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09:01: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产技术调研,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软交换;NGN;网络融合;电网生产调度;电力通信网
引言
1978年,国家批准电力部门组建电力专用通信网服务于电网的生产调度。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电力通信逐步发展成为以音频、载波、模拟微波、调度总机等设备组成的多用户、多功能的综合通信专网。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出现了数字微波、光纤通信、程控交换机等,这也是目前电网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单元。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两者相互融合、渗透,奠定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础。新技术改变着传统电信的概念和体系,通信体制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现代通信正经历着从电路交换(面向连接)到IP包交换(无连接)的演变过程。
电力通信作为行业性的专用通信网,是随电力系统的发展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主要用来缓解公网发展缓慢而造成的通信能力不足并填补公网难以满足一些电力部门特殊通信需求的矛盾,以保证电力专业化生产正常高效地进行。电力通信的业务可划分为关键运行业务和事务管理业务两大类。关键运行业务是指远动信号、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能量管理系统、 继电保护信号和调度电话等;事务管理业务包括行政电话、会议电话和会议电视、管理信息数据等。不同的电力通信业务,要求也不同。关键运行业务信息量不大。但对通信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事务管理性业务则是业务种类多、变化快、通信流量大。
软交换技术的引入,将可以解决电力通信网目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实现电力通信网中各网络间互通,可以很好实现电话网和计算机网之间的信令互通及不同网关的互操作问题。这就是使得计算机网可以更方便地对电话网进行管理和支持,电话网也可以和计算机网络配合,更好地提供服务。统一不同介质的网络,在一台交换服务器上可对多种介质的信息进行交换,并且具有操作维护功能(主要包括业务统计和告警等)。
1 软交换技术和新一代网络(NGN)
在企业网络环境下,用户采用基于以太网的电话,通过一套基于PC服务器的呼叫控制软件,实现PBX功能(IP-PBX)。对于这样一套设备,系统不需单独铺设网络,而只通过与局域网共享就可实现管理与维护的统一,综合成本远低于传统的PBX。为了提高网络综合运营效益,网络的发展更加趋于合理、开放,更好地服务于用户。业界提出了这样一种设想:将传统的交换设备部件化,分为呼叫控制与媒体处理,二者之间采用标准协议(MGCP、H.248)且主要使用纯软件进行处理,于是,软交换(Softswitch)技术便应运而生。
根据国际软交换论坛的定义,Softswitch是基于分组网利用程控软件提供呼叫控制功能和媒体处理相分离的设备和系统。因此,软交换的基本含义就是将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从而实现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的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
1.1 软交换体系结构
异构网络并存是目前网络的现状,多种异构网络融合则是大势所趋。随着IP网的迅速发展,软交换将以IP网为骨干,在各种网络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以一种统一的方式灵活地提供业务。软交换控制器(Softswitch)是软交换体系中的控制核心,它独立于底层承载协议,主要完成呼叫控制、媒体网关接入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网络能够提供的业务,并向业务支撑环境提供底层网络能力的访问接口。应用服务器则是软交换体系中业务支撑环境的主体,也是业务提供、开发和管理的核心。
软交换网络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业务/应用层、控制层、传输层和媒体/接入层。其分层体系结构见图1:
1.1.1 媒体/接入层提供各种网络和设备接入到核心骨干网的方式和手段,主要包括信令网关、媒体网关、接入网关等多种接入设备。
1.1.2 传输层负责提供各种信令和媒体流传输的通道,网络的核心传输网将是IP分组网络。
1.1.3 控制层主要提供呼叫控制、连接控制、协议处理等能力,并为业务平面提供访问底层各种网络资源的开放接口。该平面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软交换设备。
1.1.4 业务/应用层利用底层的各种网络资源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网络业务。主要包括功能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策略服务器等。其中最主要的功能实体是应用服务器,它是软交换网络体系中业务的执行环境。
可以看出,软交换采用分层、开放的体系结构,将传统交换机的功能模块分离成独立的网络实体,各实体间采用开放的协议或API接口,从而打破了传统通信网封闭的格局,实现了多种异构网络间的融合。下一代网络的体系通过将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来实现相对独立的业务体系,使得上层业务与底层的异构网络无关,灵活、有效地实现业务的提供,从而能够满足人们多样的、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可以说,软交换完全体现了业务驱动的思想和理念,很好地实现了多网络的融合,提供了开放灵活的业务提供体系。
软交换设备位于控制层,提供多种业务的连接控制、路由、网络资源管理、计费、认证等功能。软交换设备与各种媒体网关、终端、应用服务器、其他软交换设备间采用标准协议相互通信。
1.2 软交换的主要功能
软交换主要有以下功能:媒体网关接入功能、信令网关功能、呼叫控制功能、业务提供功能、互通功能、关口功能、运行维护功能、计费功能等。
1.2.1 媒体网关接入功能
该功能可以认为是一种适配功能。它可以连接各种媒体网关,如PSTN/ISDN的IP中继媒体网关、ATM媒体网关、用户媒体网关、无线媒体网关、数据媒体网关等,完成H.248协议功能。同时还可以直接与H.323终端和SIP客户端终端进行连接,提供相应业务。
1.2.2 呼叫控制功能
呼叫控制功能是软交换的重要功能之一。它完成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所提供的控制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出和资源控制等。业务提供功能。
由于软交换在网络从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演进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软交换应能够支持PSTN/ISDN交换机提供的全部业务,包括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同时还应该可以与现有智能网配合,提供现有智能网提供的业务。
1.2.3 互联互通功能
目前,存在两种比较流行的IP电话体系结构,一种是ITU-T制定的H.323协议,另一种是IETF制定的SIP协议标准,两者是并列的、不可兼容的体系结构,均可以完成呼叫建立、释放、补充业务、能力交换等功能。软交换可以支持多种协议,当然也可以同时支持这两种协议。
1.2.4 其它功能
支持开放的业务/应用接口功能;认证与授权功能;计费功能;资源控制功能和QoS管理功能;协议和接口功能。
软交换具有操作维护功能(主要包括业务统计和告警等)。对业务繁杂的电力系统来说,引入软交换可以对各种业务进行统一的统计。若出现故障还可以及时地发出告警信号。另外,软交换还可以采集详细的清单,实现对用电量和电话费等的计费。
2 电力通信网的软交换技术方案
考虑到现有设备和传统数据通信业务的状况,尽可能保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用先进成熟技术构造新一代多层结构信息网,就要求新一代电力通信网络所提供的业务平台不但要满足现存的数据格式透明度差、协议多种且不兼容、业务处理多样的功能,还要为将来的网络规模扩展及新型业务的接入提供可能。
2.1 网络基本架构
电力系统可以考虑构造一个基于IP网络技术的Intranet网络。以广东电网公司为例,整个电网可以按地区供电局划分局域网,只是在形式上的各有差异。可以按照区域组网,也可以按照能源类型组网,还可以按照效能匹配原则组网等。底层各节点均有相应的完全遵循新型网络传输方式的独立于任何网络硬件和网络配置的逻辑地址号,便于统一控制与管理。
当重要应用需要较高安全可靠性时,通信系统可提供独特而安全的冗余机制。使用通信服务器冗余,可以通过IP链路从一个通信服务器切换到其镜像的通信服务器。在这种配置中,两台通信服务器共存于同一系统中,其中一台服务器是主用的,是主通信服务器;而另一台服务器随时处于待机监视模式。如果主用服务器发生故障,备用服务器将自动接管。该备用通信服务器随时保持更新,而且随时可用作主服务器。
出于安全目的,以上两台通信服务器部署在不同的物理位置,甚至位于不同的子网络中。在正常操作的情况下,在主用和备用服务器之间需要建立并维持一个轮询对话。轮询对话一旦中断,就会通知备用服务器:主用服务器已经消失,然后备用服务器将接替主用服务器。
被动式通信服务器(PCS)是通信专网的特色功能,这是针对服务器与网关之间信令备份方式的补充和加强。一旦通信服务器不可用时,PCS为媒体网关提供呼叫处理服务。PCS解决方案提供了集中处理呼叫的功能(节约运行成本),而其所谓被动功能是针对两种情况时有能力接管呼叫处理:在中心节点(具有备份服务器)和远端节点的IP链路中断时PCS接管远端节点的呼叫处理;或是两个镜像服务器失去能力时,PCS分别接管所属域的系统呼叫处理。
2.2 电力通信网的网络互通
电力通信网中的电话网是一种交换网络,而且拥有电力系统独有的载波电话网络;同时电力通信网中也存在计算机网络,它们是以IP协议为基础的分组网络。软交换可以提供支持多种信令协议的接口,可以很好的实现电话网和计算机网之间的信令互通及不同网关的互操作问题。这就是使得计算机网可以更方便地对电话网进行管理和支持,电话网也可以和计算机网络配合,更好地提供服务。
电力通信网作为一个企业专网,在承担内部通信的同时,还需要与下一代网络(NGN)的互联。由于企业专网在交换方式和信令协议均已支持最新的标准,因此,专网实际上可以作为NGN网络的一部分无缝接入NGN。
2.3 电力网引入软交换的意义
传统的语音通信网是基于程控交换机的网络,那么下一代网络(NGN)则是基于软交换的网络。软交换是新旧网络融合的枢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经济角度考虑,与电路交换机相比,软交换成本低。软交换由于采用了开放式平台,易于接收革新应用,且软交换利用的是普遍计算机器件,其性价比每年提高80%,远高于电路交换(每年提高20%),可见软交换在经济方面有很大优势。
从用户角度考虑,在传统的交换网络中,一个设备厂商往往供应软件、硬件和应用等所有的东西,用户被锁定在供应商那里,没有选择的空间,实现和维护的费用也很高。基于软交换的新型网络彻底打破了这种局面,因为厂商的产品都是基于开放标准的,所以用户可以向多个厂商购买各种层次的产品,可以在每一类产品中选择性价比最好的来构建自己的网络。
软交换可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软交换将以前的电路交换的核心功能进行了分类,将功能以功能软件的形式分配到分组网络的骨干网中。这种分门别类的分布式结构是可编程的,并对服务供应商和第三方特性开发商是开放的。由于所有的功能都以标准的计算机平台为基础,可以很容易地实现网络的可伸缩性和可靠性。
随着VOIP技术的成熟和实施, 企业可以实现将语音和数据融合在一个单一的网络中,这种融合网络带来的三个显著好处是:可以优化带宽,提高带宽利用率 (在广域网中尤为明显);可以优化网络安装和管理;简化了今后的融合(CTI等)应用。
3 结束语
电力通信网中存在多种传输介质,且各自相对独立,都各有自己的一套设备,若引进了软交换技术,在一台交换服务器上可对多种介质的信息进行交换。这不但在经济方面避免了设备的浪费,而且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各种介质的网络达到了一定的融合互通,在不同介质的网络中传递信息时也省掉了复杂的转换环节。在管理上也更方便,只需对一个设备进行维护就可实现整个网络的信息交换。
目前,电力通信网中传输的信息主要是语音和数据,但随着网络的演进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视频业务和多媒体业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软交换技术不但能很好地支持语音业务,利用新的网络设施可以提供各种增值业务和补充业务,而且软交换提供了开放式的应用程序接口(API),非常便于提供新业务。这对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络来说,引入软交换技术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基于软交换的融合网络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短的周期为内部及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地树立电力系统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徐鹏,杨放春.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童晓渝.软交换技术与实现[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3]余浩,张欢,宋锐.下一代网络原理与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
他指出,吉林是农业大省,农业是我省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公主岭市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在农业农村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下一步,要紧紧围绕贯彻“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当前,尤其是要抓好春耕生产,为全年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奠定一个坚实基础。
在田间,高广滨与正在播种的农业科技人员交流,仔细查看土壤墒情。他指出,一年之计在于春,总体上今年备春耕形势比较好,在大田播种的关键时期,又恰逢一场及时的春雨,对春耕生产更加有利。一定要抢抓农时,在抓好玉米播种同时,积极做好水稻插秧和其它作物播种准备,确保应种尽种。
随后,高广滨来到范家屯镇平阳村农民新型社区和刘房子街道万欣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情况。目前,公主岭整村土地流转工作正在开展,仅万欣合作社整村流转土地就达到9000亩、托管2万亩。在了解相关情况后,高广滨表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为纽带开展合作;要充分考虑国家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带来的变化和农民增收的实际需要,进一步落实好玉米生产者补贴等惠农政策,稳定农民收入;要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引导新型主体带动更多农户参与规模经营,特别是要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开展好产业扶贫,带领贫困户实现脱贫;要通过土地流转推动特色城镇化建设,坚持产城融合、以产兴城,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在向阳坡生态园,高广滨详细查看了园区建设情况。他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抓好农业园区建设,特别是要利用公主岭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果蔬花卉种植,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努力成为周边大城市的“菜园子”“果篮子”和休闲度假理想鏊。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偏离-份额模型;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的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一五”以来,2005-2012 年武汉市的GDP 增加了3.58倍。这个数字高于同期全国累计同比增长率,为全国经济持续增长做出了极大贡献,发挥了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示范作用。但近年来武汉市经济增长步伐明显减缓,呈现增长乏力的疲软态势。虽然在全球经济危机大背景下,武汉市的发展难以独善其身,但武汉市自身的产业结构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所以,找出其中的短板和瓶颈,提出相应的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已是当务之急。
一、武汉市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率贡献的背后是产业产值的增加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武汉市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结果并不如人意。
1.第一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武汉市第一产业比重波动较小,除在2011年到2012年略微有所上升外,在其他年份都持续小幅下降。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但主要生产经营方式还是以传统的为主。产业化水平较低,投入产出率低,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不利于收入的增加。传统的农业贡献了第一产业的大部分产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农业占比近四分之三,而林、牧、畜业的发展明显力度不够,未能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湿地资源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2.第二产业占比略微上升,内部轻重工业比重失衡
第二产业比重呈轻微振荡,总体略微有所上升。从2005 年的45.57% 升至2012 年的48.22%。工业占据了第二产业产值的绝大部分,一般在82%以上。但内部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呈现明显的重工业化,以汽车、钢铁、冶金、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却以资源过度使用及环境污染为代价。造成不可逆转的对环境的破坏,产业选择重合度较高,利润空间被压缩,工业低水平结构性等矛盾突出。致使地方性产能过剩,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保证短期较高的产值,但难以为继。同时,轻工业的发展被严重忽视,不仅损失了大量的产值,也割断了一、二产业间的联系,使产业关联度过低,联动效果不佳。
3.第三产业占比振荡变化,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第三产业的比重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从2005年的49.57%一路升至2010年的51.44%,而后便出现小幅下降,直至2012年的48.02%。在第三产业的比重总体偏低的情况下,发展速度滞后,而第三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较低的水平使得原本就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内部结构也局限于传统的商务服务业、仓储业和运输服务业,经营方式落后,竞争力低下,发展空间小,而具有“三高”特征的金融、信息、软件、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力度不足,导致武汉市第三产业的总体发展情况不佳,难以形成竞争力。
从总体看,武汉市的二、三产业产值占比95%以上,是经济增长的强劲推动力(见表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内部结构日趋合理。但与上海、北京等城市进行类比后,不难发现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速度和深度还差强人意。武汉市第二产业比重严重偏高(占比50%以上),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了市场要素价格的扭曲,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极为不利。也使得武汉市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并且过度偏重工业的发展模式,致使产业结构发展的协调性和关联度不高。
由此可知,在武汉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过程中,确实存在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弊端和问题。为确保要素的合理流动,资源的更好配置,总体效益的不断提升,经济的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一项涉及风险和外部性的创新活动,在路径选择时必须深思熟虑,考虑周全。
二、基于偏离-份额模型对武汉市产业结构的实证研究和分析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成一个动态过程,以其所在地区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份额、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三个分量,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门类,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本文选取了目标区域武汉市及其所在大区域湖北省2005—201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将数据的单位换算为亿元,基于偏离-份额模型,计算得到武汉市各个产业的偏离-份额数据(见表二)。
1.对武汉市各产业的份额偏离的分析
整体上来看,武汉市各产业的份额份量具有相同特征:第三产业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汉市各产业的份额分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但也不难看出,发展的同时差距也在逐步显现: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第一产业,且份额分量之和远远大于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的份额分量相当,差异较小,说明武汉市经济整体水平处于工业化和服务业并进的阶段。
2.对武汉市各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的分析
从纵向时间序列上看,武汉市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一直为负数,且绝对值不断增加,表明第一产业结构不太合理,层次低下,阻碍了武汉市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除2007年为-4.18外,总体上为正值,且保持增长趋势,说明武汉市第二产业结构整体优化程度较高,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并且促进作用在逐步强化。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在2006-2007年为正值,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在2008 年后发生逆转,2008-2012年内一直保持为负值,且其绝对值还在不断增加,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从截面上进行分析可知,虽然总体上武汉市产业结构份量总量为正,但也存在很多不和谐因素,需要予以重视。每年均有两个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抑制了经济的增长,这些结构未能自行调整,反而进一步加剧。因此,武汉市产业结构确实存在许多不合理和不协调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势在必行。
3.对武汉市产业竞争力偏离的分析
第一产业竞争力除在2006 年为0.44 和2012 年为12.76 外,其他年份一直为负,竞争力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竞争力除在2007年具有0.14微弱竞争优势外,在其他年份一直为负,竞争力严重不足。第三产业在开始的2006-2007 年里,其竞争力为负,难以与其他产业抗衡。但在接下来的年份中,竞争力呈上升态势,得到显著提高,市场占有率极大提升。总的来说,武汉市的三大产业,在近些年内,除第三产业的竞争力略有上升外,第一、二产业竞争力不断下降。因此,调整和优化第一、二产业的结构,提升竞争力已是当务之急。
综上所述,武汉市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产业占比过高,内部结构较为单一,投入产出低,整体效率水平低下;第二产业占比总体上较为合理,整体发展较好,但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导致产业同构现象明显,资源配置不合理,规模效应较低,缺乏竞争力;第三产业的占比有待提高,内部结构急需完善,技术含量有待提升,对人才的吸纳能力需要。
三、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对策建议
1.兼顾质量和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多样化和特色化
武汉市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水资源极为充足。由于第一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以传统的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为主,未能充分发挥好比较优势,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发展渔业和养殖业。今后,应在原有单个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加快土地扭转,鼓励多样化合作;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使水面动、植物生产互补,实现水陆“双赢”;按照市场需求,丰富农产品的种类,提高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附加值,带动关联的食品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2.统筹发展轻重工业,集约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培育优势产业
在大力发展制造业基调下,第二产业整体发展状况良好。但由于“重型化”较为明显,产值主要是由汽车、钢铁、冶金、石化等重型工业贡献的,不仅对资源依赖性较强,而且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所以,需要通过平衡轻重工业的比重,保持产业内的良性互动。作为主导产业的重工业应通过产业集聚,加强对资源的整合,实现集约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对工业“三废”的处理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针对产业中的国有比重过大的问题,应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使经营体制更灵活。并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比如,针对作为主导产业的汽车行业,发挥与襄阳、十堰、宜昌等地区的产业联动作用,实现规模经济,实现共同协调发展;对具有优势的烟草、食品、纺织等轻工业应加大扶持力度,使其能在服务于农产业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创造值得信赖的品牌,增强产业竞争力。
3.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生产业,重视新兴科技产业
第三产业总体规模不大,具有明显的结构缺陷。由于以传统的餐饮和商贸零售服务为主,金融、信息、咨询、物流、旅游等生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首先,武汉市应增强发展第三产业意识,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兼顾第三产业;其次,武汉市位于中国的中部腹心部位,水陆空交通枢纽完备,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应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同时,应通过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弘扬武汉具有特色的汉味文化和历史文化古迹;最后,武汉东湖地区是中国较大的智力密集区,集聚了大批高校,科研实力雄厚。应做好产学研对接,充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兴科技产业。
四、对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研究结论与展望
基于对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的结论和武汉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利用偏离-份额模型对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得出武汉市产业结构具有第一产业占比过高,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第二产业占比较为合理,但以“重型化”为主,同构现象明显,内部亟待升级;第三产业占比有待提高,应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结论。并从三大产业的角度,对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给出了第一产业兼顾质量和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的多样化和特色化;第二产业统筹发展轻重工业,集约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培育优势产业;第三产业整合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生产业,重视新兴科技产业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朔, 冯素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几个问题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以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8(3).
[2]戴瑾.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考察对象[J].社会科学论坛,2010(15).
[3]马艳华, 魏辅轶.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研究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1).
[4]徐勇,丁悦.产业演进比较与武汉产业结构高级化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1(16).
[5]李武军,黄炳南.基于偏离一份额分析法的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研究[J].经济经纬,2010(6).
关键词:林业种苗生产技术管理措施
1林业种苗的重要性
作为森林建设的基本以及保障,林业种苗不仅是一项公益事业,其还承担着以下几项历史使命:(1)负载林木遗传基因;(2)森林世代繁衍;(3)林业持续发展。在我国,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充分适应当代林业建设的发展,对林业种苗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要求种苗种植在满足数量的同时,还需满足产品多样化以及优良化的需求,并且实现高质量种植产品已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第一条件。为此,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以及强化林业种苗事业,在林业发展战略中将生态建设作为核心内容,并将林业种苗作为基础,优先发展。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发,以及良种与技术的不断推广,林业种苗体系逐渐得到了完善以及提升,这为我国林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的长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林业种苗产业发展特点及工作方针
2.1发展特点
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均已形成林木良种基地,苗木繁育基地在我国许多省市也得到了普及,各繁育基地不仅能够帮助种苗进行繁育,还能够让各地区自行进行种苗繁育以及种植。如此一来,为林业培育种苗增大了范围以及空间,并且还能够为较为优质的种苗选择与其相适应的环境进行固定培育。相关统计显示,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均存在个体经营或者私人营业的育苗企业,私营育苗企业的存在促使我国林业的发展逐渐走向多元化,我国相关部门对私营育苗基地有着相应的资金鼓励,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还能够促使私营培育企业在林业种苗繁殖中占领主导地位。近年来,我国林业品种逐渐得到增加,品种的丰富化促使优质苗品的占有率也逐渐增高,例如以下几种:(1)杨树品种NL-96;(2)杨树品种NL-895;(3)柳树品种J-795;(4)柳树品种J-799。,我国还引进较多新型育苗品种,例如金丝柳等,促使我国林业种苗的品种更加具备丰富化。
2.2工作基本方针
第一,林业种苗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因而需有效提升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促使林业种苗事业能够依法决策以及守法行政,进而实现依法治种。第二,林业种苗的发展需将生产以及科研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种苗由数量向质量的快速转变,并借助科学技术以及技术创新合理提升其科技含量,保证林业种苗的科学化以及技术化,促使其能够得到健康、长效的发展。第三,林业种苗的发展需完善相关管理机构以及组织协会,进而合理提升其社会化服务。林业种苗的过程包含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几个方面,建立以及完善相关机构是为能够在林业种苗的整体过程中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第四、林业种苗的发展需将实际工作作为出发点,将林业种苗作为重要产业,并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保证其能够实现产业化发展,进而使林业种苗能够实现专业化、多元化、标准化及一体化。
3林业种苗生产技术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人才问题
林业种苗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大量技术型人才的支持,但是在现实情形中,人才缺乏的问题却十分严重。技术人员不够,就意味着员工每天的工作量都及其繁杂,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大大降低了生产技术水平,为林业种苗工作带来极大的损失,造成严重的后果。
3.2调研问题
在开展林业种苗过程中,应当做好调研工作,这样有利于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全面的了解,在选育种苗时也能够做出科学的选择。但在实际情况中,却由于林业部门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各部门之间信息没有及时共享,导致了调研信息严重不足,影响在生产技术中的选苗育种。另外,在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没有及时合理地安排工作人员进行调研,整个林业部门对于市场环境、市场需求都没有很好的了解,就无法保证种出来的种苗是否真的符合实际的市场需求,这会给林业种苗工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消耗了生产技术人员的精力,严重的还会对林业市场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3.3资金问题
林业种苗的生产过程及其管理周期都较为漫长,在短期之内很难获取较大的经济收益,对于投资者来说存在着较大的投资风险,容易导致林业种苗工作开展中严重缺乏资金。资金不足就意味着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工资待遇不高,容易造成人才流失,在招揽工作人员时也不易招收更多的优秀人才,这样给林业种苗管理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另有很多投资者对于有关林业种苗的投资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投资金额的利用率,影响了种苗的管理措施,进而影响林业种苗连锁产业的发展。
4林业种苗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应对措施
针对林业种苗的生产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林业部门要及时采取应对的措施,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解决人才问题;加强林业部门之间的信息建设,解决调研问题;加大资金与技术支持,解决资金问题。
4.1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
专业技术型人才是提高林业种苗生产技术、完善林业种苗管理措施的重要因素,所以林业部门必须重视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拿出资金,对林业种苗工作者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其对于种苗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具体育种操作的熟悉程度,这样就能够为林业种苗生产技术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的同时,也要注重招揽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保证林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2加强林业部门之间的信息建设
林业部门之间应当加强信息建设,做到资源共享,才能保证对于实际的市场需求有详细的了解,时刻掌握市场动态。各林业部门之间可以构建专门的网络平台,用于信息共享,这样就能够将市场动态时刻掌握在手中,进行选苗育种时也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保证林业种苗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林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3加大资金与技术支持
为了保证林业种苗工作顺利进行,林业部门加大资金的投放,用于林业种苗发展。另外,国家在政策上也可以提供一定的优惠,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还可以与相关单位合作,进行资金筹集,发动社会公众的力量,不仅能够筹集足够的资金,还能够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解决林业种苗的资金问题。5结语总之,林业种苗在保护、发展林业资源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提高造林绿化的质量,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所以各地林业部门都应当重视林业种苗,克服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林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保证了林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应中华 单位:宜昌市林木种苗管理站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户技术效率;水资源利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F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12-0111-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12.017
由于长期局限于传统的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依靠增加投入要素的数量来获得产品总量的增长,尤其是水资源这个制约因素,再加上管理不善[1-2]、节水等灌溉技术推广乏力[3-4]及对基础设施投资不足[5-6]等原因,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一直十分低下。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工业和居民用水需求,以及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用水需求,在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用水效率成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关注的焦点。
在大量文献研究中,研究者们关注到了农户或者是农场等内在的特征是如何影响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的问题,这些证据不仅仅集中在中国,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Dehehibi等利用突尼斯纳布尔地区144个农场数据估计了生产技术效率及农业用水效率,并发现农场主年龄、农场规模、教育水平、农业技能培训以及农场主对水资源可利用性的判断会对生产技术效率及农业用水效率有显著影响[7]。Speelman等基于南非兹拉斯特地区60个农户调研数据计算灌溉用水效率,分析得出农场规模、土地产权、土地细碎化程度、种植结构以及灌溉方式会对灌溉用水效率有显著影响[8]。王晓娟等利用河北省石津区205户农户三年调研数据,测算该区生产技术效率及农业灌水效率,并认为提高渠水使用比例、提高水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建立用水者协会,对灌水效率的提高有积极作用[9]。王学渊等利用1997-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对灌水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减少水密集型作物种植、新建和改造农田水利、调整农业用水供给系统、加强农业水资源需求管理、采取有利于增加农户节水积极性的经济措施均有利于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10]。
目前研究还较少的关注到农业产业化背景下,涉农企业介入农业生产如何影响到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的问题,特别是较少关注在中国特有的涉农企业介入农业生产的模式和运作机理以及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化的模式,逐步使得原本脱离市场的“小农户”逐渐走向了“大市场”,农户生产决策相应逐渐更多受到市场价格、销售方式和销售合同等的影响。农业产业化的推行促进了涉农企业介入农村,并成为连接农户与市场重要的中介组织。因此关注涉农企业介入农业生产如何影响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进而影响农户对水资源利用的决策,应该是在目前水资源短缺背景下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本文以甘肃省民乐县农户种植引入马铃薯品种为例,利用2007及2009两年农户调研数据,通过实证测算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构建影响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因素的分析模型,分析涉农企业介入农业生产带来制度环境变化对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1农业产业化对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
近年来,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在我国广泛推广实施,被认为不仅是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更是粗放型数量型增长向集约效益型增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根本路径和唯一选择。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大量涉农企业介入农业生产,以多种途径影响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及资源的利用决策。
夏莲等: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12期首先,农业产业化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涉农企业介入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当地的主导产业,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占有率,帮助农民确定经营方向、经营项目以及农产品销售问题,有效促进了当地的种植结构的调整,推进农民集中种植,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解决农户分散经营的局限性。而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率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争议而未达到共识,Bizimana等通过对非洲卢旺达的研究表明土地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之间存在负向关系[11]。曹慧等对江西集体林区农户技术效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则认为规模化生产对农户技术效率有正的影响,农地过于细碎不利于生产发展[12]。而李谷成等通过对湖北农户数据分析表明,土地规模并不影响采用农业前沿技术以达到最大潜在可能产出能力的技术效率[13]。可见生产规模与农业效率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涉农企业对农户生产规模的影响带来的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并无法给出确切的结论。
其次,农业产业化引入了新品种新技术。为确保主导农产品符合市场需求,涉农企业往往为农户引入良种,并配套推广栽培以及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新技术新品种的引入被认为有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然而章立等通过浙江省农户调研数据研究发现新品种在引入初期往往处于非技术效率的状态,随着农户使用新技术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这种技术无效则会逐渐降低[14]。
然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是市场化,通过涉农企业带动小农户进入大市场。涉农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征,带动人才、管理、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回归,促进当地农业市场的发展,通过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将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直接有效传达给农户,带动农户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销售,减少农户生产及销售中的风险,降低农户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农户农业收入[15-16]。柯福艳等通过对国家现代蜂产业体系蜂农固定观察点数据分析家庭养蜂技术效率,发现如果养蜂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较高,则养蜂技术效率较高[17]。曹等对奶牛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类似的结论,如果养牛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越高,对农户激励越大,养牛农户则更加专注奶牛生产,对技术效率有正的影响[18]。涉农企业参与当地农业生产对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有助于形成专业化的生产,提高农户生产技术效率。而涉农企业带来的销售渠道的扩展不仅更方便农户农产品的销售,同时涉农企业以及其他主体和农户形成的稳定的收购关系也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风险,消除农户生产的不确定性。研究发现涉农企业和当地农户合作时往往通过签订协议可以降低对风险的预期,这有利于提高农户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18-19]。
此外,地方政府和涉农企业之间的密切的合作,也会改变原有的市场结构、资源利用的制度和政策。大量的研究发现和现实做法表明,地方政府为保障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往往会为涉农企业的介入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政策,这些配套政策可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农户农业生产[20-21]。在我们研究的区域甘肃省民乐县,为了引入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地方政府制定了优先用水权,即保证连片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可以获得适时适量的灌溉,以鼓励农户扩大马铃薯的种植。
技术有效的农户被定义为资源利用也有效[22],农业产业化背景下,涉农企业介入农业生产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也影响到对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数据来源和方法介绍
2.1样本区域及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对甘肃省民乐县农户调研获得的2007年与2009年农业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数据。甘肃省民乐县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马铃薯生长,从2006年起,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努力打造“中国马铃薯之都”成为该地区的发展思路,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多个马铃薯加工企业。为满足加工企业对马铃薯的需求,该县大力鼓励农民种植马铃薯。除本地普通马铃薯以外,涉农企业为该区引入克新及大西洋两种新品种。
在甘肃省民乐县随机选取10个乡镇,按照各个乡镇的海拔高度、村庄数量和人口数量,选择21个村庄作为农户调研样本村,每个村庄随机选择2到3个村民小组,每个村庄选择15个农户作为调研对象,这样入户问卷调查获得农户数据315份。2010年对2008年所访问的农户做回访调研,有52户农户由于打工不在家等原因缺失,两年调研到相同农户共263户。本研究所采用的是两年都种植了马铃薯的183户农户。
2.2研究方法
测算技术效率的方法,目前应用最多的为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与随机前沿函数法(SFA)。考虑到农业生产的特点,且收集的样本量较大,变量变异性较强,本文选择参数SFA法对农户技术效率估计。以往利用SFA方法估计水资源生产效率通常都是运用Reinhard等[22]提出的根据生产技术效率方程的估计参数和误差项估算偏要素利用效率,再分析解释变量对投入要素生产效率的影响及程度,采用的为两阶段估计。也就是说,对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往往采用Battese等[23]模型进一步估计以解决在两步估计存在的“两步悖论”[24-25],而目前已有研究对偏要素利用效率的测算利用的往往是传统两步法中的第一步,估计出来的参数和效率值还是以技术非效率项独立于其他解释性要素为基本假设。这样测算出来的技术效率值仍然存在着有偏及低效的问题,对第二阶段测算的偏要素利用效率也会造成一定的偏差。
本研究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首先设定生产函数形式,与CD生产函数相比,Translog生产函数包容性更高,被认为是任何形式生产函数的二阶泰勒近似。但是大量交叉相的引入,不仅可能带来自由度不足、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等统计计量问题,如果交叉项过多统计上又不显著,这对一步法的估计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实践中发现的这一点与王志平 [26]的研究完全相同。因此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的“一步法”先估计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其理论模型为:
lnYit=β0+∑4jβjlnXijt+βRlnRit+Vit-Uit(zit,w)(1)
上式中,Yit是第i农户在第t年的农业产出,R为研究中关注的单一投入要素,X为其他投入要素。Vit是随机误差项,且假定Vit~N(0,δv2),主要包括测量误差、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控制的因素。Uit是非负随机误差项,代表生产中的技术无效,反映第i个农户在第t年的技术效率损失。zit则是代表了影响农户技术效率水平的外生变量,w为纯随机误差项,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δu2的断尾正态分布。βj与βR为待估参数,β0为常数项。
由Kaneko等[27]研究可推导得出,偏要素生产效率的估计公式为:
TERit=exp(-ui4βR)(2)
将利用公式(1)估计出来的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带入偏要素生产效率的估计公式(2)中得出偏要素生产效率TERit,进而再对其影响因素分析,公式(3)中tkt为影响偏要素生产效率的解释变量,δkt为待估参数,δ0为常数项,eit为随机误差项。
TERit=δ0+∑n4k=1δkttkt+eit(3)
3实证分析
3.1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测算
以马铃薯的总产值为产出变量,投入变量包括土地、劳动力、水资源以及资金(种植马铃薯所有的金钱投入,包括种子、化肥、农药、薄膜以及机械费用)。利用估计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FRONITER 4.1软件采用“一步法”对公式(1)进行估计。进入“一步法”估计的其他外生变量包括:①户主特征:户主年龄;户主非农经验,有非农经验则为1,没有则为0;户主受教育年限;风险厌恶程度,根据调研问卷中涉及的两个问题按1-5划分评分等级取均值来衡量农户风险态度,评分越高则越厌恶风险。②家庭特征:非农打工人数占家庭总劳动力的比例;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家庭固定资产以衡量家庭富裕程度,包括房屋、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等动产或不动产的现值;家庭是否有成员参与用水者协会或土豆协会,有则为1,没有则为0。③土地资源禀赋:根据民乐县当地情况,农业灌水定量配置取决于农户初始水权面积,但农户在初始水权面积判定后可能有开荒行为,则农户拥有的实际土地面积可能大于初始水权面积,因此利用水权面积占实际土地面积的比例表示该农户家庭水资源稀缺状况,该比例越小农户家庭水资源越稀缺;农户家庭渠系是由土渠取值为1,渠道类型为石头取值为2,水泥+石头取值为3,预制件或水泥取值为4,取值越大说明该农户家庭渠系状况越好;对种植马铃薯土地质量由农户按1-3打分,质量很好取值为1,一般为2,较差为3,再根据地块种植面积加权计算得出马铃薯种植土地的综合肥力,评分越高其质量越差;此外将该地区三类地区作为虚拟变量介入模型,其中二类地区最适宜农业生产。④信贷市场的发育程度:按农户该年度获得的银行或者农信社的贷款额衡量该地区资本信贷市场发达程度。⑤涉农企业引入变量:其中包括马铃薯种植规模;大西洋及克新品种的种植比例以衡量该地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程度;马铃薯销售量占总生产量的比例;企业收购量占马铃薯总销量的比例;以及农户是否与涉农企业签订销售协议,签订为1,没有则为0。
模型估计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模型整体通过似然比检验,极大似然值(-329.47)也表明估计的计量模型在统计上是可靠的。γ等于0.898,且在1%的程度上显著,说明实际生产与前沿面的距离主要是由于技术非效率产
关键词:林业种苗;生产技术;管理措施
近年来,随着林业事业的不断发展,很多地方都开展了一系列植树造林的工程,林业种苗的存活率也逐年提高。但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方面仍存在部分问题,因此需要改进林业种苗的管理方法,加强对种苗的养护工作,本文主要根据现阶段我国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便保护好森林资源,推动林业建设的健康发展。
1重视林业种苗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的必要性
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养护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在我国,随着林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林业种苗的竞争力日益提高,因此必须建立起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提高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完善种苗的管理养护措施,提高林业产业的产量,保障林农的经济效益,为促进我国林业建设的长远发展,重视林业种苗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技术型人才缺乏
当前我国的林业管理中的专业型人才相对缺乏,生产及管理技术还处于重数量轻质量的阶段。员工数量不足,导致每人的任务量繁重,由于部分员工的专业知识不达标,林业的生产水平降低。林业的管理人员重视对种苗的种植,而忽视后期的培养与养护,影响了种苗的质量,相对恶劣工作环境也难以留住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
2.2调研信息获取不足
在种苗的管理过程中,由于林业部门的综合服务体系缺乏,信息交流不完善,严重影响了种苗的经营市场。未采取良好的调研措施,缺乏对市场环境的认知,难以满足种苗调整的实际需求。不了解林业生产所需的技术也直接影响了种苗的管理质量,种苗的种植和经营模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也会造成扰乱市场的不良影响。
2.3资金短缺问题严重
由于林业的发展和苗木的管理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短期内难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导致资金短缺问题严重。由于投资资金不足,影响了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进而也阻碍了专业技术型人才的招收。当前我国的林业种苗投资还存在一定误区,资金利用率较低,种苗的管理措施不当,导致林业产业难以获得长足发展。
3改善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的对策
3.1加快培养专业的林业管理人才
为了提高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完善种苗的管理措施,林业管理部门必须加加快培养专业的林业管理人才,重视专业型人才的发展。为林业部门提高资金与技术支持,加强对种苗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指导工作人员做好种苗的培育检测工作,促进林业种苗的发展。为专业型的技术人员提供更好的待遇,建立一定的奖励制度,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壮大林业种苗管理队伍,吸收更具综合素质的林业人才,为建设林业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2加强林业信息渠道沟通建设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林业种苗的管理需要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林业信息渠道沟通建设,促进林业部门直接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将合理有效的林业种苗生产技术推广至基层及个体林农中,使其享受到直接的利益。通过网络平台加强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将种苗的生产信息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运用新型的管理手段,强化林业种苗的信息传递,保证供需平衡,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3.3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支持
林业部门可以成立相应的种苗发展基金制度,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充足的资金有效的促进林业种苗的发展。面对林业种苗资金短缺的问题,国家需要加大优惠政策的实施,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增加种苗基金的投放比例。林业部门结合广大的社会力量解决资金问题,发展种苗基金制度,利用社会团体的公众效应,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妥善解决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的问题。
4结束语
林业种苗的管理直接影响了林业事业的长足发展,但由于我国当前在生产技术及管理措施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因此,为促进林业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快培养专业的林业管理人才、加强林业信息渠道沟通建设、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只有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完善林业种苗的管理措施,才能提高林业种苗的质量,符合市场化的需求。
作者:崔鑫 单位:内蒙古五原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作过程 高职 牛生产技术 课程设计
《牛生产技术》是高等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能力核心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本课程主要对接现代奶牛及肉牛的养殖技术服务、基层牛生产技术等工作岗位,依据牛生产技术员等职业标准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项目任务和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成为懂技术、会操作、能创业,适应现代化牛生产等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围绕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想,通过行、企、校三方联动,共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牛生产技术过程,学院与荷兰阿瑞斯教育集团、辽宁辉山乳业集团共建本课程,成立“辉山BTEC班”,实施订单培养,效果显著。
一、课程定位
1.岗位分析 牛生产就业岗位初次就业岗位为饲养技术员、资料员、兽医技术员、繁育技术员、畜牧技术员,发展就业岗位为车间主任、技术场长、场长、技术总监。
2.根据校外实训基地规模化养牛企业调研确定牛生产各岗位能力需求、知识需求和素质需求。(见表1)
2课程设计的理念及目标
2.1设计理念
三方合作,岗位课堂、一个核心、两个为主,即学校、企业、荷兰合作,实施工学交替的岗位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奶牛生产为主导,肉牛生产为辅,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2.2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养牛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牛场建设与环境控制、设备配置、合理选择品种与杂交利用、不同阶段牛饲养管理、能综合运用饲料、营养、繁育和相关技术进行规范的奶牛生产和肉牛肥育。使学生具备从事牛生产、经营管理等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初次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2.3内容设计
关键词: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210-02
精细化工是当今化学工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领域之一,是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细化工产品种类多、附加值高、用途广、产业关联度大,直接用于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已成为世界各国调整化学工业结构、提升化学工业产业能级和扩大经济效益的战略重点。《“十二五”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指南》提出,将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主要任务,提出到“十二五”末期形成一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增长点,把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率提高到45%以上。随着精细化工行业的日益壮大,需要大量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一线从业人员。
高职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的教育,主要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学生,解决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就要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改革,而核心在于构建适合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且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1]。
一、构建思路
高职教育过程是工作与学习相统一、智力与身心综合发展的系统过程,其综合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构建,应该是从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学习任务,它既包含了基于情境使学生遍历任务过程得到技能的训练,又包括了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讨论、决策和执行,从而培养完成完整职业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构建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综合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调研典型职业—明确目标岗位与培养规格—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或岗位)分析从业综合职业能力—横向提炼设计专业课程—纵向提炼设计公共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
二、构建流程
我们首先组建了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建的教学团队,其次带着问题即精细化工行业究竟需要何种人才,我们进行了企业一线调研和毕业生回访调研,通过调研,确定精细化工专业学生就业的典型工作岗位5个,即操作工、试验分析人员、技术人员、生产管理员、销售人员,通过分析工作岗位和岗位职责确定工作任务,并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领域,再结合精细化工行业的职业标准(化工总控工、有机合成工、化妆品复配工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具体流程如图1。
三、构建内容体现
1.专业培养目标。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精细化工行业所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经过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和生产实践,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能直接服务于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技术应用和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学习领域课程设置。我院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确定了精细化工专业学生就业的5个典型工作岗位,依据生产一线对这些岗位的知识要求、基本技能和素质要求,将其转化为相应的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包括如下几个模块:(1)职业素质模块,主要是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道德、文化、科学人文、身体、心理等社会素质培养的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数学应用与实践、高职实用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操作技术、高职语文读说写、公共安全、入学教育与军训、公益劳动)。(2)岗位能力模块主要是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关内容,开设以“教学做”一体的基础、综合的设计类等实训课程(即无机化学实验技术、有机化学实验技术、化工认识实习、分析化学实验技术、物理化学实验技术、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单元设计、精细化工工艺实训、装置仿真实训、化工分离仿真实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化工总控工取证实训、甲醇冷模装置实训、精细化工实验技术、精细化学品分析实训、专业技能取证、化工工艺实训、CAD实训、毕业设计、钳工实训、顶岗实习等),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道德素质。(3)专业知识模块主要是化工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精细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即无机及分析化学、化工制图、有机合成基础、流体输送与传热、电工电子技术、传质分离技术、物理化学、精细化学品复配技术、精细有机合成、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学品分析、化工安全技术、化工总控工中级工取证、高聚物生产技术),以理论够用为度、教学内容尽量与就业岗位的实际过程一致。(4)技能拓展模块主要作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持续学习和就业的适应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即化工信息检索、催化原理、无机化工生产技术、清洁生产、化工专业英语、化工厂节能技术、制药工艺学、新能源技术、化工设计案例、高级工取证等)。
3.构建“12342”的课程体系。课程组通过分析工作过程,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即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技能到综合能力,从一线操作工到技术员,再到技术管理人员的职业成长规律,分析知识和技能的递进关系,重新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12342”的课程体系。①1条主线,在人才培养中始终以培养学生应用职业技术能力为主线。②2个平台,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平台。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和基本技能的锻炼。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完成职业环境、职业规范的训练为主,是对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延伸。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实训基地,逐步形成了实习实训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确保学生拥有足够时间和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③3个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高职教育要重视能力培养,树立“能力本位”的课程观。方法能力包括思考、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继续学习、开拓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包括组织协调、团队协作、适应社会、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专业能力包括获得从事精细化工行业一线工作所具有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④4个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所有课程进行归纳分为四个模块即职业素质课程(必修课)、岗位能力课程(限选课)、专业知识课程(限选课)、技能拓展课程(选修课)。⑤2个融合: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实现两者的统一。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资格认证提供便利,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计划在学时分配上理论课程时数与实训课程时数达到1:1,这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符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学模式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2.5+0.5”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前五个学期(即两年半)在校内完成所有理论和实训教学,最后一学期到化工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4.建立多元化科学评价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导向、鉴定、监督、调节、诊断、激励作用。确定评价体系的原则:①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注重可操作性;②全面性与实效性性相结合,更加注重评价的实效性;③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更加注重动态发展;④经常性原则;⑤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为导向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可操作性原则[2]。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技能考核标准,建立由学生、教师、学院,家长、兄弟院校、企业、政府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制定基于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标准;采用自评和互评、多层互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实现“过程+结果”的教学效果评价。
三、结论
对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在教学体系方面,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12342”的课程体系,采用“2.5+0.5”培养模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在今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根据市场对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点,加强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的改革,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谷雪贤,谢朝良.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师,2011,(32):61-62.
[2]陈腊梅,胡虹.浅析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1):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