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8篇

时间:2023-08-03 09:20: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

篇1

时正值桂子飘香的季节,唐老师特意布置了一个萦绕着淡淡桂花香味的多媒体教室,在每一个学生面前摆上一小撮桂花,并精心搜索了许多精美的桂花图片,让学生认识了解桂花,激发学生喜爱桂花的情感。有了这一系列的铺垫,学生通过找重点词句比较容易感受作者“喜爱香味”这一情感。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唐老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去想象作者与母亲的对话:假如作者说外地的人好,母亲会怎么说?说外地的水甜,母亲会怎么说?……这样自然的引导,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2】小学语文《桂花雨》评课稿一、语文的课堂首先要有语文的味道。不管从工具性一头还是人文性一头来说,我觉得这是语文课的第一要素。它不该是思想品德课,也不应该只是讲故事。那么如何体现语文味呢,一是语言一头要有文学性,教师的语言首先要优美起来,跟学生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要引领学生在课堂口语表达上向文学性靠拢。二是要落实对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属性应该要比人文性属性更强一些,因为这是最基础的部分,设想错字别字连篇,课文读不好,话又不会说的学生怎么可能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呢,因此人文性必须于工具性为基础,语文课堂上不能只是一味的理解,还要有提升。

篇2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的教育理念逐渐被提出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要想借助现代信息优势提升语文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尝试探索远程教育发展道路,以远程教育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对教学模式的创新等,让学生接受更为科学的教育和指导,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基础教育;语文教学;远程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理念逐渐被提出并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适当的应用远程教育能够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指导,促使优秀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实现优秀教育资源、教育模式和师资力量等的共享,促使我国教育质量得到整体性的提升。因此基于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教师可以尝试探索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的应用远程教育,借助远程教育优势提升小学语文教育质量,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全面的培养。

一、巧用远程教育,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培养,才能够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讲解工作,进而深入理解相关语文知识,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效[1]。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受到小学生身心发育特征和成长规律的影响,他们对事物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培养,必然能够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应用远程教育,借助远程教育中的媒体优势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具有一定感染力的教学信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争取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例如教师在对人教版小学语文《赤壁之战》一文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应用远程教育,借助远程媒体优势为学生播放赤壁之战的模拟战场画面,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恢弘的气势中对赤壁之战形成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像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对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的原因进行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问题分析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课堂学习氛围也会得到充分的调动,学习效果必然会更为理想。

二、合理应用远程媒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远程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功能,其不仅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共享,还能够保证教师素质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轻松自由学习氛围的创建都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应该巧用远程媒体,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促使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激发,进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成效。例如在对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文《狼和小羊》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远程媒体的优势,设置相应的线上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基础上,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教育和引导,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一定的培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狼扑向小羊后的多种后果”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如狼用力过猛掉进河里;猎人经过后用枪打死了狼;小羊被狼吃掉了等等。这样借助线上远程教育,学生具有充足的独立学习空间,并且一般不会受到其他同学学习思路的影响,学生能够自由的发展联想和想象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进而独立得出学习结果[2]。这样,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突破传统学习思维的限制,还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学生的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也必然会得到良好的培养,对学生未来全面发展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应用远程教育,突出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

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进而掌握教学重点,攻克学习难点,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3]。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的介入远程教育思想,能够对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并加强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促使学生能够真正攻克学习难点,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例如对于城市中的学生来说,在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悯农》一课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农民生活的感悟就是一项教学难点,基于此,教师可以适当的应用远程教育,向学生播放与悯农诗文有关的农民生产场景,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农民辛勤劳作的辛苦,体悟诗歌情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样,适当的应用远程教育,学生就能够顺利攻克本节课的学习难点,学生的精神思想也会得到适当的培养,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新时期,随着远程教育的出现,我国基础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远程教育不仅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丰富的资源,还能够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一定的强化,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加以培养,为学生未来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作者:马飞 单位: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武康小学

参考文献:

[1]张凤香.浅谈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妙用[J].成功(教育版),2013(1):235.

篇3

语文学科内涵丰富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合作创新的平台。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让枯燥的语文课生动起来,是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提出的新要求。情感教学对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内容、改变方法等手段推进情感教学进一步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情感教学;小学语文

情感教学在当下的小学已经开始引起关注,他对孩子们的促进作用及人格的完善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语文教育历来是“重知识,轻情感”的现状,尤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考”、“中考”的压迫,使得很多家长从生孩子的那一刻起就抱有“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从而扭曲了我国的教育功能。仅仅把教育目标定位于知识的获得及能力的锻炼,忽视孩子们的情感教育,品德培养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直接导致社会上越来越多的高分却没有健康心理的人。

一、情感教育需落实到情感教学

关于情感教育不同的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表述:北京师范大学的石中英教授在《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中则指出,“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情感教育是把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拥有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品德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然而情感教学则是把情感教育具体落实到教学中,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氛围烘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悟到教学中的情感升华,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二、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思想的教学,那么作为语文教学的执教者首先应该进行的是“做人”教育,做人离不开思想,做人更离不开正确的意识的引领,情感教育迫在眉睫。

(一)情感教学会促使小学语文教学进一步发展

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小学语文又是儿童接触情感教学资源的初期阶段,能够正确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适时进行情感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至关重要,甚至为以后学习其他学科都打下了基础。古代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先有情感的积淀,才会有知识的勃发。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教者是未经雕琢的小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所以教材的情境、教师的情感、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这些都离不开情感教学。教师通过对课文进一步的分析理解,通过课堂情境的渲染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正能量,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做人的原则。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会使“语文”更为深刻的被学生牢记,进一步实现我们的大语文观。

(二)情感教学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的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情感教育早已被写入课标,甚至是评价课程的有力根据,它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甚至要略胜一筹。素质教育提倡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已经有所转移,由知识逐渐向能力转化,更注重方法的传授,但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者们发现人的情商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三、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

小学语文的情感教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李吉林老师曾经就创设过情境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生活展现情境。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会使学生更容易的走进课文,亲近课文。比如写作课上写自然风光,就去公园采风,感受不同季节的变化;写人物就可以把人物请到现场,语言描绘,真实体验。

2.实物演示。在课堂上展示需要了解的具体实物。比如学生讲到《苦糖》可以真实出示白糖去品尝一下甜美的滋味;再比如《画鸡蛋》可以拿来鸡蛋让学生感悟主人公当时绘画的状态。

3.多媒体再现影音。用图画或是影像把学生快速带入课文中来,比如《桂林山水》这一课可以展示桂林的山水风光,将学生带入那水的清静绿及山的奇秀险当中;讲《海底世界》的时候可以展示海底那迷人的风光,带领学生畅游一番。

4.音乐渲染情境。气氛需要渲染和烘托,尤其是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情感升华的时候。比如《七子之歌-澳门》这篇课文,就可以先和学生们共同聆听那激动人心的歌曲,如果音乐渲染的恰当,情感自然就会升华,那么教学也会变得容易得多。

(二)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所学内容充满热爱,那么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讲《马》时根据课文“力大无比的项羽,有‘乌骓’相伴;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云长,有‘赤兔’相随;纵然是《西游记》中的‘白龙马,也如此的忠诚与神奇。’”可以将关云长与赤兔的故事,项羽与乌骓的命运都放入教学内容当中,学生感兴趣会对马的故事有进一步的理解,那么对于马的热爱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四、结语

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合理的运用情感教学,不仅能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锻炼,更是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起到重要的作用。未来世界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者们,更应顺应历史潮流把语文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统一完成,为小学生一生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卢琪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注释]

①石中英,鱼霞.《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篇4

关键词:绘本;教学;读写结合

近几年“绘本阅读”备受瞩目,成为一种崭新的阅读方式深入小学课堂。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思想自由,犹如一张张白纸,没有固定的范式印在上面,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其创意思维的“天马行空”常常让教师大吃一惊。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自由发挥,不受固定形式的制约?笔者认为,将绘本引入课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绘本教学的意义

绘本,顾名思义,是以图画为主,结合简短、精辟的能概括图画内容的文字,呈现出一个图文结合的世界。儿童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是图形认知的敏感期。儿童在脑子里积累的图像资料越丰富,他的想象也就越丰富,他的逻辑思维也就越缜密。绘本是儿童世界的反映,它能让儿童捧腹大笑,也能让儿童潸然泪下,因为儿童能从中找到触动自己心灵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角度创设情境,充分利用绘本促进学生说话、写话的可能性,学生从模仿到运用,不仅练了笔,也炼了心。绘本阅读,正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打开读写的另一扇窗。

二、绘本教学现状

很多教师没有领悟绘本教学的真谛,肤浅地认为绘本教学就是用绘本取代教材内容,教学模式依然是教师教、学生学。朗读理解、识文断字、讲述整个绘本的故事内容,最后总结启发,让学生思考整本书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换汤不换药,学生甚至没有时间仔细观察图画,真不知绘本教学的意义何在,还不如直接在课堂上朗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故事。多次观摩了其他教师的绘本教学实践后,笔者发现部分绘本阅读教学中存在“图画观察不细致”“多元理解不兼容”“文本解读不深入”“课堂提问欠技巧”“拓展延伸不丰富”等误区,有违儿童阅读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绘本教学浅探

著名儿童文学家佩里・诺德曼指出: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着三个故事――“文学讲述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文字与图画相结合的故事”。因此,教师应该沿着感受图画、想象图画、引导学生读懂文化、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的过程来教学。最后带着自己的创意创编属于自己的故事。

1.感知封面,激趣导入

绘本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它色彩鲜艳,构图精美,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精妙的故事内容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为了引发学生对绘本的兴趣,使其在近乎轻松愉悦的阅读中,熏陶美好的心灵,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更加自主、快乐、积极地走进绘本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关注封面,如《亲爱的小鱼》这本书的封面以蓝色为背景,衬托出一个十分特别的吻:一只猫,蹲坐在水平线上,闭着眼睛,低头深情地吻着水面,透过水面那一团团的涟漪,一条泛着淡红色的大鱼,吻着水平线上的那只猫。就我们的常识而言,鱼和猫的关系应当是敌对的。因此,教师可以就封面内容设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亲近文本,品读感悟

(1)观察,悟深意

本环节教学,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深入绘本,了解绘本内容,感悟绘本主题。由于很多教师受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很容易走上“老套路”,即一开课就引导学生读句子,学语言,从文字中解读文本。这时,教师要注意绘本教学的与众不同,既然绘本以图画为主,教师就要让学生先自主观察图画,注意图画所描绘的人物及事物,从图画中读出整本书的主题意义。如《晚安,大猩猩》全书文字并不多,但幽默耐读、温情脉脉,图画更是闪耀着一种卡通色彩,整个故事就像是作者用浓浓的夜色与五彩缤纷的荧光粉画出的一个梦,既有大象、狮子、长颈鹿等动物,又有动物园管理员夫妇。动物形象让人忍俊不禁;而气球、小老鼠、大香蕉等一系列充满童真童趣的细节更是能让学生立刻融入其中。这个充满温馨色彩的故事,主旨凸显人与动物的和谐。和其他绘本一样,这个故事里隐含了很多作者设计的智慧点,还有很多相关联的元素,只有学生细致地观察思考才会发现故事背后的内涵。

(2)想象,激童趣

绘本中有大量的“留白”,正因为如此,我们便可以借此进行想象训练。以《点》为例,有一段文字说:蓝色和红色混合在了一起,她发现,她弄出了一个紫色的点。我们可以请学生回忆自己的美术实践经验,思考还有哪些颜色可以混合出新的颜色。又如,几个星期后,在学校的美术展览会上,瓦斯蒂画的点赢得了啧啧称赞。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赞美他人或者被他人赞美的经历,想象当时瓦斯蒂具体赢得了哪些称赞声。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体会绘本所传达的各种主题思想,鼓励学生从身边、从生活中寻找与其有关的影子,去升华自己所学。

3.听说并重,读写结合

阅读与写作,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两个非常重要又密不可分的内容。小学是语文教学的初始阶段,对学生而言,更是启蒙阶段。如何在小W语文绘本教学中做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尝试。

(1)绘本续编

很多绘本在结尾都会有“留白”,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续写故事,用自己的思维为故事内容增添光彩。

(2)绘本仿编

在观察图画,感悟绘本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仿照学过的绘本创编新绘本,以此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

(3)主题创编

每本绘本,都至少有一个主题,在大量的绘本阅读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由此让学生就某一主题,结合自己的认知创编绘本。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肩负着开启儿童智慧的重任,除教材内容外,教师可设置适量的绘本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精神;回归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仅注重“知识传授”、追求教学程式化、力求答案标准化进行反思,试图打破唯“工具性”的语文课堂,改变名篇佳作被人为肢解的现状,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追求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但我们经过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在追逐“学本”的课堂中,还带有刻意的人为痕迹。我们要反思教学中人文精神失落的现状,高举“人文精神”的大旗,寻求小学语文课堂中人文精神的回归与超越。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

1.识字教学中的“师问生答”。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工具性”,眼中只有教案、只有知识点,而不见学生,整节课堂充斥着提问,内容有四声、结构、字意、造句、组词,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觉,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跑,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童稚的语言、思维的碰撞。2.阅读教学中“见材不见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教学过程僵化,从作者简介到通读课文、概括大意、逐句逐段分析,每一步尽在掌控之中,教师成为流水线上的工人;教师以烦琐的讲解、频繁的提问替代学生的阅读思考,学生缺少感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句空话。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囿于封闭的课堂、教材,脱离了实际生活,思维发展受到阻碍;学生是听众,其主体性缺失,思维广度、深度发展受限,会刻意揣摩教师提问意图、问题答案,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3.作文教学“画地为牢”。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而不是围着教师转,成为一个被牵线的木偶,按教师指定的顺序观察,僵硬而缺少活力。教师以成人化的语言评偶像,批评多于表扬,缺少人文关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回归

篇6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性 教学重点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目的就是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课堂上的亮点,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再者老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天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小学生既要玩得好,也要学得好,使他们在玩的同时也有知识渗入其中。

一、教学目标明确

课改下小学语文重在于创新教学,在于思维的强化训练和对语言的独特运用。因而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大胆创新的热情为重点。使小学语文达到小学阶段的教学要求,为以后学生学习更深入的知识打好基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要要求创造性语言的训练,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更多的问题指向对关键性的词句的品味,让学生全面的把词语弄懂,吃透,延伸到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展开讨论,有意识地点拨学生注意用词的准确贴切,描述的生动形象,在启发想象联想时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变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表。让学生脑子里的想法得到释放,创造性思维中一条链的创造性语言,要求学生用独到的词句来阐述独到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语言。让语文变得生动,变得独特,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独特性感悟和独特运用中得到思维上的新颖性、流畅性和对语言的变通性。提高读写能力,体现创造思维带来的创造性语言的运用,做好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要求,使教学达到另一种境界,顺应课改所带来的教学模式上的差异。搞好教学,在课改的洪流下教学得到更一步的提升。

二、促进师生交流合作

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由于心性还不成熟,存在对事物模仿的现象,为此,老师应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做学生的楷模,我们知道传统教育中都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收知识,在此我们可以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些知识点上,让学生去教,老师去学,互换角色,学生从老师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教师与学生共享双方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互相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寻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与学相辅相成与共同发展。角色的互换也有力于学生自我感觉的良好,从而更加努力的去学,从某种方向的来说直接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觉得老师和自己一样,不必存在心里负担,从而大胆的去与老师交流,让教学不被动。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交流的过程,老师不要一味的讲课,要注重与学生的合作,在合作中提高教学,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完成小学教育,做好课改要求。

三、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小学生好奇心理强,对新鲜的事物都比较敏感的特点,改变一下教学方式,激起他们的探知欲,让他们多问为什么,从而提高记忆力,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教师在教学当中要站在和他们同一水平线上去授课交流,用小孩子喜爱的那一类事物配合着教学中需要讲到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消化和吸收。老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得到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在问题中拓展思维。那么课堂上究竟怎么做才能让学生主动的问为什么而不是照搬课本上的问题呢,就语文科而言,当教到某些诗词的时候,老师可以叫学生根据诗词的意境画出一幅画,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他为什么会这样画,这时学生就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样老师即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想法,也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也加强了记忆力,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释放,其实小朋友的思维比较的活跃,有时他们想到的问题可能老师都没有想到,如何把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转变成与教学有关的知识点,这就考验到我们老师对学生心理的了解程度和老师的细心程度,老师应多加引导,多加以对学生的肯定,任何一个学生都需要老师的鼓励才更加的自信,不管学生回答的是对还是错,老师都应该予以一定语言上的表扬,“小朋友真聪明”“小朋友回答得很好哦”“我们要多向某同学学习”等等这些在课堂上经常出现的语句,看似很平常,但就在这些平常的语句中小朋友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对学习更加的喜爱,把学习当成一种自娱的活动而不是变成一种负担。当学生肯定了这种模式的时候,就会从学习当中主动的提出自己的想法,使老师的教学更加有效的进行。

总之,语文就是一门语言性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工具。在新课改下教好语文,特别是小学语文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影响非常的大,老师承担着学生未来的重担,要努力做好一切教学工作。为学生开辟出一条宽阔的求学之路。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096-01

语感,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能力,是对文学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感受、领悟和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郭沫若同志曾指出:“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有对言语的敏感。这种敏感的养成,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要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语感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激活生活体验,生成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是的,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例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不曾亲眼见过,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五线谱”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二、加强语言实践,培养语感

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读”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有多种,如朗读、精读、速读、泛读等等,类型不同对语感培养的侧重也就不同。朗读可使语感细腻,语感蕴含在朗读之中,无论是语感实践,还是语感分析,都离不开朗读。朗读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语言最常用最重要的方式。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文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潜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多种朗读形式的综合运用,在培养学生语感生成能力的同时,亦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泛读使语感丰富。教师要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让读书成为他们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势必会语感变得丰富,心灵变得丰富。

三、理性品析词句,深化语感

语感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是一种对语言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心理行为。通过“读”所获的语感多具有“感性”的因素,因此,语感的训练还必须在“理性”上下功夫,指导学生深入推敲词语,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理性的语文知识不能孤立的讲解,只有在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感悟过程中点点渗透,才能更好地为语感的深化服务。否则就会变得抽象、空洞令人难以理解。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表达技巧的实例,值得借鉴:

师:同学们,“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诗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情形?能说给大家听吗?

生1:是讲主人家园中的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了。

师:伸出墙。来还有更形象的说法吗?

生1:是高高地窜出墙来。

生2:因为怕主人发现,所以它是悄悄地跑出墙来。

生3:是跃出墙来。急着留住诗人,想安慰他扫兴的心情。 ……

师:大家讲的多好啊!同学们,加上了想象你的语言会变得比诗还美呢!这位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露痕迹地将“想象会使语言生动”这一表达技巧,融进了学生对诗情诗境的感悟中,深化了他们对诗的理解。

三、引发想象,激发语感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凭借想象,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奥与精妙,走进一个可观可感、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样不但能引发学生生活体验,而且能帮助学生感知作品的内容。如:《登鹳鹊楼》第一、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们如果简单地进行教学就比较枯燥了,不能对学生进行语言的感知了。我们就应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将诗人描写的一幅壮观、雄伟的图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这样就能更好地悟出诗句所蕴涵的情理,更是让学生在心灵上与诗人产生共鸣。联想和想象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训练语感。

四、读写结合,积淀语感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语感培养 小学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语义”、轻“语感”的倾向,这是不利于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不利于发挥教材的感染作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所谓语感,简要地说,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觉,是对语言文字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一种顿悟,一种心理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加强语感训练,一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二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到重要位置。而种种事实也证明:语感的培养并不能依赖于教师的一味“讲解”,也不能仅靠自己的一味“阅读”,而是要切实采取多种方法的结合与训练。

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扫除心理障碍

打开学生敢于表达的大门,这是培养语感的关键。爱迪生说:“恐惧,较之世上任何事物都更能击溃人类。”现在,小学生害怕在公开场合讲话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学生不敢说话、说不好话的主要原因来自心理因素――恐惧感和自卑感。恐惧是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即使是著名的演讲家,他们开始时也难免出现紧张情绪。20世纪伟大的政治家和演说家、英国首相丘吉尔,第一次在国会演讲时,由于害怕,思路中断,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失败。恐惧心理的产生,一是由于自卑,二是由于过度自尊。自卑是一种唯恐被轻视和被排斥的心理在起作用,这种心理使人不能轻松自如地说话;自尊一旦过度,就会导致内心虚弱,在众人面前怕说不好而被人讥笑。因此,我们要使学生了解,几乎所有的人,包括老师,都会对当众说话怀有或多或少的恐惧感。名家尚且如此,何况学生呢?承认真实,并进行积极的疏导,加之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话活动,就可以逐渐有效地克服学生心理上的恐惧与自卑,树立自信意识,相信自己有能力把话说好,扫除心理的障碍,调动其敢于说话的积极性。

二、丰富知识储备

卢克莱修说:“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学生怕说话、说不好话、说不清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没有从多方面说明问题的材料和能力,因而使说话单调平板、苍白无力、底气不足。事实证明,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出众的表达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扎实地增加学生的知识内存。

要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一般说来要靠两种途径: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学习,丰富词汇积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多记、多理解,增强记忆,培养语感。特别是,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增加词汇量,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二是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积累。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一些适宜的实践活动,这样会直接接触很多事物,不仅能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能够提供给学生说话的材料和说话的机会。有些人谈天说地,滔滔不绝,内容丰富,其主要原因大多是见多识广,知识面宽。

只要我们真正抓住课堂教学和课堂的外延,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实践,就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培养语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良好习惯

语感需要经过学生反复不断地实践感知才能产生和领悟。我们的责任就是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读书、感受、领悟,在此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1.创设情境。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与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描绘的情景,这样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景,增加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增加学生的语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出语感情境,使学生隐性地调动多种感官,下意识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语感训练创造最佳条件。

2.引导想象。想象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表达的内涵,就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化成生动的图像资料或者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想上发散延伸,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培养情感,加深感悟。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指什么?通过想象,学生更能够加深理解,升华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精神的伟大。

3.强化朗读。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佳径,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们对语言文字敏锐感觉的表现。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和节奏变化,是朗读训练的基本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平时要多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利用各种机会锻炼学生。语文课上要多听录音朗读,教师范读要标准。充分利用阅读课的时间,开展朗读、讲演、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互相找口误、多练习。课外多听播音员的播音,多模仿、细揣摩。

4.释义悟情。文章是由词句组成的,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词句进行比较、揣摩,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程度。一些词语比较生僻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可用直观演示的形式释义。如《五彩地》中有“折射”一词,可以直接打开投影仪,让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天花板上,再把三棱镜放到投影仪上。光线发生了变化,大家马上理解这就叫“折射”。一些词语拟人化程度很强,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以理解;一些词语的运用精当、准确、生动,但学生领会有难度,不妨采用删换比较法。如:《我喜欢》中有这样一句:“那细小的禾苗密密地排列在一起,好像一张多绒的毯子,总是激发我想在上面躺一躺的欲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句子改换成“那禾苗在一起好像毯子,让我想在上面躺一躺。”然后让学生对比品读,交流感受,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出作者语言的精妙。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