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会计的概念特点和职能8篇

时间:2023-08-07 09:23: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会计的概念特点和职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会计的概念特点和职能

篇1

(一)成本会计的核算对象及其争议

一般情况下,成本会计核算对象与财务会计核算对象是一致的,都指社会化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二者要说有所不同那就是成本会计核算的“资金运动”只是指“资金耗费”一方面。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耗费”都是以“支出”来代替的,而“支出”以可以分为正常支出和非正常支出,前者即我们通常说的费用,后者则指我们常说的损失,在实际操作中这部分“损失”不是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是“正常支出”,即所说的“费用”。对于费用,依据其不同用途又可以分为“产品成本费用”,即生产成本,还有不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期间费用”;对于这部分“期间费用”属不属于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学界内不同学者的看法不完全相同。

(二)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其争议

所谓职能,是指事物本身所客观具有的功能;对于会计,其有两个基本职能,分别是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重要分支之一,正确的进行“核算”及为企业管理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是其基本任务,即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核算”。但在目前存在的不同版本成本会计教材中,对成本会计职能的阐述除了“核算”以外,还涉及决策、预测、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等“监督”职能。总之,关于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不同学者认识不同,有认为是只是“核算”,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成本会计基本职能除了“核算”,还兼具部分“监督”职能,二者是密不可分。

(三)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及其争议

目前,学术界关于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存在着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工作目标的经济效益观,第二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工作目标的成本信息观,第三观点则是部分学者认为的成本会计工作目标同时兼具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内容,具有多重目标属性,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分别对应第三种观点认为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四)成本会计假设与原则设置及其争议

关于成本会计假设及其原则设置,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对于成本会计假设,认为除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外,还应该包括其所特有的假设。如: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增加公平分配假设和对象假设,有的学者则认为应该变货币计量假设为多重计量假设,而不是货币计量一种假设。关于成本会计原则的设置,部分学者认为成本会计核算只遵循可比性原则、配比原则及其他财务会计原则即可,而有部分学者则认为除了要遵循可比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及其他财务会计原则以外,成本会计还应该遵循合理性原则、受益性原则和合法性原则。

二、成本会计基本问题争议引发的现实问题

(一)理论与实务中相关专业术语使用混乱

1.“耗费分类”内容表述不清

为了更好的进行成本核算,企业会计人员会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正常耗费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按着经济内容分类是重要分类内容之一,共分成八个种类,分别为外购燃料、外购材料、外购动力、职工薪酬、利息费用、折旧费、税金和其他费用等。目前,不同版本的成本会计教材中对“耗费”的经济内容分类表述不完全相同,有的是“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有的是“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以及“支出的分类”、“成本的分类”等,如此一来,关于耗费分类就出现了诸多不同表述,影响正常成本会计教学及工作开展。

2.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相区分

我们在进行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等式,就是生产费用=产品成本。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再简单不过、再容易懂不过的等式,却给我们的教学开展和读者认知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其中第一个困扰是,上述等式中已经明确生产费用等于产品成本之意,可是在部分成本会计教材中和部分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却一再强调“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概念,意义有所不同,不可做一个概念论。存在的第二个困扰是,如果第一困扰中的说法成立,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那么为什么又将期初在产品成本计入到生产费用之中,这又造成了两个不相融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二)学科内容横向扩张过度及纵向深入不足

成本会计学科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成本核算”,并且始终遵循与财务会计相一致的职能、假设和原则设置,服务于成本信息供给。在之后,加入了标准成本制度及与财务记录相结合,至1956年单独成本会计研究逐渐转向管理会计研究,直接成本计算、本量利分析等管理会计理论、方法成为成本会计内容,并逐渐拓展到行为会计、责任会计和资本预算等多个领域,横向扩张上有过度的趋势;但此时关于成本核算的纵向深入研究却显得有所不足,特别是关于成本核算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如成本要素应该如何更好的反映,其转移分配应如何保证选择标准的恰当性等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

(三)教材内容存显著差异,结构不尽合理

不同版本的成本会计教材内容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区别,部分内容则差异显著,如有的主要内容是成本核算,同时兼有少量成本分析,有的同时将成本核算和控制共同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而有的则将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共同作为主要内容,还有的成本会计教材将战略导向引入其中。此外,在教材内容结构安排上也是各有不合理之处;以多数成本会计教材共有的成本核算内容来说,基本都是按着知识点及其先后顺序来安排内容结构;而对于各成本计算方法实例的编写,则是直接从本月生产费用归集完后即开始,基本忽略了依据不同生产组织、工艺过程特点和管理要求等来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等等;人为割裂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核算基础知识之间联系等结构问题依然存在。

三、成本会计基本问题争议引发现实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耗费分类”内容表述不清问题对策与建议

笔者认为,在明确了成本与费用之间转化关系后,“成本”才是成本会计的唯一核算对象;那么,在进行成本耗费分类时,就应该称为“成本的分类”而非其他表述。

(二)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相区分问题对策与建议

成本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一种资产耗费与另一种资产形成的过程,中间不发生任何费用;因此,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分歧,笔者认为在进行各项耗费归集、分配时宜统一使用“生产成本”表述。

(三)学科内容横向过度扩张却欠纵向深入问题对策与建议

就成本会计学科研究来说,虽说横向上似乎有扩张过度问题,但是从会计学科这一大的研究角度讲,相关研究又是必要的;而对于成本核算相关内容纵向研究深入不足问题,毋庸置疑是需要进一步深化的,也是成本会计未来研究的重点。

(四)教材内容存显著差异,结构不尽合理问题对策与建议

篇2

顾名思义,增值会计核算体系,即以提高增值额作为为企业活动重心,以提高社会整体效益水平为目的的会计核算体系。这种增值会计核算体系不但适用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单位,对于并非以盈利为目的的政府机关或者事业部门也同样适用。在该核算体系下,增值额在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国家政府和政府员工、企事业法人和企事业职工之间进行分配。由于应用范围广、适用性强、优势明显,自产生以来,这种新的会计核算体系广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并且受到会计界的一致好评。这种会计理论体系的特点和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增值会计理论反映的是单位受益者的共同利益 增值这个概念最早产生于马克思的《资本论》著作中,文中揭示出产品所谓的增值实际上是资本家可变资本和产品剩余价值的总和,其实质是劳动因素介入到商品生产过程中来。在实际的发展变化中,这个所谓的产品增值由于被多元化主体进行分配,又产生不同的作用,具体表现形式有:职工个人所得、债权持有人所得、产品投资者所得、国家政府所得及企业最终所得。由此可见,产品增值不仅仅是反映企业领导和股东的利益,它代表的是所有单位受益者的共同利益。

1.2 增值会计理论的发展顺应增值观念要求的发展 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各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增值。为了清楚地把握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和效果,企业的财会部门采用增值会计的理论体系。这种增值会计理论体系一方面体现了新创造的产品价值的去向,另一方面形象地揭示了产品价值创造和产生的根源。

1.3 增值会计理论报告的是一种社会责任会计 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向前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各企业要勇于担当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作为企业增值的受益者,无论是企业股东、债权人,还是政府机关和企业职工都会从中受益。体现受益者和各利益集团投资受益情况分配的增值会计就成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种形式,各受益单位一方面要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另一方面从企业中提取应得的报酬。企业的社会责任按照货币计量的方式通过增值会计的形式得以实现,而且借此可以显现单位时间内企业在经济目标上产生的实际功效。

2 增值会计理论和ERP财务管理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核算体系是把宏观与微观、管理与核算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计算方式。两者之间由于内在的紧密联系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各类单位提供服务,并指导企业经济向前发展。

2.1 基于增值会计理论的ERP财务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财务管理的内容 传统的ERP财务管理系统的职能单一,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管理好供应链这一个环节。而按照增值会计理论经过加工改进的ERP财务管理系统,一方面借鉴了增值的思想理念,另一方面以会计业务流程中的增值额作为系统核心,通过ERP财务管理系统对企业的会计业务流程做了全面改进和调整,通过系统划分和确定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然后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避免非增值作业的数量,尽可能多地改进并增加增值作业的含量,优化产品价值链,精简企业会计业务流程,准确预测企业资产价值,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2.2 基于增值会计理论的ERP财务管理系统保障了财务管理信息服务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传统的ERP财务管理系统提供的财务报表数量有限,而且一般只能用于商业企业方面进行数据分析,而经过改进的基于增值会计理论的ERP财务管理系统把提供信息服务的范围扩大到包括政府和事业单位在内的非盈利性机构,而且还能借助该系统查询管理性报表、财务分析模块和各种需要的财务模型,为企业进行战略布置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基于增值会计理论改良后的ERP财务管理系统可以系统设置自动完成很多规范业务的计量和演算,并且自动生成记录和报告凭证保存下来,保证信息资料不遗失。

3 基于增值会计理论完善ERP财务管理系统的具体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和各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旧的财务会计指标评价体系和传统的ERP财务管

理系统已经不能适应时展和企业要求,它的缺点和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需要迅速地把基于增值会计理论的新的会计核算指标体系恰当地应用到ERP财务管理系统中,并且不断改进ERP财务管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使之日趋完善和成熟。具体做法是:

3.1 增加ERP财务管理系统分析指标,用以检测企业是否具备相应的财务能力 ERP财务管理系统的其中一项职能是利用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由于这些财务分析是以真实的数据资料为依据的,所以资料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分析的结果是否科学可靠。为了进一步保证财务分析的稳定性,在ERP财务管理系统中添加上相关的财务分析指标,一方面提供了我们所需要的确切的财务报表,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增加量资料展开企业经济状况分析,提高企业决策的确定性,最大程度地规避企业决策风险。

3.2 通过ERP系统功能模块的改进,优化系统的增加值核算功能 为了更好地运用ERP财务管理系统,可以通过详细的系统区分把企业利润规划表、企业财务明细报表和企业资产负债表进行整理,然后按照增加值的构成要素对会计资料进行增加值的计算。所谓的增加值实际是指企业获得的净利润。传统上的企业利润是站在企业所有者立场上来计算企业盈利的,即把所有的费用支付全部扣除后的盈余。所以系统改进后的增加值核算把劳动支付保留了下来,这种核算方法表明了劳动投入和企业资产之间的分配状况,更加客观而准确地反映了企业的收益分配比例和数额。

3.3 利用现有的ERP财务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加强系统的财务预测职能 ERP财务管理系统由于采用了数据库技术,财务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都得到了提高。

篇3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资本市场发展最成熟的国家,其会计准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最高水平,在会计准则的制定目标、制定机构、制定程序和制定方法等方面对其他国家会计准则的制定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于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在整体框架、内涵和实质上实现了国际趋同,但在制定方法、制定程序等方面与美国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文章通过中美会计准则制定机制的比较分析,明确了两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程序、制定方法以及准则内容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制定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提供权衡和决策的依据。

一、中美会计准则制定机制有关方面的比较

(一)制定目标方面

会计准则的目标是指会计准则的服务对象的界定。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环境、集团力量对比都能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而不同的会计准则目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政治程序规则。

美国会计准则以目标为导向:

1.会计报告内容应反映交易或事项的潜在经济实质,提高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

2.提供关于企业资本、资本上的权利及其变动情况的信息;

3.提供对估计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

(二)制定机构方面

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方式是独立模式的典型代表,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由财务会计基金会(FAF)提供资助。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制定的这种分权处理方式,可以保证准则制定的及时性和政策的权威性。这种效果与中国政府"职能转换"的改革目标是一致的。由独立的民间会计团体机构制定准则更大的好处是:他们比较注重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性,通常依靠独立性、公允性、权威性以及技术能力来获得社会公众的信赖,保证了准则的质量和有效地推动准则的实施。

财务会计基金会是民间机构,责任是任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履行监督职能并提供经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由七名成员组成,任期五年,各成员在任期内必须完全独立。财务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为财务准则委员会提供咨询。FASB的权威性来自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U.S.SecuritiesandExchangeCommission,SEC)的支持,SEC拥有对所有会计文告的最终否决权。在安然事件后进行的会计改革过程中,美国证监会(SEC)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FASB)之间维系着一种微妙的关系。SEC代表政府,对FASB进行实时监控。FASB的设立并不意味着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InstituteofCertifiedPublicAccountants,AICPA)完全退出公认会计原则的研究和制定,AICPA同时设立了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ACSEC)作为其财务会计报告的政策制定机构。

在我国,政府是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它既可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直接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又可以社会监督者的身份对制定会计准则施加影响。由于政府这种身份的双重性,决定了我国政府比美国政府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利益协调关系,由此也决定了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会有其自身的特点。

(三)制定方法方面

中美两国都采用概念框架法来制定会计准则。美国财务概念框架公告制定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它首先确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其次确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再次,确定由什么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来提供这种质量信息,最后确定财务呈报应如何有效地传递这些会计信息给信息使用者,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采用的是概念框架法,以基本会计准则为导,在实际中更多地表现为偏好集合法。因为从制定会计准则的程序上看,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起草是以德勤专家组提供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报告为基础,再由起草人对需要的准则进行分析并下结论,在涉及到具体会计准则的修改问题上也过多地依赖制定小组成员和各方面的反馈意见,而不是以具有概念框架性质的《基本会计准则》为基础,《基本会计准则》似有架空之嫌。

(四)制定程序方面

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计划、研究准备、拟订、。

计划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确定的会计准则项目,社会各界和财务会计准则咨询组的成员就需解决的会计问题提出意见,然后由FASB评价该准则出台后的普遍适用性和改进实务的可能性,从而提出初步方案。

研究准备阶段:这一阶段是就已确定的会计准则项目,收集资料,由代表不同学术观点的专家工作组就问题的任务、项目的范围等向委员会提供咨询,在此基础上以中间人的立场,为各利益集团的分析评价提供依据---“讨论备忘录”。而后FASB就该备忘录向社会民众广泛征询书目意见,供委员会和其成员研究分析。

拟订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草拟准则草案,FASB以公众反馈意见为参考,以财务呈报概念框架为基础,草拟准则条文。待委员会多数成员通过后,“揭布草案”。

阶段:的“揭示草案”再次以书面和听证会的形式,公开向公众征询书面和口头意见。最后由FASB以七位成员的最后投票表决为最终依据,会计准则定稿后,由财政部以部长令的形式正式施行。

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大致上也是分为四个阶段,即立项、起草、征求意见、。

立项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由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拟订的具体会计准则项目。

起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草拟准则草案,起草人广泛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同时由徳勤专家组提供各国会计准则比较的研究报告供参考,起草人根据掌握的资料起草研究报告,作出初步的结论并形成讨论稿,并报财政部会计司领导审阅。

征求意见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完成准则草案的基础上,经部领导批准,在国内专家组以及省级财政厅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的范围内对讨论稿征求意见。起草人根据这些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形成具体准则的草案。

阶段:会计准则定稿后,由财政部以部长令的形式正式施行。

二、比较结论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几点启示

第一,我国会计准则侧重于“政府利益导向”,这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会计准则要向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等相关利益人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我国的会计准则目标也要以“公众利益”为导向。

第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不够广泛。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只限于财政部和一些专家,基层会计人员难以参与其中,这与美国的FASB吸收各行各业的人员参与其中有很大的差别,为了加强会计准则的实用效果,应吸收各行业的基层财务人员参与到制定过程中,来加强准则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篇4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概述

(一)概念界定

2011年6月,美国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大数据:创新、竞争和提高生产力的下一个新领域》的研究报告,第一次提出大数据时代的概念。大数据时代指的是在每一个行业及业务职能领域都存在着海量数据的时代,这些数据在体量、速度、复杂性和价值性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数据形态,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来对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获取及处理,有着巨大的难度和机遇。大数据时代的形成是由每个人每个组织在生产、经营和生活中广泛活动的结果,这些大量的、高速的、多变的活动信息都留下了数据痕迹,被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获取并存储下来,并进行相应的分析、计算和处理。

(二)表现特征

大数据时代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体量庞大,每个人和组织都参与了数据的生产、分享和应用;类型繁多,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类型的信息;价值密度低,数据海量,但需要在庞大的数据海洋中通过强大的计算机技术来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这是大数据处理平台需要解决的难题;速度快,数据变动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投入巨大采集的信息必须及时处理,立刻进行反馈应用,才是最能发挥价值的方式。这些典型特征给个体和组织形态的活动带来了巨大影响。

二、大数据时代对企业管理会计的影响

(一)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的外在推力增强

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管理会计多半是迫于来自外部的市场压力而发展,管理会计在企业内部被动的接受法律法规的约束,并没有发挥出积极的价值。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的传递及共享成本降低,企业的经济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股东、供应商、客户等,都能够更及时便捷的收到关于企业财务及运营相关的内容信息,企业面对更加公开和透明的市场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水平所承受的外在推力将会加强,来自市场多方面的監督和制约,将和政府的法律法规一起形成企业发展的压力。企业为了实现更好的综合效益,会适应大环境的要求,重视管理会计的发展潜力,在强化实践中不断提高管理会计的建设水平。

(二)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提升

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来自于管理会计自身,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的传递及共享成本降低,企业的经济利害相关者,包括员工、股东、供应商、市场群体等,他们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信息都能够大量、及时、有效的收集和存储,方便管理会计形成与企业财务及运营决策相关的内容,协助企业做出更准确的战略目标,创造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管理会计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内部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在经营实务中,管理层将意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对其更加关注和支持。而大数据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使用,将进一步放大管理会计的价值。企业管理层将形成从上到下的正面推动,来促进管理会计的实务发展。

(三)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的技术环境改善

管理会计作为传统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了现代行为学、管理学和系统理论,不仅是财会的分支,也成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将会大大缓解,这为管理会计获得准确全面的数据,提供完全信息和数据支持奠定了基础。数据来源、数据处理和数据思维等方面的技术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发展,利用一定的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专业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使信息增值。比如,大数据存储和分析技术可以完成对产品生命周期内包括开发、生产、销售、使用等所有相关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分析,为企业优化产品运营提供更准确地会计数据支持,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依据。

三、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管理会计的服务职能发生变化

大数据时代使传统的会计理论与技术受到挑战和冲击,一方面由微观的企业会计向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社会会计转化。另一方面,管理会计出现了由服务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化的趋势。在传统会计理念中,虽然管理会计的内容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但是其基本职能是属于服务型的。大数据时代下,在与企业管理目标一致的基础上,管理会计通过信息处理系统,可以实现企业运营环节灵活控制、及时互联:分析和预测市场发展趋势,竞争对手以及上下游企业的资源情况等等。对企业管理工作进行流程设计和控制,能够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工作的价值。因此,管理会计并不是服务企业,接受指令,而是在企业运营中担任管理全过程的角色。

(二)企业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产生延伸

管理会计的价值取决于其获得的与企业运营相关信息的质量高低,传统的管理会计系统难以提供与企业发展战略相

关的信息。企业战略管理所需要的决策支持与控制数据,只有在大数据下,由大数据处理技术才能完成。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可以更便捷的访问、分析和搜索大量数据,满足企业环境战略管理的信息需求,支撑管理会计的职能拓展和延伸。以往管理会计工作偏重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控制进行事后分析,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管理会计不仅对结果进行分析,还延伸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甄别关键目标、纠正指标偏离、查找管理问题、修订和完善过程方案、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等一系列环节。管理会计将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通过职能的改进和延展,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发展战略相关的有用信息,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绩效的提升。

(三)企业管理会计的数据处理技术日益复杂

首先,大数据时代的管理会计需要多种计量手段的综合运用,传统会计的处理技术根本无法达到大数据在体量、类型、速度和关联性分析的要求,只有依附日益复杂的大数据技术才能做到。其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集成等现代信息技术,将促使会计领域实现隐形关联的数据集成。为了提高数据处理信息的时效性和应用性,企业会计管理必须确保复杂数据的现金技术处理。

四、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樹立管理会计中的大数据意识

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的会计,是从数据到决策的一个过程。大数据实际上只为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更加良好的基础,使之能够从大数据中客观分析、解读、显化与还原,从而扩大管理会计的适用范围。必须重视大数据整合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客观结论或信息,既要灵活应用管理会计,又要敢于突破管理会计。

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讲,在认识到大数据应用到管理会计中的价值后,要增强管理会计的思想观念,注重将管理会计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加大管理会计财力与物力投入,结合具体状况,确立科学的管理目标,制定出完备的工作方案,着重增强企业工作的连续性、长期性以及指导性,不断完善管理会计的相关改良方案,健全指标体系,控制好经营风险,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稳步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二)提升管理会计中的人才素质

在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职能从财务管理延伸到企业整体运营链中,企业管理会计人员也要做出积极改变。从行业交叉度来讲,会计人员要在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之间的可能关联保持敏锐的财务意识,能够将大数据得到的结论实际应用到企业的对应环节中去。从管理职能来讲,会计人员需要有整体性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决策依据。

在深入了解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和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后,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要遵循大数据的技术应用特点和要求,制定适宜的方案,改进人才培养措施和环境,促进管理会计建设迈向现代化的发展局面。企业管理层也必须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顺势而下,加大数据信息网络平台的投入和专业人才的投入,对管理会计进行专业培养和技能提高,相关会计人员也应当加强自身新技术的应用水平,学会应用数据库信息系统,判断数据,并及时反馈,提出解决性的方案,将企业财务运行全过程的信息变动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监控,为管理层提供数据支持,制定更合理的经营决策和战略目标。

(三)优化大数据处理平台及技术应用

篇5

针对于从未接触过会计的学员来说,《会计基础》科目应该是较难的,其中经济业务分录的编写及应用更是重点、难点,而《会计基础》与《财经法规》、《初级会计电算化》又有联系之处,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可将重点先放在《会计基础》的学习上,但是不能将另外两门完全搁置起来,三门学科应齐头并进!

第一章 总论主要是概念及特征、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展开叙述,是会计最基础的知识,学习时要注意领悟知识的本质。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本章是基础知识章节,是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分。要注意区分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之间的区别,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以及会计科目的分类及设置。

第三章 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主要介绍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学习时要注意好好体会借贷记账法的本质。

第四章 会计凭证主要是会计凭证的概念、作用、种类,及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概念、种类、基本内容、填制要求、审核内容的要求、传递保管的方法。

第五章 会计账簿本章的会计账簿是会计报表与会计凭证的中间环节。学习过程中结合老师的讲义实际接触一些会计账簿,对学好本章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员应通过做题加以巩固。

第六章 财务处理程序本章主要讲解了三种不同种类账务处理程序的内容,包括基本编制步骤、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本章学习的重点是在理解账务处理程序的基础上,掌握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主要特点、适用范围,能够根据不同单位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账务处理程序以及掌握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编制方法。

第七章 财产清查本章主要介绍财产清查的概念、意义、一般程序,财产清查的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学习时要结合老师的讲义,再做些题目加以巩固相关知识点。

第八章 财务会计报告本章属于次重点章节,在学习本章内容时,要重点体会各章财务报表中的各个项目,是如何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的。

第九章 会计档案本章主要介绍会计档案的概念、内容、整理归档、保管、复制查阅以及销毁等规定。内容不多,但各个小的知识点都需要通过老师讲解,再加上适当的做题加以巩固和掌握。

第十章 主要经济业务事项账务处理本章主要介绍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要想学好本章需要对前面一些章节的学习进行巩固,只有这样才能灵活的账务各类经济业务事项处理的思路。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学习计划

法规法条内容较多,需要加以理解和记忆。第三章关于税的内容涉及计算内容。由于无纸化考试的推进,已经没有重点章节可言,每一章都是重点!因此一定要全面把握!

第一章 会计法律制度会计法律制度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的基础章节,也是重点章节,且与《会计基础》的内容相关性比较大,可以同步学习。

第二章 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本章知识点比较多,但是内容之间具有相关性。学习时可以采用比较式的学习方法,例如比较各种银行结算账户的异同、各类票据之间的异同来归纳学习。

第三章 税收法律制度本章知识点较多,从税收的概述到各个具体税种以及后面的税收征管内容,都会在考试中涉及。涉及计算内容都较为简单,学员无需心里压力过大。

第四章 财政法规制度本章为新大纲中的新增内容,从内容上看,本章比较晦涩难懂,从近几年的考试中可以看出本章节所占分值不输给其他章节,所以学习时也要提高警惕,不能放松甚至放弃对本章的学习。

第五章 会计职业道德本章主要介绍会计职业道德,考点比较琐碎,可涉及所有题型,但复习难度不是很大,建议在学习时可以通读几遍教材,结合做题来练习掌握。

《会计电算化》学习计划

对于计算机知识需有一定的把握,同时重点是财务软件的熟练操作。

第一章 会计电算化概述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会计电算化简介与会计核算软件,学习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必要的记忆,善于总结规律,辅以足够的练习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第二章 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本章主要内容是计算机基本知识、微型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与计算机安全。有些属于常识性内容,但有些还需要通过记忆以及习题来加以巩固。

篇6

关键词:大数据;财务会计;创新发展

1相关理论分析

1.1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公司创造的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利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分析时,会花费过多时间和金钱,是无法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常规软件进行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的数据集合。同时也是需要新的处理、加工模式,实现数据的“增值”,才能获取数据背后具有更强的决策力和优化能力的信息资产。大数据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是因人而异,因企业而异,根据不同数据使用者的不同需要,对这些有意义的、有关系的海量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的专业化处理,实现数据背后真实的、潜在的高价值,把大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紧密结合,为企业带来商机,带来利润。就如淘宝会根据用户浏览的数据,通过数据处理,捕捉用户的年龄层、喜好、消费能力等信息,为用户提供更多相似的商品以供选择,节约搜索用户时间,大大提高了消费数量,为淘宝卖家带来丰厚利润。

1.2大数据的特点

IBM提出大数据的5V特点,分别是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大量代表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决定了所考虑数据的价值和潜在的信息。高速代表获得数据的速度和快速的数据流转,每时每刻数据因为人们的经济活动而不断变化和更新。多样性代表数据类型种类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低价值密度代表以较低成本处理好大数据,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真实性代表获取数据的质量是真实可靠的。除此之外,因数据量大,来源渠道多,数据不断更新变化,大数据还具有可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1.3传统财务会计的相关概念

1.3.1传统财务核算方式传统财务核算方式是指首先通过设置账户,以货币计价为基础,运用复式记账的方法对企业单位每一笔经济业务进行连续地、系统地、完整地计算和记录,通过填凭证、登账簿、财产清查等一系列程序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核算和反映,最终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1.3.2传统会计职能传统会计职能是核算职能、监督职能、控制职能相结合,在财务核算方式中,就体现出核算职能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对于监督职能而言,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通过指导、控制等方式,对经济活动进行合理合法、有效地考核与评价。在控制职能中,要对财务信息质量进行控制,防止信息失真,会计部门在工作过程中,直接利用财务会计信息,比如对成本进行控制等。核算职能、监督职能、控制职能环环相扣,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决定了企业作出决策的方向,关乎企业存亡。

1.3.3传统会计能力传统会计能力中,基于规划及报告能力分为财务记账能力、成本核算管理能力、预算管理能力。财务记账能力是指记录及分析财务交易,一个企业有良好的记账能力,就可以保证数据归类正确和数据收集完整,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各领域的会计核算、对账结账,也为编制财务报表做好准备工作。成本核算管理能力要求管理和报告分析企业发生的成本,首先会计人员要先具备成本会计的相关知识,并且积极参与成本核算和企业经营中,因为成本管理和产品的售价、企业利润有关,良好的成本核算管理能力可以提高企业业绩。预算管理能力是以企业既定的发展战略目标为基础,经过讨论、修订后形成年度经营目标,以年度经营目标全面编制年度经营计划,对业务、资金、信息、人才进行整合和协调配置。

2大数据时代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2015年贵州建立大数据基地,正式开启了大数据新时代的大门,如今大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渗透到各个行业和工作领域,对财务会计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1大数据时代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传统财务会计目标就是进行核算,出具财务报告,控制监督等,略显单一,在大数据新时代下,对会计目标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在报表分析过程中,可以利用大数据的不同处理方式,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对数据进行多维度展开分析,形成多样化的财务报告。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中,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查找出企业风险,并分析数据特征,评价各种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排列风险次序等。

2.2大数据时代对成本管理模式的影响

成本管理是企业以现在的业务作为观察视角,为了降低企业资源的损耗,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从微观布局的管理思维对企业内部运营成本进行管理。围绕以企业利润最大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产品成本为目标,比如提高生产率,降低材料采购成本等。在成本管理的定量分析中,利用大数据对分析成本结构,全方位、全过程的进行成本管理,避免无效的成本消耗,适度、有针对性地增加和降低某些成本,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及成本控制,从而建立竞争优势,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动力。

2.3大数据时代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预算管理贯穿了企业的整个管理流程,企业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将集团企业掌握的有限资源合理规划,在各子公司间进行配置,并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再通过对执行过程的监控,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及时指导经营活动的完善和调整,以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和最大程度地实现战略目标。大数据具有规划功能、沟通功能、监控功能和评估功能的预算管理中,能及时收集、整合相关数据,和以前相比,在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上提供了更多有用的、科学的数据,将各个部门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综合性、全面性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3大数据时代财务会计创新发展的对策

大数据新时代的环境下,财务会计领域越来越依赖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海量数据信息,对数据的挖掘和有效处理也愈加重视。数据时代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不容忽视,如何进行创新发展成为企业继续生存的动力。

3.1建立平台加强数据管理

大数据最大的价值在于数据之间的融合,数据本身是具有价值的,将数据和数据进行融合产生新的数据,使得原有数据增加了价值,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过程中运用处理过的数据,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大数据在其收集、整理、储存、分析以及利用等过程中,还体现出海量规模、多样性等特征,所以,企业有必要尽快建立一个数据管理平台或者操作系统,以便进一步加强数据管理。传统模式下的财务数据分析、预测以及最终的财务决策都是在未经处理过的原始财务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现在的大数据环境下,相同数据源结合采用不同处理方法结果不同,相同方法下不同数据源结合结果也不同,所以在传统模式下管理数据所得的结果无法满足现在对分析海量数据的需求,这就必须依靠数据管理平台,对数据更加信息化、智能化地管理,充分实现数据的价值回归,为企业各层提供有价值的管理决策依据。

3.2优化财务管理理念

随着大数据阶段信息数据量的不断增大,企业要树立起信息化思维,在丰富的信息来源渠道的基础上,重视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充分获得准确有效地处理结果。以原有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理念为基础,大数据时代对该理念进行变革和创新,有效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将大数据相关理念和技术融入到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改变了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方式,变得更加高效和智能,财务管理部门也能为企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决策者作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

3.3打造大数据时代财务人才队伍

顺应大数据时代,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产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管理团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决定了能否取得较高的工作质量,为了打造大数据时代的高素质财务人才队伍,可以从引进综合性人才、提升财务人才能力、科学设岗三个方面同步入手,以帮助顺利开展、完善企业财务的各项工作。首先,从社会招聘或学校招聘等渠道中引进满足企业要求的财务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现有的财务人员队伍,甚至还可以聘请专业的、权威的专家或人才,为企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加强引进不同领域的人才,以带入新的认知去影响原有财务人员,充分提高财务团队的综合素质,使得企业财务人员在大数据环境下对自我工作有新的要求,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领导力。其次,从人才管理层面上,企业应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企业应有意识地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在网络技术方面的培训,让其具备除财务会计知识、经济知识外的其他必备知识,保证财务人员掌握系统化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如培养财务人员的数据应用能力,确保他们能提高自身对数据收集的能力,提升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这就是将财务管理的工作特点和大数据充分结合起来,改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模式。人才培养不仅可以使员工拥有多元的职业发展能力,夯实财务工作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还可以使财务决策者利用大数据实现财务决策与企业战略的完美契合。最后,企业在人才资源的利用上,应该科学设岗。企业可以根据大数据平台以及信息化系统的需要,从财务部门的岗位要求着手,合理规定财务人员所占比例,避免人浮于事,使得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应对所在岗位上的工作,保证大数据分析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越.大数据时代对财务会计的影响[J].智库时代,2019(22).

[2]韩婕.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研究[J].纳税,2019,13(14).

[3]陈峰.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创新[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5).

[4]马蔚.浅谈大数据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9(09).

篇7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经济活动中,通过理性的思维运动,构成了一系列有关联的、有逻辑的计量知识体系,即会计理论体系,包括会计范畴、概念、原则和方法等。它能够指导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做出贡献。随着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创新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逐渐成为我国会计理论和实践的重点课题。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会计理论体系的含义及特点

在《辞海》中“体系”的解释为:“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理论源于实践,因此理论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会计理论体系也是由某些个别的理论最后发展成会计理论体系。这种体系的形成一方面是会计实践不断充实和完善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系统归纳。不同的会计理论按照特定的内在逻辑联系有机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会计理论体系。它具有如下特征:

1.完整性。会计理论体系是一系列理论的组合。因而具有全面、完整的特点。包括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管理会计理论、我国会计理论以及西方会计理论等,同时反映了不同流派的观点和思想。

2.逻辑性。只有系统化了的知识才能称之为理论。提供能够评价和发展会计理论的一致性观点和原则是会计理论的主要目标。因此,会计理论应该具备科学理论体系般的连贯、严谨和内在逻辑性。

3.多元性。于玉林教授认为,虽然会计理论体系具有整体性,但也需要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分解、剖析和研究,其内在规律才会从不同的体系中显现出来。会计理论体系的多元性就应运而生了。即客观存在的会计内在规律性可以通过按不同标准划分的会计理论体系体现出来。

4.层次性。会计理论体系由不同的会计理论组成,因此可以从不同标准进行划分。比如,有将其划分为理论基础和应用理论;有将其分为会计研究方法、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三个层次,不同的层次内又包含许多不同的、详细具体的会计概念。

5.动态性。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在不停的变化中,会计理论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会随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会计理论体系也在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动态的、稳定的变化、发展和完善。

(二)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

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就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为背景,学习、借鉴和吸纳国外的精华经验,构建起不同于其他国家却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理论体系在经过实践的检验和指导,逐渐淘汰不合理的过时的观点,吸收先进的观念和思想,不断地自我修正、完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这才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的最终目标。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只有对事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横纵向探讨和认识,才能对其有更加全面和透彻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进一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会计理论体系也是如此,仅仅将目光局限于财务会计会使得我们看待问题更加狭隘而没有前瞻性,因此我们要把握其子理论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和逻辑性,从总体上构建会计理论体系。

(二)有序性和动态性原则

只有内部各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关联和规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称之为系统。因此,理解一个系统就要了解其中的规则和顺序性。而这种内部的“顺序”必须与外界的信息、物质、能量动态交换,才能维持

转贴于

生命力和活力。人类在这种有序性和交换性中看待系统,这样那个系统就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因此,在创新和建构会计理论体系时,必须使系统内部各要素维持有序性,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与环境的关系。

(三)系统发展原则

系统既然由不同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就会分为不同的等级和层次,而不同等级要素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向高级转化的过程就是系统形成和演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建构会计理论体系时必须与时俱进,考虑各个层级之间的发展关系,采取战略性的发展眼光。

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的创新与设想

(一)构建具有多层次的会计理论体系

会计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是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理论体系经过严密的论证和一系列知识的深化与丰富,便形成了会计学科体系。它们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会计理论体系具有完整性、逻辑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等特点,因此必须以多层次的理论为基础,才得以体现其全面性。

1.第一个层次为会计理论基础层,它是构建会计理论的基石。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数学等,在现有基础上可以扩充、丰富和完善与其有关的理论与成果进行探讨,运用信息论与系统论等新的研究方法。在理论层面上,消费经济学、灾害经济学等成为更深层的理论。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为会计理论的充实提供了依据和基础。

2.第二层次是会计原理层。主要包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会计的性质,会计方法,会计体制与组织等等。这个层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把会计理论融于基本理论中,启下将构建各下级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这也是构建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的重点突破口,也是研究的核心和重点。

3.第三个层次是基本知识层,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要包括:会计制度设计工作程序,会计管理工作体制,会计人员职权及职业道德和会计专门方法体系等。其中有些是国际会计理论体系中通用的,有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所特有的。因此,凡有利于我国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国际理论都应该为我国所用,怀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发扬光大我国的会计学科。这个层次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知识来窥其本质,创造“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

4.第四个层次是基本技能层,即会计技能的业务知识。主要包括:手工、机械、电算等会计核算手段,还有记账、算账、报账、用账、查账等业务技术方法;计划、预测、控制、分析经济活动等会计管理方法也是其主要内容;参与经济决策的拟定和选择最优化方案的应用数学及方法也包含在其中。

转贴于

上述四个层面中,理论基础是决定中国特色的关键因素,会计理论层是体系核心和关键,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基础知识层和基本技能层都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四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

(二)深化会计改革,推进理论创新

创新与构建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关键在于理论基础与基本理论两个层面。各司其职,各取所长,融会贯通,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

1.劳动价值论。政治经济学是会计理论基础的奠基石,马克思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剩余价值属于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但是会计理论层次中往往忽视了这个基础的核心,原因在于死板地照搬国外的知识和经验。如会计中的成本观念是资本家的资本,被认为是为获取利益而付出的代价。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社会的主人而不是商品,劳动者创造的价值是国民价值而非剩余价值。的常识中,工资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而非价格或劳动力价值的转换。然而在会计实践中成果管理和核算,对成本要素的分类都照搬资本主义的料、工、费的成本概念,值得进一步探索。

2.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应用了的经济原理,要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同时克服集中式的产品经济的弊端与缺陷。在此基础上,必须重新讨论会计理论体系,以适应时代需要,设想如下:

会计对象,应该先将价值运动和资金运动具体化,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社会主义特色,以创造社会财富为目的,坚持有目的劳动。一动一静,反映出会计对象的全面性。

会计任务,一是清理人为损失的财产;二是保护社会财产;三是加强有效的管理,科学技术生财;四是通过智力技术来开展财运。这就将会计职能落到实处,区别于宏观的理财。

会计职能,为提高经济效益而进行的监督和反馈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再根据会计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将其扩展和补充均有可能,以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会计方法,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调配有机结合起来,再综合运用信息论和控制论以及非平衡理论等。

会计学科体系,在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组合系统。包括会计学理论、会计学原理、专业会计学以及会计决策学等。在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下,坚持会计理论的本质,赋予其“中国特色”,凡事考虑中国国情,切忌贸然照搬照套,透过现象看本质。

篇8

摘要:征税是税务行政机关和税务行政人员的基本权力和基本职责,依法纳税是纳税人的义务。纳税人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是税务行政机关和税务行政人员征税的重要依据。纳税人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中包含有大量的会计职业判断因素,需要税务行政人员做出判断进行审查和验证。本文界定了会计职业判断和税务职业判断的概念;进一步分析认为二者的关系如下:二者各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对象,在某些情况下二者也有共同的判断对象,在有共同的判断对象的情况下税务职业判断是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再判断。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 税务职业判断 概念 关系

一、引言

判断是人的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人的一种心理过程,是一个选择、决策并导致行动的过程,是为不确定性的事项寻找结论的行为。研究表明,任何一种职业都存在职业判断,对判断的运用是一个行业成为一种职业的重要标志,会计职业和税务职业也不例外。

会计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自从会计成为一种职业以来,判断就成为这个职业内的从业人员不可缺少的技能。税收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相应地产生了履行税收职能的国家机构,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逐渐形成了一种专司税收行政职能的职业,这个职业内的从业人员同样必须具备职业判断的技能或素质。

自从产生之日起,无论作为两种经济管理活动还是作为两种职业,会计和税收就相依相伴、密不可分,会计提供的信息一直是计算和征收税款的重要依据。20世纪中叶以来,会计活动和税收活动都日益法制化。由于实际经济活动复杂多变,又由于人的预见性有限,导致法规不可能穷尽天下所有的经济活动,从而会计法规和税收法规都充斥着大量的需要进行职业判断的内容,需要履行会计职能的人员和履行税务行政职能的人员不仅要恰当地做出本职业领域内的判断,还要理解并熟悉对方职业领域内的判断,这样才有利于消除歧见,建立融洽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

2006年2月15日我国了新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逐步实施,后几经修改和完善,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这套新会计准则体系采用了原则导向,其最大的特点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使用者运用大量的会计职业判断。自1994年以来,适应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的税收法规几经增删和修订,其中既有数量庞大的与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存在差异的内容,也有大量的与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一致的内容。无论这些存在差异的内容还是一致的内容,都大量涉及判断的运用。在我国当前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研究会计职业判断和税务职业判断之间的关系,对于税收征纳双方相互理解、消除分歧、避免分歧、建立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拟以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来探讨会计职业判断和税务职业判断之间的关系。

二、会计职业判断和税务职业判断的概念界定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概念界定

自20世纪40年代初起,会计职业判断日益引起世界会计职业界的关注,我国会计界对会计职业判断问题的深入研究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外对于会计职业判断的概念至今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比较典型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观点一,认为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据现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规定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依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做出的判断性估计和选择。

观点二,认为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包括注册会计师)在遵循一定的会计准则、制度的基础上凭借其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对有关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使用以及新的会计问题的处理等做出的甄选和决断。

观点三,认为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及其他相关人员(例如注册会计师、企业的管理层和治理层)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根据会计准则和其他相关规定,结合事件的性质、特点和经济实质等所做出的判断和决策。

本文认为,以上观点都有合理之处和可取之处,但也有欠缺。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文所讨论的主题,本文把会计职业判断的概念界定如下:会计职业判断是指由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包括会计从业人员、企事业单位等组织的管理层或治理层)在职业规则的框架内对会计交易和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披露等做出的权衡、选择和决策行为。

(二)税务职业判断的概念界定

和会计职业判断相比,人们对税务职业判断所开展的研究极其稀少,目前未见有关于税务职业判断的系统、深入、完整的研究,即使概念也是如此。结合本文所讨论的主题,并借鉴会计职业判断的概念,本文提出以下概念:税务职业判断是指税务行政人员在遵守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涉税事项做出的权衡、选择和决策行为。

上述概念中,“税务行政人员”是做出税务职业判断行为的主体,在我国是指各级税务机关中处理涉税事项的工作人员。

三、会计职业判断和税务职业判断之间的关系

会计职业判断是由行为主体在会计领域做出的职业判断,税务职业判断是由行为主体在税收领域做出的职业判断。会计的目标和税收的目标不同,这导致了会计领域和税收领域具有不同的特点,进而决定了会计职业判断和税务职业判断各有不同的特点。同时,由于会计和税收之间存在相依相伴、密不可分的关系,又决定了会计职业判断和税务职业判断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会计职业判断和税务职业判断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下。

(一)会计职业判断和税务职业判断各有自己的判断对象

关于会计的目标,会计学界的观点不尽一致,比较主流的观点有“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融合观”。例如,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而税法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保证国家取得财政收入,正确处理税收分配关系,有助于国家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维护国家权益,对经济运行进行监督管理。会计的目标和税法的目标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会计职业判断和税务职业判断各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对象。

例如,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是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的上述规定,企业对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时,应当由企业的会计人员、管理层或治理层做出会计职业判断,以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却不允许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准予扣除。企业为出租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房屋、建筑物属于上述“固定资产”的范围。企业的固定资产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历史成本是指企业取得该项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支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上述规定,税务人员不需要判断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时确定的公允价值的数值是否恰当、准确,也就是说,税务行政人员做出的税务职业判断不包括此项内容。在确定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对于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而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税务行政人员直接全额作纳税调整即可。

关于税务职业判断的判断对象,主要是因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税务行政机关和税务行政人员某些特定的权力而产生。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企业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独立交易原则是指没有关联关系的交易各方按照公平成交价格和营业常规进行业务往来遵循的原则。此处的“合理方法”包括: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成本加成法,交易净利润法,利润分割法,其他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方法。

对于上述规定中的“独立交易原则”“合理方法”的类型和选择都需要税务行政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进行确定或选择。这些税务职业判断的内容是由法律法规赋予税务行政机关和税务行政人员的,其他部门或人员不得享有,因而也就不是会计职业判断所包括的内容。

(二)在某些情况下,会计职业判断和税务职业判断具有共同的判断对象

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会计职业判断和税务职业判断具有共同的判断对象。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年度会计利润。可见,税务行政人员确定企业在所得税前计算扣除的公益性捐赠支出的金额是否正确时,需要判断“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年度会计利润”是否恰当或正确。而企业的会计人员、管理层、治理层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本企业的年度会计利润时需要做出大量的会计职业判断,例如商品销售收入是否满足确认的条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率等的估计、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估计等等。这导致会计人员等判断主体做出的会计职业判断和税务行政人员做出的税务职业判断指向了共同的判断对象――企业的年度会计利润。与该例子相似的还有按照间接法确定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又如《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五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九条规定:固定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由以上规定可见,当企业采用直线法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时,会计人员等判断主体做出的会计职业判断和税务行政人员做出的税务职业判断指向了共同的判断对象――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

(三)在具有共同的判断对象的情况下,税务职业判断是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再判断。

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的法律地位平等,但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税务行政人员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对纳税人依法进行税收征管。税务行政机关征收税款的方式有查账征收、查定征收、查验征收、定期定额征收以及其他方式,对于账目健全的纳税人,税务行政机关按法律的规定应当采用查账征收的方式。查账征收是指税务行政机关对账目健全的纳税人,依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和其他的纳税资料计算应纳税款的征收方式。在采用查账征收的方式下,纳税人的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所依据的总账、明细账、记账凭证、原始凭证等会计核算资料是税务行政人员确定纳税人申报的税款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纳税人报送的上述会计核算资料所反映的数据中包含有大量的会计职业判断,例如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折旧费用的计算、会计利润的确定等,这些会计职业判断由纳税人单位的会计人员及其管理层或治理层做出。税务行政人员为了确定纳税人申报的税款是否正确,需要验证纳税人做出的上述会计职业判断是否合法、合理、可信,税收法律关系的特点决定了税务行政人员验证纳税人做出的上述会计职业判断的行为既是税务行政人员的权力,也是税务行政人员的义务,是一种事后的审查行为,也是一种事后的监管行为,是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再判断。Z

参考文献:

[1]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职业判断框架――适用于财务报告编制者、审计师、监管部门以及准则制定机构的国际指南[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4).

[2]王清刚.会计职业判断框架构建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7).

[3]刘金星.英美会计职业判断比较与借鉴[J].财会月刊(理论),2006,(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