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8篇

时间:2023-08-06 09:01: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篇1

>>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人格特征综述 网络社交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 家庭干预下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 青少年网络心理危机的内涵、影响因素与干预模式研究 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机制与干预研究 儒家理想人格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微博与网络论坛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 网络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对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人格教育探析 网络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的影响与对策初探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双重影响与对青少年的引导 隐喻视域下的青少年与网络:鱼水共生 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解读《土生子》中的人格异化与回归 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的实证基础 体育教育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06年10月7日。

[3]《技术・网络・人》,载, 2004年2月4日。

[4] 钟瑛:《网络传播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0~77页。

[5] 李河:《得乐园・失乐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

[6] 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06页。

[7] 哈贝马斯・哈勒:《作为未来的过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8] 金伯利・S・扬:《网虫综合症》,毛英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9] 陶然等:《网络成瘾探析与干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

篇2

>>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管理的思考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困境与突破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校园足球活动的发展策略探析 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研究 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开展校园足球的意义与对策 推广校园足球联赛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促进研究 青少年校园足球现状对影响我院足球选项课开设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校园足球早期专门化训练问题的对策及研究 中学足球教学及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方面研究 校园足球文化内涵研究 我国高校足球融入竞技体育的研究 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的研究 我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策略研究 “校园足球”开展现状的研究 郑州市校园足球试点小学足球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杨光.“校园足球”在农村中小学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考试周刊,2011,41:133-134.

〔4〕卫平来.校园足球活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10,31,(4):86-88.

〔5〕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J〕.教体艺,2006-12-20.

〔6〕王炜华,等. 校园足球现状及模式研究〔J〕.运动,2011,27,(10):130-132.

〔7〕杨大铭. 河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9,(9):136-138.

〔8〕曾桂生,等.上海市校园足球现状的模型分析与发展建议〔J〕 .体育科研 ,2011,32,(1):72-79.

〔9〕董众鸣,等.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2):91-94.

〔10〕李卫东,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5):23-25.

〔11〕王格.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30,(2):99-102.

〔12〕梁平.西北地区“校园足球”开展情况及发展对策 〔J〕.2011,26,(4):120-122.

〔13〕王鹏飞,李吉慧. 浅谈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 〔J〕 .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 : 56-57.

〔14〕上官义勤. “校园足球”教学理念与训练实践 〔J〕.职业时空,2010,6,(5):151-153.

〔15〕徐金山, 陈效科. 对日本青少年足球发展进程的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 2002( 5) : 15-18.

〔16〕项和平,等. 中日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状况比较分析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5):90-94.

〔17〕张振东,李鸿昕. 中、日两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状况对比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1,30,(5):128-133.

篇3

当前青少年以“80”后、“90”后为代表,由于处于社会转型的阶段,社会风气,人文观念、思想,错综复

>> 论青少年犯罪预防的体系构建 青少年犯罪预防对策 英国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经验 构建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的思考 社会保障与青少年犯罪预防 恐惧效应与青少年犯罪预防 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初探 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初探 论青少年犯罪预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青少年犯罪预防中思想教育惯性的改进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与青少年犯罪预防 师生关系互动与青少年犯罪预防 从“合肥少女毁容案”谈青少年犯罪预防 流动人口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之研究 关于农村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 基于社区教育的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研究 论青少年犯罪之社区预防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预防 论青少年犯罪及预防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杨亚芳.《加强青少年罪犯感恩教育之我见》 中国监狱学刊 2012年第2期.

[2]谢利苹 《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分析及其防范对策》 《犯罪与改造研究》2009年第1期.

[3]黄先文 《青少年罪犯美育初探》 《犯罪与改造研究》2012年第6期.

[4]湖北省未管所课题组 《“90”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对策》 《犯罪与改造研究》2012年第5期.

[5]范俊儒 《关于“80”后罪犯改造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犯罪与改造研究》 2008年第9期.

[6]金鑫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与对策初探》 《犯罪与改造研究》2009年第11期.

[7]山东省鲁南监狱课题组 《“90”后罪犯改造工作探索与思考》 《犯罪与改造研究》2012年第10期.

[8]林丽琴 《笔迹行为矫正对不良个性未成年犯矫治的探究》 《犯罪与改造研究》2009年第6期.

[9]《关于“90”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法律教育网,网址.

http:///new/16900_173/2010_4_21_wa915382841112401028344.shtml,日期:2010、4、21.

篇4

>>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 也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缺陷” 浅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的构建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完善 我国的罚金刑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缺陷 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浅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论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及完善 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 关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挽救机制探究 论我国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完善 浅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的特点及现状 我国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及其预防问题研究 未成年犯罪及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和管理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预防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7-1-12.

2苏叶.我省的10起“校园暴力典型案例[N].甘肃经济日报 2015-09-10-1

3武永明.2010-2012学年度兰州发生校园伤害案件632起[N].兰州晨报,2013-09-17-1

4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第五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5--86

5林.简析农村在校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挽救对策

6张学调.庆阳市青少年犯罪现状、成因及对策[J]. 经济研究导刊,2009(3): 291

7王炜.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原因及预防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6):25.

8李建成.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及其预防[D].兰州大学,2008:13

9刘欣.重庆沙坪坝区2003-2007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D].西南政法大学,2009:18

10孙蕾.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分析[J].才智, 2014(5):25

11杨晓莉.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北京师范大学,2005:49.

12李建成.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及其预防[D].兰州大学,2008:18

13董筱宣.浅论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趋势及应对策略[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8(3):39

参考文献:

[1]关颖.城市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M].群众出版社,2004.

[2]周路.青少年罪犯群体人生轨迹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00(311).

[3]任遂臣.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7).

[4]于巧云.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预防[J].思想政治课教育,2007(4).

[5]李,沈杰.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09―2010)―青少年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 李旭,豆小红.社会失范、教养偏差与青少年犯罪关系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14(6).

篇5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52-01

前言: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场所迅速扩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设立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专业的技术人才,发展的速度也是相对迅速的。但是在我国学校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足,那就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

1.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德智体美劳的具备就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对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心理素质在教育方面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重要。根据调查研究,教育部在1999年和2002年分别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这之后,各类学校就掀起了"心理热"心理健康问题也就逐渐的被广泛关注。由于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面对着社会的各种竞争和压力,受社会负面的影响,尤其是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日趋恶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更加的明显。我们不难看到某某新闻报道说某一青少年在某一地点某一时间因为某一事故而犯罪杀人,这样的案例我们随时可见,比比皆是。正是由于这种情况不停的出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才令人担忧。据资料表明,青少年的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更令人惊讶吃惊的是,在这些刑事犯罪中十五、十六岁的少年占多数,我想这样的触目惊心的结果足以让我们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2.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1问题的根源。根据调查表明,现在的职校生在老师的印象中是不好的。一般来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是由那些经历了高中梦的却没实现的人组成的。他们在学习方面或多或少的受到过挫折,或许也受到过严厉的指责和批评,又或许是他们在家里有些亲情的缺失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能给身心发展的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

2.2问题类型。我们都经历过中学阶段,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理解同时也了解,我们把它分为四个问题类型:青春期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问题、人格问题。在这里我们重点说一下青春期问题和学习问题。

2.2.1青春期问题。一般来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年龄都在十五到十八岁之间,按生理学来说,他们都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叛逆的,早恋是他们共同的表现。对于情窦初开的他们来说,他们常常会因为情感问题产生纠纷,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当然,脾气暴躁正是他们青春的一种表现。

2.2.2学习问题。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都有一种厌烦学习的心理,这种想法是从她们的中学时代产生的。学习不好被老师指责批评,同学们的歧视和孤立,自己对学习的一种胆怯的心理都是造成他们不想学习不愿学习的原因,更为甚者,逃学、抽烟喝酒、上网打游戏、打架斗殴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

从以上问题我们不难看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何其严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对策

针对以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3.1加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提高健康素质。根据调查表明,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于学生展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数几乎为零。虽然在校的领导都有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想法却没有实施,并没有将其规划到教学任务中来。所以有必要将心理教育拿到课堂上展开,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3.2加强引进和培训职业技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受过专业的心理健康培训的老师是几乎没有的,在这样老师的团队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得不到提高也是可想而知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成长阶段起着开启可引导的作用,所以教师的力量是极其重要的。

3.3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效率。现在的中职生之所以不愿与人交谈,孤僻独立就是因为缺乏交流。提高老师的心理健康辅导效率,打开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并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心理观。不管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关键的。

4.总结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化迅速发展的年代,高楼大厦的崛起仿佛成为了一个城市发展快慢的重要标志之一。时代的发展带来了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也为青少年带来了歪曲的成长机会。在这里,主要体现出来的一个时代问题就是,在一个城市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负面影响,其中就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才是有利的,所以一个学校学生的教育还得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入手。对于以上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各校还得依据各校的学生自身的特点,对症下药才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黄俊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1:147-148.

[2]俞国良.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1:55-60.

篇6

[关键词] 青少年抑郁症;家庭环境;消极应对;积极应对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1(a)-009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enviroment and interpersonal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in adolescents with sepression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family enviroment and interpersonal stress coping ability of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Meht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76 cases of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in our hospital form March 2015 to October 2015 were selected. Fes-CV and ISCQ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family environment factors and interpersonal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in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Results ①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norm, the scores of factors of family cohesion(X=5.2±2.7), emotional expression (X=3.8±1.9),independence(X=4.9±1.7), achievement(X=6.0±2.2), entertainment (X=2.8±2.2) and sense of organization(X=5.4±1.9)of adolescent depressive family where obviously lower, while the scores of factors of conflict(X=2.8±2.2)was higher in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Family; Negative coping strategies; Positive coping strategies

青少年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巨大变化,面临多重危机的时期,例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学业竞争等等都会给他们造成无法承受的压力,影响心理健康。我国儿童青少年中约有37%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有研究显示,成年抑郁症患者中有75%首次抑郁发生于青少年时期[1]。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有不断上升和发病年龄更小的趋势,其终身患病率达到15% ~20%,接近于成人,复发率高达40%~70%[2-3]。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第一个重要场所,对青少年成长有着重大影响。家庭因素成为青少年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成长于不良的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抑郁症状[4]。人际压力是青少年除学业压力外的另一个主要应激,而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与其家庭环境关系密切[5]。该研究调查该院于2015年3―10月门诊及住院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76例,目的旨在了解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环境及其与人际压力应对策略的关系,为今后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家庭环境,提高其人际压力应对能力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方便选取该院于门诊及住院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入组标准: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年龄为12~18岁,大部分时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自愿合作并完成全部调查工作,排除严重躯体疾病与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共调查患者76例,其中男35例,女41例,平均年龄(16.26±1.72)岁。

1.2 研究工具

1.2.1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 FES由Moss等人[4]于1981年编制,中文版由费立鹏等人于1991年修订,共90个项目,含10个分量表,分别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环境特征,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问卷为自评量表,回答“是”评1分,回答“否”评2分。

1.2.1 中学生人际压力应对问卷(ISCQ) 采用王淑敏(2004)编制的“中学生人际压力对问卷(ISCQ)”。问卷包括八个因子:攻击抵触、求助、压抑、积极转移、认知调整、幻想、主动沟通和否认。其中压抑、否认、攻击抵触和幻想属于消极应对,而认知调整、求助、积极转移和主动沟通属于积极应对。问卷共43题,采用五点式评分方法,“没有采用”计1分,“基本采用”计5分,整个问卷的Cronbanch α为0.866,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570~0.842之间,证明了问卷的可靠性;各因素之间基本上都呈中等相关,且低于因素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各因素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401~0.704之间,存在较高相关,保证了问卷的有效性,此问卷可以作为测量中学生人际压力应对策略的一个有效工具。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家庭环境因素与人际压力应对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P

2 结果

2.1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FES-CV各因子得分与常模的比较

由表1 可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组织性这几个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国内常模,而家庭矛盾性得分要显著高于国内常模。

2.2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FES-CV得分与人际压力应对策略之间的相关分析

人际压力应对策略分为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FES-CV得分与人际压力应对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FES-CV部分因子与人际压力应对策略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而矛盾性与积极应对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与消极应对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矛盾性与消极应对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与娱乐性越高,青少年越倾向于采取积极的人际压力应对策略,而家庭矛盾性越高,青少年越倾向于采取消极的人际压力应对策略。

2.3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FES-CV对人际压力应对策略的回归分析

表3结果可知,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对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对积极应对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对消极应对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矛盾性对积极应对产生负向作用,对消极应对产生正向作用,家庭环境因子能够解释积极应对总变异量的21.1%。

3 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抑郁症是一种高复发、高致残率、高自杀率的疾病[6],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尤其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家庭环境是影响抑郁症的一个重要因素,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缺陷严重[7]。该研究显示,与国内常模相比,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家庭亲密度(X=5.2±2.7)、情感表达(X=3.8±1.9)、独立性(X=4.9±1.7)、成功性(X=6.0±2.2)、娱乐性(X=2.8±2.2)、组织性(X=5.4±1.9)这几个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国内常模,而家庭矛盾性得分(X=2.8±2.2)要显著高于国内常模。这与已有相关研究结果相似,杨琪等人[2]研究发现,研究组家庭除矛盾性得分(X=5.14±2.46)显著增高,亲密度(X=4.81±2.78)、情感表达(X=4.39±1.90)、知识性(X=2.83±1.69)、娱乐性(X=3.11±2.07)得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不良家庭环境说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存在缺陷,家庭内部缺乏和睦、温馨氛围,家庭成员之间没有建立很好的人际关系,彼此不能有效、公开的表达内心情感,存在较多的矛盾和冲突,很少参加社交与娱乐活动,家庭安排活动和责任时也没有明确的组织和结构。

人际压力应对策略(interpersonal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是指个体在人际压力情境中为减轻、控制或消除人际压力、恢复自我平衡或保持自我与人际环境和谐关系而做出的一系列的有目的、有意识、灵活地调整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策略[8]。该研究结果显示,亲密度(r=0.54)、情感表达(r=0.57)、独立性(r=0.44)、娱乐性(r=0.27)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而矛盾性与积极应对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42);亲密度(r=-0.19)、情感表达(r=-0.25)、独立性(r=-0.53)与消极应对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矛盾性(r=0.36)与消极应对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对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家庭环境因子能够解释积极应对总变异量的21.1%。已有研究也表明,家庭H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和组织性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合理化呈负相关,家庭矛盾性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呈负相关[9-11]。就是说,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支持系统不良,家庭内部比较压抑,存在较多矛盾和冲突,缺乏温馨气氛,当遇到人际问题时,彼此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情感交流,体验不到家人的理解、支持和鼓励,不能向家庭寻求积极有效的帮助,不易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而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而且,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将与父母长期形成的不良互动模式会应用到其与同伴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较少积极地去应对人际交往问题,因此,不但不能解决人际交往问题,反而会给其带来人际交往的挫败感,形成自我否定的消极认知模式,产生抑郁情绪。

综上所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环境存在明显缺陷,且家庭功能的缺陷不利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来面对人际压力。因此,在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建议家庭积极参与到患者的治疗中,改善患者的家庭环境,提高亲密度,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积极的情感沟通与情感表达,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让患者能够有信心去积极解决各种人际问题,缓解人际压力和情绪困扰,有利于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患者更好的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宁式颖,杨玉赫,李响,等.青少年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8):890-892.

[2] 杨琪,周晓琴,岳云玲,等.青少年抑郁症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2013,34(12):1746-1748.

[3] 汤臻,李鸣,吴天诚.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环境及应付方式的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医学,2012,12(3):278-280.

[4] 罗雅璨,边玉芳,陈欣银,等.父母拒绝与初中生抑郁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 23(2):268-272.

[5] 张勤,郑立谦,周晓琴,等.青少年抑郁症家庭环境和应对方式相关性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9):1315-1317.

[6] 范肖东,汪向东,于欣,等.ICD-10精神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M].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97-104.

[7] 江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手册(增订版)[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4.

[8] 王淑敏.中学生人际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9] 朱水华,孔令军,彭晶,等.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及家庭治疗与干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7):118-121.

[10] 张少丽,董继承.家庭治疗对青少年抑郁症疗效及社会功能的改善作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3,22(5):417-419.

篇7

关键词 青少年 高山滑雪 运动损伤 预防 急救

高山滑雪运动主要是以滑雪板、滑雪杖作为滑雪工具,在较高的山坡上自由滑行,其中常见动作有回转、向下冲刺滑降等,这是一项将健身、娱乐融为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这项体育活动可以激发人们挑战性,促使人们战胜恐惧心理,更能满足人们追求刺激的。目前,很多青少年已经积极踊跃的参与其中,但是由于高山滑雪中存在很高的危险性,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安全,应该对青少年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急救进行研究,并做出有效的措施,提高安全性。

一、高山滑雪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及原因分析

(一)常见的运动损伤

经过调查得知,高山滑雪中运动损伤类型主要有扭伤、划伤、摔伤、冻伤、撞伤等,高山滑雪运动员身体部位损伤常见的有头部外伤、脊柱损伤、内脏损伤、四肢脱臼、骨折等伤势。由于高山滑雪运动特点,损伤部位多数以下肢膝盖、踝关节以及小腿等部位为主。特别是青少年对滑雪技能掌握的不够熟练,运动损伤率已经占总比例中的大部分,因此,要加强对青少年滑雪安全教育。

(二)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分析

首先,大部分青少年缺乏学习,不听从指导。由于滑雪是一项高速运动项目,组织管理在控制滑雪秩序时有很大的作用,而很多青少年对滑雪管理认识较浅,同时再加上滑雪场内的组织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就会使滑雪场内混乱,进而出现没有秩序性的滑雪,发生相撞,导致运动损伤发生。

其次,我国的最近几年冬季少雪气候特点,一部分雪场缺少必要的造雪,致使滑雪场地不平,有雪块等,滑雪者易摔倒损伤,滑雪器材不规范,雪具调节松紧度不准确等,都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滑雪者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路程才能到达滑雪场,休息不好,这时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相对下降,将会因肌肉力量转弱,反应迟钝,身体造成损伤。

还有,技术动作特点或运动量安排不当引起的运动损伤;准备活动不充分而引起的运动损伤;高山滑雪中保护用具也极其重要,如滑雪服、棉袜、头盔、手套、护脸、雪镜、关节保护器具等的缺少就会导致冻伤或其他损伤的发生。

二、对雪场问题引起的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加强雪场的场地和设备的建设

加强雪场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雪场应该有专业的救护人员和救护设备,对雪场相关员工进行必要救护知识的培训。青少年初学者损伤占总损伤的70%左右,因此在雪场管理中,应划定初级、中级、高级场地;不准许超过滑行规定的人数、地点和并排滑行,要按照一定的滑行方向;滑雪者之间应保持一定间距。

(二)加强场地的卫生要求、雪场的急救人员和设施

保证雪场的平坦,没有雪块和杂草,防止滑雪板颠簸而摔倒,应有专人对滑雪场进行及时的清理和维修。雪场应该配备专门的急救人员和设施。急救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医疗资格;急救设施应该保持正常运转。

三、对滑雪者自身问题引起的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普及运动损伤知识,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作为青少年滑雪者必须掌握必要的运动损伤知识,并能在运动损伤发生后及时分析原因,总结经验,采取预防对策,也可以先开设滑雪知识及预防运动损伤的课程,让青少年滑雪者了解运动损伤的知识,不能急于求成,告诉滑雪者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和危害性,避免或减少其运动损伤。

(二)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应使青少年滑雪者认识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掌握准备活动的合理方法,养成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的良好习惯。高山滑雪是在寒冷的环境下进行的,准备活动应该做得时间长一些,可做一些专门性准备活动,充分地把身体活动开。

(三)掌握安全摔倒的方法

尚未掌握正确、安全的摔倒方法与运动外伤的发生关系密切。而青少年滑雪者只要掌握安全的摔倒方法,就可有效地减少损伤。安全摔倒,摔倒时不要随意挣扎,应迅速降低重心向后坐。举起手和双臂,屈身,任其向下滑动,要避免头部朝下和翻滚。

(四)脱落器调节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自动脱落器的使用可使滑雪者损伤的比例大大减少。但由于脱落器调节不佳引起的损伤也很多,应予以高度重视。因此青少年滑雪者在运动前必须做好脱落期调节,并在调节脱落器时应该根据自身状况将脱落器的压力值调节到适当的刻度。

(五)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

由于青少年骨骼正处于发育时期,关节等部位容易因滑雪姿势不正确等因素而受到损害,因此加强易伤部位和相对较薄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的机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例如:为了预防踝、膝关节损伤,应加强踝、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的力量、弹性和柔韧性。

(六)合理安排学习和锻炼

学习计划的制定应合乎体育科学原则,作为滑雪初学者,应该充分掌握滑雪前所需的运动知识,认真了解哪些技术动作不易掌握,哪些技术动作容易产生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采取预防措施。应合理安排运动量,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量和伤后锻炼问题,防止局部负担过重而损伤。

(七)在雪场滑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习中不要超速滑行,切勿过于自信而盲目做出不适合自己能力的滑行动作。严防相撞。靠边停歇,休息时要停在雪道边上,要注意和避开从上边滑下来的人,重新进入雪道时也如此。滑雪者应购买专业的滑雪保护用具,防止冻伤、扭伤。

篇8

关键词:短跑;心理因素;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51-01

短跑项目是在短暂的一瞬间决定胜负的高强度运动。在这短暂的高强度运动中谁能获胜,就要看谁在比赛中能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而在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运动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良好的竞技状态的形成,不仅与运动员运动技术的完善有关,还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直接制约着他们的活动能力。因此,在训练理论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的今天,应在加强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青少年运动员在竞赛中的心理素质。

一、心理训练的作用

1、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提高大脑对内脏器官活动和思维过程的调节支配能力,加强情绪的稳定性,尤其是加强青少年在比赛过程中的自我控制能力。

2、形成个性心理特征,培养意志力,提高青少年比赛的适应能力

性格特点决定着青少年在比赛中的发挥和表现。有的青少年在比赛中放的开、稳得住、斗志强;而有的青少年在比赛中缩手缩脚、六神无主,技术动作忘得一干二净,特别是由于性格、意志力的原因,很容易失去信心,乃至中途退出比赛。

3、有利于运动技术、战术的掌握、巩固和完善

根据国外心理学家对青少年运动员比赛情况的调查,比赛时发挥不好的青少年运动员中,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导致失败的有70%,由于训练水平、技术准备不足而造成失败的仅有20%,由此可见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心理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脑的调节支配能力,又能在头脑里反复重现正确的动作过程,起到了强化动作、加强神经联系的作用。

二、常见的心理障碍的特征与表现

心理障碍是一种压抑消极的心理状态。青少年运动员的主观心理变化经常与比赛规模、比赛性质、比赛条件、比赛对手等客观因素紧密相关。不同客观条件的刺激便会对青少年运动员产生不同的心理定向,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怀疑心理

青少年运动员在参加大型比赛的时候,对自己能否赛好把握不准,进而怀疑自己的实力,最终感到心慌意乱,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

2、淡漠心理

一些伤病初愈或受过挫折的青少年运动员,由于生理与心理上尚未恢复,主观上对比赛采取了逃避心理,漠视了比赛,所以意志消沉情绪低落。在训比赛中注意力不集中,不够重视比赛结果。

3、惧怕心理

对于青少年短跑运动员来说,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义务感使他们将比赛看得过重,精神压力加剧,造成运动员顾虑多,包袱重,内心惶恐不安,波动剧烈。

三、对策与方法

短跑运动员出现上述心理障碍,身体激活程度不够,影响了运动能力和技术的发挥。因此,找到有效的对策使运动员克服心理障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产生最佳的竞技状态。这就需要教练员引导运动员作好对比赛的心理准备,培养运动员坚忍不拨的意志品质,使运动员更直观的认识自己的能力,更好的提高运动员的竞赛水平。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有如下几种:

1、意志品质训练法

运动本身会伴随着疲劳的出现,训练就是和疲劳做斗争。因此,在训练中,需要具有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去克服肌肉的紧张、疲劳和心理惰性,完成训练中必须完成的强度和训练量。

2、注意力集中训练

一般来讲,当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集中注意力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青少年运动员把注意力集中点分配好。短跑训练和竞赛中干扰注意力的因素很多,如天气的变化、嗓音的增加、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波动、比赛场面大、观众起哄等。因此,在训练和比赛中必须提高抗干扰能力,可以选择在不同环境中训练,以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适应能力。

3、模拟训练

教练员可以让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尽量与实际比赛相同。 还可以通过比赛录像学习优秀选手的成功比赛方式和经验。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兴奋情绪,使其更好的适应比赛气氛。

4、恢复训练

如果青少年运动员出现过分紧张的时候就会导致神经肌肉过度紧张,运动协调能力明显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恢复训练以清除运动员的生理性精神性的疲劳。其做法可采用自言自语、自我提醒、自我暗示等等。

5、呼吸法

利用调节呼吸频率、深度来调节赛前心理。方法缓慢生呼吸。

6、肌肉放松法

利用套语进行自我暗示达到肌肉放松的目的。

四、心理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每个青少年短跑运动员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身体素质、技术、心理状态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选择不同手段和方法,对症下药,使其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教练员还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和解决青少年运动员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同时教练员还要了解青少年运动员的情绪。在训练中要能够及时鼓励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

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对比赛成绩有很大影响,教练员应根据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障碍特征和表现,把系统的心理训练贯穿这个训练过程,不断提高运动员的各种心理能力,使他们在比赛中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取得最佳成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