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研究方法的概念8篇

时间:2023-08-03 09:19: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研究方法的概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研究方法的概念

篇1

目前国内结构抗火研究的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在有的方面已与国际先进水平一致。但在工程应用方面远远落后于该领域的先进国家,我国目前没有结构抗火设计(特别是钢结构抗火设计)的国家标准,结构抗火设计主要依据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所采纳的基于独立构件标准耐火试验的方法,这种方法由于不能反映真实火灾升温、结构整体性能和火灾下荷载作用大小对结构构件抗火能力的影响,因此不能确保结构抗火安全和结构抗火设计的经济性。

本文从火灾的特性和建筑结构抗火安全设计目标出发,通过对火灾实验结果及从中总结建立的火灾模型的描述,高温下的结构材料特性,推导出具有可操作行的抗火计算和设计方法。本文以概念介绍为主,沿结构研究的基本脉络对建筑结构抗火设计理论做出基本描述。

(一)概念

1.火灾

a火灾发生的条件:存在可燃物;存在空气、氧气或氧化剂;存在火源。

b火灾的特征:发生燃烧,蔓延成灾。

c轰燃(flashover):可燃混合物中火焰波的快速传播或是在这一有限空间的气相着火。

d火灾荷载和火灾荷载密度

火灾荷载指建筑中的可燃材料的数量为火灾荷载。火灾荷载与建筑面积或容积大小有关。

火灾荷载密度定义为房间中所有可燃材料完全燃烧时所产生的总热量与房间的特征参考面积之比。

2.结构的防火、耐火与抗火

a防火

当防火指防止火灾时,主要用于建筑防火措施,如防火分区、消防设施布置等。

当防火指防火保护时,用于建筑防护有防火墙、防火门等,用于结构防护有防火涂料、防火板等。

b耐火

指建筑物在某一区域发生火灾时能忍耐多长时间而不造成火灾蔓延,及结构在火灾中能耐多久而不破坏。有时间上的意义。

c抗火

一般通过对结构结构构件采取防火保护措施,使其在火灾中承载力降低不致过多而满足受力要求来实现。强调的是结构抵御火灾影响(包括温度应力、高温材料变化等),需要考虑荷载与约束条件。

d结构抗火设计

结构抗火设计可归结为设计结构防火保护措施,使其在承受外荷载条件下,满足结构耐火时间要求。

(二)建筑室内火灾

1.火灾的类型

建筑室内火灾现象与火灾空间的大小和集合形状密切相关,可分为一般室内火灾和高大空间火灾。一般室内火灾其体积大小的数量约为100m3,且房间长宽比不大。高大空间,如厂房、剧院、车站、机场、展览馆、商场等,建筑空间高度大(通常大于6m),空间面积大(通常大于500m2),高大空间火灾的特性与一般室内火灾有极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高大空间火灾为燃料控制型火灾,而一般室内火灾为通风控制型火灾。

2.一般室内火灾的发展

一般室内火灾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增长阶段、全盛阶段及衰退阶段。在初期增长阶段和全盛阶段之间为标志着火灾发生质的转变现象-轰燃,这是室内火灾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全盛阶段室内处于全面而猛烈的燃烧状态,室内温度达到最高(一般可达800℃),当室内温度下降至最高温度的80%以下时,即认为火势进入衰退阶段。衰退阶段室内温度逐渐降低,室内可燃物仅剩暗红色余烬及局部微小火苗,温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200~300℃左右,当燃烧物全部烧光后,火势趋于熄灭。

这里应注意两个概念:一,消防灭火应在轰燃发生前进行,轰燃发生后,消防灭火失效;二,结构抗火设计主要研究分析火灾全盛期的结构性能。

3.标准升温曲线与等效曝火时间

人们通过抗火试验来确定构件的抗火性能,为了对试验所测得的构件抗火性能能够相互比较,试验必须在相同的升温条件下进行。我国采用的是国际标准组织制订的ISO834标准升温曲线。

采用标准升温曲线可以给结构抗火设计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标准升温曲线有时与真实火灾下的升温曲线相差甚远,为更好地反映真实火灾对构件的破坏程度,而又保持标准升温曲线的实用性,于是提出等效曝火时间的概念,通过等效曝火时间将真实火灾与标准火联系起来。等效曝火时间的确定原则为,真实火灾对构件的破坏程度可等效成相同建筑在标准火作用“等效曝火时间”后对该构件的破坏程度。构件的破坏程度一般用构件在火灾下的温度来衡量。

标准升温曲线适用于一般室内火灾。

4.高大空间建筑火灾模拟

高大空间建筑火灾的特点是:不易进行防火分隔,普通火灾探测技术无法及时发现火灾,常用的喷水灭火装置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人员的安全疏散相当困难,建筑结构破坏后果严重。

与一般室内火灾不同的是,高大空间内由于空间大,难以产生轰燃,烟气升温慢。一般采用场模型进行大量参数分析统计得出火灾中空气升温公式。

(三)高温下钢材材料特性

火灾高温对钢材的性能特别是力学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掌握高温条件下钢材的性能是进行结构抗火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与结构抗火计算相关的钢材性能主要有两方面:即:高温下钢材的物理特性,包括热膨胀系数、热传导系数、比热、密度等,用于计算结构构件内的温度场;高温下钢材的力学性能,包括强度、弹性模梁、应力-应变本构关系以及松弛与蠕变效应等,用于计算高温下结构的内力与变形、以及验算构件的耐火性能。

高温下钢材材料特性一般归纳为以温度为变量的函数。

(四)结构抗火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1.火灾下结构的极限状态

结构的基本功能是承受荷载。火灾下,随着结构内部温度的升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将下降,当结构的承载能力下降到与外荷载(包括温度作用)产生的组合效应相等时,则结构达到受火承载力极限状态。

火灾下,结构的承载力极限状态可分为构件和结构两个层次,分别对应局部构件破坏和整体结构倒塌。

火灾下,结构构件承载力极限状态的判别标准为:

a.构件丧失稳定承载力;

b.构件的变形速率成为无限大。

c.构件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具体采用的特征变形可表达为:

火灾下,结构整体承载力极限状态的判别标准为:

a.结构丧失整体稳定性。

b.结构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整体变形。其界限值可取为:

2.结构抗火设计的要求

对于钢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无论是构件层次还是整体结构层次的抗火设计,均应满足下列要求:

(1)在规定的结构耐火极限时间内,结构的承载力Rd应不小于各种作用所产生的组合效应Sm,即:Rd≥Sm

(2)在各种荷载效应组合下,结构的耐火时间td应不小于规定的结构耐火极限,即:td≥tm

(3)火灾下,当结构内部温度分布一定时,若记结构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时的内部某特征点的温度为临界温度Td,则Td应不小于在耐火极限时间内结构在该特征点处的最高温度Tm,即:Td≥Tm

上述三个要求实际上是等效的,进行结构抗火设计时,满足其一即可。

3.结构抗火设计的一般规定

在一般情况下,可仅对结构的各种构件进行抗火设计,使其满足构件抗火设计要求。对于跨度大于80m或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结构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宜对结构整体进行抗火设计。

(五)小结

建筑结构抗火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可能在将来会成为结构设计的一部分工作,国家规范正在编制中。因此,设计人员有必要对结构抗火设计保持重视。

参考文献:

《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CECS:200-2006)[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篇2

一、范例分析

如何从日常话语中提炼概念呢? 我们先就下面一句非常普通的话语进行分析。

受访人说:“他这个人本质也不坏,就是平时说话和打扮,看上去坏坏的。”

通常情况下,如果让学生对这样一句话进行规范的学术讨论会茫然不知所措。但如果我们懂得如何提炼概念,事情就会变得轻松有趣而且近乎神奇。我们看这句话,可以简单整理出一些词汇:本质、不坏、说话和打扮、坏坏的。我们稍微对其提炼一下就可得:“本质”与“说话和打扮”对应“本质”与“外表”,“不坏”与“坏坏的”对应“好”与“坏”。然后,我们再对“本质”和“外表”进行范畴化为事物的“存在方式”,对“好”与“坏”进行范畴化为人的“品质”。进而归纳出四种类型的人:ac、ad、bc、bd。这里归纳出来的人的四种类型,实际上是对经验现象进行概念化、范畴化和概念图式化之后得出来的。

二、理想类型法

对上面人的四种类型归纳,人们肯定会有异议,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具体的人表面上看“好坏”难分, 亦正亦邪,本质上就更难分辨了。事情就是这样,这种归纳出来的概念, 是马克斯? 韦伯意义上的“理想类型”(idea types)。

理想类型也叫纯粹类型,是纯粹逻辑上的概念构造,它追求完美的逻辑性。比如,韦伯将意义行动区分为“主观意义行动与客观意义行动”。两个概念是二元对应式的,语义上是闭合性的;依据社会行动目的、手段和过程是否理性建立四种行动类型。其中全部是理性的行动称为目的理性行动,其它行动类型在理性程度上是逐渐弱化的,但语义上皆属于社会行动。

再如,界定“手工业”概念,“所用的方式就是把混杂地存在于各个不同的时代和国家的手工业者那里的、其结果得到片面地强化的某些特点, 结合在一个自身无矛盾的理想图像之中,并且把它们与人们在理想图像中表达出来的思想观念联系起来。尔后,人们就可以进一步尝试描述一个其中所有经济活动的部门,乃至精神活动的部门都由一些标准支配的社会,而这些标准在我们看来也就是赋予提高为理想类型的‘手工业’一特征的统一原则的运用。”

韦伯实际上告诉我们,界定概念可以将实践历史和纯粹逻辑结合起来,如界定“手工业”可以将各个历史时期有关“手工业”的重要特征综合起来,并要求这些综合起来的特征不能存在逻辑问题。

比如, “好人和坏人”是一个语义上闭合的概念,但是,如果我单说“好人”, 如果有程度上最好的人,比如圣人, 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历史文化中归纳出与其相比较相对更差的好人,比如亚圣、完人、君子等。这里语义上虽然有闭合,但似乎可以从闭合区间中构造无限概念。但不管如何,这些概念都是纯粹逻辑上构造的,只具有分析上的意义,很难对应到具体实践中, 比如,我们不能断言某个具体社会行动是目的理性的或传统型的,也很难说某个人就是概念意义上的圣人。

理想类型的特点就是将概念边界清晰化,像光束一样,照亮和显明部分世界,使得万事万物得以区别和分明。如果说概念是一束光,那么我们可以将上述好人、坏人等概念刻画出其清晰的边界,作出概略图式如右。

三、剩余范畴法

按照韦伯的观点,理想类型是研究者自己界定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与研究者的科学兴趣和主观价值相关联。研究者先在主观上观测到一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然后建立概念,并确保概念在逻辑上的完美。比如, 韦伯将社会行动界定为“行动者的主观意义关涉他人的行为,而且指向其过程的这种行动”,试图以此为社会学划出和确立一块研究领域。可是, 后来诸多社会学家并没有固守这块领地,而是不断拓展到边界之外的领域。这是怎么回事呢?

帕森斯说:“理论工作中有一种进步正在于从尚未说明的范畴中刻画出十分明确的概念,并在经验性研究中加以验证。因此,发展科学理论之显然无法达到但可以逐渐接近的目标,是从科学里面消除一切剩余性范畴(residual categories), 以便有利于产生意义明确的、能够凭经验加以验证的概念。”帕森斯提出了建构概念的另一种方式,那就是消除剩余范畴。

我们以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建立“单位行动”为例进行说明。

帕森斯把“行动”从概念上分解为一些“单位行动”,把“单位行动” 进一步分解为“目的”、“手段”、“条件”和“规范”等不同成分。

按照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分析社会行动只要分析目的、手段等简单成分就可以了,也就是从主体的意向性和理性这些主观要素进行分析。可帕森斯认为,只分析这些成分是不够的。因为,影响一个人的行动因素除了主观目的、手段选择外 ,还有客观条件、社会规范等。因此要将这些对韦伯而言是剩余范畴的成分纳入进去,以便消除韦伯未涉及到的概念的剩余范畴。帕森斯认为,每每引入一些剩余范畴,就可能对理论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导致以往理论面目全非。

如何消除剩余范畴呢?

帕森斯说:“想要了解一种理论体系是从哪里开始瓦解的,最好的办法是从该理论体系本身的最有才干的支持者们的著作中去寻找。”“从原有体系中的各种说法中找到剩余性范畴,并从中刻画出明确的理论概念来。”按照这种方法,帕森斯实际上将马歇尔、帕累托、涂尔干和韦伯作为社会行动理论体系的最有才干的支持者,并从他们著作中寻找剩余范畴, 然后整合成单位行动分析成分,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社会行动体系理论。

帕森斯的做法归纳起来就是不断寻找和建构概念的“分析性成分”, 消除前人理论概念的剩余范畴。结果是,每每增加一个分析性成分,就相应增加了一束概念之光,能够照亮更宽广的领域,如单位行动成分图示所示那样。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 核心概念 学习方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127-01

一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学习的重要性

1.能完善高中生的知识结构

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是高中物理知识的高度概括与抽象总结。在初中的物理知识中,往往是对实验现象的认识和对知识的表象认识。在进入高中物理的学习阶段后,学生需要更多地摆脱表象认识,试着从原理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对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学习,能丰富和完善高中生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加强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强化学习效果

我们知道,高中物理有力学、电学等核心知识点。在传统的学习中,不注重对核心概念的学习,往往造成学生各个知识点的学习是割裂的,没有一定的内在逻辑。通过对核心概念的学习,学生能把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体验来迁移到另一个知识点上,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使学生在已有的理解的基础上支持后来的学习。

二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学习方法探讨

1.核心概念的简介与梳理

“运动”是力学的重要概念。在这一节中,有两个重要的知识点,首先是位移这一概念和初中时学的不是同一个概念,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点。第二个重要的点是加速度概念的引入。“机械能守恒”主要在于介绍动能、势能及其之间的转化。通过机械能守恒,我们可以引入到“动量守恒”。这也就是文中提到过的,让学生通过对核心概念的学习,可以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因为这些知识点本身就不是割裂的,而是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关系。

在电学的一系列概念中,有四个是比较核心的概念,分别是静电场、恒定电流、电磁波、磁场,因为这四个概念是贯穿在其他概念中的,如果能深入理解这四个核心概念,才能为其他概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分子动理论”这一章节中,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热力学定律”还是物体的三大形态之间的转化,都与“分子动理论”有着内在联系,因而我们把“分子动理论”作为这一章节的核心概念来学习,通过这一概念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物体的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等神奇的自然现象。在光学的学习中,我们把“几何光学初步”和“物理光学初步”作为两个核心概念来学习。因为不管是光的折射,还是光的偏振和光的色散都和这两个概念有关。

其他的核心概念还有原子的结构、原子的变化、波粒二象性和相对论这几个概念。这些核心在它们所属的章节中,都是核心概念,此处不再赘述。

2.核心概述的学习方法探讨

在总结的11个核心概念中,在五大领域的分布如下:力学2个、电学2个、热学2个、光学2个、近代物理3个。接下来,我们主要谈谈这些核心概念的学习问题。

第一,以“能量守恒”的学习为例。在“能量守恒”这一概念的学习中,学生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我们知道,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对“能量”这一概念有所认识。小学生对能量的理解是肤浅的,如电能发光、热能传递,这种表象化的理解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对“能量”的主要理解。在初中阶段,我们对“能量”的理解有所深化,但是在初中阶段并没有引入“分子动能”这一概念的理解,所以也不能真正理解能量。

进入高中阶段后,对能量的理解,要更多的和能量的定量、守恒这些性质联系起来,自觉地对能量守恒这一概念进行前后衔接的深入理解。此外,教师可以介绍原子能与其他能量的转化、核能产生的具体机制及其转化,电势能与其他能量的转化、定量掌握各种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和机械能守恒等能量守恒的形式,帮助学生对“能量守恒”这一概念深入理解。

第二,教师对学生概念性的引导。通过上文我们以“能量守恒”这一核心概念的学习为例,我们发现,在核心概念的学习中,教师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概念性的引导方面,体现在知识扩展的引入方面。老师们不用担心过多概念的引入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为知识有着系统性的特点,单一概念的学习反而会引起学习效果不佳,而旁及概念的引入,多概念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理解高中物理中的核心概念。

第三,学生自觉地衔接前后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我们对“能量守恒”这一核心概念具体学习方法的介绍,我们发现,学生自觉地衔接小学和初中对某一概念的理解,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强化对现阶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

三 结束语

通过对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界定,可以发现,这些核心概念贯彻了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在对这些核心概念的学习方面,一方面老师要做到概念性的引导和拓展,同时,学生更要在对核心概念的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常言道:教学相长,通过核心概念的教学,教师本身也在不断地丰富自己对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范增.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篇4

何为智能办公家具

1.智能化办公家具的界定及其本质

何为智能化办公家具?智能化办公家具是在传统家具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新的科学技术,通过一定的测试从而达到能自动实现某些特定的功能,已达到让人们办公时更加的轻松智能效率高的目的 。其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宽广,但是在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大家对此尚有分歧,面对各大企业因为利益而对产品智能这一概念的滥用,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办公家具智能化提出一个精确正确的定义。

通过对现有的智能办公家具的比较分析,智能办公家具所表达的智能和试验意义上的机器智能有很大的区别。它和人类所拥有的智慧并不一致,凡是对办公家具的材料和结构工艺进行优化重构,其能够取代人来完成的部分功能的操作,或者新的功能,这就说明它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智能。往小了说,智能办公家具的功能性,除了在技术上必须取得一定的进步之外,更需要在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工作场合的需求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等多方面考虑,从设计的最开始,就该将“以人为本”为主要的设计理念,绝对不可以超越人们的需求和消费能力。它应该做到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有人情味。它的存在价值是将人们从复杂繁琐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身优势。

2.智能办公家具实例

智能型办公家具到目前为止,虽然几乎处于一个实验性的开发阶段,大多是概念设计,功能性也比较单一,但是其融合高科技的设计方向却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智能化家具的常见形态主要有“智能化办公家具”“智能化民用家具”“智能化公共家具”等。其中智能化办公家具主要是对传统的办公用品进行重新设计和再开发,摒弃传统家具的弊端,对其进行高新技术的改革,使得办公人员能从繁杂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比如智能文件柜,使用者仅仅只需要将储存于文件柜中的重要的文件分等级划分进行编码存放,在取出时输入相应的密码,文件便会自动推出。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产品设计方法探究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商品经济日益成熟。现代设计中不断的有新的探索也使得人们对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人们的审美理念,和生活方式,也得到了质的提高。办公家具作为一种和人们生活、工作环境紧密结合的工业产品,对其进行再设计时必须遵守工业设计的几个原则。

1.功能性原则

产品的功能性是设计时的核心问题,除了满足人与物的生理关系外,应该对其本质也有更加重视。只能家具的功能性设计需要打破传统的家具设计时的思维定位,进行新的创新设计。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未来产品的功能上。根据旁观者的优势,发现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进行可实现的功能性设计。

2.美观原则

未来的智能型办公家具,势必与传统的纯木质家具区别开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机械设计使得家具的外形具有不固定性。笔者认为,设计师应在考虑到各种材质结合的难点的同时进行产品的造型和形态的美的创新设计。

3.人性化原则

家居设计中人性化设计原则是包含了生理和心里量大因素,要考虑到人的生理要素和心里要素甚至人的欲望、价值观念、生活意识等,从而使智能家具的产品与人类达到高度协调。

4.安全性原则

任何产品都必须保证其安全性为第一。

5.方便性原则

如果不能给使用者提供方便,反而使活动更加繁杂,那么这个产品无疑是失败的。为了便于使用者的使用,在设计智能家具时必须让人们感觉到便捷,这也是工业设计的本质之一。

6.耐用性原则

工业设计类产品都存在组件摩擦老化等一系列问题,智能型办公家具也不例外。因此在设计智能型家具的同时,我们应该考虑其合理的结构布局,使之更加耐用。

7.经济性原则

智能型家具与传统型家具不同的地方是增加了许多现代化设计,需要和专业的制造商合作,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社会生产费用,因此,这一系列因素必然会增加其成本,所以需要设计者对此进行合理的优化,以降低成本。

办公家具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像这种智能型家具都是得益于建筑设计的发展而发展的,国外关于智能化办公家居的设计远早于我们国家。在美国及欧洲的一些发达的国家出现了第一栋智能型建筑后,人们对产品智能化开始产生极大的兴趣,各种方案孕育而出,到目前为止智能化家居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家,它已经成为了智能型家居设计中的一个堪称教科书的安利。

智能化家居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高新型技术产品,研究智能化家具必须摒弃传统的家居设计,加大科研的经济预算,重视科研的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尤其是产品设计、机械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人才和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技师。建立具有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有实力的研发部门,并且与科学技术发展在前沿的公司进行合作,从而创造出真正的智能化家具设计品牌。

结语

篇5

[关键词]形式概念分析 领域本体构建方法 增量模型

[分类号]G353

领域本体作为一种有效的形式语义模型和知识表示形式,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这在客观上促进了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不断涌现和更新。基于形式概念分析(FCA)的领域本体构建理论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FCA强调用数学手段来表达客观知识,可以削弱开发者对领域本体构建过程的主观影响,并能挖掘出领域中隐含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FCA通过用数学符号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表示所有概念,达到了形式化概念模型的效果,因此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越来越倍受国内外相关学者关注和青睐。国内外对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有些方法有着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还需不断地深入研究。

1 国内外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简要分析

目前国外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主要有:Cimiano方法、GuTao方法、Haav方法、Marek Obitko方法。

Cimiano方法提出了从领域文本出发自动解析“概念一属性”关系的基本思路,具有借鉴意义。但该方法使用语言解析器解析出的只有动宾关系,从概念格向领域本体转换时,以概念节点的内涵对节点命名,将概念节点的外延添加为概念节点的子节点,存在不合理性。

GuTao方法提出了领域本体构建中循环反馈的开发思想,其开发的fcatab插件可自动从领域概念和关系得到形式背景,但Fcatab只支持单值形式背景,且必须依托protege本体建模工具。

Haav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本体的逻辑表述,提出了领域本体的扩充机制,考虑了领域本体的推理。但初始本体到一阶谓词逻辑表示集合的转换过程需要通过FCA和规则语言映射,这种映射复杂、费力且不易实现。

Marek Obitko方法提出了一整套对形式背景和概念格的编辑修改机制,值得借鉴;但该方法每次构建都从空的对象和属性开始,因此对对象和属性的添加是一项及其复杂的过程,工作量大,只适合小领域本体的构建。

上述方法一是缺少工程化、规范化、标准化、细节化的指导思想,仅将着眼点放在领域本体的需求分析、设计与实现三个环节,忽略了领域本体构建的其他阶段;二是未明确二者间的结合机理,以致对两者之间在哪些方面进行结合以及以何种形式结合的问题理解得不够深入,从而造成形式背景的构建、概念格到领域本体的映射方式、领域本体的概念关系处理等诸多方面的不合理性。

国内研究人员对该课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对国外方法的综述或引入上。综述性文献中有代表性的是文献[7]和文献[8]。引入性文献中有代表性的是文献[9],另外文献[10]尝试糅合了Cimiano方法与Marek 0bitko方法,但这种糅合缺少深层次的研究讨论。

2 基于FI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优化的核心问题

2.1 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优化的动因

通过对国内外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简要分析,本文总结了当前各种典型方法的局限性,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冲破这些局限性的束缚,打破这些阻碍。本文将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优化的动因总结为以下5个方面:①线性开发过程一并行开发过程;②一次性全部提交领域本体一分批次提交领域本体;③简单领域背景一复杂领域背景;④封闭结构一开放结构;⑤弱复用一强复用。

2.2 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优化的思路

本文对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优化思路是采用并行开发的工程思想,应用“分而治之,映射集成”的具体思路,将领域本体划分为核心本体和一系列的增量本体两部分:核心本体的目的在于构建满足领域本体的基本需求的本体,其规模适中;而增量本体的目的在于实现领域本体的增量需求。这样,领域本体就可以表达为以下的代数形式:

::={Oc,Oi,Rci,Rii}

其中Oall表示领域本体,Oc表示核心本体,Oi表示增量本体,Rci表示核心本体和增量本体之间的映射集成关系,Rii表示增量本体之间的映射集成关系。

用户就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按需提取核心本体和增量本体,并按照映射集成机制将所需的本体集成起来,得到所需要的领域本体。这种思路,可以保证领域本体开发的并行过程,能分批次向用户提交领域本体,可以将复杂领域背景分解为一系列简单领域背景,打破封闭式的开发结构。

2.3 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优化的具体内容

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优化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宏观上对领域本体构建的过程进行优化,改变传统领域本体构建过程的线性开发模式,采用并行工程的思想,将领域本体构建过程优化为“增量模型”模式;另一方面是在微观层面上对领域本体设计、领域本体实现过程的优化,在“增量模型”的指导下重新调整基于FCA的领域本体设计过程和领域本体实现过程。

3 一种新的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

3.1 新方法的基本原理

本文提出的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应用并行开发的工程思想,采用“分而治之、映射集成”的具体手段,将整个领域本体构建过程分解成核心本体和若干个并行开发的增量本体的构建过程。换言之,就是领域形式背景根据相关理论分解成若干个兼容子背景,进而分别根据子背景构建概念格,得到概念层次模型和本体原型,进而通过领域本体的扩充和形式化描述,得出相应的核心本体和增量本体,最终将核心本体和增量本体通过本体映射和本体集成的手段进行按需组合,得到知识用户所需的领域本体。

3.2 新方法的模型构建

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复杂问题,要把握住该方法的本质,只有通过建模的手段,对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进行不同侧面或不同层次的抽象。本文拟对所提出的新的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从两个层面上进行建模:一是对该方法宏观上的描述,即建立该方法的总体模型(根据其特征称为增量模型);二是对该方法微观上的把握,即对如何利用FCA完成领域本体的设计、编码、映射、集成和测试等微观操作进行建模,建立该方法的微观模型。

本文提出的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增量模型如图1所示:

具体来讲,各个模块主要完成的任务或功能如下:①制定计划模块:明确领域本体开发项目的进度安排,调度项目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对领域进行初步调查,并充分考虑建立领域本体所受到的种种约束,研究构建该领域本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通过之后,编写成领域本体开发计划书。②领域本体分析模块:对领域本体进行以下方面的详细分析:领域范围、构建的原因、建好后的用途、形式化程度、用户范围等。最重要的是对领域本体的需求分析。通过对领域本体进行上述分析,编制领域本体分析说明书。③领域本体概要设计模块:应用形式概念分析理论,从领域基础数据出发,通过预处理,将领域本体从概要上划分成表达领域本体基本需求的核心本体和一系列表达领域本体增量需求的增量本体两个部分。形成领域初始形式背景并将之划分成核心背景和一系列增量兼容子背景,编写领域本体概要设计说明书。④基于FCA的领域本体详细设计、实现、映射、集成和测试模块:从核心子背景或各兼容子背景出发,通过概念格转换,概念层次模型生成的过程,把得出的概念层次模型转换成相应的本体原型,并对原型进行合理扩充,通过选择合适的本体描述语言,进行本体的形式化描述,最后在本体映射机制的指导下,将各个增量本体根据需求集成到核心本体当中,经过领域本体测试,排除错误。形成领域本体详细设计说明书、编码清单和测试报告。⑤领域本体维护模块:领域本体试航,追寻潜在的错误。维护的具体内容包括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最终形成维护报告。

对宏观模型的领域本体设计实现映射集成环节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就可以得出如图2所示的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微观模型:

其中,各模块的主要任务是:①形式背景(核心或兼容子背景)处理模块:从核心子背景或增量兼容子背景出发,判断各个子背景是否为多值背景,若是,则通过相关转换技术将多值背景单值化,最终形成单值形式子背景。②概念格处理模块:将上步形成的单值子背景通过概念格构造算法转化为概念格,并由hasse图的形式显化出来,在可视化的基础上对概念格是否合理进行判断,对不合理的概念格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对象编辑或属性编辑,循环之,直至出现较为满意的概念格。③概念层次生成模块:将概念格转换为概念层次模型,主要包括底端节点处理(直接删除)、节点关系处理(转化为概念层次关系)及顶端节点处理(转化为根概念)三个方面。模块的输出结果是领域本体概念层次模型。④领域本体原型及其扩充模块:根据领域本体概念层次模型,将每个概念节点标示为一个领域本体概念,概念层次关系映射为领域本体概念分类关系,从而实现领域本体层次模型向领域本体原型的转换。而后在领域专家的参与下,对领域本体原型进行属性扩充、实例扩充、公理扩充,最终形成扩充后的领域本体原型。⑤领域本体形式化描述模块:选择合适的本体描述语言(如owl语言),对扩充后的领域本体原型进行形式化描述,最终得到领域核心本体或增量本体。⑥领域本体映射集成模块:通过本体映射判断核心本体和增量本体以及增量本体和增量本体之间的关系,可以此为基础进行本体集成操作,即根据用户需求将增量本体集成到核心本体中。

本文所提出的增量模型和微观模型的每一个模块实质上对应的是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一个步骤,因此,本文提出的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步骤就可以通过对模型的细化得出,在此不做赘述。

3.3 新方法的优点

与当前主流的四种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基于FCA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更具有优势。本文通过表1分别从18个方面对优化后的新方法与优化前的方法进行了定性的对比分析来阐明新方法的优势:

篇6

论文关键词: 模糊传感器 综合评判 概念生成

论文摘要: 本文从应用的角度提出并探讨了模糊传感器基于综合评判的概念生成方法,并以舒适度测量为典型的例子,研究了基于温度和湿度的舒适度合成方法。

Key words Fuzzy sensor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oncept creation

Abstract The concept creation method based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or fuzzy sensors is proposed fromthe point of applications in this paper,taked an example of comfort degree measurement,the temperature andhumidity-based method for synthesis of comfort degree is researched.

1 引 言

舒适感觉涉及多方因素,具有主观性、多维性和模糊性。舒适度是一种不可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例如,温度感受可划分为很热、热、不冷不热、冷、很冷等五个状态,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湿度也可以进行对应的分类。本文以温度、湿度这两个可直接测控的变量为代表,进行舒适度合成方法的研究。

本文研究数据基于以下统计数据:D.J.克鲁姆的温度统计数据和在瑞士进行的温热感研究结果[1];Ewert[2]提出的确定相对湿度设计极限的原则。

2 舒适度的合成方法研究

多维符号化测量结果的合成是指由各个直接被测量的语言值在知识模型上产生定性自然语言符号描述的测量结果。模糊评判是根据给出的评价标准和实测值,经过模糊变换后对事物作出评价的一种方法。环境的舒适状况是多因素之间复杂作用的结果,因此可将模糊综合评判用于多维符号化测量结果的合成,本文对舒适度按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研究。

2.1 给出各个直接被测量和舒适度的语言论域

温度:ST={很冷、冷、温、热、很热}

湿度:SH={很低、低、不高不低、高、很高}

舒适度:SC={很舒适、较舒适、不舒适}

2.2 定义舒适度论域上语言量的模糊语义该定义是以隶属度矩阵的形式给出的,如不舒适=(温度){很冷(1)+很热(1)+冷(0.4)+热(0.4)}+(湿度){很低(1)+很高(1)+低(0.4)+高(0.4)}于是得到每个因素的等级评判矩阵:

TiCj即每一元素为温度论域上的语言量对舒适度论域上的各语言量的隶属度STi为温度论域上的第i个语言量,SCj为舒适度论域上的第j个语言量。同样可得到湿度的等级评价矩阵:

其中,sHm为温度论域上的第m个语言量,sCj为舒适度论域上的第j个语言量,矩阵为舒适度论域上的各语言量的定义矩阵。

2.3 产生单因素评判结果

对于某一数值测量结果TX和HX首先进行数值语言转换得到语言描述:

S(TX)={很冷(μT1)、冷(μT2)、温(μT3)、热(μT4)、很热(μT5)}S(HX)={很低(μH1)、低(μH2)、不高不低(μH3)、高(μH4)、很高(μH5)}简记作模糊向量的形式:

AT=(μT1 μT2 μT3 μT4 μT5) (5)

AH=(μH1 μH2 μH3 μH4 μH5) (6)

因为各论域上的概念具有正交性,即:

因此可将它们作为等级权重集,于是选择合适的综合评判模型按单因素的各个等级进行评判,便得到一级模糊评判集,即单因素评判集:

2.4 产生多维符号化测量结果,即二级模糊综合评判一级模糊综合评判,综合了单因素各个语言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得到了一级评判矩阵。通常,各直接被测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都是相同的,故二级评判的各因素的权重应相同。对于湿度和温度,因为温度对人的影响比较大,故而选A=(0.7,0.3),于是选择合适的评判模型,按所有因素进行综合评判,得到二级模糊综合评判集如下:

bj(j=1,2,3)为数值测量结果TX、HX对舒适度论域sc={很舒适,较舒适,不舒适}各语言量的隶属度,即对数值向量(TX、HX)的语言描述s(TX,HX)={很舒适(b1),较舒适(b2),不舒适(b3)}。

3 结束语

本文提出并研究了模糊传感器多维符号化测量基于综合评判的概念生成方法,该方法能有效地仿真人类对舒适度的综合评判,对于模糊传感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D.J.克鲁姆.建筑物空气调节与通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篇7

关键词:用户需求 产品属性 转化 方法认知其识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068-04

1 引言

当前,产品设计提倡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因此,设计要关注用户的真实想法。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应该结合用户的观点进行设计,这需要一种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将用户和设计师在需求到产品属性转化上的认知呈现出来,并找到设计师和用户在认知方面的共识,避免设计师通过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产品设计。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得到一种科学有效的需求转化为产品属性的有效途径,以便于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2 方法目的链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MEC理论是综合产品属性、产品结果利益及价值的简单结构,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了解消费者行为。

在市场营销中方法目的链理论是研究产品属性,用户使用结果和利益以及价值之间的关系,以此未了解顾客是如何、为什么选购某种产品的,产品设计中,用户的需求是受用户的价值观影响的,用户的需求必须通过产品属性来实现,将这种方法引用到产品设计中就可以回答如何设计产品以及为什么这样设计的问题,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以用户的需求为目标,产品属性与用户需求之间存在着很直接的相关性,产品设计的目的是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的需求受用户的价值观影响,并且,用户需求的满足需要通过产品属性来实现,因此用户需求,产品属性和用户的价值观之间形成了一条关系链。在产品设计中借鉴方法目的链理论的研究方法,需要对原有方法目的链的结构进行改进,将使用结果层换成用户需求层,因为在市场营销中用户选购某种商品的目的是实现某种使用结果或利益,而在产品设计中,设计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

3 用户需求到产品属性的转化过程

设计师关注用户的真实想法才能避免设计的主观性,才能使产品设计满足用户的切实需求,因此,在用户需求到产品属性的转化上应该更加科学有效。

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属性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用户和设计师在需求到产品属性的转化上的认知进行呈现,并找到设计师和用户在认知方面的共识的过程。在产品设计中,借鉴联合模板技术,事先确定有关产品属性、用户需求和价值的列表。将思维导图分为价值、用户需求和产品属性这三层,因为在产品设计中,用户的需求是受用户的价值观影响的,用户的需求必须通过产品属性来实现,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制定认知结构模型,通过进行结构性的,定性的认知导向研究,取得适用于产品设计的方法目的链,并制定指导产品设计的价值层级图。

模型的构建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构建一个呈放射状的思维导图(价值一用户需求一产品属性)去呈现设计师有关产品的认知。其次,创建一个评分矩阵,通过为属性一结果和结果一价值矩阵中的一对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和赋值来给用户提供一个表达他们观点的机会。再次,设计师和用户之间认知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被区分开来。这样设计师可以了解他们的认知结构相比用户有着怎样的差异,同时,也可以得到设计师和用户达成的共识,并以此来指导设计。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3.1 构建设计师的认知结构模型的步骤

认知结构模型的建立是由设计师完成的,通过认知结构模型可以了解设计师对于产品属性、用户需求、价值之间的相关性的认识。

(1)建立编码――为了方便用户根据方法目的链模型进行评分和赋值,然后将收集到的价值、用户需求、产品属性、邀请3名设计师进行编码和分类,编码要采用数值编码的形式,编码的重点不在于关注各个要素,而是厘清要素间的关系,同时,编码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清晰而全面。Gutman (1982)提出分类结果要由其他编码人员进行复检,从而保障其一致性。

(2)首先把设计主题这个关键词放在纸的中心,然后按照价值、用户需求、产品属性这三个层次从这个中心扩展其范围。

(3)主要的分支将扩展出各个较小的分支,只能标注一个关键词在各自分支上。

(4)所有较小的分支从主要分支中被扩展出来形成树状图;主要分支和较小分支的分支线粗细递减。

3.2 建立综合关联评分矩阵

建立综合关联矩阵是为了通过让用户评分的方式获得用户对产品属性、用户需求和价值之间的相关性的认识。通过矩阵,采用量化的方式实现被访用户的数据整理分析。有助于整合和量化消费者的认知取向,并以建立的矩阵来构建出价值层级图,简称HVM,从综合关联矩阵可以看到,横轴和纵轴包含了所有的编码,而矩阵的每格都有自己的含义,表示在阶梯矩阵中产品属性层的各元素与用户需求层的各元素之间的关联程度,或者用户需求层各元素与价值层各元素之间的关联程度。

3.3 建构价值层级图

通过方法目的链模型和关联矩阵可以得到设计师和用户对于产品属性、用户需求和价值这三层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共识,得到需求转化为产品属性的方法。由此可以得到几条指导设计的方法目的链,根据所得方法目的链构建价值层级图,在层级图中所涉及的元素都可以采用编码内容作为依据,而连接的线条则以关联矩阵表中的连接顺序为主,价值层级图展现了产品的属性、利益和价值,在MEC中的整体关联关系。

4 设计实例应用

以老年人人移动通信设备为例,确定从用户需求到产品属性的认知结构模型,以实现用户需求到产品属性的转化。

案例研究“老年人个人移动通信设备”详细解释了用户如何考究设计师所产生的想法,然后双方达成共识。在研究开始时,设计师使用思维导图构思,并确定由26项“属性”元素13项“需求”元素,和5项“价值”的元素构成的认识结构模型。然后,建立一个关联矩阵让被调研的用户对属性和需求之间的关联度进行评价,以此可以得到消费者和设计师对“老年人个人移动通信设备”的认知异同,以及它们之间的联动关系。最后,精简的价值层级图被用来表示设计师和用户达成一致认知的想法,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产品设计方针。

4.1 确定从用户需求到产品属性的认知结构模型的三个层次

(1)价值是对特定行为或生活的终极状态的一种持续性信念,会影响个人的行为方式或生活目标。依据Kahle (1983)所提出的List ofValues(LOV)中的九项价值并参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确定价值,将价值确定为温馨的人际关系、满足自我、趣味生活、安全感和成就感。

(2)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人物角色建模以及情景分析的方法确定老年人的用户需求层,得到以下用户需求层:

(3)通过评语分析法确定老年人个人移动通信设备的产品属性,本文根据在京东商城销售量排前3名以及销售量居后3名的6款老年手机进行属性的分析和获取。选择销售量排前3名的老年手机进行研究,可以获取使用户做出肯定决策的产品属性,选择销售量后3名的老年手机可以获取是用户做出否定的使用决策的关键属性。最后将这6款手机的产品属性进行综合,得到以下产品属性表:

4.2 建立关于老年人人移动通信设备的认知结构模型

设计师运用思维导图建立关于老年人个人移动通信设备的认知结构模型,三位设计师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花了1.5小时,集思广益。在主要分支价值上收集的要素有“满足自我”,“温馨的人际关系”,“成就感”,“趣味生活”,和“安全感”。子分支被扩展为需求,并从这些子分支到下一级所产生的分支是属性。根据他们的个人经验和知识,以及分层和分类关键字的原则,设计师建立认知结构模型的过程来阐述他们对“老年人个人移动通信设备”的认知结构,如图3所示。

4.3 进行认知结构模型的可靠性评价:

邀请三位程序员中熟悉方法目的链和内容分析的人对元素进行分类和编码。再对编码信息进行可靠性评价。Wimmer&Dominick提出可靠性评价值要大于0.9,因此当评价大于0.9时设计师所建立的认知结构模型是合格的。可靠性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获得:

经过计算得出:可靠性计算所得数值大于0.9,因此设计师所建立的认知结构模型是合格的。

4.4 建立综合关联矩阵研究用户认知

关联矩阵中的元素根据图2中的认知结构模型进行AD和DV关联矩阵形式分类。首先,以属性为行,以需求在列,形成一个AD矩阵。被调研的用户对属性和需求之间的关联度进行评价。评价采用五分量表:非常密切相关是5、密切相关是4、次之是3、稍有关联是2、并没有关联是1。类似地,DV表中所列的是需求和价值。

建立综合关联矩阵可以通过让用户评分的方式获得用户对产品属性、用户需求和价值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阐述用户和设计师对“老年人个人移动通信设备”的认知异同。通过此矩阵可以描述用户所理解的不同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此构建出价值层级图,得到需求转化为产品属性的途径。

4.5 问卷调查并分

创建一个评分矩阵,通过为属性一结果和结果一价值矩阵中的一对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和赋值来给用户提供一个表达他们观点的机会。再次,设计师和用户之间认知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被区分开来。这样设计师可以了解他们的认知结构相比用户有着怎样的差异,同时,也可以得到设计师和用户达成的共识并以此来指导设计。具体流程为了干什么的。

问卷收集:

调查问卷(包括AD和DV),向用户发放问卷98份,收回有效问卷86份,回复率为88%,

基于86名受调研者提供的数据建立一个整合后的含义矩阵。通过将矩阵每一个区域中采访数据求和除以采访人数可以计算平均组合值。计算合计AD矩阵每一小区域中的平均组合值公式如下:

i是属性的数量,值为1到26;i是需求的数量,值为1到13;N是被访者人数,86人;平均组合值,值为1到5。

根据86份问卷调查结果,获得关于属性A1-A26各个名词与使用结果D1-D13各个名词之间的各项评分的平均分矩阵和展示在认知结构模型,用灰色部分标记出来,这些代表设计师的认知。另一方面,参照尼尔森(1993)的研究,如果五点量表的平均值大于3.60,则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一个“正”的值,用户认为两个元素之间存在重要的相关性。如果表中的数值是灰色底的加粗黑体字,那就代表设计者和消费者达到了正向一致;如果是灰色但不是加粗黑体字,那就代表是设计者的主观意见;如果是加粗黑体字但不是灰色底,就表示代表着消费者的主观意见:如果既不是黑体也不是灰色,代表设计者与消费者意见相反。

4.6 得出方法目的链

若设计师和用户在某一类需求类别、需求以及属性之间的关联程度上达成了共识,那么就能确定一条需求类别、需求和属性之间的关系链,以此类推,可以获得多条具有较强相关性的关系链。

经过计算属性与需求,以及需求与价值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得到14条方法目的链,通过这14条链,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各个产品属性与各个用户需求以及价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明确用户的需求是在哪种价值的引导下产生的,通过哪一种属性来实现需求。

4.7 建构价值层级图

通过方法目的链模型和关联矩阵可以得到设计师和用户对于产品属性、用户需求和价值这三层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的共识,从而得到需求转化为产品属性的共识。这些共识是通过得到的方法目的链体现的,因此,根据所得方法目的链构建价值层级图,层级图中所涉及的元素都可以采用编码内容作为依据,而连接的线条则以关联矩阵表中的连接顺序为主,价值层级图展现了产品的属性、利益和价值这些元素在方法目的链中的整体关联关系,这种关联关系就是需求转化为产品属性的途径,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指导产品设计。

篇8

摘 要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消息对海南概念股价格波动有何影响,本文将利用事件研究方法针对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对海南概念股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 事件研究方法 预期报酬率 累计的平均异常报酬率

一、样本选取

为了研究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对海南概念股的影响,选取其中的正和股份、海虹控股、海南高速、罗顿发展、罗牛山等20张股票,这20张股票主营业务涉及各大行业,包括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地产业、商业零售业、旅游服务业等多个行业。

二、样本事件窗和估计窗

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在2010年1月4日,而相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消息在11月就有将会得到审批的传闻。海南概念股共24只,选取其中的20只股票2009年6月1日至2010年2月26日的日收盘数据,将2009年6月1日到2009年10月30日作为估计窗,2009 年11 月2日到2010 年2月26日作为事件窗。本文所采取的数据信息取自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和省略证券之星网站。

三、计算正常收益率

正常收益率等于预期事前收益率,即估计期2009年6月1日到10月30日的日平均收益率,根据平均调整法计算出结果见下表:

五、实证结果

1.09年11月初,市场盛传《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即将获批,从而对于极度敏感的股市交易产生了影响,海南概念股在之后一段时期内的就一直呈上升趋势,从11月2日-12月17日检验结果是拒绝,说明这一段时期内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即将获批的消息对海南概念股有显著影响,但是在具体文件未正式下发之前,影响逐渐减弱。2010年1月4日在文件正式颁布之后4天和的检验结果都是拒绝,说明文件的下发对海南概念股的影响显著。

2.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对海南概念股的影响是正面的,从表一可以看出,除了海虹控股、*ST欣龙等五只股票外,其余15只事件窗的平均日收益率都有显著提高,其中罗牛山、罗顿发展、海航B股、正和股份的涨幅在2倍以上,还有*ST珠江、*ST联油这两只ST股的上涨幅度分别为900.12%和115.37%,充分说明了规划对海南概念股股价的显著正影响。

3.伴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国际旅游的产业转移以及海南岛独特的旅游资源,未来海南岛的旅游前景极为乐观,因此旅游岛规划对海南概念股的影响还将继续,海南板块也将持续活跃。

参考文献:

[1]金贞洁.事件研究方法最新进展及中国的实证研究.商业时代. 2005(17).

[2]段瑞强.金融市场的事件研究方法.统计与决策.2004(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