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8篇

时间:2023-08-03 09:20: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篇1

【关键词】音乐欣赏信息技术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数字化校园”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信息技术为音乐学习创造了新的境界,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和已势在必行。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改变以往音乐欣赏教学目标单一、内容陈旧、教学方单调、教学评价不全面、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等的弊端,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感受到信息技术创设的真实情境,针对问题,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浏览音乐欣赏专题网站,搜集相关的音响、文字、图片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处理,获得全面、立体的审美体验,了解相关文化,提升审美素养,同时也会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二、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近年来,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下,借助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条件日臻成熟。

二是探究合作学习策略,所谓探究合作学习,就是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确定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实验、搜集和处理信息,与小组同伴合作交流信息,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课题实验研究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合作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自学了解与音乐作品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作者生平等,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聆听和感受音乐,使他们感受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的运动中的美和丰富情感,体验心灵的感动。同时,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从而真正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3、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掌握运用软件制作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的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4、探索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学科整合是新课改中一个全新的理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我们试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为推进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全面整合、促使音乐新课改向纵深发展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四、课题实验研究的内容、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摸式,建立音乐欣赏专题网站,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上自学、小组协作探究、会话讨论等一系列学生参与活动,建构起学生自己的音乐欣赏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我校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以五年级三班为对比班。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上网。

五、课题实验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5年2月至7月)

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包括:一名教导处副主任、专业音乐教师三人、专业计算机教师二人,课题组成员要进行相关资料查阅、整理,要学习相关的资料、文章、制定可行性研究方案;学习并制作出冀版小学音乐第九册十册各单元音乐欣赏的专题网站,网站内容包括乐曲不同版本的音响资料、与乐曲相关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作曲家的图片、背景文字资料等。

2、实验研究初级阶段(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

这一阶段为初级探索阶段,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验,对这种欣赏教学的模式进行设计,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对实验方案、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修改。

3、实验的深入阶段(2006.2——2006.8)

定期开展实验研究的研讨活动,如观摩课、研讨课,定期进行形成性的检测和阶段性的小结,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整理典型的课例,教案、总结经验。

4、总结思考阶段(2006.9——2007.1)

六、研究成效

1.通过研究,提高了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协作能力得到加强,这主要表现在:

(1)通过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学生不仅能欣赏到不同版本的同一音乐作品,而且还能通过动画、图像、文字等信息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鉴赏能力,拓展了学生对相关文化的了解,

(2)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音乐欣赏专题网站上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得出结论,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得到充足发展。

(3)学生学会了“数字化”的学习,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根据确定的主题自主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概括,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及处理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在网络上怎样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比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都重要

2.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这主要表现在:

(1)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和学生一道操作,一起讨论,一起攻克电脑操作难关,其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效提高了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2)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理解、掌握了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念和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3.我们依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研究,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反思、修改,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网上探究——协作交流——知识(能力)建构——拓展延伸。

七、结论

我们进行的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探究,探索的是在建构学习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新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这种新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比传统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先进,课题研究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课题研究也锻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同时课题研究的开展也加深了我们对小学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认识,解决了一些小学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中的技术性和理论性问题。

八、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在我们这次课题研究中中,我们研究的是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验,只是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一个方面,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还应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浩瀚的音乐资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在现代音乐学习新境界中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等等,这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希华:《现代学习理论评析》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 音乐 实践

引言

音乐课堂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也深深体会到要实现我们的教育思想,达到教育的目的,必须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让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让 40 分钟更加有声有色,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对音乐学科的热情,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而做到主动参与,全程参与,全体参与,自主学习。

1、如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1丰富教学内容,拓展音乐课的生活平台

首先,在课堂上可以把音乐课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音乐教学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老师不再是单纯为了教而教,学生也不再是为了学而学,每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应该注重学生整个知识体系的培养。使音乐教学生活化,教师可以创造性的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例如:音乐与美术相结合,在学习六年级《飞来的花瓣》时,可让学生准备纸笔,将自己对老师的感情,在音乐背景的烘托下,在纸上描绘出来。在学习《粉刷匠》时,可让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即兴做画,也可分成小组合作做一幅粉刷匠的图画。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在绘画中感悟歌曲的旋律与节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又如:可将语文与音乐相结合,在学习四年级《春》时,可让学生在课下搜集有关春的古诗词等文学作品,拿到课堂上来进行朗读,通过朗读理解小提琴协奏曲《春》,更好的感知春的形象。其次,可将音乐课扩展到校园活动中。使音乐的“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增强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音乐体验。例如:可与班主任联系,在组织学生的少先队活动时,播放《快乐的小队》、《小小号鼓手》、《红领巾在召唤》等歌曲时,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歌曲中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更好的对歌曲进行理解。可以将音乐扩展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在生活中发现音乐、感受音乐、创造音乐。例如:可以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在生活中“找旋律”、“找节奏”等活动,看哪个小组找的最多。还可以让学生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展“我为熟悉的歌曲换歌词”等活动。

1.2把握角色,让课堂洋溢和谐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创设出一个民主和谐,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要把握和处理好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做为一名音乐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音乐赋予的特殊气质,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去引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一名循循善诱的良师,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唱、敢跳、敢演,大胆创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更应是学生的益友,注意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对于特长生或优秀的学生应给予赞赏与肯定,并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接受慢或有缺陷的学生不能带有丝毫的偏见与歧视,应耐心帮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消除心理障碍,给他们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

1.3让学生跳一跳、演一演

凡是标题音乐、音乐故事或是歌剧都是现成的教材。进行这项活动之前,先要对乐曲内容有所理解。在设计动作时,尽量从音乐要素的各种表现中引发想像,以音乐来设计动作,不应以完全凭空想象的故事勉强和音乐凑在一起。以《龟兔赛跑》为例,我在引导学生欣赏完整个音乐童话时,让学生自己表演喜爱的小动物与音乐的播放相联系,如单簧管代表小兔子,黑管代表乌龟等,让学生听哪个音乐代表着自己,而后站起来表演。实践证明,这种活动一方面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又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学生不仅从中体验到了音乐的乐趣,情感得到释放,而且有了新的思索和发现。

1.4让学生改一改、编一编

选择合适、适当的内容,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创作、练习,编一编歌词,编一编律动,改一改旋律,变一变节拍等方式,学生能运用语言的直观更好地理解乐曲,能运用提炼出的音乐要素对比不同的音乐情绪与风格,更好地把握音乐的形象与特点。例如在教授《乃哟乃》一课时,在学生知道由“do.mi.sol”三音组成的旋律是好听的、和谐的后,我就出示固定的节奏让学生用“do.mi.sol”三个音进行旋律创作。《走进舞曲》中对小步舞曲歌词的创编,学生兴致很高,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形象地表现了乐曲内容,这些是学生们创编的歌词:嗨,我们大家唱起来,来,大家一起唱一唱,优美的音乐伴随着我们唱的多愉快,来,我们大家跳一跳,听,小步舞曲多美妙,优美的舞蹈,动听的音乐,大家真开心……课改的道路曲折而又漫长,我们在不断探索中前行。

音乐教育家张肖虎先生曾说过:“音乐教师要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与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大胆探索,不断改革,才能跟上教改的步伐,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实现音乐教育工作者最崇高的教育目标——用音乐塑造美好的心灵。以上是我对音乐欣赏课的一些浅显的认识,音乐是属于全人类的,音乐欣赏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培育音乐感知能力、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2、总结

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和理论对教学实践具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学会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广泛吸收借鉴多种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筛选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从一节音乐欣赏课中,引导学生全面的认知感受音乐的美,从而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李樱梅.创设生活化的音乐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J].考试周刊,2010,(50).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34-01

当下如何把握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一直是音乐教育群体不断热议的话题。新课标明确提出的理念是:音乐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为本。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的模式,要对课堂教学进行不断地提高和创新。最终达到的目标应该是通过音乐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音乐知识和技能上有收获;让学生在认知上,从少知到多知;在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下面是针对怎样把握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这一问题,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教学重点突出

音乐教学中的教学重点是整堂音乐课的核心,教学重点必须突出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有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会罗列很多内容,短短的40分钟,因为内容多,往往会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过程混乱,学生不能掌握本节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而且,如果一味的罗列很多教学内容,学生的思路也会很混乱,这样也就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导致课堂气氛死板,教师也会觉得很累。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充分保证重点内容讲授的时间,其次是要以一种艺术性比较强的语言来简洁、明了地讲解。所以要想把握好音乐课堂教学,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教学重点突出”,即先把握课堂的核心和主线。能做到这点,课堂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二、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可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艺术性的教学语言不仅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与纽带,而且也是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思维和展开学生音乐想象翅膀的钥匙。语言的作用是任何教学媒体所不能代替的,语言的美更能突出音乐这门学科的美。

音乐课上,教师的教学语言亲切温和,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温馨;教师的肢体语言优美、和谐,学生便能从中获得启发。我觉得好的教学语言应该具备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和组织性,并且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语速、语调和节奏的协调性。所以,想把握音乐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表达。

三、准确的示范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经常需要教师亲自做示范,教师的准确示范往往比教师用语言来描述省时省力的多,既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对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要求。特别是现在的小学音乐教学,需要音乐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例如:声乐、钢琴、舞蹈、朗诵、形体、话剧等等,需要音乐教师掌握相当全面的才能。所以,要做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就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技能,让自己不断提高、全面、丰富。

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用教师亲自示范演唱或演奏来代替视频或音响资料,则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当然,前提是音乐教师自身的专业功底能驾驭课堂示范的需求。由此可见,音乐教师的好的示范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重中之重的一点。

四、教学环节层次化,教学方式新颖化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被吸引到课堂上,就必须设定好教学环节,环环紧扣。教学方式也应该不断地创新。比如,小学的音乐欣赏课,学生在还没有养成静静的聆听音乐的习惯时,往往会觉得欣赏课枯燥乏味。如果所有的乐曲欣赏都是一种套路,学生大概在上一两次课时还会有些兴趣,之后就会渐渐失去新鲜感,使得欣赏课越上越枯燥乏味。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自我创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创新出自己的教学方式,而不是照搬教案或教学视频,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吸取别人教学中的精华,不断改进,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进步。

另外,“学生是主导,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要贯穿课堂的始终。要让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从内心形成对音乐知识真正的理解。比如,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如模唱乐曲主题片段,用肢体为音乐打节奏,或用自己的创造性的动作来表现音乐等等;在学唱歌曲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旋律、节奏或歌词的规律,自己来划分乐句等等。当然,在学生完成了这些任务后,教师要给予评价或总结,深入讲解怎样来划分乐句或怎样找出规律,是根据谱面上的特征还是歌词文学上的特征,让学生有更深入的准确的了解。

综上所述,我认为,音乐教师必须注意从教学重点、教学语言、教学环节、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来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在音乐认知、技能、审美和情感上获得协调发展和提高,最终有效达成音乐课程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对立统一 小学 音乐课堂 课堂教学

引言:唯物辩证法所包含的一系列的规律和范畴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不分主次存在的,而是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是按其固有规律无限发展的。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发展的一系列普遍规律和范畴的科学体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是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本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只有合理的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才能更好的掌握和处理好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

音乐是用声音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各个学校都开始实施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也因此有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是“教师说,学生听”,重教轻学,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音乐和创造思维的开发,学生没有即兴发挥的机会,只是按照老师设好的“圈”往里钻。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音乐想象思维的发散以及个性想法的体现。素质教育改革以后,一些科学的、具有前沿性的教学模式进入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如果我们在此音乐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来处理好音乐教学过程的几种对立统一关系,避免出现独立性、片面性的问题,将会使音乐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得到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一、教师与学生的对立统一

教育,产生于人类生存的需要,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条中写道:“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2010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之年。2010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纲要》精神。由此可见,国家十分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从而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

教师,是指狭义的教育者,是教育发展的根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教的地位,承担着教的职责。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学生,是指狭义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学的地位,承担着学习和发展的职责。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启迪学生对音乐的灵感以及服务学生对音乐学习过程中的需要,而学生的学习则离不开教师的教授。比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儿童歌曲《小鸭子》的时候,学生不会读音乐课本上的简谱1、2、3、4、5、6、7,那么教师就应该运用各种方法教授和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来使他们熟练掌握读法以及其他的一些音乐知识。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二)教师与学生相互对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本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亦是如此。教师与学生之间,既有相互统一的联系又是相互对立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可能会为了能够如期的完成教学任务,按照自己的教学安排,要求学生跟上自己的步伐。包括学一些儿歌和简单的音乐知识,教师可能对学生进行强制要求,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而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可能会感觉老师教的内容自己不感兴趣,所以不喜欢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对某个同学比较重视,其他学生会认为老师不平等待人等等。

比如,在小学一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了赶上其他班级的教学进度,没有循序渐进的按照课堂教学计划,在学生对音乐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好的情况下,教授学生《小雨沙沙》这首歌曲。在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过程中,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对歌曲的音准把握不好,唱起来音调会不准;在高音的地方会唱不到既定的音高;在节奏上对音符的掌握不熟练等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会使得学生不喜欢这首歌曲、因为自己没唱好而变得不自信、学生不喜欢老师等。这些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的分歧和矛盾,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教师教授为主导与学生学习为主体的对立统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处理好教师传授为主导与学生学习为主体的关系,使音乐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力的交互过程,使二者和谐统一是非常重要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作用,这样,教与学的关系才能和谐,音乐课的素质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一) 以教授为主导作用的发挥

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总理在讲话中提到:“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

因此,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重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使得学生的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有自己的创造见解,鼓励学生进行疑难问答。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音乐课堂重点和难点的设置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扮演了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和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这种角色。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围绕哪几个方面来引导和教授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呢?

1.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也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制定的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都要立足当前小学音乐课堂的发展,着眼于未来,既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又要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还要保护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性火花,珍惜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独立见解,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与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贯彻到音乐教学的目标中去,使学生的音乐知识和能力、音乐认知和情感都能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2.传授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向学生传授一些学习方法。音乐教师的教法取决于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法,教师的教要符合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规律,教师上的每一堂课都应尽量讲究音乐学习方法的传授。例如,在新型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所要教授的儿歌,学生听完以后可以以自由谈论的形式来告诉大家,这首儿歌有什么特点,自己喜欢这首儿歌的哪些方面。学生通过积极的发言,思维得到了开阔,对歌曲内容的基本情绪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通过比较和学生之间的互评达成共识,形成不同的音乐教学方法。

(二)以学习为主体作用的体现

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是一个由认知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师应让学生拥有更多地自主学习音乐和自主创造音乐的机会。那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作用呢?

1.赏识学生,引发他们思考

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发自内心的赏识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探讨,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信任学生,激发他们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学会学习”也是“学会生存”的前提。在小学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给予信任和支持,学生才真正有可能成为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次,音乐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参与到音乐课堂学习中去,给学生足够的讨论和练习时间,鼓励学生参与多种有关音乐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和享受音乐知识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三、结语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个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音乐教师的教也离不开学生的学,师生双方都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正确把握两者间的关系,才能更有力地推动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正确处理好音乐教学中的教与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实践过程中,音乐教师也将会感到学生越来越有进步,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也将日渐浓厚。通过对立统一规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音乐老师的情感将会得到充分的表现,通过运用自己十分投入的情感、亲切无比的教态以及富有感召力的语言感染学生,将会在愉快平等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得到莫大的欣喜和无限的快乐。而对于小学生来讲,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自己的认知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在和谐愉快的参与中将会获得最直接的音乐经验,也将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接受能力,让会使小学生对音乐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爱好,为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等十一所高等院校哲学教材编写组编[M].哲学基本原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

[2] 哲学研究编辑部编[M].对立统一规律一百例 ―山海人民出版社,1966.

[3] 杨丽苏.新课程音乐教学法: 音乐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 张娟.如何打造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堂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王昌逵.小学音乐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郁正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贵州省教师资格认定中心组编.教师资格考试指南.中学教育学卷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 王婷.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中师生的对立统一[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篇5

一、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高一开设《音乐鉴赏》这个模块对学生来说,内容还是很深的,但我坚信学生一定能克服这个困难,因为一开始我就发现高一学生比较喜欢音乐课,他们对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我对教学有了信心,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我在上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前,把合唱曲《欢乐颂》的简谱、五线谱对照表印发给学生来视唱,这一做法使他们觉得视唱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难。而后我又打印几首学生熟悉的歌曲的简谱、五线谱对照表给他们课余时间学习,如《梦驼铃》、《康定情歌》、《小白杨》等。把每个班分成几个小组,由班上音乐基础相对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当组长,带领组员学习,在课堂上进行小组间的比赛。除此之外,我还和学生一起研究和讨论相关的音乐课题。如民歌和创作歌曲之区别,你了解哪些外国音乐大师和他们的作品等等,通过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和课堂的师生互助,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突出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听觉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我认为音乐课不是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单纯的“听”,而应该运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利用多通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听多遍同样的音乐而不觉得枯燥、乏味,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对这段旋律已有了较深的印象,此时他就会感受到音乐的美了。

让学生多通道主动参与音乐欣赏的手段主要是身体感官的综合参与。即听觉、视觉、运动觉、言语觉、心灵综合参与等。具体运用的手段有很多,如:提问后思考中听、结合画面听、随乐打节奏、随乐即兴跳舞、配乐诗朗诵、演唱演奏主题等等。

三、抛砖引玉,剥离困难,让学生领会高雅的外国古典音乐

高中课本里面外国作品占的比重较大,但学生对外国音乐知之甚少,个别学生甚至对外国音乐产生了抵触情绪。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认为任何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之水,西方音乐与基督教和宗教音乐联系密切。如果我们对基督教及其宗教音乐没有充分的认识,就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和欣赏西方古典音乐。于是,我就来个抛砖引玉,从最原始的、原汁原味的宗教音乐、舞曲、民谣的欣赏入手,并配与对各国风土人情的介绍,让学生消除地域的隔阂,对外国音乐有个初步感性的认识,渐渐地学生从最初的好奇到引起注意到发生兴趣,有效地消除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的抵触情绪。为了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西方古典音乐,我引用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都创作过教会音乐,如海顿的《纳尔逊弥撒曲》,莫扎特的《C小调弥撒曲》、《加冕弥撒曲》和《安魂弥撒曲》,贝多芬的《C大调弥撒曲》和《庄严弥撒曲》,名家名曲让学生在高雅的音乐殿堂里畅想、遨游、熏陶。

四、培养学生善学勤思、主动探究的习惯

音乐是一门体验性的学科,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并积累学习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给他们一些权利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去体验;给他们一种条件、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去前进。例如,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我不是抛出一连串课前设计好的问题给学生,而是问他们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再让他们猜一猜,老师最想了解的是什么?然后,师生共同带着最想了解的问题去聆听音乐。第一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是我根据学生的情况去灵活的组织教学,给学生的感觉是教师理解尊重他们,能根据他们的愿意来进行教学,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一下子充满兴趣。第二个问题的设计表面上是让学生猜教师的想法,实质上是我对学生提出了听音乐的要求,但我巧妙的运用了猜一猜的教学手段,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师生间的平等交流,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从而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善学勤思、主动探究的习惯。

五、把表演带进课堂,培养自信,让学生主动去表现艺术、发掘艺术

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一、器乐教学

器乐教学进课堂不仅有利于实施器乐教学与创造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又满足了部分孩子因天生声带狭小难以表现音乐,却能在器乐演奏中发挥特长的欲望,因人而异的进行因材施教,能够激发孩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的潜能。因为小学生的每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所以各个年龄段选择何种器乐也不一样。就器乐教学进课堂而言,也要根据不同年龄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可做以下安排:

低年级(1~3 年级)学生建议引打击乐器进课堂。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模仿力强,但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在课堂中巧妙地运用打击乐,与教材用的旋律及节奏相配合,不但能解决了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及节奏感。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要求孩子们带来了自制的打击乐器:沙锤(饮料易拉罐装小石子)、三角铁(废钢铁制)、碰铃(废自行车铃制)、双响筒、大小板等,这样,上课时人人都有乐器,学生们可以一边歌唱,一边按声部要求进行击打节奏。

中、高年段(4~6 年级)学生建议引进竖笛或口琴等稍微有点难度的乐器进课堂。由于它们入门容易,难度不是很大,学习简单,携带方便,只要通过刻苦练习,一般都能演奏出一些令人陶醉的、优美动听的乐曲。

二、律动教学

音乐与律动是密切联系的,有时甚至是分不开的。律动是指在音乐进行中的各种游戏、歌舞表演、集体舞、民族舞组合等内容。音乐教学中加入律动是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征的需要而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多元化的综合艺术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静交替,以动态的韵律美感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好地调动积极性,从而更快达到审美、健身、掌握技巧的目的,更好地完善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训练节奏时用走步(四分音符)、跑步(八分音符)、后踢跳步(十六分音符)等动作来表示节奏的长短。在做"走过来,跑过去#的律动中,锻炼学生的空间概念,并对自己走步、跑步、距离的长短、速度的快慢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这种律动既训练了学生节奏,又促进了大脑的发展。还可以根据歌曲内容编排律动。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适时运用,确实可以起到活跃气氛,形象易懂,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作用,还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投入到表演活动中去,实现了欲速而达的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适度、适时地运用律动是素质教学的需要,是提高课堂质量的需要。

三、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已经成为各门学科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占每学期总课时不小的一个比例,它涉及到乐器欣赏、曲艺欣赏等内容。在器乐欣赏中,又涉及到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形式;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到丝竹乐和吹打乐等五个主要乐种,这些乐曲中还涉及到古今中外几十种乐器的音色等。如何获得欣赏的最佳效果?通常的手段就是放映教学录像带。通过欣赏录像,学生可以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这样既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

乐理知识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经常涉及到的内容,这是个理论上的问题,很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比如说:要让学生认识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的话,可能要花费不少气力,才能勉强说明白。如果改用电脑音乐系统则易如反掌,借助五线谱编辑窗,只要输入该种音符就能使电脑发出与之相应的声音。使学生在认识音符形状的同时,又能听到它的发音长短,既直观又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结论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培养各方面音乐能力的最佳时期,重视小学音乐教育势在必行。当前在新课标的倡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上可以通过器乐教学、律动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学科综合加深音乐理解等一些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途径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静文.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策略探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3/05

篇7

【关键词】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教学内容;音乐;现代教育技术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由此我们想到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接受,音乐本身就会黯然失色,音乐教学就不能最终取得成功。作为一名音乐课老师要全面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关键环节。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基本技巧,而且要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上多下功夫。

1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因人而异

音乐欣赏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文化素质高的人更容易理解音乐中表达的内涵。比如:对天文感兴趣的人,就比较容易理解《行星组曲》;对唐诗有研究的人,就容易理解《但愿人长久》;熟悉外国文学的人,对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更容易接受。但对于一般人来说,要理解音乐内涵就必须加强对音乐表现手法的理解,掌握音乐欣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还要注重音乐内容的选择。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些歌词比较直观、内容容易理解的歌曲。比如《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歌词语言优美、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欣赏这一类作品,一般不需要作过多的探究,也不需要借助更多的资料。所以说,在音乐欣赏教学时要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视听结合

鲜艳色彩、生动图像,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去。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专心地听,只会注重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我们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地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音乐,学生就会注重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开阔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就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因此,采用视听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3 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有深有浅,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音乐形象本身不同于视觉形象或文学形象。因此,我们在给学生讲授音乐欣赏时,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各种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因为丰富的联想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的增强、思维的活跃,会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例如:听一曲《保卫黄河》,学生被其粗犷、雄浑的气质所感染,会联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坚强、不屈的性格;听一曲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学生会联想到一幅美伦美奂的生活美景:小桥流水、青青草地,牧童横坐牛背,手拿短笛,信口吹奏,怡然自得……这种人们所熟悉的图景,其实正是作品所要塑造的形象,想象得出这些图像,就是联想和想象发挥作用的结果。

4 借助优美的教学语言,使教学情感化

篇8

一、认真钻研音乐课标

当前音乐课的教学目标之所以会出现模糊、偏差等现象,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教师没有认真研究音乐课程标准,对其中的要点没有了解清楚。要想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必须从研读新课程标准入手。

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颁发了好多年,大多数音乐教师也已经逐渐地接受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种种新理念、新观点、新措施,但仍然有部分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一时间难以适应,导致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无从下手。也有的教师如盲人摸象,对课程标准的研读敷衍了事,或浮于表面,或浅尝辙止。因此在课堂上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的现象。

笔者曾经听了这样一节课,教学的内容是《中国民族乐器介绍》,这位教师用去了大量时间,让学生去寻找、探究中国的民族乐器,并在课堂上摆出一些民乐器让学生尝试演奏。整堂课学生兴趣高涨,气氛热烈,参与热情极高。但透过这热热闹闹的表面想象,我们不妨冷静下来,思考一番:这节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应该让学生从这节课中学到什么?难道就仅仅是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中国的传统乐器有哪些,以及如何演奏吗?很显然,不仅仅如此,而是应该让学生纵向了解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史,感受中国音乐发展史的主要成就,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提出的要求之一。因此,教学这节课时,应该重点让学生多欣赏一些由民族乐器演奏的名曲,如笛子独奏《百鸟朝凤》,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等,由此了解民族乐器的特点以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二、研究并遵循课型的具体特点

音乐课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演唱、欣赏、器乐、乐理等课型。由于这些课的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应该随着课型的不同而不同。如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由于这是一节唱歌课,那么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听唱、感受等手段进行学习,体验歌曲所蕴含的艺术精华,并学会完整熟练地唱国歌。但如果把这首歌放到音乐欣赏课中,那就要根据欣赏课的特点重新制定教学目标,弱化演唱部分的教学,重在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通过倾听、欣赏,或者跟唱等手段充分感受歌曲,体验词曲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整体感知民族解放运动和革命战争时期的音乐风格,以及这首歌在当时乃至现在、未来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感悟音乐作品所蕴藏的巨大魅力。

三、纵观整个音乐课程进行教学设计

音乐教材中的某一个教学内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教学内容和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都是编者们经过深思熟虑后精心安排的,它必然与前后教学内容发生联系,就像一串珍珠项链上的一颗珍珠,总有一根线把它和所有珍珠串联成一个整体。因此在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不能只盯着本节课,还应该通读小学音乐教材,了解整个音乐课程,看看这节课处于哪一个单元,这一单元有哪些内容,这节课的内容在这个单元中、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如何。这样从大处着眼、小处人手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才是切实可行的。如音乐欣赏《黄河船夫曲》就是属于其中的“神州大地江河万古流”部分,在备课时我们就要关注到这些方面,即这是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中国人民吃苦耐劳系列美育活动中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