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9 05:59: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群众文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了人类,便有了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人类文化艺术发展到至今,一切高端的文化艺术灿烂夺目,无不是在群众文化这片沃土中生长出来,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群众文化的产生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同步相连的。在远古时期,群众文化的初始形态,即是人们在篝火旁边吃着猎物,高兴时舞之蹈之,笨拙地表现他们白天狩猎的过程与细节。其实他们就是在回味再现他们白天的一个过程,有惊险、有振奋、有紧张的情绪融注其中,也抒发他们最终与野锋获得胜利的自豪感。(后来人们为他们的表现起名为“狩猎舞”、“赶山舞”、“捕鱼舞”等)这也映证无数次我听到的一句真理“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千种形态归属在精神层面情感方面即为“喜怒哀乐”,群众文化则直接把这种情感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音乐中有“伴嫁歌”、“纤夫号子”、“伐木号子”、“山歌、渔歌”、“情歌对唱”“、祝寿歌”、“酒歌”等;舞蹈有“傩舞”、“傩戏”、“毛古斯舞”、“狩猎舞”、“秧歌舞”、“摆手舞”、“跳竹竿”等,至于说唱,则在相对时空中给人们诉说一段或久远、或身边起伏跌宕,曲折迂回的故事。至于绘画、书法则在有动感的静态中夸张描绘,使受众为之神往。这一切,都是源自生活有感而发、随遇而歌、随情而动。在表现中还原生活,在提炼中美化生活,自然中实现了文化艺术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与娱乐功能,也是群众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因为创造者是群众,表现者是群众,接受者是群众,受益者则是以群众为主体的整个社会。
与时俱进,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今天的人民群众文化活动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景象,无论艺术门类形式的增扩,无论是参与面的增幅,还是表现能力与水平的提升,无不彰显出人民群众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人们精神家园高质量的需要正是在人们自身参与的热情中得以实现。群众的歌咏、舞蹈、戏曲、器乐演奏等活动在他们的文化生活中如一日三餐成为一天中的重要内容,自编自选作品、自弹自唱乐曲、自演自亮“戏腔”、自炫自赏舞姿,自己买乐器、自己购设备、自己定做服装道具、自己凑资请老师排练,自觉遵守团队规章,自己寻找演出平台……无论在乡村城镇,还是在城市社区,夜晚中的花坛边、广场上、道路旁都是他们陶醉、酣畅、驰骋的展现自我的环境空间,没有了胆怯、没有了羞涩,只有自我沉浸、自我舒展、自我表现,这是一幅多么波澜壮阔的画卷啊,这一切都显示出群众文化的气势如虹,独具魅力,显现自然主义文化的宽度与厚度。这一切让我想到,因为国家的强盛,因为先进文化的引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需要外化,幸福指数提升由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机结合完整的具体表现,群众文化就是最好的载体。
现在的群众队伍,人才辈出,无论从创意策划,创作编排,艺术体现都可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一比高低,近几年,国家与省级群文系列的艺术盛会中,精品力作纷呈。曾经群众歌曲大齐唱,如今混声四部合唱已普遍演绎,并已冲击中外名曲,曾经的小区小调单声部齐奏,如今国内外经典乐曲已有中学生编制完整的管弦乐团专业水准较高的演奏,以及社区乐团、爱乐者乐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他们一切发自内心的喜爱,自掏腰包,不计报酬,一丝不苟,精心排练,为的就是“好这一口”、“找乐子”。林林总总,这个可爱的群体,为我们当下这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面对这文化的春天,春天的文化,我作为一名群文工作者,幸福置身在这片沃土上,是我人生中的大好机遇。同时更感到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与使命更加重大而圣神,只有努力学习,勤于实践,提升自我,才可能在光荣的岗位上有所作为,成为这支浩荡大军中一名合格者。
2009年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党的*把文化建设纳入全党和全国战略性、全局性的重点工作,文化工作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二是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举措,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空间;三是时逢国庆六十周年大庆,将为群众文化活动搭建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和市委*六次全会为指导,以文化工作的“三贴近”为原则,以“体现民生、立足繁荣、夯实基础、打造品牌”为工作方针,在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点突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全面实现我市群众文化事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三)工作目标
围绕全市和全局的中心工作,全力实现“1234”工作目标,即:完善一个体系、狠抓两个重点、强化两个品牌、实施五大工程。
完善一个体系:即各项群众文化工作和活动的组织开展都要围绕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进行,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达到布局网络化、活动经常化、设施现代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常态化。
狠抓两个重点:一要狠建设,使我市基层文化设施有明显改观,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物质基础;二要狠抓活动,以全市性重大群众文化活动为引领,区域性特色品牌活动为标志,基层群众普及活动为基础,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强化三个品牌:一是“文化四进社区”活动——作为城市“文化惠民”方式,要充分体现多元性和现代化;二是“欢乐进农家”农村文化系列活动——作为农村“文化惠民”方式,要充分体现地域性和民间化;三是广场文化活动——作为城乡群众欣赏和参与最集中的文化场所,要充分体现参与性和特色化。要在普及深入的基础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和提高,使之真正成为代表我市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较新形式和较高水平的常态文化品牌。
实施四大工程: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一是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建设。经多方努力,该项目已作为市政府为全市办实事的内容之一,新的少儿图书馆面积计划1.35万平方米,将为全市102万少年儿童提供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优质服务的现代化图书馆。
二是各区、县(市)文图两馆建设。要在2-3年内新建的文化馆4个、图书馆、少儿图书馆11个。按照建设标准,15个新建馆总建筑面积达到76,000平方米。
三是乡镇文化中心(站)建设。目前,我市还有102个乡镇至今还没文化设施或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最低300平方米)。20*年,根据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关于扩大内需建设乡镇文化中心的要求,新建或改建48个(2009年6月前完工);2009年计划将完成12个乡镇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其余38个乡镇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将列入2010年建设计划中。
四是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目前,在全市农村1,534个行政村中,建有文化活动室达1,132个,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还有402个行政村没有文化活动室,我们将按照每个活动室150平方米标准要求,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用两年的时间为这些行政村建设文化活动室。
到2010年底,使我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达到:每个区、县(市)都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文化馆、图书馆,乡乡建有标准的综合性的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
2、公共文化服务载体与手段现代化建设工程
一是提前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全市城乡的“全覆盖”。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功能的发挥,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基层网点的确立和完善。
二是推进农村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2009年将在完成年度农村电影放映任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普及数字化放映设备,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及时地看到更多、更新的高质量影片。
三是加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自动化、规范化管理。在全市推广和总结和平区图书馆数字化试点经验,启动数字化社区图书分馆的建设进程;同时做好文化部第四次对图书馆的评估定级的迎检工作。认真做好评估前的准备和自评工作,确保市图书馆和五个城区达到国家一级图书馆的标准,争取有条件的郊区、县图书馆进入一级馆的行列。
3、文化惠民工程
在市财政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主要争取四项文化惠民举措。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免费培训辅导群众文艺骨干一万名;二是免费为农民放映电影一万场;三是为全市新建行政村文化活动室配置文化娱乐设备;四是继续组织开展好送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五是更加广泛的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确保全年各项文化活动和演出超过两万场,观众达一千万人次。
4、特色文化基地建设和“品牌”培育工程
在继续组织开展节庆文化活动、“文化四进社区”活动、“欢乐进农家”农村系列文化活动、文化广场活动、企业文化活动等全市性常态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利用我市现有的9个国家级基地、12个省级基地和个60市级基地,挖掘、培育和组织开展丰富多采、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地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成果展示。通过一至两年的培育,使全市每个乡镇、街道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活动形式,一半以上的乡镇街道成为市级以上的特色文化活动基地,每个区、县(市)都要成为省以上特色文化活动基地和具有一项国家级的优秀文化活动品牌。
下大力气抓好群众文化活动精品的的培育和创作活动,全方位的开展评比和奖励工作,打造和推出更多的群众文化精品,为迎接2010年文化部“群星奖”的评比奠定基础。
此外,还要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保持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全省的领先态势。在做好资源普查和项目挖掘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传承人保护和活性传承工作;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确保2—3个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推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保障措施
为全面完成2009年的工作任务,应采取和完善以下几项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科学性、规范化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项目管理机制。其中包括活动(工作)项目的确立,承办活动(工作)项目的申请、批准活动(工作)项目的要求标准、具体实施、事后评估、奖惩等基本内容,活动经费由市前划拨改为事后奖励或划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二是建立市、区(县、市)联动运行机制。其中包括承办市级大型活动区县的理由、经费的来源,活动方式、规模、程序,双方的责任、任务分配等。
三是建立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奖惩机制。其中包括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准、规模,资金的划拨、使用,设施建成后的人员配备、开放时间、功能利用、奖惩等。
四是建立和完善区、县(市)文化部门的绩效考评机制。其中包括考评内容、方式、时间、标准、奖惩等。
(二)加强人才培养,强化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对区、县(市)、局属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主管领导的培训、不断提升文化队伍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对业务干部队伍的管理,采取多种方式,培养群众文化方面的行家里手、高端人才,完善职称评定晋升的相关办法,业务考核、评比奖惩制度。
三是加强对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的辅导,发挥协会、社团的组织、示范、引领作用。
长春市一家人休闲俱乐部堪称群众文化的典范。
虚拟的世界真情不虚,长春市一帮网友通过网络组织起来,成立了一家人休闲俱乐部。“一家人休闲俱乐部”主席“在水一方”带领大家建设群众文娱活动,共同关注慈善事业。建立网络群的宗旨是:举办各种健康集会活动,资助贫困学生,帮助群成员重拾生活信心,传递爱心。群成员多半是朋友介绍来的,以朋友介绍朋友的形式,给俱乐部注入了更多新鲜活力,俱乐部的成员来自社会各阶层,有公务员、商人,也有普通市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大家聚集在一起举办各种活动,不但丰富了日常的娱乐生活,还让一些人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一家人休闲俱乐部”将要迎来四周年群庆,总部聊歌先生写了致全体群友的一封信,令人欢欣鼓舞。摘录如下:我们伴着岁月的脚步,走过春夏、走过秋冬。一家人休闲俱乐部这朵绽放的网络之花盛开在美丽的春城,他是一朵美丽的人间之花,友谊之花。
这个和谐的群体为我们用真诚托起了欢歌笑语,朋友们欢聚一堂,置身于歌的海洋,花的世界里。我们用歌声驱逐身心的疲劳,用鲜花迎接心灵的春天。
我们迎风踏浪,以感知的默契,缔造心灵的快乐;我们风雨同舟,以灵魂的相知,走过难忘的四季。
一家人休闲俱乐部. 成了我们心灵的桃园,精神的乐园,是我们精神世界里的一块净土。在这里,朋友淡淡而来,浅浅一笑,却把真情撒播,浪漫的夏日芳芬,淡淡的芳草气息,伴随我们度过每一个简单而平凡的日子.
网络像诗里的意境,从深邃处散发出弥漫的浓香,醉人的芬芳使岁月的年轮隐退在键盘的身后,焕发出对生命美好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就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融入了我们海一样的友情。
相逢是今天的歌,相知是明天的缘,电波传情是你我心灵的风帆,友谊的纽带是朋友永远的情结,让今夜晚会的欢乐放飞你的情思.
在这温馨空间,在这美丽动人的时刻,让我们敲起欢乐的鼓点,舒展亮丽的歌喉,放飞美丽的梦想,挥洒如火的热情,共同祝福一家人俱乐部辉煌灿烂群星闪耀!
端起用祝福酿成的美酒,轻轻撒上一把温情的微笑,再添上我们的问候,共同度过这个美丽的夜晚,祝一家人休闲俱乐部生日快乐。
请让我们铭记那四年来曾经震撼过我们心灵的声音,以一颗宁静之心去回味那些声音里久远的故事和沧桑,感知文字的另一种美,一家人和谐盛世。
群众文化品牌既是产业也是事业,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力措施,也是造福群众、改善民生的内部驱动,本文从群众文化品牌的特征出发,探讨打造群众文化品牌的基本措施和思路。
【关键词】
群众文化品牌措施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
1群众文化品牌的主要特征
1.1群众性
群众性是群众文化品牌的最基本特性,所谓群众性就是能够被广泛认同和接受,贴近群众生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群众文化品牌的理念来源于群众生活,其主题不应脱离当地的老百姓生活现状和生活愿望,文化品牌既是对群众生活现状的反映,也借以表达群众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二是具有趣味性,群众文化品牌应当具备一定的趣味性,祛除枯燥乏味的教条主义文化理念;三是群众文化品牌应当以群众为载体又要回归群众,在取材于群众生活之后,应当具备回馈群众、造福群众的基本属性。如:我国西部某市根据当地民俗文化,打造了“七巧女儿节”,反映当地的民俗生活,同时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使得群众以此有获得感。
1.2民俗性
群众文化品牌应当本着传承民俗的理念,将我国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内涵予以挖掘和弘扬。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立足于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这个根本才能使得文化品牌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源动力。民俗性的文化品牌多元化、多样化、多彩化的最基本属性,不同民俗文化在不断创新过程中被传承、发扬和融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3文化性
不是所有的历史传承都值得继承和弘扬,群众文化品牌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群众文化性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其创作来源具有文化性,一种文化品牌的打造必须立足于一定的文化习俗、文化传统或文化典故,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和创新,如果以文化为基础,就是空穴来风,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前行的方向,当然不会在品牌创新和竞争中走得更远;二是其打造方式具有文化属性,文化品牌不同于其他产品,仅注重其价格、属性和宣传,文化品牌的打造应当以具有文化特征的手段进行,如举办文化节日、主题会展等形式。某城市举办的园林博览会上,把当地的民俗文化浓缩在会馆中集中展出,让人们在浓缩后的时间和空间中感知几千年前的人民生活状态,感到文化的教育和洗礼。
1.4产业性
文化品牌的打造只有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才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造福于民生。文化和经济从来就不是割裂开来的,从古代的唱戏说书谋生的艺人,到现代精湛绝伦的艺术表演,本质上都是文化和经济之间的转化。离开经济谈文化,就脱离了基础,离开了文化谈经济就失去了精神追求和一个民族得以生息繁衍的源动力。现代社会打造群众文化品牌,产业化发展是必由之路。
2打造群众文化品牌的主要措施
2.1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应当因地制宜
群众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民俗性,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特征、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市场需求等要素进行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才能使得群众文化品牌切合实际、体现生活、造福民生。如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具有得天独厚的刺绣水平,可以以此为基础,开拓旅游产品市场,一方面借以弘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2.2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应纵横拓展
任何产业只有纵向和横向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扩展,才能发展壮大,孤立的一条线甚至一个点难以持续。所谓纵向扩展,是指要建立文化产品的纵向产业链条,从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宣传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盈利终端,这样增大了产业的内生动力,扩展了文化品牌的内涵、同时增加了就业。所谓横向扩展是指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必须多元化,一个地域和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也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文化就需要多元化的产业去推动和转化,如一些少数民族旅游区,开发旅游业、旅游产品加工业、餐饮业等,多渠道开发文化产品和产业。
2.3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应倾向农村
从当前实际出发,开发农村群众接受和认同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有媒体报道,部分农村地区文化生活匮乏,致使农民精神生活单一,带彩娱乐逐渐转化成赌博,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农民生活水平。因此,应当立足于农村文化资源匮乏这一实际,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攻坚工作实际,开发农民能接受、农村有前景的群众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让农村变得越来越美丽。
2.4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应坚持企业参与、全民受益的原则
相关部门应当主导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鼓励和引导社会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汇集到文化产品打造这条战线上来;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群众文化品牌打造过程,实现文化打造过程中资源的均衡配置。文化品牌的打造应当以全民收益为目的,坚持群众喜爱、群众收益的基本理念,摒弃不且实际的假大空、弘扬人民接受的真善美,尤其在老少边穷地区、连片特困地区,群众文化品牌更应切合精准扶贫战略,为群众全面奔小康铺路搭桥。
2.5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应坚持推陈出新
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既要传承也要发扬,应当结合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在文化品牌的打造上进行创新、创造,将传统文化产品与现代数字技术、职能技术、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文化产品,满足年轻一代的文化需求,同时增强了文化的传承生命力,使得古老文化、民俗文化和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备时代特征和顽强的生命力。在某市园林艺术展览馆中,将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醉晚亭等历史文化名楼通过多媒体3D技术进行展览,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身在其中的时空穿越感,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使得历史文化名楼的文化底蕴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完美展现、熠熠生辉。
3结论
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是改善民众文化生活,造福民众的事业,也是增加百姓收入、改善农村面貌的产业。群众文化品牌具备群众性、民族性、文化性和产业性的特点,我们应当立足于这些特点,寻求让民族文化、古老文化、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和创新的路径,应地制宜、纵横拓展打造群众文化品牌,让造群众文化品牌倾向农村,坚持企业参与、全民受益的原则,使得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实现创新创造,与现代数字技术、智能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将历史文化更好地继承、更好地弘扬,更加具备时代特征和顽强的生命力,在不断推陈出新的路上不断造福于人民群众。
作者:叶俊锋 单位:佛山市南海区狮山文化站
参考文献:
[1]张晓光.群众文化学与民俗学的联系[J].剧作家,2012(01).
[2]徐群.群众文化活动与基层文化馆建设[J].文化月刊,2010(21).
群众文化需求是群众对于精神文明层次的需求,需要相关文化部门加以满足。为此,本文从群众文化需求的特征入手,分析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以供参考。
关键词:
群众文化;文化需求;精神文化生活
看问题的视角不同,群众文化的含义也会有所不同。就历史视角而言,许多人都对群众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因为都是根据其自身的实践经验得来,因此不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较为普遍。我们一般说的群众文化,指的是人们在自己的工作以外,参与的具有娱乐性质和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这是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它以人民群众的活动为核心,以自娱和自教为主要功能,并通过这种自娱和自教来实现和满足自己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一、群众文化需求的特征
群众文化需求具有社会性和成长性两大特征,它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发生变化。这些需求包括视听,如广播电视;看读,如书籍报刊;社交,如参加各类活动等。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群众文化需求呈现四大特点:其一是多元化。根据相关调查,简单的看看电视以及打打麻将等低层次单调的文化生活已经不再能满足大多数群众的需求,对于科教、文化、娱乐、健身等多元化的综合性文化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但是新昌县现在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各类功能不够齐全,这与逐渐多样的人民群众的需求是不一致的。新昌县需要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其二是主体性。农民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既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又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群众文化群众办”,这个大方向不能更改。根据相关调查,群众文化主体意识已明显增强,已经不再喜欢那种“你来演、我来看”被动文化消费模式,而是希望亲自参与,自编自演自办。如新昌农民“种文化”活动已走出一条“党政扶持、农民主体”的农村文化建设新路子,农民从文化观众变成文化主角,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创造转变。一年一度的农民文化节上,大家自己编导,自己出演,其趣味性和文化性不输专业的演出团队。其三是求知性。农民群众,特别是中青年群体,对于知识文化的渴求十分强烈,希望能够参加各类培训或讲座,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建设,用知识武装自己。典型代表是新生代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他们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学习动力,他们不愿意过一辈子打工的生活,希望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四是群体性。随着社会发展,公众的社会公共意识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愿意进行社交等活动,对于可以增进感情沟通,并带有比赛性质的集体文化活动青睐有加。例如书法比赛,各种球类比赛等等,跳舞也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十分的接地气,是群众易于也乐于接受的形式。
二、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
1.要努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部分群众文化活动比较空洞,不具备相应的精神文化建设价值,思想内涵比较欠缺。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缺少优质的文化产品,无法为群众提供充足的选择。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加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迫在眉睫。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更加自觉地增加财政投入,大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各级文化馆(站)、图书馆(室)、博物馆、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广播电视台等,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产传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千方百计增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供给。要多组织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娱乐中接受教育,感受美的价值。通过积极向上,多彩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引导力。以自身的努力来换取出色的工作成绩,为更多的人提供更丰富的更好的精神食粮。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人、感染人、熏陶人,使人民群众能够普遍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滋养和沐浴。要充分认识到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活动,总结这些活动具有什么特点和规律,时刻以提高群众的精神境界为己任,将文化活动的娱乐性和教育性相结合,让其为帮助群众形成更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光发热,让人们接受先进思想的洗涤,感受美的熏陶,向更全面发展,成为更完善的人。
2.努力创作更多能满足各阶层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虽然我国的文化产品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产生了质的变化,但是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比起来,仍然显得十分稀缺,虽然数量多,但是缺精品,大多数产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欠缺,能够流传于世的经典还是较少,缺少能够适合基层人民群众欣赏水准的文学艺术作品。在我国文化发展历史上,由于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重视从人民群众火热生活中汲取营养,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了一大批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现在,在电影、电视剧、戏曲等各类文艺作品数量猛增的情况下,反映基层人民群众生活、深受基层群众特别是工人、农民、指战员和青少年欢迎的文学艺术作品却明显感到缺乏,农民真正喜闻乐见的电影和电视剧题材较少,没有多少是原本的反映农民的真实生活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就得不到满足。以农民为代表的广大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提示我们要加强对精神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以主旋律为基调,创作出多种多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类型,做到百花齐放。结合音乐、舞蹈、影视等相关文学的经典作品,采取基层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鼓励艺术家们多创作此类作品。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的过程中来实现自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只有不断地增加优质文化产品的数量,才能做到满足各个阶层群众的各种需求,才能让群众不至于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文化产品,才能让群众才让群众能各取所需,真正让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作者:梅女杰 单位:缙云县壶镇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若实,薛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基于农民需求导向视角的实证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2]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解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03).
[3]杨瑞芬,徐苗苗,霍孟林,王亮停.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建设之路径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5(34).
[4]池浩.论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大众文艺,2015(21).
[5]嵇婷,吴政.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来源、采集与分析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5(11).
[6]唐品,王景文,高玉洁.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论文计量学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3).
关键词:群众文化;群众性;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220-01
一、丰富和发展群众文化必须以普及群众为前提
首先,要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善于从群众中发现各种反映人民群众最熟悉的生活,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善于提取加工和再创造,将适合于大众、内容健康新颖、富有教育意义、积极向上的优秀活动推广普及到广大群众中。
其次,群众文艺工作者要热心投身于文艺普及工作。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精心加工创造出反映和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及情感,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并通过重大节庆活动、文化下乡、文化扶贫等方式,把精神食粮送到基层群众中去,送到人民大众中去,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其三,要不断把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好经验,好作品加以总结提高,推广普及。通过普及,使群众活动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普及的基础上,从一大批优秀创作节目中发现好苗子,再精雕细琢成为精品,不断培养人才,提高群众的审美品味,努力做到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使群众文化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内容一天天丰富,质量一天天提高。
二、丰富和发展群众文化必须以全民参与为基础
首先,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必须有群众的广泛参与。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选择必然会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来进行,群众文化活动只有坚持多样性原则,力求形式的丰富多彩,才能使群众文化活动蓬勃持久地开展起来。
其次,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必须依托各种活动载体。除了要加强各级文化机构的建设外,还要建设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同时要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的多元化格局。
其三,群众文化活动必须建立群众文化工作骨干队伍。要建立一支群众文艺活动的业余骨干队伍,并加强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进而使群众在自娱自乐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
三、丰富和发展群众文化必须以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为目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目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群众文化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必须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为根本宗旨,在科技水平、价值观念、经济管理、人才竞争、劳动者群体素质等方面进行新的建设,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成为整个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
群众文化活动在活跃人民生活,提高全民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群众文化活动必须以满足人民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愿望为目的,通过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比贡献等活动,不断对群众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使他们在文化娱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进而促进全社会文明道德新风尚的形成和弘扬。
四、深圳市群众文化“四招鲜”模式的启示
深圳市改革开放以来,重视群众文艺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四招鲜”模式,即基层文化设施与技术领先全国;社区群众性文艺社团建设领先全国;外来劳务工享受均等化文化服务领先全国;“购买+资助”的社区文化运作模式领先全国,使该市基层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深圳之路”,正如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李宏所说:“深圳的社区文化建设,不仅在充分保障市民文化权利中发挥重要作用,也为全国的群众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鲜活的样板。”
结论:综上所述,开展群众文艺艺术活动要容科学性、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要紧密结合群众的愿望和需求,用团结互助、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等内容为主题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教育人民,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培养群众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育文明道德的社会新风尚。
一
要处理好管理和放开关系,确立服务的方向,使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有机结合。
基层单位的经营权、自,如果真正掌握在文化组织者自己的手中,那么群众文化事业发挥的特色,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绩,收获丰收的成果。摆正文化馆站与市场的关系决不是一句空话,在市场经济的渗透下,文化馆站的工作无疑要打上商品经济的印记。但是文化主体的性质不能改变,它既要适应市场规律,又要坚守自己的文艺阵地和发展方向。要发展文化部门与地方的关系,文化工作不能高高在上,应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文化产品不同于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并且讨价还价。对于市场意识、因素的培育,领导有效地管理、科学的方法,人才、作品的较高科技含量,有利于地区性群众文化功能的整体发挥和队伍的有机配合,使文化经济的运行进入正确轨道。
二
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把应有的权力下放给文化事业(企业)单位,并不意味着撒手不管,文化主体以多元化的形式存在,把市场经济的要素引进到文化工作中,在社会发展中重新建立主体意识,充分表现出独特的功效和无法取代的价值力量。巧妙地把文化、道德、教育系统工程运用于服务中,拓宽渠道、勇于创新,使之与经济发展同步。
我国经济的速度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出现了先富起来的人们腰包鼓了、头脑却空了的现状,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精神饥渴大有人在。他们盲目地进入消费层,道德观、人生观跟不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所抬头,有的人心态扭曲,黄、赌、毒无所不好,连贪占国家和集体的财物也变得理所应当。价值观的失衡,使不少从事文化创作的人员心灰意冷,立场动摇,加之文化人多数属于工资阶层,如果放弃了对文化工作的热爱,何以组织辅导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失去了积极地引导、去其糟粕、提取精华的功能。
三
群众文化的特殊功效在于寓教于乐,更在于它的广泛性。提高人民知识水平、欣赏水平,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如何运用好服务的手段,让群众文化对人民群众有吸引力,使他们积极参与,乐在其中,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主要是工作效率的问题,热爱自身的工作性质是必要的,热爱来源于群众中的群众文化更是必要的。
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我们是否感受到一种危机,文化断层能否在我们的奋斗中弥合,文化建设的队伍,应该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要不断地寻找新途径,使群众文化工作少走弯路,实现自身的价值。何况没有大众化的群众文化,或丢失了它的独特性、广泛性,也就动摇了社会存在的基础。
四
文化作为软实力,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也被更多人的研究。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对国民的影响是巨大的,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群众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等三从四德这样的思想不可能随着旧制度的灭亡而消失,依然会影响着群众的思想、思维、行为。这是当前中国梦认同并实践化的过程中,现实存在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方面的障碍。这样的糟粕思想会导致群众文化缺乏现代意义上的责任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公众无法对国家、社会的产生应有责任心,不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无法形成社会发展合力。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群众文化的现代化至关重要,没有社会主体角色由传统人向现代公民的转变,中国梦不可能取得成功。
二、群众文化建设自身发展的自发性与盲目性
只有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才能孕育出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良好社会共识,这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前提条件。群众文化建设的本质目的是实现社会需要与满足群众需要的统一。但是群众文化具有原生态性、自发性等特征,当缺乏社会主导文化引导的情况下,群众主体的文化需求就可能会处于自发状态,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它就会产生各种鱼龙混杂的现象,影响群众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的形成。在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盲目性问题。如:有些群众文化活动因种种原因无法持续坚持下去,因临时需求而开展,缺乏持续影响力,无法对当地群众形成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活动;很多群众文化活动处于自发、随意性状态,无法发挥群众文化集体的效应;有些群众文化活动缺乏内涵,缺乏精雕细琢,缺乏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与加工,导致群众无法从群众文化活动中真正体验到群众文化的感染力;有些群众文化活动则是创新性不足,只注重休闲性、娱乐性,忽略如何从形式上创新来展现文化艺术魅力,导致群众文化缺乏鲜活的感染力。
三“、中国梦”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激发群众文化的活力,增强主旋律文化的影响力
群众文化要求服务于全体人民,符合群众意愿需求,具有独特的传播载体和优势。它所具有的鲜活性为群众文化建设赋予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要强化主流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文化传播中,要发挥群众文化的草根性,激发文化的活力,以积极健康的主旋律文化感召群众,以和谐向上的文化环境感染群众,增加草根阶层的文化参与和文化创造。群众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从文化功能和价值来讲,更具有实践意义。以往文化宣传被人指责是政治说教,流于形式,所以群众文化要改变严肃、呆板的传播形态,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活力的群众文化。人民群众是群众文化的主体,群众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而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重视发挥群众文化的特色,激发群众文化创造的活力。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离不开众多普通大众的创造活动。在中国梦背景下,更应该激励群众勤学善思,发挥自身的主体创造力,实现个人价值,促进社会新文化和新风尚。为此,要加快促进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下,为人民群众信息全面科学可靠的信息,为群众文化创造健康的社会环境,推动群众文化的和谐向上。同时,发挥群众文化的活力,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接受和尊重群众的文化趣味,体现价值关怀。对于大众文化中的一些不高雅现象,要给以引导,促进雅俗共赏。文化从学术走向大众,让文化融入群众生活,让群众文化活动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的载体,带动群众文化的发展,使群众精神生活更加富足,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文化的功能。
(二)融合传统文化的精华,提升群众文化建设的深厚内涵
中国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任何形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支撑,浩瀚而博大的历史文化精华为文化发展增添了更多的内涵,而且提高了文化自身的深度,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将传统文化融合于群众文化之中,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一种继承与沿袭,而且是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要求。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来丰富群众文化的表达,有助于群众文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创新和丰富我国社会文化的内涵。所以,要不断挖掘和研究传统文化,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从中汲取筑梦圆梦的精神养分,滋养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国梦”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发挥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群众文化建设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文化的资源,还应该从群众生活工作的实践中去探讨和挖掘。也就是说,群众文化建设是对传统文化的过滤和加工,是对通过不断开发、挖掘、研究,找出和时代精神吻合以及符合人民发展的合理成分,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合理融合,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让中国优秀文化为更多人所接受和认可。中国梦是民族梦,是每个人的梦,只有广大群众都亲身参与到文化建设的创造实践中去,感受文化的魅力,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凝聚社会力量,将中国梦融入群众文化建设中,转换为群众文化创造的动力。
(三)健全群众文化工作机制,完善群众文化建设设施
首先是工作机制的建立。工作机制作为一项工作顺利展开与进行的关键,其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中,良好的工作机制是完成一项工作的基本保证。因此,实现群众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建立健全群众文化工作机制。其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领导机制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领导阶层,是工作正常与及时展开的关键。第二,文化体制的改革。发展群众文化最基本的是鼓励群众自发自主的经营文化,这就需要对现行的文化体质进行改革,以为群众兴办文化社团、文化单位以及文化经济体提供机制上的保证。第三,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加强。基层文化队伍是整个群众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建设主体,也是文化建设工作的基本保证。因此培养一些具体有高素质与创新思维的群众文化建设人才便迫在眉睫。其次是文化基础设施。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属于政府群众工作的民心工程,其建设与发展必然要依托一定的文化基本设施,作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各级政府部门在投建时,务必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审视目前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各地方政府部门还应根据国家相关文化建设政策,统筹民众力量,结合本地群众文化发展实际需要,建立一种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效率高速且覆盖面广阔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