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09:22: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经营能力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营管理能力是企业的一项基本能力,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业更好应对挑战,提高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1.1更好应对企业面临的挑战市场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更好应对各种挑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促进企业更好运行和发展。
1.2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提高市场竞争力是每个企业的重要任务,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创建品牌等。其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是一项重要策略。这样能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中占据优势,促进企业生产效益提升和市场竞争力提高。
2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尽管很多企业认识到提升经营管理能力的意义,并注重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但一些企业相关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当前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一些企业员工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较为频繁,难以安心工作,难以为企业做出重要贡献,对企业日常运行和发展也具有负面影响。另外一些员工素质偏低,不能很好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忽视对员工的管理培训,并且综合技能较低,影响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奖惩激励机制不完善,难以调动员工工作热情,制约员工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
2.2组织管理模式不科学沿用传统管理模式,或者照搬其他企业管理模式,忽视考虑本企业实际情况,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不足,导致管理模式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制约企业发展和进步。
2.3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目前管理制度不足体现在以下几点:管理者思想落后,沿用以前管理制度对企业开展管理工作,管理方式过于保守。一些管理制度不健全,难以有效规范和约束企业经营管理日常工作,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管理责任不明确,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
3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对策
为应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运行和实际工作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3.1更新经营管理理念经营管理理念制约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有效开展下去,必须进行观念创新,从而引导经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主要是更新企业领导、高级管理人才的理念,并提高员工参与意识,为企业有效经营管理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企业要适时引入危机管理意识、战略意识,应用最新的理念来武装企业,更好引导企业生产经营。同时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符合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形成全局观念,更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与内部工作人员管理完全不一样,它要求经营管理者更新经营管理理念,以敏锐的眼光,应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指导企业各项工作。确保企业经营管理和目标制订完善,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企业更好运行和发展。
3.2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离不开高素质管理人才支持。要注重引进和吸收优秀人才,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准备人才力量。对已有的经营管理人员,也要加强管理和培训,通过现场授课、开展讲座、调查研究、对外交流和学习等形式,促进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让他们为企业运行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另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也要加强自身学习,注重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实践技能,增强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更新经营管理理念。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培养爱岗敬业、勤劳奉献的精神和工作作风,用先进的思想理念指导自己的工作,更好开展企业经营管理各项工作,促进自身工作水平提升。
3.3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企业各方面配合,加强各方努力,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有效指导经营管理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在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的时候,要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从而更好适应市场变化发展情况,促进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长期以来,在企业运行和发展中,都倡导应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但应用这种模式时,不能简单地进行复制,而需要考虑企业实际,结合现代化经营管理的目标和要求,促进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以推动企业健康、有序、开放发展。企业要紧跟市场变化发展情况,以经营管理目标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增强企业经济社会效益。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便利,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要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在企业各类信息采集、存储、接收、分析、转发等各个环节,都要重视信息技术利用,以促进经营管理效率提高。为此,企业必须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更为全面、及时地掌握产品生产、制造、销售等各种信息。降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提高,最终到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3.4健全经营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更好规范和约束企业经营管理日常工作,促进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建立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能有效约束和管理企业员工日常行为,让他们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促进企业运营效率提升。同时还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科学、全面制定经营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制度、奖惩激励制度等,更好约束各位员工日常工作,推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另外,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和市场环境变化实际,对经营管理制度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提高各项规范制度的可操作性,有效约束企业经营管理各项工作。
3.5完善奖惩激励机制企业主要是通过完善奖惩激励机制,为经营管理者更好发展创造便利,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推动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首先要建立经营管理者选拔机制,综合考虑他们的科学文化程度、实践经验、与人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因素,选拔优秀的经营管理人员。其次,完善奖励机制,完善和规范年薪制,积极推动股权激励,重视精神奖励,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并完善约束考评机制。从而更好约束企业经营管理者日常行为,促进他们工作水平提升,让他们为企业运营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4结语
企业资产经营管理主要包括生产领域与非生产领域资产管理两个方面。第一,把资产投入生产领域,进行生产过程中的资产管理。与“生产型”资产管理相比较,生产过程中的资产经营有两个不同之点:在管理思想上,以资产经营的思想来统帅资产管理,着力追求资产投资更高的回报;在管理内容上,从过去单纯的资产使用、维修管理扩展到资产的优化配置、有效利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产品变化,相应调整资产配置,优化资产构成,有效保证生产经营需要;要把对资产的技术状态管理与对资产利用状况的管理结合起来,把管理的重心从追求资产完好,移向追求资产的充分利用;要根据市场需求与科技发展,不断进行资产更新改造,提高资产技术素质,以延长资产的使用寿命。第二,把资产投入非生产领域,进行其他形式的资产经营。比如,企业的闲置资产对外转让、出租;利用设备资产抵押贷款;以资产进行投资、入股等等。这两个方面的资产经营相互补充,以求得最大的资产投资收益。
二、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效能提升的对策
(一)建立三层资产经营责任体系 加强资产的实物管理,关键是使各级单位和管理者成为资产经营的责任主体,即从切身利益上实现对资产增值目标承担责任。企业在明确各专业部门的经济责任的基础上,制定资产管理制度,合理划分资产管理权利,对下级单位授权、分权,规定各级单位和人员处理某些事务的权利。建立完善的资产经营管理体系,主要是建立企业三层资产经营责任体系。
第一层,按照国家有关企业实行资产经营的政策法规的规定,确定企业上级单位和企业之间的资产经营权责关系,由企业根据其对所辖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能力的评估与上级单位签订资产有偿经营合同。企业在完成其目标责任和资产经营合同以后,上级单位聘请专家和业务部门对企业资产的产出能力的增减进行评价,作为业绩评定、奖惩或连任依据。在这一层次上,企业拥有完整的法人财产权。依法独立占有国家及上级单位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资产,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独立使用该资产进行生产、投资经营活动,依法独立决定资产的有偿转让、租赁、抵押、报废等;同时承担对所经营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承担全面完成生产经营指标的责任,并按规定向上级单位缴纳资产经营收益。 第二层,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界定企业与下属单位资产经营责权关系。期初由企业与各级下属单位的内部法人代表签订资产经营责任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各项考核指标,年底结算后由企业对经营者进行考核奖惩。在这一层次上,实行内部模拟资产经营责任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把国家有关资产经营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以资产为“纽带”,企业模拟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下属单位模拟企业法人,以其“占有”的“法人”资产进行自主经营,承担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
第三层,把职工在资产经营方面的权利、责任和利益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建立各种具体的经营责任,使职工办事有标准、工作有考核、分配有依据、活动有目标。在这一层次上,主要涉及各下属单位如何充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将责任指标层层分解,层层细化,层层落实,以保证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完成。
(二)实现资产的归口管理和分级管理企业的资产种类繁多,数量很大,使用地点又分散。要提升资产经营管理效能,应当把资产经营管理的权限和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使用单位,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各级单位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企业根据管用结合、权责结合的原则,实行资产归口分级管理,在资产管理中正确安排各方面权责关系。
一是进行资产的归口管理。按照资产类别实行归口管理,即将各类资产分别交给各有关职能部门管理。如生产设备由设备管理部门和各生产管理部门管理,厂房、建筑物由房产管理部门管理。各职能部门要对所分管的资产负责,其具体职责有:制定资产保管和使用办法,督促使用单位和人员认真执行;处理资产的内部转移、清理、报废等事项;制定所管资产的更新改造和修理计划,督促有关单位按计划进行;对所管资产的增减变动和分布情况进行登记,并经常与财务部门核对;检查本单位对资产的保管和利用情况,参与清查工作。
二是开展资产的分级管理。按各类资产的使用地点实行分级管理,即将各类资产分别交由企业内部各级单位(车间、班组等基层单位)掌握使用,建立保管使用责任制。使用单位应对厂部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严格执行各项财产管理制度,搞好日常管理,保证资产完整无缺,并充分发挥其效能。在车间内部,再进一步将各项设备、工具、用具等划归各班组管理,有些财产的管理责任还要具体落实到个人。各级使用单位应指定专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这样就可以做到“层层负责任,物物有人管”,使资产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得到可靠保证。
在建立资产保管使用责任制方面,应实行“设备定号、保管定人、管理定户、一物一卡”的管理方法。“设备定号”是按照资产目录,为每台设备按类、分项统一编号,使每台设备都有唯一的号码,并将该号码固定在设备上。“保管定人”是根据谁用、谁管,谁负责维护保养的原则,将设备的保管责任落实到使用人。“管理定户”是以班组为资产管理的基层单位,为一个管理单元。班组设兼职的资产管理员,对班组全部资产的保管、使用和维护保养负全面的责任。“一物一卡”为每立的资产建立资产保管卡片,按使用单位归集成册。在资产保管卡中,记录设备的增减变动情况。调入时开设卡片,登记设备的调入日期、调入前单位和调令编号,填写资产的统一编号、主机和附机名称、规格及型号、原始价值和预计使用年限,以及开始使用的日期和存放的地点。调出时,登记资产的调出日期、接受单位和调令编号,并注销卡片。对长期不使用的资产,由班组交回主管的职能部门。凡资产调入、调出都要按照规定办理验收交接手续,在卡片上注明接受日期,并由资产使用保管人签章,明确责任。同时,企业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也要分别登记卡,核实各班组调入、调出和现有资产的台数和原值。在发生调入、调出时,企业财务人员要与班组核对账目,核对无误后,与班组资产负责人共同在汇总账页上签章,证明财务部门的账目同资产保管册的记录一致。
实行资产分级管理的管理办法,把管理权责下放到使用单位,让使用资产的人管理资产,有利于加强使用单位对资产保管的责任心,保护资产的完整无缺,利于做到账实相符,为管好用好资产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盘活低效资产和无效资产为了使闲置或不用的存量资产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调拨,也可向企业外部进行资产调剂。资产调剂形式有出售、租借和调拨,资产调拨分为无偿调拨和有偿调拨。财务资产管理部门及设备管理部门、生产管理部门等归口单位负责内部资产的调剂工作,并负责将需要在企业外部调剂的闲置资产统计汇总,填制闲置资产明细表,提出处置方案上报上级有关部门。由上级负责资产调剂工作,协调解决供需双方问题。为盘活闲置资产,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建立健全各级资产调剂中心,拓宽盘活渠道,加快盘活速度。各级资产调剂中心的集中统一调剂,是盘活企业闲置资产的有效途径;各级资产调剂中心应加强相互联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沟通各方面的信息,扩宽闲置资产的调剂利用范围,想方设法使多年的闲置资产重新发挥作用。
二是对闲置资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市场调研,进行经济技术论证,并花费较少的资金,改造闲置设备,使其增加新的功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达到以少量的增量激活大量存量的目的。
三是可考虑对外租赁。对企业闲置的资产,可以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外招租信息,让有经营头脑、经营能力和经营条件的经营者承租,签订租赁合同,企业从中获得一定的回报。这样,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使企业得到了一定的收益。资产出租管理的关键是,租赁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约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条款内容清楚,用词严密防止因合同内容概念不清或词语不严密而导致资产再度流失或闲置。
四是制定和完善有关盘活闲置资产的奖励办法,促进该项工作的开展。为了激励各单位、各部门搞好闲置资产设备的盘活工作,上级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应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奖励政策,并严格兑现;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包括从经营政策上、物质上都应给予优惠和奖励,并由此引起领导的充分重视,争取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充分调动起各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家全力以赴,共同搞好这项工作。
五是报废淘汰部分闲置资产。对于国家政策规定淘汰、强制性报废和确因技术落后或损坏的部分闲置资产设备,在经过有关部门严格鉴定审批后,应坚决予以报废,不得再继续使用。这样,也可以使企业减轻负担,集中精力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
通过建立三层资产经营责任体系,实现资产的归口管理和分级管理,盘活低效资产和无效资产,对提升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效能,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元化;非相关多元化;核心竞争力;企业成长周期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038-02
绪论
江苏双良集团有限公司于1982年创业起步,经过二十余年的专注与创新,从单一的中央空调制造业发展成为集机械制造、化工新材料、酒店服务产业于一体的大型多元化企业,名列中国机械工业五百强。但一系列的光环背后,无法掩盖的是双良集团在化工领域的失败,其拥有的上市子公司有利控股正是其最佳失败样本。
观察双良的发展路径我们不难发现,其一贯奉行非相关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却每每导致盈利空间节节下滑。如今,双良继续多元化道路,大举进入节能、海水淡化、物联网等领域,开始了全新的尝试和挑战,是否会重演化工领域的失败尚待观察。
一、相关概念
1.多元化经营的含义。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经营战略。美国著名企业战略理论家Ansoff(1957)在《多元化战略》一书中最先对多元化进行界定。他认为,“用原有的产品去开发新的市场,属于市场开发战略;在原有的市场中投入新开发的产品,属于产品开发战略;只有用新的产品去开发新的市场才属于多元化战略。”将企业多元化经营分为相关多元化与非相关多元化是最基本的分类方法。相关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新发展的业务与原有业务相互间具有战略上的适应性,其实质就是以企业自身优良实力为依托,通过在更大范围内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从而提高企业利润。非相关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新发展的业务与原有业务之间没有明显的战略适应性,由于业务关联性低,其资源共享、协同效应比较差,除了财务资源、品牌资源等,其他资源很少能够直接利用。
2.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理论上关于多元化经营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褒贬不一,在学术界和实务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多元化经营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多元化经营会破坏企业价值;多元化经营能否成功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成熟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多元化经营的收益主要表现在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增强公司借债能力及建构内部资本市场,降低公司的筹资成本。其负面效应是可能会造成过度投资、跨行业的过度补贴及容易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二、企业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影响因素
(一)非相关多元化的企业内部动因
1.剩余资源。企业内的剩余资源是企业非相关多元化的必要条件。企业拥有的剩余资源越多,越促进企业的多元化行为。根据影响作用程度的不同,我们可将企业资源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财务资源。
2.核心竞争力。在影响企业的各个因素中,最关键的是核心竞争力,它为企业非相关多元化积累并持续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为企业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提供强有力保障。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建立起强大的竞争优势,就贸然开展非相关多元化,必然会使企业陷入困境。
3.组织结构。企业的组织结构可分为U型和M型两类。U型结构是一种集权式的纵向结构,信息失真度大,适合于中小型、单一化经营的企业,也是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常用的。M型结构是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信息沟通充分,是多元化经营理想的组织结构模式。
(二)市场对企业非相关多元化的影响
1.宏观经济环境。利润增长点的形成和分布的变化,是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说,只有当宏观经济进入上升期时,新兴行业和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涌现,此时实施多元化效果较为理想。因此,实施非相关多元化的企业应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及其变动趋势有正确的判断。
2.行业生命周期。任何一个行业都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对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来说,往往采用外部并购的方式。因此目标行业的选择时机最好是初创期或成长期,而且行业的生命周期要长。
3.政府干预。新兴市场或经济转型期国家,较为模糊的市场与政府关系、较不完善的法律法规等相关制度,会对企业多元化的战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在做非相关多元化选择时,不得不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加以考虑。
三、双良集团在化工领域失败的案例研究
(一)研究对象情况
江苏双良集团创立于1982年,目前主营业务主要分为两块,一块以原中央空调为源头的制冷换热业务,另一块以氨纶、苯乙烯生产为主的化工业务。双良目前控股两家上市公司:双良股份和友利控股。
2003年开始,双良科技经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从最初的蜀都成功变身友利控股,主营以氨纶为主的化工业务。双良股份自2006年向化工业务转型,将大笔募集资金投资建设苯乙烯项目,虽然短期内对公司业绩提升很大,但毛利率却从投建之初的12%一路下滑到不足1%。金融危机爆发后,苯乙烯价格受到空前冲击,双良不得不重新寻找业绩平衡点,成立了节能事业部,重点推动EPS、余热和海水淡化。在保温材料领域,双良已经是后进入者,其竞争力和盈利前景都要打上一个问号。
(二)企业内部动因分析
1.剩余资源不足。剩余资源为企业实施多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企业拥有的剩余资源越多,就越有资本和实力进行多元化行为。财务资源作为企业剩余资源,其考量的标准之一即企业的现金牛业务规模。作为企业的主要利润支撑点,现金牛业务将为非相关多元化提供关键的资金支持。为了防范非相关多元化的潜在风险性,企业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以应对新产业开拓期的经营亏损,否则将很可能因现金牛业务的超负荷而导致核心产业的疲劳和衰退。盘点双良入主蜀都以来几年的经营之路,这家上市公司的业绩走势如同过山车,波动幅度极大。据2006―2010年年度报告显示,友利控股毛利率除了2007年飙至37.39%以外,其他年份一直都在20%以下徘徊,远低于同行业的华峰氨纶、烟台氨纶。财务资源的不足,对双良非相关多元化经营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核心竞争力有待加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很多成功的西方企业一般都是先集中培养和发展其主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直到企业的市场支配力优势明显的情况下才考虑从事多元化经营。但中国企业却往往在原来产业尚有潜力充分发展的时候为其他领域的高预期收益所吸引,抽出资金投入新产业,结果却削弱了原产业的发展势头。双良集团化工领域的失败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双良最为人所知的生产中央空调机组,而这项业务也是双良多年来业绩最稳定的部分。但双良市场拓展能力较差,没有足够的投入开发除吸收式空调以外的新产品,而且其市场占有率远远低于大金、特灵、麦克维尔调、约克等国外品牌,与美的、格力、海尔等国有品牌也存在较大差距。从2009年中国中央空调市场的情况来看,市场依然被品牌所瓜分,双良主营业务的行业竞争力相当有限,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市场影响分析
1.选择进入的时机不当。多元化经营的时机要综合考虑拟进入产业发展以及企业发展这两个因素,在两者间寻找最佳切入点。首先,从产业发展角度分析。国内氨纶生产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到2002年底市场已渐渐趋于饱和,双良集团却选择在此时进入这个行业前景堪忧的行业。而在保温材料领域,双良已经是后进入者,因此其2009年推动的EPS生产项目的竞争力和盈利前景都要打上一个问号。没有选择进入处于投入期或成长期的行业,双良集团的非相关多元化战略非但不能分散反而提高了企业风险。从企业发展角度看,企业在选择多元化战略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自身是否具备介入该产业所必须的技术、资源和竞争力。双良在苯乙烯领域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其生产苯乙烯的原料全部都要对外采购,而且原料需要特殊储藏,运输成本和储藏成本都远高于一体化石化企业。而其目前最大的“噱头”在于其高调涉足海水淡化设备制造领域,并直指目前最先进的技术,但这高高在上的技术门槛对双良来说着实是个严峻考验。双良在化工领域的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在新进入行业不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不能与主业优势互补并相得益彰,造成了资源分散、运作跨度和费用加大,结果增加了经营风险。
2.政府政策的影响。在不成熟的市场条件下,较为模糊的市场与政府关系、较不完善的法律法规等相关制度,会对企业多元化的战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双良的非相关多元化有一部分就是由于政府的“拉郎配”造成的。在江阴市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双良才顺势进军化工新材料领域。但是,企业集团化应该是一种市场选择,这种由政府主导而形成的产业链往往不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这样组建起来的集团也很难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最终只会造成大而不强的局面。
结论
双良集团在化工领域的失败在于对企业自身的情况以及核心竞争力没有正确的认识,对战略的选择存在较大盲目性,对行业的生命周期分析缺乏远见。它的失败经历对中国其他同类型的企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企业选择多元化发展模式,一定要对企业自身的情况有正确的判断,对新进入领域的发展前景有科学的预测,依托主业开展业务,培育主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建立适当的组织结构,并根据条件变化调整各项多元化业务。唯有这样,实行多元化战略的企业才能做强、做久。
参考文献:
[1][英]多纳德・海,等.产业经济学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张明林,刘静.企业非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动因分析[J].商业时代,2009,(29).
[3]彭振国,李晋红.现代企业如何走出多元化经营的误区[J].机械管理开发,2010,(2).
一、企业经营绩效管理
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模式是包含自动化、业务分析方法论、流程系统框架的一套自动化的经营机制,帮助企业评价和优化企业运行控制以及发现和建立新的商机[1]。帮助管理者准确掌握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传统的绩效管理往往以财务目标为主[1],评价各部门成本、效益均从财务的维度来分析,信息来源单一,评价维度不够,评价体系不健全。从单一数据源得来的信息往往是非常有限的,没有体现各个业务之间的关系逻辑关系,信息也不一定完全“有用”。各类报表反映了某一业务的结果,但是不能实时地挖掘其原因和影响因素,不能够实时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趋势做出好的预测。
改变当前去也传统经营绩效管理模式,就必须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按照战略目标和企业价值链自顶向下的展开,确保各层的经营管控体系与企业战略体系相一致,从而用以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商务智能科技使得信息自下而上反馈,取出出业务层和执行层的执行数据,保证执行目标的顺利完成。执行数据反馈于是该系统中,为管理绩效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撑,也同时为管理层提供管控绩效考核的依据。两层数据通过筛选、汇总,最终确定出关键指标,支撑企业决策层的经营绩效分析。商务智能技术与管理改进共同作用,帮助决策层制定战略目标、关键绩效指标,理清战略与业务流程的关系,预测各关键流程节点上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机遇。同时,自上而下的引领,使得决策层通过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及时修正指标,管理层分解既定目标,分析目标的可行性、资源以及实现方式,监控各业务进展,并及时调整偏差;执行层负责将目标细分和落实,并监控日常的具体事务操作。
建立商务智能系统,理顺企业当前的运行机制,预测企业做出的决策对未来的重大影响,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二、商务智能技术概述
商务智能技术是以企业信息为基础,借助数据库、数据集市、通过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辅助企业解决市场环境中的决策问题[2]。实质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从信息中来发现知识,为思维决策、战略发展而服务。包括以下功能:
1. 业务的过滤与处理。在业务系统中存在了大量的业务数据,商务智能技术将判定这些重点业务数据,对其进行过滤和筛选,为决策者处理为可用的数据视图。
2.运筹平衡。全局观察企业价值链的业务过程、关键数据,宏观分析各种不确定因素,及其导致的资源和绩效部失衡,对相关的业务环节作出约束,帮助决策者寻求解决办法。
3.数据分析。利用逻辑运算与筛选判定当前业务状态,对底层数据进行分析,预警关键问题。
4.决策支持。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抽取指标后,根据指标模型进行运算和展现,与给定的市场判定值和指标阀值做对比分析,提供清晰的决策依据。
三、搭建商务智能技术平台
商务智能工具软件的作用举足轻重。分析仪表盘、战略仪表盘、操作性仪表盘及移动仪表盘等可视化工具直观展示了支撑企业战略分析指标,而利用数据抽取传输(ETL)工具软件来支撑各业务层海量数据的洗和筛选工作,包括利用面向服务的SOA架构、改变数据获取技术(CDC)以及元数据管理技术(MDM)组成了商务智能技术平台的解决方案。这些数据集成、数据可视化和视觉设计感知使得企业经营绩效管控更为直观和便捷。
利用单个商业工具或单种技术来搭建企业经营管控平台将有一定的的局限性。因此,在利用商务智能技术设计企业经营管控平台时,充分考虑了各方面因素,设计了独立的系统架构。将商务智能工具仅仅定位为系统展现分析的工具,集成业务系统的数据库,实现业务层、数据层、业务员逻辑层、展现层分层架构。在业务层,利用ETL工具将分散在业务系统中的数据来进行清洗、抽取和转换,去除其在业务系统中不必要的逻辑信息和繁杂的冗余信息,关联业务系统中的各业务数据,向商务智能技术平台的数据仓库层来提供完善而有效的数据视图。在数据层,利用SQLserver建立数据库,将分析与业务逻辑运行分开,独立于各业务系统,实现数据仓库管理。在数据库与业务层之间,利用ORM技术作为数据访问与业务的关系映射,程序员无需过多关心底层数据库表结构的构成,而只用去关心面向的对象的业务属性。在关键的业务逻辑层,使用.net技术、面向对象的C#语言搭建整个系统Portal框架。最后,在顶端展现层嵌入了专业BI工具MSTR(Microstrategy),作为最终指标的展现、钻取工具,供管理者和决策者进行分析与监控。
四、结束语
企业经营管控管理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一种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体系,其根本是用商务智能的信息化手段支撑企业经营目标与战略目标的发展,促进员工和组织的绩效完善。运用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建立全流程的指标模型,使企业在经营绩效管控过程中改善沟通、促进合作,从而推动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与优化。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融资难成为中小企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企业要缓解融资难的困扰,除了外部因素外,其内部因素也尤为重要。本文从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环境因素角度分析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并对融资环境提出几点改善对策,希望对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有实质性的帮助。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环境因素
一、融资概述
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一)融资的方式
企业融资的方式即企业融资的渠道。它可以分为两类: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前者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后者主要指股票融资。债务性融资构成负债,企业要按期偿还约定的本息,债权人一般不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对资金的运用也没有决策权。权益性融资构成企业的自有资金,投资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有权获得企业的红利,但无权撤退资金。
银行贷款。银行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按资金性质,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和专项贷款三类。专项贷款通常有特定的用途,其贷款利率一般比较优惠,贷款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
股票筹资。股票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等特点,因而筹资风险较小。股票市场可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同时,股票市场为资产重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的整合能力。
债券融资。企业债券,也称公司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表示发债企业和投资人之间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券持有人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有权按期收回约定的本息。在企业破产清算时,债权人优先于股东享有对企业剩余财产的索取权。企业债券与股票一样,同属有价证券,可以自由转让。
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通过融资与融物的结合,兼具金融与贸易的双重职能,对提高企业的筹资融资效益,推动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海外融资。企业可供利用的海外融资方式包括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企业在海外各主要资本市场上的债券、股票融资业务。
典当融资。典当是以实物为抵押,以实物所有权转移的形式取得临时性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与银行贷款相比,典当贷款成本高、贷款规模小,但典当也有银行贷款所无法相比的优势,能够提高资金使用率。
(二)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劣势
金融市场融资门槛过高无疑是企业在金融市场融资的绊脚石,无论是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为了维护各自市场的安全稳定,均设立了较为严格的审核制度,然而这无疑也增加了企业在金融市场中融资的难度。
1.信用不足
中小企业往往寻找多种途径进行融资,由于企业规模较小,面对较大的融资时,企业信用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没有足够的企业信用资质和历史信用记录,是其融资能力的短板。
2.管理体系落后
银行、担保公司和投资者对中小企业的投资计划即使感兴趣,但深入接触后多数均放弃投资。中小企业管理体系落后,信息缺失,无疑使各机构对此项投资的风险评估加大。由于受到企业规模影响,在人力,财务,运营等方面均有不足,致使企业管理分工不明确,管理制度不严格,经营信息记录有缺失,无疑加大了内外信息不对称,提升了投资者的风险。
3.融资担保机构体系不完善
某些中小企业虽得到了一些担保机构的信任,但其高额的费用使企业望而却步,融资担保机构多数是由民营企业开办,其盈利性为第一要务,所以较高的费用和担保金以及担保后银行的利息无疑成倍的加重了融资成本。
二、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环境因素分析
(一)企业信用对融资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信用经济,一切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都有赖于信用的保证。在企业融资活动中,由于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客观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一般需求方比供给方更了解自己的经营状况、偿债能力,资金供给方为规避放贷风险,只有信用良好的企业才给予授信。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健全,主要依赖资金需求者提供信用信息加上银行机构对其信用状况作出判断,这给企业很大程度上带来了负面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竞争力,市场风险高,这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敢大量向其发放贷款。加上管理水平落后,经营风险大,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不够,常常以种种方式悬空,逃费银行债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是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融资时自身风险的影响
第一,管理方面。制度管理和风险控制薄弱,企业因受其实力及信誉的限制,由于管理者的管理不当,许多企业的创业者都是没有经过专业知识训练的,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这无疑就加大了企业的风险,致使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决策失误,造成信贷资金的流失。第二,市场竞争方面。生产管理落后,不规范,不易于电子计算机程序接轨,导致信息有一定的滞后性。缺乏人才和技术,大多数还实行以产定销的策略,对市场需求的系统分析,预测不足,容易形成产品积压,而且由于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低,缺少主导产品,导致销售不畅。企业虽然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但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企业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在市场中是不断变化的,其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势必会影响企业预期收入实现。收入减少,势必会削弱企业的偿债能力。使企业的发展更处于被动状态。第三,资产重组或撤资所形成的风险。一般来说,资产重组会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正面效应。企业资产重组制约因素很多,不能排除由资产重组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负面影响。企业的投资者可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市场情况等原因,部分或者全部地撤出在企业的投资,导致企业资本减少,经营实力减弱,打乱了企业正常的经营秩序,使得企业难以实现预期收益目标。
(三)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体系的影响
第一,部分担保机构规模小担保能力弱。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户均注册资金虽然呈现出逐年提高的势态,但是从总体规模来看,都普遍较小,融资担保能力的偏弱还体现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管理水平不高,人力资源不足,办事效率低,甚至一些担保公司根本就起不到担保的作用。第二,缺乏信用担保物。企业要求贷款或者担保时,都需要有担保物来提供保证。企业所有的抵押品就是其有限并且廉价的土地,房屋或机器设备,并且可抵押物折扣率较高,平均高达46.7%,高于国有企业20多个百分点。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高,企业办理一笔抵押贷款,须经工商,房产部门评估登记,并到法律公证处公证,由此导致贷款费用较高,企业难以负担。第三,担保机构为企业担保时附加条件苛刻。担保公司都以公司形式存在,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他们除了帮扶企业进行融资外,还要获得一定收益,尤其是民营担保公司必须保证自己能够获取一定得利润才有从事担保业务的动力。担保机构的利润主要来自于企业交付的费用,一般企业要缴纳贷款金额3%的担保手续费,还要扣除贷款金额10%作为保证金。许多企业无法同时承受银行贷款和担保公司费用的双重融资成本。
(四)金融市场动荡对融资的影响
利率作为借贷资金的价格,是调节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它是否真实地反映借贷资金的要求,直接关系到能否发挥利率机制的作用。我们不难通过对利率和货币供给的关系,以及货币供给对价格水平的研究,得到这种结论:只有推进利率制定的市场化,才能让利率水平在经济均衡中发挥作用。只有实现利率市场化,才能通过市场配置资本这一稀缺的资源,才能有助于资源流向效益高的环节,催进优胜劣汰。企业需要资金从事投资和经营活动,除了自有资金外,主要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取得。金融政策的变化影响着企业的筹资,投资和资金运营活动。金融环境是企业最为主要的环境因素。其中利率水平决定的不完全市场化,使得银行与企业的互动缺乏基础。现今,商业银行普遍采取强化内部控制的政策和实施信贷权限上收的措施,更使得信贷资金大量流向大城市大企业,可提供给企业的信贷资金更加缩减,形成的地域间差异从本质上揭示了我国利率水平的决定不完全市场化问题。在利率尚未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情况下,银行很难根据市场需要和风险来调整利率水平。于是,在同等的利率水平下,银行就肯定宁愿贷款给大规模的企业,大大降低贷款风险,而不愿意贷款给企业。
三、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建议
(一)提升企业信用
对内部环境的改善主要以下从三方面。首先,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的信用具体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了解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调查程序,预测实现银行融资所要付出的代价,正视融资失败的风险。第二,坚持合法,合规,合理的规范化经营。第三,更加重视企业自身和管理者个人的信用记录。第四,保持企业经营的连续性,保留企业的经营信息,在关键时刻提供可以融资的佐证。第五,要把主要融资银行作为主结算渠道,但当企业规模增大时,需要保留备用融资渠道,需要实现在多家银行的融资能力。总之,企业只有增加了企业的信用度,才能增加金融机构融资的可能性。
(二)加强融资风险评估
企业的自我完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实力是解决企业融资的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只有自身实力增强,在社会中的地位才可以提高,才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取得融资的基本资格,在市场中的融资困难才能减少,进而融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树立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经营理念,加强企业管理力度,面向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树立竞争意识,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第二,树立良好的信用。取得社会的信用支持,疏通各种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风险。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应变能力,充分挖掘企业的融资优惠政策,适时调整经营战略,融资策略,融资渠道,降低融资过程中的政策风险。第三,建立经营管理动态信息反馈机制。定期向债权人,投资人提供经营管理的实际运行情况,设立适用企业融资的债券,股权交易市场,股权退出机制。所以,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除了政府和金融体系的努力之外,更需要企业自身的配合。当然,金融机构为了防范自然风险等意外事故风险可能造成的企业支付能力的不足,其可以要求企业办理财产保险和不动产等抵押物的抵押,必须办理投保。这样也可以使得企业可能由此造成的损失得到有效转嫁。
(三)建立与市场相符的融资制度
政府、社会、企业都是社会经济的主要参与者。要将我国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立的更加完善,则需要他们相互配合。三者也应做好相关事项来促进融资担保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第一,作为政府应该加大对融资担保建设的关注,包括相关部门加强行业监管,完善内部控制,杜绝风险;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支持担保业快速发展;制定法律法规,为融资担保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市场。第二,在社会中也应建立完善的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可以在国民大学里设立与担保相应的专业,培养专业性的人才。加强担保机构的品牌建设。创新担保品种与方式,扩大担保业的外延空间。第三,企业自身也应该不断发展实力。企业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视野,甚至大胆采取成本相对较高的私募基金和个人闲散资金。只要有益于企业发展的方式、方法都可以采取。
(四)准确判断金融市场变化的趋势
推进利率市场的改革,加强和改善企业的金融服务。参照国际上以往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理论上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问题已有了一些思路。第一,积极发展货币市场与放宽对商业银行的利率管制,提高货币市场上利率对经济的导向作用。第二,在对银行利率管制的过程中,首先先放松对外币利率的管制,然后再放松对人民币利率的管制。第三,针对银行不同业务品种,并根据不同市场主体对利率信号的反应程度,按先放开贷款、后放开存款的顺序进行。对贷款的利率管制放松,要及时扩大利率浮动幅度,逐渐简化利率种类。在我国,当前利率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银行很难根据市场需要和经营风险大小来调整利率。如何为企业提供多种多样的金融服务方面,各类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力,在增强信贷审批业务流程科学规范化的同时,应相应地向基层分支机构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由基层分支专门设立企业服务的业务窗口,建立一套与扶持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信贷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对企业的融资业务。除了给予贷款支持外,还应积极为企业开办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等多种金融服务,为企业融资提供方便。在证券市场中,企业应该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企业可以盯准创业板市场的定位,主要为创新成长型的企业提供融资等服务。创业板市场将对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环保节能、创新服务等领域的企业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型强的公司予以特别关注和提供直接融资机会。同时证券公司应继续做好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和预测,有序合理指导符合适当性管理要求且有意参与创业板市场的客户谨慎开通交易。
从本文看出企业融资必须要借助国家政策,金融机构及企业自身方面的努力,通过与各个相关的经济主体乃至社会的各方力量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健康的机制,增加企业的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企业经营模拟课程
一、引言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自主创业已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选择之一。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早在2003年5月29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一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各大高校也逐渐开始注重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通过开展“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创业。但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依然偏低。
二、实践能力缺失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分析
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各省市也相继为支持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许多便利的地方性政策:①税收优惠政策。2008年,杭州市政府在08年年底颁布了《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在杭资助自主创业的若干意见》,其中大学生新办的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允许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到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软件生产企业的工资和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等。②降低进入壁垒政策。2009 年成都市出台了八项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其中政策规定:高校毕业生或者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注册有限责任公司,其注册资本在500 万元以下的,实行公司零首付注册。即股东6个月内到位注册资本的20% 以上,且不低于《公司法》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限额的,可向工商部门申请核发经营期限为6个月的营业执照,其余注册资本两年内缴足。③商务支持政策。上海市专门设立针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培训中心, 免费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项目风险评估和指导。但据统计,一般初次创业的企业的失败率在70%以上,而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却只有2%到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教育部2004年的一项报告中显示, 全国97 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赢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Vivek Wadwha经研究发现美国成功的创业者的平均和中位数年龄39岁,他们的数量两倍于50以上和25以下的成功创业者。相较于大多成功的创业者,实践能力对大学生的成功创业具有以下影响:
(1)缺乏企业决策经验。决策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表现。在企业决策过程中,需要正确地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战略。在大学期间,大学生虽然能接触很多创业教育,但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仅仅依靠创业课堂中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对于诸如标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这些重要方面,大学生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也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理性、客观地确定企业未来方向。
(2)缺乏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指对公司运营的管理能力。它涉及到团队的合作和公司资金的管理等。许多大学生在对公司人员安排时,仅凭借着在大学社团中的学生管理经验,经常容易出现企业人员分工混乱,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而对于资金的管理,由于前期资金相对较少,大学生在资金的预算上缺乏长期规划,时常出现因资金短缺而陷入困境。
(3)缺乏交往协调能力。交往协调能力是指能够妥善地处理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协调下属各部门成员之间关系的能力。由于刚走出校园,许多大学生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大多停留在学生的思维方式,作为一名创业者来说,则略显不足。
三、企业经营模拟课程对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企业经营模拟课程是以战略管理实战模拟仿真系统作为实现企业模拟经营的载体,融合了统计学、会计学、运营管理学、金融学、战略管理等商业管理知识的精华,再现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课程将学生分成多组,每组代表一家虚拟公司。每组成员均有特殊的角色如总经理,财务人员等。每组在模拟实训中将面对来自其他企业的激烈竞争,对客户、市场、资源及利润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做出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经营决策。
这种模拟如同真实的商战。有助于学员透析企业运营与管理,认识各种商业决策与投资策略的市场效果,培养学生的群体决策及战略管理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大局观。课程通过软件设置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多轮博弈,给决策者提供了应用各种创新手段、理念和方法来实现创业目标的平台。使学生在各种变化中寻找规律,在成功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应对多变的经营环境中培养创新理念。
(1)使学生了解整个公司的运作流程,提高全局和长远策略意识,了解各部门决策对企业业绩产生的影响。各组需要建立企业,了解企业运作流程,明确各个成员担当的角色。如在 “创业者”企业经营模拟软件中,共设立了5个职位,分别为总裁,财务总监,生产总监,销售总监和采购总监。每年年初,5人需在一起进行新年度规划会议,进行这年度的广告投放,参加订货会,支付应付税,支付长贷利息等。在整年的过程中需要每季出盘点库存,下原材料订单,订单交货,研发产品,开拓市场等。在年末之际,需要支付设备维护费,ISO资格换证,结账等。经过数年的操作能使每位成员清晰了解明白企业大概的运作流程,增强学生对经营公司的概念。同时,由于人数相对少而精,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及时地相互沟通,做出良好的决策。
(2)使学生认清企业资源运营状况,建立企业运营的战略视角,了解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如何做到协同统一。各组在企业经营模拟实训中,如果当公司的权益为负,公司即被视为破产。如在“商道”企业经营模拟软件中,企业经营模拟仿真系统设定:如果首先没有确定好战略组合,如产品战略,研发战略等等,那么,短期的战术决策也不会有效。所以小组成员需要一起寻找市场机会,分析规律,制定策略,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制定计划和战略,实施全面管理。虽然各个成员负责不同的部门,但是应明白自己的决策对企业的影响。如作为一名财务总监需要严格控制企业资金,做好生产,销售,采购所需要的费用的平衡点。在与其他公司的竞争中,每组成员需要共同建立企业运营的战略,针对不同的市场,做出不同的策略调整,协调统一好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3)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企业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市场、销售、研发、生产等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对企业的兴衰举足轻重,从而提升战略性思考的能力。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如在“boss”企业模拟经营软件中,只有北部市场,中部市场,南部市场和国外市场,共4个市场,却有10只队伍相互竞争。在一样的初始启动资金的条件下,更要求团队里的每位成员对资金,市场,销售,研发,生产等环节有个全面的了解,明白每一个环节都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在制定公司战略,需要确定主打哪个市场,做怎样的研发,买多少的原材料等等都是紧密联系的,不应只从自己负责的部门利益最大化出发,而应从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出发,提升每个组员的战略性思考能力。
四、完善企业经营模拟课程对改进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建议
(1)在创业教育中,企业经营模拟课程应提高所占比例。虽然各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但常局限于创业的理论知识,忽略了实战训练。应增加模拟课程的次数所占比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能力进行良好的培养。同时,模拟实践教学采用的是体验式教学法,与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教师不再只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针对参加者的特点及模拟教学的目的,应进行周密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并及时组织讨论,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保证学习效果。
(2)企业经营模拟课程应更贴近实际。在设置初始环境之时,大多由教师设置好固定的值,市场和产品的数量是有限的。每组在竞争中,至多只能在几个特点非常鲜明的市场中进行选择。由于经营的模式相对比较单一,遇到的经营也比较容易处理,每个市场与产品的特点在每一轮并不会产生变化,是学生容易产生惯性思维,只要经过几轮的训练,每组的经营模式与方法将逐渐固定。而且企业经营模拟课程大多只进行中短期的企业经营,使学生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容易出现短视行为,而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情况远比模拟实训复杂,在面对社会且瞬息万变的各种复杂情况,大学生仍会束手无策。
(3)减少客观因素对企业经营模拟课程所选软件的应用限制。如在boss企业模拟经营软件中,能参与模拟实训的人数相对较少,至多只有10组共60人参与其中,对课堂人数有所限制,并且由于竞争企业较少,不能较好地模拟现实社会。大多企业经营模拟软件只能在局域网中完成,无法在互联网中应用,这只能使学生在每次课堂上得到培训,,而无法在课余进行自我训练。
参考文献:
[1]陈成文.大学生创业政策_评价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 2011.8,30(7):24-30.
[2]杨莉.武汉市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02,31(2):65-71
[3] 尹忠红, 郝振河, 郝 欣.浅析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教育探索,2010.12,234:153-154
[4]李锦生.大学生自主创业状况调研报告[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12):138-140
[5]Pejic Bach,M.;Zoroja,J.;Strugar,I.Obastacles to using business simulation games in Croation Bussiness education institutions[J]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 Automation,2010,1:615-616
作者简介:
孙昕(1990~)男,浙江杭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王雷(1976~)男,浙江衢州人,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随着我国现代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我国供电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经营风险。这些经营风险的存在,也给供电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些机遇和挑战面前,如何加强自身内部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成为思考的重点。从微观层面来讲,我国供电企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这种垄断地位使得供电企业在主营业务的价格缺乏弹性。由此可以看出,对供电企业的经营评价问题,不能单纯地依靠传统企业的以财务考核作为核心。同时,从指标体系构建的价值来看,通过经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供电企业能够正确的评估自己现有的经营能力,并正确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找到与现代企业之间的差距,更好地对自己的管理、服务等进行改革,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经营战略,促进供电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供电企业经营能力的内涵
1.经营能力。经营能力通常是指包括内部条件及其发展潜力在内的经营战略与计划的决策能力,以及企业上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能力的总和。人们通常将经营能力看成企业生产管理状况好坏的重要途径,并通过经营状况对企业的经营进行评价。目前,国内外比较常用的经营评价是以财务评价为主。如日本的“五性”分析法、美国的沃尔评分法、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等。此后,随着经营评价的发展,人们在传统的财务评价的上,开始融入非财务性的指标。如霍尔提出的“四尺度”论,从质量、作业、时间、人力资源四个角度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评价;戴维?P.诺顿提出的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经营评价,从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和学习成长四个维度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价。由此可以看出,采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融合的方式,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评价显得更加客观、准确。
2.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根据供电企业的经营现状,可以将供电企业的经营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在产品方面无差异性。与传统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相比,供电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供电企业来讲,其生产的方式是单一、大批量,并且产品不存在差异。而对于一般的生产经营企业来讲,却拥有自己的产品体系,并且产品是多样化和多类别的。对供电企业来讲,但是对于供电企业来讲,其产品单一,并本质上没有任何的差异,只能提供电能。虽然存在一些经营性的项目,但是对供电企业的收入贡献来讲,这些项目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由此可以说明,对对不同的供电企业来讲,其产品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不存在差异化竞争的问题,即便竞争,也只能是成本领先竞争。
第二,生产连续性。对电力能源来以,其不能储存,产品的供需必须瞬间完成,并严格根据需求来确定生产。因此,针对该特点,对供电企业来讲,在产品方面不存在任何的库存、搬运等经济活动。
第三,电价具有指令性。鉴于电力产品还存在公共属性,从而使得定价存在带有极强的行政指令,而缺乏市场定价的特点。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产品的定价完全是企业根据客户需求和结合自身的成本进行自主定价的。正是这种行政性的约束,给供电企业的经营带来很多约束和限制。
第四,生产运营稳定性。供电企业属于公共服务行业,如果中断,势必给人们生活和企业活动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对供电企业来讲,必须要保证其电力输送和服务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五,行为目标具有公共属性。对供电企业来讲,除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以外,供电企业还承担着社会公共责任和政策调控的智能,而不能严格地按照市场经原则去经营。
结合经营能力评价和供电企业经营的特点,本文则从供电企业经营业绩、内部运作和发展潜力三个角度对供电企业的经营能力?M行评价。
二、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供电企业经营能力评价模型
1.指标体系设计。在科学性、完整性等原则下,结合系统论、控制论等对供电企业的经营能力指标体系进行构建,从而得到下表的体系。
2.权重确定。根据目前主流的权重确定方法,选择AHP层次分析法进行确定。该方法简单,并且可将较为困难的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基本步骤是构建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每层指标进行两两比较,从而得到判断矩阵。
A=(aij)n×n (1)
(上接14页)
其中,aij>0,aij=■。
求取特征值λmax:
AW=λmaxW (2)
由此可以推导出:
λmax=■ (3)
3.模糊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作为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通过赋予不同指标权重,然后结合建立单因素评价集,从而得到不同指标权重下U与因素评价V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R求得综合评价的结果。
B=A?R (4)
其中,R=r11 r12 … r1mr21 r22 … r2m… … … …rn1 rn2 … rnm (5)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以广东某供电公司2014年的经营状况为例进行评价。根据计算可以得到D1相对于D的权重和综合评价结果。
W=(0.14,0.48,0.38)
优秀 良好 一般 差
B=(0.37,0.28,0.25,0.10)
通过上述的评价可以看出,对该供电公司来讲,优秀和良好的评价较高,从而说明2014年该公司的经营能力较好。
【关键词】持续经营;经营活动现金流;经营成果;现金流分析
一、现金流分析是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判断的基础
持续经营是会计基本假设之一,《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有如下基本要求:“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当利用所有可获得信息来评价企业自报告期末起至少12个月的持续经营能力。评价时需要考虑宏观政策风险、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目前或长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层改变经营政策的意向因素。”
可能导致对企业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包括宏观政策风险、市场经营风险、法律风险等非财务因素,单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两大类:第一类为企业现金流慢性枯竭,第二类为企业现金流急性短缺。第一类企业经营性亏损严重,且盈利预期不足,资不抵债,既不能获取正常的商业信用,也不能赢得追加投资,现金流逐渐枯竭,不能支付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第二类企业短期内出现了严重的资金困难,而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又差,不能按时筹集资金偿还到期债务,又不能展期或进行债务重组,或不能缴纳逾期的大额税费,企业被迫清算。
第一类情况的企业主要是因为巨额亏损,现金流逐渐减少直至不能维系正常的经营活动,这是一个逐步“失血”的过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最终影响到其持续经营能力存在着重大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通过对企业历年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数据稍作分析便可一目了然;而第二类情况造成的企业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往往单从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数据是看不出来的,明明报表显示是盈利的企业却出现了资金链断裂,企业难以维系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从现金流量表入手,分析企业的现金流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这类企业最初表现为营运资金以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出现负数,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差,可用于偿债的资产变现净值大幅减少,甚至影响到了企业的信用等级,企业已无法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最终出现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而破产。其被迫清算或者破产往往是短期、突发性的因素所致。由此可见,合理充足的现金流是公司持续经营的基础,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前提。通过对现金流进行分析能进一步认识企业经营成果的实质,进而正确评价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现金流分析是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判断的基础。
二、现金流分析能修正企业经营成果一般分析的结论
通常企业列报的财务报表中,现金流量表是唯一按照收付实现制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的,只有现金流量表数据反映了本期的实际经营情况,而其他报表数据都是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前提下,对应采取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进行判断和估计的基础上,按照一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核算的结果,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估算,含有对未知因素进行职业判断和预测的成分,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核算出来的利润数字并不就意味着是真正现实了的经营成果。
企业在持续经营假设,权责发生制原则下因存在非付现成本费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资金流与货物流的不同步等原因,报表上的利润充满了不确定性,若分别从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角度出发对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如数据上看,企业销售和利润同步增长,发展势头良好,公司在实际经营活动中过度采取了赊销的方式,而采取账龄分析法,企业所有客户账龄也都是一年以内的,当期不需要计提坏账准备,但应收账款增长率大大超过利润增长率,货款回笼慢,应收账款周转率越来越低,现金流量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数据远远小于利润表“主营业务收入”的金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远远小于“净利润”,企业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为负数且绝对值呈增大的趋势,则企业坏账增多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企业盈利可能只是表象。说明在权责发生制下,利润可能只是账面上的数字,不等于实际实现了,因此在没有实际获取了因利润而增加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之前,利润数据和实际盈利并不是一个概念。
对企业现金流的分解和对比分析,不但可以准确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的实质,正确判断企业经营质量好坏,揭示其经营风险高低,避免被表面的利润数据所迷惑,还可以据此预测其发展潜力。对企业自身而言,从现金流入手,对资金筹集、使用及增减变动原因进行分析,从质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经营成果,既能判断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找出经营成果实质上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督促整改,防止企业“虚胖”,又促进企业不断优化现金流管理,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防范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这对于企业提高企业经营成果质量,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对于一个持续经营企业而言,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是权责发生制原则下核算的数据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量,而现金流量表数据则是收付实现制原则下核算的经营情况,反映了企业经营成果的质。通俗地说,现金流指标反映了企业利润类指标的合金量,是按收付实现制原则核算的结果对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结果的修正,通过现金流分析能更真实、更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对认识企业经营成果的实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企业经营情况分析的基础。
三、如何进行现金流分析
为了正确认识企业经营成果的实质,须对企业的现金流进行分析。如何进行现金流分析,现金流分析包括哪些内容呢?
现金流量分析可以首先分析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关系,计算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即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或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每股收益),判断经营成果的含金量,这是现金流量分析的重点。正常情况下,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以及其他递延资产摊销等费用在报告期不发生现金支出,但它们需要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加以回收,因此,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大于1(具体数据视不发生现金支出的费用支出和净利润的比率而定,通常在1.2倍-1.5倍之间才是合理的)。例如,某公司年度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为4200万元,净利润6000万元,不发生现金支出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1200万元,该公司实际的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为0.7(4200/6000)倍,表明本年度所实现的利润只有0%的现金保障,尚存在30%存在不能实现的风险,而本期折旧和摊销费用的回收现金保障则为零。此例中,考虑折旧等回收所需现金,其经营现金流量净额需达到7200(6000+1200)万元,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需达到1.2(7200/6000)倍,其所实现的净利润才有百分之百的现金保障。
其次,现金流量分析可以结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判断其合理性、真实性。对于那些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过高的公司而言,较合理情形是报告期回收了以往年度形成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或预收账大幅增加款,但是,假如出现期末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交税金异常增加的情况,就是不合理的,存在人为操纵现金流量、粉饰经营现金流量净额的可能性较大。
现金流分析还应结合企业所属行业的特殊性,评价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等指标值的合理性。固定资产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占当期成本或费用的比重很小的公司如房地产、外贸等行业的公司,正常情况下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能保持在1左右,经营成果的含金量就可能很足了,而固定资产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占当期成本或费用的比重较高的公司如港口、铁路运输、路桥等类型的公司,正常情况下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必须保持很高的水平才能保证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和利润的现金回笼。
现金流分析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营活动、融资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的质量及风险分析,相应的指标则包括主营业务收现百分比、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现金流净额、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市现率等。
参考文献: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财会[2014]7号)
作者简介:
彭新武(1969―),男,汉族,安徽宣城人,大专学历,1997年取得会计师专业技术职称,2014年度以78分的成绩通过高级会计师科目考试。
1991年毕业分配到安徽飞彩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历任会计员、财务部销售结算科科长、控股子公司经营厂长兼财务科科长、集团财务部副经理、经理等职。1998年安徽飞彩集团有限公司改制后在深交所成功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