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民族艺术研究8篇

时间:2023-08-03 09:19: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民族艺术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族艺术研究

篇1

    艺术教育改革后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课程的三级管理改革,即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相互配合的管理模式。国家首先通过一定的研究提出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出艺术课程的课程标准,确定艺术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并监督下级部门按照规定严格实施计划;省级地方在接到国家课程设置规划之后,要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安排符合其艺术教育情况的实施方案,包括艺术教育选用的教材、艺术课程的开发、课时安排等等;学校要按照规定上足课程课时,积极配合安排,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程研究,为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做出有效的贡献。丽江在国家实行了新课改之后,除按国家标准对音乐课程进行学习之外,每星期还抽出两节课来对地方教材进行学习(包括音乐、舞蹈、手工、刺绣等),这两节课用在课堂学习中之后,加大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力度,也得到了不小的成效,特别是对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自尊心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首先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艺术教育,其次还可以根据地方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入一些具有特色的教学,这样既能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能促进艺术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对地方教材的合理运用

    在国家提出艺术教育改革之后,丽江玉龙县一直是使用国家人教版出版的艺术类教材,然后与地方教材结合起来试用,地方教材主要是开发一些本土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许多本地的老艺人的作品都放在教材里使用,目的是传承民族文化,与母语的传承相结合。由于地方教材运用的比较好,丽江音乐教育方面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各种儿童歌曲创作、合唱表演、文艺表演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都是本土教材开发利用获得的成果。在丽江这种民族艺术文化比较突出的地区,并不是说人教版的音乐教材不好,而是在学习人教版教材的时候,学生对本民族的音乐不是很了解,而通过对本土教材的学习之后,学生就知道自己的民族还是有许多优秀、好听的歌曲,许多全国有名的歌唱家也会唱一些纳西族的歌曲,所以从这个方面就对自己民族文化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同时也让孩子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以前有些学生说纳西语有时候都觉得很害羞,有些自卑感,感觉自己说纳西语就是从农村或山区里来的一样,总感觉不如人,但现在通过对自己民族母语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增加了自豪感,自尊心得到升华。

    三、开办民族特色兴趣班

篇2

文章编号:1674-9391(2014)02-0072-08

一、民族艺术设计与品牌化战略的相关性分析

艺术是人类在改造生存环境与征服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这门学科囊括了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少数民族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分支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国现代艺术社会学奠基人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曾说过:“艺术的起源,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又说“艺术在内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的经济形态之间有密切关系”,[1]他提倡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方面对艺术学和艺术史进行研究。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国,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五十六个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交融,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共性与个性。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民族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

民族艺术

设计是以少数民族文化符号、文化内涵为基本素材、最能反映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民族色彩的一类艺术设计。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国家的艺术设计都是“民族艺术设计”,但是,这里是特指我国以少数民族文化符号为素材的艺术设计,以区别于国内一般性的艺术设计,民族艺术设计所反应的是民族形象、文化认同。(以下简称“民族艺术设计”)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财富极大地涌流。相应地,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转变,不再仅仅满足基本物质需求,更加强调符号化、社会文化价值化的品牌化消费,并开始形成一种趋势或者时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文化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消费的功能文化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着装方面,服饰品不单起原始社会中御寒、遮羞的作用了,如今更强调服饰品的品牌性、时尚性、流行性、符号性,在款式与材质上也越来越丰富,服饰品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这个人的形象、品味,相当于是人的“第二张脸”;饮食方面,“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今社会不仅仅强调食品的食欲满足的色香味美,还更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卖方市场也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方式,不再过度追求“外观”,更追求符合自然规律的健康食品;居住方面,房屋由原始的遮避所,到改革开放的福利分配,再到个人消费私有住房,这其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住房消费向环境优良、住宅布局合理、装修豪华、配套设施完善的享受型发展;出行方面,以自行车为主的交通方式,正在向以私家车、轻轨、地铁的快捷方式发展;社交方面,更是各种名牌炫摆的地方,仿佛我国进入了富裕社会……时尚性的符号消费正在形成一种不可阻挡的文化潮流。

所以,在消费文化的多元化、符号化发展趋势下,市场经济发展及其竞争也为民族艺术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在品牌化发展战略的市场竞争中,也需要民族艺术设计在商品形象、商品包装、商品文化、商品营销方面提供艺术设计支撑。

“品牌化战略”是一个组合性概念,其内涵呈现出一个递进层次。所谓品牌,也就是商品的牌子,通常由符号、图案、文字、标志和颜色等要素或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用作企业文化理念体现,以便同竞争者的产品相区别。品牌化的根本是创造差别使自己的商品与众不同。而品牌化战略则是把品牌化运用到市场竞争、市场营销战略之中,以争夺顾客、争夺市场份额,使企业成为某类商品的龙头、甚至独占熬头的发展战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以奢侈品为代表的符号消费文化正日益浸渍我国市场经济,挤占我国的中高端消费品市场。“洋品牌”的消费文化,对我国“看广告长大”的青少年一代,影响尤其深刻。吃洋快餐、过洋节、用洋品牌,成为他们攀比消费的首选,对我国民族品牌和消费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和负面影响。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大学生贷款买苹果背后的真问题”。据重庆商报报道:从2012年1月至今年2月底,2万多名武汉大学生办理了担保服务,额度超过1.6亿元,这些学生贷款主要是购买新上市智能手机平板。在透支消费风行的时代,大学生通过正常的借贷渠道购买自己心仪的商品,从法律上讲,年满18岁就是完全行为责任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考虑到多数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没有收入来源,一旦还不起贷款,就由家长承担,背上信用污点。这样的提前消费又显得过于盲目,有“攀比”之嫌。

麦肯锡市场调查中曾提出,“品牌对中国消费者做出购买决定有重要影响。不过,这并不能视为人们对单一品牌的忠诚度有所增加的信号。”[2]品牌化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刺激消费者,例如我们去大卖场选购牙膏,首选的品牌不外乎就是国产的黑人、冷酸灵、云南白药等,或者外来品牌高露洁、佳洁士等,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会关注品牌的知名度,首选知名、安全的品牌,通俗说法就是“消费者看牌子选购产品”。某种意义上,一个品牌所代表的不单是产品,更是某种概念,生活方式的理念、社会地位的象征、消费观念、安全感等。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心目中会感受到品牌所带来的文化附加值,从心理上获得满足、体验感。

面对消费市场这一态势,与此相关的民族产品包装设计与广告设计的问题也就日益突出,这种压力已经制约我国民族艺术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民族艺术设计发展模式难以继续。因此,如何强化民族艺术设计,树立民族品牌化战略形象,如何实现民族品牌战略化,与当前符号消费趋势相结合,顺应时代潮流,将民族地区商品规范化、市场化、品牌化、符号化,就是我们面临和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少数民族艺术涵盖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建筑、服饰、音乐、绘画、饮食与生活习俗等等,这其中还包含了语言、文学、画型、地域产品、文化风俗等等大量的科研成果,这些内容对民族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如何运用这些宝贵资源对民族艺术再设计,结合符号消费的趋势,进而传承与发扬、开拓与创新,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消费文化与民族艺术产业,让大众对民族品牌有亲切感、自豪感、归属感,是一项前景广阔而任务艰巨的事业。

二、我国民族艺术设计的案例分析

品牌化战略的提出是应对市场经济的竞争产物,是实现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著名的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理论,20世纪50年代初劳斯?瑞夫斯提出,他较早地意识到广告必须引发消费的认同,而不是广告人员硬性赋予广告的东西。一个好的品牌定位就意味着品牌已经成功一半,如现在受年轻一代观众追捧的湖南卫视,其金灿灿类似芒果的台标,在观众的视觉与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综艺节目的先驱者,湖南卫视已牢牢扎根于广大观众的潜意识。市面上其他卫视的竞争非旦没有撼动其综艺娱乐节目霸主地位,反而促使其成功经营出许多王牌节目――《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成为目前国内电视娱乐品牌成功范例之一。

符号消费,是人们脱离基本生存需求以后发展起来的以文化、精神需求为主的消费趋势,其市场表现的一般形式就是时尚消费、甚至“奢侈品牌消费”。现代社会中的商品种类日益丰富,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从产品本身属性去改变已经变得潜力有限了,由此诞生了商品的符号化。符号化的过程实际是赋予商品本身和品牌象征的意义,所以符号消费往往与品牌化战略相联系。

例如现在市面上随处可见的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食品――苦荞茶。四川作为苦荞的主要产地,又是民族种类众多的地区,具有很大的优势。苦荞学名鞑靼荞麦(F.tataricum),分为普通苦荞和黑苦荞。《本草纲目》记载鞑靼荞麦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练五脏滓秽及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3]。苦荞茶是将苦荞麦的种子经过筛选、烘烤等现代工序加工而成的冲饮品。纵观市场上的苦荞茶品牌参差不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消费者较为熟悉的品牌仅有如下:三匠、彝乡人、彝家三寨等,缺乏具有品牌性、符号性的品牌。现代人的生活条件良好,饮食丰富,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摄入过量,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人们每天坐办公室,缺乏锻炼,带来的后果就是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害。苦荞茶与一般茶叶相比,其自身带有苦荞黄铜,苦荞当中的类黄铜成分对人们的身体十分有益,可以起到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生几率,虽然达不到替代药物的疗效,但它是一种健康的饮品,略带麦香味的口感适合大众口味。现代人们在满足基本衣食住行后,越来越提高自己的健康养生意识,而苦荞茶的出现刚好弥补了茶叶市场的结构性缺陷,可以预见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饮用苦荞茶。面对这样的消费市场,如何将苦荞茶品牌化与市场相结合值得我们深思。

苦荞茶的市场前景巨大,苦荞茶品牌化战略上应当与市场多方面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生态健康的道路。比如借鉴美国连锁咖啡――星巴克,虽然消费者对星巴克褒贬各异,但是依然阻挡不了消费者对星巴克的推崇备至。更多时候,星巴克所代表的是一种身份感认同,将咖啡作为一种载体,向消费者传递一种融入美式生活的消费文化。星巴克是普通咖啡售价的2-3倍,感染与吸引消费者的不是味蕾,而是时尚生活方式的概念,它所营造的舒适环境、咖啡豆的香醇气味,快捷的免费无线网络,为消费者提供了第三空间,星巴克所代表的不仅是咖啡,更是一种咖啡文化体验,自助式的服务使消费者感觉以人为本,在匆忙的生活中能停下来享受片刻个人时间,给消费者一种温暖的感觉,星巴克不单单是销售咖啡,更是在“卖环境”,让每一个消费者来到星巴克有家的感觉,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品牌化”、“符号化”。反思我们的苦荞茶品牌在营销战略上,应该学习国外优秀连锁品牌成功的市场营销经验。我们的苦荞茶在产品质量上是达到国家要求的,但在品牌营销战略、科技创新、文化发掘上,恰恰缺少了这几个方面,这对于现在的消费市场来说是重中之重,如今的产品不再是质量上乘就会畅销,质量是重要的,而怎么与市场相结合吸引消费者,产生品牌效应却更重要。在苦荞茶的包装上,要与时代相结合。例如三匠苦荞中的黑苦荞全株茶系列(图一),在色彩上多以黄、黑、红为主色调,主要以黑底配以红色苦荞茶杯及略带凉山彝族风格的纹样,带有彝族漆器的感觉,茶杯上的火焰寓意苦荞茶业红红火火,彝族是崇尚火的民族,茶杯上的火焰非常具有民族代表性,蕴含着原汁原味的凉山彝族文化元素,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群体。包装材料上可采用环保可回收的材质,不过度包装,也更能凸显出苦荞茶的绿色、生态;市场营销上突出苦荞茶的特点――生态、健康;价位上,制定合理结构,让不同层次消费者都有承受能力和选择余地;品牌化战略的艺术设计上,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健康时尚、文化品味的苦荞茶品牌符号,就像四川茶业界,一说到花茶,就会联想“碧潭飘雪”,一说到绿茶,就会联想“竹叶青”那样,从而形成具有市场效应的民族品牌化符号。

再例如“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图二),来自西藏念青唐古拉山脉海拔5100米的原始冰川水源地,含有锂、锶、偏硅酸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其含量达到天然矿泉水的中国新国标和欧盟标准,纯净清澈,口味纯正,是优质复合型矿泉水。“5100”冰川矿泉水在包装风格上简洁大方,透明的包装让消费者一眼就可以辨别其特殊的水源,蓝色的标签给人一种纯净无污染的感觉,仿佛喝上一口都能感受到世界脊梁西藏的纯净,其500ml的矿泉水外形比例优美,曾获得我国饮料工业协会“优秀包装设计”[4],2013年美国时间11月13日,获得2013年度全球瓶装水行业最值得期待的大奖:“最佳矿泉水奖”。[5]该款矿泉水定位高端,有别于超市中的一般平价矿泉水,价格甚至媲美法国依云等高端矿泉水,这样的价格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有点难以接受。消费者与“西藏5100”矿泉水的首次接触,则是乘坐动车时,凭车票向乘务员免费换取的。它主要的销售渠道为会务团购、商务团购和时尚消费者等。被誉为“世界好水”的西藏5100冰川矿泉水于2011年6月30日上午9时30分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这是国内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高端矿泉水企业,也是西藏自治区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公司。[6]在中国,价位与国际品牌媲美的矿泉水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市场需求呢?其一是因为这款矿泉水主要的卖点是来自西藏的原始冰川水,品质高、生态、无污染,它自身的水源独特性是一般矿泉水无法达到的。其二是国内本身缺少国产高端矿泉水品牌,它的出现刚好符合了高端市场的需求、填补了空白。在一些高端会务中采用这样的矿泉水作为官方饮用水,一方面振兴了我国自身的民族企业,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民族地区高端品牌的打造。

此外,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西南民族大学主办的民族专业学术理论期刊《民族学刊》(图三)其设计也值得一提。该刊物于2010年6月正式创刊,期刊主要突出西南地区的民族研究特色,展示民族学研究成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学专业学术期刊――《民族学研究集刊》于1936年出版了第一辑,其封面题字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内涵。《民族学刊》选择了其题字的集字作为刊名题字,希望能秉承历史上优良的学术传统。《民族学刊》作为民族学专业性学术期刊,在封面设计上既有少数民族的传统元素,又有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在纹样设计上,带有传统民族风格和吉祥的寓意。刊名下搭配暗红色条纹,突出期刊的名称,也增加了封面的动感,识别性很强,成为《民族学刊》的文化品牌形象。在书脊、扉页和目录上也采用相关标识的设计方式,方便读者阅读。页眉和内文版式的设计也体现了与封面一致的标识,使版面有整体效果。封底采用全英文,与国际接轨,方便国外读者阅读,这不单是一本民族学专业期刊,更是一本国际化的民族学期刊,使整本期刊看上去统一。

从上述三个例子中我们得出,强化民族艺术设计的同时,一方面打造民族高端品牌,一方面也要打造中、低端品牌。现在,许多地区都在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例如像四川省汶川县震后特色旅游产品开发,通过保留震后遗址的原封原貌,与灾后重建的旅游生态区相辅相成,既表达震后对失去家园的受难者的沉重哀悼、又向后人展示了国家大力扶持灾后地区的重建与发展。这一系列发展也带动了汶川地区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市场,但这些旅游纪念品的艺术品位还不够高,民族地区的各个企业、商家也迫切需要把“设计”作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树立民族地区的品牌形象,让民族地区特色品牌走向世界,弘扬民族精神。

三、民族艺术设计适应消费市场的品牌化战略构想

在符号消费渐成趋势、国外符号品牌不断挤占我国民族品牌市场的形势下,笔者对少数民族艺术设计的品牌化战略,提出以下构想:

(一)民族艺术设计与品牌化战略相结合

通过独特的销售理论,给产品赋予一个恰当的卖点与定位是尤其重要的。某种程度上说,品牌形象比产品的功能更为重要,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品牌产品比非品牌产品更加安全可靠。民族艺术设计在品牌化战略上,应当将品牌再定位,实现超越性的创新。比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素有中国“石榴之乡”,早在唐朝时期,会理石榴就是皇帝御定贡品,每年由南诏王送入宫中。会理县委、县政府把会理石榴作为当地特色农支柱产业,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果农的栽培管理技术,实现石榴产业化经营,远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东南亚、中欧及欧美各国,迄今已荣获四川省著名认证商标注册,将会理石榴品牌化、统一监制会理石榴外包装,确保会理石榴品质,并每年9月举行国际石榴节,通过石榴产业带动当地运输、包装等其它行业发展。会理石榴走的是品牌化战略,将农副产品证明商标注册,并每年9月举行国际石榴节,让会理石榴成为会理县的新标签。我们的民族艺术设计在品牌定位上大多都不够精准,如今的市场更加细分化、规范化,民族艺术设计应当找寻适合自主品牌化的策略路线,定位好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然后以品牌识别系统统帅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

(二)民族艺术设计与市场营销相结合

少数民族艺术设计要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前提,设计开发出来的产品既符合市场规律,又有前瞻性。要大力突出民族地区品牌的符号性、独特性、文化内涵性、时展性。第一,产品设计要与销售模式、商业体系、业态模式接轨,比如用于“实体店”销售的与用于“电商”销售的,在包装设计上,后者必须适应物流业、快递业的特点。现代人讲究时代性前提下的实用性,做到包装不过度、功能不夸张,时尚与实惠共存。第二,针对个性化消费和市场细分的趋势,品牌的结构策略要有高、中、低消费层次划分,老、中、青消费人群划分,会务、商务、休闲等功能划分,从而兼顾品牌的各个消费阶层的定位与选择,实现针对性营销。例如在苦荞茶营销上,可将原产地开发为苦荞生态园区,让消费者前来参观苦荞茶的生产流程,对苦荞茶有个全面的了解,在参观的同时品茶,在这个基础上开发一系列苦荞产品,如年轻系列、中老年系列、高档系列等等,适应不同的年龄阶层的需求,在销售上可借鉴像竹叶青专卖店的形象设计,让消费者在口感上、视觉上得到满足,从而真正的与市场相结合。

(三)民族艺术设计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艺术设计与科技相结合,是艺术设计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民族艺术设计也不例外。借助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大幅度地提升艺术设计的科技含量,更能彰显符号品牌的科技价值。比如苦荞茶品牌的设计上,可以运用科技手段,突破“茶叶”品种的种类边界,向茶叶食品拓展,开发茶点、茶零食等其它绿色健康食品,并开拓高档酒楼、宾馆的自助餐市场;再例如桂林阳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就是利用现代化手段,结合桂林的山,漓江的水,现代灯光技术作为表演舞台,通过实景的演出,给观众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视觉效果。象我们生活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3D技术,早在2011年Burberry秋冬3D服装秀上,首次将3D技术运用在服装上,在秀场上运用全息摄影和数码投影技术,将模特变成3D人物,模特走着走着,突然化为虚幻,爆破定格等等,美轮美奂的效果,让我们不禁慨叹科技改变生活。我们的民族艺术设计也要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创造新的视觉效果、给消费者带来感官的美学刺激,从而促进消费。

(四)民族艺术设计与文化创意相结合

将少数民族艺术与流行文化相结合,注入新鲜创意元素,值得我们探索。现代人的消费不仅追求实用性,更追求文化性。美国经济学家派恩提出:“体验本身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主要强调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其灵魂和核心是主题体验设计。”[7]如同苹果零售体验店一样,消费者通过免费体验苹果产品,听音乐、打游戏、看电影等等,直观的了解到苹果产品的优点。人性化的互动过程,吸引了很多潜在消费者,顾客体验的不单单是数码产品,更是一种氛围、温暖,消费者置身于苹果体验店中所感受到的是人情味。没有销售人员说服消费者购买,放松心情参与互动,苹果产品也在毫不经意间向消费者进行了自我推销。我们的民族品牌往往缺少了这样的氛围,甚至有些品牌是以生硬的方式来打造文化氛围。中华五千年漫长的历史文化,具有丰富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价值可以挖掘。但是形式要通俗化、时尚化、时代化,不能要求消费者像学术研究者一样来学习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这样会脱离市场实际。毕竟民族艺术设计是为符号产品销售服务的,如果脱离了主要消费群体,就会偏离市场需求,形成失败。2012年火爆全球的江南style一样,其歌曲和骑马舞就让一般大众能接受,简单的舞步,重复的旋律让不大了解歌词的观众也能简单哼唱,形成大众化的模仿潮流,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市场效应,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五)民族艺术设计与国际化战略接轨

篇3

艺术教育改革后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课程的三级管理改革,即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相互配合的管理模式。国家首先通过一定的研究提出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出艺术课程的课程标准,确定艺术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并监督下级部门按照规定严格实施计划;省级地方在接到国家课程设置规划之后,要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安排符合其艺术教育情况的实施方案,包括艺术教育选用的教材、艺术课程的开发、课时安排等等;学校要按照规定上足课程课时,积极配合安排,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程研究,为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做出有效的贡献。丽江在国家实行了新课改之后,除按国家标准对音乐课程进行学习之外,每星期还抽出两节课来对地方教材进行学习(包括音乐、舞蹈、手工、刺绣等),这两节课用在课堂学习中之后,加大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力度,也得到了不小的成效,特别是对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自尊心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首先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艺术教育,其次还可以根据地方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入一些具有特色的教学,这样既能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能促进艺术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对地方教材的合理运用

在国家提出艺术教育改革之后,丽江玉龙县一直是使用国家人教版出版的艺术类教材,然后与地方教材结合起来试用,地方教材主要是开发一些本土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许多本地的老艺人的作品都放在教材里使用,目的是传承民族文化,与母语的传承相结合。由于地方教材运用的比较好,丽江音乐教育方面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各种儿童歌曲创作、合唱表演、文艺表演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都是本土教材开发利用获得的成果。在丽江这种民族艺术文化比较突出的地区,并不是说人教版的音乐教材不好,而是在学习人教版教材的时候,学生对本民族的音乐不是很了解,而通过对本土教材的学习之后,学生就知道自己的民族还是有许多优秀、好听的歌曲,许多全国有名的歌唱家也会唱一些纳西族的歌曲,所以从这个方面就对自己民族文化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同时也让孩子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以前有些学生说纳西语有时候都觉得很害羞,有些自卑感,感觉自己说纳西语就是从农村或山区里来的一样,总感觉不如人,但现在通过对自己民族母语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增加了自豪感,自尊心得到升华。

三、开办民族特色兴趣班

各个学生对艺术的需求不同,所以他们对艺术的喜爱也就不同,有的学生喜欢音乐、美术,而有的学生又对舞蹈、书法等感兴趣,所以针对这一特点,丽江的许多中小学校在正常课程之外,还开展了很多具有民族艺术特色的兴趣班,例如: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完小开展了东巴舞、合唱队、白沙戏月等九个兴趣小组来进行学习,黄山镇白马完小的教室直接以兴趣班命名,包括东巴文化兴趣班、勒巴舞兴趣班、纳西语兴趣班等十三个兴趣班级,让所有的学生都融入当中,做到以趣选学。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艺术课程中得到收获,又能很好的促进艺术教育以及民族艺术的发展。

篇4

论文摘要:本文以曲子名字的由来做引导,重点从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和声、织体、旋律等方面论述和详细解析了钢琴曲《二泉映月》的民族艺术特色,且对该曲演奏技巧和艺术性处理作了详尽的阐述,以希望能从中获取对民族钢琴作品艺术表现上的启迪。

著名作曲家储望华先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把《二泉映月》改编为钢琴独奏曲,改编以后的钢琴曲在原来曲调的基础上又充分利用钢琴的多声部的优势,使用丰富多彩的和声织体,把乐曲单线条旋律中不能充分表达的内容,在立体关系中逐步展现出来,保存了该曲本意与风格、又有大胆创新,是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一、该曲曲名诞生历程

阿炳中国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阿炳从小师从父亲学习各种器乐,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旧社会社会动荡,后半生开始其流浪街头卖艺生活。阿炳的二胡演奏技艺精湛,其二胡演奏艺术风格清新刚劲有力。他有名的音乐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等。有关《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祝世匡先生曾这样回忆:杨荫浏先生询问阿炳这首曲子的名字时, 阿炳答道:“这首曲子无名字”。杨先生又问到:“你经常在什么地方表演”? 阿炳说道:“常在惠山泉亭上拉”。杨先生随即说道:“那取名《二泉》吧”。我说:“《二泉》,不太像个乐曲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能否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这个字有抄袭的嫌疑,无锡有个映山河,那就叫做《二泉映月》吧”!阿炳随即表示同意。《二泉映月》的名字就这样被定下了。

二、关于民族艺术特色

(一) 曲式结构和调式的民族特色

曲子尽管篇幅稍短,可整曲一气呵成。该曲意境深远、内敛而凄凉,曲子形式较为朴素、自然。表面平静、超脱,内心幽怨、哀愁,形象婉转流丽,气质刚劲、坚毅。该曲是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乐段经过五次旋律变奏,衍生而构成的。整曲共由六段组成,其结构是: 引子A A1A2A3A4A5coda( 就是同一曲子的五次变奏),这是中国民间音乐中非常普遍的变奏体曲式结构。它是一首含有a、b (b’)两个中心主题的二重变奏曲,主题共有11小节,开始引子1小节,第一、三乐句分别为4小节,第二乐句仅有2小节,这两个主题都采用了毫不相同的运用方式,a在五次变奏中一直作大幅度的,长短相间、高低对比、张弛有序的种种变化, 而b却一直保持着基本的稳定状态贯穿整个乐曲。此乐曲是中华民族五声调式典型作品,调式特征是较多运用E宫体系里的宫、徵调式,调式变换大都是同宫系统里宫、徵调式交替,特别是徵调式,特点突出、风格鲜明、较为普遍,这也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汉民族音乐“徵风格”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 对五声性和声使用的强化

作者在《二泉映月》的和声使用和处理手法上,运用了非三度叠加的结构中的替换音和弦、附加音和弦与省略音和弦等方法来加强和声的五声性结构特征。作者很好地使用和弦配置方法,加重了曲子的音响色彩,使它具备浓重的民间音乐特色,从而强化乐曲的民族文化内涵。虽然作曲家在改编此曲使用了很多西方作曲手法,可他的创作是自由奔放的,极富创造性的,并没有受到西方传统作曲手法的束缚,而是使用钢琴此种西方乐器来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民间音乐,使它达到极其完美结合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

(三) 织体中对中国民族乐器的模仿

在改编以后的钢琴曲中,左手部分的旋律设计了很多使大拇指去弹奏此种旋律的技法,这正是为了获取雄厚的音色功效,就像在老弦上拉出的一样。其次在演奏技巧与弓法上也极其讲究, 比如主题旋律中颤音的使用模仿了二胡演奏中的揉弦,描绘了作者在“夜深人静”、“泉清月冷”中思索自己坎坷的一生。变奏伊始就出了两个十六分休止符, 这其实是模仿二胡中用碎弓演奏模式, 给人们表现出泉水涟漪中碎月的意境。

三、关于乐曲的弹奏

(一) 音律

需要指出的是阿炳在二胡上拉出的音律不全都是十二平均律。曲子第9小节#A音就明显低了,本该比它高,接近B,可是钢琴上运用的却是十二平均律,根本没这个音,音律问题在钢琴曲中是不能体现了,唯有要弹奏者与听众自己内心去感受了。

(二) 节奏感

阿炳的演奏在节奏上有一明显的特征,就是抑扬顿挫尤其显著,乃至在一个长音中仍有节奏的顿挫感。我们在演奏时特别要注意到这一特征,从整体上来讲要有此种节奏的劲头,在节奏感上不能太柔软,做到柔中有刚、要苍劲有力。

(三) 滑音

钢琴改编曲中很多装饰音是来自二胡的滑音,这么多滑音在二胡上是用一个指头连奏的音,在钢琴谱上就变成了倚音或者没有任何特殊标记。这就需要演奏者要对二胡略知一二,演奏这种音时要尽量圆滑,尽力接近滑音的音效,不能像弹奏莫扎特的奏鸣曲一般。

( 四) 弹奏力度和音色

在这首曲子中,力度和音色的掌控是很重要的,也是相辅相成的。首先一定要了解这首曲子的情感基调,它是幽怨的、悲凉的、沉重的,就像在艰辛的步履中行前进着、吟唱着。因此我们在弹奏旋律线条与和声织体时一定要有很好的指触, 要注意怎样使劲与触键,要弹得有力度, 好像力要穿透键盘,要恰到好处的运用手臂的力量,手指具有支撑力,似乎能顶得住千斤重担。

(五) 原作的艺术特色和改编曲的新意

1、即兴演奏—精练。阿炳在街头巷尾卖艺时经常是一边走一边拉二胡,演奏有很大的即兴性质, 可以拉的很长时间,持续不断的变奏下去。改编以后的钢琴曲,这种即兴性已不复存在,作曲家已经精心设计好所有细节, 曲子也更加精练了。

2、单声部—交响化。因为二胡仅仅张弦两根,受性能所局限。现代钢琴不仅音域很广、且音色优美,能弹奏非常复杂的多声部乐曲。改编曲巧妙的运用了这一特点,使单声部的线条转变成了和声丰富、具有感染力的交响化乐曲。

3、情感内敛—无法抑制。原作中所流露的情感是内敛的、含蓄,而改编以后,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这一情感基调,可作者勇于突破封建思想给阿炳的束缚。特别是时那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宏伟气势, 给人增添了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勇气,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钢琴曲《二泉映月》不但继承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精髓,但又有所发展和创新。不愧是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中的典范之作。我们在弹奏时,应更多的去了解与感悟乐曲本身所暗含的音乐思想和内涵,以便获得演绎的逻辑,真正做到音乐、诗情画意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21世纪,全球范围内展开的综合国力竞争,就是科学技术与民族素质的竞争。教育也就自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中争取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高人才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建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项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科学地分析和预测人才的社会需求是确立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依据。

目前我国朝鲜族高等艺术教育的办学规模、知识构成、师资水平、教学科研条件,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之间还具有较大的脱节和差距,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等艺术院校仅仅培养传统基础性专业人才,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从社会文化体系来讲,文化艺术市场的系统非常宽泛,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团体和公司、学校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文化娱乐场馆、新闻出版以及影视传媒系统、产品广告与环境设计市场、对外艺术交流活动、艺术品经营市场、公关礼仪活动等,其发展前景和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十分广阔。目前,社会文化艺术市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从类型上可分为:通才型、专才型、复合型、应用型,对各类型所需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也各有不同。

艺术产业管理层:通才型,需要具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并具备现代管理、经济和法律的基础知识和国际文化传播的基本能力,能在文化产业、媒体及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和经营。

艺术编创和设计层:专才型,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应用能力,能够具有较强的独立创作、设计开发能力,此类人才需要个性化培养,适合各类文化艺术团体和公司或自行独立进行艺术编创、设计开发。

艺术教育和辅导层:复合型,系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历史、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掌握艺术教育规律,并具备艺术教育教学和管理基本能力,能够在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娱乐场馆、文博艺术管理、新闻出版等单位和部门从事教育、管理、研究工作。

艺术表演和制作层:应用型,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精通艺术表演和制作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实际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够在各类文化艺术团体、文化娱乐场馆、影视传媒、产品广告、环境设计市场、艺术品制作、公关礼仪等领域工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朝鲜族文化艺术也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艺术文化也就是纯艺术专业领域迅速地向社会的多样需求转化,向市场化发展。以延边地区为例,原有的艺术表演专业团体、基层文化事业单位陆续出现相对萎缩的现象,从改制、减员、合并以至到撤销,公益性文化艺术场所越来越少。但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的艺术经营实体日渐增加,个体艺术经营种类细化和繁多。

朝鲜族高等艺术专业教育是连接和艺术事业发展的纽带,人才培养的质量将制约着朝鲜族艺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因此,必须准确预测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构建与之相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朝鲜民族艺术事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近几年来,延边大学艺术学院根据社会需求以及学科发展的现状,开始着眼于面向社会,走向社会开展调研,通过学科交叉与渗透适时调整学科方向,对专业结构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增加了新专业,拓宽了新的专业方向。经过几次的培养方案的修订,建立了“专业+X”(多样化培养模式)、“2+2”、“1+3”(前趋后分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得到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由于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高等艺术教育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认识不足,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在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下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教育”的观念不相适应。可以说,几十年一贯制的艺术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与我国逐步建立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从招生、专业培养、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标准、毕业分配都进行统一的计划,以培养高度专业化的专门人才为目标,在师生的观念意识上形成了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技能、轻理沦,造成了以技能技巧训练代替了艺术创造训练的误区。教学专、分细、专业面窄,这种教学体制和各个专业教学上相互封闭的状况,使得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单一、片面,缺乏综合知识、跨学科知识,不能完全符合社会需求,产生就业上的困难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作要求,一些传统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人类步入21世纪,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为民族艺术专业教育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艺术教育应该面对挑战和机遇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高等艺术专业教育向专业设置多元化、培养类型多元化、国际化发展。

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方式的总合,它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长期教育活动中,对人才构建的一种主观模型,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教育的要求所提出的设计理念被高校所实施的结果。

目前,社会的艺术人才结构布局愈加多元化,已经拓展到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已呈现出多样化的要求。艺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门艺术人才。从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反映的情况来看,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明显还存在对市场的不适应性和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所学专业面窄,基础不扎实,专业不对口,应用能力相对不高等方面。艺术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明显表现出对市场的不适应性和差异性。因此,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的确立,必须要在保证学生个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社会对艺术职业或岗位的需要为依据,既要培养各艺术门类通才和专才,同时也要培养一大批的复合型、应用型艺术人才。依托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要确定以下多层次的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文化艺术专业团体、企业急需的艺术表演、设计制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群众文化艺术,学校教育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知识更新快、创新意识强的艺术编导、创作、表演专门 人才;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文化艺术管理和经营人才。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作为民族艺术综合院校,在探索民族艺术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拥有中国文化也要拥有世界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不仅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更需要构建自己的艺术教育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1 构建“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

①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对培养对象毕业后的能力结构准确定位。明确专业对应的社会艺术领域达到的层次要求,要明确与专业领域相近或相关的职业基本能力和所要达到的水平要求。

②制订以围绕专业能力为核心的多层次、多专业资格证书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建立完整的以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方案的支撑体系,为确保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必须从诸多方面给予支持。实施一专多能,必须确保培养对象获得足够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确保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教学中得到充分的贯彻与实施。为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2 构建“3+1”的前趋后分的分段培养模式。

“3+1”模式是我国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主要是指四年制本科教育过程中,前3年时间学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后1年在社会相关专业领域进行实习和实践,完成实习和时践教学任务,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参与实习单位的开发研究工作。

我院作为综合大学的艺术院校,在确立“3+1”的培养模式过程中,既不能照搬其他文理工学科的培养模式,也不能按照传统的单一毕业实习的方式进行,而是要找出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上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在培养模式上找到专业教学与市场化培养的平衡点。

“3+1”模式的构建要根据学科专业设置特点和特色,邀请文化艺术企事业的专家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充分发挥延边歌舞团等艺术团体、设计公司的专业优势,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有机地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积极把学生推向市场。在四年级专门开设社会实践课与企事业单位挂钩,把学生安排到企事业单位中去,让所学结合所用,使学生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过程大为缩短。同时,探索定单式的培养,即:学院按照企事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量身订制人才培养计划,在保证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加大特色课程的开设,并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使企业参与到学生的教学、培养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校园中就能掌握企业所要求的素质,让企业直接从校园中就能得到完全符合要求的人才,达到双赢的局面。

3 构建“产学研”的培养模式。

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互动机制,也成为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的共识。“产学研”培养模式的建设途径主要是通过与当地的文化艺术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文化建设服务,有意识地将学院的发展融入当地的文化中心工作之中,并以出色的成绩,在服务于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了更为宽广的空间。

①成立师生艺术团,为地区乃至省内外、国外进行演出服务和交流,包括社会大型演出活动工程的承接、咨询、服务等。

②充分利用基地的演播厅、录音棚、声像录播制作室进行艺术活动摄、录、编、播,视听教材及声像作品的研制,生产,并进行市场营销。

③艺术创作、研究和生产,如电脑设计、绘画、作曲、编导等专业师生的艺术创作(包括组织采风、写生、生活体验等等);各类表演艺术的研究(包括对艺术训练学生各个时期身体反应变化测试、研究)、艺术创作和研究相应成果的生产实践。

篇6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文化;音乐研究

1980年,中国的音乐学学者在南京举行会议,讨论民族音乐学,从此,民族音乐学正式进入中国。民族音乐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在中国的发展可以用三种文化状态来描述,那就是“音乐在文化中”,表现为民间音乐研究;“音乐作为文化”,表现为民族音乐理论研究;“音乐是文化”,表现为民族音乐学研究。本文就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展开论述。

民族音乐学是中国音乐新兴的一门音乐学术专业,它是音乐学与民族学相结合,同时吸收各部族的非洲欧洲音乐、欧洲民俗音乐、东方高等文化音乐,将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相融合而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以世界各民族的民间音乐为研究对象,将传统音乐与各地的民族音乐同时展现在世人面前,对与音乐爱好者无疑是一份福音,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里面还有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的影子。民族音乐学在中国近几十年发展无疑是十分迅猛的,它主要以研究“文化中的音乐”为标志,多年来许多的专家学者都以“民族音乐的发展”“民族音乐的走向”为讨论的主要意向,这无疑是推动民族音乐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随着外界音乐元素的介入,让整个民族音乐学更加完善完整。

就当今来说,民族音乐有哪些专业的研究方法,暂时还形成专业的体系定论。一般著作从大方向上都把其方法分成两大块:田野工作法或叫实地调查法;案头工作法或叫描述与解释。本文目的旨在探讨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选择对民族音乐学有着明显作用或具有启发意义的某些主要方法分点列出,供阅者勘正。(一)历时与共时研究法在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中,主要存在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方面。对于历时性而言,如今的民族音乐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年代,在近几十年的发展演变,也被中国各大城市与乡村演变成为一种新潮,它与舞蹈相结合,形成新的民族广场舞,从而极大得丰富了现代青老年的精神思想,对现代人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在专业的音乐殿堂的它被世界各地的音乐学者与专家不断地完善,演奏成为令人愉悦的乐曲,极大地刺激现在的精神文明,让现代的民族音乐达到一个相对的历史高度。对于共时性来说,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演变,并被现在的年轻歌手不断地改进,如今也发展出新方向的歌曲“流行音乐”,它被当代无数中国青年所认同、模仿和热爱。丰富了现在青少年的精神思想,改变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对他们减轻学习压力有着不小的推动作用。在民族音乐研究中历时与共时指的是音乐事象的时间观念。历时观念可以牵引音乐研究者去注重音乐发展的过程,把音乐的发展作为一种主流的形式。它“普遍地成为民族音乐在以往的历史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生成的原因,还有这种问题的传播性”。而“共时观念主要引导研究者去注重音乐事象横向的共时构成关系,视音乐为生命中的精神,引导音乐研究者对民主音乐创新无疑是他们动力的源泉,成为他们对民族音乐研究上前进的马车,从而促使民族音乐的发展达到如今的高度,为当今社会男女老少所喜爱,它们的今天无非也只是其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瞬间”。(二)比较研究方法民族音乐学取代比较音乐学后,比较研究作为一种方法在对象、范围和目的上有了更开放与多样的拓展。在民族音乐学中,比较法毫无疑问占据着最重要的篇幅。比较的方法有两种:历史比较法,即历史的联系比较;一般比较法,也叫类型的联系比较。这类比较本身基本特点是“通过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某些历史音乐文本、曲本和实物相似或相异的纵向比较陈述,逐步构拟出这些音乐文本、曲本和实物的历史形貌、联系和变迁过程,进而演绎出与这些历史音乐事实相通的某些演进规律”。这种方法又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试图从共时存在的人类各种音乐文化中抽理出音乐变迁的年代顺序。以杜亚雄《裕固族西部民歌与有关民歌之比较研究》为例,首先根据历史文献和语音学材料说出和裕固族血缘最近的民族是维吾尔族,其次是突厥语族诸民族,再次是阿尔泰语系其它语族诸民族。(三)“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观察方法民族音乐学早期学者所做的工作主要焦点放在他们所研究的音乐结构的分析上,随着内特尔称之为美国学派的逐步形成,在强调音乐结构这一重点之外加入了一个新的重点,强调音乐与文化的联系。“文化”是用来加强一个人的精神信念,特别是民族音乐文化,它是世界各国民族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与各国的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他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伴随着他们的成长,直到死去。一个不懂传统文化的局外人只会把它当作一种打发时间的消遣,而真正的局内人会融入其中对它痴迷而无法自拔,伴随着他们的一生。对于民族音乐的研究者而言,他们一生都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发展研究,通过他们这些局内人的不断努力完善,如今的民族音乐已经被他们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他们的推动,无论是如今的局内人还是局外人都深深为民族音乐所陶醉,在广场、酒吧、各大营业店里面,都有民族音乐的影子,它就像一缕幽魂一样伴随这我们,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反映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精神文化上的进步、生活品质的进步,我们已经离不开它。

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人才培养 艺术教材 

 

一、少数民族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今天的显学——文化学密切关注的内容。实际上,它不仅是文化学者展开学术研究的丰富矿藏,也应该是地方艺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最值得重视的文化背景和教学资源。因为,中国内地大多数地方艺术院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许多珍贵艺术文化的形态较为完整地存留下来,构成了当地艺术院校办学的区域文化背景或者说是办学的区域文化基础。如果有正确的文化态度,就会将这种背景或者基础,当做自己办学的资源优势加以很好地利用;如果价值判断不准确,常常会将这种背景或基础当做妨碍前进的包袱或是自惭形秽的发展低起点。尽管随着多元文化价值的强调,这样的意识和心态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基础来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培养人才,创新艺术,却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积极探索并深入研究的问题。 

文化背景,主要指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在学校培养的艺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当中,成为他们对少数民族艺术认知系统所建立的重要基础。只有对少数民族风俗民情、历史社会、语言行为等有所了解,成为自有知识,才能对少数民族艺术有深切的体会和真挚的情感,才能产生自觉的传承行为与创作热情。但是,如果面对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只是将其存在当做一种背景知识来介绍,让学生掌握,那就太大材小用、重鼎轻置了。实际上,应该在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上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中国众多的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文化展现了文化构成的“多数”部分。 

教学资源,主要指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经过学校专家学者的耙梳、整理,总结出典型代表、规律性的东西,进入学校课堂,成为现代规模化教育的教学资源,成为学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延绵不绝、自立自新、发扬光大,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链条上得到充分体现。 

 

二、特色教材:少数民族艺术变为艺术人才培养资源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社会里,成为许多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譬如,文化研究、宗教研究、法学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经济研究、社会文明研究、生态研究等等。而作为艺术院校,尤其是地方艺术院校的教育资源研究,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艺术教育资源,近些年越来越多地被人涉足,但是,常常是一时一地一得的议论或心得。其实,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系统思考的问题。 

意识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是一回事,将这种资源变为切实有效的教学资源则是另外一回事。有理念,有思想,还要有行动、有措施。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行动”“什么措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学院合作,通过特色艺术教材出版、重点学科丛书出版和艺术精品课程教材出版项目,探索了一些路径,积累了一些经验。 

1.跟踪:采风经常化 

篇8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以后,经过中央政府统计,确认有56个民族。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世世代代的劳动、生息和繁衍,各民族人民为中华文明贡献出了自己的才智,形成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原来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民族民间舞蹈艺术逐渐被外来舞蹈取代,使得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衰败的趋势。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仅要继承并发扬民族艺术,更要发展新的民族艺术,提高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知名度。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加快,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引起了人们高度的关注,在很大范围内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要想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我们就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出其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

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劳动,是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的,能够表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民族民间舞蹈多是载歌载舞的集体性舞蹈,动作千姿百态,各个民族的舞蹈都有其独特的特色。这些舞蹈最初表现的是古代社会的狩猎生活、战争经历、图腾信仰以及对自然的尊崇等,后来被人们发展为表现传统节日的娱乐活动,还有些混合了风俗习惯、祭祀和礼仪活动等。民族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没有地域限制,能够在世界各国之间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

以功能未分类标准,民族民间舞蹈可以分为祭祀性舞蹈、自娱性舞蹈、礼仪舞蹈、民族历史舞蹈、生殖繁衍舞蹈、生产劳作舞蹈等种类。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舞蹈中的迷信色彩逐渐褪去,一些古代传统的祭祀性舞蹈也在不断变化,成为民间具有观赏性和自娱性的舞蹈,深受人们的喜爱。每到民族重大节日,各民族人民都会盛装打扮,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载歌载舞。

3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特点

3.1 传承性

民族民间舞蹈不是经由几个人在短时间内就能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下来的人类智慧的积累和融合。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民族民间舞蹈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新的形式和内容,整合优秀的舞蹈艺术,经过代代相传,不仅融合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更渗透了历史的演变进程,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

3.2 群众性

民族民间舞蹈通常是集体性的活动,其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艺术成果,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百态。民族民间舞蹈体现了人民群众朴实的作风、真挚的情感,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精神品味,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民族民间舞蹈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一旦与群众脱节,就会失去其本身的魅力。

3.3 自由性

与现代舞蹈和西方舞蹈不同的是,民族民间舞蹈更具有自由性,它不像现代舞蹈那样每个舞蹈都有规定的而动作,都要表达一定的内容,而是各民族人民自我意识和情感的反应,具有更加活泼生动的形式。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之余祭祀、娱乐的一种方式,充满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展现了不同民族的自由风格。

3.4 民族性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其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具体反映,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就会创造出什么特色的舞蹈。民族民间舞蹈蕴含了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表现一个民族人民的性格、情感等,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而舞蹈风格和形式。因此说,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民族性。

4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和人民对文化和艺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不仅从根本上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将民族民间舞蹈重点保护起来,不仅继承并发扬光大,而且对其进行发展创新,民族民间舞蹈成为一种永垂不朽的文化。

4.1 重视原生态传承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和群众性,是世世代代智慧结晶积累的成果,因此,我们不能抛却民族民间舞蹈本来的面貌,而是要保留其原生态特点。也就是说,我们要将民族民间舞蹈的风俗、礼仪等都完整地传承下去。原生态传承更能体现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更能发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4.2 深层挖掘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价值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我们需要深层挖掘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和文化?r值。民族民间舞蹈体验出来的价值不仅能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更能促进民族团结。我们不仅要注重民族民间舞蹈价值的挖掘,更要拯救和保护即将绝迹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保证民族民间舞蹈能够后继有人,更好地传承下去。另外,我们可以将民族民间舞蹈设置为一门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接受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4.3 健全专门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保护机制

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需要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共同协作和努力。我国应当不断制定相关的保护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制度和规章,建立专门的保护民族文化机构,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传承和发展民间民族舞蹈艺术。同时,不同民族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互相学习和吸收彼此民族文化的精髓,共同为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