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09:23: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师院校 文化课程 素质教育 作用
一、关于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概念是来自生理学,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生理解剖特点。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基础和必要的条件的作用。[1]现在通常所说的素质,是社会学、教育学中的概念,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这些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综合起来讲,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
素质教育是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它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型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二、博学型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自1992年实施以来,在理论上仍然存在概念模糊,比如最为关键的概念: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一般都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相对立的。其实他们并不是相对立,而是一种包容,即应试教育包含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应试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多人认为不搞应试教育,就简单理解为要取消考试,这肯定是没有弄懂素质教育的本质。
由于在概念上模糊不清,导致在实践上出现“轰轰烈烈地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教育”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学校要减轻学生负担,取消一些考试,但我们的家长却请家教,比以前更加重学生的负担。再看看在“素质教育”成长的一代,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不是在提高,而是在退步,特别在各种学习、生活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尤为明显。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情况,固然有着太多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我们的一线教师。广大一线教师大部分不是很理解素质教育,总是带有抵触情绪。所以在操作层面就很难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其效果更是可想而知。有一部分一线教师尽管理解素质教育,但无法实施素质教育。换句话说,没有能力来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那么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要不要是全面发展的呢?这就值得教育研究者深思。
如果把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进行全面的教育,还是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是这样,其实是一种机械的全面发展。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还要我们的一线教师全面发展,能够融会贯通。这里说的教师全面发展,并不是各领域都是精通,而是一专多才,是一种博学型人才。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当前我们教师呈现专业性特点,而不是博学型特点。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从实践层面来说,远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所以,博学型教师可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出路。
三、博学型教师的培养
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要全面真正推进素质教育,还得从高师院校培养教师抓起。目前高师院校培养教师还是以专业性为主要特征,
复合型、博学型不明显。笔者所在的高师院校就没有体现复合型、博学型特点,尽管学校也要求开设素质拓展选修课,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效果不明显。原因可能有管理层面,可能更主要的是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方面。
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在培养教师专业性方面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应继续保持并完善,但在培养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方面应加强并突破。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师素质拓展课寻找一个突破口,即开设文化课程来强化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
1.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可能有上百种。但大体归纳起来,文化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具体一点说,文化它涵盖了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一整套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形成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等等。[2]
有更抽象的理解,文化就是一个把人变成人,化成人的动态过程。文化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显著特征。文化包含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其中精神层面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物质层面变化最快、传播最容易;制度层面最具权威性,能左右普通人的命运;精神层面变化最慢,也是最痛苦的。文化包含传统,对于传统,我们不能割裂,而要慢慢转化,转化为适合时展的需求。
2.文化课程的涵义。根据文化的理解,文化课程就是要把文化的精华,不论是古代遗留下的优良传统,还是现当代形成的各种观念、制度、物质文化;不论是主流文化,还是次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以教材、文本的形式确定下来,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这种课程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思想文化,主要是历史上名人、伟人的思想和思维,通过典籍来体现。
二是制度文化,主要是历史形成的主要传统和道德规范。
三是物质文化,主要是文化载体来体现,主要是建筑、园林、绘画、雕刻、陶瓷等文化形态。
这三个层次综合起来可以说是微型百科式,对学习者来说的确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较大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博学型、复合型无疑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及管理。当前我国课程结构和管理分为三个部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三级管理模式。现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其中一条就是缩小国家课程的比例,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建设范畴,主要以地方和学校为主。
文化课程由于其内容博众型,在文化课程开发、建设上难度较大,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工程。但在文化课程开发、建设方面已有成功的范例,即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基础,以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为理念来开展文化课程的建设。比如,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主持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和“中国乡土教材收藏与研究”两个研究项目就可以借鉴。[3]高师院校文化课程同样可以以滕星教授的方式或模式来建设。一方面通过文献法,根据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原则把对学生最能产生影响共鸣的高师院校所在地方文化精华梳理出来。另一方面通过调查法,深入地方一线,收集、了解更多的地方文化精髓。比如民族风情、民族心理特征、民族生活习性、民族遗产等。在收集、了解的基础上按文化课程三层次分类整理成文本教材。
就文化课程的管理而言,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应把它作为公共必修课,而且要求达到优良以上。学校要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吸收文化经典,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有条件的体验、思考文化给我们的影响。
总体而言,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是一个较大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上只是非常简单的论述,具体操作恐怕要把它当作规划项目来做。至于文化课程对培养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还有待于实施后来检验,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要等博学型、复合型教师出现后来验证。相信有好的效果。可以在一所高师院校搞搞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可以全面推广,以后就形成一个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爱青.素质教育何去何从[j].山东教育,2008,(14).
[2]庞朴.文化的界说—庞朴研究员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n].解放日报,2009-8-2.
[3]滕星.“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 中国教育学刊,2010,(1).
【论文摘要】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本文认为博学型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博学型教师的培养问题,探讨高师院校文化课程对培养博学型、复合型教师,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关于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概念是来自生理学,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生理解剖特点。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基础和必要的条件的作用。[1]现在通常所说的素质,是社会学、教育学中的概念,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这些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综合起来讲,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
素质教育是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它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型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二、博学型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自1992年实施以来,在理论上仍然存在概念模糊,比如最为关键的概念: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一般都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相对立的。其实他们并不是相对立,而是一种包容,即应试教育包含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应试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多人认为不搞应试教育,就简单理解为要取消考试,这肯定是没有弄懂素质教育的本质。
由于在概念上模糊不清,导致在实践上出现“轰轰烈烈地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教育”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学校要减轻学生负担,取消一些考试,但我们的家长却请家教,比以前更加重学生的负担。再看看在“素质教育”成长的一代,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不是在提高,而是在退步,特别在各种学习、生活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尤为明显。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情况,固然有着太多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我们的一线教师。广大一线教师大部分不是很理解素质教育,总是带有抵触情绪。所以在操作层面就很难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其效果更是可想而知。有一部分一线教师尽管理解素质教育,但无法实施素质教育。换句话说,没有能力来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那么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要不要是全面发展的呢?这就值得教育研究者深思。
如果把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进行全面的教育,还是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是这样,其实是一种机械的全面发展。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还要我们的一线教师全面发展,能够融会贯通。这里说的教师全面发展,并不是各领域都是精通,而是一专多才,是一种博学型人才。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当前我们教师呈现专业性特点,而不是博学型特点。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从实践层面来说,远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所以,博学型教师可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出路。
三、博学型教师的培养
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要全面真正推进素质教育,还得从高师院校培养教师抓起。目前高师院校培养教师还是以专业性为主要特征,复合型、博学型不明显。笔者所在的高师院校就没有体现复合型、博学型特点,尽管学校也要求开设素质拓展选修课,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效果不明显。原因可能有管理层面,可能更主要的是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方面。
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在培养教师专业性方面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应继续保持并完善,但在培养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方面应加强并突破。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师素质拓展课寻找一个突破口,即开设文化课程来强化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
1.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可能有上百种。但大体归纳起来,文化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具体一点说,文化它涵盖了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一整套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形成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等等。[2] 转贴于
有更抽象的理解,文化就是一个把人变成人,化成人的动态过程。文化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显著特征。文化包含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其中精神层面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物质层面变化最快、传播最容易;制度层面最具权威性,能左右普通人的命运;精神层面变化最慢,也是最痛苦的。文化包含传统,对于传统,我们不能割裂,而要慢慢转化,转化为适合时展的需求。
2.文化课程的涵义。根据文化的理解,文化课程就是要把文化的精华,不论是古代遗留下的优良传统,还是现当代形成的各种观念、制度、物质文化;不论是主流文化,还是次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以教材、文本的形式确定下来,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这种课程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思想文化,主要是历史上名人、伟人的思想和思维,通过典籍来体现。
二是制度文化,主要是历史形成的主要传统和道德规范。
三是物质文化,主要是文化载体来体现,主要是建筑、园林、绘画、雕刻、陶瓷等文化形态。
这三个层次综合起来可以说是微型百科式,对学习者来说的确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较大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博学型、复合型无疑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及管理。当前我国课程结构和管理分为三个部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三级管理模式。现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其中一条就是缩小国家课程的比例,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建设范畴,主要以地方和学校为主。
文化课程由于其内容博众型,在文化课程开发、建设上难度较大,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工程。但在文化课程开发、建设方面已有成功的范例,即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基础,以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为理念来开展文化课程的建设。比如,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主持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和“中国乡土教材收藏与研究”两个研究项目就可以借鉴。[3]高师院校文化课程同样可以以滕星教授的方式或模式来建设。一方面通过文献法,根据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原则把对学生最能产生影响共鸣的高师院校所在地方文化精华梳理出来。另一方面通过调查法,深入地方一线,收集、了解更多的地方文化精髓。比如民族风情、民族心理特征、民族生活习性、民族遗产等。在收集、了解的基础上按文化课程三层次分类整理成文本教材。
就文化课程的管理而言,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应把它作为公共必修课,而且要求达到优良以上。学校要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吸收文化经典,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有条件的体验、思考文化给我们的影响。
总体而言,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是一个较大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上只是非常简单的论述,具体操作恐怕要把它当作规划项目来做。至于文化课程对培养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还有待于实施后来检验,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要等博学型、复合型教师出现后来验证。相信有好的效果。可以在一所高师院校搞搞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可以全面推广,以后就形成一个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爱青.素质教育何去何从[J].山东教育,2008,(14).
【论文摘要】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本文认为博学型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博学型教师的培养问题,探讨高师院校文化课程对培养博学型、复合型教师,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关于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概念是来自生理学,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生理解剖特点。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基础和必要的条件的作用。[1]现在通常所说的素质,是社会学、教育学中的概念,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这些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综合起来讲,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
素质教育是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它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型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二、博学型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自1992年实施以来,在理论上仍然存在概念模糊,比如最为关键的概念: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一般都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相对立的。其实他们并不是相对立,而是一种包容,即应试教育包含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应试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多人认为不搞应试教育,就简单理解为要取消考试,这肯定是没有弄懂素质教育的本质。
由于在概念上模糊不清,导致在实践上出现“轰轰烈烈地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教育”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学校要减轻学生负担,取消一些考试,但我们的家长却请家教,比以前更加重学生的负担。再看看在“素质教育”成长的一代,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不是在提高,而是在退步,特别在各种学习、生活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尤为明显。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情况,固然有着太多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我们的一线教师。广大一线教师大部分不是很理解素质教育,总是带有抵触情绪。所以在操作层面就很难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其效果更是可想而知。有一部分一线教师尽管理解素质教育,但无法实施素质教育。换句话说,没有能力来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那么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要不要是全面发展的呢?这就值得教育研究者深思。
如果把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进行全面的教育,还是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是这样,其实是一种机械的全面发展。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还要我们的一线教师全面发展,能够融会贯通。这里说的教师全面发展,并不是各领域都是精通,而是一专多才,是一种博学型人才。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当前我们教师呈现专业性特点,而不是博学型特点。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从实践层面来说,远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所以,博学型教师可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出路。
三、博学型教师的培养
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要全面真正推进素质教育,还得从高师院校培养教师抓起。目前高师院校培养教师还是以专业性为主要特征,复合型、博学型不明显。笔者所在的高师院校就没有体现复合型、博学型特点,尽管学校也要求开设素质拓展选修课,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效果不明显。原因可能有管理层面,可能更主要的是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方面。
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在培养教师专业性方面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应继续保持并完善,但在培养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方面应加强并突破。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师素质拓展课寻找一个突破口,即开设文化课程来强化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
1.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可能有上百种。但大体归纳起来,文化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具体一点说,文化它涵盖了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一整套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形成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等等。[2]
有更抽象的理解,文化就是一个把人变成人,化成人的动态过程。文化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显著特征。文化包含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其中精神层面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物质层面变化最快、传播最容易;制度层面最具权威性,能左右普通人的命运;精神层面变化最慢,也是最痛苦的。文化包含传统,对于传统,我们不能割裂,而要慢慢转化,转化为适合时展的需求。
2.文化课程的涵义。根据文化的理解,文化课程就是要把文化的精华,不论是古代遗留下的优良传统,还是现当代形成的各种观念、制度、物质文化;不论是主流文化,还是次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以教材、文本的形式确定下来,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这种课程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思想文化,主要是历史上名人、伟人的思想和思维,通过典籍来体现。
二是制度文化,主要是历史形成的主要传统和道德规范。
三是物质文化,主要是文化载体来体现,主要是建筑、园林、绘画、雕刻、陶瓷等文化形态。
这三个层次综合起来可以说是微型百科式,对学习者来说的确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较大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博学型、复合型无疑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及管理。当前我国课程结构和管理分为三个部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三级管理模式。现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其中一条就是缩小国家课程的比例,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建设范畴,主要以地方和学校为主。
文化课程由于其内容博众型,在文化课程开发、建设上难度较大,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工程。但在文化课程开发、建设方面已有成功的范例,即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基础,以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为理念来开展文化课程的建设。比如,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主持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和“中国乡土教材收藏与研究”两个研究项目就可以借鉴。[3]高师院校文化课程同样可以以滕星教授的方式或模式来建设。一方面通过文献法,根据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原则把对学生最能产生影响共鸣的高师院校所在地方文化精华梳理出来。另一方面通过调查法,深入地方一线,收集、了解更多的地方文化精髓。比如民族风情、民族心理特征、民族生活习性、民族遗产等。在收集、了解的基础上按文化课程三层次分类整理成文本教材。
就文化课程的管理而言,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应把它作为公共必修课,而且要求达到优良以上。学校要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吸收文化经典,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有条件的体验、思考文化给我们的影响。
总体而言,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是一个较大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上只是非常简单的论述,具体操作恐怕要把它当作规划项目来做。至于文化课程对培养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还有待于实施后来检验,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要等博学型、复合型教师出现后来验证。相信有好的效果。可以在一所高师院校搞搞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可以全面推广,以后就形成一个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爱青.素质教育何去何从[j].山东教育,2008,(14).
1.汨罗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放在首位。
实施素质教育要从转变教育观念抓起,特别是首先转变各级领导的教育观念。汨罗的素质教育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正是因为有湖南省各级党政领导的正确认识和大力支持的结果,否则是搞不成功的。因此,我市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首先要强化宣传力度,宣传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使社会各界形成共识,进而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正确认识人才首先是培养数以亿计的各行各业熟练的劳动者,这是我国人才的主体;其次是数以千万计的各类技术人员;第三类是数以千万计的各级管理人员,克服传统的、偏面的人才观、质量观。要营造一个素质教育的良好的社会大气候,使社会、家庭、学校形成素质教育的合力,架起素质教育的“立交桥”。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首先表现在教育思想上,没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思想,是无法实施素质教育的。汨罗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四个面向的教育原则:面向每一类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除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外,还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教育。
2.构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汨罗的实践告诉我们,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还必须有一套保障机制,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在大范围内变成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行动。汨罗选择目标管理为实施素质教育保驾护航,他们坚决废弃了“应试教育”的考绩办法,将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逐项量化为“钢性指标”,严格按照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以及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发挥特长的成绩,对校长、教师和党政领导进行考绩。与目标管理设置相配套的一整套量化和评价措施及一系列导向政策、激励机制,把每个人都推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沿,堵死了“应试教育”的旧路。他们这样形容自己的目标管理:“管网恢恢,疏而不漏。”他们说堵不死“应试教育”的路,就迈不开素质教育的步。
3.持之以恒、迎难而进的改革精神。
汨罗的实践还告诉我们,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到底走自己认准了的路。汨罗自1984年推行素质教育,十二年来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是相当大的。如果动尧退缩,甚至走回头路,那就不会有今天汨罗教育崭新的局面。汨罗人深深体会到,改革旧的、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是相当困难的。刚刚实行“三控制”时(控制班额、复读生、留级生),汨罗的高考升学率跌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引来了社会舆论的压力,甚至发生有人提出要罢免市教委主任黄泽南官的风波(黄主任曾坚定地表示:随时准备干,随时准备不干)。但是,他们顶住了压力,坚持改革,坚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而且坚信,只要扎扎实实地搞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总会上来的。这种信念两年后就得到了印证,升学率不但数量大大超过以前,而且这个升学率的提高,是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上提高的,是真正过硬的质量。目前,汨罗不仅小学、初中、高中的会考成绩领先于全省水平,而且高考升学率也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可以说,这是推行素质教育水到渠成的结果,是百折不挠、坚持改革的结果。
汨罗的经验远不止以上这些。尽管汨罗素质教育的转轨改革不能说已经尽善尽美,但目前已经看到,汨罗的基础教育已进入全国素质教育的良性循环轨道。
实践证明,汨罗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为区域性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回顾我市自89年开展素质教育以来,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如义务教育阶段取消了通考,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学生就近划片入学等等。但总的看,只是取得一些近期效益,是治标措施,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步子不大,教学质量不高,这是多年来困扰我们的薄弱环节。为了把学习汨罗的经验落到实处,加快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步子,全面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个人有几点设想,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首先,要对我市素质教育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调查、了解和评估。
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切人口。为此,可抽调有关干部和人员组成调研组,重点调查了解我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效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准备解决问题的措施。
调研的内容既包括学校领导的办学方向、教育思想,也包括课程设置和热点、焦点问题(如减负、择校、乱收费等)。在调研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向教委领导汇报,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决策、制定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其次,抓住热点问题,做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近几年,我市择校生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现象既不利于办好每一所初中,又加重了某些学校的负担,同时容易引起“应试教育”的反弹和回潮。为克服上述弊端,招生期间应严格执行“划分学区、就近入学”的原则,任何学校、任何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不能“见利忘义”,乱开口子。应将招生办法和学区划分在报纸、电台公开,增加招生工作的透明度,请社会予以监督。
学区界定有争议的请予公正,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象汨罗禁招复读生那样,把择校现象一抓到底,坚决走出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关系择校的怪圈。
要克服择校热现象,应把加强薄弱初中做为重点工程来抓。除从班子、师资、体制、机制上加强建设外,还要加大投入,也可考虑从学校布局上做适当调整。
有些薄弱学校,该撤的撤,该并的并,该连(尝试九年一贯制)的连,该带的带(较强的中学办分校),能改的改(改民办或民办公助学校),从而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集中力量办好调整后的学校,为择校热降温,为素质教育铺路,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较为平等的受教育条件。
再次,建设好校长、教师两支队伍。
实施素质教育最终解决问题的是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要选派素质高、思想好、作风正、懂教育、善管理的同志担任中小学校长,一个优秀的校长可以弥补某些办学条件的不足。汨罗认为,一个好校长等于一所好学校。好校长也要靠创造条件积极培养,建议市教委除按计划加强对校长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培训外,应让他们有机会进修大本、研究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校际之间的干部一段时间后可进行交流,这样做除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外,可以促进地区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加办学的活力和后劲。市教委也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每年有计划地派少量校长到外地挂职锻炼,到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先进地市去学习、考察,取他山之石攻玉。鼓励校长积极开展教育专题研究,做魏书生、黄泽南那样的学者型校长、科研型校长。
广大中小学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全市教师要在去年开展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师德教风活动基础上,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既要讲奉献精神又要讲科学态度,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象汨罗那样,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应让广大教师都认识到,教师的责任不是当“伯乐”,在万马奔腾中选出千里马,而是要当“园侗,爱护培育每一株幼苗。人民教师应该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做到以人育人、以德育德、以素质育素质。
第四,加深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走出实施素质教育的误区。
实施素质教育重在搞好课堂教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为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课堂上度过的。因工作关系,笔者近两年参加了一些学校的活动,看到多数学校在全面育人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存在着一种片面倾向,好象素质教育就是多搞些德育活动和文体活动,似乎学生考试少了,活动多了,负担轻了,素质教育就会搞好了。虽然这种认识在当前还不是主流,但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同志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还缺乏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学校进行的一切教育都不能偏离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做到严肃执行教学计划(音体美课要开足,其他文化课不得多占课时),严格控制课外作业总量,严格禁止节假日全班性补课。要改变应试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材灌输,轻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教学难度越来越大,学生负担越来越重的错误做法。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这些都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靠在课堂上培养、提高。所以,只有认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才能使素质教育有可靠的载体,同时才能真正发动全体教师重视这项工作,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五,要改革教育的评价制度和方法,构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我市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妈终没有象汨罗那样形成自已的系统的科学的过硬的考绩机制目标管理。教育管理是一门科学,马克思曾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汨罗的实践证明,教育目标管理有着决策的民主性,指挥的权威性,评从蝗精确性和机制的激励性。过去我们认为,教育工作用不象工厂生产那样,一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二不能用尺码来衡量,所以无法进行量化管理和钢化管理,只有模糊管理、弹性管理,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站不脚的。汨罗教育目标管理的特征,恰恰是量化,是钢性,有人说:“汨罗的先进不是评出来的,是算出来的。“这话确有道理,所以要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和完善教育目标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初中英语 素质教育 教育内容
素质教育是以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响应国家教育方针,根据教育教学规律而提出的。英语素质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言的情况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一步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将来为我国的对外交流作出贡献。基于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真研究分析初中英语素质教育的内容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因为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影响素质教育是否有效的关键。从素质教育的观点看,初中英语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外语知识、外语能力、情感教育等。
一、英语知识
外语知识是任何外语学习都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内容。学习英语也一样需要掌握英语知识,英语知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基础,是语言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初中教育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就少不了对英语知识的掌握,这是推行英语素质教育的基础。与传统的英语教学一样,素质教育下的英语知识学习也分为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知识这三大部分。但与传统英语教育不同的是,在素质教育观下的英语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识记“硬性”的英语知识,还注重对英语的基础知识进行运用,把“死”的英语知识“活”用起来;在语音上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发音;在语法上,能顺利地用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和日常的口语交际;在词汇上,要求学生在识记的情况下,能举一反三,突破原有的基本词汇量,并能在读和写中灵活、准确的运用。在此基础上,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英语还更为注意对学生英语能力和英语话题的教育。也就是说,要求学生学会英语的交际功能,包括问候、告别、感性、介绍等内容;要求学生熟悉了解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包括我国和英语使用国家的日常起居生活、风俗习惯、科学文化、环境人文等方面,并能区分中外话题交流的不同特点。
二、外语能力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传统的英语教学容易把学生打造成“高分低能”的应试高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看、读和写,而忽视英语这门语言的最基本功能,即说这项交际功能,而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了十几年英语后,还是个“哑巴”英语。而在素质教育的观念下,英语的教学在注重基本的看、读和写的能力时,还把交际的功能带入其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日常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速来进行口头表达,并正确掌握英语交际的使用技巧,进行日常的交流。
除了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英语的听、读、说、写这4项基本技能,初中英语素质教育还考虑开发和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即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主动自觉地争取和巩固英语的学习机会和成果,并能自主自觉地解决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又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提升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最关键的内容和要求之一,也是现代学生学习现代英语的关键。学习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初中英语,同时,也可以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全面提升英语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情感教育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工具,人对一门语言的学习,必然会带有一定的感情因素。因此,在素质教育观下的初中英语教育,很重视对情感因素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特别是对初中生而言,兴趣就是他们是否能学好英语的最关键因素了。素质教育下的英语教育,不把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双基”放在首位,而是更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地位,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这就需要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基础。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需要从多方面下手。首先,是教师必须要有深厚宽广的语言知识和超强的英语实用能力,能以一个“模范”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用丰富的英语知识去打动学生,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此外,初中英语教师还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快乐英语”为教学的核心,比如,在讲到日常交际行为时,可以把东西方的各种礼仪进行对照,区分其差异,然后采用学生分组演示的形式,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对话和表演中学习语言。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了。
当然,在兴趣的这位最好的老师指引下,学生的学习态度自然就会端正,不会产生厌学情绪。所谓“Attitude is everything”,有了良好端正的态度,学习英语就不是压力,素质教育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此外,在情感因素方面,英语素质教育还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即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并针对性格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外向的学生则可以注重发展其口语交际的能力,对内向的学生,则注重培养发展其书面语言研究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保证不同的学生能力在英语素质教育下都能得到发展。
四、结束语
素质教育下的英语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同时也是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的。要全面推行初中英语素质教育,教师就要把素质教育包括的内容研究透,才能进一步分析得出素质教育下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好英语。参考文献:
[1]何广铿.英语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庞继贤,吴薇薇.课堂小组活动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1).
关键词:体育素质;课外活动;教师素质
当前的高中都在响应教育的新课改计划,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勇敢拼搏的品质以及锻炼学生的体魄,是体育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素质教育呢?
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推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特别是德育教育应该与体育课内容相结合,不能一味空洞地生拉硬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巧妙安排。在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接收到思想品德教育,体育课的教学方式更容易为老师进行德育教育带来有利条件。学生能够在户外、较为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不同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激情。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例如,“发现式”、“问题式”等方法让学生一起动手、动脑,是学生对学习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
二、开展多种有益身心的课外活动
教师要认真了解全体学生,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因人而异。老师不仅要关系优秀学生,同时更应该关注后进生,对他们进行辅导和勉励,对他们的进步要不吝啬表扬,使这些能力稍弱的学生得到进步并提升其自信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技能和体力的教授,增加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的体验,多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所长,从而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方面的满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特别是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体育老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要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展开教学,同时,还应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能够良好的与学生沟通,在教学上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得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体验到运动的快乐。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利用其独特的课堂方式,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促使学生的智力、体力得到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素质教育 必要性 教育观念 评价机制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161-01
1、素质教育的涵义以及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学生以及社会的长远发展要求,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下,注重学生身心潜能、德智体全面培养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推行并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精神,从而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将外部的教育影响主动转化为自身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在应试教育前提下,老师是为应试而教,学生是为应试而学,偏离了学生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老师将目标投放在少数有望升学的学生身上,而弃多数学生置之不理,让老师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以灌输、说教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这样即使能够使部分学生的某方面素质得到浅层次的发展,也只是很片面性的,而且是以牺牲学生其他方面发展为代价的。素质教育的推行是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要求,是我国当今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现代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老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正确;教育思想观念过于陈旧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但仍有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思想观念并没有转变,仍停留在应试教育体制阶段,他们对学生的关注仍放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升学率上面,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老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存在一定的误区:一部分老师主观地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无非就是开设一些形式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就应体现在活动课培养学生的某方面特长上,不可否认,这的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方法,但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素质教育仍应以课堂教学为主。一部分老师认为既然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那就针对所有学生定好各项达标指数,向着让学生全面达标的目标进行培养教育,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2 教学方法传统陈旧,评价机制跟不上教育机制的改革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沿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即使作了一定的改革,也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仍占据着主体地位,以灌输、说教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老师的提问都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学生课堂上能够主动思考问题的机会很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十分有限。同时。就现代中小学教育而言,升学率仍旧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从而导致老师对学生优劣的评价一切都以学业成绩为重要依据,这种重分数轻能力的教育评价机制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甚至思想道德败坏的学生。即使一些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但到头来还是转回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上来,一切的优秀评比仍旧是以升学率与分数为前提,评价机制根本就无法跟上教育机制改革的步伐。
2.3 教学资源不足,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现代中小学教育中以农村教育问题尤为突出,教育投资本就是一项长远的计划,短期内成效不是很显著,因而当地领导在教育投入上会比较犹豫不定,致使农村中小学的办学经费比较紧张,办学条件也比较差,许多教学资源设备严重缺乏,学生的素质教育缺少得以开展的平台,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推行。同时,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能力还有待提高,虽然一部分老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其年龄都偏大,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呆板。这一部分老师是许多农村中小学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主力军,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已经足够应付当前的教学要求,因此他们不愿去学习、创新,致使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还有一批年轻的教师队伍,他们既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实在难以担当对学生进行较为深层次素质教育的重任。
英语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还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渗透各种思想道德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初中英语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
现阶段,教育不再仅仅是向学生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提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能取得较好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学生的各个学科中都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英语作为初中英语学习的重点学科,当然更应该积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 英语新课标的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技能,而且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初中英语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1. 挖掘英语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具有工具性、文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等主要特征,通过英语教学,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同时通过英语教育,学生还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做人准则。虽然在英语教育当中,涉及到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知识远远没有语文学科和政治学科那么多和明显,但如果英语教师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去体会,就会发现,其实在英语学科中也有很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七年级刚进校时,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让学生明白英语不单单是一门语言学科或者工具学科,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也不能仅仅是为了拿到较高的分数,还要掌握较多的英语运用技能,做到学以致用,这样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熟练地运用英语和外国朋友、外国专家进行有效的交流,了解外国的风俗人情、外国的文化以及外国先进的经验或技术,积极借鉴和吸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将具体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重点提出来,比如在学习问候语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文明用语的具体教授。在学习My Country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时,英语教师要通过对中西方国家的分析和对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学习“My Family”时,教师可针对性地开展尊老爱幼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尊老爱幼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评判标准之一,让学生从自己身边做起,在家要尊重和孝敬自己的父母,要能体会父母养家的辛苦,特别是一些父母在外面打工的学生,要能够真正地体谅父母的难处和不易。要学会关爱自己身边的弱势群体,如在乘坐公交车时,要积极给老、弱、病、残、孕人士让座。在讲到动物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动物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让学生用简单的句子表述自己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喜欢。其实,英语教材中还有很多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英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挖掘,然后将其恰当地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起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