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09:19: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城镇规划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配电网;规划设计;负荷调整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电力企业随之得到发展和进步。由于现有电力网络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完善配电网规划,进行相关的技术改造,改革电力体制,满足新形势下的电力要求。配电网在电力系统的输送电能的过程中,接收来自输电网或电力发电厂的电能,根据各用户的不同需求,按照电压高低等级,通过相应的配电设备逐级将电能分配输送到相应的用户。而城镇配电网是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城镇配电网负荷分布特点和实时情况,针对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才能使城镇配电网的规划设计经济合理,保证供应电力的安全可靠性,保证供电电压合格,网络损耗小。
2 城镇配电网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必要性
城镇配电网的负荷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前景下不断增加,因此对城镇配电网进行实时改造才能够及时有效保证电网安全和供电质量;另一方面,许多城市旧的配电网规划设计的不统一、不科学,导致电力网络零乱,电网结构、布局不合理,设备技术性能落后。对配电网建设的不重视,电力网络在长时间运行后,难以保证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城镇配电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要保证配网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以及规划设计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必须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要求规划设计的配电网是切实可行的,进行的配电网规划设计必须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2)对所进行的配电网规划设计,需要能够保证在今后的长时期使用中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广泛的、长期的适用性;(3)城镇配电网的规划和设计需要灵活设计,不能局限于目前某种固定的规划设计方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灵活改变,针对实际的具体问题,灵活进行调整,从而保证施工建设的质量。
3 城镇配电网规划设计方案
3.1 城镇配电网规划流程
在对城镇配电网进行规划时,应遵照如图1所示的流程进行。具体流程为:(1)为了排除和解决城镇配电网的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应当对该地区的用地与建筑密度的资料进行调查,收集数据、资料;(2)要明确其总目标,根据当地的电网发展状况,进行的配电网设计方案要与低压、高压配电网的发展相协调;(3)随后根据调查的资料对城镇小区进行划分,依据城镇小区的用地进行规划,将其划分出建筑面积、建筑高度和容积率等;(4)对城镇小区配电网进行负荷预测,它是整个城镇配电网规划中的关键环节,能够精确地预测城镇的负荷分布情况;(5)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变电站选址定容,在充分考虑中压配电网变电站的位置与容量后,根据中压配电网变电站的位置与容量,利用相关规划软件进行优化与计算,确定高压配电变电站的供电范围;(6)依据高压变电站的供电范围计算结果,对中压配电网进行分区,形成相对比较合适的配电规划方案;(7)将保证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视为规划设计的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降低运行与投资的费用;(8)方案确定后,对规划方案进行综合比较,从中找出可靠性高、经济性能好、可行性好的方案。
图1城镇配电网规划流程图
3.2城镇配电网设计技术要求
(1)在规划城镇小区配电网时,对城镇小区负荷进行准确的预测至关重要。城镇小区总负荷是城镇配网规划中的最基础的数据,需要对被规划城镇小区的各种用电负荷进行详细认真的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确定不同性质用电的负荷密度,根据该地区现有电网的负荷、经济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对被规划城镇小区进行负荷预测,综合应用比例系数增长法、回归模型预测法、曲线拟合法等3种总量预测方法及空间负荷预测法对被规划城镇地区进行3a的负荷预测。验证规划负荷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在进行规划城镇小区配电网时,需要计算和预测变电站供电能力问题。对规划设计的变电站进行合适的增容与改造,使得变电站的供电能力能够达到被规划城镇小区用电的需求,同时要考虑是否应该对变电站近而使其免租小区负荷的发展,使规划设计与实际相结合,保证规划设计方案更加可行。
(3)作为配电站的核心装置,配电变压器的规划设计要求尤为严格。规划设计的变压器应该遵循 “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以现有负荷为基础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城镇配电变压器宜选用室内型和杆架型两种形式。一般容量在315kVA以上时,应选择室内型。而杆架型主要应用在因受场地限制不能建设配电室的特殊地区。
(4)在规划城镇小区用电时,应当建立合适的开关站,缓解负荷分布相对密集的小区的供电密集问题,也为后期进行故障抢修或计划检修提供方便。开关站的设置要尽量要求设置在负荷中心位置,从而减少配电电缆长度以节约投资。
(5)选择最优的接线模式规划设计城镇配电网。应该根据小区的实际情况,并且结合小区负荷的实际要求与分布,进行详细调查分析,为规划城镇小区配电选择最优的接线模式。在选择时,一定要对操作的安全性、运行费用与供电可靠性等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还要尤其注意网络可靠、运行灵活与投资经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3.3 城镇配电网规划设计实例
选用上述“网格法”进行某城镇10kV 配电网规划设计。首先根据上述方法将整理搜集到的数据资料、相关图纸规划并绘出约20km2供电区图纸。在变电所位置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对配电线路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实地勘察,从而确定并选取能作为主干线与主要分支走廊的路径作为线路。由模拟设计程序对配电网进行模拟运行。先对各主干线方案模拟,并分析比较各项指标,最终确定方案,后模拟大分支线各种T接方案。同时模拟可能的主干线分段点、较大的负荷转移、运行断开点等方案运行时的状态,选择最佳方案。
4 城镇配电网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4.1 存在问题
(1)大部分用电户直接在电源支线接引线来作为个人可用电源,私自拉线、胡乱进行接线,这种做法将严重危害线路运行安全。而且进线错综混杂,很难进行分辨,给维修与清理的时候带来困难。
(2)过去在规划和设计城镇配电网时,为方便施工,一般采用裸导线高空架线,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工程施工、雷雨等,使线路故障发生率增高,对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产生严重影响。
(3)虽然部分城市采用地埋线,但缺乏规划,导致配电网分布杂乱,很难经济、可靠地运行。在市政工程或城市建设施工过程中,缺乏明确清晰的线路布置图,极易发生挖断线路,对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及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
(4)城镇配电中接线工作处于落后阶段,可靠性与安全性不高,用户直接在干线或支线上接线, 用电户获取的电能未能按相区分。
4.2 解决措施
配电设备作为配电网稳定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其质量与技术性能直接关系配电网的运行。当前许多城市配电网设备老化且质量不合格,需增加资金投入,对配电设备及时进行更新,使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提高,进一步提高配电网运行效率和质量。对城市中低压线路进行优化,保障其运行稳定性和居民的生产正常生活用电。
5 结束语
作为新经济形势下的电力系统的核心,做好配电网的规划设计迫切需要,只有做好配电网的规划设计,才能够保证城镇的电力稳定、安全的运行。为城镇居民生活带来方便。
参考文献:
[1] 范俊杰.浅析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J].青年科学,2013,(8):367-368.
关键词:防洪排涝;规划设计;思想原则;清障工程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广东省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地处低洼地势,常年遭受台风暴雨的侵袭,一些地区的防洪排涝体系规划建设长期滞后,防洪基础设施薄弱,使得城镇的防洪排涝形式变得十分严峻。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城镇防洪排涝安全保障要求不断提高,现有的防洪排涝体系已无法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求。防洪排涝规划设计作为城镇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搞好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一旦规划设计不到位,则会导致城镇防洪排涝能力下降,使得城镇无法做好自然灾害的防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做好防洪排涝规划设计工作就成为了城镇规划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
1 防洪排涝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防洪排涝工程现状
某镇属冲积平原区,区内水系发育,水网纵横交错,为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某镇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建设,目前已编制了防汛应急预案、防旱抗旱应急预案及防台风应急预案,并积极配合市三防办的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某镇大部分堤防工程已建设完成,部分地段由于坐湾顶冲,深槽迫岸,导致堤脚冲刷严重,削弱了堤身的抗洪能力,需抛石护岸。堤防、水闸的联合运用基本解决了近期**镇的防洪问题,但围内遭遇大暴雨时由于缺少排站工程受淹时间较长。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有的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年代久、建设标准低
(2)防洪排涝设施建设不足
(3)房屋建设紧临排水渠道,占用过水断面,增加排水阻力,部分过路涵束窄渠道严重。
(4)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日益发展,用地性质发生变化,原有的鱼塘、农田变为建设用地,地面硬化,不透水性增强,可用于调蓄的面积减少,加重了受灾的程度和排涝的压力。
(5)区内农田区和建成区镶嵌分布,共用排水通道,不利于防洪排涝工程设施的建设。
2 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2.1 防洪排涝规划原则
(1)以某镇总规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排涝达标整治与防洪工程达标整治同时进行。(2)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排蓄结合、自排与强排结合。
(3)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减少搬迁。
(4)采取分片治理、清淤清障,做到水系畅通、排水自如,达到综合治理的目标。
(5)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工程管理。
2.2 规划标准
(1)防洪标准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2002】46号文),“珠江三角洲重点保护区和南宁、柳州、梧州等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其他重要地区的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东莞各镇区属“其他重要地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确定某镇防洪(潮)标准为50年一遇,。
(2)排涝标准
根据某镇的经济发展情况、城镇建设现状,为配合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结合《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粤水办【2002】95号文)中对珠江三角洲治涝标准应采用20年一遇排涝标准的要求,本次规划**镇城区河(渠)道、排站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h暴雨径流量1天排出基本不成灾,农田区排站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径流量1天排出。
(3)建筑物设计标准及等级
根据《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规模为中型的排站,等别为Ⅲ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4级,泵站建筑物防洪标准设计标准采用30年一遇,校核标准采用100年一遇;规模为小(Ⅰ)型的排站,等别为Ⅳ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5级,泵站建筑物设计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校核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
3 防洪排涝规划设计
3.1 防洪排涝体系总体布局
现状防洪排涝布局是各围采用修建堤围的方法防御境外洪潮水入侵,区内则主要通过水闸、渠道工程排出内涝水。
由于某镇堤防纳入近几年实施的防灾减灾项目,绝大部分堤围已进行加固改造,故本次防洪排涝规划总体布局基本遵循原布局,依靠堤围达标建设防御围外洪潮水入侵;区内通过新建排站、水闸工程,整治内河涌,排除区内涝水;采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优的治害效果,保障**镇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3.2 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1)主要防洪工程的等级和设计标准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某镇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洪水,永久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5级。位于穿堤建筑物的防洪标准不低于其所在堤围的防洪标准,即50年一遇洪水标准。
(2)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某镇大部分堤围建设有防浪墙,进行了护砌加高整治工作,但部分堤面仍为土堤,杂草丛生,给工程管理和防汛抢险带来不便,本次规划堤面采取硬化措施。
堤防堤线规划总体遵照原堤线布置,个别地段因水闸工程外移发生局部改变
3.3 防洪工程设施规
(1)主要防洪工程的等级和设计标准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某镇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洪水,永久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5级。
位于穿堤建筑物的防洪标准不低于其所在堤围的防洪标准,即50年一遇洪水标准。
(2)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某镇大部分堤围建设有防浪墙,进行了护砌加高整治工作,但部分堤面仍为土堤,杂草丛生,给工程管理和防汛抢险带来不便,本次规划堤面采取硬化措施。
堤防堤线规划总体遵照原堤线布置,个别地段因水闸工程外移发生局部改变。
3.4 排涝工程规划
3.4.1 水利计算方法
水闸、排站联合运用,以内洪为主时对应外海多年平均高水位;以外海设计潮位为主时对应区内多年平均年最大24h降雨量150mm产生的洪水,最后取其外包线成果。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淹没系数;
—堰流流量系数,
ε—侧收缩系数
B—水闸净宽(m);
Ho—闸前水深(m);
V1, V2—分别为时段初、时段末滞蓄水量(万m3);
Q1, Q2—分别为时段初、时段末来水流量(m3/s);
Q—闸排流量(m3/s);
W—闸排水量(万m3);
q—电排流量(m3/s);
t—计算时段(sec)。
3.4.2计算基础条件
(1)外江水位过程:采用本次分析计算成果。
(2)特征水位的确定
最高内水位:纯农田区或以农田区为主地区,排涝标准采用10年一遇,以农作物耐淹水深0.1~0.2m为控制,作为区内最高控制内水位,并计算10年一遇排涝流量遭遇20年一遇洪水时的水位情况,复核建成区是否满足2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建成区或以建成区为主地区,排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考虑河道内安全超高与地面坡降推算到站前的水位作为区内控制最高内水位。
最低内水位:根据各河道河底情况确定。
起排水位:根据最低内水位和最高内水位确定。
(3)涌容曲线:
此镇内各渠道相对较宽,且排水分区内各渠道相互连通,渠道主要起蓄水作用,规划区内渠道基本维持原宽不变,仅对渠道进行清淤、边坡整治或对阻水建筑物拆除或拆除重建。根据区内河道、水域面积及地面情况,计算各分区的水位—涌容关系曲线。
3.5 清障工程规划
3.5.1 存在主要问题
随着此镇的经济发展,对通讯、电力、供水的需求越来越大,管网建设日多,需跨河道建设的工程,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阻水现象,影响河道泄洪功能的正常发挥,威胁防洪安全。
(1)境内河道部分地段河岸建有违章建筑,侵占了行洪断面;河道断面普遍缩窄,影响行洪,造成水位壅高;
(2)生活和建筑垃圾经常倒入河道内,造成阻水,影响了排水的通畅;
(3)跨河建筑物建设过程中缺少防洪影响评价,很多建筑不符合防洪要求,影响河道行洪安全。
3.5.2 清障原则和措施
(1)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
(2)对影响河道行洪、排水的隔埂、违章建筑、垃圾等按照“谁设障、谁清理”的原则进行限期清理。
(3)对未按照防洪标准设计、阻水严重的桥梁、码头、围墙及其他建筑物,由建设单位按照防洪要求限期改建或拆除。
(4)逾期不予清除的,由水利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强行拆除。
(5)对于低于规划防洪标准水面线的阻水建筑物或构筑物,应予拆除。需要重建的,应建于规划洪水水面线以上,并预留安全超高,确保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
3.5.3 主要河道清障
某镇跨河建筑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跨河的管线,一种是桥梁,以桥梁为主。桥梁阻水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桥梁宽度严重束窄河道引起壅水,另一种是桥梁梁底高程位于规划的最高内水位之下或虽位于水位之上但不满足超高要求。
根据某镇防洪排涝规划及测量成果,某镇主要河流水系阻水桥梁统计。对于由于高度不够的桥梁应于近期拆除重建,对于由于宽度不够的桥梁可根据财政条件于远期改造。
3.6 非工程措施规划
应该认识到,无论建设什么样的防洪工程设施,不可预见因素和超标准洪水的危险性总是存在的。工程措施防洪是改造自然,非工程措施防洪是顺应洪水的自然特性采取其它措施减少损失。如果完全采取工程措施提高防洪标准,不仅难度大、周期长、投资大,而且存在一定的限度,经济上也不一定合理。因此某镇防洪不能完全依靠工程措施的建设,还必须加强非工程防洪措施配套建设。
4 结论
通过探讨城镇防洪排涝规划设计工作,可以总结出一些几点结论:①结合城市防洪现状和相关资料,通过现场调研和分析,采取必要的防洪排涝技术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城镇洪涝问题;②加强河涌及排站规模的控制,根据工程重要性分阶段实施,先实施关键性的闸站及主要河道整治等工程;③城市防洪排涝综合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与一体,发挥出各自的作用,才能起到良好的防洪排涝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字:山地;生态;小城镇;规划
近年来,我国山地生态小城镇的开发是越来越迅速。有发展进步是好的,但是很多人们在开发山地生态城镇的同时却违背了自然规律,忽略了大自然的承载能力,不顾地形环境条件,盲目效仿大城市的建设模式和做法,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将原来的生态面貌毫无章法的改变,导致破坏山地自然景观,使城镇失去了地域特色,还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产生各种环境污染,例如: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温室效应等。对于这种发展方式,可能短期内能给人类带来微薄利益,但是可能长期下去,带给人类和大自然更多的是伤害和惩罚,山地自然灾害对城市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危害程度日益增大,所以对于山地生态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1、山地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发展山地小城镇的过程中,不少地区的人们只注重其建设后的商业性,为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急功近利,反而将各个地区原本的城镇特色进行了改头换面,现在的小城镇发展有的是以大城市为模版,按照大城市的特点制定发展路线,背离了自己原本的生态系统以及吸引人们的地方特色。小城镇发展是需要一定的先进元素,但是传统的小镇特色才能更吸引人,所以了解山地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后才能制定正确的建设方向,从而建设出具有特色的先进山地小城镇。
山地小城镇规划并不是一个模式,山地城镇的特点是突出地域特色、生态集约,资源整合、使生态资源、地域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小城镇的规划不能破坏这些山地城镇的本身特色,而是要将这些传统的山地城镇特色更好的发挥出来。
2、山地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盲目追随大城市的发展
一些山地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盲目的追随大城市的发展模式,不考虑自身的环境地域还有经济情况。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小城镇要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发展并不意味着改造,将大城市的建设照搬到小城镇中,这样只会让小城镇显得更杂乱无章,更会让小城镇失去自身的优势,小城镇的生态系统和大城市的生态系统截然不同,小城镇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大城市不可比拟的,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好自身丰富的生态资源还有地域景观。人们在忙碌奢侈的大都市生活惯了,简单的城市小镇、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更能增加人们的兴趣,所以在对山地小城镇的发展规划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小城镇自身的地理位置、地域特点制定符合它发展进步的方案。
(2)资源利用率低、布局不合理
发展山地小城镇首先要有合理的布局,但是为了追求发展的速度和力度,在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布局的情况下发展山地小城镇,使得小城镇的发展杂乱无章,虽然是加快了发展的脚步,但是却由于不合理的规划使得发展边缘化,投入也远远低于产出,降低了山地小城镇的利用率。还有一些小城镇不考虑自身的地域特点,盲目的建设工业园林还有商业大市场,这种发展模式的结果就是有投入无产出,得到的是适得其反的结果。对丰富的生态资源利用不合理使得小城镇资源利用率低也是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比大城市来说,小城镇自然景观奇特、生态资源丰富是一个大的优势,这些是大城市里没有的特色,但是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使得小城镇资源的利用率大幅度的降低。此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各种污染,例如工业上的水污染,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的话,更加会破坏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娱乐,不少城镇在此方面建设的可能是同大城市一样的一些科技化的娱乐设施,例如健身房、KTV、酒吧、舞厅等,但是与此同时山地小城镇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建设一些“自然化”的娱乐设施,例如一些登山、游泳等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方式。
(3)建设过程中小城镇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山地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遭到破坏是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大问题。如果发展之后的结果就是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大幅度的破坏,那么发展进步的初衷就发生了改变,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来避免对环境的破坏。以生态为本,构建和谐环保的新型城镇是城镇发展的宗旨,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景观的优美,还应该尽量避免城镇工业化,不要为了发展城镇,盲目的引进工业企业,要对城镇环境的破坏减到最低。
3、构建循环绿色的新型城镇
小城镇的发展,不应该建立在牺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构建绿色的新型城镇应该永远是最好选择和方案。在解决山地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环境破坏永远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只有在保持了城镇自身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循环绿色的新型城镇的构建才能实现。在现在已经发展的小城镇中,不难看到因为过度开发而使城镇产生一系列的“后遗症”的城镇,这些“后遗症”体现在过度的开采资源导致垃圾堆积如山,使水资源污染严重,因为大气污染导致的温室效应等。要构建循环绿色的新型城镇,首先就要解决这些环境问题,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以不同的地区制定不同的发展法案,例如在一些矿物质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对矿物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矿山周围的地形及地质情况,以免由于过度开采对环境产生破环或山体滑坡。因此,在对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减排,达到构建循环绿色的新型城镇。
4、小城镇自然生态景观规划
小城镇是在自然环境中建立起来的,与大城市相比小城镇与大自然更加亲切,所以在山地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更好的以小城镇自然生态景观科学规划是发展的重要一步。在山地小城镇中有形态优美的山体,良好的空气、清澈的河流、宽广的湖泊、茂密的森林,其实在发展的过程中良好的保持城镇的这些优势和地域特色,就能吸引更多城市人来观光旅游,这也能很好的带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小城镇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植物,而植物有很多功能,除了美观之外,它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净化空气,所以在城镇可以闻到大都市没有的新鲜空气。
由于小城镇逐渐城市化的原因,很多小城镇已经失去了自身的历史特色还有自然特征,所以在小城镇自然生态景观的规划中必须将其地方特色凸显出来,这样才能更加具有自己的个性,吸引更多的人来观光旅游。人为改造在构建中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在小城镇自然生态景观的规划下合理的进行改造,而人为改造一般最好的对象就是建筑物,而建筑物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在古老的城镇中,符合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是必要存在的,但是随着人们审美观的提高,建筑物加入一定的现代化元素也不是不可以的,将古老的建筑与现在的时尚结合起来,建设出既具有古老的历史文化元素又拥有现代时尚因子的建筑物也是小城镇自然生态景观中的一道风景线。
总结
要发展山地生态小城镇,首先要破除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的一些误区,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因为发展而一味的破坏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好地方自然景观环境,彰显地方特色,构建循环绿色的新型城镇。
[参考文献]
[1]王瑜、隋家旭;小城镇规划设计中节约用地途径的探讨;北方经贸;2011年01期
[2]姬巧娟;山地小城镇规划思路探索;《新西部(理论版)》 ;2013年Z1期
[3]宋洁、安雪;小城镇生态景观系统研究;《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06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特征;规划设计;措施
Abstract: urba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is the policy of city in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ew tow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various points,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urban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scale, intensive and intensiv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words: new urbanization; features; planning and desig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及意义
目前,我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特色不明显、承载能力差及发展方向不清晰等城镇化自身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双二元结构”、“城市病”、“”城市化、被城镇化等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出路。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城镇化进程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在产业发展研究、城乡规划设计、城镇体系规划、工程规划、土地规划设计等方面丰富的实战操作经验,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发展规划、规划设计及专项规划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解决方案,整合有关城镇化发展的社会、生态、经济、人文等重大问题,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法和路径,注重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走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1、城镇发展产业化
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新型城镇化发展,应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升级;加强城镇间及城乡之间的产业关联和融合,积极打造集聚效益佳、辐射能力强、城镇联动紧的新型城镇,使城镇化发展更具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城镇建设生态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高质量、可持续城镇化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新型城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以生态文明引领、支撑新型城镇化,能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升城镇化质量。
3、城镇服务均等化
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差异大、城镇化建设与公共服务不协调,城乡之间、进城农民工与市民间的公共服务不平等是新型城镇化最大的挑战之一。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应使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的衔接配套,并加快建设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管理水平。
4、城镇运行智慧化
智慧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以知识经济为中心,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于一体,以智能化服务使城镇的管理更具备系统化、安全化,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加舒适、便捷、安全的生活环境。使城镇投资环境更宽松、更公正,使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更加低碳节能和环保。
三、新型城镇化四大规划要点
1、提高城镇化发展的人本质量
人是城镇化的主体,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区别于我国以往城镇化工作的重要特征,一个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程度决定了其城镇化的质量。从现状来看,随着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他们建设城市却不能享受城市福利,被户籍制度等藩篱阻隔在城市之外,成为突出矛盾。因此,要推进城镇化质量提升,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放开中小城镇的落户条件,对非户籍人口渐进式地增加社会福利,逐步推进公共服务的属地化和均等化。
2、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格局
审视过去的城市化路径,多数地方走的是“规模扩张式”道路,呈现出高速度、高消耗、高扩张的特征,城镇规划范围扩大了,房屋道路建得更多,资源配置效率却不高,盲目扩大城区,忽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过分追求“大而全”,造成城市不堪重负。在新型城镇化中,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格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使之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是重点解决问题之一。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引导,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吸纳进城农民的重要载体,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3、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城镇
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进城镇化是我国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十新要求与新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将着重研究如何将生态文明与城镇化相结合,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生态宜居城镇。 四是推进城镇建设产城融合。在城镇化过程中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协调好“产业”与“城市” 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规划区域内产业,增加就业,集聚人才,将产业和人口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让城市里不仅有生产,还有生活,把城镇化作为拓展农民就业的重要空间;二是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基础配套设施,配备文化设施、娱乐设施、生活设施等,建设功能完备、设施现代、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
4、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
统筹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明确城市群发展目标、空间结构和开发方向,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分工,统筹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布局,加快推进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加强城市群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的衔接,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央政府负责跨省级行政区的城市群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省级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内的城市群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
建立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以城市群为主要平台,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重点探索建立城市群管理协调模式,创新城市群要素市场管理机制,破除行政壁垒和垄断,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四、新型城镇化下总体规划设计范例--咸宁
咸宁是湖北省首个编制全域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的市州,在全国也为数不多,规划编制在不断探索创新下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也体现出了新型城镇化下的总体规划设计的地方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并举,从生态资源环境容量和国土集聚、集约开发的角度着眼,进行市域新型城镇化总体空间布局,协调全域城乡关系,既结合了自身实际,又有创新想法。
1、发展目标具体化
规划以“省级战略咸宁实施”作为发展目标,并对四句话进行延伸和扩展,让目标更加具体、更有深度。
目标一:实现绿色崛起――打造生态城镇簇群、建设绿色经济示范区
目标二:建设鄂南强市――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兴增长极、培育区域运营中心
目标三:打造香城泉都――建设国际知名的温泉之都、桂花之乡和国际旅游休闲胜地
目标四:构建中三角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打造三省通衢通江达海的战略枢纽门户
2、发展进程有序化
规划构建沿106、107国道和沿江、垂江4条“新型城镇化试验带”,实行规划先行、政策先试,通过示范引领、继而推广咸宁全域新型城镇化健康跨越发展特色之路。
3、县市发展有指引
规划根据全域城乡空间布局和区域协调要求,对各县市、各重点镇从战略空间、定位、规模、产业、交通等方面提出规划引导和管控要点,编制县市分区规划指引,指导下一层次县(市)、镇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和社会经济发展。
4、发展支撑体系化
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城乡均衡、基本服务均等化”的原则,从全域产业布局、综合交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信息与社会管理方面构建“六个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支撑体系。
5、全域发展有突破
规划提出近期沿4条“新型城镇化试验带”示范建设20个“四化同步”重点镇和200个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咸宁全域新型城镇化的突破点和切入点。
6、发展策略全域化
规划坚持“拓展提质咸宁都市区、发展完善五个县城区、集聚发展产业园区、重点培育小城镇区、创新发展新型社区”的“五区共进”发展策略,实现纵向到村,推动咸宁全域新发展。
7、实施措施有计划
规划对如何实施咸宁市全域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提出了十大行动计划:区域枢纽与运营中心振兴计划;全域特色城镇组群推进计划;武咸一体化对接计划;新型社区建设推进计划;重点产业培育提升计划;旅游国际化品牌营造计划;低碳生态城市创建计划;全域公共服务设施改善计划;全域重大基础设施协调计划;全域空间信息平台建设计划。
参考文献:
[1] 彭爱珍.关于新型城镇化规划问题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3.
[2] 臧家良.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
[3] 仇保兴.科学规划,认真践行新型城镇化战略[J].规划师,2010.
[4] 张京祖.规划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要有大作为[J].中州建设,201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和城镇风貌整治为切入点,坚持“统一规划、精心设计、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以凉山州“新农村百村示范”建设和“城市品牌”创建工作为重点,着力打造优美的新型村庄和良好的城镇风貌,推动我州农村和城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打造“新农村百村示范”为载体,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努力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实施改水、改厕、改厨、改卫、改圈,做到乡村环境建设达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
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抓好村落布局、村庄规划和民居设计,建设各具特色的新民居、新村落。在木里藏区开展牧民定居行动,搞好彝区“三房”改造工作,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人口和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逐步实现城乡互促共进的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各县市要按照省州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力争用2年时间,使我州城镇规划建设和特色风貌塑造迈上一个新台阶。要进一步提升规划品位,完善城镇功能,打造建筑精品,优化发展环境。结合城镇风貌整治,整合城镇经济、环境、文化等资源和优势,着力塑造富有地域风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城镇,做靓“魅力城镇”。提升城镇品位、提高承载能力,发展城镇经济、促进城镇增容,推进城乡统筹、拉动居民消费,推进“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重点
(一)切实抓好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管理
1.抓好新农村的规划与建设
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培植后续产业、扶持骨干产业、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基层组织政权建设和村庄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村生态环境等,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争取在1—3年内实现全州30户以上的村庄规划的全覆盖。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原则上一户一宅),不得在规划区外批宅基地;没有完成规划的村镇必须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未完成规划编制前,严禁乱批乱建。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全州各乡镇均要设立村镇规划建设办公室,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同时要保证管理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结合我州实际,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区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要注意提高民宅设计水平,务求适用安全、新颖别致、塑造特色、美观大方,充分体现地方民俗风情,要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加强全州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按照村庄规划标准要求,配置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农民中尽可能多地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年月底内,要组织编制完成全州122个新农村示范村的规划,同时,抓好3县的整村推进规划,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编制村庄规划要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进行,乡(镇)政府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上报县政府审批。根据规定,相关单位要组织人员对规划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作为示范点、“以奖代补”和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有关部门要及时提供户型设计方案,供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农户在房屋建设时参考。
2.抓好新农村的风貌塑造工作
新农村的风貌塑造工作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进行:
一是安宁河谷流域的新农村风貌塑造要全域、全程、全面地稳步推进;
二是相关县的县城到景区沿线的村庄要进行风貌塑造;
三是县际间的主干道沿线的村庄要进行风貌塑造;
四是一般村庄的风貌塑造。
在进行风貌塑造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做好农村的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治理工作。
(二)切实抓好城镇风貌整治与塑造工作
1.加强对城镇风貌整治与塑造规划
(1)突出县城的风貌整治与塑造
县城在城镇体系中是承上启下的纽带,其地位十分特殊和重要。按照省上要求,县城和规划人口在1万人以上的镇都要按城市各项建设标准编制规划,在县(市)开展城市风貌塑造工作,逐步形成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突出的县(市)。
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城镇风貌规划,在启动全州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同时,把加强城镇风貌规划建设作为提升城镇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强化城镇风貌规划,着力提高风貌规划覆盖率。目前,全州各县市已经陆续开展此项工作,譬如,正在进行城市的升级改造、木里县正按藏式风格对城乡建筑进行全面打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以举办“服饰节”为平台,正在进行的城市风貌打造等。全州16个县城及于今年月底内必须完成风貌规划设计。
(2)注重对镇乡的风貌整治与塑造
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把资源富集、交通便利、工业基础较好的中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风貌塑造的重点,实行以镇带乡、乡(镇)带村,从而推进我州城镇风貌塑造和城镇建设工作,进一步扩大就业能力,吸纳农业人口,有力地推进我州新型城镇化步伐。
(3)对全州各县市的风貌塑造,应分层次进行
一是安宁河流域的城市要全域、全程、全面地稳步推进;二是具有旅游产业的县的县城及县城到旅游景区沿线的城乡风貌整治;三是余下的县城的风貌塑造。
2.城镇风貌整治与塑造具体工作内容
(1)街道立面
拆除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对建筑物的外立面进行清洁,使建筑物外立面整洁整齐。
(2)建(构)筑物附着物
拆除影响景观的建筑物附着物。对广告及店招等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形成和谐统一的建筑形象。
(3)公共配套设施
开展立体绿化普及工作,推进拆墙透绿、古树名木保护、城市绿地清理等专项行动,对城镇道路两侧各类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公共绿地被侵占的现象继续清理,对现有城镇道路绿化、广场及绿地内绿化进行升级上档,添加完善公共空间内的公共设施,改善城镇环境。
(4)主要道路及节点光亮工程
加大对城镇主要道路及节点夜景工程整治力度。对已经建设的夜景工程项目进行清理,规范和整改不符合城镇夜景工程规划要求的项目。对重要节点应依据规划结合建(构)筑物增设夜景工程,让城镇夜景更加亮化、美化。注重对城区内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物的包装整治,对历史文化特色进行整理与塑造。
(5)公共空间秩序
对城镇道路、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宣传栏、标识标牌、占道经营点位、车辆停放等行为进行规范治理,做到整齐划一、秩序井然,体现文明、有序的精神风貌。
(6)裙房卡口及棚户区
对城镇规划区内裙房卡口及棚户区进行清理梳理,增添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镇形象和品位。规范、改造农贸市场建设,消除安全隐患。
(7)道路交通整治
对16个县城和主城区主要路段交通标识标牌设置和标志线划定,主要路段、重要节点车辆停放的作出安排,对违章占道进行清理,保持城市道路交通畅通。
(8)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城镇供水设施建设和管护,提高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加快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及相关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环境质量,必须于年底前完成垃圾填埋场的前期工作,正在建设垃圾填埋场的县必须于年底前完成建设,污水处理厂已经完成前期工作具备开工条件的必须于年底前开工建设。加强等县(市)重点城镇道路交通设施和停车场规划建设,搞好各县(市)城镇小街小巷道路整治;加强城市防洪、防灾、防震以及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努力提高城镇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1.5个百分点。配套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县市政府要以新农村建设和城乡风貌塑造为总抓手,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落实经费和专兼职人员。制定工作方案,确立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班子成员和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强力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城镇风貌专项整治行动。
(二)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年内重点完成全州122个新农村示范村的规划与建设,抓好3县省级示范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规划与建设,形成亮点,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积累经验,引领我州下一批示范村的打造工作。
要以各类城镇风貌规划(设计)编制、城市主要街道两侧和农村沿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的风貌整治、查处影响城镇风貌的违法建设行为、拆除影响市容及交通畅通的“裙房卡口”、改造旧城棚户区、拆墙透绿、改善环境为重点内容,针对建筑风格不协调、广告店招不规范、绿化景观环境品质不高以及农村、乡镇、城乡结合部等薄弱地区等难点,通过抓重点、抓示范、打造亮点,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实现城镇风貌整治行动的整体推进。
(三)分类指导,推广经验
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实际选择不同类型城镇和示范村。既要抓好铁路沿线、国道省道、风景名胜区附近基础好的城镇和村庄,也要特别关注偏远地区和基础薄弱的城镇和村庄。积极探索总结河谷经济发达地区、偏远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贫困山区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经验,及时推广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新农村建设和城镇风貌塑造路子。少数民族地区要结合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和城镇风貌塑造模式。要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标准,通过分类指导扎实稳步推动村庄规划建设和城镇风貌塑造,努力扩大城乡群众的受益面。
(四)通力合作,扎实工作
要充分认识到我州新农村建设工作和城镇风貌整治塑造工作的全局性、系统性、复杂性。在工作中,各县市、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部门工作的合力,既要严格工作纪律,又要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实现规划与实际效果的有机统一。
(五)广泛宣传,发动群众
要积极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形式,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社会监督作用,大力营造氛围,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新农村和城镇风貌的规模效应,赢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各级新闻媒体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城乡风貌塑造行动,大力宣传工作动态及成效。把新农村建设和城镇风貌塑造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群众素质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六)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各县市财政预算要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规划建设示范村和城镇风貌塑造工作。
关键词:现代小城镇;规划设计;人文形象;可持续发展
根据我国的规定,一般情况下的小城镇就是城市,因此对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一般都运用和大城市一样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规范。但由于小城镇本身具有自身的特点,与传统的大型城市有很大的区别,在进行小城镇规划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城市和乡村的双重特点,以此进行的小城镇规划才具有良好的合理性。根据现行的我国小城镇规划设计分析,一般情况下的设计需要三个步骤,首先对城镇的区域进行合理的规划,并结合城乡两方面的因素进行;然后对城镇的地区进行建设规划,规划的同时要结合大城市的全面建设规划方法进行;最后就要对重点的地段进行详细的规划,城镇的核心是城镇发展的重点,在进行城镇核心规划时,就要结合城镇的特点进行详细的规划。
一、小城镇规划设计遵循的原则
1.以人为本,同时与环境相适应、平衡原则
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并结合城镇本身的文化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从而提升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小城镇在规划设计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对环境的保护,很多地方的小城镇在规划设计时没有对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在建设后导致环境一度恶化,在进行治理的时候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
2.特色原则
小城镇与综合性大城市不同,大城市注重经济发展的地位,而小城镇则是要突出其本身的文化底蕴和自身特点。综合性规划设计的小城镇,一般都具有良好的自身特点,不管是良好的文化底蕴还是良好的园林景观小城镇,都突出了自身的特点。为了突出以人为本的要求,并避免出现很多相同的小城镇,就要重点考虑城镇的自身特点,并将其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利用。在小城镇规划设计时,严禁生搬硬套,对于拿来主义要坚决说不。
3.合理布局乡镇工业
小城镇的工业是其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因此对于小城镇工业的布局,要做好多方面的考虑,既不能阻碍去发展的势头,更不能对环境造成影响。很多小城镇的工业发展具有盲目性,规模小分布散乱,没有核心技术,资源利用率较低,对环境有很严重的影响,这就是小城镇传统工业的基本情况。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其进行综合考虑,从一个点着手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二、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以物质环境建设为尺度的规划设计模式,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
很多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往往以城市的发展为主要设计方案,这就导致城市在发展建设的同时,缺少对环境的保护,更不能突出人文的特点,长此以往建设成的小城镇只能成为快速发展的小城镇,不能成为具有自身特点的综合性小城镇。
2.注重“摊大饼”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历史文化的保护观念淡薄
对于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一定要以其本身的历史为基础,并深入的考察小城镇的风土人情,将小城镇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体现出来。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小城镇在发展中凸显自我的基础,纯粹为了发展的规划,只能导致多方面发展而没有自我的专长。
3. 设计模式以功能主义和技术主义为价值取向,缺乏对人居环境的关注
小城镇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如果仅仅为了提升城镇的发展而进行规划设计,必然导致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破坏。这样就会导致很多人离开小城镇,进而导致小城镇的发展受到全面的阻碍。
三、现代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思路
1.小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空间的塑造
对小城镇的整体物质形象空间建设和塑造,需要重点考虑的就是小城镇的重要公共空间和小城镇的实体。一般情况下规划设计的小城镇没有良好的公共空间,除了有街道以外,小城镇基本没有其他的公共空间,而城市的设计要求中规定,一定要有用作人们活动的良好公共空间,以此提升人们生活的质量,并要方便人们的出行。在空间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多层的特点进行设计,并结合所使用公共空间的具体作用,进行不同公共空间的综合性管理。小城镇的实体主要是城镇中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对于这些实体建筑,要有全面的设计考虑,既能满足城镇居民的居住生活需要,又要具有美观保护环境的特点。
2.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小城镇一般都具有长久的历史,我国的五千年文化底蕴很多都在小镇中有所体现,想要对小城镇的整体人文形象进行塑造,就要结合小城镇的文化特点,对城镇的独有历史和文化体现出来。在规划设计的同时,要将小城镇的特点进行合理的保护,并以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创造出具有独特特点的历史小城镇。对于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的同时,要对其原有的道德和社会网络进行合理的融合,最好是不对其进行改变,以此保证其具有良好的道德的社会网络,并以此提升每个小城镇居民的安全度和满意度。
3.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
文化的内涵是城镇规划最值得重点注意的,但也要对其本身文化特点进行整合,将城镇文化中的多方面文化如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宗教文化等进行合理的布局。当新型的小城镇规划设计开始前,要对小城镇的文化特点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以此确保小城镇规划设计时能够全面顾及到历史、建筑、民族等多方面的自身特点,以此确保规划建设的新型城镇具有良好的文化内涵。
4.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
小城镇在整体规划设计后,建设成的新型小城镇必然是具有良好生态特点的园林城镇,因此生态建设是小城镇规划要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体现。想要将小城镇建设成具有良好绿化的园林城镇,就要在城镇规划设计时做到全面结合城镇的环境特点进行综合性规划。对于乡镇企业的分布,要做好居民区和商业区以及企业区的分开,并将城镇的景观设计放到设计的重要地位,结合高标准的生态规划标准进行小城镇的景观设计。
结束语:根据我国的小城镇规划的规定和专家的预测,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增长开始进入最后阶段,我国目前已经有将近2亿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对城市是十分严重的考验。小城镇作为主要的农民聚集地,必然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带来巨大的商机,只有做好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才能为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发展铺平道路。希望本文对我国小城镇规划设计的分析和探讨,能给每个从事小城镇规划设计的人员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唐建兵,王玉琼,张薇.旅游业和小城镇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
[2]于今.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步伐[J].小城镇建设.2013(04)
[3]伦海,徐敏.小城镇的生态建设[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05)
[4]周向红,袁瑞娟.现代城市住区规划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开发.2014(07)
[5]荣西武,文辉,郭建民.完善小城镇规划管理的思路和建议[J].小城镇建设.2010(01)
[6] 谢珍华. 现代小城镇规划设计分析探讨[J]. 四川建材, 2008 (6).
1.1配电设备性能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城镇的配电网络依然是70年代左右架设的,受制于当时的技术和资金,这些配网网络的性能较差。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镇用电负荷的不断提高,配电网络一直处于高负荷的运转中,对配电设备的损耗严重。目前,城镇配电网络的配电容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用电需求,配电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大打折扣,不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且维修保养成本较高。
1.2配电网络可靠性差
受施工技术和水平的制约,城镇配电网大多采用高空架线的形式,尽管这种架线方式降低了施工难度,节约了维护成本。但高空裸线受风雨雷电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容易发生线路故障,降低了配电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的城镇摒弃了这种高空架线的形式,转为地埋线。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线路规划,造成配电网分布混乱,在城镇建设施工过程中经常被挖断,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
1.3配电网络线损严重
线损是指电能在传输的过程中,在配电网导线、开关、电能表和变压器等设施上损耗的电能。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在配电网上的线损十分巨大,超过了6500亿kW.h,这一数值占年电能输送总量的1/10左右,可见线损问题十分严重。尤其在广大的城镇地区,由于线路老化和设计不合理,线损率普遍超过了12%,甚至达到了20%,浪费了宝贵的电力资源。
1.4城镇配电网管理落后
人是城镇配电网设计和管理的主体,先进的设备需要人去操控,合理的规划设计需要人去执行。从某种意义上讲,配电网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着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目前,城镇配电网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意识淡薄,不能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和规范,工作责任性不足,配电网设备被盗窃和损害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和工作能力,难以跟上设备和技术的更新速度,给配电网的统一规划和改造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2城镇配电网规划设计的解决措施
2.1加强配电网规划设计的科学性
城镇配电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工程。因此在对配电网进行设计和改造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电力企业要对城镇用电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城镇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对电力的真实需求。同时,还要结合城镇的发展速度和规划,对城镇未来用电情况进行科学的估计,为配电网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其次,配电网的施工要经济合理,施工方案要造价合理、经济适用,既保证了线路设计的合理,又方便日后的维修和管理。
2.2降低配电网线损
首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配电网距离越来越长,线损也越来越严重。实施无功补偿可以显著提高电能传输的功率,降低负载电流,起到节能降损的作用。具体可以采用分散就地补偿和变电站集中补偿等方式。其次,城镇配电网络的变压器大多老化、陈旧,不仅性能落后,而且耗能较大。为此可以选择一些新型的变压器设备,例如干式配电变压器具备运行稳定和节约能耗的作用,最高可以降低50%的损耗,因而得到广泛的使用。三是变压器的安装位置是否合适与配电网节能有很大的关系。在进行电网规划设计时,应将变压器安装于用电负荷中心,考虑两点或多点布置方式来降低配电网线损,尽量使三相负荷平衡,中性线的电流最小,这样既能提高配电网的供电电压和电能质量水平,又可以降低线路损耗。
2.3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供电企业要结合配电网运行管理的实际要求,对相应的管理人员以及线路维护人员进行培训,针对配网运行中的常见问题,深化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安全为第一标准,对故障发生的规律和频率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探讨。同时,要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运行管理和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故障的形成原因、分类等进行分析判断。培训结束后,要进行相应的考核和测试,切实加强供电所线路维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和业务水平。
作者:林睿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电气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区停车场;规划设计;景观设计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快发展,我国城镇家庭的私家车拥有率越来越高,这使得停车场的规划设计也成为城镇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一部分。如果小区内停车场(停车位)设计不合理,将会扰乱小区内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各种纠纷,甚至可能导致交通事故,所以必须合理进行小区的停车场的规划设计。
二、小区停车位(库)设计
1.停车方式的选择
(1)地面停车。地面停车的这种方式投资较少,存取较为方便,并且方便停车者将自己的汽车靠近自己的住所;但此停车方式占地面积大,影响居住区整体环境,并且露天环境不利于汽车的保养。
(2)地下、半地下停车。利用高层住宅的地下层停车,或在城镇居住小区中心广场或其他地下空间设置停车库,可有效提高小区面积利用率。地下、半地下车库对于汽车增长较快且用地紧张的居住小区尤为适用。
(3)住宅底层架空停车。住宅底层架空停车可减少坡道的占地面积,有利于自然通风和采光,节约能耗,如果住宅楼、电梯间直接通到停车库,则可方便用户直接存取车,避免不良气候的影响。
(4)立体式停车库。立体车库具有使用操作简单、灵活,占地面积小,安全可靠等优点,已成为替代平面车库的最佳选择。但是立体车库的建造与运营成本过高成为其推广普及的瓶颈。
在私家车辆越来越多,并且用地日益紧张的城镇居住小区中,停车方式应尽量选择地下、半地下停车及立体式停车库。
2.停车位(库)区位的选择
停车区位应结合小区人口密度、步行距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来进行确定,合理选择停车位(库)的位置和规模。具体来说,停车区位的选择应符合以下几点:(1)布置在居民合理接近的范围之内,如小区入口附近,即方便居民存取车,又避免汽车进入小区,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相关问题;(2)充分考虑汽车的安全问题,最好能让居民在一些单元楼内监视到;(3)集中停车场的出入口不要直接对小区主路。
3.停车位设计
小区中通常直接借用交通设施为停车使用,以减小投资,但小区内道路面积有限,会影响动态交通。在有条件的小区内,我们可在设计时对原有主路和支路路面进行拓宽处理,也可在尽端适当扩大路面。如在6.5米宽以上的道路上,划出一定的区域作为占用路面的停车场地,用来进行供夜间停车。在道路改造中要注意合理设计和应用地面标志符号。
三、小区停车景观设计
城镇居住小区的停车景观设计中,通过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并借助特定的设计立意和主题,表达其独特的社区文化和形象特色,提高小区的整体品位。小区内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园林小品、植物配置、休息设施、停车场、小区内部道路等都在小区停车场景观环境设计范围之内。在停车场的规划设计时就进行停车场景观设计,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保证了停车景观设计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协调统一,使设计的总体构思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1.停车场绿化设计
应将停车场的设计与整座小区的绿化设计结合起来,以便美观实用,并且发挥一定的生态功能。在广场式停车场设计中,可以考虑绿化带或树池两种形式,而应尽量避免植草砖的设计。采用绿化带形式可种植高大的乔木并配合较矮的灌木,使绿化带起到隔离和遮护的目的。树池大小一般为1.5~2.0米,株距一般为5.0~6.0米。停车场及周边的绿化不仅可起到美化作用,还可吸尘降噪,并可作为天然的停车位的分隔线。
2.地下停车场的景观设计
地下停车场在现代城镇居住小区中应用逐渐普及,其顶部的地面部分可作为绿化用地,种植小型灌木和铺植草皮,在满足建筑负荷和植物生长的前提下,布置花架、亭廊、雕塑、水池等小品建筑,形成丰富的小区公共景观。
3.停车设施的外部设计
停车库造型、外墙等外部设计也可采取一定的手段使之美化,如竖向绿化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可让绿化植物呈图案式覆于停车库外墙面,不仅形成了景观,还可减弱噪声。攀缘植物的叶片多有绒毛或凹凸的脉纹,可大量吸附灰尘,起到过滤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四、小区交通道路及相关设计
1.小区内的道路系统单位时间内车流量较大,人车混杂,行车流动速率较慢,没有正规的交通信号设施和执法机构,所以小区内的道路也可分为几个层次,通过路面的铺装及宽度来界定主干道和辅助道路,可将小区道路按居住小区主干道、小区次干道和宅前道路这三级模式配置,尽量将汽车局限在小区主干道上,并适当减少主干道的长度,可以通过路桩、路石等手段来完成以上限制措施。
2.小区内因为是人车合用道路,为保护小区内行人的安全,应在小区主要入口的位置设置明显的限速标志,并通过减少直道、修建路拱、瓶颈、抬高交叉口平面等手段来有效控制车速、保证行人安全。小区还应设置独立于车行系统的步行道路系统,并保证其连续性和可达性。在道路周边要合理设置限速标志、转弯警示、斑马线等交通标志。
3.在小区建筑转角、高大植被等视线阻挡处,设置凸面镜等辅助观察设施,确保小区内行车安全。小区内照明系统应达到一定的照度水平,应尽量保证汽车夜晚不开灯、少开灯,以免对底层住户形成干扰。
受传统的建筑规划设计以及城镇用地紧张等的影响,我国城镇小区的停车场的规划设计仍存在许多问题,不能满足私家汽车数量日益增多这种趋势。因此,改变原有的小区停车场的规划设计思路,探索更加高效、更加人性化、更加经济的停车场规划设计方法,将是我们每个规划设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