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09:22: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资产保全的主要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资产保全;管理信息系统;Web Logic;SQL Server 200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1-0000-02
Assets Preserv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Zhang Yaxin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fice,Beijing100018,China)
Abstract:APMIS id based on the bank management,using the technology of JSP plus Servlet plus JavaBean to design.The system is very helpful to the bank management about the bad property,and it can offer the effective means about supervise.Up to now,the software’s basic function has been realized and has been used successfully.
Keywords:Assets Preservation;MIS;Web Logic;SQL Server 2005
一、引言
银行资产保全部门的工作目标是对已出现或即将出现风险的资产,运用各种手段,实施保护性或前瞻性措施,使国有经济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盘活化解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资产损失,提高资产质量。银行资产保全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APMIS)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基于网络的银行资产保全业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分行内部、分行与支行资产保全部门之间资产保全工作的业务辅助、经验交流与业务合作,以及资产保全业务信息的查询、分析、采集、更新、维护、备案,建立灵活的指标体系、项目进度管理体系,实现对项目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具体实现目标:(1)建立一个涵盖资产保全业务处理所有过程的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不良资产从接收、日常管理、初次处置、中间处置和最终处置的资产价值变动管理。(2)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各资产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经验交流以及业务合作。(3)建立满足各级管理和风险控制所需的指标体系、统一申报流程及申报格式,缩短申报过程降低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量。(4)建立报表系统,满足各级资产保全管理部门统计、分析的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操作人员(如行长、经理、经办员等等),系统应提供个性化的、方便友好的界面。(5)建立灵活可配置的指标体系,增强系统的适应性。建立项目的进度管理体系,增强对项目进度的监控和管理。二、需求概述
根据业务总体流程可以将系统划分成以下几个功能模块:不良资产的划转接收、基础管理及调查分析、制定处置方案、组织实施、处置结果的处理(正常转出、其他原因转出和销户)、系统管理、综合经营计划及报表处理。其中,组织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分成清收、法律诉讼、盘活及重组、不良拆借及证券回购、金融债权管理、抵债资产和呆账核销等几个功能模块[1]。
以上每一个部分的功能简要描述如下。
1.不良资产的划转接收:记录资产保全部接收的不良资产信息,提取、录入相关数据信息、档案信息;
2.基础管理及调查分析:对不良资产进行调查分析、分类管理;
3.制定处置方案: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起草、审批过程管理;
4.组织实施:清收、法律诉讼、盘活及重组、不良拆借及证券回购、金融债权管理和呆账核销等处置方式的过程管理;
5.处置结果的处理:盘活转为正常的资产转出、其他原因转出、清收结束资产销户;
6.系统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系统参数配置、系统流程配置、用户操作日志管理;
7.综合经营计划及报表处理:各级行资产保全部综合经营计划的管理、分配以及下达,需上报的各种报表的汇总、填写、上报。
三、总体设计
该系统是基于银行管理的需求而提出的资产保全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环境配置,良好的数据库设计基础,基于B/S模型,利用JSP+Servlet+Java Bean设计并实现的实际应用系统。
图1.总体结构图
(一)该系统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基于Web应用,采用B/S模式开发,便于系统推广和维护。系统基于Web设计,采用B/S模式体系结构,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统一由总行数据中心管理,各级单位只需要IE浏览器即可操作。具有简单、成本低、易升级、可扩充、不受站点空间限制等特点。
2.操作简便。系统的设计符合日常操作规范,界面友好清晰,功能完备实用,简单易学,管理人员即使没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可以轻松使用。
3.安全可靠。使用本系统的用户必须首先登录,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管理性和安全性。另外系统采用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权限管理方法,根据不同的用户级别,分配不同的角色,具备不同的权限。系统管理员不能查询其他用户的密码,但可以直接修改用户密码。用户在进入系统时,需要输入用户名、密码进行身份验证,系统核对数据库中保存的用户名、密码,保存在数据库中的密码为经加密的密文格式。用户可以对自己的密码进行修改。
(二)系统应用的主要技术
1.JSP技术。JSP提供了一个被嵌入HTML的Java语言片段,达到与服务器交互的目的。由于JSP页面的内置脚本语言是基于Java程序设计语言的,而且所有的JSP页面都被编译成为Java Servlet,JSP页面就具有Java技术的所有好处,包括健壮的存储管理和安全性。
关键词:资产计价;会计盈利;资产评估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资产计价与资产评估
资产计价与资产评估有着彼此间的联系,但又有着显著区别。首先,资产评估强调的是资产评估时点的市场价值,所以在会计师选用重置成本、现值等标准作为资产计价的基础时,资产评估的结论就可以作为资产计价的依据。同样,资产评估中所依据的许多数据资料都来自于企业的会计资料和财务报告,所以没有了资产计价形成的会计资料,资产评估就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其次,虽然资产计价与资产评估有着上述的联系,但不能简单地认为资产评估就是从资产计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二者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它们在计价原则、计价目的、资产涵盖范围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例如,自创无形资产等视作资产,在资产计价中却不将其纳入资产。同样的,资产计价会将企业的一些设备、折旧费用等视作资产的一部分,但资产评估会将过时的设备的价值视为零。所以,不能武断地就将资产计价与资产评估混为一谈。
二、资本保全目标对资产计量模式的重要意义
区别了资产评估后,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界定到底何为资产计价。因为资产和损益计量被认为是资产计价中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而资本保全理论对二者均有着重要的影响。资本保全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学的真实权益理论,资本保全理论就是将这一核心思想体现到会计事务中去,要求企业计算损益之时,以不侵蚀资本为条件。
资本保全理论对资产计量的重大影响是通过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来实现的。资本保全有两种不同的保全观:一是财务资本保全;二是实物成本保全。企业不同的资产保全概念的运用,就表现为财务报表中不同会计模式的运用,进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三、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了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土地所有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或者已出租的建筑物。投资性房地产有成本模式及公允价值模式两种计量方式。下面分别分析在两种不同的计量模式下,企业的会计盈利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1、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计量下,企业采用了资产的双重计价,即糅合了历史成本与现实价值。期初的历史成本包括取得资产时的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支出,随后按期计提折旧或摊销,降低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同时提高了企业的费用,自然也就降低了企业的利润。这些计价方法都保证了资产计价相关性。资产负债表日,要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减值测试,并在减值确实发生时计提减值准备,将资产的账面价值统一于现实价值,这样就保证了资产计价的可靠性。同时,计提减值准备,减少了资产账面价值,增加了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减少了利润总额。但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在价值恢复时也不得转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可靠性,但阻止了企业通过调节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的行为。
另外,税法上并不承认资产的减值损失,且企业采用的折旧(摊销)方式与税法规定的方式不同时,都会产生所得税上的差异。折旧(摊销)方式的不同就会带来两种形式的所得税差异,会计上的折旧(摊销)额大于税法规定时,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当期所得税费用;小于税法规定时情况则相反。但是,由于所得税率的影响,所得税费用的影响程度肯定小于减值或折旧(摊销)差异带来的影响。
2、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只有在存在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外购或自行建造的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同样按照取得时的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但在后续计量中,不再对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企业采用了实物保全的资产保全概念。当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就要进行调整,且不会通过计提折旧(摊销)或减值准备的方式来降低资产账面价值、增加费用。只是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记录公允价值的变动,同样的,税法中并不承认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随公允价值变动的数额,由此也就带来了所得税差异。当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上升时,利润表中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数额增加,利润总额随之增加,此时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当期所得税费用;反之亦然。这样所得税费用与利润总额同步增加或减少就抵减了一部分由于公允价值的变动而对净利润带来的影响。
3、采用新准则后,由成本模式转变为公允价值模式。虽然新准则中依然以成本模式为主导,但仍鼓励那些开发区类企业,尤其是那些希望通过租金收入获得长期收益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上市公司,由于它们更符合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前提,即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也能够从该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能够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估计。企业一旦选择公允价值模式,就应当对其所有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计入当期损益。
也就是说,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将对其相关资产重新估值,由此带来的是账面净资产的大幅增加,使得相关会计数据更能反映近年来房地产的增值情况。另外,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赚取租金,或持有房地产等待其增值获取利润。一旦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提升,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将体现这一利润,这必然会带动利润的上涨,进而带来每股收益的增加、影响地产股的股价表现。
总之,会计计量在会计模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进行正确合理的会计计量自然要求我们要清晰的界定资产计价,选择适当的且符合企业发展目标的资产保全概念,由此选择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形成不同的资产计价方法,势必会在成本、费用的计量上存在差异,反映到利润表中就形成了对利润总额进而对净利润的影响。
(作者单位:威海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军会.稳健原则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0.
关键词:资本保全;收益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229-02
1 资本保全理论概述
资本保全从静态看是保持投入资本的完整无缺,它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补偿和利润分配要保持资本的完整性,保证权益不受侵蚀。企业收益的计量,都应以不侵蚀原投入资本为前提,只有在原资本已得到维持(保全)或成本已经弥补之后,才能确认收益。即:本期净收益=期末净资产十本期派发给业主的款项一期初净资产一本期业主新投资。式中“期初净资产”即期初业益,它是要求保全的对象。
从动态的角度看,资本保全还包括利润分配中企业留存收益的保全。企业留存收益,包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是下一个会计期间必须保全的净资产的一部分,也就是在确认下一会计期的收益时,要以维持它的完整性为前提。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企业留存收益也可用于分配,但往往受到法律限制,如必须保持法定公积一定比例等。实际上,企业留存收益的保全是确定下一期间经营收益的基础。
资本保全又可以分为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两种概念。财务资本保全观点,是将资本视为一种财务现象,认为资本保全意味着在扣除本期的所有者分配和所有者出资后,期末净资产的财务(或货币)金额必须大于期初净资产的财务(或货币)金额,才算取得利润。
实物资本保全观点,是将资本视为一种实物现象。资本保全意味着在扣除本期的所有者分配和所有者出资后,企业的期末实物生产能力(或营运能力,或企业达到期末实物生产能力所需的资源或资金),必须大于期初实物生产能力,才算取得利润。
两种资本保全概念的主要区别在于企业资产和负债价格变动影响的处理。两种资本保全概念都需要借用货币尺度表示,这是它们的相同点。
2 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
在一般意义上,收益概念起源于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1890年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将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而后,其他一些古典经济学家,特别是艾尔弗雷德•马歇尔将亚当•斯密的收益概念具体化并引入企业,他们区分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并把实体资本和增值(收益)加以区分.还提出收人必须是已实现的20世纪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欧文•费雪进一步发展了经济收益理论,提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即:精神收益.实际收益和货币收益。其中,精神收益是指人的心理需要的满足;实际收益是指经济财富的增加;货币收益是指增加资产的货币价值。以上三种形态的收益中,精神收益是无法计量的,因为人们的心理需要的满足包含有很大程度的主观和精神因素;而货币收益则是非常容易计量的,但它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化,所以,经济学家仅着重于研究实际收益或真实收益对经济收益概念最完整的阐述是l94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R•希克斯在其所著的《价值与资本》中下的定义。希克斯提出了两种收益概念:事前收益,即“一个人在某一时期可能消费的数额,并且他在期末的状况保持与期初一样好”;事后收益,即一定时期内,消费额与资本增值或贬值之和或之差 希克斯的收益概念虽然定义的是个人收益,但企业收益也可以此定义来加以解释,因此,这个收益概念获得了广泛的认可,现在仍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占支配地位,并对会计的收益理论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事前收益和事后收益都是基于不同时点的未来预期收益的估计,这种估计包含着较高的主观性概括而言,经济收益是建立在实物资本保持基础之上的,它强调收益是企业所有财富的增加,是在实物资本得到保持的前提下,企业本期可以消费的最大金额。
2.1 会计收益的概念
会计学上的收益概念称为会计收益。根据传统观点,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会计收益是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以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所获得的销售收入,减去为实际销售收入所支出的成本得出的。这些经济业务,既包括外部交易,也包括内部交易。与外界的业务活动使企业的资产或负债发生转移,由于它通常是直接的货币收支,因而其量度一般也是确切的。企业内部的资产之使用或转移,由于是非直接的货币收支,因而其量度通常并不确切。按照传统会计观点,市场价格或预期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价值变动不包括在内部资产转移之列。当发生交易时,旧资产的价格通常转移到新资产中,这便是计量收益的交易法。交易法自然而然地会推导出在销售或交易时确定收益这一程序以及会计中成本转移惯例。
(2)会计收益是建立在会计分期的假设之上的,它指的是某一特定期间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早期的会计收益是根据现金收付制来计算的,而现代的会计收益则是按权责发生制划分当期收入和费用,在进行了恰当的配比后计算出来的。不过,以现金制确定的收益更易于被使用者所接受。
(3)计算会计收益的成本是以历史成本计列的。由于现行会计实务中企业的资产是按历史成本计价的,以交易法推导的已消耗成本自然就是历史成本的转移,因而作为确定收益一项重要因素之一的成本也是历史成本。
(4)会计收益的确定要遵循收益确认的原则。现行会计实务和法律对收益的意见仍然是:只有在与资产价值增加相关条件得到满足以后,才能产生收益。收益和增值必须能够客观计量,而且是确定或不可改变的,还必须通过一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来加以证实。也就是说,会计收益的确定要依据以下两项原则:收益确定的实现原则和收益确定的稳健原则。根据收益确认的实现原则,企业收益应划分为营业收益和持产收益。营业收益的确定必须在商品或劳务销售等关键性事项发生以后,而持产收益是指持有资产的已实现收益,因物价变动引起的未实现
收益则不予以确认。根据收益确定的稳健原则,当企业某项经济业务有多种会计方法可资选择时,应选择最不会高估收益的方法,它包括不应高估收入和不应低估费用两个方面。
2.2 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的比较
(1)经济收益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企业收益的本质― ― 财富的增加;会计收益更多地依赖人为设计的确认和计量模式,包含很多选择、分析、判断和估计程序,较多地关注形式和名义,强调符合特定的会计标准。
(2)经济收益不仅包括已实现收益,还包括未实现收益,可以完整反映企业收益信息的全貌;会计收益更强调经营活动,强调实现、应计、配比、历史等概念,不确认未实现收益。
(3)经济收益更强调资本保全,原资本(期初资本)必须得到保全,成本耗费得到充分补偿后,超过期初资本的部分,才能确认为收益;在通货膨胀较为严重时。会计收益虽然可使财务资本得到保全,但却不能体现实物资本的保全。
3 资本保全与收益之间的联系
资本保全理论对收益计量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这是不容怀疑的。从资本保全理论形成之初,资本保全问题便是与收益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保全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学的真实权益理论,资本保全理论就是将这一核心思想体现到会计实务中去,要求企业计量收益之时,以不侵蚀资本为条件。在物价变动不显著时,财务资本与实物资本基本一致,坚持历史成本下的财务资本保全便足以使企业的收益计量真实可靠,不致侵蚀资本。而在物价显著变动时,财务资本与实物资本相背离,对资本保全观的选择便成为会计界争论的焦点。不同的资本保全观对收益计量产生重大影响,二者在收益计量中的最大分歧在于对持产利得或损失的确认。
选用财务资本保全观,收益是以货币表示的净资产的增加,无论是来源于非资本性经济业务,还是来源于环境变动的影响,只要导致净资产增加,均可确认为收益。因此,各种资产的持产利得也被确认为收益。而选用实物资本保全观,收益被认为是实物生产能力的增量,由于环境变动影响而产生的持产利得不被确认为收益计入收益表,而是将其作为资本调整或准备,即作为维持原有生产能力因素计入资产负债表。
从财务资本保全分析,实物资本保全是从收益中挖走一块补充资本;从实物资本保全分析,财务资本保全是从资本中挖走一块列作收益。笔者认为:会计核算的收益应理解为经济活动产生的收益,由于环境变动造成的利得或损失应直接归属为资本调整,也就是说选择实物资本保全更为合理。然而,实物资本保全现在运用于实务时,尚有许多困难。因此,财务资本保全观仍占主要地位,这对如何更好地计量收益仍是一个主要障碍。但尽管如此,选择不同资本保全观,对收益计量的影响可见一斑。
【关键词】资本闲置 资本保全 资本增值 资本折旧 内部控制
投资人投资建立企业的目的是要使资本增值,即使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此,投资人将企业委托经营者经营,通过经营和管理实现企业的目的。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可能出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因此,投资人对企业财务的管理即成为必要。
1 投资人财务管理的目标
1.1确保资本保全是投资人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投资人投资建立企业的原始资本只有在能够保证其安全和完整的条件下投资人才愿意建立企业,以解决投资人资本闲置和社会就业等问题。投资人资本保全包括三个方面。
1.1.1投资人投出资本必须是在安全法律保障和可以控制的相关人员管理的条件下,才会建立企业并选择经营者经营。因此,确保资本安全。
1.1.2投资人资本的保全不仅表现在投资人投入原始资本本身价值的保全,同时也包括了投资人投入原始资本最基本的增值。这种增值通过是以国库券的利率来计量。
1.1.3投资人投入资本保全的实现具有时间性。投资人从投入资本到收回投资并取得增值是一个时间过程。因此,投资人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期间内应当能够通过折旧或红利等方式取得投入原始资本价值抽奖和无风险收益。
1.2实现资本增值是投资人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投资人投资建立企业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资本保全,其终极目标在于实现资本的增值。资本增值包括这样三个方面:
1.2.1资本有形增值,即投资人投资建立企业带来的超过原始资本和无风险收益之外能够确认和计量的价值。资本有形增值通常可以通过数学的方式加以确认和计量,计算出它的具体价值额。
1.2.2资本的无形增值,即投资人投资建立企业所创造无形资产所带来的价值(如商誉、品牌价值等)。资本无形增值通常可以由社会公认权威机构进行评估确认,而其实际价值一般须通过交易才能实现。
1.2.3其他方面的利益,如企业的社会荣誉、投资人本人的社会声誉及知名度等。这种利益也应当计入投资人资本增值之内,只是它的计量和确认难度更大,但确是客观存在的。
2 投资人财务管理的内容
投资人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既不能干预生产经营,又必须维护投资人的资本权益,实现资本保全和增值。投资人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可因投资人的要求,经营者的素质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等现实情况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明确资本保全和增值的责任目标和考核办法。投资人选聘合格的经营者实际上就是以是否能使资本得到保全和增值为前提的。一旦经营者选聘完成,投资人就应当以资本保全和增值为核心,明确相应的出资人就应当以资本促使和增值为核心,明确相应的资本保全和增值目标,建立相应的指标考核体系。使经营者围绕这些指标展开经营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以资本增值为核心的考评办法。明确奖惩标准并与经营业绩挂钩,使经营者业绩能够得到正确、合理的评价,以激励机制促使经营者维护投资人的利益,同时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2.2确定投资方向和决策程序。企业对外投资意味着投资资本的位移,这种位移移改变了投资人原来的预期,而且还带来了新的风险。
2.3建立必须的内部控制,加强成本费用管理。为确保投资人资本保全和增值,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是投资人和经营者共同需要,内部控制能帮助投资人了解企业组织结构、运行程序、管理制度、业务处理方法等经营过程中的基本运行状况,再借助企业财务报告等资料便能较为清晰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成本费用的增加会直接减少利润,从而减少投资人的资本收益。。
2.4约束资产的使用,决定收益分配政策,经营权是由财产权派生出来的,经营者使用资产必须符合投资人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相一致。若变更资产的用途,从而影响投资人的利益。因此,投资人对于重大资产的使用必须进行约束,以保证资本目标的实现,投资人法定享有收益分配权,投资人决定分配收益政策应当兼顾企业的近期和长远利益,还要兼顾企业员工、经营者的利益,以保持企业持续的发展能力。
2.5修理选择会计政策,建立财务监督机制。会计政策涉及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而会计要素能否正确确认和计量直接影响企业资产和利润的多少,影响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对投资人的决策具有重大的影响。
3 投资人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投资人财务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是对投资企业重大决策和重大财务活动的约束,具有间断性。投资人财务管理目标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
3.1设定经营者的职业水准和基本组织要素。经营者的职业水准和基本素质在一定程序上决定了投资人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经营者的职业水准主要包括:(1)对出资人财务目标的理解以及忠实程度。(2)经营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3)组织管理与人际沟通能力。(4)职业道德观念。企业财务负责介财务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应由投资人选定。
3.2确定基本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系统。基本管理制度包括:(1)组织机构制度。(2)基本会计政策。(3)财务管理制度。(4)内部牵制稽核制度。(5)决策程序制度等。在建立基本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投资人应引导经营者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并确定主要的内部控制系统,确保企业高效、有序地运行,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不使投资人资本或权益流失。
【关键词】公允价值;物价变动会计;会计模式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会计司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38项内容中有17项涉及公允价值。新准则的颁布清晰地表明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已经采取了广泛采用的态度,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相关理论介绍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FASB和IASB都对公允价值给出定义,最新一次的定义体现在FASB的一份征求意见稿《公允价值计量》中。在该征求意见稿中,公允价值被定义为:在知情的、不相关的、有交易意愿的各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中使用的资产或负债的价格。计量公允价值的目标是当一项资产或负债不存在真实交易的情况下来估计其价格。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这样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具有很强的时间概念,也就是说,某项资产或者负债在过去环境下的公允价值在现在环境下就可能是历史成本;而某项资产或者负债在当前环境下的公允价值却可能是未来环境下的历史成本。在应用公允价值时,当相关资产或者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报价或者不存在同类或者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报价时,需要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在采用估值技术估计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时,现值计量往往是比较普遍的一种估值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就是以现值为基础确定的。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缺点
多数学者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越性归纳为4个方面:①公允价值符合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②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③符合配比原则。④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
而关于公允价值的缺点,国内外也有很多相关的研究。例如,徐培红认为:①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②公允价值的实际操作难以保证。③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总体来讲,理论界对公允价值的怀疑主要是针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低和不确定性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操作性难度大,公允价值给利润操纵提供了空间这几个方面。
应该说公允价值作为新的计量属性,在很多方面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具有决策相关性的信息,但是由于其应用还处在逐渐完善阶段,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去克服,因而新会计准则在应用公允价值时遵循了谨慎性的原则。
二、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和计量模式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出现的持续通货膨胀已使历史成本会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企业提供有关物价水平变动对企业影响方面的会计资料,以消除剧烈的物价变动对企业的影响。这种需要迫使有些国家采取措施,以新的会计处理方式,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物价变动会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一)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
物价变动会计是指利用一定的物价资料,对企业传统的会计报表和会计模式作出调整修正,以反映或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而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是资本保全理论。资本保全理论有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两个方面。
1.财务资本保全
财务资本保全是指在扣除本期所有者分配、所有者出资后,期末净资产的财务金额必须大于期初净资产的财务金额,才算实现利润。财务资本保全的计量可以采用名义货币单位或固定购买力单位。
2.实物资本保全
根据实物资本保全的概念,在扣除本期的所有者分配和所有者出资后,企业的期末实物生产能力必须大于期初的实物生产能力,才算实现利润。根据实物生产能力定义的资本的资本保全概念,利润表示实物资本在本期内的增加。所有影响企业资产和负债的价格变动,在计量企业实物生产能力时,都应当作为资本保全调整,即作为产权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利润。在实际应用中,实物资本保全又分为按实际重置成本计价和按分类物价指数计价两种方式,不同计价方式的选择仍影响着本期收益的确定。
(二)物价变动会计的计量模式
1.一般物价水平会计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也叫历史成本/不变币值模式,它是以传统历史成本会计编制的会计报表为基础,采用一般物价指数对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统一调整为按本期期末或本期平均币值货币反映的会计数据,借以反映和消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传统历史成本会计报表影响的会计模式。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是物价变动会计发展的初始阶段。但也应注意,由于一般物价指数与个别物价指数存在区别,在进行报表项目调整时,若使用的一般物价指数与本企业资产价格指数变动水平不尽一致,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的作用就难以真正发挥。
2.现时成本会计
在理解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的价值补偿方面,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要补偿的是投入资本的原始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要补偿的是所消耗的生产要素的实物量。这两种观点其实也就是物价变动会计理论基础——资本保全理论的两个方面。在原始价值补偿观点下我们提出了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如果我们在会计中计量资产的重置成本,则是坚持了实物补偿观点,现时成本会计就是在实物补偿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现时成本会计模式是用资产的现时成本替代历史成本,用名义货币为计价货币,反映和消除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个别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与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相比,现时成本会计虽未改变会计的计量单位,但却改变了以历史成本表现的会计计量基础。按这种方法,企业编制财务报表须将记录的资产等,用重置成本或可变现净值与现值二者间的较高者表示,因此,其调整的范围要更大一些。
由于这种会计模式所反映和消除的是个别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的影响,因而曾被广泛采用。但是,其不考虑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因此难以对货币性资产的持有损益进行核算。
3.现时成本/不变币值会计
现时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是将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和现时成本会计的特点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从而全面消除物价变动对财务报告影响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对企业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的计量,既要考虑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又要考虑这些要素本身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般物价水平会计仅仅考虑币值变动的影响,采用此模式会使计量和报告的结果与实际状况相差甚远;而如果仅仅考虑个别物价变动,如现时成本会计,则是忽视了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现时成本/不变币值会计谋求会计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的双重改变,目的在于全面反映并消除剧烈物价变动给传统财务会计信息带来的综合影响,从而更为有效地达到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目的,提供更为真实的会计资料。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物价变动会计的关系
(一)从公允价值优缺点角度看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点之一在于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而物价变动会计的目的就是反映和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所以两者从会计目标角度来看是一致的。
另外,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资本保全理论,通俗来讲就是“保本”,保证初始投入成本的安全完整。只有保证初始资本的安全完整,才能正确计算企业的净收益。其目的是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公允价值与物价变动会计在此方面也是一致的。
(二)从物价变动会计计量模式的角度看
1.与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的关系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改变了会计的计量单位,未改变计量属性来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而公允价值却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反映个别物价变动,两者在此方面是有差异的。当一般物价指数与个别物价指数存在差别时,公允价值此时就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2.与现行成本会计的关系
现行成本会计对计量属性进行了改进,用重置成本或可变现净值与现值二者间较高者表示,这一改进与公允价值有相似之处。本文前面也提到了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应该说在某种条件下,公允价值可以与之相互替代。
3.与现行成本/不变币值的关系
结合前两种计量模式,公允价值在物价变动会计中起到了部分作用,但是公允价值不能完全替代物价变动会计。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重新引入有其合理性。作为一种复合型的计量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对物价变动会计起到了辅助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公允价值本身也存在着不足,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在运用的时候应该更加谨慎小心,使其能更好地发挥其本身的优点。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S].2006.
[2]阎达五,耿建新,戴德明.高级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3-135.
目前,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抓降”攻坚战的不断深入和持久进行,“抓降”难度越来越大,许多困难和障碍亟待研究解决。
一是处置政策上应有所突破
对于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实际中遇到的诸如能否套用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优惠政策、不良资产如何科学地评估定价、处置不良资产的损失补偿等问题需要突破政策,在政策上予以配套和支持。另外各种税费过重,也是造成两呆贷款保全难的主要原因,银行信贷资产保全的性质与其他普通经济行为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国家从维护银行正当权益的角度,应减免银行在信贷保全过程中的各种税费。
二是有关法律法规及制度需进一步健全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经营、盘活和处置是一项法律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其中要涉及到包括《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民法》、《破产法》、《税法》等在内的多部法律法规。目前商业银行在盘活处置不良资产中遇到的诸如商业银行参与资产重组的法律地位,企业兼并重组的法律规定、银行债务减免的规定,担保物和抵押物的评[范文为文秘站 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加*文秘站 外部链接!注:]估、登记、变现及会计核算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度没有明确,或者说存在空白和不完善之处,有待进一步地健全。
三是处置手段和激励约束机制需要创新
目前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上主要以催收、法律诉讼、以物抵债、呆坏帐核销等传统手段为主。诸如债转股、资产证券化、包装上市、打包出售等有效手段,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尚不具备条件,有待进一步创新。应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即只要有利于保全银行资产,有利于降低风险、减少损失,有利于提高贷款本息收回的各种保全盘活方法、手段均可采用。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专项奖励约束政策,以区别于其他业务部门和优良贷款经营行,应建立信贷人员清收“三定一挂”机制,即定户数、定金额、定时限,将员工的收入与不良资产清收盘活实绩挂起钩来,打破大锅饭。第一、建立科学的盘活不良资产激励机制。不仅要实行经营效益、资产质量同工资总额挂钩分配的质量效益工资制,理顺权利与责任、利益与风险、动力与压力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要制定专门的不良资产清收奖励办法,对那些在清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员,敢于在物质上给予重奖,敢于在待遇上打破常规。通过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调动信贷人员和全行上下清收盘活不良资产的工作积极性。第二、建立严格的责任人追究制度。依据相关金融政策以及规章办法,明确行长、主管信贷行长以及信贷人员的具体工作和应承担的工作责任,特别是对违规操作、违章放贷、监督不力造成债权丧失等严重事件要从严从重处理;对一线信贷人员及管理人员制定工作计效和工资、奖励相结合目标责任制,通过严格的追究制约束相关人员,实现对现有信贷资产的有效管理。
四是行政干预障碍需要突破。目前在涉及金融借贷案件中,由于政府行政保护,部分企业即使有履行能力也对金融债务往往采取推、托、躲、赖的方式。对此银行应主动协调政府,密切关注企业改制动态,做到以大局为重,有理、有节、据理力争,从而能动地保护银行债权。
五是市场瓶颈障碍需要突破。目前,我国市场社会化、信息共享化程度不高,因而基层银行在依法收贷中获取的房地产、设备等资产被再三搁置。而在这个过程中,或由于更新换代,或由于自身折旧等等,导致资产价值逐渐下跌,结果是信贷资产受损。要突破这种障碍,除了要关注市场动态,市场信息外,各家银行要以科技为手段,以信息经济为导向,结合收贷的成本、效果,建立多层次、覆盖广阔的收贷信息网,突破市场的制约。
六是收贷范围障碍需要突破。目前,多数银行在收贷过程中局限于传统的观念,偏重于收现金或房地产、设备等实物资产,而忽视目前企业在市场上日益多样化的其他资产,如股息、股权、商标等等。一般说,银行的企业大多是经营不善或暂时陷入困境的七企业,如果偏重货币资金,不仅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也不现实。所以在收贷中,应以保全信贷自从资产为根本宗旨,以市场变现难易程度为标准,以收取货币资金为上策,兼顾实物资产,票据、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等,实现清资、活资,提高效率。
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开始执行,目前对上市商业银行账面利润影响最大的,仍然是金融资产的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特色是强调公允价值,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规则的全面改革,说明传统的五级分类体系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风险界定标准。
随着中国的加入世贸组织承诺逐步兑现,中国银行业融入全球竞争的步伐加快,在新巴塞尔协议的框架下,提高对金融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水平,成为中国银行业当务之急。
一、清算价值管理的必要性
在银行授信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要实现8%的最低资本要求,一方面是降低授信资产风险,即降低分母金额或避免分母金额的快速上升,另一方面是充实银行资本,即提高分子金额或避免分子金额快速下降。因此,减少贷款的核销对于实现最低资本要求是相当关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直接的方法是加强不良资产管理。由于五级分类方法比较粗犷,难以完全反映风险信息,故有必要对许多正常和关注类贷款实施清算价值管理,而不仅限于后三类。
(一)不良资产的潜在性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注重债权的经营性现金流价值,或者说经营价值,只有贷款按五级分类体系形成不良时才开始注重清算价值,这导致了商业银行的资产保全工作往往产生严重的滞后性。即当企业现金流发生枯竭时才力图通过清算、重组等方式实施资产保全,债权人利益往往遭受损害。从中国银行业资产保全工作的特点来看,其时效性的特点非常强,比其他债权人早一步发现贷款风险,早一步实施清收保全措施,有时候甚至比多几项抵押物还要管用。
事实上,当贷款形成不良以后,企业的经营状况能否改善,已经不是商业银行最为关心的事情了,清算是银行的第一选择。所以需尽早发现并处理潜在的不良资产,即对商业银行的非不良贷款部分测算其清算价值。通过这种测算,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对某个客户实施退出的成本及风险,为快速决策做好准备。
(二)司法保护的缺乏
中国司法缺乏对债权人的保护力度,银行业需要不断地付出各项成本来适应司法环境。首先,现阶段我国的《公司法》主要侧重以股东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结构,缺乏对债权人的有效保护,债权人要获取企业信息,基本上必须取得企业的合作。其次,信用体系不健全,债务人逃废银行债务受到的惩罚也相当有限,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可以说被发挥到了最大的限度,许多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都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最后,对债务人财产司法追索的力度弱,使得债务人拥有充分的动机逃废银行债务。
基于中国司法缺乏对债权人的保护力度这样一个现实,建立一套基于债权清算价值预计的管理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目前的司法环境下,清算价值管理是商业银行在司法保护不力的情况下实施的自我保护,是对风险管理的完善。
(三)资产保全的事后性
资产保全管理本应作为商业银行授信资产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但事实上在中国的银行业一直作为一种不良资产处置手段的集合,仅仅是对现金流已经产生重大问题的债务人实施各种手段以降低损失,无法起到其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以债权的清算价值为核心进行风险预警、风险控制的功能。资产保全仅仅是一种反馈控制,强调事后纠偏。而对于清算价值的测算是在事前和事中对现行的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补充,其所侧重的不是对债务人违约概率的估计,而是一旦违约发生,银行将会承担多大的风险,可能的损失会有多少?以中国目前的银行业信贷资产状况来说,具有现实意义。
二、清算价值计算的基本方法
债权清算价值的预计使用的主要方法是假设清算法。所谓假设清算法,是指假设于评估基准日按照法定程序对债务企业和第三方进行清算的评估方法。基于企业的整体资产,按照企业清算过程中的偿债顺序,分析银行债权在某一时点从债务人所能获得的受偿程度。这种评估方式主要评价的是企业可供清算资产的公允价值,而基本上不考虑企业的整体获利能力,以及资产本身的获利能力,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比较适用于还款意愿较差或者经营难以维持的企业。在我国,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以及上文提到的一些其他原因,扩大假设清算法的使用范围就存在很大的意义。
假设清算法的评估程序:
(一)对债务企业有效资产进行审计评估,评估资产范围为企业全部资产,并对企业或有债权、企业转移的资产进行分析。
(二)对债务企业有效债务进行审计清查。
(三)如被评估债权存在有效担保,应对提供保证企业的还贷能力进行分析。
(四)假设清偿顺序:根据相关法律和企业性质,确定企业财产清算分配顺序。
(五)根据债权的清偿顺序,计算债权价值。
上述的假设清算法的评估程序为一般性程序,在实践中,需要结合司法过程的相关规定和惯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司法执行中存在的财产追索问题
民法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对于企业非法的财产转移,由于司法调查和执行的力度非常弱,存在举证困难的问题。对于担保企业,上述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司法执行中的债权分配问题
在审计过程中,按照相关法律和规定确定的企业财产清算分配顺序,在很多司法实践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得到顺利地实施。
(三)司法执行中的资产处置问题
法院处置资产的主要方式就是公开拍卖,形式上做到了公开、公平、公证,但是这种拍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事实上,法院处置的大多数资产都是在进行了多次拍卖、甚至变卖后成交的,可见在假设清算法的审计中,对资产进行的评估,也很有可能在司法处置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缩水。
(四)司法执行的时间问题
根据我国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执行案件应该在6个月以内结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少有执行期低于6个月的执行案件,大部分执行案件的时间跨度都在一年以上,有的甚至在三年以上。主要原因在于法院对债务人的执行力度太低,地方政府干涉,法院本身的工作效率较低,以及债务人行贿,等等。由于时间跨度较长,需要考虑资产价值变化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对逾期变现价值进行折现。
因此,司法实践问题对假设清算法的审计结果将产生很大影响,有时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涉及到对审计结论的修正。
三、基于清算价值的风险管理
使用假设清算法计算债权的公允价值是清算价值管理的基础。该管理模式应该贯穿于整个贷款管理过程的始终,清算价值报告应该作为贷后管理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定期实施全面的监控。定期、合理地使用假设清算法,基于企业的整体资产,按照企业清算过程中的偿债顺序,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银行债权在某一时点从债务人所能获得的受偿程度,同时与债权的现金流价值相互比较,做好对贷款的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在具体的工作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贷款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这是基于清算价值的风险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清算价值的计算,特别是对清算价值变化情况的监控,全面地掌握债务人的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其最终目的是为决策作依据。
在现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对于新增授信客户,最需要关注的无疑是其经营性现金流量的稳定性,但同样不能忽视其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的有效性、资产的流动性等指标。事实上,如果可以合理地计算,清算价值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综合指标,对新增授信具有较强的参考作用。
对于存量授信客户,清算价值同样具有重要的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作用。例如:我们可以按季度为周期对债权的清算价值进行计算,对清算价值的变化趋势进行监控。企业的一项投资,一项重大的关联交易,一项对外担保等等行为,并不一定就会立即对企业的现金流以及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但却很有可能对企业实施立即清算的公允价值产生重大影响,掌控清算价值的变化,具有重要的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功能,对于清算价值迅速下降的授信客户,分析其原因,考虑是否及时采取保全措施,维护银行资产的安全。
以清算价值作为贷后管理以及贷款转贷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存量授信客户策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企业具有较强的高财务杠杆运作倾向,短期贷款通过不断转贷的形式可以实现长期使用,所不同的是每次贷款到期银行和授信客户之间都会存在一轮博弈。银行在转贷过程中追加各种抵押物和贷款担保,或者干脆对主体实施重组,都是常见的现象,其目的就在于降低风险,特别针对中国的民营企业,银行相对显得更加谨慎。清楚企业的清算价值,不仅可以为转贷、压缩等决策提供依据,还可以使银行在协商、博弈的过程中占据先机。准确地计算清算价值是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基础,而反过来长期实施这一管理过程,才能保证清算价值的公允性,两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清算价值管理应该与商业银行责任人追究制度相结合,完善内部管理程序。商业银行的责任追究制度,从形式上来看是一种事后的反馈控制,但实际上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促使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人员履行风险管理职责。清算价值管理与责任人追究制度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一方面,最终贷款形成损失,需要启动责任追究程序,在这个过程中,每期的清算价值报告可以作为一个重要标准。如果在贷款的管理过程中,清算价值报告所显示的价值和最终的处置结果基本相符,且相关管理人员在认识到风险后采取了必要的措施,那就说明清算价值报告的准确性程度较高,且损失的发生并非由于该阶段的管理存在漏洞所导致。反之,如果清算价值报告所显示的价值和最终的处置结果大相径庭,或者虽然清算报告显示极有可能形成大量损失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则说明清算价值报告的准确性较低,贷款管理存在漏洞,需要进一步追查原因以认定相关责任。清算价值报告促使责任认定从事后惩罚机制转变为事前控制机制。另一方面,由于责任追究制度的存在,使得贷款的管理人员必须严格、认真地计算清算价值,保证清算价值的公允性,促进清算价值管理的开展。
第三,涉及到司法实践中的一个具体规定,即不安抗辩权在资产保全过程当中的使用。当债务人发生了某些重大事项,使得债权人有理由相信基于此重大事项,债务人有可能无法履行其还款义务,债权人有权向法院申请借款合同提前到期。在我国的司法实践和银行业的资产保全工作中,这一规定的使用其实并不广泛,银行在一般情况下是等待债权到期再实施相应的法律措施,这就给了债务人相对较长的时间转移资产。深入地清算价值计算可以发现企业的重大资产交易、资产转让、负债变化的情况,为商业银行行使不安抗辩权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清算价值管理需要监管部门积极参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实施更为强有力的信息披露,保护债权人利益,维护金融安全。同时加强银行业协作,维护群体利益。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2年末,桃源县联社有机构网点45个,各项贷款户数67015户、贷款金额222740.15万元,其中丧失诉讼时效贷款户数占比多,金额大。丧失诉讼时效贷款居高难下,直接影响了信用社信贷质量和结构的改善与提高,给信用社债权维护工作带来了相当难度,也阻碍了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步伐。
二、丧失诉讼时效贷款的形成原因
(一)外部原因
1、不良贷款普遍金额小、笔数多,涉及的借款人、担保人众多且多为流动性强的农户,催收难。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少农户外出务工,致使信贷人员在送达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时无人签收,又没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导致部分贷款丧失诉讼时效;二是个别借款户因经营失败,无法归还贷款而举家外迁,有意逃避信用社债务;三是外地商户在本地发展找不到合适的担保,自身又无法提供有效的资产做抵押,在信用社借款后一旦经营不善便会“溜之大吉”,使信用社催收无门。
2、司法机关面临工作量大、人手不足的问题。如桃源县人民法院一共在职在编人员128人,管辖全县18个镇22个乡,98万人口的法律诉讼。当发生多笔不良贷款需要强制执行时,法院方面往往执行意愿不足,配合不顺畅,使得不良贷款诉讼时效保全与清收难度加大。
(二)内部原因
1、责任意识不强,管理素质不高。个别信贷员对不良贷款诉讼时效保全工作马虎了事,缺乏责任心;不少信贷员注重清收短期易收回不良贷款,忽视清理难度较大的不良贷款;新手信贷员对信贷工作不够熟悉,诉讼时效等法律知识不足,无法有效管理不良贷款;个别信贷岗位信贷员频繁调动,对不良贷款的管理不能及时到位。
2、工作方法简单,清收积极性差。在保全不良贷款的诉讼时效方法上,大多数信贷员只是下发催收通知书,主张债权的方式机械、单一,缺少创新意识。若遇到的“钉子户、逃债户”,信贷员仅在催收记录上做“拒签”记录,怀着“尽职免责”的心理,缺乏做进一步工作的动力,无法达到保全诉讼时效的目的。
3、贷前调查不实,贷后检查不落实。部分信用社在发放贷款前未作深入调查,凭主观判断评定信用等级,建档、评级、授信等工作走形式主义;贷款发放后检查不到位,有的检查走过场,对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未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甚至存在对还款能力差的贷款户弃而不管的现象,导致诉讼时效丧失。
4、考核机制不健全,目标不明确。联社管理措施不到位,缺乏细化的制度规范,在对内管理上,对贷款质量的考核只停留在形态管理上,对不良贷款产生后的贷款诉讼时效管理却未实施相应的考核。考核的目标导向性在确保贷款诉讼时效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致使信贷管理人员没有把工作精力放在此项工作上。
三、建议及对策
(一)强化全员法律意识,提高对诉讼时效的认识
组织员工认真学习《民法》、《民事诉讼法》、《公司法》、《合同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加员工的法律知识,提高依法维护债权的意识和能力。纠正信贷员对有关诉讼时效问题的错误认识,提高其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手段延续诉讼时效期限、保全不良贷款债权的能力。
(二)加强信贷员的交流,提高保全债权的工作能力
着力通过同行的交流、先进工作者的经验交流,大力宣传清收攻坚工作中的典型,并着重对一些保全诉讼时效的好方法、好做法进行推广,对“钉子户、逃债户”要探讨有效的自救措施,营造良好的清收攻坚氛围,不断提高信贷员的责任意识,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工作能力。
(三)创新工作方式,不拘一格保全资产
对已经超诉讼时效的贷款,要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延续和保全贷款诉讼时效。一是在寻求同情和理解的基础上,让借款人、保证人制定还款计划或重签还款协议。二是通过邮政特快传递送达“催收贷款通知书”,让借款人在专门印制的印有“签收即表明x年x月x日的贷款重新确认”字样的回执上签字,视为对贷款的重新确认。三是通过公安局经侦大队协助清收,全面记录催收贷款的时间、地点、人员等情况,取得借款人在催收记录上的有效签证确认。四是主动制造诉讼时效中断、中止的各种条件,如催收时间要环环相扣,采取公证送达方式中断贷款诉讼时效,采用录音、录像等法律认可的证据保全诉讼时效等。五是规范填写催收单证,应每半年签发一次,确保时效有效接续;签订还款协议,借款人、保证人、债权人各执一份,不得出现空白内容,视同借款合同重新签订履行;已经形成不良的,借款人在还款、还息时,要求其在还款凭证、结息单背面签字,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
(四)健全检查监督制度,加强贷后管理
要通过联社相关职能部门的各项稽核检查对至检查日失去诉讼时效的贷款在稽核审计报告中进行批注,要求信用社落实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并通过风险管理部进行督促和督导,有效保全信贷资产。同时信贷员必须端正态度、转变作风,严格执行贷后管理制度。
(五)建立专项考核制度,落实管理责任
要建立失去诉讼时效动态台账,真实反映失去诉讼时效贷款情况,出台诉讼时效贷款管理专项考核制度,对诉讼时效恢复考核力度进一步加强,不仅仅是经济处罚,还可以停权、停岗收贷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