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建筑业健康发展8篇

时间:2023-08-03 09:19: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建筑业健康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业健康发展

篇1

第一章总则

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引进和在本县注册成立并取得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施工企业及个人、民营投资商。

支持方向。本办法支持施工企业资质晋升、拓展县外建筑市场和引进的建筑施工企业以及个人、民营投资企业与本县施工企业合作等。

第二章优化发展环境

建立统一开放市场,严禁在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外对建筑业企业设置的不合理准入条件;

严禁擅自设立或变相设立审批、备案事项,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公平市场环境。

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大力提升营商环境,进一步简化、优化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流程,实行一站式网上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根据建筑企业发展需求,选择适合地块,规划建设建筑企业总部基地,引导建筑企业集中发展,做大做强。适时安排一定数量的土地,用于解决建筑企业办公、仓储、生产、科研用地,参照工业企业供地的优惠政策,给予安排用地。积极鼓励、合理引导建筑企业建设建筑企业总部大厦,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

第三章推动产业发展

加大对我县建筑企业晋级创优的扶持力度,在资质增项、升级办理上予以倾斜和奖励,积极培育打造建筑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对初始注册地在本县的现法人建筑企业晋升为总承包特级的企业奖励50万元;

晋升为总承包一级的企业奖励20万元;

晋升为总承包二级的企业奖励10万元;

晋升为专业承包一级的企业奖励10万元;

晋升为专业承包二级的企业奖励5万元。对新增公路、水利水电、电力、桥梁、隧道、消防设施专业承包资质的企业,每增一项一级承包资质一次性奖励5万元,每增一项二级承包资质一次性奖励3万元。奖励资金由县财政局列入预算,用于经营场所、“企业总部”、“企业基地”建设或购置工程机械设备。

对注册地迁入我县的县外建筑施工企业,每年在我县纳税总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的,自迁入之日起三年内分别按该企业当年在我县缴纳企业所得税县级留成部分的90%、80%、70%的标准给予奖励。

对注册地迁入我县受到奖励的企业五年内迁出本县的,追回全部迁入奖励资金及相应利息;

晋升资质等级受到奖励的企业五年内迁出本县的,追回全部资质晋升奖励资金及相应利息;

利息按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计算。

鼓励建筑企业创优夺杯。本县建筑企业在本县项目中获国家“鲁班奖”、安徽省“黄山杯”、宣城市“云岭杯”,分别一次性奖励、15万元、10万元、5万元。

支持鼓励我县建筑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政府投资采用epc、ppp等模式投资建设的项目,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支持本地企业集团或企业参与投标。支持本地企业积极与央企、省内外大型企业组建联合体,或通过项目合作、股份合作、资本合作形式参与我县重大招商项目建设,并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支持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大、具有良好信用、能够提供足额担保和具有相关工程业绩的本地企业参与相应的项目建设。

民营企业投资(个人投资)工程,鼓励优先选择本县独立法人资格施工企业参加工程项目承包建设活动;

选择本县或在本县设立全资子公司的建筑企业为项目承包人的,按施工企业承包该项目所缴纳的增值税县级留成部分的25%奖励给投资者,用于支持企业发展(该项目所缴纳的增值税县级留成部分达不到5万元的,不予奖励)。

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外地建筑市场,形成部分重点区域的规模市场。对县外承包工程年营业额达到2亿元的企业和单个工程合同额达到1亿元的大项目,进行项目跟踪服务。县内建筑企业到县外施工奖励回本县缴纳的增值税县级留成部分的10%,以支持建筑企业用于企业发展(该项目所缴纳的增值税县级留成部分达不到5万元的,不予奖励)。

积极举办对外合作推介会、银企合作对接会,鼓励银企合作,进一步拓宽建筑企业的融资渠道,为建筑业提供宽松的资金环境。县金融部门应对具备竞争力、信誉好、业绩优良的骨干企业加大资金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信贷授信额度或优惠贷款利率,及时为企业出具资信证明和工程保函,以支持企业拓展市场,做大做强。

第四章规范市场秩序

对非依法必须公开招标采购项目,建立限额400万元以下各类施工企业协议库,本县企业直接入库,协议库建立后原则上每年调整一次。对新取得相应资质的本县企业原则上每半年增补入库一次。入库企业年产值达不到1000万元实行动态调整。

政府投资项目带头推行工程总承包,装配式项目原则上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投资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加强示范引领,以市场化方式,培育一批县内工程总承包骨干企业,提高工程总承包的供给质量和能力。

引导建筑企业以银行保函或担保公司保函的形式,向建设单位提供履约担保;

落实好本县建筑业企业连续三年未发生欠薪的实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免缴政策。按照“谁用工、谁负责”和总承包企业负总责原则,落实企业工资支付责任,实行农民工工资由总承包企业或专业承包企业通过银行按月足额发放,积极探索建立商业保险机制,保障农民工工资兑付。

县建设主管部门根据政府的年度执法计划每季度开展一次建设监督执法检查,包含施工工地的质量、安全、文明措施、卫生措施、扬尘治理、消防、农民工工资等工作情况,对优质项目进行表彰,给企业和项目信用加分。

县公共资源管理部门每年对公共资源交易诚信系统业务进行培训指导。县财政、税务部门加强对全县建筑施工企业税收政策辅导,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并加强外地企业来我县承建项目的税收指导。

第五章拓宽人才培养

优化行业人才发展环境,重视对建筑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组织开展从业人员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展“工学一体”,重点开展高技能人才和高职人才的培养、岗前培训及继续教育。县人社局、住建局等单位,要加大对建筑业高级职称和高级人才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提高高级人才占有率;

在职称评定方面,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材料的指导,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鼓励建筑业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符合条件的,享受县人才引进政策。

第六章强化服务保障

申请奖励政策的企业,于第二年7月31日前对上一年应得奖励提出申请。应如实提供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县外中标合同、税票复印件、企业晋升资质等级证明及资质等级复印件等资料,向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住建局(交运局、农业农村水利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和财政、税务部门共同审核,报县人民政府审批,由县财政局安排奖励资金拨到行业主管部门后拨付给企业。

企业发生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重大责任事故、重大群体性劳资纠纷和信用失范等事件,涉及偷税等违法违规的,不能享受本奖励政策。

住建、交通、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帮助企业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引导企业又快又好发展。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单位要为建筑业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司法保障和专业法律服务,统计部门要加强建筑业统计指导工作。

篇2

机制体制创新

建筑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打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适应市场环境的新型企业。要提高产业集中度,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建筑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树立“经营建筑”的理念,首先要求的政府的支持,使得在企业在人才引进、市场准入、融资、政策咨询等方面都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其次,“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要积极创造新的优势实行“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积极开展资本运作,勇于涉足国家投资和发展热点领域,勇于开拓外埠市场,并创造条件向境外发展;第三,通过联合投标等方式,广泛介入到公路、铁路、隧道、机场、码头、桥梁、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施工领域,创造更高的产业附加值;第四,要改变建筑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多种收益分配方式,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技术骨干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工程质量创新

工程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企业品牌最重要的支撑。没有优良的工程质量,企业终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今社会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工程质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重视它,按质量要求严格控制它,并不断进行工程质量创新,就能建造出高质量的工程。因此,建筑企业要坚持“质量至上”的方针,树立精品工程意识。要建立公司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公司总经理、各项目经理为主要责任人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创优保证体系,完善科学的项目管理体制,增强质量管理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加强项目质量控制,预防质量通病,努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人才培养创新

人才培养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素质的人才是最重要的竞争因素。建筑企业中部分具有施工管理和组织经验的人,成本管理能力有限,文化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大学毕业生经验又不足,具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成本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多,因此,建筑企业要建立人才培训机制,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竞争的人才队伍。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业内知名专家,对企业高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期实现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和最佳效益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中层,进行提高领悟决策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善于创新能力等培训,以提高中层的执行力;对企业员工,提高技能、技术创新等培训,提高各类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水平及工作责任感,以提高建筑企业队伍整体素质。

科研技术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建筑企业要加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技投入,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科技攻关。推进科技创新,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并依靠科技创新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施工速度,保障安全生产,降低工程成本,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提升建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筑企业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业,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在引进过程中要注重技术继承和创新并举,博采众家之长,形成有企业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以不断提高建筑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创造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推进科技强企提供有力支撑。

诚信体系创新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就是中华民族追求的品质和美德,诚信是建筑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更是信用经济。只有诚信的企业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个不讲信用的企业迟早要被市场所淘汰。因此,没有诚信,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竞争力。建筑企业要搞好诚信体系创新,首先要提高诚信认识,要自觉遵守诚信,做到“童叟无欺”。其次,要把符合国家各管理部门要求、无违反行业自律公约、无恶性竞争行为、未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无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作为企业的行动准则。第三,加强诚信体系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力求取得明显实效,绝不能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搞形式、走过场,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推动建筑企业的诚信体系创新向前健康发展。

篇3

关键词:建筑业管理; 问题;工程造价;政府投资;对策

0引言

近年来,建筑业及相关产业,一方面保持了继续扩展,规模屡创新高,另一方面,积极推进行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相应的战略调整。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建筑业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弱。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政府面临着既要与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国际法规准则办事,又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应对保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重大挑战,由此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尽快理顺体制、改革行政和转变职能,与国际惯例接轨,消除以往直接干预经济事务的现象,严格依法行政、办事,保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推动建筑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必然成为建筑业管理的当务之急[1]。

1 目前我国建筑业存在若干问题

(1)建筑法规不配套。随着我国建筑业和基本建设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家制定了一些相关规定和办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国家现行对生产的建筑产品仅有施工规范及验评标准,而在对施工操作及控制机制上,缺乏行之有效的约束法规,使人们在施工全过程中没有从根本上受到强化教育和约束。也正是由于连环性的法规不配套,很容易潜伏工程质量问题,一旦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更难直接地追查到工程监督人员、施工管理者直至操作者的责任[2,3]。

(2)建筑市场混乱。第一,违背客观规律现象非常普通。鉴于建筑业纳入市场竞争轨道,建设单位借机压低造价、压缩工期,而施工单位为了自下而上接受着种种苛刻条件,并打破常规,甚至不按建筑规范要求,集中人力物力盲目施工,埋下了很多事故隐患。第二,资金恶性循环突出。有的建设单位资金不到位就上马,而工程不到一半就迫于无奈而停工;有的根本就没有资金,让施工企业垫付;有的违规上项目,人为压低概算,或边设计边施工,资金缺口加大等等。这些问题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给施工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甚至难以为计。第三,招标和承包不规范。有的招标透明度低,对建筑队伍资质审查、考核不严;有的层层转包,以包代管;有的建设单位向施工单位强行转包项目,造成工程质量严重失控[2,3]。

(3)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问题复杂。改革开放以后,以概预算为核心的定额管理制度一度是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其基本特征就是价格:定额 + 费用 + 文件规定,据此计算的价格很容易偏离工程的实际造价。与此同时,建筑工程项目从立项、设计审批到具体的施工,由于管理体制的分割,难以协调一致,也是导致工程造价管理当中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项目对立项的工程项目缺乏前期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导致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盲目投资,估算不实,编制虚假的工程概算,给后续施工中的工程造价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施工项目上的随意性,导致相当数量的施工工程建设投资资金严重不足。工程开工后,没有充分的资金应对工程进度的动态需求,使工程干干停停,造成了相当大的浪费。一方面加大了工程的造价,拖延了施工期;另一方面,施工企业不能按期结算,形成难以解脱的三角债务链,成为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4]。

(4)政府投资工程管理诸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投资项目呈现出点多面广、投入资金量逐年增大的特点。一方面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未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监督标准不一,监管力度不同,尤其是有些监督部门的检查流于形式,只停留在出具处罚决定上,没有对处罚决定跟踪落实,大大削弱了监督的力度。另一方面许多政府项目投资与建设、建设与管理混为一体,行政行为直接融入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常常是政府直接组织项目建设,行政权力过度集中,在工程质量、财务管理、招投标等关键环节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形成了“越位”,“越位”的同时又存在着 “缺位”,最终结果是导致项目投资效益低下,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2 加强建筑业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建设法规。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产业部门,积极发展建筑业,既要有行业的自身建设,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创造一个有利于建筑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又要着重在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转变机制、强化素质上狠下功夫。只有制定一套完整的建设管理法规,才能使建筑业各个方面存在问题得到根本性控制,保证建筑业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2,3]。

(2)整顿建筑市场。首先,要执行好建筑业管理的有关政策,严格把住立项和招投标关口。根据工程的性质、规模等,依据价格政策、计价办法、取费标准编制标书,认真审查确定标准,按照施工企业资质和实力,公平竞争,提高招投标的真实性和透明度。第二,中标的施工企业必须按合同工期、质量等级完成该工程项目。对不履行合同或连续几个工程都达不到要求的,就不允许承建新的工程或年审吊销资质证书。第三,建筑业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严格控制压低工程量、压缩工期、层层转包和分包现象。第四,严格审查集体和个体建筑队伍的资质,保证其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符合规定要求[2,3]。

(3)建立健全工程建设监理化保证体系。监理部门具有代表政府监督的职能,直接控制工程的施工进度、工期、质量、工程变更、进度款的拨付和决算,对于建筑材料等也都有权监理,肩负着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向管理的重任。所以,建设管理监理化,是规范建筑施工的最可靠的保证。必须不断强化建设监理的功能与作用,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监理化之路。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是监理部门依法行政的一项基本要求。

(4)完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改革涉及建筑市场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将对整个国民经济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必须在有相应配套改革措施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进行。

第一,转变造价管理部门职能,改变管理方式。招投标管理部门主要管市场、业主、设计、施工队伍的准入市场的行为,而造价管理部门则管合同的计价方法、造价条款、市场、价格信息、造价中介咨询机构和队伍等等。就目前状况看,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处在初级阶段,市场运作机制发育还很不完善,放开价格,由市场定价还须相当一段时间。但我们必须从改革、发展的角度看定额,它要符合建筑市场的发展。当前定额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动态管理上。继续完善价差调整管理办法,定期材料价格信息和材差调整系数,还可定期实际工价水平,供承发包双方协调人工费补贴之用。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技术装备能力和管理水平编制企业定额,参与市场竞争。今后造价管理部门更多要做的工作是对政府的价格政策的解释,协助政府制定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统一分部分项名称,统一计量单位,使发承包双方在工程量计算方法上有统一的术语和内涵的理解等等[4]。

第二,提高国内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竞争力。1、为解决目前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提供虚假信息的状况,国家应尽快制订工程造价咨询业的专业责任赔偿办法。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责任赔偿制度,使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或机构产生错误(无论是主观或客观)后都要进行赔偿,同时也要建立专业人士或机构的“专业责任保险”制度;(2)建立行业自律机制,中价协应成立“造价工程师学会”,对出现重大错误的专业人士或机构要予以公布(类似“黑名单”制度),并在下一期注册或年检淘汰出局。2、为解决国内大多数具有垄断地位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政企不分、责任有限的状况,国家应尽快要求各类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进行脱钩改制。并提出大多数咨询企业应实行合伙制,其责任应为无限风险型。3、拓宽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服务域面。在监理单位中应配备一定数量的造价工程师,由他们来完成投资和合同管理的工作。这有助于我国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另外,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也应主动扩大自己的服务面,真正在微观层面上为业主或委托方提供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工程造价咨询与工程项目管理服务[6,7]。

第三,引入国外工程计价定价的原则和方法,加快工程造价市场化进程[27]。几十年来,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大多数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的计价模式,该模式的基础是:工程量计算规则统一化:工程量计算方法标准化;工程造价的确定市场化。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先进的计价模式,因此工程量清单报价法,已被包括世行、亚行、非行在内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上普遍应用。它与我国现行的招标、投标、报价及评标方法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推行工程量清单评标刻不容缓,但绝不要照套照搬,这是建立中国特色的工程造价体系的核心之一,也是我国在新形势下工程造价改革迎接挑战的根本点和切入点。同时我们在大力推行建设工程竞争定价的同时,必须对政府投资工程和非政府投资工程加以区别对待并要采取不同的计价定价办法[6,7]。

第四,理顺工程造价的费用构成,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理顺工程成本的费用构成,把一些属于生产经营成本,福利性质和工资性质等支出全部引入成本,不再由税后利润开支。目前困扰工程造价改革的最大难点在于我国现有的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历史遗留的劳保费问题,他们无法轻装上阵,无法与一些小企业或个体企业进行平等竞争。因此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劳动力的流动和抑制不同行业和企业分配差距的过分扩大,对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特别是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意义重大,它将是入世后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4,6,7]。

第五,加快全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络的建设。目前,我国各级工程造价管理机构收集、整理和的各类工程价格信息,严重滞后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其手段和管理方法不适应于科学化、信息化要求,并且也不适应于国际化要求,必须加快建立全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工程劳务、材料、设备价格信息系统;建设工程造价指标信息系统以及有关建设工程政策、工程定额、造价工程师和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等信息,为政府和社会投资(包括外资)或参与建设项目的各方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为我国建设工程逐步由市场形成价格创造条件[8]。

篇4

关键词:企业;发展;精神支柱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关于职业形象与职场纪律

要树立企业良好的职业形象,首先必须严格遵守职场纪律。作为公益事业的污水处理企业,厦门污水公司把“安全生产、达标排放、优质服务”作为公司的经营宗旨,宗旨中的“安全生产、达标排放”诠释的是遵守职场纪律,而“优质服务”则是树立公司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职业形象的体现,这是公司全体员工的行动指南和努力方向。为了全面达成经营宗旨中的目标,厦门污水公司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不断规范和完善污水处理运行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并努力开展技术研发解决实际问题,生产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切实保证了污水处理安全生产和达标排放,为当地水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职场纪律是打造和磨砺企业的一把利剑,也是企业展示和提升职业形象的重要工具。厦门污水公司在力争“安全生产、达标排放、优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运行管理,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树立了良好的企业职业形象。2011年7月,厦门污水公司当选为福建省城建协会排水和污水处理分会会长单位,成为福建省排水和污水处理行业的领头羊;2007年被福建省环保厅等四家单位授予福建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先进企业;2008年度被厦门市政府授予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被厦门市科技局授予“厦门市创新型(试点)企业”;2012年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全国”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先进企业。

二、关于内外服务意识

在服务经济的当今时代,“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是企业生存的命脉。优质服务,必须把文明意识、服务意识融进广大职工的血液里,自觉地表现在一言一行上。厦门污水公司在内外服务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内提倡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注重落实一线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开展职工互助互济和补充医疗保险工作;在高温期间、春节等节日期间,深入基层慰问一线职工;组织一线职工进行定期体检、组织女职工妇检,并对健康问题的复查和治疗情况及时做好跟踪和回访;开展三八妇女节、六一节儿童联欢活动;做好困难、重病职工的慰问、看望和帮扶工作;重视职工食堂建设工作等,使广大一线职工安心一线、扎根一线工作。

二是对外积极开展社会承诺服务。污水公司依托厦门水务热线96303社会联动平台开展社会联动任务,2011年共接收处理社会联动任务914件,回复各类单62件,及时处置率100%,得到厦门市行风评议的认可。制定“三个一次”的管理制度,即对管理范围内的路面污水设施每48小时巡视一遍,对管理范围内的管网及附属设备、截流设施(设备)每半年至少检查一遍,对管理范围内的管网每年至少疏浚一遍,实现排水管道生产安全和环境安全零事故率。

三是对行业服务带动福建省污水处理事业健康发展。受福建省住建厅委托,主编完成《福建省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标准》、《福建省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实施意见》、《福建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和《污水处理工》培训教材;承担全省污水处理工和污水化验监测工培训工作,2007年至今共培训了423名合格污水化验监测工,培训了684名合格污水处理工。较好地规范了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的建设和运行管理。

三、关于责任意识与工作效率

“责任”与“效率”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递进的关系,责任心越强的人,往往工作效率就越高。厦门污水公司早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开始强化树立员工责任意识,一是组织内部培训,提高责任意识,邀请专家结合污水处理行业的特点,讲授职业道德和污水处理工作对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二是引导职工开展自我教育,提高责任意识,在全公司范围内倡导职工阅读《责任比能力重要》、《把信送给加西亚》等好书并进行心得交流活动;三是提倡“珍惜每一滴污水”,提高责任意识,要求每一位职工严格遵守岗位职责,保证生产安全稳定运行,保证每一滴污水达标排放。几年来,厦门污水在强化职工责任意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公司得以良好、稳定、健康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任心是工作效率的根本动力,在责任意识建立的条件下,以制度促效率。自成立以来,厦门污水不断完善制度化建设,先后制定了《董事会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财务管理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厦门水务中环污水处理有限公司项目招标管理办法》、《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试行)》、《厦门水务中环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运营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项目经理管理办法》等。生产运行管理上全面推行《福建省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标准》,按照公司制定的《工艺管理手册》建立污水处理厂自检——排水监测站每天监督检查——水务集团水质部定期考核的日常水质三级管理机制,严格规范各污水处理厂工况运行管理。制定《设备管理工作标准及管理办法》,《设备安全操作与维护保养规程》规范设备管理工作,使设备管理标准化。制定《排水管理手册》和《排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从制度上规范排水管网维护与管理。从制度上规范职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四、关于科学计划与有效执行

没有科学的计划,再美好的蓝图也是空想;没有一支高效执行的队伍,企业发展从何谈起。

1.高标准,科学制定年度计划。厦门污水公司自成立始终坚持根据“全局性、效益性、平衡性、应变性”的原则,每年9月初就开始筹划第二年的年度工作计划,要求下属各污水处理厂结合实际从水质、水量、生产成本、设备更新改造、技术创新、经营、排水、建设、应急管理等方面制定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针对各污水处理厂上报的年度计划初稿,公司本部各部门必须对本部门相对应的项目逐一进行现场调研和核实,重点核定计划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经济性,并反复进行会议评审后形成讨论稿,再经公司党政联席会讨论通过形成上报,最终报公司董事会批准后再实施。使我们的年度计划既是科学决策,又切合实际,在保证生产运行的同时,使我们的资金使用价值达到最大化。

2.重考核,保障计划的有效实施。首先,依照年度计划设立工作目标,并将目标进行逐级分解,每一个项目责任到人;建立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职工绩效工作挂钩,保证工作计划得以有效执行。严以考核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制定考核办法,坚持秉公考核。厦门污水制定并严格按照《厦门水务中环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运营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每月、季度从生产、设备、排水、综合、财务、党政工对各厂进行集中考核。对于违规违章行为的扣罚,注重调查了解,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不妄下结论,确保考核工作公正公平、合情合理。对存在的问题,绝不姑息迁就、不了了之,而是采取考核扣罚、下达整改通知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处理。

二是加强沟通,齐抓共管。结合规定的考核内容,注重加强与公司所属各单位的交流和沟通,尊重被考核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合理要求,把公司规定的考核项目和被考核单位内部制定的工作程序等有机结合,综合考核,通过考核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三是发扬民主,公正考评。对工作考核嘉奖、处罚的评定,通过召开考评会议的方式,公司分管领导和考核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由来自各职能部门的考核小组成员分别通报每月各自的考核结果,经过共同讨论,最后研究确定,并且会后形成每月综合考评意见,将嘉奖、扣罚事项和结果向被相关单位进行通报。

五、关于团队精神和进取精神

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建有污水处理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凝聚全体职工力量投身企业发展,公司倡导树立团队精神和进取精神。团队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建立,使厦门污水公司这个9年多的老企业焕发新颜,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团队优势。

一是注重学习型团队建设。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为主要内容,大力营造学习的浓厚氛围。坚持实施“三层”培训机制,在全体职工中经常性地广泛开展“读好书”活动,如今年开展的《 CCTV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和《新形势下雷锋精神学习读本》两本书籍和读书交流心得活动,公司全体职工学习的过程就是团队成员思想不断交流,智慧之火花不断碰撞的过程。公司注重沟通,团队领导不仅仅是授职工以鱼,而更注重授以渔,使职工不仅要做正确的事情,而且学会如何正确的做事,并把职工的学习效果纳入了各阶段考核内容,使学习成为污水处理公司团队亮丽的一部分。

篇5

关键词:生猪;健康养殖;畜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53

1 健康养殖的内涵

从广义层面来看,健康养殖就是保护动物健康,生产安全营养的畜产品,做到无害畜牧业生产,其以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核心,内涵是发展安全、高效、优质、无公害的畜牧养殖业,逐步从数量为主的传统养殖模式过度到数量、质量、生态效益3项并重的现代养殖模式[1]。从狭义层面来看,健康养殖指的是专业的养殖人员在良好的养殖环境中,应用科学的养殖技术,将优良健康的畜禽变成安全的、高质量的畜禽产品。

2 生猪健康养殖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作用

2.1 能够满足国内国际形势发展需求

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猪肉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但是猪肉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生猪健康养殖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重点研究课题。然而,当前我国养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受畜牧养殖业生态结构和传统养殖方式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家畜养殖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据调查,猪肉安全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有些生猪养殖场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超量使用抗生素、防腐剂、类激素、矿物质等产品,不仅使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而且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较大影响。在世界全球化时代,各国人民给予食品安全高度重视,并且世贸各成员制定了动物产品贸易的法律法规,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始竞相研究健康养殖技术,然而中国却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健康养殖推行较晚,所以政府等相关部门应该强化健康养殖方面的工作。

2.2 能够为人民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存在较多的问题,健康养殖管理制度、产品检测技术仍然讯在较多的缺陷,许多地区的生猪都是无标生产,无牌销售,虽然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申报品牌,而且农业部还批准了较多的无公害品牌,但是生猪产品的质量却得不到保障。而且,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也存在较多的问题,抗生素、瘦肉精等导致动物产品残留超标事件还频繁出现,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许多大企业已经意识到生猪健康养殖的重要意义,开始正式进行试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

2.3 能够推进现代畜牧业的进程

我国畜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在市场发展方面,已经逐步推向国际市场,而且世界范围内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基本上达到一致,国际检测标准也在不断提升,而消费者不会因为生产技术落后就降低质量要求,所以在推行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的同时,必须要利用现有条件抓住关键环节,在保证畜产品的基础上推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2.4 能够满足从业者的利益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养殖模式大都采用的是庭院式养殖,养殖主体大都是农民。但是,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城镇化不断推进,导致原有的生态养殖模式被打破,养猪业的利润不断降低。部分农民开始转向经营式和规模化养殖,然而在市场、病控等因素的影响下,进一步增加了养殖难度。生猪健康养殖强调的是数量、质量和效益3项并重,在该理念的引导下,农民的养殖技术得到提升,生猪产品质量也得到保障,创造的经济效益也在不断提升。

3 常用的生猪健康养殖模式

3.1 六方合作养殖模式

六方合作具体包括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协会农户、种畜场、饲料企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其中农民组织的养殖协会为主要单位,村兽医站是养殖载体,2者将其他主体串联起来,达到政府引导、金融支持、标准生产的要求[2]。该模式具体的操作方式为:政府针对种畜场和饲料企业,向其下达相关的饲料粮储备计划,金融机构为储备粮贷款放低利息,农业担保公司为带宽提供信用担保,饲料企业滚动轮换储备粮,加工饲料后以最低的价格,采用赊销的方式直接向协会农户配送,种畜场为农户提供高质量的仔猪,协会农户严格按照相关标准饲养仔猪,养大的生猪直接由肉食品加工企业收购,此外风险企业为农户养殖提供相应的保险,为自然风险提供保障。

3.2 八项统一发展模式

在该模式中,主要的参与单位有:政府部门、受控猪场、加工龙头企业、兽药企业、保险公司、担保公司、饲料企业和金融机构[3]。政府相关部门在统筹八方资源的前提下,创建猪业集体户发展联合会,同时设置各种机构,比如:金融保险部、技术服务部、市场信息部等。其中该模式的核心单位为肉类加工企业,标准化养殖场被当做受控养殖场,肉类加工企业与其他企业分别签订相关的合同,明确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做到圈舍、品种、投入品、防控、饲养、监管、保险、销售等八项统一,保证生产出安全的、健康的猪肉产品[4]。

3.3 八项统一改良模式

该模式是建立在八项统一发展模式基础上,因地制宜对其进行改良简化。指导农民对圈舍进行改造,同时统一供料和供种,制定饲养管理方案,最后收购产品,此外还需要对农户饲养的生猪制定最低保护价,切实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这样既能为生猪安全提供源头保障,而且还能消除各种隐患。

3.4 设备改造简化模式

如果农户没有条件改建圈舍,那么需要指导农户改造设备和升级管理,具体内容有:猪舍必须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增设猪仔保温灯、料槽、自动饮水器等,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减少外来人员的进入,如有车辆进出注射,必须要注意消毒工作,对猪场总其他动物进行控制。针对发病或者死亡的猪,应该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处理,做好疫情预防工作,定期打扫猪舍,选择安全性较高的饲料等。

参考文献

[1] 郭成辉,刘志海,武凤华等.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综合配套技术调查与分析[J].现代畜牧兽医,2013,41(9):1-4.

[2] 徐阳,刘红,宋健等.浅谈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综合配套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4,58(14):248-248.

篇6

Abstract: Employee's behavioral expression and its outer or inner reasons were analyzed. How to concern about every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to promote enterprise'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must be theoretical discourse.

关键词:员工行为;员工心理;企业发展

Key words: employee's behavior;employee's psychology;corporat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8-0171-01

1员工行为表现及内外原因分析

1.1 积极与消极。由于一直以来社会主义人生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厂为家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能干的不如会干的,会干的不如会说的”,这些现象也同时影响着员工,老实人吃亏、多干是犯傻,员工有时任劳任怨,有时牢骚满腹。

1.2 疏离与依赖。绝大多数员工都是石油石化行业的“土著”,生于斯长于斯,参加工作以来从未离开行业,即便调转也是在行业内部不同单位间流动,加上国有大型企业的铁饭碗抱起来比较让人放心,所学所用也只限于行业内部,没有别的一技之长,因此对企业有很强的依赖感。但不能回避的是,改制分流、内退、特别是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等一系列减员措施对员工的心理影响。

1.3 奉献与索取。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之一。传统观念里,无私奉献高尚,要求回报庸俗。或者说奉献的人不应要求回报,要无私,社会或企业应当给予无私奉献的人以报偿。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期望着自身的付出得到相应回报,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情况越来越少。当然期望中的回报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上的,金钱奖励、授予荣誉、委以重任等等。

1.4 服从与自主。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不仅带来文化和专业知识的提升,同时也有开阔视野、丰富思维、提高认知能力的作用。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传媒业的放开,普法教育的开展,各类各样的信息空前丰富,员工掌握更多的资料可供比较,更多的知识作为依据,自信度明显增强,思想更活跃,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由易于服从转为表现出更多自主意识。

1.5 进取与倦怠。一方面,因为在职业发展上怀有期待,员工表现出一定的进取心,愿意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提高能力、增强实力、把握机会;另一方面,因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目标,而缺少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动力和毅力。有触动时有动力,没触动时便松懈。

在这些矛盾而又复杂的行为表现背后,必然有矛盾而又复杂的动机。这些动机此消彼长,此起彼落,交错共生,很难进行直接的观察,但所有动机均来自于人的需要。

2以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分析员工需要,把握员工需求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按属性可以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需要是发展的且永远也不能彻底满足,因此需要成为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早在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认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的需要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到满足。

员工合理或不合理的需要无法满足产生出驱力,形成动机进而引发相应行为以满足需要。当需要无法满足时驱力减少,压力增加,引发焦虑、挫折,如不能很好的引导、疏通、转移,就会导致内在平衡的打破,严重时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有效措施加强员工心理管理,增强员工心理健康和谐。

3帮助员工正确对待心理健康状态,通过有效管理及激励,建立健康、和谐的心态

实现员工个人心理健康及员工队伍整体上心理和谐需要员工个人、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

3.1 帮助员工重视、了解并正确对待自身心理状态。通过宣传教育使员工明了:幸福感除去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更多地来自于内心感受,即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除了请专业机构通过授课、咨询引导帮助员工进行心理管理之外,还要利用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和经验,更多地从认知与归因、情绪、态度的管理上着手,培育对内协调、对外适应、平和愉快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和氛围。

3.2 帮助员工对社会认知与归因、情绪、态度进行管理,从根源上保证心理健康。社会认知包括员工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而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和归因均带有个体特色,同样的事情不同个体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判断和反应。

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应,人的社会需要获得满足,就会伴随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

对员工态度进行管理,应当从态度形成和不良态度转变两个方面考虑。从员工态度形成的过程来看,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社会认知与归因、情绪和态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有时很难分清某个特定的行为中哪些是认知因素、哪些是情绪或态度在起作用,且不同的员工个体之间差异较大,需要敏锐体察和仔细区分。

3.3 合理激励,营造积极愉悦的心理氛围。激励就是激活需要,引发动机,指导行为,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通俗来讲就是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实施激励要制定并遵循相应的制度,把握激励时机、激励频率、激励程度和激励导向,保证激励的有效性。此外,还应看到员工个体上的差异,针对不同群体的员工制定有效的激励方案。

篇7

关键词:企业 内控制度 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270-02

作为中国会计界继新会计准则之后又一项与国际趋同的成果,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科学地构建了一套内部环境优化、风险评估科学、控制措施得当、信息沟通迅捷、监督制约有力的内部控制框架,有利于优化企业管理和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有利于保障资本安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无论是对于巩固企业防范风险舞弊的“防火墙”,还是铸牢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安全网”,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内控制度实施的深远意义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内控制度实施具有深远意义。

1.构建了一个标准框架。科学地构建了一套内部环境优化、风险评估科学、控制措施得当、信息沟通迅捷、监督制约有力的内部控制框架。可以有效地解决政出多门、要求不一、企业无所适从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监管效益、降低监管成本,有利于优化企业管理和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有利于保障资本安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2.强化了一种内控理念。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风险防范意识,实现了由内部牵制、单一会计控制向全面、全员、全程的风险控制的观念转变,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立信守诚、和谐进取、健康向上的内控文化,对深化企业改革,推进金融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建立了一套内控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对财务报告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约束,提高了企业资源管理与利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提供了有力支持。夯实了一个制度基础,基本规范的制定实施,既是促进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其他有关法规制度有效执行的配套制度安排,同时也是推动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令行禁止的重要机制保障。

3.确立了一个实施模式。有效地化解了标准制度与实施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提高了内控标准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认性,增强了标准的执行力。构筑了一个联动平台,在环环相扣、相互关联的大会计系统之中,完备的会计法规为会计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内控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具体应用

基本规范在企业内控标准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起统驭作用,描绘了企业建立与实施内控体系必须建立的框架结构,规定了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原则、要素等基本要求,是制定应用指引、评价指引、鉴证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依据。

1.应用指引给企业带来什么。应用指引在内控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企业主要业务与事项的应用指引。目前印发的征求意见稿,基本涵盖了资金管理、采购、销售、固定资产、存货、工程项目、无形资产、投资、筹资、预算、成本费用、担保、合同协议、业务外包、对子公司的控制、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人力资源政策、信息系统控制、衍生工具、企业并购和关联交易等,这些都是企业最为常见、带有普遍性、迫切需要加强风险控制的业务环节和领域。随着征求意见的逐步深入,在具体项目构成上可能会作必要调整。二是针对特殊企业或者行业的应用指引。比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类企业,由于其经营业务特殊,涉及金融风险,与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关系重大,在内部控制方面,除遵循一般内部控制要求外,有必要规定特殊应用指引,构成应用指引的组成部分。

2.企业内部控制有章可循。基本规范坚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科学界定内部控制的内涵,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二是准确定位内部控制的目标,要求企业在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基础上,着力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三是合理确定内部控制的原则,要求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全过程中贯彻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四是统筹构建内部控制的要素,构建了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五要素内部控制框架。五是开创性地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监管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

3.内部控制的着眼点。就《基本控制规范》要求管理层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问题。评价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和要求,包括评价内容和标准、评价程序和方法、评价报告的出具和披露等。基本规范规定,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鉴证指引是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基本规范要求,接受委托从事内部控制鉴证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基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鉴证,出具鉴证报告。负责内部控制咨询的中介机构,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鉴证服务。在具体实施中,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各种因素十分复杂,各企业还必须根据基本规范和应用指引,结合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健全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内控制度执行中的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目标定位于以下几个方面,包括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是在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比较其他国家和经济体企业内控目标之后作出的科学选择。

1.在现金流管理内控机制上。一要加强现金预算管理,重点组织制定和实施长短期融资方案,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开展资产负债的比例控制和财务安全性、流动性管理;二要严格现金收支预算控制,及时组织预算资金的收入,严格控制预算资金的支付,重点监测经营性现金流与到期债务等情况,调节资金收付平衡,严格控制支付风险;三要规范货币资金管理,制定资金管控方案,实施重大资金筹集、使用、款项的催收和监控工作,推行资金集中管理。货币资金的使用、调度,应按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依据有效合同、合法凭证办理相关手续。

2.在采购与付款内控机制上。一要建立供应商评价制度,成立包括采购、生产、质检、仓储等部门组成的供应商评价小组,侧重对所购商品性能、质检、价格、付款条件及供应商信誉的综合评价。办理付款业务时,要对采购合同约定的付款条件、采购数量和质量验收证明等相关凭证的真实、完整、合法性进行严格审核。二要建立采购价格形成机制,成立包括企业管理层,采购、生产、财务、质检、法律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采购价格委员会。应实施大额定单集中采购或以招投标方式确定采购价格,并密切跟踪市场价格动态,完善价格调整机制,以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和费用。三要建立存货预警机制,加强存货管理制度,采用经济批量等方法,科学确定存货的最佳采购批量与资金占用,适时采购,有效控制储存成本,实现“最优储备”内控目标。

3.在销售与收款内控机制上。一要建立销售政策形成机制和销售价格管理制度,根据区域市场的需求情况,制定相应的区域价格、折扣政策、收款政策,定期审阅并严格执行;在客户选择上,应充分了解客户的信誉、经营能力、财务状况等有关情况,防范应收账款的潜在风险;在合同审批环节,应就销售价格、信用政策、收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具体事项进行审查,根据预期收益、资金周转、市场竞争等要求,适时调整价格策略。二要建立应收账款管理责任制,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和逾期催收制度,跟踪客户履约情况,定期评估客户信用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通过有效的激励与警戒机制,将货款回笼率与销售人员的业务考核挂购,落实收款责任,有效规避坏账损失风险。三要加强应收票据的管理,制定票据管理制度,明确票据管理的不相容岗位分离,规定票据的受理范围和管理措施;加强票据合法性、真实性的查验,完善票据到期向付款人提示付款或票据贴现等管理程序,有效防范票据风险。

4.在重大合同的财务审核上。一要参与重大合同制定的评审,着重对合同中涉及资产价格、数量、收付款条件的形成等与财务、会计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审核。重点审核四个方面:经济性、可行性、严密性、合法性。二要强化重大合同执行的审查,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审核执行结算业务,凡未按合同条款履约的、应签而未签订合同的或未通过验收的业务,财会部门应提出意见,拒绝付款。

5.要注重内控机制的动态管理。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管理需求和发展阶段,建立相应的内控机制;同时要根据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修订。

6.引入中介机构、专家等外部意见。如企业对外重大投资等会计政策的运用,都应征询会计、评估等会计咨询中介机构、专家的意见,再按照内控制度要求履行财务决策程序,落实决策和执行责任。

总之,《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加强和规范了企业内部控制,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就能铸牢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安全网”,搭建安全的风险控制平台,促进企业和资本市场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这个平台,让内部控制的幼苗成长为替企业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为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保驾护航的“守护神”。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J].会计研究

3.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

篇8

一、非执业会员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基石

《意见》提出要推动加快修订会计法,进一步明确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等要求,丰富监管手段,大幅提高处罚标准,加大财务造假法律责任追究力度,推进会计诚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执业注册会计师与非执业注册会计师是鉴证与被鉴证的关系,遏制财务造假,执业注册会计师审计鉴证起到外部监督作用,而要从根本上遏制财务造假,必须从企业内部入手,规范企业财务核算,充分重视企业内部非执业会员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作用。我国近30万注册会计师会员中,非执业会员占注册会计师会员总数近三分之二,并且在企业中往往处于财务部门政策与制度的顶层设计阶层。被审计单位以非执业会员为主的财务团队能力强,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贯彻实施到位,会计监督、会计治理的作用就可以有效发挥,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助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1.非执业会员有助于增强被鉴证方诚信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诚信是审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意见》提出要将诚信建设作为行业发展的生命线,始终坚持质量至上的发展导向。《规划纲要》提出加大会计诚信宣传力度,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把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结合起来,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加强德治与法治的衔接与贯通,营造全行业守法、合规、诚信的向善向上氛围。从鉴证的角度看,诚信可分为鉴证方诚信与被鉴证方诚信,鉴证方诚信是指以执业会员为主的审计报告诚信,被鉴证方诚信是指以企业为主的财务报告诚信。一项鉴证业务中,只有当鉴证方诚信与非鉴证方诚信同时具备时,才能保证整个鉴证业务是诚信的,而非执业会员在被鉴证方诚信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诚信是一种守约,一种契约精神的体现,非执业注册会计师取得了会员证,也就是认可了这种契约精神,就要以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客观、公正地为企业履职尽责,把好企业财务信息质量关。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关乎未来融资是否成功以及融资成本,企业披露的信息是否诚信、是否能获得投资者认可直接决定其能否顺利上市。投资者本身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有自己的判断依据,好的财务团队无疑是会计信息质量增信的至关重要一环。注册会计师本身信誉已得到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可,一支有注册会计师的财务团队向社会传递了诚信、专业、合规的信号,有利于企业顺利融资,实现健康发展。此外,注册会计师以维护市场秩序为目标,如果被鉴证方不诚信,会计信息质量较差,则执业注册会计师的一个过失,通过资本市场可以放大几倍、几十倍,很可能造成事务所及执业注册会计师风险无法承受而严重影响其未来生存。而非执业会员通过增加被鉴证方诚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执业会员提供了一定的容错空间,增加了一个风险缓冲垫,有利于事务所及执业会员的可持续发展,对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2.非执业会员有助力于构建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内部防火墙。《规划纲要》提出全面修订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内部控制规范的政策指导和监督检查,强化上市公司、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责任,为各类单位加强内部会计监督、有效开展风险防控、确保财务报告真实完整夯实基础。非执业注册会计师在企业中担任多种角色,广泛参与企业财务制度建设、内控建设、合规管理等企业内部治理活动。由于注册会计师起点高,经过几年的业务实践,能担任某一领域的主管或中层职务,最终有一部分会员会成为高层,也有担任整个公司的CEO,随着身份的变化,其也从执行准则变成依据准则在某一领域设计本公司具体操作实则,这一阶段对于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控制至关重要。非执业会员知识储备具有系统性、专业性的特点,会计、财务、审计、税法、经济法样样精通,其提出的建议是融合多方面平衡的综合性建议,更有利于整体风险防控,可以起到内部控制局部防火墙作用,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都为外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准备,外部审计整个审计链条从前端准备到后续审计都按照同一标准开展,可提高效率,降低审计风险,也可以降低审计收费,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效率、审计质量多维度共赢。通过开展继续教育,促使非执业会计师能力提升,定期接受知识的更新,紧跟准则的变化步伐,始终保持企业在遵循准则的正确路上,有助于构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动态防火墙。

二、信息时代非执业会员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作用进一步凸显

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指的是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既有会计责任也有审计责任,二者具有统一性。审计风险的前提是财务信息有错误,如果会计信息本身就是正确的,那么对正确的信息进行复核,审计风险的前提就是不存在,审计风险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正如前文所述,非执业注册会计师有助于构筑企业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的移动防火墙,有助于动态、实时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从而极大降低执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信息时代借助于现代财务信息系统,非执业会员降低审计风险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1.有助于降低企业信息化财务审计的风险。《规划纲要》提出:切实加快会计审计数字化转型步伐,积极推动会计工作数字化转型,实现会计信息化对单位会计核算流程和管理的全面覆盖,鼓励会计师事务所积极探索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数字化转型。信息时代,信息化程度飞速发展,国内大型企业信息化水平已是日臻完善,且信息化集成水平越来越高,共享中心、智能财务,一个个原本在理论界探讨的术语在各个企业落地生根。以原材料采购业务为例:原材料采购时,可通过与供应商的信息系统接口,将其销售数据导入企业采购系统形成企业采购数据,企业采购部门的员工将采购发票等资料扫描后导入合同系统,经过部门内部及企业财务、技术、法律审核通过后报企业领导审批,审批通过后,由合同系统传输到共享中心进行审核,共享中心对采购标的、金额与合同条款进行比对,确保无误后传输至资金系统,出纳审核无误后进行网银付款,付款后资金系统自动生成付款凭证并传输到总账,月底通过运行总账系统生成报表。在这一过程中,财务人员充当的主要是审核角色,并且也只存在于合同文本审核、共享中心审核以及资金系统审核三个环节。随着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共享中心一部分标准化程度高的业务,以及资金系统的部分付款业务,可以通过财务机器人来完成。因此,财务信息化导致企业传统的以分录、明细账、总账、报表为分工的链条不再清晰,几乎没有人知道财务处理全过程。信息化的提升极大促进了企业财务核算的效率,数字控制也替代人工控制,成为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主要控制方式。相对于人工控制,数字控制具有一致性及稳定性特点,可以减少人为失误造成的控制失效,从而可极大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执业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对象也将以数字控制为主,而数字控制的主要风险就是控制的设计,这就成为数字控制有效性的核心。执业注册会计师由于时间的限制、跨领域知识储备限制等不利因素,对于企业信息系统的运作机理、风险点及控制点进行审计有些力不从心。而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之相关的内部控制设计、企业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以及不同系统相关信息之间的稽核比对、预警机制等都需要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广泛参与,提供合理意见。而参与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的财务人员都是企业内部知识储备及实践经验最为丰富的人员,企业中的非执业会员正是满足上述条件的理想人选。非执业会员的建议至关重要,能够在信息设计阶段引入标准的内部控制体系和会计准则,然后通过信息系统运行表现出来。企业财务信息系统设计正确、合规,那么其运行结果——会计信息的质量也是符合准则的,企业信息质量提升了,执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也就下降了。因此,如果将企业会计信息财务系统看成一个模具,那么模具就决定了其成品的种类及质量,也就决定了其成品的鉴证结果。而非执业注册会计师在模具的设计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也就对成品的质量起到极大的保障作用。2.依托业财融合,有助于实现企业审计端口的前移。伴随着财务共享以及人工智能的出现,传统的会计核算职能也逐渐被信息系统所替代,会计职能事实上也逐渐向财务预测与分析、财务评价与考核、决策支持与资本运作等财务管理领域延伸。与之相对应,传统的财务人员也将分为业务财务、战略财务及共享财务三类。其中,战略财务主要关注整个集团的财务方向、路径、政策、资源和风险控制;共享财务主要通过集中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构造,整合资源、降本增效,提高企业服务效率及质量,实现企业财务核算规模效应,推动企业财务管理转型;业务财务关注企业经营业务,制定正确业务决策,通过财务管控促使企业业务流程优化,实现端到端的流程管理,而业财融合是业务财务实施财务管控的主要方式,是企业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业务链、资金链与数据链的最优匹配、从而实现价值创造的管理过程。实施过程中,业务部门负责梳理业务活动各环节形成业务流程,财务部门负责梳理各业务活动环节的资金流形成资金流程,项目组成员采取定期头脑风暴等沟通方式,依托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依托资金流程,以资金控制为抓手,持续推进业务流程优化。业财融合实现了财务管控端口的前移,由传统的对于业务链进行控制转向对业务环节进行控制。企业以非执业会员为核心的财务团队负责业财融合实施的总体方案制定,对于业财融合的目标、原则、实施路径以及考核机制进行全面、系统规划,从制度层面上保障了业财融合以规范的方式落地生效,通过参与、指导业财融合实施,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保障了业财融合实施效果与设计目标相一致。通过业财融合,注册会计师可以从审计单位业务系统及与之相关的数据入手,也就是从数据链倒推至资金链、业务链,通过数据还原业务,洞悉舞弊隐患,从而实现审计端口下沉到业务末稍,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一体化,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实现审计范围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全方位无死角构建外部审计威慑力,使财务舞弊无可遁形,审计风险随之降低。

三、从培训与监管两方面入手加强非执业会员管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