科学。课程考核方法和学生评价模式按以下方面进行:一是改革课程考核方法。遵循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规律,联系学校实际,根据课程类型、性质和教学条件采取合适的考核方法,执行以专业动手实践技能为主,突出技能本位的考核方式。二是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双证”毕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毕业时必须持有两证:一个是毕业证,另一个是职业资格证书或上岗证。职业资格证书或上岗证是针对毕业生的三个主要就业领域方向的技能证,如电子产品装配工、维修电工、电工上岗证、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制冷中级证、制冷上岗证。学生在毕业前,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专项培训,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技能考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考取国家认可的技能证书。三是引入企业行业评价机制。重视工学交替阶段和顶岗实习阶段来自企业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的考核评价,实现考核评价内容向综合职业能力转变。
参考文献:
[1]胡敏.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科教导刊,2013(11):37,43.
[2]陈衍毅.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电子商务,2013(4):78,85.
[3]夏爱联.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1):95-96.
Curriculum Reform Electronic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pecialty Based on the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Learning-working Combination” Mode
OU Zhi-bai,QIN Zhi-kui
(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ral School of Hechi, Hechi Guangxi 547000, China)
关键词:电工应用技术 教学改革 网络资源 现状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7-188-02
1 引言
《电工应用技术》是按照高职高专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并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依据高等职业教育“淡化理论,够用为度,培养技能,重在应用”的原则上进行编排的。
《电工应用技术》与数学和英语有相同之处,都是基础课,且与中学的物理电学内容有衔接,但又有本质不同,它是电气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涉及到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等专业。其知识点渗透到各相关专业课程中,将为开设的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比如《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电机》、《电力电子技术》、《交直流调速系统》等课程。故根据教学的要求,在内容的选择和问题的阐述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如开展情境教学等,以便更好的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
《电工应用技术》课程充分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课程强调职业性、实践性、协作性,在完成每个学习情境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操作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强调学生如何做及如何做得更好,理论知识以“实用、够用”为度,淡化理论分析,强调其在专业课及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及探索的兴趣,体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2 课程的任务及培养目标
《电工应用技术》课程只研究用电技术的一般规律和常用的电气设备、元件基本电路的分析及应用。
主要任务是了解电路专业知识,较完整的、系统的学习电工应用基础理论,通过训练获得电工方面必备的操作技能,如中级工、高级工培训及考核,并起到巩固、扩展所学理论知识的作用,为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电工技术的理论知识。
通过系统讲授让学生达到一定知识目标,学会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掌握电工方面的应用知识技能,为学生将来电类课程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一定的能力目标,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电子工具,各种电工电子仪表;掌握电工布线技术;熟悉各类照明线路;培养一些素质目标,加强安全教育与安全意识地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在学习中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
3 课程的内容
《电工应用技术》是学院批准建设的一门精品课程,本课程合计约90学时。其建设现已完成。
本课程由五个学习情境和相关任务构成课程主要内容。分别为学习情境1:直流电路的分析与应用;学习情境2:电磁电路的应用与测试;学习情境3:单相交流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学习情境4:三相交流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学习情境5电路过渡过程分析与观察;辅以相关的任务实施。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制定以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依据具体的软件和硬件情况及学生和实践过程中设备及器件的配备条件,来进行课程内容的编排和教学的实施。学习情境中包含相应的知识链接,因为它是先行,对必备的知识不能脱离轨道,必须明确其教学目标和要求,确定其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对重要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哪些是理论教学,哪些是融入到实践环节等。
对相关知识链接,确立教学目标和要求;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主要内容,在教授理论内容的同时,积极采取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便达到预期效果。
4 课程的教学实施
《电工应用技术》的教学团队由副教授两名、高级实验师两名、讲师四名、助讲一名组成,年龄及结构梯队较合理,任务开展较顺利,教学效果较显著。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做”一体化,由浅至深,以实训任务为主线,理论穿插在实训中或点评中讲解。而实训按照示范、模仿、独立三个阶段实施进行。实验室、实训室资源充足,有电工实验台50台,学生有充分利用的设备资源。其中理论教学有启发引导、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指导自学;实践教学有任务驱动、情景教学、分组指导、组合式指导(包括利用网络资源)等。同时辅以与学生的互动与座谈反馈。
而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实行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评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法,每一实践教学任务完成后都要进行考核与评价。
5 课程改革的效果及对现状的思考与改进
在《电工应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尽管改革的出发点是切实的,目标是美好的,但确实存在一些现状,值得思考,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和提高。
5.1 现状
(1)因为《电工应用技术》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许多学生感觉与中学电学相似,眼高手低,没有转变角色和学习态度与方法,故对整体内容形成断层,只停留在中学所了解和掌握的一些基本内容层面上。
(2)学生认为所学内容单调、枯燥,学习兴趣及效果不尽如人意,记忆不深刻,甚至忘却了,所以与专业课程衔接不上,专业老师在讲到所需内容时,学生跟不上,自主学习能力差。
(3)尽管多渠道的相关资源比较丰富,但学生还是希望老师以讲授为准,自己没有意识及行动去主动求知,所以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定位发挥的不是很透彻。
(4)学生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的学习态度,课上学习效率较低,从而对学习“敬而远之”,甚至厌倦。众所周知,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如某处出现“断节”,则形不成一个有机整体,掌握的只是专业的某些“点”,而不能称为“一条线”。那么对专业的理解和掌握就比较困难,兴趣也就越发日益低落。
5.2 思考及改进
(1)教师应彻底了解、把握现在学生的特点、学习基础、看待学习的态度;加大力度地进行积极引导,比如在进行讲授之前,先建立一个相关知识体系,让学生有一个立体的、感官的认识或入学时对学生开展的入学专业介绍,应加强其专业课程及相关基础课程的联系的引导,让学生一开始便有一个意识,基础打不好,后面专业课学好比较费劲。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本课程在专业系统中的地位,不是单纯为了教学而教学;整合相关的内容、器件的性质及应用作为重点,方法融于分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知识内容及必备的实践常识与技能。
(3)上到教育部门下到学院、系部及相关教研室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秩序、制度,来树立良好的学习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生学习态度。那么一门课程的改革及其环环相扣的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会比较顺畅,教学效果会比较明显,相关专业课的教学也会顺利进行。
(4)作为基础课,不像专业课那样架构在一定基础上可以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但也应在理论与实操方面继续探索和加强,在教学技巧、和方式上积极探求,多多改进、提升。现在全体相关教师正积极努力进行教材的完善及教学的改革的提升,其中《电工应用技术》便是其中一项,相信今后有关《电工应用技术》这门课程从各方面来说,会越发贴近学生的兴趣及应用,同时对人才培养及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 白乃平.电工基础(第二版)[M].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 陈丽琴.电气工程基础(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电气工程 自动化 智能化技术
一、概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指电工程及其自动化(Electrical Engineering简称EE),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目,涉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等多个学科的交融学习。传统的概念认为用于创造产生电气与电子系统的有关学科的总和就是电气工程,实际上它的现实意义早已超出原来定义的范畴了。它现在指的是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与电子、光子有关的所有工程行为。另外,如今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极容易受到信息技术的发展、物理科学知识的应用还有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的影响,所以中国自身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向国外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还要结合自身经济发展和国情的需要适时调整,适时改进。
二、论述智能化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智能化技术是一种高科技的控制技术,这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智能化技术是指在工作时更高效化、自主化和无人操作化。智能化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可以自动化生产、可以灵活地操控,并且符合环保的特色,具备优质的产量,而且信息的合成率比较高。资源的优化性能也很高。电气智能化设备的系统具备非常明显的特点,可以通过自我检查和调控来操控整个生产过程,无需人过多的操心。这样的智能化设备有自检系统,可以通过系统网络来进行自我检测和评估,检测到哪条线路和电网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引用自参考文献[4])另外,它具有灵活性,可以通过自动化电力系统了解到更多的产业信息,也可以通过信息进行大规模的接入,智能系统和现在的电力范围市场交易进行了连接,减轻管理中的超负荷工作,实行最为简单的资源优化,强化系统管理。
电气工程自动化运用智能化技术来提高电气自动化的工作效率的,作为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应用的主要目的,也是其优势所在。它不仅可以促进电气工程发展,还能降低成本,节省人力物力。还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控制的弊端和系统稳定性的问题,并不断地提升了电气设备运行的智能化程度,也提高了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效率。经过分析研究后,可了解到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更主要的优势是它能使电气工程自动化拥有更完善的控制系统,还也简化了电气工程的控制流程,使其在结构上更合理,效率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当前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经过综合分析和研究表明,当前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中的表现分别是智能控制、故障诊断、优化设计和无功补偿这四方面。(引用自参考文献[3])智能控制是首要也是关键,因为它实现了电气工程自主化控制,应用在电气系统的信息处理,记录系统故障和计算机系统对电气系统的实时监控等方面。智能化的故障诊断能全面而又精确的诊断电气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故障。电气工程的优化设计,其设计的环节和过程是非常繁琐和复杂的,需要专业的设计人员利用智能化技术针对电气系统进行设计。虽然设计过程非常地复杂,但它使智能化技术变得更加实用和方便,也更能节省材料和费用。无功补偿,功指的就是电功率,无功补偿的智能技术的运用,可以通过记录电力相关的参数后,再根据这些参数选择无功补偿的设备,通过安装设备实现补偿,以减少电力消耗来实现平衡。其实,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还有很多,例如神经网络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精密传感技术,GPS定位技术等相关的综合应用。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智能化产品的优势更加突出,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另外,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发展主要是系统功能和体系结构。从系统功能看,运用了高性能的PLC技术,直接通过窗口和菜单操作,插补和补偿方式更加多样化。体系结构发展更加集成化、模块化和网络化。(引用自参考文献[2])在未来,智能电网是电力的发展方向,而发展的重点是电力设备制造商要实现发、输、变、配、用电在整个环节的管控一体化和互动化,满足智能电网的需求以提供发电到用电整个价值链中的自动化,这无疑是未来电力市场的核心所在。为将电力设备的智能化引入纵深,国家电力建设中需要将新型的电子式互感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预防性维修的智能组件和基于通用网络通信平台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提高到国际标准。(引用自参考文献[1])在未来发展中实现对电力的自动化监视与控制,能有效保障供电可靠性和供电品质,并且有利于合理安排生产计划,节约电力成本以及检修成本。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未来国家会对智能电网加大建设,电力设备的智能化将是整个建设环节中的关键。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概述,并针对现在广泛被应用的智能化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就其特性和优势方面来展来开探讨。其次,综合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论述。电力的应用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不断地被深化和发展,成为了人们生活更加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象征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发达程度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的进步水平。所以,在这样的环境和要求里,如何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成为关键问题,而与智能化技术相结合是为适应其发展需要的最好的选择。因此,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 1 ]张毅、王德宽、刘晓波、文正国、王聪;水电厂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信息化专业2012年年会优秀论文专集[C];2012年
[ 2 ]沈君奕;电气自动化控制中人工智能的探讨分析[J].科技资讯;2011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计算机技术;机电一体化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7-013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7.06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当前社会中对人们的生活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它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其涉及电气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机电一体化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而无论是电气工程技术亦或是计算机技术都对当前的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其在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当然,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严重制约着该领域的发展,未来应当加强对其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希望能够给该领域相关人员以帮助。
1 概述
在研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之前,我们有必要对相关的概念进行厘清。电气指的是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使用等过程产生的一系列活动的统称,它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是电能的转换和利用。它是人来改造世界的一项活动,通过人类活动将其他能量转化为电能,从而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最基本的电力资源。与电气相关联又容易混淆的一个概念是电器,前者指的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和人类活动,而后者指的是电气活动使用的器具和设备。电气工程是研究电气的具体实践和应用的一门学科,一般来说其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而电气工程的自动化则是伴随着电气工程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是电力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高新技术产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已经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建设和国防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的自动化程度势必会越来越高,电气工程的自动化研究也将更加深入。
2 研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的必要性和我国当前该领域发展现状
2.1 研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当前我国的国内外社会现实要求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确定了“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了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仍然是重中之重。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则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离不开各种电气,所以研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国际局势瞬息万变,整个世界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都在如火如荼进行当中,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局势的
考验。
其次,当前我国相关人才的缺失和对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能达到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该领域从概念到理论再到时间完全是舶来品,在我国并没有坚实的发展基础,所以国内对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再加上各大院校对于该专业的师资力量尽管很强大,但是由于严峻的就业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的影响,该专业的人才并不多,并且该专业内容较深、较难,当前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学习该专业,从而造成人才的断层。
最后,当前时代特征对该领域该专业的要求。尽管当前的时代是计算机和网络的时代,计算机和网络行业发展也较为迅猛,但是人们总是容易忽略,工业才是国家的支柱产业,而计算机和网络也依赖于计算机硬件,所以在当前时代该专业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专业之一。并且该专业的涉及面极广,可以通俗地说,只要有电力资源应用的地方就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用武之地,所以必须要对其重视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
2.2 我国当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现状分析
首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已经覆盖我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各项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截至2014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为136019万千瓦,同比增长8.7%。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设备容量为10350万千瓦。除此之外,发电设备的关键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气工程的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将更多的劳动者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大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
其次,其操作和维修越来越简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由难到易的,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自动化技术也越来越容易操作。早期的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并不能很简捷地实现人机互动,操作也较为繁琐。而当前的人机交互简便易行,运用Windows系统和基于该系统的各种语言可以很容易实现对于电气自动化平台的控制。
最后,电气自动化标准化已经初步实现,电气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也较为成熟。当前,基于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电气工程编程接口开始统一化、标准化,这对于提升编程效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电气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电气工程行业正迎来一个最好的发展契机和现实社会条件。
3 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出现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3.1 我国当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当前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针对性较差,这就给各个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成本。当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工业生产领域,而不同类型的企业对其的需求是不同的,企业也因为自身的特点对自动化的使用程度和要求是不同的。但是当前该领域发展并没有针对不同企业的实际需要,企业都会在现有的技术成果上进行针对性的添附,造成企业成本提升。
其次,相关专业人才稀缺。尽管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但是总体上来说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较为丰富的人才仍然较为稀缺。各种电气设备的使用和日常维护常常不能按照规范进行,造成不必要的损耗,甚至某些时候会出现各种故障。在这种情形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非但没有朝着更加简洁明了的方向发展,还越来越追求复杂化、科技化,更加增加了其操作和维护难度。
再次,污染严重。这个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恰恰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生态环境的情况在我国层出不穷。十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前党和国家五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的污染情况仍旧不容乐观。
最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受到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影响较大。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在全球各个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仍然是飞跃式的,那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受到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是因为电气工程往往周期较长,设备也较为昂贵,而自动化技术不断发展,很容易造成工程与时代脱节的情形出现,所以研究如何能够让相关电气工程设备的更新换代跟得上时展步伐就尤为重要。
3.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针对我国当前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未来该领域的发展可能会朝着下面的方向发展:
首先,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结合,各种可选硬件和软件将成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标准化给电气工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整个行业将以一个相同的标准进行发展,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势必会加强;而企业又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设置。技术和设备标准化和个性化的有机统一将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带来全新的篇章。
其次,各种自动化产品将会不断出现在市场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身就是与先进的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而科学技术仍旧在朝着爆炸式趋势发展。那么各种电气自动化产品将会不断出现在市场中,并且越来越多的产品将会装载独立自主的核心技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因此变得更强,我国该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
最后,各种复合型人才将会越来越被重视。并不是一切涉及“自动”的领域和科学都不需要人工的参与,相反,自动化设备的运行需要更专业的人员的监管,日常维护和故障维修专业性也将越来越强,所以未来复合型人才将会更受欢迎。未来具有扎实的数学和物理技术、掌握较好的电学常识和具有专业的计算机水平的人员将成为该领域各大企业需要的人才。
4 结语
必须承认的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其对于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是无可否认的。但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电气工程的自动化和现代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很多该领域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是不太成熟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探寻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道路,进行核心技术创新,从而为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贾世川.浅析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J].科技资讯,2015,(6).
[2] 胡泽良.浅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团队建设;教学质量
一、概述
当今社会是一个团队至上的时代,几乎所有事业都依赖于团队的努力,依靠个人力量很难取得什么成就。拥有具备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拥有了一批彼此互相鼓励、支持、学习和合作的教学团队成员,才能使专业和学科不断发展壮大。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1],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定位是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的任务功能相吻合,与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团队成员间相互合作、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自身特质鲜明[2]。
二、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2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首次招生,我校该专业建设时间相对较短,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相对薄弱。为了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以电气工程系为主体成员,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启动了“电气工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电气工程教学团队年轻教师多、绝大部分本科毕业后就从事教学工作。团队中教师学历偏低、职称偏低,团队的职称结构亦不合理,尤其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教学经验和科研经验;(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开办之初,存在实验室不健全、实验仪器、设备不足和实验室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涉及电力系统、自动控制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所学各门课程知识较为分散,不成体系,难于理解和掌握。
以上问题严重的制约了电气工程专业和学科发展,制约了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也制约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电气工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可以较快、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三、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
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着眼于学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提出教学团队建设内容:(一)研究如何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来增强电气工程专业的办学实力,加强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加强教研活动,达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提高、探讨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课程之间的内容有机衔接;(二)是提高学科专业教师的职称,改进团队职称结构。激励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多从事科研活动,撰写学术论文,提高专业学术水平;(三)是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励教师进实验室带学生的实验课,同时加强与供电系统的联系与合作,探索合作点,将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制定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既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又可解决由于扩招学生人数剧增给毕业设计造成的巨大压力的实际问题;(四)以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为主线,整合电气工程综合实验室设备与资源,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五是加强教学研究,通过加强教研活动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课程之间相关内容的分工与衔接。最后也希望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来增强教学团队中教师和学生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创造性。
四、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一)组建合理的教师团队
电气工程教学团队是以电气工程系为主体成员,以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为平台,教师规模(13人左右)适当而相对稳定。团队成员既要有擅长做科研的教师,也要有擅长教学的教师;既要有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要有年富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教师;既要有科研整体实力强的学术带头人、教学整体实力强的教学“领军人物”,还要有教学、科研骨干成员,筛选团队成员既要看是否具有教学、科研才能,更要看思想品德好坏和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既要看目前的教学、科研能力,又有看今后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这样才能取长补短,相互提高。
(二) 教学团队的文化构建
教学团队的建设需要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文化,没有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归属感,团队运作就很难成功。首先,共同建立工程服务农业生产的目标,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由小到大逐步作强电气工程学科。教师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老中青教师的密切结合,使个人价值与团队目标实现紧密融合。其次,共同营造互信、合作、和谐的团队文化。老教师能够积极地引导中青年教师,中青年教师积极配合,青年教师虚心学习,通过互动合作,教师之间能够在知识和信息上充分交流,在思想、信念、态度等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通过互动合作,团队成员之间既尊重、包容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又能相互信任和依赖,在团队总目标的指引下,将个人力量凝聚成团队的力量,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融洽的发展氛围,在合作中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三) 团队通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1、每学期都进行集体备课,并认真检查新学期教师必备的教学资料。通过团队集体讨论帮助年轻执教者备课和修改教案,设计科学、新颖的课堂教学思路、多媒体课件等,探索学术难题,做好技术支持,使团队教师提高了教学责任感和教学能力。
2、针对团队年轻教师多、上课经验少的特点,为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及安排青年教师听课等活动,通过有经验的老教师传、帮、带,丰富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理清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思路,在师德方面及教学各环节为青年教师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很大的提高。
3、围绕学生的课堂教学,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如结合学校“如何上好一堂课” 活动,组织青年教师进行50分钟的课堂教学比赛、中青年教师上好示范课等系列竞赛活动,团队2名教师在学校讲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名教师获得二等奖,获奖率100%。参加学校的课件制作比赛的团对成员也获的了一等奖。这些成绩极大地促进了全系教师理论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4、每学期在学期初、期中和期末都会组织有关教学质量、培养方案等方面的教学活动,团队教师都参与讨论,从而掌握整个专业的教学情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参与性。
5、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对于建构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老中青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的一类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形成较好的教学梯队,共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水平。
(四) 团队共同整合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共同建设电气工程综合实验室,以任课老师牵头做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老师具体实施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听取各方面意见,共同探讨,经过几年的发展,建成了电气工程综合实验室(下设7个专业实验室),满足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和毕业设计的需要,同时对学院其它专业和科研形成了有力的支撑。形成强弱电结合、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专业课程实验逐步形成了“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和参观实习”的实践教学主线,各门主干课程之间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2、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师除担任理论课程外,必须参与该课程实验课的教学指导工作,以增强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同时完成课后答疑、作业批阅、以便不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水平。
3、每次电气专业学生的参观实习都要求教师参加,以提高教师对实践知识的认识,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4、充分利用社会教学资源,将各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开拓学生的视野。
(五)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1、把相关教师组织起来,建立教师团队,可以提高教学、科研工作效率,有效解决教学、科研经常面临的时间矛盾。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能要求每位老师同时把教学与科研搞得一样好,而要提倡互相合作、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擅长“讲”的多上课,把团队中好的研究成果、好的教学内容等及时传播给广大学生;擅长“研究”的多搞科研,多为讲课者提供丰富、高质量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合作,才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与科研质量。承认能力差异,不作硬性和统一要求,有利于教师各尽所长,各得其所,共同提高。
2、团队促进教学内容和科研内容交融互补、教学科研同步交流、科研和教改项目互促。建立工程技术服务农业生产的目标,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从中寻找科研课题,由小到大逐步作强电气工程学科。促进强弱电的结合,积极寻找交叉点,扩充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互补性。由有科研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带队,积极申请科研项目,联系横向课题,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培养其科研能力,最终提高其教学联系科研和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团队建设多方面提升了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
电气工程教学团队能够提供一种民主、平等、沟通、协作、共同进步的和谐发展环境,这种环境能提供心理支持和技术支持,使教师觉得可以表达他们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即使是在教学中遇到了挫折,也能坦陈失败与弱点,通过寻求团队其他成员的支持与协助,进而获得能力与经验上的提升。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都能够自觉努力的提高自身的学历和职称。硕士以上学历由12%升至30%以上,在职称方面有3人晋升为副教授,6名青年教师晋升讲师,以较快速度提升了团队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极大改善了职称结构,也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团队建设有利于实现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团队成员在团队带头人的领导和辐射作用下,取长补短,分工协作,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综合实力。而当每个教师个体不断提升时,整个团队就会汇聚出共同的方向,形成合力,实现教师群体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专业的发展。专业发展了,专业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有了较好的专业基础、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学生的就业一年一个台阶,就业形势喜人,其中2006届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0%、2007届初次就业率达到80%,特别是2008年学生只要拿到毕业证,都有几个单位待签。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初次就业率见表1。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是最能反映专业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指标,其可信度也最高。而且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大部分都是各地区、县的电力公司和供电局,学生分配后工作稳定、收入和工作待遇都很好,学生对工作单位也较满意,工作积极性高,在工作中能尽职尽责。多年的高就业率说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符合社会经济的需要。
实践证明,通过教学团队建设与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学各环节建设,把教学管理工作与教学各环节建设作为教学团队建设内容,促进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等。将有效克服不足、加速提升电气工程教学团队(本系)、本专业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学院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2]孙华,余宏亮.质量工程背景下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选择[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16-117.
[3]傅运春,唐红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 2010,(1):50-55.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方向
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尖端领域中的人工智能技术迅速的发展,尖端高科技技术正在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当现有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难以与现在的高科技飞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相匹配的时候,相关的电气工程技术就需要不断地进行相应的更新换代,从而为社会市场经济经济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因此,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引进尖端领域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于电气设备的设计与应用而言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在掌握电气自动化的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相关企业更需要探究在不同角度里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人工智能技术应怎样进一步合理实现,并对此做出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
1 电气自动化的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理论概述
随着近年来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及体系的迅速转变,大量相关的科研单位已经将电气自动化的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尖端科技领域内的重点研究工作。人工智能属于技术科学所研究的范畴,其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模仿和完善人的一种新型智能方法,而另一方面,人工技能的本质实际上也是计算机学科的分支,无论是在工业生产还是实际生活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要归功于21世纪微型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模拟信息技术与智能算法模式在计算机上的广泛应用上成为人工智能信息运输传播有利的推动力。而在电气自动化的实际应用中,相应的人工智能技术多是使用计算机的软件创造并对人类的相关智能行为进行进一步完善,并辅以相应的数学、心理学、电力工程学等相互交叉并有所关联的学科范畴加以总结,最终生产出的有利于电气工程自动化不同应用领域的新型人工智能。而在电气自动化现有的体系与模式当中,同样也正是利用这些人工智能技术原理来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市场经济效益。在电气设备控制系统的相关应用上,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卓越的进展。以电气设备系统的结构设计为例,现阶段在电路、电磁、电机电气等方面均能看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实例,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等尖端产业在21世纪已经步入了创新发展的崭新时代,电气产品及其相关的应用已经从传统的工厂设计转向成为更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使得新产品与新系统的创造周期与生产周期相较于以前有了显著的缩短,在此前提下加入人工智能技术,系统设计的质量以及速度都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另一方面,电力系统中分布着大量的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装置,如继电气、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这些相对简单的局部控制的协同作用构成整个电力系统复杂的实时控制,电力系统的保护实时控制有离散和连续两种控制类型,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快速的处理能力,因此同样将成为未来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重要的发展方向。
2 现阶段电气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情况
2.1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电气设备进行故障诊断与排查
由于21世纪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新工艺和新设备将会在电气工程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拥有更为广泛的应用,但随之而来的同样也是企业所面对的各种技术难题。新型设备往往也会拥有更为前进的技术,但其故障的检修往往也会更为复杂,这就对相应的检修员工的专业技术提出了更为过硬的技术要求,同时,由于电气设备出现故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可能,相应的故障诊断与排查也将会更为艰难。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对于电气设备故障的诊断与排查,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仿真系统的模糊逻辑诊断,例如在排查发电机组或电动机组故障时,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中的仿真系统,将通用机型的发电机组构造、工作原理、检修工艺、检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以及区域检修公司完成的机组检修参数、存在问题、解决办法、检修效果等数据(文档)等录入智能系统,进行模糊逻辑诊断,结合相应的实际应用经验,将会实现对于电机故障的全面排查,也会大大提高了检修故障的精确程度。
2.2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电气设备进行优化设计
电气设备的优化设计及相关的工作实际是一项极其复杂和繁琐的工作,传统的设备设计都是采用简单的实验加上实际操作经验的传统手工方式进行的,所以这就很难获得最合理的方案。伴随着21实际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设备的设计已经渐渐从传统的手工设计向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转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引进,使得传统的计算机及辅助设计有了新的转变,可以将大量复杂的的计算过程和模拟过程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完成,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和设计的精确度,这需要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和应用需求对相关人工智能软件进行科学化的筛选,但同时也需要对人工智能软件技术的常用方法具有广泛的了解和实践能力。
2.3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设备的实时检测
在电气自动化的工程中,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于骨干设备和子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智能实时监测,通过模拟虚拟画面,真是再现设备和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同时,通过录入相应的模拟量,人工智能技术也可实现相应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开关量模拟实时数据,电流电压全程模拟,电流自动断电保护等复杂功能。同时,实时监测也会加强相关企业的安全程度,通过在线分析连接报警器可以及时预报相应的突然性灾害,保证相关安全问题的有效落实。
3 不同领域中电气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完善
3.1 建立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系统架构,合理设置智能化管理监测模块
在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相关智能化应用进行使用与架构时,应当充分了解使用人工智能相应的实际特点,避免因不熟悉造成相关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建立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系统架构对于使用电气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企业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将使得企业能够进一步避免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发生。同时,在智能化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架构过程中,还应对部分系统重点采取设置智能化管理监测模块的方式,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达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有效目的。
3.2 选用优质的自动化设备,确保相关应用的合理控制
电气工程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相关基础多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相关基础设备,因此,工程自动化设备选用的质量高低将会直接决定了整个人工智能的科学性和效率等等。相关的设备采购人员应保障自动化设备的高效选取,确保相关应用的合理控制,保障相关应用质量的有效落实。
4 结束语
随着电气自动化领域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电气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对21世纪未来的发展方向已然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企业应当立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现状,要求相关员工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的相关理论,并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各种具体的应用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拓展,以期望将电气自动化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领域进一步地发展,为当今的社会市场经济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大卫.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电气工程及相关理论,2013(20).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378-01
一、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概述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电气自动化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截至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在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我国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电气自动化技术是门技术含量极高的工程学科。当前我国大部分电气自动化产品生产企业都缺乏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从而导致我国电子自动化行业始终处于较为低下的竞争层次,在国际竞争中非常被动。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受国外企业的冲击,我国电气自动化生产企业面临的局势更加严峻。加快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步伐,加快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全力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电气自动化生产企业的共识。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1、电气工程存在的问题
(一)节能问题
电气工程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使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是推动我国工业生产顺利运行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工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在工业生产中引进了很多先进的电气设备仪器,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但是电气工程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造成能源损耗,不利于我国工业生产的节能减排,影响了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质量问题
电气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其使用寿命和安全操作,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电气工程的质量问题。但是很多电气工程企业往往忽视施工质量管理,安全意识薄弱,缺乏系统的、专业的质量监管制度,只重视最后的检测结构,没有将质量管理真正落实到电气工程施工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导致整个电气工程的质量达不到施工标准,电气工程杂乱无序,严重影响了电气工程的质量。
2、电气工程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一)电气自动化系统集成性不强
电气自动化系统集成是电气自动化系统功能提升的必经之路,我国目前一些电气自动化还处在多岛自动化的层次,多岛自动化具有互不连接、功能单一、信息独享的缺陷,不能充分发挥电气自动化的功能和作用。
(二)电气自动化的网络构架不统一
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是建立高效、快捷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系统,但目前很多企业自身网络构架不尽相同,使得依托于网络结构而发展的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另外不同企业和商家在软、硬件产品交换过程中,因为程序接口的不一致,影响企业数据和信息的传输交流,进而阻碍了企业数据和信息的共享,使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系统在实际运行中无法发挥应有的效应。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使用过于受主观支配
不同的企业在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开发中,由于技术人员思想理论及技术掌握程度的不同,过分根据技术人员主观习惯和意识支配,系统的开发平台各有不同,进而导致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实际设计、实施、运行和维护中的程序和成本增加,增加了系统整体的运行费用和负担。
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提高自动化运用系统的科学性和统一性
环境对电气自动化的生产要求比较高,只有通过对电气自动化中存在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不断的完善和健全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结合现在的一些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先进的设备和编程技术等的运用来实现系统的科学化管理目标。以高效的工作模式来完成开机、测试和运行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完成系统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有效提高系统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从而降低系统管理费用。系统开发者根据不同的需求开发具有科学性、统一性的系统,并不断的完善,使系统的运用来满足各种企业产品的生产需求。
2、通用网络结构来完善电气自动化系统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中的通用网络主要的功能主要是连接各个管理系统从而实现数据之间的传输和互换,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在于能够提高整个工程的快捷性、安全性,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通用网络结构的运用可以将企业商业的自动化的各个领域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仅在技术监督管理和生产的设备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企业管理系统的连接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各项数据处理工作完成之后,通用网络系统可以实现落实相关控制系统的资源配置,提高了自动化系统管理协调作用,达到数据传输的准确、及时,进而实现真正的网络上的结构互通。
3、提高专业性
在进行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安装过程中要注重专业性,通过制定了严格的专业训练可以提高设计和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把客户的安全放在第一,让他们对现有的安全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有清新的了解,并合理的设计来实现合适的安全生产企业的解决方案。加强操作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操作人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的安装的程序,在系统出现问题时应运用专业的知识技能及时有效的对操作系统进行维修。系统的使用情况和维护都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恶劣的环境下对系统进行运行和维护,拥有专业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准确的做出判断,减少损失。
4、专业人员的技术培养
从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到电气自动化应用是工业的一次很大的变革,电气自动化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所以,为满足我国自动化发展急需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养,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定期的检查工作的质量,提高其综合素质,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这是有效的解决自动化存在问题的措施。
四、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1、做到数据的标准的对接。在进行数据对接的过程中要首先确保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相关设备具有较高安全性。
2、电气工程自动化体现开放性。开放性主要指的是和外界建立接口,使系统与外界网络实现连接。计算机网络可以进行信息的实时交换,实现信息的共享。
3、注重信息化。信息化指的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凸显信息化的地位。在设计以及运行电力设备的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采用人工智能分析的方法,使用网络通信技术,凸显信息技术的地位。
4、建立通用的网络系统。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建立通用的网络系统,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商业信息交流安全性得到保证。企业需要进行设备的控制,对技术进行监管,如果优化配置企业的资源,采用网络进行连接。建立通用网络,系统中数据的交换更加高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5、要发展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电气工程技术。电气工程实现科技化主要指的是在电气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产生新的技术以及产品。以创新为基础,注重节能,应用新的技术、工艺等,对于材料以及技术的使用进行创新,加大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
五、结束语
综上,加强对电气自动化的分析,可以更好的查找存在的问题,并对应的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措施,从而不断的提高电气自动化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红文.我国厂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