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金融科技治理8篇

时间:2023-08-07 09:23: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金融科技治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融科技治理

篇1

【关键词】科技金融 天使资金 风投

事实表明,无论是能否抓住新技术革命浪潮给我国带来的机遇,还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抑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要依靠自主创新科技。为此,就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使技术和资金高效融合,全力拉动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无锡是长三角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江苏省首个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自2010年来,无锡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

一、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现状——无锡科技金融建设的做法

在金融有效支持科技发展方面,各地政府做出了很多有益尝试。无锡科技金融建设以“创投先行、信贷跟进、上市助推、多种金融工具并举”为总体思路,经过近3年的努力,形成了一套的科技金融服务新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一)大力推动股权投资体系

2009年2月份,《无锡市创业投资引导发展专项资运行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引导发展资金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由市级财政预算安排,分5年逐步到位。”三年已累计投资6.4亿。另一方面,吸引市场各类创投机构前来投资,自2009年来,新增创业投资基金93家,管理资金新增180亿元;新增股权投资基金8家,管理资金新增170亿元。共有115家企业共获得创投机构的投资93亿元,为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二)不断完善科技信贷体系

在政府的支持下,江苏省内首家专业科技支行-农行无锡科技支行于2010年9月成立,并明确客户是“科技型”和“中小微”。科技支行根据客户的特点创新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品种,目前,共开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账户251户,其中已向103户科技中小微企业累计发放贷款7.2亿元,户均贷款近700万元。在科技支行贷款企业中,首次获得贷款的企业63户,占61%;贷款以无形资产质押和个人信用保证的企业47个,占46%。并有12家商业银行成立了科技贷款专营机构,多家银行开展了专利权、商标权等“五权”质押融资以及信用贷款,以加强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服务。

(三)持久助推科技企业上市

无锡出台鼓励企业上市的政策意见,建立了市、区和镇“三位一体”的上市工作推进体系,为企业上市提供咨询服务和政策扶持。按照“贮备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规范一批”的工作思路,厚基础,排梯队,扶重点,推动企业多渠道、多形式上市。目前无锡上市企业数量和首发融资规模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五,到目前全市共有81家上市公司,首发融资总额530亿元,其中创业板13家,融资56亿元。另有2家已通过创业板审核,计划于近期发行。

(四)逐步完善科技金融平台建设

近年来,无锡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科技金融建设推进政策,建立完善了政策推进体系。建立了市科技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会研究科技金融建设发展相关工作;建立了科技金融专项统计制度,定期调查统计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无锡于2009年设立无锡产权交易所,近几年更着力完善科技企业股权登记托管、知识产权登记评估和企业信用等基础服务,以及产权交易和融资等功能服务。

二、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瓶颈——无锡在实践过程中的难题

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推动,而科技产业的发展则需要金融的强力助推。但科技与金融本属于不同的产业,在融合的过程中必然面临很多困境。在无锡的实践过程中,集中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如何加大银行体系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规模

无锡共有23家商业银行机构,但只有2家商业银行设立了科技支行。到2012年6月末,无锡市银行和小贷公司等对科技企业贷款余额不足650亿元,而同期银行系统的贷款余额为7800亿元,占比不到9%。科技型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的渠道少、难度大、规模小。

究其原因,一是银行贷款审批制度。由于级别问题,在无锡的绝大部分银行是商业银行支行,贷款审批额度较少,超过额度的贷款需经分行审核批准,而分行审批程序多,时间长,多数企业不得不转向其他融资渠道。二是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大多数银行仍将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与其他贷款按同样标准考核,造成银行员工没有积极性放贷,没有积极性改造业务流程以适应科技企业特点。三是短缺复合性人才。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有着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点,而银行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二)如何更好地满足初创期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

创业文化在无锡根深蒂固,创业种子星罗棋布,尤其自2006年4月,无锡市提出“530计划”(计划5年内引进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后,许许多多科技创新项目落户无锡,这些项目对资金的需求比较大,但却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究其原因,一是创业企业在初期既无固定资产,也没有净现金流纪录,很难从银行获得所需资金。二是风险投资基金通常投资于已具有一定规模的创业企业,刚刚创业的科技型企业也很难得他们的垂青。

从国外经验来看,天使投资在这个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一投资形式目前在我国几乎处于空白。当前国内初创期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以无锡为例,自2009年到今三年来,市和区各级政府逐年安排专项资金,充实天使资金,累计投资6.4亿元,投资初创期科技企业340多家。政府出资成立的天使资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创期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但是渠道单一,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同时也带来其他的一些问题。

(三)如何解决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作为资金需求方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拥有包括银行、风险资金在内的资金供给方不拥有的信息,比如中小企业更加了解即将上马的项目的市场前景、预估利润、潜在回报,更加清楚融到的资金做了何种具体用途,是否用在双方所指定的项目和用途,更加知悉项目运作的实际盈利信息等等。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经济后果主要是“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会使风险较低的资金使用者退出,融资市场上就只剩下高风险的资金使用者。道德风险的存在使资金提供者的行为更加谨慎,甚至可能放弃提供资金。

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本质是企业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只有让双方的信息尽可能的对称和充分,才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三、展望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没有金融创新,科技创新会寸步难行,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结合才能使我们的经济转型进入到内涵增长的轨道。

据调查资料显示,美国的科技风险企业成长,一般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种子期,产品处于研发阶段,需要注入资金用来支持研究和开发,这个阶段大约为1~2年。所需资金一般不多,投入的资金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一般是自己从亲朋好友处筹集、政府支持及天使投资。风险企业运行2~5年后,有了确定的产品和市场,进入第二个阶段即成长期,需要注入资金来提高生产和销售能力,并进一步研发使产品优化,所需要的资金量也比较大,投资成功的概率比较大。其资金来源一般是风投机构的风险投资资金。等科技企业产品的销售上了轨道,就进入第三个阶段成熟期,为进一步扩大生产,投资企业想扩大生产,筹集资金的最佳方式就是IPO,风险资金也将完美撤出。

科技金融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来重点服务,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应从天使资金、创业投资、银行科技信贷、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科技保险等多个领域系统化展开。

(一)增加天使基金的来源渠道,扩大天使基金规模

事实上,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创性的科技创新一般都发生在小企业,这些处于萌芽状态的创新幼苗普遍需要得到资金的支持。天使资金的介入是对科技项目初创期最好的支持,一是因为天使资金来自于民间,渠道广泛,规模较大,二是由于天使投资者都是一些复合型人才,会带来初始阶段众多企业生存管理所需要的经验,为其创造发展所需良好的成长环境。更重要的是,天使投资人是用自己的资金去判断的,分析会更加认真和负责,更加严肃和科学。这样既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科技项目筛选的正确性也会大大提高。从美国的实践来看,谷歌、苹果,美体小铺、星巴克,这些行业领头企业,在早期都接受过天使投资者的帮助。

由于法律保障不足、退出机制不健全、天使投资项目缺乏有效的信息传播途径等原因,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激励天使投资发展的良好氛围,这导致许多早期的创业团队无法及时得到资金和管理的孵化支持,也直接制约了我国天使投资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应大力创造相应环境,引进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投资领域,增加天使基金的来源渠道,扩大天使基金规模。

(二)培育和发展高质量创业风险投资

撒切尔曾反思,英国好的大学、教育和人才科技都不比美国落后,为什么高科技落后美国10年,她认为差就差在风险投资上、差在金融创新上。

近几十年来,美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尤为引人注目。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都是从美国兴起并迅速扩散到全球。这些成绩的背后是风险投资体制,或者说是一个把科技创新者和科技的投资者撮合到一起的机制。风险投资家集合社会的资金,发现、培育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并将其中的佼佼者推向资本市场。事实证明,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计算机、八十年代的生物技术一直到九十年代的网络,就是这套机制使得美国一直引领世界的科技潮流。对硅谷的一项调查表明,1970年以后成立的科技型企业,有30%把风险资本作为主要创业资金来源,15%的企业则明确表示,在创业的头5年中,风险资本是他们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创业风险投资总量、增速与投资活跃程度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良好格局。据有关统计,2011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共募集完成382支基金,募集金额达282亿美元,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141.8%和152.5%。但是,我国创业风险存在着投资阶段偏后,风险承受能力偏低,以及增值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鉴于此,应加快我国风险投资从量到质的:一是继续增加各级政府设立引导基金,逐步形成上下联动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体系;二是继续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形成市场化操作;三是建立国有创业投资管理制度,目前国有创业投资占据近全行业1/3,要创新各方面的制度,包括资本筹集、转让退出和激励约束机制等。

(三)创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机制

众所周知,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为银行认可的抵押品和担保,银行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风险较高,担心出现大量坏账损失而不愿放贷。银行应创新各项机制来更好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

首先,创新风险识别和控制机制。一是建立专业的客户经理队伍。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行业特点,为其提供有专业理论背景的服务人员,提升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二是建立专业的风险评估体系,根据企业的授信金额、信用等级、担保方式等因素,实行差别定价。三是建立与创投等其他资金提供者的合作关系,实现信息的有效互享。四是建立“外脑”库,聘请外部专家,充分发挥他们对科技型企业的专业判断能力,提高融资决策的科学性。

其次,创新针对科技企业的信贷产品。针对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科技型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对于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灵活组合运用未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知识产权质押、订单融资、保证担保等多种方式给予信贷支持;对已经或即将引入私募股权投资的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优质科技企业,则可提供股权质押贷款。

小平同志对科技和金融分别有着精辟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历史经验表明,金融只有和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才能造就人类社会的长周期繁荣,加快科技与金融结合,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朱心坤.《硅谷银行对推进我国科技金融的几点启示》,华东科技,2011.6.

[2]王中华,胡晓峰.《真正的科技银行—记全国农行系统及江苏省内首家科技银行农行无锡科技支行》,现代金融,2011.8.

[3]束兰根.《科技金融融合模式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新金融,2011.6

篇2

关键词:金融科技;住房公积金;应用

金融科技是近几年的新兴词汇,也算是一个科技舶来名词,从国外流传而来。科技金融从专业核心技术来看包含: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以上这些技术已经全面进入到我们的生活。金融科技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行业模式多样,这些业务模式从专业角度通常分为市场设施、投资管理、支付结算、资本筹集四大方面。在以上四方面的应用中,金融科技推动住房公积金的改革应用也极具社会价值,值得深入探究。

一、我国住房公积金现状

随着住房公积金改革的需求逐年升高,住房公积金管理单位也将会面临大幅度的改革,由原来的事业型单位转型,逐渐投入到市场经济建设中去。我国住建部也明确指出今后工作重点:优化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建立政策性的管理金融单位,提高中低收入水平人群的租房和购房的能力。此项重要的工作指示也对住房公积金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如何迎合市场研发出好的产品,产生盈利的同时在改革过程中又如何能满足顾客的需求。这无疑是对每一位行业管理者以及基金规划人员的巨大挑战。

为了解决实施问题,国务院推出了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及方案,在各个地区通过网上业务及线下工作人员相配合,对工作流程进行了不间断的改进,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为群众办事,提高了大量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解决了人民群众在买房住房方面的大量现实问题,促进了住房公积金的改革进程。

二、应用于住房公积金中的金融科技

(一)大数据

随着科技的进展,大数据时代降临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也成了金融科技工作业务人员的必备技能之一。由于大数据具有多样、高速、大量等优势特点,应对不同客户的需求与海量信息数据,传统的人工业务人员将客户信息录入系统时易造成的信息交叉错误等问题,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下将得到有效解决。此外,大数据技术在住房公积金改革中的应用不仅能高效满足客户的量身定做要求,还能有效降低成本,大幅度提高了业务成功率。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研发人员及业务人员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2]。

为了更快推进社会文明的进展,信用体系的构建越来越有必要性。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住房公积金信用体系是政府推进住房公积金改革中的一大重要决策,用大数据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为不同用户设定不同的申请贷款条件,实现信誉制度下的办理贷款类型多样化。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将用户类型分类,从而确保每一位用户享受最有益的服务,实现住房公积金贷款分配的公平性。如今,不少地方的银行及住房公积金管理平台都进行了合作,用户需要在银行管理系统中进行个人身份的验证,提供真实有效信息,住房公积金管理平台再与银行签订各种合作协议,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在如此的管理申请贷款产业链中,实现用户与平台的利益共享,用户的信息安全保障度足够,达到高程度的合作品质。

(二)数字认证客户身份

由于网络环境存在一定的虚拟性及大量不确定安全因素的影响,所以线上办理住房公积金业务时,对客户身份进行快速准确的认证显得极为重要。如今,越来越多的数字认证方法对用户身份的准确性提供了很大意义上的保障。一般对用户身份的认证方法分为以下几种:第一,静态密码认证,通过提前预设数字或文字、问题等方法,对身份进行核实验证,预设的密码复杂程度越高,则身份验证安全性越高;第二,信任物体保障下的身份验证,主要通过对能有效证明身份的固有物件进行识别认证,如固有手机号的短信验证、固有邮箱的邮件认证、动态口令牌、网银盾、账号好友识别等;第三,对生物特征进行验证,人体拥有很多特有的生物特征,如声音、指纹、虹膜都可以用来对客户的身份进行验证。以上三种验证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全程度保障逐步提升,往往运用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身份验证时达不到很高的安全要求,所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采用两种或三种方法同时验证,更能保证客户个人信息安全的万无一失。利用数字技术认证客户身份,能够解决传统的人为审批带来的误差,此技术的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人工业务人员起到了促进作用,增强了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杜绝掉了大部分的怠慢懒惰行为。

(三)人工智能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如今,人工智能在很多行业领域的应用逐渐广泛化。在住房公积金管理中,人工智能主要应用于客服問询,优势在于能够避免大量的人工资源损耗,降低成本预估,提高了在线问询率,进一步适应了整个社会进程的发展,同时避免了人工情绪化处理客服问题等弊端。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机制;金融技术创新能力

1.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技术创新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技术创新能力与先进外资银行相比,在创新组织管理机制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直接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成立专门从事金融产品研发的部门,所有产品都由各业务部门归口管理,产品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整合,导致金融产品创新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功能整合不够,难以形成对市场具有“冲击力”的“拳头型”产品。

其次,新产品开发流程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在产品开发前缺乏有关产品创意的内、外测试,缺乏对产品目标客户的量化调查,也缺乏对其他竞争者产品的市场调研;二是表现在产品开发之后、全面推广之前缺乏全面的营销组织计划,缺乏必要的市场试销和反馈的过程;三是缺乏产品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分析。

再次,缺乏对技术创新产品的系统化管理。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来协调各业务部门协同完成某些产品的创新,使有些新产品,特别是高技术含量的电子银行产品、投资银行业务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和营销等缺乏系统化管理。另外,由于缺乏全行产品的统一管理,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各类产品系列的决策会因为信息不全而出现失误。

2.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2.1市场导向原则。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是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也必须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企业、个人的具体金融服务需求展开。

2.2统一、集中、集约原则。对产品研发工作,要实行统一管理,集中研发,集约经营。要围绕整体目标统一规划,发挥人才、资金等资源的集中优势,避免产品研发的随意性和重复建设,这是研发精品的技术保证和物质保证。

2.3前瞻性原则。金融新产品开发具有技术密集的特点,研发一个高质量的产品,投入大,时间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客户需求千差万别,金融产品的升级和更新换代是不可避免的。要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就必须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注意产品的可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2.4效益性原则。追求经营效益是商业银行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研发产品,最终目的是赢得效益,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应该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如果有的产品占用了资源或付出了大量劳动却没有带来多少存款或收益,甚至还赔钱,那么这个产品就不是成功的,就不值得推广。

2.5安全性原则。金融新产品研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制度建设与产品开发同步进行,对各种可能引发风险的环节要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落实相应的监控手段。同时要制定应急措施和风险补偿机制,在风险出现时能够尽快制止。当技术手段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时,不要急于开发和推出风险过高的产品。

3.建立科学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的具体内容

3.1要强化商业银行内部的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要求全体员工都要有金融产品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因为只有人人都具有了金融产品创新意识,大家才会留意国内外的各种金融产品信息,才能认真分析研究现有金融产品的利弊、才会产生改造现有产品的冲动;同样,只有人人都具有了金融产品服务意识,大家才会热情地向每一位新老顾客进行宣传,才能积极地营销新产品、改进新产品。

3.2构建金融产品创新技术平台和组织架构。第一,成立金融创新委员会或相应的职能部门。该委员会(部门)负责审核新产品开发的可行性,决定是否上报总行或者施行试点,决定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新产品开发小组的组成和解散,协调各专业之间的关系等,发挥对新产品审核、监督和推进的功能。第二,成立专门的产品研发部门,该部门按产品的大类进行组织细分,主要由产品经理组成。商业银行内部的研究开发机构应具备三大功能:信息中心,负责各类信息的搜索、整理、分析与反馈,为高级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为客户经理管理营销提供指导。第三,组建跨部门的新产品开发小组,该小组可以在金融创新委员会的授权下,由产品研发部门负责牵头组建。该小组主要是商业银行为完成某跨部门的特定产品开发任务,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由小组经理领导的工作组,参加小组的有关人员一般受本部门和小组负责人的共同领导。在开发任务完成后小组撤销,产品移交产品研发部的相关产品经理,小组成员重新回到各自岗位。

3.3要建立科学的跟踪分析机制,加大新产品研究力度。市场研究是产品创新的基础,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商业银行都应建立高度灵敏的信息收集、反馈及处理系统,研究社会经济环境,密切跟踪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注意学习国内外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最新成果。必须突破传统的产品研究的思维局限,不但要调点客户、重点行业,而且要调查潜在客户、新兴行业。通过了解市场,分析市场,把握市场,实现高质量的产品设计,研发出名牌金融产品。通过建立科学的跟踪分析机制,理顺新产品开发机制,使新产品研发工作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3.4引入银行品牌竞争策略。一是银行品牌竞争策略必须纳入商业银行的整体战略中,并得到其他相关策略有效的配合;二是要建立专业的银行品牌管理部门,主要包括建立战略性品牌管理部门和培养品牌经理;三是要明确并全力维护品牌的核心价值。银行品牌核心价值决定了银行品牌定位,是银行品牌个性化的体现,具有独一无二、难以模仿的特质,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客户对银行品牌的忠诚度,塑造银行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品牌服务。

3.5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同步进行。要建立有效的银行风险内控机制,要形成良好的管理监督和合规文化,把银行风险的内部控制纳入到银行的整个文化之中。要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借助数据仓库等银行业务信息处理系统建立起对新业务的监测系统,并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对业务创新风险做出正确的评估。将控制活动和责任相分离,高级管理层将责任划分明确,避免让同一员工承担相互冲突的职责。并且要求高级管理层能及时的发现和调整这种潜在的责任冲突的情况,使其冲突最小化并进行严密的监管。

3.6建立科学的产品成本效益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产品成本效益评价和定价体系对于商业银行金融技术创新能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较为常用的是推行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进行产品成本效益评价。作业成本法的首要作用就在于根据多重的成本动因将共同成本分配到商业银行每一项作业、产品或服务,不仅能够准确反映每一项产品、服务所消耗的资源,而且引人了有效的客户盈利能力分析,通过成本动因将全部成本合理地分配到客户,使银行能够及时掌握哪些属于盈利产品、盈利客户及其利润贡献的大小。因此,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使得商业银行能在成本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及时做出扩张或收缩某些业务或产品的决策。同时也能在产品营销中通过合理的差别定价,对客户进行筛选,有效实施市场细分战略。

参考文献:

[1] 厦门银监局课题组《国内中资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分析》,《上海金融》2005年第7期

篇4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八条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常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按取得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在该权益工具价值回升时,应通过权益转回,不得通过损益转回。笔者认为,该规定一方面会增加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当期的减值损失金额,另一方面,处置公允价值回升的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会增加处置当期的投资收益金额。

[例]20×6年5月1日,A公司从股票二级市场以每股15元(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0.20元)的价格购入B公司发行的股票2000000股,占B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5%,对B公司无重大影响,A公司将该股票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6年5月10日,A公司收到B公司发放的上年现金股利400000元。20×6年12月31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为每股13.00元。A公司预计该股票的价格下跌是暂时的。20×7年,B公司因违反相关证券法规,受到证券监管部门查处。受此影响,B公司股票的价格发生下挫。至20×7年12月31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下跌到每股6元。20×8年,B公司整改完成,加之市场宏观面好转,股票价格有所回升,至12月31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上升到每股10元。20×9年5月10日,A公司将所持有的B公司全部出售,当天的市场价格为每股11元。假定20×7年和20×8年均未分派现金股利,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该公司的账务处理分录为:

(1)20×6年5月1日购入股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9600000(14.8×2000000)

应收股利 400000(0.2×200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000(15×2000000)

(2)20×6年5月10日收到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400000

贷:应收股利 400000

(3)20×6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公允价值变动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600000(1.80×20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600000

(4)20×7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投资的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176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360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4000000(7×2000000)

(5)20×8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价格上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8000000[(10-6)×20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8000000

(6)20×9年5月10日,出售B公司股票

借:银行存款 22000000 (11×200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96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9600000

投资收益 200000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8000000

贷:投资收益8000000

由上述账务处理可以看出:在20×7年12月31日,A公司计提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17600000元,其中既包含2007年当年股价下跌的损失14000000元(按20×7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格6元减2006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13元计算得出),又包括2007年以前因公允价值下降计入“资本公积”的损失3600000元。使得2007年当期计提的减值损失金额大于实际发生的减值损失金额。在20×9年5月10日,A公司出售B公司股票,当期取得投资收益10000000元,其中既包含2009年股价变动的收益2000000元(按20×9年5月10日的公允价格11元减2008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10元计算得出),又包括了2008年因公允价值回升,通过权益转回的投资收益,从而造成2009年当期的投资收益金额大于实际发生的投资收益。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权益工具投资核算的会计处理

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权益工具投资,按公允价值进行核算,所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均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不计提减值准备,处置该项资产时,再将通过权益核算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入当期损益。承上例,将所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均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不计提减值准备,该公司的账务处理分录为:

(1)20×6年5月1日购入股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9600000(14.80×2000000)

应收股利 400000(0.20×2000000)

贷:银行存款30000000(15×2000000)

(2)20×6年5月10日收到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400000

贷:应收股利 400000

(3)20×6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公允价值变动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 3600000(1.80×20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600000

(4)20×7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公允价值变动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4000000(7×20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4000000(7×2000000)

(5)20×8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价格上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8000000[(10-6)×20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8000000

(6)20×9年5月10日,出售B公司股票

借:银行存款22000000(11×200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96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9600000

投资收益 2000000

借:投资收益 96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9600000

可见,如采用建议的方法计量,则只在处置该项金融资产当期(2009年5月10日)发生7600000元的投资损失;如果按现行准则规定的方法计量,虽然对于该项金融资产来说,总的投资损失也是7600000元,但却使2007年度确认资产减值损失17600000元,2009年度确认投资收益10000000元,造成各年之间收益确认不均衡。

虽然上述举例是以计提减值损失后,公允价值回升为前提,但由于每个行业和企业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周期性,对于会计人员来说,难以判断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前景,如果在行业和企业的低谷均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在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的顶峰将其出售,会加重经济周期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权益工具投资,应按公允价值进行核算,所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均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不计提减值准备。

篇5

关键词:低利率 高准备金率 滞胀

为了稳定物价和保持增长,应对流动性过剩,我们的主要思路是货币总量控制。货币操作工具主要运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较少运用利率工具。目前我国大中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是21%,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一年期存款利率是3.5%,相对于6.2%的通货膨胀率来说,利率水平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这样的货币操作策略直接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失衡。金融资源配置失衡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物价居高不下,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客观上有回收流动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在不断减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要求进一步放宽信贷政策。

笔者认为,货币总量控制的思路发挥正常作用的前提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充分竞争,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国家垄断资本和民营资本强弱悬殊,国有资本在获取金融资源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国有和民营资本二者不能真正的展开竞争。因此货币总量控制思路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不仅如此,反而会加剧金融资源配置失衡。这种低利率和高准备金率同时并存的货币策略是导致目前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的直接原因,如果继续执行这样的政策,金融资源配置会进一步扭曲,未来必然会出现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滞胀局面。

本文抛开导致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的制度原因,单就导致目前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的货币政策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原则及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缓解目前金融困局有所启发。

低利率、高准备金率与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

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就是指金融资源的供应结构和经济对金融资源的需求结构不对称,不匹配。以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为例,通俗的说就是资金利用效率较高的民营资本需要资金,但是很难得到资金,资金利用效率较差的国有资本,较容易获得金融资源,国有资本获取金融资源相对于民营资本具有天然的绝对优势。

我国目前这种金融资源供给和金融资源需求的不对称性是比较严重的。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CPI居高不下,要求紧缩流动性,遏制通胀;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民间融资成本不断增加。一方面市场资金依然充裕,外汇占款居高不下,货币超发,货币宽松,央行有持续回笼资金的需要;另一方面,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在减少,要求适度放宽信贷规模的呼声强烈。一方面,通胀传导到下游,政府要求紧缩流动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没有更多的额度提供贷款,中小企业资金紧张。

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金融市场发达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融资的渠道是否通畅,影响到供求机制的调节作用。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相互封闭,条块分割严重,不能形成顺畅的社会融资渠道,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利率,利率也不能真正反映市场金融资源的供求信息,不能有效地发挥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作用。

第二,少数企业和行业的垄断。这些受国家保护享受高利润的企业或者行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其他行业或企业经常会面临融资难的局面。国家垄断资本在获取资金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国家垄断资本具有民营资本无可比拟的资本优势以及获取政府支持的优势,在获取金融资源方面比民营资本更加容易。在资本稀缺的时候,国有资本的天然优势就更显露出来,金融资源往往优先保证国有资本的需求,民营资本很难获取金融资源成为一种常态。

第三,低利率和高准备金率的货币调控策略导致金融资源配置进一步扭曲。高准备金率使得金融资源变得更加稀缺,低利率又会使低效率低效益的国有资本依靠廉价资金充满盲目扩张的冲动,对资金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民营资本在金融资源稀缺的背景下几乎得不到金融支持,这将进一步扭曲、恶化金融资源的配置。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低利率、高准备金率是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的诱因,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以及垄断的存在是金融配置失衡的根本原因。

低利率、高准备金率与滞胀

目前的低利率和高准备金率的货币策略会加剧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如果金融资源配置失衡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这将会导致未来出现滞胀的局面。为什么目前的低利率和高准备金率会导致未来滞胀局面的出现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两个。

(一)吸储难、资金游离于金融系统之外且物价居高不下

我国金融业主要是依靠传统的方式来创造利润,不是依靠高端服务吸引客户来创造利润,而是依靠粗放型的贷款、手续费和佣金来创造利润,这种传统的金融运作方式要求有强大的资金来源,所以必须到市场去融资,需要大量的吸储。但是目前的状况吸储压力很大。

目前银行的存款利率水平远低于通货膨胀率导致存款流失。2011年9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CPI同比涨6.2%。8月食品价格上涨13.4%,而同期的存款利率水平见表1。

银行的存款利率水平远低于通货膨胀率,存款的实际利率水平是负值,导致储蓄存款意愿下降,存款大量流失。利率水平过低,储蓄存款意愿下降,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资金不愿回到金融系统之内,在金融系统之外进行体外循环,在市场中求取高收益来抵消通胀产生的贬值影响。资金在金融系统之外进行体外循环,会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投机盛行,物价不断上涨,通胀压力增大,这又将导致资金加速流出金融系统,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以温州为例:来自温州官方的文件也首次证实,当地民间借贷规模占民间资本总量六分之一左右,且相当于温州全市银行贷款的五分之一。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民营企业和普通家庭的闲置资金。这些钱当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房地产的占20%,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上的资金规模高达40%(440亿元)。大量的资金游离于金融之外,带来的危害是很明显的,最突出的就是投机盛行。这对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给通胀治理带来很大的压力。

(二)实体经济发展资金缺乏且民营资本举步维艰

高准备金率直接导致金融资源变得更加稀缺。央行宣布,从2011年5月18日起,再度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距离上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到一个月时间。此次上调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21%的高位。这样高的准备金率使得银行可贷资金大量减少,资金紧张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低利率政策使得银行资金面相对于资金的需求变得更加紧张。2011年9月以来,存款加速流出银行体系。9月前15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较8月末减少4200亿元左右,出现罕见天量负增长。存款缺口严重影响贷款,同期四大银行贷款增量仅870亿元左右。银行资金面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另外,银行的贷款利率水平偏低,使得资金的需求一直很旺盛。目前的银行贷款利率水平见表2。

银行的贷款利率水平偏低,使得资金的需求一直很旺盛。银行贷款利率水平相对于通胀水平过低,这样会导致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不断膨胀。一方面资金供给在减少,另一方面资金的需求在不断膨胀,实体经济的资金缺口不断扩大。在资金缺口扩大、金融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融资显得更加困难。由于我国金融高度垄断,金融资源的配置还没有真正的市场化,缺乏真正适应民营企业的金融机构。民营资本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资本,对缓解就业压力贡献巨大。由于很难获得金融支持,举步维艰。资金的困难使得民营企业不得已求助于高利贷,然而,高利贷利息大幅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几乎完全吞噬了民营企业的利润,很多企业由于无法承受只能选择关闭。

政策建议

为了避免日后陷入滞胀的局面,笔者认为必须完善当前的货币政策,改变货币操作策略。完善当前的货币政策,就是首先承认当前的货币政策思路是对的,完善的含义是指货币政策虽然正确,但货币操作策略存在问题。如果没有合适的货币操作策略,货币政策同样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当前货币政策调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利率水平过低,准备金率过高。过分依赖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使用利率工具犹豫不决。针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坚持如下的原则对利率和准备金率进行调整。

首先,坚持相互配合的原则。利率工具的使用和准备金率工具的使用要相互配合,在调低准备金率的同时,必须适度的调高利率水平。一方面通过调低准备金率,释放资金,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另一方面调高利率,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遏制低效益投资、盲目扩张的势头。调高利率的同时,应该果断的降低准备金率,冲销调高利率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利率水平过高不行,过低也不行。如何选择参照点就显得很重要。目前,利率调整只要达到有效阻止存款资金大量流失的作用就可以了。利率水平过高,企业运行的财务成本就会大大增加,尤其是对资本密集型行业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地产业,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利率过高,地产有硬着陆的风险。如果利率水平过低,资金游离于金融系统之外,造成流动性泛滥,通胀率就会居高不下。利率首先是要调高,高到使存款不至于因贬值而大量流失。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第一,资金回流到金融系统,便于宏观控制;第二,有利于资金流向效益较好的行业,便于企业的优胜劣汰,增强整体经济的活力。准备金的调整要达到能够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就可以了。有效需求是针对国家扶植的行业、战略性行业、效益高的行业,并不是包括所有的行业,如:不包括国家将要淘汰的那一部分企业产能的金融需求。准备金率过高,就会直接影响可贷资金的规模,进而影响实体经济正常发展,准备金率过低,通胀恶化就有了货币基础。

最后,要坚持动态调整的原则。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利率水平的调整和准备金率的调整也应根据实际形势进行相应的微调,不可调的过快、过急、过大。因为利率的调整标准和准备金率的调整标准本身就是动态的,都是依据实际情况,不能死板,要灵活。

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应从制度、体制层面上解决,制度、体制层面上的解决是复杂的、渐进的过程,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问题,因此,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温州民间借贷资金规模达440亿元年利率180%[EB/OL].?from=index,2011-10-6.

2.人民币存贷款利率[EB/OL].省略/cn/home/index.html,2011-7-7.

3.李斌.从流动性过剩(不足)到结构性通胀(通缩)[J].金融研究,2010(4)

4.夏斌.当前利率调控的局限性和必要性[J].西南金融,2005(1)

篇6

关键词:课例研究;中职金融教学;教学改进

很多科任老师和学生都认为中等职业学校《金融基础》课不好教和不好学。原因在于它的基础知识和原理是通过从历史到现代的金融变革历程的发展层面来阐述的,专业名词概念多,具体可操作性的内容少。如果一直沿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教学成效就较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热情,这是一直困扰笔者的问题。而课例研究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

“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分享的研究方式,旨在通过研究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1]从课例研究的学习材料和研究成果得知,“课例研究是一种自内向外的课程改革,即由学校在内部发起。这种由内而外,由下而上的草根式的课程改革,是课例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了解课例研究的最佳方式,莫过于亲自尝试”。[2]如何进行课例研究,才能达到有效教学呢?首先要对课例研究的内涵和特征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一、课例研究的核心概念

根据马晴梅、程可拉、胡庆芳等人的观点[3-4],课例研究有如下概念:(1)课例研究关注的是面向学生的总体素质塑造,而不是某个学科成绩的提高。(2)着重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授课表现。(3)认真思考面向学生的长期目标。(4)研究最佳的、现成的课。研究课为教师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去观摩学习同行的教学经验。(5)培养教学知能。(6)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不论研究课成功与否,无论是上课者还是听课者,研究课都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特别是换位的思考和合作交流过程的碰撞与相互启迪。(7)培养观察学生的眼睛。在研究课上,教师会在教室里搜寻学生学习动机和行为的信息。当教师在研究课上仔细观察学生的这些信息时,教师就有更多的机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问题。

(8)教师在课例研究中“走出自我”,通过同事和学生的眼睛审视自己的教学。(9)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如何在金融基础课程中运用课例研究改进教学

课例研究选择的课例应是认真思考面向学生的长期目标。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重任;如果学生对专业基础课都毫无兴趣,那对今后专业主干课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也会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前景。

在本学期初,笔者借一次校级公开课的契机,对课例研究进行了尝试。笔者选择了学生对专业基础课无兴趣这一问题作为课例研究的切入点,在制订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要素时,都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对现有的教材内容作调整、改造。在确定主题的过程中,笔者将“基金组织”这一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整合,设计了让“学生以投资人的身份投资基金”这一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模拟的教学环境里,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投资三个基金产品项目的任务。具体做法是:

(一)布置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大部分的中职学生在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的方法上是比较欠缺的。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笔者布置学生课前浏览基金公司的网站,以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向学生提供网上的有关线索,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以贴近生活现实为载体进行教学

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模拟情境中学习,根据开放式基金投资的特点,笔者设计了一个导入环节:“如果有1000元钱你就能投资基金”。这个较低的投资门槛使学生感觉到在实际的生活中自己也可能有条件进行基金投资,学生们跃跃欲试地想了解更多的情况。

借此机会,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对风险承受力不同程度的三种基金投资者类型的划分。然后发给各小组一张模拟的基金公司的基金风险测评表,并设定每个小组用虚拟1万元现金进行投资。

这就顺利地进入到第一个教学环节:参与模拟“风险评估”的测试和确定本小组的投资组合。学生们热烈地开展了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我选A”“我选D”“为什么”的声音此起彼伏,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从未有的活力。其中一个上课从未用心听课的学生也禁不住地提出问题。

因此,以一种学生感兴趣并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参与的活动为引导,就较容易地诱导学生学习和探究专业知识的欲望。利用这个机会,教师因势利导地讲述课程的知识点,顺利地进入教学过程。

在课堂中,学生进入“基金投资人”的角色,根据自身资金较少,投资经验不足的情况,大部分小组选择了稳健型的投资组合。

(三)以任务为主线,多种教法和学法并用进行课堂教学

在风险评估环节后,笔者播放PowerPoint课件进行任务的引导,学生们依次进入基金申购环节、基金计算环节、小组汇报环节和工作评价环节。

整堂课学生都处于积极和好学的状态。从课后回收的教学材料上看到,学生基本学会了基金投资的步骤和方法,达到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例采用的教法是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即在完成基金投资的项目和模拟投资的情境中,教学策略是先教后学、边教边学。

学法是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体验学习法。例如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笔者编制了岗位分配表,由各小组长进行角色分配。小组的划分由笔者事先按好、中、差生搭配,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得到提高。

三、课例研究的研讨

(一)集体的反思

公开课后,我校财经科的全体教师集中讨论和反思。由笔者进行教学设计的主题说明,自评成功之处和不足;其余教师轮流发言,讨论气氛热烈。与过去评课不同的是,大家侧重的是对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行为信息的解读和讨论。如导入环节新颖,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甚至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都代表小组积极发言,说明合作式的小组学习,使学生有了集体归属感;学生们学习很投入,说明这堂课是成功的。同时大家也围绕课例的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和建议。如各小组的学习进度不一致,操作步骤书还要更详细周详,对学生的指导会更好;还建议在公开课之前召集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开会,预先提示操作规程。总之,从丰富的集体智慧中,课例研究“实现了教师群体资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可以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考和方法”。[5]

(二)个人的体会

通过实践,笔者对课例研究有了新的认识:

1.课例研究的问题必须是课堂上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

这次课例反映的是《金融基础》教学改进的问题,即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热情。在中职教学中,大多数专业课,只要专业性较强的且操作少的课程,学生都会表现出厌学的情绪和行为。究竟是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和策略的问题,还是教师没有把握好学生的兴趣和困难的问题,这要通过课例研究来探讨。同学的“观点、态度、反应和感受为我们进行专业实践的反思提供了丰富的材料。”[6]

2.课例研究要借助于教育理论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本课例问题的解决,是通过让学生合作学习、体验式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因为教学内容是“紧密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事必躬亲的体验学习为基础,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7]因此这个问题的解决还在于扩展和整合教材内容。

(三)学生的收获

“我们小组个个都很棒,虽然有争论,最后还是合作完成了

任务。”

“原来我对金融专业很茫然,现在我觉得能赚大钱的人很不简单。以后我要认真学好金融知识。”

“有个别同学不参加讨论。但总的来说,小组讨论还是使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该课例中,课前准备让学生有了初步自主学习的行动;课堂中,学生体会了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不但学习了专业知识,还学习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合作式学习。

课例研究使教师在课堂改革中,不再是“单枪匹马”,而是教师们共同完成活动。让每一个教师聚焦真实的课堂,参与课例研究,享受课例研究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安桂清.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J].人民教育,2010(21):40.

[2]霍海洪.课例研究在美国:挑战、对策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3):31.

[3]马晴梅,程可拉.课例研究中需要明确的核心概念[J].当代教育论坛,2008(8):24-26.

[4]胡庆芳.课例研究的作用、特征和必要条件[J].外国教学研究,2006(4):29-31.

[5]安桂清,桑雪洁.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二:教案的合作设计[J].人民教育,2010(22):47.

[6]王洁.教师的课例研究旨趣与过程[J].中国教育学刊,2009(10):83.

[7]李志厚.变革课堂教学方式[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2010.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能力递进;中高职衔接;会计电算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84-02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搭建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有机衔接的立交桥,需要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会计电算化专业中职和高职学生都必须掌握会计电算化等职业技能,均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造成课程设置重复、教学内容重复,从而降低学生学习兴趣。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承担了湖南省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任务,为此组建了中职、高职学校老师及企业专家三方组成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团队,通过对湖南省内25所中职、15所高职、2所本科、30家企业毕业生就业、专业教学计划、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本文分析中职、高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探讨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衔接及教材建设思路。

一、中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衔接的现状

1.中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衔接存在的突出问题。会计类专业由于办学成本低,会计人才社会需求旺盛,各职业院校基本上均开设了此类专业。《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在中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均安排了较多课时。且在编制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标准和选用教材时,中职、高职是各自为政,没有进行有效沟通,造成中职、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没有体现能力递进和有效衔接。中职对口学生认为高职讲授的内容中职已学,内容重复,学习兴趣不浓;而高职老师则认为中职对口学生在中职掌握的会计电算化技能似懂非懂,加大了教学难度。

2.中高职课程教学衔接不畅的原因。(1)没有制定统一的中职、高职专业和课程教学标准。当前中、高职教育体制仍不完善,缺乏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制定适应中职、高职各专业教学标准及相应课程标准,对于中职、高职教学缺乏全盘规划,仅仅靠中职学校或高职院校自身进行教学改革还远远不能达到中高职衔接的目标。可喜的是,湖南省2013年8月已组织制定会计等25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主干课程教学标准及技能考核标准,但高职相应专业目前仅在国家层面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从内容看停留在宏观层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从国家宏观层面的要求,具体制定各专业中职和高职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技能考核标准等教学指导方案。(2)大部分高职院校未能针对中职对口生单独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大部分的生源是普通高中的学生,少量的是中职对口升学学生。从省内调研情况来看,除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少数几个老牌的财经商贸类高职院外,其他高职院均是普通高中、职业中专招收学生混合编班,未单独编制中职对口学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于职高学生在班级人数中不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标准和授课计划时往往以普高学生为出发点,对接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科目考核标准,零起点设置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这一点是造成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衔接的思路

1.准确定位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和人才需求定位,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职主要培养一线经验型技能型人才,其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认知、收银业务、登账、简单经济业务的核算(手工、电算两种手段)等;高职主要培养一线策略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是对经济业务职业判断能力、复杂经济业务核算、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财务预算与决策、财务报表分析等。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中职着重在于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点钞、制单登账、电算操作等专业技能;而高职着重于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业务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强调“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上的衔接。

2.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开发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重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发应对接会计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和具体要求,根据中职、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的不同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重新整合会计电算化课程在中、高职的教学内容,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中职主要侧重于账务处理系统、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UFO报表系统,以适用于小型企业的用友T3财务软件应用开发教学模块。高职侧重于财务业务一体化综合运用,在账务处理各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应收、应付、购销存系统,以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用友U8财务软件开发教学模块。

3.基于能力递进、直线式与螺旋式相结合衔接中高职教学内容。依据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以能力递进为主线,采用直线式衔接与螺旋式衔接相结合的方式衔接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直线式是指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在中职到高职阶段不重复,在逻辑上形成一条前后联系的直线;螺旋式是指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部分内容中、高职重复出现,但职业认知广度逐渐扩大和深度逐渐加深。直接式衔接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螺旋式衔接则顺应学生认知特点,符合学生学习规律。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衔接的实施方案

1.会计职业岗位群调研。依据调查情况,各个行业、企业对不同层次会计人员的技能要求是不同的,会计主要职业岗位群归纳为收银员、出纳员、会计员和会计主管四大岗位。基层会计人才注重基础技能的操作,中高层会计人才更注重财务预算、内部控制、财务分析和会计管理能力以及税务筹划能力。

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为收银员、出纳员、会计员,从事基础核算等基础岗位,其技能要求相对简单,强调理论够用,会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并兼做文员,侧重于基本技能和专业单项技能,专业单项技能包括运用手工和电算两种手段进行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填制与审核、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等。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初级会计师,充分胜任会计职业各岗位能力的人才,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侧重于拓宽知识面和会计职业岗位系统技能训练必需的技能包括会计具体岗位技能(如出纳、会计、主办会计、成本核算、办税员、助理审计、信息化管理、理财)等。

2.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衔接设想。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为中小公司的收银员、出纳员、基层会计核算员等,其职业能力要求是具有相应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基础实务操作能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为工商业、服务业、事业单位等各个行业的出纳、一般会计岗位、税务会计,有了一定经验后可能成为企业的会计主管。其职业能力要求是:具备较强的会计核算能力和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分析、处理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等。

根据中、高职毕业生不同的培养规格和就业去向,对中高职关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设想如下:中职以用友T3财务软件应用为主,对接会计从业资格证职业认证标准;高职以用友U8财务软件应用为主,对接用友ERP信息化工程师职业认证标准。

四、开发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是关键

实现中高职衔接仅仅依中职、高职院校的自发行动,无法真正实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由企业行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中职教师、高职教师等参加的课题组,全盘谋划、整体设计,明确中职、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把课程在中职的教学内容和高职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划分若干个教学模块,以此制定《会计电算化》课程中职、高职教学标准。

在此基础上,以螺旋递进型的方式开发《会计电算化》中高职衔接的教材,中职可以相对简单,以小型或微型企业使用的用友T3财务软件为载体编写,着重点在账务处理系统、UFO会计报表、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的使用;高职则贴近中小型企业实际工作中以用友U872财务软件为载体,着眼财务业务一体化,增加购销存模块,相应拓展知识面和能力训练。此类课程像弹簧一样,每个层面上都有完整的概念和全面的训练,但难度、复杂程度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建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统筹与衔接的基本模式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11).

篇8

关键词:微信墙;智能手机;大学课堂;融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88-04

一、引言

智能手机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则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约为5小时17分钟,占一天时间的22%[1]。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智能手机“对他们的课堂专注度、学习方式、学习工具、教学反馈方式等带来影响”[2]。在课堂上使用智能手机,使学生处于混沌、迷恋和混乱的状态。大学课堂“低头族”泛滥,以致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甚至有学者提出让手机远离课堂的倡议。福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2015 年 3 月采取禁止课堂使用手机以打击 “手机依赖症”,这被认为是创建“文明课堂” 的一部分[3]。针对这些现象,相较于禁止手机进入课堂“以暴制暴”而言,深入研究智能手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助力因素,通过探索适当的融入策略改革教学模式,让智能手机融入课堂,发挥智能手机的优势,为课堂教学服务,从而让“ 低头族”回归课堂,化阻力为助力,就显得更有意义且更契合时代的要求。

二、微信墙及其所支持的课堂教学应用模式分析

微信墙作为微信公众号的二次开发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峰会、婚礼、会展等大型活动现场,以展示特定的活动主题信息以营造良好互动氛围的大屏幕,是一种互联网+现场互动的产品。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终端访问举办方的微信公众号,给公众号发送信息,而所发的信息就能够即时呈现在现场架设的大屏幕上。其集交互性、即时性和展示性于一身。

微信墙良好的交互性正好可以解当今大学课堂学生互动参与度低且参与意愿不强的燃眉之急。在课堂中应用微信墙,以一种相对轻松且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在课堂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互动交流。一方面能够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参与互动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能满足现场展示、即时反馈的需求,有利于教师及时且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种辅助工具下,全体学生能够同时发表见解,有利于互动方式的多元化,不仅师生跟生生之间都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认知互动,也为情感互动拓宽了渠道。同样是玩手机,但此时,手机已经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工具,同样是聊微信,但聊天的内容却与学习内容密不可分。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在微信墙支持的课堂教学应用模式下,传统的课堂结构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两者的区别主要充分利用智能手机以及方便多样的互动环节。微信墙支持的课堂教学应用模式在课堂中引入微信墙这种课堂互动工具,通过微信墙的介入来增强课堂的交互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度。华南师范大学刘晓斌教授提出:“主要将微信墙应用于开展以下这些学习活动:头脑风暴、集体纠错、即时评价、学生提问、检查输出、同伴交互、精华回顾等”[4]。

在微信墙支持的课堂教学应用模式下,教师需要准备两台电脑,一台用于投影展示微信上墙消息,一台用于微信墙后台控制。教师可以在微信墙后台以虚拟主持人的身份消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也可以对学生发送的互动消息进行审核上墙、插播、加星等。学生可通过手机直接扫二维码进入微信墙,直接输入内容发送,即可微信上墙参与课堂互动;或者是关注微信公众号,通过向微信公众号发送消息,参与微信墙互动。前者学生向微信墙发送的消息是否需要经过审核是根据教师的后台设定,且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查看所有的微信上墙消息;后者学生向微信墙发送的消息必须经过教师审核,才能实现微信上墙,且无法从手机上查看其他用户微信上墙的消息。

三、利用微信墙促使智能手机融入大学课堂的策略分析

1.二维码点名策略

适用情况:课堂准备阶段。

使用步骤:事先导入学生名单;发送签到二维码;扫描签到二维码;签到成功。

大学课堂里是否点名以及如何点名考验着教师的智慧,尤其是大班上课的时候,全部点名花费时间较多。有些教师则采用随机点名或直接不点名,以及其他的照片点名、蓝牙点名、拍照查缺、微博点名、上下课合影点名等方式。二维码点名则方便直接,事先导入学生名单,上课前在大屏幕上发送签到二维码,学生扫描签到,学生的姓名、学号、签到的时间等信息就直接可以查到。

2.投票策略

适用情况:主题班会;评优;评奖。

使用步骤:设置投票项目以及计分模式;发送投票;学生按规则进行投票。

投票策略适用于学生的各种评优和评奖以及主题班会上的一些投票。如,大家参与一些集体活动的决议投票。在微信墙上可实时体现投票进度,清晰展示投票结果,实时切换二维码,让学生参与投票互动。

3.提问策略

适用情况:学术报告以及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课程结束后的答疑。

使用步骤:设置提问前缀、审核方式、滚屏方式以及提示;发送提问;学生参与提问。

提问策略适用于学术报告以及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或者课程结束后的答疑,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教师根据问题的典型性来进行回答或逐个回答,问题可在微信墙上平滑滚动或单击可暂停。

4.答题策略

适用情况:教师提问,学生抢答或回答的情况。

使用步骤:设置审核方式、滚屏方式以及提示;发送答题提示;学生参与答题。

答题策略适用于教师提问而学生抢答或回答的情况,答题的信息默认是无需审核的,也会滚动显示或单击暂停。使用答题策略可以进行头脑风暴以及更多学生参与回答与研讨问题。

5.信息上墙策略

适用情况:课堂互动;主题研讨。

使用步E:设置微信墙;扫描二维码或关注公众号;发送消息,参与研讨。

信息上墙策略适用于课堂中的互动以及主题研讨。学生使用手机通过扫二维码进入微信墙,发送消息,参与课堂互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微信墙发表观点,根据学生的互动消息筛选有代表性的观点,对有代表性的观点加星,单独展示加星的观点即信息上墙,教师对这些观点进行点评,或请学生针对这些观点再深入讨论。本文后面的实践案例就是使用了信息上墙策略。

6.照片墙策略

适用情况:课堂破冰或课程总结阶段;主题班会。

使用步骤:事先导入学生名单及学生照片;设置照片墙;展示照片墙;单个放大展示。

照片墙策略适用于课程破冰阶段或课程总结阶段,或者主题班会。需要实现导入学生名单以及学生照片,可以设置照片墙中照片的组合显示方式,单个放大显示为微信头像、姓名以及本人的照片。单个放大展示时可以进行自我介绍或课程总结陈述。

以上就是微信墙促进智能手机融入大学课堂的六大策略。这六大策略适用于不同的教学阶段或教育情境,使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信息的获取以及他人和小组的沟通,促使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智能手机的行为发生本质的变化。

但是这六大策略存在的共同风险就是学生注意力的集体分散,觉得好玩,心思不在听课、理解和学习上。因此,教师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是要通过多次使用这些策略,让学生对这些“审美疲劳”,让技术“隐于市朝”;二是要提升教学的功力,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参与,进行“热情而动人”的思考。

四、微信墙支持的大学课堂应用案例分析

为了得到更加真实可靠的数据以及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我们选取广州大学教育技术15级的4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参与课堂应用微信墙的教学实践。

本案例使用微信墙辅助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信息上墙策略。实现微信墙交互的整个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用于直播上墙消息的投影大屏幕、学生的手机微信用户端以及教师的后台控制端。而实现微信消息上墙的前提是需要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平台,同时需要申请一个与之关联的微信墙账号,通过装有“微信大屏幕”插件的QQ浏览器直播上墙消息。一般而言,使用微信墙教学的课堂需要架设两块大屏幕,一块是由教师控制的,用于播放教师的PPT课件,另一块则是用于展示学生微信上墙消息的,实际上是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以及对课堂内容反馈情况的现场直播。根据实际情况,课室中只有一个大屏幕。我们把教室中原本用于播放PPT课件的大屏幕同时用于展示微信墙的消息。在上课过程中,教室的投影大屏幕依然用于播放教学所需要的课件,当需要组织微信墙互动时,会将大屏幕的投影内容切换成微信墙上的消息。教师需要准备两台电脑,一台用于投影展示微信上墙消息,营造现场互动氛围,一台用于微信墙后台控制,以虚拟主持人的身份消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或对学生发送的互动消息进行审核上墙、插播、加星等。

在课堂中应用微信墙,实际上就是将社交工具的参与性以及实时性引入到课堂当中。笔者以电声技术课为例,根据微信墙的教学功能,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出在课堂中应用微信墙的教学方案,如表1所示。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微信墙应用于课堂互动环节。课堂设置了两次互动,均设置了自动上墙模式。考虑到学生此前并未接触过微信墙,需要一定的接受和熟悉过程。

在第一次互动中,主要采取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教师提出思考的问题,向学生展示二维码,并在微信墙的管理界面中以虚拟主持人的身份“欢迎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只要扫描墙上的二维码,发送您想说的话就有机会上墙!”的消息,引导学生通过微信墙参与课堂互动。在此次互动中,上墙人数8人,上墙消息数13条。

经过第一次使用微信墙的互动,学生已基本熟悉微信上墙的方法,教师开始向学生灌输“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微信墙提出来”的思想。在进入第二次互动之前,有一位学生向微信墙发送消息,提出疑问,此时,教师对提出问题的消息进行加星标记。直到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进入第二次课堂互动时,学生向微信墙发送消息的踊跃程度明显提高,除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学生通过微信墙向教师提出疑问,也有少部分学生针对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或者指正等(如图2所示)。教师在浏览学生上墙消息的同时,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筛选加星,而后单独展示,并答疑、点评等(见图3)。整个互动过程中,上墙人数24人,上墙消息61条,收到的学生提问3条。学生对于课堂互动的参与热情和参与度明显提高。

数据显示,微信墙在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对于在课堂中应用微信墙的态度是较为积极的。54.7%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中应用微信墙对自身的课堂学习有帮助。在课堂中应用微信墙后,47.6%的学生认为自己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和参与度都提高了;40.5%的学生认为通过微信墙参与课堂互动拓宽了知识面,自己掌握学习内容的深度也有所增加;且63.9%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中应用微信墙以后,自己在课堂中用手机做别的事情的时间有所减少。从这些数据看来,在课堂中应用微信墙能够初步达到降低低头率、增强课堂交互性、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此外,相较于口头表达,64.3%的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微信墙参与课堂交流。

根据对应用微信墙课堂教学实践过程的观察以及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微信墙支持的课堂教学应用模式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微信墙这种较为新鲜和方便的交流互动平台,也受到大部分学生的欢迎。特别是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有疑问、有想法而又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公开口头表达的学生,微信墙为其提供了相对轻松的书面表达的交流机会。总体而言,整节课下来,师生的互动交流加强了,互动不再是教师与某一学生之间的事情。每一次的课堂互动实质上都是全员参与,学生不再仅仅是聆听者,而是潜在的发言者。当学生“积极参与自我知识建构时,他们对知识理解会更深、更概括,动机更强”[5]。通过微信墙参与课堂互动,智能手机无疑也在课堂上发挥着其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俊秀.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李晓亮.论智能手机时代的课堂变化及教学应对[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2).

[3]柯竞.上课前上缴手机 榕部分高校课堂禁用手机引争议[N].福州日报,2015-3-12(B3).

[4]刘晓斌,陈泽璇.微信墙支持下的英语课堂混合式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5):9-12.

[5]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6]邓小霞.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课堂教学实证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4(5):41-4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