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生态博物馆概念8篇

时间:2023-08-03 09:20: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态博物馆概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博物馆概念

篇1

【关键词】历史保护区;生态博物馆;区域保护

1 历史保护区

法国是一个遗产保护起步较早的欧洲国家,一些文化保护的理念和方法以及法国政府颁布的一些法律条文都在世界范围内起到了表率的作用。从保护的技术、保护的的了立法、保护的观念上无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在保护的立法方面,国家的立法保护始终是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遗产的概念,随着立法的完备而逐渐得到完善,保护的内容和保护的范围都得到了相应的扩展。法国也是最早采纳了整体保护的理念,对本国的历史、自认文化遗产实行区域保护的国家之一。法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分为三个层次:历史建筑及周边地区、历史保护区、建筑城市和风景保护区。目前,法国被列为保护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6%。1887年,法国颁布了《历史建筑保护法》,首次对“历史建筑”做出了法律上的解释,并且明确指出了政府干预的范围。在此基础上,法国政府1913年颁布了《历史古迹法》,此法律了开启了以“历史建筑”为核心历史遗产保护实践,并且根据历史建筑的不同价值,明确了两种级别的保护方法:一种是列入国家保护的历史建筑;一种是等级注册的历史建筑。这种以单体建筑为保护工作重点的措施抑制延续至今,根据不完全统计,法国目前已有40622处历史建筑被列为国家保护和等级注册历史建筑。随着保护实践的开展,1930年通过了《场地及自然景观保护法》,将历史遗产的保护方法扩展到自然景观领域,和1913年法律一样场地及自然景观的保护也分为:列级保护和登记注册两种,目前每年约有20个新的场地被列级保护。随着保护时间的深入以及保护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人们开始意识到一味的只是保护单体建筑史不全面的,建筑与环境、历史文化之间血肉相连的关系使得环境的保护与单体建筑的保护一样重要。于是在1943年的《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法律中,明确了以历史建筑为中心半径500米的额保护范围。“当一座历史建筑被确定以后,无论是列级保护还是等级注册保护,对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就自动生效。”将“环境”的概念加入到遗产保护的理念中,是法国遗产保护的一次创举,在此基础上1962年,法国通过了历史保护区的法令,也称为马尔罗法令。因为在实际的并保护中1943法律中所限定的500米管控范围并不能真正保护历史遗产的整体风貌起不到保护的作用,于是法国根据国家遗产分布的实际状况,综合评定遗产的各项价值后,划定了“历史保护区”。保护区是“体现了历史、美学的特征或者从本质上足以对其整体或者部分建筑群进行保护、修复和价值重现”的区域。至200年,全法共有100个保护区。保护区建立的目的基于两点:通过建立一个法律的保护机制来避免或者阻止在历史街区中可能造成的不可挽救的损失;通过特殊的运行机制来保证历史的、建筑的、城市遗产的品质,并且改善老住宅的设施以保证其中的生活品质能够满足现代化的标准。

法国的历史保护区体现了法国遗产保护的有点:集中中央集权式管理、明确的立法体系、科学的规划编制、广泛的群众参。法国保护区制度的实际也证明:扩大整体保护范围、结合相应的保护法规对城市区域性特色和环境的保护的整体性区域保护实践是正确的。

2 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产生于“新博物馆运动”的背景下,二战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民众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开始重新发现小地方“部落”的文化和社会价值,社区居民根据对于本社区文化的认同和尊重,自发的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来。最早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和罗马尼亚出现了多个户外式的博物馆,以展示性的新方式来说明社区居民对于自身文化的新需求,即重视传统社会的特性,尊重本地区文化的真实性。20世纪中期,美国出现“邻里博物馆”,墨西哥出现了“综合博物馆”,这些都为生态博物馆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根据生态博物馆发起人之一雨果•戴瓦蓝(Hugues de Varine)的论述: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巴黎举行,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代表强烈要求,建立发展非欧洲式博物馆模式的愿望,在大会上,“生态博物馆”一词被认可,为了在博物馆机构中涵盖与自然和人类生态相关的博物馆,以此响应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大会的国际辩论主题。1972年召开的国际博协讨论会上对生态博物馆确定了更为准确的解释,并且和区域性和社区性博物馆相关联。1973年,法国建设了克勒所――蒙锡生态博物馆,是世界范围内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博物馆。区别与先前的静态、孤立的陈列式保护,生态博物馆的保护模式很好的将时间与空间、动态与静态进行了有机结合,使得自然、文化遗产处于保护的原生环境中,重视了社区、文化、精神、自然和区域的紧密联系。这种创新和实践,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在保护范围上,生态博物馆突破原有孤立静止的做法,将文化遗产的保护扩大到了遗产所存在的社区,遗产保护有了明确的地域限制和范围,将文化与其存在的空间很好的联系起来,确保了遗产的真实性;在保护的内容上,生态博物馆将社区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以及生态环境纳入到一个系统中来,特别是重视了社区所拥有的无形文化遗产,考虑到了文化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联,强调生物、文化的多样性。正如雨果•戴瓦兰所说:“对于英语前缀eco用于生态博物馆(ecomuseum),既不是指经济(economy),也不是发指的生态学(ecology),其本意是指社会环境均衡系统:社区或者社会,人是其中存在的核心部分,人类活动以及进城。”从这个层面上说,生态博物馆的实践,是遗产保护的一次飞跃,寻求人、自然、文化的真正和谐与有机统一,才是遗产保护的真正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凡.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凡.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建设理念;文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生态博物馆理念的不断深入、创新和拓展,安吉生态博物馆在建馆的过程中本着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展示,推动当地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理念在创新中不断地发展。同时,安吉县于2008年开始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计划通过十年时间将187个行政村打造为“美丽乡村”,争创中国美丽乡村样板。美丽乡村的创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与十提出的“美丽中国”理念不谋而合。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与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共同推进。当下随着安吉“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立体式格局的建立,生态理念得到了切实的拓展和贯彻。

本文就对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理念进行分析。

1.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人提出的,其中的“生态”的含义不仅包含了自然生态,同时也包含着人文生态。其是一种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强调的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保存中的真实性、原生性和完整性[1]。目前,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发展的非常迅速,其中安吉生态博物馆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个生态博物馆群。

2.安吉生态博物馆的概况

2.1地理、人文优势

“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这是唐朝诗人周朴对安吉的赞颂。安吉地处长三角的中心位置,是“全国第一个生态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中国竹乡”,“中国转椅之乡”,“中国白茶之乡”,2012年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成为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安吉”取自《诗经》“安且吉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安吉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形成了兼容并蓄,敢为人先的昌硕文化;虚心有节、挺拔向上的竹子文化;扶贫帮困,和谐发展的孝文化;雷厉风行、不辱使命的邮驿文化;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竹业椅业文化。

2.2馆群介绍

安吉自2008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以及浙江省文物局的指导下,根据浙江省委打造生态浙江的总体要求,结合“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立足生态博物馆发展的宏观布局和实际,在浙北安吉进行了一项前所未有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创新实践。根据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情况,及《安吉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和《安吉生态生态博物馆建设实施方案》,安吉生态博物馆采取“中心馆+专题馆+村落馆”格局(见图一)。

中心馆——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项目选址于安吉县城昌硕公园区块。中心馆总建筑面积15414㎡,主要建设集收藏、展示、研究、休闲一体的功能。中心馆建设满足山水园林城市定位相一致的要求,是一座既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功能的城市会客厅,使之成为研究南太湖、西苕溪历史文化和中国竹乡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中心馆的设计理念为“城市方印——承呈吴越遗风,镌苕溪历史,神隽味永,浑穆古朴”和“章法自然——以绿为底,以水为墨,写就灵动山水”。

12个专题馆,包括①上墅生态农业博物馆②天荒坪生态能源博物馆③安吉竹文化生态博物馆 ④上张山民文化生态博物馆⑤鄣吴竹扇生态博物馆⑥安吉白茶文化生态博物馆⑦安吉移民文化生态博物馆⑧郎村畲民生态博物馆⑨马村蚕桑生态博物馆⑩ 永裕现代竹产业生态博物馆⑪龙山古墓葬生态博物馆(在建)⑫安吉古军事防御生态博物馆(在建)馆。专题馆挖掘地方特色产业和传统文化,内容涉及安吉的茶文化、书画文化、蚕桑文化、扇文化、造纸文化等多种具有安吉地域特色的工艺、传统。

村落馆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为丰富美丽乡村内容,挖掘乡村文化记忆,反映乡村特色的多个乡村“民间博物馆”,如①安吉桥文化展示馆②大河皮影戏文化展示馆③安吉古驿文化展示馆④鹤鹿溪名人文化展示馆⑤黄杜白茶诗书文化展示馆⑥龙王山根雕文化展示馆⑦上墅龙王手工造纸文化展示馆⑧尚书垓尚书文化展示馆⑨杭垓竹帚产业展示馆⑩桐杭军事文化展示馆⑪孝丰孝文化展示馆⑫吟诗农耕文化展示馆⑬孝源孝文化展示馆⑭银坑影视文化展示馆⑮迂迢农民书画展示馆⑯中张畲民文化展示馆等。

安吉生态博物馆群将县域范围内最具特色的人文、生态资源纳入展示范围,将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产业生态等各个方面较好地融合,以系统的观念展示安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图一:安吉生态博物馆馆群结构

2.3建馆意义

故宫博物馆院长单霁翔先生对安吉生态博物馆给予了高度评价:安吉县从传统博物馆的“馆舍天地”走向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面对多样化的文化资源,进入无限的发展空间,这种将自然生态资源与历史人文资源融于一体,将馆内宝贵的藏品与馆外原真、活态的陈列品紧密相连,突破了传统博物馆与环境之间、可移动与不可移动的物品之间、信息与实物之间的障碍,让全县人民成为博物馆管理的主人,是中国博物馆建设模式的重大创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使我国的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得到整体上、原始中的活态的保护,将这种保护的到不断的延续和持续的发展,同时对我国农村社区文化的魅力进行着优良的展示。

主入口透视图

3.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理念

3.1文化景观原状态保护理念

安吉生态博物馆的的使命和宗旨就是将安吉原有的景观状态进行保护,将当地在文化、政治以及经济上的很多方面通过生态博物馆的形式进行互动,在活动中融入自然景观,培养当当地的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从而改善安吉居民的生活环境氛围以及自然景观的品质,在此基础之上来满足安吉生态博物馆在今天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理念不是将安吉的生态环境搬入到馆中,而是将一个自然环境保留在原生态地,以博物馆的管理方式进行运营,这表现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保护含义,才是生态博物馆的生态内涵,其所体现的才是正确的文化内涵。安吉生态博物馆在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传承和普及中,一直是以当地的居民为首要的推动力,动员当地的居民通过应用本地区的资源、技术来对当地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3]。

3.2文化景观整体保护理念

安吉生态博物馆所倡导的是对整个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种理念,保护的是安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和独特的生态优势。从对安吉生态博物馆和当地的民俗来看,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是按照整体的保护和科学发展的原则来实施的,整体建设的思路是将生态文化和文化生态相融合,注重对安吉人们赖于生存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将自然和文化、传统和现代、物质和非物质的生态文化进行整体的保护。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所体现的是安吉居民在长期生活中的生存智慧的成果,处处展示着他们在生活中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极具当地的民族特色,这不仅仅是作为包含着安吉的建筑、民风民俗、传统技术,同时还包含着人们赖于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些都是需要保护的,对其中的一项没有做到位就会影响整体的效果。

3.3文化景观的动态保护

博物馆一般所展示的都是一些文化古迹,生态博物馆也不例外。安吉生态博物馆中所展示的内容就是安吉居民在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珍贵的文化财富。从安吉的文化特征来看,其生态环境极具多样性,这是安吉的地理特征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所遗留下来的,当然在社会的发展中它们还会跟着变化和发展,这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不可能说这些景观处于一个一直不变的过程,同时生态环境也是一个活的姿态,它为大家所展示的是安吉的生产活动、人文活动,以及生活中相关的诸多因素,人们在视觉的享受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走进这个社会,在体验这份感受中就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当地的社会影响力,以此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生活。从这些情况中就可以看出,对文化景观实施动态方向上的保护是非常有利于拉动经济的增长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好对景观的保护[4]。

3.4文化景观的传承保护

在安吉生态博物馆中,竹和茶文化的保护是最为突出的,这和当地的生产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浅层次来说这就是当地景观的一个表现,同时也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传承。在安吉生态博物馆中,竹文化和茶文化都是安吉的老前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他们对这些生产文化的传承都有一定的流程。就像茶叶的制作,不同的方法所制作出来的味道是不一样的。所以,对生态园中的这些文化都需要传承,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还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根据每个生态中景观不同的特性、生产环境形成具有特色的自然生态区、历史文化区和现代生态区,系统的划分形成独具安吉特色的生态博物馆模式,在对安吉文化保护的基础上做好传承的工作。

3.5文化景观的居民自我保护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规划管理,但是生态资源却是当地的居民在不断的保护、不断的传承中所留存下来的,所以建馆的决策需要当地居民在共同决策的基础上才可以实施的。生态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将居民的力量进行了凝聚,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当地居民的共同实施和决策,这是生态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将文化得以发展的一项必要的条件。在这个生态博物馆建设中,当地的居民通过对自己思想的传达和规划,体现了自己、展示了自己,让当地的居民知道自己就是文化的主人,这种主人公意识的培养对安吉生态博物馆的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情感的交流使当地的居民对当地文化的保护意识得到不断的提高。

实景照片

4.结论

综上所述,安吉生态博物馆的的建设理念就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的保护,在这个理念之中,安吉生态博物馆发挥了多方的力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安吉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中的遗产都进行了保护,将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一直以“坚持生态立省,推进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为指导,激励着全社会在生态意识上的培养,这为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着一份坚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博物馆》博物馆管理资料索引(1—25卷)[J].中国博物馆.2010,(02):134.

[2] 单霁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

[3]胡骏.中国博物馆事业宏观管理中的一个问题[J].中国博物馆.2009,(02):267.

[4] 乔治·亨利·里维埃.生态博物馆——一个进化的定义[J].中国博物馆.2011,(04):79-81.

[5]《《安吉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

篇3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生态理念;景观;建筑

1生态博物馆释义

博物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过研究博物馆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窥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博物馆从最初单纯的原始形态演变为现代多功能的文化机构,其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生态博物馆是在原来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中保存和介绍人类群体生存状态的博物馆。它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生态博物馆被称为“一个正在生活着的社会活标本”,是国际博物馆界开发的一种新的博物馆形态。

受传统生态系统思想的约定限制,人们对于“生态”一词的理解首先还是映射到自然生态知识的相关方面,所以对于“生态博物馆”一词的真实含义和实质思想的理解就显得及其重要。生态博物馆不是指和自然生态相关的博物馆,其关注点不在于自然生态,而是社区和居民。“生态博物馆”(ecomuseum)的前缀“eco”是指社会环境均衡系统

1971年第九次国际博物馆会议,提出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1972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联合召开的圆桌会议讨论认可了生态博物馆的确切定义,并且和区域性或社区性博物馆相关联,此定义为最初的“里维埃拉定义”。经过1978和1980年修改,1980年生态博物馆的定义被普遍接受,被里维埃冠以“一个进化的定义”。定义中强调的主要内容有公共机构和公众参与的观点;镜子和工具的观点、时空特征和遗产特征;实验室、学校和保护中心三功能等观点。

我国著名博物馆理论专家海先生认为,“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产地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从而使人与物及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关系中,并使之和谐向前发展的一种博物馆新理念”。

生态观、有机结合观、地域与本土观、回归自然观等等都是生态建筑的理论构建部分。

2生态博物馆的成长历程

生态博物馆是创造于环境保护论取得长期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针对于当时整个社会的绿色运动的产物。法国是生态博物馆理论的最早实践地。1971年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克勒索蒙特索矿区生态博物馆在法国建立。

我国对于生态博物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安来顺先生将生态博物馆一次翻译进入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生态博物馆推向实践建设的时期。中国大陆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是199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邀请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著名博物馆学家海教授和挪威著名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隆先生同贵州省博物馆专家一起在贵州考察后建立的六枝梭戛乡生态博物馆,保护一支只有4000多人的民族苗族-长角苗。

中国自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诞生的十多年来,至今(2009年底)建成14座生态博物馆。

随着“生态博物馆”一词被世人逐渐熟识,出现了一些以生态博物馆命名的机构,如宁夏六盘山生态博物馆、长白山生态博物馆,其关注点集中在自然生态,而是社区和居民,因此不能视为生态博物馆。

3生态博物馆在景观方面的认识

我国对于生态博物馆的研究对象属于传统乡土聚落保护对象。

东南大学余压芳博士借用美国学者阿摩斯.拉普卜特在《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一书中对建成环境及意义的研究中所使用的理念,将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分为固定特征因素、和非固定特征因素。固定特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的空间形态、建筑、街道坝场和标识景观等。半固定特征因素包括家具、室内陈设的布置和类型、沿街设备、花木、服饰、传统手工艺制品、广告牌示等因素。非固定特征因素指的是场所的使用者或居民以及其他无形的因素。传统乡土聚落的文化独特性表现在半固定特征和非固定特征景观因素的独特性和丰富性。生态博物馆的保护行为可以有效的影响乡村聚落景观化过程。

乡村景观化指传统乡村聚落从传统的居住使用功能向兼具美学价值和游憩观赏功能的景观过渡的过程。传统乡村聚落在乡村景观化过程中,旅游的关注使传统乡土聚落景观的价值外延提升,但当“价值提升”效应扩展到一定程度并导致大众旅游行为的发生,景观品质的退化就相应开始了,原生态的环境遭到破坏。传统乡土聚落在乡村景观化过程中的品质“提升”与“退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4生态理念在博物馆建筑方面的认识

生态理念的提出是博物馆事业发展到新阶段的需要。我国博物馆学著名学者海也指出:“生态的理念应成为我国博物馆建设中的一种指导性的理念,贯穿于博物馆的环境、建筑、室内功能等各方面。”

4.1环境

现代建筑大师赖特早年主张“有机建筑论”,认为建筑应从属于自然环境,如同自然界的生长物一样,成为大自然的和谐因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台湾建筑师论丛》中就有文章说:“景观建筑将大地及景观视为一种资源,并依据自然、生态、社会与行为等科学的原则来从事规划和设计,使人与资源彼此间建立一种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博物馆建筑要贯彻生态理念,需要重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洽协调。确定合理的建筑规模,建馆时必须对馆址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光照、风玫瑰、微气候环境、排水模式、土壤成分、植被、水资源等情况。排除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其中的有利因素,因地制宜地利用环境,创造环境,并从建筑的体形、体量、尺度、格调、色彩、气氛等方面去考虑与环境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建筑必须与自然环境融合,尤其是具有特殊自然环境的基地,更是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情节因素(如水、山等),往往在这种条件下,空间的情节性更容易塑造,也更容易体现。融合环境,充分保护与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就势,体现出建筑在此环境中自然生长的状态。

4.2建筑

博物馆建筑及场地的营造,在技术手段的使用上应该适度和恰当。应最大限度的利用地方材料和使用适应当地生产力的建造技术,因地制宜、有效的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并加以适当的加工形成最朴实无华的建筑材料。

在博物馆建筑中,将环境引入建筑的作法应用较多,可选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将建筑室内的一些空间有意的暴露到自然环境当中,造成自然雕琢的痕迹。总之,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使之相互融合,互为衬托,甚至把建筑就当作自然界展出的作品一样。如安藤忠雄先生的许多作品就都是建在山地、水边或是人为地引入自然的环境,将自然的灵性带到建筑空间当中。这种自然界与生俱来的伟大力量是任何后天建造的环境都无法轻易比拟的,它给我们带来的事件是最自然、最真实的。

4.3室内功能

光影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的财富,给我们的审美需求带来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光影在博物馆室内还起着导向功能,在许多建筑中为了产生有尺度、规律的光影效果,通常采用高侧窗或顶窗的采光方式。这样形成的采光井通常都会影响到博物馆室内空间形式和外部造型,形成其独特的空间形式和外型,如旧金山艺术博物馆、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路易斯・康对于光线的关注由来已久,他认为,艺术作品应当在自然的光环境之中被欣赏,以便空间达到一种“人―艺术―大自然”相互融合的环境效果。金贝尔艺术博物馆由一系列的拱形空间连续排列组成,大多数拱顶空间都采用了连续的天窗进行顶窗采光。整个拱顶形成一个发光的面光源,散发的柔和光线形成了整个博物馆明亮、均匀的空间环境。同时,路易斯・康利用拱顶的结构,在两端设置了小型的弯曲玻璃槽,使得空间更为明亮和生机勃勃且不带入眩光。

5结论

最初接触到生态博物馆一词是时,以为在建筑中运用生态理念的博物馆就是生态博物馆,只是把生态博物馆作为一栋建筑,一座与自然生态相关的博物馆,从未意识到生态博物馆的关注点是社区和居民。现在也出现了一些命名为生态博物馆的机构,将其关注点集中在自然生态,与一般意义的生态博物馆不同,不能视为生态博物馆。通过本研究使大众认识到生态博物馆的涵义,揭开生态博物馆的神秘面纱,使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关注,促进民族社区的发展。认识到生态理念在未来博物馆建设中应处的地位,加大博物馆建设中生态理念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安藤忠雄著.《安藤忠雄论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

[2] 李丹.博物馆建筑空间中的情节性 [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4

[3] 戴志中,杨震,熊伟. 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生态.仿生[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4] 周浩明,张晓东. 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 余压芳.生态博物馆理论在景观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以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为例[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6

The Research Of Ecomuseum And Ecological Concept In museum

YUAN Guan-mei , YUAN Hong-ye

(1: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Jili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Changchun,China,130021;2:)

篇4

为推动成都市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助力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将大熊猫的生态、文化价值和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有机结合,按照市委、市政府对熊猫主题乐园项目的要求,XX集团高度重视,就项目规划、合作模式等前期事宜积极与市林业和园林局、成都XXX集团等相关各方沟通协调,争取将XXX与“XX之都”总体规划相融合,取得初步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范围

项目选址东至XX路,南至XX路,西至XX项目,北至保利XX公园,面积约XX亩,其中XXX基地建成区约1000亩,XX集团已取得土地XX亩(其中46亩已纳入XXX基地建成区),商业用地XX亩,农业与景观绿地XX亩(其中XX区XX亩),道路与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约XX亩,另有XX亩住宅用地属于XX区所有。

(二)与XXXX基地的关系

1.空间关系

项目核心区(273亩地块),容积率0.4,距XX基地太阳产房约500米,距月亮产房约700米,同时与现有基地相邻用地均为生态绿地,可作为XXX项目与XXX基地之间的生态缓冲带,确保不对熊猫繁育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2.价值关系

XX项目特色为时尚熊猫、旅游熊猫、文创熊猫,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市场,努力打造熊猫文化创意高地,与XX基地在配套功能上形成互补,相辅相成,满足游客的更多需求,同时也增加项目自身造血功能。

(三)项目产业控制

XX集团对熊猫星球项目范围内及其周边产业规划导向进行了初步梳理,根据区域内资源特点,以规划为引领,对项目范围内产业业态、建筑风貌、建筑体量等进行了明确,真正把熊猫星球项目建设成为大熊猫生态文化的体验地、目的地。

二、工作推进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XX集团作为项目投资和运营主体,积极推进项目落地相关工作。

(一)积极参与项目总体策划及概念性规划国际咨询工作,待新一轮规划与城市设计确定后,统筹推进项目策划、规划工作。

(二)协同XX商业策划团队、XX工作室以及法国XXX,从城市设计角度、产业融入角度、大熊猫品牌的识别和体验角度出发,开展XX项目商业策划工作,使项目更符合国际化标准,为成都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奠定坚实基础。

(三)积极统筹整合XX公司及XXX资源,围绕XX项目的创意策划、规划设计、产业整合、资源导入、项目运营等环节,专题研究项目定位、公司组建、投融资模式等工作,尽快在重资产投资层面引入XX公司等战略投资者共同开发建设,就共同出资设立轻资产运营公司方面与XX公司抓紧协商。

(四)以科研文化为灵魂,以生态绿化为支撑,以控制保护为保障,围绕XXXX博物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确保大熊猫基地科研繁育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研究项目商业运营模式,以涵盖生态、文化、旅游、时尚、科研、康养功能的文化旅游精品与XX基地形成功能互补,满足XX基地周边市场需求。

三、存在的问题

(一)XX项目核心内容为XX博物馆,在该博物馆周边已有两个拟建博物馆,一是XXX以文化教育为主线、科普服务为主体、地学展陈为特色的成都自然博物馆;二是XXX拟改扩建的以科研繁育、科普教育为主题的博物馆。这两个即将实施的博物馆与XXX博物馆在内容和主题上可能会部分重叠,将对XXXX博物馆在主题创新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二)您实地调研XX时,提出XX基地周边要更好地保护好生态本底,具体范围需在XXX项目总体策划及概念性规划中确定,XXX项目用地的具体定位和空间布局尚待进一步明确。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5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现状

近年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但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来看还处于低龄化阶段,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在国内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展示设计的教科书,内容大多是笼统的空间、材料、色彩等理论知识,实际案例很少,实践性的方法也很少,对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研究则更是一个真空区。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定义与发展历史

博物馆展示空间是在固定的环境基础下将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安排在内的构建出具有展示性的场所,这种展示场所也可以称之为展示性空间,它是人们生活的映射,体现了公众所处的某个时间段的行为与审美方式,也是设计师对生活的感悟,并且将其与公众的情感融为一体,使参观者得到美的享受。博物馆展示设计属于室内空间设计的一部分,都是利用空间分割和透视法则,把有限的空间变得丰富而又有层次感,以创造更为立体的空间体验,实现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追求的目标。

最先把展示设计运用在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中的是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展示形式多是与标本结合出现的景观场景,复原动植物的繁衍生长过程,如江西省博物馆的恐龙世界、生态鄱湖展区等,都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来设计表现当地的自然风貌。这种设计方式表现手法直观形象,科学真实,受到观展观众的喜爱,后来逐渐被运用到各类博物馆中,如民俗类、历史类、军事类、纪念类博物馆。

三、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的类型和特性

(一)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类型

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类型有再现式场景、复原型场景、表演式场景、展演式场景、情境演示型场景、景箱式场景、景观式场景等。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特性

1.展示性。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是一种具体的表现方式,其中融入了设计师理性与感性的分析,源于空间场景设计对展示的要求。他的展示性充分表现在对文物藏品直观的表现上,让观众更容易了解场景中所展示的主题思想、叙述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空间情趣。

2.时间性。有人说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是没有时间的、静止不动的,只有空间概念。但是,笔者认为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空间场景是带有节奏韵律的,整个场景的节奏感都是通过空间风格和所展示的藏品来表达。在这个空间中,设计师统筹了时间、空间两者的关系,考虑观众的审美要求及视觉习惯,将时间、空间、观众三种关系合理糅合,以最好地诠释所展示的文物藏品

3.叙事性。叙事性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对这个展览主题的一个描述表达。对需要展示的内容,主题设计师一般会通过一个个的场景复原来叙述,通过不同场景的转变来描述不同的故事内容,如江西省博物馆自然馆的“生态鄱湖”展区内就通过不同的场景复原表现了赣鄱大地一年四季的环境特征,加以文字说明,配合音频渲染,达到寓教于乐的表现目的,把原本枯燥的文字内容以轻松、充满趣味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4.艺术性。博物馆展示的对象除了历史考古价值极高外,其艺术价值也值得我们去考究,文物藏品既是历史的见证人,同样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品。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怎样把文物身上的文化艺术性表达出来,用何种方式表达,既要理性思考,更要关注观众的心理、情绪等因素,囊括造型艺术、建筑艺术、影像艺术、生态艺术,融入文学、绘画、雕塑,以及当代影音学、光学的技术,不难看出,这对设计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所以说,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场景创作须先整体,后局部,以艺术原则为指导,以文物藏品内含信息为纲领,组合整体与部分,从而给受众以美的享受。展示空间艺术性原则要求设计师首具有健康向上的艺术和审美意识,其次更要敢于创新,体现自己的创意。

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创作的艺术性不是简单的外墙装饰、孤立的墙面风格组合,应该是一个局部复合整体,形式与主题内容统一构成的场景空间。此外,对于人流量比较大的博物馆展示空间来说,也是有着自身特殊性的,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公共安全问题,如盲道的设置、专门的升降电梯、应急通道等,这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基础设施在设计施工前,就应充分考虑到。

5.临境性。临境性也可以称之为观众的“沉浸感”。展示设计的成功与否在于观众是否有沉浸感。沉浸感,简单来说就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优秀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环境可以达到让参观者难以分辨真假的效果,令参观者有强烈的视觉、听觉、触觉冲击,利用VR技术还可以虚拟现实,仿佛置身于真实世界中。

四、对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未来展望

面对当今全球经济科技文化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随之改变,对于总被扣上“古董”帽子的博物馆来说,也必须顺应时代进行变革创新。首先,要在保证文物安全为前提的条件下,转变观念,更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其次,改变展示设计方式,强调服务第一的原则;第三,在展示设计中利用高新的科技手段,使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更加智能化,实现博物馆数字化,为博物馆展示设计由静态展示升级为动态展示,告别以往单一、僵化的展览,使设计更加灵活、开放多变。综上所述,创新时代,博物馆展示空设计必须大胆变革创新,首先在展示理念上转变,在展示内容上不断扩充,在展示设计方式利用新技术创新,保持博物馆良性发展的态势。

五、结论

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目标是服务整个展览这个主题,使内容与形式更加统一,达到主题突出,令空间场景更有韵律和节奏感,让观众得到更多审美享受,获得更多的文物藏品的内含知识信息。本文通过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发展历史到特征性分析,以及对后期的展示设计的展望,清楚分析了展示设计对于博物馆展览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尊重展示设计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设计的发展脉络,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给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今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立的理论与实践教程,但对于场景设计来说还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笔者希望通过以上的论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创作理论依据,为设计师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此来实现博物馆健康有序发展。

篇6

【关键词】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原状保护;传承

【作 者】吴伟峰,广西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4-454X(2007)02-0199-007

The Protecting and Passing of Ethnic Cultural Resources in Guan gxi

Wu Weife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layout and implement on ethnic ecologica l museum in Guangxi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protecting and passing of ethnic cultu re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museum roots from the traditional museum with theinnovating notion, and its basic connotation is the protection for original sta t e upon ethnic culture, the instruction of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each lev e l, and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instruction of experts But what most impo rt ant is the hosting consciousness and the initiative action of the villagers Th e specialty of ethnic ecological museum in Guangxi, which combines with the ethn i c museum, as well as the notion developed into the protecting of immaterial cul t ure and the concrete measures to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new village will pl ay an active role on the protecting and passing of ethnic cultural resources in Guangxi.

Key words: material culture; immaterial culture; protection for original state; passing

在广西,壮、汉、瑶、苗、侗、水、仫佬、仡佬、彝、毛南、回、京等12个世居民族曾经创 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 的加快及市场经济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向前发展,昔日相对与世隔绝的民族地区正面临着外 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民族文化上的碰撞和融合非常激烈,一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 无形文化遗产,包括民族民间语言和艺术、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民族民间风俗礼仪、节庆等 方面)正以近乎崩溃的速度面临着消亡的严重危机。与此同时,国外一些国家和机构通过各 种渠道大量采集、收购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这又进一步造成了文化资源的严重流失。 可以说,广西的民族文化资源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在这方面,自治区的各级地方政府和社 会各界开展了很多工作来抢救、保护和传承当地民族文化,但就整体和效果而言,还需要更 全面的规划和长远的考虑,特别是要从根本上探讨和解决民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的问题。广 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规划及实施,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与传统博物馆相比,生态博物馆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前者被清晰地界定为拥有一定藏品的静 态的特定建筑,在将一定的文化遗产搬移到其中的同时,这些遗产也远离了它们的所有者及 其所处的环境,显得支离破碎。而后者作为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产物,是建 立在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之上,即文化遗产应原状地、动态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社区和环境 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态博物馆概念理论经典的解释是里维埃“生态博物馆――一个进化的定义”,即“生态博 物馆是由所在地人民和公共权利机构共同设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其 主要功能是:(一)用于所在地居民立足现在、借鉴过去、掌握未来以及向参观者充分展示自 身文化艺术,弘扬文化多元主义和人权价值观;(二)“实验室”作用,为外界了解和研究 当 地居民的过去和现在服务;(三)“资源保护中心”,用以保存自然和人的文化遗存。“是 人 类和自然的一种表现”、“是时间的一种表现”、“是对特殊空间的一种解释”则是它之所 以称为生态博物馆的要害。生态博物馆的表现形式是时间和空间、静态和动态的有机结合, 该表现形式及内容又依托于人为的原生环境。

我国的生态博物馆将是对特有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一般为弱势文化)进行整体保护及保 存的社区,主要为社区居民追溯历史,掌握和创造未来发展服务的特殊的博物馆形式。与中 国的生态博物馆不同的是,西方生态博物馆所在的社区生存不是问题,探索生命的意义、人 生的价值,谋求物质和精神文明及生态文化在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发展,才是它们关注的问题 。以贵州的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例,生存条件、经济、教育、社会发展的程度远远落后于全国 农村的平均水平,即使在贵州省也属于扶贫对象,所以在中国的生态博物馆里,保护、传承 文化的同时,他们更需要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我国生态博物馆建设 的最终目的是保护该区特有的文化,使其文化持续发展的同时,在经济生活上对社区居民有 所改善。

从1998年起,广西文化厅开始进行博物馆建设多种模式的探讨和实践。2003年12月3日,广 西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广西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于南丹县里湖乡怀里村举 行奠基仪式,标志着中国第一座瑶族生态博物馆,同时也是广西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进 入正 式的实施阶段。怀里村白裤瑶由于历史、传统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目前仍保存、延续 着极为独特、完整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染织文化、礼仪文化、制度文化、铜鼓文化、丧 葬文化、建筑文化均与众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此选点的白裤瑶文化体现了广西民族文化 中处于封闭、偏僻自然地理环境下独立、缓慢发展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而这样的例子在 广西并不少见,因为只有在相对偏僻的环境中,少数民族的文化才更有可能免受全球化与现 代化的冲击与影响,才更有可能保存着古老原始的民族文化,而与之相伴的则是当地经济建 设的相对落后与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对低下,在这种环境下的民族文化相对来说也是较为脆弱 的,在这样的条件与背景下建设民族生态博物馆,探索在落后地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促 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此选点得到生态博物馆理论引进中国 第一人海先生的高度肯定。生态博物馆由展示中心与怀里蛮将、化图、化桥三个自然屯 的原状保护两部分组成。展示中心占地3亩,总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总投资达到180万元,2 004年11月正式建成对外开放。2005年6月初,参加贵阳生态博物馆国际会议的二十多位国内 外专家到南丹进行参观访问,专家们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给予高度的评价,同时对白裤瑶文 化的未来发展走向表达了强烈的关注。目前中国民族博物馆已将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 定为其研究工作站。

2004年底广西文化厅重点建设已建成开放的三江侗族博物馆,投入资金将博物馆的陈列重新 设置(开放《三江侗族文化展》),以位于县城的三江侗族博物馆作为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 的展示中心与资料收集中心,同时采取“馆村结合”、“馆村互动”的方式,将三江境内苗 江15公里流域范围内的高定、独洞、座龙、岜团等村寨列入生态博物馆保护范围,保护范围 内有风雨桥13座,鼓楼26座,在这范围内侗族传统的建筑文化底蕴丰厚,织锦文化典雅大方 ,“月也”等节日风情淳朴浓郁,“款制”等制度文化依稀可见。三江侗族处于中国南部侗 族文化圈范围内,侗族文化具有较为强大的生命力,同时现代化的冲击也在慢慢影响着侗族 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变迁也在缓慢地进行着,侗族人民对外来文化有着开放包容的心态 ,具有开发旅游的强烈愿望,同时苗江流域具有开发旅游的巨大潜力,在此地开发旅游必不 可免,建立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是在开发旅游的背景下引导民族文化向前发展的典型实践。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展示中心与保护范围异地的模式,保 护范围大,管理模式新颖,是目前国内生态博物馆建设中的独有类型,是广西民族生态博物 馆建设课题组对生态博物馆理论在中国实践的丰富与发展,“三江模式”得到国内外专家的 高度评价。

壮族是广西的主体民族,建设具有代表性的能充分反映壮族历史与文化的壮族生态博物馆是 课题组所重点考虑的。在靖西县旧州街,壮族刺绣、织锦、土司遗存、民居建筑、山歌艺术 、壮剧、木雕、节日等民族文化保存的丰富性、完整性使之成为壮族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旧州充分体现了壮族在历史上对各种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特点,是研究壮族文化 变迁的一个典型地点。同时当地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这是一处与南丹白裤瑶及三江侗 族情况完全不同的选址。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占地2亩,总建筑面积700平方米,20 04年3月奠基,2005年8月建成对外开放。靖西是壮族人口高度集中的地方,壮族文化具有深 厚的文化底蕴,在旧州街,旅游市场已初步形成,当地壮族人民对壮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高度 的自觉性,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在逐步恢复业已消失的传统文化,体现着壮族人民在现代化 冲击下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在旧州建立壮族生态博物馆,为当地的旅游事业增加文化因素, 提升旅游品位,意义重大而深远。

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特色在于专业性的指导贯穿始终。组建了一个由民族学、考古学、博 物馆学、历史学和地方史学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课题小组, 承担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几个试点地的实地调查、专题研究和撰 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在生态博物馆实施过程中突出课题小组的专家指导作用,保证了生态 博物馆建设的科学性、专业性。

各级政府达成共识,尊重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基本原则,明确 “一个鲜活的文化整体”是试 点项目选择的基本标准,强调有一定的民族代表性、特性鲜明、现存自然与文化生态现状保 护良好、有一定的历史沉淀和历史文化遗存等,是建设一个生态博物馆所必需的要素。在项 目启动前做仔细的宣传与动员工作,使试点项目所在地的市、县、乡和村四级组织与自治区 文化厅在项目建设意义、目标、选点、管理机制和投资组合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形成共识 并落实,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试点所在地的市、县、乡政府主管部门有专人负责,协 调好涉及部门的各种关系,层层落实,齐心协力办好生态博物馆。

将正在建设的广西民族博物馆与未来在全区陆续建设的民族生态博物馆结成“联合体”,共 同承担起政府实施民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传承与展示任务。建成后的各 个民族生态博物馆与广西民族博物馆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互动与延伸关系:以广西民族 博物馆工作站的形式,使各生态博物馆成为广西民族博物馆在各个民族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研 究、搜集文化遗存和扩大研究成果利用的基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两者间编织信息网络 和可视界面,使各生态博物馆借助广西民族博物馆这更宽阔的平台,延伸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不受地域与时空局限而扩大受众面;以行政调控为两者建立起全方位的资源平台,形成优 势互补,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利用效率。这种科学家和村民紧密结合的形式被中国博 物馆理论专家、国际博物馆学委员会委员海教授称为“真正把生态博物馆向专业化、博 物馆化方向提升的努力,还是广西创造的生态博物馆广西模式,这是中国生态博物馆的第二 代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生态博物馆真正向专业化、博物馆化方向提升,能较快发展为第 二代生态博物馆。

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的新形式。如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 ,充分地利用原有的位于县城的三江侗族博物馆完善的馆舍,以此为生态博物馆的展示中心 和信息资料中心,另划以长达15公里、包括9个侗族村寨的苗江上游流域为生态博物馆保护 范围,在管理形式上采取“馆村结合,馆村互动”的模式,保护范围大,管理模式新颖,是 目前国内生态博物馆建设中的独有类型。

生态博物馆不仅是一种文化保护机构,它也是一种博物馆。如果它仅仅是村民的一种文化自 治行为,就够不上是一座生态博物馆。广西的生态博物馆在继承贵州生态博物馆经验的基 础上,加强了生态博物馆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展示传播水平。广西建立的三座生态博物馆都同 时建为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三座科研基地。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专家介入到生态博物馆里来,以 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视野对这个文化活标本进行科学研究,其结果不仅直接提升了村民对自己 文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认识和保护的自觉性,而且在实践上培养出村民自 己的科学家。这种结合对科学家、对村民都是有益的。对于巩固生态博物馆的存在和提升其 保护水平也是必要的。中国第二代生态博物馆也强化了它的文化的展示传播功能。广西把贵 州的资料信息中心改称为展览中心,以强调其展示意义。事实上越是能为外界所欣赏的文化 越有生命力。外界的赞叹是激励文化传承的重要动力。广西三座生态博物馆的展览中心的陈 列,已经相当专业化、博物馆化了。他们的无形文化遗产在外来的强势文化面前,本来是脆 弱的,但如果他们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提到了科学的高度,情感上达到了珍惜的程度,他 们的无形文化遗产就变得坚固了。他们的表演和展示就不是为了出售而是一种自豪。对自己 文化有了科学的认识,就有了自觉传承的基础。这时他们才真正成了自己文化的主人。

广西白裤瑶、侗族、壮族三个民族生态博物馆的相继建成,是我们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 下,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弱化、消亡严峻局面的积极探索,是在广西民族文化处于相对弱势 地位情况下建设“民族文物大省”以改变局面的具体行动,这一实践在客观上对促进当地社 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与和谐发展产生独特作用。

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为我们寻求更多、更有效的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途径提供了有 益的探索和尝试。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初衷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力保护与弘扬优秀的民 族传统文化,从实践的效果看,它确实为保护和保持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一个新的途 径,保护了农业社会中长期形成的民族文化。即不是将物化的文化载体搬到传统的博物馆里 面,而是将其保留在文化的原生地,从而妥善地处理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鱼儿 离不开水”关系的问题,使民族文化更深深地根植于肥沃的生活土壤之中而得以生机勃勃 地发展与延续。

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为专家学者深入了解、研究和挖掘各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活态的 基地。三个民族生态博物馆以建成为白裤瑶、侗族、壮族资料信息中心与研究中心为目标, 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通过生态博物馆这种形式得以保护、展示, 受到了国内外民族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家、民俗 学家等科学工作者的密切关注和热烈欢迎,一批批有份量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将陆续出现;生 态博物馆同时还将成为各人文学科研究人才的培养基地,一批批人文研究人才将在这里得到 锻炼和成长;生态博物馆也必将促进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在扩大广西民族文化的国际 影响上产生更大的作用。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所发生的作用已初步 显示出来。三个试点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给当地政府与文化部门在如何更好地、主动地保护 和发展民族文化,并使其在民族地区经济逐步协调发展方面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 如南丹县人民政府提出“一黑一白”的发展战略,以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建设为契机,调整项 目、整合资源,以投资2500万元的县乡公路、150万元的乡村公路和60万元的饮水工程,以 及将改造400多户村民用厕的国际援助项目为工作重点,全力解决白裤瑶民族同胞盼望了近6 0年的交通、饮水等一系列重大生存与发展障碍问题。为当地的旅游增添了一朵“奇葩”, 在文化旅游中独具吸引力。由此而在落后、贫困地区兴起专题化的旅游经济活动,对改变 农村的经济结构,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文 化素质,以及提高村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等方面,都充分地显示着生 态博物馆以其科学的保护与传承理念引导着相对贫困的农村在寻求更理想的脱贫致富之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独特作用。这项试点所带来的效益与影响已经超 越了文化保护的范围。

生态博物馆的新观念顺应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全球性历史潮流,也注重了全球化和 商业化社会中文化的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全世界在关注这一课题不断拓展的实践。2004年在 北京召开了有欧洲几个国家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官员参加的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情况介绍 会,到会外国使节都很支持和赞赏生态博物馆在中国贵州及广西的实践。2005年6月,在 贵州省召开的生态博物馆国际研讨会,不仅在编印向会议提供的大型画册《中国生态博物馆 》一书中编入了广西已建成的南丹及三江生态博物馆,而且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也是 会议的重点考察参观点,中央及全国各地的媒体也大量报道了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情 况。2006年,广西民族博物馆向国家文物局申报的广西生态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获得 通过。

“十一•五”期间广西拟建设的民族生态博物馆项目包括:

1.桂东贺州市莲塘镇客家围屋生态博物馆

在莲塘镇,目前有三处保存非常完整的客家围屋,在贺州当地及广东均享有盛名。客家围屋 不仅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冬暖夏凉的功能,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 展示客家人的人文历史方面可谓一部百读不厌的百科全书,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在莲塘 建设客家围屋生态博物馆,不仅对研究客家文化在广西的变迁过程提供活标本,还能在保护 的同时为旅游发展服务,两者相得益彰。

2.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生态博物馆

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的“大苗山” 闻名遐尔,苗族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深厚:芦笙坡会、百 鸟衣、斗马、“埋岩”、吊脚楼、“坐妹”、打油茶、酸鱼等民族文化表象绚丽多彩。以元 宝山、摩天岭、贝江为代表的自然风光神秘悠远、美丽壮观。安太乡元宝山下的下桑、元宝 、培秀等苗族村寨融浓郁的民族风情与秀丽的自然风光为一体,是建立苗族生态博物馆的理 想选择地。

3.桂北灵川县灵田乡长岗岭村汉族生态博物馆

灵川县灵田乡长岗岭古城堡原叫瑶山岭,莫、陈、刘三姓汉族于明朝初年迁入,建村历史已 达600多年。由于地处“湘桂古商道”上的关键位置,历史上经济繁荣,有“小南京”称号 。在这里,汉族古建筑保存基本完好,科举文化丰厚,中原汉族文化遗存丰富,是桂北汉族 文化的典型代表。长岗岭村集自然与人文于一体,集科研考察和传统学术研究价值于一身, 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和旅游资源价值。在这里建设汉族生态博物馆,借此展开汉族(中 原)文化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变迁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 历史学、考古学等学术意义。此外,灵川与桂林交通方便,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对“大桂林旅 游圈”中不同旅游类型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4.桂南东兴京族三岛生态博物馆

京族是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兴市北部湾的万尾、巫头、山心(称为“京族三岛” )一带。京族是跨境民族,在越南叫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语言与越语相同,风俗 与越族也是大同小异,“唱哈节”是京族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京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 保存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如节日文化、服饰文化、独弦琴文化、婚恋文化、渔猎文化、干栏 式建筑文化等)。京族与越南靠近北部湾的越族也有较为密切的交往,因此京族文化兼具民 族文化、边关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建立京族生态博物馆,以更好地收集、研究、展示京 族文化,为研究跨境民族的文化变迁,推动中越民族文化研究的合作,增强中国与东盟各国 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

5.桂北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

龙胜各族自治县境内的龙脊梯田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面积66平方公里,有“梯田世 界之冠”美誉。龙脊的主要居民是壮族,服饰独特,风情独具,有古朴优美的壮族山歌与师 公舞、打扁担舞,传统的干栏建筑特点尤为鲜明。在龙脊建设壮族生态博物馆,探索在旅游 发展中如何做好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为当地旅游业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在风景名胜区 增加文化品位,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文化支持,同时也为壮族民族文化在现代化冲击中 的恢复与变迁进行学术上的深入研究,意义深远。

6.桂西那坡达文黑衣壮生态博物馆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支系,自称为“敏"(亦称“布壮”),总人口5万多人。黑衣壮以黑为 美,以黑色作为穿着和支系的标记。在那坡县龙合乡共合村达文屯,黑衣壮保持着千百年来 的生产生活方式,当地黑衣壮居民仍继承沿袭其古老的民族文化,是研究黑衣壮的理想之地 。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与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的最终建成,将 构成广西壮族生态博物馆和壮族文化研究的完整基地网络,形成富有特色的壮族文化保护区 域。

7.桂中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生态博物馆

金秀是广西的瑶族自治县之一,居有盘瑶、花蓝瑶、坳瑶、茶山瑶、山子瑶等五个支系,共 5万多人,瑶族文化丰富多彩。先生认为金秀具有成为中国瑶族研究中心的优越条件 ,提出“世界研究瑶族在中国,中国研究瑶族在金秀”。而已建成近十年的金秀瑶族博物馆 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瑶族的重要 场所。金秀瑶族生态博物馆以六巷乡门头村(花蓝瑶)、古陈村(坳瑶)及金秀镇六段村(茶山瑶)等地为生态博物馆保护范围,研究半个多世纪以来瑶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将 其建设成为中国研究瑶族的资料收集中心,在瑶族文化研究中发挥基地作用。

以上拟建设的民族生态博物馆均保留着较为完整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具备了建立生态博 物馆的必要条件。目前,国内外生态博物馆的理论与建设也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统一标准 的建设模式,在遵循生态博物馆基本理论和原则的前提下,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 的做法,探索出更多贴近实际并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模式;努力于“十一•五” 末顺利实现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的“1+10工程”目标,构筑起独具广西特色的生态博物 馆群。

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难度在于保持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博物馆的选点是一个最基本的工作,要充分考虑建馆的各方面因素,如地方、民族特色 突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等因素。南丹白裤瑶族生态博物馆在民族文化、风情方面有砍 牛、打铜鼓、细话歌、树汁染、岩洞葬、谷仓、刺绣等内容,自然风光有地下暗河、小天坑 、峡谷、温泉等,靖西生态博物馆有绣球、壮锦、木偶戏、农民画,周边有鹅泉、二郎壮寨 、爱布瀑布、古龙漂流。丰富的内容有利于品牌的树立,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

政策法规条例在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中有必要的作用。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曾探讨过以人大通 过保护条例的方式来保护生态博物馆保护范围的文化遗产,这是一个需要坚持的工作。村规 民约容易制定,但要做好相关的发动和宣传。开办培训班是一个好的方法,向村民灌输管理 及经营的意识,互动达成目标一致的共识。

选择国内在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村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些点,如贵州、云南、内 蒙古等省、自治区,深入到当地做细致的考察,基于我们的课题需要,做针对性的比较研究 。我们的“1+10”规划保证了我们的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在业务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 形成了持续性的业务指导,在行政管理上来讲,从文化主管部门到乡村的做法这些都是我们 的特色。外地的经验值得学习,国内的生态博物馆之间应该建立起一个常设的协会性的机构 ,加强沟通和联系,交流经验,互相学习。

村民在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中获得利益将会激发他们在文化保护的自觉性。利益不但是在生态 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带来的道路、饮水、公共设施等方面改善,构成村寨整体的农户也要从中 获得好处,如果多数农户的收益有所提高,生态博物馆的工作将会变得顺利。我们可以借鉴 一些跟生态博物馆相关的村寨及其发展模式,在这一领域内,有很多的运营模式还是很成功 的,它们有些虽然不叫生态博物馆,但是运营模式是可以互相借鉴的。比如广西三江县的丹 洲、龙胜县的龙脊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地方从一开始就强调村民的自主,开发旅游,使村 民获利,自然环境和文化内容因为是吸引游客的卖点而得到很好的保护,这无形中跟生态博 物馆的理念有殊途同归的道理。

篇7

关键词:低碳设计理念;博物馆展示设计;分析

自从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在不断提高,在此社会发展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在发生着转变,更加追求绿色、环保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现阶段,大气之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成分可以促使全球气候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可见,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维模式也随之改变,低碳思维融入到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进程中,给各个行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带来了重大影响,因此,博物馆展示过程中,也要通过低碳化的设计方式,促使博物馆的运作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对于低碳设计的概念浅析

当前的时代倡导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低碳式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必要因素。所谓的低碳经济指的就是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提下,高效的应用能源,促使能源消耗更具低排放、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特征,应用技术创新的方式,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和制度创新,减少对于自然能源的使用量,进而降低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几率,最终促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现阶段各个行业的设计人员都要倡导节能、环保、减排以及生态化的发展,同时符合低碳时代的发展趋势,展示行业的运作中也应如此,以博物馆展示设计工作为例进行分析,要想促使博物馆展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体现出低碳化的特征,就要从用材、设计和构造等方面做好把控工作,将低碳化的发展理念渗透其中,极大的推动博物馆的稳健发展。在此过程中,若想促使博物馆展示工作体现出低碳化的特征,就要在设计环节做好把控措施,通过适宜的设计方案,借助低碳化的策略和方针,积极应用新式的环保材料,制定节能方案,降低能耗消耗量,最终起到间接的生态保护作用,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博物馆展示设计工作中,将会涉及到空间创作这一重要的环节,其中涵盖着道具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以及展示设施设计等内容,在此过程中,还要本着接受信息以及传递信息的原则,在空间和时间的范围之内,应当将展品作为中心位置,借助科学技术手段的作用,逐步达到调动观赏者情绪的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若想在博物馆展示工作落实过程中,要想体现出低碳化的特征,相关的设计人员要对展品信息予以展示,以此为基础,使材料的择选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积极融入新技术,对展示予以更改。

二、低碳化设计理念下的博物馆设计方式分析

要想促使现代博物馆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体现出低排放、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特色,应当对低碳设计方案予以优化,相应的减少环境破坏问题和物质浪费情况,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博物馆的低碳化设计环节,应当从布展材料、空间规划等多个层面做好把控工作。

(一)低碳设计在博物馆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博物馆展示空间规划过程中,一定要促使规划方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借助低碳化的设计方式,对自然资源高效的利用,将低污染和低排放作为基础内容。在博物馆展示空间融入低碳化的设计理念,可以对结构予以精简化,避免出现功能过剩问题。博物馆展示的设计,需要有科学的功能分区,其中含有办公管理空间、展示展览空间以及公共活动空间,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都是极其紧密的。不同的空间功能可以直接影响空间流线组织和空间结构分布等,此时就需要对交通组织空间合理安排,而后提高空间的实际利用率,逐步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博物馆展示空间之中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办公管理空间的设计过程中,都要做好连接工作,而后充分利自然光线的作用,对采光面积和遮阳情况予以控制,极大的提高观众的舒适度。比如,在博物馆展示空间的休息位置,亦或是资料查阅位置等,可以充分利用玻璃的作用,将光线引入到这些区域范围之内,尽可能的降低人工照明,借助自然通风的作用,对空间范围内的有害气体予以清除,同时可以对螨虫以及真菌等微生物予以抑制,在夏季可以充分降低室内的温度,最大程度的减少对于空调的依赖度。

(二)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分析

低碳设计过程中,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对绿色环保材料予以合理择选,重点关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回收工作,与此同时,要本着“能源节约”的原则,切实提高材料的应用效率,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现阶段的低碳设计理念在博物馆展示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可以应用环保或是低碳的材料,提高博物馆设计工作的环保性能。所谓的低碳材料指的就是,制造过程体现出低污染、低能耗以及低排放的特征,这样的材料一般都为新型材料,同时可以实现再生产和再循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时展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转变了产业的运作和发展结构,而对于博物馆展示空间来讲亦是如此,相关的博物馆展示区域的设计人员,应当明确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比如,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设计工作中,促使最终的设计方案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体现出环保、健康、生态和绿色的特征,使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体会到低碳设计的精髓之处,潜移默化的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体现出来,实现更为长远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永军.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2,18(20):82-83.

[2]刘长金.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低碳理念分析[J].华章,2013,27(31):147-147.

[3]刘宗轩.中国园林,我们理想的家园——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EA4设计所所长徐聪艺[J].中国勘察设计,2013,23(7):62-65.

篇8

众所周知,以生态博物馆模式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在贵州乃至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黔东南以生态博物馆为载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力图走出一条“保护与开发并重”之路的探索。从本期起,应读者要求,本刊将陆续推出解读黔东南原生态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关系的系列文章。

黔东南这个令人瞩目的文化基因库里,最为宝贵的是传承千百年至今依然鲜活的原生态文化

即使从最单纯的生态环境来看,黔东南也早已是令人心动的旅游目的地。这里,在3.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已达62.78%,莽莽苍苍,绵延数百公里的苗岭、月亮山间,分布着贵州省80%的林业重点县;黔东南是绿色的王国。在这个我国南方重点林区,2900多条河流环绕山林村落,山清水秀,令人流连忘返;黔东南是生动的生态家园。

但黔东南的魅力远远不止于此。

在现代化浪潮已经席卷全球的今天,农耕文化的许多文化因子已被历史的浪潮所淹没,唯有黔东南保留最完整,人类文化学家因此赞誉黔东南为“人类农耕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文化基因库”。

黔东南这个令人瞩目的文化基因库里,最为宝贵的是传承千百年至今依然鲜活的原生态文化。

原生态文化,一般指初始、质朴,原生性的,更接近其源头状态的民族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广义的原生态文化,更包含传统服饰、传统节日、传统生活习俗礼仪等等。

黔东南是全世界少数民族文化最多样最集中又富于原生态特质的地区。如今,生活在这里的苗、侗、汉、水、布依、畲、仫佬、壮、瑶等33个民族人口总数44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81%,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自治州。全州苗族人口约占全国苗族人口20%,侗族人口占全国侗族人口48%,是全国苗族、侗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区域。千百年来,在这个和睦的多民族大家庭里,各族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了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异彩纷呈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如今,全自治州有民族村寨3296座、文化旅游乡镇20个、民族文化旅游村寨100个;珍藏着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有2个国家级生态博物馆、3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3个中国民间绘画之乡、4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黔东南民族服饰有64大类200多个品种,是中国民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黔东南是中国民族音乐富集地,保存有上千种苗侗等多民族原生态歌曲,芦笙舞、锦鸡舞、木鼓舞、板凳舞等极具魅力,蜚声中外;黔东南一年四季有重大节日200多个,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

1997年,黔东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胜地之一;1998年,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将黔东南列为世界18个原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近年来,世界旅游组织以“旅游资源品位最高、质量最好、最集中、最具多样性、最具吸引力”的评语评鉴黔东南。

黔东南苗、侗等各民族的原生态文化传承至今,不仅有利于了解苗、侗等各民族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更因其富有活力的和谐内涵,彰显出独特的时代价值。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是与当地各民族血脉相承的载体,是塑造民族心理,形成民族性格,确定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寻找民族归属感所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础,因此,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还具有强大的文化价值和巨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黔东南旅游业的强劲发展,就是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文化动力,吸引海内外人士对原生态文化多层次关注和参与、体验的一个鲜活的范例。

黔东南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催生了通过体验生态博物馆来推动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的模式

从1998年我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在贵州六枝梭戛建成至今,生态博物馆已成为中国保护多元民族文化的新模式;黔东南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催生了通过体验生态博物馆来推动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的模式。

生态博物馆是在原来的地理,社会和文化条件中保存和介绍人类群体生存状态的博物馆。1971年第九次国际博物馆会议上,法国著名博物馆学家雨果•戴瓦兰最早提出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并在法国、加拿大进行实践,随后诞生了法国克勒索蒙特索矿区生态博物馆为代表的第一批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索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保存在农业社会中长期形成发展的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更长远而言则是如何在这个日益全球化和商业化的世界上保持文化多样性。生态博物馆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人有物,有静有动,朴实自然,和谐共生,突出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向社会提供的是一个正在生活着的社区的环境、经济、文化的整体,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多年以来,黔东南一直在寻求将丰富的原生态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和浓郁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优势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优势的路径,如今,通过生态博物馆建设为抓手的“旅游活州”战略,一条使广大贫困地区群众离土不离乡的转产就业道路已经开始显现成效。

黔东南生态博物馆层次丰富,类型众多。国际性命名的有“锦屏隆里生态博物馆”、“黎平堂安生态博物馆”;国家命名的有“中国贵州雷山上郎德生态博物馆”、“雷山西江生态博物馆”;社会力量命名的有“黎平地扪侗族生态文化博物馆”、“锦屏文斗生态博物馆”,以及“黄平飞云崖民族节日博物馆”、“台江刺绣博物馆”等专业博物馆。条件已经成熟,等待命名的生态博物馆还有岜沙、小黄、银潭、占里、季刀、南花、卡拉、石桥等上百个各具特色的典型民族村寨。

北京奥运会环境顾问、北京地球村村长廖晓义教授说:“生态博物馆的基本含义,就是由原住民在原地进行真正的原生态保护,并通过这种保护,给当地原住民带来经济上的改善。”作为国际知名的环境问题专家,廖晓义认为,整个黔东南就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博物馆”,而且是“中国最美丽的天然博物馆”。

以此观之,黔东南堪称集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于一体的中国最大生态博物馆。

体验生态博物馆是指外来游客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的、促进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实践性强的旅游活动方式。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通过参与生态博物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演绎等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受益,实现脱贫致富;同时在这一受益过程中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宝贵价值,获取文化自信,进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本民族、本社区文化财富的保护与传承中,成为民族民间文化“真正的主人”。对外来游客而言,他们一方面亲身参与当地居民的文化实践活动,考察文化、参与文化、体验文化,从而感悟到民族文化的真谛。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统一,找到工业文明和城市生活重压下“疲惫心灵的憩息家园”;另一方面,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等活动,为保护和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提供资助,作出贡献。

已成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重要举措的黔东南生态博物馆建设及其体验旅游模式,既是创新之举,又是务实之举

无论从城市化、工业化还是信息化的进程来看,黔东南的广大民族村寨――传承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主体都还处于“未进入”或“落后”状态。换个角度看,这正说明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可贵。黔东南是重要的国家植物基因库所在地,也是民族文化基因库所在地,这是构成其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天然博物馆”的重要前提。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