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专业结构维度分析8篇

时间:2023-08-04 09:19: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专业结构维度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专业结构维度分析

篇1

关键词:数据挖掘; 延期毕业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35-001

一、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就是从海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藏在其中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有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技术要完成不仅是面向一般数据库的简单查询工作,而且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和推理,得到有用的信息,以指导实际问题的求解.发现事件间的相互关联。甚至利用已有的数据对未来的活动进行预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数据库、数理统计、人工智能、可视化、并行计算等方面的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从产生以来,已经被应用于多种领域,并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显示了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同时在应用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进步。

二、数据挖掘在电大学员数据中的应用

1.数据仓库的建立

1.1数据仓库主题的分析。建立数据仓库和进行数据预处理是进行数据挖掘的数据准备.它的任务是为数据挖掘提供合适的数据。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要学员延期毕业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专业的因素;课程的因素;考试的因素。数据仓库所要实现的系统功能包括:数据仓库可以帮助制定招生策略:还可以对学员平时的学习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提高毕业率。

1.2数据仓库模型设计。对“学员延期毕业”主题进行模式划分。采用星型架构设计出下面的事实表和各维表:

1.2.1事实表设计:事实表名称、学员成绩事实表

索引字段:学号、课程代码、班代码、专业代码、学年学期号

度量值:成绩、学分

1.2.2维度表设计:

1.2.2.1学员维度表名称:学员信息

学员维度表结构:学号、姓名、班代码、单位代码、性别、年级、身份证号、籍贯、学籍状态、专业代码、职业

1.2.2.2班级维度表名称:班级信息

班级维度表结构:班代码、班级名称、专业代码、毕业学分、补专学分、年限、必修学分、限选学分、选修学分

1.2.2.3专业维度表名称:专业信息

专业维度表结构: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本专科

1.2.2.4课程维度表名称:课程信息

课程维度表结构: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开设学期、性质

1.2.2.5时间维度设计:时问维度表名称、学年学期时间维度表结构:学年学期号、学年、学期

1.2.2.6考试考勤维度设计:考试考勤维度表名称、考勤信息

考勤维度表结构:学号、课程代码、考勤时间、考勤结果

2.系统的实现

首先,将源数据(学员、班级、专业、课程等相关数据)经过抽取、转换、加载存储到SQL Server数据库中,SQL Server的DTS工具可以完成大部分数据的转换和清理工作,这样不同源数据就可以统一有序地存储在服务器端的SQL Server数据库中,为数据挖掘做好数据准备。其次,利用某种高级语言实现数据挖掘算法,编制相应的外挂数据挖掘模块。最后与服务器上的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在这种利用外挂模块实现数据挖掘的方案中,不同的数据库的访问技术有所不同,微软公司主要的数据访问方法是ADO,它是一个简单的对象模型,在应用程序中使用该模型可以方便地与SQL Server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3.数据挖掘试验结果分析

本文随机选取了20名学员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对数据进行离散化等一系列处理以后得到最终决策树。

从决策树中,可以方便地得出以下规则以供决策参考:

3.1若课程不及格比例

3.2若考勤为差则会延期毕业;

3.3若课程不及格比例>50%且考勤为一般且年龄在20~30的公司职员则不会延期毕业。

3.4若课程不及格比例≥50%且考勤为一般且年龄在30~40的干部,则会延期。

从上述规则中,可以很直接地看到在延期毕业这个问题上考试考勤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原因,一般考试不能正常来的学员都会延期毕业;平时考勤好且课程不及格比例小于50%的,一般都会如期毕业;而课程不及格超过50%的学员,虽然考勤为良,但是由于年龄和工作的关系,也会延期。

三、结束语

把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电大开放教育,通过需求分析确立主题,利用电大开放教育数据库中已有的数据进行整合建立电大开放教育数据仓库,并利用粗糙集挖掘出一定的规则,生成对开放教育有效的决策规则,并对规则进行分析,最后利用一组随机数据验证了决策规则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教练员;模型;工作绩效;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发展绩效;反生 产绩效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1)05-0112-04

Research on FourFactor Model of Job Performance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Sport Coacher in China

LI Lin,FU Dong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Sichuan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has chosen professional coaches in China as its sample.The data of

participant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methods of interview,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so as to discuss the job performance model of prof essional coaches in China.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yielded that the job perf ormance model of professional coaches in China was constructed by four factors, namely,task performance,contextual performance,development performance and co unterproductive performance.The Job performance scale turns out to be extraor dinary in terms of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Confirmatory f actor analysis indicated a best fit for the fourfactormodel of the job perfo rmance model of professional coaches in China.

Key words: coach; model; job performance; task performance; contextual p erformance;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counterproductive performance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作绩效(Job Performance)概念提出以后,该主题的研究 逐渐被学者们所重视。如今,工作绩效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 之一,但是对于工作绩效的概念至今仍没有一个被学界共同认同的观点,分歧主要在于把工 作绩效定义为结果还是行为[1]。

工作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结构、概念、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对于工作绩效结 构的研究是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早期工作绩效的研究主要以职务职责作为主要评价标准,以 “产出和结果”观点为主要理论,后续研究以“任务绩效”概念取代了“结果和产出”理论 [2],成为该理论支持者在工作绩效模型研究时的主要关注点。随着研究的继续深 入,许多 学者认为“任务绩效”单维度结构已经不适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大量研究认为工作绩 效结构应为多维结构,二维、三维、四维等多维度结构模型被提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结构模型,任务绩效(Task Perf ormance)和关系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以及反生产行为(Counterproductive B ehavior)与组织越轨行为(Organizational Deviance Behavior,或叫做组织层面的偏差 行为)等[3]。

通过文献资料研读发现,20世纪末期国外学者已意识到工作绩效是体育组织人力资源管 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们对绩效的关注始于对体育组织内绩效评估的研究,即体育 组织中工作绩效研究始于应用性研究。我国体育组织工作绩效研究同样始于应用性研究,不 过我国体育组织工作绩效研究与国外研究最大的区别在于组织层面的研究先于个体层面 [4] 。通过对我国体育组织工作绩效文献研究发现,我国体育组织中的工作绩效结构研究还处于 探索和萌芽的阶段,尚未开展实证研究。体育组织中开展绩效评估研究应借鉴国内外管理学 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范式,遵从工作绩效研究回归工作绩效结构为研究逻辑起点的思 路,结合我国政治制度下的体育组织特点,首先从个体即教练员层面开展实证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工作绩效维度和结构作为 本研究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理论推导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对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工作绩效结构可能存在的维度进行推导和假 设,主要涉及理论包括胜任特征理论、人-岗-组织匹配理论和持续学习理论。

1.2.2 访谈法

1)非结构式访谈法:自行编制“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工作绩效研究访谈提纲(管理者用A/B )”对部分省、直辖市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副主任和领队进行非结构式访谈。

2)半结构式访谈法:自行编制“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工作绩效研究访谈提纲(教练员用A/B )”对目前正在从事竞技体育教练员工作,并且工作年限5年以上的专业体育教练员进行半 结构式访谈。

本研究将专业体育教练员定义为我国执教省级以上专业运动队的教练。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访谈和理论推导编制的《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工作绩效调查问卷》对我国专业体育 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

本研究调查对象包括我国部分省、直辖市和行业体协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副主任、领队 和教练员等,他们分别来自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北京市、广东省和河南省等地区,其 中主任27人,副主任48人,领队81人,教练员35人,共计191人。项目包括乒乓球、足球、 水球、游泳、田径、羽毛球、网球、武术、举重、跆拳道、摔跤、排球和篮球等。

本研究要求每名管理者最多对其管理的3名教练员进行工作表现评价,研究共发放问卷5 50份,回收问卷514份,回收率为93.45%,其中有效问卷493份,有效率为95.91%。研究将 全 部问卷进行编号,按照编号的奇偶进行分组,偶数组246份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 分析,奇数组247份数据进行验证性型因素分析。

1.2.4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EXCEL、PASW Statistics18.0和AMOS17.0软件对访谈、问卷调查得到的 数据进行信度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

2 理论与分析

大量文献分析发现,胜任特征理论(一种重要的绩效评估方法,McClelland,1973;教 师绩效评价的三种理论之一,Medley & Shannoe,1994)[5,6]、“人―岗―组 织”匹配理论(该理论是以任务绩效为理论基础的绩效管理模式理论之一,韩翼,2006)[1]和持续学 习理论(被认为绩效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组成部分,Daniel & Elaine,1999)[7] 的研究成果可作为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工作绩效结构模型研究的理论基础。

胜任特征理论中的基准性胜任特征主要对于教练员岗位的基本职责进行了界定,而鉴 别性胜任特征主要考察了人们潜在的一些特质,这些个性特质是决定关系绩效的一个重要因 素;“人―岗―组织”匹配理论则涵盖了与教练员工作绩效相关的多种因素,特别是教练员 在训练、比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持续学习理论则侧重于关注教练员自身的发展以 及教练员团队的发展对于工作绩效的影响。通过大量理论文献的研究和推导可以看出作为体 育组织中所特有的职位,教练员需要面对运动队的训练、管理;上下级的人际交往沟通;紧 跟专业发展趋势等诸多问题,因此考察其绩效优劣需从多层次多角度的视角进行,所以本研 究理论假设支持在任务绩效与关系绩效基础上的多因素工作绩效结构模型的观点。

3 工作绩效结构维度探索性研究

3.1 教练员工作绩效量表编制 本研究借鉴Campbell(1990)和韩翼(2006)对工作绩效量表的建立方法,在关键事件 法的基础上,建立教练员工作绩效量表。

本研究对四川、北京、重庆、云南、贵州等地的教练员与相关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副主 任和领队进行了访谈。其中访谈教练员20名,管理人员13名,项目包括:田径、排球、乒乓 球、羽毛球、举重、篮球、足球等,全部访谈都是在办公室或者会议室中进行,全部访谈过 程均通过三星录音笔和OPPOMP4进行录音。

全部访谈录音由8人分成4个小组进行了录音转录文字文档,每份录音均由每小组中的两 人进行转录,并进行关键事件指标的提取和概化工作,提取关键事件指标之后,经过4位熟 悉教练员工作的专家(相关项目管理者)进行了评审和修订,共提取关键事件指标494个。 该4位专家再次对该494个关键事件进行了概化、合并共得到64个关键事件指标。为保证量表 各个维度的题目能够更加全面、清晰、合理,根据访谈得到的关键事件指标并借鉴以往相关 量表中的测试题目,如韩翼(2006)《雇员效能变量调查问卷》[1],杨芬(2008 )《护理 人员工作绩效调查问卷》[8],阎其乐,王家同,张国锋等(2005)《直升机飞行 员工作绩 效评定量表》[9]等,对每个指标编写了尽可能多的题目,并最终得到初测量表题 目共65条 。研究聘请了7位心理学和管理学方面的专家对初测量表条目的表面效度、逻辑效度和语言 等方面进行了评定,通过专家对量表题目提出意见和建议,对量表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筛 选和加工,并且聘请两名中文系研究生对量表语言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最终入选初始量表 的条目共48条,其中任务绩效维度11条,关系绩效维度14条,发展绩效维度10条,比赛管理 绩效维度7条,反生产绩效维度6条。本量表计分形式采用 Likert 7 级计分方法进行计分。 初始问卷编制后,对四川省小球管理中心的管理者进行了预测验,根据反馈意见对个别条目 的表述进行了修改。

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通过访谈和理论推导编制的《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工作绩效调查问卷》包括任务绩效、 关系绩效、发展绩效、比赛管理绩效和反生产绩效等五个维度,共计48项条目。对初测问卷 进行区分度分析和题总题他分析后删除条目6项,开展探索性因素分析包括5个维度42个条目 ,其中任务绩效包括9个条目,关系绩效包括12个条目,发展绩效包括10个条目,比赛管理 绩效包括5个条目,反生产绩效包括6个条目。

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是一项用来找出多元观测变量 的本质结构、并进行降维处理的技术,能够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核心 因子。研究运用主成分正交旋转对42项保留条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进行三次探索性因素 分析后删除15个条目,其中第一次删除条目12项(V6、V8、V9、V12、V13、V14、V15、V16 、V19、V32、V33、V36),第二次删除条目3项(V10、V11、V21)。第三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取样适当性值(KMO)为0.93(根据1974年学者Kaiser的观点KMO值小于0.5时不适宜做 因 素分析);巴特利特球体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达到显著水平,表明观 测变量适合做因素分析。量表27个条目共提取出4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维度,且这4个公共 维度总方差解释值达到69.60%,各公共维度解释变异量为27.17%、17.32%、16.91%、8 .21%。

四个公共维度下分别包含条目6项、3项、12项、6项(表1)。根据理论模型和保留条 目分析,该4因素结构模型包括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发展绩效和反生产绩效等四个维度, 共计条目27项。

3.3 新量表信度检验及分量表之间相关

由于需要采用新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因此需要对新量表进行信度检验。通过表2 可以看出信量表的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检验α系数分别为0.88,0.87,0.95和0.91,说 明新 量表的各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高。各分量表之间表现出极其显著的相关,表明分量表具 有较高相关,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4 假设模型的提出

根据以往的研究和本研究探索性因素分析对工作绩效结构的分析,基于工作绩效不同成 分的内涵,我们以维度为单位,对工作绩效的结构建立了3个二阶假设模型。

假设模型1根据Borman和Wotowidlo于1993年提出“任务绩效与关系绩效”二因素结构 模 型,他们认为工作绩效不仅仅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行为,表现为一种非连续的过程,员工在 一天工作中不可能随时做有益于组织的工作(图1)。

图1 假设模型1 假设模型2根据韩翼2006年提出的“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学习绩效和创新绩效”的四 因素结构模型,根据本研究和韩翼的研究将学习绩效和创新绩效合并为发展绩效,因此假设 模型2是一个三因素结构模型(图2)。

图2 假设模型2 假设模型3根据本研究提出的四因素结构模型,包括“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发展绩效 和反生产绩效”(图3)。

图3 假设模型3 通过AMOS17.0软件对3个假设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根据检验结果确定我国专业体 育教练员工作绩效最优拟合模型。

5 工作绩效结构模型验证性研究

使用经过条目分析所保留的27个条目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

样本来自于条目分析时保留的序号为奇数的247人 。统计方法为最大似然法,矩阵为协方差矩阵。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 发现,假设模型1由于一阶因子过少(2项),无法进行分析。假设模型2和假设模型3相比较 ,假设模型3的X2/df、GFI、AGFI、RMSEA、CFI等指标占优,说明假设模型3的具有更 好的模型拟合度(表3)。

测量模型的标准化估计值模型图如(图4)所示。各项目在相应维度上都有较高的载荷, 除TP2、CP1和CP2 在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维度的载荷低于0.6外,其它项目载荷均高于0.6 。 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发展绩效和反生产绩效的因素负荷量分别为0.81,0.94,0.86和- 0.5 7,四个维度对高阶工作绩效的预测力分别为0.66、0.88、0.73和0.33。从图4可以看出 :关 系绩效在工作绩效的因素负荷量最大,其预测作用也超过了任务绩效、发展绩效和反生产绩 效这三个维度。

6 结 论

1)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工作绩效结构模型由四个因素构成,分别为任务绩效、关系绩 效、发展绩效和反生产绩效。《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工作绩效研究量表》由4个维度、27个 条目组成,其中任务绩效包括6个条目,关系绩效包括3个条目,发展绩效包括12个条目,反 生产绩效包括6个条目,且量表信度和效度俱佳。

2)在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工作绩效结构模型中,关系绩效具有最大预测力,超过了任 务绩效、发展绩效和反生产绩效等三个维度。

参考文献:

[1] 韩翼,廖建桥.雇员工作绩效结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 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1-18.

[2] Borman, W.C., Motowidlo, S.J.. Task performance and contextual performance :the meaning for personnel selection research[J].Human Performance,1997(10 )2:99-109.

[3] Organ, D.W. The motivational basis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 r[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0,12:43-72.

[4] 李明.评价业余体校组织工作绩效指标的设想[J].浙江体育科技,1985,4:9-12.

[5] McClelland, D. 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Oxford: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4.

[6] Medley, D.M., Shannon, D.M..Teacher evaluation[M].Oxford: The Internati 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1994,10:6015-6020.

[7] Daniel,R.L.,Elaine.D.P..The Changing Nature of Performance-Implications fo r Staffing, Motivation and Development[M].Jossey-Bass Inc.,1999.

[8] 杨芬.长沙市护理人员工作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11.

篇3

1 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文所建构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发展量表指标体系主要参照了美国、英国和中国的教师专业评价标准,主要从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首先,从标准所涉及的内容来看,美国全国教师认证委员会于1954年制定了候选教师标准,主要内容涉及:熟悉学科内容;明白有效的教学策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调整自己的教学;能从不同的文化背景角度给学生提供教学;接受教学导师的监督;能把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1]。美国洲际教师评估与支持联合会于1997年颁布的新教师标准等提出了10条核心标准,这10条核心标准分别涉及学科知识、学生学习、学生的多样性、教学策略、学习环境、交流手段、教学计划、评价策略、教师的反思与专业发展、合作关系[2]。每条标准包括知识、倾向和表现3部分。这些标准为测量职前教师的专业水平提供了有效的框架。2006年英国合格教师专业评价标准涉及3大方面内容:教师的专业品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理解、教师的专业技能。这些内容是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基础的。这个专业标准提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专业行为,同时指出,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是教师专业评价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行为更是对教师道德与责任的规范[3]。2011年12月12日,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4-6],其基本理念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其主要框架为3个维度、14条具体指标以及61个观测点,涵盖了专业理念与师德(职业理解与认同、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个人修养和行为)、专业知识(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和专业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

其次,从量表的框架结构来看,尽管在不同的国家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三级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仍十分清晰。一级指标指向专业领域(主要是指将教师视为一个专业应当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分类领域),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能否有效促进学生成长。教师的专业情意,如专业道德和专业自主性,关系到教师是否具有终身发展的能力和潜质;二级指标是专业领域的概括性阐述,基本上能概括出整个教师专业评价标准所应该具备的内容,是对教师专业评价标准应然状态的陈述;三级指标是教师专业评价标准最细致的要求,具体化到可以进行测量和评价的程度,以此来判定教师是否达到了这个专业标准。以上文献分析为本研究编制《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发展评价量表》奠定了理论基础。

基于以上对于国内外教师专业标准结构和维度的分析,结合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计划和现行培养模式,初步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构建了评价量表指标体系,见图1。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编制

1)进行文献检索。主要查阅了美国、英国和中国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及其它相关资料,并进行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在参考以上资料的基础上,对职前教师的学习和实习情况进行分析,初拟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发展调查问卷》。

2)论证、修改初始问卷。请教师教育专家对初始问卷进行论证,就问卷内容与全日制教育硕士现状的符合程度及问卷的可理解性进行修改。利用初拟问卷对2011级专业硕士进行首轮问卷调查,收回问卷71份,使用项目分析和各题项信度检验删除不具有显著意义的题项,同时对问卷进行修订。

3)预试与定稿。将修订后的问卷通过网络平台发放给首都师范大学2010级和2009级教育硕士,回收问卷111份。根据统计分析结果,通过查阅文献和分析访谈记录,再次对问卷进行修订。最后形成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发展调查问卷》由三个维度(教师专业情意、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能力)总共32个题项组成。其中,各维度的题项分布为:教师专业情意维度8个题项,教师专业知识维度9个题项,教师专业能力维度15个题项。

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计分,要求被试从代表“完全不符合1”到“不太符合2”、“不确定3”、“基本符合4”和“完全符合5”中选择一个作答,其中选“1”得1分,选“2”得2分,以此类推。

2.2 研究对象

问卷样本取自首都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该校从2009年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是教育部指定的12所教育硕士教育试点单位之一。第一次预试选取2011级教育硕士71人为被试。第二次预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网络问卷的方式,以2009~2011级教育硕士为被试,最后实得有效问卷111份,上述两次问卷均用于量表题项的筛选。

正式施测的对象为152名2012级全日制教育硕士,同样采用网络平台的方式发放,最后实得有效问卷13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9%。施测对象已经经 过了半年多的教师教育专业课学习,即将进入中学进行为期两周的见习。从被调查对象本科阶段学校类别来看,非师范类学校的学生占27%,师范类学校的学生占73%;从调查对象的生源地来看,37%来自北京本地,63%来自京外;从性别分布来看,男生占14%,女生占86%;从专业分布来看(见图2),有学科教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思想政治、音乐、美术)、现代技术教育、学前教育、教育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学科方向数学、语文和英语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16%、15%、12%。

2.3 数据统计

原始数据录入分析采用Excel,量表的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

3 研究结果

3.1 量表信度检验

用“Cronbach ”系数检验量表的内在信度。检测到量表的科隆巴赫 系数为0.936,维度1的 系数为0.788,维度2为0.854,维度3为0.923,表明分量表和总量表均具有很好的信度;以上数据说明自编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内在一致性。

3.2 量表效度检验

1)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发展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考察。Bartlett's的球形的 值为2.401€?0-3(<0.001),极其显著,说明变量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做因素分析。取样的适当性KMO的指标为0.894,表明数据样本适合做因素分析。在限定因素层面的前提下,以主成分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分析法(PC)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提取公共因素(特征值大于1),求得初始负荷矩阵,再用最大方差斜交旋转法求得最终的因素负荷矩阵(见表1)。表1表明,因子对方差的总解释量为51.03%,因子负荷范围为0.465~0.760,可见所提取的因子可以很好地反映各原始变量的信息,和事先三维度(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师专业情意)理论假设吻合。

2)内部相关分析。本研究使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发展评价量表各维度以及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总量表与三个维度得分之间以及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量表总分与三个维度得分之间 以及各维度的相关系数(=136)

教师专业知识 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情意

教师专业知识 1

教师专业能力 0.380** 1

教师专业情意 0.493** 0.723** 1

教师专业发展 0.672** 0.857** 0.938**

** 表示所有相关系数均达到0.01的显著水平

表2表明,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672~0.938之间,属于中高度相关,表明自编量表各维度评测的构念与总量表评测的构念效度比较一致,但也还有一定的区别。各维度之间的相互相关系数介于0.380~0.723之间,属于中低度相关,表明量表的各维度间的区别效度较为合理,各维度所评测的构念效度在大方向上较为一致,且各维度之间又可区别,因此,自编量表的结构非常符合量表的编制要求。

3.3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发展的差异分析

依据量表的计分方式,得分愈高表示其发展水平愈好。本研究全体样本得分的平均值为3.798,三个维度得分的平均值在3.364~4.235之间,总量表和各个维度获得的均值都显著高于常数3(见表3),说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发展情况普遍较好,量表各维度的得分均值也较好,其得分依高低顺序排列为教师专业情意(4.235)、教师专业能力(3.825)和教师专业知识(3.364)。

1)地区差异性分析。本研究按生源地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专业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数据表明,北京生源和非北京生源在教师的专业情意维度(=0.014,>0.05)、教师专业知识维度(=0.199,>0.05)、教师专业能力维度(=0.059,>0.05)不存在显著差异。教师专业发展维度(=0.079,0.05)也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

表3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发展地区差异分析表

北京 京外

维度 值 值

平均数 标准差 平均数 标准差

教师专业情意 4.235 0.490 4.281 0.489 0.014 0.591

教师专业知识 3.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364 0.561 3.406 0.607 0.199 0.686

教师专业能力 3.825 0.473 3.857 0.569 0.059 0.744

教师专业发展 3.798 0.428 3.836 0.477 0.079 0.640

2)性别差异性分析。将男生和女生的专业发展情况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男女生的专业发展水平有显著差异,女生的专业发展状况显著高于男生(见表4)。女生在教师专业情意维度(=0.433,<0.01)、教师专业知识维度(=1.642,<0.05)、教师专业能力维度(=1.570,<0.05)、教师专业发展维度(=2.595,<0.01)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

表4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发展性别差异分析表

男生 女生

维度 值 值

平均数 标准差 平均数 标准差

教师专业情意 3.980 0.524 4.31 0.468 0.433 0.006

教师专业知识 3.075 0.747 3.44 0.545 1.642 0.011

教师专业能力 3.607 0.749 3.88 0.484 1.570 0.036

教师专业发展 3.551 0.570 3.866 0.425 2.595 0.005

3)本科就读院校类别差异性分析。本研究还对全日制教育硕士本科是否就读师范类院校进行了显著性检验。数据分析表明,在教师专业情意维度(=0.440,=0.718>0.05)、教师专业能力维度(=2.820,=0.221>0.05),两类学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教师专业知识维度(=0.403,0.000<0.05)和总量表(=1.152,=0.043<0.05)这两个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平均值来看,本科就读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得分明显高于本科非师范类的学生(见表5)。

表5 全日制教育硕士本科就读院校类别差异性分析表

师范 非师范

维度 值 值

平均数 标准差 平均数 标准差

教师专业情意 4.273 3.827 4.240 4.159 0.440 0.718

教师专业知识 3.497 4.747 3.105 5.878 0.403 0.000

教师专业能力 3.879 7.155 3.753 9.952 2.820 0.221

教师专业发展 3.870 13.888 3.692 16.103 1.152 0.043

3.4 讨论

1)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发展评价量表的结构。本量表的理论结构主要参照了美国、英国和中国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中的三层面结构理论,维度和题项部 分来自与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和专业硕士的访谈分析。依据初测后项目分析结果,经过两轮修改,确定正式量表包括3个维度、32个题项。初始量表中很多来自国外专业评价标准的题项或者被删除或者被修改。量表中原有40个题项,根据项目分析结果,删除了1个不具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有显著性差异的题项,将剩余的39道题项逐项进行信度检验,去除信度系数较低的题项后,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保留的32道题项与研究的三维度理论假设吻合,因此正式量表由32道题项组成。数据验证还发现,本量表的三因子结构中各因子所属的题项还不够均衡,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进行调整和修正。

2)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发展评价量表的特点。经过查阅文献后发现,尽管国外学者研制、修订和发展了很多科学实用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量表,但研究对象大多集中于在职教师,用于测量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成效的量表比较少。本研究根据国内外的教师专业评价标准,编制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发展评价量表》,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测评职前教师的培养成效提供了一套简单实用的评价工具。本研究从理论构想到量表的每一次设计、施测和修订,都经过了研究者、教师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充分讨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数据统计与质性分析的统一,是本量表的特色之一。

3)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发展情况分析。本研究正式施测的对象为首都师范大学2012级152名全日制教育硕士,测试借助学校网络平台发放问卷,最后实得有效问卷13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9%。研究发现,首都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师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均得到较好发展,其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好于专业情意、专业知识。说明半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显示了师范大学在教师专业化培养中的优势。表3表明,生源地几乎不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发展。表4表明,男生和女生的专业发展在各个维度都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师范大学男女生问卷对象数量悬殊有关系,也有可能是女生的学习态度好于男生,这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证实。表5表明,全日制教育硕士本科阶段是否就读师范类院校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存在影响。虽然专业情意和专业能力维度基本没有差异,但是在专业知识维度,本科就读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明显好于本科非师范类的学生。从专业发展总体维度来看,女生的专业发展总体水平优于男生,本科就读师范类院校的学生专业发展总体水平明显优于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学生。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全面系统的文献研究、广泛深入的问卷访谈、科学严密的数据统计等环节构建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发展评价量表》。该量表从教师专业情意、专业知识、教师专业能力3个维度的32个测点评估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专业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当前评估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简单而有效的评价工具,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朱旭东.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4

目前大部分现代企业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各类产品的经济效益是经营管理者眼光的聚焦点。产品维度分析重点在于盈利水平计算和盈利潜力预测。

1.细分公司产品。产品可分为大产品概念和小产品概念,大产品是对企业现有产品进行大分类,小产品是在大分类基础上进行两次细分,小产品可继续划分各类细分产品。以电信公司为例,目前大产品概念分为宽带、移动、固话三类。每类大产品下面均可划分成诸多小产品,如宽带产品往下可分为光纤宽带、ADSL等,小产品ADSL往下可继续分为2M、4M、8M、20M等细分产品。

2.产品效益分析。针对细分的大产品、小产品甚至小小产品,做出各级产品效益分析。产品维度分析难点在于成本如何精确核算至产品,重点是盈利水平和盈利潜力的测算。通过对电信三类主流产品的财务数据分析,固话属于衰退产品,已无法为企业带来利润,收入将继续下降;宽带是成熟产品,目前是电信利润主要来源,盈利潜力较有限。移动是成长产品,目前利润不高,未来盈利潜力大。

3.调整资源投放。根据测算的各类产品盈利情况,调整资源投放策略。衰退产品严控资源投放,包括人力资源投放、成本资源投放和投资资源投放。成熟产品结构性调整资源投放,根据经营策略加大或缩小某类资源投放。成长产品加大资源投放力度,特别是投资资源投放,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二、客户维度

市场经济中客户就是上帝,如何为上帝服务是现代企业绞尽脑汁所思考的问题。庞大的客户群不加以细分管理,企业将错失盈利机会,同时浪费大量成本资源。1.实现客户分群。客户分群的方式非常多,如以年龄划分、行业划分、消费额划分、性别划分等等,每个企业可结合自身特点对客户进行个性化细分。比如,电信公司将客户划分为政企客户和公众客户,政企客户下分为金融行业、制造行业、房地产业等,公众客户下分个人客户、家庭客户等。

2.投入产出分析。精确核算各类客户群的收入、成本、业务量等数据,并分别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不同客户群的盈利水平,客户维度分析二八效应明显,带来80%利润产出的客户往往仅占用20%成本资源,带20%利润产出的客户却占用80%成本资源。

3.提高成本效率。根据不同客户群特点,调整营销策略和成本资源投放方式,将企业有限的成本资源最大化利用,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

三、专业维度

专业维度分析是最传统的企业财务分析模型,基于各专业成本模块进行解析。企业存在不同专业线条,如市场专业、人力专业、技术专业、行政专业等。每个专业线条均存在专业成本类别,但收入往往较难核算到专业,所以专业维度分析很难立足于效益评估,更多是基于专业成本的分析。通过各类财务指标,分析现有专业成本结构是否合理,专业成本增长率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等。

四、结语

篇5

摘要: 基于深度休闲6个特质和游憩专业化3个维度理论成果,构建两者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并采集摄影爱好者的调查数据,进而探讨深度休闲对游憩专业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作为深度休闲的摄影活动呈现出一定的群体特征。休闲生涯、个人努力和强烈认同对深度休闲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而行为、技能和知识以及承诺对于提高摄影专业化水平同样重要。深度休闲特质越明显,摄影活动的专业化水平越高。坚持不懈、休闲生涯、个人努力和强烈认同对游憩专业化维度产生差别式影响。

中图分类号: F590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7)01010707

Key words: serious leisure;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photographer

Abstract: Based on six characteristics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ree dimensions of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and data collection comes mainly fromphotographer's survey in order to 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erious leisure on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serious leisure activity ofphotographer shows the certain group characteristics. Secondly, career, significant personal effort, and strongly identifying serious leisure have stronger explanatory power while behavior, skills and knowledge, as well as commitment is equall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photography. Thirdly, the more obvious serious leisur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higher professional level of photography activities is. Finally, perseverance, leisure career, significant personal effort, and strongly identifying serious leisure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dimensions.

第1期刘松,等: 深度休闲与游憩专业化关系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5卷深度休闲(Serious Leisure)和游憩专业化(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①是西方休闲研究的重要议题。Stebbins首次提出深度休闲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休闲活动参与者有系统地从事业余、嗜好或志愿者活动,他们投入如事业一般的专注,并借此机会获得及展现特殊的技巧、知识及经验[1]”。Bryan将游憩专业化定义为:“从一般到专业的行为的连续统一体,并通过用于运动或活动场所偏好的设施和技能予以反映[2]。从概念的描述可以看出,摄影应该被视作深度休闲活动的一种类型。2010-2014年间我国数码照相机的总产量高达40 000万台,摄影活动逐渐演化为普通大众的业余爱好和休闲习惯。

Stebbins阐释深度休闲内涵时,认为深度性

收稿日期: 20160523;修回日期: 20160628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GL094);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SJD527)

作者简介: 刘松(1982),男,山东邹平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休闲、休闲行为;楼嘉军(1957),男,浙江鄞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休闲比较、企业战略管理。

①以往文献中出现芍植煌说法:“游憩专门化”和“游憩专业化”。台湾地区研究相对较早,一般译为“游憩专门化”,而作者认为“游憩专业化”的提法更符合大陆的语言习惯。维度的重要因素即是专业化倾向,可以尝试运用游憩专业化量化衡量随意休闲深度休闲连续统一体中深度性的属性和程度[4]。可见,深度休闲和游憩专业化从研究伊始即假定存在某种内在关联。鉴于此,本文以摄影爱好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一手资料和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深度休闲和游憩专业化的结构关系。期望能够为深度休闲和游憩专业化相关理论提供实证支持,同时在实践层面为我国深度休闲活动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国外深度休闲和游憩专业化研究均有近40年时间。Stebbins提出深度休闲概念之后,进一步完善了深度休闲的6个特质,包括坚持不懈、休闲生涯、个人努力、持久利益、独特气质和强烈认同[4]。学者们针对深度休闲不同活动类型以及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等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5-7]。然而国内对深度休闲的关注只是近几年的事情,王苏和龙江智引入深度休闲概念,从活动特征、参与者类型、活动效益、活动阻碍以及测量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述评[8],并探讨了深度休闲行为对老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9]。

国外学者在对游憩专业化概念[10-12]探讨的同时,分别从行为[13]和情感[14]层面予以测量。Scott和Shafer认为游憩专业化是行为、技能和承诺的连续过程[15]。行为需要根据游憩者在其他活动中的涉入状况予以评估,Lee和Scott通过观鸟活动的实证研究,对游憩专业化模型进行检验[16],而Miller等人则运用该模型研究了游憩专业化对声景观偏好的影响 [17]。

Scott将深度休闲的4个特质(坚持不懈、强烈认同、休闲生涯和个人努力)与游憩专业化的两个层面(个人忠诚和行为忠诚)纳入深度性框架下,验证了两者的联系[18]。Scott认为相同休闲活动参与者的涉入程度是不一样的,并且游憩专业化连续过程中参与者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19]。此外,韩国学者Yang探讨了食品评论家在食品检验项目中,深度休闲、成瘾倾向和游憩专业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成瘾倾向在项目参与角色转变中发挥调节效应[20];Kim以首尔、仁川、京畿道地区为案例地,讨论了深度休闲、游憩专业化和休闲成瘾的关系[21]。国内学者如王志宏和张继文讨论了社会资本在认真性休闲认真性休闲和深度休闲指的都是“Serious Leisure”。台湾地区学者大多称之为严肃休闲、深度休闲或认真性休闲,而大陆学者更倾向于译作深度休闲。和游憩专门化关系中的中介作用[22];赵宏杰和吴必虎研究了深度休闲、游憩专业化与地方依恋的关系[23];梁英文和曹胜雄则考察了游憩专业化在认真性休闲与场所依恋关系中的角色[24]。基于上述文献,本文认为深度休闲与游憩专业化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并据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深度休闲对游憩专业化具有积极影响。深度休闲特质越高,对游憩专业化的影响程度就越强。

然而,多维测量比单一维度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Lee和Scott发现,观鸟游憩专业化的三维测量模型比单维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效果会更好[25]。Tsaur和Liang通过研究发现,休闲生涯、个人努力和强烈认同对经济承诺产生影响,而除独特气质外的其他5个指标与过去经验和生活中心化具有一定关联[26]。因此,为探查深度休闲与游憩专业化的深层结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如下:

H2 深度休闲特质对游憩专业化测量维度产生积极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模型

根据上述研究假设,采用Stebbins(1992)提出的深度休闲6个特质以及Scott和Shafer(2001)构造的游憩专业化3个维度,构建概念模型如D1所示。在该概念模型中,一是检验深度休闲与游憩专业化的直接联系,二是检验深度休闲6个特质对游憩专业化3个维度的具体影响。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本文研究对象为摄影爱好者,考虑到他们大都会利用网络论坛和聊天工具进行交流,蜂鸟网和色影无忌是两大主流摄影论坛,中国专业摄影网、中国摄影交流群、摄影旅游爱好者是成员相

深度休闲坚持不懈

休闲生涯

个人努力

持久利益

独特气质

强烈认同H1H2游憩专业化行为

技能和知识

承诺

图1深度休闲和游憩专业化关系概念模型

对较多的QQ交流群,因此本研究的调查主要通过上述虚拟空间进行。

问卷调查在2015年8月完成,其中每隔1周进行1次调查数据的汇总,共分4次完成。第1次汇总共收回问卷106份,其中剔除不完整和雷同问卷8份,剩余有效问卷98份。有效问卷数据的预测试分析发现,各潜变量的Cronbach's (和量表总(值均大于070,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在因子检验中,KaiserMeyerOlkin度量值为0757,且Sig= 0000,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同时每个变量均不存在单维度。保留所有题项进行后续调查,最终收回问卷398份,有效问卷372份,其中蜂鸟网和色影无忌摄影论坛分别为64份和58份,中国专业摄影网、中国摄影交流群和摄影旅游爱好者等QQ群分别收回有效问卷86份、75份和89份。有效样本达到观察变量数目的10倍以上,从而满足结构方程模型对样本数的要求。

(三)变量设定与测量

根据Stebbins(1992)提出的深度休闲6个特质和Scott和Shafer(2001)游憩专业化的3个维度,共构造9个潜变量,包括坚持不懈、休闲生涯、个人努力、持久利益、独特气质、强烈认同,以及行为、技能和知识、承诺。除持久利益设计6个题项,技能和知识设计5个题项,承诺设计2个题项外,其它潜变量均通过3个题项予以测量,因此总体上来看,深度休闲包含21个题项,游憩专业化包含10个题项,且每一题项均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形式。调查对象根据对每一题项的同意程度分别给予回应,从非常不同意-非常同意设定为1-7的得分。

(四)研究方法

结构方程模型是估计和检验因果关系模型的有效方法,可以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等,尤其对于处理潜变量问题具有相对优势。该方法对于本文的研究具有适用性,具体运用如下:第一,对深度休闲和游憩专业化测量维度进行信效度的检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检测摄影爱好者样本能否为深度休闲和游憩专业化测量提供实证支持。第二,分析深度休闲对游憩专业化的影响,验证两者的关联性。第三,具体探讨深度休闲和游憩专业化维度间的结构关系,从而考察深度休闲对游憩专业化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人口统计学特征

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见表1)显示,摄影爱好者男女比例相当,男性略多;年龄主要集中在21~50之间,且在21~30岁、31~40岁、41~50岁3个年龄段大致均匀分布;教育程度以大学最多,向高学历倾斜;月收入在5001~15000元的群体是摄影爱好者的主体。

表1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项目频数百分比性别男174532女198468月收入2000以下12322000~300012323001~5000741995001~80001263398001~1500012433315000以上2465年龄20岁及以下30821~30岁10327731~40岁11029641~50岁10628550岁以上50134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05高中、中专3491大专38102大学181487研究生及以上117315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或路径分析时,首先需要检验测量的信度和效度。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简称CR)应至少在060水平以上,每个观测指标的因素载荷统计上需显著(聚合效度),并且区别效度应被证实[16]。

表2组合信度与聚合效度

维度和题项因素

载荷P值组合信

度(CR)平均变异数

抽取量(AVE)坚持不懈0739054P1即使很忙,我也会参与摄影活动0665***P2即使很累,我也会参与摄影活动0813***P3即使心情不好,我也会参与摄影活动0606***休闲生涯07430545H1摄影活动成为我休闲生活的重要部分0729***H2如果没有摄影,我会感觉很无聊0709***H3我会长期参与摄影活动0663***深度

休闲

个人努力0730543S1我会拿出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参与摄影活动0635***S2我会拿出适当的金钱和时间参加培训0569***S3我会去购买相关书籍和录影带0601***持久利益07730548D1摄影活动使我达到自我实现0709***D2摄影活动成为自我表达的一种手段0804***D3摄影活动使我有种成就感0672***独特气质07830553U1与其他摄影爱好者形成了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0668***U2我与其他摄影爱好者私下联谊,共同参与摄影及其他活动0897***U3在与其他摄影爱好者私下联谊时,我能完全自由表达0638***强烈认同07640546I1几乎没有其他休闲活动能取代摄影0543***I2我喜欢观看与摄影有关的电视节目0797***I3我喜欢与他人分享摄影的乐趣0536***游憩

专业化行为07920561B1参加摄影活动的年数0549***B2上年参加摄影活动的频率0745***B3个体参与度0662***技能和知识07260526L1参加摄影活动的类型0400***L4摄影杂志订阅数目0723***L5购买的摄影书籍数目0771***承诺06510510C1拥有的摄影设备数目0851***C2摄影设备的重置价值0453***

表2显示,CR值介于0651与0792之间,意味着所有测量具有合理的组合信度,每个潜变量的内部一致性较好。除“D4摄影活动使我达到自我充实”、“D5通过摄影活动,我结交了很多朋友”、“D6摄影活动使我的体力状况有所改善”,以及“L2知觉技能水平”、“L3摄影识别能力”5个题项(因素载荷统计上不显著)被剔除外,其他构面的因素载荷是显著的(P001)。检验结果在表明聚合效度存在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通过摄影爱好者样本证实了深度休闲和游憩专业化测量的合理性。

当每个测量维度的平均变异数抽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简称AVE)超过相关系数平方时,说明区别效度是存在的[27]。比较表2的平均变异数抽取量以及表3的相关系数值,可以看出,两两相关系数平方的最大值小于平均变异数抽取量的最小值,f明整体测量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三)模型拟合检验与路径分析

1. 深度休闲对游憩专业化的影响

结构方程模型一般运用绝对配适指标(Chi/df、GFI和RMSEA)、增值配适指标(CFI)和比较配适指标(AGFI)予以综合检验。Bagozzi和Yi(1988)建议Chi/df小于3是合适的[28]。GFI反映了变量和协方差被模型联合解释的相对程度,而AGFI调整了GFI的自由度水平。CFI反映了表3测量维度的相关系数

1234567891行为05122承诺015608563技能和知识0092021801844持久利益01120268015703555强烈认同015301380081010002996独特气质0145013100770094012804657个人努力02220200011801450197018604028休闲生涯028302550150018402510237036406439坚持不懈013001170069008401150109016702120515

相对于独立模型,分析模型总体拟合的改进部分,RMSEA比较了分析模型与饱和模型的差异。GFI、AGFI和CFI的值大于090是可接受的拟合水平,而RMSEA小于008是可接受水平[29]。运用AMOS200分析发现,配适指标显示模型总体拟合程度较好,其中Chi/df=2140

图2结果表明,第一,深度休闲6个特质对于摄影活动深度性的解释程度分别为044、085、084、058、051和067。可以看出,休闲生涯、个人努力和强烈认同的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而坚持不懈、持久利益和独特气质解释力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参与经验或从事摄影时间的长短,以及个体在时间、精力和金钱等方面的投入对于摄影深度休闲活动尤为重要。与此相比,摄影爱好者对参与摄影活动的频率以及从摄影活动中获得个人或社会效益的关注度较小。第二,游憩专业化3个维度对摄影活动专业化水平的解释程度分别为074、084和066。说明行为、技能和知识以及承诺对于提高摄影专业化水平均为重要,尤其是对摄影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尤为关注。第三,经检验,深度休闲对游憩专业化的影响系数为062,且在001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摄影爱好者深度休闲对于游憩专业化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摄影爱好者深度休闲特质越高,其专业化程度就越高。假设H1得以验证。

图2深度休闲与游憩专业化关系检验

2. 深度休闲与游憩专业化维度间结构关系

深度休闲与游憩专业化维度间的结构关系模型也提供了合理的总体拟合,其中Chi/df=26763,GFI=0946,AGFI=0913,CFI=0943,RMSEA=0063008。研究结果如图3所示,8个假设关系在005水平上显著。坚持不懈对游憩专业化的行为、技能和知识、承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12、019和009;休闲生涯对游憩专业化的技能和知识、承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18和030;个人努力对游憩专业化的行为、技能和知识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31和033;强烈认同对游憩专业化的行为维度影响系数为042,然而,持久利益和独特气质对游憩专业化3个维度均未发现存在显著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深度休闲的部分特质对游憩专业化的个别维度产生影响,且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坚持不懈的影响面较广但影响程度较低,而强烈认同的影响面较小但影响程度较高。假设H2被部分的支持。

图3深度休闲特质与游憩专业化测量维度关系检验

四结论与讨论

基于摄影爱好者的调查数据,本研究实证检验了深度休闲对游憩专业化的影响,并考察了深度休闲6个特质与游憩专业化3个维度间的结构关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作为深度休闲的摄影活动呈现出特定的群体特征。由于男女家庭角色的差异,以及摄影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男性更倾向于参与此类深度休闲活动。深度休闲参与需要时间、精力和金钱等方面的付出,因而摄影爱好者以中青年和中高收入群体为主。此外,深度休闲对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有着一定要求,而教育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所以摄影爱好者的总体教育水平在中等偏上。

(2)深度休闲和游憩专业化关系研究表明:一方面,摄影爱好者样本数据证实了深度休闲和游憩专业化维度的合理性。具体而言,休闲生涯、个人努力和强烈认同对深度休闲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行为、技能和知识以及承诺对于提高摄影专业化水平均为重要。另一方面,深度休闲对游憩专业化的积极影响得以验证,也就是说深度休闲特质越明显,摄影活动的专业化水平越高。

(3)通过对深度休闲和游憩专业化维度间结构关系的考察,发现深度休闲部分特质对游憩专业化个别维度产生影响,且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坚持不懈的影响面较广但影响程度较低,强烈认同的影响面较小但影响程度较高,而持久利益和独特气质对游憩专业化3个维度均未发现存在显著影响。需要指出的是,休闲生涯、个人努力和强烈认同对游憩专业化的某些维度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与它们对深度休闲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保持一致。但是研究发现,坚持不懈对游憩专业化亦存在显著影响,然而其影响程度较小。

综上所述,对于摄影活动的深度性而言,主要体现在参与摄影活动的经验和参与摄影活动的时间长短,以及为摄影参与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等方面的个人努力。此类深度休闲特质对于摄影专业化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以及表征专业化的投入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研究结论在理论层面为深度休闲和游憩专业化相关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同时在实践层面对人们的深度休闲参与具有一定指导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Stebbins, R. A. Serious leisure:A conceptual statement [J]. 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 1982, 25(2):251272.

[2]Bryan, H. Leisure value system and recreational specialization: The case of trout fishermen [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77, 9(3):174187.

[3]Stebbins, R. A. Serious leisure:A conceptual statement [J]. 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 1982, 25(2):251272.

[4]Stebbins, R. A. Amateurs, professionals, and serious leisure [M]. Montreal, Quebec: McGill 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92.

[5]Kane, M. J. & Zink, R. Package adventure tours: Makers in serious leisure careers [J]. Leisure Studies, 2004, 23(4):329345.

[6]Lawrence, J. B. & Ian, P. Mixed serious leisure and grassroots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A study ofartist groups in a regional Australian city [J]. Leisure Sciences, 2009, 31(3): 272286.

[7]Kangjae, J., Rudy, D. & Scott, D. Korean American males' serious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different play styles [J].Leisure Sciences,2011, 33(4): 290308.

[8]王K,龙江智. 深度休闲:概念内涵、研究现状及展望[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3(1):19.

[9]龙江智,王苏.深度休闲与主观幸福感――基于中国老年群体的本土化研究[J].旅游学刊,2013,28(2):7785.

[10]Bryan, H. Leisure value systems and recreational specialization: The case of trout fishermen [J]. Journal of Traval Research, 1977, 9(3):174187.

[11]Oh, C. O., et al. Exploring progression along the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continuum using a latent growth approach [J]. Leisure Sciences, 2010, 33(1): 1531.

[12]Backlund, E., & Kuentzel, W. Beyond progression in specialization research: Leisure capital and participation change [J]. Leisure Sciences, 2013, 35(3):293299.

[13]Bryan, H.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revisited [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00, 32(1): 1821.

[14]Schroeder, S., et al. Identity and specialization as a waterfowl hunter [J]. Leisure Sciences, 2013, 35(3):218234.

[15]Scott, D. & Shafer, C. S. Recreational specialization: A critical look at the construct [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01, 33(3): 319343.

[16]Lee, J. H. & Scott, D. For better or worse?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benefits and costs associated with recreational specialization [J]. Leisure Sciences, 2006, 28(1): 1738.

[17]Miller, Z. D., Hallo, J. C., & Sharp, J. L., et al. Birding by Ear: A study of recreational specialization and soundscape preference [J]. Human Dimensions of Wildlife, 2014, 19(6): 498511.

[18]Lee, S. & Scott, D. Empirical linkages between serious leisure and recreational specialization [J]. Human Dimensions of Wildlife, 2013, 18(6): 450462.

[19]Scott, D. Serious leisure and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An uneasy marriage [J]. Leisure Sciences, 2012, 34(4): 366371.

[20]Yang, C. Y. Explor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rious leisure and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during role transition of food critics using addictive tendency as a moderator [J]. Pakistan Journal of Statistics,2011,27(5):709719.

[21]Kim, M. K.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rious Leisure,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Leisure Addiction [J]. Journal of Leisure Studies, 2015, 13(1) :89104.

[22]王志宏,继文.认真性休闲与游憩专门化之关系:社会资本之中介效果[J].户外游憩研究,2013,26(1):105134.

[23]赵宏杰,吴必虎.长城攀登者游憩专业化与地方依恋关系之研究[J].人文地理, 2012,27(1): 127135.

[24]梁英文,曹胜雄.认真性休闲与场所依恋之关系:游憩专门化扮演的角色[J].户外游憩研究,2007,20(3):124.

[25]Lee, J. H. & Scott, D. Measuring birding specialization: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J]. Leisure Sciences, 2004, 26(3): 245260.

[26]Tsaur, S. H. & Liang, Y. W. Serious leisure and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J]. Leisure Sciences, 2008, 30(4): 325341.

[27]Fornel, C. & Larcker, D. Evaluating structure equations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and measurement error [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1, 18(1):3950.

篇6

一、现代大学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理想信念,却存在着行动力较差的问题。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比较突出,但是心理素质却普遍较差,面对突发问题时的应急能力相对不足。由于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也存在着自我意识较为强烈的问题,情感较为丰富,但是对人际关系较为淡漠。

另外,由于当前的社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也会使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需要在明确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基础上加以针对性指导。

二、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主要划分为认知维度、个性维度以及适应维度三个层面。

1、认知维度

认知维度是在现代大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够直接影响着现代大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以及行为特点,是心理素质结构中的基础性组成元素。传统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将认知维度与智力测试相联系,实际上是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与局限性特点的。

现代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反应和知觉,对信息的加工和创造,对信息的输出与反应以及对信息的认知过程四个环节。

2、个性维度

个性维度是人们行为的内部倾向,能够有效展现出人们的实际思想特点、情感特点以及行为特点等等,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特点。心理素质个性维度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家所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现代大学生多为“90后”的学生,自身个性特点较为突出,加强对个性维度的研究十分必要。

3、适应维度

适应维度主要展现出个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学习、应对以及防御能力,是个人心理素质不同理解和调试的过程。适应维度中主要可以划分为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生理适应以及职业适应等层次。[1]现代大学生的适应维度能够直接影响大学生学校中的学习能力以及未来工作的适应情况。

三、现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

现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个人性格差异特点、家庭来源差异特点、专业类型差异特点以及不同年龄差异特点四个方面。

1、个人性格差异特点

纵观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异特点,可以看出现代大学生中,男生的心理素质普遍优于女生,在认知维度方面,主要包含反应性、创造性以及实践性等维度。[2]男生的行动力稍强于女学生,但是在适应维度方面,女学生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较小。

现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个人性格特点,一些学生的性格较为活泼,相应的其适应能力也会较强,而一些沉默寡言的学生则表现出交流的匮乏性特点,这种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未来发展。[3]

针对这一问题,高校需要加强对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指导,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使每一位现代大学生都能够勇于交流、勇于表达,为现代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家庭来源差异特点

不同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城市来源等等因素也是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校园中,一些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或者来自于农村的学生比较容易形成一定的自卑心理,心理素质发展结构也会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不利于高校大学生良好思想素质的形成以及适应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会受到学校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需要加强对现代大学生的教育指导,使每一位现代大学生均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能力,积极学习、积极进取,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3、专业类型差异特点

专业类型是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差异的重要因素,结合图书馆、相关报道的文献查找结果可以看出,文科类与理工科类、经贸类专业之间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特点呈现出较大差异,这种问题也直接与当前社会的就业环境密切相关。

现代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具有较高的期望,直接映射出当前大学生的自身心理状态以及日常行为习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工科类当前的就业环境稍显较好,所以工科类专业的大学生相较于文科类专业的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相对较好。但是由于工科类大学生比较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自身的语言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又稍差于文科类专业大学生。学校需要针对这一特点,加强对工科类专业学生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心理指导,提升每一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

4、不同年龄差异特点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比如大四的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发展特点会与大二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特点呈现出较大差异,大四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

学校需要在明确大学生心理素质整体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稳定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生活节奏,使大学生能够处于良好的状态下。

篇7

论文摘要:以资源观(RBV)理论模型为基础,提出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总体相关关系、组织结构与IT能力各维度之间相关关系的假设。通过问卷调查,验证收集到的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最后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组织结构对IT能力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组织结构对TI能力的各维度也均存在正相关关系。

论文关键词:IT能力;资源观;组织结构;结构方程模型

1引言

近年来,关于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关系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不断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组织的信息基础和信息获取、流动方式,打破了组织内外利益平衡关系,从而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组织结构的变革也较大影响着信息技术的效能。

人们对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的关系大体上存在三种观点:技术决定论、组织决定论和互补论。Elise和David(1994)认为在将诸多因素单独考虑时,信息技术的变化也许是影响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最重要的因素。而组织决定论认为,组织特征影响信息技术的效能,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影响。如Dewett和Gareth(2000)认为: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决定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它只是组织变革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持有互补论观点的学者认为:组织结构和信息技术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二者适当的融合将提高企业的业绩。

国内学者对这方面也开展了研究。如石磊(2007)从理论上对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进行了评述,认为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研究应当突出和强调行动者与技术的互动。高晶等(2007)对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结构变动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二者的互构机制,并通过案例进行了分析。任迎伟等(2007)基于国内企业,对信息技术能力与组织结构、组织效益三者之问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企业中组织结构有机程度与IT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IT能力与组织效益也呈正相关关系,但其对组织有机性考察未见深入。

我国在20世纪后期开始着手实施信息化项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想了解IT能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化、扁平化是否会促进IT能力的提高?它与国外的经验是否相符?因此本文拟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IT能力构成维度、组织结构构成维度角度人手,建立相应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我国国内企业组织结构和IT能力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各自维度是如何作用、如何影响,从而挖掘其内部机制。

2相关理论与研究假设

2.1基于RBV的IT能力

IT能力这一概念最早由Ross,Beath和Goodhue在1996年提出,他们认为IT能力是一种能控制Irr相关成本,必要时交付系统并通过实施IT来影响经营目标的能力。IT能力主要来源于:强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可重复利用的技术基础、IT人员和管理者之间紧密的关系。当时,资源基础观(RBV)刚开始出现于信息系统领域。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集合,每一种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很多学者纷纷将资源基础观引入到IT’能力的定义中,较为有普遍影响力的是Bharadwaj于2000年对IT能力的定义:IT能力是调用、部署和集成IT资源,以及实现与企业其他互补性资源相结合的组织能力。Bharadwaj采用Grant(1991)关于资源、能力的定义及分类方法,将资源归类为有形的、无形的和基于人员的资源,相应地,IT能力可分为三类:(1)IT基础设施;(2)IT无形资产;(3)IT人力资源(包括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之后不同学者基于RBV提出了IT能力的不同构成维度。

国内学者张嵩(2006)认为企业IT能力是一种调用和部署企业信息系统资源从而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可重复行为模式。她认为IT能力分为静态能力、动态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三个层次。其中IT基础设施支撑IT静态和动态能力;IT人员能力和文化能力支撑动态能力和创造性能力;IT与无形资源的互补能力主要强调IT创造能力。

本文基于资源观的角度,主要采用Bharadwaj的定义,从IT基础设施、员工拥有的IT管理技能、IT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四个维度来测量IT能力,其中IT无形资产是指企业在IT应用过程中由IT资源内化的知识资产、顾客导向、协同作用等。

2.2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作为技术的载体,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必要条件。对于企业组织结构的研究,一直以来是一个热点问题,然而目前尚未对组织结构有统一的定义。人们普遍认为组织结构是组织内各构成要素所确定的关系形式,它不仅包括构成要素,还包括要素问相互联系与作用。本文在研究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时,主要根据组织学家理查德·L·达夫特(RichardL.Daft)观点,从组织结构设计的维度:结构性维度与关联性维度来考察组织结构。

结构性维度描述了一个组织内部的特征、各要素之间的差异性,它为衡量和比较组织提供了基础,主要从复杂性程度、形式化程度和集权/分权化程度三个方面加以描述。复杂性程度是指组织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差异性,一般包括水平分化、垂直分化和空间分化。水平分化反映的是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如果专业化程度较高,员工可以在其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所长。垂直化反映的是企业各层级之间的信息传达、整合、协调及绩效考核情况。健康的垂直分化有利于各阶层信息沟通、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空间化指组织在管理机构、部门等的地区分布。程度越广,表明组织的复杂度也就越高。形式化是指使用规则和标准处理方式来规范工作行为的程度。反映在企业有明确的规则、业务流程等,通过培训使得工作顺利完成。集权/分权化反映组织决策权集中的程度,是权力在结构中的分配情况。当适当下放决策权,让员工参与决策,将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并推动项目的实施。

关联性维度则描述的是影响和改变组织内部结构性维度的环境因素。本文力图从组织内部特征进行分析,因此将组织的结构性维度作为研究对象。为深入研究,在具体分析时,将组织结构的复杂度分为水平化、垂直化、空间化。当组织结构的结构性维度和关联性维度测度值越高时,表明组织结构设计越合理,组织系统各部分之问的相互作用与活动就越协调,组织结构运行越有效率。

2.3研究假设

从上述对IT能力和组织结构理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关系密切。但就对国内企业具体而言,情况如何?组织结构与IT能力存在什么样关系?进一步而言,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各维度之间存在什么样关系?因此,本文就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组织结构与lIT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H2::组织结构与I1r基础设施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H3,:组织结构与IT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技术技能)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H4:组织结构与IT无形资产存在正相关关系

3实证分析

3.1研究方法及数据收集

由于IT能力及组织结构并不能直接可以观察或测量得出,而是需要通过调查量表中的多个相关问题间接来反映,因此在测量IT能力和组织结构时,本文采用问卷量表形式。在量表的设计上,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成果,同时为确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水平,先后对中关村科技园从事IT项目实施的顾问及企业信息中心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并根据其建议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了问卷,最终确定问卷情况如下:IT能力的维度——lT基础设施、人员的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分别由6个、4个、4个、6个问题项测度;组织结构中的维度:水平化、垂直化、空间化、形式化、集权化分别由3个、4个、2个、5个、3个问题测度。每一问题都用Likert5量表来衡量,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在研究中,对于抽象的、不可直接观察测量的变量称为潜变量。在处理潜变量时,目前比较有效的分析工具就是结构方程(StructuralEquationMode1),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瑞典统计学家、心里测量学家KarlgJoreskog提出的,是一种用来分析不可直接观测变量(潜变量)与可测变量之间关系以及潜变量之间关系的多重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在调查过程中,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进行,对参加中高级信息管理师认证培训班的两期学员进行了调查。这些学员大多来自大型国有企业,长期从事信息化管理及一线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3份,经分析整理后有效问卷12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

3.2数据分析

3.2.1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首先对所收集数据运用SPSS15进行分析。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时,采用内部一致性指标Cronbach’sAlpha来检验量表的信度,结果见表1。社会科学研究中,Cronbach’sAlpha大于0.7是很可信的,O6以上比较可信。表1中除组织结构中的水平化(=0.664)、空间化(=0.632)外,其余各变量的Cronbach’sAlpha均超过0.7,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结构较合理。因此,IT能力及其维度、组织结构及其维度通过信度检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然后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变量的效度。结果显示,IT能力、组织结构的KMO值分别为0.760、0.887,均超过0.7,且巴特立球体检验的结果在P=0.000的水平上显著。

这些数据表明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文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并将特征值大于1作为因子提取标准,旋转后的因子矩阵见表2、表3。Dunteman(1989)指出一般社会科学采用因子载荷值最小为0.3或0.35。常用规则是如果小于0.4,为弱相关,大于0.6则为强相关,其他为中度相关。从表2、3中可以看出,所有问题项在各自归属的因子载荷都在0.5以上,表明量表通过区分效度检验,各维度之间获得较好的区分。

3.2.2结构方程分析。经上述信度和效度检验,可以认为本次调查所收集的数据是比较可靠的,因此在此基础上,使用LISREI.8.7进行整体拟合优度分析。外源变量为组织结构,内生变量为IT能力。SEM的输出结果如下图所示:

侯杰泰等学者(2004)曾指出,对拟合指数进行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一般认为,如果RMSEA在0.08以下(越小越好),NNFI和CFI在0.9以上(越大越好),所拟合的模型是一个“好”模型。通过表4拟合指数列表可以看出,模型拟合效果满足上述标准,拟合效果较好。从路径系数看分析可知,组织结构对IT能力的直接影响为0.53,表明组织结构对IT能力有正相关关系,这也证明了H1。

通过表5可以看出,本文研究模型标准差均较小。组织结构中的水平化、垂直化、形式化、集权化对组织结构的回归系数均为正,表明它们对组织结构有正相关关系。需一提的是本文的集权化分值与集权化程度是反方向的。空间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不显著,未通过检验。

M1表明组织结构与IT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进一步考察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各维度:IT基础设施、人员的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由于空间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以下分析中去掉空间化,全模型结构方程M2结果见图2。

拟合指数分别为RMSEA=0.083,NNFI=0.94,CFI=0.95,各回归系数均通过t检验。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值来看,高于人们一般认为的RMSEA在0.08以下的标准。Steiger(1990)认为RMSEA低于0.1都可以接受,因此可以认为该值通过检验。从结果可以看出,组织结构对IT基础设施、人员的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均存在较大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对IT基础设施和IT无形资产的影响较大。这也证实了假设H2——H4。

4结论

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组织结构与IT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结构与IT能力构成的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

(1)组织结构对IT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灵活、有效的组织将有利于企业IT能力的发挥。进一步分析表明:组织结构对IT基础设施、IT人员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和IT无形资产均呈正相关。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合理、富有弹性的企业组织结构必将要求先进的IT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员等来改善决策的质量和速度,方便信息的传递和转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最终全面推动企业IT能力的提升。

(2)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水平分化、垂直分化的加深、形式化的进一步规范、集权的弱化和分权的加强都将有助于企业组织结构更加灵活、有效率。但空间化的扩大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在本文中尚未得以证明。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本文在问卷设计时其信度系数未达到0.7造成的,今后可以进一步对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3)企业在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时,应该注重培养IT能力。在对IT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员工的IT管理技能和技术技能,特别是要注重IT无形资产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企业自身的特性,增加竞争对手模仿的难度,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最终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5贡献及进一步研究

本文的贡献在于从构成IT能力的维度、组织结构的维度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探究了组织结构与IT能力之间的关系,但在研究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

篇8

关键词:PCA;专业化;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36-02

目前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相类似,且已经形成一定研究成果的理论有辅导员胜任力模型、360度评价体系、绩效评价模式等。这些评价理论的名称虽然不同,但是都体现出两个共同特征:一是对辅导员过去已完成工作进行评价,缺乏对辅导员持续专业化发展水平的评价;二是评价指标基本没有涉及辅导员的教师身份,没有对辅导员的教学和科研以及二者与辅导员管理行为之间的联系的评价。现有的各类辅导员评价指标体系存在无法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的矛盾。

对辅导员的各类评价指标“做加法”已成为目前的研究趋势,这些研究都是根据辅导员所从事的管理工作来进行设定的。设定辅导员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善于“做减法”,主成分分析法就是基于这种思想提出的。

一、主成分分析法

PCA是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的简称,是多元统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因子分析法的一种,是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统计学家Chales Spearman于1904年发明的。PCA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希望用较少的变量去解释原来资料中的大部分变量,将人们手中许多相关性很高的变量转化成彼此相互独立或不相关的变量。PCA使各个测量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即所谓主成分,使分散而复杂的测量趋向整体和简单化,同时便于掌握各个测量要素背后隐含的内在因素,从而找出各复杂因子的主要成分,实现指标的简化。由于该方法既可以消除各指标不同量纲的影响,也可以消除由各指标间相关性所带来的信息重叠,起到降维的作用,从而简化指标的结构,使分析问题简单、直观、有效,故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在实践中,主成分分析过程可由SPSS软件实现。

二、辅导员专业化评价基础指标的选取

本文遵循主成分分析法(PCA)的降维理念,首先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进行分维,在每一个维度中,寻找尽可能多的能够代表这一维度所包含内容的基础指标。在基础指标中,有的指标较为粗疏,有的指标比较片面;有的指标能直接反映评价对象的本质,有的可能只是对本质的附加说明;有的指标为主要因素,有的可能只是次要因素。各因素会出现交叉、重复、包含、矛盾、因果等关系。其次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上述每一维度中的指标进行降维,以尽可能少的指标对辅导员专业化水平进行评价,便于实践操作。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从辅导员的职业素养维度(Accomplishment)、专业行为维度(Processing)和自我发展维度(Development)等三个维度构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应该大于传统的职业道德素质,包含职业信念、职业智能和职业习惯三大核心概念。辅导员职业信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包涵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应该由爱岗、敬业、忠诚、奉献、合作及始终如一等关键词组成。职业智能是支撑辅导员整个职业人生的表象,可以通过学习、培训获得。要顺利完成职业行为,除了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关注职业发展动态及未来趋势走向的能力。职业习惯就是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形成,直至最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改变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信念可以调整,技能可以提升,要让正确的信念、良好的技能发挥作用就需要不断实践和思考,直到成为习惯。在此思想下,笔者选取了辅导员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职业素养维度的基础指标,包括身心素质(X1)、理解应变能力(X2)、口头表达能力(X3)、专业基础知识(X4)、宽广的知识面(X5)、研究能力(X6)、思想道德(X7)、沟通协调能力(X8)、创新能力(X9)、热爱本职业(X10)、组织纪律性(X11)、学术道德(X12)。

第二,专业行为维度考察高校辅导员在专业行为上的成熟程度,主要包括专业行为的过程和专业行为的效果。高校辅导员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的专业行为主要包括管理、教学和科研三个方面。辅导员的管理行为在以前的研究和实践中是对辅导员进行评价的主体指标,但是对辅导员专业化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辅导员做过的每一项工作进行评价,对辅导员管理行为的评价应该注重管理工作的计划性、规范性以及工作的效果。辅导员的教学和研究行为都应该理解为是对管理行为的补充,是全面服务于学生,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促进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必要组成部分。辅导员的教学行为是为了更加全面的教育服务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管理行为在课堂上的延伸。辅导员的科研行为与传统的教师科研有着本质差别,教师科研有着明显的学科特色,可以脱离于学生单独实现。辅导员的科研对象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活生生的人,二是自己的管理行为。只有通过辅导员的教学行为和科研行为,辅导员的管理行为的效果才能提升,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这也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笔者将辅导员专业行为维度下的指标细分为工作计划性(Y1)、工作过程的记录(Y2)、课堂教学效果(Y3)、能有效解决问题(Y4)、无责任性事故(Y5)、工作实践调查(Y6)、工作案例撰写(Y7)、研究与工作的关系(Y8)、教学与工作的关系(Y9)、引导学生研究(Y10)、学生队伍的培养(Y11)、与学生交流互动(Y12)。

第三,自我发展维度是考察辅导员专业化成长过程的指标。辅导员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客观地了解、评判自己是否适合辅导员这个职业,这是辅导员个体能否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向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辅导员具备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辅导员自我发展的前提条件。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在决定辅导员专业化素质时一定要体现出一种自我补偿功能,即辅导员要具有能够适时应变的知识补充和更新能力,将吸收的新知识及时转化为工作中能够运用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拓展自己的工作能力。知识的补充和更新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断进行工作研究和自我总结,并不断参加专业化培训,把工作中的实践思考和培训中获得的理论成果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在上述思想指导下,笔者将辅导员自我发展维度下的指标细分为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Z1)、目标是切实可行的(Z2)、新媒体的运用(Z3)、能够自我评价(Z4)、愿意接受新事物(Z5)、愿意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Z6)、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Z7)、愿意拓展不熟悉的业务领域(Z8)、参加辅导员专业培训(Z9)、培训对工作有积极影响(Z10)。

三、基于PCA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评价指标筛选

本文将3个维度的34个指标,选取30名由职能部门领导、辅导员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小组进行打分,每一指标按其重要度分为5级:l为不重要、2为一般、3为重要、4为很重要、5为非常重要。最后运用SPSS(19.0版)软件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评价3个维度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筛选。

1.职业素养维度指标筛选

利用SPSS(19.0版)软件对职业素养维度的12个指标进行降维,计算特征值、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通过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知,职业素养维度可由4个主成分表达12个指标信息组成。

第一主成分与思想道德(X7)、热爱本职业(X10)、组织纪律性(X11)、学术道德(X12)指标相关,这些初始指标体现了良好的职业忠诚度和思想素质、道德水平,第一主成分用职业品德来体现;第二主成分与理解应变能力(X2)、口头表达能力(X3)、专业基础知识(X4)、沟通协调能力(X8)指标相关,无论是沟通协调还是理解应变以及口头表达都属于组织管理能力结构的细分指标,这些指标主要代表了辅导员的组织管理能力结构,第二主成分用专业能力代替;第三主成分与专业基础知识(X4)、宽广的知识面(X5)指标相关,代表了辅导员专业化所要求的知识结构;第四主成分与研究能力(X6)、创新能力(X9)、学术道德(X12)指标相关,主要体现了辅导员要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因此,职业素养维度可以用职业品德、专业能力、知识结构、创新意识等4个主成分代替。

2.专业行为维度指标筛选

利用SPSS(19.0版)软件对专业行为维度的12个指标进行降维,计算特征值、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通过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知,专业行为维度由4个主成分表达12个指标信息组成。

第一主成分与工作计划性(Y1)、工作过程的记录(Y2)、学生队伍的培养(Y11)、与学生交流互动(Y12)指标相关,反映了辅导员规范的工作过程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在辅导员专业行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一主成分可以用规范工作来代替;第二主成分与能有效解决问题(Y4)、无责任性事故(Y5)指标相关,反映的是工作效果,可以用工作成效来代表;第三主成分与工作实践调查(Y6)、研究与工作的关系(Y8)指标相关,强调了辅导员科研应该紧密联系工作,注重工作实践调查,可以用工作研究来表达;第四主成分与课堂教学效果(Y3)、教学与工作的关系(Y9)指标相关,强调辅导员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效果,也要注重教学与工作的紧密联系。虽然辅导员具有教师的身份,但是辅导员的教师身份与专任教师还是有区别的,因此可以用教学辅助代表第四主成分。专业行为维度可以用规范工作、工作成效、工作研究、教学辅助等4个主成分来代替。

3.自我发展指标筛选

利用SPSS(19.0版)软件对自我发展维度的12个指标进行降维,计算特征值、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通过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知,自我发展维度由4个主成分表达10个指标信息组成。

第一主成分与能够自我评价(Z4)、愿意接受新事物(Z5)、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Z7)、愿意拓展不熟悉的业务领域(Z8)指标相关,代表了辅导员能够客观评价自己并发现自己的不足,愿意接受新生事物、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表达的是辅导员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必须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并愿意去改变,第一主成分可以用自我评价代表;第二主成分与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Z1)、参加辅导员专业培训(Z9)、培训对工作有积极影响(Z10)指标相关,反映的是辅导员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需要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且能够积极参加辅导员专项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可以用职业规划来代替;第三主成分与新媒体的运用(Z3)、愿意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Z6)指标相关,表达的是面对蓬勃发展的网络媒体,辅导员愿意学习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且愿意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可以用知识管理来代表;第四主成分与愿意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Z6)相关,与第三主成分表达的意思相似,此处忽略。因此,辅导员自我发展维度可以用自我评价、职业规划、知识管理等3个主成分来代替。

四、研究展望

辅导员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只是对辅导员专业化水平评价的第一个步骤,还不具备实际操作性。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除了指标之外,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1.指标权重的设定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内部各指标之间存在质和量两方面的联系,指标体系的设定只是明确了质的联系,而权重是反映各个评价指标之间量的联系的纽带,反映了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在辅导员专业化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分析指标之间量的关系,需要明确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即给出指标的权重。

2.评价标准的设定

许多人都将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混为一谈,这对于建立科学有效的辅导员专业化评价体系是不利的。评价指标是对辅导员专业化评价的基础,但如果没有评价标准,这些指标也就无法度量,从而失去了评价的意义。因此,评价标准是进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评价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赵祖地,刘允.当前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的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

[2]苏静.发展性评价――高校辅导员评价的一种新模式[J].高校辅导员,2011,(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