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产业发展前景8篇

时间:2023-08-03 09:19: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产业发展前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产业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发展瓶颈及措施 农业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F3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238-01

当前我国农业采用了农业产业化的方式,这对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核心则是将农产品的出产、供给、销售结合到一起,做成一条龙的全套式服务,并且在经营方面,要保证农业、工业、商业进行一体化,通过公司于农民签订合作协定的方式进行互利双赢的合作,这也能够将公司与农民的利益牢牢地绑在一起。这种农业产业化使得近年来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加速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良性调整,并且也大大的提高了农民自身的收入水平。然而,凡事有利也会有弊,农业产业化使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限制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出现了瓶颈,没有达到预期应达到的市场目标。

一、导致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出现瓶颈的因素

要想了解一家公司是否成功的完成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观察,首先,要考察该公司在生产、供给以及销售方面是否真正的实现了一体化的经营方式;第二,则是要了解公司在进行一体化经营时是否有着相对固定、诚信的合作经营伙伴,即农业产品是否有着经营的载体,并且在经营的过程中,是采用何种方式维持着双方的合作关系;第三,进行农业产业化多方合作的公司在利益问题上是否已经达成了有效的协议;最后,则是农民在进行农产品出售的环节中是否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益。当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尚未完全达到以上四点的要求,因此,也就在不断的发展前进中出现了瓶颈。

(一)农业经营公司在与农民进行合作时的协议并不十分持久稳定

当前,我国农业企业在经营发展上与农民是处于分离的,这就导致了双方的合作仅仅是暂时性的,因此,要想更加持久的发展下去,就应要求公司应农民之间签订长期的、有效的各项合作合同,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保证农民的利益,农民则应按照各项合作合同中的要求去做,按时的交给公司规定量的农作物,保证公司不会因这方面而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也能够加深农民与公司之间的友谊并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

我国地大物博,南方与北方在气候、热量、水分方面均有着差异,因此,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政策,农作物有着特殊的地域性与季节性,并且,农民均可以之间单方面的进行农作物的生产而不联系农业公司,而公司也无法强制农民为自身服务,因此,为了双方的和谐发展,就应拟定出一整套的、小型的、短期的合约带替代不合理的一次性长期合约,然而,虽然解决了一个问题,却也导致了农业企业投资也主要以短期性为主,短期合约在交易费用方面的单价也要远远高于长期合约,农民自身无法得到更大的收益,而农业公司方面在进行农产品采购时也因成本的提高而花费更多的资金,两方均没有得到更大的利益且很可能因短期的合同而出现一些小矛盾,下次在进行谈判时也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二)当前农业方面日益严苛的国内、国际市场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国内、国际农业方面的公司有很多,相互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导致了农业公司在产品的各方面均要做到最好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这也就造成了农业公司在要求农民在原材料的质量上做到最好,这无疑是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难度。

而在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时,出于政治目的或对自己国家农业经济的保护,在我国农产民出口到该国时,许多国家均设置了严苛的贸易壁垒,对自己国家进行贸易保护,这也就使得当前社会,农业产业化在国内外严苛的市场上生存发展更加艰难。

二、农业标准化对农业产业化所产生的作用

(一)农业标准化能够消除合同短期性所产生的弊端

农业产业化的理想情况时将农民与公司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农民与农业公司实现双赢。然而,根据我国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来看,产业化的理想情况还无法完全实现,只有根据现实情况双方签订短期的合同。而在使用农业标准化操作后,公司可以通过建设完整的标准立法以及标准体系,提高公司信息的透明度,这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对于公司的信任程度,避免合同因短期而使得农业公司与农民之间出现各种各样不必要的矛盾,在客观上也就能够提高双方合作的效率,这可以为公司在市场上进行激烈竞争时夺得先机。

农业标准化之所以能够起到明显的效果,主要是其具有权威性,而想要够获得农业公司与农民双方的信任,只有政府出面实行农业标准化,减少双方的矛盾。

(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建设

农业进行标准化经营生产,这就可以使得农民能够逐步的了解市场,提高自身的素质,了解当前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知识等,大大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丰富自己的阅历,在与农业公司签订合同的过程中,能够使自身掌握更大的主动权,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而从农业公司的方面来说,农民农业知识的提升,也能够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减少公司在运营方面的成本。

总结:

当前农业的现代化出现瓶颈,限制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农业标准化对于解决现今农业现代化所出现的各项问题均有着较大的帮助,认真的贯彻实行农业标准化,不但可以消除农业产业化所造成合同短期性所产生的弊端,还能够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建设不断发展与提高,在农业发展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优化。

参考文献:

[1] 陈瑞剑.农业标准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突破发展瓶颈[A].内蒙古农业科技,1007-0907(2005)02-0004-03.

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对策

1、罗平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1.1 主导产业和产品形成规模。罗平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始终坚持把粮食、畜牧、油菜、生姜、蔬菜、水产等主导产业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首位,逐步扩大种植(养殖)面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使主导产业和产品具有了一定规模。

1.1.1 粮食产业持续增长。201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82.73万亩,比2011年的74万亩增8.73万亩,增13%;产量3.23亿公斤,比2011年的2.83亿公斤增0.6亿公斤,增13%;产值7亿元,比2011年的5.66亿元增1.34亿元,增24%。

1.1.2 畜牧产业做大做强。2012年,全县生猪存栏74万头,出栏126万头,分别比2011年的67万头、11.7万头分别增7万头、9万头,分别比2011年增长10%、7%;肉牛存栏8万头,出栏7万头,分别比2011年7.8万头、6万头增0.2万头、2万头,分别增长3%、21%;山羊存栏25万只,出栏20万只,分别比2011年的22万只、16万只增3万只、4万只,分别增长14%、27%;家禽存栏59万只,出栏218万只,分别比2011年的54万只、198万只增5万只、20万只,分别增长9%、9%;全县肉、蛋总量分别为14万吨、2.7万吨,分别比2011年的12.8万吨、2.3万吨增1.2万吨、0.4万吨,分别增长10%、17%;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22亿元,比2011年的19亿元增3亿元,增20.5%。

1.1.3 油菜产业形成支柱。油菜播种面积75万亩,比2011年的65万亩增10万亩,增15%;产量14.3万吨,比2011年的12万吨增2.3万吨,增19%;产值7亿元,比2011年的5.5亿元增1.5亿元,增27%。

1.1.4 生姜产业逐步壮大。生姜播种面积16万亩,比2011年的15万亩增1万亩,增7%;产量24.5万吨,比2011年的18万吨增6.5万吨,增36;产值6.1亿元,比2011年的4.5亿元增1.6亿元,增36%。

1.1.5 水产业稳定增长。水产养殖面积5.7万亩,产量3.2万吨,产值2.7亿元。

1.2 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提升。罗平坚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产业化,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产业化经营理念,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战略位置,使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12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37个,其中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4个,农业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达23.5万吨,加工产值突破17亿元大关。

1.3 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罗平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认真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构筑农业生产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加大科技示范样板的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科技样板和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2012年,全县基地种植面积51万亩,带动农户10余万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带动增收76809万元。

1.4 龙头企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增加。罗平不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切实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使农业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12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788个,实现产业化经营收入170563万元,支付劳动报酬3134万元,上交税金4112万元,企业利润8917万元。

1.5 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罗平依托小黄姜品种品质的国际优势,坚持走外向型经济之路,改进生产加工工艺,打造低硫姜国际品牌,提高出口创汇额。2012年,全县出口农产品8700吨,出口创汇4160万美元,比2011年的1492万美元增2668万美元,翻了一番多。

2、罗平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 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基地的标准化低。罗平农业仍然为雨养农业,农作物产量、品质的高低,直接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适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近几年来,尤其是2008年、2009年、2010年先后遭受雪灾、凌冻、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造成了农业生产特别是小春大幅减产。农业基础十分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离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要求较远,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2.2 市场波动大,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弱。2007年以来,罗平每年有30多万吨粮食、10多万吨油菜籽、30万吨小黄姜、20万吨蔬菜等农副产品大多以原料形式进入市场,油菜籽价格1.9-5.5元/公斤,菜籽油价格5.5-13元/公斤,鲜姜价格0.8-4.5元/公斤,干姜块(片)价格4.9-20元/公斤,低硫姜价格24元/公斤左右,市场波动大,特别是生姜,近十多年来的1996年、2003年、2004年、2009年鲜姜价格高达4.5元/公斤,干姜块(片)价格20元/公斤以上,而其他年分,鲜姜价格维持在1.0元/公斤左右,干姜块(片)价格5-10元/公斤,收入大幅降低。由于市场波动大,农民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

2.3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很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多数龙头企业仍处于低层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阶段,与农户之间的合作仍属松散型合作,利益纽带联系不紧密,约束力不够。经营主体的自利严重挫伤了其他参与方的积极性,导致龙头企业没有稳定的原料基地和初始产品的来源,农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产业链的不稳定。

2.4 加工工艺落后,龙头企业少,现有龙头企业产业带动能力弱。罗平生姜加工以土法明火烘烤为主,含硫量50ppm以上,与国家标准含硫量30ppm以内为低硫姜相差20ppm以上,先后引进培育的万兴隆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板桥黄姜公司、九龙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为罗平农副产品的宣传和加工发挥了一定作用,吸引了较多客商到罗平收购加工生姜等农副产品,但是质量仍不高。

2.5 知名品牌的少。目前仅有“银瀑”牌纯菜油、“金菜花”牌菜籽油、“十里香”牌菜籽油、“云岭”、“罗悦”、“罗康”、120#干姜块、160#干姜块、“罗平小黄姜”等证明商标,由于品牌不多,因此知名度还不高。

3、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3.1 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工作,要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尽快解决产业化办公室的机构和人员编制问题。同时要作好工作经费的预算性安排,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工作正常进行,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2 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我县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围绕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建成适应市场风险的油菜、生姜、蔬菜、蜂蜜、水产品等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较好的解决原料供应问题。

3.3 标准化生产。我县结合国家第四批和第五批小黄姜标准化示范及油菜标准化示范的实施,于2006年审定、了四个小黄姜省级地方标准,2008年审定、了一个双低油菜省级地方标准。建成10万亩小黄姜标准化示范基地和30万亩双底油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栽培技术在我县小黄姜和双底油菜种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全县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标准化工作应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实现农产品按照标准进行生产,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质量。

3.4 市场化运作。市场是连接农户和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农产品的增值转化必须通过市场来体现。要实现农产品市场化运作,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加强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建设,要结合油菜、蔬菜、生姜、畜牧、水产等产业发展情况,建立必要的专业市场。

3.5 品牌化推动。按照“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原则,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积极申报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的申报创建,加大力度推介无公害农产品和品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要扶持优秀品牌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增强龙头企业创品牌、树品牌和品牌带动意识,用发展现代工业的理念培育品牌,发挥品牌的示范、引领、积聚和辐射效应,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转型和升级。

篇3

看一看我们周围的世界,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尽管我们只需要最终的消费品,可只有很少的人在直接生产它们,而更多的人,都在做着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并为此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试想一下,如果原始人想吃鱼,可以跳进水里,直接用手去抓,对他们来说,这是最有实质性意义的行为。可后来人类进化了,在捕鱼之前,先要织网和造船,要织网、造船,就得事先制造织网和造船的工具。鱼打得多了,就晾晒起来,吃干鱼、熏鱼。到现在,人们用鱼制成的各种食品,不计其数,甚至还把鱼皮做成服装,把鱼骨制成药品。最初一个简单的用手抓鱼的行为,被无限的“复杂化”了。对此,你可以做多种解释,但无论怎么说,总归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往生产链条上不断增加了新的环节,用萨缪尔森教授的话来说,这叫生产的“迂回性”。生产的迂回,带给我们的是经济的富足和繁荣。

我们常说,农业是个弱质产业。旱了不行,涝了不行,虫灾病灾也不行,这是自然风险。好不容易遇上个好年景,却不一定能赶上好行情,这是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是老天爷的事,我们暂且按下不议。要说市场风险,各种产品都免不了,但农产品风险尤其大,因为它的需求较稳定,往往受价格的影响。比如小麦1块钱1斤,你能吃两个馒头,等降到5毛钱1斤,你也不会撑破肚皮去吃三个。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这叫需求弹性小。一旦供给增加,需求保持相对稳定,价格自然会下跌不止。可延长了产业链,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比如用粮食做饲料,用饲料养螃蟹,需求弹性就大多了。螃蟹丰产,价格当然还会下跌,可价格一跌会刺激需求,反过来又会稳住价格。这样一来,市场风险无疑会小一些。社会越发展,人均粮食消费量越大,但直接消费的粮食会减少。20世纪60年代,守着一碗青菜汤,你可能要吃下三碗白米饭。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常的日子,餐桌上都有蛋有肉,高兴了再喝上两瓶啤酒,米饭吃的就少多了。

但是,肉、蛋、啤酒都得用粮食去转化,而且得用更多的粮食去转化。所以,农产品的链条必须向这里延伸,否则,就越来越没有市场。这可不是件可为可不为的事情,而是必须要走的一步。何况这还有利于克服农业的“弱质”。

篇4

[关键词] 农村文化;文化发展;引导;支持

[中图分类号] G12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1-067-3

一、农村经济机制影响着农村文化

(一)我国农村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文化,滞后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步伐

究其原因,虽有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它包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用于文化发展的资金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农村经济机制问题,经济机制的运行会影响上层建筑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经济体制模式上来看,经历了天然经济、自然经济、集体经济(计划经济)等阶段。我国农村自实行承包制改革以来,经济模式逐渐转向商品经济,但是不完全,因为从农田、农业经营里的收获大都是自给自足的。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农村经济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农村家庭既是社会机体中的一个元素,又是一个生产单位经营实体,在外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农村却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从事经济生活。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力集团,没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人财物得到合理配置的经济运行模式。

(二)农村经济机制制约着农村文化发展,农村的劳作方式、休闲方式、居住环境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区别

农民的文化生态跟农耕习惯密切相联,市场经济往往会打破传统农耕习惯,这样就会给农民在节庆、祭祀、休闲期间的文化活动造成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文化意识也和农民传统的文化意识发生碰撞,比如竞争意识、个性意识、利益意识等都会给传统的乡风民俗造成影响。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需要政府引导、扶助和支持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引导、扶助和支持

引导、扶助、支持最重要的应该体现在文化意识上,“文化下乡”送去作品,活动和服务是必需的,但文化意识是直接送给农民的“造血”功能。如果兴办文化产业振兴农村文化发展的意识深入到农民的心坎里,必然会爆发出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除了文化意识之外,文化部门的引导、扶助、支持最好的途径是典型示范。农民是讲实惠的,同时农民最相信亲眼看到的东西,当农民群众目睹到文化产业既能带来经济实惠,又能使人们享受到愉悦的文化生活,就会迸发出高涨的热情,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创办。在信息、人才、物力方面,文化部门应该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帮助选项目,立项目,想方设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文化产业的起步、举办过程中,文化站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机构,最了解本乡本土的文化资源,熟悉乡情民俗,掌握文化人才的状况,能够代表政府规划具体目标和事项。在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选准优势产业项目,协调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关系等具体事项中尽职尽责。

(二)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最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宽松环境

农村文化建设本来就是政府的应有之责,它无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突出成效的举措。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该大力提倡农村文化产业。政府的支持从很大程度讲是政策的支持,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农民企业家和城里的企业家在农村广阔天地兴办文化产业,鼓励农民群众自己筹资举办文化产业,同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规模小的产业、个体户减免等优惠。基层政府还应在资金、土地、房屋建筑使用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切实帮助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

(三)农村社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才标志着我们党提出的宏伟目标真正实现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之一是文化,农村文化建设得怎么样,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农村社会不仅源源不断地为工业为城市提供着生活资料,还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精神文化生活养料。街头巷尾的腰鼓、秧歌、舞龙,节庆、婚庆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场面和仪式,从其本源看,都是来自农村广阔土地滋生出来的文化。我国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许多镜头是中国的群众文化场面,其中不少是乡间民俗文化的聚焦。因此,农村搞文化产业前景大有前途。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文化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在坚持公益性事业的前提下,努力尝试文化产业途径

农村文化产业化,既是适应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状况,又是适应农村经济历史发展状况的一种正确的选择。农村文化产业化建设,不同于一般定义上的文化产业化。它是以产业为手段,适应目前的农村经济状态和今后发展趋势,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为目的,焕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鉴于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二)市场经济对农村文化的影响孕育着机遇,也开辟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我们可以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看到农村文化蓬勃开展的景象,他们的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延续发展,还不断增添新的文化活动项目,诸如乡间舞会、趣味竞技、产品演示、农艺赛事等。那里的农民不仅有着文化生活的欢悦,还吸引着城里人感受乡村文化的乐趣。事实证明,是市场经济把农村经济引入了产业化、规模化,并从文化观念到文化活动运行模式都适合了农村经济体制。而我国农村经济同全社会的市场经济相比,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从农村经济的模式程度看,还没有达到产业化、规模化。但我国农村经济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文化要发展,我们应该把眼光既放在农村经济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与原有的经济模式相互衔接融合的背景和条件下,也要放在农村经济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看农村文化如何发展。

(三)以产业运作方式,挖掘、搜集、整理、再现民俗民间文化的作品和活动

事实上,我国的民俗民间文化通过产业的方式展开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先例,比如剪纸、年画、各类民俗文化艺术节等,都是通过产业的方式保持了民俗民间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的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的产品和活动,如果将这些产品和活动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起来,不仅会给农村的文化经济带来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民俗民间文化的瑰宝得到保存和发扬广大。如果我们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许多民间艺人和精熟的制作者,必然焕发出他们的艺术热情,从而带动了一个村落一个乡镇的文化生活活跃和兴旺。民俗民间文化作品和活动非常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的潜力,我们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住机遇,以产业的方式使我们的民俗民间文化得到弘扬。

(四)旅游文化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把农村文化活动与当地旅游文化结合进来,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也能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在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城里人来说,了解农村只不过是沿途的乡村风光或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乡村景象,其实秀山秀水田园风光都在乡间的深处,“白云深处有人家”,恰切地反映了真正的农家秀美风光其实在那僻远的深山幽谷、村寨田间。农村的旅游文化前景广阔,农家游的庭院民宅风土人情,生态游的山水林木景深曲径,美食游的大铁锅煮出的饭、炒出的菜,风俗游的民风香淳奇妙天然等等。旅游是人们的天性所致,是人在工作繁忙中放松自己,去领略风光世界,去感悟大自然,与多姿多彩的世界交汇是非常恰切的文化形式。我们的农村文化为什么不充分发挥旅游文化形式,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新的亮点和突破呢!

(五)让民间艺人成为农村文化产业运作的团队

在农村有许多节庆、民间庆典仪式和民间文化仪式,这些活动大都由一些老艺人、匠人来主持,许多群众都愿意参加这类活动。如果将农村中的文化人才资源聚集起来,形成产业运作的团队,这既能使农村文化有经常性的活动组织,又方便和促进农民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发展。农民的节令庆典,农村政府及各部门举办各种主题的庆典活动和宣传活动,农户的婚娶、生日庆典,农村企业、个体户的开业庆典等,这都需要文化团队以文艺的形式张扬声势渲染气氛。在农民群众中有不少会吹拉弹唱,能歌善舞的人,有不少善于组织、主持能写会说的人,他们热衷于文化活动,他们希望能组织、协调起来。如果把农村的文化艺人巧匠组织起来,以产业经济的方式运行,不但保证了这些人的经济收入来源,文化团队的稳定和文化活动的连续持久,还能使民间文化活动的规模扩大,农民群众自然会得到文化生活的充实。

(六)开辟文化产业项目要适应科技进步的步伐

运用科技进步是开辟农村文化产业领域的一大成功经验。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发展较快,也尝到了实惠。近几年,许多青年农民群众用数码摄像机为当地政府举办的各种主题庆典活动、文化部门举办的民间艺术活动、农户婚娶、生日庆典等。拍摄MTV、DVD、VCD片,不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而且也赚了不少钱。在拍摄秧歌、腰鼓、春节社火、地方小戏中,农民群众不请自来,义务当演员,场面十分热闹。为购置拍摄设备,许多农民还自愿捐款捐器材。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得到启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青年一代新的文化时尚,会给农村文化带来新的视野,同时也为农村文化产业开辟了新途径。科技带给农村的不仅是经济的进步,同样也给农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生机。

另外,如工艺美术厂,电影流动放映服务,文化艺术培训班或学校等,都是很好的文化产业模式。通过以上几种模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农村文化产业是可行的、有效的,只要重视是容易兴办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产业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巩固和壮大农村社会主义阵地起到促进作用。农村文化产业必然会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历史性创举,我们应该从现在起精心培养,呵护支持,使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备内容。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能够使我国的农村文化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和成绩。随着农村文化产业向农村大地兴起、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必将充满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刘吉发.文化产业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7).

[2]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8).

篇5

关键词:地理标志农产品 靖宇 地域经济发展

一、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内涵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所称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农业部负责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审查、专家评审和对外公示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申请的受理和初审工作。农业部设立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专家评审。地理标志农产品还受到各国国内立法和众多国际公约的保护,我国通过专门的法律来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如借助《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商标法》、《产品质量法》等进行保护。

二、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动地域经济发展

地理标志农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属性,往往代表某产品独特的品质与声誉,所以,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推广有地方特色,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增效,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1、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增效。国内地理标志保护表现为“商标”,区分产品的不同来源,引导购买者“认牌购物”,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随着农产品市场吸引力和信誉的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价值自然提升,从而提高农业总产值,促进农民增收增效,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中受益。

2、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结构尚不完善,优质率较低;农产品的区域布局也不合理,没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利用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可以不断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扩大其生产规模,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当地的主导农业产业,从而优化本地的农业产品结构。

3、农业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地理标志的保护,为企业和生产者提供现实的产品题材,吸引企业在农产品产业化上发挥作用;另外,地理标志保护可以为生产特定农产品的企业提供公平竞争、协调合作的平台。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提升和推进了某特定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靖宇地理标志农产品

靖宇县地处长白山腹地,森林覆盖率高达84%,是吉林省人参的核心产区。“靖宇林下参,靖宇平贝母,靖宇西洋参”于2011年由农业部审批通过为地理标志农产品。

靖宇林下参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吉林省靖宇县赤松乡、蒙江乡、三道湖镇、花园口镇、龙泉镇、那尔轰镇、景山镇、靖宇镇等8个乡镇。靖宇县采取多种措施,实施人参产业的重点转移,集中力量打造林下参产业基地。目前,全县发展林下参面积达到3760公顷,潜在的产业效益在5亿元以上。 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编制了《全县林下参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发展面积为20万亩,规划期限为10年。 县发展和改革局会同特产管理部门包装了林下参产业发展项目。项目设计总投资6.5亿元。 靖宇县扶持林下参产业龙头企业。根据全县情况,有重点地扶持了3户市级人参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开发林下参产品。目前已经开发了4种林下参产品并取得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靖宇林下参”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靖宇平贝母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靖宇县龙泉镇、景山镇等8个乡镇。平贝母为长白山地区名贵药材,农民种植、销售平贝母历史悠久,全县目前种植平贝母1万亩以上。靖宇县还是长白山地区平贝母产品的集散地,东北客商都云集到“中国·靖宇长白山特产大市场”经营、销售。

靖宇西洋参又称花旗参,是一种具有特殊医疗价值的贵重补益药物,原产于加拿大东南和美国的东部地区。靖宇县自1980年引种成功后,发展比较迅速,经近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的西洋参主产区。西洋参性寒、味苦、有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之效,常用于治疗肺虚久嗽、失血咽干、口渴、虚热烦倦等症。由于该药药效平缓,颇受患者的欢迎。靖宇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的“西洋参之乡”和“种源基地”。

四、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战略,加快靖宇农业经济的发展

靖宇农产品具有地域特色,为在国内外市场上抢占先机、独树一帜,必须实施地理标志战略,充分发挥靖宇农业产品所蕴涵的地理、人文条件上的优势。笔者认为,靖宇县政府、企业和农户要充分利用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进农业产品的地理标志战略,加快靖宇农业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

1、宣传地理标志农产品,增强政府、企业、农户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法律保护意识。靖宇县虽然申请了“靖宇林下参,靖宇平贝母,靖宇西洋参”为地理标志农产品,但是宣传力度还是不够,需要进行地理标志产品有效的开发推广。提高靖宇地理标志农产品专用标志的知名度,充分利用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法律保护,实现靖宇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

篇6

【关键词】农业经济 旅游经济 产业融合 区域经济发展

一、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分析

(一)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的机制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大中城市,人口增速远远超过了城市资源和配套设施增加的速度,这使得城市居民感觉生活环境愈发拥挤,十分渴望惬意的田园生活。由于农村人口密度小、景色与城市完全不同、自然环境相对较好、地方特色保留完好,越来越多的人将乡村选择旅游度假的目的地。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的融合就源自于人们对回归田园和休闲旅游两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在需求的引导下,农业和旅游业开始发生相互交差的现象,农业为旅游业提供资源,旅游业为农业提供顾客和相关服务,两者的联系逐渐紧密,实现了两个产业的融合。在两者的融合中,农业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业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两者互利双赢、紧密结合,进而形成了农业旅游产业。

(二)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的主要运行模式

一是农业观光模式。该模式是最基本的农业旅游模式,游客前往农厂、农舍进行参观,了解相关农业生产知识,并对农产品及生活服务设施进行消费。该模式适合于农业新技术的宣传展示及大规模农业生态基地的参观游览,可有效带动农副产品的销售。

二是农业体验模式。该模式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亲自参与农耕的需求而产生,游客前往特定的农场、农舍或农副产品生产场所,亲自参与种植、采收、加工过程,并对自己参与生产的农副产品进行消费,同时对周边服务业进行消费。该模式较好地满足了游客亲身参与的需求,适合在城郊或城乡结合地区开展,能够有效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和区域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民俗观光模式。该模式是将民俗文化与农业旅游相结合,让游客了解体验特色民俗活动。该模式将农业与民俗结合,主打特色文化,容易形成地区性产业集群,可带动农村地区性经济发展。

四是经贸展会模式。该模式上述三种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模式不同,它以农副产品的经营销售为目的,旨在通过定期举办展会、集市、特色节日等方式提供参观、学习、交易的平台,集中销售农副产品。该模式需要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形成规模后,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当地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对促进农业经济和旅游经经济发展作用较大。

二、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首先,带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在旅游业的帮助下,不仅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区域农产品的需求,而且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价值,缩短了消费者与生产者间的距离。同时,农业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开辟了新的经营路径。因此,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可促进一产和三产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三产带一产和一产三产化的目标。第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旅游产业具有辐射效应,其发展对相关交通、餐饮、酒店及其他消费服务类产业的带动性很强,能够促进区域服务业的发展。农业旅游的开展能够促进农村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管理手段的推广和应用,推进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经营方式的产业化,有助于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第三,加快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农业旅游具有地域性和差异性,容易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对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作用明显。

(二)提高区域农民经济收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近年来许多农民为了提高经济收入,选择了弃农务工,对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一是将服务业引入农村,改变了传统的农耕经营方式。它将农业扩展为集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农业销售、旅游服务等于一身的综合性产业。农民不仅是生产者,也是销售者和服务者,产业链条的延伸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利润空间,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科学健康发展。二是农业旅游市场的进入门槛较低,农业旅游产品种类很多,需要的工作岗位数量大,岗位所需知识技术水平不高。这些特点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参与其中,有助于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三是农业旅游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能够吸引一定数量的人才、技术和资金,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其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促进城市乡村和谐发展

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是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部分,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正是通过城乡产业协调的途径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首先,有利于缩短城乡差距。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得农村不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还是提供了人们休闲度假的场所,从而使城市居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农村和农业,促进生产资源向农村流动,促进社会资源在城乡间的整合及优化配置。第二,有利于模糊城乡界限。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农村与城市的地域界限和产业壁垒,加强了城乡间的经济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第三,有利于拉近城乡距离。我国城市和乡村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生产经营上联系也不够紧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搭建了城乡沟通的桥梁,促进区域产业按资源禀赋和功能进行分布,能够积极推动城乡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篇7

关键词拓界合作;案例;发展前景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及近年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农产品与食品加工企业面临着成本增加、资金短缺、利润降低、竞争日益激烈等问题,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何在困境中突围,开辟一片蓝海市场成为当务之急[1-4]。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与行业调研,以2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作为案例,应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为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出路。

1案例分析

禾丰农产品公司(以下简称“禾丰”)是某市一家以生产草莓、黄白桃、甜糯玉米等为主的速冻果蔬加工企业,夏、秋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冬、春两季为生产淡季。

泰昌食品公司(以下简称“泰昌”)则是某市一家以生产水饺、面点等为主的速冻加工企业,冬、春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夏、秋两季为生产淡季。

2家企业均是华北地区具一定知名度的公司,但由于近年来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以及2家各自行业的竞争压力——成本居高不下、行业平均利润率降低、产品雷同且竞争力降低等等,使得两家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企业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根据两家企业各自的行业特点,若能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彼此带动,必能探索一条新的出路。

2拓界合作的优势

2.1淡旺季的生产互补、资金共享的优势

传统的速冻水饺面食行业每年的4—9月为淡季,10月至翌年3月为旺季;而速冻果蔬行业则相反,每年的12月至翌年4月为淡季,5—11月为旺季。旺季是工厂的创收季节,工厂往往存在产能不足、资金紧缺、人手不足的缺陷;淡季是工厂的消耗季节,工厂往往存在产能过剩、资金富余、人员富余、设备闲置等问题。如何有效地协调和解决行业淡旺季问题成为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瓶颈。

由于2家工厂存在资源互补、共享的条件,若能跨越行业界限进行合作,充分利用产能、设备、人员、资金等,则能起到规避行业淡季、减少消耗、增加利润的功效。夏秋季节是果蔬业的旺季,以禾丰为平台(果蔬专业厂),扩大定单范围,泰昌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生产,提高产能,扩大市场供应能力;冬春季节是水饺面食业的旺季,禾丰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2家工厂的合作可达到淡旺季互补、资金共用、稳定员工的双赢局面。

2.2渠道共享的优势

2家工厂的产品都是采用冷链环节生产流通的,销售通路、客户群体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若可彼此共享对方的销售网络,可有效拓宽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如禾丰可通过泰昌的销售通路拓展部分产品的内销市场(甜玉米、糯玉米、混合菜、毛豆、薯条、烤地瓜等),泰昌则通过禾丰的国内外的渠道向客户推荐自己的产品。

2.3变废为宝,增加双方边际利润的优势

不同行业对产品标准的定义不同,速冻果蔬业对加工的农产品外观、保鲜程度、口感、品质、农残等有较严格的要求,速冻果蔬业中所谓的“下脚料”大多为外观、鲜嫩程度不符合要求,多数下脚料可以作为水饺的优质原料(如香菇、西兰花、芦笋、甜玉米等),这样提高禾丰的速冻果菜产品利润的同时,也为泰昌的水饺面食生产提供了优势的原料。通过转变淡季的消耗、果蔬厂“次品”的再利用、销售网络成本的分摊等资源共享能有效降低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

3拓界合作的边际创新

2个不同且又关联的行业交叉合作,可碰撞产生出一些新的发展思路,跳出传统产品的限制,通过发展优质特色、有机蔬菜原料基地,提高产品利润,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3.1交叉利用

一般速冻水饺的旺季在冬春2季,但冬春季的蔬菜(速冻水饺的主要原料)相对夏秋季节,品种单一、价格较贵,这样的现状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然而,速冻果蔬业的本质就是延长果蔬的保鲜期,缓解供需失衡的压力、调节果菜产销季的价格,达到反季节供应。泰昌可利用裕丰的速冻保鲜技术优势,在夏秋季为自己生产储备旺季所需的低成本、有特色的优质原料,既降低泰昌的生产成本,又能为其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优质的原料。

3.2立体开发

2个行业的本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缩短就餐时间、丰富饮食文化,结合2个行业的特点、两家工厂的优势,可开发出多种速冻食品、微波食品、调理食品;向微波、调理以及半成品菜肴食品发展,实施多品牌战略,迎合市场发展趋势。利用禾丰的农业优势,发展优质特色、绿色、有机原料基地,把特色农业、绿色、有机原料的概念引入到泰昌的产品生产研发中,打造成泰昌品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企业利润。如高赖氨酸玉米、绿色小米、高粱米、彩色糯玉米研发特色面点、汤圆、饺子;地瓜(黄、紫)、特种马铃薯开发丸子、汤圆;特殊颜色、特殊功能蔬菜开发的饺子等。参与多个地区的有机原料基地的认证,如我国的OFDC有机认证、欧盟的BCS有机认证、美国的OCIA有机论证、日本的ICS有机认证等,促进开拓国际市场。

4合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家工厂分属不同的行业,优势组合能产生较好的边际效益,但也容易混淆彼此的主业,这是最大的隐患。2个相近而又不同的行业给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水饺面食业原料稳定、机器化作业,管理计划性较强;果蔬业原料不稳、手工作业、市场波动较大,经营管理必须强调灵活性。彼此合作的目的应该是各自在自己的行业更具优势、更加专业,因此绝不能混淆各自的主业。管理要释放生产力,而不束缚生产力,这是“1+1能否大于2”的关键。

2008年的这场危机也许更像是前进路上的清道夫,使企业能静下心来思考自身的出路,与其束手无策等待经济回暖,不如积极开展新局面,希望2家企业的合作能创出一片蓝色海洋。

5参考文献

[1] 任湘怡,赵金晶.出去、进来都是商机——长三角农产品企业合作的故事[J].乡镇企业导报,2008(3):21.

[2] 刘小锋,林阿春.农业高校与农业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探讨[J].福建经济,2003(8):30.

篇8

一、主要做法

(一)打造产业示范基地

“丰饶的土壤,适宜的气候”造就了迁西县为最佳板栗适生区,成就了迁西“中国板栗第一乡”的盛誉,板栗生产管理经验丰富。多年来,迁西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制定出台了《迁西板栗示范园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生产标准化宣传,扩大标准化基地规模;积极做好板栗的绿色有机生产,县内建有燕山科学实验站、县林果技术培训中心、乡镇林果技术服务站、村林果技术服务队等板栗科研、示范、技术推广基地。全县建成万亩板栗标准示范园3个,千亩标准示范园20个,板栗专业村达320个,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板栗标准化生产的辐射带动网络。目前全县板栗生产基本实现了基地建设品种化、生产技术规范化、生产过程无害化、采收储藏科学化的标准化模式;全县有70万亩板栗基地顺利通过了河北省无公害果品产地认证,迁西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板栗出口基地。

(二)争创行业第一品牌

迁西县独有的自然气候条件,使域内板栗具有其它板栗无法比拟的优良品质。为争创行业品牌,2002年,“迁西板栗”证明商标在国家商标局成功注册, “迁西板栗”商标在2005年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2008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我国板栗行业中第一枚驰名商标。2014年在浙江大学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这县“迁西板栗”品牌价值达19.30亿元。

(三)抢占市场最重份额

随着国内、国际市场接轨,以及国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等影响,国内板栗市场越来越成为市场的绝对主体。为抢占国内板栗市场,这县致力于迁西板栗产业与周边县区板栗产业、全国板栗产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先后举办了“全国板栗产业发展研讨会”、“(中国)金秋板栗节”、“中日栗商恳谈会”、“中国・迁西栗花节”等一系列大型活动;积极参加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中国特产文化年、中国(廊坊)农产品博览会等活动,强化迁西板栗在市场上的影响,多手段抢占市场份额。为开辟国内更广阔的市场,积极与国内大中城市超市建立合作,成功打入美国沃尔玛旗下在广州、成都的山姆会员超市和台资企业好又多连锁超市。建立网上专卖店,并适时向国内外客商供求信息,为全国板栗商户、栗商、栗农间接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目前,这县根据板栗产业的发展现状,大力发展药材种植、禽畜养殖等林下经济、开发乡村旅游、利用栗树剩余物养殖栗蘑等,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四)拓展产业多元经济

这县注重全面发展板栗产业,经济开发日益呈现多元化。在产品深加工方面,在继续做好糖炒板栗、真空包装板栗仁、栗子罐头、栗子饼等传统产品基础上,把科技元素融入开发栗花、幼栗茶、板栗酒、黄酮酒等高端产品;在开发树下经济方面,发展散养野猪、柴鸡等畜牧业,效益突显;在板栗剩余物开发方面,利用栗花研制开发出栗花香水、栗花花露水,利用栗木制作工艺品,用废弃的栗树枝加工制作板材等;在栗蘑培养方面,2014年,全县以栗蘑为主的食用菌栽培达到3000万棒,年产鲜栗蘑600余万公斤,销售收入达1.3 亿元。在生态旅游方面,建起了中国板栗博物馆、板栗观光园、板栗“农家乐”旅游场所等,推出了“栗花节”、“板栗节”等旅游节目,吸引着城里人离城下乡“赏栗花,观栗景,拾栗子,煮栗饭”,带动栗农增收2亿元。

二、几点启示

迁西板栗产业发展业绩是值得自豪的,但产业发展过程并不一帆风顺,是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探索实践,经历诸多困难与挫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在产业发展中,有以下几点重要启示。

(一)发展定位是奠定产业振兴的基石

多年来,迁西县始终把板栗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始终强调板栗产业对栗农的增收致富、对栗乡人民的情结、对全县的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县委、县政府从发展战略上始终把板栗产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来抓,作为全县最具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产业来打造,把板栗产业作为建设林牧大县、实施生态立县的重要支撑。

(二)成立专门机构是力促产业发展的保障

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是产业发展的保障。为发展壮大板栗产业,这县自2000年开始就成立了板栗产业发展专门机构―迁西县板栗产业化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县板栗产业发展政策、加强板栗市场监管、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进产品品牌建设等工作,促使迁西板栗走上了产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道路。

(三)标准生产是引导栗农增收的途径

这县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和潜在优势,采取区域化布局,推广科学、标准化栽培,提高株产、增加亩产,提升规模效益,实现了板栗产业的产量扩张。板栗由上世纪的亩产20公斤发展到目前的亩产60公斤,并使板栗质量得到保证和提高。产量的增加、质量的保障使栗农收入成倍增长,栗农收入由过去人均不足千元,发展到日前人均2000多元。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