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09:23: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考化学原子质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信息给予题的特点
1.题干所给信息往往是学生未曾学过的新知识或是新情境。
2.题中信息具有启发性,可以加以充分利用。
3.解答问题时,要从新信息中抽象出来新知识和新规律并将之与已有知识相联系。
二、信息给予题的基本形式:题干(叙述部分)+若干简短问题
题干是向学生提供解题信息,它可以是对某一实验、生活现象或工业过程的描述,也可以是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化学反应)或一系列物质间相互关系的描述。因此,它的作用是说明已知的条件、提供基础知识或为解决问题铺设台阶。
问题部分往往是围绕题干给出的信息主题展开的,一种是借助你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情境问题,或借助你已具有的能力去获得新的知识并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常以连环式、渐进式、并行式或综合式的结构关系形成系列,构成对主题的比较完整的研究。问题部分的形式较多的是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得出某一化学反应新规律,得出已知物质的未知性质或未知物质的相关性质等新知识,或进行一些与情境相关的计算等,也有一些题目出现了与评价或设计相联系的新题型。
三、解答信息给予题的一般过程
1.阅读理解要求认真审题,尽可能多地获取相关的有用信息。
2.分析所给信息,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3.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类比推理,将分析所得的信息概括出新知识或新方法。
四、2013年中考金题传真
1.(2013年泉州中考)以下是一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示意图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发生改变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发生改变
C.反应前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2
D.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分析。通过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种类,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的本质。
:A.由反应前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A错误;
B.由反应前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子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均没有变化,故B错误;
C.由图中可知,该反应前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3,故C错误;
D.由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有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提供的信息,充分理解“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2013年咸宁中考)如图,硒被誉为“抗癌大王”。根据提供的硒的有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硒属于金属元素
B.硒的原子序数是34
C.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4 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 g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元素种类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硒,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故选项说法正确。
C.当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时为原子,由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34=2+8+18+x,x=6,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对原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3.(2013年黄冈中考)钇(Y)是一种稀土元素,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钇属于金属元素B.钇原子的质子数为39 C.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91
D.钇原子的中子数为39: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元素种类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钇,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9;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钇原子的质子数为39,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91,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9;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钇原子的质子数为39,而不是中子数为39,故选项说法错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通过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4.(2013年株洲中考)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时,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②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
③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④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属于并列关系
⑤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A.①②B.③④C.①⑤D.②④
:应用各知识点的概念,理解概念间的关系,结合图示所提供的关系意义,分析相关的选项从而判断正确与否。从物质分类的知识可知物质可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化合物与单质,化合物中又可分为酸碱盐及氧化物等;从元素的分类看,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从反应类型看,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①物质按含有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是并列关系;②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其中氧化物是含有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的化合物,是包含关系;③纯净物按元素的含有情况可分为化合物与单质,故是并列关系;④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因此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属于并列关系;⑤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中的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包含关系。
故选D。
:此题是对概念间关系的考查,把握好概念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此题应属基础知识考查题。
5.(2013年连云港中考)图1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2是盛水的烧杯中放着t2℃下甲、乙两种物质和溶液的试管(不考虑溶剂的蒸发),根据图像和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甲>乙
B.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从t2℃降至t1℃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向烧杯的水中加NaOH固体后,只有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D.向烧杯的水中加NH4NO3固体后,只有盛放甲溶液的试管中有晶体析出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此时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并结合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 100%分析解答;
C.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结合二者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分析解答;
D.NH4NO3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结合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分析解答。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此时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描述错误;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从t2℃降至t1℃时,甲析出晶体,乙的溶解度与降温前相等,从图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2℃时乙的溶解度,所以降温后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的溶质质量分数,故描述错误;
C.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甲物质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乙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减小,溶剂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正确;
D.NH4NO3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析出晶体,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不会析出晶体,正确。
故选AB。
: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对溶液温度的影响,并能结合图示分析和解答问题,要据题意和选项细心解答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6.(2013年眉山中考)如图是用回收废料来制取铜,同时制取FeSO4・7H2O的流程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操作Ⅰ、Ⅱ、Ⅲ都是过滤
B.操作Ⅳ为蒸发结晶
C.固体B与稀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 + H2SO4FeSO4+ H2
D.溶液A与F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SO4+ 2Fe3Cu + Fe2(SO4)3
:A.过滤可以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B.蒸发结晶可以从溶液中获得晶体;C.铁能和稀硫酸反应,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
D.铁和硫酸铜反应能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A.操作Ⅰ、Ⅱ、Ⅲ都是过滤,操作Ⅰ是通过过滤把硫酸铜溶液和不溶性的杂质分离,操作Ⅱ是通过过滤把硫酸亚铁溶液和铜、过量的铁分离,操作Ⅲ是通过过滤把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分离。正确。
B.操作Ⅳ为蒸发结晶,通过蒸发可以得到FeSO4・7H2O。正确。
C.固体B中,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铁能和稀硫酸反应,铁与稀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正确。
D.溶液A是硫酸铜溶液,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不正确。
一、物质中原子个数比的计算,这类计算一般都不会太难
题型:已知某物质化学式,求各原子个数比;解法:只需找出化学式中各原子的个数,对照相应的原子写出比例式即可。典例:求酒精(C2H5OH)中,C、H、O原子个数比 解:C:H:O=2:6:1
二、物质中质量分数的计算
题型1:已知某物质化学式,求该化学式中某元素所占质量分数。解法: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100%典例:计算KMnO4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KMnO4相对分子质量=39+ 55+4×16=158 KMnO4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K的相对原子质量×K的原子个数/ KMnO4相对分子质量×100% =39× 1/158×100%=24.7%
题型2:已知某化混合物样品质量,求某一物质在样品中的质量分数。解法:这类题一般在矿物的冶炼中计算矿物纯度和溶液中计算溶质质量分数中最常见,其解法基本和题型1的解法相似,也就如同我们用合格人数除以总人数乘以100%,计算某科合格率一样。
三、物质中某元素所占质量的计算
题型:已知该物质总质量,计算某元素在该物质中质量。解法:物质总质量×所求元素在该物质中的质量分数。典例:计算100g化肥(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解:100×(14/79×100%)=100×17.7%=17.7g
四、物质组成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题型:已知该物质化学式,求组成该物质各元素质量之比。解法:元素质量之比=(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的比。典例:双氧水(H2O2)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解:m(H): m(O)=(1×2):(16×2)=1:16
五、相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解法:这类计算题的解法关键掌握这样几个步骤
1.审题设出未知量;写出与计算相关的、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找出对应的比例关系并列出比例式;解比例式;作答;典例:6.8g双氧水(H2O2)加催化剂充分反应后,可制的氧气多少克?
解:设6.8g双氧水(H2O2)加催化剂充分反应后,可制的氧气x克。
2H2O2 催化剂 2H2O+O2
2×32 32
6.8 x
2×32:6.8=32:x
X=3.2
答:6.8g双氧水(H2O2)加催化剂充分反应后,可制的氧气3.2克。
六、溶液的计算
这类计算综合性较强,它的计算往往与质量守恒定律分不开,并且这类计算在中考题型中最为常见。解法:1.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如完全反应、杂质没有参加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多少克等等;2.提粗取精、理清思路、认真分析、绕开干扰因素;3.解题思路要清晰,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和以上几类计算题的解法。
典例:向25.8g含少量NaCl杂质的Na2CO3白色固体中慢加入10%的稀盐酸到恰好不在有气体产生为止,共收集到8.8g干燥的CO2气体。
求:1.白色固体Na2CO3质量分数?2.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典例分析:1. 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25.8g。2. Na2CO3与HCl反应生成CO2;3.10%的稀盐酸,说明HCl气体在稀盐酸中的质量分数为10%;4.不在有气体产生,说明完全反应。
解:设Na2CO3质量为x克,NaCl质量为y克,HCl质量为z克。
Na2CO3+2HCl===2NaCl+ H2O+CO2
106 73 117 44
x z y 8.8
106:x=44:8.8 x=21.2 117:y=44:8.8 y=23.4 73:z=44:8.8 z=14.6
(1)w(Na2CO3)=m(Na2CO3)/m(白色固体) ×100% =(21.2/25.8) ×100%=82.2%
(2)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m总(NaCl)/m(NaCl溶液) ×100%
=(25.8-21.2+23.4)/(25.8+14.6× 10%-8.8) ×100%=17.2%
一、厘清概念,准确表述
【例1】下列化学符号、图示、用语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一致的是( )
A.Co――1个一氧化碳分子
B.4N2――4个氮原子
C.5个钠离子――5Na+1
D.――O2-
【解析】Co是钴元素的元素符号,既可以表示宏观概念Co元素或物质钴,又可以表示微观意义1个Co原子或Co原子,A项将Co错看成一氧化碳的化学式CO,错误。B项表示的是4个氮分子,错误。电荷的电性和电量写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时,表示的是元素的离子符号,数字在左,“+”“-”号在右,数字“1”可省略;电荷的电性和电量写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时,表示的是元素化合价符号,数字在右,“+”“-”号在左,数字“1”不可省略。5个钠离子的正确书写方式应为5Na+,故C项错误。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原子核外电子总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时为原子,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大于核内质子数时为阴离子,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小于核内质子数时为阳离子,D项中核内质子数为8,是氧元素,核外电子总数为2+8=10,大于核内质子数8,是O2-,正确。
【答案】D
二、领悟内涵,理顺关系
【例2】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化合物
B.分子、原子、离子都是组成物质的粒子
C.原子中的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得出元素的种类由电子数决定
D.含有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解析】化合物是指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通过定义可知,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是正确的,物质可分为纯净物、混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故A项正确。微观概念用构成,宏观概念用组成,因而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故B项错误。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元素是指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的核外电子得失形成离子,核外电子数目发生改变,但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故C项错误。宏观概念单质是指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物质可分为纯净物、混合物,含有同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如O2和O3的混合气体是由O元素组成的混合物,故D项错误。
【答案】A
三、借助模型,搭建桥梁
【例3】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图示中没有单质
B.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C.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D.该反应的生成物丁中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解析】通过所给微观模型知,甲是CO2,乙是H2,丙是CH3OH,丁是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一定条件CH3OH+H2O。由模型可以看出,甲、丁分子由2种原子构成,丙分子由3种原子构成,均属于化合物;乙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故A项错误。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此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定义,故B项错误。质量守恒定律在宏观上理解为参加化学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所有物质的总质量,在微观上理解为“微观世界三不变”,即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但分子的数目可能会改变,也可能不变,通过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从微观上理解为参加反应的分子数目为4个,生成物分子的数目为2个,分子数目发生改变,故C项错误。微观粒子原子的质量用相对原子质量表示,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叫做相对原子质量,可知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故D项正确。
关键词: 活泼金属与酸反应 非氧化性酸 金属活动性顺序
化学计算在整个中学化学知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金属与酸反应的相关计算在中考中容易出现。而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决定着金属能否与非氧化性的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其中,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氢以前的金属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在中考中常会出现与之相关的计算,学生对此有一定的困惑,现将其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活泼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
设mg金属R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其中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r,R所形成的盐中R元素的化合价为+n价,则化学方程式如下:
R+nHCl=RCln+n/2H
Ar n
m mH
由上式可知:
m=(Ar×m)/n①
mH=(n×m)/Ar=m/(Ar/n) ②
由①式可知:生成等质量的氢气时,消耗金属的质量与Ar/n的比值成正比。
由②式可知:等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与Ar/n的比值成反比。
因此,涉及活泼金属与稀酸反应的相关计算时,只需看Ar/n的比值。
例题1:等质量的金属Mg、Al、Zn、Fe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Al>Mg>Fe>Zn
B.Mg>Al>Fe>Zn
C.Fe>Zn>Al>Mg
D.Al>Zn> Mg>Fe
分析:若金属是Mg,则Ar/n=12;若金属是Al,则Ar/n=9;若金属是Zn,则Ar/n=32.5;若金属是Fe,则Ar/n=28。
例题2:金属Al、Zn、Mg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等质量的氢气,那么消耗金属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A.Zn>Fe>Al
B.Zn>Al>Fe
C.Fe>Zn>Al
D.Al>Fe>Zn
分析:若金属是Al,则Ar/n=9;
若金属是Zn,则Ar/n=32.5;
若金属是Fe,则Ar/n=28。
又因为消耗金属的量与Ar/n成正比,所以消耗金属的量的大小关系为Zn>Fe>Al,故A正确。
二、当足量的活泼金属与相同质量分数的等质量的酸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由酸的量决定,酸的量相同,所以生成氢气的量相同。
例题3:足量的金属Fe、Al、Mg与等质量的10%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量的关系正确的是()。
A.Fe>Mg>Al
B.Fe=Mg>Al
C.Fe=Al=Mg
D.Fe>Al>Mg
分析:本题属于足量的活泼金属与相同质量分数的等质量的酸反应,由上述结论知选A。
由于金属与酸反应的实质是金属与H+反应,所以不管是稀盐酸还是稀硫酸与金属反应,上述判断方法都是可以的。
例题4:用镁、铝分别跟稀硫酸反应,若要制得等质量的氢气,则消耗镁、铝的质量比是()。
A.4∶3B.8∶9C.3∶2D.1∶1
分析:生成等质量氢气时,消耗金属的量与Ar/n成正比,则m/m=(24/2)/(27/3)=4/3。
因此选A。
在这类计算中有时侯还会以图像题出现。
例如:等质量的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镁、铁、锌三种金属反应,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关系的是()。
分析:根据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和足量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量由酸决定得出B正确。
总之,在这一类计算问题中学生必须注意只有活泼金属与非氧化性酸反应才会生成氢气,而且要学会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来解决问题。
一、考查对元素概念的准确理解
例1 (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 核外电子数 (B) 中子数
(C) 最外层电子数 (D) 质子数
(2)根据下列三种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获取信息不正确的是( )
(A) ②③化学性质相同 (B)它们表示两种元素
(C) ①表示的是原子,②表示的是离子
(D) ②表示的元素是金属元素
(3)下列各组微粒中,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 )
(A) Cl和Cl- (B) Co和CO
(C) H和He (D)
分析:本题是最经典的考查元素概念的试题.抓住元素的概念可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或者说一种元素与另一种的本质区别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其中(2)要注意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涵义: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所以②、③化学性质不相同;②、③核内质子数相同,所以②、③是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微粒(②是铝离子,③是铝原子,但它们均是铝元素,从分类的角度都是金属元素);①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同,是原子,②核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是离子.
答案:(1)(D)(2)(A)(3)(A)
点评:准确理解概念是解答元素概念类问题的关键.
二、考查元素的分类
图1例2铈是一种稀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铈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1所示,下列有关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元素符号为Ce
(B) 属于非金属元素
(C) 相对原子质量140.1 g
(D) 原子核内中子数为58
分析:从元素周期表可获得的信息由:原子序数(进一步知道原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58);元素符号:Ce;元素名称:铈;相对原子质量:140.1;等.从元素分类的角度看,铈是金属元素.
答案:(A)
点评:可从元素名称的边旁部首来确定元素的分类.
三、考查元素在自然界和人体中的含量
例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 硅 (B) 氧 (C) 铁 (D) 铝
分析: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的顺序是:O>Si>Al>Fe>Ca>Na>K>Mg;人体中主要元素含量的顺序是:O>C>H>N>Ca>P>K>S>Na>Cl>Mg(关注含量最高的元素、最高的金属元素、最高的非金属元素等特殊情况).
答案:(B).
点评:元素在地壳和人体中含量的高低则需要熟记,特别是含量之最.
四、考查物质与元素、分子、原子的关系
例4 (1)二甲醚C2H6O是一种清洁燃料,能替代柴油作车用能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下列有关二甲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 一个分子中含有3个氢分子
(C) 相对分子质量为46
(D) 不属于氧化物
(2)人们常说菠菜中富含铁质,这里所说的“铁质”应理解为( )
(A) 铁元素 (B) 铁单质 (C) 铁离子 (D) 铁原子
分析:(1)由二甲醚的化学式可知,它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每一个二甲醚分子是由二个碳原子、六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即在二甲醚分子中不存在含氢分子),并通过计算可知二甲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6+16=46;从物质类别看,二甲醚是含氧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答案:(1)(B)(2)(A)
点评:准确把握宏观(物质、元素)和微观(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是解答该类问题的基础.
五、考查元素符号及其含义
例5对下列符号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N2 两个氮原子
(B) 2H 两个氢元素
(C) 2H2O 两个水分子
(D) Ca2+ 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分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的个数,如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元素符号右下方的数字表示分子或原子团中所含原子个数;元素符号右上方,数字在前,“+”或“—”在后,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和离子的电性;元素符号正上方,数字在后,“+”或“—”在前,表示元素或原子团化合价的价数和化合价的正负.
答案:(C)
点评:准确搞清化学用语中数的涵义是正确解答该类问题的前提.
六、考查元素周期表
1.考查元素周期表的涵义
图2例6氧气(O2)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之一.图2摘自元素周期表,据图你从中获得的信息有(写出两点即可): ①;②.
分析:图中的“氧”字说明该元素为氧元素,其元素符号为O、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8、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等.
答案①氧的元素符号为O;②氧的原子序数为8;③或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等) (合理答案即可)
点评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元素周期表涵义题,解答时要充分抓住图中提供的文字信息和数字信息,知道每一部分的涵义,结合所学知识就可正确解答.
2.考查读表、识表、用表能力
例7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艰辛的努力,终于提出了现代元素周期表的雏形.图3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图3回答相关问题
图3 (1)请画出16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比较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2) 表示的是 (填符号).
(3)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原子序数为8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元素符号为 ,它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4)上表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 (填化学式,任意填写一种).
(5)上表中第二、三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是.
分析:本题是一道以元素周期表为核心设计的一道信息给予题,着重考查的是查、用元素周期表的能力及接受处理信息能力.了解元素周期表所蕴涵的信息和相关规律,抓住试题的要求,就能顺畅回答.
关键词: 初中化学;资料卡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3)22-052-1
一、问题的提出
“资料卡片”的作用是:简单介绍化学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物质性质、技能方法等。本部分的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课程资源的要求,为学生的深入发展提供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可利用这些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一线化学教师我们必须充分挖掘“资料卡片”栏目的教育价值,重视“资料卡片”栏目的有效教学。
二、现状分析
面对中考的升学压力和初三有限的教学时间,加之多数教师受“不能为应试教育提供有效服务的教育很难立足”这一现实思想的影响,化学教师很少关注作为选择性素材――“资料卡片”栏目的教学,思想上和行动上不够重视,更多关注的是中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忽视了“资料卡片”栏目的教育功能。
三、实施策略
1.作为引入新知识的背景素材,教师可以围绕“科学事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线索进行教学,让学生再现科学探究的历程。
如“资料卡片”定量研究与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向学生介绍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历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实为学习情景,以科学家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为学习的内驱力,以学习定量化学实验研究方法为过程性体验,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为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归纳、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达到灵活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问题的学习目的。
2.作为拓展性阅读材料,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当堂阅读。
如“资料卡片”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爆炸极限、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溶液乳浊液悬浊液、酶、纤维素等内容作为阅读材料呈现。一方面是对教材正文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正文知识严谨的逻辑结构,突出学科知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如在学习制取氧气时,完成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学习后,教师让学生阅读“工业上如何制取氧气”,引导学生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主要是分离液态空气,液态空气的分馏属物理方法,全过程很少涉及化学变化。再如在学习相对原子质量时,可介绍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体会相对原子质量测定的学科价值。又如在学习纯碱时让学生当堂阅读侯德榜的相关资料,加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的意识。
3.作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资料,可作为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向家长、亲友介绍。
如“资料卡片”空气质量日报、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如何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氮肥的简易鉴别、鉴别服装的标签等内容,作为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介绍给家长、亲友。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营造了生动有趣和基于生活经验与社会文化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和成就感。
4.通过创设习题情境,进一步在习题中开发“资料卡片”内容的教育功能。
运用资料栏目内容创设习题情境,也是将资料内容用于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使本来枯燥、无味的习题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编制习题时应根据资料内容的教学需要及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层次的题型,体现不同层次的教育功能。如为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在课后以练习题目的形式呈现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的素材――早在17世纪,质量守恒定律被发现之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燃烧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原金属质量增加了。①试解释金属灰质量比原金属质量增加的原因。②由于波义耳称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机会。请你改进他的称量方法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以上通过习题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对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擦肩而过的原因做出分析,使得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对科学故事的阅读上,而是基于问题情境产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不但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为逐步深入理解科学本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育价值分析
1.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
资料卡片栏目中许多素材融入化学史的内容。如:水的组成揭秘、酸碱的由来、原子的猜想与证实、张青莲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等,一个个生动有趣充满智慧的科学故事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家的科学品质、人格魅力及其科学成就对学生学习化学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2.再现了科学探究历程 。
资料卡片栏目中“定量研究与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酸碱指示剂的发现”等内容以化学史料的形式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以历史上化学家的科学探究为榜样,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分析归纳:
五个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物质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3. 关键词的理解
(1) 参加化学反应的,所给予物质不一定都参加反应,若反应物有剩余,剩余的物质没有参加反应.所以必须强调“参加化学反应”,而且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用于解释化学变化.
(2) 质量总和“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如: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的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
4.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例1 (2011・攀枝花)有反应: 8A + 3B= C+ 6D(其中A、D是化合物,B、C是单质).若13.6g A与21.3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2.1g D,已知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则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14 B. 16
C. 32 D. 35.5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C的质量为13.6g +21.3g -32.1g =2.8g
设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
所以答案应选D.
答案 D
(2) 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简单的现象和问题;
例2 ( 2011・内江)有人认为,选用合适的催化剂,通过化学反应可直接把水转变成汽油,从而解决能源紧缺问题.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并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或原子种类不变),因为水中不含碳元素,而汽油中有碳元素,所以水不可能变为汽油.
答案 不同意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或原子种类不变)
例3 (2011・苏州)下列观点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煤燃烧后剩余残渣的质量减轻了
B. 一定条件下,SO和O生成SO,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C. 8g CH完全燃烧生成8g CO
D. 某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CO和HO,则该有机物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解析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煤燃烧后剩余残渣的质量减轻了,是因为碳元素结合了氧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一定条件下,SO和O生成SO(2SO+O=2SO),反应前后分子总数改变了;8g CH完全燃烧生成22g CO;某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CO和HO,则该有机物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答案 A
(3) 判断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的组成或化学式;
例4 (2011・张掖)发射“嫦娥一号”的长三甲火箭燃料是偏二甲肼(x),氧化剂是四氧化二氮(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NO=3N+2CO+4HO,则X的化学式为( )
A. H B. CH
C. CHN D. CHN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则X的化学式为CHN.
答案 D
(4)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
例5 (2011・大理)实验室常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四位同学设计了如 下A、B、C、D四个实验,并按下图实验操作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观察到B、C实验前后天平依然保持平衡,某同学认为B、C实验都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他的说法 (填“是”或“否”)正确;而A、D实验天平不平衡,其中D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 .
解析 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注意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应在密闭系统中进行.金属镁燃烧有氧气参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 否 产生的二氯化碳逸散到空气中
例6 (2011・佛山)为了研究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下图“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请分析有关问题:
(1) 装置: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 .
(2) 燃烧前称量,锥形瓶的总质量为27.6g,则上图托盘天平中游码的读数为 g.
(3) 白磷燃烧:白磷燃烧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是 .
(4) 燃烧后称量: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造成的原因可能是 .(只写一条).
(5) 反思:白磷燃烧 (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 .
解析 白磷燃烧要放出大量的热,容易使锥形瓶底部局部受热爆裂,所以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由总质量27.6g=砝码质量20g+5g+游码质量,可得游码的读数为2.6g;白磷燃烧产生浓浓白烟,由于反应放热使空气膨胀,气球胀大,冷却后气球又缩小;天平指针偏向右边说明装置漏气;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答案 (1) 防止锥形瓶底部局部受热爆裂.
(2) 2.6
(3) 产生白色烟,气球胀大,后又缩小
【典型例题】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使我们对碘有了新的认识。
(1)自然界中的碘(127)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该元素在人体中为一种元素(填“常量”或“微量”),如果人体缺乏碘元素就会导致。
(2)我们食用的加碘盐中的碘主要以KIO3的形式存在,KIO3中碘的化合价是,KIO3受热易分解,因此做菜时应注意。
(3)日本福岛核电站反应堆内发生的核裂变可产生放射性碘131和铯137,其中碘131原子中含有53个质子和个中子。科学证明,每人日服用含碘100mg的碘片能有效阻止碘131的辐射。曾一度被抢购的加碘盐每500g中含碘20mg,按上述标准,即使这些碘都转化成能防止辐射的碘,每人每天也应吃g加碘盐才起作用,这远远超出了人体正常摄入的食盐量,显然是不科学的!
解析:(1)根据微量元素定义及碘的生理功能进行解答。碘是人体中的一种微量元素,缺乏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幼儿缺乏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患儿童呆小症、智力低下等病症。
(2)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进行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设在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知(+1)+x+(-2)×3=0,解得x=+5。根据信息KIO3受热易分解可知,为了避免长时间加热使其分解变质,做菜时应注意要到菜快要出锅时再加入食用盐。
(3)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的关系进行分析。碘131原子核内含有53个质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碘131原子核内含有的中子数为:131-53=78;因为要有效阻止核辐射,每人每天需要服用碘100mg,每500g加碘食盐中含碘20mg,所以每人每天需要吃加碘盐的质量为500g×100mg/20mg =2500g。
【试题评析】
首先,本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利用时事热点新闻为素材,来考查同学们掌握基本化学知识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化学在保证人类健康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再者,本试题也体现了化学计算的应用价值。中考化学计算题不再考查繁琐的计算技巧,更加注重化学计算的原理与实践、实验、生产、生活相结合,这对培养学生从量的角度来学习和研究科学知识素养、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题通过化学计算,让学生意识到微量元素超过人体正常的摄入量时会有害健康,体现了化学计算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的运用价值;重视化学计算的方法及原理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化学计算的实用性。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明确以下几点:(1)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划分是依据其在人体中的含量,以“0.01%”为界,含量高于“0.01%”的为常量元素,含量低于“0.01%”的为微量元素。(2)常见的常量元素是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和镁,占人体质量的99.95%。其中碳、氢、氧、氮四种元素以蛋白质、糖类、油脂、水和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其他元素主要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常量元素中钙、钠、钾、磷、镁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3)常见的微量元素主要有碘、锌、硒、氟、铁,可以利用谐音简记为“点心吸附铁”,它们的含量虽然很小,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碘、锌、硒、铜、钼、铬、钴、氟、锰等;第二类为人体可能必需的微量元素(或叫非必需元素),有硅、镍、硼、钒、铝、锂、钡、钛等;第三类为有害元素,是指具有潜在毒性,人体不需要,会在一定程度上毒害有机体的微量元素,有铅、镉、汞、砷、锡。(4)熟记各必需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对应关系。例如,缺铁会引起贫血症,缺氟易产生龋齿,缺钙幼儿或青少年易患佝偻病等。(5)应建立“合理摄入”观,即营养元素或必需元素摄入不足或者摄入过量均会影响人体健康。例如,摄入钾过量时,会出现恶心、腹泻;摄入锌过量时,易发生锌中毒,免疫功能下降;摄入碘过量时,易引起甲状腺肿大等。总之,我们在解题时要:认真读题、理解条件;联系课本、缜密思维;领会要求、分析解答。
【链接中考】
1.(2011・雅安)2011年3月,日本强烈地震后,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外泄,有关131I(碘-131)的相关报道成为热门话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131 I原子中含有53个质子、78个中子。
①131 I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②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另一种稳定的碘原子127I,它和131I同属于碘元素。127I原子的质子数为。
(2)专家指出,服用碘片(有效成分为KI)可以治疗131I造成的辐射,但服用碘酒(有效成分为I2)却会引起碘中毒。KI和I2的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3)日本地震后,个别居民抢购食盐。假设某人经医生确认,每日需要补充166mg KI。已知每千克某品牌的碘盐中KIO3的加入量为42.8mg,如果用该食盐替代碘片提供治疗辐射所需的碘元素,则每日需食用该食盐的质量为kg。
2.(2011・临沂)下列宣传用语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
A.用甲醛水溶液浸泡的水产品,新鲜、口感好,可以放心食用
B.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
C.蔬菜、水果能提供和补充多种维生素
D.缺铁会引起贫血
3.(2011・东营)日本3・11大地震引起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氢气爆炸,引起核泄露。
(1)爆炸是因为可燃物在。因此,可燃性气体在点燃之前要。发生爆炸的氢气来自反应堆燃料棒用作包壳的金属锆(Zr)与水的反应,该反应在高温下生成+4价锆的氧化物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核事故释放出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是原子序数为53号碘元素的一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碘131是一种金属元素B.碘131的放射性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C.碘131原子核外的电子数是78D.碘131的放射性是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