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趋势8篇

时间:2023-08-03 09:19: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趋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趋势

篇1

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北大荒核心区的黑龙江省宝清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宝清县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主题,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人民安居乐业,产业兴旺发达,农业快速提升,农村和谐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形成了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集大规模、大景观、大自然于一身的宝清县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发展模式。

深入分析和总结“宝清模式”,不仅可以破解“粮食生产大县,经济发展小县,财政收入穷县”的怪圈,形成粮食主产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走上特色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道路,而且有助于引导粮食主产区形成绿色、环保、生态、文化、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格局,对粮食主产区实现由保障功能向生态功能、富民功能、休闲功能延伸,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宝清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宝清模式”要义

一产强化,持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宝清现代农业发展条件极其优越,全县耕地面积达到260万亩,且绝大部分集中连片分布,加之人口少,人均耕地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具有实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生产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五”以来,宝清县持续推进传统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现代大农业转型升级,粮食主产区的基础地位获得了稳固发展,形成了一产强化的格局。

二产带动,打造现代农业“旗舰产业”。着力打造“量质并举,加工带动;精品依托,品牌带动;产业集聚,园区带动”的农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发展格局。经过多年的努力,宝清县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宝清农业的“旗舰”产业。

三产提升,拓宽农业服务空间。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宝清县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市场交易等现代服务业,健全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交易中心,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市场主体;同时,充分挖掘本地悠久的农耕历史、独特的农业风光,大力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弘扬宝清特色农耕文化,着力提升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促进一产三产化,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三化同步,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宝清县近年来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投入巨额财政资金助推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获得大幅增长、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二)“宝清模式”的主要做法

第一、巩固农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规划先行,统筹实施。以《宝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总纲,统领农业、农村、农民各项事业发展,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提高,新农村建设蒸蒸日上,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二是狠抓基础,强化粮食生产能力。紧抓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契机,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扶植农机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完善种粮补贴制度、开展高产创建示范,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总产和单产水平都获得了大幅提升。三是依托示范园区,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建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标准化的区域性生产基地,发展各级各类科技示范园区30多个,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发展订单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农业模式,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支持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土地向种养大户、科技大户、农机大户、致富大户和农村合作组织集中。目前,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5.8%。五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现代农业基础。不断加强防洪、灌溉、排涝为主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土地整治工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基地)建设工程、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工程、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六是坚持市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旱改水、豆改米”两大工程,调整大豆、玉米和水稻这三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大豆种植面积,发展非转基因高油大豆,结构调整成效初步显现。七是打造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架起农户与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初步成效,构建起“龙头企业+种植基地+合作组织+农户”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和利益联结机制。八是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推进农家书屋的建设,设立村级科技培训室,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每年培训科技示范户1.33万户;加大技术推广示范工作,向农户传授、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

第二、集成优势资源,发展品牌农业。大力推进品牌农业,实现外来强势品牌与本地原生品牌、产业品牌与产品品牌、农业品牌与休闲品牌的融合发展。一是产品标准化:发挥机械耕作优势,打规模牌标准牌。以农机专业合作社试点为抓手,大力推进以北岗为代表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构建了生产过程“八统一”的标准化生产操作典型模式,增强了农产品整体品质的一致性,成为构建农产品品牌的基础。二是品质高端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打有机牌绿色牌。把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作为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启动点,坚持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市场运作,使绿色产业成为农产品品牌创升的新亮点。三是机制市场化:引入强势品牌,培育原生品牌。坚持实施内外联动的品牌战略。引入五芳斋、北大荒、宏达生物、南华糖业、台湾谢氏等知名企业和优势品牌,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集群,优势品牌快速发展的格局。以生产大户、合作社、农村集体组织等为载体,发展村办、社办企业,积极培育原生品牌。四是特色集聚化:依托特色资源,延伸壮大品牌。实施“品牌牵引”战略,把培育特色作为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举措。以优质产品资源为基础,聚合产业信息资源,搭建交易平台,构筑独有的品牌地位,成功打造了“宝清大白板”白瓜籽、东北黑蜂系列产品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和“宝清•中国白瓜籽大市场”。宝清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白瓜籽集散地。

第三、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业。一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重点扶持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白瓜、甜菜、畜产品等优势主导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发展,制糖、稻米加工、大豆浸油、玉米深加工、黑蜂蜜加工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扶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参股等方式,扩大规模壮大实力;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农产品产区集中,促进企业集群集聚,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业主导产业地位。二是强化产业链建设,带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依靠独有的生态资源和环境,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增加投入、自建生产基地,生产加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建立健全企业生产操作规范和流程,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记录,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追溯制度。三是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鼓励龙头企业集成基地和企业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形成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平台,研究开发促进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积极培育专业市场,建立现代农业市场流通体系。以专业市场为引领,以商贸物流为重点,加快一产与三产服务业的融合。按照“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思路,建立健全以农资大市场、果蔬批发中心、杂粮批发市场和现代物流中心为主,“立足宝清、辐射三江、面向远东”的现代农业市场物流体系。

第四、立足县域实际,发展休闲农业。一是普查旅游资源,规划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宝清县全面普查县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编制《宝清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完成了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设计;着力打造湿地生态游、龙湖休闲游、现代农业观光游、红色革命教育游、北大荒知青文化游五大优势旅游品牌;编制了宝清山水观光两日游、三日游专线,并完成线路的推介工作,丰富旅游产品。二是提升发展规模,旅游效益持续显现。完成一系列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梨花山庄、劝农瓜果采摘园、龙湖生态休闲山庄、四合屯朝鲜民族风情园、垂钓园等一大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休闲农业规模不断加大,游客接待能力不断提高,效益显著提升,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成效显著。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休闲农业影响力。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广泛宣传宝清特有旅游资源、产品和服务;举办“观鸟节”、“南瓜文化节”、“东北秧歌节”等农业节庆活动,挖掘节庆内涵,做大节庆经济;打造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扩大宝清旅游知名度。四是健全休闲农业服务设施,规范休闲农业发展。从扩大产业规模着手,重点支持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大力提升休闲农业服务规范化水平、积极引导县内各大酒店宾馆提档升级,实行星级化管理,提高休闲服务水平;引进知名旅行社。

第五、传承农耕文化,建设乡村文明。一是科学制定规划,强化农村文化发展措施。制定了《宝清县乡村文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把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组织机构,建立了宝清县群众性文化活动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任组长。强化推进措施,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乡村文化建设相关制度,把乡村两级领导干部的年终考核与文化工作政绩挂钩,严格兑现奖惩。二是加大设施投入力度,搭建乡村文化活动大平台。上下联动,争取扶持。积极向上争取建设资金,加强同包扶单位的联系,获得上级领导和包扶单位的重视和支持。集体投入,一事一议。乡村两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成立乡村两级文体协会,对乡土文化人才进行专门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全县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加强文化群体建设,组建乡村文化活动新载体。通过打造秧歌队、成立文艺剧团等文化传播载体,开展“天府之声”、“咱村也有文艺人”等系列乡村文化活动,在壮大地方文化团体的同时,使传统音乐、舞蹈、二人转等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四是开展全民文化活动,打造乡村文化活动品牌。活动开展经常化。根据不同文化形式,科学安排活动时间,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参与主体全民化,无论是清晨傍晚,还是春夏秋冬,随处可见群众活动的身影,每逢重大节日,必有全民参与。五是建设文化休闲场馆,打造农耕文化传承平台。将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成现代规模集约农耕文化展区,将大荒原、大森林、大湿地、建成绿色生态文明展区,将临山滨水地区建成农耕休闲文化展区,将城区“五馆”建成农耕历史文化重点展区,将专业市场建成现代农业物流展区。

第六、紧抓典型示范,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典型引路”,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采用“典型引路”的办法,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的村作为全省试点村,为全面建设新农村树立样板。合理引导农民建房,积极引导产业和人口向中心村集聚,在全县145个行政村,逐步打造30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中心村。二是强化环境整治,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以环境整治为抓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全面推进农村各支道硬化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供电网络、垃圾分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农村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发展农村沼气、省柴节煤炕连灶、节能炉等农村能源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三是发展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组织程度。目前已经有各类农民合作社98个,特点是:一是规模大,多是跨村联合;二是综合服务能力强,通过农商联合和规模化购销,既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又为农民争取了利润盈余返还,同时为企业参与农业提供了有效途径;三是合作社发展具有活力,具有较厚的积累。四是强化区域内外交流协作,推进资源互补利益共享。主动加强与周边市、县、农场和森工系统的交流协作,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制定完善合作机制,重点推进十万亩果园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一批重大县场合作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得、品牌共创、县场共赢,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五是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素质。以“优先、快速、超前”的原则发展教育事业,全力打造三江地区宝清教育品牌,优质办学综合实力得到提高,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大力开展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医疗设施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新型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农民提前10年享受了养老优惠政策,60周岁农村老年人不需缴费,每人每月即可领取由政府全额补贴的55元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切实维护农民民利,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民主建设得到了加强。

第七、加强农业生态保障功能,提高生态服务价值。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力促七星河湿地进入世界湿地名录,东升湿地晋升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深入实施绿化工程,持续推进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生态走廊建设和流域治理。二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以循环农业为基础,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办好种养结合及种养沼配套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园。

宝清发展的主要成效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粮食生产保障更加有力。粮食生产大幅提升。近年来,宝清县粮食作物面积逐年增加,粮食总产量不断提升,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210万亩,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17%。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品牌形象初现。形成了宝清镇蔬菜、七星泡烤烟、夹信子毛葱、七星河甜菜、龙头红小豆、小城子南瓜、尖山子西香瓜七大特色产业基地。“宝青红”红小豆、“宝清大白板”南瓜籽、“宝石河毛葱”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宝清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红小豆系列产品生产之乡”和“中国宝清大白板系列产品生产之乡”。产业化经营水平取得较快提升。到2010年末,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带动基地农户5.6万户,基地户均增收2000元,带动城乡人口25万人。主要粮食作物的标准化生产取得突破,农业标准化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

二是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畜牧养殖业占第一产业比重由31%提高到42%,精深加工业占比明显提高,成为宝清农业的主导产业。种植业内部实施“豆改米、旱改水”等工程,减少大豆近100万亩,增加玉米55万亩,水稻9万亩,优势高产粮食作物和绿色、有机、无公害作物种植规模显著增加。

三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第六产业”快速发展。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施接二连三、跨二进三战略,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农业与工业融合快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迅速,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高;农业与服务业融合持续推进,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综合效益快速显现。宝清县现代农业已经成为1×2×3的“第六产业”,推动了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进程,构建了“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是畜牧业稳步发展,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2010年,宝清县规模化畜牧养殖场较“十五”末期增加了34个,畜牧业产值超过20亿元;通过对养殖投入品的监督检查、养殖环节的监控、产品质量的监测、供销渠道的监管等流程实施精细管理,构筑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采取多重拉网式监督检查,确保了连续多年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五是“三品一标”规模逐步扩大,形成农产品优质产区。以“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为代表,“三品”认证面积突破200万亩,其中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10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面积100万亩,种植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4%,地理标志农产品种植面积43万亩。获得绿色、有机、无公害认证的食品证书56个,认证产品涵盖大米、大豆、食用油、杂粮杂豆、蔬菜、山特产品、水产品等。建成1个国家级有机食品标准化示范园区,1个省级有机食品科技示范项目,建设了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

六是品牌体系初步建成,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依托县域优势资源,培育地方特色品牌和引进外部优质品牌,带动宝清农业发展的品牌经营战略。已经培育了具有品牌高端化特征的宝清红小豆、白瓜籽及毛葱等名牌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及五芳斋、北大荒等国内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优势品牌聚集发展的品牌体系,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七是现代农业格局初现,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通过推进土地流转,有力推动了宝清县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发展。通过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机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过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优势主导产业持续壮大,农业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农业技术含量与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初步形成“粮食产业稳步发展,加工农业扎实推进,休闲农业快速腾飞,现代农业全面进步”的发展格局,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二)农民收入显著增长,致富渠道更加多元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宝清县始终将提高农民收入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将更高的附加值保留在农业领域。一是积极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涉农补贴,充分保护国家粮食主产县的农民种粮积极性;制定地方性产业发展引导政策,鼓励农民从事规模化生产经营,农民转移性收入大大增加。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积极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农民种粮直接收入持续增加。三是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引导农民合理流转土地,完善土地流转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民合理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四是不断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实施“一加二”战略,促进农业与关联工业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显著增进农民就地就业,农民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五是利用山水林河等农业生态资源,实施“一加三”战略,促进农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发展空间,丰富休闲产业形态,休闲消费持续增长,农民休闲农业经营性收入稳步增加。六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提供多种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从事非农就业,拓展多重渠道,积极引导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就业,农民务工收入显著增加。依靠多种措施多重并举,农民的收入渠道持续拓宽,农民的收入获得了显著增长,非农性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持续增加。2010年,宝清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190元,超过同期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38%,有10个村超过了万元。

(三)以点带面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

一是重点示范村建设成效显著。宝清县有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10个,示范村1个;市级试点村3个,县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个。以北岗村、七星河村两个省级重点示范村为代表,投入资金1.6亿元,完成和在建新农村项目120余个,村级基础设施和村屯面貌发生了极大改变,饮用水安全达标率、有线电视入村率和通讯覆盖率达到100%,北岗村已建成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2008年,宝清县被评为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升级先进县”,连续五年获双鸭山市新农村建设第一名。

二是中心村建设快速推进。组合全县145个行政村,逐步打造30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中心村。在不断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开展了“农村三项重点工程”,全县农村自来水入村率达到84%,行政村通村路硬化率实现100%,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92%。

三是农村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宝清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快构建新型农村卫生合作医疗体系,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未完待续)

“宝清模式”的主要启示

宝清县坚持拓展农业功能,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道路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一是以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助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对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宝清县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60%,科学技术成为助推宝清农业腾飞的重要引擎,显著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步伐。

二是以合作理念推动农业,增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业生产的作用,扶持壮大农机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民通过多种合作方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规模种植和标准化生产。积极延伸合作组织职能,大力发展社办经济实体,加快合作组织功能从生产领域向服务领域拓展,从组织生产向开拓市场延伸。

三是以品牌建设提升农业,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识农产品保护力度,拓展产品品类,扩大优势品牌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不断培育新的农业品牌。鼓励和支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包装设计档次,统一品牌标识、落实品牌管理主体,构筑高端品牌和明星产品,增强品牌市场竞争力,提升区域产地品牌价值。

四是以调整结构振兴农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水平。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支持创建优质高产种植示范小区,带动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林果种植、林下经济等,扩大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实现了农业结构优化、农业效益提升、农民收入增加。

五是以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积极培育新农村建设主力军。根据农业需求和农民需要,大力实施“专业农民培训”和“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引导和鼓励各村屯结合实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转变农民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形成文明的民风民俗,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村进步的主力。

(二)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创新发展现代文明

一是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挖掘利用文化资源。通过实施“文化大县”、“文化名县”战略和乡村文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积极积聚和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发展文化事业,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

二是坚持突出地方特色,保护传承特色农耕文明。积极发挥黑土地规模生产文化和独特东北乡土文化资源富集优势,以特色为核心,以文化为内涵,以传承为目的,保护和发展本地特色的农耕文明,成为宝清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丰富农业产业形态、建设现代乡村文明的重要基础。

三是融合自然人文资源,着力创新培育现代农业文明。着力发挥现代规模化农业生产、一二三次产业融合、新农村与新社区建设的成果,促进培育现代农耕文化、现代农村风貌、现代社区文明。密切现代农耕文明与农业发展的联系,不断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文明。

(三)在农业功能拓展中,实现产业快速融合

一是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打造生态产业新模式。立足“山水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完成《宝清县生态县建设规划》,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县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是持续提升农业产业,凝练产业发展新抓手。一抓生产基地,二抓重点产业,三抓龙头企业。以基地为基础,以企业为龙头,以产业为核心,发挥龙头企业“连基地、带产业”的作用,建立一批规模大、质量高、专业化的区域性生产基地;形成大豆、玉米、水稻等十大农业重点产业;培育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大的做强,强的做优,优的做精,精的做出品牌。

三是坚持拓展农业功能,增强农业发展新动力。依托农业生产基础优势,持续拓展农业功能,快速推进产业融合。一是实施农业与关联工业融合,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升级转型;二是实施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大力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

(四)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彰显农民主体地位

一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建设和谐乡村。宝清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民生为根本的理念,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观能动性;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不断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增进广大农民的科学技能、经营本领;大力完善农村保障体系,保障广大农民各项权益,大大增进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维护乡村环境的积极性,改进了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有利于和谐乡村的建设。

二是加大多方投入力度,重视乡村全面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宝清县把乡村的社会、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强村镇文体设施建设和文体队伍建设,组织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形成了生动和谐、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生活氛围,营造了良好的村风民俗,提高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五)在三化同步发展中,推进城乡统筹协调

一是坚持挖掘利用资源,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实施以工补农。立足区域的丰富煤炭、油气等自然资源,加速工业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持续显著增强。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保障了以工补农战略的顺利实施,确保了宝清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持续增加,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二是紧抓中心村镇建设,推进城镇化发展,实施以城带乡。以中心镇村建设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为重点,加速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融合。中心镇村的建设加速了资源要素集聚,促进形成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形成了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人口不断集聚,服务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发展,城乡统筹一体化显著推进。

三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实施以业兴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有力助推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中心镇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吸引现代农业企业和园区不断聚集。产业基础的不断发展,为农村居民就地就业创造了新岗位,加速了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心村镇聚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持续巩固。

(六)在资源有序利用中,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齐抓并举。坚持立足资源条件,发挥环境优势,突出人文特色的思路,“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的方针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政策,合理有序利用资源潜力,运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实现资源到资本、资本到利润的转变。

二是坚持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齐头并进。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依托生态优势,加大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机农业等生态、立体农业。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

“宝清模式”的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强化地方品牌意识,加速品牌农业发展宝清对品牌农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以县情为基础的品牌农业路上,宝清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一是强化区域品牌意识,建设保护农产品公用品牌。宝清县有资源富集的优势,但大品牌的理念还需深入和强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有待突破。

二是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丰富农产品品牌内涵。应大力开发农业文化功能,提升农业产品品牌为地域文化标志品牌,推动农产品品牌保持长久活力。

三是优化利用品牌资源,融合农业品牌与休闲旅游品牌。应将品牌农产品有效融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之中,实现农产品品牌与休闲旅游品牌的有效融合。

(二)进一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休闲农业升级宝清县休闲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体系、发展规模、发展模式、文化内涵等方面,急需提档升级。

一是整合资源,打造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为前提,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打造“北大荒休闲农业和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二是因地制宜,总体布局。北部以依托湿地自然保护区,打造湿地生态乡村旅游区;东部开展和农场的区域合作,打造北大荒知青文化农场体验区;南部依托森林和水库资源,打造森林滨水生态旅游度假区;西部依托炮台山古城遗址,开展古文化游。

三是依托文化,培育品牌。应立足深厚文化底蕴,打造北大荒文化产品,树立“一个宝清县,半个北大荒”的区域品牌形象;以生态、农耕、红色文化等为主题,分别打造生态、农耕、红色旅游等品牌。

四是丰富业态,创新模式。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发展功能齐全、环境亮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庄;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发展农业观光园;挖掘包装民俗乡土文化,推进民俗村发展。全面提升农事节庆内涵,实现“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通过丰富休闲农业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就业富民功能。

(三)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大力拓展农业功能宝清农业要坚持产业化、特色化、生态化方向,持续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加速“三次产业”融合。

一是与产业化融合,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形成三次产业紧密结合,产业链条顺畅衔接,点、线、面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大幅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二是与科技化融合,进一步推进科技兴农。将高新技术和装备不断融入到粮食主产区的规模化生产经营之中,向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渗透和扩散,改良现有农业产业,培育形成新兴农业产业。

三是与服务化融合,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保障能力。应将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建设一支全能型、高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服务业队伍,实现农业服务的产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

四是与信息化融合,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信息平台。以整合资源、实施共享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建起覆盖全县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区域文化、特色产品、农业品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完善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构建农业信息管理体系,推进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平台服农、支农、强农力度。

五是与品牌化融合,进一步壮大现代农业品牌体系。要继续加大文化创意投入,实施品牌创意战略,提高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将“打造知名品牌,培育知名企业”作为宝清农业发展的着力点。走“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强县”的良性品牌发展之路。

六是与生态化融合,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积极探索宝清县农业主体功能分区,科学规范农业资源开发。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建立一批生态农业示范村镇,开发多种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四)进一步突出差异多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坚持乡村建设多样化。宝清县新农村建设应该遵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体现多样性的统一,避免单一模式的趋同现象,以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拓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

二是坚持社区文化本土化。依托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文化实践,积极引导和促进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融合,推动乡土文化、社区文化创新发展,避免把城市文化、现代文化简单地移植到乡村。

三是坚持乡土文化体系化。围绕“文化大县”、“文化名县”战略目标,协调推进文化建设,以“大湿地”、“大森林”、“大冰雪”为特色的生态文化;以“大粮仓”和黑土地规模经营为特色的农耕文化;以地方戏曲和群众文化活动为特色的乡土文化;以抗联和珍宝岛等战争遗址为标志的革命文化;具有历史价值和名人效应的知青文化;具有历史价值和现代农业示范价值的农场文化;以挹娄文化为主要的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以全民参与为主要特征的群众文化。坚持乡土文化体系化,传承农耕文化,发展乡村文明,服务新农村建设。

宝清县新农村建设愿景

一是立足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硕果累累。农业资源得到利用保护,清洁生产得到大力推广,循环、低碳、生态农业成为现代农业重要形式;乡村环境更加洁净、清洁能源普遍应用,农村生态环境面貌一新,生态农业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呈现出“林茂谷香,水绿天蓝”的秀美景观,“一个宝清县,半个北大荒”,成为北大荒原生态文明的传承发扬地。

二是立足完善基础设施,经济区位优势卓越。未来国家将持续加大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宝清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支线机场为主的立体、便捷交通网络体系将陆续建成,形成“立足宝清县,辐射黑龙江,放眼东北亚”的优越区位,宝清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将成为我国东极旅游重要目的地和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三是立足推进“三化同步”,“三农”基础扎实稳固。区域经济一体化显著推进,整体经济持续反哺“三农”发展;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突破,中心村镇带动“三农”更为强劲;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全面形成“产业化依托城镇化,现代化发展产业化”的新格局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新态势。

四是立足农业功能拓展,产业融合更加高效。绿色农业保障力强,加工农业蓬勃发展、休闲农业多点开花,科技农业动力强劲,景观农业独特优美,创意农业内涵丰富。基本形成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宝清农业功能拓展将更加高效,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农业基础更加巩固。

五是立足全面推进原则,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各项设施更加完善,设备更加齐全,形成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文明交织、教育科技与文化卫生全面发展的局面。宝清县乡村文明蒸蒸日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呈现出“村风民俗谱和谐,乡容村貌树新风”科学发展态势。

六是立足提升农民素质,新农村建设人才济济。农民教育培训、科技示范体系完善、机制健全、合力强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成为宝清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主体。宝清县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

七是立足提升幸福指数,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乡村文明持续推进,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农村建设形成“整洁村庄点缀绿色自然,幸福农民乐业广阔田园”的优美画卷,宝清新农村发展欣欣向荣,成为粮食主产区新农村建设的率先实现区。

篇2

随着现代农业产业调整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如何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需求是今后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现代农业金融特征

现代农业金融融合于整个农业产业环节中,打破了产业行业限制。其产生是现代农业产业调整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产物。李巧莎(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能够满足现代农业产业调整发展的需求,带动农户增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新型金融体系[1]。杨朵轶(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融合于农业全产业链,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发展的金融服务 [2]。杨亦民(2013)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对整个农业产业起支撑保障作用的金融服务体系[3]。

现代农业金融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产业性、创新性、效益性特征。产业性是金融渗透到农业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对生产环节各个核心节点的服务支持,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升级发展。杨朵轶(2014)认为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是基于农业全产业链之下,研究重点放在流通领域,通过现代农业的产业链形成、现代农业金融对农业的支撑、城镇化对现代农业金融的影响来阐释其提升农业产业的过程[2];张云(2013)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多元化需求,融合二、三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4]。创新性是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中心,创新金融服务,丰富金融产品,实现农业快速发展。王小翠(2009)指出丰富农村金融产品,满足新型主体对资金多样化的需求,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系统化金融服务,实现农业的高速发展 [5];李建春(2012)指出创新金融产品,开发多种信贷品种,满足农业对资金多元化的需求,保证现代农业的有效发展[6]。效益性是通过发展和完善金融风险服务,保证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李巧莎(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金融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规模效益[1];马西亚(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连接农业产前产后,实现产地与市场对接的载体,以整个产业为基础,追求农业产业利益的最大化[7]。

2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趋势与瓶颈

2.1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特征决定其发展趋势。现代农业金融呈现出围绕现代农业产业、现代农业创新和现代农业效益发展趋势。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发展,要求快速整合农业资源和完善金融服务。杨亦明(2013)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完善整个金融体系,快速配置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3]。围绕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尤其是新型农业主体发展,创新农业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特色的金融服务。曹丽萍(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是金融产品丰富,体系完善,能够迅速适应现代农业主体发展要求,将农业放置于整体链条当中的金融服务[8]。围绕现代农业效益,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是现代农业金融的落脚点。李璇(2015)通过对北京市观光农业的实例分析,提出现代农业金融将会对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渗透到农业的各个环节,成为产前产中产后的经营纽带,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效益[9]。

2.2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瓶颈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现代农业创新和现代农业效益发展,当前现代农业金融发展在现代农业产业、产品创新和效益风险保障方面存在瓶颈。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农业金融的支持密不可分,金融体系不完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成为制约现代农业产业提升的主要瓶颈。鲁靖(2005)指出农业金融服务不能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片面的金融体系,成为了农业产业提升发展的瓶颈。[11]。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多样,传统单一的金融产品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急需创新性农业金融产品。余欣荣(2014)指出高投入、高产出的新型农业主体对农业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僵化是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12];李巧莎(2014)指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农业资金、金融服务的需求,我国农业金融的资金投入与金融服务创新尚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主体发展的需求[13]。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农业增产增收,金融支撑保证了农业的健康高速发展,目前金融的支持力度落后于农业发展速度,风险加大,农业金融环境恶化,经济效益提升缓慢。马西亚(2014)指出农业产业有利润是现代农业金融产生和发展的条件,金融对现代农业的风控不足导致资源不合理配置是农业产业利润低下的根源[7];陈丽霞(2015)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金融的授信风险和风控额度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14]。

3 推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对策

围绕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瓶颈,加快推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的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强宏观调控,完善金融体系

现代农业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有利支持,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金融体系,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是今后发展的关键。曹丽萍(2014)指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构建满足农业多元化发展的组织体系,不断优化体制创新工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打造一个高效、持续、可控风险的现代农业金融体系,同时运用投资手段直接推动现代农业金融市场的形成,完成农业发展与二、三产业的直接联系,是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8]。李建春(2012)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应当发挥其“普惠共荣”的职能,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构建国有金融与民间资本双腿走路,完善金融资本市场,促进整个农业金融体系完整,从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6]。张云(2013)指出由政府主导加大农业金融的扶持力度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必然选择[4]。李巧莎(2014)认为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金融改革的支持与引导,加强银行支农力度,鼓励民间金融发展,实现金融资源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完整配置 [1]。陈丽霞(2015)指出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分类推进金融机构的改革,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向整个农业产业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14]。

3.2 创新金融产品,实现市场对接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多样,丰富创新适应现代农业主体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加快农业与非农产产业的融合对接,是实现农业金融的市场化现代化的关键。杨亦民(2013)指出以市场为需求,创新农业金融产品更好的适应于现代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加速完成产业链接,从而推动金融的市场化进程是非常可行的措施[3]。王小翠(2009)指出丰富农村金融产品,改变传统金融产品面对农业市场滞后性、固化性的缺点,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一条龙服务,创新出满足农户需求与农业经济发展的金融衍生品,可以更快的实现农业金融的市场化与现代化[5]。张云(2013)指出开展现代农业金融服务,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链模式、特色质押模式、多方合作支持模式的创新金融模式实现金融市场的完善与发展[4]。李巧莎(2014)指出根据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需要推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金融产品,针对现代农业主体多样,环节复杂的特点,应及时调整创新金融产品,更好的适应农业市场的需求[1]。

3.3 优化保险制度,提升信用保障

篇3

【关健词】农民收入;人均收入;现状;科学规划;强化措施

双河镇地处旬阳县东北部,位于蜀河、小河之间,辖管村(社区)21个,村民小组109个,人口27599人,是旬阳县的农业大镇。全镇区域面积260km2,拥有耕地面积2613.2hm2,林地面积22000hm2。

1 农民人均收入现状及特点

1.1 农民纯收入现状

双河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实现镇城经济突破发展的第一要务来抓,采取产业提质提效,农民收入大幅增长,以烤烟为重点、抓好产业建设,达到了预期效果,实现农民增收目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4208元增长到2012年的6698元,年平均均增长1245元,年均增长率29.5%,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从构成上看,第一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2.6%,第二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1%,第三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7%,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8.7%,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趋势基本合理。

1.2 主要特点

1.2.1 产业发展保增长

坚持实施“生态立镇、产业富镇、工业强镇”三大战略,大力推进设施疏菜、生猪养殖、特色林果、优质烤烟等示范园建设,产业上形成梯次结构,长效产业与短平快产业相结合,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成效明显。2012年烤烟产业收入达70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比重4.2%,农民人均纯收入253元。

1.2.2 工矿业稳定促增长

稳定安全的矿业生产,是工业经济的基础,为第二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1.2.3 外出务工创增收

有本地在外的矿业老板、能人的带动,精壮劳动力均都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逐年增长。2012年外出务工7171人,占劳动力比重的43.3%,实现人均收入8406元,占农村经济收入比重26.2%,农民人均纯收入2220元。

1.2.4 专业合作带动增收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效带动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截至2012年建立有疏菜、养猪、蚕桑等6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2093户,实现专业合作社收入1500万元。以“专业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

2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

2.1 农业生产条件制约发展

一是土地条件差,耕地分散,土层浅薄,导致农民收入低;二是自然气候条件影响,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减产;三是农业耕作粗放,不按农业技术要求耕作,导致农业生产收入不稳定。

2.2 产业规模效益影响发展

一是农业产业规模程度低,难以抵卸市场不稳的冲击。截至2012年,蚕桑生产在市场低迷时期的经济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比重的0.5%;二是农业生产产品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专业社服务功能不键全,为产业生产服务不够。

2.3 经济结构单一

农村经济结构上,以种养收入为农民生活来源,靠外出务工收入作生活保障,给农村结构调整带来难度。

3 科学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

3.1 农民收入倍增的目标

以建设美好双河为目标,以富民强镇为主题,以突破发展为要求,农民人均收入从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6698元,预测分析到2020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可达到16530元,年均增长率12%,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达到全县中等以上。从构成上逐步优化,实现第一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1%,第二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3%,第三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0%,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6%,农民人均收入结构趋势合理。

3.2 制定规划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3.2.1 农业产业园区规划

在规划编制中,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建设、协调推进,扩大试点、平衡发展”的六条原则。结合本镇实际,因地制宜,规划出符合本镇情况的现代农业产业,坚持“优粮壮畜、强烟稳桑,兴林果、抓蔬菜、带魔芋”为产业发展思路,建成烤烟、蚕桑、魔芋、林果四大支柱产业格局。

3.2.2 合理布局主导产业

以产业发展趋势为基础,对河道平川地段规划为设施农业园区,以粮、油、菜为主;对海拨800m以下地段,20°以下的缓坡地、梯坎地规划为种养区,以魔芋、蚕桑为主;对海拔800m以上地段规划为林果区,以烤烟、核桃板栗、优质树木为主。坚持做到“山上兴林果、山下建园区、阳坡栽烤烟、阴坡点魔芋”,逐步发展到2020年镇域主导产业建成烤烟333hm2、魔芋333hm2、蚕桑667hm2、林果6667hm2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3.2.3 园区规划基础先行

要全面安排好道路、排灌系统,满足生产管理和运输的需要。

3.3 工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从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培育财源支柱企业,增强乡镇自我造血机能。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以支柱产业资源规划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办工业企业,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4 强化措施保证

4.1 工作措施

一是稳定粮油、蔬菜生产,积极推广种植新品种、新技术,主攻单产、提高总产;二是搞好畜牧生产,抓好良种繁育、标准化圈舍、疫病防治、科学饲养等关键环节,达到规模与效益同步提高;三是强化产业发展,积极引导烤烟、魔芋、蚕桑、林果产业的发展,扩大产业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4.2 技术措施

一是帮助种养能手学习种养新技术,成为懂技术善管理的产业专业户,在资金上扶持,扩大经营规模;二是抓点示范,以示范带动新技术推广,全面应用建园管理、科学种养、病虫害防治、低产林改造等实用技术;三是办好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产业发展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网络,组织技术培训,为产业发展做好技术服务。

4.3 政策措施

一是制定优惠农民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村组干部、党员带头创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积极构建良好的农民创业平台,为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免费提供信息咨询、项目论证及申报等服务;二是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对有学习农业技能愿望的农民,免费进行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掌握种养技能,切实增强农民创业能力;三是制定农民土地流转办法,引导农民通过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形式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种养能手和专业社通过流转土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5 结论

农民人均收入倍增必须依靠农村工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工业化的前提。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资源综合利用,提升产业经济效益;以林造林,进行低产林改造,科学交混,发挥山地林业的综合功能作用;办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创造社会效益;凝聚正能量,激发创造力,实现新跨越,建设幸福美好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对接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25-03

近年来,浙江省坚持把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精品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浙江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其中,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外流与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的矛盾,使加快培育农业实用人才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在明确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基础上,通过分析人才需求的类型和规格,以此来指导浙江省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有效推动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一、浙江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

根据《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明显提升。积极引导土地、技术、资本等要素优化配置,在推进传统种养殖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流通业、休闲观光农业和生物信息业,使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齐头并进,着力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完善、改革和创新农业生产各要素,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1)把“两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主平台。粮食生产功能区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依靠科技支撑、资金投入和强化管理,使之成为稳产、高产、优质、高种植模式的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现代农业园区按照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的要求,依靠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和创新经营管理机制,使之成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2)提升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引导农业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继续鼓励各类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走向联合。组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在不断完善经营体制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完善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于一体的农业标准体系,实施“五有一追溯”农产品生产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三品一标”认证。

(3)着力提高科技支撑力。加强农科教结合,组织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机制。把加强农作物和畜禽良种、优质高产栽培及养殖、农业节本增效控害、动植物重大疫病综合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农业机械化、农产品贮运保鲜和精深加工、农业节能减排、农业信息化、农业抗灾减灾等十大领域的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作为为重点。重点突破和熟化种子种苗、水稻机插、油菜机收、名优茶机采、病虫绿色防控、连作障碍治理、畜禽健康养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核心技术及成果。建设一批种子繁育基地和育苗中心,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茶树、柑橘、蔬菜瓜果、蚕种桑树、优良畜禽繁育和供给中心。

3.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创新和利用“资源_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节工等节约型、清洁化生产技术,广泛应用间作、套作、轮作、稻鱼共生等农作技术和粮经结合型、立体种养互促型、农牧生态循环型、水旱轮作改善型、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型、农业功能拓展型等高效生态新型生产模式。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控害工程,加大有机肥、生物农药生产和推广力度,降低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量,提高肥药利用率,减少氮、磷等排放,推进农业薄膜等废弃物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减轻和控制农业自身污染。

4.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实施对重点培育的产地批发市场的认定工作,在农产品主产区培育和改造一批产地批发市场,改善物流设施和交易平台,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物流业。加大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等三层网络成熟技术及设备在农产品生产、投人品监管各环节的示范推广。全面建立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组建农机、粮食、植保、沼气等专业服务组织,鼓励开展代耕代管代收、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沼气服务等专业化服务,不断完善服务机制。

二、浙江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和科技人才,才能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1.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传统农业的专业化发展,是农业生产和服务走向专业化分工。这要求农业从业人员不但具有较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专业生产能力,更要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归纳和技术创新能力。农业转型升级也是传统农业的市场化发展,是由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就需要农业从业人员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具有较强的获取市场信息和分析这些信息的能力。

2.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生产经营模式的集约化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生产与经营走向规模化、组织化和一体化。这要求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者不仅是农业生产方面的内行,也要熟悉整个产业链条各环节技术要点和连接规律,更要成为经营与管理方面的专家,要熟知、理解国内外有关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具有把握农业行业发展动态和预测发展趋势的能力。

3.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生产模式的生态循环化发展,农业生产走向节约化、清洁化和标准化,生产模式走向多元复合型。这要求农业生产者和管理者深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具有较强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掌握自主创新节约型和清洁化生产技术的能力,掌握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规程和生产工艺,熟悉“三品一标”各项认证标准,熟悉各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三、浙江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对接路径

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调整专业设置与布局、重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使浙江省农业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

1.适应农业产业人才需求结构特点,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需要各类型和层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相互配合,各司其责。这要求人才培养在层次上要有差别、有特色、相互补充,更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各层次人才培养相互融通和衔接,构成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我国涉农职业教育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但这三个层次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中高职有效衔接是目前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在我国尚未提上日程。

浙江省涉农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正处于起步阶段,在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3+2”联合办学模式的促动下,中高职有效衔接进展较快,基本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衔接,但尚未达到相互融通;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仅停留在“专升本”模式,并无实质性的融通与衔接。

2.适应农业产业体系提升,优化专业设置与布局。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要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融合。这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专业布局、专业规模等方面符合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浙江省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初具规模,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农业产业链逐渐拉长和增粗,这对浙江省涉农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与布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满足浙江省农业产业链条健康发展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方面,在加强传统种养殖技术类专业建设的同时,应增设与农产品精深加工工艺、农产品流通与服务业、休闲观光农业和生物信息业相匹配的新专业。虽然浙江省涉及农产品加工、流通与服务、农业观光休闲和生物信息技术类专业已经出现,但存在问题较多。

(1)传统粮油作物生产技术类专业设置问题较为严重,该类专业只有两所本科院校开设,均分布于杭州市,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均未开设该类专业,在结构和布局上严重失衡;畜禽和水产品养殖技术类专业稍好些,有3所本科院校和3所高职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分布于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金华和嘉兴,但其布局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专业覆盖率不高。园艺(园林)类专业从数量和布局相对较为合理,共有4所本科院校、12所高职院校和40所左右(不完全统计)中职校开设该类专业。

(2)与农产品相关的食品科学类专业开设率较高,有15所院校开设相应专业,其中,本科院校10所、高职院校5所。从布局上看能够满足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求,但在专业培养目标和内涵建设上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偏差,所有院校中只有5所院校开设食品工程(加工技术)类专业,其余均为食品质量与安全、储运与营销类方向,食品工程设计(农产品加工工艺)开发人才培养力度明显不足,另外,还有4所高职院校开设“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经营)”专业,但均存在对“绿色食品生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上的不清晰,导致专业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现象。

(3)农业经营与管理、农产品流通领域管理、农业生产服务类、农业休闲服务与管理类和生物信息类专业均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仅有2所本科院校和1所高职院校开设农业经营与管理类专业;3所高职院校开设与农产品流通领域管理相关专业;3所高职院校开设与农业休闲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生物信息类专业只有1所本科院校开设。调查结果显示,以上各领域人才需求呈快速上升趋势,加快以上领域各专业建设将是浙江省涉农职业教育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3.适应农业产业复合型人才需求,重构课程体系。根据浙江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着眼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应着力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创业意识、现代农业理念和基本生产技能,同时能够从事农业组织和产品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根据这一要求,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需重点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涉农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构建农业种养殖技术类和食品工程(农产品加工技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时,应把农业产业经营与管理、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趋势等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培养纳入必修课程平台加以强化;在构建农业经营与管理、农产品流通领域管理、农业生产服务类、农业休闲服务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三品一标”质量标准)、监督与检i叫体系建设等相关知识和能力培养纳入必修课程平台加以融合。

(2)涉农中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均应重点加强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做到:①将创业教育课程由原来的公共选修课纳入到职业拓展限选课或职业技术必修课平台中;②加大社会实践的学分比例,在社会实践成果评定标准中,增大自主创业规划比重,突出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③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以“产、学、研”教学模式为平台,给学生创造充分了解产业、认识企业、熟悉企业经营与管理、思考企业发展规律、谋划企业发展规划的机会,强化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信心。

4.适应农业产业技术集成,加强课程建设。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技术集约化。职业教育的课程是技术集成、表现和传递的基本单元,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互融通的基本渠道,其内容体系构建的科学性、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先进性以及与产业技术集成的吻合度,是决定职业教育能否适应产业技术集约化、能否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

(1)浙江省涉农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应以高效、优质、安全、生态和循环农业发展理念为依据来组织教学内容。在保留必须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实时调整课程教学目标,把能够促进高效、优质、安全、生态和循环农业发展作为选取教学内容的主要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注重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吻合的前提下,农业生产技术类课程均应增加循环农业相关内容,学生们共同探讨粮经结合型、立体种养互促型、农牧生态循环型、水旱轮作改善型、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型、农业功能拓展型等高效生态新型生产模式,将课程内容有效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实践和创新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2)改革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改变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是课程唯一功能的陈旧“课程观”,以将课程视为培养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等载体和平台的现代“课程观”为指导,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引导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篇5

    1内蒙古农业产业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1.1营销观念创新流于形式

    在农业产业营销过程中,经营者也会提出自己的营销观念是“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这种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但是,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还是不自觉的以卖方需要为中心,即考虑如何把产品变成钞票,这种形式仍然是早就落伍的推销观念。所以即使农业产业的经营者提出市场营销观念,在对观念的使用过程中仍然流于形式。同时,营销观念创新是农业产业营销创新的先导,营销创新必须紧随消费者消费需求变化趋势。目前,我国农业营销观念总体还十分陈旧和落后,停留在传统营销观念阶段,营销观念以促销观念为主,这亟待农业产业经营者迅速转变观念,实际应用营销观念创新。

    1.2营销活动缺乏市场导向

    1.2.1对顾客的需求估计不足

    内蒙古农业产业集群中很多涉农企业规模都不大,大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而这些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的决策者没有针对本企业的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进行系统的调查,从而使得本企业所生产出的产品,产生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极端情形。

    1.2.2对市场环境的分析不够透彻、不到位

    市场环境在企业发展中十分重要,农业产业集群中的涉农企业营销的决策层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适应环境。这就要求决策层必须对市场环境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然而,内蒙古一些比较落后的企业决策人常凭自己的主观想法来断定市场环境,更为严重的是,对自己企业的基本环境、基本条件还没有掌握清楚,就妄下定论,这样就对整个企业的营销活动甚至对将来企业的发展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1.2.3目标市场不明确,市场定位不准确

    一旦一个企业,不论这个企业是哪个行业的,试图为一切人做一切事,那就注定这个企业要卷入麻烦。“做一切事”的这种想法导致了所谓的“产品延伸”。随着竞争的加剧,行业必将走向细分市场的局面,国内市场,近几年成功的品牌都说明了这一点,如王老吉在饮料市场开辟出“可以预防上火”的饮料的形象。如果一个企业一旦破坏了原有的固定消费群体,必定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

    1.3营销策略缺乏创意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新动力,但是目前内蒙古农业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较弱。模仿只能跟在后面,而创新是可以走在前列的!一个企业、一个团队没有创新意识是绝对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我们经常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品牌、是人才,而品牌是靠创新成就的,人才也是要有创新意识,才会有开拓能力。三全的销售总监强调他们决胜市场的秘密是—创新,速冻粽子是从三全第一个下线的,世界上最小的粽子也是从这里下线的,还有玉米果肠,是他的专利,当年产生了7个亿的销售额,三全一直是靠创新去占领先机和市场份额的,可见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许多人相信,市场营销的根本是要说服潜在顾客,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更好。他们告诉自己:“我们可能不是第一个,但我们打算做得更好。”没错,可假如你进入市场迟了一步,不得不和阵容齐整的大对手作战,那么你的营销战略可能错了。跟风不是办法。

    2营销战略视角下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分析

    市场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下,为实现其经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市场营销发展的总体设想和规划。基于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向市场转化过程中的必须要关注的“客户需求的确定、市场机会的分析,自身优势的分析、自身劣势的反思、市场竞争因素的考虑、可能存在的问题预测、团队的培养和提升等综合因素,最终确定出增长型、防御型、扭转型、综合型的市场营销战略,作为指导企业将既定战略向市场转化的方向和准则。市场营销战略作为一种重要战略,其主旨是提高企业营销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1]。

    2.1分析市场机会

    在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有利可图的营销机会并不多。企业必须对市场结构、消费者、竞争者行为进行调查研究,识别、评价和选择市场机会。尤其农业企业,农产品本身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较差,很多传统上的农产品直营企业都得过且过,不去分析市场机会,觉得现在的消费者也并不少,这就遏制了内蒙古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应该善于通过发现消费者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寻找各种“环境机会”,即市场机会。而且应当通过对各种“环境机会”的评估,确定本企业最适当的“企业机会”的能力。

    2.2选择目标市场

    对市场机会进行评估后,对企业要进入的哪个市场或者某个市场的哪个部分,要研究和选择企业目标市场。目标市场的选择是企业营销战略性的策略,是市场营销研究的重要内容。企业首先应该对进入的市场进行细分,分析每个细分市场的特点、需求趋势和竞争状况,并根据本公司优势,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当前内蒙古农业产业的特点是传统农业特征较为突出,规模化生产程度偏低,与市场多元化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经济结构仍然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谷类为主,经济作物种植中又主要以油料为主。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农业生产就没有效益,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就较短,就会影响大量商品性的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销售[2]。同时,这个特点也显示了内蒙古农业产业在销售时根本不进行市场细分,也就更不必说选择目标市场。为了让内蒙古农业产业更快、更健康的发展,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及市场定位是十分必要的。

    2.3确定市场营销策略

    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制定企业营销策略是关键环节。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体现在市场营销组合的设计上。为了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企业对自身可以控制的各种营销要素如质量、包装、价格、广告、销售渠道等进行优化组合。重点应该考虑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即“4Ps”营销组合。

    2.4将市场营销观念落实到实处

    在涉农企业进行营销工作时,切实考虑到企业文化及企业提出的音效观念,认真研究,认真对待,把市场营销观念落到实处,而非口头上的简单承诺。

    3营销战术视角下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策略

    3.1运用正确的产品策略,促进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

    国际市场环境中,竞争愈来愈激烈,企业只有不断开发新产品来满足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需求才能够更好地生存。而新产品的开发需要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在这一点内蒙古农业产业显然具有明显的缺憾,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但是内蒙古农业产业可以在紧跟国际市场潮流的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去研制仿制性产品。内蒙古农业产业中的加工企业可以用高质量的仿制型产品来适应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3.2使用适当的价格策略,促进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

    对于自治区的农业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可以通过适当的包装,其中包括草原文化包装,之后采用中高价策略,争取使产品独辟蹊径,进入市场,进而占领市场。当然种植业仍然可以以物美价廉的产品来满足顾客需求,赢得市场优势。所以成功的定价策略是自治区农业产业获得营销成功的关键因素。

    3.3利用合理的渠道策略,促进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

    渠道尤如一座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实现产品价值的“经济桥”。渠道通畅能有效地促进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绝大多数企业都未能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他们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中间媒介,这些中间媒介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针对自治区一些中小企业营销渠道模式单一的现状,应建立多元化的营销渠道,并使渠道与渠道之间紧密相连,能够自由组合灵活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生产者实现商品价值,消费者实现商品使用价值,从而促进自治区农业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3.4选择正确的促销策略,促进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

    促销的基本方式有广告、人员促销、公共关系、营业推广这四种,这些促销方式的成本各不相同。考虑到自治区的农业产业资金受限的问题,在促销方式的选择上应考虑企业经营性质和促销成本的高低,一般应注重区域广告和公共关系的方式获得促销的成功。

    4营销创新视角下探寻内蒙古农业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4.1推广国际营销策略

    内蒙古农业产业的着眼点应该由区内转向国内,由国内转向国际。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农业产业国际化营销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运用灵活的品牌经营策略促进内蒙古农业产业在跨国经营中提升效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及国外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面对这些外来冲击,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我们都知道代表企业产品品质和声誉的品牌所具有的强大作用。但是内蒙古农业产业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有缺陷,不能够单独创立强大的品牌,因此,可以通过与外合作或合资方式利用国际知名品牌来提升企业产品品质和企业声誉,进而提高其的经济效益。

篇6

1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推进农业产业技术创新

战略联盟的设计、构建与发展我市作为农业大省的省会,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任,为应对农业资源要素瓶颈和耕地资源减少不可逆转、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从业人员素质下降等制约因素,必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为先导,结合我市创新型龙头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重点研发机构以及核心专利、知名商标的行业布局,确定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提升战略引领能力,制定现代农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把握环渤海经济区崛起和京津冀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机遇,通过组织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谋划、设计、构建和发展,充分利用京津冀科教优势,整合科技资源,加速技术转移,强化自主创新,走技术集成、协同创新、集群发展之路,把握市场脉搏和现代消费趋势,加快省会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实现农业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农民职业化、农村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为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转型、构建省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产业链和创新链建设,创新农业发展方式,依据我国现代农业和涉农重点产业发展趋势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方向,结合我市实际与区域特色优势,谋划我市农业梯次产业培育重点,着力发展生物种业、食品产业、生物农药、工厂化农业、饲料产业、中兽药产业、生物肥料、农机装备、山区特色农产品和农产品物流、农村信息化等新兴产业集群,制定石家庄现代农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和全市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规划,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全市构建由优势骨干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和研究机构组建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10家以上,加盟企业达到300家,从而探索建立联盟良性发展机制,完善产业链构建,实现产业集群市场利益最大化,促进以产中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产前、产后环节不断拓展延伸,向农业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增强产业整体的关联效应和技术对资源的增值增效作用,为保障粮食与食品安全和农民增收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2构建和完善长效合作机制,优化联盟协同运营模式

应坚持“面向市场,平等自愿、优势互补、合作创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遵循联盟内在规律,增强联盟内生动力,健全联盟运行管理制度,组织产业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完善联盟的利益机制、责任机制、信用机制和开放创新的组织协同机制,修炼联盟内功,培育联盟生态,为促进联盟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是形成契约协商、互惠共享的利益机制。利益机制是联盟发展的核心,是形成联盟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的最直接的体现。利益联合、利益创造、共同利益最大化以及利益分配合理化是联盟组织的生命之源。联盟应坚持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利益平衡、利益共享、利益约定”原则,形成以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核心的契约协商、互惠共享的利益机制。二是形成分工协作、责权明晰的责任机制。责任机制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基础,责任机制要有利于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强化科研规范和伦理道德教育,严肃违约责任追究,加大对联盟中的欺诈和背叛行为的惩罚力度。制定联盟技术创新项目与过程管理办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确保项目合作实施和目标实现。三是建设相互信任、信息沟通的信用机制。信用机制是联盟发展的保障,联盟信用机制在于保障成员在协议框架下履行各自的责任。推进联盟信用机制建设,应通过建立联盟信用评价体系、完善成员准入退出机制,组织开展信用管理和考核评价、建立信息公开共享机制,促进信息交流、沟通协调,促进成员单位建立良好的自律机制和合作关系。四是推动建立开放创新、合作交流的协同机制。整合资源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面向目标市场设定联盟创新目标,推动产业整体发展。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立产学研用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大中小企业协作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优势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共享和联盟间的合作交流、互利共赢,是联盟作为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开放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知识在合作组织间的转移、共享、集成和再创造,实施“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知识产权战略,塑造和保护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支撑产业高端发展的协同创新机制。

3加强联盟建设危机管理、系统防控联盟失败风险

一是制定联盟建设管理办法,规范联盟构建基本条件、组织架构、运行制度,完善联盟顶层设计,构建市场化、民主化、社会化的联盟管理机制。二是对联盟实行定期评估考核制度,参照科技部组织开展联盟评估工作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估工作方案,重点对联盟创新活动、创新绩效、服务产业、运行管理和利益保障等情况进行自我测评及第三方综合评价。三是建议省市有关部门设立农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专项计划,促进联盟完善组织架构、明确目标任务、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运行机制,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提升协同创新效率。

4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建设科技型企业家队伍

加快构建和发展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培育产业技术创新的领头羊。针对目前我市4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属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不足15%、省级创新型企业不足5%的现实情况,应组织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着力引导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向科技型企业发展,农业科技企业向创新型企业发展,实现农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提质增效,做优做强,更好地构建核心产业链和配套产业链,带动中小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加强农科教、产学研合作,走技术集成、协同创新、集群发展之路,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和政府扶优挺强,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行业领军企业和农业高新技术后备企业,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提升核心企业领导力,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

5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农业品牌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加快,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和核心竞争力,成为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创新联盟建设的重要支撑与战略关键。农业产业创新联盟应勇当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先锋,深入贯彻实施农业部《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2013年1月农业部、科技部、知识产权局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和农业发展规律与自身特点,明确知识产权战略目标重点、健全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通过提升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自主品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业链竞争优势,努力提升联盟协同运用与集群管理服务能力、集体维权与行业自律能力,把握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市场关注点和产业生长点,培育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提升联盟农业知识产权质量,推动农业知识产权联营和商品化、产业化、资本化。

6着力加强科技金融结合,构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篇7

关键词:中外蛋业;产业化历程;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9-0051-05

在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各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适于在市场需求量大、产业链长(产业关联性强)、技术含量高、加工增殖空间大、流通周期短、易于专业化生产的农产品行业中率先发展,如养鸡业、乳制品业、畜牧业、果品业等,其中养鸡业是较为能够集中体现如上基本特征的农业产业。因此,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源地的美国,以及对于中国具有借鉴意义的亚洲各国,如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均最早出现于养鸡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科技进步、产业格局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限于发展条件及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制约,理应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前导产业的中国蛋业,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尽管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蛋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中国蛋品的生产与销售仍然停留在主要依赖于大量的处于分散状态的农业养殖户的粗放式经营方式。蛋品产业的产、供、销一体化程度、生产规模、蛋品品种结构、产品深加工率,以及蛋品的技术标准和品质控制等,无论与国外发达国家蛋品同行业发展现状相比,还是与国内相关联的奶制品产业和肉制品产业相比都严重滞后。

一、国际蛋品产业化演变轨迹及基本特征

纵观国际蛋品产业的发展历程,在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高度商品化的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蛋品产业化经营方式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无论是欧洲、美洲,还是在亚洲)蛋品行业发展轨迹来看,其产业化过程基本上都经历了从分散生产到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以农业产业化发祥地――美国为例,其蛋品产业发展过程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如表1所示。

目前,发达国家的蛋品产业已经完成了从饲料生产,到蛋鸡饲养、蛋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服务等全过程完整的产业链整合,现代农业的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运作的基本特征十分突出。

1.国际蛋品产业市场集中度高

发达国家蛋品产业已经完成了从农场经济向高度专业化、一体化经济形式的过渡,明显地形成了集约化产销体系,体现其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产业集中度高等基本特征。以美国为例,2004年美国100万只蛋鸡以上的公司总数已经达到62户,其中前10位的禽蛋生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40%,如表2所示。

2.蛋品深加工制品比重大

世界蛋品工业的发展已有百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达国家蛋品深加工制品的市场消费率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如表3所示)。蛋品深加工制品主要指蛋粉、冷冻蛋、低温消毒的液态蛋,这些蛋制品不仅直接用于食品业、食品加工业、食品服务业,还用于做工业、制药业的原料和辅助品。近年来,由于蛋品深加工产品具有使用便利、易运输、易储存、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发达国家的深加工产品占蛋类消费的比重呈越来越高的趋势。

2.蛋品深加工制品比重大

世界蛋品工业的发展已有百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达国家蛋品深加工制品的市场消费率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如表3所示)。蛋品深加工制品主要指蛋粉、冷冻蛋、低温消毒的液态蛋,这些蛋制品不仅直接用于食品业、食品加工业、食品服务业,还用于做工业、制药业的原料和辅助品。近年来,由于蛋品深加工产品具有使用便利、易运输、易储存、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发达国家的深加工产品占蛋类消费的比重呈越来越高的趋势。

目前,中国蛋品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矛盾是日益提高的蛋品市场需求与分散的小生产经营规模并存,其发展程度与现阶段发达国家的蛋品产业化发展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生产经营高度分散,产业化程度不明显

自1985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蛋品生产国和消费国,连续20年保持世界第一产蛋大国的地位,蛋品产量超过世界蛋品产量的40%,比第2位到第30位的产量总和还要多。但是,一方面蛋品消费总量巨大,且逐年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蛋品集中生产程度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比较低下,长期徘徊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以分散生产为特征的经营模式上。根据各蛋品生产企业的网上数据搜集汇总,全国产量前12名的蛋鸡生产企业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仅为0.41%(如表5所示),说明中国蛋品生产的产业化道路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由于产业化水平低,蛋鸡养殖过于分散,防范措施不当,近几年禽流感在中国许多省份相继发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蛋业的发展,蛋品产业升级的形势比较严峻。

2.加工制品率过低,产品结构单一

中国的蛋品市场主要以消费初级产品――鲜蛋为主,中国蛋品的加工制品率仅在6%左右。在中国的蛋类深加工制品主要是指再造蛋,包括咸蛋和松花蛋,与西方具有可比意义的蛋品深加工制品比率还不足2%。在中国各大型超市中,各类肉制品和奶制品均占据半壁江山,而鲜蛋及其制品却形单影只,相形见绌。蛋品的市场消费结构十分单调,与发达国家相比,尤其与英、日、美三国相比差距较大。

3.蛋品市场消费量大,标准绿色蛋品比重失衡

尽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绿色食品工业无论从品种上还是从产量上发展迅速,但是作为生命蛋白主要来源的“肉、蛋、奶”铁三角之一,在中国居民日常生活消费中占据显著地位的蛋品及蛋制品,在中国绿色食品中所占比重与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相比严重失衡。根据中国绿色食品网(2004年)统计数据,随着消费者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意识和需求的逐年提高,绿色食品个数从127个增加到9 728个,年平均增长率为35.41%;绿色食品产量从15万吨增加到6 30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53.1%。但在绿色食品主要产品产量比重中食用植物油0.69%;面粉1.39%;蔬菜6.54%;液体乳及乳制品7.32%;大米7.39%;水果9.47%;肉类0.34%;茶叶0.30%;水产品0.06%;其他66.54%。几乎不见绿色蛋品踪影,表6中数据说明中国绿色蛋品产业相对市场需求的发展严重滞后。

4.

企业科技开发后劲不足,蛋品加工技术落后

由于蛋品产业中的企业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市场蛋品价格又处于无序的竞争状态,企业科技开发能力不足,依靠先进技术生产的高附加值蛋品在中国仍然空白。少数有能力的企业只能够进行初级的蛋品加工,如生产蛋白粉、蛋黄粉等低附加值产品,经济效益比较低。中国的蛋品加工企业用于蛋品深加工的资金的技术研发的投入明显不足,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尚未达到相应水平。

5.缺乏蛋品品质的国家控制标准,形成蛋品出口瓶颈

中国食品产业与国际食品产业之间的差距主要是食品安全问题。蛋品行业质量安全标准的缺失成为制约中国蛋品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蛋品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安全和防护体系尚未建立,市场对蛋品的健康与卫生控制标准比较模糊。由此导致如下结果:第一,由于缺少严格的蛋品质量安全标准,致使国内蛋品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业内企业良莠不齐,蛋业一体化整合比较困难。第二,缺少接轨国际市场的蛋品质量安全标准,致使中国蛋品出口严重受挫。

6.中国蛋业未来发展趋势明显,产业化道路任重道远

在中国蛋业发展现状及国际比较中不难看出,中国蛋品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发展存在相当的差距。弥补这种差距需要中国蛋品产业在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内保持快速增长。国际农业发展实践表明,产业化或一体化经营是促进蛋品产业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养鸡业的重要方式。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对蛋品产业化发展提出要求:第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蛋品的消费量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第二,蛋品产业的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投入,建立中国食品安全信誉,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蛋品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对于促进和带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三、中国蛋品产业化的发展建议

1.蛋品企业的经营策略建议

(1)建立高效集约化产销体系。通过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基地,建立高效的集约化产销体系。中国蛋品生产企业或集团应该从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清中国蛋业面临的环境形势与市场机会,全面整合蛋品产业自身的资源及其上游和下游的产业资源,建立从饲料生产,到蛋鸡饲养、蛋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加快集约化产销体系步伐,提高产业市场集中度,逐步形成集约、高效的产业结构。

(2)提高蛋业经营管理的国际竞争力。中国蛋业巨大的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吸引了许多全球蛋品企业巨头的目光,他们纷纷筹划在中国投资建厂,准备分食中国蛋品市场。随着国际蛋品业巨头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步伐的加快,中国蛋品企业必须正视自身的缺陷与发展瓶颈,调整思路,快速加强内功修为,准备与“狼”共舞。中国蛋业可从如下四个基本途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第一,加强生产过程的蛋品质量控制。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配送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第三,尽快建立和培育自己的品牌概念和市场信誉。第四,加强销售渠道建设和维护。

(3)加强深加工蛋制品比率。随着蛋品下游产业以及蛋品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蛋品生产企业可对如下两方面市场提升蛋制品加工率:第一,满足国内蛋品下游行业,如快速发展的医药行业、化妆品业、食品行业等对蛋制品的需求;第二,满足国外巨大的蛋品市场需求。中国蛋品行业应发挥农业产业优势,将不易储存和运输的鲜蛋转化成各种蛋制品(蛋粉、冷冻蛋及液态蛋),一方面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大出口力度,推动中国蛋制品的市场发育。

(4)加大研制高附加值的蛋品投资力度。为了尽快缩小与国际蛋品产业的差距,中国蛋品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引进先进蛋品加工技术,借桥过河;另一方面,也可以自我研发蛋品加工技术,研制高附加值的蛋品,探索中国特色的蛋品深加工道路。

(5)加大蛋品及蛋制品出口量。中国蛋品生产企业应在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包装和物流配送现代化等方面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较大差距。同时将加工生产成本优势迅速转化为贸易优势,加大中国蛋品和蛋制品的出口贸易量,争取国际蛋品市场的一席之地。

2.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建议

(1)加大对蛋品行业的政策扶持的力度。蛋品生产、加工企业是发展中国蛋品产业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促进其上游产业――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此,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蛋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政策扶持的力度,从生产资源、资金、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如,提供政策性贷款或拨款,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进行自主技术研发;减少税收,鼓励企业将利润进行再投资,以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市场信息的服务能力,包括产品结构信息、技术研发信息、市场需求信息等;加强蛋品产业职业技术教育,保障蛋品加工企业的人才需求。

(2)加快蛋品行业质量安全标准的出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蛋品质量安全标准,从饲料的加工、蛋鸡的饲养到最后蛋品的生产及包装等都是在严格的质量安全标准下进行。为加快我国蛋品产业的发展进程,提高我国蛋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敲开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大门,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速促进中国蛋品行业质量安全质量标准的出台。

(3)尽快成立国家蛋品产业协会。目前中国蛋品产业结构严重失调、企业之间无序竞争、产品质量缺乏统一标准的混乱状态,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够进行产业宏观调控,维持产业竞争秩序,制定产业质量标准的产业组织。虽然目前已经有一些相关的组织机构,如中国畜牧行业协会、中国蛋品科技组委会等,但是都没有起到相应的产业调控和有效管理作用。中国蛋品产业协会的建立应主要体现以下基本职能:一是宏观调控;二是产业自律;三是制定行业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 陈焕生,聂风英.国外养鸡业发展趋势与经验[J].中国家禽,2005,(7).

[2] 胡宝寰.美国养鸡产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模式[J].中国农业信息,2003,(11).

[3] 黄海嵩.中国农业产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 李易方.我国绿色蛋品产业发展前景[J].中国牧业通讯,2005,(4).

[5] 林洁冰.中国禽蛋产业的境况及主要问题[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5.

[5] 马美湖.我国蛋制品加工研究报告[J].中国家禽,2004,(23).

[6] 任奕林,伍冬生,李荣旭.我国禽蛋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家禽,2005,(2).

[7] 王生雨,连京华,康爱玲.我国养鸡业历史回顾及发展趋势[J].山东家禽,2003,(1).

[8] 徐仕忠.禽蛋及禽蛋加工业的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家禽,2005,(5).

[9] 言思进.从蛋品加工看我国蛋业的持续发展[J].中国家禽,2005,(9).

[10] Hope,B.K.;Baker,A.R.;Edel,E.D.;Hogue,A.T.;Schlosser,W.D.;Whiting,R.An Overview of the Salmonella Enteritidis Risk Assessment for Shell Eggs and Egg Products [J].Risk Analysis,Apr2002,Vol.22 Issue 2.

[11] Mangels, Matthias.Safeguard Egg Industry Progress [J].Poultry World, Dec2004, Vol.158 Issue.

[10] Chavas,Jean-Paul;Johnson,S.R..An econometric model of the US egg industry[J].Applied Economics, Sep81, Vol.13 Issue 3.

[13] www.agri.gov.cn 中国农业信息网.

[14] www.ams.usda.gov美国农业部网站.

篇8

关键词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状;问题;对策;贵州铜仁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01-02

现代农业园区是有效集聚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集约集群发展的载体,是农业技术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1-4]。近年来,铜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强化组织领导,优化配套服务,组织各区县规划农业产业园区,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园区已全面启动,园区建设正加速推进。

1 铜仁市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现状

1.1 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铜仁市第1个农业科技园区于1995年建于碧江区清水塘村,于2001年9月被贵州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09年改建成铜仁民族风情园。2011年铜仁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区县都要建立农业产业示范园区1个以上,其中,碧江区和平蔬菜产业园区、江口县闵孝蔬果产业园区、松桃县正大茶叶产业园区已被省扶贫办列为省级扶贫产业园区,其余7个县的7个示范园区已通过市级评审,全市农业产业园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已开始启动建设的农业园区共32个,园区总面积4.59万hm2,有企业15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6个,就业人数6.58万人,农民就业5.3万人,总投资规模达73.32亿元,投资规模最大是碧江区灯塔循环工业园区投入30亿元。截至2011年底,固定资产达13.44亿元,总产值31亿元,占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的60%。

1.2 园区建设方式、管理和运行情况

全市园区建设主体以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和培育本土企业为主,采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的运行模式。现有5种园区模式:一是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园区;二是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的园区;三是畜牧养殖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四是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园区;五是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园区。配套建设以种养结合、立体种植、保鲜加工、餐饮娱乐、休闲体验等为主。园区用地以租赁为主,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主要是政府部门配套建设,产业发展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省、部级项目作为补充。外来企业享受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数布局在各区县的工业园区,从事农业产业发展的企业多数布局在生产基地。

1.3 园区建设对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推动情况

通过园区建设,特别是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一是促进了铜仁市主导产业的规模化发展。2012年,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达46.18万hm2,占同期农作物总面积81.03万hm2的57.0%,经济作物比重超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蔬菜面积达10.58万hm2,占22.9%,茶园总面积达6.90万hm2,占14.9%,成为农民新的增长点。二是促进了铜仁市主导产业的标准化发展。碧江区和平乡的蔬菜产业园、思南塘头的果蔬产业园、印江县食用菌产业园等标准化种植水平处于全市前列。

1.4 园区规划情况

铜仁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农业结构调整要以“三个万元”工程为抓手,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建成引领铜仁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园、旅游观光园、体验休闲园、科普教育园。全市共规划各类农业产业园区53个,园区总占地面积3.51万hm2,其中,国家级企业2家、省级企业25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6个,就业人数37 114人,其中,农民32 810人。总投资54.47亿元,2012年底固定资产总值11.13亿元,总产值37.09亿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园区基础设施落后,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园区以水利、交通、电力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导致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村公路建设滞后,特别是产业园区道路建设未纳入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农电网改造覆盖面不大,难以满足农产品加工用电生产需要,龙头企业不能享受农业用电的优惠电价,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2.2 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全市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数量偏少,尤其缺乏大型的、带动型的旗舰型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业生产效益还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缺乏有效地联结,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还不强。龙头企业总体规模较小,除铁骑集团、信邦药业、和泰茶业等几个较大企业外,绝大多数农业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产业链条不紧密,产、供、销联系机制不畅,带动能力较弱。

2.3 园区运行机制尚未健全,缺乏科技人才力量支撑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机械运用水平还不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还需加快,农业品牌效应尚未充分显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人才短缺问题较突出,园区在引智入园、引智创业、成果转化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缺乏有力的措施,科技对农业园区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3 对策

2013年是贵州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省政府提出要在全省建设100个省级示范园区,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正当其时,也是铜仁市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把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举全市之力推进农业园区发展上水平,走出一条“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的路子。

3.1 以基地建设为基础,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地内水、电、路、讯建设,提升基地的承载力;充分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农业信息化建设等项目,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园区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保障、信息畅通,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结合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等工程,加大对土地改良实施的投入,提升园区耕地质量;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钢架大棚、喷(低)灌、温湿调控设施及计算机监控等的应用,加快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提高设施化、精准化生产水平。同时,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完善产后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园区的设施装备水平。

3.2 培育园区企业集团,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培育一批主导产业明确、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企业,使之成为园区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结合所在区域产业特点和优势,积极发展一些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科技型企业,重点发展产前、产中、产后领域的龙头企业,通过引导和扶持,不断扩大科技型企业的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在兼顾科技优势、区域战略布局、主导产业培育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集团化和国际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有力补充,以“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提高产业合作水平,提升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实现一个企业振兴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建立一片基地、一片基地致富一方群众的农业发展格局。

3.3 以特色产业引导,实现差异化发展

坚持特色产业与现展理念、消费需求相对接,突出好生态茶、蔬果、中药村、核桃和油茶五大支柱产业,配套铜仁珍珠花生等特色产业,鼓励群众发展规模种养业,壮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形成特色规模效应。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积极推广畜—沼—菜(果)等绿色生态模式,打造特色农业的“生态效应”。依托特色农业,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农业品牌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提升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4 注重科技和人才,促进园区生产高端化

园区作为农业高新技术的聚散地,科技与经营管理人才是影响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鼓励各类农业科研机构通过合作共建、技术入股等参与园区建设;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围绕园区发展,筛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集成、组装、配套,引进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走标准化发展之路,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促进园区生产高端化。

3.5 建立多元化的园区投融资机制,集中投入

优化投融资环境,吸引国内外科技企业、社会团体、个人进园,以股份、独资、合作等形式进行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园区投融资体制。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园区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园区科技开发,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公司、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到园区投资创业。加强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在不断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园区投融资机制。同时,凝聚各涉农部门力量,将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扶贫、交通、科技等涉农相关部门的资金向园区集中,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发展。

3.6 以政策扶持为重点,实现农业园区发展新突破

以纲领性文件作为农业园区发展的政策保障,出台《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土地流转意见》《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财政扶持意见》文件,制定农业产业园区的《农业产业园区人才政策》《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税收政策》《农业产业园区创新创业政策》《农业产业园区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和《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配套政策》等相关政策,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提供长效的保障机制。加快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支点,创新承包经营土地流转方式,积极培育土地银行、土地合作社,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力;成立农村土地交易中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及数据库,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重视财政投入对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关键作用,建议贵州省出台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园区建设投入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支出优先向农业产业园区的倾斜政策,将各类支农资源进行捆绑使用,最大程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聚合效应[5]。

4 参考文献

[1] 范柏乃,段忠贤.现代农业园区服务支撑体系的建设[J].上海企业,2010(10):80-81.

[2] 魏德功.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5(10):12-16.

[3] 沙毓沧.元谋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云南农业科技,2006(S1):7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