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金融危机的由来8篇

时间:2023-08-06 09:01: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金融危机的由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融危机的由来

篇1

而作为金融领域自由主义的重要措施,金融自由化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备受责难。金融自由化通过降低金融领域的政府控制,更多的引入市场行为和市场竞争,但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以及金融监管的滞后,造成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以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严重分离。因此国内的许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纷纷建言应该慎重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认为正是基于严格的金融控制,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才没有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因此应该继续推进金融约束政策,加强政府对于金融部门的严格控制。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的金融业存在的问题不同于美国金融业存在的问题,美国金融业的问题是创新过度,监管滞后,而中国的情况是金融创新不足,仍然存在金融抑制。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之下,中国金融发展的相对滞后仍然是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和矛盾,因此必须积极稳妥推进金融深化,完善金融市场的定价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保证金融市场的高效率运行,形成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格局。

宋则认为中国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不是由于“市场惹祸”,调控弱化。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源于中国由来已久、颇具传统的拒绝市场、排斥市场的力量,压抑了市场体系的正常发育,造成“市场变异”。而所谓市场变异就是指市场体系在尚未健全、处于发育成长过程中不断衍生的蜕变和异化。

世界各国在面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时,都有一个因势利导地转换发展模式的问题。美国等发达国家要转变其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俄罗斯等资源能源富集国家要转变其“资源密集型发展模式”,印度等国家要转变其“服务外包型经济模式”。与之相比较,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更为紧迫。在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如何利用金融体系合理配置资源,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是当前改革的核心和重点。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我们深刻认识到,适当的政府干预对于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及时纠正市场缺陷、防范各类风险是非常必要的;在市场需求不足、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意愿减弱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增加政府公共支出来拉动经济增长,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但这也只能是一个应急措施,最终扩大内需还是要靠激发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利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客观上形成的倒逼机制,抓紧时机推出有利于促进进一步发展的改革措施。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制约扩大社会需求的体制性、机制,通过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来扩大内需。

在培育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过程中,必须高度警惕滋生出来的市场变异,必须防止这种市场变异条件下的“伪市场调节”。背景复杂、行为方式奇特的制度性、机制性的市场变异是目前中国种种不和谐的总根源。面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国的根本选择在于坚定不移的推进中央决策的市场化改革进程。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划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建立起高效、有序、健康运转的市场体系,也是改革攻坚阶段的主攻方向。

篇2

“公元2006,岁次丙戌年,谛诺山下,雁栖湖边的一个酒吧,几个梦想者,喝着啤酒,看着世界杯,勾画着自己的创业投资人生之旅。……”这充满诗意的“谛诺之约”就是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东方富海)的由来。

同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一起立下这“谛诺之约”的,还有与他一起从深圳创新投出来的程厚博、梅健,以及从深圳高特佳投资集团出来的周绍军等。“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成功着陆,也打通了中小板上市的命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中小板成功上市,加上2006年底有限合伙法的修订,令我们非常有信心自己创建一个有限合伙形式的基金,因此,才有了‘谛诺之约’。”陈玮娓娓道出当时建立东方富海的初衷。次年成立的东方富海首期募集了9亿元,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有限合伙制创投。其LP主要来自境内的民营企业家,东方富海基金的募集也成为了当时民营资本进入私募股权的标志性事件。“目前为止,东方富海共管理两期人民币基金,共计17亿元。实现3家IPO退出,另外还有3家以其他方式退出,今年预计还有3家上市,东方富海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里取得这样的成绩还是非常令我们满意的。”陈玮说。

2007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金融危机面前,少有幸存者。作为行业内“老经验、新公司”的组合,虽然东方富海没有遭受私募股权行业的大起大落,但在短短3年多的发展中也经历了不小的考验。

“2008年10,9至2009年4月,我们一个项目都没有投。”陈玮说,“当时谁也看不清楚形式如何,我们预测GP、LP的链条可能会出现问题,所以就把整个投资节奏放缓了。”

东方富海的LP一半来自房地产行业。金融危机时,房地长的日子不好过,那么作为采取承诺制的东方富海,其2009年初开始的第三期招款(Capital Call)就成为了东方富海的分水岭。这也是东方富海在长达半年时间里没有投资一个项目的主要原因。庆幸东方富海的LP们没有失约,东方富海的第三次招款成功完成,让以陈玮为首的主管团队吃了一粒定心丸,也令他们开始认真思考在金融危机时期投资策略的调整。

篇3

博森先生的新著以其前瞻的智慧加外科手术般的解析,对这次金融危机做了一次全景的多维扫描。作者在本书中所提出的一些建议,对中国金融监管机制的建立与改革有着直接的相关性。

作者指出,在日益明显的保护主义倾向抬头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工业经济大国政府如何采取措施歧视外国公司以保护其本土工业。当世界经济处于危机时期,我们应以各国现有税率水平为基础,在WTO范围内重开谈判,从而阻止这一貌似合法但危害甚大的做法。

诚然,此书中的许多提法,在加以修正完善后可以适用于今日中国的金融系统,但此书主要还是针对美国金融系统的改革所著。例如,博森先生提到,资产证券化有许多潜在的好处。然而,针对此中的种种滥用行为,作者提出了对资产证券化过程改革的种种建议。中国金融系统的几家监管机构正在制定贷款证券化的相关规定,相信这些建议对我们应有参考价值。

针对美国各大银行的董事会,博森也提出了强有力的批评。他指出,这些董事会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表面上并无可挑剔;然而,对于银行给他们带来的风险,通常一无所知,却批准通过了一项项高额的业绩分红,而这些所谓的业绩常常在分完奖金后就迅速蒸发了。为此,博森先生提出了一个新的董事会模式―这是一个由金融专家们组成的专业团队,每个月中用几天时间来专门监督银行的业务。

事实上,中国证监会关于公司治理方面的一些规定,正与博森书中的建议相吻合。例如,对任一特定个人所允许担任的上市公司董事职位的个数予以严格限制,以图保证其在上市公司董事职位上所花费的时间。问题只是监管机构的干预到底应止于何处,既不越俎代庖,又可有效地防止人浮于事、公司治理徒有其名。

这是本务实的而非纯理想化的书。正如博森所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金融系统的建立是应该从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角度来考虑。每一个金融系统都是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的结合体,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将私有制激励和公共监管有效地结合,才能为特定国家在特定时间实现最好的金融产出。

篇4

摘要:眼下金融危机海啸席卷全球,国内部分地区的企业出现了规模化亏损、破产、倒闭的现象。尤其是中小型制造类企业,由于市场需求的减弱,经济全局不景气,导致退单增多、销售渠道紧缩。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传统产业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小,如何顺利度过金融危机“寒冬”,或者能够在此间“大浪淘金”,成为摆在众多企业案头的一道难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企业;渡过难关

1前言

我以为今年下半年美国“突然”爆发的金融风暴,其实由来已久(06年春季美房市售价止涨转跌即已现先兆),其本质就是远远超出银行承受能力的信贷投资和消费的失败导致大规模的金融资金链的断裂。两年前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终于升级为金融风暴,甚至有说法称之为金融海啸,华尔街金融风暴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减缓中国的经济增长。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步伐已然放慢,美国此次的金融风暴只会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金融风暴引起美国股指暴跌。郭田勇说:“我们讲输入型通货膨胀,其实经济衰退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输入性,因为美国是全球最大经济体,它对各个国家的商品、投资等方面的需求量都会非常大,所以美国经济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全球或者许多主要国家的经济出现下滑或者经济出现衰退。”

金融危机对所有的企业都是一个坎儿。面临困难的时候,很多企业都想到要提升工作效率,采用更为精准、先进的营销手段,互联网和搜索引擎就让这一目标成为可见的现实。从另外一个积极的角度来看,它让中国的企业被迫改变粗放型经营方式,向产业链的高端转移和发展,对中国的产业链也是一次升级“良机”。如何使中国企业度过难关,笔者借此浅谈分析。

2互联网改变现状

网络改变了生活,是由于它让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可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把他们的企业,甚至个人的信息放在网上,如果在网上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外界就便捷地了解了这家企业。新华社在播发的新闻中透露,百度已经在全国启动为50万家客户免费建设网站、优化网站内容的服务,帮助他们利用互联网更好地与市场衔接。

企业的产品可以借助互联网卖出去,这是电子商务近几年发展带给很多企业的启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一意义无疑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百度为50万家企业优化网站,帮助他们更好的利用互联网,这50万家中小企业对于稳定中国经济市场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现在还未可知,但是如果更多的企业能加入这一行列,那么无疑将产生积极影响。互联网和搜索引擎让企业更为容易的突破地域、资金等各方面的限制,将自己的产品推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从互联网搜索上寻找商机,在金融危机中也成为企业拓展商务的有效途径。

3分析自己的产品地位和细分市场

严峻的市场同样也传递了另一个令人欣慰的信息,那就是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表现出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他们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仍然保持了上扬的发展态势。从消费的角度来讲,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并在去年首超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根据去年的国家统计公报,过去5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分别是9.1%、13.3%、12.9%、13.7%和16.8%,从今年前8个月的数据来看,中国的消费仍将处于快速增长当中。确定目前情况下的盈利和持平模式,产品组合,确定目标。

3.1制定细分市场销售策略,重点围绕两个字“抢”“找”。

企业的营销部门发挥营销团队和经销渠道的力量,首先落实一个“抢”字。利用一切可能的促销手段,在细分市场里的工作做足。巡展、寻访要体现一个“找”字。活动和感知再加上实惠是有效的手段。守在店里,不如走走。做竞争对手的渠道工作。社区展示活动等,就看你的细分和你的策划了。基于规模制定品牌战略大量中小企业决策者认为,自己的企业规模不够大,不需要做品牌。这当然是错误的。因为企业规模的大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3.2虚实结合,开辟新型营销渠道。

现在就是发挥自己的时候,做竞争对手的渠道工作。基于规模制定品牌战略大量中小企业决策者认为,自己的企业规模不够大,不需要做品牌。这当然是错误的。因为企业规模的大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比如,对于一般的乡村来说,销售额在1000万元的企业就是大企业了,但是相对于整个世界来说,1000万元的企业只能算是一个小企业。也就是说,企业的规模需要结合具体的地理环境及行业环境等来评判。一言概之,就是做品牌必须根据企业的综合实力,切不可不顾实际地采取拔苗助长似的品牌策略。

3.3加大概念营销的突破。

不可小视家庭学生成员的决定性,推出适合学生的概念配置:色彩、E时代、路途学习机(可在路途象听收音一样的储存播放系统)等。简单的调整一下营销队伍,短暂提升销售激情,特别是利用试工的名义招部分新人,充实到前段销售队伍中去,做经销商的驻点促销员等。

4转变观念,践行“一分钱做品牌”

一些企业之所以很难度过这次危机,关键还是规模小。不少企业以前都是滚动发展,基本上都是孤军奋战,缺乏金融界的支持。对于一向“谁都希望当老大”的中小企业来说,要度过这次难关,关键是要善于扩大自己的规模,注重产权合并。过去有些企业本身就可能需要上台阶,也需要转变增长方式。现在这个时候中小企业向高端转型“可能恰恰是一个机会”。因为高端企业这时候也很难受,这个时候往高端走,比市场好的时候向高端走要容易,成本相对来说较低。其实,“一分钱做品牌”的核心观点是:只要找到适合的品牌策略,中小企业能够以超低成本来塑造强势品牌,甚至不需额外花钱也可以逐步塑造品牌,就像依靠网络迅速走红的名人。永不言弃,持之以恒做品牌塑造一个强势品牌要比引进一台先进设备困难得多,它需要时间,需要持之以恒,但企业决策者首先必须深谋远虑。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掌控市场主动权,推动企业的发展,逐步成就一个卓越品牌。事实上,任何一家大企业的成长壮大无不与其品牌建设有着紧密的关系。

总之,中国企业目前应该加大本土市场的推广力度也可能遭遇购买力不足的难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降低,对价格的敏感度增高。尽管如此,还是要紧抓本土市场,随着产品质量上升,企业创新能力应当增强,本土市场还是很有机会。

参考文献

篇5

这段话是《金融之王:毁了世界的银行家(Lords of Finance:the Bankers who broke the world)》一书中的第四部分――“史无前例的大萧条来了”的开篇引语。

用词有点炫,但内中的逻辑也引人深思。

故事的主人公是英美德法四国的央行行长,书里讲述一战后,一系列重大金融货币决策以及这些央行行长们的人生。例如,他们如何根据巴黎和会的安排,重建金融体系,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那场世界性的“大萧条”等故事。这些行长不少盲目自信,最终饮恨沙场,把世界推入金融危机的深渊。

著者为利雅卡特?艾哈迈德(Liaquat Ahamed),拥有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学位,从事投资工作20多年。他历时4年创作完成此书,从简历看,此人曾任世界银行投行部主管,现为洛克-克里克集团(Rock Creek Group) 和罗哈廷集团(Rohatyn Group)等对冲基金的投资顾问,也是美国阿斯彭保险公司董事和布鲁金斯学会理事。书中对几位中央银行家的批评和对“大萧条”的系统回顾,成为对当前金融危机的重要反思和借鉴。

掌握金融体系五个基本环节

金融很深奥,看懂此书并非易事。

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天津市市长、现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的戴相龙因故在写序言时,首先作了一番金融体系的普及。

其实,只要掌握金融运行的五个基本环节,就能较快地了解金融,也有利于分析书中四位中央银行行长的功过。

简而言之,金融体系由货币、经营和管理货币的企业、金融市场、调控货币供应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组成。

这五个环节,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从金融史的角度看,西方成立中央银行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政府融资,调控货币发行,办理票据清算,履行商业银行最终贷款人并对金融企业实行监管。一战前,只有美、英、法、德、日等少数发达国家建立了中央银行制度。

1920年,在布鲁塞尔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国际金融会议,建议各国建立中央银行,并由中央银行集中货币发行,以控制货币发行和稳定币值。从1921年至1942年,新成立的中央银行有43家,世界上主要国家差不多都在这一时期建立了中央银行。

此后,中央银行的职能得到进一步拓展,逐步被赋予了“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的主要职能,在经济宏观调控和稳定金融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部门。

利雅卡特?艾哈迈德认为,从巴黎和会开始,错误的战争赔款安排导致了德、法、英等国向美国欠下巨额债务,在全球金融体系中产生了巨大的断层,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伏笔。

更大的错误在于,当时的中央银行家们,在世界黄金分配严重失衡和经济总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错误地推动并重建了金本位制。在黄金供给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金本位制失去了自动调节经济的功能,为了维护英格兰银行的核心地位,这些金融大亨们又错误地下调美元利率,滥发纸币,提高税负,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最终引发了美国股市泡沫。

最终,在1929年10月的最后一周,股市泡沫破灭,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并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国际信贷紧缩的结果使得德国和其他国家陷入衰退;另一方面则重创了美国经济。

尽管当时这些央行行长们仍然具有不小的影响力,但因受金本位制度的束缚也无能为力,随着美元的下跌,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将金融市场的危机延伸到全世界的经济体系中。幸好,当时的凯恩斯独具慧眼,其独树一帜的经济思想也被用于拯救“大萧条”的努力,这与那些金融大亨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金融史教训极少被吸取

一个有意思的反差是,90多年以后的今天,人们很难想象两次世界大战中间的时期,书中的四位央行行长有多大的权力和威望,他们的名字甚至连现在的金融专家也很少耳闻。但在当时,以英格兰为首的几个主要中央银行被称为“堡垒中的堡垒”,而这几家央行的行长们则被称为“世界最孤高排外的俱乐部”和“无形帝国的君主”。

他们担当着一战后重建世界金融体系的重任,其任何决策都足以影响当时的整个世界。可以说,他们的故事,就是主导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有代表性的音符之一。

另一个更富戏剧性的笑点是,虽然说“知史可以鉴今”、“读史能够明智”,但金融市场,市场波动的历史还是告诉我们,人们很少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在此书译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看来,纵观金融市场起起落落的历程,金融市场的有趣之处在于,每一次身处市场大起大落的人们,往往会找出不同的理由来强调“这一次大牛市是不同的”,但是泡沫破灭之后,却残酷地发现,其实每一次的危机,从形成机理、到演进过程,乃至不同机构和人物的表现,都异常相似。

仅仅就在最近20多年时间里,就发生了日本房地产泡沫、南美债务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债务危机、互联网泡沫及2008年金融海啸等一系列金融危机。

篇6

地缘冲突加剧正成为全球发展的一种“内生趋势”。尽管“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国际关系建设的主题,但不容忽视的是,冷战结束之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并未趋向稳定。地缘政治冲突的愈发频繁和激烈,对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金融市场运行造成了巨大冲击。

从根本上分析,后冷战时代地缘冲突的常态化具有内在的客观必然性,是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趋势。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经济角度看,受全球经济增长长期中枢不断下降、经济发展差异性短期加大的影响,全球经济利益争夺渐趋激烈,为政治对抗的加剧埋下了隐患。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以十年为一个阶段,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呈渐次下降态势。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短期经济损失,也对潜在增长水平造成了长期冲击,2008~2011年金融危机期间,全球经济增速降至1.55%。

长期增长中枢的下降既是整体趋势,也是普遍现象。IMF数据显示,2008~2013年,“金砖五国”的年均经济增速都明显低于2000~2007年的阶段水平,中国和南非甚至低于1980~1989年的阶段水平。

金融危机不仅加大了全球经济增长长期中枢下移的程度,还带来了经济发展差异性加大的短期影响。

根据IMF统计的187个国家1980~2012年经济增长率的数据,全球经济增长的结构差异性经历了先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阶段性反复。1980~1989年,187个国家经济增速的标准差为5.9%;1990~1999年升至6.86%;2000~2007年降至4.77%;2008~2012年再度回升至5.57%。其中,2011和2012年,187个国家经济增速的标准差分别为6.09%和8.17%,创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高水平。

在全球经济增长长期中枢下移、增长差异性短期加大的背景下,各国基于本国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加大了经济政策的内视性。并采取大量经济、金融、政治和外交手段,争夺日益稀少的经济资源和经济利益,地缘政治动荡由此加剧。

另一方面,从文明角度看,伴随着冷战后多极和多文明世界格局的形成,文明差异和对抗引致的地缘冲突更趋频繁和复杂。正如亨廷顿在其名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所言:“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全球政治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明的。”

冷战的结束带来了短暂的“和谐错觉”,但接下来的事实表明,多极世界伴随着更多类型和更高频率的文明对抗和地缘冲突。七八个主要文明在哲学假定、基本价值、社会关系、习俗以及全面的生活观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而遍及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宗教复兴则在不断加强这些文化差异。

可以说,这七八个主要文明间的冲突,既由来已久,又不断更新,“文明之间及其核心国家的关系常常是自相矛盾的。”例如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结盟和对抗的需求既同时存在,又不断变化。

更重要的是,随着人口流动和文明发展,文明之间的力量正渐趋均衡,这使得文明间的对抗变得难分高下,文明间冲突和地缘政治动荡则由此具有了长期化、常态化的特征。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经济和社会信息及政策分析部的数据,2010年,西方文明控制下的世界人口份额从1900年的44.3%降至11.5%,东正教文明从8.5%降至5.4%,日本文明从3.5%降至1.5%;非洲文明控制下的世界人口份额则从1900年的0.4%升至11.7%,中华文明从19.3%升至22.3%,印度文明从0.3%升至17.1%,伊斯兰文明从4.2%升至17.9%,拉丁美洲文明从3.2%升至10.3%。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 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一、金融危机中的会计准则

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银行家和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加剧金融市场动荡的罪魁祸首,强烈要求修改会计准则。虽然会计界断然否认这一指责,但在巨大的压力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不得不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

2008年10月10日,FASB了针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的修订稿,明确说明公允价值应当反映正常交易,当相关市场可观察数据无法获得时,可以使用管理层关于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风险调整的假设,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可以对部分流动性较低的资产以高于这些资产当前市价的水平进行定价,减少亏损数额;10月13日,IASB了对《国际会计准则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的修订稿,允许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对某些原归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类别的非衍生证券进行重分类,并规定这一调整可追溯到2008年7月1日,这代表9月和10月由于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给银行机构带来的巨额亏损可以不在财务报告中体现;2009年3月5日,IASB了《增进金融工具的披露(对IFRS7的修订)》,要求增强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流动性风险的披露; 2009年4月9日,FASB正式公布修改后的市价入账会计准则,新的准则解释了在市场不活跃时企业如何按市值对金融产品进行计量。

对会计准则的修订,是多方妥协的结果。IASB和FASB在没有放弃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前提下,对会计准则做了修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从公允价值之争到修订会计准则相关内容,还是可以引起我们一些思考的,如金融危机中的会计准则为何饱受指责?会计准则的修订过程反映出哪些问题?

二、会计准则为何饱受指责

纵观历史,似乎每次危机的到来都使会计准则成为众矢之的,引起会计准则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 ,证明了放任自流的会计实务是不可行的,要求建立一套规范或标准来约束自由放任的会计实务;20世纪80年代美国爆发的银行及储蓄机构和贷款危机中,暴露出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性,各方强烈要求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52号、80号和107号应运而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会计实务的发展令会计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的缺陷在危机中得以充分暴露,客观上要求对理论进行改革或完善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如何在非有效市场中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是摆在会计学界面前的一个新问题。基于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2008年9月30日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了指导意见,允许在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金融资产公允价值。2009年6月10日,法国财长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表示,IASB将在2009年底前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而对执行情况的审查结论必然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可见,会计准则是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二)危机中的会计准则常扮演“替罪羊”角色

从根本上说,这次金融危机并不是由公允价值会计所引起的,金融界制造了房地产泡沫,并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法放大金融资产泡沫,导致了金融危机。2008年11月召开的G20华盛顿峰会对金融危机的根源做出下列表述:“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资本流动性日益增长并且此前10年保持着长期稳定性,市场参与者过度追逐高收益,缺乏风险评估和未能履行相应责任。同时,脆弱的保险业标准、不健全的风险管理行为、日益复杂和不透明的金融产品以及由此引发的过度影响,最终产生了体系的脆弱性。”而随后召开的G20伦敦峰会重申了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金融业的重大衰退以及金融监管措施的重大失误。可见,无论是华盛顿峰会还是伦敦峰会都没有将公允价值列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从某种程度上说,国会议员和银行家掀起的公允价值之争意在将公众的视线转向会计领域,转嫁自身责任。另一方面,会计准则本身亦具备扮演“替罪羊”角色的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越来越广,他们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会计信息已经成为判断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依据。由于现实中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会计人员大量运用主观判断选择会计方法,而任何一种会计方法都会存在某种程度的缺陷,会计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经济业务进行真实和客观的反映值得商榷。当危机来临,大量企业倒闭,信息使用者最先想到的是会计信息为什么没有及时预告企业存在的风险,而规范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对此又难以拿出充分的证据解除自身责任。因此,在外部环境和自身特点的双重作用下,会计准则难免成为“替罪羊”。

三、会计准则修改体现的意义

(一)准则制定者在“技术规范观”和“经济后果观”之间的权衡

理论界对会计准则的性质一般有“技术规范观”和“经济后果观”两种观点。“技术规范观”强调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规范,其必须是“有序、系统、内在一致,应能与可观察的客观现实相吻合;它们应该是不受个人所左右的、无偏见的。”(Paton and Littleton ,1940)“经济后果观”是指在不同的会计准则约束下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不同的会计信息将导致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同。作为一种纯粹的技术规范,理论上会计准则能够达到“有序、系统、内在一致”的境地,但因经济后果的存在,利益相关者为了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要对准则的制定过程加以干涉,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被采纳的往往不是最具公允经济后果的会计准则。只考虑会计准则技术层面,忽视经济后果,准则的制定机构必须要承受来自各利益群体的压力,在实施效果上也会大打折扣;而过分考虑经济后果,忽略对准则本身的质量要求,由此生成的会计信息能否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将遭受质疑。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必然是准则制定者在技术规范和经济后果之间进行的艰难权衡。这可以从2008年12月30日美国证监会向国会提交的一份关于公允价值的报告中窥见端倪。该报告明确反对废除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但是提出了一些调整建议。一方面,从技术层面上说公允价值仍然是对金融工具计量最有效的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准则没有对非活跃市场中公允价值计量作出相关规定,金融机构在市场价格已不能反映资产真实价值的情况下依然采用“逐市计价”原则,导致财务报表上资产大幅度减计,产生巨额亏损,致使诸如贝尔斯登、美林证券和雷曼兄弟等金融机构相继倒闭,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此外,从发展趋势看,准则制定者为了权衡两者关系,倾向于由表内反映改为表外披露,改变表内反映的程度,加大披露力度,使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要,但是会计信息本身仍以反映经济业务实质为目标。如IASB的《增进金融工具的披露(对IFRS7的修订)》,要求增强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流动性风险的披露,以及在此基础上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对财务报告准则第29号――〈改善金融工具披露〉的修订》,均反映了这一趋势。

(二)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政治过程

“经济后果直接导致了准则制定的最后一个标准,即政治色彩。”如前所述,由于经济后果的存在,利益相关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要对准则的制定过程进行干涉,准则的制定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各利益群体博弈的过程。因此,讨价还价、偏向于强势集团,这些都对最终的准则形成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葛家澍,1996)。从制定者的角度看,准则的制定就是协调各方利益冲突的过程。由于各利益相关方在经济利益上存在着固有矛盾,如何在这些关系中达到微妙的平衡,是摆在准则制定者面前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这次金融海啸中,从公允价值之争到准则制定机构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都体现出了政治色彩。2008年10月1日,60多名议员联名致信SEC,强烈要求立即停止公允价值计量。2008年10月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投票通过修改后的7 000亿美元金融救援计划,该法案却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设置了特殊条款――要求SEC在2009年1月20日前提交相关的调查报告,此后国会有权根据调查报告投票决定是否中止该会计准则。2008年12月30日,SEC向国会提交的关于公允价值的报告明确表示公允价值不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但是提出了一些调整建议。此后,作为银行界和会计界代表的美国独立银行家协会(IBA)和FASB均未作出表态,公允价值之争暂告一段落。2009年4月2日召开的G20伦敦峰会提出加强金融监管,呼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尽快与监管机构进行合作,改进资产估计和准备金标准。在此之后,欧盟委员会(EC)、法国及德国纷纷向IASB施压,要求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有关资产减值的内容进行“松绑”。对此,IASB迫于各方压力,宣称要在2009年晚些时候修改会计准则。至于政治压力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这可以从金融危机咨询小组主席暨SEC前任委员Harvey Goldschmid的话语中窥见一斑,他说:“两大会计准则制定者所承受的政治压力远大于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压力,尤其是对IASB而言,这关乎国际会计准则的生死存亡。”

总之,会计准则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依然没有逃脱被指责的命运。面对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准则的制定者最终选择了折衷退让,给予金融机构更多的自由来选择计价方法。然而会计界人士对修改准则后的前景依然担忧,正如更换温度计无法改变温度(低或高)一样,迫于压力修改的会计准则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缓和华尔街危机,问题的答案可以从以下事实中窥见端倪。2009年4月上旬,FASB宣布了三项对市价入账会计准则的修改决定,以完善公允价值使用指引和信息披露要求。该修改决定最早可于2009年3月15日的季报中执行。之后公布的2009年一季度业绩显示,美国核心金融机构大部分扭转亏损局面,开始盈利,但其股价不升反跌,核心资产质量下降已成定局。这表明会计准则并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因此,修改会计准则自然也不是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会计改革的效果还须拭目以待。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从会计准则的性质看会计准则的制定[J].会计研究,1996年第2期.

[2]崔学刚,岳虹.会计政策经济后果:产生路径与应对策略――基于“华泰财险”兴衰案的分析[J].会计研究,2006年第2期.

[3]李桂荣.会计准则的性质基本质量要求及其在企业契约中的作用――利益相关者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07第3期.

篇8

[关键词] 次贷危机 名词 翻译

一、引言

自2007年延续至今的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波及欧洲各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并且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连带效应,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也不能幸免。中国随着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依存度不断加深,因此,这次受到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的各种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蔓延等发展阶段以及危机的背景、原因、影响等都做了大量及时、全面的报道。同时,众多学者专家也对金融危机的相关专题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出版了大量论文和专著。这无疑是一个将相对专业的金融知识普及化、大众化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此次金融危机涉及的重要机构、概念、产品等名词的英译汉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创新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界的一个显著特点,相应的新名词也大量涌现。而要翻译这些新词、新术语,也要有创新精神。下面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创新在金融危机新名词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创新的过程中,还有个的现象。有些名词开始有不同的翻译法,经过运用过程中的优胜劣汰而达成了共识,其中简便易懂、雅俗共赏的译法被广泛接受,固定下来。还有一些名词则仍未完成这一过程,至今仍存在不同的译法,究竟哪种译法更佳,仍在探讨中。这一现象恰恰证明了专用名词的翻译并非易事,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二、译法已经统一的重要名词

1.次贷危机:陌生到熟悉的核心概念

在演变成一次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全面金融危机之前,这次危机被叫做次贷危机。而次贷正是这次危机的一个关键词,它从一个让人感到生疏的概念变成了一个常用词,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改进和简化翻译的过程。

次贷的英语概念是subprime mortgage loan。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之对应的自然是prime mortgage,称为优质贷款,优质贷款的对象是收入稳定,负债合理,信用等级高的优质客户。相对于prime mortgage而言,subprime mortgage的客户则是收入不稳定、负债较重、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实际上,subprime一词本身就是一个新词,几乎无法在任何现有的词典查到,这一概念是美国与房地产有关的金融市场创新的产物,prime一词的词义之一是最好的,而sub这一前缀的意思是次级的,因此subprime mortgage loan可以翻译成次级抵押贷款或次级按揭贷款。subprime mortgage crisis就翻译成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而为了简便,就简化成次贷危机。

2.房利美和房地美:音译与意译的完美结合

房利美和房地美是两家受到美国政府支持的房屋抵押贷款非银行金融服务机构。其中,房利美成立于1938年,房地美成立于1970年,这两家拥有数十年历史和特殊地位的公司,在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也非常引人注目。因此,它们的大名频频出现在关注金融危机的人们视野当中,它们的名称由来和汉语译名耐人寻味。

房利美的全称是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翻译成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地美的全称是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翻译成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的英语全名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以首字母缩写为FNMA,如果将4个字母逐一念出仍然繁琐拗口,因此,倾向简化语言的美国人在辅音字母中加了原音,就把这一首字母缩写简化名异化成Fannie Mae。同理,房地美的全称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也简化成Freddie Mac。

按照标准的意译方法,Fannie Mae应该翻译成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按照音译的方法,可以翻译成范尼梅公司,这两种译法都有其缺陷,前者过于冗长,后者反映不出公司的特点,而房利美这一译法则结合了音译与意译的优点,房利美的中文发音与Fannie Mae的英语发音非常契合,同时,“房”字反映了该公司的业务范围与房地产有关,同时,“利”字的字义有“利于”一义,也符合该公司促进房地产发展的作用这一隐含意义,而“美”字赋予该名称以美好的联想,符合取名的原则。同样,Freddie Mac也曾先后被译成弗雷德马克、弗雷迪马克公司等,与房地美一名相去甚远。曾经也有人将Freddie Mac译成房迪美,显然,房地美更接近该公司的本质,因此,房地美这一译法被固定下来,得到普遍的采用。房利美和房地美是音译与意译结合的完美典范,也是译者创新性的一个极佳见证。

同时,因为两家公司的性质和业务范围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说是两家姊妹公司,经常被同时提及,都翻译成以“房”字开头的名称,方便了后来“两房”一词的产生。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和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演化成了“两房”,这充分说明了语言的创造性。

3.止赎权:简化到极致

Foreclosure是应用于房地产金融领域的一个法律名词,Merriam 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给的解释是:a legal proceeding that bars or extinguishes a mortgagor’s right of redeeming a mortgaged estate.这个解释比较专业,不易理解。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给的解释比较浅显易懂,是对动词foreclose的解释:if a bank forecloses, it takes away someone's property because they have failed to pay back the money that they borrowed from the bank to buy it.用通俗的话解释一下,如果购房者向银行借款购房,并将所购住房抵押给银行,一旦购房者没有按照约定还贷,达到了合同中规定的期限和金额,银行将成为该住房的所有人,而原购房者则无权赎回房屋的所有权。这一概念还是比较复杂的,因此也给翻译提出了一个难题。《新英汉词典》给出的翻译是丧失赎取权。其他出现过的译法还有:丧失抵押品赎回权、取消赎回权、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了结抵押(抵押权人按规定拍卖抵押物以受偿)。这些译法都比较准确地表达了原来英语概念的内涵,但是如果一个概念经常被提及,成为一个常用概念,则以简略为佳,上述译法中要数“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最能准确全面表达愿意,但是它却有九个字之多,放在一个句子当中,就比较拗口拖沓。例如,A wave of foreclosures is damping consumer spending.如果翻译成“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激增正在遏制消费者的支出”就有些头重脚轻。因此,应该将这一概念简化,其中“赎”字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赎取还是赎回,这是一个关键字,那么是“失赎权”还是“停赎权”,最后换了一个字,“止赎权”一词逐渐被广为接受,得到普遍采用。这一用法基本已经简化到极致,一共3字,如果要找到两个字的译法,就省略掉“权”字,简化成“止赎”,但是,有些场合也不宜简化,还是要用“止赎权”一词。

三、译法尚待统一的重要名词

1.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引人注目的房利美和房地美是不同于普通金融公司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特殊性在于它们有联邦政府做坚强后盾,用专用表达法就是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简称GSE)。而正是这一概念中的sponsor一词给翻译带来了困惑。Sponsor做动词用有多个意思,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给出的解释中主要有两条接近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中的意思,一是“to give money to a sports event, theatre, institution etc, especially in exchange for the right to advertise”;二是“ to agree to help someone or be responsible for what they do”。那么,政府究竟可以给“两房”什么样的支持呢?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所谓的government sponsor就是一种“implicit guarantee”,也就是一种隐性的担保,投资人认为,这两家公司有联邦政府作为担保人,担保偿还其债务。虽然房利美最初是由美国联邦政府于1938年创立,但是后来在1968年改制成私有公司。房地美于1970年由联邦政府批准成立,1989年成为与房利美非常类似的私有公司。目前,房利美和房地美都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两家公司并非国有企业,政府在一般情况下不干预其经营,只有在两家公司出现经营困难时,政府才会出手相救。从这一意义出发,GSE翻译成政府担保企业比较合适,但这一译法并不多见(雷曜,2008:10),其他的译法有政府赞助企业,政府资助企业,政府支持企业,或政府扶持企业,政府发起企业等。所以,GSE的译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以达到统一。本文作者根据以上分析主张采用“政府担保企业”这一译法。

2.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也是本次危机中经常被提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目前出现的译法有按揭支持证券,抵押支持证券,以按揭贷款做抵押的证券,房屋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等。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译法呢?它的实质是什么呢?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是asset backed securities的一种。Asset backed securities可以翻译成资产抵押证券,是指发行人以特定的资产组合为抵押发行的债务证券(常巍,薛誉华,2009:17)。这种特定的资产通常是规模小、流动性弱的资产组合或称资产池。维基百科对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给出的定义是an or debt obligation that represents a claim on the cash flows from mortgage loans, most commonly on residential property.通过这两个概念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就是一种以房屋贷款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抵押和收益来源的证券。那么,为什么英语中同一个概念会有数个译法呢?首先,mortgage一词的译法就没有定论。目前,常见的译法有抵押、抵押权、受押人对抵押品的权利、按揭、按揭贷款。它的意义就是借款人将对特定资产的所有权抵押给放贷人以获得资金的一种方式。它最普遍的应用是在房地产领域,而在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一词中,mortgage通常指的是住房。因此,可以将mortgage译成住房贷款,简称房贷。而另一个关键词“back”也比较棘手,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准确表达其含义,作为动词其主要意思之一是给与资金的支持,如The scheme has been backed by several major companies in the region.在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一词中,它的意义应该是以房贷作为收益来源和抵押。据此笔者认为,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比较准确的译法应该是房贷抵押证券。

四、结语

金融英语原本就具有专业术语多而专的特点,而因为此次金融危机是在金融行业迅速创新和扩张的背景下产生的,相应的新词大量涌现,有些则成为金融危机相关报道的常用词和关键词。如何将这些金融危机相关的英语新词、新术语翻译成对应的中文术语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对此探讨也远未结束,笔者挑选了几个重要名词,讨论了其已经被接受的译法以及一些仍需探讨的译法,希望与本次金融危机相关的重要名词术语有比较恰当和统一的译法。

参考文献:

[1]常巍,薛誉华.金融危机再思考.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次贷危机研究课题组.次贷危机正在改变世界.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广天响石.直击华尔街风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4]雷曜.次贷危机(修订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