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传统文化研究8篇

时间:2023-08-06 09:01: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传统文化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文化研究

篇1

关键词:创新;意境;笔墨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42-01

一、“推陈出新”的中国山水画

中国水墨画在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中,经过了无数次的大变革。每个时代都有它本身的艺术主流和形式。有人说现在的水墨画缺少创新,创新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借助于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材料,在画面上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创新。中国画讲究的是画面的意境,一幅用各种材料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意境何在,“意存笔九,画尽意在”。吴冠中先生曾说“我有两个观众,一是西方的大师,二是中国的老百姓。二者之间差距太大了,如何适应人情的关联。我的画一是求美感,二是求意境,有了这二者我才动笔画”。潘天寿曾说:“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趣为最高境地。”艺术境界,实质上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映,是作者精神气质、感情意念的流露。每个作家在艺术境界的追求上,都受到思想境界的制约,带有个人喜好的倾向性,因而每个作家表现的艺术境界,都有一定的基调和特色。意境是艺术化的境界,比现实更吸引人,更具备理想的高度。是作者本身通过自然与人物的加工,把观画者从画外引入画内,再从画内引到画外,意图是启发人们无穷的回味。如我们单一的追求创新,忘了水墨画的本质,那么创新二字又有何意义。

顾恺之提出了“传神”的主张,“神”是主导,是决定“形”的。其后,谢赫讲究“气韵”二字,明确提出以“六法”为准则,但他们都主要是从人物画的角度而言的。而张彦远提出的“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他将“立意”看成是作画过程的枢纽,把形似、骨气、立意、用笔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了。这里的“神”、“韵”、“意”虽然包含了许多画家的主观成分,但都以客观对象为基本依据的。

二、山水画的创新之笔墨的运用

自古以来的中国画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总结了一整套用笔用墨的技法研究。用笔方面,近代黄宾虹曾归纳出“平、留、圆、重、变”五字诀。张彦远对笔墨是这样论道的“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张彦远的这些观念,道出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象物、骨气、形似的提出和意象的把握,体现了笔墨作为中国画艺术主要表现手段的重要性,它承先启后,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画塑造艺术形象最根本的要求是达意传神,最基本的造型技巧是笔墨。笔墨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为表达作者的“意象”服务,笔墨之法组成了中国画特有的“意象造型”观念;它一方面与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相联系,另一方面,它又与中国绘画工具的特殊性相联系,笔墨是表达意象的手段。

三、融会贯通的中国画

吴作人先生以极大的精力对中西艺术历史作了深入的研究的实地考察,通过画布上色彩的塑造,宣纸上水墨的挥洒,对中西两大艺术体系的观念、语言、技法都作了长期刻苦的比较与探讨。 “东西方艺术的面目虽然不同,但气质相同,况且有时连面目都近似,会使人疑为唐人所作;假如我们看过高昌壁画或者敦煌莫高窟的北朝作风,我们就不会觉得西方表现派或野兽派的恐怖。这类似的例子多的是,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界限究竟在哪里?”中国书画之道,深不可测。历代名家非常注重处理好入与出的关系。入,方能领略前人用心之妙处;出,则能运用得透彻。吴冠中先生曾形象的概括的处理出入关系的诀窍。

从近百年绘画史来看,凡有成就的画家,无一不是不满现状、力图跟上时代,以发展中国文化为已任的,他们从不同角度与侧重点,探索中国近代绘画的发展道路。大体形成了三种途径:以任伯年、吴昌硕、潘天寿等人,代表了中国文人画的新潮流,在中国传统的法度中,吸收了西洋画的某些特点,而发出新的艺术生机,突破了长期停滞的“超稳定”状态;高剑父、徐悲鸿等人致力于吸收西方传统写实绘画技巧改良国画,追求西方传统技巧与中国文人画笔墨情趣的结合,拓展了中国画的审美领域,丰富了中国画的技艺;林风眠、刘海粟等人,致力于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正是这样一批有识之士,致力改革创新的画家,顺应历史潮流,推动了中国美术史新的发展,开创了近现代中国美术新一页,使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进入了现代文化的范畴。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文化转型;文化研究

自20世纪末以来,就中国文化发展与方向的问题,在全社会范围内又掀起了一阵讨论热潮,讨论的主要核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学术界就文化问题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退去,以新儒学为代表的古典文化又复兴,对当时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自此之后,在学术界出现了一种全盘西方文化与新儒家文化复兴二者非此即彼的文化观点。然而,随着步入21世纪,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谈论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再徘徊于全盘西化和儒学复兴之间,一种具有自身鲜明特点,无需多言的中国现代文化已应运而生。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一词本身即具有十分宽泛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可以分为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次,而这三个层次即全面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反应,指核心主要价值观层面的,而目前我国在文化方面的讨论主题,特别是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就是围绕这一层面展开的。就观念领域而言,我国文化思想领域讨论的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

二、文化的属性与特征

纵观古今历史文化发展,文化作为人类历史持续发展不间断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延续性。作为社会思想意识层面的文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文化产生于社会现实,然而,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文化其自身也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而文化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必定呈现持续发展的姿态,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每个历史阶段社会的存在都是人类社会文化积累来推动的,而文化自身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所以一个国家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它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决定了它将走上一条什么样的现代化建设道路,而如何处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与融合,也决定着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而且持续不断、源远流长,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站在世界的前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民族文化,而且更是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法和价值观念,这一切的属性和特征决定着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

中国自1840年打开国门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就此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历程,而随着外来经济资本和坚船利炮的传入,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封建自然经济的文化代表,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阻碍因素,因此当时的学者们普遍认为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最大的障碍,所以一种全盘西化的文化呼声在社会上应运而生。

三、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

随着我们思想文化界对于文化讨论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也逐渐走上轨道,对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更多的应该以推动经济发展为核心,以经济推动社会发展,以文化作为原动力,而经济作为文化的物质基础,文化的建立要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无论是推动文化的发展,还是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都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实现。

而在对待西方文化问题上,借鉴西方文化的特色,促进文化交流,已民族的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必然发展趋势。而在具体借鉴西方文化问题上,首先要对西方文化本身进行分析,对其共性与个性,内容上与传统文化差异较大的部分,要进行深入分析,进行归纳整理,以求完成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转型过程中,对待传统文化中的儒学及西方文化的态度上,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既不可以全盘西化,也不可以全盘否定西方文化,而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经济发展待定文化复兴,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转型道路。

参考文献:

[1]程建平.中国文化转型的路径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2]吴艳,颜秉玺,颜佩静.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研究综述[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

篇3

目的探讨将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现代设计时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方法从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本质属性出发,引用符号学原理,论证当它被引入现代设计之时必须产生相应改变的原因及其变化原则,结合“中国梅山生态文化园”标志的设计实践加以佐证。结论将地域传统符号合理地应用在现代设计中,对提高地区文化影响力及丰富设计文化内涵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再生途径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地域;传统文化符号;梅山文化;再生

当今全球的高速信息化给具有个性化本质特征的设计行业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大量趋同的设计中脱颖而出,创造出既能被广泛接纳、认可,又与同类设计拉开文化距离?挖掘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符号并合理的将其应用到现代设计之中,已被业界视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对策。设计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历史的潮流,也是未来设计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1]。这里以湖南省安化县“中国梅山生态文化园”的标志设计为例,结合符号学观点,探讨将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方法和原则。

1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及其再生

1.1地域传统文化符号

符号是民间约定俗成的指代某一对象或意义的标志物,它包括可以通过人类感觉来传达民族、地域文化显性及隐性特点的所有对象的总称。地域文化符号专指特定地域中所能代表特定意义的现象、语言、图案、动作等,它具有表达、传播意义以及被感知的特性。它们传达了地区各民族人民对天、地、神鬼的敬畏和虔诚,同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间审美意趣[2]。能够被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使用、借鉴的地域传统文化符号首先必须是可以被人类视觉感知、描摹表现的造型或形式,在相同文化背景中,各种民族服饰、民间艺术中的经典图案、纹样;代表性的建筑装饰纹样;地区宗教符号、图腾以及特有的民俗用品等具有地区各种文化意向的造型都属于地域传统文化符号[3]。地域传统文化符号携带着时代特征、地区气候和物产、社会生产方式、民族观念等广泛的文化内涵。它具有符义、符构、符用3个方面的内容,即能被感知、表现的外在形象;外在的符号形态与内在的意义内涵之间已经建立的对应关系;符号形态的使用规律和法则[4]。

1.2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再生

符号的“再生”,就是将某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符号形态与其符号意义之间已经断裂的关系重建;或者是将符号与其文化内涵之间已经被淡忘的联系进行强调,恢复符号与意义的指代和传播。由于符号对应的时代、地域条件、人文基础、传播手段等条件都发生了改变,因此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才能再生。用设计方法对这一调整进行具有目的性的干预和引导,使地域传统文化符号适应新的环境和文化特征以及传播媒介,就是对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再设计。

1.2.1符号意义的筛选及其结构重组

传统文化的存在是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得以再生的前提和基础,但地域传统文化符号中包含很多与现代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相抵触的内容。将其应用到现代设计之前,必须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鉴别、筛选;梳理探讨其符号形态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符号形与意的具体联系。以此为基础,对符号的外形与内涵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对符号原有意义的弱化、强化以及增加新的文化内涵等。具体将其符号形态用作设计元素时,还必须考虑设计服务对象的需求。符号寓意的改变必然导致符号外形与其寓意之间指代关系的重构。社会对于符义、符构的接纳认可程度也是改变符号特征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1.2.2符号形态的变化

符号内涵的改变是其外形改变的根本原因;文化主体审美观念的变更也对其外形改变产生了一定影响。地域传统文化符号虽然在熟识度、大众接纳程度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其形态或多或少存有一些与现代设计、美学观念相左之处。为了便于复制、转印以及在各种媒体传播中保持稳定的特征,现代设计客观上要求运用的符号的形态简洁、色彩鲜明[5]。那些源自于民间艺术中的纹样的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其形态细节繁多,将其应用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就必须省略多数细节。当然,对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形态的调整也要遵循适度的原则,如果与原有形态不相似、达不到引起联想的效果,就失去了引用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意义。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能指”和“所指”能被绝大多数现代人理解认可,这是对其再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衡量其再生成功与否的标准。在现代设计中应用地域传统文化符号也不能对其造型、内涵“为所欲为”,做毫无底线的乱改[6]。借用我国传统绘画的“形神”观来表述就是: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设计领域的再生,包括“取形、延意、传神”几个步骤,是对其“意义提取”、“造型调整”和“形意关系重构”的过程。“意”与“神”的表达以“形”的塑造为基础,取地域传统符号的“形”是对文脉的延续和再创造,是变革中的重构;延地域传统符号之“意”,是指在原有符号寓意的基础结合时代文化特征以及其造型的发展,赋予其新寓意;传符号之“神”,是指通过设计师对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寓意延伸,从而传递出设计所创造的精神[7]。

2“梅山文化”传统符号的典型代表

湖南东北部的安化、新化县等地在宋代以前被称为“五溪”、之后被称为“梅山”,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研究证明:受到地形限制,长期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土著居民,即“梅山峒蛮”与外界的交流极少,形成了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从传说的蚩尤与黄帝战败南逃建立“三苗之国”后隐匿于“五溪”,到秦蜀守张若“攻楚取巫”以及汉朝伏波将军马援攻“五溪”;从建安晚期“五溪蛮”反孙权、黄盖追斩“乱魁”,到唐开元五年五溪首领覃行章领民造反遭杨思勗斩首三千;从五代江西彭氏占领“五溪”,到后晋天福四年的楚王战乱等[8]。诸多记载证明:长期以来,梅山土著一直生活在压迫与反压迫、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之中。恶劣的环境、长期的生存抗争塑造了梅山人彪悍、极富韧性的群体个性,孕育了神秘的梅山文化。“梅山教”是梅山土著创立的原始宗教,至今仍被当地人信奉,具有鲜明的地域传统文化特征。相传教中地位和法力最高强的神仙是一位得到太上老君法术,能飞檐走壁、行动敏捷的猎神,这就是张五郎。他是一位狩猎能手和能工巧匠,长着一双反脚、能倒立行走,飞禽走兽都必须听他的号令。“张五郎”的猎人身份象征了古代梅山人主要的生产劳动方式;灵活机智则是他们在长期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生存法则。与其说“张五郎”是一位神仙,不如说他实际上是梅山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典型:他携带着与生俱来的不畏强权、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是梅山人和梅山精神的象征。作为梅山古老的宗教图腾符号,张五郎当然也携带着一些迷信色彩,将其应用于现代设计中必须强调其积极进取和拼搏精神,剔除他包含的迷信和神秘主义色彩。

3“梅山文化”传统符号再生的实例

湖南省安化县境内的“中国梅山文化园”以主题公园的形式,集中展示了梅山独特的地域建筑、环境风貌和民俗风情,旨在对古老梅山文化拯救再现、传承保护。“顽强进取”和“勇于创新”是中国梅山文化园企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标志不仅要突出企业文化,而且也要彰显其梅山特色,还需要表现出湖湘文化特有的历史厚重感,因此设计团队将其标志的原型,确定为在梅山地区具有鲜明的辨识度和代表性的梅山教主,即张五郎。

3.1提取符号内涵

要把“张五郎”这一梅山神话人物和宗教图腾符号设计成标志,首先必须把它原有的文化内涵与企业需要塑造的企业文化精神进行比对分析、筛选整合,明确设计的目标和方向。“张五郎”神性较弱,人性突出,其倒立的姿态既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是梅山人顽强不屈、勤劳机智的象征,这与梅山文化园的企业精神较为吻合,因此其倒立的姿态被保持下来。基于梅山文化原始粗犷、梅山人忠义尚武等梅山文化特征,标志的风格被定位为粗犷有力。

3.2符号造型平面化、抽象化、简洁化

平面设计需要简洁抽象,标志大多采用纯理性的点线面来组成简洁的图形,且具有理性的秩序感,使人感受到强烈的现代感,也便于传播[9]。而梅山神像大部分为木制圆雕造像,对其利用首先要将三维的雕塑形体转变成为二维的图形符号。其次,雕塑人物的五官神态、衣着服饰详细,需要予以简化,因此从立体到平面、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洁是“张五郎”从雕塑走向标志的必经之路。“中国梅山生态文化园”的标志借鉴了传统书法、印章的表现手法,把倒立人形放置在一个红色圆形内,达到类似印章的视觉效果。人物的头部简化成为点,身体四肢则简化成为线,以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为参照,调整点和线的位置、大小、长短、曲直、粗细,力求达到“点”、“线”、“面”三元素的和谐统一。之后运用对称的方法将图形进一步几何化,并与“鼎”字的字形相类比,简化图形的同时也丰富了标志的内涵和寓意。通过比较发现:此时得到的标志稍显呆板,因此将表示手臂的一组线条借用到书法“飞白”的笔触效果,在抽象、机械的图案中引入自然、变化之美。最后把得到的标志图案与神祗原型进行反复比较,在充分审视标志与张五郎原型的相似度基础上做出一定修改,最终获得了各方都比较认可的标志图形。中国梅山文化园的标志以倒立行走的梅山神张五郎为原型,借助毛笔韵味书写并作图案化处理,简洁鲜明。整体上看,标志尤如一座稳重的鼎,体现了企业的事业基础坚实稳定;标志对称的造型体现出中国梅山文化园与其服务对象之间“平等互信”的依存关系。图形中的人,寓意中国梅山文化园以人文本:人是中国梅山文化园的事业核心资源和服务的主体。外圈的圆形象征着饱满、亲和、融通,体现出中国梅山文化园“和谐”的文化理念。自下而上的开口,隐含无限扩展的张力,寓意中国梅山文化园的宏伟蓝图无限美好。而标志采用的红色则象征着乐观、热情、积极、忠诚,暗示公司员工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

4结语

经过对文化“一元论”与“多元论”、“同一性”与“多样性”的漫长讨论,国际社会已清晰认识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向未来世界迈进过程中的坚实印记,它不仅记录着人类过去的辉煌,而且构建了人类文明向上攀升的阶梯。”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10]。对传统地域文化符号的再设计既丰富了现代设计语汇,大大提升了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辨识度,又扩大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是传统文化活态化再生的重要途径。

作者:汪溟 陈飞虎 单位: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伟伟,胡宇坤.传统文化设计元素提取模型研究与应用[J].包装工程,2014,35(6):73.

[2]李定芳.隆回北部宗教相衣的艺术[J].装饰,2015(9):112.

[3]李彦,贺景卫.永州瑶族服饰年龄符号的意指层次解析[J].装饰,2014(11):94.

[4]迪利•约翰.符号学基础[M].张祖建,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黄玮雯.论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4,35(8):82—85.

[6]张杰.论标志设计中具象与抽象图形的对比与融合[J].装饰,2014(3):125—126.

[7]罗小涛.基于城市形象标识系统设计的文脉符号探析[J].设计艺术研究,2014(4):46.

[8]胡彬彬.湖湘文库:湖湘建筑2[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篇4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国家富强、民族的强盛,是以文化的兴盛作为支撑点。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伟大梦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其中重要内容和目标。党的十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价值维度上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涵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思想品格、道德规范和精神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广度和内蕴深度。因此,全社会,特别是作为实现“中国梦”后备军的年轻人要深入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寻得民族的根,充分认识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自觉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2.新媒体时代传播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催生了互联网、数字技术、移动通讯革命性的发展,出现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一系列文化传播的新形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迅速成熟,丰富文化传播载体的同时,也改变和建构着大众新阅读习惯和层次。新媒体形式是以传统媒体形式为参照物,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形式之后,随着科学技术革新而出现的文化的新载体。较之传统媒体,新媒体中数字化元素的出现和数字化形式,改变了传统的以纸质媒介或是信号作为传播方式。新媒体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文化传播呈现出多向性、非线性、个性化与互动等新的形式特征,其使用人群多为80后,90后。这些代际的年轻人是在电视、电脑与手机陪伴下成长起来的“电子一代”亦或是“读图一代”。新媒体的诞生,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改变着大众接受心理、行为状态和阅读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讲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生存态式和生存状态。今天,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日趋成熟,终端设备的普及所提供的最基本的物质支持产生了一个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新媒体和数字技术手段的日臻完善,也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新媒体技术在综合了不同媒体特点的基础上,增加了二维制作、三维制作、虚拟空间、电子感应等技术手段。新媒体在文化传播方面,呈现出为立体、真实,实时互动的态势。

传统文化的代际之间的传承,不仅取决于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张力所彰显的蓬勃生命力,还取决于它是如何被传播,如何让大众接受。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为标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传播的现代化转变,在新型媒体中如何展现,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人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的特点,发挥新媒体受众群体的主动性的优势,最大限度的规避新媒体劣势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德育建设中引领作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1.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电子数据库是文化传播的新载体互联网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要跟上时展的步伐,要依赖新媒体进行传播、普及和弘扬。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都是以纸质媒介,通过传统购买和阅读完成为传播。新媒体时代,将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为数字化存储方式是革命性的变化。国家图书馆启动的“中国基本古籍库”项目,目的是把纸质媒介存储转化为数字,建立数字化数据库,可以说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程。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建设项目共分20个大类,细分100个子录,涵盖哲学、社科、史地、艺文等学科。先后,将自先秦时代开始,直至民国年间历朝历代经典文本典籍1万余册通过电子扫描,实现了纸质媒介存储方式到电子数据存储方式的转变。具不完全统计,文字资料可达20亿字,图像资料累计超过2000万页。电子存储内容总量是《四库全书》的3倍。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工程是一项努力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网上运行传播的系统工程,馆藏模式体现着其核心理念。终端是建设一定数量规模宏大的、地域上分布广泛的、可以实现跨库检索的数字化文化信息资源电子库。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工程建设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内容,用数字技术重现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当代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数字化数据库是网络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和平台。

2.数字化出版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方式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存储的同时,磁介质的电子出版物兴盛发展起来。伴随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数字化技术模糊了图书、报纸、杂志、电视、音乐等传统媒体的之间的界线。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经过数字化转换,都能够图文并茂的在相应的终端电子设备上表现出来。方便、快捷便于携带和阅读的优势使以电子介质为载体的电子出版物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宠。电子出版物在版权许可的范围可以在最广大范围内销售,也能够成为电视、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原点。据有关方面预测,网络出版将会在未来5―10年内成为文化出版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模式,更新着文化传播的方式和范畴。通过网络购买和下载数字化的传统文化产品,加速传统文化传播的广度和幅度,便于传统文化价值的交流和推广。

3.通俗化传播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手段新媒体受众群体的阅读特点和接受习惯,要求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要有所改变。传统文化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通俗化传播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手段。通俗化传播就是采取通俗的方式来满足普通文化层次观众对传统文化的需要。通俗化传播是在充分考虑到现实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生存环境和社会大众的接受水平,采用的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文化普及和传播。经过时代的发展,老庄思想、儒家学说、《三国演义》《红楼梦》这样的经典著作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晦涩难懂。通俗化传播就是将这些典籍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成为人人可懂的现代读本,实现手机终端网络阅读。电视、网络媒体播放则是采用学者真人秀的形式,通过学者幽默风趣的讲解,使晦涩难懂的古籍变得通俗易懂又趣味横生。抑或是以电视、网络为平台,采取诗词、典故比赛的形式,将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演变成故事,通过网络或电视使原本束之高阁的历史传统文化惠及大众,让人们在竞赛的刺激中,在故事讲述中去了解历史。另外,传统的蒙学读物则是以动漫的方式,把瀚如烟海的古代励志的典故和劝诫故事展现出来,寓教于乐,从而实现蒙学教育的现代化转变。综观这些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无疑是其中成功的典范。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大多数普通大众,和新媒体使用者而言,是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内化为民族文化心理,大家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或多或少接触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于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但又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百家讲坛》节目将深埋在历史长河暗处的中华文明瑰宝挖掘出来,接续了割断了一百多年的传统文化,并以大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激发最大数量的普通民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百家讲坛》节目火爆,不仅是借助传统文化热之势,更是巧妙地运用电视、网络的平台,以通俗化的方式延续传统文化,成功地让传统文化在电视网络中的传播,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转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不是让传统文化高阁在书斋中吸收年轮的气息,而是在于我们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构建社会主义道德大厦。

三、新媒体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机遇与挑战

1.新媒体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新媒体形式的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它的数字化技术和终端设备的发展,让文化传播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新媒体传播开放性与丰富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而技术保证上又为新媒体传播提供了空前的便利。新媒体的网络和手机客户端平台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文化介质的出现必然会带来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发展,其中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文化特征。当代文化传播的态势和演进是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发展为基本的技术条件,随着人们阅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新传播媒介和手段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传播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利器,也可能由于形式对内容压塑成为泼向传统文化的污水。新媒体传播也要遵循传播规律,文化的传播要遵守现代传播技术的规律。在规律的规范下,弘扬传统文化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同时,新媒体传播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新的表现形式的同时,也承担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在实现传统文化传播的实践时,我们要摒弃现代技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的阐释和堆砌,利用数字技术语言的图文并茂的优势,寻求中国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纵深层面延展的可能。我们在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要充分认识“内容至上”的原则和坚持传播传统文化的基本底线,将中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当代文化成果制成数字化产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占据网络资源优势,实现世界文化交流。

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产业;文化传承

随着经济、政治以文化的发展,我国必须要注重对外来文化影响问题进行研究,明确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党校教育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发扬以及文化产业的传承,考虑到传统文化产业对当下党校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在当下肩负着文化传承以及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如何增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好地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在当下党校教育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对这一问题分析过程中,基于笔者在临汾市委党校学习的实际情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丰富政治教育资源

山西临汾市委党校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注重发挥传统文化,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民族自豪感,并能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见利思义、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等等。山西临汾市委党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牢牢地把握这一点。

(二)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精神

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及文化产业的继承,可以让大学生产生一种较强的民族归属感。山西临汾党校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注重于当下自身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弘扬,这样一来,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一种浓烈的民族归属感,注重考虑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把国家和个人的前途牢牢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形成社会认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文化产业的继承,可以让大学生意识到我国传统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大学生形成共同的社会认同。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对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都有着明确的认同,这就在主观上形成一种规矩和社会生活准则,这对于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2]。

二、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及文化产业继承的途径

就现阶段山西临汾市委党校教育发展情况来看,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及文化产业继承,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可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一)注重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要想更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教育和传承,必须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对此,在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过程中,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第一,要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的生活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在大学生实际生活中得以体现;第二,加强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讲解,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第三,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将传统文化教学情感融入,采取启发式教育模式,活跃课堂,让大学生主动地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3]。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就现阶段山西临汾市委党校的发展情况来看,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以及文化产业传承,要注重对师资队伍进行建设,能够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传承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对此,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山西临汾市委党校可从以下两点进行考虑:1.注重党校内部的培养,引进人才。在进行传统文化弘扬和文化产业继承过程中,要注重对党校内部人才的培养,对教师队伍结构进行改善,使师资队伍更好地满足现阶段临汾党校发展情况。2.注重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山西临汾市委党校在进行传统文化弘扬及文化产业继承过程中,要注重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保证教学方法适合自身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要注重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以及文化产业知识讲解过程中,能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有针对性的对知识进行传授,让学生更好地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学习。同时,要注重教师传统观念的转变,使教师的观念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从而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及文化产业知识进行传授,帮助大学生形成较好的文化观念,并能够对文化产业进行传承。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山西临汾市委党校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要注重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吸引优秀教育人才两个方面,更好地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弘扬,让大学生形成较好的民族归属感,从而对文化产业进行传承和发展。在对这一问题处理过程中,山西临汾市委党校还要注重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以新的方式,实现这一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莫继承,谢群.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影响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8:92-94.

[2]王贝贝,张景书.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1:48-51.

篇6

关键词: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2-0078-01

中国传统文化是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于幼儿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游戏化课程,让传统文化浸润幼儿身心,对于弘扬民间艺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认知、传承民族文化以及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优化幼儿园课程

传统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个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每个幼儿园所处地区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比如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历史、丰富的人文资源积聚了灿若繁星的民间文化。在每一个传统节日,都以其多彩、浓郁的庆祝内容和民俗民艺而美不胜收。传统文化源自社会生活,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符合幼儿情感需要。因此,教师要注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优化幼儿园课程。

二、植入传统文化,探索课程游戏化途径

幼儿园一日生活即课程,以游戏的精神贯穿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五大领域(健康、科学、社会、语言和艺术)活动、区域活动、户外锻炼、生活起居、过渡环节等植入传统文化,以游戏化方式组织开展活动。

(1)五大领域活动游戏化。比如,在端午节期间,通过多种形式向儿童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充分感受爱国诗人坚贞不屈的气节,形成强烈的认同感,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在端午节期间,还可以学习包粽子、制作香包、唱歌谣、赛龙舟等,锻炼幼儿的灵活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促进幼儿动作技能的发展。在节日期间,为父母长辈或同伴送上祝福的话语,向同伴介绍自己家是如何过传统节日的等等,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2)区域活动游戏化。在区域活动中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课程有机结合。各班开设富有民俗特色的区角游戏活动,孩子们在游戏中做烙馍、吃把子肉、喝两来风辣汤,逛巨龙夜市、游云龙山庙会、卖徐州传统糕点,演民间文学故事、说相声。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在愉快的游戏情境中学习知识、练习技能,体验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的快乐。

(3)一日生活呈现游戏化。一是晨间活动游戏化。将民间体育游戏植入晨间活动,大班进行舞龙、武术操和跳皮筋、踢毽子、跳竹梯游戏,中班进行推铁环、斗鸡、丢沙包游戏,小班进行抬花轿、揪尾巴、套圈游戏等,让幼儿从踏入大门的“跳房子”开始一天快乐的游戏。二是生活环节游戏化。将民间童谣、儿歌、故事等民间文学及传统音乐元素植入幼儿盥洗、进餐、起居等生活各环节,让幼儿在语言能力、自理能力提高的同时了解和喜欢民族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如古诗《悯农》让幼儿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高山流水》让幼儿感受音乐的魅力,《小猪变干净了》让幼儿在念儿歌的同时学会洗手。三是过渡环节游戏化。充分利用活动准备、散步、离园等过渡环节,植入民间小游戏元素,如翻线绳、编花篮、拉大锯、滚弹珠等,充分创设开放自主的小游戏环境,让幼儿喜欢参与,乐于动手,敢于表达,让传统游戏与幼儿生活相融合。

三、植入传统文化,构建游戏化活动区域

区域游戏为游戏活动深入发展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利用晨间、上午的集体活动后、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以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激发幼儿自主活动为宗旨,设置开放的游戏区角,结合时代特点和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比如小班的娃娃家、照相馆等,中班的理发店、爱心医院、民间文学小剧场等,大班的超市、水墨世界、青青茶社等。要准备大量的成品、半成品和废旧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游戏,在动手、动脑、动口中促进各种能力的发展。同时植入传统文化元素,创设富有徐州特色的糕点店、两来风早点、巨龙夜市、把子肉、烙馍村等主题性区域游戏,将学习性和社会性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寓教于乐,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教师要做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幼儿创设平等、尊重、和谐、温馨的良好的人文环境。要求教师每月更新主题,每周增添材料,每天微调区域游戏材料,通过教师和幼儿共同商讨、设计、制作可供幼儿操作的材料,进一步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

四、教师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是课程实施的践行者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手段,也是课程实施的最终目的之一。教师要热爱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情感上认可幼儿园以传统文化浸润幼儿身心促进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才能愿意为这一任重道远的教育工作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因此,植入传统文化,浸润幼儿身心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关注教师的情感变化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及地区特色,尝试将五大领域活动与传统文化有机整合,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植入传统文化元素,探索教学游戏化、教育综合化的幼儿教育实践模式,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一、可理解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特定的时空语境,原样向外传播一方面加大了正确理解的难度,容易使接受者失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与当地人们的实践相脱离,不易产生共鸣感。有效的交流只能建立在接受者已知信息的基础之上,因而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要能够与当地的文化特色、固有价值体系相融合,提高认同感,实现跨文化创新。同时,对外传播过程中的表达方式,即语言翻译,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造成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被正确理解。或生硬直译,重表面意思而忽略核心本质,使得翻译能被中国人意会但外国人却不知所云;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传统文化进行详尽解释却语言啰嗦,不符合他国表达习惯。有效地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对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会表达,还要能够用当地视角、当地习惯进行表达。李安作为唯一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华人导演,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能够运用西方思维讲中国故事,能够用西方表达方式传递中国文化。仪式是某种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对内化该思想、增强成员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它具备外在可见性,可以进行二次传播,引起非接受者的兴趣。基督教徒每周的“礼拜”,就是以独特的形式将宗教思想进行外在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需要将一些思想通过外化形式表现出来,在形式的模仿过程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中国新年的对外传播就是通过一些独特的仪式,如看春晚、包饺子等,将家文化、节日文化传递出去。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仪式化表现,用“声势浩大”来制造舆论热点,形成流行趋势,将传统文化从“外”向“内”地被传播。

二、选择性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种类丰富、博大精深,全方位地同时对外传播不利于在接受者心中形成统一形象,更会因其复杂性而被厌烦抵触。同时,某些传统文化因其产生于特定的时空语境,与他国固有的思想价值体系相矛盾,盲目推向国外容易引起误解,不利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并且人们的态度常常具有自我防御功能,表现为拒绝接受甚至否定与自身固有认知体系不一致的信息,以此减少焦虑。因而在传播过程中必须加以选择,将一些普世价值思想作为先遣队,吸引人们去关注中国智慧,由易到难,逐渐传播中国文化。在此过程中,选择一系列具有较高辨识度并拥有统一形象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形象代言对外进行深度传播,形成独特的中国气质,进而在接受者心中形成较高的中国文化认知度。选择性传播意味着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必须有所舍弃,用少而精的部分传统文化形成整个中国文化印象。或许会有部分学者对此做法持反对意见,但笔者主要是想运用这个统一焦点形象在接受者心中留下印象,并引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能主动学习中文,去进一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选择性传播的传统文化只是先遣队,用以“诱使”外国人主动学习中国这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三、多样化传播

篇8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室内设计不仅仅是在技术上努力,更加要在文化上良好的传承。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现下的很多地方,其在室内设计方面,过分的崇拜美国风格、欧洲风格等,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并不高,很多内容的执行均没有从自身的优势出发,以至于在当代室内设计上,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虽然在表面上造就了“富丽堂皇”的效果,但实际上缺乏“传统文化”的支持,最终的装饰效果非常空洞。文章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传统文化;室内设计;当代

经过长久的发展和积淀,我国的传统文化取得了世界上的认可,并且自身的研究也在深入开展。与过往工作不同的是,现下很多地方的经济层面出现了明显的进步,以至于在室内设计上,不断的摒弃自身的传统文化内涵,过分的依赖于国外的设计模式。需要指出的是,国外的室内设计,与他们的文化和社会具有紧密的联系。而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想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就,必须将传统文化更好的发展出来,否则只会不断的退步。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分析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同时在很多方面都对当代的室内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近代以后,国家开始高度的对外开放,国外的各种思潮疯狂涌进国内,产生的影响也不断的深入。室内设计工作,对民生层面所产生的影响较大,如果不能较好的贯彻传统文化,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恶劣的。

1.在传统文化当中,室内设计比较讲究对称性,如果是大型的房屋建筑,比方说家族式的群居地方,则需要按照“论资排辈”的原则来实施。可对于现下的很多室内设计而言,更多的是注重“个性化”原则,主要是以持有者个人的意愿来完成,其他人的看法以及一些传统上的约束,都会被不断的打破,无法在整体上完成文化的延续。

2.当代室内设计在发展速度上是非常快的,无论是设计的理念,还是具体设计的方法,都在不断的追求新意。但是从时间上分析,很多室内设计的创新,都没有取得长久的进步,仅仅能够在短期内出现流行的情况,经过时间的洗礼以后,更多的是被人所遗忘,不能长久的存在于人们的视野当中。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二者表现出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前者需要借助后者来更好的传承、发展;后者则需要借助前者来得到深层次的进步,达到长久的巩固。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的融合

就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有些地方对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的,但并不知道该如何的运用,多项工作的开展,都表现出“无从下手”的情况,直接促使当代室内设计走向了错误的道路,很多工作的执行都不能较好的完成,最终获得的积极成果也不理想。此时,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从而创造出较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应用传统符号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符号所占有的比例较大,并且在不同的时期,会开发出相应的符号,以此来响应时代方面的特征,减少过往各类问题的反复出现,实现自身的较大进步。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传统符号的应用,既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满足了主观上的诉求,同时在室内设计层次上,更加凸显出精神文明。

1.动物类符号的应用,是比较常见的方法。在传统文化当中,不同的动物符号做具备的寓意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在很多方面都经过了历史上的大胆认证。例如,麒麟符号的应用,能够让室内设计表现出“古色生香”的特点,同时可以起到“镇宅”的作用,能够让居住者,或者是办公人员,达到心理上的较大安慰。

2.家族符号的应用,在近代并不多见。我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度,过往的历史非常丰富。在过往的各个国度当中,均出现过一些庞大的家族体系,这些家族具有自身的符号,后来则经过了不同的加工和研究,演变为各种类型的图案。将该类型的符号进行应用,可以为当代室内设计增添更多的美感,减少过往设计当中的不足和矛盾,从而推动当代室内设计水平的较大提升。

(二)传统空间分隔形式的应用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在室内设计当中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自从进入到人类社会以后,室内设计方面的传统文化便开始不断的积淀,而后世人的改革、创新、融合、变更等等,更加为室内设计提供了较多的参考与指导。传统分隔形式的应用,可以将室内的空间进行更好的利用,保证日常生活的同时,还可以为办公等提供较多的便利性。传统空间分隔形式,比较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居住者能够得到较好的体验,在足够的空间内做自己的事情,减少了外界因素的干扰。

(三)传统装饰图案的应用

当代室内设计当中,对图案的追求特别明显,很多方面的内容都必须借助良好的图案来进行展现。此时,可以尝试将传统装饰图案,在当代室内设计中更好的运用,确保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足够的支持。中国传统室内设计运用了丰富的、富于变化的装饰纹样,而基于整体装饰布局而言,这些装饰仅应用于比较重要的局部,比如室内门窗、家具、陈设等均是装饰重点。其他大面积的背景则崇尚简洁,比如大面积的素墙。但众多装饰均在大面积的背景中融于一体,因此整个设计看上去尽管装饰繁多,却不显累赘。同样,当代室内设计也可以借鉴传统设计中的布局形式,通过大面积、大块状的造型语言营造一个拔地而起、简洁有力的造型感,创造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

总结:

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展开讨论,从已经掌握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的室内设计,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转变,传统文化的应用、理解、分析,走向了更深的层次,告别了过往的各类恶性循环。今后,应该在当代室内设计方面,开展各个领域的专项探索,保证传统文化的继承,得到更多的保障。相信在今后的室内设计当中,传统文化将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推动社会向前进步。

作者:杨婷 单位: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