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8篇

时间:2023-08-07 09:23: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

篇1

【关键词】校园;传承;民间艺术;有效性;互补性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10-02

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是经过无数代民族民间文化艺人创造、发展、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性格、习俗、修养和审美。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文化融合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进行,很多曾经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民族民间艺术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有些甚至面临传承、发展乃至生存危机。中国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状况,近年来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国家各种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各种政策、文件逐步出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8%,拥有以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在内的40多个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17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或迁徙过程中,创造了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本土文化和民间艺术,并一直保存延续至今。

贵州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相对封闭落后,受外来经济文化的影响较小,原生态文化状态较为稳定,许多原有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民间文化保存得较为完整,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和独特性。这里主要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有地戏、蜡染、刺绣、银饰、木雕、山歌、铜鼓、唢呐、侗族大歌、芦笙歌舞、苗族舞蹈等,部分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然而由于贵州长期处于经济落后局面,在中国飞速发展的今天,贵州人民奋起直追,却面临着经济发展和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两难局面。这些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靠口传心授,且部分民族民间文化在短时间内是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新时期,年轻人多靠外出打工发展经济,使得我们的本土文化无法得到有效传承、发展和保护。以笔者所在的村子为例,以前春节跳地戏时,全村人都围着看,是全村人整个春节期间的娱乐方式,现在跳的人少了,看的人更少,有时看地戏的还没有跳地戏的人多,大家都在家打麻将、看电视。可见如果没有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我们将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传承了几百年、几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逐渐消亡。

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是现代的传播价值。”他指出,多彩和谐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推动贵州省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贵州将加大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阐发力度、保护传承力度、开发创新力度,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创新,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服务现代。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思考,但都限于在民间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这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需要民间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自觉参与,以现在的社会发展情况是很难做到的。仅靠这些民间文化艺人自觉地去保护和传承,就得牺牲他们的经济利益,更谈不上发展。即使有部分有经济头脑的民间艺人在这方面做出了成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无法广泛要求他们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相互协调,共同参与。校园传承是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继承、保护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补充和发展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一、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校园传承的条件和优势

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多少年来都靠本土艺人自觉传承,与政府行为关系不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自觉性逐渐消失,要很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必须要有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不得不介入其中,共同推动本土文化的保o和发展。从贵州省目前状况来看,很多教育部门无论是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地方文化团体,还是中小学,都是在自觉地进行本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但由于都是自觉性的,并未引起广泛的研究,基本上都停留在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层面上。部分高校虽然出现了一批研究本土文化的学者,并成立了一定的研究机构或建立了一些小型博物馆,但其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校园传承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支持、领导重视,还需要更多的人才、人力和资金,还需要严格计划、投入和研究,要有组织、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整合。

随着贵州教育的发展,很多高校都设立了艺术学院或艺术专业,有专业的教师队伍及学生,数字化、信息化程度高,信息来源广,有可供研究的资金,与地方政府、文化单位及民间艺人之间都有着很好的沟通渠道,有一定的研究平台和研究基础,这是很好的条件。同时,国家大力提倡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职业院校发展,政府对高校研究本土文化也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些优势条件给予了高校继承、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较大的空间。近年来,很多高校教师都在通过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对本土文化进行调研、发掘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能够记录、整理和保存一定的本土艺术,只是尽到了知识分子应尽的部分责任。但我们在如何培养适合继承、保护和发展本土文化艺术的人才方面还做得不够,在如何培训指导民间艺人、提高他们的艺术创造力方面还做得不够,如何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在继承和保护地方文化艺术的同时,让我们的本土文化艺术焕发青春,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还做得不够。只有充分利用校园人才优势和条件,结合本土资源优势,才能保证我们的本土文化艺术在校园内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发展。

二、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校园传承的有效性和互补性

民族民间艺术在传承保护方式上相对随意、松散,没有专业的管理、宣传人才和研究机构,受市场经济和文化融合的冲击,有组织的管理、合作及研究迫在眉睫。民族民间艺术校园传承有较好的条件和优势,但如何利用好校园的人才队伍、教学条件以及其他的一些优势,需要合理规划,充分论证,同时要很好地结合地方文化团体及引导好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来进行。在中小学,应以宣传为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有哪些本土民族民间文化,使其闹惺艿浇袒和熏陶。民族民间艺术校园传承以高校和职业学校为主,这类学校教师专业性强、教学条件好、资金来源广,一般开设有艺术类专业,学生队伍庞大,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培养出来的人才可直接应用到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的事业中来。以安顺学院为例。近年来,安顺学院部分教师开展了大量民族民间艺术研究,发表了大量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的论文,申报了一定数量的相关研究课题,建成了“屯堡文化研究中心”和“安顺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所”,收集、记录、整理了大量民族民间艺术的研究资料,出版了关于蜡染、地戏、屯堡文化方面的研究著作。艺术学院开设了蜡染、木雕、陶艺等特色课程,与“福远蜡染艺术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开设的特色课程可直接到蜡染厂进行实习实训,聘请安顺蜡染艺术方面的民间艺术传承人为艺术学院的特聘教师直接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师生共同参与蜡染方面的设计、包装、产品开发、举办作品展等,把当代艺术理念融入到了蜡染设计中。艺术学院音乐专业以布依族文化为基础排练了大型舞蹈,艺术学院与多个地戏、蜡染方面的传承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在筹备成立艺术学院的蜡染、木雕实验室。政府正在安顺学院建立安顺博物馆,中国蜡染艺术研究院也即将在安顺学院成立……这些相关研究和工作已有效地推动了安顺蜡染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创新。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支持,使得安顺蜡染和地戏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安顺学院培养的部分艺术人才也在毕业后继承了安顺蜡染艺术,创立了自己的蜡染艺术设计公司,加强了蜡染艺术人才队伍,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虽然安顺学院在支持地方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保护和发展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还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及合作力度。比如能直接开设民族民间艺术专业,加大对民族民间艺术创作人才的培训培养,支持政府和企业做好产品开发等工作。同样,很多贵州省本科院校和职业学校也在结合学校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开展这方面工作,特别是职业学校,它的自由度更大,更能直接面对地方文化开办相关的特色专业,输送能直接参与传承、保护和创新民族民间艺术的人才。

文化需要传承和保护,更需要发展和多元,多元才能相互吸收借鉴,才能创新突破。贵州民族民间艺术丰富厚重,是贵州的宝贵财富,继承、保护和发展贵州的民族民间艺术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没有政府支持,没有专业的研究人才和研究机构,我们的民族民间艺术将在中国的改革大潮中逐渐萎缩和消亡。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能仅靠传统方式,校园传承更是有益的补充。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必须打破传统意识,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地方文化,增强我们的特色和文化内涵,让民族民间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篇2

【关键词】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 现代设计 艺术设计教育

一、 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发展状况

民族元素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广西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民族,各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服饰装束、民间艺术、工艺特产等,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是广西的一笔财富。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有铜鼓、壮锦、瑶锦、绣球、花山壁画、苗族服饰等,比如壮族的壮锦、苗族的苗锦、瑶族的瑶锦等做工精致巧妙,图案设计别致,色彩绚丽、各具特色,其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数不胜数。这些民族民间元素经过世代相传,为人们接受和喜爱。如今,这些艺术珍宝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东盟博览会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常年在南宁举办,给了广西各民族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例如民歌艺术节晚会的舞台就是用铜鼓等民族艺术元素为原型设计的,展示了浓郁的广西民族特色,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广西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对广西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为提升广西知名度,发展广西的经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二、各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以来,广西各高等院校得到快速发展。各高等院校包括专业艺术学院、综合类院校,甚至各类职业技术学院等都开设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这是因为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在这种形势之下,出现一些问题亦在所难免。

首先,我国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办学理念、专业课程设置都还在实行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些模式,缺乏新意。许多院校都是以欧美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模式为主,不太符合我国教育需求。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教育观念、教学手段、课程结构较为滞后,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本质上仍是对西方的抄袭,所谓“中国设计”还只是停留在理想化的层面,艺术设计教育的本土化、民族化依然离我们很远。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是,在全球化的发展中,如何获得认可。日本是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经过吸收、消化,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了世界设计独特的一极,这是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其次,我们对自身所拥的艺术资源表现出的一种漠视。例如,我国独有的动物熊猫,其形象憨厚可爱,之前国内的设计师却几乎没有想到去运用它,反而是美国的好莱坞拍了动画片《功夫熊猫》,成功开发与应用了功夫熊猫的形象,使得很多人喜欢上熊猫的形象及其相关产品,如时尚的手提包、服装、电子产品等。然后国内相关各行业又开始了“复制”熊猫的行为。

三、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融入高校艺术教育

广西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资源,通过对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整理分析,积极探索多种创新设计思维,以寻求更多的解决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创新应用途径,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独特魅力。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也是来源于生活。高校人才的培养要不拘一格,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实施课外教学与课内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打破课堂的界限,让学生进入社会,通过采风、考察等活动感受到民族民间的艺术魅力。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全面收集、系统整理少数民族的服饰、建筑、工艺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保留和提取这些少数民族元素的精髓,经过再设计并运用到自己的专业设计当中去。把本地优秀的艺人请进教学工作室,讲授技巧,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本地文化。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运用本土民族艺术元素,使当代的民族民间元素与设计教学与时俱进,从更多的民族艺术中汲取相关元素,寻根溯源,同时又不失现代的气息。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设计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内涵,创造出富有本土独特韵味的设计。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得到广泛的延传,并且经久不衰,使本土化民族民间元素艺术得以可持续发展。

结语

高等院校是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民族民间艺术元素是民族的文化标识,也是一个民族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失去的依靠。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有着鲜明的语言特色和宗教文化,以及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将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融入现代高校的艺术教育体系中,将极大丰富现代艺术设计思维的领域和空间。少数民族的艺术语言特性影响着现化设计的各个领域,在现代设计中充分运用少数民族艺术语言,是创新现代设计思维、提升现代设计理念的运用基点之一。

参考文献:

[1]吕胜中.广西民族风俗艺术[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2]马费成,等.信息经济学[J].武汉大学学术丛书,1997(5).

[3]刘南一.广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发初探[J].美术大观,2006( 4 ).

[4]杨广敏.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的价值[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篇3

随着全球文化交融的新趋势,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复兴与发展将面临难得的机遇。

科技和信息的高速发展,使全球经济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必将影响、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既是国家的,也是世界的。在当今的网络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展示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新的平台,为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挤身于世界优秀民族文化之林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又面临严峻挑战,只有我们积极地进行艺术教育改革,树立全新的理念,始终立足于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立足与本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才能适应全球文化交融的新趋势,形成文化多元化的新格局。

音乐的起源与发展是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在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它们是人类文明和艺术形式的起源,特别在中国的古代提倡“礼乐治国”,对乐教的提倡。就如同现在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一样重要。音乐,被称为“艺术之母”,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她诞生于人类的出现,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发展、成熟,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她不仅以富有魅力的听觉艺术形象.使人赏心悦耳。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风尚的日益完善,更以审美为中介,以强劲的生命力、感染力,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受到人们的喜爱。《毛诗序》里是这样表述音乐的作用:“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情发于声,声成文调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对诗的艺术感染力及其社会作用有十分独到而深刻的认识。中华民族有着十分丰富的音乐文化传统,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几经沉浮、几度枯荣,甚至流失散落、精芜杂陈。但是,主流仍像一股川流不息的活水,融入了中华文化的大河中。因而,继承和发展我们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传统,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即便在我省境内,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与艺术表现手法也是不相同的,具体体现在曲目上、音乐上(包括民歌与器乐)、表演手法上以及演出习俗等方面,从而具有了艺术史的价值。不仅如此,各地特有的方言、民风民俗以及这个地区长期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规范等等,也会沉积在这些区域性的地方艺术中,因此它又同时拥有文化史的价值。

事实上,我省民族民间音乐在经济大潮的推动下正在急速地离开我们而去,这种包含了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传统艺术由于历来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延续.形成文字符号的东西也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没有传承和研究,那么,我们曾经有过的这一部分珍贵而独特的艺术文化资源就会丧失。而艺术文化资源的丧失,比起典籍与文物的丧失更无可挽回。尤其是在表演层面上,很难复原。纵然某些曲目的剧本有可能保留下来,或者通过录音、录像等现代手段保存下它们的一些痕迹,但是民间表演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却是剧本所无法留存,也是录音和录像所无法替代的,因为它们只能存在于表演艺术家的身上。除了代代相传之外,表演艺术没有第二种方法可以流传下去。譬如我省吕梁地区曾经十分流行的“伞头秧歌”,无论是从题材、形式还是从表演手段上看,均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可令人担心的是,如果今天的音乐人都不愿为之献身,那么其消亡的命运就不可避免。

我们一直都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是文化并不是一种虚无的存在,文化需要有所负载,这种负载也不仅仅是我们所保存的那些古籍文献,文化在根本的意义上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深刻反映着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等的传统艺术,在文化中的重要性一点也不能低估,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可能比那些古籍文献更加重要。所以,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艺术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山西省蕴涵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宝藏,素有“民歌的海洋”、“戏曲的摇篮”、“民舞的故乡”、“文物的宝库”之称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艺术人文资源,为山西艺术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兴晋富民的重要举措,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山西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这亟需一大批文化艺术人才去开掘、整理、创新和发扬,这为我省艺术高等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为了继承、发扬、光大民族音乐传统文化,在高校有必要开设由民间艺术家担任教授的“民歌演唱、民族器乐演奏大师班”。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保护民间艺术的传承,有利于高校师生民族音乐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全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保障全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更有利于巩固我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

具体做法是:

招聘来自乡村、城镇具有十年以上演出经验的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人才,招聘那些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艺术家以及世袭民间艺术的家庭成员为大师班教授。

招收来自于大、中专学校艺术类专业教育、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及有关社会办学单位的,具有民族音乐功底的教师,以及专业表演院团、业余文艺团体、部队文工团、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文化旅游娱乐场所的文艺骨干为学员。同时在高校音乐院系各年级开设“本土民间艺术”课。

进行分批、分年级,长短期结合办学。资金来源于国内外一切有志于发扬民族民间音乐的个人、团体、企业以及国家各部门投资。

范围:要求以山西晋中学院、晋商音乐文化为起点,辐射到全国各高校。

篇4

在我国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随处可见精美的艺术作品,而由于地处偏远地区,受经济条件及信息资源的限制,一些民间艺术没能真正进入课堂得以更好地传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说不失为一件憾事。为此,记者以“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为题,邀请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总支部书记张勇、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赵屹、广西艺术学院高等艺术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金又琳、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柳青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各地方高校在课程建设中引入民间艺术资源带来一些启示,同时对实现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探讨。

开发现状

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进入课堂,是高校实践传承文化办学责任的重要形式。云南艺术学院地处边疆多民族省份,研究、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是学校自觉的办学方向,也是办学特色建设的着力点。多民族特色鲜明的歌舞、戏剧、民间美术、特色工艺大量被引入课堂,转化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从形式、层次上来说,本科教育有专业方向如民族民间工艺艺术设计、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方向就更丰富;有特色课程建设中的专业主干课、选修课;其他还有请民族民间艺人进校开办的专题讲座、研习班。

广西艺术学院自办学以来,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有机地灌注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科研创作。如学院民族艺术系以培养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为目标,开办民族音乐表演(演唱)专业,设置民族语音、民族声乐理论、民歌演唱、民歌排练、本土艺术表演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为主修内容,有机结合当代先进的民族艺术教学理念、现代教学手段与丰富的本土艺术资源,将民族民间文化元素渗透到教学与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民族艺术系依托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研究展示中心和广西高校音乐传承与发展基地,以教学实践、音乐创作、展演比赛与民族音乐理论研究为立足点,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积极挖掘和运用本土音乐资源进行有效教学,重点培养一批具有传承和发展广西民族民间音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在民族民间资源进课堂上也具有一定特色。该院以“取材于民间、规范于教学、形成于实践、升华于舞台”指导思想开展教学,积极发展广西民族舞蹈教育,在教学中增加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舞的课堂教学比例,对少数民族民间舞按类别进行整理组合,并用于教学实践。如壮族的采茶类、师公类、壮戏、鼓类;瑶族的长鼓、双刀、铜铃、铜鼓;苗族的笙、采堂、摆;侗族的多耶、斗鸡等。这些有着鲜明特色的舞蹈组合通过有步骤地进入课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广西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元素。此外,舞蹈系通过深入民间采风将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神态、音乐及服饰等素材进行挖掘、整理、提炼和研究,纳入课堂教学和创作,效果非常显著,所创编的作品也多次获得全国大奖。

与一些综合艺术院校相比,由于地处环境及办学条件的差异,普通地方高校将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已取得一些成果,如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专业与舞蹈学专业,在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引入课堂这项工作上,最早的努力方向是将地方民间音乐引入音乐舞蹈表演音乐的创编当中,如在全国舞蹈或音乐赛事上获奖的舞蹈作品《洞庭苇韵》、舞蹈《巴陵胜状》、舞蹈《花花洗》、表演唱《洞庭渔歌》、表演唱《渔歌调》等。限于各种现实因素,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引入课堂的工作最初仍然是以“嵌入式”的方式(即教学内容部分增加的方式)开始的,即有意识地在民族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课程里增加介绍一些在全国并非特别知名的本区域内的一些民间音乐文化品种。而最大的努力是加强了本土音乐的科研工作,因为科研是研发新课程的基础,是建设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类课程的根本保障。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一直是高校学科建设工作的重点,尤其在艺术学科中,始终没能形成完整、系统并且层次分明的教材体系。在将民间艺术资源引入艺术课堂的过程中,各个高校也探索出了不同的方法,将教材建设与课程内容及上课形式联系起来,进而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如云南艺术学院设立了特色教材建设基金,持续开展各专业民族民间艺术课程教材建设,为多年来教师从事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所获得的学术积累规范进入课堂,开展专业教学搭建了较好的平台。同时也以此鼓励教师继续开展挖掘、研究,丰富教学内容。

近30年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一方面不断加强民艺学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完善民艺学的学科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深化民艺学课程内容,以“民间文化生态保护”为指导,把对民间艺术审美形态的讲解引向对传统文化的价值阐述,深入分析传统造物与传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揭示传统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意义,让学生明确设计的目标是服务社会生活,学会主动思考如何从本土文化中寻求设计创新。另一方面,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及博物馆实物开展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民艺、感受民艺,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引导学生广泛开展田野调查、项目教学、实习基地教学、假期课堂,将民艺教学与现代生活方式、工艺品、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指导学生参与传统手工艺产品设计创新,帮助民间艺人、手工艺作坊等开发新产品,避免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在考虑文化传承、教材建设的前提下,民间艺术资源进入课堂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云南艺术学院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教师长期的采风、整理、研究成果,结合课程教学,以教材的形式固化、传承;二是请民族民间艺人进入课堂演示、传习,与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长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三是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坚持深入民族民间艺术原生地采风,在民族民间艺术的生态环境里学习、认识民间艺术。张勇认为,无论民族民间艺术以怎样的形式进入课堂,要对其起到传承的作用,核心是保真,其次是以创新增加其活力,最终还需具备为民众物质、文化生活服务的价值。

师资队伍

针对民族特色课程的实施,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拥有民歌教育传承教学师资队伍,除有本校教授担任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外,还聘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罗景超等多位校外特色教师分别担任黑衣壮山歌、壮族常安排歌、苗族民歌、壮族嘹歌、民间宗教仪式、毛南族民歌、民族语言等课程教学;此外,还邀请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李松主任等多位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客座教授、客座研究员,构建了一支包括理论研究人员、专业教学人员以及民族民间艺术人才在内的教学队伍。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将民间艺术资源引进课堂必不可少的,同时教师也要经历成长的过程。如云南艺术学院教师在长期的研究、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一大批教师已成长为相关民族民间艺术行当的专家。对于教师储备不足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确有教学需要的,学院还会聘请相关博物馆、研究机构、院团的专家承担教学工作。

重视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教学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办学特色。1987年,学校成立了民间工艺美术研究小组,成为全国较早开设民间美术教学的高等院校,全校各专业及专业方向几乎都开设了民间美术类课程,持续至今。1996年,学校成立中国民艺研究所,开始系统建立民艺研究的学术平台与学术团队,开展“以科研带教学”的思路探索。目前,学校已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传统手工艺研究基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艺基地和山东省“十二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民艺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以潘鲁生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学校中国民艺研究所(山东省泰山学者艺术学岗位、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为平台,除拥有教授、副教授、讲师以及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之外,同时聘请国内外著名文化人类学者、艺术学者、民艺学者担任客座教授,目前已形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保证学校民艺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撑。

引申价值

在文化大发展的今天,高校对于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符合了时代的要求,也为高校的特色发展开创了前景,对于民间艺术进课堂的价值体现,张勇做出了一种具有前瞻性的解释――民族民间艺术或曰民间文化进入课堂,是高校传承创新文化的具体形式之一,也是大学的重要社会责任,换一种说法,是学校在一个国家、一定区域存在的重要价值体现。因为区域、民族民间艺术的不同,民族民间艺术进入课堂也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或“唯一性”发展创造了资源便利条件。而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可以对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可以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价值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在产业结构大调整、文化产业广受青睐的时代背景下,对学生未来个人事业发展、自行创业抑或进入社会参与就业竞争,都是一个有利的基础。

关于民族民间艺术进课堂的价值体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据赵屹介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生以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为资源开展的民生服务设计产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有的甚至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例如,学校师生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鲁西南泡桐木系列产品开发与当地经济发展”为依托,在对鲁西南泡桐木进行材料研究的基础上,协助当地设计开发符合当代生活方式和审美需要的新型桐木产品,目前已带动曹县企业近百家,初步形成“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产品出口美国、英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45万农民就业,桐木手艺产业成为当地出口创汇支柱产业。

而在教学成果体现方面,近年来,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学生多次参与自治区乃至全国的众多大型活动、比赛,以广西特有的民族音乐表演形式,向国内外宾朋展示了自治区特有的民族文化风情,使广西民族音乐大放异彩,获得中外专家好评。近期,民族艺术系师生受自治区统战部邀请,赴香港地区演出。同学们以“活态传承人”的身份,精心表演了极具广西特色的歌舞剧《刘三姐》片段联唱、广西民族歌舞乐《欢天喜地庆团圆》等民间原生态节目,有力体现了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引入课堂的成果。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民族民间艺术进入课堂是地方高校本土艺术教育办学特色得以形成的基本工作保障。柳青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这将促进学生了解并感悟区域文化的基本特质,努力成长为知晓传统、维护传统、热爱传统并愿意为它的传承与发展主动贡献力量的,甚至去努力建设新的区域文化传统的优秀人才。

篇5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应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状况,如果在校本教材中融入他们熟悉的地方文化资源无疑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澄海区中小学艺术课校本教材的编写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澄海位于广东省东部潮汕平原的韩江入海口,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县,后几经易制,2003年成为澄海区,隶汕头市,现有面积402.5平方公里,人口75万(2008年)。在澄海民间,保存了大量具有浓厚潮汕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主要有:潮剧、潮州大锣鼓、丝弦乐,潮汕童谣、方言歌、版画,剪纸、纱丁、抽纱、嵌瓷、灯谜、香包艺术等,还有极具澄海地方特色的西门的蜈蚣舞、永新的鳌鱼舞、隆都的西头鹅舞等动物舞蹈。这些地方民俗文化、民俗风情的艺术门类,富有强劲的生命力,为澄海学校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近年来,澄海中小学通过对潮汕民间艺术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归类,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引进了大量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并经过教学实践形成了众多的教学案例,成为地方、校本教材建设的雏形。如澄海实验学校的《少儿潮剧演唱基础训练》、《潮剧欣赏基础》、《潮语语音与合唱训练》、《潮汕动物舞蹈欣赏及训练》等音乐课校本教材,《潮汕儿童版画教程》等美术类校本教材,《硬笔书法》、《书法楷书训练》等书法艺术校本教材。又如建阳小学,通过对众多教学案例的整理、提炼,编写了《艺术教育校本教材资源包》,内容涵盖《潮汕童谣歌》、《潮汕民俗歌》、《潮汕锣鼓》、《潮剧行当》,《潮剧欣赏》等。再如华侨小学的《木刻版画教材》等。在教学中运地方艺术教材,可使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把一些有较高艺术性的以民族民间艺术为素材创作的艺术作品和经过改编的民族民间艺术作品介绍给学生,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民间艺术是当地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增强学生维护、发扬光大民族民间艺术的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这种情感意识会对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乡土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通过学习乡土艺术教材,可加深学生对家乡的风土民情,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与热爱家乡的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辐射作用。

二、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认识艺术世界的过程。澄海区的艺术教师们会在音乐课堂上有意识地加强介绍潮乐、潮剧、潮曲的特色和技巧,师生有时还会进行即兴表演。例如,树础小学的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先选择《天乌乌》、《桃花过渡》这样一些有吸引力的歌曲、短剧,让学生欣赏,然后利用《客鸟声客客》、《新编桃花过渡》等地方音乐素材进行示唱、演奏、表演等形式进行教学。在美术课上,他们会介绍澄海作为“版画之乡”的文化历史,使教学内容具有地方性和实践性,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在教学方式上,他们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经典引导”与“乡土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走出了一条把现行国家教材与乡土教材进行高度整合的成功之路:例如,澄海区建阳小学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现行教材与乡土教材融合的大胆尝试,他们以现行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师生们把从周边社区采集来的音乐素材引进课堂,并对曲调节奏、歌词进行规范,对内容、形式进行修改、整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师生的创造力,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和探索,他们共整理出校本教材8个资源包;莲下中心小学的古筝队在各种比赛中以演奏潮筝曲而大获成功,这得力于该校音乐教师对古筝的创造性教学,他们既遵循古筝演奏的一般规律,又改进了潮筝演奏技艺,编配新的潮筝曲;实验学校教师则安排了一定数量和一定课时的潮州音乐教学,课余时间则加强潮乐的集体训练;莱芜中学把当地工艺美术引进了美术的课堂教学,如丝网版画、羊毛编织、民间玩具等地方工艺美术,均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他们的艺术素养直接关系到文化传承的效果。澄海区现有中小学艺术科教师大多受过系统、规范的高等艺术教育,又主要来自潮汕地区,自幼受潮汕文化熏陶,对利用潮汕文化资源进行艺术教学有着天然的优势。

近些年来,澄海区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艺术教育在传承地方文化中的作用,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潮剧、澄海灯谜,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蜈蚣舞等为主要传承项目,重点突出蜈蚣舞、潮州大锣鼓、澄海版画的传承,为此加强了对中小学艺术科教师的地方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把一批本地民间艺人、艺术家被请进校园,为全区中小学艺术科教师举办潮汕地区音乐、曲艺、美术工艺以及其它艺术门类的讲座。学校艺术教育将地方传统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后将有助于学生具体生动地感受家乡的政治、文化、经济、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变迁,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大力推进地方艺术进课堂,营造校本艺术教学的浓厚气息,在家乡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中体验生活、升华情感,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的素质和能力,这才是教育之根本所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级各地政府的重视,让优秀的地方艺术内容走进课堂确实不失为对民间艺术传承和保护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创建极具地方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

课外艺术活动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适当地开展课外艺术活动,对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澄海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化昌明,民间艺术活动非常活跃。民间艺人队伍庞大,业余艺术团体遍布城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业余剧社(团)最多时全县达到60多个,大量新旧剧目上演。澄海还享有全国“民族民间艺术(版画)之乡”、“民族民间艺术(灯谜)之乡”的美誉,产生了大批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在澄海这样一块具有浓厚地方艺术氛围的土地上,中小学生开展课外艺术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澄海区中小学校组建了大量业余课外兴趣小组,每所学校至少有5个以上的兴趣组活动,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这些课外艺术活动既符合艺术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十分符合当地农村学校的艺术教学现状。例如,澄海区教育局自2003年来,坚持每年举行学生潮剧演唱比赛,参赛选手众多,为潮剧事业的发展挖掘了一批批新苗;华侨小学课外艺术活动以版画见长,几年来先后出版了学生版画作品集《大师的画》、《太阳花》,美术作品集《心灵的画》,五十多件学生作品发表于各级刊物或收集于画册;建阳小学经过多年的研究实验,形成了鲜明的“引进潮汕音乐教育,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办学特色,潮汕民间艺术在该校开展活跃,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涌现出一批潮艺爱好者,他们多次参加当地重大节日晚会,为当地的文化生活建设贡献了力量;澄海实验小学以“传承潮汕地区优秀文化艺术”为课题,积极探索自制的具有潮州音乐特色韵味的“竖吹竹笛”进入课堂,将澄海动物舞蹈和潮州锣鼓引入课堂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该校自编地方舞蹈、自创潮语童声合唱节目、鼓励学生创作反映澄海地域特色的美术作品,连续四届参加国、省、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取得了两个全国一等奖,四个省一等奖的佳绩;莲下中心小学将潮汕儿童版画和书法引入课堂和课外兴趣小组,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在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一举取得了一个全国一等奖,五个全省一等奖的佳绩。

一直以来,许多散落于群众中的传统优秀的潮汕民间文化艺术,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局限,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兴趣越来越少,许多民间优秀艺术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机,更有一些民间音乐己经到了“人走歌息,人去艺绝”的程度。澄海区传承优秀地方艺术从中小学抓起,笔者认为,此举善莫大焉,值得提倡。地方艺术是当地文化土壤中的一枝奇葩,优秀艺术的传承是文化传承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地域的标志,积极将地方优秀文化艺术引入学校课外兴趣活动,是让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得到传承的最好的方式之一。澄海区中小学将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纳入到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中,通过编写以地方艺术为主体的校本教材、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课堂教学、创建极具地方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三个方面,从而使学校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在途径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链条。艺术不仅能够把祖祖辈辈创造和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保存下来,传递下去,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爱故土的健康情感,同时引领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篇6

>> 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 论江苏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缺失 中原地区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民间艺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浅谈合唱艺术活动在高职院校美育中的现实意义 民间剪纸艺术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电影《十二怒汉》中的经典叙事艺术及现实意义探析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艺术资源在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中现实意义分析 民间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道德榜样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浅论重庆民间艺术资源在高校动画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河北传统民间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发展探究 小议传统陶瓷艺术研究的现实意义 论“新内画艺术”的现实意义 民间艺术元素在装饰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略论加强高校艺术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实意义 教育公平的现实意义与实现途径 《西游记》中孙悟空艺术形象及现实意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吕青,艾霞.刍议在高等教育中推进民间艺术教育[J].职业时空,2008:36.

[3]王颖.广西民族民间艺术教育途径探讨[J].教育评论,2011:126-128.

[4]陈哲,黄玉英.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J].农业考古,2007:233.

篇7

一、坚实的保障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县委、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列人重要工作议事日程,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专门下发了《*县关于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见》,成立了由一名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府办、人大教科文委、政协文史委、县委宣传部、文体办、财政局、科技局、教育文化体育局等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意见》明确了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意义、具体要求、方针原则、保护范围、保护制度等,落实了组织保障、工作职责、经费来源、宣传交流等工作责任。确定了县文化馆为“民保工程”具体实施单位,在全县48个乡镇分别落实了1名“民保工程”负责人和1名专职工作人员,从而在全县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确保了工作的有效衔接和全面铺开。

(二)认真组织,科学规划。组织实施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我县民间文化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工程启动之初,我们便制定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规划方案》,按照“长远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将工程时间定为17年,分为三个阶段:*年至*年,为普查和抢救阶段,2009至2013年,为全面开展和重点保护阶段,2014年至2020年,为补充完善和健全机制阶段,同时还确定了每一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原则和主要保护对象。《方案》规定,保护工作的主要范围是:民族民间造型艺术(包括民族民间绘画、雕塑、陶瓷、剪纸、编织等),民族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民族民间文学(包括民族民间谚语、歌谣、故事、山歌、民歌等),民族民间特色活动(包括民俗活动、民族民间节庆活动、传统游艺活动等),以及其他具有保护价值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重在收集和保护相关文献资料、典型实物和原初场所。

(三)落实经费,形成合力。为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县财政安排了保护专项资金10万元,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并明确规定,从*年起财政每年按全县总人口人均0.01元的标准预算“民保”专项经费。专项经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收集整理、研究、宣传、保护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扶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活动的开展,以及解决办公设备和器材。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县委、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二、有效的措施

(一)开展普查工作。*年底以前,对全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普查,基本摸清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延续、发展、分布和保存现状等情况,及时整理建立起了《保护名录》和《民保工程基础数据库》,及时将普查资料上报到了省、市主管部门,并对搜集与征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实物和文献资料,做好了陈列、展示、研究和管理工作。

(二)重视传承人队伍的建设。采取了发掘、培育、扶持等有力措施,努力改变目前民族民间艺术队伍后继乏人的现状,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为传承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尽力保护,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鼓励民族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加强中青年艺术骨干的培养,使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三)抢救性保护文化遗产。对确属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而面临濒危消亡的项目,采取了拍摄音像资料、收集实物、派人专学等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

(四)重视继承发展。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新路子,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一步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五)加强保护队伍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需要有一批素质高、业务精,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浓厚感情和热情的专业队伍,形成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研究和管理的人才库。为此,我县拨付专项资金,为直接参与此项工作的工作人员购回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普查手册》20多本,聘请专家对办公室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了为期2月的集中培训,建设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六)开展“历史文化名村”评选活动。

三、取得的成绩

(一)积极组织调查搜集整理工作。一个以来,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深入全县20多个乡镇不断对民间艺术进行搜集、整理、研究,行程1万多公里,走访调查民间艺人10万余人次。共收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120多个,谚语、方言、笑话500多条,山歌800多首;调查收集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20多种(类),过刀桥、踩火池、转灯等民间绝技20多种,拍摄录像资料近500分钟,制作VCD光碟12盘;拍摄古建筑、古墓碑、牌坊等民俗照片1000余帧。编印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光雾山民歌精选》、《光雾山民间故事集粹》《光雾风情》一套10000余册。县文化馆与县政协合作编辑出版了《集州文艺》双月刊。

(二)扶持和发展民间艺术骨干项目。我们重点扶持发展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项目,如坛戏、川剧、蓐草锣鼓、民歌、婚俗礼仪、川北民居、泥塑、石雕、皮影、唢呐等,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转灯、过刀桥、踩火池等一些稀有濒临灭绝的艺术品类也得到了有限地抢救保护,各地积极开展大型民间文化活动,推动了“民保工程”的开展。

(三)加强民间艺术队伍的培养。文化部门积极组织专家下乡,积极发现辅导培养民间艺人,先后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各地都有了一支较活跃的民间艺人队伍。通过举办培训班,—方面培训了一批基层文化工作骨干,另一方面也培训培养了一批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民间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民保”氛围。一年来,我县形成了“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业务部门精心实施”的多方支持、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民保”氛围。县政协在全县乡镇政协联络组长专题会上专题讲授“民保”工作,印发了专门资料,并将“民保”工作作为政协工作考评依据之一。县委组织部、县委办、县府办、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联合出台了《*县历史文化名村评选办法》,吸纳社会文化名流、贤达人士共同参与,在全县评出了10个历史文化名村,规划建设文化大院20座。

四、存在的问题

我县在民间文化保护方面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和保护,但也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对民间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地方认识不到民间文化在当前条件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加速消亡的现实,认识不到传统民间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缺乏民间文化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没有提上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

(二)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民间文化的继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同时“民保”工作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引进困难。

篇8

关键词: 民族民间艺术 美术教学 传承 创新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师及家长的广泛关注,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正逐步提高,尤其地方民族民间美术在教学中凸显出自身的优势。民族地区,大多幅员广大,地域辽阔,文化悠久,艺术气息浓厚,是学生艺术修养的天然土壤。我们发现,把散落在生活中带有乡土气息的民间美术带进课堂,是宣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媒介之一,是拓宽学生的美术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美术实践、欣赏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重要方式,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因此,民族民间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充分认识民族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方面,民间美术蕴涵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在精神和物质上满足劳动者多层次的审美需求,给人们带来无限的乐趣。学校美术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本土文化,传播民族艺术,高扬民主精神。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文化素质的综合发展,还关系到全世界各个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以及它们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我们的下一代是文化血脉的继承者,因此,我们应当挖掘民间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更加宏观的视野探索、发展民间美术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将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一直面临两难的困境:一是课本上规定的工具材料学生买不起,二是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难以进入学校课堂。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发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使艺术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促进地区素质教育发展成为美术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合理安排民族民间艺术

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美术教学,是在《美术课标》允许的情况下,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特点合理调整美术教学内容。例如:地处偏远的农村,经济条件落后,但是教材中有的内容要求购买贵重的美术用品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学生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难易得当的本土民族民间艺术作为教学内容。有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如八年级下第四课《用电脑画山水画》,很多农村学校都不具备条件,我们就可以安排民间艺术方面的教学内容;对《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很多学生不感兴趣,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完成,例如以剪纸、泥塑、贴画、刺绣等民间方式进行表达,情感效果很好。乡土教学一般以课堂为主,以课外训练为补充,学校可以开设校本课程,开设泥土、剪纸、扎花、十字绣等课程,每周抽出时间开展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如何选择教学内容?首先,课本内容的外延。例如:《单色版画》、《一版多色版画》内容,我就是结合本地(中国民族民间特色艺术之乡)民间特色艺术—剪纸完成的。制版时运用剪纸的方式完成,效果很好。其次,利用地域的材料优势安排课程内容。如果泥巴适合玩塑,就安排泥塑课;稻草秸秆可以制作工艺品,等等。总之,本着怎样让学生喜欢而且学得好的目的,精心选择、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不断形成书本教学与民间美术教学相互融合的教学风格,使美术教学在课标要求下历久弥新。

三、师生要加强学习和交流,使民间美术不断发展。

1.各级各类学校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美术教育,提供有利条件,为美术教师提供培训机会。要加强研讨与交流,为不同地域的美术教师创造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教师可以通过参观民间美术教育成果交流展,开阔视野。“百闻不如一见”,通过直观交流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民间美术的过程与结果,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在校内或本地区内,进行学生荟萃异彩的民间美术作品展示,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学生民间美术作品展示的方式比较多,如在美术课堂、美术室、校园艺术长廊、校园艺术节及各级各类美术作品展中展示学生的作品。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