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语文教学进度8篇

时间:2023-08-07 09:23: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语文教学进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进度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源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阅读是一种独立的行为,老师不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和阅读进行过多的干涉”。在这样的形式之下,老师就应该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进行充分的了解和领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呢?笔者结合小学自己小学语文实践谈谈个人看法。

一、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形成难点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教材中某些文字内容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缺少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中间媒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把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技术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不但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而情感的激发必须靠创设情境来实现,因为学生只有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才会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在阅读教学中巧用媒体,就可以创设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仔细、全面、深刻地体验课文内容,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为想象思维提供丰富的表象。阅读教学更是这样,必须重视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思维,这不仅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应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区别对待。这样,学生既不会失去信心,也不会自满松懈,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各自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二、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往往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个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同时,阅读是为了丰富学生的阅历,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等,是属于创造过程,而不应该是被接受。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诱导学生拓展阅读范畴,广泛积累阅读;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维,倡导个性理解,即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语言等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实现自我独特的阅读感受;带领学生感受、品味文本内涵,深化其个性审美,升华其情感体验,感悟阅读文本的内涵。

四、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很有影响力的。良好的习惯越早养成越好。学生的阅读效果和阅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阅读习惯,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比如,发挥想象,即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让学生看着文章标题,先不要急于进行阅读,而是进行猜想文章会写些什么,可以进行大胆想象。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我们应该大力发掘他们这方面的优势,可以的话尽量将自己想的写下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将不懂的字词进行画线做标记,阅读完后要善于查找工具书弄懂这些字词等。

五、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稳定性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提高说话、作文能力。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要让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使之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例如,每周开设一次阅读活动课,让学生分组交流这一周的读书心得;定期组织“故事大王比赛”“诗歌朗诵”“经验座谈会”以及“我是阅读大王”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书,从书中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阅读交流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学生收获阅读真谛的良好机会,因此,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或者让学生针对阅读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者鼓励学生根据阅读内容进行辩论,又或者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这种交流方式不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励着学生对阅读文章进行积极的思考与评价。

总之,小学阅读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才会真正爱上阅读,真正受益一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探索阅读教学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从多方面入手,为阅读教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C

1.突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一直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演得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练得少”。一节课40分钟,学生读书活动的时间不足三分之一,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讲解、提问等活动所占用。这种满堂讲、满堂问的教学模式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语文这一母语课程的学习特点,明确地认识到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教师问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从长期的阅读实践中获得的。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变“三多三少”为“三少三多”。“三少”即教师少问、少讲、少演。“三多”即学生多读、多思、多写。“三少三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根据编者意图,根据课文特点,根据学生实际,综合设计默读、背读、速读、精读、品读等读书活动,引导学生知形悟神,发现句子表达形式、感悟语言内涵和美感,学习写作方法。例如,在教学《花钟》一课时,我抓住花的形状特点指导学生朗读:“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让学生要像吹小喇叭一样响亮地读出来;“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让学生微笑着去读。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才能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阅读的乐趣。

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其语感的形成。朗读得越多,积累的词语、语句就越多,对词语、句子以及篇章的理解就会越好,就会使学习者具备出口成章的基本能力。学生结合朗读过程中获得的体会,联系实际场景,利用已经积累的语言知识,就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

3.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络,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教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4.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从而体会人们对总理的崇敬之情。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词句通过比较弄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来学习写作方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师要不断地思考、学习、实践、反思,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只有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实现学生阅读的高效。

参考文献:

篇3

一、 悬念引读

在阅读教学开展之前,我们教师要善于悬念创设,让学生在好奇中投入阅读。小学生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力,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教师设置的悬念,集中注意力进入到对篇章的阅读中。

例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刚刚学习了《开天辟地》这则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学生对有了初步认识。可以利用这一内容导入新课,从中国古代神话引出古希腊神话故事,给学生设置悬念:“火是古希腊的一位英雄从天上盗下来的。这位英雄是怎样将火种带到人间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个悬念使学生对这一神话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阅读课文进入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探索问题的答案。学生们读到普罗米修斯因为盗取天火帮助人间,被天神惩罚时,自然会被普罗米修斯的牺牲精神所感动。在阅读教学中,恰当的悬念能让学生进入文本的人物和故事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交流。

二、 情境助读

很多学生认为语文阅读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展开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就不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阅读教学中应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转换文本形式,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埃及金字塔特点及建造过程已经有详细的说明,但是小学生在阅读时,由于知识储备有限,不能完全明白具体过程是什么样的。面对学生的种种疑惑,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图文并茂、动感十足的动画,将金字塔的特点及建造过程用动画形式直观地展示,学生就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所表述的内容,从而有条理地理清课文结构,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总结。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可以用现代白话文来表达兄长对弟弟的思念,联系中秋节家家团圆的景象,体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这样变换诗词形式的教学方法较为新颖,拉近了小学生与古诗之间的距离,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三、 以写促读

完成了文本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反思,剖析文章的结构、布局,感悟文章的意蕴,学习优美的语言,从记叙文中学习清晰、有条理的叙述方式,从说明文中学会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对文本不能只停留在阅读中,还应该在阅读之外进行认真的反思,让学生由课堂阅读学习走向课外实践操作,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实现多种能力的提高。

例如学习了《长江之歌》,学生通过优美的文字,了解了长江的源头以及长江悠久的历史,对长江增进了感情,同时认识到了现代诗歌的魅力。在课堂阅读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歌颂亲人、家乡、祖国,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语言形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习了《蓝鲸》一课,学生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有了初步理解,对说明文的写作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课后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或者事物,运用课堂上学习的说明方法,来进行说明文的写作操练。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优化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一些十分新颖的教学资料,同时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产生了相应的要求。新课程对学生来说也是全新的体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其与相应优化措施分析如下:

一、教学计划中的问题过于单调

有些教师的教学计划中设计的问题比较单调,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下面的教学。可以参考教学《泉水》一课,提出一些有一定难度和层次的问题,比如,“描写泉水来到的不同地方时,作者为什么不全用‘来到’,这样对课文的感情会有影响吗?”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到作者选词的微妙与细致,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对于一些教材的安排,如果教学不经过甄选和具体化就教给学生,学生并不能马上找到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例子,这样不便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学习。

以《地球爷爷的手》为例,教师可以在开始之前设计这样的问题:“大家喜欢玩风筝吗?是不是感觉它越飞越远好像要飞走了,但线挣脱后它还是会落下来吗?”学生肯定有很多想法萌生,联想起很多生活中的经历,这样对课文的学习就不再那么突兀和生涩了。

三、教学反馈不够及时全面

一些教师在教学后很长时间才进行教学反馈,不能及时听取学生的感受和意见建议。这一问题其实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够的体现,导致教师不能科学地评价自己的教学成果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或进度。

教师应该在课堂内外都做好与学生的互动,不只是单纯地进行教学进度和完成教学任务,忽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还应该对全体学生进行鼓励,帮助接受慢的学生,保证全部学生整体的进度和能力的培养。

总之,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新的契机,教师要把握好,处理好,控制好,面对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不断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方式,也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以后各种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琳琳.小学语文诊断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郝春立.基于小学语文测评的SNS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2010.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过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03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018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联系并不大,这样也就忽视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过渡教学。然而近年来小初衔接严重脱节的现象日益显著,绝大多数小学生在升入初中后,无法良好地理解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导致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不理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过渡教学,为小学生进入初中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一、树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过渡教学意识

在以往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几乎没有对小学生进行过渡教学,而且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在知识方面也没有太大联系,其教学内容也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阶段性的教学特征,这一特征在学生进入六年级之后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小学语文教师对成绩非常重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一味地赶超教学进度,将大把的时间用在小学语文的复习课程中,对小学语文的全部知识点进行梳理,为全面复习做好准备,然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反复练习,让学生牢固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在复习中做到“点水不漏”,这样一来学生的成绩是有了显著提高,教师也认为是为学生的小学阶段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然而这样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毫无创新可言,这样的复习知识对过去所学知识的机械重复,同样也只是让学生带着高分成绩进入初中。小学语文的作用主要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还要注意的是在为学生奠定知识基础的同时还要注重学习的延展性,尤其是知识的过渡性与持续性。我们通过初中的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它与小学语文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知识难度和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就这种情况看,小学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进入初中后语文成绩严重下滑的现象就有了解释。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过渡教学观念,让学生能够在进入初中后快速适应初中的语文教学方式。

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量并不大,教学进度也不快,关于重点的知识内容教师都会重点讲解,并且会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练习,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都比较具有针对性,教师也会对学生的家庭作业进行细致的批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掌握。在中考时,语文考试的内容并不多而且难易程度也适中,学生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对知识点进行反复练习,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然后将所学习的知识认真作答,拿到好成绩是不太困难的。然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难度加大,知识点增多,不仅要求学生背诵和记忆,还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速度也逐渐加快,由于教学内容多,很多知识点都是一带而过,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量明显加大,教师在进行批改时也只是粗略批阅。在初中考试中,语文考试的内容多,难度加大,而且考试时间也非常有限。要想让小学生在进入初中后能够快速适应初中语文教学,就必须将小学语文教学与过渡教学相结合。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所学习的修改病句中,教师可以增加“主、谓、宾、定、状、补”等语法知识,让学生能够提前为修改病句做准备。再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所学的《石灰吟》中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方式,然而在小学语文中没有涉及这一知识点,教师只能解释为借物喻人,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教师不能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错误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进入初中再改正。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要培养学生专心认真的习惯,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遵守课堂纪律。第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将重点词汇进行标注,将运用的手法批注在旁边,甚至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对文章进行评析或者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受。第三,培养学生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不需要家长监督就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第四,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说话的胆量,让学生能够大方得体地说话,并对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说恰当的话、说礼貌的话,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第五,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形成写日记的习惯,摘抄一些美文中的词句,积累文学素材。第六,指导学生恰当利用参考书和工具书,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一些问题时,要学会自己查阅参考书和工具书解决问题。

四、增加小学语文教师与初中语文教师的交流机会

小学与初中是完全不同的独立教育场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与初中语文教师能够交流的机会也相对较少,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过渡教学,而且小初语文教学衔接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将小学与初中有机联系起来,建立小初语文教学衔接交流制度,将过渡教学作为一项改革内容让中小学教师进行讨论与交流,还可以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教师关于过渡教学的交流会、座谈会等等,邀请教师到小学和初中听课,通过相互听课去了解双方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这样就能够给小学教师学习和借鉴的机会,让小学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小初语文过渡教学。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教育 教学评价

苏教版小学语文朗读过程就是学生理解的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行为,不要让语文教师的分析讲解取代学生个体的自我阅读实践,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地阅读,并在此过程中发散思维、感悟情感,进而收获思想的硕果。因此,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读”有着重要的地位,笔者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效的朗读培养策略,以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促进学生发展。

一、符合学生心理的朗读教学评价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在课文朗读过程中应该投入感情,模拟语言情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能实现郎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有机结合。所以,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培养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能力的必要途径和手段。然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却普遍存在不好的现象,如课堂上有的学生不想举手朗读;有的学生朗读时面红耳赤,声音很小……都说明学生对于朗读缺乏兴趣。

笔者认为应该有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适当的评价过程和方式,用以促发学生想朗读的心理。如对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朗读效果好的学生给予肯定评价:“朗读得真棒!”“你读出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听你朗读课文就是一种享受!”“请你再读一遍,让大家学习学习!”“多美妙的声音呀,老师觉得,你长大后会是一位优秀的播音员!”

又如评价学生朗读不够好的时候,要含蓄而鼓励:“你朗读很有感情,如果把字音读准,就更好啦。”“你的音质真不错,若是声音再大些,效果会更好。”如此一来,学生会不断地在朗读过程中思考、体会,而又在听的过程中对照、分析,这样就会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真正体现学生朗读的价值。

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受到鼓励和感染,进而形成极大的表现欲,催生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原动力,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教学过程的。

二、活用机智,换位思考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所以琅琅书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以读促讲、以读促答,目的就是促进有效教学。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质量呢?笔者以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朗读的时间交给学生,同时体现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创新指导,提升学生的朗读质量,并在其过程中发散思维、感悟情感,从而收获思想的硕果。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江南》时,学生很容易读这首诗。学生的朗读是“江――南――可――采――莲……”,这样“慢悠悠”拖得很陶醉,“说唱”得有模有样。这时,执教教师大声说道:“同学们,老师也来读一读,大家好好评价一下,好吗?”学生悉心地倾听着。这位教师却有意用学生刚才朗读的声调朗读了一遍,这时学生踊跃举手评价老师的朗读。有的说:“老师,你读得很慢。”有的说:“你像在唱歌。”还有的说:“你和我们朗读的一样。”这就是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换位思考与评价。学生一定会抓住表现机会。接着老师就让学生矫正和示范。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找到自己朗读中的问题,并提出修正想法。接着教师进行了标准示范,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效果显著。最后,在大屏幕上展示鱼儿戏莲叶的图片,图文并茂,让学生欣赏和感悟采莲人愉悦的采莲心情。所以,在朗读教学评价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示范指导,使学生找到自己朗读训练中的长处和问题,不断地改进,进而提升朗读质量和水平。

篇7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49-01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形式合理地组合,利用可视化、情境化、游戏化、互动性的表现形式,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猎奇心理,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接受知识,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发挥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进多媒体课件,无疑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是一条探索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新途径。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进行艺术加工,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创设美妙的意境,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多媒体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产生良好的影像效果,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所展现出的是神奇瑰丽的情境:五光十色的海水、美丽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龙虾、彩色的海鱼、千奇百怪的贝壳、庞大的海龟、自由飞翔的海鸟。一幅幅真实照片可以让学生从视觉、从直观上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明白了珊瑚、海参的模样,贝壳的千奇百怪。因此,多媒体将抽象变为形象,把语言文字变成立体可感的图像真实再现,让学生能见其所未见,闻其所未闻,准确认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事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激发爱国教育

小学生品质正在形成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和道德情操,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而且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呈现文本中祖国山河壮美的画面,再现文本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和感人事迹,让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境,情感受到情境的感染和熏陶,激发它们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以英雄人物为榜样,把积极的情感有效地转化为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如在教学《梅花魂》时,结合课文播放爱国人士的视频故事片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此紧扣课文,挖掘教材内涵,恰当运用多媒体的丰富资源,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既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又使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培养理解能力

多媒体呈现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形象、生动,启发了学生思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捞铁牛》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将捞铁牛的过程分为潜水摸牛、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牛架相栓、铲沙浮船、划船拖牛、拉牛上岸这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都用动画的形式来显示,教师既可以分步骤演示,也可以连在一起完整播放。这样,学生就清楚看到“沙铲到水里后船逐渐上升,绳子越绷越紧,铁牛渐渐上拨”等一系列的现象。文中重点的地方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解决了,原先还不甚理解的学生思路也清晰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是认知的核心,唯有思维的参与,才能真正深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单凭老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教学难点,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采用适用的教学方法,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如何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显得至关重要,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调动学生视听功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许多同学对于“人”字形线路感到难以理解,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再现了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行驶的过程,再根据课文内容由学生进行演示,火车头在“人”字形怎样 “拉”, 火车尾怎样“推”; 火车头由“拉”变为“推”, 火车尾由“推”变为“拉”。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就能轻松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真实再现,具体可感的特点,让学生能见其所未见,闻其所未闻,准确认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事物,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篇8

而所谓的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一、什么是阅读

我们这里提到的阅读主要是指学校阅读,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式。阅读能够最直接地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阅读教学中的难点。正所谓“万事开头难”,阅读习惯的培养宜早不宜晚,教师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能力,为阅读打好基础。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

相信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错,兴趣的确是促使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从心里就喜欢阅读,这样阅读才会坚持下来,阅读习惯才能够养成。如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爷爷和小树》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为主,可以先给学生讲相关的故事,或者是让学生自己和同学交流讨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猜一猜爷爷和小树的故事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二)制定科学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

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实施。没错,不管是干什么都要有合适的目标。在教学上也是如此,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制定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植物妈妈有办法》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学习目标,比如,(1)通过自学或者同桌合作学习认会本课中的字词,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2)通过大声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最好;(3)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中的内容;(4)演一演课文中的故事。

首先,这几个目标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并不难,都是可以独立完成的,而且其中的“比一比”“演一演”都是容易引起小学生兴趣的。其次,这几个目标在阅读之前明确给学生,有助于学生阅读思维的连贯。同时,也保护了学生阅读注意力的集中。

(三)创设相关情境,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习的前提。所以,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所以,教师要在课堂开始时就先设定好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和感受。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思考相关的问题,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演情景剧的方式让学生来感受孩子们的快乐以及巨人的愤怒,小孩子是最容易被带入情境中的,在情境中学习也是感受最深的一种方法,仿佛身临其境,自己就是其中的主人公。这样,学生的理解一定是最深刻的。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