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09:00: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开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专业课程
许多高校纷纷设立了职业素养培养教育的专业课程,作为各专业大学生的必修科目,列入学分制考核体系之中。例如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就业心理学、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等教学科目,都是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教育专业课的教学科目。从专业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大学生普及一些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择业技巧等专业知识,但是受到教学时间、师资力量等等原因的限制和影响,教学效果往往十分有限,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也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专业化的职业素养教育是阶段性的,与现代教育理论所提倡的职业素质教育终身制的观点是相背离的。
2专业化与实践模式相结合
还有一些高校针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采取专业化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开设相关的职业素养专业课教育向大学生传授相关理论,另一方面则根据专业课教育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公司、企业或单位进行合作,利用实践教学时间或假期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在工作岗位上锻炼和培养职业素质。实习结束后,高校将根据实习单位提供的实习情况报告对大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计入在校期间的总成绩之中。应当说,这种专业化与实践模式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能够兼顾理论培养与实践技能培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培养效果也比较理想,可以作为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和提高的主要途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公司、企业或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大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很可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提供重要的岗位和工作机会供大学生进行实践,大学生往往从事过多的事务性工作,而这种方式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具有过多的意义。
3选修课、网络教学或自发学习方式
还有一些高校采取的是选修课的方式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开设选修课,大学生可以保证在校期间得到完整的职业能力教育。此外,部分通过校园内网、BBS等网络媒体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定期组织学生就职业素养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举办讲座、短期培训等方式,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笔者认为,将职业素养培养课作为选修课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因为素质培养是一个长期综合性的过程,个体能力和性格的完善也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是选修课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要选择职业素养课作为选修课,否则短期积累的教学成果很可能付诸流水[2]。网络教学、讲座等方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生动性,可以就当下的一些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短期热情,但是对于职业素养培养的长期性作用不大。
女性大学生职业竞争优势和劣势分析
笔者认为,虽然现阶段女性大学毕业生整体的竞争能力与男性大学毕业生相比略逊一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就业市场上事实的弱势群体,女性大学毕业生的竞争优势同样十分明显,在某些行业和领域仍然具有难以替代的地位。
1女性大学生职业竞争的劣势分析
虽然我国《劳动法》等法律明确提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劳动权益,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是受到一些传统思想的制约和影响,部分企业和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歧视和排斥女性大学毕业生的情况。首先,与男性大学毕业生相比,女性大学毕业生的身体条件相对较差,难以适应一些工作强度高、工作压力大的行业和职业。其次,女性大学生就业后将会面临结婚生子等一系列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单位的整体工作。最后,与男性大学毕业生相比,女性大学毕业生的创新开拓能力相对不足,对于新生事物的理解和新技术的掌握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导致许多用人单位歧视或排斥女性大学毕业生的原因。应当说,随着社会法治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通过设置招聘条件、面试条件等直接的方式排斥女性大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加具有隐蔽性的措施,这也给许多女性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困惑。
2女性大学生职业竞争的优势分析
正如前文所述,女性大学生同样具有独特的职业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女性大学生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具有从业优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幼儿教育、高等教育、临床医疗、公关等行业和领域,女性大学生仍然具有十分明显的竞争优势,女性温婉、耐心、细致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女性大学生在这些行业中具有职业竞争优势。二是女性大学生大都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相对来说,女性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成绩要略好于男性大学生,这也就意味着女性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掌握方面要好于男性大学生,对于一些对专业知识依赖程度较高的行业和领域来说,这也将成为女性大学生的职业竞争优势。三是女性大学生的就业稳定率要好于男性大学毕业生。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女性大学毕业生大都具有相对完整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就业的稳定性要高于男性大学生,能够扎实稳健地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这也应当成为女性大学生职业竞争优势所在。
女性大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
1具有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
这点是女性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也是女性大学生适应岗位工作需要的基本条件和最低要求。女性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专业技能需要,才有可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2要掌握基本的职场礼仪和职业习惯
职场礼仪和职场习惯被称为职场生存的必需原则。对于女性大学生来说,职场礼仪和职业习惯包括良好的姿态、妆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等外在方面[3],还应当包括较好的对外沟通能力,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等。良好的职业习惯是指认真处理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承担岗位职责,勇于开拓创新,始终对新生事物保持良好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善于学习,勤于钻研,具有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不单是女性大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习惯,也是职场的通用法则。
关键词:语文素质 就业基石
引言
语文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现代化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注重人的素质培养与提升,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实现高校教育的宗旨;要体现出高校教育中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及人格的建立健全为总目标的教育要求,实现人的和谐、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必须从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角度出发,实现人的可持续、完善发展,将其培养为既具有专业技能,同时又具备高水平的语文素养、能够坚持终身学习的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并不甚乐观,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是由于自身人文素养的缺失而与某些用人单位失之交臂。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但多数高等学校在现实中更为偏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导致许多大学生在就业初期面临重重困境。例如,由于语言组织能力的欠缺,许多学生出现会说不会写、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等问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并未将语文教育作为重点教育学科,仅仅将其列为公共必修课范围内,而不像专业课那样做出了明确、严格的要求。据一份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大学生对书信格式不甚了解。苏步青曾经说过,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不仅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同时也是一切科学文化的基础。因而,大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对于其他学科知识掌握水平的高低,提升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语文素质是大学生的就业基石
新时期,激烈的劳动力市场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即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择业或转业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市场用人需求。就业的可持续发展性还体现在就业的质与量的高度统一,就业不但要有基本的数量保证,同时也要有基本的质量保证,扩大就业人数是基础,而提高就业质量则是根本。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定的基础,语文素质就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拥有高水平的语文知识素养的大学生能够始终保持较好的持续发展动力与拓展张力,提升大学生持续发展的人格魅力。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爱岗敬业以及成功转岗就业。因而,语文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基石。
(一)语文素质教育以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为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所存在的高分低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语文教育就是为了将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贯彻落实,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语文教育中,注重将知识体系融合于字、词、句、段落、篇章等文本形式上,发挥它们知识载体的作用,实现交际的目的;若工具性不强、使用方法不当,就很难产生出实际的应用效果。缺乏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大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时候,会遇到种种问题,如口语表达能力欠缺、求职意向书词不达意、错别字连篇、不能够正确理解用工合同中的条款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发展空间。高等教育不仅服务于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是服务于社会管理、领导型人才的培养。因而,全面型、德才兼备型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人才培养目标,它是与时展紧密结合的教育目标。语文教育要与时代紧紧相连,对大学生进行文采、口才及人才的专项训练,以保证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二)语文素质教育是生存之本
大学生毕业之后,由于初步踏入社会,难免会带有一定的学生气,不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当中,在工作岗位上也会表现出一定不足之处,这些困难的克服,都需要有一定的语文素养作支撑。实践证明,对语文有着较好的理解和把握的学生,往往也会有较为宽泛的阅读面,能够对生活形成更为客观、成熟的认识,能够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对社会抱有乐观的态度,做到爱岗敬业。我国文学界泰斗张志公先生就医时,面对病历写不通顺的医生,感到自责,他认为自己没有教好学生,连基本的病历都不会写,是一种失职。这种高度的敬业精神,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学习的,同时也应该通过此类事件看出我国语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说出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在于让学生成为知识与技能的主人而非永远的跟随者。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于社会,让更多的在职人员更加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
(三)良好的语文素质教育是就业的基础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能说、善听、常写、好读,这些习惯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些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推而广之,应用到其他的学科及领域中,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完善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惯并不能够直接产生知识或技能,却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使得学生获得一种持续的、能够终身受益的自我拓展能力。高等教育要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语文素质就是该基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缺乏最为基本的语文素养,必然会在其以后的交流与生活中遇到种种障碍与困境。随着新时期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必须做到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让每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都能够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够在今后人生中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做到正确的转岗就业;语文教育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大学生就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结语
语文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高等教育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在其就业与择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由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得出的基本经验。新时期语文素质是大学生就业力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拥有高水平的语文知识素养的大学生能够始终保持着较好的持续发展动力与拓展张力,提升自己持续发展的人格魅力,实现顺利就业、爱岗敬业以及成功转岗就业,因而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石。语
参考文献
[1]田海,张秀芬.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缺失及补救[J].成功(教育),2009(11)
[2]芦京昌.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语文教学观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3]臧春魁,吴卫东.当代大学生就业后暴露出的人文素养缺陷[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4]冯凤麟,钱红.大学语文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7): 92.
[5]汪瑞林.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N].中国教育报,2007-8-22(A3).
[6]王路江.大学生职业选择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093-02
作者简介:罗忠实(1972-),男,湖南隆回人,讲师,从事教育学、教育经济学及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工作已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上相对处于劣势,高职的就业工作急需加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各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和专业建设等已经比较到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也比较过硬,但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上还存在着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措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与企业和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二、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为深入了解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郑州牧专的思政课教师曾于2009年和2010年的暑假深入到河南省多家中小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和实地考察。调研结果表明,企业对新就业大学生员工最不满意。主要原因是新就业大学生员工普遍缺失以诚信和敬业为核心的职业素养。经过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主要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急功近利,心浮气躁
学生初到企业,对就业环境、工作条件期望值高,摆不正心态。他们往往看不上一线岗位,什么工作轻松就想做什么,什么工作挣钱多就想做什么,甚至有的学生直接要求到管理岗位上工作。有不少企业管理者认为,学生从学校到企业是实现由学生到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需要一个磨合期,只要能坚持两三个月,一般都有机会到相应的岗位上做管理工作或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若肯吃苦,再多坚持一段时间,就有机会被提拔为管理人员。但是许多学生往往因待遇低、工作环境不理想等原因,还没等到被企业重用、提拔就已经离开了,失去了较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造成了企业培训成本的增加。
2缺乏诚信,跳槽率高
多家企业反映,学生跳槽现象比较普遍,且跳槽时不是单个人走,往往是拉走一拨人。很多毕业生不遵守企业规定,对自己、企业、社会都不负责任,盲目流动。有的甚至在一年内换了9个单位,最短的工作只干了几天。有些学生跳槽后会后悔,也会回流。缺乏诚信、缺乏职业理想和追求,过分注重工作环境和待遇是学生跳槽最主要的原因。实际上,如果学校能够紧贴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了解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就不会这样盲目地频繁跳槽。
3劳动观念淡薄,吃苦精神不足
许多企业领导表示,“大学生只要来得了、待下去、适应环境、扑下身子干,企业这么多的位置,总能找到适合他们施展才能的舞台。但是,很多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工作,更不愿做体力劳动”。正在顶岗实习的学生有的就认为,“从学校到企业好似从天上掉到了地上,心里不平衡”。调查中也发现,毕业生眼高手低,上岗后动手操作能力不强,耐力不够,对做好特定岗位工作缺乏激情。当遇到一点点困难和挫折时, 他们就抱怨、怨天尤人,甚至逃避。企业领导指出,现在劳动者的学历起点越来越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工人岗位就由高职毕业生担任。但是,只要他们愿意吃苦,从体力劳动做起,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很快就会脱颖而出,成为企业的骨干。
4适应环境慢,团队意识差
高职生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身份的转变,关键要靠自己的认识和行动。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往往使很多毕业生不能较快地适应环境。如果不适应环境,即使本事再大也无处发挥和施展。企业管理者认为,如果高职生不能及时地调整心态、较快地适应环境并融入团队,就无法对其委以重任。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毕业生缺乏对自身、企业的正确认识和评价,缺乏与企业领导、员工的有效沟通,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不强,很难较快地融入群体,导致自己孤独,这也是导致一些大学生选择离开的原因之一。
5敬业意识不强,纪律观念差
但凡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岗位职责有明确的规定,奖罚分明。在校大学生的作息时间相对比较宽松,初到企业,一时难以适应严格的规定和纪律。反映在敬业意识上,主要表现为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有惰性、主动性差等。有些企业领导认为,“同老员工比起来,极少数新进大学生不敬业、不遵守纪律、不遵守操作规程”。
三、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对策
1教育学生端正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所谓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指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步上工作岗位后接受的一般意义上的职业素养教育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基础性。一方面,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事业启航的重要基石和潜力所在;另一方面,大学生把职业素养转化为内在自我需求的水平高低也将决定其学习动力和未来成就事业水平的高低。第二,实践性。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和过程教育,它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职业发展和事业发展的实际要求,便于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第三,拓展性。良好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能帮助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拓展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也能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我发展的人生职业规划,开阔事业发展的眼界。第四,事业性。大学阶段的职业素养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恒定坚韧的职业价值理念,同时坚定其追求职业和事业发展目标的信念和品质。因此可以这样说,一般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帮助从业者胜任未来的岗位工作,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应着眼于人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一般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侧重从业者职业技能、职业操守和职业习惯,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更应以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的教育和培养为核心内容。一般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以集中培训和岗位操练为主,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则应当采取渗透式培训的模式,如开展感悟内化活动、搭建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开设职业素养前沿培训课程等。一般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为企业或社会职业中介组织,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以高校为主导,同时整合运用企业、校友、家长等社会资源,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一般职业素养的培养时间往往安排在从业者就业以后,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前移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施全程覆盖式教育。
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就可以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教育。从当前社会的实际看,大部分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企业的忠诚度;二是对工作的态度;三是个人的能力;四是有无社会责任感。这决定了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时也应着重围绕这些方面内容来组织开展。
1、择业态度。企业管理中常讲“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比较稳定的看法,主要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直接表现在大学生的择业观上。现在的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地出现了择业取向“福利化”、择业期望“非风险化”的现象,这反映了大学生择业态度的功利性趋势,高校职业素养教育应针对这一趋势,着重向学生传达这样一种观念,工作不仅是满足生存的需要,也是满足个人自我发展需要的必要途径。从长远来看,竞争性强的行业和工作岗位更有利于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能够增强人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人才脱颖而出。
2、诚信品格。品格主要指做人的准则和范式,包括行为品格、情态品格、心理品格、意志品格等。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他们更注重的是学生的道德品格,在道德品格中更关注的则是诚信。现在,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犯的错误是编造经历,从成绩单到各类奖状,从校外社会兼职证明到校内社团任命聘书,从英语四六级证书到计算机等级证书,统统都有人“克隆”,这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择才行为,扰乱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大学职业素养教育必须针对这一情况,从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入手,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让他们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弄虚作假的人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
3、人文素质。很多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但往往忽视了非专业知识的教育,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对时事、社会知识、礼仪等知之甚少,甚至出现文科生不知爱因斯坦,理科生不知曹雪芹的极端个例,影响了大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注重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的人文基础知识教育,努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其综合竞争力。
4、融合能力。这里讲的融合重点是指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企业价值观的融合。在高校职业素养教育中应特别重视学生适应能力、接受能力的培养,学会认同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善于从旧的环境中解脱出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对企业的归属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工作互动关系。
一、目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1.大学生法制观念意识缺乏。①缺乏对法律的信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变革对思想单纯、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群体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法制体系尚不完备,一些大学生对法律权威和公信力产生怀疑,少数学生甚至缺乏公平正义的基本理念。②被动守法。由于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一些大学生还未将法律法规视为行为准则,还未从思想上认识到法律需要时刻遵守并进行自我行为约束,法律意识处于被动守法状态。③受腐朽思想的冲击严重。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冲击,有些学生更加膨胀自我价值的实现,忽略学校、社会环境对他们自身行为的约束和规范,甚至对法制教育存在逆反心理。
2.大学生法律素养尚需加强。所谓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信仰三方面内容。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具有一定的法制观念,但很多学生仅仅将其作为应试知识来学习,没能实现法律知识到自身能力的真正转化。不懂维权、不懂对事务进行法律分析、不懂依法处理身边的纠纷,甚至如同马加爵和药家鑫一样,面对问题简单粗暴地解决、完全忽视了法律的庄严。大学生法律素养有待加强。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1.法制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大学生的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文化糟粕对高校法制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这些腐朽思想所形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容易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司法实践中,一些学生正是受到不良道德和文化的侵蚀,崇尚“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大学生,遵守法律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良好的法律素质是促使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的一个动力基础”因此,必须把大学生法制教育纳入重要的教育日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世界,通过法制教育使大学生成为具有现代法制观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关键词:安全素养 大安全观 安全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高校环境复杂性和学生主体多样性,给校园安全稳定带来新挑战。培养与提升大学生安全素养是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保证校园安全稳定,实现平安校园的根本途径。
高校学生安全素养指高校学生具有防范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及生活健康和学业的风险因素及其影响的综合能力。包括安全的意识、知识、心理、技能、行为和身体素质等。
一.大学生安全素养现状及问题
本文以淮南市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男女比例1:1,随机抽样,共发500份,回收496份,有效率99.20%,符合科学调查基本原则,样本具有代表性。分析得出大学生安全素养问题。
1.安全意识淡薄,防范能力不强。大学生有一定的安全意识,能够识别表面性的现实危害,但对潜在危险认识不够,难识破精心设计的陷阱,甚至有学生明知事情危险,还存侥幸心理贸然行事。调查显示39.8%曾因疏于防范导致财物被盗或被骗;45.5%经常到流动摊贩处购买食物;22.6%曾选择搭乘黑车出行;25.5%不知道校园“110”。调查结果显示低年级学生的安全意识略强高年级;女生略强男生。
大学生安全意识存在“知行分离”问题,表现和行动不一。只有将内在安全意识,外化为行为习惯,树立内在安全感,才能真正培养出自身的安全素养,才能在关键时候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2.安全知识匮乏,教育成效欠佳。安全常识调查显示26.7%不了解火灾环境下逃生自救、防护常识;30.8%不知不同物质起火应采用哪种灭火方法;42%不了解非法传销模式。法律知识调查显示18.5%不能全面了解和认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24.5%不了解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甚至对劳动法,合同法这些与其相关法律都不清楚。
调查显示86.7%的大学生(非法学院)对法律知识获取来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安全素养教育没纳入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教材,专业安全师资力量短缺,仅靠课程灌输和安全知识讲座,不能满足当今大学生群体的法律安全素质要求。
3.安全技能缺失,自救能力不够。安全技能认为是由“应知”的内容形成“应会”的能力,且必须经过实际操练。调查显示51.6%不会正确使用灭火器;65.8%不能正确掌握急救措施(以人工呼吸为例);88.6%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消防演练;在危急时刻,欠缺系统培训的学生并不能有效自救或实施救援。
二.培养大学生安全素养途径与措施
1.建设安全素养教育体系,夯实基础能力。安全素养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高校是安全教育的重要阶段,应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设置相应学分与课时,明确安全课程内容,将安全内容融入到相应学科。如《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增设网络安全知识。整合优势资源,提高业务能力,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稳定的安全教师队伍,开展连续性、阶段性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工作。选用规范实用性强的教材,增加经费投入,增设实际操作演练和警示模型参观环节,对学生加强系统的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的讲授与训练。
2.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实效路径。通过校园安全文化的渲染有力推动校园安全建设,约束、引导师生行为,并内化为规范,逐渐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念和行为。加强校园安全文化的制度、物质、精神建设,是提升学生安全素质的必要环节。
1)制度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突发危机事件的预防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形成定期检查、定期整改的工作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学生的安全行为。
2)物质建设,完善教学、生活、实验等方面的物质条件和安全设施设备,如安全监控系统、安全标志等。
3)精神建设,充分利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以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安全法律常识,引导和教育学生增强安全责任感和安全理念;努力营造“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氛围。
3.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联动机制。搭建家校网络通讯平台,建立教育联动机制,通过学校与家长双向引导,合力开展安全教育工作。通过日常请假“家长核实制”、学业预警“家长互助制”、思想动态“家长知情制”等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高校已是融合教学科研、生产经营、学习生活等设施和机构的开放型的“小社会”。学校依托政府,如利用社会公共传媒资,通过与大学生安全主题相关的公益广告和电影电视在公共传播平台进行大范围的安全教育宣传,扩大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影响力,形成社会舆论效应,使安全教育植入公民心中,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安全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途径与方法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社会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发展潜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同时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他们发展的竞争力,为今后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这是当前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必须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职业素养的相关概念论述
职业素养的概念相对比较广泛,我们都知道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工作中必备的,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在生活中能够体现出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高校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意识,要使广大的学生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明白职业的实质,懂得职场的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及创业理念。只有不断完善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令他们在职场上顺利打拼。
二、提升职业素养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意义
应用型高校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物。它的出现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对于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来说,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高考的扩招,每年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同时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目前,不少用人单位均反映部分毕业生职业素养缺失,对待工作只是一味地追求眼前利益,在面对困难时总是选择逃避,缺乏责任心、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不安分自己的工作,总是这山看着那山高,而职业素养的培养很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究其原因,自身职业素养的缺失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职业素养中包含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它们是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产物。不断加强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够逐步完善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使其认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令学生真正地理解何为职业,进而使更多的学生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学会处理好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能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拥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学生,能有长远的眼界,做到顾全大局,不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在追逐个人价值的过程中,会不忽视对社会价值的追求,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三、在应用型高校中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课堂是高校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阵地之一,课堂教育教学成为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课堂是大学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场所,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育大学生良好职业品质的重担。不能仅仅认为只要是教好专业知识,一切就没有问题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一)培养职业意识
云南工商学院提出“上学即上班”的理念,在各个教学环节都得以贯穿。严格学生考勤,保持职业风貌,上学的环境即是上班的环境,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即对学生的要求。
(二)规范职业道德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职业道德修养的前提。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进步的人生观,才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会在职业活动中进行自觉的职业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职业道德修养要从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着手。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改造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要从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
(三)注重职业心理
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要求。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通用的职业心理素质如:勇于竞争的自信力、经受挫折的容忍力、不断进取的坚毅力、对待批评的分辨力、行为抉择的自我控制力、环境变异的适应力等。当然,不同职业和岗位对人的心理品质的要求是有所侧重的。
健康的职业心理具有重大作用:有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以及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助于个人不断适应环境,适应现代社会;能有效促进身体健康;有利于支持个体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有利于群体心理环境的优化。
(四)提升创新素质
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是智慧人生的源泉,也是大学生形成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具备创新素质,才能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素质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是在人的一般素质的基础上培养的,是在基本素质充分发展前提下形成的,是基础层面素质的积淀和升华。由于创新素质由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要素组成,体现着个体所具有的身心素质的最高水平,因此,重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目标的创新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总之,在应用型高校重视对大学的职业素养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在求职的过程中,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实现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追求。
参考文献:
[1]杨祖勇.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9(4):149-150
[2]张希玲.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6-47,61.
[3]李斌.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J].人才培养与就业,2013(12):9-12.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大学教育;课程改革;大学生就业
引 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等教育教学创新的不断优化,使得中国的高度技术人才以及高等专业人才数量得到了全面提高,加之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提高,但是由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课程安排不科学,使得大学生缺乏对劳动价值的正确认知,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以及职业规划,无法实现对大学生的整体就业效果的提高,降低了高校的大学教育综合质量。
一、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方向多样,缺乏自身的职业规划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使得现代大学生可以选择多样化的就业方向,尤其是可以选择与专业学习相契合的多种工作类型,同时由于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缺乏必要的认识,使得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认知以及职业选择往往是自身的实际能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下降。
(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就业心理浮躁
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意识中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盛行,加之大学生接触到社会生活的机会少,加剧了大学生对岗位要求更多的偏向于待遇以及工作环境,同时大学生对基层岗位的接受程度不高,导致大学生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普遍发生,进而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浮躁以及就业技能缺少,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规划。
(三)岗位职责意识弱,专业技能掌握不牢固
由于大学教育的开放性与自主性,使得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对专业基础技能以及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不清晰以及岗位责任意识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在进入工作环节中难以直接胜任工作要求或是岗位上工作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影响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另一方面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高,降低了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
二、健全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念的措施创新
(一)加强大学生劳动价值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与规划能力
应该积极加强大学生劳动价值课程的设计,提高在大学课程学习中的职业规划教育以及职业认知教育,进而提高大学生对自身素质认识以及职业规划,提高学生在岗位选择与岗位认知中的综合意识。在劳动价值观培训课程选择上应该具有现实操作性,明确在课程教育中的教学任务以及考核目标,提高学生对职业意识以及劳动价值观念的认知。
(二)加强学生劳动价值教育理念,提高大学教师队伍质量
学校应该积极加强对劳动价值教育理念的引进,培养学生的现代经济环境中的劳动价值理念,尤其是应该积极帮助学生完成对正确劳动价值取向与自身职业规划相结合的认知,同时提高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大学教师的职能规划能力,尤其是职业技能能力,提高教师在课程讲授中的质量以及有效性,提高大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正确劳动价值观念的形成。
(三)强化岗位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市场化
学校在进行大学生专业建设时,应该积极做好对大学生岗位意识的培训,尤其是应该立足于市场环境对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理念的要求,提高在大学教育中的市场适应能力,可以显著的提高大学生对自身的岗位专业意识的认识,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市场对应度,只有将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好大学生的综合职业教育。
(四)加强学生劳动心理教育,降低学生的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意识
大学教育尤其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应该积极进行大学生集体心理教育以及特殊心理疏导教育,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建设,同时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降低大学生对个人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的追求,提高学生对岗位奉献意识以及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进而提高大学生对工作态度以及工作定位的认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整合学校资源,扩展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与途径,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促进学生价值体系的全面与完善
学校应该积极做好大学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建立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学校友网络,促进对高校自身的就业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扩展就业选择,同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提高在高校职业教育以及职业定位的市场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大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以及岗位定位能力。同时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尤其是应该提高学生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以及各社会阶层的认同与尊重,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能力以及职业尊重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劳动价值观念,实现整个价值体系的完善。
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现代大学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应该做好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念的认知,重点做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大学生对岗位要求以及岗位责任的认识,加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市场适应能力建设,扩展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途径,优化大学劳动价值体系教育建设,只有降低大学生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劳动意识,才能真正做好大学生的职业教育,也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曾兰《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存在的偏误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 科教与法 2011
[2]杜启文《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6
[3]周月《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偏误与教育策略》[J]重庆与世界 学术版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