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措施8篇

时间:2023-08-07 09:23: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措施

篇1

关键词:低碳效果;意义;现状;具体措施

现今,全球气侯变化,使得海平面上升,同时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也更为频繁,因此,在这种气候环境大变化的前提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学校是传播人类文明与知识的重要基地,其对于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潮流、创建低碳文明社会等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现今学校要积极地将创建低碳校园纳入到自身的规划建设中,以有力的实际行动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一、构建低碳校园的重要意义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与基地,其是一个有效的宣传平台。所以,我们能够通过校园内的宣传机构以及教师的不断努力,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低碳意识。再者,我们还可以开展以“低碳校园”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或者宣传讲座,通过对师生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宣传,切实增强师生的低碳意识,从而引导师生共同构建我们的低碳校园,并养成低碳生活的好习惯,从而逐步在全社会中倡导“低碳社会”的建设,以促进当代低碳经济的发展。所以,学校是传播低碳文化、构建低碳社会的重要基地。

二、低碳校园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低碳、节能意识淡薄

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得出,现今学校中七成以上的学生对“低碳校园”的概念都只停留在片面的了解阶段,甚至有近两成的学生仅仅是听说过“低碳校园”的概念。但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学生对“低碳校园”的概念不是很了解,但是几乎所有受访学生都认为“低碳校园”的构建与发展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浪费严重,资源利用率低

为了倡导低碳校园的构建,我们对校内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现象随处可见。首先,某些学生在用水之后不关水龙头,看到长流水、长明灯也熟视无睹。其次,学生在课间操或中午放学时,最后离开一人通常都不会关灯,夏天时,也通常不会关掉电风扇。再次,学校内的厕所漏水现象时常发生,由于报修也不及时,从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再者,学生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性也极低,这些都对低碳校园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构建低碳校园的具体有效措施

1.加强校园舆论导向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的广播战、校报以及宣传栏等校内信息的舆论阵地。对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式以及低碳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性进行有效宣传,从而进一步强调低碳的生活理念与低碳校园构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再者,我们还可以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开展以“构建低碳校园”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或演讲比赛,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来对低碳校园的构建进行有效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校低碳校园的构建与发展。

2.树立低碳生活理念

学校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低碳意识培养的主要场所,再者,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形式,来进一步构建低碳校园的宣传。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来促进低碳校园的构建,同时,学校还可以举行一些关于低碳环保性质的课外活动,如,节约用水,无人时关灯关电扇;废旧电池的有效回收;不使用修正液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假期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考察,了解工厂对工业“三废”处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低碳生活的良好习惯。比如说,学生有意识地乘公交车、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学;外出购物使用布袋,不用塑料袋;自备水杯,少用一次性纸杯等,这些小的行为都是对我们低碳校园构建的促进与鼓励。

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生活的实现等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学校作为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其对于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前学校要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积极、有效地推动低碳校园的构建。但是,实际上,学校低碳校园的构建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了学校构建低碳校园的部分。所以,当前学校要在深入认识低碳校园构建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低碳校园的建设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措施,来保证低碳校园的有效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成龙.低碳校园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2).

篇2

关键词:耕地结构 坡耕地 生态退耕

根据土地调查,全市15°-25°坡耕地350671.8亩,其中宜耕309380.7亩,不宜耕15776.0亩,退耕14450.8亩,大于25°的20884.1亩。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影响坡耕地利用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是农业气候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一是农业气候低温冷害,二是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毁林栽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耕层变薄,有机质含量不断减少。

本市坡耕地利用结构,生产水平较高,产量大的坡耕地,主要分布在梅河口市、辉南县、柳河县。通化县、集安市、市二区坡耕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而且坡耕地多为脊薄土地,粮食产量低下,退耕还林没有制定规划,随意性很强,导致不宜耕的坡耕地没有退耕,而宜耕的坡耕地又常年撂荒,至此,坡耕地利用结构急待调整。

1.生态退耕的建议

1.1指导思想

在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坚持对土地实行利用、开发、保护三者并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者兼顾的三大基本原则。以生态保护、生态退耕为中心,科学调整坡耕地生态退耕的结构,合理布局坡耕地的生态退耕。通过对生态退耕、生态保护的双重管理,推进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采用先进科学手段,提高坡耕地利用率,充分体现生态退耕在建设生态经济中的作用。

1.2抓住重点

科学制定生态退耕、生态保护的长期规划及相应的配套政策法规,使坡耕地开发、利用、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计划地对坡耕地15°-25°,大于25°的进行生态退耕,确保生态退耕的质量,通过对坡耕地生态退耕基本区域的划定,不断提高人们生态保护的自觉意识;加速退耕还林、还草的步伐、提高坡耕地的利用率。以提高坡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出发,不断调整坡耕地生态退耕的布局,真正做到退耕一亩保一亩,切实把生态退耕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以达到我们保护生态的最终目的。

1.3根本目标

生态退耕是我省建设生态省的重要战略,也是我省发展生态经济的战略目标,总的思路为:相对集中连片的坡耕地暂稳定持续,松散分片的坡耕地要有计划地生态退耕,增加还林、还园地面积发挥山区自然优势。本市现有坡耕地350671.8亩,其中已退耕14450.8亩,下一步在三到五年内将不宜耕15776.0亩的坡耕地全部生态退耕,并对大于25度的20884.1亩在近两年内进行生态退耕。

2.生态退耕的措施

生态退耕、保护生态,必须有必要的措施作保证。

2.1加深保护生态意识,增强人们的生态退耕观念

保护生态,尤其是保护土地生态系统。土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综合体,人类从事生产和经济活动,是有一定经济目的,人们为了获取更多更好的产品就要不断的建设好、管理好土地生态系统。

土地生态系统应以林业为基础,农业为主导,家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因此,通过生态退耕可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水土不再流失,山洪不再爆发,人们有一个绿色环抱的栖息地,生态经济逐步发展有一个新的保障,这样才能使社会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

篇3

与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相比,生态农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理念,形成循环式的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生态农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应用,不仅创造出了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且有效地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在生态农业的引领下,农业经济逐渐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近几年,秉承着环境保护和农业经济相互促进发展的目标,生态农业的实现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其在绿色环保的理念基础下,探索动植物生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设计出理论可行性方案之后,利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进行试验实践,取得一定成果并充分确认其长远发展的稳定性之后,再进行广泛应用[1]。生态农业有效地改善了随着农业机械化生产越来越普遍,对环境产生的破坏性影响,解决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在区域农业发展目标中,针对不同的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式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利用当地固有的资源优势,对其主要的农业生产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寻求最佳的切入点,结合对土壤、水源、温度、气候等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互补,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农业资源的稀缺一度成为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农业发展中,加强资源的利用率,是现今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生态农业的出现,是实现农业经济合理增长的必然选择,其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1加速了农业发展的整体进程

生态农业是多种技术以及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其不仅结合了时下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而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的农业资源,实行因地制宜的方式合理开展农业活动。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其也会根据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不断改变生产方式,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对环境最大限度的保护[2]。生态农业实行以来,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收益,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加速了现代化农业的进程,推动农业整体的发展。

2.2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基础,就是现有的农业资源。在生态农业发展逐渐成熟的今天,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不仅减少了农业生产产生的垃圾,还实现了诸如水资源等的合理节约,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给未来农业的持续发展积蓄了更多的基础,推动了农业的良性发展。

2.3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不仅对现有农业方式提出了改进措施,而且还对以往用不到的农业资源实行了开发探索,基于科学技术的支持,创新出各种各样的农业发展方式,这使得农村劳动生产效率、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都得到了越来越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一系列的举措,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并衍生出一系列绿色农产品,最大限度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业综合利用效率的提高[3]。

2.4加速了新农村建设

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生态农业的飞速发展。前几年,在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受到进口农产品的影响,使得我国农产价格持续走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以市场需求为整体走向,带动农民生产,提高其积极性,不断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使得农村经济得以全面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脚步。

3加强生态农业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具体措施

3.1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

想要实现农业长期高速的发展,就要明确自身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化结构的合理优化。在生态农业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提前做好市场调研,根据市场实际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并尽量选取符合当地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建立一体化生产模式,实现生产加工-出售的全过程优化。另外,还要时刻具备发展的眼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前瞻性,变废为宝,利用一切资源,以实现农业生产利益的最大化。

3.2协调生态景观和旅游行业的发展

近几年,农村旅游行业发展迅速,享受生态田园风光逐渐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力。各种农家乐项目层出不穷,使得人们短暂地远离城市的喧嚣,拥抱自然。所以,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加大了绿色旅游项目的投入,“农家乐”的形式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地结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农村生态景观以及旅游行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将越来越多元化[4]。

3.3完善生态农业的投资融资体系

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国家政策的支持给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也更便于其吸引外来资金的投入。但是目前生态农业的投资融资体系还不够完善,使得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制定完善的投资融资体系,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并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金的合理运用。外来资本涌入,不仅可以加快新市场的开拓速度,还能够推动生态农业进一步的发展,一举两得。

3.4实现农产品国际化发展

生态农业使得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要大幅度地增长,那么如果想到实现最终的经济利益,合理的销售至关重要。仅仅依靠国内的销售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实现的农业长久的发展,就势必要打开国际销售的大门。现今网络以及交通行业都很发达,可以借用信息化手段,传播农产品环保健康的优势,进而实现其国内外同步销售,快速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利益,进而提升我国农业方面的综合实力。

篇4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186-01

一、安徽花鼓灯起源

形成与发展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促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形式,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产生了民族民间舞蹈类型。安徽花鼓灯便是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内容。

花鼓灯真正起源于宋代。花鼓灯很好的结合了双人歌舞的情节特点与集体歌舞的情绪特点塑造了十分系统、完美的民间歌舞艺术方式,它的产生与宋代民间歌舞发展趋势十分符合。花鼓灯由于具备悠久的发展历史,流行区域十分广泛,产生了各种流派。

二、安徽花鼓灯发展存在的问题

安徽花鼓灯标志了汉族民间歌舞文化发展的高级水平。此外,安徽花鼓灯艺人利用舞蹈手法积极表达了本身的思想情感,同时安徽花鼓灯还采用了很多词汇与步伐对汉族人体发展情况实施了记录,在世界民族舞蹈中是很难找寻的。安徽花鼓灯不仅体现出了极高的文化价值,还拥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对发展形势充分认清,对安徽花鼓灯艺术很好继承与发展。安徽花鼓灯艺术在传承发展中遭遇了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安徽花鼓灯艺术内涵陷入了无人传承的困境。目前花鼓灯新兴艺人水平明显在降低,造成了安徽花鼓灯思想陷入了无人继承的困境。通过调查可知,虽然存在着花鼓灯的表演方式,但是根据老艺人的分析,目前的花鼓灯仅剩下一个空壳。造成这样的局面包含了很多因素,目前的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基本上没有时间安排练习,即便是能够凑到春节进行表演也不能完成花鼓灯的很多动作与技巧,这样不仅降低了安徽花鼓灯的审美特点,还导致安徽花鼓灯艺术内涵也逐渐萎缩。第二,由于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传承安徽花鼓灯人和艺术产生了被遗忘的危险。虽然安徽花鼓灯在20世纪80年代焕发了艺术色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理念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不少花鼓灯艺人逐渐被遗忘,同时被遗忘的还有他们的艺术。第三,目前不少流传花鼓灯地区的政府都集中精力建设经济,对保护花鼓灯生态艺术完全被忽略。

三、安徽花鼓灯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措施

(一)根据传统原生态民族文化,民族建筑风格特点,形成一定的规模标准,挑选具有标志性的民族群居自然村,构建保护花鼓灯生态区。具体措施为:针对保护花鼓灯生态区域联系就地和整体保护的措施,逐渐对淮河流域居民特点积极恢复,重点是对产生发展花鼓灯环境和艺人生活有效复原,在所属社区环境中原状保存文化遗产、自然建筑、传统民族等,促使其形成活文化。

(二)根据人们承认、熟练掌握花鼓灯技术、在发展花鼓灯方面具有巨大影响的要求,对一些传承发展花鼓灯人有效命名。具体措施:鼓励传统传承发展花鼓灯人组织相关活动,根据师承的方式积极培养新一代传人。

(三)根据传统花鼓灯传承人单元的相关要求,对花鼓灯重要文化艺术价值资料进行抢救。具体措施为:利用具有现代化特点的设备详细收录花鼓灯传承人表演特点与风格艺术,认真登记生活、玩灯过程,整理有关的史料信息,并且保存在相关的收藏部门。组织出版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成果。

(四)根据当地要求,建立有关花鼓灯基础设施。第一在保护花鼓灯生态区建立艺术馆,重点展示花鼓灯发展历史事件;第二是构建安徽花鼓灯艺术中心。通过展示花鼓灯艺术资料、花鼓灯舞蹈表演、花鼓灯舞蹈教学研究、收藏材料等,着重体现花鼓灯艺术文化、各个流派,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特点的花鼓灯艺术交流场所。

(五)根据国际化、高水平要求,组织有关花鼓灯艺术活动。利用积极开展讨论研究、表演节目、比赛交流等活动,分析当地民间文化信仰花鼓灯的原因,以便更好的对花鼓灯重要属性积极保存。展现保护花鼓灯艺术的成绩,促使大范围内的文化沟通,同时安排文艺团体参加国外演出,将这一宝贵的艺术扩散到国外。

结束语

综合分析,我们需要具备广阔的文化历史眼光,自觉继承发扬传统的文化遗产。采用合理的方式,不断宣传启迪,努力实行探索研究,最终形成文化历史的成功跨越。目前社会越来越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要不断调查和思考,这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安徽花鼓灯的传承发展工作依然十分艰巨。

参考文献:

[1]李芳.浅析安徽花鼓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7).

[2]韩枫.安徽花鼓灯的优质基因的传承与保护[J].大舞台,2010(06).

篇5

1大石埠水库水质状况

通过收集整理大石埠水库近4a的水质监测资料,并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类别分析,按照《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进行营养状态评价,结果表明:在近4a的50次水质监测中,Ⅱ类水15次,占评价总测次的30%,Ⅲ类水25次,占评价总测次的50%,Ⅳ类水10次,占评价总测次的20%;水库水体一直处于中营养至轻度富营养状态。自2009年起,大石埠水库曾连续出现中度富营养状态,富营养状态频次增加较为明显,水库水质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石埠水库的总体水环境质量尚好,但是水体的富营养程度相对较高,已经达到了中度富营养化水平。(2)通过近几年的实地调查,大石埠水库存在网栏养殖问题,特别是在入库径流河口地段的网栏养殖。由于养殖饵料的投放,造成水库水体的内污染源较重,而这些内污染源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无法通过具体的工程措施进行有效的修复。(3)水库上游及周边是桃林镇政府所在地及附近村庄。由于人们的日常生产及生活,使入库支流产生各类污染物,特别是在汛期,这些污染物流入水库库区,对水库的水质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库区上游地带的大量土地被开发成为农田,并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由于目前农药和化肥的广泛应用,农田的面源污染给水库的水质带来隐患。(5)大石埠水库是山地形水库,水库的岸线较长,水库的形状为狭长型,由于水库的防护带有缺失现象,特别是水库靠马陵山地段缺失较多,造成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以致形成的径流直接入库,从而影响了水库的水体水质。(6)大石埠水库在水流力学作用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库岸淘刷现象,有的易造成塌岸,因而影响了水库库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和防洪安全。(7)由于水库上游是马陵山的丘陵地带,大量的灌木和原有的林地被附近的村民开发种植,原有的生态体系被破坏的现象较为严重。虽然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但是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从而也对大石埠的生态稳定带来影响。

二、大石埠水库水生态修复措施

1总体思路和具体目标

根据大石埠水库的实际情况,从发挥区域生态功能出发,充分利用水陆植物的生态作用,以植物修复、重建和优化调整为重要手段,实行水库的上游地带、淹没地带、消落区域和水下区域的有效结合,进行库区生态修复建设。通过截留和净化污染物,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建设生物景观等措施,推动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库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兼顾库区的生态效益。具体的目标是:减少水库周围不必要的人为干扰因素,降低入库的污染物数量。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辅助以人工措施和工程措施,使遭到破坏的水库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逐步将其建设成为优质的水源地。

2大石埠水库水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

2.1防护带修复

建设3条防护带,种植乔木、灌木和果树。即在水库西10km左右,靠马陵山山体顶部,种植耐干旱和贫瘠的马尾松等,种植长度3km;在山体的坡耕地种植苹果、板栗等果树。

2.2建设隔离带

利用土地整理开发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在水库周围建设隔离带。通过工程措施的配套和乡村河塘的综合整治,以及村容村貌和村庄环境建设,特别是周边村庄生态环境的优化,为水库的生态修复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2.3建造生态浮床

采用木棍和钢丝固定一块水面,其中种植芦苇和荻草等。每个浮床大约为10m×3m。建浮床地点,一是在大石埠水库西岸的小桃林村附近,建造放置10个浮床;二是在水库西岸靠彭才村附近水面建造投放10个浮床;三是在水库东岸靠关汪村附近建造投放10个生态浮床;四是在水库东岸军民翻水站附近建造投放10个生态浮床。

2.4恢复与扩建湿地

恢复原黑龙潭水库到大石埠水库的湿地,协调处理历史留下的圈圩,进一步扩大湿地面积,拟扩建湿地30hm2。

2.5生态护坡

利用生态混凝土和生态砖种植芦苇和香蒲等。具体的生态护坡地段为,库区上游靠小桃林村两岸约6km,库区西岸靠彭才村约2km,库区东岸靠关汪村及军民翻水站约2km,水库管理所至西石埠村地段和道埝翻水站约5km。

2.6河道整治

对大石埠水库的入库河道桃林河进行河道整治工作。具体措施为打捞水花生和水葫芦,对河道进行浅表清淤。整治河道的长度约3km。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城市建设 环保节能 设计

一段时期内,一个城市的发展建设方案必须在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规划设计中得到体现,该方案是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依据。最近几年来,由于城市规划建设划和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没有同步落实,城市的环境的破坏性日益显现出来,由于环境得到了破坏,导致这个城市的发展进入一非正常循环的地步。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秉持环境保护理念。如何在城市规划中体现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该文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建楼宇和城市道路建设说起,研究城市规划中的节能环保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1]。

1.城市中的遇到的环保问题

首先水源受到严重的污染,现在城市发展较快,大量的人员涌入了城市,政府也大力扶植企业,工业大力发展,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被直接排入河道,在它们的作用下,水体收到严重破坏,水体被大量污染,且呈现恶化趋势,根据环保部门的报道,我国的有将近8成的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工业发达东部的淮河,几乎所有的城市河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有一半的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8成河水污染严重超标,已经不适合饮用,这些水体的污染也给我国带来了万亿元损失。第二是日益突显的噪音污染问题。现代城市汽车保有量大,已经各城市的娱乐活动导致噪音污染也非常严重,噪声污染日益严重,据有关数据报道,全国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的环境噪声超标。第三是大气环境已经严重恶化,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机动汽车的使用率大大增加,石油消耗惊人,但是汽车将大量的碳化物、氮化物、硫化物、粉尘等污染物质未经处理直接进入大气,大气环境恶化严重。我国又是一个烟煤使用大国,尤其表现在北方冬天的取暖和煤电的污染物排放,大量的粉煤灰被排入大气,空气中污染最多的是浮微粒,其中二氧化硫浓度高也导致了部分城市酸雨大大影响了城市发展,这有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并且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引起了温室效应直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更是威胁到人类的生存[2]。

2.城市建设中环保节能设计的具体措施

2.1全面治理大气污染的计划

城市在布局的时候应该对城市进行分类布局,划分出不同的区域,使某个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区域制定不同的方案。将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进行集中管理,并及时对这些地区的大气污染浓度以及它的范围和影响进行检测,并及时的反应出来,使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决策。我国大气中的悬浮颗粒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排放和大量的以煤炭为能源的高耗能产业,如何治理这些污染物,因此要求规划的目标最主要的是要改进汽车技术,使汽车尾气的污染达到最小,同时要提高煤炭燃烧的利用率,可以采用清洁能源代替这些高污染能源,比如天然气,太阳能、地热等污染少的能源,对高污染的企业要实行强行管理,不达标企业将有关闭的危险。对于汽车尾气的污染可以通过提高城市绿化率、采用净化污染性好的树种,依靠这些植物来净化空气。同时可以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运动规律和大气净化空气的能力,以及大气的环流特点,强化污染源的治理。

2.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和功能。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促进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改进城市的产业结构。

从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角度出发,规划发展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把“三高”农业和有机农业结合起来,规划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经济系统,形成良好的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农、鱼、禽水生生态经济系统,湿地综合利用开发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污水自净生态经济系统;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经济系统。在企业层面上要根据生态效率,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产品包装“绿色化”等措施,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区域层面上,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2.3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将城市中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矛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资源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调控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生态关系,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伴随着工业发展而加剧。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首先要使工业布局规划结合城镇规划,防止境外污染型工业向本市转移;要淘汰落后的工业技术,大力推广节约型资源、能源、原材料,减少污染性的工业技术和方法;其次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再次要发展生态型工业体系,建立好重点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机制,把保护耕地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和“三高农业”。从景观生态角度统筹安排城乡园林绿地的系统规划,在保护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良性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具有水乡和基础景观特色的园林式现代化城市。

3.结论

总之,在城市规划考虑中考虑环保节能设计的理念后,不仅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节约了能源的消耗,更能提升城市管理者的实力,提升这个城市的形象,为这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林业产业;生态化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并造成了严重的浪费与破坏。林业资源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新的发展时期内,林业产业需要积极进行转型,既要减小资源的消耗,又要尽量提高产业经济效益,而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探寻林业产业生态化发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概述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与传统的消耗型经济截然不同,它更加尊重自然环境的自我发展规律,在这种规律的基础上,对各种物质能源进行重复、多次的使用,从而起到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循环经济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其生态价值,因而也称之为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主张可再生原则、可代替原则、恢复及重建原则。对传统经济产业进行循环经济改造,具有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的特点。

二、概述产业生态化

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借鉴于自然生态化。实现产业的生态化,目的在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新时期,在这个阶段内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正是最成熟的时机。但是产业生态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最开始阶段,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和困难,但是经过不断的经验总结和积累,产业生态化的模式也会更加成熟。林业产业的生态化,需要对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进行全面的改进与创新,需要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掌握以下原则。一来,林业产业生态化,需要坚持融入循环经济的发展理论。当产业的发展需要作出一定的决定时,需要注意结合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与发展原则,做到减量化、再利用、再生产。二来,林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需要对林业产业系统内部的各项要素进行充分的分析、整合。确保在生态化发展理念之下,各项要素能够实现相互协调与统一,从内部入手,推动林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三来,林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需要对各项发展理念及措施进行可行性的考虑,确保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林业产业生态化能够得到发展机遇和认可。与此同时,林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并不是需要牺牲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而是要通过科学的发展措施,实现经济效益与自然效益的统一。

三、在循环经济理念下林业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首先从生产环节入手,林业产业需要实现清洁生产。这需要容源头着手,在生产环节中积极融入创新性科技,不断简化生产工艺流程,减小生产阶段的资源、能源的浪费。同时,在循环经济理念下,林业产业企业需要适当转变发展目标,在生产环节内,不断减小废物、废气的排放量。实现清洁生产,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以核心科技作为依托,在降低废弃物排放量的同时,也要不断降低排放废物的浓度和密度,尽量减小对自然环境、空气质量所造成的破坏。林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符合科学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因而势必会具有十分光明的发展前景。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经营管理者,需要积极的意识清洁生产的重要性,加大研发清洁生产科技的相关资金投入。同时,企业需要注意引进新型人才,积极构建生态化发展的企业文化。近年来,部分林业产业相关企业已经积极的从源头上开展了清洁生产,一些清洁生产工艺也被应用到了企业的生产环节中。其次,针对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之中需要的各种能源资源,需要适当的挖掘其循环利用的实际价值和可行性。经验显示,林业产业生产活动中所应用的一些能源资源具有很高的重复利用的价值,而实现循环利用,同样需要企业重视科技创新。另外,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资源循环利用的宣传与培训,逐步培养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为了更好的促进产业生态化的实现,林业产业需要立足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形势,制定完善的生态化发展体系,同时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对每一个部门的工作行为和质量进行管理和约束,使生态化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林业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需要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借鉴服务产业的发展理念,积极拓展发展业务。比如建立林业产业生态化发展园区,除了从事生产经营这些传统的活动之外,还可以利用产业产业优势的自然环境资源,开展生态体验园区。这样一来,之前的林业资源生长周期被有效延长,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相关企业本身,也可以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实现良好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文中详细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并谈论了循环经济下林业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注意事项。在新的发展时期内,依托循环经济理念走生态化发展道路,是林业产业转型的必经之路,也是保证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

参考文献

[1]荀明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视域下林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评《基于循环经济的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一书[J].林业经济,2014,(04).

[2]田昕加.基于循环经济的伊春市产业生态化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04).

[3]田昕加.基于循环经济的林业产业生态化[J].林业经济问题,2011,(02).

[4]田昕加.基于循环经济的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

篇8

将经营区划分成自然保护、经营利用、用材林经营、生态景观和木材培育生产等功能区,分别采取重点保护、一般保护、培育利用、旅游封育和立体开发等管理模式,建设森林景观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公益林、主体公益林、重点商品林和林下资源主体开发培育等基地,发挥公益林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作用。

2典型引路

不仅要在全国范围内选好试点单位,而且各试点单位也要先确定两个以上示范点。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面对多样类型的森林,必须以典型引路,试点先行,将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的具体措施落实到场级经营主体的行为上,落实到各林班和小班。阿里河林业局选址红星和兴阿两个林场作为示范点,把试点期间的更新造林(含西伯利亚红松培育)、森林抚育(含改造)、林木采伐和森林管护等森林经营的具体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

3改革采伐管理方式

①试行年度木材产量规划制度,在保证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不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的前提下,取消采伐限额和木材产量“双向限制”,仅控制一项采伐限额。即在伐区阶段严格执行“小班伐根控制法”,保证采伐许可证中的“采伐量”不突破;在造材阶段以年木材产量规划为指导,以林区出材料为参考,允许贮木场按木材个性及材质差异,合理灵活造材,摆脱僵化的综合出材料限制,切实提高商品材出材率和林木利用率。②简化采伐方式,将商品材采伐类型简化为主伐、抚育采伐、其他采伐,抚育和其他采伐可占主伐指标。将公益林采伐简化为抚育伐和更新采伐及其他,以抚育伐为主,注重发挥森林生态和社会效益。③优化林木及林下产品采伐、采摘审批管理,简化验收程序。

4建立可持续经营管理长效机制

①建立全方位的森林资源监管体系。强化林政稽查队伍建设,增加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投入,加大林政巡查和林政执法力度;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高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能力;增加森林管护站数量,改善基础设施,确保管护区域有效覆盖、相互衔接、联络畅通。②建立军事化森林防火体系,延长和修缮防火公路,开设防火阻隔带,完善防火通讯和监测网。③健全完善有害生物测报、防治、检疫体系。

5持续培育森林资源

加大绿化树种培育力度,实现科学育苗多样化、容器化、常绿化、良种化;注重特色种苗培育,改善森林品质,提高综合效益;不断提高母树林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母树生长旺盛、侧枝丰满、早结实结好实多结实;通过人工造林、补植补造、改造培育、中幼龄林抚育、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封育等培育方式,持续不断地增加森林蓄积,改善生态环境。

6大力发展森林经济,改变独木支撑林区经济的局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