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8篇

时间:2023-08-06 09:01: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1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财政经济

中图分类号:F810.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01

在传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过度的追求经济增长对于环境保护没有较深刻的态度和思想,最终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作用,逐渐实施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污染排放以及财政经济发展中实现以低排放量,低资源损耗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观念意义

1.有助于农业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人们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工业占有重要的一部分,但同时农业也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污染和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一方面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使得大量的水资源被污染;另一方面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发展和经济的发展。

如果我们能够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观念,那么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就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考虑问题,不仅发展经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而且也建立相应的保护措施,实现了绿色的农业生产。

2.有助于建筑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对于建筑业来说,目前城市化的推进建筑行业发展获得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而建筑业所产生的扬尘、粉尘等现象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使得雾霾天气现象加重。如果能够树立可持续发展绿色财政观念,在城市建筑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绿色建设,对相关建设进行优化,从而保证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

3.有助于工业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

目前对于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最严重的就是工业生产,工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和污染物质,这些污染物质如果没有加以深度处理就排放的话,那么会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当前很大一部分企业为了追求高额的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没有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最终使得一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而如果我们能够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观念,国家有关部门采取绿色财政制度,倡导和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经济,那么我们的生态环境就能够日益改善,同时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污染物也会被及时处理,使得工业企业有效的转型,促进我国深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保证了绿色产品生产过程。

二、发展绿色可持续财政经济的具体对策

前面我们对当前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观念重要意义进行了简单系统的分析和探究,下面笔者主要来研究发展绿色可持续的财政观念的具体实施对策。

1.绿色可持续财政体系的路线构建

在财政上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首先需要从税收方面入手来进行相应的改善和完善,使得税收制度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绿色的发展观念。当前我国在税收上所选择的角度为独立型税收和融入型税收两个角度。

独立型税收应当在金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原有的税收制度上加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理念,使得目前所存在的税收制度能够很好的契合我国发展的观念。

融入型税收则是根据目前所存在的税收种类和相关的税收制度来安排新型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税种,使得新设计的税种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

2.可持续发展的预算体系建立

在预算体系的建立上,我国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事业单位应当予以重视并进行相应的改善和完善。传统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而这些资源和资金没有合理的应用到经济发展当中。因此应当构建全面系统的预算体系,从社会保障预算体系、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产预算等综合考虑。同时在考虑相关预算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也应当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关部门可以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政府预算体系的构建当中,针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绿色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安排独立的预算体系,针对专门的绿色保护环境的财政措施具备完善的预算体系,从而最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方式的实施。[1]

就目前我国发展特点来看,在四大职能之外衍生出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职能存在一定发展上的问题,需要有关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发展,研究出适合我国发展的财政预算制度,从而促进我国深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

3.建立G色转移支付体系

转移支付体系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来看,政策上依然存在不小的问题,对于转移支付来说在最短的时间里修复这些局限性,同时构建全面的转移支付体系也有助于我国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在发展新型转移支付体系的过程中,首要目的就是需要从绿色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向出发来寻找适合我国当前发展的转移支付体系。横向体系来说,应当构建符合我国当前各个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转移支付体系,不仅需要考虑到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促进我国整体的进步和完善。横向则是在构建转移支付体系的过程中国家部门、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各个地区的地方部门等综合考虑,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合适的制度,从而促进国家转移支付体系的全面构建。[4]

三、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我们主要从目前我国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具体的实施对策入手来进行分析和探究,我国目前的发展制度来看,应当从税收制度、财政预算制度以及绿色转移支付体系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在财政发展的过程中融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从而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基于以保护环境为理念的形式进行。[5]

参考文献:

[1]孔玉生,谢沅辰.农业政策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农业经济,2014,01:51-52.

[2]刘振军.探究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4,21:10-11.

[3]张异.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若干问题探究[J].新经济,2015,Z1:100-101.

篇2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98

1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及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

11内涵

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代人基本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要满足现代人对房地产品的要求,同时不能损害子孙未来发展需求的实现。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要做好开源节流工作,减少房地产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第二,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要满足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不能阻碍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也不能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

12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

第一,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平台。比如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解决家具业、装修业、中介业、保险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问题,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第二,拉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房地产住宅建设每上涨十个百分点就会带动一个国民经济的生产总值,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商品房的结构设计不合理,房价上升过快

商品房设置的合理比例结构是:经济适用房、一般住房∶商品房=1∶3。但是,现阶段商品房的开放商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一窝蜂地进行商品房的开发,由此导致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的高档用房,使得商品房的房价增长快速,不利于社会大众买房。

22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定位和决策机制不完善

房地产项目在开发前期阶段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因而,在开发房地产的时候无法做出可行性的报道,不利于房地产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决策的不合理、不科学会影响房地产的项目建设、市场销售,甚至对房地产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损失。

23房地产项目开发中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项目开发采用的粗放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企业经济效益增长为主要目标不加节制地对土地资源、能源进行开发利用。这样粗放化的房地产经济项目发展模式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造成了资源、能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

24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没有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现阶段,房地产项目在发展的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为了节省空间,现阶段建筑建设的密度和容积率较高,出现了“钢筋混凝土”丛林的现象。同时,城市房屋建设缺乏必要的绿色空间,房地产项目发展建设中产生的污染不利于散发,长此以往导致城市空间的质量变差。在进行房地产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企业操作人员在自然河流中肆意排污,对整个沿岸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

3实现房地产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加强对房价的合理控制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快速,但是却缺乏合理的调控,很容易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为了缓解这种问题,需要有关人员采用科学的手段来控制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加强对房地产房价的控制。加强对房价的合理控制,一方面,需要我国中央政府部门深刻认识到房地产经济发展面临的社会危机,通过强硬的宏观调控实现对房地产经济的控制,将房价限定在合理范围内。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本身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房地产经济的微观调控,减少房地产经济发展可能面临的安全隐患,尽可能地规避发展风险,实现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平衡稳定。

32提升房地产市场规划的科学性

在政策上,需要限制粗放化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促进房地产经济从粗放化发展向集约化发展转变,提升社会土地、能源、空间资源的利用率。另外,在房地产项目正式施工建设之前,需要相关人员对房地产项目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实现房地产经济发展和其他行业之间的协调,进而发挥出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33减少房地产项目发展中资源浪费的现象

土地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为此,在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应用。在开发房地产项目的时候,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需要严格限制开放商对人均居住地的应用。对于我国土地资源价格没有

底线,甚至存在土地资源低价或者无价出售的现象,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实现房地产经济从粗放化管理到集约化管理的转变,从而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34在l展房地产项目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注重

房地产经济是城市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为此,在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决策的时候需要相关人员认真听取城市环境和生态保护专家的意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开发房地产经济,加强对低碳环保材料的应用。从而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一个人居和谐、美好的居住环境。房地产项目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要实现和周围绿化、园林、小品之间的和谐配合。

35合理处理房地产土地空置问题

从土地、房屋存量角度来处理房地产项目土地的空置问题。在房地产经济招标之后需要还原原有的闲置土地。同时,为了规范房地产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还需要完善和房地产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关部门通过土地回收、收购、兼并、拍卖等方式来实现国家对土地的垄断,让真正有能力的土地开放商来规划土地,在最大限度上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另外,有关部门要从房地产行业自身发展情况入手,加强对国土资源管理监测体系的规范,从而在最大限度上避免房地产交易的违规行为,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36加强完善金融体系,合理防控房地产信贷风险

第一,结合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发展现状,实现对房地产信贷结构的调整,结合实际适当地调高消费信贷所占比重。第二,合理防控房地产信贷风险。加快对房地产信贷结构的调整,对一些发展规模小的房地产项目和客户,要对其采取劝退。第三,实现对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把控。加强对自主性住房需求的支持力度,严格执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审查程序,减少“假按揭”现象的出现。第四,根据房地产行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在房地产经济发展开发、投资、管理等方面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4结论

综上所述,房地产经济的稳定发展对国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推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相关人员结合房地产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对房价的控制、科学规划房地产项目、提升房地产项目开发资源利用率、房地产项目开发环保措施、完善金融体系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来为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

[1]彭勇,盛宝柱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1-32

[2]李彦娇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J].中国市场,2016(12):136,138

篇3

关键词: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可持续;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生态旅游是为了实现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的目标,而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在实际开展中,生态旅游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大程度上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从而避免对自然地域的干扰,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

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的旅游形态之一,以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持续性、提供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增加旅游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经济获益为目标,强调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要求生态旅游管理者必须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业的进步促进着经济进步,生态旅游对于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刺激消费、刺激供应以及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化的今天,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已发展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环境问题的频繁出现使得生态旅游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然而,目前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并不稳定,诸多不良因素使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旅游资源盲目开发利用,破坏浪费严重

目前,一些旅游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开发旅游资源前,开发商缺乏对当地的自然保护区的考察、研究,不能提供相关资料作为生态旅游整体规划依据,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导致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浪费严重,生态旅游风景区的环境严重恶化。

(二)管理体制混乱、方式落后,有效性缺失

由于部分自然保护区缺乏规划和管理,甚至将旅游区承包给旅游部门,致使旅游部门在缺乏指导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随意经营,生态旅游业在开发建设上出现秩序紊乱现象。这就使得生态旅游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三)基础设施薄弱,投资宣传不到位

现在一些景区只限于局部景点,对于整个景区的系统性规划严重缺失,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同时,受政府投资力度不足的影响,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到位,旅游区的特色景观得不到充分展现,无法达到景区知名度提高的目的,阻碍着景区的生态旅游经济发展。

三、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分析

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产品的关键内容之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现状要求下的重要产物。在开展推广过程中,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社会旅游消费的需求,有利于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促进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解结合相应原则的基础上,必须深化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采取有效手段,确保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

(一)完善投资、规划体系

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生态旅游开发之前必须对当地的地理生态环进行调查、研究,拟出不同开发模式,在不同开发模式下对开发成本、成本回收进行评估。同时,制定个性化模式,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此外,要将生态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结合作为生态旅游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制定完善的规划体系。

(二)完善管理体制

完善管理体制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是促进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需要在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对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体制,以及相应的技术和方法实施适当的引进和借鉴。同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化生态旅游系统的构建,建设切实有效的政策法规,从而完善相关机制,保证生态旅游经济管理顺利进行。

(三)深化生态意识

旅游区应该不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使游客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从根本上杜绝破坏行为的发生。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体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规定,对旅游区附近的居民及游客进行约束,使旅游资源得到高效持续利用。

(四)加强人才培养

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增加员工的技能,使员工把所学的知识宣传给游客并告知旅游活动的要求及“最佳环保操作”,从而培养出高水平的生态旅游专业的人才,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需要相关教育机构发挥出关键作用,对旅游专业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高素质的培养,确保其对旅游理论及规划研究的科学性。

(五)扩大宣传力度

针对一些旅游区宣传力度不大,应采用与周边城乡、景区资源、信息及交通互补的等优势加大景区宣传力度。在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系统协调下进行联合开发,实现多元化宣传。

(六)发展地区特色文化

地区特色文化是促进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可以根据相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发展民俗旅游经济。在展现地区民俗特色文化的同时,也使生态旅游经济得以展现,促进当地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增强景区的综合实力,加快了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宁银苹,陈学红.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2]吴万刚.龙门溪流域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11(06).

[3]覃素素.丹江口水库移民后靠安置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篇4

关键词: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生产关系;生产力

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旋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是人类反思文明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反思工业革命以来现代文明的发展实践的重要成果。作为现展观,它不仅是发展观上的一次革命,而且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理论到实践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使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处于一种矛盾的关系中。因此,如何规范和控制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协调人与科学技术的矛盾,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回顾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科学、技术和社会,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科学被认为是高尚的,而技术则被认为是“工匠”的活动,是低贱的。科学是社会上一群特殊的人游离于社会活动之外的一种行为。欧几里德认为,科学是理性的、是纯理论的东西,不依赖于技术而存在。这种观点,在18世纪以来已经被大多数人所否定。18世纪在英国开始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中,其主要技术――纺织机和蒸汽机所依赖的基本力学原理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了;19世纪后期第二次产业革命中的主要技术――电动机所依赖的科学原理――电磁感应原理是在法拉第发明电动机57年前发现的;无线电的发明距麦克斯韦建立电磁波理论只有35年,这种从科学原理到技术应用时间间隔的迅速缩短现象,在20世纪更加显著。原子弹、激光器等技术的实际应用与其理论发现年代的时间间隔已经只有短短几年乃至一、两年。在今天的高科技领域中,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发明有时已很难说出时间间隔。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界线也已模糊不清。今天,科学技术已经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时候甚至很难加以区别;同时,科学技术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

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的科技与经济发展观一直占主导地位。传统发展观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财富的无限增长。这种高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增长第一”的发展战略不仅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而且加剧了社会不平等,使不少国家出现了“高增长,低发展”或“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进一步加大了南北差距和矛盾。这一切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发展观。进而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概念产生于自然科学。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外林业等学科中出现了可持续发展一词,意思是说,由于砍伐、火灾、虫害等因素产生的森林蓄积量的减少不能超过森林的自然生长量,否则,林业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之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被延伸为:“特定区域的需要不危害和削弱其它区域满足其需求能力,同时当代人的需要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是可持续性在时间尺度、空间尺度上对发展本质的限定。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是以对科学技术价值的全面认识为基础的。正是在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浪费、资源损耗等一系列全球问题的反思和研究中,人们开始认真反思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发展机制、发展模式,使得可持续发展思想日益明确化、系统化、理论化。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内在地包含着现代科技观。因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明确以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同时,从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来看,也只有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子系统之一的科学技术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说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的、根本的和现实的。

二、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双向作用

(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是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经济发展,其次是这种经济发展应该是可持续性的,前者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从内部来看,发展所需的要素供给能得到保证,即突破生产资料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从外部来看,发展所需的条件能得到满足,即为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作为人类改造世界,解决生存、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在这两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主要的作用。

1、科学技术可以突破劳动者自身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

经济作为生产关系的范畴,它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主要受生产力的约束。这种约束来源于生产力的两个方面,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由于受人类自身物质条件限制,个人的体力是有限的,对其进行的开发也只能达到一定程度。而人类的脑力却有很大的开发余地。所以就劳动者本身而言,对经济发展构成的约束基本上来自劳动者的脑力方面。劳动者的脑力包括知识和各种技能,脑力的功能是使人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为自己服务。而从根本上说,科学是关于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是关于如何运用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手段的总和。因此人类脑力的发展,突破其对经济的约束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

2、科学技术可以突破生产资料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

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它是生产力的物的因素。其中劳动工具决定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手推磨和蒸汽磨都是劳动工具,前者的出现决定了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后者则宣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将诞生。受手推磨这一劳动工具的限制,封建社会的经济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而蒸汽磨的出现突破了原有劳动工具对经济发展的限制,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发生了飞跃。

劳动对象是人类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要指人类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事实上在自然界中还存在大量的人类目前还未能认识,或是无法利用的资源,这使得劳动对象的扩大成为可能。人类的生产过程,或者说是经济活动,是一个转化、消耗劳动对象的过程。然而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可被人类利用的劳动对象是有限的,这便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这种约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的数量,一是自然环境的容量。人类的经济活动作为一个系统行为要从外界吸取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同时向外界释放物质和能量,也即消耗资源同时排出废弃物。自然界能提供的并且可被人类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对废弃物的容量也是有限的,这二者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不断开发可被人类利用的新的自然资源,扩大劳动对象;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需要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这两方面的实现都要依靠科学技术。

以人类的能源使用为例,在工业化以前,人类所使用的能源以人力、畜力为主,技术含量低,消耗自然资源较少。随着蒸汽机的发明,煤成为人类的主要能源。但煤的燃烧同时带来了大量的烟尘和有毒气体,1952年发生的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迫使英国政府不得不下决心减少煤的消耗,同时开发了一系列提高煤燃烧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技术,来避免超越环境容量的限度。伴随经济增长而带来的环境恶化降低了人类的生活质量,部分抵消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美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作为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的阿拉伯国家为了抗议英美对以色列的支持,宣布停止向英美出售石油,同时将石油价格提升数倍,从而造成英美等国经济界的一片恐慌,股市大幅下挫,经济面临崩溃。在经济的发展面临受石油数量制约的情况下,科学技术又一次发挥了作用,在两个方面做出贡献。一是在开发新资源上,采油技术的发展,使英国北海石油的开采成为可行,在短期内缓解了石油的短缺危机;二是在减少消耗和开发替代品上,大力开发内燃机节能技术,电动汽车和燃氢汽车也开始问世。虽然这些科学技术可以在短期内缓解石油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但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必然继续寻找新的替代能源,这依然要依靠科学技术。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利用核能。然而即使人类获得了利用核聚变能的科学技术,不必再为能源的短缺而发愁,也会有其他的资源短缺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例如土地、大气……人类还需要不断利用科学技术来突破约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

科学技术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所引起的积极社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社会化的进程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之中,在当今世界尤为显现。但是,在这样一个科技与社会一体化日益凸现的时代,无庸讳言,科学技术的传播也带来了一定范围的反功能、负价值。事实上,科学技术每将人类带向文明一步,人类都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网络技术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却增加了高科技犯罪。计算机病毒、恶意网络攻击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社会经济;能源的开发为人类提供了动力,但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类自身生存空间的明显恶化;原子核裂变在为人类开辟了一种新的能源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核危机;克隆技术的发明和运用,虽能为人类医学带来新的希望,却也带来了更多关于伦理与道德方面的问题……科学技术越发展,科技传播越迅速,科技消极的社会功能暴露得就越明显。

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和多种社会因素的作用。就认识根源来看,现代科技的负面效应首先要归咎于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受实践水平的限制而导致的对自然过程的复杂机制认识不足;其次是价值观上的原因,即人们在选择、运用科学技术时的某些短视行为,只顾眼前的效益和具体的、局部的或个体的利益满足,而忽视了人类长远的、整体的基本利益。就社会因素而言,科技所追求的目的、实施方式和后果,都要受科技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制约,在当今大科技的时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已不再是个人行为,需要各方面的协作。这迫使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必须符合为他们提供科研条件的集团的价值取向。而某一社会集团在做出决策时总是从本集团的利益出发,这使得科技成果在价值取向上很难顾及其它社会团体,从而很容易产生对集团外的不良影响。

三、小结

综合以上论述,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双重影响,即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有无法估量的价值,但同时也包含带来某种消极后果的可能性。科学技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这样一个相互关系: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消极作用损害了经济发展的持续性,而经济可持续发展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可见,科学技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依存和影响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上,一切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都是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的。科学消极影响引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也不会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在积极推进科技进步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科技社会化过程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限制在最小范围,并综合利用各种科技知识的进步加以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周毅.21世纪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

2、张汉萍,周世平.科学技术发展走向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6).

3、李建华,辛勇飞,许正良.科学技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技术经济,2000(8).

4、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尚勇.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M].2001.

6、路甬祥.科学技术的价值及其时代特征[N].中国教育报,2005.

7、张春霞,金浩,赵国栋.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4).

篇5

一、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房地产业不仅仅要合理利用每一份宝贵的土地资源,还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合理的发展道路。 房地产不是单单盖房子与卖房子这么简单,还要考虑到其是否会影响环境、资源、金融等相关问题。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它的暴利性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人民大众、专家、媒体都对其批评与赞扬争论不休。我们不能否认房地产经济在十年来带给国人经济的提高。它的迅速发展不仅仅满足了当代人对房屋的需求,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要顺应社会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发展,更要适应生态的发展。过度的地产行业发展势必将导致地产行业经济的衰退,从而制约多方面行业经济的发展。所以,房地产经济走可持续发展对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量性与结构性的供求失衡,导致了大量的商品房空置

从目前的房地产业发展来看,一个实际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商品房未得到有效的利用,空置率居高不下。空置商品房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开发商资质低,开发的房地产质量有问题、销售不畅,或缺乏自身特点导致的空置等等。空置商品房不但占用大量宝贵的资源,长此以往,还将影响到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无序的开发与发展,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房地产业发展中资源浪费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房地产业要想持续长久发展,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及有效的保护环境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房价过高导致贫富悬殊的加剧,也增加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房价的超高上涨,使中低收入人群很难拥有一套房子,一般的老百姓买不起房,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必然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导致社会失去和谐。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各阶层间严重对立就不可避免。房价不和谐导致了社会底层涌动大量的不满及愤怒情绪,贫富差距悬殊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也致使社会稳定的成本过大,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也将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四)房地产投资的比重过大,造成金融潜在风险及行业不平衡

我国房地产金融虽已完成基本制度的建设,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及良好发展态势的金融体系。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房地产的投资过大,住房消费贷款的发放将给银行资产带来安全隐患,贷款资产流动性不足,低进低出运营的方式使资金使用低效率且有失公平。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影响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

(五)在房屋的开发建设上科技含量低,新材料、新技术使用量小

某些开发商为了节省资金,在房屋建设过程中,不愿意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房屋建设的科技含量较低、质量较差。因此,房地产业要想长久发展,在建设上必须走上高科技、低消耗,少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市场监管及宏观调控,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入

政府公平、高效的监管与宏观调控是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的外部环境。政府部门应加强管理与监督,减少或避免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或腐败与暗箱操作现象,相关部门应严格执法,并力求不断的完善房地产经济的法律法规,创造一个公平与透明的良性发展的市场环境,使房地产项目与市场需求相协调。并在开发建设中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在房地产建设中的科技投入,提高城市住房的科技含量。将新科学知识运用于住房建设实践,不断的开发新材料代替有限的自然资源,重视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房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和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房地产业是城市生态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在进行房地产项目的建设时,要进行充分的调研,科学的进行规划,树立“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合理的利用及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房地产经济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类生存发展与保护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房地产与环境因素的衔接应自然优美,房地产建设应当以低消耗、高效率为根本,确保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及有效提高。

(三)逐步完善相关金融体系,建立与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

当前,房地产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房地产金融基础支持,这也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从我国当前房地产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必须要加强房地产贷款结构的调整,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同时,对于房地产金融发展资金来源的问题、期限错配问题及资产流动性等问题,房地产金融业就必须研究并进一步建立起住房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逐步实现抵押贷款证券化,打通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房地产可持续发展资金来源的问题,有效的分散了银行贷款的风险,房地产金融的市场化程度得到提高,加快了国有商业银行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的步伐,提高了整个房地产金融的实际效率。

(四)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有效利用各种有限的资源

篇6

关键词:资源;环境;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CGE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01

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开发资源环境获取生产资料来谋求生存和发展,在早期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是随心所欲、毫无节制的裸的“掠夺”。然而人类必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开发观,做到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在对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既要满足当前现实生活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还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充裕的资源来满足其未来的需求,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通过大量地消耗能源资源,以资源环境作支撑才铸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增长。然而通过大量地消耗资源来谋求经济的增长,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寻找可再生的替代能源,使资源的消耗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达到最大化,对环境的危害达到最小化,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的长期高效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产品资产和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财富创造的主要来源。经济学家定义资源环境为:能够向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提供一系列服务的“复合性资产”。在现实生活中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无形资产及资本、人力资源、知识技能、产品资产等都属于资源优势的范畴。在这篇浅谈里资源侧重于指自然资源。

我们知道要达到资源环境经济的效益最大化,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引导。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证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相关的法规进行约束,在经济学中我们知道经济生活的理性人都是利己的,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很多人对资源环境大肆掠夺以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时候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损害是严重的。只有在有关的法规约束下,才能保证行为主体的行为既合乎行为主体自身的利益也合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其次,资源环境与经济的正常运行也离不开政府的行政监管。作为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资源具有外部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其进入经济领域需要政府采取一定的公共政策以保护环境不被破坏。

最佳的经济开发模式应该是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持在可持续的最大收获量之内,同时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等要低于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于像土壤、水、森林、鱼类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度要低于其再生速度,若是高于其再生速度则容易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对于像化石燃料、优质矿石等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度应该适当的放缓,积极的寻找可替代的资源。

具体的创新资源节约体制机制的可用措施包括:(1)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参考资源的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恢复成本这些指标确定合适的各种资源价格。(2)建立和完善资源的产权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资源初始产权有偿取得机制。(3)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这些因素来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循环农业示范区,促进循环经济改造。完善循环经济政策支撑体系,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和工业废弃物处理认证等制度。(4)创新资源开发管理机制。以促进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为目的,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5)完善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综合运用价格、税收、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有效促进社会、企业节约能源资源。

估计某一个特殊的政策变化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及其对经济系统整体的全局性影响可以通过使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即CGE模型。所谓CGE模型,它是以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明确定义了经济主体的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从而反映多个部门、多个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揭示比部门均衡模型或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更为广泛的经济联系。通过CGE模型,研究者能够估计某一个特殊的政策变化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及其对经济系统整体的全局性影响[1]。在环境政策的分析上,典型的CGE模型具有四个优点:第一,价格由市场内生决定;第二,基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价格调整使商品和要素的供求达到平衡;第三,模型中的供需函数分别由基于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居民效用最大的行为导出;第四,CGE模型通常是多部门和非线性的,并包含资源的约束[2]。张越扶[3]建立了中国环境 CGE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了经济政策调控对环境影响的模拟,对提高污染排放收费标准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提高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将损害中国的经济增长,但是GDP的下降幅度并不是很大。

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先天优势,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选择了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工业化步伐不断推进的今天,我国经济的发

展日益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迫使我们必须选择新的经济增长路径,通过技术革新、制度的优化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瓶颈,矫正市场失灵[4]。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众多的挑战。要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经济的高速发展,就需要立足于当下同时要有长远的眼光,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对可替代能源资源的探索,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做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丕东.中国能源环境政策的一般均衡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8.

[2]周睿,王维.环境CGE模型研究述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

篇7

关键词: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brief introduc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 few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Keywords: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世界经济无疑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衰退,尽管各地都有复苏的迹象,但是短时间内世界经济不大可能迅速提振。中国经济无疑要受到这一轮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的影响。那中国经济将向何处去呢?怎样才能保证中国经济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呢?要发展,还是离不开历史。中国从上个世纪末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整整三十年,这刷新了增长时期之长、增长速度之高的历史记录。回顾这三十年的经济增长,可以将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土地产权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可以说,一夜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饱问题不仅(很快)基本解决了,而且农民手中有了剩余,对工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大幅度地增加,这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

第二,打破垄断,搞活市场。而紧接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打破工业生产以及服务业的国家和集体垄断经营,为我国第二、三产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的繁荣提供了另一个必要条件。但是,国内对工业产品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很快就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就体现出来了。

第三,打造“世界加工厂”,以增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在经历了1996年经济“软着陆”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加大了对出口加工业的支持——除了原本在特区就实行了的减免税、出口退税、廉价提供土地、简化各种行政管理外,还大幅度贬值人民币。以至于,我国出口额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一直到2007年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对外依赖度也相应地迅速提高,超过了任何一个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水平。

第四,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购买和公共投资。不管增加政府购买(如增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等)和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率和对民众的社会福利的影响如何,按照现行的国民收入核算方法,这二者对维持我国高速的GDP增长率都是功不可没的。但是,一切都是有成本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政府债务的增加。当政府赤字的边际收益等于或者小于其成本时,就意味着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持续了

第五,积极的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从1998年到2007年,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我国不仅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且采取了“稳健的”(实际上是积极的)货币政策。除了常规性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一个对国民经济影响非常大的货币政策也许要算典型的寅吃卯粮式的“消费贷款”政策的实行了。在内需不足、银行存款余额急剧攀升的情况下,鼓励消费、促进内需原本是天经地义的。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GDP的增长和财政税收的增加。而这背后是我国银行对房地产业的巨额贷款,是货币供给的急剧扩张

当然,促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的因素中,还有技术进步、生产组织的改进等方面的原因,但它们与上述的各种原因相比,其作用就显得不是那么突出和引人关注了。而要继续依赖上述各个方面的因素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可以说已经是力不从心了。然而,为了应对目前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我国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拉动内需政策——力度空前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比如救股市、救楼市、提高粮食收购价、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

实际上,简单地说,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内需不足,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三是自然资源的日益匮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而要解决好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向西部进军,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在现有的城乡人口格局、财税收入水平和农民人均耕地几亩的资源禀赋约束下,要让农民获得和城镇居民同样的收入水平,依赖于转移支付是不可能的。所以,既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又要提高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农民向西部(如新疆、甘肃等地)进军,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政府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掀起以保护和开垦耕地以及培育水源为主要内容的西部大开发,这或许是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关键所在。这样,还可以分流一部分过剩的流动性,减轻通胀的压力。为什么我们不向美国学习他们的西部大开发呢?

篇8

1.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随着发展观念的改变与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的投入,农业发展呈现较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也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1.1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严重

我国虽然是个资源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很多年了,但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问题还是存在,这对于我国的农业资源有很大的压力。所以,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水资源等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其中人均耕地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更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耕地资源和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短缺。

而资源过度开发以及资源不合理的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也很严重,并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但由于掠夺性的开采和自然灾害,我国的生态破坏较为严重,土地损耗、水土流失、水污染、草原退化、森林覆盖率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

1.2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观念落后

我国的农村人口众多,但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只依靠传统农业模式和人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农业家庭收入不高,加上陈旧的观念,农村人口受教育的机会有限,这对生产观念的改变产生了制约,无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经营模式进行改进。而我国的现实国情和面临的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巨大压力要求我们必须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部分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则无法具备这样的觉悟和意识。

1.3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技术装备落后

随着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进展,但农业投入不足,所造成的农业技术装备的落后也制约着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虽然我国的农业规模庞大,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与农业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农业科技人员的有效利用的不足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新技术等无法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而农业产业化的程度不高,造成农业生产依靠传统劳动力的比例较大,农业技术装备落后也带来生产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的影响。

2.如何更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现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还要加强,要继续控制人口的增长从而缓解人口增长与资源有限的矛盾,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其次,还要提高国民素质,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从而树立先进的农业生产观念,实现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2.2保护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资源与生态资源是我们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而生态的可持续性也是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一定要最大程度的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建立健全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法律体系,依法保护农业资源、治理生态环境。要保护耕地与草地资源、水资源,严格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草原退化,打击违法占用耕地的现象,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现象,增加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与法制观念。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从而促进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大农业投入,依靠科学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农业循环经济更要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达到资源持续利用与高经济效益的有效融合。所以政府要强化职能,推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与政策支持,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财政部门鼓励农业贷款投资,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技术支持。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在农业生产中,依靠节能高效型农业技术、再生利用技术等先进科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