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离任审计的重点8篇

时间:2023-08-06 09:01: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离任审计的重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离任审计的重点

篇1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管理责任审计 国有资产流失

一、引言

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是会计处理的四大流程,以往的会计处理注重会计的记录,认为会计的凭证和账簿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体现,有利于股东、债权人、管理者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用以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新会计准则更关注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三方面的内容,对单列原无形资产中的商誉、根据行业的不同从资产中划分出投资性房地产、生物性资产、金融资产,加大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应用比重和合并报表等方面进行了新的界定,表明新准则更倾向于从会计处理的源头和结果上提高会计信息和工作的质量。会计处理重点的转移相应的也对管理和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会计准则对管理的影响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资产管理相联系,新会计准则的颁布透过对财务管理的直接影响,也影响了企业的日常管理。新会计准则下各会计流程对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确认对管理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在会计确认上变化较大,资产界定清晰是新准则的一个重要特点,而这也正是改善资产管理的前提。因为资产管理是有针对性的,不同的资产其管理方式存在差异,重新界定原来分类不够恰当的资产有利于提高管理效力。新准则把以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为目的的房屋建筑屋和土地使用权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区别于作为固定资产或存货的房屋建筑物和作为无形资产的土地使用权,对它的管理注重获取资产价值变动的信息并确保资产的增值获利;此外,还把不可辨认的商誉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外并加大对商誉的管理力度,从而把原来一些国有资产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的现象规范化,大大降低了国有企业中不计、漏评、低评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

2、会计计量对管理的影响。涉及会计计量的会计政策企业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后续计量方法提供的信息不同,反映的重点不同,而这些都是管理的重要依据,会计计量方式重点地变化,也会带给管理重大影响。新准则中提到对商誉每年都要进行减值测试,这使得对商誉的计量更加准确并及时体现减值的迹象,从而有利于企业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分析导致减值的因素,防止企业商誉的大幅贬值,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

3、会计报告对管理的影响。新准则出台以前,我国的关联方交易就已经十分严重,存在关联方之间故意压低价格或不计部分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例如,X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为国有独资企业,Y大酒店有限公司为其下属企业,2004年9月,X公司以其拥有的大厦1至9层楼房屋产权23078000元作为投资,与B企业共同投资成立Y大酒店有限公司,但大楼所占用的土地未进行评估并转作投资。2005年4月,X公司办公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将1至9层2043.4平方米国有土地使用权无偿转移给Y公司,并由Y委托中介机构对该土地进行了评估,评估总价29247200元。目前,土地使用权证已在Y缴纳土地出让金11698874元后过户至该公司名下。上述行为违反了《国有企业改革中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规定》(1998年国家土地管理局令第8号)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土地资产管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1999〕433号)中关于划拨土地使用权投资或转让的有关规定,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新会计准则中把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式采用权益结合法,即按被合并方个别报表中各项目的账面价值入账。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及国际会计准则均禁止使用权益结合法,由于我国的企业合并大多涉及同一控制下的国有企业合并,加之我国市场发育不完善,故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账面价值衡量净资产,这降低了合并时利用公允价值压低国有资产价格、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

通过表1可以看出,2004年因管理问题所导致的平均损失金额为3877.7万元,2005年为8960.9万元,较2004年有大幅度增长;2006年的数字显示,这种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得到遏制,2006年平均每个被审单位的损失金额为382.57万元,2007年上半年为367.6万元,与2004、2005年相比,降低约90%-95%,这种大比例的下降以2006年为分界线,而新会计准则颁布正是2006年,这正验证了上述新会计准则对管理的影响。

三、新会计准则对审计的影响

1、会计确认对审计的影响。企业的所有资产的取得和负债的增加都要通过会计确认划分类别,便于日常管理,这也同样是审计的依据。各个科目的审计计划、实施都根据科目的特点有所不同。新会计准则中会计确认方式的转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投资由按持有时间划分转为按持有目的划分。第二,商誉被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列。第三,投资性房地产从固定资产中剔除出来。第四,生产性和消耗性生物资产相区别。以上会计确认方式的转变,更加清晰的反映企业所持有资产的构成情况和盈利能力,提供给审计人员的信息结构较以往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审计人员在面对新的变化的时候,就应该重点注意会计人员对资产细化分类的判断是否正确。

2、会计计量对审计的影响。会计要素的五大计量方式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公允价值主要应用于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资产减值、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及通过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式取得的资产。尽管新会计准则中对广泛推展公允价值做出了论证,认为我国存在活跃的资产交易市场,但是笔者认为在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存在不确定性,在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中,公允价值的选择和估计都会因会计人员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如果把握不好就会被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而影响财务报表中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多种计量方式的运用,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正确判断计量方式选择的正确性、资产价值的准确性。为解决上述对审计人员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审计的重点应该由价值审计转向数量中的所有权审计。

3、会计记录对审计的影响。此次会计记录的内容基本没有变化,主要是会计确认、计量等其他会计处理过程的变化对会计记录的影响。新会计准则中提到企业可以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规定的情况下,可以自行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会计科目,一企一制对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一些特殊行业,例如金融行业、生物行业等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会计科目,也要求审计工作有更强的适应性。

4、会计报告对审计的影响。会计报表是审计计划和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资料,会计报告公允与否对审计有直接的影响。新会计准则下,会计报告对审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会计科目的变化和利润表中项目的调整对审计提出的要求。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应付款这一项目实际上是长期应付款账户减去未确认融资费用的余值,这更加公允的反映了企业的负债。利润表的变化在于把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作为营业利润之内,使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得以准确体现。

此外,从合并报表编制上来说,非同一控制下子公司报表项目应该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因为子公司的报表是依据账面价值记录的,所以在合并报表时,要将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结构发生变革,给审计带来了风险。

四、目前我国企业资产管理审计的重点

通过上述对管理和审计的讨论可以看出,长时间以来,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相关法律法规、职业准则和企业机制中存在的缺陷,导致在企业的资产管理中,会计对资产信息的控制作用逐步失效。审计作为一个企业监督者,应该改变以前仅仅依靠会计信息执行价值审计的审计方法,而应该数量审计和价值审计相结合,建立更加完善的审计体系,弥补会计对资产信息控制的不足。

1、加强对资产数量的审计。以往对企业资产的审计主要是对其价值的审计,审计师往往只审核账面价值,实地盘点是否账实相符,但是随着公允价值在资产计价中的大范围应用,仅仅靠实地盘点并不能说明资产的价值是否真实、公允,因此,对资产的实地审查,要从价值审计转到数量审计上来。审计资产的数量是否真实,更加有据可依,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对资产进行数量审计,重点是对资产所有权的审计。只有企业拥有的资产,才是企业的资产。虽然有些资产在企业管辖范围内,但是企业并没有取得资产所有权,那么该资产不属于该企业,例如经营租赁的固定资产、受托代销的产品等。对所有权的审计应重点关注审计实施前是否有大宗异常款项入账、账款的来源;与应收类资产相关的存货的减少是否真实;取得实物资产的所有权证明是否齐全等。

2、改变价值审计方法。在以往的审计中,审计的主要工作就是复核会计人员的账表,检查是否真实、合法、有效。而目前会计信息已经不能准确、公允的反应企业的真实情况,单凭对会计资料的复核已经满足不了审计目的的要求,因此,改变审计方法迫在眉睫。重新计算简单的来说就是依据被审计单位的真实业务和已选会计政策,通过对有关数据以人工或计算机辅助技术重新执行计算,与先前会计资料中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的一种审计方法。该方法是建立在会计资料不真实的假设前提下的,所以,不存在因会计资料的不准确而误导审计判断的现象。重新计算在固定资产折旧审计中应用比较多,同样也适用于对数量的审计。但是,重新计算带来的工作量普遍很大,最好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

3、合理规避风险。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的审计,审计人员不可能把利用公允价值虚增或虚减资产的可能性降为零,那么,审计人员应该在尽可能搜集相关证据、资料进行资产公允价值合理性审计的同时,凭借相关部门出示的对公允价值合理性的担保,转移风险,把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范围内。例如,上面提到的房屋管理机构出示的房产证、证券等金融机构出示的股份认购书、销售货物或购买资产的发票等都是审计人员要重点检查的证明、依据,虽然这些证明、依据不能帮助审计人员完全降低风险,但是可以把风险转移给证明出具单位或个人,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S].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3号.

篇2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6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及妊娠结局。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均得到有效控制,3例孕妇发生流产,1例新生儿出现轻度窒息,分娩成功率达到96.5%。

结论:妊娠期合并卵巢肿瘤多为良性肿瘤,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B超是临床诊断及监测治疗动态的重要手段,及早诊断、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正确的治疗措施,可有效降低临床并发症,改善母婴结局。

关键词:妊娠期卵巢肿瘤临床特点治疗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117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089-01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妊娠期合并症,妊娠期肿瘤本身并不会对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1]。但会对孕妇的妊娠及分娩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临床处理过程中,由于两者相互影响,病因较复杂,不仅需要考虑肿瘤病情的发展,同时也要考虑胎儿的顺利分娩[2]。充分了解妊娠合并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早诊断,根据不同类型肿瘤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对降低临床并发症,维护母婴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院86例妊娠合并肿瘤患者结合其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6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水症状,并伴有下腹包块,患者年龄在21-4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4±2.1)岁;初产妇60例;经产妇26例;妊娠次数1-5次,平均(2.1士1.2)次。卵巢肿瘤发生部位:单侧卵巢肿瘤79例(左侧39例,右侧40例),双侧卵巢肿瘤7例。卵巢囊肿直径2.1-8.4cm,平均直径为(4.9±3.3)cm。部分患者结合既往病史、B超以及病理检查进行初步诊断,部分患者在术中发现,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进行确诊。

1.2临床诊断及肿瘤分型。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根据卵巢肿瘤学分类以及卵巢恶性肿瘤的分期参考标准[2],86例患者中,妊娠期良性肿瘤者81例(94.2%),其中良性畸胎瘤50例,单纯卵巢浆液性囊腺瘤20例,黏液性囊腺瘤7例,卵巢纤维肿瘤4例;交界性粘液囊腺瘤3例(3.5%),恶性肿瘤者2例(2.3%)。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腹部B超诊断,产前进行常规B超检查发现70例(81.4%),7例患者因急腹症来院就诊,经B超确诊为卵巢肿瘤(8.1%),9例患者在剖宫产术中发现(10.5%)。

1.3治疗方法。经B超诊断为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应进行必要的保健预防知识宣教,嘱咐患者为防止出现卵巢囊肿扭转应尽量避免各种剧烈运动。术前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理状况以及诊断结果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总结临床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若患者经B超检查并未发现异常应不必急于手术,可给予期待治疗,妊娠足月时可进行剖宫产分娩+肿瘤切除术。本组86例患者中,61例患者肿瘤直径4.5cm,其中15例进行卵巢切除术,10例进行卵巢囊肿剥除术。

2结果

2.1并发症情况。86例患者中,8例发生卵巢囊肿蒂扭转,7例发生卵巢囊肿破裂,2例出现产道梗阻,并发症发生率为19.8%。8例卵巢囊肿蒂扭转患者进行附件切除术,7例卵巢囊肿破裂患者进行卵巢修补术,术后给予黄体酮、镇静剂、硫酸镁、沙丁胺醇等进行保胎治疗,2例产道梗阻患者进行剖宫产术的同时采取患侧附件切除术处理。

2.2母婴结局。经合理的手术治疗以及并发症的对症处理,所有孕妇均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死亡病例。3例孕妇在孕早期手术均自然流产,43例孕中期手术患者,术后给予黄体酮、镇静剂、硫酸镁、沙丁胺醇等安胎治疗,均妊娠至足月分娩,40例患者进行剖宫产同时进行手术治疗。本组患者孕妇的分娩情况:流产3例,自然分娩29例,剖宫产54例。成功分娩的83例新生儿仅有1例出现轻度窒息,经对症治疗后得到有效缓解,其余均良好,新生儿分娩率达到96.5%。具体见表1。

3讨论

3.1卵巢肿瘤的特点。据相关数据统计[3],近年来,妊娠期合并卵巢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可能是由于促排卵药物的使用越来越普及所致。沈澄洁等[3],研究表明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发病率较低,只有0.12‰-11.9‰左右,最常见的是妊娠合并良性肿瘤,大约占所有发病例数的97%左右,其次是交界性粘液囊腺瘤和恶性肿瘤。在各种类型的卵巢肿瘤中,最常见的是生殖细胞来源,良性畸胎瘤最为多见,大约占到50%,其次为单纯卵巢浆液性囊腺瘤以及黏液性囊腺瘤[5]。本组研究的86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81例(94.2%),其中良性畸胎瘤50例,单纯卵巢浆液性囊腺瘤20例,黏液性囊腺瘤7例,卵巢纤维肿瘤4例;交界性粘液囊腺瘤3例(3.5%),恶性肿瘤者2例(2.3%)。基本与沈澄洁等报道一致,其中良性肿瘤比重相对偏低,而畸胎瘤的比重相对偏高,可能与研究抽查例数较少有关。卵巢肿瘤的发生部位并不固定,左侧、右侧、双侧都有可能发生,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的大小、位置也无明显的相关性[6]。在患者的并发症方面,早期的妊娠卵巢肿瘤极易嵌入盆腔,导致自然流产;中期妊娠极易出现卵巢囊肿蒂扭转;晚期妊娠时,若肿瘤囊肿直径较大,极易导致胎位发生异常而并发肿瘤破裂[3]。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是卵巢肿瘤蒂扭转,严重的话会导致肿瘤脱落出血,造成产道阻塞、腹腔粘连、肠梗阻,甚至感染、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本组研究的86例患者中,3例患者孕早期手术均发生自然流产,8例发生卵巢囊肿蒂扭转,7例发生卵巢囊肿破裂,2例出现产道梗阻。

3.2临床诊断。通常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并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常会被其他症状所掩盖,临床早期诊断困难。全懿等[5]研究表明,患者的临床症状会由于卵巢肿瘤的大小、部位、性质、妊娠时期以及并发症情况而有一定的差异,患者常常存在阴道不规则出血以及排泄物异常、腹痛、包块等症状,早期进行全面的腹部检查是诊断腹部包块最简便、快捷的手段。B超的高分辨率在妊娠合并卵巢肿瘤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尤其是恶性肿瘤常常会出现血流阻力以及混合型回声等明显改变,魏宁等[6],研究表明B超早期诊断的检出率在70%-85%之间,本组研究B超的确诊检出率为81.4%,与魏宁等人报道相符。

3.3临床治疗。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发病机制较复杂,且两者相互影响,临床处理过程应综合考虑病情的发展以及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应尽量保护孕妇的卵巢、子宫,保留其生育功能,减少胎儿受到治疗的不良影响。因此应充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和肿瘤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早中孕期产妇若未发现并发症,应给予期待治疗,晚期患者若无并发症应尽量避免手术,在严密监测下进行保守治疗。本组经合理的手术治疗,仅有3例早孕期流产,自然分娩29例,剖宫产54例。

综上所述,妊娠期合并卵巢肿瘤多为良性肿瘤,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B超是临床诊断及监测治疗动态的重要手段,及早诊断、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正确的手术治疗措施,可有效降低临床并发症,改善母婴结局。

参考文献

[1]彭宏,周媛萍,涂平.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22):2754-2755

[2]龙玲玲.妊娠合并卵巢肿瘤140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J].当代医学,2010,16(1):18-19

[3]沈澄洁,庄桂霞.妊娠合并卵巢肿瘤82例诊治体会.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10(23):770-771

[4]全懿,马雨,张丽霞,等.193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及卵巢瘤样病变的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9):709

篇3

关键词 人工快渗污水处理工艺(CRI);中小城镇;应用

1 总论

1,1当前我国市政污水处理事业主要现状

当前,我国的水环境保护面临着三大矛盾: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的矛盾突出,协调经济与环境关系的难度越来越大;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性与环境治理长期性的矛盾突出,环境问题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焦点问题;污染形势日益严峻与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的矛盾突出。

虽然大城市对污水处理工作做得比较好,但是决定我国环境质量整体提高的矛盾是水污染强度日益增大水处理的普及程度低,我国中小城镇及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不到位,污水收集普遍采用合流制管网收集,2006年有96%的农村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处于空白。中小城镇的污水由于各种原因未经处理任意排放已经对城市饮用水安全和村镇居民生存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包括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工作在内的城镇环保工作非常重要,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2010年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

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环境保护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因素是水环境保护成本较高,污水处理工作作为水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通常污水处理厂建设后往往因为较高的污水处理运行费用较高地方财政难以支付而导致许多污水处理厂陷于停产状态,我国污水处理设备运行状况是1/3运行正常、1/3不正常、1/3处于闲置状态,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转率不超过50%,我国污水的实际处理率远远低于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其全部功能,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基础建设资金而且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加之我国小城镇污水管道建设不能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求,由于这些小城镇和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排水体制、基础资料、融资渠道等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不可能也不应该把大城市的污水治理工艺、技术装备等搬用到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厂中去,不能通过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集中收集并处理污水,所以不能发挥出预期的功能。

这些因素就决定了应用于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技术必须经济、高效、节能、简便易行。决定污水处理各种因素的关键是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因此,研究和开发的新工艺改造和替代传统工艺成为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发展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处理效果好且高效率低能耗的污水处理技术,是我国当前污水治理领域的一项主要任务。

1,2适宜小城镇及农村使用的污水处理工艺应具备的特点

结合我国小城镇及农村的实际情况,走简易、高效率、低能耗的技术路线才是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必然途径。目前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在高效率低能耗污水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进展。也开发出了一些经济实用高效低能耗的污水处理技术。高效低能耗是针对传统污水处理方法的工艺流程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总体上应具有以下特征:

1,2,1基建投资省。

我国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成本是制约中小城镇及农村污水处理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必须投资省以减少地方经济负担。

1,2,2运行费用低。

运行费用是污水处理厂能否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是评判一套工艺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在污水处理厂全部投入中包括建设和25年的运行中,运行费用总和是初期基础建设投入的数倍,因此运行费用成为污水处理厂内否正常运行的一项关键因素。

1,2,3抗冲击负荷强。

因为小城镇及农村污水水量水质昼夜、季节波动较大,而且长时期以来排人市政管网(排污河道)的工业废水处理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中小城镇普遍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末端的污水处理厂雨季可能会长期收到高浓度的冲击负荷的影响。

1,2,4管理简单、运行稳定、维修方便。

这一点对于中小城镇及农村尤为重要,因为农村地区往往管理水平低、技术力量比较薄弱,污水处理工人平均素质往往远低于城市大型污水处理厂,对于水处理工艺设备构筑物的使用理论技术均不充足,往往造成污水处理厂运行参数控制有误或设备不能得到有效维护而导致运转不正常。

1,2,5产生污泥、废气少,对环境影响小。

目前随着我国对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出台逐渐对市政污水处理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也一再要求污水处理厂的副产品包括污泥、废气的安全处理,二级生化污水处理厂通常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如果直接填埋处理不当则会对当地的地下水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产生严重的地下水污染事故,这种二次污染治理难度更大,甚至是在数十年内无法恢复。

2 CRI工艺发展背景与特点

2,1 CRI工艺发展背景

为解决我国中小城镇及农村污水处理中存在的污水集中收集难,污水处理厂建设成本高,处理成本高,管理复杂,技术力量薄弱,产生污泥多且会有二次污染等诸多问题,通过多年努力研发出的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工艺(Constructed Rapid Infiltration System,简称CRI工艺),特别是针对这些问题而研发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尽可能地提高污水处理水质效果、节省基础建设投资、简化工艺流程、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和管理维护成本,非常适合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冰冻期较短的南方地区的使用。

CRI工艺源于原始土地处理法中的快渗工艺,Rapid In―fihration,简称RI工艺,是通过人工回填砂质填料而替代天然土地,并且添加了多种为改善微环境的矿物质填料(以钙系矿物为主),从而改善了微生物生长条件,同时使污水处理负荷比原始的RI工艺提高了10~100倍,不仅保留原RI工艺管理方便、运行费用低、没有污泥产生的特点,而且还具有防止地下水污染、操作环境卫生等优点。目前已经在生活污水和河流污水处理上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快渗池采用间歇式的进水方式,每日对快渗池布水四次,间隔周期一般6小时。人工快渗工艺基本流程图如下:

其基本原理是采用间歇式运行方式,将经过一级处理后的污水直接布满快渗池,污水竖直向下渗入快渗池填料,经过人工配制的砂质填料,填料上生长的微生物首先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截流吸附,当填料中的污水水逐步下降,填料层能产生负压,使空气进入填料层-,微生物与空气相结接触,吸收其中的氧气通过生化反应后,从而降解水中的污染物。通过较低水力负荷,增强了各种污染物的处理能力,所以可以做到没有污泥产生。当运行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临时性的堵塞,只要通过对快渗池表层30cm填料层的翻晒,一般需要一天的时间,就可以使人工快渗池的渗透性恢复,而且恢复后不会影响

水处理效果。

2,2 CRI工艺特点

通过多年研究和实践工程的广泛应用表明CRI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2,2,1出水效果稳定

CRI工艺处理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l8918―2002中一级A标准,对氨氮、COD、SS、BOD等,有非常高的去除效率。CRI系统继承了土地处理工艺中抵抗冲击负荷效果好,出水水质稳定。

2,2,2建设成本低、管理方便、运行费用低

CRI工艺流程简单,不采用曝气、不用污泥回流、不用处理污泥,污水经过一级处理沉淀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快渗池进行二级生化处理,二级生化处理中没有任何污泥产生,所以避免了建设污泥处理设施的成本,通常污水处理厂采用传统工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有40~50%用于污泥处理设施的处理,人工快渗工艺只有少量的初沉池污泥(泥沙)产生,所以既不用建设过多的污泥处理设施,通常只要简单干化即可完成对污泥的处理,因此人工快渗工艺建设成本较低、管理方便,最终构成了吨水处理成本较低,一般污水处理厂吨水建设成本在900~1000元/吨。

2,2,3绿色环保的污水处理工艺

系统除了初沉池有少量泥沙外,二级生化系统没有任何污泥产生,从根本上彻底杜绝了二次污染问题,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表现在污水自由水面与空气接触时间较短(

2,2,4易分割模块化施工规模弹性大

主要的构筑物一快渗池形状可以自由灵活调整,适应各种地块形状,采用土地处理工艺使其水力负荷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灵活控制;抗水量冲击负荷能力强,可以应变突然的水质波动,而且长期停水后依然可以迅速恢复使用功能,无需重新培养微生物。

3 应用实例――大林镇污水处理站

3,1项目概况

四川双流县大林镇位于四川成都市南郊50公里处的龙泉山脉东南端。全镇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辖3个场镇居委会和20个行政村,是双流县有名的农业大镇。该镇为当地风景旅游区,更是新农村建设“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重点乡镇。

污水处理站进水处理对象为大林镇石庙村生产生活废水,服务人口2500人。采用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工艺(CRI)处理规模为350t/d,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包括居民排水、商业设施(如农家乐)排水、绿色农业排水、公共设施排水及部分养猪废水,含动植物油脂较多。由于是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网设施比较完善,污水收集率较高,该污水水质主要以有机污染物为主。

设计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l8918―2002)一级A标准:

工艺流程采用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工艺,考虑到农家乐污水排放油脂类较多,其余污水水质比较单纯,采用简单工艺流程,具体流程如下:

本项目污水处理设施净占地450平方米,总投资为49.23万元,自2007年8月开工,10月底竣工,11月通水,12月调试结束并环保验收合格。

3,2工艺参数

3,2,1格栅池

格栅用以截留废水中较大颗粒的悬浮物、漂浮物、纤维物质和固体颗粒物,保证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减轻后续处理单元的处理负荷,采用人工格栅。

工艺参数:B=0.5m b=10mm

3,2,2隔油池

由于考虑本项目农家乐较多,污水含油量大,因此采用两级隔油池设计,以减轻油污对快渗池运行的影响。

工艺参数:V=3m

3,2,3调节沉淀池

用于汇集来自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的生活污水,调节水量。安装污水提升泵,污水经一次提升,后续处理工艺污水均为重力自流。调节池采用便携式污泥泵排泥,视具体运行情况定期排泥。

工艺参数:设计最小水力停留时间=2.0h;面积负荷=0.6m/h

3,2,4配水泵池

用于调节供水量,满足储存一次快渗池布水所需要的水量。内装液位自动控制开关,与快渗池电动阀通过自控系统可以实现联动白控。

工艺参数:Vo=22m

3,2,5人工快渗池

人工快渗是本处理设施中的主体工艺单元,主要是利用快渗池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去除水中的COD、SS、氨氮、总磷等。

工艺参数:

渗池数量及尺寸;4座,由配水池配水

水力负荷:1.23/(m2・d)

COD负荷

氨氮负荷

3,2,6污泥干化池

贮放来自调节沉淀池排泥与砂滤池的反冲洗污泥,并具有干化作用;干化后的污泥外运填埋处理,滤液回流到格栅池。地上钢筋混凝土式,分2格。

有效使用面积;6m2

3,3运行情况参数

格栅平均每天清理垃圾一次,沉淀池平均每周排泥两次,快渗池间歇式运行每个快渗池平均每6小时布水一次,每天配水池自动布水24次。全厂操作可以实现自动控制,运行工人仅一人,每天工作一班,日常主要是清理垃圾以及清理调节池干化池的污泥。

全厂污水处理直接运行成本仅0.27元/t。

2008年4月18日委托成都市城市排水监测站进行水质检测,进出水情况如下:

4 结论

篇4

【关键词】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我国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只有两年左右,其作为审计的新领域,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难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当前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需要强化生态文化建设以此来全面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在提升自身的政绩的同时,要充分的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确保生态的健康。可以说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述

土地、森林、矿产、生物及水等都都属于自然资源,其在原始状态下即具有价值。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在辖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开发和和保护情况的评价。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和资产作为公共物品,政府作为其管理者,需要承担着公众受托责任。而领导干部作为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对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需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对领导干部任职期内的自然资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管理行为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行审计,客观反映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通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进一步对领导干部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自然资源浪费现象发生,而且有利于强化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

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建议

1.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

在领导平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开展之前,可以通^开展试点,以便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步骤的便捷性和有效性进行确定。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在选择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来进行试点,同时还要进行实地考察,对自然资源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案。

2.将年度审计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

我国各级政府换届时间相对集中,这也会给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如果在短期内进行离任审计也很难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可以将年度审计与离任审计有效结合,通过适当的开展年度审计,而且对自然资源的年度审计还要与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保持同步,以此来对历届领导干部环境责任进行合理划分。由于当前我国政府审计人员数量十分有限,因此全面推行年度审计也不切合实际,因此可以以2―3年作为一个滚动期间,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借鉴经济责任中的滚动式任中审计的做法,使自然资源年度审计成为常态化工作。

3.建立自然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中,由于自然资源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特点,这也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针对于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快构建自然资源信息共享平台,集中对各类自然资源数据进行管理,有效的保障各项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从而使审计人员能够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自然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得出客观和公正的审计结论。

4.探索运用“先审、后离”模式

目前我国的离任审计,一般都是“先离任、后审计”的模式。而离任审计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环境责任,以作为组织部门绩效考核、人事任免的依据。如果在领导干部已经发生人事调动甚至办理升迁手续之后,再实施相应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非但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反而会给审计人员带来压力。因此,为了达到离任审计效力的最大化,可以考虑将审计关口前移,逐步推行“先审计、后离任、再任命”的审计模式。通过任前、任中、任后审计的有机结合,实现对审计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降低审计成本。

5.运用风险导向,审计重点资源

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政府部门的审计人员也十分有限,很难对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全面审计。因此,我们可以考虑运用社会审计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比如,对那些公众重点关注的自然资源进行重点审计,而对于其他的非重点自然资源资产,则可以采取抽样的审计方法进行常规审计。对部分种类、部分地域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重点审计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便我们能够更加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6.与各政府部门协同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自然资源资产的复杂性决定了审计机构必须加强与各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合作。自然资源资产的具体信息掌握在各政府职能部门手中,得到它们的配合审计工作可以更好地开展。特别是与国土、水利、农业和环保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它们已经完成的基础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三、结束语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充分的结合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及管理情况,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我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开展的时间较短,但随着该项审计工作的常态化,审计人员会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审计方法,探索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新思路,从而更好地促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实现对资源环境的有效的保护。

参考文献 :

[1]林忠华.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J].审计月刊,2014(6).

篇5

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举措,为生态文明建设及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项改革举措的提出,充分的表明了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文中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述入手,对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具体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领导干部;环境保护

通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提出,能够有效的增强政府官员的环境责任意识,使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内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能够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重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一项创新性改革举措,在2013年11月才提出来,这也使人们对其研究较少,这对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工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确保领导干部能够更好的履行好自然资源资产受托管理责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述

当前,政府作为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者,承担着公共的受托责任,而领导干部作为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因此需要对相关资产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承担起主要的责任。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即是对领导干部任期期间内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保护等受托管理行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计,从而对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有效的避免自然资源资产开发无度及严重浪费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对领导干部队环境责任进行明确,强化对自然资源的监督和管理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策略

1.继续完善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对领导干部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需要对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关系进行明确,这样在审计开展过程中,上下级审计机前、同级审计机关及各部门之间才能不统筹协调及大力配合。特别是各审计机关联合起来,能够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审计工作复生,有利于审计成本的节约。同时,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有效的联合,成立以审计部门为主的审计联合小组,建立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能够有效地将各职能部门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确保离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2.征询专家意见,建立信息系统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因此在开展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工作中,需要充分联系掌握自然资源信息的科研单位和社会团体,借助于相关领域专家的力量,有效地提升自然资源审计的效率。而且,为了能够进一步对分散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可以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及自然资源信息平台,以此来整合自然资源资产,统一对自然资源资产信息进行管理和汇总,为审计人员审计工作中提供重要的依据,以便于客观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评价。

3.年度审计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在政府换届时间内,审计工作数量较大,在短期内集中对任期领导干部进行离任审计很难保证审计的质量,因此可以开展年度审计,通过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年度审计,能够更好地对历届领导干部的环境责任进行合理划分,解决自然资源资产监督滞后的问题。

4.探索运用“先审、后离”模式一直以来,我国离任审计工作的开展采用的都是先离后审的模式,这就使离任审计工作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同时还会给审计人员带来较大的压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为了能够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环境责任进行正确评价,审计结果是作为领导干部队绩效考核及人事任免的重要依据。因此,为了确保离任审计的效力,则可以运用先审后离再任命的审计模式,同时将领导干部任前、任中及任后审计有效的结合起来,有效地整合审计资源,从而实现审计成本的降低。

5.运用风险导向,审计重点资源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政府部门的审计人员也十分有限,很难对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全面审计。因此,我们可以考虑运用私人部门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比如,对那些公众重点关注的自然资源进行重点审计,而对于其他的非重点自然资源资产,则可以采取抽样的审计方法进行常规审计。对部分种类、部分地域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重点审计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便我们能够更加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6.建立责任档案,坚持终身问责我国目前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一般是由上级组织部门牵头、同级审计部门具体执行的。我们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同时,应当完善相应方面的考核指标,使其能够全面反映相关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存量增量、环境污染及保护等情况。此外,我们还要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制度,审计机关应当就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结果出具审计报告,并分别报送本级和上级政府有关部门。尤其是组织部门,在对领导干部进行考核、任免的时候,要准确制定并严格按照生态红线,将其作为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归入到相应领导干部的人事档案中。

三、结语

篇6

    现实问题剖析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以下简称离任审计)是监督干部的有效形式,是考察了解干部、教育保护干部的重要手段,也是纯洁干部队伍,规范干部行政、经济行为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我们开展离任审计工作的时间不长,实践经验不足,在体制、机制、制度建设等方面,还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未被完全认识和准确把握,致使目前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改革和完善的深层次问题:

    一是审计时限紧,被动应战问题比较突出。离任审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操作过程,不仅需要充裕的时间,而且需要配置相当的人力资源。由于干部免、审、任的时间差很小,或未审先任,或审任同步,导致时间仓促。再加之目前审计力量普遍偏少,审计方案中确定的重点范围和内容又要求审深审透,而领导干部一般任职期限都较长,这些单位形成的会计资料繁多,问题情况很复杂,且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新的财务人员对过去的一些经济事 实不甚了解,结果导致对离任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失之于粗、失之于宽。

    二是体制不顺,“走过场”问题比较突出。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然而在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下,各级审计机关的人财物均操控于地方政府,它实质上仅是地方政府的一个内审部门。在这种体制下,有一些审计干部屈从于行政官员权威,淡忘了职业道德。个别审计人员受复杂人际关系和不良风气的影响,拿原则做交易,导致审计结论文不符实, 为被审对象“遮风挡雨”。此类“走过场”的离任审计带来了消极影响和现实危害,造成审计工作深入难、取证难,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监督功能。对上述问题,应采取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制度创新建议审计理论创新。现代监督理论与实践经验证明,在各种监督制约机制中,最有力、最有效、最权威的是自上而下的垂直监督,其他监督是否奏效,都取决于垂直监督机制是否健全强化。国家审计的本质是监督,而监督的效能也同样取决于领导体制上的突破与创新。党的十六大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强化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的高度,赋予 了审计机关更重要的职责。为此,建议国家审计的领导体制应由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尽快向相对垂直的领导体制(即实行人财物省以下垂直领导)转变;离任审计的重点也应向全面评价其是否规范地依法行政、有无重大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浪费、有无因搞“政绩、形象工程”等而造成本级政府或本单位严重负债、有无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有无重大责任事故等方面转变。

    法律法规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审计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现行审计法律法规有些已经跟不上时展步伐。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也需要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适应性调整。除在审计领导体制改革上提供法律支持以外,还应对离任审计工作统筹进行依法规范,由单纯的合法性审计向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兼顾转变;由单纯的低层次财务收支审计向高层次的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转变,并从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实施程序等方面,为离任审计提供适应性较强的法律保障。

    协调机制创新。开展高效能的离任审计必须确定科学的协调机制,即通过相关权力的合理分割,建立权力的制衡和约束机制,从而有效地防止权力的滥用,克服权力异化现象,使权力的运作从属于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必须统筹协调好各有关部门,使离任审计形成整体合力。

    首先,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应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对离任审计的组织领导,提高广大干部认真接受离任审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组织部门作为干部离任审计的牵头单位,应提前向审计部门提供待审对象名单,合理安排免、审、任的时间差,为审计部门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再次,纪检监察机关应向审计机 关提供被审计对象的有关情况,及时调查处理离任审计移交的有关问题。此外,还要健全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报告制度。审计结果报告应同时抄送本级和上级党政有关部门,上级领导机关应区别问题的不同性质,采取相应的查处措施。

    方式方法创新。首先要强化审计工作的“阳光操作”。在干部离任审计过程中,要通过召开座谈会、通报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广泛发动群众,拓展取证渠道;充分利用内审成果和民主理财、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等有关资料,深化离任审计重点,建立并完善审计结果公示制;要重视群众质疑,对群众提出的疑点,应深入调查,辨明真伪,不留盲点。

    其次,要关口前移,将任前、任中、离任审计有效结合。通过任前审计从源头上净化干部队伍;通过任中审计,较好地解决单纯离任审计存在的“马后炮”问题,实现监督的连续性,而且任中审计所积累的审计结论可以直接为离任审计所应用。将此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可有效整合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

    再次,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单位和重点人员,应该推行下审一级和异地交流审计制度,使审计摆脱地方保护和人情干扰,维护离任审计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篇7

(一)离任审计实施难,审计建议难以落实

有些单位接任领导认为离任审计与己关系不大,敷衍了事,要求被审单位提供的资料和文件难以满足,审计调查取证难。离任领导大多任职时间长,少则3-5年左右,多则8-10多年,审计期间跨度大,资料繁多,业务量大,在此期间有关政策及财务、当事人变更频繁,新来人员对过去发生的一些经济事实不清楚,这些都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使其无法深入进行,无法揭示深层次的问题,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也有些企业只看到领导在位时的业绩,对其存在的问题不重视不追究,只是一味让后任去处理,这样导致继任者积极性不高、甚者不理前任的遗留问题也不采取有效措施,听之任之,导致审计结果利用率低,削弱了审计效果,这样审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更有甚者,审计者与被审计者的领导层次不清,往往出现同级审计,或者是被审计人员甚至将变成审计人员上级,使审计人员在离任审计伊始就处于困境,存有顾虑。诸多因素,导致了离任审计实施难,审计建议难以落实。

(二)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内部审计力量薄弱,审计质量缺乏保证

离任审计是一种综合性的业绩评价工作,没有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可以借鉴,而且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财务、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懂工程、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不仅要具备查帐技能,还要具备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但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由会计、审计专业人才担任,对工程及法律知识不够精通或知之甚少,这样就无法胜任离任审计工作。由于专业胜任能力的不足,内审人员往往采取传统的内审方式方法来做离任审计工作,就无法查出深层次的、普遍的、倾向性的问题,也无法对查出的问题进行透彻的、综合性的分析,导致无法发挥离任审计应有的作用,削弱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针对离任审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解决思路

(一)科学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离任者选择不同的审计类型

离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正确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业绩,对其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肯定成绩、找出不足,为组织部门的干部任免与选拔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应该提倡“先审计后离任”的工作模式。但如果对所有的离任者都采取统一模式不仅费时费力也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有必要对不同的离任者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对于转任、调任、升迁的领导干部坚持“先审后离”,让其最大限度的配合审计部门工作,如果真的查出了问题,视问题大小合理进行处理,即可避免干部任用方面的失误也可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并可进一步提高内审部门的威信,提高审计效果、成果。对于辞职、退休或不再安排新的领导岗位的干部可以视情况采取“先审后离”或“先离后审”,这样就可以让继任者尽快投身于工作,避免由于前任离任前无心工作而让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受到影响。

(二)协调内部审计与组织、纪检部门的关系,加强离任审计工作的配合

离任审计要在审计领导干部主持工作期间的重大财务收支、遵守法律法规、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与效果的同时,还要重点审计其对重要资产处置、基建工程建设、重大物资采购等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与实施结果,提出客观评价,增强其责任心和责任感,提高其治企能力。组织部门应将离任审计结论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主要依据,并将审计情况写进考察材料并进行任前公示。纪检监察部门要把审计结果作为干部率先垂范、廉洁自律的重要凭据纳入廉政档案管理。

(三)提高效率,确保离任审计工作的质量

各部门应增强全局观念和宏观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将离任审计引入干部管理与监督之中。组织和纪检部门也要监督审计结果的执行情况,对于审计中查出来的问题,其整改责任均应由现任主要负责人承担,并作为对其考核升迁等的依据。审计方法上要大胆改进,对于管辖单位多,时间跨度长的离任审计,必须采取适当的抽样审计和重点审计。从账户入手,结合座谈、走访等账外调查法,全面真实高效地拿出审计结果;推行“双保证书”制度,即被审计单位或个人签订向组织提供真实资料保证书,审计人员签定审计质量责任保证书,以相互监督和制约。为了降低风险保证审计质量,也可以尝试由多部门联合参加的任中专项审计,这样就有利于解决离任审计时间仓促、工作量大、突击性痕迹突出的缺陷。离任审计还要充分利用内审部门在日常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收集到的资料和外部中介结构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深挖管理层舞弊及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的行为。审计部门还应实行审计公示制度,促使审计人员履行程序,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同时与被审计领导存在利害关系的人员必须申请回避。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力量

篇8

关键词:离任审计;审计风险;审计质量控制;经济责任审计

一、开展离任审计的必要性

1、开展离任审计是深化改革的需要。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不少单位和部门出现了一定的财务收支自主化现象,这就使一部分资金的使用情况脱离了财政监督的视角范围内,出现了不少违规违纪的问题。而开展了离任审计工作,就能够大幅度减少这些不良现象的发展,减少腐败问题的出现,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经济发展环境,实现廉政建设。

2、开展离任审计是改革干部制度的需要。

干部制度的改革是一项重要的问题,具体来说,对干部的离任审计就是在其任职期满或者每次工作调动的时候,对其职权范围内的所有经济活动情况进行审计核查,全面的评价和监督其在工作期间的财务管理工作状况,除此以外要对整个组织单位的人事部门进行核查,以此作为评判干部工作真实情况的有效对照物,从而最大程度上的控制和避免各种人为的失误情况。

3、开展离任审计是离任和接任者的要求。

离任审计工作制度可以作为一项强化领导干部自我约束意识的利器,强化经济责任意识,敦促其在在岗期间最大限度上的尽职尽责,从而有效提高经济管理的业绩,改善其管理水平和能力。对任何寻求短期内的钻空子和弄虚作假行为务必要严格控制,有效控制任何弄虚作假以及权力寻租情况,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杜绝那些无故受到恶意诽谤和诽谤,有效纠正错误舆论,从而帮助广大群众明辨曲直。

二、作好离任审计工作的建议

1、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强离任审计工作的宣传,使全单位上下共同重视起来这份工作,各级领导也要以身作则,从自己抓起,择选出有力的离任审计人员。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歪,只有领导真正重视并落实起这项工作来,才能使这项工作在执行力的带动下完美的履行开来。另外,离任审计人员也应该从自身素质的提高这项任务开始做起,加强审计业务培训工作,最大限度的执行实地审计,把学到的理论与工作实践中完美的融合。

2、处理好先离后审与先审后离的关系,是作好离任审计工作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总的原则是坚持任前审计,先审后离或一审计二离任三使用,这是干部考核及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程序,也是离任审计评价活动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我们实际工作还存在着大量的先离后审,或者干脆不进行离任审计的现象。尤其是对已提拔到领导岗位的干部实施离任审计,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由于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不仅难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而且有走过场的嫌疑,影响了审计部门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因此有必要把任前审计同拟任干部的任前公示结合起来,使审计结论通过公示充分体现监督和制约作用。

3、处理好日常审计和离任审计的关系,是做好离任审计工作的关键。由于离任审计区间长,难度大,工作量也大,为了更好的完成离任审计任务,有必要把离任审计和日常的审计活动结合起来,做到资源共享,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尤其是对于那些任职时间很长的离任领导,更是要充分利用日常审计过程中积累的财务信息和资料。这样,在离任审计时就可以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平时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进行重点审计,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加强离任审计的权威性,使离任审计真正成为干部使用和干部监督的重要依据,这是搞好离任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要切实做到这一点,就要进一步加大审计结果的运用和对违法违纪行为的追究力度。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任何过程都是为结果服务的。我们做任何工作也是这样,如果工作的结论在实践中得不到落实,那这项工作就是毫无价值的。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几乎每次发现的问题都是大同小异的,这是为什么呢?合理的解释就是每次检查的处理意见并没有在被检查单位那里得到重视,并没有进行认真的整改。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局面,一方面广大审计人员付出很多劳动,去加班加点的工作,而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对查出的问题听之任之,没有根据审计结论认真纠正错误,使本来很严肃的审计结论流于形式。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现状,首先必须建立一整套系统内部控制制度,赋予审计人员更大的权限;其次审计部门要将干部离任审计结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别报送同级党组、行政领导,把处理结果记入干部的廉政档案,组织部门将审计结果归入干部实绩考核记录;第三、对于违法违纪资金和各种不合理开支等问题,除限期整改外,计财部门应根据监察部门的意见从其月拨经费中直接扣除;第四、开展离任审计的后续审计工作。对于在离任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处理意见,监察部门应通过后续审计检验审计结果,监督部门领导认真整改,切实执行审计处理意见。

三、结语

各单位领导干部任期届满,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关通过对于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审计,分清领导干部本人应当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了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专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饱值增值情况,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以及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各单位经营管理部门和监察机关、纠风办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监督检查和工作指导的力度。

参考文献:

[1] 董博光. 建立离任审计制度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J]. 辽宁财税, 1997,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