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09:00: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比较对象的选择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规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多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1]。根据教学活动特征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分类为:自学指导式、目标导控式、传递接受式和问题探究式。
二、比较项目的选择
(一)学生参与程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中的学生积极参与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教师宽容程度。教学三维目标中要求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较大自由,给予学生适当的宽容才能实现以上教学目标。
(三)实现条件。不同教学模式需要的实现条件不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协作能力、自学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及学校提供的硬件设施学习资料都会限制教学模式的选择。
(四)教学效果。基于不同条件及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模式,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不同。
三、教学模式的比较
(一)学生参与程度。在自学指导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带着教师提示的问题阅读地理教材,自行完成知识梳理部分,建构知识框架。同学之间有相互交流,并且通过交流对知识框架作必要的修改及优化。根据教学提供的资料,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交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目标导控式下学生根据导学目标,独立完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去解决,自觉读书收集信息,归纳知识,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讨论[4]。
传递接受式中,学生则主要通过耳恭、眼看、手记完成知识技能的学习,达到学习目的。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被关注[5]。
问题探究式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参与自主学习、主动质疑,经历知识形成和应用的全过程[3]。
(二)教师宽容程度。在自学指导式中,教师出示课题和自学提示,自学提示最好是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知识梳理、知识构建、问题探究和能力提升等环节[2]。教师仅提供必要的自学指导,给予不同自学能力的学生极大的宽容,允许自学结果的差异。
目标导控式中,教师负责构建学科教学目标体系,提出循序渐进的学习目标后,要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传递接受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选择和设计适当的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理解和应用迁移。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要自始至终引导监控整个过程。
问题探究式中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事例和程序,由学生自己发现、寻找答案的探究,教师起引导作用。
(三)实现条件。在自学指导式中,教师要做到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难度适当的学习目标,给予适当的学习指导,放开对学生的约束,加大对学生的宽容。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自学基础,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自学需要的学习时间比较长,需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思考、吸收。
目标导控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提出合适的导学目标,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兼顾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做到循序渐进。
传递接受式强调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学习中学生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以获得有意义的新知识。
问题探究式的灵魂在于开放性和灵活性[3]。师生间保持心灵的沟通与交流,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才会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还要加强引导,延伸课堂,让学生不断挖掘问题,进一步探索、解决。
(四)教学效果。自学指导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端正学习地理的科学态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目标导控式中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学习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领会地理学科的博大精深,也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传递接受式中,教学顺序与学生的认知过程容易匹配,学生的认知结构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同时知识间有横向联系,使之融会贯通。由于此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难以获取各自所需的大量信息,而教师通过精心组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提高教学效率。
问题探究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相结合,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谦虚谨慎的科学精神[6]。
四、结语
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比较,各个教学模式展现出各自的优缺点。
关键词:五环节;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农村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GSG093)研究成果之一。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以导学案为基础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展示拓展、检测反馈、归纳总结五环节,以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自主预习
教师要把课本内容巧妙变形,设计成问题串,提示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探究形式,分散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依据学案有指导性地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具体要求:问题设置要求低台阶、小步子、多层次,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内容应以新课内容为主,辅以旧知识点的复习;形式应多样,包括填空题、图形题等,且设题难度不宜过大,应紧扣课本,达到让学生熟悉教材、预习新知、复习旧知的目的。例如,在设计八年级下册《丝路咽喉—甘肃省》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学案中的自主预习内容的:
1.绘制一幅甘肃省地图,标出甘肃省省会兰州市;
2.在中国政区图中找出与甘肃省相邻的省份;
3.找出以兰州为中心的四条铁路干线,并描述于1绘制的图中;
4.画一画:绘制丝绸之路通过甘肃的部分;
5.找一找:甘肃有几座“矿都”;
6.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丝绸之路对甘肃的贡献。
自主预习部分主要解决1-5小题。从绘制图形到找一找,体现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教学理念,丰富了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改变了划一划、背一背的传统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初步让学生了解了甘肃自然人文概况。另外,通过找相邻的省份和铁路干线,也让学生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于甘肃的印象,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擦出火花的关键环节。此环节中,教师可根据自主预习部分预设的问题,或者根据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设计合作交流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合作交流。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体现出知识的内涵和高度,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左右。仍以《丝路咽喉—甘肃省》为例,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是理解河西走廊的贡献。因此,在合作交流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讨论河西走廊对甘肃所做出的贡献,完成自主预习6。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了激烈的交流互动,从多角度探究了此问题;从历史的角度讨论了丝绸之路的意义,包括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互通有无,进行水果、丝绸等货物贸易;从现实的因素考虑,丝绸之路是“西北粮仓”,为西北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是一场知识的大交流、思维的大碰撞,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展示拓展
展示拓展是发散学生思维的最好环节。此环节时间要控制在八分钟左右。教师所设计题目不能拘束在课本的狭小空间,要灵活多样,要以综合学习为主,且要根据所学内容,适当调整问题形式:或设计讨论题,或设计表格。例如,在学习山西煤炭资源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讨论:你觉得是将煤炭转化为电能的方式好还是直接将煤炭资源运输到外省好?学生分小组讨论,参与性很高,且他们给出的精彩答案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想,他们从经济、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考虑。又如,在设计《丝路咽喉—甘肃省》导学案时,考虑到甘肃的农业属于难点和重点,在展示拓展部分我做了如下尝试:
农业区 所在省区 灌溉水源
河西走廊 甘肃 祁连山冰雪融水
河套平原 黄河灌溉
新疆绿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冰雪融水
宁夏平原 宁夏回族自治区 黄河灌溉
通过设计这样的表格,让学生把河西走廊和其他农业区的灌溉水源作比较,从而让学生区别了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加强了学生的理解。
四、检测反馈
根据每节课的特点,紧贴教学内容,教师可恰当编制3-5个题目,检测学生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题型上可以设计或选择题,也可以设计读图题,时间控制在八分钟左右。以《丝路咽喉—甘肃省》为例,教师可让学生读“甘肃省略图”(见下图),回答问题,以便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1.城市A是我省的省会城市 兰州 ,城市B是 敦煌 ,该城市有享誉世界的艺术宝库 莫高窟 。
2.图中阴影部分是有“西北粮仓”美称的 河西走廊 ,其灌溉水源主要来自于山脉C是 祁连山 山脉。
3.在城市A处有四条铁路交会,它们分别是:① 陇海线 铁路;② 包兰 铁路;③ 兰新 铁路。
五、归纳总结
此环节,要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思维方法与技能进行反思评价,并及时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导学案”,整理错题集。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与此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将“导学案”收上来,仔细查阅,对“导学案”上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和导学案的编写和设计找准起点。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从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展示拓展到检测反馈、归纳总结,教师始终都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会学”地理。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导学互动
从事地理教育工作多年的我,深知地理教育由于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不仅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更迫切的需要方式方法的更新,以培养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创造性的获取知识经验的能力。因此,只有合作互动,才能使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突出主体,打造高效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一、地理课堂教学“新”的基本组织形式――导学互动
现在部分教师使用新教材,沿用老教法。在此情况下,我校分管教学的领导提出了“要从课堂改革入手,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的指导思想。之后,我带领我的教研团队深入实际调研,本学期在我所带的班级进行实验。
“导学互动”教学是以导学结合和互动探究为特征的教学体系。它的基本理念是“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 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课时作为控制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以课时为单位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课时达标作为教学的目标。以导纲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 “导学”是课堂教学的主线,“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导”是前提,“学”是目的,“动”是根本。“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分为“四步八环”。每个步骤由几个教学环节所组成,这几个教学环节也是一个有序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是“自学导纲”。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步骤。它包括两个环节:①新课导入。②学生自学。
第二步是“合作互动”。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步骤。它包括三个环节:①小组讨论。②师生互动。③教师精讲。
第三步是“导学归纳”。 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它包括两个环节:①教师引导。②学生归纳。
第四步是“反馈训练”。 这是课堂教学的终结步骤。
本学期,我进行了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以此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以趣促情
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学生在观察中乐于主动地学习。例如,在讲述黄土高原时,给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地的景观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反映的地形条件、植被状况等,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师的提问既要结合教材内容,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例如,利用多媒体展示台湾岛并设计如下疑问:①台湾省的位置与范围?②北回归线穿过了台湾省的什么部位?③海峡两岸为什么要统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基本能独立地解答问题。这样,学生由于成功产生了喜悦,并且得到了满足,更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激情。
2.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适时给学生予点拨
在小组学习中,学生遇到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给予适当的点拨。在讲“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一课时,主要区别南方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尤其是自然差异这一块儿比较复杂,涉及到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与同学们商量了一下,决定通过画图来理解差异。于是,我和孩子门动起手来,一边分析,一边画图。几分钟的功夫,我们就画好了。
通过画图,学生理解了南北方的差异原来只有一线之隔,对于南北方的理解,并没有系统的讲解什么,只是画画图,让学生说说对它们是怎样理解的,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这就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方式。在这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除了知识信息方面还有情感方面的互动。
二、教学模式灵活多样,轻松和谐感知互动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在于优化教学过程,而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轻松和谐的教学情景。
1.采用多样化的直观手段,促进师生的认知互动
地理教学要求直观手段具有多样性。例如讲板块运动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同时进行过程演示,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开始,通过形象思维达到理性认识,采用多样化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地理规律,促进师生的认知互动。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给予适当的评价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通过直接观察,从学生是眼神看出他们是否掌握、理解。从而做出积极反馈:正确的给予鼓励和强化,错误的给予批评与矫正。
我想,经过以后对合作教学模式进一步的潜心研究,“导学互动”合作教学的成效会更突出,会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地理教学》,2008年第6 期
[2] 陈尔寿.《中学地理卷》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64-01
1.创新备课模式,适应课改需求
课改之后,课时减少了,但课程的内容并没有减少,因此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容量。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并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消化,就需要老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所以很多人就感慨课改是“幸福了学生,苦了教师”,我觉得这是有一定的道理。
以前,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照抄现成的教案集,备课内容受到课本条条框框的限制,注重对知识点的覆盖。课改之后,高考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是更加注重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以前的备课方式上,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那么学生就会学得很累,考试又考不出好成绩。因此,过去的备课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课改的需求。
课改不仅要求老师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教会学生对知识如果迁移应用。因此,要认真备好一堂课,就应该注重备好以下几个环节:(1)备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我们要明确这一堂课教学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有所突破。(2)备学情。不同学生,甚至同一学校不同班级,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是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备课过程中要针对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制定一堂让大多数学生能接受的课堂。(3)备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很多老师基本上是满堂灌,老师讲了45分钟很辛苦,学生也听得很辛苦,但课堂效率又很差。现在的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课堂需要,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如果综合分析法,案例教学法等,使用的教学方法要能够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活跃地理课堂
高中地理课堂不是教师独演的场所,是师生互动的场所;不能只纯粹向学生传授知识,应该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机械的掌握课本知识,没办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已经适应不了课改的需要。因此,应该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不再让课堂沉闷。
2.1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要让课堂能够真正活跃起来,那首先要具备一个重要的前提:让学生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认真学习地理的感情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①把乡土地理引入课堂教学。地理教学的目标指出: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乡土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有了较深厚的感情,如果能把课堂教学与乡土地理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以致用,而且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②充分利用地理教室的教具。现在很多学生都有建地理教室,配备有各种各样的地图、模型等教具。上课时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具,学生就有了直观性,也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精心设置教学环节
一堂有效的地理课堂一般需要具备这么三个教学环节:①精心设置新课导入。一个好的新课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对一节课的知识内容有个宏观的认识。如“地表形态的塑造”的导入,我在上课之前就问了学生“我们班同学为什么有的长得高、有的长得矮、有的长得胖、有的长得瘦,形成不同的体貌特征呢”。这个问题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所以学生纷纷说出各种原因,我就接着说,那我们地球表面形态也不例外,它的形成是受内在因素(内力作用)和外在因素(外力作用)的影响。通过这个导入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也对本节课要学_J的知识有了宏观的认识。②教学过程要灵活多样。教学过程要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地表形态的塑造”这节,在成功导入后,我就给学生抛出了几个问题:“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一直在升高?”、“从地理角度解释台湾为什么自古就是大陆的一部分?”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先自己预习课本,再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最后,再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分析。③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并对本节课的知识如何应用进行指导归纳,让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使教学方法、理念、师生互动、教材内容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改变,当然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引导及辅助的作用,带领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改变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而最首要的就是转变教学策略。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是在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下,用新的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来解决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转变地理教学策略要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如果想要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成果,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够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想要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转变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课堂氛围,而营造优良的课堂氛围的前提是让学生爱上地理学习。怎么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松散状态集中到课堂中来,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地理课堂学习中,利用好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做好新课导入是关键。地理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贴近生活、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课外话题,以故事、诗歌、新闻、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到接下来的课程主要知识点的学习中。导课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进行课堂学习,学习效率高,学习劲头足,教学效果理想。
2D变地理教学策略要重视地理知识的传递
针对于高中地理课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将地理渗入到实际生活中,让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教材内容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示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本质全面了解,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反复的展开、演示、还原,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到生活中运用知识。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可以多从我们日常生活着手,将地理知识更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的同时让学生从枯燥的书本知识中学会如何学以致用。重视地理知识的传递,让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记忆知识,纠正应试教育所学内容只能用来获得更高分数的错误观念,从心里端正学习观,爱上地理学习。
3转变地理教学策略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如果学习地理就和学习历史、政治等学科一样,仅依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学好地理知识的,虽然地理属于文科类型,但是对于该学科不能只是简单的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仅对教材知识简单陈列讲述,学生根本无法深入掌握。如果学生不会读图就无法对国家和地区进行判别;不会图标分析、获取信息就无法对一个地区的气候、土壤、水文、植被、位置等信息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的教学阶段,有许多抽象的概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散空间思维能力,头脑中形成地球的立体概念,然后对课本知识加以理解。如果仅仅靠背诵各个时区、行星概念,学生仍然不会计算时区问题、理解昼夜更替。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不仅是教授学生解答地理习题的关键步骤,更是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本知识的基本要求。
4转变地理教学策略要求增加地理课堂活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感到厌烦,所以在新常态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组织开展地理课堂活动的能力,采用多样化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所在,将课本知识融入到课堂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合作、善于探究,有利于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进步和发展,其教学效益是无穷的。
实际上,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方式非常丰富,普遍运用到的有合作学习、情境创设、知识竞答等等。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小组担任不同的角色进行讨论学习。增加地理课堂活动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地理课堂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寓教于乐,将课本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新常态下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课堂氛围,组织各种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魅力所在。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理解、记忆和掌握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能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35.
[2] 杨旭昌.新课标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革新,2010(4).
一、4MAT教学模式
4MAT模式以学习风格为出发点,麦克卡锡将学习风格分为四种类型:想象型、分析型、常识型和活力型[2]。想象型学习者关注“为什么(why)”,对具体形象的知识更有兴趣,对抽象内容接收能力较差;合作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是他们适宜的学习方法;分析型学习者关注“什么(what)”,擅长逻辑推理、钻研细节,接收课堂知识能力更强。常识型学习者关注“怎么样(how)”,喜欢抽象信息,并会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活力型学习者关注“如果……那么……(if)”的问题,喜欢先提出假设再进行发现式研究,思维跳跃,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创新性强,但在被要求执行步骤具体的任务时困难较大。针对这四种学习类型,麦克卡锡设计出分四个象限的4MAT教学模式,采用左右脑交替的信息处理方式,将学习过程细分为八个步骤:
4MAT系统把学习描绘成一个由四个象限组成的圆,形成“感知——反应——思考——实践”这样一个自然循环的回路的自然学习过程,更加有效地学习。从教与学的循环过程来看,随着4MAT循环系统的运行,学习变得更加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教师[3]。
二、4MAT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第一环节“引起注意”,这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有集中注意力,酝酿情绪,引起兴趣,激发动机,带入情景,切入主题等作用。教师可以采用事例分析法、质疑法、地图图像图表法、等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或实验等形式,以现实事物为基础,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鼓励学生积极观察、探究,通过亲身体验和有直观感受的简单易懂的知识引出抽象、间接、难懂的概念。例如,教学内容《经纬网》,因为经纬线是一种假想的线,属于抽象概念,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接收起来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把教室设计成一个形象的经纬网现场,让学生根据横纵第几排说出自己在教室里的准确位置;教师再将横纵排标上经纬度,引导学生用坐标来表达自己的位置。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还可以借助教室这个现场继续深入开展低中高纬度、东西半球判别等概念的讨论。
这样就使学生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将学习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教授新知”,这是传统教学环节。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民主意识。教育民主化将把竞争带进课堂,这种竞争包括同学之间的竞争和师生之间的竞争。教师要敢于和学生比输赢,正所谓“教学相长”,彻底改造“教师中心”的专制型教学机制,提倡“黑板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氛围,只有在平等互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使生命力得到释放。教师在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自身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与学的综合体。要求教师科学组织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法将所学知识全方位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对所见所闻进行反思,促进概念的形成。
例如《中国气候》关于等温线图里的虚线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明确图例、气温数值的含义和作用,根据等温线图总结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的递变规律。其次,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探究其分布的成因,进一步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经过探究和讨论,学生掌握了1月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后,教师提出疑问:“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为什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通过这些疑问引导学生阅读7月等温线图,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探究7月气温分布的特点。如此设计,学生能顺利地得出结论。
第三环节“练习反馈”,通过练习强化知识。有针对性的安排课堂练习:(1)针对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练习。基本概念及时练;难理解的知识反复练;按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练习方式。(2)针对学生实际,落实课堂练习,在课堂练习中进行成功教育。可采用的课堂巩固练习的方法有:尝试练习——探讨新知;基本练习——巩固新知;综合练习——形成技能;变式练习——活跃思维。
例如《经纬网》的练习设计,在学习本节知识后,安排课堂练习:读下图,认真分析A、B两点的位置,填写表格:
本次练习一方面考察学生对经纬网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纬度概念的理解程度及对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经纬网的排列规律的运用程度。对图中两点位置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更考虑了学生所学的经纬网知识点是否落实在图上。另一方面考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运用,太阳直射点的空间分布规律,极昼极夜现象出现的纬度和五带的划分等,也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该题对学生的空间概念要求高,对经纬网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考查力度大。
第四环节“应用展现”。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是对前三个环节的成果总结,引导学生以图表、类推、小组讨论、总结交流、作品展示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精细加工,增进知识内化;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将教室现场绘制成一张经纬网图,标注出自己的地理坐标,所处低中高纬、所在半球以及与另一同学的相对位置等。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针对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与困惑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面对生活,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以上四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在不同环节有侧重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配合了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学习特长,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优势和接收弱势环节的挑战。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应体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在师生共商中完成教学任务。4MAT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充分关注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习领会新知识有很大促进作用;是一种值得继续完善和探索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美玲.“4MAT”教学模式特点及其教学启示.科教文汇,2011,11(上旬刊).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地理 教学模式
地理以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在素质教育阶段担负着重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出发,从提高民族素质高度出发,认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搞好新课改工作。
那么,新课改背景下,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创设情境”式教学模式
地理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既包括老师的“教”,又包括学生的“学”,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师要营造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辩论,在良好心境下完成学习过程。
(一)运用试验和演示
通过演示一些小实验创设新颖生动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思考。如讲到海陆热力差异知识时,可以在夏日中午准备一盆水和一盆土,在相同时间内体验温度的不同,然后讨论海陆热力差异。
(二)利用直观的多媒体演示
媒体展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直观刺激能力,再加上展示手段的多样性与高效性,很容易为学生营造积极的思考氛围,如演示火山爆发、泥石流、地形地貌等,可直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结合时事
在地理课堂上引入时事性内容,不是地理学科特有的,许多学科的老师也都有这方面的实践。可以就热门的时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并掌握地理知识。
二、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高中各科目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每个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培养学科思维,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方式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地图式”阅读法――培养区域思维
地图是地理科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办法。地理课本上有很多插图,还有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册。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自学地理知识的时候,还应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理解、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地理信息,并能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寻求各种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把图转换成文,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长期坚持,在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形成区域性思维方式。如讲《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圈层结构”内容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地球各圈层的插图,把图上的信息逐一找出,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对各圈层的文字介绍与图相对比,这样学生对各圈层的特点、所处位置就认识得比较深刻了。然后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和分析问题――培养社会实践思维。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基于此点的重要性,新课程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有关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展开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帮助他们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文素养。
三、建立地理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老师―学生”、“学生―学生”的合作学习模式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地理课堂上无论是探究还是讨论,都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真实而有效地交流,交流方式应具有多样性。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本身可以看做是一个个潜在的学习资源,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尤其重要。比如,不同学生对同一地理现象的解释可能是不同的,这时教师就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交流,以比较各自观点,直至形成正确认识。这种有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的研讨和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不仅能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新的问题,形成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研讨动力,这种课堂将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二)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
新课程改革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能力,学会评鉴各种教材,对课程实施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校本课程开发中,地理教师要注意充分挖掘学校现有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服务于地理新课程改革。
以上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高中地理新课改是一项复杂工程,这就要求每个工作在一线的地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付颖.新课改中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问题研究[A].2007:20.
关键词:合作探究;教学环节;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为了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地理课堂教学必须转变教学模式,争取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从“学习金字塔”可以得知,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同的。两周后讲授方式的保持率是5%,读的方式的保持率是10%,视听方式的保持率是20%,示范方式的保持率是30%,讨论方式的保持率是50%,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讨论,参与交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为此我设想了地理学科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教学环节如下:①复习导入。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稍作准备后由学生带领学生复习,导入部分以问题设计为主,达到激趣即可,这主要由老师完成,但时间不宜过长,1分钟之内最佳。②自主学习。依据学案要求自学课本内容。③交流困惑。通过自学对学案上还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交流。(这一环节根据具体内容灵活机动,有的还可省略)④重点讨论。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分配给各小组,各小组集中交流讨论本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背课时侧重于问题的分解与设计,在这方面我们全体老师都需要努力。⑤展示交流。各小组展示讨论交流成果,教师适当点拨,教师一定不要占用太多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之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纠偏、点评、释难。⑥课堂小结。由学生完成,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⑦效果检测。要让学生讲解解题思路,而不是简单得出答案。
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重点讨论,那么该模式有何优点以及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与感触。
一、教师的改变
1.新模式把老师从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模式中解放出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更多时间与学生个别对话,提升老师的亲和力,显著改善师生关系。
2.老师的备课重点发生转移。过去老师备课重点是研究具体知识点如何讲解,而现在的重点是研究学生、设计探究问题、课堂上如何组织教学。
3.对老师知识储备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挑战。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学生接受的信息源广而杂,很多学生的知识面是比较广的,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的。要在课堂上应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而且还要有广博的知识以及紧跟时展的潮流。
二、学生的改变
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在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在讲台上很起劲地“讲”,而不少学生思维“开小差”,甚至打瞌睡。而现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模式则使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
2.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过去对知识点,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很全,很细,怕有遗漏,怕学生没掌握到位。在目前课堂教学改革中,通过几节课的实践,我们老师发现过去是低估了许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
3.很多学生大胆了。刚开始很多同学不敢上台展示,怕出错,现在很多同学大胆多了,敢走上讲台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音量也提高了。
三、教师对问题的设计
1.教师要对讨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设计,对于课本的内容进行挖掘,把课本的陈述句变为疑问句。对这些问题的选用采取慎重的态度,哪些问题值得讨论,哪些问题不值得讨论,如果选择不慎,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
2.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科学的设计,如果太难,超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使学生讨论的兴趣消失,要保证所设计的问题让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讨论。
3.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应结合生活实际和时事热点,设计些学生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
4.教师设计的问题之间尽量要有衔接,实现环环相扣。保证教学流程的流畅性。
四、在课堂实际操作中,教师还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走到学生之间巡回指导参与讨论,要对讨论的问题作适时地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