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网络通信基本概念8篇

时间:2023-08-07 09:23: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网络通信基本概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网络通信基本概念

篇1

1.1专业定位

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推荐的课程体系进行适当修改,进一步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高等教育首先是国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具体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满足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高等教育又有其独特的职业价值取向,即培养胜任第一任职的“基础宽厚、信息主导、技指合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初级指挥人才。从CC2005划分的专业来看,面向初级指挥岗位的通信工程专业更接近信息技术专业或信息系统专业,具体的需求可以表述为:在特定军事应用环境下,通过选择、创造、应用、集成和管理的网络通信技术来满足作战需要,或者关注战场信息资源的获取、部署、管理及使用,并能分析战场信息需求和相关的组织运用过程,详细描述、设计、组织、维护与作战目标相一致的网络通信系统。笔者认为,使学员理解现代指挥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并在战争实践中发挥作战效能应该是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具体目标应该落实到针对网络体系中的各种部件、装备乃至系统做到“能组网、懂管理、会应用”,这应该是军事院校通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和鲜明特色。

1.2课程定位

计算机网络是增强学员的信息素质至关重要的一门课程,这一观念基本上已经形成普遍共识。由于计算机网络是当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之一,课程内容非常庞杂。而对于通信工程专业来说,计算机类课程学时非常有限,远不能与地方高校同类专业相比。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定位一直比较模糊。早期计算机网络并不单独设课,而是采取在一些涉及网络的相关专业课程中泛泛介绍7层协议概念。近年单独设课后,一度出现了宽带通信网与Internet的主线之争。目前仍然存在偏重基础理论还是偏重应用能力的分歧。CFC2008对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的要求是“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以TCP/IP协议作为基础,以Internet作为实例讲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学会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方法,了解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从中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教学应该以Internet为主线,并且要强调基本原理。笔者认为网络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教学重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素质教育要求必须着眼学员未来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必须培养学员关注表面现象背后的科学问题,锻炼对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网络应用能力同样需要给予高度关注,这一点对于学员尤其重要。如何处理学时有限的矛盾呢?关键是要摒弃用一门课解决所有问题的幻想,通过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和分层次的应用能力培养环节达到基础理论和应用能力并举的目标。结合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笔者梳理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与网络相关的模块。数字通信原理、计算机硬件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是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基本定位是使学员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协议工作原理和基本网络工具的使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后续课程理解和掌握军事网络的技术特点,比如战术环境下对网络协议、设备、组网应用的特殊要求。网络应用能力则可以通过学员自主选择开放实验,或者在本科导师的指导下申请创新课题,完成毕业设计得到必要的培养和拓展训练。

2教材选取

目前公开出版的计算机网络教材种类繁多。笔者重点比较了几本获得大多数本科院校公认的教材:Tanenbaum教授编著的《计算机网络》、谢希仁教授编著的《计算机网络》、Peterson和Davie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Kurose和Ross编著的《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Tanenbaum教授与谢教授的《计算机网络》早期版本都以OSI7层协议模型为主线,较新的版本改为以TCP/IP的5层结构来组织内容,并结合了一些新出现的技术和标准。课程内容从物理层向应用层自底向上讲解网络的概念、基本原理、技术和体系结构,教学比较偏重理论,不便于开展实验。《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同样采用自底向上逐层讲解的思路,但是作者反对严格地分层,强调计算机网络的系统观,围绕“为什么这样设计网络”阐述关键技术和协议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需要有充足的学时保证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选用了《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讲授内容以Internet为线索,自应用层向下逐层讲解协议原理。自顶向下方法避免了传统方法讲解体系结构内容枯燥、不易理解的通病,从学员最熟悉的应用层开始层层深入。该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精心设计了大量的课后实践任务,使复杂的网络问题变得易于理解,便于学员开展自主学习。

3教学内容安排

对于计算机网络这样飞速发展的领域来说,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是不可取的,应该着重培养学员的洞察力,能够通过自己思考辨别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哪些是本质的,哪些是表面的;因此在教学内容选取上既要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又要考虑学员的接受能力,同时还要强调网络基本应用能力。对于不同专业来说,普遍认可的方法是对教学层次和内容进行分类,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笔者认为即便对同一专业的学员也应该提供分层次的自主学习和实验环节,鼓励学员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深入钻研网络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笔者按照通信工程专业初级指挥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设计,以解决学时不够这一突出矛盾。理论教学内容仅选取了教材《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的前5章,具体内容和知识点,强调重要概念的对理解。实践环节区分了协议分析实验、编程实验、虚拟实验、开放实验和创新课题5个层次。其中,协议分析实验、编程实验和虚拟实验要求课内完成,开放实验和创新课题则由学员自主选择。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规定在毕业设计开题之前每名本科生至少要完成一个开放实验或创新课题。

4教学方法设计

鉴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一直在探索和推广以小班化教学模式进行本课程的教学。近几年,笔者多次承担了计算机网络课程重点教学改革试点,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综合运用的基础上,总结了两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

4.1问题驱动式教学法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采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模式,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课程教学中,困扰学员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网络协议为什么要分层?教材第1章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并不能完全打消他们的疑虑,实际上这个问题必须等到对整个网络的发展史、广域网、局域网等基本概念以及网络程序设计有一定认识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因此,笔者并不急于解释这个问题,而是让学员带着这个问题从应用层逐层向下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直到最后安排一次课堂讨论,得出大家都能够接受的答案。再比如,讲解HTTP协议时,笔者首先从早期互联网上多媒体信息共享不便的问题,讲到Berners-Lee在一个“灵感”启发下用3个创新发明了万维网,然后通过军训网上的具体实例分析,发现非持久连接HTTP协议传输效率低下的问题,引导学员提出并发连接、持久连接、流水线式持久连接等改进方案。最后,结合当前万维网信息检索不便的问题,展望未来语义网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问题驱动的方法符合计算机应用教育的特点和学员的认知规律,让学员从关注知识点转向关注思维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2课题研讨式教学法

笔者根据班级人数制定了十几个课题,不仅侧重原理应用同时也兼顾理论。课题主要是用Wireshark分析协议的工作原理和交互过程,另外还有Dijkstra算法和Socket网络编程,以及ALOHA和CSMA协议性能分析等。教员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示例程序和课外阅读材料,要求每个学员完成所有课题,课堂上指定一名学员上讲台简短报告完成情况,就其中的重要原理和问题展开集体讨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情况说明,这是在课内学时有限的情况下,督促和引导学员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网络技术,锻炼网络应用能力的好方法,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通过上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激发了学员学习、应用、开发网络的浓厚兴趣。2012年度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立项的本科生创新课题项目中,有40%与网络应用有关,特别是在软件制作类项目中比例高达70%。2011年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中,30.1%的学员选择网络方面的研发课题,201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3.4%。

5结语

篇2

关键词:4G网络通信 LTE-Advanced 3GPP 载波聚合中继技术(Relay) 多点协作(CoMP)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2-0022-01

1 引言

当今移动通信技术步入4G时代,2013年6月韩国三星了LTE Advanced版的Galaxy S4,LTE-Advanced网络采用了当前一代LTE的技术,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演进。目前,LTE-Advanced网络的下载速度最高达102Mbps,比中国普通家用宽带无线传输速度快100倍以上。从理论上讲,LTE-Advanced网络的数据传输速度还能更快,根据最新的研究数据表明,LTE-Advanced网络数据下载速度最高能达到150Mbps,数据上传速度最高能达到37.5Mbps。

2 LTE-Advanced基本概念及主要技术参数

LTE-Advanced(LTE-A)是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后续演进,是LTE-Advanced的简称,2008年3月开始,2008年5月确定需求。LTE-Advanced是LTE(Long Term Evolution)的演进,但其并非5G,而是对现存LTE技术的更高效运用。LTE-Advanced的技术参数如下:带宽为100MHz;理论下行峰值速率为1 Gbps,理论上行峰值速率为500 Mbps; 上行峰值频谱利用率为15Mbps/Hz,下行峰值频谱利用率为30Mbps/Hz。

3 LTE-Advanced的关键技术研究

为了满足IMT-Advanced(4G网络)的需求,3GPP结合当前的技术,针对LTE-Advanced(LTE-A)提出了几项无线网络传输的关键技术,包括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技术,多天线增强(Enhanced Multiple Antenna Transmission)技术,中继(Relay)技术,协作多点发送和接收(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技术等,通过这些关键技术的应用,LTE-A的网络速度可以得到大幅的提高。本文将对这些关键技术做如下分析和研究。

(1)载波聚合(CA)技术。载波聚合(CA)技术是聚合两个或者更多的基本载波,满足网络传中更大的带宽需求,以便达到高速传输的要求。LTE-A中提出下行采用载波聚合技术,从而可以满足带宽大于20Mhz的网络传输需求。按照频谱的连续性,载波聚合可以分为连续的载波聚合与非连续的载波聚合。按照系统支持业务的对称关系,可以分为对称载波聚合和非对称载波聚合。载波聚合的研究场景可以分为以下3类:同带连续CA;同带非连续CA;异带非连续CA。

(2)多天线增强(Enhanced Multiple Antenna Transmission)技术。由于无线网络传输受到频率资源的限制,多天线增强技术可以通过扩展空间的传输维度进而能够成倍地提高信道容量而被多种标准广泛采纳。受限于发射天线高度对信道的影响,LTE-A系统上行和下行多天线增强的重点有所区别。在LTE系统的多种下行多天线模式基础上,而LTE-A要求支持的下行最高多天线配置规格为8x8,同时多用户空分复用的增强被认为是标准化的重点。因此LTE-A相对于LTE系统的上行增强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终端的多个功率放大器,利用上行发射分集来增强覆盖,上行空间复用来提高上行峰值速率等。

(3)协作多点发送和接收(CoMP)技术。协作多点发送和接收技术(CoMP,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s Transmission/Reception)是指地理位置上分离的多个传输点,协同参与为一个数据终端的数据(PDSCH)传输或者联合接收一个数据终端发送的数据(PUSCH)。

根据参与协作多点发送和接收(CoMP)处理的小区是否归属于一个eNB来区分,它可以分为Intra-eNB和Inter-eNB CoMP两种方式。前者只需要本基站内部各小区间交互CoMP处理相关的业务数据和控制信息,较易于实现,而后者则需要在基站间交互这些信息,对X2接口带宽有很高要求,时延也比前者更大,目前标准中讨论的CoMP方案基本上都是Intra-eNB方式。

(4)中继(Relay)技术。中继技术是在原有站点的基础上,引入中继站,中继站和基站通过无线连接,下行的数据先由基站发送到中继站,再由中继站传输至终端用户,上行的数据则反之,如图1所示,为中继(Relay)技术的传输原理图。通过中继站能够增强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并且可以支持临时性网络的分布,也可以支持群移动网络的分布,同时还能够降低网络分布的成本等。

4 LTE-Advanced的发展前景

LTE-Advanced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随人类对无线移动网络高速度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无线终端设备商(例如三星、苹果等)对LTE-Advanced的研发投入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全球的无线网络运营商(例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对LTE-Advanced网络建设的投入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虽然就目前来说,LTE-Advanced的发展还处于该产业发展的探索阶段,但是随着需求的旺盛和技术的不断投入和更新,在不久的将来,LTE-Advanced也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参考文献

[1]沈嘉,索士强,全海洋.3GPP长期演进(LTE)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TCP/IP协议;通信报文;路由寻址;通信流程

1 概述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网络通信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互联网通信应用成为现代人日常生产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互联网络通信,网络用户之间可以实现数据传输、信息共享,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互联网络中的数据传输过程,并不是杂乱无章的随机传送,而是在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的基础上,双方都按照协议的内容和机制,来发送数据信息和读取分析数据信息,进而实现互联网络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的功能,TCP/IP协议就是互联网络中重要的通信协议,它的存在奠定了整个互联网络通信的基础,所以对于TCP/IP通信协议的学习对于理解互联网通信机制来辅助互联网学习和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2 计算机网络的TCP/IP通信协议

TCP/IP协议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是Internet网络基本的协议,它为计算机通讯的数据打包传输以及网络寻址提供了标准的方法。由于TCP/IP协议的优越性,使得越来越多的通信设备支持TCP/IP协议,使互联网络逐步走向规范化,最终TCP/IP协议成为了当前网络通信协议标准中最基本的网络通信协议、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

2.1 计算机网络TCP/IP协议

针对计算机互联网络的通信协议,国际标准组织ISO创立了七层OSI网络模型,自上而下,分别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而TCP/IP协议则是应用在传输层和网络层的数据传输控制协议,来规定网络设备接入互联网络以及设备间数据通信的标准。在通信设备经过互联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时,通信设备数据发送端,发送TCP/IP通信报文,此时TCP/IP协议携带着通信设备发送端的传输数据内容以及目标通信设备的地址标示在互联网络中进行寻址,从而正确地传送到目标通信设备。当目标通信设备接收到TCP/IP通信报文后,按照协议内容,去除通信标示,来获取传输数据内容,并加以校验,如果经校验后发生差错,目标通信设备会发出TCP/IP信息重发报文,让发送通信设备再次将TCP/IP通信报文发展目标通信设备,去掉通信标示来获取传输数据信息。

2.2 TCP/IP通信协议报文格式

在互联网络中,基于TCP/IP通信协议传输的数据内容都是以通信报文的形式在互联网络内部进行传输,通信报文实质上就是一串二进制字符串,而字符串内不同位置的二进制字符标示不同的含义。从TCP/IP通信协议的主要报文格式可以看出,IP协议是基于TCP协议至上的,TCP协议报文时作为IP通信报文的数据部分来进行传输的。实际上,互联网内传输的通信字符串还有其他的通信协议,TCP/IP通信报文也是作为其外层协议的通信数据部分嵌入到通信报文中在互联网内进行传输。

在IP协议首部,包含了一些关于IP协议的标示、通信地址等信息,主要包括数据字符串总长度的信息、通信标示号、源IP地址和目标IP地址等信息,当IP通信报文经过路由寻址时,会根据首部内记录的目标IP地址来选择传输方向,最终根据目标IP地址传输至目标通信设备。此外,IP通信报文首部还包含其他信息,比如IP协议版本号、首部长度、校验信息、该IP通信报文生存时间(即该报文经过多少个路由后自动取消传输)等与IP通信报文相关的信息,以确保IP报文传输的正确性和安全性。TCP协议通信报文是作为IP通信报文数据内容存在的,TCP协议也分为TCP报文首部和TCP通信数据。TCP通信报文首部主要包括了源端口号和目标端口号等信息,当TCP/IP通信报文经过互联网络到达目标通过新设备后,通信设备会根据TCP报文首部的目的端口号选择设备端口号来接受该数据信息,进而实现互联网络的数据传输。

2.3 TCP/IP协议通信过程

互联网络的通信设备基于TCP/IP协议建立通信过程,也是根据TCP/IP协议来实现的。当源通信设备想向目标设备发送数据时,首先会发送一个TCP/IP通信报文来确认连接,该通信报文在互联网络中经过寻找传输后找到目标设备,目标设备也会向源通信设备发送一个TCP/IP报文以确认建立通信连接,此时,源通信设备就会将通信数据以TCP/IP通信报文的形式进行数据打包,然后向目标数据进行传输,在收到数据后,目标设备同样会发送TCP/IP报文以确认收到信息。当然,TCP/IP通信数据长度是一定的,当通信数据超过报文长度时,源通信设备会将其分段发送,而目标设备则会根据IP报文首部的标识号进行数据重组来重现传输数据信息,进而完成互联网络通信设备数据传输。

3 总结

TCP/IP网络协议是当前互联网络最基本的通信协议。根据TCP/IP网络协议,连接在互联网内的通信设备可以根据TCP/IP通信报文格式的内容将传输数据打包在TCP/IP通信报文内,并以其规定的通信流程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实现互联网络内的数据高效安全的传输。

参考文献:

[1]杨绍文.谈计算机网络的TCP/IP协议[J].科技信息.2011(02)

[2]查东辉.试论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4)

[3]杨娇娟.浅谈TCP/IP协议[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03)

篇4

1、融合通信简介

融合通信技术实现了计算机技术和传统通信技术融一种新型整合通信模式和解决方案,融合通信技术构建的网络平台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集成性以及实用性较强的特点。融合通信技术实现了企业客户之间进行网络交流全新体验,简化了交流方式和提高了沟通效率。融合通信技术将会把持企业内部所有的通信模式,将固定电话通信、电子邮件通信以及移动设备通信等实现数据相互交换。融合通信技术将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模式整合到一个平台,实现了提高数据交互效率和节约交流沟通成本,并最终实现电网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升。融合通信技术具有通信网络的融合性、扩展性和多样性,网络通信的融合性将终端统一到一个网络之上,并实现网络统一管理和维护;网络通信扩展性将通信功能更好的嵌入应用系统之中;网络的多样性使得网络不仅是IP网络、固定网络,还包含了GSM网络和无线网络。

2、电网企业通信环境现状

随着人们对电力网络的需求日益增多,电网企业的通信网络服务负担越来越大,如何实现高效通信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的电网企业故障造成的损害非常大,要求电力用户必须要快速高效寻找应对策略。电网企业的员工和业务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方式主要有下面几种:移动电话、语音通信、邮件通信、传真通过信、即时软件通信以及短消息等方式。伴随着电话会议、视频会议、Web会议、移动互联网和多媒体的普及,人们对于沟通交流的网络通信质量也正在不断提高。通过融合通信技术构建起组织结构,在组织机构中工作人员的沟通,通信的核心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来源相当重要。目前,核心数据主要来源于LDAP目录。其主要的内容包含了组织机构人员的固定电话、邮件信息、IP电话、手机号等重要信息。

3、融合通信技术应用效果

3.1优化工作人员及业务流程效率

融合通信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员工更加高效合作,通过融合通信技术来开拓员工之间的关系,使得员工关系更具有价值。按照电网企业的分布式通信对象进行集中统一综合,从而获得更加高效的通信模式。融合通信技术可以帮助电网企业员工协助工作。

3.2拓展电网企业价值

融合通信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企业资源设备,并创造出新的价值。传统的通信模式迁移到IP电话,用户的所有设备均能够得到大部分保留。通过融合通信技术扩展资源能力,充分发挥出企业的价值。

3.3更好发挥软件应用价值

融合通信技术不仅可以为电网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多厂协作通信服务,而且还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出企业的价值。将企业的更多资源集中到企业的核心文化之中,并且通过企业的核心业务来实现资源集中。

4、电力通信网信息通信融合的路径

4.1管理融合

①成立新机构,实现信息技术中心与调度运行中心的有机融合,成立专门的信息通信机构,负责电网企业内部技术设计、调度监管、运维管理。为新机构预算新职工,设立相应的岗位,制定岗位业工作标准,新职工按照全新的岗位要求上岗。②设定全新的岗位考核指标,其岗位考核体系应当包括管理、建设、运行等多个方面,制定统一的考核办法,对职工实行统一的绩效考核办法。

4.2建设融合

进行建设的融合的基本目标是将电网企业承建的信息项目、通信项目实行统一管理,防止各个管理单位以本部门的需求为工作基本出发点,背离ICT技术的融合要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项目、通信项目所涉及的内容不断扩大,涉及的主体相对较多,这就给两个项目的调和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为此要想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应当以项目群管理理念为基础构建集约性项目管理方法,运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手段实现信息项目、通信项目的统一管理,保证项目进度的统一性。

4.3运行融合

运行融合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信息项目、通信项目资源的有机组合,进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运维业务,保证信息通信融合的稳定进行。引进ITIL标准化工作流程,并吸收其先进的管理理念,从实际的运维业务需求出发,把握信息通信业务的基本管理流程,进而实现一体化业务体系的构建。在业务调度方面,进行统一的调度管理模式,实现通信资源、信息资源的有效组合;在业务检修方面,进行统一标准化作业,实现检修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进而保证检修质量,将业务风险降低到最小。

4.4客服融合

进行客服融合的基本目标是利用通信项目资源、信息项目资源形成一套全新的客服服务体系,进而全面提高客服服务质量,提高用电客户的满意度。同时深化客服服务体系,建立同一的客服服务模式,实现报修、报维工作的快速反应,形成客服工作的全方位、封闭管理。创设具有本电网企业特色的客服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服务效果,提供高品质的综合服务工作。

篇5

关键词:物联网 关键技术 发展现状

一、 前言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顾名思义,是实现物物相连的互联网。IoT在信息产业领域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本质上就是互联网的一部分,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系统、红外感应系统、GPS、智能扫描仪、气体感应器等,按照一定的网络协议,赋予物体感知能力,并通过接口将互联网与大量物体连接起来,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物体识别、定位、跟踪以及监控和管理,甚至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早在1999年物联网的概念就已经被提出,到2012年中国第一个物联网五年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颁布,物联网已经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随着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其关键技术已经被深入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但缺乏总结分析。本文主要分析了物联网系统架构的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对现有的技术进行分析和总结,论述了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和挑战,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作为当今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热点,具有海量信息,多种接入设备,智能化物物交互的特点。物联网的成功依赖于多种技术的融合,主要包括物联网的系统架构技术,统一识别与识别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安全隐私保护技术。

1、系统架构技术

物联网的系统架构技术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它要求用户网络服务器具有可扩展性,可靠性,自组织性和用户公平性。感知层即利用射频识别(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技术识别物体并读取该物体的相关信息,读取的相关信息反映物体自身的特点。网络层是物联网实现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服务质量优化的重要环节,并通过与移动通信网,互联网或其它专网相结合,将物体的信息准确地实时传递出去。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终端提供服务,把感知层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实现智能化物体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2、统一识别和识别技术

物联网的一大特点是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即每个物体都应该是独立的,因此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应该能够反映每个物体自身的特点。统一识别和识别技术应该包括射频识别(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技术类似于条码扫描,RFID的主要功能是非接触式识别,即不需通过机械或光学在识别系统和识别物体之间建立接触,就可以通过无线电技术识别物体并读取其静态信息。对于物联网的发展,了解特定物体的动态信息也很关键,因此依赖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来探测物体的动态改变,也缩小了生活实际与网络虚拟之间的差距。在物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微型化技术和纳米技术也将快速融入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这意味着越来越小的物体将与互联网实现连接。

3、网络通信技术

物联网的网络通信具有通信量大和范围广的特点,它为各种硬件技术包括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系统的控制提供操作平台,并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等方式实现识别系统和需识别物体端到端的连接。在网络通信的基础上,方便用户对物联网进行有效的管理,降低用户操作物联网的复杂度,且实现了物联网服务质量的最优化,满足了海量通信的需求。现代网络通信技术还引入了云计算技术和自组织组网管理技术,在网络层协调各个部分的任务管理和分配,提高网络传输数据的速度和质量。

4、安全隐私保护技术

安全隐私保护技术可以为物置信息或数据提供安全性和保密性,阻止用户未经授权信息的访问,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等内容。安全隐私保护技术的实现还需要其他技术的支持,如云计算保护技术,数据加密和保护技术,用户身份验证技术等。

三、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2010年我国将物联网写入发展战略和第十二和五年规划,物联网产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到2012年第一个关于物联网的五年计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颁布,物联网的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完善。

物联网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让物联网真正地实现在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畅通无阻的交流,目前应用在物联网的技术仍然需要不断地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物联网缺少物联网的统一技术标准。我国各行各业都积极加入到物联网的发展中,但各领域发展产业分散,不能实现互联,这都是国家没有统一物联网技术标准的结果,且物联网想要实现海量信息的处理和物物相连,也需要统一的编码和统一的寻址。

2.物联网的发展技术问题。物联网的发展需要多技术融合和多学科交叉,因此容易遇到技术瓶颈。物联网的技术核心是异构网络,如何实现异构网络的协调和融合,以及如何处理和储存海量的信息,都是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物联网的安全性问题。物联网涉及范围无处不在,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甚至于国家政治军事等信息,如果被泄露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如何保证信息安全问题也是我国物联网发展要面临的挑战。

4.物联网的商业可行性。物联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用户的接受度和投Y回报等问题都是无法估算的,且如何使用户自觉维护物联网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

四 、物联网的未来发展理念

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应该在物与物互联互通的共性上及时制定统一的标准,采取开放的态度,完善国内物联网与国际物联网的互联,实现快速与国际物联网对接。循环物联网经济产业链,循环经济可以把握物体和资源在配置上的合理性,从而实现物联网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物联网的智能化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资源的浪费,“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物联网的深入,各个行业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实现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

五、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我国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且提出了物联网的未来发展理念。物联网实现了物与物,人与物的信息传递方式,实现了海量数据的处理,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便捷性。我国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也处于世界物联网研究的前列,因此我国物联网技术研究人员应该抓住此时的机遇,争取突破物联网目前发展遇到的问题,从而带动我国信息产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志鸿等.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J].电子学报,2012年,40(5)

[2]刘锦等.我国物联网现状及发展策略[J].企业经济,2013年,(3)

篇6

引言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程序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应用范围也更加广阔。这不仅存在着多种硬件平台(例如台式机、嵌入式系统),而且在这些硬件平台上,通常又存在着多种的通信介质(例如串口、USB口等)、通信协议(例如TCP/IP等)及操作系统软件平台(例如Windows、Linux、Nucleus等)。我们的软件开发往往要求能够在这些异构的硬/软件平台上运行。

为此,我们引入了“中间件(Middleware)”的概念。本文在介绍中间件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研究项目“嵌入式地址信息系统的开发”来说明如何以中间件的形式设计该系统。

1 中间件的基本概念

1.1 中间件定义及作用

中间件是位于平台(硬件和操作系统)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这些服务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它们可以有符合接口和协议规范的多种实现。也就是说,中间件是位于底层硬件/操作系统平台之上,应用层之下的中间适配层。该层向下屏蔽掉硬件平台或操作系统平台的差异,向上为应用层操作一个统一的标准接口,应用层的开发基于该接口进行。在以下定义下,中间件具有如下特点:

*满足大量应用的需要;

*运行于多种硬件和OS平台;

*支持分布计算,提供跨网络、硬件和OS平台的透明性应用或服务的交互;

*支持标准的协议;

*支持标准的接口。

在中间件设计思想下,软件的开发变得更加简单。首先,当系统硬件/操作系统平台改变时,只需改变中间适配层的几个参数,只要保持中间件层对应用层的接口定义不变,就可以直接将应用程序移植过去运行。所有的代码只需编写一次就可在任何系统上运行,大大缩短了系统研制的周期,提高了开发效率,同时还保证了系统的高伸缩性、易升级性稳定性。

其次,由于中间件屏蔽了底层平台差异,提供了标准的封装接口,使应用层以组件的形式实现为可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各个组件有选择地进行组合,像搭积木一样,构成自己的应用系统。

    世界著名的咨询机构Standish Group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归纳了中间件的十大优越性:

*缩短应用的开发周期;

*节约应用的开发成本;

*减少系统初期的建设成本;

*降低应用开发的失败率;

*保护已有的投资;

*简化应用集成;

*减少维护费用;

*提高应用的开发质量;

*保证技术进步的连续性;

*增强应用的生命力。

1.2 中间件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间件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发展前景非常美好。据有关机的统计表明,近5年来,全球中间件的销售额平均年增长率为34%,到2004年总销售额将达到97亿美元。中间件已经成为国际IT巨头竞逐的目标,各大软硬件厂商都在积极参与有关标准的制定和产品的研发工作,像IBM、甲骨文、BEA、微软等都制定了相应的战略。据估计,未来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业务将有79%建筑在中间件的基础之上。

中间件种类繁多,从不同的应用方面及发展程序上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在同上,从中间件所起的作用上来说,中间件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①数据类(data integration):用于数据的存取、利用和增值,此类中间用于构建以数据为中心的应用。

②处理类(process integration):把分布在网络结点上的各个应用或处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协同工作的分布式应用。

③分布式构件类(distributed components):支持构件式应用,是未来应用的发展方向。

据统计,近五年增长率最高的中间件集中在消息中间件、交易中间件、对象中间件和应用服务器中间件、数据访问中间件5种(统计数据如表1所列)。另外,随着网上信息安全问题的出现,安全中间悠扬也应运而生。

表1 IDC的市场调查分析

中间件类型1997年销售额/亿美元2002年销售额/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亚太市场销售额/亿美元消息中间件3.624.5463.6交易中间件3.516.5362.6对象中断件1.47340.56数据访问中断件6.116.523-应用服务器-40--安全中间件1.2273--消息中间件是目前中间件的发燕尾服热点。它适用于任何需要进行网络通信的系统,负责建立网络通信的通道,进行数据或文件发送。消息中间悠扬可以跨平台操作,为不同操作系统上的应用软件集成提供方便,从而满足企业内部对系统伸缩性和可扩展性的要求。

数据访问中间件能屏蔽不同厂家、不同类型数据库之间的差异,实现异构数据的共享,从而使得企业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宝贵数据能够充分利用。

对象中间件技术目前发展迅速,各大硬软件厂商都在积极参与有关标准的制定和产品的开发工作。面向对象的中间件提供一个标准的构件框架,能使不同厂家的软件交互访问,为软件用户及开发者提供一种即插即用的互操作性。

安全中间提供完备的信息安全基顾构架,屏蔽安全技术的复杂性,使设计开发人员无须具备专业的安全知识背景就能构构造高安全性的应用。

2 中间件思想在嵌入式GIS设计中的应用

我们研制的嵌入式GIS是一个地理信息的综合系统。在功能上,该系统包括地图浏览、地理位置报告、目标标绘、地形分析等功能模块;在硬件平能台上,系统要求能够运行于PC台式机和基于ARM处理器的嵌入式系统上;在操作系统平台上,系统要求能够运行在Winodws 98/2000、Linux等通用操作系统和VxWorks、Nucleus、WinCE等嵌入式操作系统上;在网络通信上,要求系统除了能够支持各种接口及各种通信协议,还能够支持自己开发的通信协议。在这些设计要求下,我倦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中,采用中间件的设计思想,保证程序的可移植性,节省人力物力,使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

系统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底层硬件平台采用我们研制的基于ARM微处理器的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硬件平台,包括GPS接口、各种存储介质(例如CF卡、Flash等)、各种接口(例如USB、RS-232串行口、以太网接口)、人机交互接口等。

软件平台可以选用Windows、Linux、WinCE、Nucleus等操作系统,利用该平台可以屏掉底层硬件平台的差异。

操作系统适配层(即中间件)定义和设计适合各种操作系统的适配层。该层具备操作系统的主要特征(例如多任务多线程的封装、调度),向下与相应的各种操作系统相适配,向上提供与操作系统无关的统一接口。该层包括任务管理、消息管理、通信等模块。为了屏蔽掉底层操作系统的差异,该层的设计要求与操作系统接口的函数要尽可能少,与硬件系统有关的代码也要尽可能的少。

终端软件框架的设计思想是在操作系统适配层之上,根据地理信息系统这一特殊应用,开发自己GUI、文件系统、内存管理、军标符号库、基于消息驱动的多窗口控制。人机交互接口、专用的地理信息数据库、统一接口的适合GIS的通信接口、任务管理等。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这门课程具有内容多、难度大的特点[1],并且重理论、轻实践。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出发,笔者选择了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ZigBee/Z-Stack技术作为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课程除了介?B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包括IEEE 802.15.4规范及ZigBee的相关概念)外,主要向学生讲授ZigBee编程技术。ZigBee编程以C语言编程、单片机编程为基础,但与一般的C语言编程或单片机编程不同。ZigBee编程是在某个ZigBee协议栈上的C语言编程,需要遵循相应的ZigBee协议栈的编程思想和编程方法。对初学者来说,ZigBee编程思想及编程方法是全新的,掌握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练习。为此,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采用“讲、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快速掌握ZigBee编程技术。具体来说,就是在每一次课上,教师首先介绍本次课的知识点,然后演示与本次知识点有关的项目,在演示过程中进一步阐述、解释有关概念,最后学生练习刚刚演示的内容。除此之外,学生还需独立完成几个实验项目,这也属于学生练习的内容。

1 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先修课程包括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等。因此,在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教学时,可以少考虑单片机、传感器、网络通信等内容,紧紧围绕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及ZigBee编程技术展开。无线传感器网络以ZigBee/Z-Stack编程技术为重点,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该课程共46学时,其中实验18学时。表1给出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知识单元(1)是本课程第一次课讲授的内容,仅涉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不涉及任何实际操练,因此没有安排演示和练习项目。

Z-Stack中的任务(即事件处理程序)概念以及任务的管理和调度,是理解ZigBee/ Z-Stack工作原理、掌握Z-Stack编程技术的基础和关键。学生必须理解这些内容,才能理解Z-Stack的流程,掌握Z-Stack项目开发技能。所以,知识单元(6)用了较多的学时,而6个实验项目中的5个也都安排在此后进行。

另外,讲、演通常是一体的,因此,表1中各知识单元中的讲、演部分的学时分配并不是严格的,而是视实际情况,有时候讲多一点,有时候演多一些。

2 演示及练习项目设计

表2列出了本课程的演示及练习项目。从知识单元(2)开始,表2中每一行的演示、练习项目分别与表1中的一个知识单元对应。也就是说,第一行的演示和练习项目对应于知识单元(2),第二行对应于知识单元(3),其他依次类推。

项目演示通常在讲解相关概念后进行。演示一方面是进一步阐述相关概念的含义,另一方面是讲解ZigBee编程技术规范和编程技巧。教师演示完毕,学生开始模仿练习。学生的练习项目,基本都在演示项目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修改了演示项目中少量关键代码。演示项目程序已事先准备好,可以直接编译、链接和运行。

要掌握ZigBee编程技术,仅靠简单模仿是不够的。为此,笔者设计了6个ZigBee实验项目,以巩固所学的内容。本质上,它们也是学生练习的一部分,见表3。

以上实验项目,项目①②基本上来自相应的演示或练习项目,目的是让刚刚接触Z-Stack编程的学生熟悉基本的Z-Stack编程思想及编程技巧。其他项目虽然与演示或练习项目有一定的关系,但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设计或者做较多的修改。这样做是有原因的:ZigBee网络的通信功能是由ZigBee协议栈软件(比如Z-Stack)维护的,因此ZigBee项目中包含了大量的协议栈代码,而不像单片机程序开发那样只有用户的代码。所以,ZigBee项目的开发基本上都是在已有项目的基础上进行的[3]。

为了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Z-Stack编程思想及编程技术,笔者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给出各个实验的实验原理说明及重要代码分析。

篇8

关键词:网络故障诊断;路由器;分层诊断技术;网络接口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5-0070-02

0引言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实现计算机网络有四个基本要素: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网络软件软件支持;实现数据通信与资源共享。所以网络故障无非就是这四个方面的故障。本文先介绍网络和路由器的基本概念,而后通过介绍网络分层诊断技术来详细阐述排除网络连通性故障的方法。

1网络与路由器概述

网络诊断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涉及网络技术的方方面面。为方便下面的讨论,首先回顾一下网络和路由器的基本概念。

(1)计算机网络按其覆盖范围通常被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局域网覆盖地理范围较小,一般在数米到数十公里之间。广域网覆盖地理范围较大。按拓扑分类可分为总线型,星型,环形以及网状网络。

(2)为了完成计算机间的通信,把每部计算机互连的功能划分成定义明确的层次,规定了同层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和服务,将这些层、同层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统称为网络体系结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是当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体系的核心。该模型将网络划分为7个层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3)Internet依靠TCP/IP协议,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不同硬件结构、不同操作系统、不同网络系统的互联。在Internet上,每一个节点都依靠唯一的IP地址互相区分和相互联系。IP地址是一个32位二进制数的地址,由4个8位字段组成,每个字段之间用点号隔开,用于标识TCP/IP宿主机。

(4)路由器(Router)是用于连接多个逻辑上分开的网络,所谓逻辑网络是代表一个单独的网络或者一个子网。当数据从一个子网传输到另一个子网时,可通过路由器来完成。因此,路由器具有判断网络地址和选择路径的功能,它能在多网络互联环境中,建立灵活的连接,可用完全不同的数据分组和介质访问方法连接各种子网,路由器只接受源站或其他路由器的信息,属网络层的一种互联设备。路由器技术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2网络故障诊断概述

网络故障诊断有以下三方面的目的:确定网络的故障点,恢复网络的正常运行;找到网络配置和规划中的欠缺之处,改善和优化网络的性能;观察网络的运行状况,及时预测网络通信质量。

网络故障诊断以网络原理、网络配置和网络运行的知识为基础。从故障现象出发,以网络诊断工具为手段获取诊断信息,确定网络故障点,查找问题的根源,排除故障,恢复网络正常运行。

网络诊断可以使用包括局域网或广域网分析仪在内的多种工具:路由器诊断命令;网络管理工具和其它故障诊断工具。CISCO提供的工具足以胜任排除绝大多数网络故障。查看路由表,是解决网络故障开始的好地方。ICMP的ping、trace命令和Cisco的show命令、debug命令是获取故障诊断有用信息的网络工具。

网络故障的故障症状包括一般性和较特殊的。一般故障排除模式如下:第一步,当分析网络故障时,首先要清楚故障现象;第二步,收集需要的可能的故障原因信息,充分了解故障现象;第三步,根据收集到的情况考虑可能的故障原因,然后根据具体故障现象排除不符合的故障原因;第四步,根据最后的可能的故障原因,建立一个诊断计划;第五步,执行诊断计划,认真做好每一步测试和观察,直到故障症状消失;第六步,每改变一个参数都要确认其结果。

3网络故障分层诊断技术

3.1物理层及其诊断

物理层是第一层,它虽然处于最底层,却是整个开放系统的基础。物理层为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互连设备,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环境。

物理层的故障主要表现在设备的物理连接方式是否正确;MODEM、CSU/DSU等设备的配置及操作是否正确。可以使用show interface命令来检查路由器各端口物理连接是否正常,检查端口状态,EIA状态和协议建立状态。

3.2数据链路层及其诊断

数据链路层是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该层解决两个相邻结点之间的通信问题,实现两个相邻结点链路上无差错的协议数据单元传输。数据链路层传输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数据帧。数据链路层不关心数据包中包含什么信息,而仅是将其传递到网络中的下一结点。

3.3网络层及其诊断

网络层提供建立、保持和释放网络层连接的手段,包括路由选择、流量控制、传输确认、中断、差错及故障恢复等。

排除网络层故障的基本方法是:沿着从源到目标的路径,查看路由器路由表,同时检查路由器接口的IP地址。如果路由没有在路由表中出现,应该通过检查来确定是否已经输入适当的静态路由、默认路由或者动态路由。然后手工配置一些丢失的路由,或者排除一些动态路由选择过程的故障,包括RIP或者IGRP路由协议出现的故障。

4路由器接口故障排除

4.1串口故障排除

串口出现连通性问题时,为了排除串口故障,一般是从show interface serial命令开始,分析它的屏幕输出报告内容,找出问题之所在。串口报告的开始提供了该接口状态和线路协议状态。接口和线路协议的可能组合有以下几种:串口运行、线路协议运行,这是完全的工作条件。该串口和线路协议已经初始化,并正在交换协议的存活信息;串口运行、线路协议关闭,这个显示说明路由器与提供载波检测信号的设备连接,表明载波信号出现在本地和远程的调制解调器之间,但没有正确交换连接两端的协议存活信息;串口和线路协议都关闭,可能是电信部门的线路故障、电缆故障或者是调制解调器故障;串口管理性关闭和线路协议关闭,这种情况是在接口配置中输入了shutdown命令。通过输入no shutdown命令,打开管理性关闭。

正常通信时接口输入或输出信息包不应该丢失,或者丢失的量非常小,而且不会增加。如果信息包丢失有规律性增加,表明通过该接口传输的通信量超过接口所能处理的通信量。解决的办法是增加线路容量。

4.2以太接口故障排除

以太接口的典型故障问题是:带宽的过分利用;碰撞冲突次数频繁;使用不兼容的类型。使用show interface ethernet命令可以查看该接口的吞吐量、碰H冲突、信息包丢失、和类型的有关内容等。

(1)通过查看接口的吞吐量可以检测网络的利用。如果网络广播信息包的百分比很高,网络性能开始下降。光纤网转换到以太网段的信息包可能会淹没以太口。互联网发生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优化接口的措施,即在以太接口使用no ip route-cache命令,禁用快速转换,并且调整缓冲区和保持队列。

(2)两个接口试图同时传输信息包到以太电缆上时,将发生碰H。以太网要求冲突次数很少,不同的网络要求是不同的,一般情况发现冲突每秒有三五次就应该查找冲突的原因了。

(3)如果节点的物理连接正常,接口和线路协议报告运行状态也正常,可是还是不能通信。原因可能是两个节点使用了不兼容的帧类型。可以尝试重新配置使用相同帧类型。

4.3异步通信口故障排除

互联网络的运行中,异步通信口的任务是为用户提供可靠服务,但又是故障多发部位。

异步通信口故障一般的外部因素是:拨号链路性能低劣;电话网交换机的连接质量问题;调制解调器的设置。如果调制解调器丢失了它的设置,应采用一种方法来初始化远程调制解调器。简单的办法是使用可通过前面板配置的调制解调器,另一种方法是将调制解调器接到路由器的异步接口,建立反向telnet,发送设置命令配置调制解调器。

show interface async 命令、show line命令是诊断异步通信口故障使用最多的工具。show interface async 命令输出报告中,接口状态报告关闭的唯一的情况是接口没有设置封装类型。线路协议状态显示与串口线路协议显示相同。show line命令显示接口接收和传输速度设置以及EIA状态显示。show line命令可以认为是接口命令(show interface async)的扩展。show line命令输出的EIA信号及网络状态:

noCTS noDSR DTR RTS:调制解调器未与异步接口连接。

CTS noDSR DTR RTS:调制解调器与异步接口连接正常,但未连接远程调制解调器。

CTS DSR DTR RTS:远程调制解调器拨号进入并建立连接。

确定异步通信口故障一般可用下列步骤:检查电缆线路质量;检查调制解调器的参数设置;检查调制解调器的连接速度;检查rxspeed 和txspeed是否与调制解调器的配置匹配;通过show interface async 命令和 show line命令查看端口的通信状况;从show line命令的报告检查EIA状态显示;检查接口封装;检查信息包丢失及缓冲区丢失情况。

5结语

网络发生故障是不可避免的。网络建成运行后,网络故障诊断是网络管理的重要技术工作。搞好网络的运行管理和故障诊断工作,提高故障诊断水平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认真学习有关网络技术理论;清楚网络的结构设计,包括网络拓朴、设备连接、系统参数设置及软件使用;了解网络正常运行状况、注意收集网络正常运行时的各种状态和报告输出参数;熟悉常用的诊断工具,准确的描述故障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江,戴金萍,彭婷.浅谈医院网络常见故障的分类诊断[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7).

[2] 庄保新.网络中的常见故障诊断及分析[J].硅谷,2010,(8).

[3] 代树强.计算机网络日常维护方略[J].硅谷,2010,(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