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09:19: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创设情景,灵活导入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入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击好这第一槌。如果它能一下子敲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那么,这节课上起来便轻松多了。语文教师应该在开课之初,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调动学生的情绪,顺势进入课文,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比如采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营造一定的氛围,给学生以强烈的直观感受,为学生感悟文本作好铺垫。如在上《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课前放一段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音像。学生定会被那激越的鼓点、强健的舞姿所震撼,定会感受到安塞腰鼓铿锵磅礴的气势,甚至会感受到其中的生命律动。在这种情境下,顺势诵读课文,学生定会被优美的华章所吸引、震撼,以至陶醉。这比教师空洞地说一大堆哪怕是激情洋溢的导语效果要好得多。但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宜拖沓繁冗。而有些老师往往乐此不疲,大量占用课堂时间创设情境。如有位老师上《登上地球之巅》一课,铃响后,师生共同欣赏《珠穆朗玛》的MTV,再出示图片、谈话,前后共用去11分钟。这多少有些浪费时间之嫌。
二、诵读感知,捕捉美感
诵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走进文本读文章的过程是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流程进行的。因此这个环节侧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果文章比较长,则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取信息要点的能力。如让学生复述课文,梳理文章思路。或以“读――,我了解――”、“读――,我感受到了――”的句型联系文本说话。如果是较短的文章,尤其是美文,那一定要注重美读。首先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力求读得字正腔圆。其次是通过把握语速、停顿、重音、语气等读出感情。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读,但最好要有老师的朗读点拨和指导。如让学生选读最喜欢的语段,谈点感受。然后其他同学点评,试读;教师点拨,范读。尽量让课堂上书声朗朗,让学生读得声情并茂。以使学生通过美读感受到汉语言节奏的铿锵、音韵的和谐。而这也是增强学生语感,提高诵读能力的最好时机。
三、合作探究,把握内涵
如果说上一环节侧重在感知文章的美感,那么这个环节侧重在认知美、创造美;如果说上一环节侧重在整体感知,那么这个环节侧重在局部探究。该环节往往也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探究的方法可以以“――美(好),美(好)在――”的句式为抓手,让学生赏析一个句子,美读一个句子,仿写一个句子,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等。然后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藉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自然合作探究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具体文章具体设计。如在上《登上地球之巅》一课时,在该环节我设计了访谈的教学形式(本文是新闻报道),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互相模仿记者采访登山队员刘连满和本文作者郭超人。然后教师设置情境,先访谈刘连满,侧重从文章重点内容方面揣摩品析。再访谈郭超人,侧重从文章的写法和语言方面探究领悟。最后采访观众,侧重从情感和价值观方面感悟。这样设计,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四、联系生活,体验情感
教学内容的挖掘是语文教学育德的主要载体。记叙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属于语文教学内容中的文学作品,它以具体的形象反映历史、现实或未来生活;议论文虽然从体裁上讲是不一样的,它一般是从具体到抽象或者是从抽象到具体来说明和论证问题,但是,中学的大部分课文也主要以形象的手段进行处理。具有形象性这个突出特点的语文教学内容蕴藏着丰富的育德资源,各种各样的形象中有人物的追求和修养,有人物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有人物的爱国思想和奉献精神……这些形象背后情感和思想的挖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升华学生的品质。
教学管理的优化是语文教学育德的有效保障。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是对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领导、反馈和改进。虽然从常规来讲,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包括“课文的导入语”、“词语教学环节”、“教师范读”、“课堂提问”、“课堂中的组织讨论”、“课堂中的评价”、“课堂结尾的处理”等一般环节,但它绝不是机械地灌输,而是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的,即不仅要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是思想充盈的精神活动过程,而且要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是体悟情感的审美过程。为此,语文教学管理的优化必须超越管理的环节性和控制性,体现管理的伦理性,即灵活性和激励性,为学生的思想充盈和情感体悟服务。
教学方法的选用是语文教学育德的根本手段。一方面,语文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形成中可以选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方法论思想。透过形式各异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师生之间开放、平等的互动是所有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平等、开放的互动过程,对于“人如其文”和“文如其人”的语文教学活动来说更重要。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人文性教学
一、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终极价值的追求,也是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关怀和爱护人类的命运。高中语文教学加强人文性教学,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并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能力。我国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从孔孟的人学思想开始,人文教育逐渐趋向与道德教育,现今我国德育开展的进程中也体现着人文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提升的同时,教育也变得更为机械和僵化,道德教育开始冰冷功利。但经历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生态平衡的一系列危机后,人们意识到现代教育缺失人文性的严重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人文精神教育基本内涵的解读,能够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语文教学现状,提升高中与教学的人文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实质主要是人文精神,包括人本主义和人格主义,现代的人文主义与物质性要求相比较,更重视人的精神性需求。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开展,教学理念更加重视高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以学生为本,贯彻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强高中语文教学成效。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这个时代,避免学生对不同途径接受各种文化思潮的辨别能力,强化学生的思想防范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在学生的高中时期塑造学生高尚的品质,并通过高中语文教学来洗涤学生心灵,帮助学生构建正确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作为高考考核的重要课程项目,随着语文分数比重的逐年增加,教师也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加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但正因为以高考考核作为导向去进行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环节设计,导致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被掩盖和忽视,使得高中语文教学更加的僵化和枯燥,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比如高中语文教学对话题作文进行讲解时,通常会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讲解一系列的高分作文方法,用固定式的语句来概括文章大意,并引出文章的潜在内涵。这种“参考答案”式的教学方法,使得高中语文教学更为死板和枯燥,极大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打击了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热情,也忽视了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学。在现今高中语文教学环境中,教师基于对学生成绩的要求,加大了语文课程的教学节奏,导致教学内容更为繁杂,受到单一教学方式的限制,教师也无法去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接收情况和理解程度,无法让学生能够有效感受到语文课程的人文魅力,也不能显著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成效。
四、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4.1转变教学观念
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首先应当进行对教师传统教学理念的转变,改变以往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目标,并不仅仅以成绩对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衡量。而是应当加强人文教育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人文个性体验,接受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不同理解。以学生为主体,不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以师生合作的教学形式代替传统的讲授模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4.2加强人文精神渗透
教师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应当首先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在教学目标中树立人文教育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精神渗透,开阔教学思路,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影响。而这也需要教师能够充分理解自身教育工作的本质,,才能形成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并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将人文性教学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
4.3联系生活实际
语文课程是对外界客观世界的重要反映,高中语文教学也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中,更应走进生活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感悟人文关怀。教师应明确认识到文学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也是对现实社会的反应,因此通过全面的眼光来进行人文性教学,带着语文课堂走向自然和生活,将书本知识与外界环境相联系,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到文学的人文精神。
4.4调整评价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评价是最后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加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需要转变以成绩分数作为评级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不让功利主义影响高中语文教学,明确认识到每个学生在文化基础方面的差异性,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以质性评价模式取代量化评价模式,保证评价目标的动态性和层次性,从而保障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学,从根本贯彻人文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罗慧玲.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J].赤子(上中旬),2015(14):298.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法指导学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教学时教与学的辩证统一。长期以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对语文教法研究较多,而对语文学法研究注意较少,相应地对学生语文学法的指导与训练也就落实不够。这与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和深化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不相适应,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加强语文学法研究的必要性
1.是素质教育对中职语文教学的要求
当今社会是科学技术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这就对中职语文教学在素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文,更重要的是要“会学”语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具备继续发展的潜能。中职语文教学只有让广大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2.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现代语文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过程的教学: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完善语文认知结构的过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不是充当接受新知识的容器,而要靠他们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所以有人说;语文不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自己学会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对学生渗透学法前,必须先加强中职语文的学法研究,应该说这种研究正是抓住了中职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
3.是全面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资粮的重要途径
从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看,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抓好语文学法研究是一个重要途径。事实上,中职生语文学习的障碍也往往表现在学法上。比如,从初三到入学一年级中职生语文成绩分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语文学习方法与新的教学内容不相适应。在日常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常规的要求与指导,对结合语文学科特点的学法指导,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语文学习方法是一门科学,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是使学生走向成功的桥梁。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加强中职语文学法的研究。
中职语文学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职语文学法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它既涉及中职生生理、心理特征语文学法的关系,又涉及语文学习基本技能与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涉及语文学科特点对学法的特殊要求。另外,各类学生学法特征及思维障碍对学法的影响,问题的解决对学法的新要求等也是中职语文学法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1.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是语文学法指导的基础,也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此项工作可以根据中职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的途径。比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怎样记笔记,怎样做作业,怎样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对学生加以具体指导,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是学生终身受益,此项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并在“严”字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做到落实。
另外,还应针对语文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法指导,如逻辑知识的入门教学,各类基础知识的学法研究等均属这个范畴。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会语文的思维方法
语文学习离不开学生的语文活动,只有经过学生动手、动脑等亲身的感受 ,才能使其透彻掌握语文知识、最终形成语文能力。学习语文要会读、会听、会想、会说、会写,其中的关键是个“想”字。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核心。因此,教会学生语文思维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文观念,是中职语文教学成功的标志。
学会语文思维方法和语文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语文思维活动。所以,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要研究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是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参与。因此,在思维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是中职语文教学的核心。
3.培养语文应用意识,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运用所学语文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听、说、读、写”中的”说”、“写”即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较好形式,通过“说”、“写”能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 “说”、“写” 方法和思维规律的指导也是中职语文学法指导研究的一部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这是研究语文、应用语文的根本之路。引导学生在这方面实践、探索,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学会发展自己的知识,这无疑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
4.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语文学习的动力。在终止与文学法研究中注意挖掘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语文学法指导中的作用,主义研究各类学生的语文学法特征和语文学习障碍,才能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总的来说,对中职语文学法的研究,需要开展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摸索存在的问题和语文学法的规律;需要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语文学法研究的科学性;需要制定语文学法研究的计划和步骤,加强研究的系统性,是中职语文学法研究更好地适应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中职语文学法研究应注意几个结合
教法研究与学法研究相结合
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落实学法指导的主渠道,只有把语文教法与学法结合起来研究,把语文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目标,才能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学习的常规要求与学法指导相结合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必须从语文学习常规培养开始,它是整个语文学法指导的基础。对于教学的主要环节如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制定明确的学习常规,严格的检查落实非常必要。
1 走出迷圈,不再徘徊
对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我们的语文课曾一度走入“迷圈”,要么偏于工具性,忽略了教学中的人文内涵,琐碎的文章分析、乏味的题型训练,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基本的兴趣;要么轻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人文性,课堂自由散漫,表面上气氛热闹,但语文课却没有了“语文的味道”。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使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明确认识到,语文教学既不偏重人文,也不偏重于工具,它是学生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有这样的理性的认识,我们的教学将不会再徘徊于人文性与工具性之间。
2 正确认识教学任务
怎样才是真正的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直也是困扰教师教学的一个魔咒。没有理念的支撑,教师对课程教学的任务认识不够清晰。学习新版课程标准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教学任务观奠定了依据。教学生言语,教学生认知,教学生思维,就是语文教学的三大任务。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理清对教学任务的认识和理解:①只完成课本教学,不能算完成教学任务;②只完成“教”的教学,不能算完成教学任务;③只完成知识教学,不能算完成教学任务;④只完成理解与分析,不能算完成教学任务;⑤只有少数学生的参与,不能算完成教学任务;⑥只完成课堂教学,不能算完成教学任务。我们教学的每一环节,每一步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摒弃以练代读、讨论泛滥
不能否认,我们现行的中考制度与高考制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弊端。中考与高考的导向作用在我们的教学中不能忽视。目前,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中考采取的是“选文+检测题”的形式,这是笔试的通常做法。导致在语文教学中,某些教师以研究中考和提高质量为由,效法中考的这一做法,将课文练习题化,借此强化考试训练,学生答题,教师订正答案,课文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当前,也有部分学校和教师打着课改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旗号扭曲语文教学,强化应试训练的倾向有愈演愈烈之势,应当引起高度警惕。这种教学不考虑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不考虑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不进行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的指导,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为目的,这种极端功利的错误做法将贻害无穷,必须予以纠正。
4 序列作文明确方向
中学语文教材,以单元主题性阅读为主线,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分散且隐藏于不同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单元训练以语文综合性活动为学生基本训练内容,作文教学无“序”可循,没有系统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作文教学材料与作文训练体系,致使作文训练长期处于无序低效的训练状态。致使中学作文教学的情况是:作文训练无序,教学无计划,作文题目信手拈来,评语泛泛,无视学生的感受及需求;作文指导空对空,不讲求方式,无重点;教师不“下水”,甚至有的教师不会作文。细品主要原因:①教师由于自己缺乏写作经验,不能给学生以针对性的指导和示范;②在课标“淡化文体”、教材无写作序列编排的情况下,教师不善于总结、归纳。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写作能力四个学段要逐步提高,小学阶段的教学偏重于兴趣的培养,在7~9年级,我们应该构建一套完整、有序、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每次作文要由明确的目标,这些目标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使学生有“序”成长。
5 重视写字
关键词:新课程 学生 教 学
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开展有几年的时间。我感到,“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方向。
那么,到底如何帮助学生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假设,也就是我们讨论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认识。第二,归结到主题,简述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合宜和有效,必须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一、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假设
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假设,也就是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认识。或者说,我们讨论、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假设:一是广大教师是想努力做好教学工作的。二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尚存在许多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三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往往是大规模的、长时期的、集团性的。
广大教师是想努力做好工作的。尤其是语文教师,备课非常努力,上课非常认真,努力想把课堂搞好,把课上好。但是,毋庸讳言,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有些甚至是严重的问题。
这两个假设就构成了矛盾。一方面,是语文教师努力想要搞好课堂教学;一方面,是事实上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不足。而且,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里的问题绝不是单个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大规模的”、“集团性的”、“长时期的”。“大规模的”,东西南北的语文教师,几乎都出现这样的问题或者那样的问题。“长时期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就有。如果我们不努力加以改善的话,相信同类的问题以后还会不断地出现。“集团性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带有语文教师的集团性,往往只有语文教师才会犯。或者说,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教学习惯、习俗,大家都这样做,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别人一看,就知道这里出了严重的问题。
我举个例子。一位教师讲《秋天的怀念》,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秋天的怀念》。首先,请同学们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教师的意图很明显:第一段有个关键词语“你要好好活着”,最后一段又出现了“你要好好活着”。教师的意图,是让学生在阅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时,选取这个关键词语,然后围绕这个关键词语来分析课文。大家能否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人在读文章的时候,先读第一段,再读最后一段呢?”也就是说,拿到一个作品,先读第一段,再读最后一段,这样的阅读方式有没有问题呢?
一方面,我们教师想要努力做好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我想,事情一定是这样的:教师们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好的,所以努力去做。但是,这样做,实际上未必是对的,未必是好的,甚至是很不对的、很不好的。也就是说,一定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对语文课程的理解上、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上,出了问题,在专业知识上出了问题。所以,认识语文教学的问题,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的素质问题,一定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
语文课程、语文教材出现的问题,反映、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的改善,归根结底要依赖于语文课程的改革、语文教材编制的完善。但是,课堂教学的最终责任,还是要落在语文教师身上的。课程改革、教材完善,最终要转化成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现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成效。
二、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
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备课的要点;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反思的要点,是什么呢?是学生,是学情,是学生的学习经验,是学生学习的成效。这就需要对“教学”有正确的理解,需要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基点。什么是“教学”呢?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想教什么、要怎么教。教师想教什么、要怎么教,归根结底,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
语文教师备课,关注点主要是两个: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第一,教学内容要合宜。教学内容要正确,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要给学生学习提供较大的帮助。第二,教学设计要有效。我们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要有效地使学生达到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
语文导读运用策略在中专院校语文教学中运用导读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缺陷,还可以将培养中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目标,致力于提升中专语文教学水平和效率中。同时,对导读教学的优势进行汲取,对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弊端实施改革。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导读模式,在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关系的同时,设计出了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符合语文教学目标和理念的活动步骤和程序。下面,笔者就探讨新时期语文导读教学模式。
一、新时期语文导读教学模式的要点
(一)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新时期语文教学中运用导读教学模式,必须要注重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导读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想要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必须要将以教师为准的误导摒弃,注重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同样是实施导读教学模式重要的原则。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主体思想和主导思想,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遵循形成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进而对操作要领进行掌握,避免语文教师在运用导读模式的过程中模式化和模仿化。
(二)注重训练学生思维
对学生开展思维训练已经成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导读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通过语文教师设计精妙的问题来对学生思维进行锻炼。教授学生课文的时候,必须要先安排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的感知,教师要尽量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注重对学生阅读课文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使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和效果。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为主人公添加定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明确主人公的特征,进而明确作者写作的意图和中心主旨,对人物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使学生可以形成思维过程。此外,对学生表达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教师还可以对课堂进行调查,了解到学生为主人公所添加的定语,便可以掌握学生理解课文的程度。
二、运用语文导读教学模式的流程
(一)开展自读
开展自读包括三种方法:教师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和要领,学生开展自读活动,这种情况属于先教后读的情况;学生先开展自读,而后,在语文教师的不断引领下,加深对于文章和中心主旨的理解,进而对阅读方法进行领悟和掌握,这种情况属于先读后教;在语文教师对学生实施指导的同时,学生开展自读,这种情况属于边读边教的情况,自读必须要有计划和有目的。
比如,在欣赏老舍《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要在学生自读之前,引导学生思考。教师:今天我们阅读老舍先生的作品《我的母亲》,(板书课题),每个人都有母亲,而老舍先生所塑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而后形容老舍先生的母亲。学生:(自读文章,找寻老舍先生描写母亲的语句)。教师:很多名人都歌颂过母亲,歌颂过母爱,高尔基说过“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于母亲”,雨果说过“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谁在里面怎能不甜”,下面,哪位同学描述一下老舍眼中母亲。学生:老舍先生眼中的母亲十分感人,他的母亲做事仔细、认真、勤劳、诚实、乐于助人、热情好客、不怕吃亏,为人处世有度,软中有硬,坚强并且善良,对于子女有着深厚而内敛的感情。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自读,进而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二)实施教读
教读是指学生在语文教师的辅导和指导之下,开展阅读训练。教读可以和自读同步实施,教读的目的就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开展自读。在教读环节里,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文阅读技巧和方法,教读环节又具体分为:复述整理环节、质疑深思环节、定向问答环节、辨体析题环节以及认读感知环节这五个基本环节。其中,辨体析题环节和认读感知环节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其目的和内容基本一致。通过辨体析题环节和认读感知环节,能够使学生初步理解文章,为继续深入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定向问答环节主要结合文章的教学要求和目标来定向设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完成初步研读的过程,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涉及到文章中心主旨、作者写作意图、写作形式等,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以后,学生便可以对课文进行深入、完整的理解和认识。质疑深思环节是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以后的环节,通过解决根本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在使学生了解课文主旨的同时,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复述整理环节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语言来整理和概括文章,进而深化学生对于文章的认识,在复述整理环节中,学生可以补漏查缺,对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和要点进行弥补。
(三)安排练习
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练习是重要的环节,在运用语文导读教学模式的时候,必须要通过练习环节来实施迁移。比如,钱梦龙老师设置复读和练习这两个主要的环节,他将练习环节看成是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后完成的书面作业或口头作业。复读环节则是要将若干篇已经教授过的课文,根据一个中心,组成一个“复读单元”,进而使学生可以实现温故而知新。来练习环节与复读环节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其实质确相同。练习环节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课外进行,也可以在课内进行。实施练习的目标在于,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的认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结语
综上,在特定的时期和背景下实施导读教学模式,不仅是对能力观和师生观的创新,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运用导读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推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实施和进展,更对教学改革者和教学活动实施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导读教学模式对于解决实施新课程和新理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构建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珍明.古代文学名篇名著导读教学法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95-97.
【关键词】技工学校 技能化 语文教学
技能培养是技工学校各专业教学的关键所在。就语文教学而言,传统语文教学的语言知识结构讲解与分析已难以适应技工学校技能人才的培养的需要,在技能培养的前提下,语文教学应结合岗位能力的需求,重视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即实现“语文教学的技能化”。但是,如何才能实现技能化的语文教学呢?
一、语文教学技能化
就技工教育而言,语文教学的技能化是指:“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以模块化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的语言技能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最终实现学生的技能成才与就业。”
二、技能化的语文教学设计
在对“语文教学技能化”有了初步认知的前提下,如何进行技工学校技能化的语文教学设计?具体而言,语文教学的技能化设计应贯穿在以下教学实践中:
1.设计语文技能化教学目标,进行岗位语文技能需求调研:语文教师应充分了解岗位对语文技能的需求,走访相关企业,加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了解相关专业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保证语文教学目标与岗位能力需求相一致。
2.设计语文技能化教学模块,整合教学内容: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对传统的语文教学体系进行分析,以“实用及能力培养为本”筛选教学内容,并按照教学内容的相关性进行语文教学模块组合与设计,以应用为主,欣赏为辅,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应用能力。在此环节,要求教师以模块为主线,进行讲义以及教材的编写与开发,适应语文技能化教学的基本要求。
3.设计语文技能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技能化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法的设计与运用极其重要。一般说来,结合技工学校技能培养的特点,教师应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课堂任务,灵活设计教学环节,包括内容讲解、项目设计、场景设计,角色扮演、朗读、辩论、演讲、讨论等,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步养成学生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
4.设计语文技能化训练项目与场景,强化语言技能:教师应根据模块技能训练目标将教学内容融入实际的训练项目或场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事实上,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知识的运用。学生应主动思维,利用课堂所学语文技能,设计真实项目与语境,自主完成生活工作中的语言应用任务,强化语言应用能力。
5.设计语文技能化考核方式,体现语文技能化教学效果: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语文教学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知识为体系,系统讲授语言基础知识,并以文学欣赏为主要目的;而语文技能化教学以培养学生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重点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以及应用文写作能力。因此,在技能化的语文教学中,考核方式的设计直接体现教学效果。考核方式不仅仅是单一的笔试,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报告、口头阐述,以及相关的竞赛为考核的主要方式以体现语文技能化教学效果。
三、技能化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活动设计
在技能化语文教学实践中,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将帮助学生自觉使用各项语言技能,拓展语言应用领域,使学生成为技能化语言教学真正的受益者。
1.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虽然也注重知识的迁移,布置一些课外的练习,但是这些练习更多的局限于做习题,或进行小练笔。在技能化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任务让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应该包括课内与课外阅读这两个方面,而我们自己也感觉到大量的阅读对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
2.根据模块内容,增加课外阅读量:在技能化的语文课堂中,语文阅读量有所浓缩,但是课外阅读其实是语言能力的有效延伸。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们在课外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教师应结合课内所涉及的内容,鼓励学生课外补充阅读以培养他们自主阅读能力。如果长期坚持下来,不但能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也能大大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阅读能力,语文水平自然会不断提高。
3.鼓励学生结合专业所需,进行各种社会实践,并完成社会实践报告,使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调研任务,在调研开始的时候,要求学生写日记或周记,搜集数据,记录事实,发表评论;进一步规范要求,指导学生完成基本的社会实践报告。学生完成社会实践报告后,教师应及时评阅,把自己阅读完以后的感受及时反馈给学生,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总结能力。
4.开展辩论、演讲、自我介绍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技工学校,语文技能的培养除了书面表达训练外,口语训练也极为重要。教师应多组织开展辩论、演讲、自我介绍等第二课堂活动以拓展学生口语能力。比如,设计单位招聘场景,训练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又为以后的就业面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