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09:01: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传统音乐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专业音乐软件;多媒体技术;音乐教学
音乐教学从理论上来讲,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软件的相互结合对音乐教学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但由于在音乐教学中要求输入大量的五线谱,从而将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拒之门外,他们依然按照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法,在面对这种现状时,如何将多媒体技术与专业音乐软件同时引入音乐专业理论的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在传统的音乐理论教学中,尤其是与作曲技术理论相关的课程在教学方法的局限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听觉方面
在音乐欣赏和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存在大量的音程、和弦以及旋律音响效果,在教授过程中,特别是和弦、音程的快速转位在黑板上的多种演示以及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传统的音乐教学需要由教师通过钢琴的演奏才能使学生获取各种各样的音响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钢琴演奏能力较高,因为教师的钢琴演奏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没有音响的音乐理论课程,使实践脱离了理论,很难调动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2.视觉方面
在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专用的五线谱黑板,这种黑板在出厂前就把一排排标准的五线谱规范地印在黑板的表面,教师便可在上面进行理论讲解和谱例的演示,否则就得在课堂上当场绘制五线谱,不但耽误了有限的课堂时间,而且会因为绘制的五线谱缺乏相对的规范性,从而使学生在一些音乐理论概念上出现认识上的错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质量。
3.感观方面
一些音乐符号和标记仅仅用说教的方法,很难使学生明确的理解其真正含义,比如琶音、颤音、渐强和减弱等音乐表情,只是依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体会和感受到他们实际的演奏效果。当教师需要学生欣赏一首钢琴曲中的一段乐曲时,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去欣赏,因为他们不能很好的将听觉与视觉结合在一起,有的学生甚至将音乐欣赏课程作为睡觉休息的课程,这一现象的出现给教学方法的改革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二、专业音乐软件走进课堂的必然性
目前国内针对于专业音乐软件走进课堂的说法,既有支持者,又有反对者。一方面,专业的音乐软件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使音乐教学与时俱进,从而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同时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实施这一教学方法,必定要提供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尤其是音乐教师对音乐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从现实的角度考虑,并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够顺利地将音乐软件引入课堂。因此,从社会的需求来看,音乐软件走进课堂存在其一定的必然性。
1.运用音乐专业软件,例如Encore4.5、Finale等,可以把乐谱谱例书写的更加高效、美观和规范。在运用音乐专业软件的同时,不需要采用专业的五线谱黑板,在投影等成像设备上就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各种复杂而又规范的音乐谱例。音乐专业软件中包含着各种美观而规范的音乐记号和五线谱,不会再出现以前手写过程中会有的各种书写错误。对于学生们来说,有利于他们正确树立五线谱的各种记号概念。
2.音乐软件还可以表现速度变化的不同效果。例如,针对于同一个谱例,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速度进行演示,由此可以看出速度在音乐中的突出作用。当同一段音乐谱例采用不同的速度被播放的时候,就会得到完全不一样的音响效果,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速度的提升往往会受到教师钢琴演奏水平的制约。
3.音乐软件中的多媒体视听功能也是其一大优势,这个功能摆脱了对专业视听设备的依赖性。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视听同步,因为在Finale和Encore4.5等制谱软件中,都包含有一个非常强大的音序功能,可以一边展示谱例,一边播放谱例的音响效果,除此之外,它默认状态下的钢琴音响效果也比较好,在一般谱例的音效示范中,也完全可以达到真实钢琴的演奏效果。还可以播放多声部的音乐形式,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不同谱例的音效。
4.音乐软件可以实现谱例的快速转换。在传统的音乐理论教学中,要想实现谱例的快速转换是不可能的事情,教师需要在黑板上书写、讲解后才能完成谱例的转换,这个过程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而利用音乐专业软件,我们就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提前输入需要讲解的谱例,在课堂上只需要直接打开就可以进行讲解,这样,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就可以节省出来,从而留出更多的时间给教师进行讲解和学生的思考。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谱例之间的快速对比转换。
一、新媒体时代下大学音乐的教学特征
新媒体音乐最早出现在欧洲国家,至今也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指的是在音乐中借助一些电子、信息技术手段,使传统音乐变得更加灵活、多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媒体音乐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音乐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的国家,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新媒体时代将我国传统文化和大学音乐教育相结合,给大学音乐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学生学习音乐、学习传统文化、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以及审美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从教学内容上讲,传统音乐在大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让大学音乐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具体,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逐渐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其次,从学生的音乐素养上来看,学生通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加强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感悟,促使学生在自我意识和音乐素养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有助于学生音乐思维和想象力发展;最后,从传统文化的传承上看,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人类几千年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只有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全面渗透和学习,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更好的发扬和传承。
三、新媒体时代下传统音乐文化的挑战
1.学校教育不重视
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摇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学校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态度。就目前来说,在我国众多的艺术院校中的音乐教学来说,只有很少的几所高校开设了传统音乐课程,而且仅限于音乐艺术专业。首先,是传统音乐文化课程不受重视,安排的课时量不足,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接触减少,很难说在提高学生传统音乐的兴趣。尽管有些学生将音乐欣赏作为选修,但是实际上该课程教学效果也并不明显。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大多数学校在传统音乐文化教学上缺乏统一的教材,教师根据学生喜好安排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了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学习中出现偏差;最后,缺乏新媒体音乐传播方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网络课程、微课课程以及全面深入到大学音乐教学,大学生作为开放思想的先驱,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发挥新媒体的力量和优势,让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发扬和传承。
2.学生缺乏文化传承意识
我们常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承担着祖国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学生的思想和意识直接影响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据笔者针对本市多所高校的调查中发现,有超过96%的学生是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获取音乐、收听音乐,这就表示新媒体时代已经成为了学生生活中必须的一部分。然而在在96%的学生中,有超过92%的学生收听的音乐类型是日韩、欧美、流行等,只有8%的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感兴趣。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新媒体的影响,虽然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是国外的音乐热度要远远大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第二,学校对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热情和积极性;第三,学生缺乏文化传承意识,哪怕会自己家乡音乐或者戏曲的学生都屈指可数。
四、新媒体背景下大学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策略
1.完善教学课程
要想在大学音乐教学中进行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渗透,首先作为艺术院校要充分发挥其主导因素,完善和传统音乐教育相关的课程体系,丰富校园内的音乐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受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逐渐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印度学校的音乐教学理念,在音乐教学中以本国传统音乐教学为主,多元音乐教学为辅,大力发扬本土文化,使得自身的音乐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其次,在高校校园内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传统音乐文化的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创新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进行传统音乐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有效发展。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播放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为了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而设计的节目《叮咯咙咚呛》,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和现代文娱的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加强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
3.加强舞台实践
实践是学生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方式,同时也能让学生通过舞台实践加强音乐功底,在实践中进行音乐创新,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更好的发扬和传承。对此,教师i可以在教学中将传统音乐文化和学生音乐表演相结合,既可以从中培养学生音乐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加强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促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和传承。例如,教师可以立足于当地,将本土的民俗活动、音乐表演融入到学生的音乐剧演绎中,既可以给学生舞台音乐剧注入新鲜元素,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4.搭建网络平台
新媒体时代,大学音乐教育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越来越多的网络教学、线上教育平台应用到日常的教学中,不仅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同时还能针对学生的兴趣和具体学校情况进行个性化一对一教学。所以,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为学生搭建一个网络化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在线学习,并邀请知名的传统音乐艺术家或者讲师进行在线授课,并增设传统音乐相关的在线课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向学生普及传统音乐文化知识,提高学生传承意识。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人们追逐世界潮流,喜欢新鲜事物,绝大多数的人只关注流行音乐,这就使得我们的民族音乐遭到冷落,甚至有些地方音乐即将遗失。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进一步全面阐述了对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大大促进了对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发展。
一、地方传统音乐纳入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
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课程安排中,有一门必修课程――民间音乐。这门课程的开设本身就有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果还能将当地的一些优秀民族音乐编书成册,纳入到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则会更有助于弘扬当地音乐文化,扩大各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基于河北师范大学的客观条件,结合河北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我们可以制定出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方案。如河北平山地区,既有丰富的名胜古迹、自然景点,又有三大战役指挥所、革命圣地西柏坡,以及古中山国都城遗址。复杂的地势,以及各乡镇不同的生活环境,使得平山县的历史绵延悠久,文化绚丽灿烂,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色。平山的传统音乐文化种类繁多,地域特点显著,包含歌、舞、器、戏、书等多种音乐文化形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的“渔家乐”“文庙乐舞”“西调秧歌”“平山坠子”等都拥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鲜明的地域风格。然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仅停留在老一辈人的生活中。尽管每逢重大的庆典和仪式活动,也能在公共场合看到这些非遗的身影,但更多的年轻人只是把它们当成寻常民俗热闹看待,并没有意识到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重要意义,且对内容几乎不知,学习者更是寥寥无几,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河北的音乐院校中的教师和W生们应以本地区的传统音乐作为主要的田野考察对象,将自己实际的调查做出总结,在课上由学生们进行讨论。如将西调秧歌、平山丝弦、文庙乐舞等传统音乐形式录制下来,在民间音乐课上与学生们共同分享。将闫三妮民歌的曲谱记录下来,编成一本歌曲集,在民间音乐课上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地区的音乐文化,感受本地区音乐文化的魅力。平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们开展本地区音乐文化的论坛活动,将本地区的民歌改编成合唱,进行本地区民歌合唱比赛等。学期末,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们将本学期学习的本地区民间音乐以音乐会的形式呈现出来,将地方民歌、戏曲展现在舞台上,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地区音乐文化,感受自己家乡音乐文化的魅力。身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如果对本地区的音乐文化都不了解,那么民间音乐这门课程的开设就形同虚设。同时,声乐老师在教授民歌时,也可增设演唱河北地区地方民歌的内容,让学生传唱自己家乡的民歌。将本地区音乐文化如上述介绍那样纳入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中,将会促进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身体力行地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16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二、将地方传统音乐纳入到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中
当下,虽然大家对音乐通识教育非常熟知,但其真正在高校中涉及的范围却非常有限,高校中开设的音乐通识课一般都是音乐欣赏类课程,学生听课非常被动,学生并没有学到太多教师讲解的共性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这样就很难实现让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们进一步真正了解音乐的目的。因此就有必要专门开设一门通识课程,以本地区音乐文化为主要内容,教师将田野考察搜集整理的视频音频资料提供给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欣赏,讲解本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特色,带领学生学唱简单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和戏曲,让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更加了解当地的音乐文化。在考试形式上,教师应改变学生普遍反感的笔试考试形式,可把本学期学过的民歌和戏曲放在课上演唱以作考察,所唱的民歌和戏曲要结合一些视频音频资料,以保证唱出当地特有的味道。对于外省学生来说,教师应要求他们学习一些当地的方言,以确保语言相通,了解更多的地方文化,使音乐与文化相互结合,更深刻地认知当地地方音乐,把民歌和戏曲唱出地方特色。与之前的音乐欣赏类通识课程相比,这样的音乐通识课程更有利于非专业学生感受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深刻地了解我们的本土音乐,促进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发展。
三、结语
地方传统音乐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部分,是祖先们传给我们的文化宝藏,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学习和传承。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音乐文化,我们应将这些地方音乐文化纳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来,让更多学习音乐的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音乐文化,并且喜欢上自己家乡的音乐文化,为本地区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特征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丰富多彩。目前,我国高校音乐学科发展迅速,现阶段声乐教学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较大,无论是在声乐理论教学,还是在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对传统音乐文化涉及较少。笔者认为,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把握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将其融入声乐教学中,以推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
一、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育发展迅速,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对西方音乐文化的盲目崇拜已经成为主流,很多教师和声乐表演者甚至质疑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只注重发声技巧,而忽略了歌曲风格和人物个性,使民族声乐教育逐渐走向一个技术至上的极端,忽略了声乐教学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阻碍。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普遍缺乏对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和传统声乐理论的教学。设置课程时,往往忽视了民间音乐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处于一种相对隔离的状态,使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在教学中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影响了声乐教学效果。同时,一些教师缺乏传统音乐文化素养,不能很好地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相对较少。
二、传统音乐文化的特征
(一)形态特征
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律制为“三律并用”,其中的音阶和节拍也独具特色,偏音和正音组成音阶,均分和非均分两种律动相结合形成节奏和节拍。另外,有多种记谱法记录音乐中的高、中、低、长、短、强、弱音。这些形态特征可以通过变换曲子的音调高低、长短及强弱,充分表达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二)艺术特征
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强调字正腔圆。“字正”是对歌词内容的表达,声乐表演者要通过准确的发音,为听众传达歌词内容和音乐作品蕴含的深刻情感,让听众能够深入理解其中的寓意。“腔圆”是指音乐曲调流畅且圆润,声乐表演者要通过完整且圆润的曲调表达歌曲意境,让听众在听清楚歌词的同时,充分理解歌曲中的人物及情感。声乐表演者通过形象、生动的展现,使听众得到听觉享受和情感共鸣,并使整个音乐表演更具感染力,体现音乐文化的艺术性。音色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标志性特色。我国传统声乐艺术强调音色的个性化发展,音乐作品强调歌者的情感表达与听众的情感共鸣,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大多是温柔而细腻的。因此,歌唱者在声乐表演时要注重运用个性化、多元化的音色进行情感表达,增强声乐艺术的演绎效果。传统音乐文化还强调“润腔”的独创性。润腔是指美化、装饰、润色唱腔的独特技法,它是在传统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润腔能够从细节上体现声乐作品的特色和情感变化,通过以字行腔、以情和声润腔,作为歌曲整体旋律的辅助,并通过小音符体现丰富的音乐意境和音乐形象,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三、高校声乐教学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弘扬。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和特色,歌唱形式也多种多样。传统音乐文化可以说包含了各民族特色与民间风俗的精华,因此,将其融入高校声乐教学是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其次,是推动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受西方文化影响,我国高校声乐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忽略了声乐教学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历史文化丰富多彩,传统音乐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并且具备完善的体系。在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元素,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最后,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对于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也有重要作用。在长期实践中,声乐教学的专业性通常是教学重点,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则关注不足,导致学生的综合素养不高,不利于其未来发展。在音乐教学中,将源远流长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其中,可以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有更为全面的理解和认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有效提升审美水平和综合文化素养。
四、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途径
(一)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集合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在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传统音乐文化,通过中西方音乐文化内涵的对比,让学生增加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深刻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增强对中国音乐艺术的认同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弘扬传统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使其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通过情感体验教学培养音乐文化情感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使得我国音乐文化具有多元化特点,可以说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音乐文化情感的培养,让学生用心灵感受民族音乐之美;让学生走进音乐作品,通过了解创作背景和创作情感,深刻体会声乐作品的内涵,在感受音乐作品独特美的同时,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提高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导者,其专业素养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关键作用。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自身要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全面认知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掌握各项知识点,并勇于创新实践,制定差异化的培养方案,增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不断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音乐感知力
在现代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音乐感知力。在有选择性地借鉴国外优秀唱法的同时,将传统音乐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获得深刻的了解、认知和体验。在教学中通过了解不同唱法、文化背景、作品内涵、情感等,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试唱,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让学生充分了解传统音乐的形式及内涵,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五)调整教学内容,合理优化音乐课程
目前,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受音乐教育体制的制约和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对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训练不够充分,且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因此,要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中,调整教学内容,合理优化音乐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弘扬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合理设置课程时间和教学重点,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传统音乐文化。
(六)注重教学实践,实现信息化教学
加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获得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体验,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感受;在欣赏过程中,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充分体会传统音乐作品的发音、唱腔等特点,从而提高对传统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同时,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使其获得更多的声乐经验,从而提高音乐的表达效果。
1.文化多元与陈旧观念的影响
20世纪以来,世界音乐文化呈现多元发展并有三大音乐体系汇合的态势。但是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共鸣,在对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面向世界的问题上,我们始终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人认为中国的传统音乐登不了大雅之堂,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他们认为中国的乐器缺少谐波共鸣;乐队音响不干净、缺乏表现力;唱法不科学,缺乏多声部,总之,中国音乐要发展必须要向西方音乐靠拢,甚至需要全盘西化。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大部分也存在这种心理,无论是什么课程,都要以欧洲音乐为标准来衡量,可见,中国传统音乐要通过教育而走向世界,还需要有很长时间的等待与努力。
2.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影响
在高职音乐院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中,都有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培养音乐人才的内容,尤其是近些年各大高职音乐院校大都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方面,特别是保护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或者说有欠缺。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受欧洲音乐体系的影响和束缚,还不能很好、很快地转变思想观念,致使我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来说,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课程比如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民乐重奏与合奏等在所有的学科比重中所占份额偏小,而且学分很少,大多是选修课,容易被学生忽略,本来应该重视的学科反而成了边缘学科,传统音乐文化没有得到应得的重视。
二、高职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策略
1.在声乐教学中改变教育观念
近几年,高职音乐院校逐渐开设了一些和传统音乐文化有关的课程,但一般都是概论性质的课程,实用性不大,学生能够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很有限,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观念必须要转变,要纠正自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不能只追求西方音乐文化,顾此失彼。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音乐中的优秀部分传承发展下去,不能厚西薄中,固步自封。另外,要适当调整中西音乐教学内容的比例,创造一切有利于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机遇,使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2.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情感体验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特点和生活习惯,这些都对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使得民歌种类纷繁复杂,形式丰富多彩,情感万绪千端。因此,在把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声乐教学中时,首先就应该教学生如何把握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发声的方法,把珠圆玉润的民歌声音融入到美声的发声训练中,用共鸣来处理音色,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声音音质得到培养,还能让学生创造出有自我特点的声音风格。
3.在声乐教学中表达感知能力
高职音乐院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在兴趣、能力、修养、审美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在感知民族声乐艺术方面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在进行民族音乐欣赏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歌曲的各个方面进行讨论,探讨歌曲的演唱特点、风格特征和情感向度等,之后放手让学生表演,学生之间相互点评、分析,以提高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领悟能力和感知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现,指出学生优点和不足,进行及时点评,并对学生的音色、节奏、速度等多方面技术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感悟传统音乐文化的能力,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4.在声乐教学中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的主体,要想增进民族音乐的发展速度,就一定要全方位地提高教师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民族音乐教学能力,使其业务素质显著提高。在日常声乐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熟练掌握与民族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声乐教学更具文化指向性。其次,应了解民族音乐的主要特点,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民歌并且能够演绎不同风格的民歌。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是民族音乐的忠实拥护者和热爱者,在教授声乐的过程中能用歌声感染学生,向学生传递音乐学习的正能量,影响他们更加热爱自己本民族的音乐。
5.在声乐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
我国的传统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千百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关于其分类,一般把其分成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曲等五大类。但是有专家提出同属于中国传统音乐范畴中的诸如福建南音、西安鼓乐和一些宗教音乐并不能完全归于这五大类音乐中。因此,杜亚雄在《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将中国传统音乐划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四大类,这样有些学者提出的不能被“五大类”包含进去的音乐便得以准确的划分进来。当代的学校音乐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音乐一直处于音乐教育的边缘。“一项对来自广西各地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1700多名学生进行的‘有多少学生会唱家乡的歌’的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的壮族学生,5%的瑶族学生,27%的苗族学生和31%侗族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①这一调查充分显示,熟悉和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学生越来越少。民声艺术是学院派较为系统地研究我们民族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学让我们的学生系统科学地学习民族声乐,高师是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重要阵地,而高师的民声艺术教育模式也多是采用示范练习的模式,而对于民族音乐背后的传统文化意义的讲解少之甚少,这也造成了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失。
二、高师声乐教学中应增加本土音乐作品内容
高师是培育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高师音乐教学中要适当的添加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重视培养学生了解并热爱传统音乐的情操。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目前高师院校的教材主要是《声乐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高师声乐教材《声乐曲选集》(徐朗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丛书之一《声乐曲选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等几套高师声乐试用教材。②这些教材多涉及的是艺术歌曲以及经过改编的民歌作品,而对于高师院校当下的典型的民族作品及原生态艺术作品均未能涉及,而对于学习者来说,受当地人文熏陶以及民风影响多种因素,对于当地的民族音乐或原生态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此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本地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注入和讲解,让学生接触多种风格的声乐作品,融入真正“原汁原味”的原生性传统剧目。如东北地区最传统的东北小调,山歌、歌舞曲和萨满调。如徵调式的《东北风》、《放风筝》、《翻身五更》、《小看戏》、《回娘家》、《摇篮曲》等,宫调式的《丢戒指》、《卖饺子》、《小拜年》等,再如羽调式的《茉莉花之二》、《正对花》等等,乐曲表达了东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劳的作风及火热的情怀,东北人民破朴实的生活情怀,生动活泼的热情性格均通过作品像我们诉说。这些作品源于学生生活环境,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使得本土的音乐作品得到了切实有效地传承。
三、高师声乐教师教学思维和知识的及时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将自己长期以来的表演经验和理论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错误的方式和方法,将这些经验消化理解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由声乐教师和观众检验学习的水平,这使得声乐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和理论修养,如果教师缺少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必然造成其教学过程中对传统音乐的重视度不够,影响了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养成。而我国早期的音乐师范教育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教学体系和理念上深深烙上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印记,在结构上西方文化偏重而传统音乐文化偏少,在钢琴、视唱练耳、和声、作曲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上侧重的较多,而缺少对戏曲、说唱等“原生形态”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系统练习。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注重自己的知识结构调整,在思想认识上提升传统音乐文化运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整学习结构,多接触传统音乐深化自身知识,提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能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决定了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四、结语
关键词:高师音乐;文化;评价;民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06-01
一、高师音乐教学的现状剖析
我国高师音乐教学是我国音乐教育中的主要支撑力量,经过长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高师民族音乐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师的教育观念及素质结构、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单一、对传统文化融入不足、多元音乐文化意识浅显等弊端。大多数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们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下进行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协作和共同解决问题的互动性,民族音乐课变得较为单调、枯燥、乏味。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音乐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极不平衡,以钢琴、声乐、中西器乐和综合音乐理论教师为主,专职民族音乐教师很少,学科队伍师资匮乏,重技轻艺,重西轻中。作为教学主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很少,或者手段简单,欠科学性,这与当下教育部门所呼吁倡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学教育理念相违背。种种现象,无疑会制约着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发展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进步发扬,作为基础音乐课程的民族音乐课程教学能效如果滞后,其它的音乐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再深亦是缺憾。因此在现阶段,我国高师音乐教学中需要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入,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促进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转变,调整高师音乐教学的结构,构建科学的、完善的、合理的高师音乐教学体系。
二、高师音乐教学与文化的结合
教育部最新的《指导纲要》中明确强调:提倡学科知识的综合,注意音乐与文化相结合。应该贯穿“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的理念和方法,以利于理解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和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和特点。使高师音乐教育在突出师范性的同时还能传播和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为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所有的音乐课程尤其是民族音乐课的内容需要向横向拓展,寻找与其它知识领域的切合点。可以考虑在教学中增加不同地域风格的现代创作音乐的介绍,内容涉及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流行歌曲和器乐作品。特别是运用民族音乐元素创作的流行歌曲、或具有流行音乐外观形式的民族音乐的介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到民族音乐其实无所不在,离我们并不遥远。这种由导入,渐进趋近的方式,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事半功倍之效,逐渐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并在此过程中树立起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高师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的建议和对策
在观念上要树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观念。把民族音乐放在第一位,扭转重视西洋音乐轻视民族音乐的观念。在声乐、器乐、音乐理论等课程中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向学生灌输我国的传统的音乐文化,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比较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尽可能多的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音乐工作者。其次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人才,培养一批传承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增强和提高承担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切实提高民族音乐教育效果和质量。再次,调整民族音乐教学的结构。特别是在声乐教学中要充分吸收民族音乐中合理的发声技巧,加大声乐演唱中的民歌曲目;在乐理教学中要加大民族调式理论和民族音阶理论教学;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增添优秀民族曲目;在器乐教学中设置民族器乐的教学。
对民族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要遵循四个原则:第一,促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加强民族音乐的唱奏能力与民族音乐文化视野的统一。要求学生既能掌握所唱奏曲目,又能对所掌握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作理论性系统性的表述,按照民族音乐学的观点,“既知道是什么,又知道为什么”。第二,提高学生的审美内涵,坚持严密的技术结构和深层审美内涵的统一。要求学生以娴熟的技巧准确掌握曲目所固有的形态结构,并能对该形态所表达的深层审美意蕴有深刻独到的感悟。第三,知识技能的素质和数量的统一。一方面要求学生准确、到位,并有较高文化品位地掌握唱奏风格,又要对所要掌握曲目的量有硬性要求。第四,传统的系统性和个人的创造性。既要求学生对传统的音乐艺术成果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以保证个性创造力的发展。
河北省科技厅2009年指令计划项目,项目编号:094572128D
中国传统音乐涵盖了几千年来众多审美品格,是对特定音乐思想本质的体现,也是自古以来音乐思想意识的精华。中国传统音乐按照民族民间音乐划分为器乐、戏曲、说唱、民歌及民间舞蹈等五个类别音乐。这些音乐都是传统音乐的本体,也是中国音乐的最高境界,是传统音乐魅力与情趣的彰显与表现。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发展中,思想、文化、艺术以及道德的积累与沉淀,是对中华民族情感、意志、力量等的反映和体现。将中国传统音乐融入到现代音乐教学中,可以促使学生学习和了解祖国音乐文化,增强和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热情。
二、从学生兴趣着手,深化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育理念、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方法都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高中新教材之中,融入和吸取了较多的传统音乐成分与元素,不过这些内容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相反随着外来文化的引进,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外来音乐文化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离不开音乐教师的引导。教师采用多听、多看、多比较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从音乐发展中感受传统音乐文化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同时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其“生、旦、净、丑”在“唱、念、做、打”中透露出独特的风格,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音乐课堂中,我们可以向学生讲授京剧的发展史,让学生学习京剧在各朝各代的发展与兴盛,聆听韵味十足的唱腔,比较京剧与流行歌曲的不同领悟其背后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通过对京剧这一传统音乐文化的听、看、比较以及研究,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心灵的熏陶与滋润。
(二)在流行音乐中“学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流行歌曲属于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周杰伦、王力宏、林俊杰、吴克群再到徐良、后弦等创作音乐歌手,他们的音乐中都融入了中国风元素,而且歌词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与编曲技巧,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相结合,形成了含蓄、忧愁、轻快、优雅的风格。例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千里之外》等,将传统诗词歌赋的内容融入流行歌曲的歌词之中,是传统与流行的结合,达到音乐极高的审美境界。因此,选择性地引导学生学唱类似的优秀的流行歌曲,可以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现代流行歌曲中,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从创设教学氛围着手,不断拓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广度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涵盖了多种类别的音乐,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刻影响。可以通过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创设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采用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涵养。在教学氛围创设中,教师可以借助音响、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形式演奏,对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经典曲目进行介绍讲解,并利用图片海报的形式传播音乐常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实现学习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例如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广播形式,让学生欣赏明曲、名段,例如《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或者创设小舞台,让学生、老师或者邀请校外传统音乐爱好者表演,通过现场演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中近距离的接触高雅乐器,并对二胡、琵琶、古琴等乐器产生深刻的记忆,在潜移默化中调动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四、从学习与传承中,不断追求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度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的凝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道德因素。由此,传统音乐文化一旦消失,这些音乐精华知识也将不复存在。对此,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度的追求,应当从学习与传承中进行。一方面,音乐教育者可以利用集体的智慧,对本土音乐文化进行传承,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当前国家对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并树立起保护传统音乐的意识,承担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