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8篇

时间:2023-08-08 09:22: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

篇1

在2006年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十堰日报社被列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四年来,他们通过分析传媒业运营走势,探寻报业发展规律,确立了“集团式运作,多元化经营。全媒体发展,全力打造区域性强势媒体”的总体思路。

依据这一思路。报社制定了报社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即:“争取政策。全面改革,整合资源,集团发展。”

1 争取政策,就是争取对党报和新闻门户网站重点扶持的政策。

2 全面改革,就是对报社所属日报印刷厂、英达利印刷有限公司、十堰市广告公司进行改制。使其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对日报、晚报实行采编业务与经营业务两分开:对秦楚网的资讯频道和手机报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吸收社会资本参与经营;在全社深入推进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

3 整合资源。就是努力实现区域内媒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 集团发展。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十堰日报传媒集团,形成有竞争力、影响力和规模实力的媒介产业。

具体发展四大产业:

1 整合平面媒体资源,着力打造《十堰日报》、《十堰晚报》和秦楚网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加广告收入:与《东风汽车报》、《十堰广播电视报》和《武当》杂志实行战略合作,采用参股联办的方式,做大广告蛋糕。力争到2011年全社广告收入达到5000万元。

2 大力发展新兴媒体,加快推进报业数字化产业。按照“打造一批品牌频道、谋划一批网络项目、建立一批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秦楚网。一是运用新技术,推进报社全媒体采编流程的数字化改革,实现新闻第一时间网上。二是利用秦楚网技术优势,开发建立“十堰旅游数字地图”。实现旅游宣传的数字化和服务的智能化:打造“网上十堰”外宣精品。三是整合十堰政务网资源,开发建设“数字十堰”平台。四是发展十堰手机报,力争两年内手机报用户发展到10万户。五是发展电子商务。开发“鄂西特产网”、“十堰购物网”。

篇2

关键词:文化产业;福清区域;发展探析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256-02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坚持立足市情,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态势,突出地方特色资源,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层次为重点,不断培育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新兴业态,努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2013年1-6月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9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5%。

一、福清区域文化产业的优势条件

福清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带,在政治、人文、经济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区位优势明显

福清是著名侨乡,现有海外华侨近90万人,遍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区位近台,最近处距台湾仅84海里。多年来,福清充分发挥侨多台近的优势,走出了一条“以侨引台、以侨促台、侨台民外共同发展”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路子。依据《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福清定位于福州南翼发展区,将承接福州市的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而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发,使得福清成为福州连接平潭的交通要道和桥头堡,也是平潭得以倚靠的天然腹地,为福清对外商贸交往提供便利。

(二)民间资金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福清乡亲走遍大江南北,成为国内最活跃的创业群体之一,现有近30万福清乡亲在全国各地经商办厂,积累了雄厚的民间财力。截至今年1月末,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余额约759亿元,使福清成为投资兴业的重要合作平台。

(三)文化资源丰富

福清,“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闽剧)之乡”、“福建省文化先进县(市)”。文化资源涵盖了观光旅游、度假休闲、历史遗产、风土人情以及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尤其是特色文化资源深厚,有以“梦文化”闻名的国家4A级景区石竹山,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瑞岩弥勒造像及龙江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水利工程天宝陂、明代利桥塔和黄阁重纶、清代东关寨、瑞岩摩崖石刻,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佛教临济宗的发源地之一黄檗山万福寺,南少林寺遗址,以及闽剧、石竹山梦文化、宗鹤拳、板凳龙、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福清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产业规模偏小,发展不均衡

与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相比,福清的文化产业规模偏小,总量偏低,而且文化产业各行业间的发展也不均衡,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还有待时日。

(二)知名品牌偏少,创意能力偏弱

缺乏龙头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而且基本立足于传统业态,新兴产业业态即富含创意能力和科技含量的产业形态发展不够,导致文化创新能力较弱,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文化产业发展对地域性资源过于依赖。

(三)产业吸引力不强,高端人才不足

文化产业整体的集聚要素,对资本、技术、知名企业等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文化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成为制约福清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区域产业关联协同效应不足

文化产业与既有产业如现代制造业之间缺乏整合和融合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三新”领域的开拓能力不足,产业门类协调不足,限制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

三、推进福清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创新机制,建立健全发展体系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力度,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从培训骨干企业、简化审批手续、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着手,通过设立投资基金等方式,拉动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同时,在土地供应方面对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社会团体、个人消费文化产品。二要增强资金投入。探索包括财政补贴、担保费补贴、股权投资等在内的多种融资方式,积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要培育人才。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力度,在户籍、职称、住房、收入分配、子女入学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有实力的文化产业人才来融创业。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支持福清文化产业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联合建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依托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资源,开设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学科,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产业专业教育,加强高端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培养。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奖励机制,设立文化产业贡献奖,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展各类创意、创新、创造类型的活动,对发展文化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深挖资源,丰富文化旅游内涵

一要抓“立足点”,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林则徐、叶向高等历史名人,十番音乐、舞龙舞狮、提线木偶、勾头打击乐等民俗文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推动资源转化。加强对东关寨、鳌江宝塔等文化景观的修复和保护。加快推进永鸿文化城、石竹山5A级文化旅游景区的项目建设。二要抓“增长点”,盘活休闲旅游资源。分期分批推进滨海文化旅游带建设,着重要挖掘海口古镇文化内涵,加快三山温泉旅游项目开发,提速东壁岛旅游度假村二期工程建设,启动滨海文化旅游带的开发。三要抓“支撑点”,实现市场服务与旅游要素对接。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做好旅游、会展和商务活动的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服务消费高地。

(三)项目带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一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选择主业突出、行业带动作用强的骨干文化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在资金投入、项目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着力推动一批产业项目落地发展,重点推动文化创意园、利桥文化古街、海口文化古镇等文化产业项目和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尽快形成项目带动效应。二要推进园区(基地)建设。积极规划建设文化创意园区,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经济激励等办法,积极引导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向园区集聚,推动文化产业有序发展,形成文化产业规模效应。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示范企业、园区(基地)认证制度,加大对重点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扶持力度,使园区(基地)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科学发展、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加强对本土特色文化的包装宣传,探索本土特色文化产品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模式,打造本土文化产品品牌,努力培育具有一定特色和实力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形成项目带动、基地驱动、产业联动的格局。

篇3

关键词:区域文化 经济建设 文化产业 软实力

1、区域文化及其发展,以及对当代的意义

1.1何为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是一种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的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会加强该地区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效应,通常一个文化的存活是离不开这个地方文化的传承性,这样的传承就会产生出不同的民俗文化,从而也产生出不同的区域文化。

1.2区域文化的发展

早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内外文学界便注意到研究区域型文化的重要性。区域文化研究热潮应改革开放之运而兴以来,经历了由少数学者热衷到群体组织投入,由少数区域开启到整个地域展开,由文化资源挖掘到文化学科构建,由文化现象研究到文化产业开发的发展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发展由理念到模式的创新,区域文化研究处于新的发展形势,面对新的发展课题,展示出新的发展前景。区域文化是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石,在如今社会的信息化、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区域文化竞争会是区域经济竞争的最终表现。

1.3区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第一,区域特色文化对于形成区域特色经济有着重大的意义。特色的区域文化会会以知识、技术、信息等形式渗透到区域经济中,从而会形成特色的区域经济,并发展成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

第二,区域特色文化直接对区域创新体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区域文化塑造者区域创新的主题的整体素养,提高创新主题的文化涵养、创新精神和意识。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区域创新的主体也起着推动特色区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的主导作用。

第三,区域特色文化可以建设区域经济的软环境,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经济建设的软实力。

2、文化产业以及其发展的基本过程

2.1 文化产业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的“文化工业”,实际上是对“文化产业”的否定批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工业”一词最初产生的语境被新的语境所置换,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中性概念,也就是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文化产业”。

2.2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过程

将文化资源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与其他经济发展要素充分结合,从而催生了文化产业形成和推动经济活动的发展。我们要将文化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通过挖掘、整合、创新等途径形成新的贴合市场的文化产品,参与到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等基本环节中,在市场基本规律的作用下,遵循经济规律和文化产业标准,形成全新的文化生产和运行方式;并且我们要加大文化生产规模化,使得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群的兴起。把文化资源作为一种资本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其基本过程可表述为: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产业。

3、现阶段文化产业的现状以及解决措施

3.1 我国当今文化产业现状

区域文化产业投资融资渠道单一,区域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拓展和创新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

区域文化企业融资基础薄弱。大多数的区域文化企业属于微小型企业,信用度比较低,资产质量低,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过弱。并且大部分的区域文化产品都是以生产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缺乏创新的衍生产品,这样就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大部分文化产业是在政府支持下形成的一些文化品牌和项目,其带头作用的效应并不强,无法形成较完善的区域文化产业群。

区域文化产业金融创新环境不够理想。信贷支持总量小,在金融资金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区域文化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普遍缺失,保险广度与深度不够。

区域文化产业金融创新缺乏系统协调性。缺乏区域文化产业金融创新的市场调研,使得区域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产品极度缺乏,难以形成产品系列。由于区域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开发的文化产业融资产品往往规模较小,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协调。

3.2对解决当今文化产业现状的相关思考

首先,要构建有利于区域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体系,全面改进和提升区域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实现金融产业和文化产业互促共赢。

其次,针对文化产业特点,加强金融对区域文化产业链的支持。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宽区域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

第三,需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和完善区域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不论是文化企业还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传统媒体到还是新兴媒体,文化基础设施还是文化创意产业,应该为多种区域文化领域、多种文化服务渠道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与服务。积极打造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向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转型。

目前我国新兴的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无论是在研发和技术水平上,还是提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市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的。由于整个资源和要素空间分布不平衡,导致了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的不均衡。因此,需要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从而推动区域新兴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刘伟铿.地域文化研究[M].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4

[2]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联动;文化产业;博物馆;发展

【中图分类号】C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67-02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合作已成为各地文化产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联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的西安、成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市所辖行政区域。该经济区经济基础较好,交通设施比较完善,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导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今后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

一、关中一天水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关中一天水区域发展提出的背景

1、《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出台。200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关天经济区的发展上升到全国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层面。《关天规划》明确要求加强两区域文化交流和文化协作,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区域文化繁荣的局面。《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出台,对于完善国家发展战略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发挥地区优势和推动西北地区经济振兴、深入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要议题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中国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就进入改革开放的历程,但是在文化这个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的领域,其改革明显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大约在2000年,国家才开始从产业与市场的角度去考虑文化问题,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产业”在这一年首次写入中央文件。

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力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应对社会道德滑坡危机,打造出独特的社会主义文化,提升民众的爱国情怀。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和蔓延,国家还试图在伦理道德上提高民众的思想水平。增强文化影响力“文化强国”的战略,旨在通过提升软实力增强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二)关中一天水区域发展的理论基础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在马斯洛看来,高级需要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而文化的需要正是我国现代化改革取得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特定水平后,对于精神生活的内在要求,文化的市场因此更为广阔。

2、文物保护法的确立和不断完善

文物保护法确立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文物、博物馆界所推崇的关于文物保护和利用关系的一个指导方针。就“合理利用”而言,急功近利者和秉持可持续发展理论者的解读可能完全不同。众所周知,法律上,文化遗产资源属于中央政府所有,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大多数文化遗产资源则归地方政府管理,在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驱动下,地方政府往往舍弃文化遗产的文化资源属性,更多地强调经济资源属性,使得事实上的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变为滥用。文化遗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实际利用上必须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一样需要慎之又慎,保护利用是为了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二、博物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见证和关键环节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安居乐业的同时,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们对于物质追求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于精神生活,尤其对于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提高民众物质生活的同时,又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任务。

独特的城市文化使城市已逐渐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也成为各个城市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举措。博物馆是城市中重要的文化设施,博物馆旅游是一种更具文化内涵、陶冶游客情操、满足游客高层次文化需求和精神享受的旅游形式。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博物馆的发展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整体的繁荣程度。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博物馆的文物是靠收藏、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现在与历史的跨时空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全球化给博物馆发展带来了挑战,经济实力增长的民众不仅有闲暇时间也有经济能力投入到文化消费中,博物馆不可避免成为一般民众的文化消费点。在全球化带来的旅游压力下,文化遗产有效利用和保护成为问题所在。

从文化机构的角度出发,博物馆本身承载着传承文化的功能,其所服务的对象针对全社会所有成员,而且还要尽可能保护全体社会成员在接受文化信息上的平等权利,若没有法律支持和政府政策的倾斜,实在难以完成其所承担的社会义务。毋庸讳言,目前我国法律在支持博物馆发展方面是缺位的,博物馆的非营利性文化机构的法律地位并没有得到确立,民间资本对博物馆的支持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法律对于民间捐助博物馆的举动没有细致且吸引人的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博物馆在吸引民问捐款方面因而无计可施。博物馆不是实业,不能由市场支配,政府必将在市场无法起作用的领域进行资源重组和调配,因此博物馆的发展非常依赖政府的政策。这次国家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使得“关一天”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光明的前景。

三、关天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合作基础和发展方向

(一)旅游资源基础

关天经济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等类型,既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差异性和互补性。众多的资源类型为旅游一体化整合、提高整体吸引力提供了基础,而其中最具优势的资源集中于历史人文方面,是国内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资源中的文化要素包括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中国始祖文化,大地湾、北首岭、梁带村、半坡等原始遗迹文化,周秦汉唐等中国盛世文化,麦积山、法门寺、大雁塔、楼观台、龙门洞等宗教文化,以及关山、秦岭、渭河等山水文化。关天经济区可从大区域整体文化入手,形成独具特色的整体性旅游形象。

(二)交通设施基础

便捷的交通条件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关天经济区交通设施良好,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是这一区域的铁路交通动脉,随着宝天高速的开通,高速公路也横贯这一地区。目前关中地区已经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畅达的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区域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根据《关天规划》方案,关天经济区下一步将继续大力发展公路及铁路交通,扩建西安、成阳国际机场,新建宝鸡机场,迁建天水机场。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所有县(市、区)通高等级公路,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两环三横四纵六辐射”高速公路网络。

(三)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首先,民众的经济实力普遍得到增长,大多数民众不仅有闲暇时间也有经济能力投入到文化消费之中。博物馆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收藏和展示机构,不可避免地成为公众的消费点之一。经济全球化进程给博物馆发展带来新的、迫切的挑战,之所以说全球化的挑战是新的迫切的挑战,那是因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展开,博物馆在民众生活中已成为或将要成为一个被关注的角色。

其次,旅游压力下,如何保持文化遗产利用和保护的平衡。

旅游热是全球化进程中一个明显的社会现象。作为文明古国,文化遗产资源是中国向来最引以为傲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文化遗产成为旅游资源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全球化进程中公众的需求,是拥有文化遗产资源的遗产所在地人民的利用诉求,也是遗产所在地政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在这种旅游压力下,博物馆面临着如何保持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平衡这样—个严峻的问题。

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全球化给博物馆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已经越来越显著,博物馆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转变自己的服务理念,关注观众的需求,争取立法保护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只有这样,在全球化进程中,博物馆的发展才能争取到外部支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最后,“关天”经济区形成区域联动化发展。

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区域产业结构;长江中游地区

文章编号:2095-5960(2016)04-0011-13;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近年来,长江中游地区正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之后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5―2014年,该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7243.05亿元增长到70131.17亿元,增长了3.07倍;文化产业增加值从43.2亿元增长到160.71亿元,增长了近5.62倍。王颖、丁洪强(2007、2013)指出:文化产业具有的高渗透性、强扩散作用、窗口效应等特点已为理论和实践所证实[1][2],由此我们可以推论,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延长和深化产业链的作用,从而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和演变。

国内外学术界针对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本得出了正向关系的结论。Beyers(2002)利用1980―1996年间经合组织国家文化产业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得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经合组织国家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3];Dominic Power(2002)运用瑞典1970―1999年间的文化产业相关时间序列数据证明:文化产业发展对提高就业和经济增长能起到促进作用[4]。国内近期相关研究也显示:莫童(2004)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拉动内需,从而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并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5];冯子标(2008)指出,文化产业通过其提供的文化内容,通过渗透、转换、提升等功能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6]。区域层面的研究主要是王林等(2009)基于长江三角洲14个城市1992年至200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显著增长效应等结论[7]。总体而言,上述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但是专门以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尚为空白。而在中央顶层制度设计中,未来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将发展成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两型社会示范区。其中,武汉市将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并发展成为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达成上述目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运用相关计量方法,分析近十年来长江中游地区三省文化产业发展对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可为文化产业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基于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构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运用泰尔指数、产业结构偏离度等方法计算该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运用产业结构高度指数计算该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协整回归法探究文化产业发展对于该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的关联度。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化产业增加值数据的获取,因《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存在年度数据的断续性,故而本文主要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上获取,但是,该统计年鉴也存在文化产业增加值数据的行业统计不够全面,且有些年份有数据缺失等问题,为弥补这些缺点,本文对缺失年份的数据通过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获得。

二、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总体产业结构分析

(一)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产业总量规模。2005―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湖南、湖北、江西三省GDP总和从17243.05亿元增长到70131.17亿元,增长了3.07倍;文化产业增加值从43.2亿元上升为160.71亿元,增长了近2.72倍;三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05―2009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9年达到峰值0.33%,这与2008年奥运会前期准备及后期的带动作用是分不开的,而2010―2014年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减弱,一切恢复正常水平(如图1)。

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从图2可见,2005―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5―2014年该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总体波动幅度较大,其中,2007年达峰值50.38%,这可能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召开和国家出台系列文化政策的推动有关;2007―2010年增速又呈直线下降趋势,这与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有很大的关联;2010―2014年由呈缓慢上升的趋势,这与国家出台的相关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2005―2014年湖南省GDP从6596.1亿元增长到27037.32亿元,增长了3.1倍;文化产业增加值从17.74亿增长到69.02亿,增长了2.89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2007―2010年间最高,其中2008年达到峰值0.38%(如图3)。

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2005―2014年,湖北省GDP从6590.19亿元增长到27379.22亿元,增长了3.15倍;文化产业增加值从12.34亿增长到47.75亿,增长了2.87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总体波动幅度不大,其中2009年达到峰值0.29%(如图4)。

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2005―2014年,江西省GDP从4056.76亿元上升为15714.63亿元,增长了2.87倍;文化产业增加值从13.12 亿增长到43.94 亿,增长了2.35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其中2007年时比重达到峰值0.42%(如图5)。

图1―图5结果显示:从绝对值来看,2005―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GDP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均呈增长的趋势,且增长幅度较大,这与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是分不开的。从相对值来看,2005―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均较低,且十年间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这表明该地区文化产业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该地区还出现了一个趋于一致的现象,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2007―2009年间达到峰值状态,这与2008年国家奥运会的召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息息相关的。

(二)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长江中游地区总体产业结构现状。从产业增加值来看,2005―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均呈上升的趋势,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倍数分别为1.6、3.56和3.27,其中第二产业变化最为显著,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如图6)。2005―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中,就绝对比重来看,第一产业比重最低,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第三产业比重居中;从变化趋势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如图7)。在就业人数方面,2005―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所有从业人员比重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具体看来,该地区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比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第二、三产业则在平稳中上升(如图8)。

湖南省产业结构现状。2005―2014年,湖南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均呈上升趋势。增加值占GDP比重中,呈上升趋势的是第二产业,呈下降趋势的为第一产业,而相对第一和第二产业而言第三产业则在波动中呈现较平稳的变化趋势(如图9)。从就业人数考察,2005―2014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和从业人数比重均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则呈下降趋势(如图10)。

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2005―2014年,湖北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均呈增长趋势;各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中,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围绕40%上下波动且波动幅度不大(如图11)。从就业人数考察,2005―2014年,湖北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在2005―2008年呈上升状态,但2008―2014年呈现下降趋势,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和从业人数占比均呈上升趋势,但增幅均不大;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和从业人数占比均呈上升趋势(如图12)。

江西省产业结构状况。2005―2014年,江西省三大产业增加值均呈上升趋势,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如图13)。在就业结构方面,从绝对数来看,2005―2014年,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均呈上升趋势;从相对数来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呈上升趋势(如图14)。

从图6至图14可知,在绝对数方面:2005―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均呈上升趋势,这说明这十年间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而长江中游地区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均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均呈增长趋势,其中第三产业增长幅度大于第二产业,这表明,该地区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于第一、二产业,第一产业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分离出更多的劳动力。在相对数方面:2005―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由大到小排序均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且十年间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在减小,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持续在上升;而长江中游地区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三次产业从业人数占地区从业人数比重由大到小均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由此可见,该地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最高,但产值比重最小;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最小,但产值比重最高;第三产业则位于二者中间;这说明:该地区第三产业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分析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关联水平的提高和协调能力的加强。本文采用干春晖等(2011)泰尔指数[8]和杨永贵、Syrquin(2009、1989)产业结构偏离度[9][10]两种方法对2005―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进行测度。

首先,用泰尔指数来进行测度。公式如下:

由表1可知,2005―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泰尔指数从0.238219下降为0.193504,表明从纵向来看,该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度不断增强;但总体来看,泰尔指数与0还具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该地区还可以采取相应措施使得产业结构合理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然后采用产业结构偏离度来衡量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与其劳动力比重的差异,以考察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否对称。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正负情况不仅反映该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水平,同时还为该产业劳动力的转入和转出提供依据,若为正则劳动力转入,反之则转出。产业结构偏离度公式如下:

如表2所示,从总体趋势来看,2005―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处于波动状态,有升有降,但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从正负值来看,第一产业为负,第二、三产业为正,这表明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劳动力转出成为可能;而第二、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劳动力转入成为可能。具体来看,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2005―2011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0.905652上升到2011年的1.074575,2012年开始呈下降趋势,从2012的1.031550下降为2014年的0.881944,这表明第二产业人口转入的能力在2005―2011年间呈逐渐下降趋势,而2011年之后又有所增强;而2005―2014年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从0.248444下降为0.116915,这表明第三产业人口转入的能力在渐渐增强。这表明:从横向来看,产业结构合理度排序为:“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

(四)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分析

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指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重心逐渐向第二、三产业为重心转移,一般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代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方向。一般地,随着某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该地区产业结构将不断向高度化方向发展。

本文借鉴周昌林等(2007)[11]设计的产业结构高度指标来计算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公式如下:

H=∑ni=1kipili (n=1,2,…,n) (3)

其中,ki为第i产业部门产值占总产出的比例,pi为第i产业部门的产值,li为第i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pi/li为第i产业部门的水平系数,产出水平系数越大则该产业水平越高;kipi/li为第i产业对产业结构水平的贡献值,通过百分比换算可将各产业贡献值变为各产业对产业结构高度水平的贡献度;H为产业结构高度,H越大则表明产业结构高度越高。

首先按照2004年消费价格指数计算2005―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GDP及各产业增加值(篇幅原因,略去该表)。接着根据公式(3)及上述数据计算出长江中游地区2005―2014年产业结构高度水平(表3)。

表3数据显示,纵向来看,2005至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构高度水平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152.145144上升为2014年的299.438508。横向来看,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排序如下:“第二产业”大于“第三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对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构高度的贡献值明显高于第一产业。2005―2014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之间的产业结构高度水平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2005年,第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水平分别是第一产业的5.24倍和3.87倍;到2014年第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水平分别是第一产业的10.51和6.88倍。而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相比,二者也具有较大差距,2005年,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是第三产业的1.35倍,而2014年达到1.53倍。这表明:长江中游地区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化还具有较大发展空间,该地区应鼓励、支持和引导第三产业发展,使其为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一)研究方法、模型建立及数据说明

灰色关联分析是对反映各因素变化特征的数据序列曲线之间进行比较,曲线形状接近程度的大小反映相应序列之间关联程度的大小。本文采用邓聚龙、章迪平(1990、2013)灰色关联法[12][13],从三次产业角度分析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动态关系,考察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是否引致该地区产业结构优化。

目前,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统计尚不成熟,现有资料中主要有《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对文化产业数据进行了统计,但是考虑到《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数据是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得来,目前只统计了2004和2008年的数据,因此,本文采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6―2014》的数据,并根据该年鉴中统计的2005―2013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2014年数据进行点处的线性趋势分析,从而得到2005―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完整数据。另外,三大产业增加值数据均来源于各省的统计年鉴,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文章均按2004年的消费价格指数对各增加值数据进行平减,折算成不变价。

(二)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公式(4)和(5)求得文化产业与三大产业的灰色关联系数及灰色关联度(表5)。

从表5可知,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795831、0.883062和0.957955,均大于0.7,这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产业与三次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关联性较为显著。灰色关联度排序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由大到小),即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性较大,与第二产业次之,与第一产业最低。文化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达到0.957955,这与文化产业本身包含在第三产业当中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直接带来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另外文化产业通过与第三产业内部一些产业的融合,带动了第三产业内部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关联度也达到了0.883062,这说明文化产业在带动第二产业发展中也起了较大的作用,文化产业通过与第二产业建立投入产出方面的联系,直接带动产业链上相关产业的发展,另外,文化产业通过产业链赋予第二产业产品更多的文化属性,提高其附加值,促进其发展;文化产业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达到了0.795831,这与长江中游地区第一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有着直接的关系,该地区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文化产业较易与第一产业相融合,文化产业通过赋予第一产业产品一定的文化属性,增加其附加值,如湖北的油菜花文化节即为文化产业与第一产业融合的典型代表。

通过以上灰色关联分析可以看出: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与三次产业增加值均有较大的关联,这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对该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具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

四、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相关性和协整分析

(一)文化产业增加值与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数据处理。使用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地区2005―2014年的长江中游地区的GDP进行平减(数据略)。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2005―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不断提高,表明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较重要的作用。

运用泰尔指数和产业结构偏离度等指标进行的分析显示,长江中游地区2005―2014年产业结构合理度不断增强,产业结构合理度排序为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表明第二、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而第一产业则与之相反。运用产业结构高度指标分析显示,2005―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构高度水平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构高度的贡献显著高于第一产业。

进一步地,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文化产业和三次产业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对该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具有促进作用,关联度排序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对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M和产业结构高度水平H进行计量分析,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文化产业增加值M和产业结构高度水平H都是非平稳序列,但其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协整分析结果显示,文化产业增加值M和产业结构高度水平H二者之间具有长期动态均衡关系,文化产业增加值每1亿元的增加伴随着产业结构高度水平0.393471的提高,这表明:从长期来看,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对该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上述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未来要达成中央顶层设计目标,尚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政策创新和文化市场发展。

其一,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融合指产业间或产业内不同部门间通过渗透、交叉和重组等,形成新产业的过程。本文通过一系列实证分析,认为加快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为当前制度设计所必须。目前,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融合需要从该地区现有产业基础出发,以发挥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培育、拓展特色产业链。长江中游地区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等都比较丰富,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与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培育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高农产品、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还需要与区域重点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融合,提升其创造力,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同时,政府应制定并推动实施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为融合铸就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二,鼓励文化创新,积极培养人才。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和根本着力点,文化创新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创意产品,从而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文化创意产品通过知识的溢出效应产生正外部性,提升人们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扩大文化创新市场规模。创新最终是由人来实现的,因此,促使文化创新必须培养促进文化创新的人才。长江中游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积极与各大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创意课程的开设;同时要积极拓宽人才选拔和引进渠道,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投身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

其三,完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文化产业是一种经营性行业,它在生产文化产品的同时为社会大众提供文化服务,它依托于知识、创意和技术的投入,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应用为特征。文化产业的这一特征要求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进行适度保护,中央和各区域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做到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法律环境的同时又不妨碍文化产业知识的溢出,进而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颖.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7.

[2]丁洪强.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2013.

[3]Beyers W B. Culture, Servic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02,22(1):4-34.

[4]Dominic Power.Cultural Industries in Sweden:An Assessment of Their Place in the Swedish Economy[J].Economic Geography,2002,78(2):103-127 .

[5]莫童. 文化产业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04(00):83-91.

[6]冯子标,王建功. 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94.

[7]王林,顾江. 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来自长三角地区14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2):84-88.

[8]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 经济研究,2011(5):4-16.

[9]杨永贵. 广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现状、影响、成因与对策[J]. 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5):35-39.

[10]Syrquin M, Chenery H. Three decades of industrialization[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89, 3(2):145-181.

[11]周昌林,魏建良. 产业结构水平测度模型与实证分析――以上海、深圳、宁波为例[J]. 上海经济研究,2007(6):15-21.

[12]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90.

篇6

【关键词】报业集团 文化产业园 区域文化 互动

【作者信息】柳邦坤,江苏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江苏省文化科技和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江苏沿运城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13YB30),淮阴师范学院高级别培育项目“京杭运河江苏段城市形象传播与文化产业开发战略研究”(11HSGJBZ17)的阶段性成果。

近些年,我国绝大多数省区市的报业集团、省会城市报业集团以及部分地市级报业集团,都陆陆续续创办了文化产业园,如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创办的楚天818文化创意产业园,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在青岛创办文化产业园、在蓬莱创办教育文化产业园,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创办了文化创意产业园,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打造传媒产业园,广东南方报业集团创办南方新媒体文化创意产业园、在贵阳创建文化产业园,长沙晚报报业集团的长沙文化产业园、南京报业集团的南京时代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创办的文化产业园等等,可谓方兴未艾,势头迅猛。

报业集团创建文化产业园是顺应文化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各地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的语境下,报业集团坚持事业和产业并举,利用自身优势和条件,迅速抢占文化产业开发的制高点,积极开办文化产业园,这无疑是对文化产业开发的有效推动,是利国利民的一项伟业,是寻求自身发展和突破的愿景。但报业集团辟建文化产业园与区域文化发展是怎样的关系?报业集团在文化产业园建设中如何实现与区域文化发展的对接、协调?这也是需认真探讨的问题。报业集团创建文化产业园,要特别注意彰显个性,打造特色;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对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影响,实现与区域文化发展的有机互动。

一、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

1.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的趋同性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具有趋同性,具体表现在:

(1)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方面。报业集团辟建文化产业园与区域文化发展,同为对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扬光大。进行文化产业开发是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园区建设又是文化产业开发的一项措施。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应立足于文化资源优势,挖掘区域文化底蕴。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是对区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推介,是对地方历史文脉的延续,是对区域文化的弘扬。

(2)在文化产业的推进方面。在区域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是着力推进的重要一环。地方的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构筑文化大发展的格局,加快文化产业建设进程是首要选择。因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对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大促进作用,[1]因此报业集团建设文化产业园,是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是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必然选择。从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开发的层面看,报业集团建设文化产业园与区域文化发展是有同一性的。

(3)在文化市场培育和文化产品开发方面。报业集团虽然属于媒介机构,在做好新闻宣传主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这是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恒久发展的关键。发展区域文化,要培育文化市场,开发文化产品,通过活跃的文化市场与优质的文化产品,吸引消费者,形成文化消费群体,使文化产生效益。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也应做好培育和扩大消费主体及生产和创造最好的文化产品工作。

(4)在文化品牌塑造和文化形象传播方面。发展区域文化,光有产品还不够,还要塑造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有了品牌,才会有吸引力,才会有竞争力。同时还要加强区域文化形象的传播,增强区域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报业集团建设文化产业园,也须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给自己的文化产品贴上精致、精美的标签,同时利用自身优势,传播优质文化品牌,传播特色文化形象,提高园区的美誉度。

总之,区域文化发展与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是有同一性特征的。

2. 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影响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区域文化本身就有强烈的地方印记,具有地理性、民族性、差异性、本土性等特质,区域文化的这种特殊性会对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的确立产生影响。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要从所在区域实际出发,立足于区域文化优势,确定带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定位和发展战略。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要与地方实际契合,不考虑省情、市情,不考虑地方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不考虑区域民众的消费能力等,难免会影响园区的健康、顺畅、有效发展。

创办文化产业园,离不开区域独特的文化资源。西方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中,非常注重凸显国家民族文化特色和地方城市整体形象,凝聚城市个性化色彩为整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塑造城市创意产业园的世界品牌。[2]报业集团同样应以区域文化资源为载体和依托,确立园区定位,形成文化集聚优势,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能促进区域文化发展

报业集团不仅承担区域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同时要成为区域文化开发的参与者、建设者、领跑者,成为区域文化开发的主力军。报业集团以其自身优势,通过创办文化产业园等途径,积极投身于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能对区域文化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报业集团本来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报业集团在人才、资金、项目以及策划、创意设计、经营营销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参与区域文化产业开发占尽先机,创建文化产业园就是自身经营的拓展,通过搭建平台,进行项目、资本运作,挖掘、提升传媒业的价值链,使传媒产业与多元文化形成产业互动,提升竞争力,整合资源,获取集聚效应,促进区域文化发展。

4. 区域文化发展为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发展空间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依托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环境、条件、水平,为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发展契机与发展空间。现如今各地都把区域文化产业开发当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区域文化资源,特别是建设地方特色型文化产业园,更需丰富的本地文化资源,这是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基础和依据。区域文化大发展的宽松环境,区域文化产业开发中的有关人才引进、招商引资、财政金融、税收、户籍等优惠政策,都给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了保障与条件。

二、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的互动策略

1.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资源的互动

区域文化资源直接影响着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可以推动区域文化资源开发。报业集团建设文化产业园,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语境下增强集团实力、实现产业升级的战略部署和区域扩张之举,要从区域文化资源出发,注意利用区域优势,注意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实现突破。区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区域内传媒业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的土壤和富矿,报业集团辟建文化产业园,应根植于区域内土壤,从本土资源出发,开发带有强烈本土特征和符号的文化产品,这样就会受到区域内消费者的欢迎并吸引区域外的消费者。区域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古街、古建筑等;地方音乐、舞蹈、戏曲、美术、技艺,特色饮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报业集团在与区域文化资源的互动过程中,应注意从实际出发,打地方牌,打特色牌,可以依托区域内的文化古街、旧厂房等,辟建文化产业园,开发和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美食产业、创意产业。如羊城报业集团2000年利用旧厂房创办的创意产业园,为全国首个报业集团创办的创意产业园;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则从自身优势出发,紧密依托区域内的荆楚文化,依附武汉市区的老印刷厂旧址,开发新项目,创办了全国首家以现代传媒产业为特色的楚天818文化创意产业园,“产业园总共占地120亩,有20多万方,其中传媒占了80%”,“截至2011年7月,已签约30余家国内知名传媒及创意企业”。[3]报业集团在区域文化的构建中,首先扮演的角色是区域文化的传播者、区域文化品牌的塑造者,同时也是区域文化的领跑者、建设者。从传播者和品牌的塑造者来看,报业集团可以充分利用集团旗下报纸版面、期刊、网站等优势,通过图文、广告等内容产品,传承区域历史文化,传播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从领跑者、建设者角色来看,报业集团积极发展传媒产业,包括创办文化产业园就是积极投身区域文化开发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的彰显,体现了文化自觉。

报业集团所在区域越是文化资源禀赋丰富,越是有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的先天条件和拓展空间。比如,淮安报业集团是区域内较有影响的一家地方传媒企业,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坐落于京杭大运河畔,有“运河之都”称号,淮安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淮安是大运河申遗遗产点数量最多的沿运城市之一。淮安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在与区域文化资源互动方面,可以依托丰厚的运河文化资源,选址在运河河岸,创办运河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定位为以开发运河文化旅游为主,在园区创建漕船博物馆、漕粮博物馆等运河专题和特色博物馆,再现当年建造漕船(淮安曾是全国最大的漕船制造厂)的盛景,再现当年“天下粮仓” (淮安曾是全国最大的漕粮仓储、转运城市之一)的壮观景象,或打造以漕船、漕运、盐运等为特色的运河主题公园;开发以运河以及漕运繁盛期创作的文学名著为题材的影视、动漫、游戏产品,漕运、治河等内容是影视剧创作的富矿,目前还鲜有精品之作,影视产业开发前景广阔。淮安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乡,依托《西游记》这一文学宝库,深度开发影视、游乐、动漫、游戏等产品空间巨大,文化产业园可以大做文章,吸引影视公司、动漫公司以及游乐园等企业和项目进入园区;淮安与扬州、镇江等沿运城市一道,是淮扬菜的发源地,列入四大名菜之一的淮扬菜也是因漕运兴盛而诞生,文化产业园可以开发淮扬美食产业;淮安是淮海戏、淮剧等地方戏曲的主要传承地,另外淮安长荣京剧院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有“活红娘”之称,也是一块金字招牌,可进行演艺产业开发,打造演艺品牌。另外,可以发挥自身行业优势,积极引进人才和项目,开展印务、数字出版、书报刊分销、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环艺设计、会展、网购、画廊、运河题材雕塑、运动健身、养生休闲、教育培训等产业开发。通过文化产业园建设,推动区域文化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促进区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实现良性互动。

2.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消费的互动

大力倡导文化消费是当下区域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文化消费可以改善民生、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城市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也与中国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文化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一个有效途径,文化消费对提高民众文化素养、艺术品位、审美能力也有积极作用,文化消费还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产业提档升级。

为实现区域文化消费的有效扩展和延伸,第一必须培育区域文化,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既要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产品,也要有低端廉价产品;第二要塑造文化消费品牌,营造消费环境,吸引消费群体;第三要培育消费主体,特别是把本埠市民作为主要消费对象;第四是推进文化消费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文化产业园就是实现产业集聚、拉动消费的一个重要载体,建设文化产业园要高度重视文化消费。区域文化资源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源泉,文化产业园依托资源做好文化消费的文章,可以对资源合理保护、开发与利用,园区在文化消费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自然可以得到丰厚回报。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过程中,要与区域文化消费实现有机互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积极进行文化消费市场和群体的培育,了解民众特别是区域内民众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方式、消费水平,创意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要尽可能地考虑当地市民诉求,如广告设计、印刷品印制、产品包装、演艺产品的形态等。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发挥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产品生产的优势,让本埠民众认同园区消费品牌,引导消费,聚敛人气;利用集团自身主业形成的人才、规模等优势,搞好报刊发行、印刷制版、广告设计等的经营,如报刊零售可以借鉴上海经验,打造自己的书报亭品牌,进行产品扩展,拓展消费渠道,根据自身定位,园区可开办画廊、博物馆、展厅、酒店,创办时尚用品、奢侈品、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高端产品和小商品市场、店面,还可以向影视制作、动漫、演艺、会展、文体赛事活动等领域进军,发展体验式、休闲式旅游,要搞好创新,提高产品的原创力。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考虑文化消费的持续性和恒久性特点,注意文化资源和消费产品的特色开发、深度开发、增值开发,抓好品质、品格、品位,不竭泽而渔,而是放水养鱼、先予后取,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把区域文化资源转换成消费优势,实现共赢。

3.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制度的互动

区域文化影响制度创新,区域文化制度影响着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进程。政府与相关部门需要为企业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法律法规、财政金融、工商税收等支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政策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营造和谐、安全、畅通的发展环境。政府主要是顶层设计,改善环境,拆除壁垒,优化软环境,创新区域文化制度,减少和杜绝干预、包办,政府尽量放权,变管理为服务,园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逐步过渡到以自行管理、自我管理为主。政府与相关部门支持、扶持文化产业开发方面,当务之急是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报业集团具有双重属性,文化产业园主要是产业属性,激活国有文化资产,让其在市场中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4]政府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园建设多提供合理优惠政策支持,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改变资本运作方式,组建文化创意产业基金、风投基金,引进社会资本、境外资本。重视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政府出台引进创意人才的优惠政策,协调区域内高校、培训机构等为创意产业发展培养紧缺人才,协调高校、科研院所为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重视项目引进,政府通过举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形式搭建平台,为文化产业园引进高端前沿、发展潜力好的项目。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如何与区域文化制度互动?一是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拍,创办园区以及园区上项目考虑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宏观规划,不盲目跟风,发展定位应坚持本土性、特色性和创新性,如政府对区域文化发展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报业集团创办的文化产业园的定位以及所上项目就应考虑低碳、循环、可持续及绿色、环保、无污染等诸多问题;二是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在运行过程中,要遵守和执行区域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公平、有序、法制化,实现良性发展;三是文化产业园善于运用优惠政策提供的空间,投身机制体制创新,探索现代化园区管理机制、运行机制。

结论

新一轮文化产业开发热潮中,报业集团作为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理应积极参与其间,为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依托区域文化资源创办文化产业园即是顺应时代潮流、延伸产业链、提升集团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和实践。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应该是和谐统一关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动本身也是资源,在互动过程中,区域文化也会得到发展,“良好的互动对产业组织者而言,便是行动中的有利资源。因此,社会资源是在互动中产生的……互动使产业组织者能够分享资源,增加社会效用 ”。[5]总之,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可以把文化、生产、经营与消费融为一体,实现区域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强化和形成孵化、聚集、整合、规模等功能和优势,推动区域文化的协调、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郭全中. 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研究[J]. 新闻界,2012(18):64.

[2] 闫云霄.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世界经验与中国境遇[J]. 新闻界,2013(23):72.

[3] 周雨城. 我国传媒集团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6):2.

篇7

关键词:文化产业;农业区;经济转型;宁陵县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178-03

对于农业区经济而言,调整经济结构转型是其突破资源环境制约、提高质量效益的迫切需要,有助于顺利实现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型[1]。除了走传统工业化道路以外,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又是关联度高的现代服务业,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内涵丰富,对于河南省宁陵县而言,虽然其是典型的中原内陆地区,但同时是中国葛天文化之乡,文化旅游业成为宁陵县近年来极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本次调研以宁陵县文化产业为例,目的是探讨传统农业地区经济转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及作用。

一、理论基础

关于经济转型,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推进的经济转型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即市场化;(2)发展阶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即现代化;(3)经济由封闭向开放转型,即国际化[2]。具体表现为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主导要素的农业经济向以机械力和地矿资源为主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再向以知识和信息为主导要素的知识经济转型升级,并进一步向以文化和创意为主导要素的文创经济转型升级[3]。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逐步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最活跃、最具增长潜质的产业。中原内陆地区是典型的封闭农业区,具有浓厚的传统农业文明的痕迹,所以,对其而言工业化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4]。同时鉴于“十二五”期间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和更大的外在压力,文化产业也将承担更重要的产业角色,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和领域。

二、研究方法

以宁陵县作为案例地,以宁陵县文化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宁陵县地处黄河下游豫东平原,总面积798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一直以来经济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近年来结合经济转型趋势,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品牌竞争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研究方法为统计调查研究,具体资料搜集方法为文献调查法、问卷法和访问法。

访谈法采用无结构化的方式对县志办主任和葛天文化协会会员进行深入交流,访谈结果以SWOT分析法说明,分析现阶段宁陵县文化产业战略地位及提出对策。

问卷调查用于当地居民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看法及建议,为根据SWOT分析提出建议的补充对策来源。选择县城天天鲜超市门口和石桥乡后周楼村两地作为调查地点,问卷现场发放,居民做完立刻收回。根据该县城镇和农村人口比例,两地分别发放15份和85份,共100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96%。调查结果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和处理。

三、结果分析

(一)宁陵文化产业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分析。(1)历史文化厚重,葛天文化特色突出。自汉元狩元年(前122年)建县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是“葛天氏之乐”中华乐舞文化的发源地;战国四公子之一“窃符救赵”信陵君的封地;曹操在己吾起兵拉开三国序幕。厚重的历史文化使宁陵享有得天独厚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近年来,宁陵县积极发掘自身历史文化内涵,建设了葛天公园,葛天剧院,葛天艺术节等一系列以葛天文化为底蕴的工程和项目。(2)生态环境优越。宁陵县自古经济建设以传统农业为主,耕地面积4.8万公顷。其中以白蜡杆和酥梨最为驰名。白蜡条作为制作少林棍、岳家枪的原材料,拥有大片生产基地。同时这里也是“中国酥梨之乡”,被誉为“花海果洋、天然氧吧”。宁陵县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以梨文化为主题,连续举办多届梨花节、梨果节,打造成了“万顷生态梨园旅游”文化品牌。今年梨花会上举行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和旅游推介活动,共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金额达18.61亿元,“十二五”规划期间,预计年递增4亿元[5]。(3)交通便利。宁陵县是商丘市辖行政区,地处黄淮平原,境内交通便利。有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325省道、327省道横纵交织,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依托,干线公路为骨架内畅外联的交通公路网络。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交通基础,方便游客往返。尤其每至清明时节梨花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每天的观花人数多至数万人。

2.劣势(Weaknesses)分析。(1)产业综合竞争力较低。宁陵县文化旅游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只有葛天遗址,万亩梨园等少量景点。目前只在商丘地区尚有知名度,文化旅游业在规模、质量等方面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吸引力较低。(2)高素质人才短缺。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宁陵县现有多所职业技术学校,多家技工培训机构,但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人力管理水平较低,创新规划能力不足,产业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建立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市场机制。(3)产业结构化较弱。除了当前宁陵县大力发展的文化旅游业以外,在与其相关的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关联文化产业发展较弱。

3.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1)消费需求增加。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2)政策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国家将对贫困地区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宁陵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投资特别是文化产业投资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3)外部环境良好。近几年,按照全省对商丘“豫东平原古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定位,商丘地区各县文化品牌建设如火如荼。民权“庄子故里”文化研究、永城汉文化研究、睢县“中原水城”文化研究、夏邑“孔子故里”文化研究、柘城朱襄文化研究,都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品牌竞争力。宁陵县以葛天文化研究为基础,易与相邻县域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商丘地区文化之乡的品牌。

4.威胁(Threats)分析。(1)宏观环境的影响。国家进一步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税费,对宁陵今后文化的项目建设产生一定影响。另外宁陵县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都难以满足文化产业蒸蒸日上发展的需要。(2)周边县域竞争激烈。正如上文所述,商丘各县都在建设自己的文化品牌,宁陵县作为起步较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地区,与相邻县域有着对生产要素的激烈竞争,面临资金分流的压力。(3)优化产业结构难度大。宁陵县文化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总量小,项目少,产业配套协作和关联度低。(4)文化消费市场尚未形成,和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大都市区相比,当地居民文化消费需求非常有限。根据调查宁陵县居民文化消费方式,除了上网外其他项目基本属于传统文化项目,文化消费方式较为单一,文化消费层次较低。

表1 宁陵县文化产业SWOT分析小结

当前宁陵县文化旅游业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但从总体上看优势和机遇远大于挑战。自从2005年葛天文化协会成立以来,县政府大力投资文化旅游业,人均GDP从2004年的3 874元增长为2010年的11 54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人均GDP年均增长15%,增幅高于全省各县平均水平,由此可看出经济转型中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前景。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宁陵县由于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只要能紧紧抓住发展的有利契机,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就一定能打响葛天文化品牌,变农业强县为文化大县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宁陵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从宁陵县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当地民生综合来看,要加速文化旅游业发展,改变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现状,其“文化立县、旅游活县”战略重点应放在加快产业聚集、促进宣传推介、加快品牌创新三个环节上。

1.加强行政推动,加快产业聚集。根据居民问卷调查显示,有65%的人认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26%的人认为是发展生态旅游,仅有9%的人认为是为了当地娱乐活动。由此可见,居民对于经济增长的需求较大,农业区的经济转型势不可当。另外由于其中一个调查地点在农村,被调查者有很多是春节返乡的打工人员,考虑到其长期不在家乡的现状,因此9%是为了当地娱乐活动的调查结果仍有待考究。

对于这样一个民间现状,宁陵县政府今年颁布了《宁陵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要积极落实,充分借鉴外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另外积极制定相关扶持、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文化园区、葛天文化广场、葛天会展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参照优惠政策,吸引招商引资,尽快形成专业化市场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2.强化行业管理,促进宣传推介。宁陵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围绕葛天文化打造相关的系列文化项目。于2005年成立了葛天文化研究会,但采访中得知,该协会仅由宁陵县文化界知名人士不足30人组成,从事着葛天氏及葛天文化的研究工作,也包括筹资修缮与维护葛天氏陵遗址墓冢、石器等。当地居民中基本了解葛天文化的人数仅为53%,非常了解的只有7%,只听说过不了解的为37%,甚至有11%表示没听说过葛天文化。足以证明葛天文化的发展研究只是县里少数知识分子参与,宣传力度不够。

宁陵县的文化产业现今仍处于起步阶段,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子网站等载体,宣传推介宁陵文化旅游业。据问卷调查,有49%的人参加过相关文化活动,但参加者大多为单位组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该县文化旅游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应积极组织民众参加文化活动,了解家乡文化积淀,促进宁陵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3.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宁陵品牌。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有利于从多方面带动经济的发展。宁陵县文化产业链条首先要向第一产业延伸,包括农家乐、农副产品的销售,其次向第二产业延伸,结合宁陵县传统刘腾龙笔庄,开发一批具有宁陵特色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同时积极向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延伸,吸引更大范围游客,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高境界应是景区追求“零门票”,将门票经济转化为产业经济[6],因此,对宁陵而言,这就是要利用葛天文化和梨文化的旅游品牌把“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结合起来,进一步留住客源和财源,从而真正实现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带有一定的虚拟经济特点,从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其共同点就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以品牌催生资源优势,带动产业升级。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品牌不仅要带动一个产业良性发展,更重要的是带动起相关产业链的迅速发展。县域文化品牌建设,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形成合力。宁陵县在具体实施宣传推广中,通过“八个一”加快文化资源品牌建设工作。具体包括:建一批历史文化网、编一批历史文化丛书、摄制一批电视纪录片、公布一批历史文化景点、打造一批标志性历史文化产品、培养一批本土的文化精英人才、规划一套翔实的旅游路线、制定一个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规划。

四、结语

传统的三大产业结构发展是从“一二三”向“二一三”,进而向“三二一”转变,即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河南省宁陵县仅是作为中原地区典型农业区的代表,从其例子可以看出,在现今文化大繁荣发展的条件下,具有文化积淀的地区结合自身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不失为加速其经济转型升级一条很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玉华.转方式调结构 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22).

[2] 洪银兴,郑江淮,孙宁华.经济转型和转型理论研究——洪银兴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04,(6).

[3] 左银宝.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

[4] 李燕燕.文化与经济转型:基于中原发展经验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

篇8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动态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065-02

引言

随着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文化产业对我国各地区经济的贡献已经越来越大。作为各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相比之下,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重视则相对较低,有关研究也较少。然而国内外实践证明,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目前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很少,且大多是从定性的层面进行分析,如熊耀平(2002)指出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有适宜的环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和通过规范化的途径,保障文化产业健康的发展[2];马黎明(2010)对济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通过挖掘其中内含的文化产业发展机理,研究探讨了济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也有学者从单个角度对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如王重远(2012)从文化创意的角度选取了21个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文创产业发展环境进行了研究。

已有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大多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或从文化产业发展的某个方面(如创意等)构建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且大部分都是运用截面数据进行静态分析。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7―2011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水平进行测度并做相关分析,力求为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

一、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是指以文化活动为主题的文化生存、文化繁衍、文化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氛围。它由多种文化产业发展的力量相互作用和由多种生命体及非生命体的空间客体构成。这个空间客体从广度上既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因素,在门类上包括人文、社会、政府、行政法规、市场等在内的多个领域。

本文基于以上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内涵及特点,在文献借鉴的基础上,从产业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关联产业环境、产业创新环境和政府政策环境6个方面构建描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指标体系。其中,产业资源环境包括艺术表演场馆机构数、公共图书馆机构数、博物馆机构数、群众文化机构数、文化事业费、文化产业实际完成基建投资、文化体育和娱乐固定资产投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共8个二级指标;基础设施环境包括邮政营业网点数、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铁路网密度、公路网密度、卫生医疗机构数共5个二级指标;宏观经济环境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文化文物部门所属机构总收入、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数、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外商投资资产总额共6个二级指标;关联产业环境包括旅游产业、技术产业、教育行业共3个二级指标;产业创新环境包括地区R&D投入、文化文物科技科研机构数、文化文物科技科研机构高级职称人数共3个二级指标;政府政策环境包括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文化市场执法机构数、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数共3个二级指标。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计算结果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选取了2007―2011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相关面板数据。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借助STATA统计分析工具,得到各地区2007―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得分如图1所示(按平均得分进行排序)。

(二)结果分析

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

由表1可以直观的看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东部较好,西部较差,中部适中的区域差异性。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依存于一定的区域空间,在不同区域空间中,由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创新环境等的不同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很大的区别。

2.我国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动态性分析

由表1可知,2007―2011年,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排名和所属类型变化不是很大,但得分却存在较大的变动性。排名前六的地区在这5年间得分都大于2,而且其得分具有持续或波动上升的趋势,而排名后七位的地区其得分一直都小于-1,且其得分都有持续或波动下降的趋势,使其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有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呈现出一定的区域聚集性。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呈现东部较好、西部较差、中部适中的格局,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上述分析表明,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创新环境、政策环境等的不同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但与此同时,所处环境的不同也使得各地区各具特色,比如,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中部地区资源相对更为丰富,西部地区由于发展较慢从而更具发展潜力等等。因此,各地区必须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区域差异性,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时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而应结合当地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走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第二,从总体上看,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水平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变动,有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导致其差距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两极分化逐渐严重将导致文化产业发展两极分化也逐渐严重,进而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时,相关政府应不同地区不同对待,结合各地文化产业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实现各地区协调一致、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Alessandro Federici,Andrea Mazzitelli.Dynamic Factor Analysis with Stata [EB/OL].http:///meeting/Italian/Federici.pdf.

[2] 熊耀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32-35.

[3] 马黎明.济南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方向探析[J].枣庄学院学报,2010,(6):101-103.

[4] 王重远.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8):24-2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