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8篇

时间:2023-08-06 09:00: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中俄宿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大学生宿舍文化集中体现了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每个国家的宿舍文化各有特点,宿舍作为集体住宿区域,突出表现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文化和集体观念。留学海外的中国学子在融入当地文化圈时对此都深有体会。本文仅就中俄宿舍文化的差异与成因及其两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展开粗浅探析。

俄罗斯宿舍文化属于外向型,而中国宿舍文化偏向内向型。外向型的俄罗斯宿舍文化特点有四。

第一,开放与包容。俄式宿舍多为男女混住,异性之间的相处十分融洽。俄式宿舍楼里大多数房门都是开的,经常会发现房间里空无一人,门却敞开着。正如这敞开的门一样,俄罗斯宿舍里充满了开放、信任的气氛。而就包容性而言,俄式宿舍里多民族多宗教学生杂居,然而因为不同文化不同信仰而造成的摩擦却很少。伊斯兰教民和东正教信徒在饮食禁忌上区别很大,其庆祝的节日也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自然也有差异,然而在俄罗斯宿舍里却很少见这两类人的冲突。这得益于两者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第二,对待异国文化既好奇又排斥。虽然俄罗斯是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但它对异国文化的接受性却不如其辽阔疆土那么博大。俄罗斯宿舍里也会居住着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俄罗斯学生对待同一屋檐下的外国学生态度分为两种,其中男生多是好奇,他们会热情地帮忙,提出很多天真有趣的问题。同时男生们的民族自尊心也很强,他们很关心外国人对于俄罗斯的看法和评价。俄罗斯的女生显得比较矜持冷漠,她们的态度多为排斥,会时不时找机会教训外国人,提醒他们的言行不合时宜或是宿舍卫生条件差。

第三,管理宽松,学生行为自由。纵然有明确的宿舍规定约束着学生们的行为,但大多数规则俄罗斯学生都熟视无睹。他们夜半三更还会情绪高涨地引吭高歌,工作日也会兴致勃勃地在楼道里踢足球。凌晨还有人冒险用天然气煮饭,周末举办狂欢会更是家常便饭。俄式宿舍门禁制度和中国的一样严厉,然而宿舍间的走亲串友却相当宽松。因为管理的宽松,俄罗斯宿舍里人员比较复杂。

第四,公共物品保护意识强烈。俄罗斯宿舍里有着大量的公共使用空间,这些地方的用具、设施一直保存完好。很多苏联时代的厨具、浴室用品虽然外表已经很古旧了,可是功能和质量丝毫没有损耗。俄式宿舍里不仅有针对公共物品的使用规定,还有相关的保护措施和监管人员。很多俄罗斯学生表示,他们保护公共物品不仅是出于对宿舍责罚制度的担心,更多是因为对资源的爱护和珍惜。

总体而言,俄罗斯宿舍文化更加外向,崇尚自由、个性,比较推崇个人利益的重要性。

内向型的中国宿舍文化相对保守,极少出现男女学生混住现象,宿舍的访友制度十分严格,明确的门禁制度,较少的公共使用区域。夜晚和工作日较少有学生聚会或打闹,中国学生更多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对他人的影响。中国的宿舍文化很好地折射了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和集体文化传统――强调集体性、和谐统一性。形成这种宿舍文化的原因在于中国集体式管理传统,集体利益至上的教育观念以及中国人谦虚内敛,易害羞的民族性格。

宿舍文化的差异常常导致中俄大学生沟通不善,因此中国学生要善于处理两国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第一,学好俄语。语言沟通不善是最大的障碍,由于词汇量不够或是发音不标准,在交际中容易传达错误信息,或者让人困惑。俄语中时态的变化和人称的变化尤为重要,人称运用不当会显得人傲慢或幼稚,时态运用不当会显得人笨拙。要改善这一点,需要从单词量、语法、语音等方面努力。

第二,恰当使用非语言交际。其实人类日常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占大量比重,通过人的表情和动作,可以让交谈者了解对方的真实情感和用意。恰当的身体语言有时可以弥补语言沟通的不完善。相反,不合时宜的表情或粗俗的动作会使人心生反感。中国学生通常会用笑容来缓解尴尬的气氛或紧张的情绪,然而殊不知有些笑容却会引起俄罗斯人的反感。在俄罗斯人的思维和意识里,严肃的场合下是不适合露出笑容的,出于礼貌的微笑是不自然、虚伪的,笑容在俄罗斯文化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意义,并非是一种社会礼节。在人际交往中,俄罗斯人常用眼神、语气、用词来表达尊重与友善。因此如果和俄罗斯学生发生摩擦,态度一定要严肃,同时语气平和,就事论事,切忌面带笑容。中国文化下这可以被理解为释放友好、和解的信号,然而在俄罗斯文化中会被误解为嘲笑、幸灾乐祸、无所谓的意思。

第三,敢于沟通与表现。与热情大胆的俄罗斯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大多显得文静害羞。在海外留学由其是在俄罗斯,一定要学会维护自我利益,学会及时与周围人沟通,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和理解。其实大多数俄罗斯人都古道热肠,只是你不及时表达出需要帮助的意思,很多时候就被忽略和误解了。当自我利益受到侵犯时,一定要据理力争,这是聪明和有自尊心的表现。千万不要用中式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思维来处理矛盾,这样只会显得自己软弱无能。向俄罗斯学生学习,做一个有表现欲和交往欲的人,善于展示自己,显示自我的价值和特点,这样才能避免被边缘化,更多地得到俄罗斯学生的关注和认可。

第四,注重打扮,避免举止幼齿化。和中国崇尚的朴素之美不同,俄罗斯人喜欢奢华艳丽,这一点在俄罗斯学生身上也彰显无遗。无论是上学还是上班,俄罗斯女生绝不会素面朝天,香水和口红是必须的。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俄罗斯女生绝不会放弃时尚,高跟鞋和黑丝是必备的。俄罗斯男生出门通常都是西装革履,运动服在大街上和正式场合很少见。着装适宜在俄罗斯人看来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双重尊重。因此,在俄留学需要在自己的外表上下些功夫,并非要多么美丽高贵但一定要整洁大方。在俄罗斯大都是多子女家庭,家境富裕者不多,很多人很早就步入社会独立打工了。而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多是温室里培育出的花朵,依赖性强,心理独立性差。因此,俄罗斯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比中国学生高很多,行为举止更显老练成熟。在与俄罗斯学生交往过程中,切忌行为幼齿化,不要显得孩子气,这样才能获得尊重和平等的话语权。在性观念方面,俄罗斯学生比较早熟,中国学生比较保守幼稚。男女混住的俄式宿舍里谈情说爱的现象非常多,秀恩爱的场景也屡见不鲜,不要对此表示惊讶或反感。性观念不成熟会让俄罗斯学生把你当做小孩子对待,这样不利于平等的人际交往。

最后,真诚沟通,与人为善。用心灵和双眼去感受俄罗斯的别样风情,毫无保留地去体会赴俄留学的爱与恨。俄罗斯是一个无法用理智理解的国家,只有用爱和信仰才能明白她的全部。(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2]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3]爱德华・霍尔.《隐藏的维度》The Hidden Dimension.传播学百科文库.2012年

[4]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篇2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社交语用失误; 文化价值观差异; 文化负迁移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130-02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本身,人们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几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尤其过于强调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而忽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很多大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对英语文化知识掌握得不够或不了解异域文化的特点;经常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上的多种失误,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Thomas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1]。前者基本是一个语言问题,可以作为语法的一部分教授,后者兼具社会文化因素。社交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谈话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引起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交准则差异所造成的,因而更为微妙和复杂。本文试从文化价值观差异和文化负迁移角度分析大学生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针对大学生语用能力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是以西安工业大学非英语专业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分别进行两次语用能力测试。控制组由50名学生组成,是从大三学生中随机抽取的;而实验组包括50名学生,与控制组的学生相比,他们在第二次语用能力测试之前都选修了“中西文化差异”课程,所以,经过大学一个学期的文化输入,与控制组相比,假定他们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语用能力测试问卷的编写主要参考何自然编著的《语用学概论》中的“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并请教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老师,以保证调查问卷更加科学,调查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二)数据分析和讨论

通过第一次语用能力测试,我们发现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语用能力,由图1可以看出,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曲线偏向低分平移,表示得低分的学生较多,峰宽不大,说明控制组和实验组学生的语用能力差距不是很大。接着,用SPSS 11.5来分析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数据。两组的均值分别为50.70,54.22;通过对两组数据进行的t检验得知,两组均值的差异并不显著(P>0.01(/t/=1.588,df=49,P=0.06)。由此可得,在第一次语用能力测试中,控制组与实验组测学生的语用能力水平基本一样。

通过对实验组、控制组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知学生的语用语言失误率为32.01%,社交语用失误率为50.36%。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与社交语用能力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与语用语言能力相比,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较差。社交语用能力较差表明学生对英汉两种文化差异所引导的文化价值观与社会准则的不同缺乏了解和敏感性。接着我们用SPSS11.5对学生的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交语用失误进行t检验,两组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t/=4.722,df=3,P=0.009)。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交语用失误是学生常犯的语用失误,也是影响学生语用能力的主要因素。

为了了解文化的输入对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是否有影响,我们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了一学期的文化输入,并对实验组进行了第二次的语用能力测试。接着,用SPSS11.5对实验组的两次数据进行的t检验得知,前后测试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t/=2.733,df=49,P=0.007)。因此,可以得出学生经过一学期的文化输入,文化意识有所提高,文化负迁移减少与前测相比其语用能力也相应的有所提高。

二、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文化的棱镜,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社交语用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表现出的语言表达失误。因此,我们试着从文化价值观差异和文化负迁移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社交语用失误。

(一)文化价值观差异

文化价值观念是文化中的一些普遍的规范性的价值观,它是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人们关于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值得做的,什么是不值得做的即表明“肯定”、“否定”或模棱两可等意向的一套信念。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尽相同。英汉文化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因而导致在交际中不知什么该说、该问、什么不该问、不该说。文化价值观念差异还包括对事物持不同的评价和看法,如不同民族的非自由话题如禁忌语差异。

例如1 Elderly English tourist: “I’m going out for a walk round the street.”

Chinese tourist guide: You are old. You’d better go with someone else.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关心他人,尤其是对老人,所以导游的这句话在中国人看来,充分体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然而英美文化价值观恰恰相反,他们强调个人独立和个人的自由,对他们来说“老”意味着哀朽残年,因此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讲导游直言其老,是一种冒犯。

例如2 A is an English native speaker, and B is a Chinese.

A: Your wife is beautiful.

B: Where? Where? (哪里,哪里)

A: (thinking that he didn’t make himself understood, he awkwardly repeated) Your wife is beautiful.

B:You can’t see. You can’t see. ( 不见得,不见得)

贾玉新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汉语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和利用他人等三个方面,而英语中恭维语的主要功能集中在协调交往中双方关系的一致性,即恭维者把它作为一种融洽社会关系、增进彼此感情或交情的手段[2]。由此可见,中西文化在恭维答语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说,西方人倾向于接受恭维,当被人恭维时,一句简单的谢谢足以。相反,中国人常常拒绝恭维,中国文化将此类拒绝看作是谦虚的表现,这正与中国人的价值观体系相吻合。在西方人看来,这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可见正是因为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导致A和B的交际失败。

(二)文化负迁移

文化负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由此就很容易导致社交语用失误的产生,影响跨文化交际进行。

例如3 In a commercial negotiation, Chinese representative could not accept the scheme forwarded by the American side. Chinese representative say “I’m afraid that we need the further discussion.”

中国人说话比较委婉,在拒绝别人要求时,不直接否定而是委婉地说“让我们再讨论讨论”(I’m afraid that we need the further discussion.)。但对“直言快语”的美国人来讲,可能意味着他们的要求会被满足,不然还讨论研究什么呢,正是这种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这种社交语用失误源自文化负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把汉语的语言习惯套用到英语中或误用了英语其他表达方式。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把汉语的表达方式套用到英语中,结果不但说出的英语语言生硬,而且使以英语为母语者听起来感到不快;从而引起社交语用失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

三、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策略

通过对西安工业大学非英语专业100名学生语用能力测试发现社交语用失误是学生常犯的语用失误,也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发现文化输入有利于减少语用失误,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将汉语文化的观念模式如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套用到英语文化上,从而发生文化负迁移,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社交语用失误[3]。文化负迁移对外语交际的影响表明,外语教学必须将文化教学同语言教学统一起来。这不仅符合语言教学的本质(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同时也是信息社会的需要。如果中国外语教学改革忽视了这些内在和外在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就很难做到自然、恰当和有效地交流思想和信息,因而也就不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取胜[4]。因此,引导学生了解并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在感知世界的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并从社会学角度了解英美国家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交往规则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与英美文化接触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培养其文化差异意识,从而有效地避免文化负迁移,减少社交语用失误的发生。同时,也要培养学习者对异文化的宽容态度。

参考文献:

[1] Thomas, J. 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4,1983.

[2]王得杏.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45-99.

[3] 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何自然.语用学与语用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3

关键词:警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交流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144-02

语言学习应以交流为最终目的。涉外警务英语的教学,更应以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标。在教学中应结合涉外警察特殊的跨文化角色进行教学观念,重点,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与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的概念很复杂,社会学家Goodenough对其的定义为“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Goodenough,1957)。

“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不同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创造。”(贾玉新,1997)。中国和西方,由于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活动方式。人们通过交际确认和强化了这些规则和模式,因而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了不同的交际规范,也就是说习得了不同的群体文化。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正因为文化差异,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有效的,能够被彼此理解和认可的交际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很好地掌握对方的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被理解,不产生误会甚至是冲突,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在国际合作频繁,信息交换飞速的21世纪,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想要具有很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首先要求对目标文化的语言有很好的应用能力,另外还要掌握众多的文化层面知识,以及非言语的文化交流手段。就是说,除了能够在语法层面流利的表达,还需要深层的文化背景知识支撑话语的得体性。

二、跨文化交际的特殊主体――涉外警务人员

(一)涉外警务人员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涉外警察,作为新兴的跨文化交际的主体,其特殊性在于:他们同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人的交际不仅仅是为了交流,而是担负着服务与执法的双重任务。因此,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执法困难和沟通失败,顺利履行职责,为不同文化的公民服务是其面对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涉外警务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涉外警务人员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三种角色

涉外警务人员,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担负着三种不同的文化角色:其一,作为公众服务人员,能够流利顺畅的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理解不同文化种族人群的需要,为其进行服务是涉外警务人员应尽的职责。其二,作为执法者,用目标语言能够得体,权威性的表达执法法令,是增强执法力度的要求。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禁忌、宗教习俗的尊重都影响着执法的效果与力度。其三,作为合作者,能够与国际警务工作者进行正常的工作交流,是对我涉外警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更高要求。在国际化的今天,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警务合作。如针对的跨境联合行动,针对境外逃犯的猎狐行动,都需要警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涉外警务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国涉外警务人员的主体是全国各大政法警官学院的毕业生。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来源于其在中学学习的英语文化知识,及大学期间的警务英语课程。

然而,当前各警官学院的英语课程大多停留在和普通大学近似的语言层面的教学上,没有真正地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教学转化为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教学,更不要说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提升其交流能力。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一旦到了工作岗位,虽然可以在语言层面掌握最基本的对外沟通能力,但是其交流的效果不能保证,也不能保证不因文化差异,语用迁移产生不应有的误会和冲突。因此对警官学院在校生的英语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努力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游刃有余的承担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三种特殊角色――服务者、执法者和合作者。

这对我国政法类高校的警务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语法层面知识输入,满足他们语言表达的基本需要。其二,要在课程体系内结合警务工作的实际,警务人员的角色,引入跨文化的理念与意识,选取合适的教材,设置合适的模拟情景,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同时扩充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在警务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美国语言学家Kramsch有一段关于语言与文化的重要论述:话语是意义的载体和反映,在承载意义时它具有双重表达功能,也就是说在表达话语本身意义的同时也表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独特的文化语言。外语学习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是文化的学习,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某种特定文化的反映,都有较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这种语言所赖以存在的文化,语言学习才能达到较高的造诣。

因此,政法类院校的外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文化知识对跨文化交际的重大影响,尤其对未来的涉外警务人员,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他们的课程传授上,不再以语言知识的习得为目标,而是以语言使用的得体和特定警务情景下能够完成特定任务为课堂的最终目标。

(二)教学重点的转移

警务英语课堂如果仍旧采取传统的篇章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传统的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即使学生获得了元语言层面的知识,并不能提高其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更无法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应将教学重点从元语言层面转移为文化与交流层面。利用特定的情景,在特殊的文化差异背景下,为学生展示真实的跨文化交流语境。从警务英语的特殊性来说,更应针对涉外警察可能担当的跨文化交际主体角色,还原真实的警用语境,使学生能够在语境中掌握目标语言使用的得体性,提高执法的权威性。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基于警务英语教学观念和教学重点的变化,笔者认为警务英语应抛弃传统的篇章教学模式,进行多维立体的文化情景式教学。在一个完整的警务英语教学体系里,应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情景浸入式教学

浸入式教学,就是将语言学习者完全置入目标语言的文化场景中进行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多维的立体教学环境,尽量使学生浸入真实的语言文化环境。比如,在警务英语课堂中,大量输入西方警务人员执法、执勤、街头服务的音视频材料。而后,以这些特定的警务情景为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背景,设计真实的警务课堂任务让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情景表演,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培养其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流和思维文化方面的融合。

2.主题角色式教学

警务英语要设计特定的主题式教学。目前,很多正在使用中的警务英语教材已经开始以特定的主题为学习的单元。但在实际的应用中,笔者认为,应强调在特定警务情景下涉外警察的跨文化交际角色地位。例如,将警务情景按照角色设定为三大模块:执法、服务、跨境合作。按照三大角色模块下设计主题情景,例如,执法中的交通违法处理,服务中的社区警务,合作中的中外跨境调查等等都可以成为警务英语教学模块中的一个主题单元。在每个主题单元中渗透此节出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对可能由此出现的误会,冲突加以总结,达到文化融入情景教学,角色体现文化现象的目的。

3.专题对比式教学

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除了在警务特定场景中体现,还要有针对性地将某些中西方文化总体上的差异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警务情景毕竟是一些特定的场景,但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要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普遍的差异有具体的印象,用自己内化了的文化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对变化了的,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与冲突。

应采用每周一次的专题讲座形式,抛开警务范畴,为学生集中导入中西文化差异的若干层面。如可设计题为“中西文化在时间概念上的差异”的专题讲座,将学生在警用情境中潜移默化的跨文化知识进行针对性的整合,或将警务情景下未能涉及的文化差异表现补充给学生,进一步扩充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4.兴趣拓展式教学

(1)建立警务英语文化词句库

尽管警务英语的讲授形式应以主题角色式教学为主,专题讲座为辅,对语言形式的学习还是不能全然放弃。重视听说,不等于放弃文字与书面表达。针对政法类大学生的特点,为课程体系建立警务英语文化常用词句库,让学生以其为重点,加强对书面文字的记忆,进一步促进听说能力的综合提升,提高警务英文写作和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

(2)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有研究表明,日常交流中只有30%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本身传达的,而另外70%的信息蕴藏在非语言交际活动中,其中就包括文化所传递的信息。因此,除了重视在课堂,专题讲座里展现的以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中西文化差异,还应重视对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比如,手势、眼神、肢体语言的表达。

这种很难在纯粹的语言课堂进行体现的拓展训练,可以在课余的时间内以兴趣小组的作业形式进行展现。鼓励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或图书馆的资源查找世界不同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表达的内容和意义。每周在主题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加以补充,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促进学生自觉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化。

(3)跨文化兴趣培养

想要更加深入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促使其对不同文化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警务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时事评论、观看英文电影、收听英文歌曲,拓展其文化视野,使其意识到原来中西文化的迥异不是只能成为交流中的障碍,而是可以成为跨文化交流中有趣的现象,成为文化融合的桥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警官类院校的涉外警务英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课程的重心放在:着力锤炼口语,重在得体交流;创造真实语境,再现警务情景;突出文化融合,避免文化冲突;加强西方文化的输入,重视中国文化的输出。警务英语的教学要争取做到让我们的学生――未来的涉外警务工作者不但可以成为能得体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执法者,服务者,还能够成为中西方警务合作的参与者,甚至成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参考文献:

[1]Goodenough,W.H.,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Washington[M].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57:167.

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教材;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多媒体

Abstract:This article concer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ection of the language materials of senior English books (new edition) and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English Approaches ,which stresses on how these principles should be applied in the daily senior English teaching.

Keywords:Senior English teaching;new textbooks;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 English;Approach

一、跨文化交际对中国中学英语教材提出新的课改要求

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 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问题,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有重大的实际意义。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大纲中要求中学英语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互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中国中学英语教材提出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为此新教材系统地介绍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目标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一般说来,教师对于英语的交际文化(如问候、邀请、称赞、致谢、道歉、求助等)更为熟悉,而对于知识文化(如宗教、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则了解不多。《新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二级目标中要求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标志物与国旗;五级目标中要求了解常见自然现象、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内涵;八级目标要求理解常用典故、传说,要求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及大众传媒情况等。这些目标不仅需要英语教师在课上结合教材内容及所教学生特点进行适时、适量的介绍,而且还应自成体系地进行跨文化的对比与分析。如果教师对相关知识没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则难免会在教学中穷于应付。人民教育出版社依据新课标修订出版的高中英语教科书,除结构处理与活动设计上进一步体现任务型教学思想外,还增加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与素材。如SEFC1A第五单元The Silver Screen中涉及了《英雄》、《侏罗纪公园》、《黑客帝国》等热门影片,还重点介绍了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与电影《Not One Less》,第十二单元Art and Literature中甚至介绍了风靡全球的童话新作《哈利・波特》。教材中渗透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环保等多种学科知识,而且大量活动任务需要师生共同结合课内外相关知识来进行。显然,一个兴趣单一、知识面窄、求知欲差的教师决不可能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阅读适当的英文报刊来拓宽知识视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尽管缺乏直接定位于中小学教师的英文报刊,但从阅读难度及知识面上考虑,一些以大中学生为读者群的报刊很值得推荐。如中国教育协会会报―《学生双语报》,是中国教育协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利用其丰富的英文编辑资源创办的普及性中英文时事周报,以报道时事文化知识和指导英语学习为特色;《英语世界》杂志有”小百科”之誉,使读者能在学习和提高英语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有关古今中外各方面的新知识,选材品位较高。

二、现行中学英语新教材的特点

现行中学英语新教材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还具有趣味性,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对于这样的好教材,应打破传统意义上每节课只教单词、发音、语法等应付考试的教学法。打好英语的基础,这些自然很重要。但是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交际能力是现代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为此,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当的语言交际教学法。语言交际教学法的语言理论基础是它把语言看作是交际。既然语言是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那么教师就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一些”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我们学习语言,不但要学习语言本身,还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中西方有很多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如果对此一无所知,在与外国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会造成很多误解,闹出很多笑话。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跨文化交际要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指导学生注意主要的语用差异。现将教材中常见的有关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列举如下:

1. 称呼(Addressing)。称呼习惯方面中西习惯也不大一样。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为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在不明对方是否已婚的情况下,可用Ms,这是英国女权运动的产物。需要注意的是:Miss可单独用以称呼女性,Mr或Ms通常是与自己的姓名或姓连用,而不能单独与名连有; Mrs只能与夫姓或自己的姓加夫姓连用。Sir和Madam一般既不与姓, 也不与名连用,而是单独使用。在中国, 习惯上有“李同志”、“黄主任”、“郭校长”、“王经理”“林老师”等称呼, 在英美国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法官、医生、博士、教授、教士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倒觉得亲切、自然。如教材中出现:Good morning,doctor,但如果搬用来称呼教师则不符合英美人士的习惯:Good morning, teacher(Teacher Lin)。

2. 介绍(Introducing)。学习介绍自己和他人, 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说: “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 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带朋友到家里可这样介绍----“Mum, this is Joan, my classmate,”“Joan, 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 This is my fat- her,...”等。在介绍两人相识时, 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等。

3. 关心(Showing concern).教材中有这样对话:(一个小女孩问一个老太太)Girl: How old are you? Woman: Ah, it's a secret. 汉语里可以对任何人发问:“你几岁了?”以表示关心和亲切;而在英语国家,除了对小孩,人们不轻易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以免冒犯他人隐私权。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问以下这些问题: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So you're divorced, what was the reason? 对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个人隐私”问题, 他们很重视privacy,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因此,根据他们的习惯,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4. 谦虚(Modest)。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是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赞扬时,自己却贬损自己。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 哪里,哪里。当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美国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 他们之间跨文化的接触很可能是以一场交流失败而告终。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说: “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 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 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当听到英美人士赞扬时,可以用:”Thank you”.来回答。

5. 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比方说英国英语里私人打电话的模式一般为:①电话铃响。②接电话者自报电话号码。③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挂错,这种接电话的人,大多属于”绅士阶层”或”文明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说: “Is that ×××speaking?”而不说: “Are you ××× speaking?”。

四、中学英语教学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

笔者认为除了用上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录像;还可以请外籍教师到校任教,鼓励学生与native speaker面对面交谈,让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引起广大中学英语教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Z].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面面观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田海龙:《关于交际语言教学》

[4] J. Richard and Rogers: 《交际语言教学》

[5] Krashen,S. 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don:Longman,1985.

篇5

[关键词]涉外导游人才 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周少蓉(1971- ),女,湖南永州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导游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英语教学和旅游英语翻译。(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117-02

涉外导游是指从事国际游客入境服务和中国游客出境服务的导游人员,主要包括接待国外游客的“全程陪同导游”“地方陪同导游”以及在景区从事外文讲解工作的“景区讲解员”,还包括带领中国团队出境旅游的“领队人员”。涉外导游从事的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所接触的客人来自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价值观念以及思维和行为模式等。如果涉外导游缺乏跨文化意识,就很可能引起“文化冲突”。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此类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我国高校是高素质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基地。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阶段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令人满意。

一、现代旅游市场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涉外导游人才

近年来,我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迅速。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国。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正寻求与世界旅游市场全面接轨,实现旅游业的国际化。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目的国是否有一流的旅游环境,更取决于其是否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涉外导游。现代社会人们的旅游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到异地旅游,除了观光之外,更渴望了解当地的独特文化。涉外导游作为旅游文化的使者,在传播我国民族文化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名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涉外导游人才除应具备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有过硬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良好的中西方文化修养。

二、我国高校涉外导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分析

跨文化交际是指同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可以有效实现其交际目的的能力。要成功地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实现交际目的,人们需要理解和尊重异域文化,能从异域文化的角度去看待他方的行为,同时对自己的言行作相应调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都日趋国际化,个人与国际交往也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正成为社会、尤其是英语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般来说,高校阶段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例如通过有关西方文化知识的课程(主要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和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以及外文报纸杂志、观看外国影视作品和有意识地接触外国人,等等。然而,我国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作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的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样也令人担忧。不少涉外导游专业的学生缺乏必要的跨文化意识,对自己民族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异同缺乏了解,以为只要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就可以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了。这种现状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缺失

现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缺乏应有的理解,对民族文化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人格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现状都不令人满意。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高校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还不够重视。

(二)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没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导游学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大多数本科院校都没有开设导游专业,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英语专业或旅游管理专业来完成。然而,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没能有针对性地培养涉外导游人才所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虽然近年来有的旅游院校已开设有导游专业以培养专门的涉外导游人才,但由于涉外导游专业的课程覆盖英语和导游专业,所以不可能像英语专业那样开设有一系列的异域文化课程帮助学生提高的跨文化意识;同时,由于导游专业还较为年轻,对于如何通过相应课程设置和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完善。

(三)传统英语授课模式的影响

对涉外导游专业的学生而言,英语类课程在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较大变化。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具有时代性、趣味性和可思性,除了突出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授课时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而忽略了文化知识的输入。这样一来,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英语教学是提高涉外导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在大学阶段,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不仅应具备较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还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人们在价值观念、审美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特点;而且语言的表层结构和使用方式也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要想成功掌握一门语言,并能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得体地使用,除了掌握必要的语法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去理解和接受该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英语教学是提高涉外导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不仅要注重讲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以课文内容为媒介,加强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当然,要真正地改变“只注重语言知识传授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不是一件易事,学校有必要建立一定的考核机制,来督促老师进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要激励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要为教师的再次深造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提高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1.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语言的一大功能是帮助人们实现交际目的,语言功能在语言表层结构中的实现是与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连的。特定文化思维模式在言语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可以通过篇章分析获得。在同一交际情境,不同文化的人为实现同一交际目的采用的篇章形式是不同的。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师较注重对文章中语法结构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语篇意识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的言语表达尽管符合语法规范,却不符合异域文化的篇章结构特点,不容易为对方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在分析文章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不同专业篇章整体结构的了解,尤其是对旅游类篇章结构和行文风格的认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言语表达上更符合异域文化的审美习惯,容易为对方理解和接受。

2.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涉外导游的一个主要职责是向外国游客译介中国特有的文化,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中国现代社会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状况等各方面的情况。涉外导游译介的过程就是将现有的中文信息翻译成目的语言信息的过程,所以他们需要较强的口头翻译能力。口译是一种集语言信息、预警信息、文化信息、心理信息等于一体的综合交际活动,口译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不断的练习。英语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和相关口译教材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设置口译练习题,并通过介绍相关的口译技巧,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口译练习题应该与涉外导游以后要译介的内容息息相关,要广泛地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方面。

3.教师应注重文化知识导入。大学英语教材中丰富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文化知识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许多学者把增强对他方文化和己方文化之间异同的敏感性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异国的文化;也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文化,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的对比,加深对他们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并讨论中西方在饮食、社会礼仪、节日等方面的异同点,让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异国文化,并让他们在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加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还可以通过主题讨论、课堂提问和作文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涉外导游人才应具备的品行和素质,即健康的人格、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异域文化。或是让学生观看一些英语原声影视作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异域文化,学到更多的社会文化知识。

4.指导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文学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报纸杂志则更多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文化模式。所以,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报纸杂志是间接体验西方文化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和时尚报纸杂志,让他们更多地理解西方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为提高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应告别传统的授课模式,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对所有英语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他们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知识,这样一来,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输入,从而有效地提高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乾康,袁静.论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5).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梅德明.英语口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一、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现状和分析

目前,全世界大概有20亿人在学英语。我国小到两三岁的婴幼儿的英语启蒙,大到六七十岁的老人也在“活到老,学到老”。就更不用提在校的大中小学生了,英语几乎是所有院校的必修课。应运而生的各种英语辅导班也是不计其数,遍布各个行业。无论是银行职员、教师,还是政府官员、医生、企事业单位职员等,都被要求参加职业英语考试,大学生更是要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可见外语学习在我们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

然而,我国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不那么令人满意,很多涉外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同样让人担忧。从市场上泛滥的各种英语学习资料可以看出,英语学习者多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而严重忽视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从高校涉外专业开设的课程可以看出,只有英语专业专门开设了英美文化、报刊文学等文化类课程,其他专业大都只开设大学英语课程,而没有专门的文化课程。当然,现在英语自考本科段也已经开设了语言与文化科目,可见文化渐渐引起了重视,但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影响面不广,大多数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被排除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范围之外。所以,很多涉外专业学生缺乏必要的跨文化意识,以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就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了。殊不知,不了解自己民族文化和他国文化之间的异同会对这种交际造成很大的困难,甚至闹出笑话。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理论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一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跨文化引入的必要性。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文化;文化对语言又有着制约作用。语言的理解和学习都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因为人们在进行沟通、交流时是不能脱离所处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因此,要提高涉外专业学生学习语言的有效性,就要让他们置身于英语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中,这样更能帮助他们快速、有效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并且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敏感性,进而使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进行符合语境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二是社会的发展决定了跨文化引入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全球化经济的到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政治、文化、经济各方面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密切,而英语在这些交往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如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所以跨文化交际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那些涉外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学习跨文化知识,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已经成为他们能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的关键所在。

二、英语教学在培养涉外学生跨文化能力方面的策略

(一)注重文化知识的讲解和导入

现在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都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因为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英语的语言知识,还应让他们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其他相关领域的文化知识,所以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搜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加强学生对西方国家的历史背景、人文地理、生活习惯等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阅读等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对比分析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异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全新版大学英语听力第二册2单元Food and Drinks,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讨论中西方在节日、聚会、饮食、社交礼仪等方面的不同和相似之处,让他们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加深对本族文化的理解,并学会理解和尊重他族文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

(二)注重引导学生跨文化材料的阅读

阅读是获取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于缺乏跨文化知识的涉外专业学生来说,好的英美文学作品和报刊都是他们很好的学习资料。因为文学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文化写照;而报刊则更好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让他们在课后自行阅读一些流行的英语报刊。当然,也可以借助电子媒体,通过网络上的英文文章、电影等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在此过程中也要求教师本身转变教学观念,利用多种媒介方式,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与时俱进。同时,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从而更有效地提升涉外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注重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口译能力的培养

涉外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变得更为迫切。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能够适宜地、有效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对于涉外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但我国多年来只重视笔试、不重视口语的教学模式已导致了很多的“哑巴英语”,学生们不敢说、不会说,缺乏英语口语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口译能力又不同于口语能力,笔者认为,口语能力是能用英语流畅地表达自己,而口译则是建立在口语之上,要有良好的语言功底、理解能力、敏捷度、反应能力、记忆力等。涉外专业学生不仅要与西方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有时受专业影响,如导游、医生、护士等,还得对他们的风土人情、专业术语进行翻译。所以,英语教师可在英语教材教学过程中,穿插口译技巧、口译练习,给学生提供更多表达的机会,从而更好地为以后的涉外活动和涉外工作服务。

(四)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

教师虽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传播,但课堂时间非常有限,所以需要学生课后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现在很多高校开设的每周一次的英语角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英语角上学生不仅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思想,还能有机会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外教或留学生进行交流,获取第一手的文化信息。当然英语教师还可倡导举办英语文化节、英语话剧表演、与留学生的交流会等活动,也可进行优秀英语原版电影推荐,这些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三、小结

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 跨文化交际 微信平台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体之一,对于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是迫在眉睫。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运用目的语(非母语)进行有效语言交际的能力。自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引入中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更多关注语言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研究多向度发展,极其缺乏以目标体需求为方向的需求调查和实证分析。然而,调查显示我国有56.6%的大学生存在跨文化交际障碍,经常出现“语用失误”,其平均失误率高达44%至50%。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当前语言教学中刻不容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微信及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应用

1.微信及其功能。微信是一款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表情等多种媒介为一体的即时通讯工具,可以支持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手持移动终端。其特有的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帮助个人或企业实现和特定群体之间进行文字、图片及语音的沟通和互动。微信的功能十分强大和全面,根据面向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微信个人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平台。这两种基本的模式可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互动交流服务,如,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即时或非即时交流。其次还可以利用朋友圈各种学习资源。因此微信作为当今被广泛使用的智能终端应用,充分具备应用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条件:其资源的丰富性、交互的便捷性、实时性以及情境的真实性,都非常适合跨文化学习的需求。

2.微信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现状及现实意义。众多研究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为学习者提供跨文化学习的语言情境、学习资源和交互活动,而这些都是飞速发展日益成熟的信息技术可以满足和提供的。“网络信息技术的潜在优势,就是能够为有特别需要的学生或者因为学习和工作情况不能参加正常班级学习的学生授课”。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课堂中的正式学习,还需要学生在课外的非正式学习。在正式学习中,微信可以辅助构建真实而丰富的学习情境;在非正式学习中,微信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有效的扩展学习者的课外学习空间,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学习者之间的同步交互,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学习和交融。

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动机和技能三部分组成,要求交际者同时具备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的能力,是一个很高的目标。利用微信这一更新快、交互性强、信息量大、可同时容纳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网络交流平台,势必能成为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大辅助推动力。因此,尽快搭建起与之相搭配的微信平台对学习者实现体验式学习、老师的实践教学都会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具体方法

根据“情境认知”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的观点,学习是学习者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在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中自我建构意义和身份的一种活动。因此,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强调学习者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学习内容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其根据自身行动和意识的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从‘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和‘交际实践’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跨文化交际体系”。

首先,使用量表对学习者进行测试,对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情况做一个基本的归纳和分析。

接着在问卷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有系统的构建微信平台。微信平台建设的主要环节有:1.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功能为学习者定时定量地推送模块化的跨文化背景知识及相关的学习活动,并要求在一定周期内完成对应的任务;2.微信平台(如朋友圈,群聊等)上的互动可以承载文字、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能全面覆盖交际能力中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从而刺激学习者的动机,主动建构其交际能力框架结构;3. 微信强大的聊天社交功能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互动,可以完成师生指导、集体交流、分享知识等各种实践活动。

在资源的分配和设计上,基本思想是遵循以下四个原则:a. 情境性;b. 趣味性;c. 微型化;d.交际性。当提供给学习者的资源具备以上特点时,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够真正实现从知识、动机和技能三个层面的提升。

最后对收集上来的具体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验证微信对于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度。

四、结束语

高校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最大的人才储备团体,如何能够使其掌握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满足工作生活中的各项需求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教师应当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修养,在微信这一新兴的技术手段下更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行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也是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趋势和值得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篇8

关键词英语文化课程;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教学设计构成;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66-02

1英语文化课程开设的实践意义

Jenny Thomas提出语用失误一词。她区分了语法错误和语用失误。语法错误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容易让外国人理解和原谅,而语用失误更容易引起误解,会被视为粗俗无礼的表现,更容易造成交际的失败。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文化障碍造成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指交际者会使用第二语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适合的场合下使用适合的语言,也即是语用能力。因此培养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对东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也就成为外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外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重要性早已得到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师的一致认同。

英语文化课程主要是了解和掌握英美社会各方面状况,包括: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地理等资源;人口构成、宗教及国民性格;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大众传媒;节日风俗、家庭生活;西方的价值观及形成等,从而形成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背景知识,用所学知识指导日常交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社会文化教学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这也对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英美概况等文化课程中宏观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社会生活、价值观等方面的讲解往往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提高更是奢望。现代教学技术的引入使文化真正以其本应有的绚丽色彩呈现在学生面前,改变了枯燥的课堂模式。

2英语文化课堂中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

2.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呈现立体化的信息传递方式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功能,而电脑入网后的信息量大、信息变更速度之快、信息资源共享性之高,都是过去任何一种传媒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走进英语文化课程,可以把丰富的多种信息资源带入课堂,呈现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使学习者更好地领略语言与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改变长期存在的机械化的语言学习问题。在这一方面,比起在其他课程,多媒体在文化课程中的优势表现得更为明显。此外,网络也可以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相互传递的媒介,使得文化课程的教与学可以延伸至课堂以外,实现知识优化和资源共享。

2.2以学生为中心,协助知识建构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多媒体学习是生成意义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习者根据材料建构相关的心理表征。学习者的任务是从演示的材料中生成意义。 因此多媒体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必须与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加工的方式相一致,帮助学生理解演示的材料,建构知识,生成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是知识建构的协助者。首先,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应了解学习者与英语文化学习相关的重要信息,帮助学生确定目标。然后教师传授学生各种学习策略,如通过不同信息渠道(网络、影片、报刊等)查找所需信息,提取、筛选和重新组织文章中的信息。其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是头脑空空开始学习课程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3]学生在学习目标语国家文化时对本国文化的学习同等重要,因此在多媒体设计中也应注重两种文化的对比演示。再次,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环境的交互过程。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无法代替。学生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获得知识,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构建才能获得。因此多媒体教学应注重互动环节的设计。

3文化课程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主要构成

3.1英语文化素材

使学生了解语言不是单一的符号,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的表现形式。

利用多媒体的特点来展现英语文化,可以使文化课程摆脱传统课堂的单一模式,将抽象文字转变为形象的信息,使学生主动发掘这种拥有深远文化的语言的魅力。这些英语文化素材包括,西方传统节日、英语起源、词汇语源、英语的习语、俗语等。

示例1万圣节教学示例

3.2视频与任务设计相结合

视频播放的同时,让学生围绕主要问题进行思考。不仅可以主动发掘获取知识,而且呈现了立体的语言环境,也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训练。视频任务由三部分组成:预习页、视频页、活动页。预习页主要是对相关主题的背景知识探讨,视频页播放视频,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前面的问题,并捕捉主要知识要点。活动页包括视频中相关主题的要点,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完成练习或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预习页视频页 活动页

示例2工业革命教学示例

3.3动画与游戏的趣味设计

用动画来展现历史,用游戏来扩充知识。作为课堂练习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玩中练,在做中学,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将动画与游戏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环境。通过运用形象化的电教媒体,使多媒体的演示与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训练有机结合的方式完成英语教学,会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4基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机制

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不仅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学的过程。在考评方式上注重创造性学习,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展现学习过程,充分利用多种学习资源。英语文化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也应注重对学生信息技能的评价,包括搜集、整理、分析和整合资料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日常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学生通过制作电子作品(如演示文稿、网页等),开拓视野的同时形成自己的见解,激发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示例3角色扮演游戏

4文化课程中多媒体教学的教师角色

随着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日益广泛的使用,它对英语教学的优化作用也日趋明显。多媒体技术集声、像、动画、文字于一体的多种信息传输功能,加大了教师的教学密度,也是文化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变化。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也从以前单一的语言解释和描述,转变为多种作用和角色。

1)文化教师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教材只能完成单向的文化传播,而教师借助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可以将本族文化与目标语文化进行对比、整合。提高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和宽容,帮助学生减少语言学习和交流中的文化障碍。

2)教师应是文化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或声音、或图像、或文字。教师还应该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课件,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环境。通过运用形象化的电教媒体,使多媒体的演示与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训练有机结合的方式完成英语教学,会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教师应是文化课程中的协助者。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从“台前”转到了“幕后”,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放弃课堂权威的位置,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学习帮助,提供多种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延伸文化课程的作用,真实客观地体现目标语国家的文化,更多地给学生创造与目标语文化接触体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领略英语文化的魅力。

多媒体技术为英语文化课程带来了彻底的变革,它不仅为文化学习创造了动态环境,而且真实呈现了文化的面貌。丰富生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是英语文化课程首选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Jenny Thomas,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4:91-112.

[2]程可拉,任务型外语学习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7-164.

[3]维果斯基.李维译.思维与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21.

作者简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