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09:23: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改革 素质教育 实践探究
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讲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始终,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课堂和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把握,将有效地促进教师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视野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品德、责任、法律意识教育,要鼓励学生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使学生具有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质和能力,同时,更关注整个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都能更加优秀。
一、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才类型,有其特定的知识、能力结构,它需要比中等级的技术人才有更多的理论知识,又要比普通工程型人才有更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教育,更重要的是要突出职业中的“技能教育”这一部分,因此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技能教育”这一主体。把职业教育看作是一种谋生教育,教会学生将来能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取得谋生的手段,这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体现。然而,当前的职业教育仅仅满足的是学生的谋生需求,只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某一岗位的一技之长,而置精神关怀、心理关怀于不顾,那么当学生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变幻莫测的人生时,就会出现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自制力差,缺乏集体荣誉感,缺乏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缺乏热情,缺乏责任意识,不敢于担当,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艾自怨等种种问题,而“一技之长”也就难有用武之地了。因此,职业教育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全面的素质教育。
二、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客观要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环节。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素质欠缺的需要,是时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特定时期提出并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也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三、专业改革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究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经过几年的探索与总结,在高职专业改革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究如下:
1、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证。教育教学不是单纯的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不足,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掌握好传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改革创新的能力。正所谓教师不要只做知识的搬运工,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培养其创新精神。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手把手,育巧手,放开手,手脑并用”;学生要做的则是“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做学合一”。伴随着各个学习情境的进行,教师的“单向传授”授课方式逐渐淡化,在教学内容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加强,学习成效就会更加突出。这样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改变被动学习、被迫学习的状态。
2、注重养成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注重学生养成教育,最终做到“在掌握技能、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牡丹江大学全面开展“强化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强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双强”工程教育活动,“双强”即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即强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思想)和强化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和学生养成教育的“双轮驱动”,在加强素质教育、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复合型人才上勇于创新。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业创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品行养成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贯彻落实双强工程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主要措施如下:
(1)加强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召开主题班会、问卷调查、心理测试、行为习惯测试等途径,掌握学生情况的第一手材料,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点,有的放矢,跟进式地开展工作。
(2)结合高职大学生特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按照教育、控制、激励三步法来推进“双强”工程的深入开展。根据各班学生基础差异,通过树立典型、总结先进经验,号召广大团员青年、学生干部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提升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3)实行全员育人。从每个人做起,从每堂课抓起,充分发挥辅导员、任课教师的作用,形成全校教职工齐抓共管的局面,切实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3、注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
全面推进,努力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全方位实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校风、校园生活、人际关系、师表形象、集体活动等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启发学生自发去学习、自发去努力、自发去奋斗。
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正如:爱尔兰诗人叶芝所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去启迪学生,去“点燃一把火”。因此,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就是教化每个人的潜质,培养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兴趣;培养
初中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一般来说,大多数老师总是在课前大量的收集素材,然后精心的制作课件,殊不知这个过程有时候恰恰可以让学生来完成。我的做法是由全体学生参与素材的收集,然后由小组来完成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工作。这一教学过程,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以下是笔者在这方面的几点体会。
1 拓宽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浓厚的兴趣会变成巨大的学习动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然而课本内容与学生求知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在长期的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课本的内容未必都能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同时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课本又未必能进行周详的介绍。笔者常遇到学生在上课时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从地下煤炭、石油的形成到天上太阳、月亮会不会灭亡,从企鹅为什么能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到古楼兰的消失等等,这些疑问中绝大多数在课本上都很难找到答案,然而它们都属于地理的范畴。而由于时间的限制,上课时老师也不可能有很充裕的时间进行补充讲解。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的求知欲在课上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式学习状态。长此以往势必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厌倦情绪,失去学习的动力。
2 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课堂上枯燥的说教,学生听多了会感到乏味,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习,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地球和地球仪”一节时,以往单靠讲课,尽管老师费了很大劲,却总是有一部分学生听不懂。于是我就带着他们用乒乓球、铁丝等制作地球仪,做好以后又让他们在上面画出地球的两极、赤道、经线、南北回归线等,学生们个个干劲十足,课后检查发现,学生通过动手所掌握的知识,远远好于听讲,而且记得牢、学得开心。再如学习中国行政区划一节,要求学生能记住每个省级行政区的基本形状,以前学生单纯看图记图,既乏味又不容易记住。现在我把复印好的中国行政区划空白图贴在厚纸片上,让学生把一个个省级行政区剪下来,边剪边记,全部剪好后让他们相互提问,区别每个纸片是哪个省,又让他们个人间进行拼图比赛,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拼出中国地图。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学习的内容,而且学得的轻松,兴趣十足。
3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一个精美课件的诞生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从素材的收集到课件的设计制作,都离不开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在收集素材的时候,有的同学善于翻阅书刊杂志,有的同学善于运用互联网,有的同学善于收集图片素材,有的同学善于收集文字素材,还有的同学在收集视频资料方面有一套特殊的办法,只有通过彼此通力合作,才能收集到多方面的、充足的课件素材。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有的同学文字输入特别娴熟,有的同学美术上别有天赋,还有的同学在软件的使用上技巧颇多,这同样需要彼此的合作。
4 让学生展现自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学生具有自我意识强、爱表现自我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多渠道、多方位的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帮”老师做课件便是一次很好的机会。特别是对于那些地理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地理课上他们表现的机会本来就很少,有时即便有也可能由于缺乏自信而不愿表现。时间一长,他们便丧失了学习地理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然而当他曾经参与制作的课件被老师展示在课堂上并被其他同学认可和接受时,他便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他会感到在地理课上他同样会有很好的表现机会,这样他便会逐渐树立起学习地理的信心。
5 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年龄的差异,老师和学生之间往往不可避免的存在代沟,两者的思维方式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重要转折阶段,有时候学生的想法可能会让老师感到诧异,甚至无法理解,然而这正是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方式。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如果我们总是按照我们的思维方式去搜索素材、设计课件,也许我们自己会觉得:“这样学生该懂了”,然而事实未必如此。学生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是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去设计和组织的,这样的课件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件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总之,欲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好地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一定要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能动地学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一、认真实施素质教育,
让学生恪尽修身之责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是某些学生的口头禅。但却形象地反映了部分学生对应试教育的不满。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各种素质的人才――真才实学的人才,这不是单纯的应试教育就能解决的,不是单纯用分数就可衡量的。它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实实在在推进素质教育,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办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只有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的各项素质都得到充分锻炼和发挥,让学生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致“天下大同”,方可实现中国梦。以前的应试教育,其目的叫“修学”,不是“修身”,是某个特定时代特定条件的产物。但值此追梦时代,“修身”和“修学”的区分,将影响教育对“中国梦”的贡献值。“修学”仅指修学业,“修身”不但包括“修学”,还要“修心”。如果“修身”、“修学”都分不清楚,将直接制约我们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整体推进。
笔者以为:素质教育“立”不起来,或“立”得不好,责任感教育就行而不远,或将半途而废,中国梦也就永远是“中国梦”,仅梦而已。古人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现代社会讲究人人平等,早不说天子与庶人了,但是修身养性还是必需的。由此可见,格物至知,即“修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是教育的低级阶段,“修心修身”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才是教育的高级阶段。素质教育是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摇篮,这才是实现中国梦所急需的教育形式。不但学生需要,教师需要,整个社会也会需要它。
二、倡导体验信任学习,让学生担当守创之任
学习永远是改变命运的一种方式,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以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按道理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是比较高的,但目前为什么不少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缺乏呢?笔者以为,是“信任学习”抓得不够,由教师、家长包打包唱过多,学生缺乏主体性。
记得叶圣陶老先生讲过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也指出: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此,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唤醒灵魂,让学生自己学,信任学生的学习,尽可能维护学生的自然学习过程,倡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的基本框架是:体验-分享-共识-行动-新体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分享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教学由于强调个人体验,其自然学习过程长,短期很难见到实效,但时间愈长,正面效果就愈明显。
体验学习必须和信任学习完美结合起来,但要达到理想效果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或许一年,或许两年,或许更长。我们要在可预见的学习时段内,大胆容许学生失败,大胆鼓励学生成功。让学生体验失败的教训,体验进步的喜悦,在学习成功和失败的交错体验中建立学习信心。让学生觉得自己行,学生自己才有主观能动性,才愿意主动去学,自觉去学,扎实地学。教师的教学才会越教越轻松,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时间长了,就会训练出学生的责任感。那么,什么是责任感啊?责任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叫正能量,有正能量就有责任感。什么叫责任?就是有担当。学生该有什么样的责任感?学习的责任,做人的担当。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不少学生的主体责任感缺失,最主要的是学习的责任感越来越缺失,当然社会责任感也越来越淡薄。现实正是这样,迫切需要增加社会正能量,迫切需要增加社会责任感。但要真正抓好学生责任感的教育殊非易事,比如某学校狠力抓此事,但迎面遇到的就是“传统派”和“升学派”的阻力。很多老师、学生和学生家长都认为:责任感教育只可以在非毕业班和非实验班推进。这样的话,导致我们的责任感教育就像一阵风吹一下,而实验班连想都别想,高中普通班可以吹两年,初中也可以吹两年,小学的时间长一点,可以吹五年,然后就什么都没了。
这是思想的误区,实际上,对于学生而言,读书、成长、参与社会实践就是创业,守住自己的学习阵地和成长阵地就是尽自己最大的社会责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一旦形成,内化为其学习动力,学生就会变得自主自律自治,教者的管理压力就会大大减轻,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们的责任感教育步伐可以更大一些,要全力推动,围绕不同主题轮番推动――积极倡导信任学习和体验学习,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负责,让学生自己担当守创之任。
三、扎实推进国情教育,让学生胸含报国之志
曾几何时,日本将国有化的危机爆发,学校里有部分学生意气飞扬,不想上课想游行,斜坐着捧读《长沙晚报》,闹着要教师给他们讲的有关知识。我只好调整教学进度,讲我国产业转移,讲中国的日本产品,讲当今中国要如何科学分析和认识日本。当时我就想啊,这批学生虽然“捣蛋”,但是他们爱国啊,尽管是单纯朴素的爱国,也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做了个顺水推舟的“人情”――讲以渗透国情教育。
关键词: 艺术教育 想象力 审美能力 自信心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培养高素质、身心健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就应该从幼儿时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与新世纪的社会需要相适应。艺术教育是指通过艺术形式进行的教育,即以各种艺术手段感染幼儿,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创造美与识别美的能力,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幼儿审美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实施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儿童都是艺术家,这既是一个命题,更是一种诗意的描述,它并不是要在儿童与艺术家之间简单、生硬地划上等号,而更多的是说,每一个儿童都与生俱来拥有艺术能力。[1]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
对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用丰富、形象化的感悟语言引起儿童的兴趣,陶冶儿童的情操和心灵,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引导幼儿全面发展。[2]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创设轻松、平等的环境氛围,教师要鼓励孩子自由创造并适当进行艺术技巧训练,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与疑问,如在唱“小树叶,飘呀飘”的歌曲时,有的孩子双手摆动,形象地表现树叶随风摇动的样子,有的孩子双手做小树叶状,放在胸前等。教师要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自由发挥,为歌词配动作。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力,因此,在孩子们进行创编时,教师不能干预,打断孩子的思路,这样有利于保证孩子创编思路的完整性。假如教师不时让孩子停下来,纠正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幼儿的思路就会受到干扰,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刻意模仿老师的动作。教师要给孩子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大胆、自信地去想象、去创造。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创造过程,而不要太在意结果怎么样。例如: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手舞足蹈、自编自唱;在绘画中幼儿可以乱涂乱画,对此类情况不要以“不对”、“不行”等以成人固定的方式去限制他们,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选择恰当的方法,去发现幼儿的可塑性,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想象,大胆思索,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人类审美的本能在儿童的绘画、舞蹈、音乐活动均有所表现,所以,教师要对孩子的这种无意识的艺术本能给予肯定,并加以启发、引导,要把幼儿这种对美的无意识表现积极地培养成为幼儿有意识的艺术展现,让幼儿感受到美的存在。
首先,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提供给孩子去创造、去感受、去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教师要让幼儿多看多听,丰富幼儿的感官,增长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其次,教师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培养孩子的感受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在美工区准备了供各年龄层次、能力层次不同的孩子的美工活动材料,供孩子自主选择,并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发现问题。当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对美有切身的感受,也会评价自己的作品,美好的一切会从孩子的作品中一一展现。如在音乐活动中,孩子在听、想、说、唱、动等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情感世界丰富和充实起来,从而产生主动感受、领略音乐美的积极心态,思维愈发活跃,好奇心更加强烈。
(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艺术活动符合幼儿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孩子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用自己的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例如,在绘画中,幼儿的画与教师的示范画颜色不同或有的地方不太一样,这虽然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但孩子表现的却是自己眼中喜欢的色彩、线条,这正是孩子的“闪光点”。其实,也是孩子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教师不能扼杀这种真实情感的表达,而要加以肯定,并正确引导、启发,让孩子大胆探索,自由发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渐渐地,孩子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幼儿随心所欲地、快乐地陶醉于艺术活动中。因此,我们要多组织幼儿感兴趣的艺术活动,保护幼儿的各种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幼儿充分表现自我。
艺术活动是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当这一兴趣得到满足时,幼儿不但学会了技能技巧,而且产生了成功感、自信感。成功的次数越多,幼儿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越高,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在各方面及各阶段的能力,并以此来安排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例如,在舞蹈活动中,幼儿通过欣赏、感受音乐,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对歌词、舞蹈进行创编,教师要用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使孩子充满自信地一一展现自己的舞蹈动作。当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时,教师肯定的口吻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从中获得更强大的推动力。那么,幼儿在实践锻练中,体验了成功,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就更加有了表现自我的欲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三、幼儿艺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这种主体性在儿童那里是以“潜能”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潜能”在适宜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得以显现、发展。也就是说,个体主体性有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就使幼儿主体性在教育上成为可能。[3]幼儿艺术教育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过程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体验。
(二)激发幼儿的创造才能
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幼儿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要注重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欣赏每一个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艺术教育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每个幼儿由于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因此对艺术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性格外向、喜欢表现的孩子,教师要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对于胆小、羞于表现的孩子,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
(四)更新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要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不断创新。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其次,教学内容应更具时代特点,能反映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再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要为幼儿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要增强教学的选择性与开放性;最后,为了应答时代的挑战,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扩展和更新当代我国现有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扩展和更新后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应包括“欣赏”、“表现”和“创造”三方面的内容。[4]
艺术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孩子的情感、智能、社会性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幼儿园全面素质教育园地中一个颇具新意识的尝试。幼儿唱歌、跳舞、画画等艺术活动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成长。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艺术教育的环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艺术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边霞.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与成人艺术家的比较[J].教育教学研究,2004,(12).
[2]郑惠萍.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2).
论文摘要: 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通过音乐、美术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的教育。本文分析了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特征和意义,认为幼儿艺术教育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培养高素质、身心健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就应该从幼儿时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与新世纪的社会需要相适应。艺术教育是指通过艺术形式进行的教育,即以各种艺术手段感染幼儿,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创造美与识别美的能力,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幼儿审美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实施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儿童都是艺术家,这既是一个命题,更是一种诗意的描述,它并不是要在儿童与艺术家之间简单、生硬地划上等号,而更多的是说,每一个儿童都与生俱来拥有艺术能力。[1]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
对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用丰富、形象化的感悟语言引起儿童的兴趣,陶冶儿童的情操和心灵,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引导幼儿全面发展。[2]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创设轻松、平等的环境氛围,教师要鼓励孩子自由创造并适当进行艺术技巧训练,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与疑问,如在唱“小树叶,飘呀飘”的歌曲时,有的孩子双手摆动,形象地表现树叶随风摇动的样子,有的孩子双手做小树叶状,放在胸前等。教师要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自由发挥,为歌词配动作。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力,因此,在孩子们进行创编时,教师不能干预,打断孩子的思路,这样有利于保证孩子创编思路的完整性。假如教师不时让孩子停下来,纠正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幼儿的思路就会受到干扰,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刻意模仿老师的动作。教师要给孩子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大胆、自信地去想象、去创造。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创造过程,而不要太在意结果怎么样。例如: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手舞足蹈、自编自唱;在绘画中幼儿可以乱涂乱画,对此类情况不要以“不对”、“不行”等以成人固定的方式去限制他们,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选择恰当的方法,去发现幼儿的可塑性,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想象,大胆思索,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人类审美的本能在儿童的绘画、舞蹈、音乐活动均有所表现,所以,教师要对孩子的这种无意识的艺术本能给予肯定,并加以启发、引导,要把幼儿这种对美的无意识表现积极地培养成为幼儿有意识的艺术展现,让幼儿感受到美的存在。
首先,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提供给孩子去创造、去感受、去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教师要让幼儿多看多听,丰富幼儿的感官,增长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其次,教师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培养孩子的感受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在美工区准备了供各年龄层次、能力层次不同的孩子的美工活动材料,供孩子自主选择,并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发现问题。当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对美有切身的感受,也会评价自己的作品,美好的一切会从孩子的作品中一一展现。如在音乐活动中,孩子在听、想、说、唱、动等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情感世界丰富和充实起来,从而产生主动感受、领略音乐美的积极心态,思维愈发活跃,好奇心更加强烈。
(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艺术活动符合幼儿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孩子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用自己的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例如,在绘画中,幼儿的画与教师的示范画颜色不同或有的地方不太一样,这虽然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但孩子表现的却是自己眼中喜欢的色彩、线条,这正是孩子的“闪光点”。其实,也是孩子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教师不能扼杀这种真实情感的表达,而要加以肯定,并正确引导、启发,让孩子大胆探索,自由发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渐渐地,孩子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幼儿随心所欲地、快乐地陶醉于艺术活动中。因此,我们要多组织幼儿感兴趣的艺术活动,保护幼儿的各种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幼儿充分表现自我。 转贴于
艺术活动是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当这一兴趣得到满足时,幼儿不但学会了技能技巧,而且产生了成功感、自信感。成功的次数越多,幼儿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越高,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在各方面及各阶段的能力,并以此来安排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例如,在舞蹈活动中,幼儿通过欣赏、感受音乐,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对歌词、舞蹈进行创编,教师要用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使孩子充满自信地一一展现自己的舞蹈动作。当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时,教师肯定的口吻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从中获得更强大的推动力。那么,幼儿在实践锻练中,体验了成功,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就更加有了表现自我的欲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三、幼儿艺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这种主体性在儿童那里是以“潜能”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潜能”在适宜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得以显现、发展。也就是说,个体主体性有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就使幼儿主体性在教育上成为可能。[3]幼儿艺术教育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过程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体验。
(二)激发幼儿的创造才能
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幼儿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要注重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欣赏每一个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艺术教育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每个幼儿由于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因此对艺术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性格外向、喜欢表现的孩子,教师要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对于胆小、羞于表现的孩子,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
(四)更新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要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不断创新。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其次,教学内容应更具时代特点,能反映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再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要为幼儿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要增强教学的选择性与开放性;最后,为了应答时代的挑战,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扩展和更新当代我国现有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扩展和更新后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应包括“欣赏”、“表现”和“创造”三方面的内容。[4]
艺术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孩子的情感、智能、社会性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幼儿园全面素质教育园地中一个颇具新意识的尝试。幼儿唱歌、跳舞、画画等艺术活动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成长。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艺术教育的环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艺术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边霞.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与成人艺术家的比较[J].教育教学研究,2004,(12).
[2]郑惠萍.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2).
【关键词】素质教育 加强 途径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先行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很多学生在学习素描时追求表面的“像”,而忽略内在的结构特征。虽构图安排比较合理,明暗色调也丰富,猛一看感觉可以,但经仔细一推敲却漏洞百出,不够深入,经不起品味。比如,学生在人物头像写生中常出现以下问题:眼角不在一条线上、颧骨刻画不到位、咬肌和口轮匝肌穿插不准确、生硬地安排五官位置等,这明显和整体不协调。画俯仰动态时,不能正确运用近大远小、近长远短的透视规律,掌握不了要领,不符合素描教学的基本要求。 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本手段,是训练基本功的重要途径。重视基本功训练是搞好习作和创作的关键,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内部结构入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始终把本质的形体结构放在第一位。训练时以结构观念去认识对象,抛过光线造成的明暗色彩,用各种线条理性地表现物象的内部空间。画人物时,在模特旁边放置头骨和肌肉模型,随时与模特进行比较,不清楚时可以摸自己的脸感觉理解,也可以对照镜子观察自己的脸部特征,体会骨点、肌肉的位置和走向。平时收集一些人物摄影图片,观察分析丰富的表情神态,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模特细心甄别,求共性、找差异,直到将其画得神形兼备。这样坚持不懈,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和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注重学生默写能力的培养
默写有助于存储形象,为创作提供丰富的源泉。在教学中我尝试出三种默段。一是对作业进行默写。课后的作业默写能加深学生记忆,增加他们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让学生把印象最深刻、最精彩的部分再现出来,成为永久的东西保留下来,对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作业默写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二是对实物进行默写。默写前重视观察理解,要求学生反复比较,观察形体的大小方圆、明暗的浓淡强弱、线条的粗细曲直等可视因素,做到胸有成竹。开始表现时强调第一感觉,大胆舍弃次要细节,对最有感触的部分进行夸张、强调,运用掌握的理论和经验完成作画程序。最后,再和原物进行比较,找出不理想的地方加以修正,使画面更趋完美和整体。三是默写优秀的范例作品。对整幅作品甚至局部进行揣摩,精彩的部分要多次默写,直到记住。经过长时间默写训练,学生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水平会日趋熟练,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作画。
三、短期作业和长期作业的穿插安排是中师素描教学的有效途径
中师美术课程的设置量大面宽,课时又少,学生没有充分表现对象的时间。因此,学生的作业大多都像“速写”,这促成学生追求表面效果和急于求成的思想,长此以往,造成作品空洞,只能粗看不能细品,使作品感染力大打折扣。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在教学中将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穿插安排,从而达到提升素描教学质量的目的。
短期作业能培养学生概括整体的作画观念,摆脱钻局部及缺乏整体观念的不良因素。但短期作业却又有不够深入、缺少细节的缺点。所以,教师应将长期作业和短期作业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准确掌握造型能力的同时,拥有更为丰富的细节表现能力。
四、突出素描的借鉴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光靠自己一味地描画,会使作品格调不高,进步迟缓。多看一些前人的理论经验,临摹其代表作品,领会其精髓,注入自己的实践,尤其是总结和借鉴同学的优点,更有助于素描技能和理论的提高。对优秀的作业还要组织赏评,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再由教师归纳总结。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交流,既突出了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又使学生的实践上升到理论层次,从而避免只会画不会讲的弊端,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五、强调个性在素描中的体现
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并肯定有特色、有个性的作品,提倡学生尝试不同工具和不同技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强烈的作画欲望。
【关键词】实施;素质教育;途径
一、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渠道和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中职学校要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来指导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各学科课堂教学渗透素质教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根据各专业各学科的特点,有侧重地强化某一方面的素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通过德育课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职学校要高度重视德育课程教学在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重点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制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另一方面结合行业特点及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 通过文化课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文化基础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中职学校应开设必需的文化基础课程,还应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综合性强、适应面广的基础性通识课程,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文化课程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必要的社会实践环节。
(三)通过专业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因此,中职学校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突出专业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切实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为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除应保证学生有较高的文化起点外,还应着眼于学生掌握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使专业课教学内容上从面向单一专业工种扩大到面向行业岗位群,体现宽基础的特点。注意与相邻、相关专业课程的广泛交叉与渗透,以利于超越与创新。
(四)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技巧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力求知识灌输和能力培养并重,不论是德育课、文化课还是专业课都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培养:1、重视思维方法训练。一方面提高构成思维诸要素的能力,如理解力、概括力和分析力等;另一方面提高思维的品质,如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2、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各学科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使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3、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关键。4、力求健康人格培养。中职学校素质教育要教会学生“做事”,但最基本的是促使其学会“做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责任感、事业心、敬业精神并会与人协作共事的人。5、强化应用能力训练。在教学中,应注意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其培养人才综合素质,尤其是专业技术素质的突破口。由于实践教学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必须根据不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大纲、实施方案、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考核标准与办法等。对专业所需的最基本的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严格、规范、全面、系统的训练,使学生所学专业的操作技能达到一定的等级水平,从而掌握从业必须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职业能力。中职学校的实践教学可采用现场教学、演示教学、教学参观,也可选择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形式。地点可以设在实验室、校实习工厂或企业单位;时间上可灵活掌握,内容上可适当安排。这一特点说明实践教学是促进学生手脑并用、知行结合的关键环节,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如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适应能力、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等,都应通过实践环节,在现场劳动和实际训练中逐步得到培养。总之,实践教学能够集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能力培养于一体,是中职学校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三、 校园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辅佐途径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素质的养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巩固和扩大第一课堂素质教育成果的基本途径。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一)导向功能,通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风尚;(二)育人功能,通过独特的潜移默化过程,使素质教育目标为学生消化、接受,从而实现对学生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三)凝聚功能,借助广大师生认同的校园精神,建立和谐、信任、理解、互尊的群体关系,增强师生凝聚力。
四、职业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桥梁
中职学生从校园走入社会,职业指导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增强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职业指导实践中,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