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企业价值取向8篇

时间:2023-08-06 09:01: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价值取向,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企业价值取向

篇1

21 世纪,我国企业所处的大环境可以概括为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所带来的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使企业管理面临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同时,我国又加入了WTO,这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也必然从封闭型趋向开放型并处于日益全球化的进程之中。新环境、新形势对我国企业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企业管理仅靠传统的管理模式、方法已远远不够了。强化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根本保证。

一、新形势发展要求企业管理进一步创新

(一)企业管理创新是实现“两个转变”的要求

目前正是我国实现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实现两个转变必然要求企业管理进一步创新。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是以生产为导向的封闭型、被动型、粗放型、物本型的管理模式。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大加强。这种情况必然要求企业管理进行变革和创新,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型、自主型、集约型、人本型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现在已经走出短缺、奔向“过剩”,经济增长方式也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结构、节能降耗、提高附加值和增加经济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要求企业管理必须创新。

(二)企业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21 世纪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有别于以土地、劳动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能源、原材料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它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配置要素,以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作动力,以导致科技与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主要特征。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我国企业管理提出严峻的挑战。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化经济,它要求企业在管理手段上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应用,在经营决策上注重掌握和运用决策支持系统,在作业流程上进行重新安排或彻底更新;知识经济是一种网络化经济,它要求企业减少管理层次,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速度提高管理效率;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它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尽快转变思维方式,更新知识结构,在管理思想上从重视物的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并提高企业人员的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重视环境管理。总之,知识经济必然要求企业管理在各个方面推进变革和创新。

(三)企业管理创新是加入WTO 的要求

加入WTO这样一个以市场经济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组织,符合我国的前进方向和长远利益。加入WTO会给我国企业的管理带来诸多机遇,企业将更加深入地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有了更多、更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的机会,能更为直接地引进、借鉴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从而给国内企业带来崭新的管理视角和发展思路。加入WTO 也预示着我国企业在经济运行规则上的国际统一化,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进一步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对资源的控制和产业的垄断,直至完全退出一般性竞争市场,这将为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完全独立自主地进行经营和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当然,加入WTO也会给我国企业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加入WTO 预示着我国将进一步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使外商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投资主体更趋跨国化,投资方式更趋多样化;预示着更多的外国商品和服务将涌入国门,从而导致中国市场竞争加剧,原有的市场份额将重新分配;预示着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将通过人力资源本土化政策的实施,使人才竞争更加激烈。上述种种趋势都预示着企业运行和管理环境的剧烈变化,它必将迫使我国企业进一步加速推进自身的创新过程,并努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促进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战略措施

(一)转变观念,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经营战略

思想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因此,企业领导必须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清楚现代管理模式对企业效益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管理创新在当前经济竞争形势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科学管理思想,在此基础上,更新我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部署,增强集约化经营意识,从战略的高度去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

(二)建立有效机制,培育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

创新经济学的鼻祖熊彼特指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他们不墨守陈规,不遵循循环流转的轨道,却常常创造性地改变这种轨道。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效率不佳与企业家缺乏不无关系。因此,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和造就一个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促进我国企业经营者职业化。

(三)构建企业创新文化

企业要实现管理创新,也需要文化渗透,需要建立一个健康向上、同心同德、生生不息的企业人本文化。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为此,要培育企业强烈而持久的创新价值观,形成强烈的创新认同感;构建企业管理创新的软环境,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表彰创新英雄人物,发挥榜样的积极作用;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设计创新文化礼仪以及创新文化网络,宣传创新的价值观念来感染员工。

(四)加快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关系。制度创新是解决企业资源市场配置的微观机制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成为富有活力的、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济细胞。管理创新是解决企业内部资源组合,使之尽可能多地产出,也就是建立起面向市场的内部组织框架,形成产品开发活力、行为激励体系及高效运作的机制。制度创新能为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增加推动力。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价值取向

应该看到,在现实的社会中,我国一些公司的高速增长是带有原罪的,带着对社会和经济环境的破坏性和资源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明确企业和决策者的对外价值、决策者的使命感和责任尤为重要。企业家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企业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做出贡献,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创新价值取向的核心。

(一)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

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为社会发展尽一些义务。虽然社会效益和企业利润有时会发生冲突,但更有相辅相成的一面。既要讲究经济效益,也要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能够长期存在、永续经营的根本所在。我们必须引入企业社会效益经营理念,强调企业管理创新的社会价值取向。社会效益是企业获得长期利益的重要保证。企业和用户、社会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没有了这种关系,企业也就不复存在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如何对待用户,是否注重社会效益,对企业长期利益的获得和发展至关重要。社会效益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的公益形象,能使所有者和经营者依托有形资产获得更多效益,具有促进企业有形经济资产原子裂变式增长凝聚人心的功能。而社会效益需求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有学者把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安全性需求、赢利性需求、独立性需求、超常发展需求和社会效益需求,这些需求呈阶梯形结构,社会效益需求处于企业需求的最高层次,也是企业存在的原本目标和价值。

(二)企业经营者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注重社会效益和企业长期利益的一致性,在注重和追求社会效益的过程中获取企业自身的最大利益,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的路子。虽然企业的目的是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但也要考虑经营活动对他人、对社会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要以社会伦理规范自身的经营活动,以民族责任感审视企业行为,最基本的是要做到企业的发展不是以损害他人为前提,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有企业经营者人人自律,企业才能有一个良好的整体发展环境。行业协会和企业家俱乐部等社会团体也要发挥作用,引导企业树立管理创新的社会价值取向,大力宣传先进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形成示范效应。

篇2

论文摘 要:职工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发展情况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企业对于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以及职工对于体育的理解和价值取向现状,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希望职工能够有一个强壮的体魄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都会有一些有利于体育活动开展的计划,而对于职工而言,体育价值的理解程度成为一个单位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所以笔者对于企业职工的价值取向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工,所以职工的身体健康关注着企业的发展,在人们逐步对于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有了一个较深入的了解之后,开始对于企业职工的体育活动现状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希望从中能发现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革的措施,以帮助企业职工认识到体育活动对于其工作、生活的重要性。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们发现,企业职工在体育价值取向方面还存在一些误解,具体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对于大多数企业职工而言,他们都为了生活而整天忙碌,在面对企业绩效奖励政策的鼓舞下,大多数企业职工都希望自己能够挤占更多的时间出来能够完成更多的工作任务,从而能够拿到更多的收入,帮助家庭改善生活条件,为孩子教育和今后的发展积累一定的资本,面对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工作和赚钱,所以对于大多数企业职工而言,尤其是厂矿企业而言,在注重绩效工资和讲究工作效率的大背景下,很多职工都在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去加班加点的工作,增加自己的月收入,调查发现,对于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对于人体健康的作用等方面的问题时,大多数都认可体育对于人体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多数人都坦言,在时间分配上,更愿意花费时间在工作上,这对于他们而言也是很无奈的选择。

(2)职工参加体育锻炼主要目的为了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健身,消遣娱乐。45-60岁以上的职工由于常年的工作和家庭原因,其参与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及治疗疾病;25-45岁的职工由于工作和社会交际,其锻炼目的是健身健美;25岁以下年龄阶段的职工身体处于体制增长期,其体育锻炼目的消遣娱乐。另外,我国目前实行医疗制度改革意味着城市职工今后就医由个人负担,在我国目前各种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职工为减少疾病发生,预防疾病,从预防学角度看,科学进行体育锻炼是最好的一种预防疾病的方法。

(3)职工参加体育锻炼对项目的选择比较广泛,主要有:养生气功、健美操、舞蹈(包括交谊舞)、秧歌、武术、太极拳、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走或跑步、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从调查结果显示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深受群众喜爱的项目依次为:健身走和跑步是最传统的健身内容,在目前城市健身当中,我们观察到,不单纯是企业职工,包括退休的老人和城市自由职业者,在时间相对自由的人群当中,大家对于健身走或者健身跑的喜好程度也是最高的,调查发现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被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一、健身操是传统喜好的健身项目,由于其轻快的音乐节奏,其参与人群超过了五分之一、舞蹈也是现在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喜爱的人群大约占到五分之一、养生气功大约占十分之一、太极拳参与人群大约占到十二分之一。由于这些项目简单易行、技术要求较低且不需要专门场地和设施,易为群众接受。各项目中,走或跑步之所以是职工首选的体育活动方式,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职工有与家庭成员、与邻居结伴就近活动的生活习惯,许多家庭在早晨或晚饭后走步健身;另外,各种节奏性、韵律性较强的健身操、舞也受到中老年人的喜爱,特别是各种晨、晚练点开展的老年健身操、秧歌等活动,不但锻炼了身体,而且愉悦了精神,很受群众特别是中老年人的欢迎。

(4)95%职工体育消费每月在300元以下,(其中61%的居民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34%的体育消费在100-300元)而300元以上的仅占5%。这点足以说明,现有的消费状态主要由经济收入水平所决定的,在大多数职工眼里,由于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和赚钱欲望过高以及钱难赚等思想的影响下,很多职工把自己辛苦赚到的钱更愿意进行储存或者花费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上,他们认为在体育方面过多的投资不符合他们家庭的状况,这种认为体育消费属于高层次消费和体育消费属于奢侈消费的观念成为众多企业职工不愿意在体育方面进行投资的障碍,尤其在企业职工当中,处在较低层次的职工对于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更低。

综上所述,企业职工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职工的身心健康关乎着企业的发展,所以我们有义务对职工的身心健康进行实时诊断,并指导他们参与体育活动并获取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岩.经济体制的转换与企业职工体育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

[2]李玉宁.广西职工体育取向层面的新积淀[J].体育科技.1996.

[3]兰自力.我国三资企业职工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3.

[4]徐霞.中国职工体育的历史回顾及发展趋势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

[5]凌青东.论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职工体育文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

[6]任海.试论新时期我国职工体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

[7]任海.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职工体育主体意识的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

[8]李华.当代体育价值观基础理论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篇3

关键词 专利战略 嵌套选择 专利组合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一 形形的专利现象

在当前,“专利”是一个非常吸引眼球的词汇,各种专利产品的广告层出不穷,各种版本的专利诉讼也此起彼伏,经常能听到各种有关“专利侵权”、“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词汇。在这些形形的专利现象中,有我们容易理解的专利许可、转让,专利侵权、诉讼、无效、和解,以及交叉许可;也有我们不太熟悉的专利联盟、专利池、专利流氓、泡沫专利、非正常申请;甚至还有一些让我们困惑不解的现象,比如文献公开、免费开放、故意搁置等。

然而“存在即合理”,上述种种专利现象都是不同的企业在不同阶段选择的不同专利策略,不管出于主动或者被动,它们都需符合当前企业的整体商业目的。换言之,根据企业的价值取向,选择合适的专利策略。

二 各种专利现象背后的价值取向分析

(一)基于隔离竞争对手、构筑技术壁垒的考量。

这一般是当企业处于行业的强势地位时所采取的策略,企业为了维持其在本行业中的优势地位,经常需要通过申请专利,取得知识产权的方式来获得对技术的控制、构筑技术壁垒。在保护组织资源不被竞争者模仿方面,专利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因为它们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一种“隔离机制”,以阻断来自竞争对手的侵权(模仿或反向工程)风险。企业利用专利权保护的地域性特点,率先确立产品的技术标准,凭借垄断地位构筑市场准入壁垒,从而使得其它企业无法跨越技术屏障而被“隔离”。这种隔离机制超越了技术本身对企业的回报,给专利权人带来排他性的价值和机会。

(二)基于规避技术壁垒、破除阻碍的考量。

在开放式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常常来源于高效使用别人的发明创造。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企业在披露自身发明创造的同时,倾向于利用专利权加以保护,这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就构成了技术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上述技术壁垒,最直接的应对手段当然是向专利复审委提起无效请求,但这种方式直接把竞争双方置于对立状态,且结果难以预测,所以一般只是作为对方提起己方侵权时的应对措施。对于多个竞争对手在本技术领域上都有一定技术储备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交叉许可或者建立专利池、实行一揽子许可的方式,如此,在竞争企业之间就可以清除障碍性专利,减少专利纠纷和降低诉讼成本,对外则能极大地减少专利权的交易成本,促进技术转移。

(三)基于战略防御的考量。

美国思科公司的Robert Barr认为:“为了对付有意无意的和有时不可避免的侵权,唯一的办法就是每年自己申请成百上千的专利,以至于我们能够将其作为交易筹码带上谈判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专利作为战略防御的价值愈发重要,因为它们总是面临本行业优势地位企业在技术上实行的各种限制和打压。这种策略在具有累进型技术特点的电子及半导体行业的应用更为普遍,因为这种行业的技术累积性特点,从而使产品生产或技术商业化会遇到一个技术领域的专利权重叠交叉的现象。这些拥有专利权的企业就形成了一种“相互套牢”的局面,如果面临其它企业的诉讼威胁,它们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有关专利进行反诉,从而对潜在的入侵者起到威慑作用。

(四)基于技术推广的考量。

企业在发明了一种当前产品或技术的替代产品或技术,并取得了专利权后,出于技术推广或迅速占领市场份额的需要,会不遗余力地推广该种产品或技术。有的企业在明知其他企业侵权的情况下一开始常常故作不知,任其做大,更有甚者,甚至直接免费开放该专利产品或技术,以挤占老产品的市场份额,使新产品和技术获得更好的推广。一旦该产品被广泛认可,或者该技术成为了事实上的技术标准,专利权人就可以收取专利使用费,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五)基于回笼资金、获取直接经济利益的考量。

企业利用专利工具的目的是为了战略需要,达到其商业上的目的,从经济上直接获取利益自然是其专利策略的重要方面。企业进行新技术或新产品的研发需要在前期有大量投入,有时需要迅速回笼资金,获取经济上的回报。企业通过专利许可、专利转让、专利权质押、技术入股等方式增加收入或减少支出,都可以实现知识产权向资金的迅速流转。

(六)基于良好声誉和提高知名度的考量。

当前中国由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开展,各级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等核心竞争力也越发重视。专利、特别是核心专利的持有量对企业而言不仅涉及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本身,也是关乎企业声誉和知名度的形象问题。一些企业,特别是技术型企业,经常通过持续的专利申请活动来显示其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这样做不仅可以向外展示其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获得良好的声誉,还能通过这些专利向投资人证明其业绩,获取融资。

(七)其他。

除了以上讨论的种种,还有许多非常规的考虑。例如,有些企业为了获得谈判筹码或者显示实力、获得政策支持,申请大量的质量低劣的“垃圾专利”;有些企业在获取了专利权后,即使该项技术已经先进成熟,却出于种种考虑(比如战略储备、原有技术尚有竞争力),选择将该项技术故意搁置;还有些企业则积极购买专利构建专利资产池,但自身却不从事任何实际产品的生产,而是对其他企业以诉讼或诉讼威胁的方式开展业务,由于其“好讼”的恶名,常被称之为“专利流氓”等等。

三、对企业专利战略选择的启示

一个好的专利战略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即利用最小的代价提高自身企业的竞争优势,或者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突破竞争对手设置的重重障碍。在着手选择适合自己的专利战略之前,我们首先应当了解企业专利战略可以看成由一系列嵌套选择事件组成。例如是否申请专利,是否将专利许可出去,是否,如果的话选择何时、何地、对谁等等,上述事件包含若干层嵌套组,从而组成一个“嵌套选择集合”。在上述选择的多极嵌套中,存在着优先权排队的问题,每一次选择在带来一些机会的同时,也意味着失去另一些机会,例如一项专利若被授权,则表示它将不可能作为商业秘密来保护。同样地,一项专利若被选择成为专利许可的对象,专利权人的行为也要受到许可协议的约束。这种选择的嵌套模式渗透到企业专利战略的每一个方面。

因此,企业在选择自身的专利战略时,应当做好规划,在作出抉择时必须在其预期的收益和成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间仔细权衡,然后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最能实现自身商业目的、价值最大化的专利策略。

(一)找好自身企业的定位。

“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买东西如此,选择专利战略也是如此。企业只有充分了解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才有可能做好自己专利战略的部署。企业所处行业的不同,例如是属于新兴产业还是已经进入衰退期的产业,属于技术累进型产业还是对当前技术依赖性不那么强的产业,都对专利战略的选择影响巨大。另外,本企业在该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例如是强势还是弱势,属于领军企业还是跟随企业,其企业形象如何也直接影响其专利策略的选择。

(二)专利权的获取和专利管理。

专利权的获取是企业运用专利工具的前提,是企业专利战略的基础。企业一般通过技术创新来申请专利进而获得专利权,但获取专利并非技术保护的唯一途径。技术创新还可以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当企业开发一项新技术,在决定是否提交专利申请时,不仅要考虑自身技术的可专利性,还要考虑该技术的被仿制的可能性,竞争对手的研究进展、剩余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等。若企业开发的某种新产品不易被模仿,竞争对手在一段时间内也难以研制出来,就可以采取商业秘密途径进行保护,这其中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可口可乐配方。和上述可口可乐的情况相反,如果企业开发的新技术是他人通过反向技术可以容易得到的,那么在其产品进入市场前就一定要首先申请专利。

在获取一定数目的专利后,为了最大化其利用价值,还需对专利进行有效管理。专利的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管理,因为随着市场需求,专利权剩余寿命期的变化,专利的价值也随之变化,从而对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权的保护和运用措施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些没有发展前景的专利可以通过放弃或转让来节省开支,而一些有潜力的专利则可以通过专利组合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其价值,这是因为,通过有效组合,作为一个集合体,专利组合价值将大于专利组合中单个专利价值的总和。企业通过对专利进行动态组合并积极进行市场技术布局,可以降低专利的管理成本,提高专利的资产可利用性,从而实现专利对企业资产或者企业价值的贡献最大化。

(三)专利的运用策略。

企业在对自身有良好的定位,并有一定的专利储备后,就可以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选择合适的专利策略来实现自己的商业目的。而由于企业专利战略的嵌套选择特点,企业在选择专利战略时必须在其预期的收益和成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间仔细权衡,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例如对于行业龙头企业而言,企业专利最直接的战略目标是有效的遏制竞争对手,有效的保持技术进步的主导权,使企业得以持久长久发展。在上述过程中,企业应密切注意国际技术发展趋势,例如专利技术标准化的趋势,如果能将自身的专利上升为行业标准,或者把自己的专利纳入标准内,就意味着专利这种“私权”搭上了标准的“公车”,为企业实现了从技术领域提前抢占利润空间提供保障,并且可以通过收取专利费的方式在获取高额回报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排挤直接竞争对手、控制市场规模。

对于中小型企业,其急切的目标也许在于获得设计介入权,此时企业可以利用所持有的专利吓阻优势竞争对手可能对己企业提出的潜在专利诉讼,并最终以获得交叉许可协议的方式介入特定市场。

另外,还有一些新兴企业专门从事专利经营,如专利许可公司、专利流氓等。这类公司并不从事实际产品的生产制造,而是在创新价值链中选择自己专注的某些环节,并将“汇集分散专利集中管理以获取竞争收益”确定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典型的如法国的汤姆逊公司,其每年的专利许可费高达数亿欧元。

当然,企业还可以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价值考虑,例如需要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声誉和知名度,需要融资以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需要获得政策支持等等。为实现上述目标,专利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一种受法律保护的“技术独占”手段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巨大价值,使企业以较小的代价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份额,获取市场有利的竞争地位。

(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

参考文献:

[1]袁晓东、孟奇勋.专利集中战略:一种新的战略类型.中国科技论坛 2011(3):88-94

[2]黎薇.企业专利诉讼战略:国外研究评述.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1):156-159

[3]王胜利.一个攻守兼备的策略--专利池的解读与启示.科技管理研究 2009(9):340-342

[4]袁真富.专利反向运用策略及其风险评估.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9(10):44-47

[5]刘燕燕.论专利技术标准化及我国的应对策略.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6):86-89

[6]黄德海.专利组合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2010年中华全国专利人协会年会首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集:621-632

篇4

【关键词】经营管理理念 创新 价值取向21世纪,我国企业所处的大环境可以概括为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所带来的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使企业管理面临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同时,我国又加入了WTO,这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也必然从封闭型趋向开放型并处于日益全球化的进程之中。新环境、新形势对我国企业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企业管理仅靠传统的管理模式、方法已远远不够了。强化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根本保证。

一、新形势发展要求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进一步创新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企业勇于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化经营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经营业绩总体上还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营的盲目性、短视性,缺乏战略规划能力。面对外国跨国公司这样强大的竞争对手,企业必须精心谋划、运筹帷幄,找准跨国经营的切入点,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战略创新,这是跨国经营获得成功的重要战略要素。为此,我们要在经营的战略观念上不断调整、更新,以适应新的国际竞争要求,提高国际化竞争水平。

21 世纪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我国企业管理提出严峻的挑战,它要求企业在管理手段上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应用,在经营决策上注重掌握和运用决策支持系统,在作业流程上进行重新安排或彻底更新;它要求企业减少管理层次,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速度提高管理效率;它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尽快转变思维方式,更新知识结构,在管理思想上从重视物的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并提高企业人员的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重视环境管理。

加入WTO这样一个以市场经济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组织,会给我国企业的管理带来诸多机遇,也预示着我国企业在经济运行规则上的国际统一化。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进一步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对资源的控制和产业的垄断,直至完全退出一般性竞争市场,这将为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完全独立自主地进行经营和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上述种种趋势都预示着企业运行和管理环境的剧烈变化,它必将迫使我国企业进一步加速推进自身的创新过程,并努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促进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战略措施

1.转变观念,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经营战略

思想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因此,企业领导必须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清楚现代管理模式对企业效益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管理创新在当前经济竞争形势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科学管理思想,在此基础上,更新我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部署,增强集约化经营意识,从战略的高度去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

2.建立有效机制,培育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

创新经济学的鼻祖熊彼特指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他们不墨守陈规,不遵循循环流转的轨道,却常常创造性地改变这种轨道。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效率不佳与企业家缺乏不无关系。因此,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和造就一个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促进我国企业经营者职业化。

3.构建企业创新文化

企业要实现管理创新,也需要文化渗透,需要建立一个健康向上、同心同德、生生不息的企业人本文化。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为此,要培育企业强烈而持久的创新价值观,形成强烈的创新认同感;构建企业管理创新的软环境,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表彰创新英雄人物,发挥榜样的积极作用;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设计创新文化礼仪以及创新文化网络,宣传创新的价值观念来感染员工。

4.加快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管理创新

现代企业的竞争也是企业制度间的竞争。企业制度先进与否,企业制度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实践证明:一些先锋跨国经营企业无一例外地对原有企业制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实现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即对原有企业进行了产权改造,实现了产权清晰,责权明确,对企业产权关系实行了全面的重组和建设,这是其跨国经营成功的重要原因和制度保证。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这些企业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从而加快了跨国经营的步伐,为企业更快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制度平台。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价值取向调整

应该看到,在现实的社会中,一些企业的高速增长带着对社会和经济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明确企业和决策者的对外价值、决策者的使命感和责任尤为重要。企业家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企业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做出贡献,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创新价值取向的核心。

1.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

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为社会发展尽一些义务。虽然社会效益和企业利润有时会发生冲突,但更有相辅相成的一面。既要讲究经济效益,也要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能够长期存在、永续经营的根本所在。我们必须引入企业社会效益经营理念,强调企业管理创新的社会价值取向。社会效益是企业获得长期利益的重要保证。

2.企业经营者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注重社会效益和企业长期利益的一致性,在注重和追求社会效益的过程中获取企业自身的最大利益,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的路子。虽然企业的目的是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但也要考虑经营活动对他人、对社会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要以社会伦理规范自身的经营活动,以民族责任感审视企业行为,最基本的是要做到企业的发展不是以损害他人为前提,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有企业经营者人人自律,企业才能有一个良好的整体发展环境。行业协会和企业家俱乐部等社会团体也要发挥作用,引导企业树立管理创新的社会价值取向,大力宣传先进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形成示范效应。

篇5

>> 论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的价值取向 隐性课程的价值取向及其开发路径 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塑造及其选择 论幸福取向的偏离及其价值纠偏 语文教材的生活取向及其价值实现 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探析 小学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论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试论课程实施价值取向及其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启示 社区新闻的细化及其价值取向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及其价值取向 课程理解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双向建构价值取向初探 高职线缆专业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探讨 论基层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体系及其构建 论下岗家庭子女的人格价值取向结构及其特点 论以人为本及其基本价值取向 论企业管理创新及其价值取向 论服务行政的价值取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组.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05-11-09)[2013-08-23]http:///politics/2005-11/09/content_3755770.htm.

[5]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教科版,2005(22).

[6]韦芳.中职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初探[J].广西轻工业,2010(10).

[7]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9]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学科课程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郑逸农.语文教材应该有语文精神[J].中国教师,2003(4).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pecialized Chinese and it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DAI Lin-dong

(Jiangsu Siho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ihong 223900, Jiangsu Province)

篇6

[关键词]择业;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005-03

当前,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与社会的现实状况密切相关,影响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因素有很多,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工作选择、职业定位有着直接性与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所持的价值取向也必将深远地影响到社会发展和进步。

一、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表现特点

课题组历时3个月,奔赴海南省内8所高校,通过对政府就业主管部门和高校就业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向在校大学生发放800份调查问卷。通过实地调查大学生选择职业时的行为倾向,归纳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自主性强,重视实现自我价值

当前,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具有独生子女自我、利己的特点,表现在择业价值取向上就是一切唯我、利益至上。在调查问卷中,对于“如果让你向用人单位提问,你会提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回答,归纳起来,关于“发展平台和收入”问题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在价值主体上个人取向较强,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普遍重视自我的发展,渴望自身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偏重于对自我的关注、个人发展的因素比较强。在回答“就业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28.1%的大学生认为是“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30%的大学生认为是“为了养家糊口的需要”、26.3%的大学生认为是“为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15.6%的大学生认为是“为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实现自我的需求和个人利益择业价值取向的主导下,较重视个人兴趣和爱好,缺乏端正的择业理想,以自我为本位的思想严重,具体表现出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择业价值倾向。

(二)社会责任感不强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时期,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建设等急需人才,大学生普遍承认政府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意义特别重大,并对于这一就业导向表示认同,但对于“是否会考虑去西部或农村基层工作”这个问题,40.5%的学生认为“内地找不到工作会考虑到西部或基层工作”,有43.6%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考虑去”。对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签约最看重什么条件”的调查,56.2%的大学生认为“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好”,34%的大学生认为“单位发展前景好,个人发展空间大”。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更注重个体需要,较少考虑社会需要,体现了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在择业目标把物质利益或个人安逸舒适作为首要考虑条件,重视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忽视国家利益和社会需求。

(三)注重物质条件和待遇,专业价值感淡化

大学生把工作单位地点的选择锁定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内地大城市,普遍看重工作条件好、生活条件优越、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等因素。据调查,43.9%的毕业生表示,只要新的工作单位“待遇高,条件好”,他们可以违反已经和其他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甚至放弃户口;而33.1%的毕业生表示,如果用人单位的条件优越,他们可以选择放弃自己的专业。择业过程中,“先就业后择业”观点得到了大多数毕业生的认可,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对于“您如何看待专业是否对口问题”,67.6%的学生选择“先找份工作以后再找机会向专业方面发展”,21.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专业对口不对口,重要的是能找到一份工作”,两项的百分比高达89.1%,这些数据显示了迫于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在择业时对专业是否对口的要求越来越低,而只对是否能够就业的实际结果比较重视。

(四)择业期望值偏高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现实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个人的择业期望值偏高,甚至有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存在。在调研中,关于大学生择业工资要求的问题,3000元以上的占35%,2000-3000元之间的占55%,2000元以下的占10%。从择业单位的性质取向上看,希望到政府机关就业的占47.2%,希望到国企或事业单位就业的占44.3%,希望到外资企业就业的占5.6%,希望到私营企业的不到3%。这反映了他们的择业期望值仍然偏高,他们把工资是否丰厚,待遇是否优越,工作是否稳定作为择业标准,希望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稳定性高,收入待遇有保障的工作单位,相比之下,民营性质的企业却少有人中意。更不愿意投身于条件艰苦、环境较差的西部落后地区或基层,认为只有留在起点较高的职业氛围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未来发展存在较多的想象成分,因而在择业的思维认识过程中造成了个人的择业期望值偏高,这也充分显示了大学生在择业时表现出来的不切实际,理想色彩过浓以及对社会的了解不足的现实状况。

二、影响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一方面折射现时代社会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大学生通过对社会的解读与认知所形成的关于职业甚至生活的取向或理想。影响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成长环境造成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一方面,大学生多是90后独生子女,他们饱受家庭的宠爱,在物质占有上“舍我其谁”,他们的父母多成长于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与90后的生活模式差异巨大,父母一代内心的缺失的弥补方式一般是以物质条件的改善或社会地位的提升来显示自己的价值,在教育孩子时惯用金钱奖励的手段,这给90后埋下了拜金主义的种子。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宽松,绝少收到约束,是在弹性文化的社会氛围中成长的,所塑造的是自律人格,因此他们是张扬个性的一代。“90后”大学生的个性上印刻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思想解放、积极上进、求真务实、敢说敢干、独立负责,同时他们自我意识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功利心也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表现出不成熟性和社会经验的理想化。也表现出社会责任感淡化的特征,自我认知是影响90后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因素。

(二)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冲突和社会变迁

我国是一个处于社会剧烈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开放程度增加,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使原有的价值取向收到了巨大的冲击,各种各样的思潮和价值观冲击大学生尚未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缺乏辩证思考和合理扬弃的大学生对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简单照搬,在价值认识上感情因素多于理性思考,价值认同上易出现被动性和易变性。在面对形形的文化和思想时,没有足够的理性去分析判断。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也从由理想信念为指导变成了以经济价值为主导,产生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这些思想的产生对他们的就业预期又产生了消极作用,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仅仅满足于个人幸福和欲望的实现。

(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影响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

2015年中国网民数量将超过8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我国数量庞大的网民中,大学生是最活跃的新媒体用户群体之一。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全球文化思潮和大众文化的勃兴,90后大学生通过新媒体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新媒体延伸了大学生就业工作推进的平台,给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审视视角,微博、微信、QQ等网络媒介成为开展就业教育、就业指导、网络招聘的新平台。但是,新媒体也给大学生择业带来不利的因素。大学生还处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春期,在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大潮的冲击下,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人生观和价值观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甚至有人因此践踏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三、对改善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思考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普遍偏向于追求经济利益,功利心较强。如何使大学生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是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价值取向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树立积极的择业心态

“认识你自己”是最困难的事情,面临求职择业的大学毕业生们,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是走向成功的前提和保障。高校的择业教育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的教育、职业道德的教育、就业政策的宣传、择业价值取向的引导等方面。在这个充满机会又充满竞争的社会,高校更应积极开展择业指导和咨询活动,引导学生正确估价自己的水平和特点,把个人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确立积极、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合理调整期望值

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认识社会,有助于培养他们奉献社会的意识及艰苦奋斗的作风,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加强学生对社会用人、用工制度等现实状况的了解,清楚理解社会的用人机制和职业岗位体系,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理性地审视自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职业与岗位。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比如,邀请企业人事管理人员开展择业指导的专场讲座,宣传和解释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分析就业市场的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走访人才市场或在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参观考察,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实际供需状况和求职策略及技巧;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到社会上开展学雷锋爱心服务群众活动。

(三)积极开展正确的舆论宣传,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并参考相关就业政策与法律法规正确择业

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影响深远的,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感染性。同时,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与政策、相关法律和法规的了解匮乏,这势必会导致他们的择业价值观与现实社会产生偏差。应该将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内化到大学生的心灵深处,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来感召他们。同时,加大就业形势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发挥其积极性和引导作用,使大学毕业生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择业价值观。

篇7

昨日,包括海尔、美的、长虹等企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中消协基于未知原因并未有点名哪些企业产品差,但这份报告却给众多企业的下乡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8件有1件出现过维修,产品维修率高达12.5%,让我们都感到意外,也让我们感到委屈。

上述人士表示,作为消费者权益代言人的中消协演绎的家电下乡“质量门”大棒横扫“全部家电下乡产品”,未免殃及无辜,使一些始作俑者——打着下乡旗号的“李鬼”厂商抱着侥幸逃脱制裁及舆论谴责的心理,暗中偷乐。

数据从何而来?

海尔、美的、TCL相关人士指出,2007年底家电下乡试点以来,各大中标厂商在履行中标义务,定制开发家电下乡产品设计及制造环节严把质量关方面,均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确保家电下乡产品质量。中国家电研究院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从产品设计开发角度来看,家电的故障率主要在使用5—6年后出现。

记者注意到,在该报告后,中国家电协会迅速做出反应,以书面形式向中消协提出建议,希望提供调查报告的原始数据、抽样方式等资料,以便针对各种问题指导相关家电企业进行监督调查,改进家电下乡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质检总局从2007年以来的洗衣机、热水器、空调等监督抽查质量公告中看到,家电的总体质量合格率均维持在89%—99%之间,相对于其它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则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家电下乡产品质量门并非“普遍现象”。

截止记者发稿前,中消协尚未对中国家电协会的建议表态。业内人士表示,数据的真实性、普适性及准确性等技术性问题,已不是家电下乡产品“质量门”讨论的关键。关键在于如何将那些冒充下乡产品及“李鬼”制造商或销售企业,公布于众,并通过政府执法、舆论监督、消费者反馈等多种渠道强化管理,规范市场。

问题出在哪儿?

一位南方某家电企业人员告诉记者,在中消协对外报告的第二天,他们就对12.5%的产品维修率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一些打着“家电下乡”中标产品幌子的山寨家电出售所致。该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在农村市场走访中就发现,一些商家自己注册品牌后在浙江、广东等地贴牌,然后卖给老百姓,也会给13%的补贴。整个过程完全被克隆了,老百姓只管有补贴,价格还便宜。

记者调查后还发现,一些经销商为了借机谋利,不仅在外贴牌搭车销售,还混淆中标和非中标产品,将促销变成补贴,将一些质量没有保障家电卖给农民,引发了下乡机口碑差等问题。

记者在报告中还看到,维修网点远、配件价格贵和服务人员素质低,是农村消费者对维修服务不满意的三大主因。对此,一家慈溪的洗衣机企业下乡办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许多农村服务网点确实存在上述问题,更可怕的是,一些农村服务商为赚钱还会卖翻新机、二手产品。还有不少将产品小故障夸大,达到更换零部件赚钱的目标。

一位行业观察家指出,中标企业对下乡的产品质量肯定是有保证的,不可能会为了一时谋利偷工减料。更关键的是,这些中标企业的违规违法成本很高,不仅面临被处罚,还会面临舆论讨伐,今后将很难生存。

篇8

Fei Weina; Jiang Xinpeng

(①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an 710071,China;②Huangling Public Security Bureau,Yan'an 727300,China)

摘要: 本文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为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concept and conten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its value orienta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关键词: 体育教师 专业发展 价值取向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value orient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188-02

0引言

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是实施体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力量,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和决定着体育教育的质量。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教师主观的因素影响,又有客观的外部条件制约教师的专业发展[1]。

1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概述

1.1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体育教师以学生和体育教学问题为关联,接受体育教育教学专业培训,获得专业资格,持续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过程[2]。佩里[3]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

1.2 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概念及内涵体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获得体育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体育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体育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4]。

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可分为知识层面、技能层面与态度层面。其中,知识层面包含:一般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及体育专门知识;技能层面则有:教学技能、教学管理技能、运动技能;态度层面有:健康身心、自我训练和敬业态度与服务精神。

1.3 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个体的发展对专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体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其个体发展影响专业发展。张丽丽,马志和,董宏伟等[5]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个人发展的因素为:个人主观因素(职业阶段、业务能力等)、高校职称评审制度、高校岗位聘任制度、高校评价激励机制、高校科研奖励制度及高校外部环境建设,分别占41.2%、25.7%、23.5%、22.1%、21.3%。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的排序为:教师业务能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管理、职务评聘制度、办学规模的扩大或减小、高校新增专业的多少、职业发展阶段,分别占44.9%、42.6%、31.6%、23.5%、17.6%、7.4%。由此得出阻碍高校体育教师个人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人主观因素(业务能力、职业阶段等),并且得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其自身专业素质的养成和发展、与组织环境、激励措施等密切相关。段国萍[6]提出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内部因素是指体育教师自身的因素(包括体育教师的自我认识,教师的信念、价值观,教师的态度,教师的知识技能等)。外部因素是社会管理层,社会的机制体制,社会和家长对体育教师的期望与要求。他在本文中指出各级教育职能部门的决策者和研究人员,对体育教师的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做法是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且社会和家长对体育教师期望值过高,他们希望体育教师能把自己孩子培养成国家级运动员或优秀运动员,他们对体育教学的宗旨有着错误理解,且由于现阶段社会体制、机制的限制,体育教师想在课堂搞创新,往往会被认为是另类,往往会破坏学校的教学常规,这种情况不但会制约个人发展且对整体发展有很大程度上影响。

2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体育教师的知识由体育教材、自身体育专业技能、教师个人的体育健康知识和师生互动与协作学习四个方面内容组成。新体育课程改革了过去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单边教学形式,教师个人的知识被激活,师生互动与协作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亮点。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原来“传道、授业、解惑”的高高在上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将失去,教师将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做为教师知识传授不再是其唯一的角色。

作为教育者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牢固的体育理论知识、娴熟的运动技能、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教育理论、教育技能专长并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在传播知识、传承文化过程中产生知识、启发思考、指导深究、促进发展。此价值取向要求体育教师终身学习,防止知识老化、思想僵化和教法退化[7]。

2.1 创设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新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体育教育培训有关。目前的体育教育培训以理论讲授为主,每次培训主题不一,培训内容上缺乏衔接。培训形式以满堂灌的居多,案例分析、情景讨论的方式很少,培训目标和教师的实际需要有一定的差距,此种培训模式制约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高等体育院校应去除旧的体育教育培训模式,建立适应学校教师发展需要的培训工作机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的多种培训模式,加强实践,注重能力培养。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逐年稳定增长教师培训专项经费,逐步做到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2%~3%,建立有效经费保障机制[8]。

2.2 “教学知能”应为体育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水平,这是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但是,就体育教师职业而言,运动技能技术不能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否则优秀运动员就是最好的体育教师。教师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以“‘怎么教’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体育课的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怎么教’的知识和能力”,这种“教”的知能正是体育教师的专业性所在[9]。因此“教学知能”应为体育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之一。

2.3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追求个性平等发展的价值取向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众所周知,由于受先天的遗传因素、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差异,学生的体育教学本应注重学生个体的特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追求个性平等发展的价值取向。传统体育教学中,由于受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模式的束缚,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基本锁定在执行大纲、钻研教材、示范动作、讲解技术,教师的个性、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专业特长基本上泯灭。我们从多元智力理论中悟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的可贵资源,它成就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教育者应该确定不同层次、不同个体的学习目标,安排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和采用多元评价手段,以促进不同个体的发展。目前新的课改建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3级课程管理体制,这3级管理体制解放了教师的教育思想,真正达到了教师专业发展价值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平等追求更加充分和自由。新课程的多级化必然导致课程内容多元化,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必然导致教师专业化的个性平等发展[10]。

2.4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取向需要构建同伴互助学习的共同体体育教学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加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上的信息交换以及知识和经验的共同分享,创建立体的、多元的、交叉的教研氛围,进而形成一种教师之间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多赢格局。教师共同体(同伴互助学习的共同体)是教师的知识、技能和心血的集合,协作互助的学习形式能有效地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性,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思想智慧,教师专业共同体中每一主体的视界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教师互助体之间的知识共享能突破和克服个体知识与思维的局限与盲点,可以促进互助体成员共同学习和进步。此种模式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带着实践中的问题走进小组进行内容交流在别的同事的帮助下离开小组(带着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依据行动方案加以实施根据方案实施后的结果再次来到小组由同事对行动结果诊断(形成新的改进方案)再次回到实践中去实施改进方案,此种模式可以摆脱个人困境,实现自我超越和整个团体共同进步,可以为每个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方法[11-12]。

2.5 拓宽高校体育专业知识来源,提升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取向的需要教师专业知识在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应重视专业知识的发展,拓展专业知识的来源,注重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完善。高校体育教师可通过攻读更高学位,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修、业务培训以及同行进行交流合作等渠道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从而达到促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攻读高学位不仅可以提高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业务能力,也可以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群体的学历结构和层次;高校体育教师的最基本的任务是教学,而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又与专业发展中的科研能力直接挂钩,因此,以教学促进科研也成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丽丽,马志和,董宏伟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5):44-48.

[2]蒋丰,张艳群.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J].四川体育科学,2005,(3):121-124.

[3]张亚平,程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中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涵特点.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

[4]张文娟.改革我国教师教育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福建体育科技,2005年.

[5]张丽丽,马志和,董宏伟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5):44-48.

[6]段国萍.浅析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9):141.

[7]孙荣辉.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专业化探析[J].科技信息,2009,7:576.

[8]孙荣辉.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2009,9:112.

[9]王选琪.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取向的转变[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5,(3):101-105.

[10]黄爱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1]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