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8篇

时间:2023-08-06 09:01: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篇1

草莓适应性较强,在满城县20世纪30年代已少量种植,1956年开始大量栽种。之后发展到保定市郊及市属各县,但满城县最多。其种植面积、总产量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居第一位。1986年,满城县被农业部确定为草莓基地县,到1998年,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总产量达8.0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55亿元。出口草莓深加工产品2000吨,创外汇120万美元,成为满城县农业的特色支柱产业。此表可以看出,满城县草莓种植规模不断扩大,1996年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考察满城草莓种植,草莓种植获得进一步推广。1999年收获面积56100亩,占当年全国草莓总面积的10%左右,成为全国草莓主产区之一。种植呈现基地规模化,形成以山前平原为中心,辐射全县的草莓生产基地。随着满城草莓种植规模的扩大,草莓产业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实现了生产基地、专业市场、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协会的一条龙式产业链条。草莓销售覆盖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和东北三省,市场占有率30%以上,销售收入3.9亿元,仅草莓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70元,已成为立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全县共有草莓深加工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5万吨,草莓酒、草莓酱、速冻草莓、草莓罐头等产品已打入欧洲、东南亚、非洲市场,其中“壮”牌草莓酒被评为河北省贵宾果酒,“明花”牌草莓酱曾获轻工部博览会银质奖。从世界草莓消费的需求趋势看,草莓加工产品的需求缺口主要凸显在欧、美洲及东南亚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程度高,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大,但因农业劳动力缺乏、昂贵,草莓生产和加工成本偏高,生产和加工量明显不足,在草莓加工产品的价格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而其对草莓浓缩果汁和速冻草莓的需求却不断增加,这就给满城县的草莓加工生产基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满城县磨盘柿的种植与产业化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满城县是磨盘柿集中产区,栽培历史悠久,2001年被国家林业部命名的“中国磨盘柿之乡”,其磨盘柿以“个大、汁浓、味美”享誉海内外。满城县磨盘柿栽培遍布神星、石井、坨南等5个山区乡镇,集中在神星和石井两个乡镇,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全县现有磨盘柿栽培面积9万余亩,年产量6000万公斤,年产值9000多万元,建有果品专业市场30多个,主要销往俄罗斯及我国东北、西北各省市和上海、深圳等城市,销售收入15000万元,占人均总收入的37%。满城县磨盘柿先后获得河北省优质果品奖、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银奖、连续5年被认定为北方农副产品暨农业技术交易会名优农产品等一系列荣誉。在产业化方面,由于磨盘柿去涩工艺复杂,深加工产业链条延伸困难,一直停留在鲜品销售和民间柿饼等简单加工层面。2011年满城县柿柿红食品有限公司成功建立起河北省第一家磨盘柿柿醋生产项目。磨盘柿原汁醋酸度4.5度,富含10多种矿物质,顺利通过了“QS”国家食品安全认证,以期在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满城县凭借磨盘柿资源优势,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方面进行了尝试。开辟了中国第一条生态旅柿子沟,举办了“中国磨盘柿之乡--金秋红叶柿子节”。“柿子节”中开展了“柿子王”拍卖会、经贸洽谈会、农民诗会、柿子采摘等活动,在全县组织开展了“柿树王”、“柿子王”评比活动。

三、满城县特色农业产业化遇到的问题

篇2

关键词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贵州纳雍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24-02

纳雍县地处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山区,农业基础薄弱、农村人多地少,属于几不延的内陆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纳雍县创新发展机制,立足资源优势,逐步发展特色产业,如草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高效特色蔬菜、高山生态有机茶、优势中药材等,探索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纳雍县也由此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纳雍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理念,采取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技术服务等多种措施,建设发展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推动该县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1.1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

全县已培育地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通过QS认证企业8家。在组织建设多元并举的条件下,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稳定的联系,通过多种形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且特色基地不断扩大,帮助农民融入农业产业化经营,极大促进了畜牧、经果林、茶叶、蔬菜等产业的发展。因此,不断涌现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主要带动力量。

1.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全县已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15个,拥有成员3 825个,注册资产23 411.47万元。涵盖多个行业,如蔬菜、茶叶、中药材、粮食、畜牧经果等,形成了县、乡、村多级组织网络,技术服务领域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等各个方面。纳雍县农业特色产业化经营已经进入了提升层次、加快发展和重点突破的新阶段。

1.3 产业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

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塑造“高山生态有机茶”品牌,“贵茗翠剑”、“府茗香翠龙”、“康苠银针”等茶叶产品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姑箐牌”、“府茗香牌”、“康苠牌”先后被评为“贵州省著名商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玛瑙红樱桃”享誉省内外;沙包“布朗李”、“凹梳核桃”深受消费者青睐;纳雍“糯谷猪”、“黑山羊”、“牛肉干”等产品销售前景看好;反季节蔬菜、纳雍辣椒、脱毒马铃薯、旱半夏等在省内外占有一席市场。具有纳雍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逐渐凸显。

1.4 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

全县25个乡镇均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合理引导土地流转面积8 053.33 hm2,其中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2 633.33 hm2,“四荒”土地流转面积5 420 hm2,合同签订率达70%以上,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土地支撑。

2 存在的问题

2.1 特色农业产业投入不足,产业基地标准化程度较低

纳雍县是国扶贫困县,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地方财政相对困难,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十分有限,特色产业名优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还不大,个别区域品种老化,商品性能差,严重影响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和农业效益。此外,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低,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2.2 特色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弱

农业龙头企业虽有很大发展,但缺乏产品覆盖面大、市场知名度高的大规模企业,总体表现为数量和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在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不显著,“基地大、企业少,生产多、加工少”。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尤其是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就马铃薯来说,种植面积达到3.33万hm2,但是无加工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较弱,未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

2.3 特色产品品牌培育不够,企业与农户间缺乏有效连接

特色农产品种植比较分散,集约化程度较低。农产品知名度较低,品牌效应不明显。中介组织发展相对滞后,规模不大、覆盖面较小、凝聚力较弱,没有与广大农户建立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生产大多仍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较松散。

2.4 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够完善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这是特色农业产业的薄弱环节。农村生产要素包括农、林、水和土地等,其经营权的市场化流转机制滞后,有待改革,农业产业化领域在激活民间资本、吸引工商资本、促进农村金融改革等方面进展缓慢。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上多数仍属于松散型,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

3 对策

3.1 加大项目扶持力度,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

纳雍县特色产业总体标准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影响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议上级政府和部门加大项目扶持、扩大扶持补助范围,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集约化育苗,通过改造和扩大特色产业现有规模,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种植科技含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突出科技先导,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科技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1-2]。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引进、推广和转化力度。

3.2 加大龙头企业资金投入,配套落实优惠政策

资金不足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最大难题,化解资金瓶颈,必须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融资体系。建议省、市加大农产品贮藏保鲜库及加工企业建设项目资金投入,整合捆绑使用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贴息等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扶持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协调和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简化贷款抵押、担保手续,降低评估费用,扩大授信额度,实行优惠利率。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已经出台的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各项优惠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着力营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突出做强龙头,着力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推进产业化关键是要引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按照“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带动强”的原则,采取政府扶持、招商引资等措施,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一是引进与培育并重,不断壮大龙头企业群体;二是提升素质,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实力;三是发挥作用,带动农民收入增长。通过龙头企业发展来带动基地建设、产品开发、产业发展。

3.3 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拓展农产品流通网络

纳雍县农产品销售网络还不够健全,流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建议贵州省加大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对产地批发市场、农贸交易市场进行扶持,重点用于配备检测设备,完善市场交易功能。扶持在终端市场设立营销窗口,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3.4 强化农民专业组织建设,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

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而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完善产业链条,并且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3-4]。充分发挥纳雍县生态优势,突出生态特色,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不断提升传统农产品品质,打响纳雍县特色农业品牌。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尤其做好机制创新、规范运作、典型带动等方面的工作。

3.5 突出品牌带动,提高市场开拓水平

品牌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十分重要的措施。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围绕“质量塑造品牌,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做好、做响、做大品牌。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二是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纳雍县良好的生态优势,打响生态高山品牌。三是加快拓展农产品市场。四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 参考文献

[1] 袁久和,祁春节.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成长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60.

[2] 刘继华.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步伐[J].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11(8):15-16.

篇3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31

云龙县是集山区、贫困、民族、高寒四位一体的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也是一个农业大县,云龙县国土面积4400.98km2,山区占96%以上,总耕地面积2.93万hm2,有林地面积28.2万hm2,地形地貌独特,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多样性和畜牧业、林果、水电、矿产等资源优势,云龙县辖7乡4镇86个村(居)民委会,总人口20.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97万人,占总人口的81.25%;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4.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20.344亿元,粮食产量达13.4万t;农民人均纯收入5463元;核桃种植面积达8.53万hm2,产量4.25万t,产值3.7亿元,烤烟0.208万hm2,烟农收入1.36亿元,以生猪、肉牛、黑山羊、特色禽为重点的畜牧产业总产值达8.21亿元;生态茶0.23万hm2,产值8760万元,麦地湾梨0.28万hm2,产值6800万元,中药材0.67万hm2,产值可近亿元。

1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云龙县坚持“农业富县、工业强县”的战略思想和“产业生态化、农工一体化”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进一步制定完善了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初步建成了粮食、林果(核桃)、茶叶、烟叶、中药材等种植产业和诺邓黑猪、云龙矮脚鸡、云龙黑山羊等生态养殖业产业基地。云龙高山生态茶、云龙天池麦地湾梨、泡核桃、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基地模初显,以“诺邓黑猪”为原料的“诺邓火腿”、“大栗树茶”等品牌享誉国内。到2015年末,全县核桃面积达8.53万hm2,高山生态茶叶种植面积达0.23万hm2,麦地湾梨0.28万hm2,烤烟0.208万hm2,收购烟叶9.41万担,实现烟农收入1.36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0.67万hm2,红豆杉基地达0.298万hm2;大小牲畜存栏75.28万头(匹、只)。目前获得有机食品认证3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获得地理标志认证5个 。

1.1 高原生态茶叶产业

茶叶产业是云龙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目前云龙县生态茶园面积达0.23万hm2,主要品种以云南大叶种国家级优良品种云抗10号、清水3号、梅占、佛香等系列品种,其中已投产的有0.15万hm2,年产量达601t,年产值8705万元。已建成8个精制厂,5个初制所,每年可解决了3000~5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支付劳务管理工资以及鲜叶收购费达3000多万元,带动全县3000多农户发展茶叶种植,茶农户均增收40000多元。大栗树茶厂是大理州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被认定为规模以上企业,“大栗树”牌云龙绿茶系列产品于2004年取得有机食品认证,”大栗树” 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以大栗树茶为主的云龙绿茶系列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巨大,茶农收入高、企业效益好,在省内外享有盛名。通过不断努力,云龙县茶叶产业已初具规模,面积、产量、效益都在逐年增加,特别是高原生态茶园发展良好,已经形成企业+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1.2 高原林果产业

云龙县泡核桃种植面积达8.53万hm2,涉及11个乡镇,78个村民委员会,建成团结核桃交易市场1个,核桃收购交易大户418户,形成了基地+大户+市场,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模式。2015年产量4.25万t,产值3.7亿元,成为云龙县高原林果支柱产业。麦地湾梨种植面积0.28万hm2,挂果投产面积有0.13万多hm2,产值6800万元。云龙县天池林果场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公司+协会+基地带农户连市场”的发展模式运行,并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云龙麦地湾梨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县高原特色产业之一,每年销售收入近10万元的农户较为普遍,部分果农已通过种植麦地湾梨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麦地湾梨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富民产业,在发展山区特色经济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1.3 高原生态药材产业

云龙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造就了云龙丰富多彩的野生中药材资源,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人工种植中药材金银花、纹党参、重楼、续断、当归、天麻、秦艽、灯盏花、五味子等达10多种,种植面积在逐年增加,云龙县2015年林下中药材总面积达0.6万多hm2,其中金银花种植面积0.23万hm2,重楼种植面积189.3hm2,续断种植面积2340hm2,林下中药材年产值可达亿元以上 ,中药材产业已逐渐发展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1.4 高原山地烤烟产业

云龙县烤烟种植面积达0.208万hm2,收购烤烟叶9.4万担t,年产值达1.36亿元。

2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组织化程度底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少、规模小、不规范、实力弱,整体竞争力还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多数只是提供技术,统一种植、购销、加工等经营比率低。

2.2 农业发展基础弱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少,60%以上耕地仍然只能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尤其是抗旱减灾能力弱。

2.3 基地建设规模不大,带动效应有限

产业点多面广,零星分散,行政成本高,致使技术力度不足,经费困难,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力量不足,带动能力弱。

2.4 缺乏实力强劲的农业龙头企业

各类农业龙头企业较少,规模小、实力弱,带动力不足。

2.5 科技支撑能力弱

科技推广力度不大,农业科技投入有限,基层农技服务体系薄弱,专业人员不足,人员老化,科技队伍整体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农民整体科技素质较低。

2.6 经营服务体系不完善,专业市场建设滞后

县城没有专业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销售渠道还未畅通,基地产品主要依赖自产自销、外来客商外运销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还是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组织的经营规模小、带动农户的数量小。

3 推进云龙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政策和资金保障

强化基地建设,扩大经营规模。抓好农业产业规划布局,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拓宽特色产业化发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组建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协会组织+专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围绕特色产业的生产、加工和运销等关键环节,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现代产业模式。

3.2 狠抓市场培育,强化配套服务

加强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的认定和标识认证。

3.3 加强部门服务

农口部门强化农业科技指导服务,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为依托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质监部门要大力协助企业整合品牌资源,抓好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三品”认证。

3.4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与国内外农业科研单位的合作与交流、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创新,充分调动农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农业科研服务水平,加大对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的培训,完善农村实用型人才教育培训,提高群众的科技素质。

4 结束语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农民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缺乏技术,急需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和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本着“政府引导、农户参与、企业运作”的思路,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扶持具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促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不断减少特色产业科技推广部门的编制和人员,严重影响着特色产业的科技推广工作,不利于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增加特色产业科技推广部门的人员和编制,招聘特色产业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技术指导覆盖率。

篇4

关键词:资源县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政府行为

本文以资源县为例,以其在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不足为对象进行研究,指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资源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所具有的优势

(一)地理条件优越与区位优势明显

资源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宜发展特色农业。该县处在珠三角的边缘区,华南四省(区)的中心位置,因此有利于开辟东南亚各国市场,为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创造有利条件。

(二)种植的品种新、效益高

经过几年的引种、试验示范,已筛选出适宜该流域发展的红地球、维多利亚、美人指、红玫瑰等欧亚种红提品种。红提种植从建园到收益,每667㎡投入0.7万元左右,第一年建园,第二年有收益,并能收回或基本收回建园成本,第三年进入丰产期,受益时间长达20年以上。而百合、西红柿的发展也走上正轨。

(三)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该县属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农业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人工费用较大,劳动力便宜,相对减少了生产成本,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二、资源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规模较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该县红提、西红柿、百合等特色产业在生产上基本上是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管理。

(二)品牌培育不够,缺乏品牌战略意识

随着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品牌、没有特色就难以立足市场。

(三)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该县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

(四)营销网络系统不健全

由于缺乏健全的营销网络系统,农户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闭塞、销售渠道狭窄。因此该地区农业产品的销售都是以自主销售为主,导致销售价格不统一,农户之间的无序竞争,自主定价能力下降,销售效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三、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功能定位不足

该县政府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缺乏对特色产业的规划,招商引资渠道狭窄,这就导致了该县特色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在树立品牌战略的过程中,政府也没有很好的履行发展经济的功能。

(二)市场监管不力,农户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该县市场监管力度不够,未建立良好的市场准入制度。因为未做好市场监管工作,导致劣质苗木充斥市场,给农户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三)科技投入不足

该县之所以出现技术人才短缺现象主要是资金受限,政府在科技方面投入不足造成的。由于资金有限,该县农业部门的农技骨干无法获得先进的农产品种植技术,知识老化严重,无法适应新产品的种植与培育要求;同时该农业部门也没法吸纳和引进新生力量。

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县政府行为的建议

(一)制定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及有关招商引资等政府政策

资源县政府应根据当地所具有的优势条件,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政策,农业产业的整体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规模标准化,招商引资政策。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县级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本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要加强对于苗木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苗木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苗木要进行检测,严禁劣质苗木进入苗木交易市场,保证农户得到优质合格的苗木,使农户的权益得到良好保障。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要加大科技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加强对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和农户们种植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培训以及农产品营销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培训,在做好引进高产、优质特色农产品新品种的基础上,对不同时节的品种进行合理搭配。

(五)树立品牌培育意识,做好特色产品宣传工作

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宣传是政府一项重要职能,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该县的特色农业产品进行宣传,提升其品牌知名度,为该县的农产品获得更多销售渠道、更大的销售市场,促进该县的特色农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优势;对策;山西运城;盐湖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14-01

运城市盐湖区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的晋南盆地,东连夏县,西临永济、临猗,南依中条山与平陆、芮城为界,北傍稷王山同闻喜、稷山、万荣相接,盐湖区农用地面积为7.18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58.07%。2013年农业产值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达到7%。盐湖区财政在农林水事方面的支出比重由2011年的13.95%降至2013年的12.81%,虽然财政支出比例有所下降,但相对2013年的全省财政在农林水事方面的支出比例11.3%仍高1.51个百分点。可见,相对全省的平均水平而言,农业在盐湖区的地位依然很重要。

1 盐湖区特色农业发展优势

1.1 区位交通优势与特色产业优势

盐湖区地处山西省西南部,位于大太原都市圈的南端,中原经济圈的西部,西咸经济圈的东部,是晋、陕、豫三省交界的中心区域,是山西省主要经济发展轴线地质、地貌的多样性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特定的地理区位,决定盐湖农业的多样性和地域的特色性,区内种植苹果、葡萄、酥梨、冬枣、富硒葡萄、火龙果、泉水莲菜等特色水果,设施蔬菜、特色养殖和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以良好的势头发展。

1.2 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国家全面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紧抓“转型综改”试点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三国名将关羽、文学家柳宗元、戏剧家关汉卿等相关古建和古文化遗址遍布全境。舜帝陵庙、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圣家庙、关帝祖茔、唐泛舟禅师塔、太平兴国寺塔等文物保存完好,还有杜康、蔡伦、卫、陶朱公等古墓葬遗址[1-4]。

1.3 政策环境与生态环境优势

2012年,盐湖区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同时获得3块国家级示范区牌子的县区。盐湖区具有国家综改区、中原经济区、黄河金三角区3个国家战略规划叠加区,拥有先行先试、创新试验等良好的政策环境优势,这将成为推动盐湖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2 盐湖区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2.1 加强盐湖区龙头企业、园区建设

立足盐湖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园区引领、龙头带动、集群发展”为理念,按照“抓园区、兴产业,抓龙头、促转型,抓项目、大发展”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建成区域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布局结构合理、资源配置科学、综合功能齐全的特色农业试验、引领、示范、展示区,将盐湖区打造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最具创新的国家级高科技智慧创意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国家级特色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展示区、中西部地区最具潜力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物流集散中心及最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意园区集群[5]。

2.2 推进果业组织化建设,打响盐湖优质果品牌

以水果标准园创建为品牌建设抓手,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以此为载体,大力推进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渐将区域特色转化成品牌优势,提升品牌效应;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广优良果树品种、生态栽培和商品化处理技术,建立全程质量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果品品质、安全水平和商品档次,借助一年一度的梨花会、中国―东盟优质水果推介活动、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等平台,努力开拓市场,将“路露红”“花南”“群福”“舜乡”“馋猴”等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果品名牌打响运城,走出山西,走向全国。

2.3 增强农业旅游开发

以体验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为载体,增强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发展春来看花、夏来纳凉、秋来摘果、冬来赏雪,建设万亩设施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园区,使之成为城市居民休闲观光、旅游采摘和体验宁静清新、感受采摘、农家乐的好去处。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园区能充分展现盐湖区独特的生态农业之魅力,可使盐湖区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的典范。以绿色环境,塑造绿色资本,吸引绿色产业、洁净工业进入发展。南山生态观光旅游带、盆地优质果蔬带、北部高效槐米生态涵养带构成了盐湖区大农业发展的生态系统,调节了气候,涵养了水源,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绿色环境带动绿色资本发展,促进盐湖区“宜居、宜业、宜游”旅游名城建设。

3 参考文献

[1] 薛继亮.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 赵春秀.谈现代农业特色经济[J].农民致富之友,2013(1):78.

[3] 熊忠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48-49.

篇6

乳山寨镇耕地面积5.2万亩,农业人口3.3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6亩。近几年,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特色农业基地的目标要求,重新审视本镇的区位、资源、产业优势,确立了改造传统产业(小麦、玉米)、壮大新兴产业(畜禽饲养、茶叶)、巩固特色产业(草莓、苹果)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思路,实行区域化布局,走“一村一品”的专业化路子,初步形成了东部苹果、西部草莓、南部海鲜、北部茶叶、中部大姜的产业格局。目前,全镇发展大姜8000亩,苹果3000亩,芋头5000亩,大棚草莓2000余亩,茶叶1000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特色产业优势明显

草莓、茶叶两大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在草莓种植上,顺势利导,组织实施了“品牌带动、政策倾斜、服务引导”战略,加快了两大产业基地建设,一是注册了新自然博士无公害草莓商标,并出口新加坡;二是成立了草莓经济合作社,实行统一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农民单打独斗、势单力薄、难以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困难,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在茶叶产业发展上,结合市里确定的十大农业特色产业,依托巨禺山风景区开发优势,确定了长期的茶叶发展规划,通过协调正华公司在赤家口村创建茶叶专业村,走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路子,由正华公司为老百姓免费提供种子、技术支持,负责统一收购,并由正华公司牵头成立乳山寨镇茶叶经济合作社,统一镇域茶叶品牌,高调炒作,打响了乳山寨茶叶品牌。

投入保障机制基本建立

在茶叶发展上,我镇在去年免费提供茶种,每亩补贴200元的基础上,今年计划投入30多万元,发挥激励措施作用,带动农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加快茶叶加工厂建设,有效解决茶叶种植面积增加带来的销售问题,推进茶叶加工业的壮大发展,逐步提高茶叶品牌的影响力度。在大姜、芋头等产业发展上,通过与企业联手建设发展大姜示范基地,与企业签定最低收购价格等方式,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以市场定规模,以销促产,解决农民销售的后顾之忧。

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近几年,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优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利条件改造力度,先后引进农业项目7个,投放在农业基础设施改造资金达两千多万元,完成节水灌溉2万多亩,夹带治理土地1万多亩,新建及维修平塘12座,新打大口井24眼,新建蓄水池4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镇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我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确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群众认识不足,风险意识不强、人力资源馈乏、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畅、农产品质量安全、土地政策等因素,仍然制约着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群众认识不足,主动调整积极性不高。近几年,虽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但受群众因长期传统观念影响,过于重视传统经济作物种植,对新兴优势产业前景缺乏预测和认识,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农村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馈乏。据调查,受近几年来外出务工带来的高收入影响,村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现阶段在村务农60岁以上人口占了80%,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了95%,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高效产业推广的进程。

农村市场发育不全,销售渠道不畅。现有的农村集贸市场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条件较差,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在露天下交易;没有贮藏、冷冻、周转条件,交易还处于自然成交,无法适应当前大调整、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

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和农产品质量亟待加强。由于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和群众科技兴农意识不强,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同时,广大农村群众普遍对农产品食品安全意识,在控制农药残留和化肥使用上缺乏自觉性,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

农业基础设施和土地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靠天吃饭”的农业发展现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和2001年土地延包后,村级机动地不断的减少,村级发展规模经济的难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对策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关系到我镇农民增收的大事。我镇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草莓、茶叶、苹果、大姜、芋头等五大产业为重点,着力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大力发展高效优质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体工作中主要做到“五抓五促”:

(一)抓政策宣传,促产业规模提升。受国际金融形势影响,企业效益不景气,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减少。而我镇传统优势产业,在国际、国内整体形势下,始终保持较高的稳定收益,大棚草莓种植自元旦开始收益截止到目前,仅2个月的时间,每亩收入超过2万元,面对双方收益形势对比,我们一方面加大外出务工与发展高效产业收益对比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并由村、镇两级组织出面协调,实行统一规划土地、统一科技服务、统一营销,走专业合作化路子,带动返乡农民工发展高效产业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计划今年在全镇总面积达到2000亩的基础上,新发展800亩;一方面加大优惠政策宣传力度,去年,镇党委政府在免费提供茶种的基础上,小年前已将每亩200元补贴款共计16万元发到了群众手中。今年,3月6日,镇党委政府又将投资16万元购入的5万多斤茶种发到了各村,并决定,每亩茶叶再补贴200元,今年共发展茶叶种植800亩,同时围绕茶叶种植面积增加,加快茶叶加工厂建设,目前,正华集团茶叶加工厂已在赤家口村开工建设,既有效解决茶叶种植面积增加带来的销售问题,又壮大了全镇茶叶加工业的发展,逐步提高茶叶品牌的影响力度。

(二)抓农产品加工,促产业增值增效。农业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初级农产品的质量,更取决于整个产业链条和生产体系的发展程度。据调查,农业初级产品的价值量,只占农业最终价值量的10%,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产业结构调整深度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要鼓励涉农企业从事农产品经营,以点带面,培育农业经纪人队伍,发挥运销大户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带动作用。重点搞好小管村气调库建设,拓宽草莓储藏和销售渠道,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打下基础;加快茶叶加工厂建设步伐,由政府出面协调加工企业,与农户签定收购意向书,解决茶叶种植面积增加带来的销售问题,推进茶叶加工业的壮大发展;吸引外地企业来我镇发展大姜、芋头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以市场定规模,以销促产。

(三)抓科技服务,促产业优化发展。由于群众生产长期以来从事以传统产业为主,对特色产业生产缺乏技术和经验。因此,我们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把农业科技人员聘请到我镇生产第一线,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搞好技术服务,组织镇科技人员和特色产业种植大户到外地或高等农业技术院校参观学习等方式,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水平,优化草莓、大姜、芋头等产业品种,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篇7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县情实际,调整发展思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药材大县”、“畜牧大县”、“马铃薯良种繁育重点县”三大目标,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为核心,优化发展环境,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规划任务落实,大力开展了药牧产业壮大年活动,特色产业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年底,全县特色农业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中药材面积达到35.76万亩、马铃薯30.58万亩、蔬菜2.98万亩、蚕豆3万亩;发展食用菌袋料生产60万袋;累计建成林果基地27.68万亩,其中核桃基地16.82万亩、花椒9.67万亩、油橄榄0.89万亩、首红苹果0.05万亩,早酥梨0.18万亩,优质柿子0.07万亩;畜禽出栏量达到61万头只,其中猪13.8万头,牛2.6万头,羊5.6万只,鸡39万只,养鱼达到了30万尾。建成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户,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4个,建成农产品专业市场9个,注册农产品商标20件,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色农业产业收入1050元。

全县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张,产业效益逐步增加,全县特色农业发展显现出产业化发展的雏形。但是,由于我县特色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地规模虽然发展壮大,但资源利用还没有实现最大化,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产业效益依然较低。二是缺乏高层次加工的龙头企业,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仍然不畅,专业市场缺乏,农村营销队伍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好,严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五是投入严重不足。在示范点建设上数量增多,但大多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

二、今后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基本思路

按照“尊重规律,强化科技,壮大龙头,健全市场,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立足县情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围绕“川坝蔬菜,半山药果,高山畜牧”的产业布局,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以壮大基地规模为基础,以扶持培育龙头企业为抓手,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科技成果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主攻中药材、草畜、马铃薯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经济林果、蔬菜、蚕豆三大区域优势产业。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二)目标任务

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5年底,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20.7万亩,较年新增20.7万亩,增速20.7%,其中中药材面积达到40万亩(包括留床),马铃薯面积30.2万亩(包括复种),蔬菜面积达到6万亩(包括正茬、复种、秋冬蔬菜等),蚕豆面积达到4.5万亩,经济林果面积累计达到40万亩。畜牧产业在年出栏61万头只的基础上,年新增出栏畜禽4.5万头只,总规模达到88万头只,其中年出栏牛新增0.5万头、总规模达到5万头,年均增速8%;年出栏羊新增0.5万只、总规模达到8万只,年均增速7.5%;年出栏猪新增0.2万头、总规模达到15万头,年均增速1%;年出栏鸡新增5万只、总规模达到60万只,年均增速6%;发展10个大型养鱼场,总饲养量达到55万尾,年均增速7%。集成各类先进实用技术和生产要素,对现有种植业基地加强综合管理,提高生产能力,使50%以上的面积实现提质增效目标。到2015年,全县特色农业总产值达到12.32亿元,增长41.6%,农民人均纯收入色农业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三)工作重点

1、产业基地建设(见附表1-6)

按照“川坝蔬菜,半山药果,高山畜牧”的产业开发思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中药材、马铃薯、草畜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经济林果、蔬菜、蚕豆三大区域优势产业,努力把我县打造成“药材大县”、“畜牧大县”“马铃薯重点县”,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效益的最大化。

(1)中药材产业。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进一步扩张基地规模,增加科技投入,以道地中药材大黄、当归、红黄芪、党参为主,推广GAP标准化无公害种植技术,以哈达铺、理川为重点,辐射两片七乡镇20个村,建成10万亩当归生产基地、8万亩黄芪生产基地;以将台、贾河为重点,辐射何家堡、城关、车拉、新城子等6乡镇15个村,建成5万亩红芪、2万亩柴胡种植基地;以南阳、新寨、狮子等7乡镇为主,在良恭河流域、岷江流域建成6万亩大黄生产基地、6万亩党参生产基地。按照市场供求变化,引导药农在适宜的区域发展经济效益显著、市场潜力大的名优中药材3万亩。累计建成标准化基地1000亩,每年新增中药材生产基地25万亩以上,到2015年全县中药材基地规模达到40万亩,人均达到1.3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1550万公斤、产值实现4.9亿元。其中年种植规模达到33.2万亩、产量达到9640万公斤、产值3.77亿元,2012年达到34.8万亩,产量达到10050万公斤、产值4.07亿元,2013年达到36.2万亩,产量达到10510万公斤、产值4.31亿元,2014年达到38.1万亩,产量达到10985万公斤、产值4.6亿元,2015年达到40万亩,产量达到11550万公斤、产值4.9亿元。五年累计种植大宗中药材182.3万亩,产量达到52735万公斤、产值达到21.65亿元,年均产值达到4.33亿元。

(2)草畜产业。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林缘、草场、草原优势,顺应市场,规模发展,坚持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原则,调整养殖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稳定养鸡业,突出发展牛羊产业,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小区饲养,加快高寒阴湿区域草原生态养牛小区建设,每年培育养殖重点村30个,养殖小区2个,养殖大户500户,贩运大户500户。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千家万户种草养畜,通过示范带动,使全县的草畜产业走上以草养牧、以牧促草、舍放结合、草畜共兴的路子。力争用5年时间建成4个万头(只)养殖基地,即以八力、车拉、兴化、贾河、南河、木耳、狮子、南阳等八个乡镇为重点的2万头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成以八力、木耳、兴化、贾河、车拉、南河、哈达铺、南阳、狮子、好梯等十个乡镇为重点的5万只优质肉羊养殖基地,建成以城关、新城子、南河、南阳等四个乡镇为重点的10万只优质肉鸡养殖基地,建成以南阳、城关、贾河、甘江头、两河口、沙湾、新寨、兴化等八个乡镇为重点区域的5万只肉猪养殖基地。到2015年,全县畜禽出栏量达到88万头,其中出栏牛5万头、出栏羊8万只、出栏猪15万头、出栏鸡60万只,总产值达到3亿元,人均牧业收入达到500元。其中,年出栏畜禽63万头只、产值2.1亿元,2012年出栏畜禽69.3万头只、产值2.35亿元,2013年出栏畜禽75.6万头只、产值达到2.6亿元,2014年出栏畜禽81.8万头只,产值达到2.8亿元,2015年出栏畜禽88万头只、产值达到3亿元。5年累计出栏畜禽377.8万头只,产值达到12.85亿元,年均产值达到2.57亿元。

(3)马铃薯产业。以种植马铃薯脱毒种薯为主,加大良种繁育和丰产栽培技术推广力度,按照布局区域化、种植规范化、品种专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特色化和加工精深化的要求,把宕昌建成全市种薯良繁基地、淀粉生产基地,加快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力度,5年累计脱毒种薯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力争全县马铃薯实现良种化。同时,以岷江流域和良恭河川坝河谷地带为主,每年发展冬播马铃薯1万亩以上,哈达铺等21个乡镇为重点,每年新发展加工型春播马铃薯和种薯型复种马铃薯29万亩,总面积保持在30万亩以上,着力在增加单产上下功夫,到2015年全县马铃薯总产达到55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2.27亿元。五年累计种植马铃薯150.05万亩以上,总产值达到10.9823亿元,年均产值达到2.19亿元。

(4)林果产业。按照“高起点、跨大步、最大化”发展的要求,突出“南椒、北梨、东核桃、白龙江岸边油橄榄”的产业布局,做大做强林果产业。到2015年,全县经济林果总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核桃25万亩、花椒13万亩、油橄榄2万亩,苹果、梨等5万亩,较2010年新增12.32万亩,总产值达到0.62亿元。

①核桃产业。以打造“两江一水”核桃栽培片区为宕昌核桃产业发展“坐标系”,以韩院核桃示范园、临江铺核桃示范园为中心,以良恭河万亩核桃基地、秦峪沟万亩核桃基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为两翼,辐射带动全县13乡镇,113个村核桃栽培上规模,上水平。一是继续扩大规模,实现满种满栽。利用5年时间完成核桃嫁接苗栽植180万株,使全县核桃栽培面积达到25万亩左右,基本实现全覆盖。二是坚持“引选结合,以引为主”的原则,按照“4+2”的格局(主栽香玲、强特勒、清香、中林1号等4个引进品种和宕优1号、宕优2号两个自选品种),在韩院、临江铺核桃示范园实现年出圃10万优良品种嫁接苗的生产能力,按每户2-3个品种,15-20株的标准逐年给核桃栽培农户配齐良种核桃采穗树,开展大规模的核桃嫁接换优工作,力争至2015年完成核桃嫁接60万株,基本实现全县良种核桃品种化栽培。三是强化示范基地建设,提升产业化规模。在巩固2010年市上下达我县的10个核桃“两化”示范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力争在、2012年每年再完成5个核桃“两化”示范村建设,使全县核桃“两化”示范村总数达到20个以上;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方针,在现有已建成的5000亩以上核桃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在、2012、2014年每年再新建5000亩以上核桃基地1处,使全县核桃产业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在已建成的韩院、临江优质核桃采穗圃的基础上,再在、2012年每年建成百亩以上的核桃采穗圃1处,使全县采穗圃面积达到1500亩左右,力争年产穗条10万条,实现全县每年嫁接所需接穗自给自足,夯实全县核桃品种化栽培基础。

②花椒产业。紧密结合区域资源优势,依靠科技措施,加强花椒综合管理,突出基地和示范园建设,走品种化栽培、规模化生产、园艺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形成示范点带村、村带乡、乡带县的富民强县大产业,努力把花椒产业做大做强,力争用5年时间,使全县花椒产业基地在现有9.67万亩的基础上,到2015年累计新增加3.33万亩,总规模达到13万亩,基本实现适宜区合理全覆盖。同时对现有花椒基地实行综合管理,实现提质增效,使主栽区人均花椒收入达到800元以上。一是以优良品种苗木栽植为主,在白龙江流域和南阳片几个乡镇海拔1700米以下的地区,新规划面积3.33万亩,栽植花椒新品种苗木368.5万株。二是以嫁接换优和综合管理为主要措施,对现有9.67万亩的花椒基地中挂果少,效益不高的低产园进行改造,使其提高产能,增加效益,提高产品品质。三是围绕基地建设,积极引导能人大户,通过自筹、入股、贷款等多种形式,在沙湾镇新建1处带动力强、具有本地特色的龙头企业。对现有的邓桥花椒专业市场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整顿市场经营秩序,提供优质服务,优化营销环境。同时,积极争取项目,到2015年在沙湾新建立花椒专业市场1处,进一步畅通花椒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营销,大力提高花椒的经济效益。

③油橄榄产业。充分利用好白龙江流域海拔比较低,光照比较好等独特的自然条件,积极发展油橄榄产业,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县油橄榄产业基地在现有0.89万亩的基础上,到2015年累计新增加1.11万亩,总规模达到2万亩,基本实现适宜区合理全覆盖。同时对现有油橄榄基地进行综合管理,实现提质增效,使主栽区人均油橄榄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一是以优良品种苗木栽植为主,在白龙江流域海拔1300米以下的川坝河谷地带,新规划面积1.11万亩,栽植油橄榄新品种苗木36.63万株。二是以嫁接换优和综合管理为主要措施,加快低产园改造,主要对现有0.39万亩的油橄榄基地中挂果少,效益不高的低产园进行改造,使其提高产能,增加效益,提高产品品质。

(5)蔬菜产业。以设施栽培为重点,以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和名优新品种为主,扩大蔬菜生产规模,扩张总量,以城关片为重点,建成马鞍山、玉地河和白水川3个蔬菜专业村,基本建立角狮河流域和白龙江流域万亩冬播马铃薯种植带,建成城郊周围千亩瓜果类蔬菜产业带,在理川、哈达铺片建成千亩春播紫皮大蒜和高原夏菜基地,在南阳片建成千亩牛角辣椒种植带,在城郊附近和沙湾片建成2个百座拱棚、温室蔬菜基地,5年累计发展设施栽培0.52万亩。以城关为中心,辐射全县6大集镇扩大食用菌袋料生产规模。到201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包括正茬、复种、秋冬蔬菜等),蔬菜总产量达到了7.5万吨,产值达到1.13亿元。其中年种植面积达到3.53万亩、产量达到4.4万吨、产值0.66亿元,2012年种植面积达到3.72万亩、产量达到4.65万吨、产值0.69亿元,2013年种植面积达到4.48万亩、产量达到5.6万吨、产值0.84亿元,2014年种植规模达到5万亩、产量达到6.25万吨、产值0.94亿元,2015年种植规模达到6万亩、产量达到7.5万吨、产值1.13亿元。五年累计种植蔬菜22.7万亩,总产量达到28.4万吨,产值达到4.26亿元,年均产值达到0.94亿元。

(6)水产养殖。充分利用我县2江7河的水资源优势,用足用好13个人工湖。按照建基地、建龙头、创品牌、占市场的目标,以推广引进名、优、新水产新品种为主,以哈达铺高科技示范养殖、官鹅沟网箱示范养殖、大河坝池塘示范养殖和阿娃峡示范区为重点,积极鼓励各类水电站开展拦网养鱼,大力发展冷水鱼、四大家鱼,大办规模养殖场,到2015年,全县拥有大型渔场10个,年养鱼量达到55万尾,水产品产量达到137.5万公斤,产值达到0.2亿元。其中年养殖鱼32万尾、水产品产量达到80万公斤、产值达到0.12亿元,2012年养殖鱼35万尾、水产品产量达到87.5吨以上、产值达到0.13亿元,2013年养殖鱼42万尾、水产品产量达到105万公斤、产值达到0.16亿元,2014年养殖鱼50万尾、水产品产量达到125万公斤、产值达到0.18亿元,2015年养殖鱼55万尾、水产品产量达到137.5万公斤、产值达到0.2亿元。5年累计养鱼214万尾、水产品产量达到535万公斤、产值0.8亿元,年均产值达到0.16亿元。

2、龙头企业建设。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养殖大户、专业村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采用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资本相结合的办法,投资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精深加工型、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有效解决产业链条不长、效益不明显的问题。对远大科技公司、鑫隆中药材公司、合兴中药材公司、瑞丰淀粉厂等企业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培育,提升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与定西扶正药业的合作,力争尽快建成宕昌制药企业。继续扶持壮大哈达铺马铃薯淀粉一条街和城关衙门地药材加工一条街,要想方设法改造传统设备,引进先进加工生产工艺。到2015年,改扩建中药材龙头企业1户、新建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新建花椒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新建马铃薯龙头企业1户。(见表7)

3、专合组织建设。积极引导能人大户、农技人员、村社干部和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基层站所、供销组织等创办新的专合组织。对现有94个专业组织要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提升自身发展和服务能力。对条件基本成熟的专业协会,积极引导其向合作社转变,逐步形成经济实体,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要高度重视示范社建设工作,按照示范社建设的规范要求,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到2015年,全县新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个,总数达到114个以上,其中创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4个。(见表8)

4、专业市场建设。根据产业布局、经济流向,在大宗农产品主产区,新建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或批发市场。同时,对现有专业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整顿市场经营秩序、提供优质服务,优比营销环境。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发展农产品专营店,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在网上产品供求信息,不断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营销规模,大幅度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到2015年,全县新建哈达铺中药材专业市场等7个市场,总数达到16个,升级改造4个。(见表9)

5、品牌农业建设。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制定特色优势农产品地方标准,对市上确定的12个特色农业产业主要产品都要要制定有地方标准。严格推行产地准出度、市场准入制度、质量追溯制度和无公害产品标识制度、动物免疫标识制度。要积极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中药材GAP生产基地认证以及加工企业GMP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培育和创建产品品牌。要加强对已经注册认证成果的管理,将认证成果转化利用,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全县特色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基本达到全覆盖;新增绿色食品认证2个,新增有机食品认证1项,新增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个,新增GMP认证中药材加工生产企业1户,总数达到2户。

6、科技体系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通过试验筛选出一批适合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推广应用步伐。重点抓好果树嫁接换优、经济林园艺化生产管理综合技术、蔬菜设施栽培、中药材GAP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网箱养鱼、动植物疫病防控、食用菌袋料栽培等技术的应用,积极探索药材熟地育苗和党参剪茎技术,大力推广“万元田”和“多千田”种植模式。加快设施农业、无公害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逐步用新技术改造和替代传统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5年,全县建成核桃采穗园300亩,花椒苗木繁育基地415亩,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18100亩,新建黄牛冻配点12个,发展种猪场6个、种鸡场3个,建成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5.5万亩、组培中心1个。(见表10)

7、科技示范点建设。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既要把抓点示范作为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切入点,又要成为促进基地建设扩张和提质增效的突破口,积极创建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示范点(园区、片带),处处有亮点,个个有特色,连点成线,扩线为面,形成促进基地建设规模扩张与提质增效有机结合的新局面。各有关部门要分产业、分类型科学制定示范点(园区、片带)创建标准。到2015年,全县累计创建核桃“两化”示范村20个、示范点15个,建成500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4个,建成花椒丰产示范园9个、建100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6个,油橄榄丰产示范园6个、建50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2个,建中药材标准化栽培示范点18个、100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4个,新发展种草养畜、发酵床养猪等示范点12个、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3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1个,建成山区蔬菜开发示范点6个、50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4个,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及冬播马铃薯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等示范点18个,建成100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8个。(见表10)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五个一”工作责任制,县上已调整充实了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各产业领导小组要从产业发展规划、基地建设、经合组织、注册认证、龙头企业、产销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入手,制定严密的工作实施方案。各乡镇和重点村社要着眼优势产业资源,成立各级组织机构,确定领导班子,充实具体人员,为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2、强化工作责任。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工作要在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每个产业和重点项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全力抓,产业领导小组成员要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各乡镇、农口各单位要把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部署,科学谋划,落实领导责任、部门责任、技术责任和村社责任。同时,要围绕全县农业工作大局,认清抓产业的工作形势,完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制定科学有效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改进督查考核办法,严格兑现奖罚,促进工作落实。

3、提升服务水平。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切实抓好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工作,搞好示范,抓好指导,培育一批产业示范户和科技明白人。积极推进种植结构调整,探索整片整流域农作物轮茬种植,积极引导群众开展品种引进和改良工作,不断优化品种结构。继续开展“百人到村”服务工程,大力开展“十大技术”推广活动,尽快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放活专业人员管理,鼓励各级干部、科技人员到基层一线从事科技承包或创办、领办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科技示范园等实体,对其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帮助、工作上支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高度重视技术人才培养,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强交流合作,分产业聘请相关专家、教授担任顾问,进行技术指导,破解发展难题,开展人员学习培训,千方百计借助外力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农口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特点,在加强技术服务指导,提高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同时,每个部门要选准突破口,新办一个高标准规范化示范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4、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创新投资机制,既要争取国家投资,银行融资,更要注重启动民资、招商引资,改变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客商多元投资的体系。涉农各部门要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市产业发展项目投资政策,特别要抢抓国家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省上实施“六大行动”的机遇,在争取中药材、畜牧、马铃薯、经济林果等方面的专项扶持资金,编写相关项目报告,积极开展项目申报争取工作。引导和协调金融部门通过小额信贷、风险投资等方式,积极整合财政、农业、扶贫、林业、畜牧、水利、以工代赈、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多方参与投资开发特色农业产业的机制,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开发。

篇8

特色农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特色农业产业是支撑特色农业发展的核心。经核查: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适宜发展区域总面积1135万亩,年底已建成特色农业产业种植基地786.95万亩,其中核桃265.6万亩、花椒173.9万亩、油橄榄15.51万亩、中药材81.31万亩、蔬菜50.73万亩、茶叶12.7万亩、苹果48.67万亩、马铃薯138.53万亩,出栏牛13.56万头、猪95.18万头、鸡345.5万只;建成市级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0户,其中省级4户;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68个;建成农产品专业市场29个;注册农产品商标187件,其中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20件。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53.5亿元,增加值3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色农业产业收入1018元。

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处于较低层次。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基地建设质量效益不高,集聚程度低,单位面积产量小,同一区域小而全、多而杂的问题很突出。二是龙头企业建设滞后,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致使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三是营销体系不健全,大宗产品流通不畅,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专业市场。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够,专合组织数量少,且服务功能弱,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还没有很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五是产业开发科技含量低,在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等各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六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特别是水利灌溉、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严重制约着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发展思路

按照“尊重规律、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健全市场、壮大龙头、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以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科技成果应用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立足市情县情,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分类指导,挖掘资源潜力,注重品牌建设,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科技化支撑,努力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谋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立足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对不同产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农业龙头企业,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鼓励和引导,促其快速发展。

----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优势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谋划特色农业发展,做到既突出重点又整体推进。大力发展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畜牧、蔬菜、茶叶、苹果、马铃薯五个区域特色产业,力争扩大规模;着力培育包括蚕桑、食用菌、水产、烤烟、银杏等在内的地方特色产品,提高产量和效益。

----坚持自我发展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培育产业基地、农民专合组织、龙头加工企业等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上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好市级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大、扶优、扶强优势主导产业,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

----坚持科技支撑与打造品牌相结合的原则。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开发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实现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争创名牌,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市场驱动与行政推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立足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培育和发展本地市场,积极开拓扩展外埠市场,围绕市场谋划,围绕市场发展,运用市场机制推动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行政推动作用,健全服务网络,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坚持效益最大化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努力扩大产业基地规模,提高产出效益,实现规模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田基建、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促进农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标任务

经过五年努力,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累计新增180万亩,总规模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基本实现最佳适宜区全覆盖;对现有种植业基地加强综合管理措施,提高基地产能,使一半以上面积实现提质增效。畜牧产业年出栏牛新增4万头、总规模达到18万头,出栏猪新增21万头、总规模达到120万头,出栏鸡新增240万只、总量达到610万只。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6亿元,增加值达到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色农业产业的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具体任务为:

(一)产业基地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总体框架。“四产区”即把建设成为全国优质核桃的主产区;以区和临江片、沙湾片、平洛片、大桥片、下四区片为中心,建设全国最大的花椒主产区;以为中心,辐射西汉水流域的部分区域,打造全国油橄榄主产区;以中药材适生区为重点,建设全省中药材主产区。“五基地”即以三县区交界的高寒阴湿区和徽成盆地为重点,建设畜牧养殖基地;以“三江一水”流域川坝河谷地带为重点,建设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三县交界区域为中心,建设茶叶生产基地;以、北部区域为重点,建设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以、为主,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多片带”即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建立蚕桑、食用菌、水产、烤烟、银杏、蜂蜜等多个地方特色产品生产片带。

(1)核桃。以嫁接苗栽植为主,继续在“两江一水”流域、徽成盆地等海拔1500米以下区域发展早实核桃生产基地,在半山区、深山区、林缘区等海拔1500米—1800米区域发展优良晚实核桃生产基地,以上区域的175个乡镇新发展基地64万亩,总规模达到350万亩;以品种化栽培、园艺化管理为主要措施,突出嫁接换优,在适宜区域的175个乡镇改造原有基地61万亩,占原有基地面积的23%。到年,核桃产量达到6万吨,产值达到9亿元。

(2)花椒。以优良品种苗木栽植为主,积极引进示范推广无刺花椒新品种,在“一区五片”(区、临江片、沙湾片、平洛片、大桥片、下四区片)适宜区域和徽成盆地宜椒区的104个乡镇新发展基地21万亩,总规模达到200万亩;以剪枝整形、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为主要措施,对原有的134万亩基地进行提质增效改造,占原有基地面积的77%。到年,花椒产量达到5.4万吨,产值达到14亿元。

(3)油橄榄。以优良品种苗木栽植为主,在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海拔1300米以下低暖河谷及低半山为重点区域的40个乡镇和向西汉水、嘉陵江流域海拔1200米以下低暖河谷区延伸的27个乡镇新发展基地14万亩,总规模达到34万亩;以嫁接换优和综合管理为主要措施,改造原有基地5万亩,占原有基地面积的32%。到年,油橄榄挂果面积达到10万亩,鲜果产量达到2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

(4)中药材。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在为主的优势区域110个乡镇,以道地中药材红芪、纹党、当归、大黄、半夏五大名药为主,进行规模化种植;以市场为导向,在适宜区的82个乡镇积极发展天麻、猪苓、黄连等优势小杂药。以上共新发展基地25万亩,总规模达到110万亩。到年,中药材产量达到16万吨,产值达到13亿元。

(5)畜牧。以加快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为主要措施,在、省列养牛大县和、两当等县的67个乡镇大力发展舍饲规模养牛,在三县区交界高寒阴湿区域8个乡镇积极发展季节畜牧业,建成草原肉牛、羊生产基地;在九县区的120个乡镇发展规模养猪场(户)和养猪小区;在林缘地带及草山草坡区域的98个乡镇发展生态放养鸡,在城郊、公路沿线的67个乡镇发展肉鸡和蛋鸡规模养殖。到年,出栏牛18万头、猪120万头、鸡610万只,总产值达到14亿元。

(6)蔬菜。以推广应用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和名优新品种为主,在“两江一水”沿岸和徽成盆地川坝河谷区的131个乡镇,突出设施栽培,建立稳定的常年性蔬菜生产基地61万亩;在上述区域以外的浅山区、高半山区的10个乡镇,发展山区蔬菜4万亩。到年,蔬菜产量达到115万吨,产值达到12亿元。

(7)茶叶。以无性繁殖苗木栽植为主,在阳坝片、碧口片、洛塘片的13个乡镇新发展基地2万亩,总规模达到15万亩;以品种更新、茶树修剪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要措施,对适宜区13个乡镇的5万亩原有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占原有基地面积的39%。到年,产茶量达到0.2万吨,产值达到2亿元。

(8)马铃薯。以种植脱毒种薯为主,在“两江一水”川坝河谷区的49个乡镇新发展冬播马铃薯8万亩,总面积达到20万亩;在、等县的半山和高半山区135个乡镇新发展加工型春播马铃薯和种薯型复种马铃薯20万亩,总面积达到160万亩。到年,马铃薯总规模达到180万亩,产量达到262万吨,产值达到17亿元。

(9)苹果。以优良品种苗木栽植为主,在、县的26个乡镇新发展基地8万亩,总规模达到60万亩;以成龄果园树冠改形修剪为主要技术措施,在原有基地的10个乡镇创建标准果园11万亩。到年,苹果年产量达到26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

在突出抓好以上“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和“五个区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要立足当地不同的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禀赋,根据市场需求,继续积极开发地方性特色产品。在、等四县16个乡镇的水库、湖泊、人工塘坝网箱养殖虹鳟、金鳟、鲟鱼,其它中低海拔山涧溪流发展大鲵等特种水产养殖,在“三江一水”流域的池塘、河滩、沼泽发展莲藕种植和鱼类养殖;在、、的11个重点乡镇发展以推广桑园密植高产技术为主的蚕桑产品;在全市适宜区域发展以代料栽培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品。同时要努力开发银杏、烤烟、蜂蜜、花卉、香料、苦荞麦等地方性特色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龙头企业建设

围绕基地建设,引导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通过自筹、入股、参股、银行贷款等多种融资形式,新建一批带动力强、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特别要重视龙头企业建设的招商引资工作,既要注重引进外地有实力的企业家投资开发,又要积极启动当地民资参与建设;既要注重建设能够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精深加工企业,又要积极发展促进产品流通的营销企业。同时对现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研发、资产重组等措施,努力做大做强。到年,新创建市级标准以上的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改扩建25家;每年认定市级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以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5家以上,力争覆盖所有特色农业产业;每年申报省级龙头企业3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0家以上,覆盖面由目前的茶叶、油橄榄、中药材产业扩展到核桃、花椒、马铃薯、畜牧产业。

(三)专合组织建设

积极引导能人大户、农技人员、村社干部和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基层站所、供销组织等创办新的专合组织。对现有的专业组织要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提升自身发展和服务能力。对条件基本成熟的专业协会,积极引导其向合作社转变,逐步形成经济实体,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要高度重视示范社建设工作,按照示范社建设的规范要求,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到年,全市新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8个,总数达到1000个以上;创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0个。

(四)专业市场建设

根据产业布局、经济流向,在大宗农产品主产区,新建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或批发市场。核桃、花椒、马铃薯等产业大县都要建成专业批发市场,把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椒交易中心、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把小川建成全国核桃集散地,把哈达铺建设成为中药材仓储、集散基地。同时,对现有专业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整顿市场经营秩序,提供优质服务,优化营销环境。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发展农产品专营店,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在网上产品供求信息,积极探索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工作,尽力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营销,大幅度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到年,新建专业市场47个,改造升级29个,总数达到76个。特别要注重在兰渝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兴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综合性农产品交易市场。

(五)名优品牌建设

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制定特色优势农产品地方标准,所有特色农产品制定市级、县级生产标准,力争将油橄榄地方标准升级为国家级标准,茶叶标准升级为省级标准。严格推行产地准出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质量追溯制度和无公害产品标识制度、动物免疫标识制度。要积极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中药材GAP生产基地认证以及加工企业GMP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培育和创建产品品牌。要注重对注册认证成果的转化利用,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到年,全市特色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基本达到全覆盖;新增绿色食品认证10个,总数达到26个;新增有机食品认证5项,总数达到9项;新增地理标志产品保护3个,总数达到12个;新增GMP认证中药材加工生产企业6户,总数达到10户。

(六)科技体系建设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通过试验筛选出一批适合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推广应用步伐。每年引进60个以上新品种,加强新品种的试验、示范。重点抓好经济林嫁接换优、园艺化作物设施栽培、中药材GAP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发酵床养殖、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等新型实用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广“万元田”和“多千田”种植模式。加快特色农业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逐步用新技术改造和替代传统技术。到年,建成核桃采穗圃1800亩,花椒良种苗圃2820亩,油橄榄采穗圃1900亩,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1.6万亩,畜禽良种繁育场60个,黄牛冻配点70个,无性系茶叶扦插苗木基地250亩,苹果采穗圃500亩、种苗繁育基地750亩,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12万亩、组培中心3个。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