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09:23: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的目的就是,一般情况下,每节课的开始都要有一个导入的步骤。这一步骤通常采取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这是为了承上启下,以旧带新,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内容。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定要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因为“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因为,对我们国家的小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英语学习中最大的阻力就是遗忘。为了克服遗忘现象,就要设法使自己获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得以重复和运用,只有通过有规律的复习和巩固,才能加深记忆。只有通过运用,才能加深理解。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当旧知识和技能的巩固率达到80%以上时,才能保证顺利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此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及时地弥补教学中疏漏的地方,进一步完善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进入新的教学内容。当然,这一步骤所用的时间也不必过长,否则会影响下一个教学步骤。
导入的方法: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灵活的。这取决于选择的内容、复习的目的及学生掌握的程度。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连锁句型操练。
教师首先向一个学生问一个问题,这个学生先回答这个问题,然后再向第二个学生问一个类似的问题。第二个学生先回答问题,然后再向第三个学生问一个类似的问题,以此类推,学生有问有答,形成一个问答链,例如:
教师:What are you doing?
学生:I am writng.What are you doing?
学生:I am drinking.what...,..
这种方法可以创造师生互动和学生问互动的学习环境,非常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练习时可以使用同一个问题,也可以提问不同的问题。否则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
2.听写(Dictation)。
听写是一种简便而又广泛的教学方式,可用来复习字母、单词、句子、短文等。这是一种集听和写两种技能合二为一的语言训练形式。使用这种方法时,教师应注意听写时语速不能太慢,要用正常的语速来读,按意群来停顿。一般情况下,只读三遍,第一遍要求学生只听不写,第二遍边听边写,第三遍边听边检查。否则,虽然学生能将句子或短文正确地写出来,但最终不利于培养学生听和写的能力。
3.找出特例。
这是一种适合用于语音和词汇的练习方式。
在小学阶段,语音与词汇占有很大的比例,用这种方法可以进行比较全面的练习。教师可以来用笔头和口头的形式给出一组单词,在这一组词中,有一个词的发音或拼写或词义不同于其他的词,要求学生找出这一个不同的单词。例如:many man can bag (第一个词的发音不同于其他单词)
cheese eggs oranges bread soap meat (第五个词的词义同其他单词不属于一类)
二、英文课文内容的介绍方法(Presentation)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介绍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指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向学生展示或解释新的语言内容和项目。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认识新的语言项目的运用、发音、形式和意义。对学生来说,主要是感知这种语言现象,以下将介绍几种课堂教学的方法:
1.使用母语辅助教学。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使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直接理解英语和运用英语。但是,教师使用的英语不能超过学生的语言水平,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教师使用的语言太难,学生听不懂,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所以在教一些抽象名词和不易用实物、图片和动作解释的语言现象时,最好使用汉语。汉语解释快捷、简单、省事。当然,不能过多地使用汉语。英语和汉语的使用原则是:可能的情况下,使用英语;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汉语。
2.利用实物进行形象化介绍。
使用实物进行介绍既方便易行,又直观形象,它能够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复杂的语言简单化。尤其对小学生来说,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十分有利于学生接受。实物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学生的学习用具――书本、纸张、钢笔、作业本、书包等,教室内的设备――黑板、桌子、椅子、门、窗户等。另外,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教室外搜集和购买一些实物,如:水果、食品、用具等。
3.配合图片进行介绍。
关键词:交互式教学 高职英语 特征及方法
交互式教学法以语言功能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或人际关系的构建。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中,师生之间应遵循“双主体”原则,并且以“交流、表达”为活动方式,这就体现出来交互式英语课堂的重要性。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还要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力求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才是交互式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特征。
一、交互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1注重”循环性”教学:循环型教学要遵循“先学后教,再教再学”的模式。学生要进一步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做好课前的预习准备,然后在课上经过老师的启发、示范和引导,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梳理,自己找出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从而更深入的了解知识。 对于教师来说,循环型教学要求教师对于课案的准备要更加充分和深入,要洞悉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并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随时微调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和个性,鼓励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深化学习内容。
2启动“双主体”式教学
“双主体”即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有同样的比例。针对“双主体”这一特点,对于教师的要求则更加严格一些。例如:如何设计课堂环节才能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如何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并融入课堂环境中;如何让学生敞开心,张开嘴,开动脑,勤动手;如何设计课堂练习,要让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学习和接受知识等问题。“双主体”要确保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由于大部分学生在教学过程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双主体”式教学要求教师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进行课堂教学。
3掌握“多样性”教学
交互式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应是多类型、多方面、多层次的。包括教学内容的延展、深入,教学手段的多样以及教学过程的动态、层次等。教师应注重网络信息的重要性,及时正确地提供给学生有用的教学信息,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课下广泛查找,师生间才可以增进交流。交互式课堂教学的这种多样性,能不断活跃课堂气氛,调剂学生的心理需求,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益。
4提升“动态性”教学
在实际应用的教学内容过程中,将学生座次打乱,分为小组讨论问题,让学生自己创设交际场景,进行大胆尝试也是一种有效手段。让学生课下讨论,经过自己的研究和调查,形成总结报告,并做成演示文稿,在课堂上讲给其他同学听,这些都是动态性教学的良好体现。尤其是对于口语、听力课堂中的学生,最好是让他们“动起来”,通过切身行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最好能将教学内容融入进游戏中。
二、交互式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逐渐在从教师单方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师生之间的“交互式”,更多注重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应用英语知识交流信息的能力。
1学生“找茬”教学法
1.1学生找老师的“茬”
教师想要打破和学生之间的等级差,让学生“挑刺”是很好的办法。教师在准备课案的时候可以故意流露出一些明显或不明显的“错误”,包括语言点、语法错误、标点错误、社会知识和常识性的错误等,让学生从心里克服对于老师“全对、正确”的心理,打破他们的心理障碍,勇敢的指出老师的“错误”,这样会大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师因此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教学过程中要非常严谨,但“错误”的选择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定。
1.2学生之间相互“找茬”
这种做法有2大好处。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专心听,仔细查看才能从同学的讲话内容和演示中找到错误;二是学生找的主题内容基本都是符合年轻人的心态和兴趣,能快速而有效地抓住学生们的共鸣点,借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2任务驱动法
2.1全班活动法
全班活动法是交互式教学法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教学过程是:教师讲解、学生理解、巩固练习、老师检查。如果教师能构建积极合理的课堂语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采用这种方法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2.2小组活动法
首先要在形式上把学生分为小组,在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提倡打乱学生的座次,这样一是可以增进不同学生“群”之间的交流,二可以防止学生由于自由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的精力不集中,谈论课外话题。其次要给每一个小组不同的“话题”来讨论,但是所有的分支话题都包含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大主题当中。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再次,教师掌握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但不会时间太长,在交流结束后要验收成果,要有总结发言,有提问和答疑。这种小组活动能帮助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策略,加强自我控制力,并促进了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黛芬.交互式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
[2]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学习材料,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有兴趣学习时,注意力一定高度集中,记忆力明显增强、思维敏捷,信息传输系统处于最佳导通状态。多媒体集音、像、动画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清晰地显示出被观察对象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各类感知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现数学规律、领悟数学思想等。 例如:二年级数学教学出现了混合运算,为使学生记清运算顺序,教师设计了“计算台阶”的教学课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台阶图形,加上“+”“-”“×”“÷”符号并依次标记一级运算、二级运算等。在教学由高级到低级运算时,台阶高处出现一只一级一级往下跳的小白兔,学生饶有兴趣却又印象、深刻地记住了正确的运算顺序。当运算中出现了小括号时,学生常常会混淆运算顺序,为此又利用多媒体动画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天,加、减、乘、除号碰到了一起,加号对减号说:“看乘号、除号多神气,不管站到哪里都要在我们前面先计算,什么时候咱们也神气神气?”乘号和除号昂起头:“哼,只要我们在,你们就乖乖等在后面吧。”这时候又一个声音响起来:“加、减号别着急,只要我到这里来,谁都可以先计算。”看到这里,学生急切地想知道谁这样“神通广大”?于是大家目不转晴地盯着屏幕。当屏幕上出现了两个相对而立的酷似“月牙”的小精灵时,学生立刻认出了它们:“小括号!”老师趁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它的用处,学生得出讨论:不论哪级运算,只要装进小括号里,就要先算括号里。生动有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使学生不仅对小括号这种抽象的数学符号有了直观的感知,而且对她的用途有了初步了解,印象特别深刻,为以后的正确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动手,发现学习规律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少年儿童的注意是一种定向反射,每当新异刺激物出现时,人便产生一种相应的动力,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感知这一刺激。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创设问题情景并交给学生一些学习材料(实物材料、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动手,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例如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教师从分数的产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运用计算机创设一种问题情景,即两个同学平分梨子的一种动态过程,在孩子们熟悉的“半个”上做文章,当投影仪上两人平分一个梨子时、学生思考每人分得的是通常所说的几个梨子?再进一步思考什么情况下就可以把分得的一份梨子做半个梨子,学生们紧紧抓住“半个”,围绕半个梨子与整个梨子之间的关系,去发现 1/2实质上表示的是一份与两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1和2之间的关系。从而放手让孩子们去发现“平均分”,发现分数,去设想、创造“1/2”的写法,想办法给“1/2”的各部分命名。同时分组操作,放手让学生把一个物体任意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并思考在操作中是否有发现?之后由各小组的代表在视频演示仪下操作,向师生汇报交流各人的发现,继而得出结论。我们感到这样的教学创设了一种人类发现分数的情景,学生经历和重演了一次人类发现分数的过程。 又如,在《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中,教师出示一组用不同颜色书写的含有单价、数量、总价的几道除法应用题,让学生在自己解答、操作文字材料、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发现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师适时通过计算机的闪烁、变色等方法突出地抽象出数量关系式,得出了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阶=数量这三个关系式。这样的教法学法,学生喜欢并学得很活,效果较好。学生从中真正体会到一种设想、一种探究、一种尝试、一种发现、一种创造的乐趣。
(1)助点。助点就是辅点拨。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智力水平或努力程度不够等原因,在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显得力不从心时,就需要教师助一臂之力。例如,当讲完“爬行类”时,教师若直接让学生回答“为什么青蛙和鳖都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但它们却不属同类生物”这一问题时,不少学生有一定困难。这时教师可设计几个带有启发性的阶梯问题进行点拨:二者的呼吸方式有何不同?二者的皮肤有何不同?二者的生殖和发育有何不同?这样学生便可由表及里地抓住事物本质,解决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旁点。旁点也称曲点、侧点。它是指教师不直接点明怎样思考,而是间接的、从旁的、暗示的、曲折的进行点拨,或言在此意在彼的启发;或旁敲侧击的暗示;或迂回曲折的诱导;或在问题的峰回路转处巧设标志,使其洞天叠出、曲径通幽;或让学生从旧知孕育出新知的生长点;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找到与之有联系的相似点、相关点,受到启发,展开联想,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例如讲“血液循环”时,让学生回答“左心房连接的血管是动脉血管还是静脉血管?其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还是静脉血”这一问题,当学生答不上来时,教师可采用从旁点拨的方式进行启发:“和左心房相连的血管的血液流向何处?它的另一端连接的是什么器官?这个器官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学生便会茅塞顿开,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3)直点。直点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的点拨方法。例如学生有时解答问题,尽管心中清楚,但由于对个别词语的遗忘,或表述水平有限,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述,导致“水壶装饺子倒不出来”的情景,这时教师可直接给学生提供词语,帮助其越过语言障碍,得到答案。
方法之一:课前――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
请大家先看这样一个案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33页《1亿有多大?》
教材中只提供了1亿张纸摞起来大约有1万米高。而后,留下的就只有一张空白的研究方案表格: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多教师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让学生研究什么?到底怎样去体会1亿有多大?只有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4页中“你知道吗”?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每秒种画一个点,一刻不停地画,1亿个点要画3年2个多月。唯有本组资料可以说是现成的体验资料。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耐心钻研教材。通过深入地挖掘教材,不难发现,其实书中给了我们许多可利用研究的信息资料。例如以下八组数学信息:
信息1:正常人的心脏一年要跳4200万次。(出自第10页)
问题:一个正常人的心脏多长时间大约要跳1亿次?(2年3个多月)
信息2: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有一头蓝鲸重125000千克。
问题:多少头这样同样大的蓝鲸的总重量是大约是1亿千克?(800头)
信息3:一小滴血液含有500万个红细胞。(出自第14页)
问题:多少滴血液含有1亿个红细胞呢?(20小滴血液)
信息4: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450亿双,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出自第29页)
问题:平均每天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多少双?(1.2亿双);需要砍伐多少棵树?(70000棵树)
信息5:一头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出自第55页)
问题:1亿千克食物够这头大象吃多少年?(大约800年)
信息6:燕鸥每天飞780千米。(出自第61页)
问题:1亿千米燕鸥要飞多少天?(大约130000天)
信息7:回收1000千克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生产800千克好纸。(出自第110页)
问题:回收1亿千克废纸,可以少砍多少棵大树?(170万棵)生产多少千克好纸?(8000万)
信息8:一只啄木鸟每天能吃645只害虫。
问题:400只啄木鸟一年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1亿只)
学生拿出课前发的记录表,先阅读信息,再自由选择自己小组感兴趣的问题,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记录结果,然后写出最想说的一句话。
汇报交流……
(注:小括号中的文字说明与问题答案,在给学生呈现信息与问题时是不出现的,多数问题的答案是近似数)
这一组学习信息就要靠我们教师自己用慧眼去发现,去提炼!我在去年的教学中按照上述案例的设计实施教学时,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涨,课堂效率大家也会可想而知。
上述案例之所以成功,主要体现了以下两点:
1.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对“1亿”的猜想也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都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因此,教师要及时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身边的素材数据,让学生参与研究活动。如果没有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这节课一定会内容空洞,感觉没有什么好学的,那我们又何谈什么课堂教学效率呢?
2.各组活动成果的交流,丰富了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受,并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研究活动与成果交流,也培养学生和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方法之二:课上――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调整学习内容
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一单元中,学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
从而一步得出了计算结果。类似于这样的题目,可以将位数多的小数写在上面,即把0.36写在0.9的上面,就可以直接一步得出计算结果,这样计算既简便又避免了错误的产生。
由于我是第一次教五年级,对于学生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每一种类型的学习错误在备课时不曾完全设想到,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敏捷的思维去思考。当出现上述类似情况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进行专项练习,突破难点、疑点。因为有些教师认为练习课最好上,就是一味地去做习题,可能都是一种类型的,但是当学生自己独立做题时,才发现学生怎么有这么多错误呢?然而一节课的时间已经浪费了,更何谈什么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方法之三:课后――教师要养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加速剂。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与失败,记录下自己的困惑与疑问,以便完善今后的课堂教学。
最近,笔者仔细查阅了前几年在教学“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课时的教案。整个教学过程是:
1.教师由问题“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F 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来导入本节课;
2.教师拿教具给学生作演示并得出结论:符合题意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
3.告诉学生如何推导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并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推导过程;讲解定义、标准方程及相关注意事项;
4.教师讲解课本上的例题,学生做练习。
反思这节课,明显存在这样几个缺点:①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教为主体,教师讲、学生练,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失去了自主性和主动性;②让学生死记数学公式,机械地模仿教科书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忽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有的合作学习与情感交流,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性和发展性。姑且不谈这节课是如何令人感到拖沓冗长,就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而言,笔者认识到这节课很有可能是无效的。同时,在课堂提问中,笔者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练习,缺少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
二、对“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课的改进
1.精心设置课前导入环节
笔者预想了两个方案:方案一,鉴于学生已经学习过关于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相关性质,因而可以采用直接导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方法。方案二,从椭圆和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入手,即归结为平面内动点到定点和定直线的距离之比问题(比值的范围不同,所得到的曲线就不同。当比值在0到1之间,动点的轨迹是椭圆;比值大于1,动点轨迹是双曲线)。这时可以提出问题:这些比值的范围还应有哪些?即它们的补集是什么?从而得出研究对象:比值等于1时动点的轨迹问题。这样就将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很自然地引出来了: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和到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经过对这两种方案的研究比较,笔者决定采用第二种方案来导入新课。因为这样的设计,可以在向学生灌输类比的数学思想的同时,也加强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向学生展示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并且,在得出抛物线的定义后,也可以让同学对生活中的抛物线图形进行深入思考,阐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亦可解释生活的理念。
导入后,在有趣的教具的辅助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数学知识的发生及形成更为自然,更能贴近学生的认知特征。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对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笔者采取先由教师点拨(设点F到直线l的距离为p[p>0]),再由学生自己合理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整理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方法。由于学生建系方法不同(或将定直线当做y轴,或将定点当原点,亦或按照标准方程的建系方法,甚或将定点和定直线斜放于坐标系内),得到的方程式必然不同。教师要在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与学生一起选出最佳建系方法。这样做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自己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不是由老师直接给出答案,更杜绝了让学生死记公式、机械模仿的授课现象。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掌握了椭圆、双曲线的相关知识,可以根据椭圆、双曲线因焦点位置的不同而得出两种标准方程),让他们对椭圆、双曲线和类比抛物线进行对比,得出抛物线因焦点位置的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标准方程的结论,即加入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其他三种表达形式。
除了使用课本上的例题和练习以外,笔者还设计了这样一组题:
1.平面上一动点M到点F(1,0)的距离与它到直线x=-1的距离相等,求M点的轨迹方程。
2.平面上一动点M到点F(1,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x=-2的距离小1,求M点的轨迹方程。
3.平面上一动点M到点F(1,0)的距离与它到直线x-1=0的距离相等,求M点的轨迹方程。
让学生通过对这三道题的探究,明白抛物线的定义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定点不在定直线上。
经过这样一番精心准备,实际的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们的表现相当积极,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3.教学别注意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关照
在完成如何建系求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别注意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关照。为了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充分学习,笔者特意在小组活动后找了不同小组中的成绩中游或者中游偏下的学生到黑板前面为全班同学作讲解。
同学甲是以直线l为y轴,以过点F且与l垂直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得到的方程为y2=2px-p2(p>0);同学乙是以过点F且与l垂直的直线为x轴,x轴与l相交于点K,以线段KF的中垂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得到的方程为y2=2px(p>0);同学丙是以点F为坐标原点,以过点F且与l垂直的直线为x轴建系,得到的方程为y2=2px+p2(p>0)。
接着同学们开始点评,有的认为乙的方法好,因为乙最后得到的方程式简单;有的则评价乙没有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进行讲解,即只知道告诉大家如何做,而没有分析为什么这样做,对此,乙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后,知道不同的建系方法会得到不同的方程,所以我们在小组内又分成了三个小组,分别使用了以直线l为y轴、以KF的中垂线为y轴、以点F为坐标原点(x轴都相同)三种方法来建系,最后经过比较才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原来如此!想不到他们的小组竟然想出了这种合作方式,这种创新的意识不正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急需的吗?
三、对教学过程的再反思
本节课的优点:①在这堂课中,学生不但学会了基础知识,而且还体验了知识的推导过程,尝试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②让学生到讲台上针对某些内容进行讲解,不仅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并且使之在参与授课的体验中,进一步深入思考应该如何听课,即不能只为听答案而听课,而应该深究答案的渊源,应该学会分析问题。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锻炼了自学能力,培养了团队意识,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了如何关怀和帮助他人、评价他人,学会了承认他人的优点、容忍他人的缺点,虚心学习、听取意见。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①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对自己要进行的探究比较茫然,找不准思考问题的方向,对所要完成的任务也搞不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创设有效的情境,把问题设计得恰到好处,让这些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核心和问题的本质。②个别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不敢发言、不敢表态,逐渐地远离了讨论的中心,显得很被动。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有效提高,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性格、知识水平等多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对于成绩暂时处于下游的学生,要从他们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尽量避免无效的提问。同时,在他们不能顺利、正确地作出回答时,教师要热情地启发和鼓励他们,让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积极地参与进来,而不是让课堂变成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的“一言堂”,杜绝由老师替代思考转变为由好学生替代思考的现象。③做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做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释疑、深化及反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恰当的时间选择恰当的练习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并提高所学知识;同时,要加强对解题的指导,对解题思想方法作必要的概括。而本节课中,学生做的练习以口算为主,笔答的时间少了些,这么做虽然关注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忽视笔头上的练习,无法展示和了解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更无法规范学生的做题步骤。这是需要再次改进的地方。④没有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若能在课件中动态地展示抛物线的开口方向、x与y的指数等,那么在对抛物线的其他标准方程进行讨论时,学生将会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81-02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与主体-学生之间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度交流,将信息技术教学当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传输的过程。从这个基本观念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来说,“有效性”是课堂教学一个相对较为重要的核心理念。就是从新课改这个教育改革方向来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使有效的信息课堂教学常态化”,这些涉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命题,也是当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发展和进步一个主要突破口和入手点。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实践。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注重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更需要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就再次强调了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基本原则。脱离了这个原则,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纸上谈兵,想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相关目标和相关计划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本文旨在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施环节和主导思想这个基本角度,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命题”,做一个相对较为粗浅的思考。以期从现实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解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命题基本思路和简略目标。
1.信息技术教师应明确树立“有效性”这个基本观念,从教学计划设置和教学目标设定阶段,就真正落实“有效性”这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同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一样,是会分为几个重要的步骤来实施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真正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课堂教学之初就树立“有效”这个基本理念。所谓“有效”具体到课堂教学就是能够最为迅速、最为便捷的实现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将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课程环节的设置充分注入“有效性”这个理念。同时注意关照相关学生、相关器材、相关硬件建设的基本状况,在现有条件下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效能达到最大。
另外,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还应注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通过收集和整理课堂相关信息,才能对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因素更深层的了解。并在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提出相应的对策。这样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初,落实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这目标才能真正的得以实现。
2.信息技术教师应逐步锤炼自身的业务技能,培养自身较高的业务能力,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的教师首先要成为信息技术的专家。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基本功的锻炼上下大工夫、下大力气。对于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的驾驭能力、语言表述的能力以及其他相关的一些能力,要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培养和锻炼。切实保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真正落实。一个教师的魅力首先来源于自身的专业素养,一个自身业务素养不高的教师,是绝对无法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落到实处的。
3.解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命题,应注重“学生”这个要素。“一切为了孩子”,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孩子,脱离了“学生”这个重要因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思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命题,归根结底还是注重好“学生”这个因素。把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条贯穿解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线。真正考虑到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技能过程中所存在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是掌握了课堂教学主动。这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就一下子活了起来。教育的根本就是“人”,教育的对象就是“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说到底就是“人”这个要素的最大化体现。
同时前文提到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想真正做到应有的“有效性”必须在学生的实践这个问题上多做文章。在实践中让学生总结出知识、在实践中让学生锻炼出技能、在实践中磨合课堂、在实践中创建“有效”。在课堂教学之中应该逐步引导在信息技术的实际运用中,去加深对于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掌握。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的运用中去创新和发展。
4.信息技术课堂创新性教学模式的优点。信息技术课堂创新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容易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点则是这种方法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的自觉性较高,信息技术的悟性较好,否则很有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因无从着手而放弃探索、放弃自主学习的机会;或不安心于上课;或私自玩游戏,甚至去影响他人正常学习。
信息技术课堂创新性教学方法较其他的传统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它更加突出了“自主”和“创新”,这里的“自主”,既有老师对教材的自主使用,也包含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自主选择;而“创新”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因材施教,对一些层次高的学生可以加快教学的进度,如:指法训练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进行压缩,把节约下来的课时用在课外知识的补充上面,例如: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制作一些体育卫生健康小报、科技创新电脑画等。(2)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在综合知识的运用上出新出奇。例如:和音乐课结合,练习键盘钢琴,寓教于乐。
信息技术课堂创新性教学方法也更加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创新性”这个命题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他为我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极具建设性的道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师;艺术性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16
一、教师提高自身各方面业务素质是课堂教学达到艺术性的前提
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不同。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则学得轻松有趣,学得灵活,学得好;教学方法不得当,学生则学得吃力,学得枯燥,甚至厌学,最终导致弃学。因此,课堂的教学关键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英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和符合时展的要求。
第一,系统而又认真地研究、思考《英语课程标准》,研究我国不同时期的教学目标要求,把握不同时期的教学方法,以便树立起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教育手段,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的最优化过程,全面实现英语教育教学目标。
第二,英语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人们常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要想达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英语教师应该具有以下知识结构:
1. 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和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它是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在以前所使用的教学大纲,以及现在所使用的课程标准的后几页中都罗列了大量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课堂语言,是快速提高教师课堂交际语言的范本。当然,由于课堂教学是动态进行的,要想使课堂达到艺术性,仅仅使用这些课堂用语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教师在平时注重培养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
2. 具有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教师只有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禁忌习俗、意语概念和体态语言等有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帮助、指导学生与使用英语国家的人们沟通,避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误解,以达到顺利使用英语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做到语言得体、理解正确。同时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少学生开始对英语语言学习本身并不感兴趣,而是从中西文化、风俗人情、地理历史的兴趣开始激发而来。
第三,教师要具备研究学生实际、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能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教学不以学生为主体,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都是值得教师关注和研究的内容。教师只有真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研究每一位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将自己的一言一行融入学生的实际需求之中,才能真正完成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才能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完美性和艺术性。
二、英语课堂教学达到艺术性的几个方面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设立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以后,采取多种手段、不同的教学方法、渐进的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要在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实现教学基本目标的基础之上达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目标设立的艺术性
《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定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综合能力又分四个方面: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总体来说,英语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且要通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引导,同时要为学生塑造完整的人格服务。而在现实英语教学中,以及在对教师,对学生已经过时的评价方式未做全面改革的前提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特别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样是不能完成所设立的教学目标的,更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艺术性的效果。
依据《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就应该摆脱过去的仅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两维思想,树立知识与技能、文化与情感、学习与策略的三维意识。从四个方面来分解教学目标: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文化情感、学习策略。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将这些教学目标单一地、分割式地逐一完成,而是将它们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在每一课堂教学环节之中,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及情感之中,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之中,甚至在每一个事例中加以体现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语课堂教学之中体现教师对教学目标设立的艺术性。
2. 复习的艺术性
英语课堂教学的第一个主要环节就是复习。它不仅仅是对旧知识的复习,而且应看成教师与学生情感交融、新知识导入的前期铺垫,教师完美进入教学状态以及学生快速融入英语学习的最佳时期。在复习环节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分析: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情绪状态,分析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为本节课进行的前期备课内容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是否要进行调整进行预测和分析。因此,教师在选择复习内容、复习手段上都要综合考虑,不能仅仅着眼于前节课的教学内容,而应同时考虑与新知识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及上节课的课后任务。教学手段上也不能单一地用听写、背诵、教师讲解的机械模式,可以采取启发式提问、学生表演、作业报告、调查总结的形式进行。同样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作为复习的基础目标。
3. 导入呈现的艺术性
导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呈现语言基本运用材料的过程,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的最大亮点。体现了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对英语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的能力。
教师一般将新的单词、新的句型、新的英语表达法在导入环节中进行呈现,但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基本规律,同时,要将所要学习的重要知识都尽可能呈现。在呈现过程中,可以由在学生生活中容易运用的语言知识入手,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体现语言的生活化;再通过多媒体、简笔画等直观的教学手段,运用鼓励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词汇、句型结构的基本含义,培养学生猜测词义,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能力,也为学生在中考阅读中含3%生词量的实际做好能力准备。
英语是语言教学,仅仅靠学生的理解是不能够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的。学生在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之上,一定要达到口语的准确、熟练。这就要求在导入环节中,教师进行适时,适当的领读,学生进行合理的朗读也是有必要的。在领读中可采取全体跟读、小组跟读、个体跟读的渐进模式进行;学生的朗读可采取由全体到个体的人数逐减的方式进行,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跟读与朗读的活动之中,注重教学对象的全体性与个体性的差异,力争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
4. 任务活动的艺术性
在新的英语课堂教学理念下,积极倡导任务型教学方法为主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型活动不但要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语言材料的基本技能,而且要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培养、对学生情感态度给予激发且使之得以升华。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考虑英语的学习规律,不但要遵循对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听、说、读、写渐进的规律,而且活动的形式力求达到达成目标的最优化。
在课堂教学的基本设计中,可采取听力练习、师生对话示范、生生对话练习、调查总结汇报、教学升华等不同活动形式进行。在活动开展的难易程度上,一定要考虑难易结合,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去开展。基础语言的应用上,要尽可能地做到涵盖所有所学的语言知识,且有一定的信息差,即只有学生通过适当的思考、分析才能完成任务活动,以便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成功的愉悦。同时,课堂活动也要尽可能地使学生有独立思维,协同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以便培养学生不同的学习策略。
任务安排要力求由学生已知生活化活动,到新知识的应用,再回归生活的一个过程,充分体现英语语言教学为生活中运用语言而服务的现实意义。
5. 课外作业布置的艺术性
家庭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时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与拓展。教师除了布置精心挑选的操练型笔头作业以外,还应该考虑灵活多样的思考型、协作型作业。例如,将课堂教学中的调查延伸于课外,延伸于家庭,甚至延伸于社会;也可以将课堂教学中未进行的写作练习置于课外。家庭作业的布置,同样要立足于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英语语言学习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因此,适量的例句、范文背诵是不可少的,但一定不要过多过滥,增加学生机械型课业负担。单词的识记也是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棘手的问题,让学生对单词进行机械的统一抄写,也不是家庭作业的最佳方式,而应通过课堂教学的激发,培养学生记忆单词的能力,通过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单词识记。
6. 课堂评价的艺术性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竞争,增强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使用“Good”“You are right.”“You are wrong.”这些简单的、单一的评价语言,而应该因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评价,教师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正激励性评价和负激励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整合。评价要力求客观合理,同时要以教学目标为评价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塑造个性化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人才观为理念,才能取得评价的真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