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全球经济走势8篇

时间:2023-08-02 09:26: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全球经济走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全球经济走势

篇1

一、美国债务危机的形成和背景①

清晰界定美国债务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对美债危机的分析。首先,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为担保,向外国借来的债务。其次,债务危机是指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出了借款者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因此,我们分析美国债务危机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必须首先要探究美国债务问题的来龙去脉。

本文所说的美国债务,是指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联邦政府的负债几乎贯穿整个美国历史进程。美国宪法通过后,联邦政府承担了独立战争期间和联邦条例期间所发生的债务。之后,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占国家收入的比重不断变化,总的趋势是,在战争和衰退期间,政府赤字都会增加,联邦债务随之增加;但情况好转后联邦政府债务随即下降。近年来,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联邦政府赤字急剧增长,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国债余额突破了10万亿美元,而今年逼近了国会2010年制定的14.29万亿美元的上限(图1)。这使人们开始担忧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1.债务规模和结构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也称为总债务,是财政部及其他联邦机构发行的联邦政府未偿付债务总额。总债务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公众持有的债务,即由联邦政府以外的所有投资者,包括个人、企业、州和地方政府、美联储和外国政府持有的联邦债务;二是政府账户,如社保和医疗信托基金持有的债务。政府账户持有的联邦债务也被称之为政府内部债务。这些信托基金以及其他一些政府账户的累计盈余,包括利息收入,被投资于国债,并且基本都是不可流通国债。只要这类政府账户所需支出超过其从公众获取的收入,财政部就必须用现金赎回政府账户持有的联邦债务。

2010财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达到13.6万亿美元,其中,由公众持有的联邦债务额为9万亿美元,政府账户持有的联邦债务额为4.6万亿美元(图2)。2010财年末,在估算的公众持有联邦债务所有权构成中,美联储占比为9%,州和地方政府占比为8%,美国国内私人投资者占比为36%,国际投资者占比为47%。

从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很少,但完全可以驳斥一种观点,即美国有意造成了美元债务危机和信用评级下调,以便通过贬值的美元来降低其他国家的外汇资产价值。道理很简单,即使不考虑政府账户持有的债务,只看公众持有的联邦政府债务,美联储、州和地方政府、美国国内私人投资者占比53%,超过国际投资者47%的占比(图3),更不用说单一国家的占比水平了。为了侵吞诸如中国等外汇储备资产而让价值远大于此的美国资产作陪葬,这种情形很难想象。

政府账户持有的债务,主要是累计盈余的信托基金账户的余额。信托基金账户是由法律指定的联邦预算账户,通常有指定的或“专用的”收入来源,这些收入被授权用于信托基金支持的计划和活动的开支,如社保和医疗信托基金。信托基金是将专用收入和这些收入的支出情况联系起来的一种核算机制。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退伍军人、医疗保健、公务员退休和残疾信托基金几乎构成了政府账户持有总债务的全部。2010财年末,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占政府账户持有债务总额之比为57%,公务员退休和残疾信托基金占比为17%,医疗统筹信托基金占比8%,退伍军人和医疗保健基金占比9%,其他计划和信托基金占比9%(图4)。

公众持有的债务本质上是联邦政府为累计的现金赤字融资的借款额,反映了当前经济的负担;而政府账户持有的债务,是这些账户投资于特别国债包括利息收入在内的累计盈余,由美国政府以政府的完全信用和保证承诺还本付息,反映了未来纳税人和经济的负担。只有公众持有的债务在美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中被作为负债反映;政府账户持有的债务对这些账户来说是资产,但对财政部是负债,它们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互相抵消。

2.联邦债务限额

债务限额是联邦总债务的法定金额上限。这一限额必须定期提出,以满足增加的联邦借款需求。通常,美国国会和总统通过立法,为某一时间待偿付的联邦债务设定限额。联邦债务限额并没有限制国会制定影响债务水平或在某方面对财政政策进行制约的支出和税收相关法令的能力,而是限制了财政部为国会和总统制定的决策筹资的权利。因此,当政府接近债务限额时,美国财政部通常会调整其正常的现金和债务管理操作。过去,在债务限额提高以前,财政部通常会采取某种特别行动,如暂时缩减投资于联邦雇员退休计划的证券投资,以满足政府债券的到期偿付,使之不超过债务限额。

在本次危机过程中,美国财政部进行了一系列的周转,延迟了债务上限的到达。1月6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写信给国会,告知国会当触及债务余额上限时,财政部有一定的周转空间,大概能维持几周时间,随后如果仍然不能提升,那么美国政府承担的一些义务可能将得不到偿付。 4月4日,盖特纳再次致信国会,说明到5月16日可能触及债务余额上限,随后财政部的周转可能维持到7月8日。 5月,美国政府公债余额达到14.29万亿美元的债务余额上限,后由于美国政府的收入状况好于预期,政府不能维持正常偿付义务的时点被推后至8月2日以后。

3.信用评级①

信用评级是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的对一国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的评判。目前涉及信用评级业务的主要是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惠誉评级、标准普尔和穆迪。北京时间2011年8月6日上午,国际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标准普尔宣布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由AAA调降到AA+,评级展望为负面,这在近百年来尚属首次。

信用评级,除了要对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对外贸易、国际收支情况、外汇储备、外债总量及结构、财政收

支、政策实施等影响国家偿还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外,还要对金融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所造成的财政负担进行分析,最后作出系统评级。信用评级一般从高到低分为AAA,AA,A,BBB,BB,B,CCC,CC,C。AA级至CCC级可用“+”号和“-”号,分别表示强弱。

二、美国债务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债务危机及随之而来的美国信用评级的下调,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美债危机和信用评级的下调,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增加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程度,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日本经济疲于应对地震和核泄漏的情况下,全球市场对于稳定安全的资产追求更加急迫,而美国被认为是天然的避风港。此时,美国债务危机的爆发和信用评级的下降,无疑是给动荡的全球市场投下了又一颗重磅炸弹,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对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使他们重新审视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向,降低了他们的投资欲望,这不利于经济复苏。

其次,美国债务危机是以两党妥协、达成暂时的协议为结局的,根据协议,美国债务上限将被提高至2.1万亿美元,并且政府在未来十年内将削减赤字2万亿美元以上。这在短期内降低了美国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但削减赤字本身也会降低债务融资的总数额。长期来看,美国两党之间的政治博弈会达成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结果,那就是,增税政策和减少开支政策的结合体。增税无疑会对长期的经济增长起着约束的作用,而减少开支的政策则要区别来看。如果按照奥巴马政府的意愿,减少军费开支,那么会削弱美国在海外维护其利益的能力;如果不得不削减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开支等,则涉及到美国联邦债务的结构调整,政府账户总额下降、比重降低,而公众持有的债务比重会上升。

第三,美国信用评级的下调,本身是对美国债务风险上升的一次认定。美国国债的收益率,长期以来被视为无风险利率。现在,美国国债的风险上升,则其收益率有上升的趋势,但这会导致国债债券的价格下跌,持有这些债券资产的投资者会承受资本损失,美国也将不会像从前那样非常容易地为自己融资。从短期来看,尽管美国国债的风险上升,但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的日益严重和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目前美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仍然是全球最佳的(图5),在资本避险情绪的刺激下,短期美国国债的需求会上升,这会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下降。但从长期来看,美国国债的吸引力就下降了。

第四,美国融资成本的上升,融资能力的下降,可能会导致整个融资模式的根本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也许会因此而变化。长期以来,美国的储蓄率过低,但却拥有全世界最为发达的经济和科技。而实行出口导向政策的国家却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因为这些国家有很高的储蓄率,通过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大部分是以美元形式持有的,又被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即为联邦政府和美国的企业提供资金。

美国需要为这部分资金提供利息,而利息支出在美国联邦支出中数额巨大(图6)。美国债务危机和信用评级的下降,使得美国融资成本上升,由此美国的储蓄率可能会提高,内源性融资上升;而出口导向性国家和石油出口国将会提高内需在经济中的比重,走依靠内需来发展经济之路。世界经济所谓的“恐怖平衡”可能会被打破,世界金融格局面临调整,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五,为了应对美国债务危机和信用评级下降而产生的美联储维持长期的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从缓解市场恐慌、提高市场稳定性上来说是有效果的,它为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流动性,也暂时缓冲了美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但是,从长期来看,为一个流动性充裕的市场提供更多的流动性不会改变市场的基本态势,而且低利率会冲击银行、货币市场基金等利率敏感性部门,降低其盈利性和活力,人为推高资产价格,使经济复苏的前景更加黯淡。只有承认经济困难的现实,接受一定程度的紧缩,才会使经济重新振作起来,启动和迎接下一轮经济周期到来。

三、美国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美国债务危机对欧盟的影响

对于欧盟来说,美国债务危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欧洲经济复苏更加艰难,债务危机的解决会更加困难。

首先,欧元区国家正经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而美国债务危机又使得困难雪上加霜。七国集团除了要应对欧债危机外,还得为美国市场提供流动性。欧洲为维持欧元稳定设定的应急基金―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尚未得到所有成员国的认可,预计在9月之前该基金的资金难以到位。即使资金全部到位,EFSF 4400亿欧元的规模,仍不足以在向希腊、葡萄牙提供资金的同时,再向西班牙和意大利提供支持。因此,美国债务危机的出现进一步分散了西方的注意力,欧洲债务危机可能会在更长的时间得不到解决。欧洲核心国家德国和法国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挽救危机,其信用评级甚至面临被下调。

其次,受美国信用评级下调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性加大,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冲击,欧洲经济复苏更加步履维艰。此外,受投资者避险情绪影响,可能会导致对欧元的追捧。强势的欧元会打击欧洲经济,尤其是德国的出口,使得欧洲经济衰退的形势更加严峻。如果这种情形成为现实,则德国对于欧元区国家的援助力度将会大打折扣,在更大的程度上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分析欧洲经济复苏步伐放慢的成因,主要表现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高企抑制了国内的消费,以及宏观外部环境影响导致出口增速放慢等。由于德国、法国等欧元区核心经济体经济增速大幅放慢,预计欧盟在应对债务危机将面临更多的难题。③

第三,英国在经济面临高通胀、高失业、低增长的困难形势下,为了维护信用评级,提出财政紧缩政策。由于美国面临再次陷入衰退、欧元区债务危机从边缘向核心蔓延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若隐若现的风险,都可能使英国经济陷入更深的衰退之中。

2.美国债务危机对日本的影响

对于日本来说,其经济低迷的态势仍在持续,美债危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日本经济产生影响。

首先,受地震和核泄漏的影响,日本国内关闭了众多的核电站,由于企业的零部件生产基地遭受严重的破坏,使得日本经济的供给能力受到限制。与此同时,日本国内需求不振的态势依然持续,这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导致了经济的低迷。美国债务危机可能会使日本对美元贬值的担忧加重,投资者会抬高日元汇率,使日本的出口面临进一步的冲击。

其次,受美债危机影响,亚洲出口导向型国家,巨额的外汇储备资产需要进行分散化安排。目前,美国国债市场仍占据全球债券市场的主导地位。资产分散化的这种投资趋势,必然会使部分美元资产转投日本债券市场。短期来看,由于日本经济主要是低利率和高资产价格导致的经济低迷,这些美元资产涌入日本债市的结果,将会进一步抬高日元资产的价格,压低日本的利率。长期来看,美债危机使得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更加渺茫。

3.美国债务危机对于资源和能源出口国家的影响①

对于资源和能源的生产和出口国家,如中东产油国、俄罗斯、南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非等国家,它们受到美债危机的影响在短期和长期来看是不一样的。

短期来看,由于对美国国债的避险需求,会使得投资者蜂拥大宗商品市场,以求资产的保值增值。资源和能源的价格会被抬高,生产会进一步扩大,这些资源和能源的出口国会从中受益。

长期来看,对于全球经济衰退的忧虑增长,会导致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减少,资源、能源的价格会随之下降,这些国家的经济将受到严重的冲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美国和欧洲继续出台新的量化宽松政策,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则利率会被压低,资产价格会维持在高位,则大宗商品的短期保值需求会受到抑制,这些国家将面临的是更严峻的出口下降和经济衰退。

4.美债危机对出口导向型国家的影响

首先,美债危机对出口导向型国家来说,面临的是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问题。由于这些国家通过鼓励出口产生贸易顺差,积累起来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些资产很大一部分投入到美国国债市场。美国信用评级下调,使这些国家更加担心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可在目前情况下,这些国家别无选择,只能继续买入,一方面继续支持了美国的国债市场,另一方面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渠道。考虑到资产的分散化配置,虽然欧洲、日本经济都有着自身的严重问题,但出口导向型国家可能也会增持其债券资产。

其次,全球经济的疲软使得这些国家的出口受到抑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一定程度下跌有利于进口,这些国家长期的贸易顺差问题会有所缓解,在诸如贸易、汇率等问题上与发达国家的摩擦会减少。同时,由于出口导向型国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经济增长下滑会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形成恶性循环:即全球经济疲软,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出口导向型国家出口下降,进口上升出口导向性国家经济增长减缓全球经济衰退,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下降。

5.美国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具有出口导向型国家的一般特征,在美国债务危机中自然会受到上述两个效应的影响。但中国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国国内的消费受到居民收入的限制长期不振,国内投资受通货膨胀导致的政策调控和信贷控制也处于下行态势。与此同时,受欧美和日本经济不振的影响,中国的出口也将会呈现下滑态势。因此,从目前情况判断,中国经济将会进入一个经济增速下调、通货膨胀受控的特殊时期。②

从积极的意义上分析,美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可能会促使我们走上一条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之路。如果这种判断成立,要实现内需拉动目标,一定程度的信贷和经济紧缩就是必要的。中国不应再继续依靠“制度红利”的发展模式,而是依靠科技进步、改革创新等来实现新的产业和新的部门的增长。虽然经济紧缩会剔除一些不适应发展需要的企业,但从长远看是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的。

众所周知,经济紧缩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出现。一是银行坏账和不良资产率上升,二是社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对社会安全网络的构建和需求变得更加急迫。

首先,我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主要是通过银行系统发放庞大的信贷来支撑的。这些信贷由于乘数效应,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倍数增加,同时,信贷的体外循环也十分严重,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银行信贷资金从事各种其他经济活动。这又导致了严重的物价上涨和随之而来的信贷管制,在流动性大量缩水的同时,结构性的变化会使民营经济和出口受到巨大冲击。虽然通过进一步放贷可以延缓问题的发生,但如果经济进入紧缩周期,则这些坏账和不良资产就会变为“现实危机”,银行系统将承受巨大的压力。

篇2

益普索(Ipsos)与路透社合作开展的最新民意测验显示,24个国家的绝大多数(72%)公民对“2012年比201 1年更美好持乐观态度”表示“赞成”,76%中国公民认可这一观点,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与亚太区持平,但低于金砖四国平均表现(84%)。

2012比2011是否更美好

对2012年会更好表示赞成的中国公民中,其中28%的中国公民表示“非常赞成”,略低于全球(30%)和亚太(31%)、低于金砖四国(46%)的比例;48%中国的公民“有些赞成”,高于全球(42%)、亚太(45%)及金砖四国(38%)的表现。在中国,比起男士(70%)而言,有更多的女士(82%)对2012会更美好表示乐观,整体上35-49岁人群(79%)比例最高;家庭收入和学历越高的人群,表示赞成的比例也越高。

生活在法国和印度尼西亚的绝大多数公民持乐观态度,两国各有91%的人“赞成”他们对2012年将更美好充满了乐观。紧随其后的是巴西(90%)、印度(89%)和墨西哥(85%)。另一方面,意大利(45%)、日本(46%)、瑞典(55%)、匈牙利(56%)和英国(58%)选择“赞成”的比例较低。

2012经济走势是否更强

与此同时,全球24个国家只有四成(41%)公民“赞成”2012年的全球经济走势比2011年更为强劲。中国表现为54%,高于全球和亚太区(50%)水平,略低于金砖四国比例(59%);其中有14%表示“非常赞成”,高于全球(9%)和亚太(12%)水平,但略低于金转四国(18%)的比例。41%的中国公民“有些赞成”这一观点,与金转四国41%的比例持平,比亚太表现(38%)略低。在中国,女士的比例(40%)比男士(34%)更高,整体上35 49岁人群(36%)比例最高;家庭收入和学历越高的人群,表示赞成的比例也越高。

篇3

一根稻草

――中国速度舒缓全球滑坡

报告称,2007年上半年,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各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工业生产增速普遍提高。中国和印度的经济表现最为突出。

经济学家表示,美国的次级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有限,中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很快、自身出口结构升级等能力,以及通过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均可化解美国次级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不良影响。

报告预期,发展中国家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可以有效地缓解发达国家经济所出现的问题。但世界银行提醒中国,要警惕经济过热。

二种猜测

――油价回落通胀忧心

“由于创纪录的原油价格对全球原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今年国际油价可能缓慢回落。”

世行是在评估全球通胀时作出上述预测的。由于能源价格大幅飙升,2007年全球各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通胀。据世行估算,2007年发达国家平均消费价格涨幅为1.8%,发展中国家平均涨幅为5.9%。

报告指出,去年发达国家通胀压力处于可控状态,为各国央行放松货币政策提供了空间。而发展中国家的通胀情况差异较为显著。其中,中东、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通胀压力有所上升,而东亚、南亚、拉美、中亚等地区的通胀水平虽有波动,但总体趋于平稳。

“从需求层面来看,高油价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世行发展预测组全球趋势小组负责人汉斯・蒂莫称,“在高收入国家,实际上原油需求已经不再增长。”高企的油价以及各国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将对全球原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同时,欧佩克及非欧佩克产油国不断增加原油开采投资将促进原油产量的提升。世行表示,从长期来看,油价有望逐步向每桶50美元左右水平回落。

尽管如此,蒂莫指出,原油市场非常不稳定,“任何外部震荡都可能导致巨大变动”。

三大风险

――全球经济恐将软着陆

美元走弱、美国经济衰退幽灵不散、金融市场动荡增多,这些都会给全球经济的这种软着陆前景带来阴影。这些风险会削减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和资本流入,降低他们境外美元投资的价值。

世界银行发展预测组和国际贸易局局长尤里・达杜什说:“总体来看,我们预期发展中国家的增速会在未来两年温和放缓。然而,美国出现大幅放缓是一个实际的风险,可能会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中期前景。”

汉斯・蒂莫说:“从贸易来看,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强劲有助于保持全球增速。由于美元贬值,美国的出口迅速扩大,有助于缩小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减少全球失衡。”

发展中国家近期的强劲增长推动大宗商品价格高涨,明显的有石油、金属、矿砂等。这使得许多大宗商品出口国得益,从而造成一些较贫困国家需求增长强劲。然而,近期粮食涨价部分原因是由于生产生物燃料的粮食产量增加,伤害到城市贫民的实际收入。

四倍差距

――发展中国家技术扩散

以“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扩散”为副标题的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取得的快速技术进步帮助提高了收入水平,使绝对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29%减少到2004年的18%。尽管成就斐然,但富国与穷国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经济体采纳新技术的能力依然薄弱。”

世行高级经济学家安德鲁・伯恩斯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速度加快,比发达国家快40%至60%。然而,发展中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他们采纳的技术含量只达到高收入国家所采纳的1/4。”

尤里・达杜什表示:“与高收入国家贸易和投资接触增多,移民团体往往起着推动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是十分重要的。不过,光靠开放还不够。要继续迎头赶上,各国还需要强化教育成就,加强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移民团体的联系。”

五年增长

――拉美抗风险能力渐强

世行预计,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2007年GDP增长率保持在5.1%,依然保持连续4年的较高增速。

报告预计,该地区2008年经济增速将会放缓至4.5%,其中,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的经济增速都具有相对可持续性。其他国家,如巴西等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同时墨西哥预期将会走出2007年的弱势,出现反弹。

报告指出,尽管美国次级贷危机范围扩大和美国经济的衰退对拉美以及加勒比海等地区的发展前景确实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可以看到,该地区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非常强,预计2007年经济增长依旧会保持强势。

巨额外汇储备、持续贸易顺差以及整体经济基础的强大,这些都使得该地区经济出现反弹。尽管在2006年,智利由于受货币紧缩的延迟效应、采矿业中断、能源制约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率有所下滑,但随后经济出现回升。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智利的经济增长率达到5.7%。

六难保持

――欧洲中亚难抵“厄运”

报告指出,2007年欧洲及中亚GDP的增速达到6.7%,预计2008年将会下降至6.1%,2009年更会滑落至5.7%。本次减速不但会加大该地区金融市场危险性,同时也会直接间接地引发需求量外流。

此外,报告还分析指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放缓,特别是德国等欧元区国家的出口量在今年将会出现下滑。因此,对欧洲金融机构来说,欧洲及中亚地区面临的困境将继续延伸。

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土耳其这3个国家将会幸运地逃出经济减速的命运。由于阿尔巴尼亚的国内需求非常强盛,因此,预计2008年该国会经历一个高速度成长阶段。需求量增加了公众的投资热情,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能源短缺所带来的压力。在匈牙利和土耳其,国内环境的改善给市场带来一个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也给需求量以另一个支撑点,这些因素都会使GDP保持在一个良好的增长范围。

报告显示,尽管欧洲和中亚地区外部需求增加,同时国内需求也有相应提高,但预计到2009年,该地区经常项目赤字还会继续恶化。

七点要求

――点亮中东与非洲

报告预测,中东和非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将成为2008年全球经济的新亮点。

中东和北非地区GDP在2007年略有放缓,数值为4.9%,2008年借助高油价可能上升至5.4%。创纪录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该地区、充裕的资本流动性,以及强有力的本土需求都支撑该地区经济体的快速发展。

展望未来,中东地区发展中国家前景光明,预计2008年和2009年GDP增长将达到5%。值得一提的是埃及,世行报告把埃及列为2007年度全球“最佳改革国”之一,名列178个国家的第26位,在中东仅次于阿联酋和以色列。

除中东外,非洲经济是全球瞩目的另一个焦点。报告显示,2007年,非洲有16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比上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其中加纳、莫桑比克、塞内加尔、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和出口的多元化。

篇4

>> 政治、经济与技术的变奏:全球传播的新趋势与新挑战 技术与政治革命的双重变奏 电视覆盖传播的新价值与新趋势 分与合的政治变奏曲 绍兴冤狱与南宋初年的政治变奏 照明灯饰新趋势与新挑战 浅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新对策及其发展新趋势 新媒体时代军事对外传播的新趋势 国际政治传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全球化的政治挑战 未来全球经济的趋势与挑战 新媒体与政治传播关系分析 论经济全球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全球危机与经济政治的民主治理 油画创作中的新技法与新趋势 全媒体时代党报政治传播功能的挑战与应对 新媒体技术的挑战与传播教育的应对 赞助:企业品牌传播的新趋势 媒介融合:新闻传播的新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访问时间:2013年6月21日)

11Carl-Johan Skoeld (2012), Apple’s China App Store: 18% of global downloads, but only 3% of revenue, Stenvall-Skoeld and Company, 网址:http:///1998/china-apple-app-store-market-sizerevenue(访问时间:2013年6月21日)

「参考文献

①胡正荣主编,《全球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篇5

2011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先扬后抑,年初受宽松的流动性、复苏的全球经济和疯狂的投机炒作等影响,不少工业品期货价格都达到了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至高点,但在欧债危机不断升级打击风险偏好、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大宗商品需求预期不断下调等众因素的合力下,大宗商品自第二季度先后震荡下行,至年底全年跌幅几乎吃尽自2010年中以来的全部反弹幅度。

与此同时,一向被认为是大宗商品“领头羊”的原油,今年走势则相对独立。2011年2月,突尼斯和埃及政局动荡后,国际原油价格迅速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利比亚战乱又将国际油价推升至近三年高点。此后虽然有涨有跌,但布伦特油价迄今仍保持在每桶110美元上下。

2012年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将取决于两股力量的较量:全球经济疲弱、需求不振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的力量和全球央行联手释放流动性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走高的力量。由于全球经济放缓已成不争的事实,而全球央行开始联手释放流动性,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将刺激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宽幅震荡的格局。

具体来看:行情趋势上,由于流动性仍显宽裕,其外溢效应将持续发生作用,大幅下行空间并不存在,然而中长期的多头行情也很难见。各品种方面,农产品及油、糖等食品价格将较工业品价格坚挺,而工业品中金属价格可能较为疲弱,原油走势可能相对独立。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跟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由于全球极端天气增加影响产量预期,而人口增长带来了需求增长预期,再加上最低限价的保护政策,农产品价格大幅走低的可能性不大。此外,由于工业品进入去库存化的周期令投机资金更加看好农产品及食品,2012年国际粮油价格很可能震荡走高。

由于全球经济放缓导致需求预期减少,工业品价格仍将疲弱,但自2011年二季度以来工业品,尤其是金属已经历了一轮快速大幅的下跌,继续大幅下挫的可能性不大,未来一段时期内可能缓慢下行。

在工信部最新公布的“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规划里,铜冶炼、铅(含再生铅)冶炼、锌(含再生锌)冶炼等都纳入淘汰目标。由此看出金属冶炼供过于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问题,2012年随着国际需求放缓,国内房地产投资和建设继续缩减,供应过剩和需求不振将进一步打压金属价格。

而原油2012年的走势可能更为复杂,经济低迷、地缘政治和金融领域三大因素将起主导作用。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认为欧债危机的冲击将导致2012年原油价格下跌;国际能源署(IEA)则认为非洲和波斯湾地区的动乱可能导致油价飙升。在经济疲软减少原油需求与产油国政治动荡减少原油供给的双重作用下,明年油价将大幅波动。

篇6

早春二月,黄金市场上演的一幕独立行情,使之成为近期投资市场上最亮眼的明星。2月17日,国际现货金价创下了7个月的新高,攀升至968.50美元,盎司。在近4个月的时间内,金价已经激涨40%。

是什么原因推动了黄金价格的急速上涨?全球衰退的环境之下,避险需求的上升、黄金ETF的大幅增仓,是最为直接的两个原因。然而作为一种投资产品而言,黄金价格的形成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这段急速上涨的行情之后,黄金价格将何去何从?市场上多空观点交织。

为此,本刊采访了国内多位资深黄金分析师、评论员,邀请这些黄金达人们对未来一段时间影响金价走势的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纵览各位专家的观点,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然而在这些观点的碰撞之中,或许也能为黄金投资者和希望进入这一市场的投资者带来启示。

焦点一 黄金ETF持仓上升能否助推金价新高?

黄金ETF被视为本次金价崛起中的主导力量。北京时间2月17日,全球最大的黄金ETF――SPDR Gold Shares的黄金持有量升至创纪录的1000吨上方。观察2009年1月以来,SPDR Gold shares的持金量增加与金价上涨的节奏,我们会发现,它们的相关性是如此之高(见图1)。可以说,黄金价格的每次上涨都伴随着ETF持有量的大量增加。

然而黄金ETF持仓的上升,能否继续推动黄金价格前行,并超越去年创下的1030美元/盎司的价位?

正方观点:与ETF一起过冬

高赛尔研究中心的方静认为,四大黄金ETF,尤其是全球最大的黄金ETF――SPDR Gold Shares一直以来都在稳步买进,鲜有减仓卖出,进入2009年以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同时,市场一片看空之声,并没有动摇ETF买进的决心。对此,方静的观点是,要么是由于大量资金涌入ETF基金中导致其被动买人,要么是其“志在高远”,而根本不在乎短期微小的波动。结合ETF的背景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高”。

同时,随着ETF黄金持有量的逐渐升高,其对金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数据显示,目前四大黄金ETF持仓最,已经占了全球黄金年供需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若未来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ETF而间接持有黄金的话,黄金ETF对金价上行的影响将逐渐成为主导金价的因素之一。因此,单就ETF这个因素来看,投资者可以“和ETF基金一道看好未来长期金价走势”。

经易期货的朱亦林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恶化的宏观环境下,黄金的货币属性得以彰显。也就是说,从保值的角度出发,作为经济危机最后避风港的黄金受到投资者青睐,黄金的投资需求充分扩张,从而推动了价格的上涨,这也是黄金ETF增仓的原因所在。基金敢于不断地迫涨买入,也表明了其对黄金后期走势相当看好。

反方观点:增持黄金热情难长久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研究处近期的《一周金市观察》则指出,增持黄金的热情难以持久,黄金独立行情走势已经临近尾声。兴业资金营运中心贵金属分析师蒋舒告诉记者:“我们的观点是,在极端事件的冲击下在某些时段金价仍有震荡上行超过1000美元/盎司关口的可能,但是难以在1000美元/盎司关口之上站稳。”对于2009年金价走势,兴业的观点也并不乐观,“整体上说,2009年金价呈震荡下行态势,最低会探至800~850美元,盎司的区间内。”

“黄金ETF持仓的快速增加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多头的信心。但是,黄金ETF持仓增加本身只是一个中间变量,是什么因素促使投资者大举买人黄金ETF呢?”蒋舒认为,在目前金融机构违约风险居高不下的背景下,黄金ETF股份有实物黄金支撑的优点加之相对便利的赎回机制使得投资者可以获得相对的安全,这是近期投资者大举增持黄金ETF的重要动因。但是,因此增持黄金的热情很难长久,势必对金价产生影响。

焦点二 美元何去何从能否研判?

由于黄金价格采用美元计价,金价走势与美元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因此在对金价进行预测分析时,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就是美元的走势。

不过,我们也可以发现,美元与金价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有所减弱。比如今年1月下旬以来,国际金价便与美元指数出现了齐涨齐跌的现象。但是,在对几位专家的观点进行总结时,他们对于美元这一影响金价的因素还是比较看重。市场对于美元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中短期内仍有走强的可能,长期来看美元却将走弱。同时也有专家认为,美元走软的可能性并不大。

正方观点:中短期强势,长期走弱

上周渣打银行(中国)首席投资总监梁大伟在上海该行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投资市场展望时表示,美元上半年还将保持稳定和强势,但是长期看来,美元势必走弱。

梁大伟认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仍然保持强势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作为全球结算货币的功能。全球性的“去杠杆化”和流动性回流,各种杠杆化投资工具面临清盘和结算,美元资产变现,推动了美元汇率的不断上涨。“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全球范围内的‘去杠杆化’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至少在今年上半年不会结束”。因此,作为计价货币的美元还将保持其强势的地位。

但是,进入下半年,美国极度放松的政策将拖累其大幅下挫。因此,与其负相关的黄金价格,中短期内将面临较大压力,下半年之后黄金潜在的投资需求将有所回升,并吸引更多净流入资金,助推黄金价格。

黄金分析师张勇的观点也颇具有代表性。张勇认为,2009年美元总体走势将以贬值为主。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整个经济危机已从金融机构迅速蔓延至实体经济,美国为此推出了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经济刺激计划的实行将使美国财政赤字创出历史新高。美国政府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增发国债向世界筹集资金,但这条路很难走通,美国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跌已令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国债投资望而却步,可想而知其继续增发的前景如何:二是不顾一切地发行美元以满足需求,这也将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因此虽然美元汇率与金价的相关性降低,但在一定程度上,美元走软将利好金价。

反方观点:美元走软可能性不大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特聘讲师王斌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美元走软的可能性非常小。

“黄金和美元的走势,基本上是按照一个相反的方式在运行”。但是,2009年奥巴马总统上台以来,黄金走势和美元走势开始变化,并且走势基本相同而不是相反。王斌之认为,由于奥巴马的各项刺激经济的政策正在逐步落实,所以美元开始走强成为必然。但是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百年一

遇,很多人对于全球经济能否快速恢复心存疑虑,尤其对于美元走强并不看好。人们的这种恐慌心理导致国际投机资金在美元走势即使强势的时候也无所适从,只好选择黄金作为避险工具。因此,在奥巴马上台之后,美元虽然走出了非常稳健的行情,但是很多投机者还是选择了黄金来避险。因此出现了金价与美元出现了相同的走势。

“从美元的近期走势来看,由于美国政府的一系列举措正在推出和实施之中,美元走势在奥巴马的政策背景下,长期走好的因素基本具备。”王斌之指出,金融危机的底部形态已经基本形成,利空出尽之后,最坏的形势也将过去。而美元则是重要的信号,如果美元能够走强,金融危机的结束也就为期不远。

焦点三 危机之下避险情绪还将升温?

在金融危机之下,各国货币不断贬值,资产价格不断缩水,投资者选择的是如何更好地维系自身资本保值。黄金具有“避险功能”,这一特性能够使之吸引更多的资金,从而推动金价的上涨。

正方观点:衰退趋势加深避险功能受青睐

经易期货的朱亦林认为,国际游资的避险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金价的走势。“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各国货币不断贬值,资产价格不断缩水的情况下,国际游资逐渐从前期激进的投资偏好转向较为保守的投资偏好中来。”朱亦林的观点是,黄金是避险产品的首选,这也就促使了黄金价格的上涨,且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这种投资趋向将继续支撑并推动黄金价格的上涨。在不确定金融因素的推动下。黄金价格再创新高也并非难事。

中行上海市分行资深黄金交易员徐明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黄金避险功能的增加进行了分析。他说:“一方面欧洲银行系统危机加深全球经济的衰退。春节前英国银行大幅亏损,欧洲银行系统陷入困境,市场担忧全球金融危机将会加深。欧洲央行和欧洲地区各国央行向银行系统注入巨资以稳定局面。有经济学家预测,未来更多银行将会受到影响陷入困境甚至破产。继英国央行大幅降息之后,欧洲央行3月份仍可能大幅降息。未来基于对欧洲经济形势的担忧,投资者对黄金的避险需求增加。”

而在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形势恶化,股市疲弱,有望继续推升金价。本轮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受影响的行业越来越多,影响的程度越来越深。2008年全球经济发展缓慢,各国GDP值的增长率有所下降。美国去年第四季度GDP骤降3.8%,创1982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大的单季降幅。大多数经济学家对2009年全球经济发展形势持悲观态度。2009年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未来全球经济的衰退将继续促使全球股市惨遭滑铁卢。疲弱的股市使得投资者失去信心,从而继续青睐黄金的避险保值功能。

反方观点:危机结束预期出现避险功能下降

篇7

一、影响“十五”期间油价走势的若干因素分析

(一)影响油价的战略因素分析

所谓战略性因素主要是指影响油价走势的大国战略意图。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加深了西方发达国家对石油这一战略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即石油不仅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之必需,也是产油国控制和影响全球经济和政治的重要手段和实现其战略意图的武器。

80年代,美国里根当政的8年,也是两伊持续战争的8年。两个主要产油国开战,对原油供应的影响程度可想而知,但当时的油价却一路低走。2003年,美国小布什当政后只打了“两伊”中的一个,对油价的影响应比里根时期小得多,但油价却飙升了50―60美元。国内有研究指出,油价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里根时期的低油价是针对当时的苏联,而目前的高油价则是针对中国。这一判断不无道理。

如果上述判断成立,那么当前的高油价就与遏制中国的战略性因素有关。据分析,战略性因素对油价的影响始于2004年。下半年国际舆论界则盛传油价会继续上涨,甚至预测油价会飙升至70美元一桶。还有舆论提出,中国发展不可能再享受低油价带来的益处,而要为发展付出更高的代价。油价涨至每桶70美元以前,美国政府未采取任何抑制油价的措施,相反在不断增加战略储备。直到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灾害造成了原油大幅减产,小布什政府才停歇。所以,不能说70美元一桶的高油价与美国能源战略的导向性因素毫无关系。

(二)影响油价的投机因素分析

国际油价投机的基础是原油双重定价机制中的第二重定价机制,即石油期货。回顾2004年以来的油价飙升过程中,确实出现过委内瑞拉罢工、伊拉克油管遭袭、尼日利亚部族冲突等影响原油供给的事件,但与上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对油价的影响相比,这些事件微不足道。然而,事件发生前后对石油期货价格的影响很奇特,表现在事件发生时冲高当时的期油价格,事件平息后被冲高的油价却不降。据分析,事件背后有战略导向的投机因素是主要原因。

通常情况下,单纯的投机性因素很难形成油价一路飙升的局面。“十五”期间,2004年的油价飙升幅度虽不如2005年,但受投机因素特别是有战略性导向的投机因素的影响最大,否则不会出现脱离原油供求状况的油价飙升。期货专业人士估算,由于原油期货市场的油价上涨预期充斥,近几年有数千亿美元的投机资本进入国际油市。石油投机商大量买进期油合同,推动了油价上涨。面对其油价上涨背后的战略性投机势力,连OPEC成员也叹息,即使增加百万桶原油供给也抑制不住油价的上升势头。而我们的国际经济环境研究对2004年原油期货交易中投机因素的影响也估计不足、准备不够。

(三)影响油价的供求因素分析

按国际能源署的估计,2002年以来,在OPEC成员国中,印尼、伊朗、委内瑞拉的原油产量都低于OPEC配额,其中印尼产量大大低于配额。印尼、伊朗、委内瑞拉和伊拉克的油产量呈下降趋势,而其他产油国的原油产量都呈上升趋势。在非OPEC产油国中,俄罗斯、哈萨克、中国、安哥拉、巴西、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的石油产量是上升的;而除加拿大外,其他所有OPEC成员国石油产量都是下降的。有研究认为,欧美一些大石油公司在油价飙升过程中并未增加原油勘探和开发的投资。面对60―70美元一桶的“黄金”油价,一些国家的产油量不增反降,大石油公司又不愿增加投资。这种现象究竟是反常,还是信息来源有误,需要更详尽、更深入的研究。

从石油需求情况看,2002―2005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从7780万桶增加到8370万桶,增长7.6%。供求对比,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略高于同期的供给增长,供给增速比需求低1.8个百分点。石油需求受全球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经济低迷时油价一般显现跌势,而经济复苏和高涨时的油价一般显现涨势。如2002年以来的油价涨势,虽受较强的投机性因素影响,但全球经济复苏也对油价上涨起了一定拉动作用。

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当然会对全球油价上涨产生一定影响,但绝非油价飙升的始作俑者。按照国际能源署的估算,2002―2005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了32%,相应供给只增长了5.9%,供求缺口在不断扩大。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但2003―2005年的油价虽出现飙升,但全球石油在总体上仍是供过于求的。因此,这3年中国石油供求缺口的扩大并未导致全球石油的供不应求,中国经济发展显然不是油价飙升的主因。

(四)影响油价的美元因素分析

有分析认为,由于油价以美元表示,所以2002―2004年美元贬值影响了同期油价上涨。从理论上讲,用不同货币单位计量油价自然会牵扯到计量货币之间的汇率问题。货币走势强弱不同,所表示的油价水平也会有高低差异。但现实是中东地区主要产油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是固定的,全球石油交易和结算均以美元计价,其他货币的参与程度较低。所以从不同货币计量油价的角度来分析美元贬值对油价上涨的影响不是十分有利。倒是产油国为避其实际收入损失的内在驱动力,可能会推动国际油价上涨。美元贬值会造成产油国的实际减收,所以产油国要靠涨价来弥补减收的损失,而全球原油供给的垄断有可能使这类涨价实现。所以,美元弱势因素对油价上涨可能有影响,但影响力度不是很大。

二、“十一五”期间国际油价走势的基本判断

“十五”期间,国际油价和美元走势已经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十一五”时期二者走势如何,仍是国际环境判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综合各方面因素判断,“十一五”期间的国际油价走势不会再出现“十五”期间的加速上涨态势。考虑到油价的战略性影响因素,预计2009年以前国际油价变动的总体态势应是缓升,但2009年后的油价走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中美国能源战略的动向如何是判断油价走势的重要参数。

从影响油价的战略因素看,伊朗核问题是“十一五”时期油价走势的敏感因素。伊拉克战争后,美国的中东战略选择在地缘上有东西两个方向。美国优先选择了对油价影响较大的东边,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该地区大国利益集中,美国似乎遇到了较大麻烦,不得不转向西边。2009年前,如果美国的中东战略重点无法转到西边,预计油价会呈波动和缓升态势;如果伊朗核问题矛盾激化,油价的再次飙升不可避免。

从投机因素看,由于投机因素在短期内有较强的对策性,对油价变动的战略导向具有放大功能,因而不确定性较大。“十一五”期间投机因素对油价的具体影响主要不是由投机本身所决定,而要看与油价相关的国际局势变化。但是,有战略导向的投机仍是油价稳定的主要威胁。

从供求因素看,未来原油供给能力不会有大的提高,也不会长期大量减产。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减速和各国重视节能,原油需求的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供求因素在总体上对油价上涨的作用是负向的。

篇8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和中国长期国债收益率的联动性明显提高。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探讨两国之间长期国债收益率变动的因果关系,得出美国是中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变动对中国产生影响,但中国对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变动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国债收益率;格兰杰因果检验

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波及全球,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中国超越了日本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对象,并于2009年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经济经历了衰退,目前正在缓慢复苏。2013年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市场对美国经济向好的预期不断发酵。2015年12月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加息25个基点,新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将维持在0.25%~0.50%,标志着美国自2006年以来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式划下句点[1]。然而美国国债收益率并没有像市场预测那样随着美元指数的走强而大幅上行,美国国债收益率上行动力匮乏,目前美国国债收益率仍处于历史上偏低位置。

一、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分析

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这2个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往往可以从长期国债收益率中反映出来。影响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的关键因素是国家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中美两国并非处于同一个经济周期内,美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经济缓慢复苏,而中国经济走出高速增长的周期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中美两国虽然不在同一个经济周期内,但是两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却又有一定的联动性。将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作为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代表,选取2002-2015年中美两国10年期国债周平均收益率作为实证检验对象,中国的债券数据来源于中国债券信息网,美国的债券数据来源于美联储公布数据。由图1可知,自2007年起中美国债收益率联动性开始明显提升,因此2015年12月美联储加息,是否会影响中国国债收益率,是否会成为中国国债收益率浮动的原因都值得探讨。根据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将中美2002-2015年经济联动分成4个阶段:2002-2007年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相对独立期,2008-2009年中美危机同步期,2010-2012年中美经济分化期,以及2013-2015年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趋同期。

2002-2007年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相对独立期:2002-2007年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联动走势,更多出现相对独立走势。2002-2003年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直徘徊低位,2003-2004年国债收益率一路走高,2004年底到2005年有一轮明显的“熊市转牛”行情,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曲线出现了先抑后扬再回落的行情,这与我国当时的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分不开[2]。2004-2006年美国连续加息425个基点,促使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波动上行,与中国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并没有明显相关性。这段时间,导致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分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两国货币政策的不同步。2006年中国资本市场通过汇率改革、经常项目可兑换等一系列金融改革进一步融入全球市场,改革初见成效,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资本市场价格影响力增大。2007年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程度开始提高。2008-2009年中美危机同步期: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受拖累下滑,危机蔓延之后,各国都进行政策调控缓解危机,中国在此期间多次降息降准,美国开始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两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共同面对危机的经济基本面是造成2008-2009年两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同步下行的最主要原因。2010-2012年中美经济分化期:此期间,美国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并进行扭曲操作(OT)增长持有国债的加权期限,以此压低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刺激内需、重振国内经济,引导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不断下行。中国在4万亿投资的刺激下,加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其经济增速恢复到两位数,经济持续向好,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相对高位徘徊[3]。2013-2015年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趋同期:2013年美联储加息预期首次发酵,中国受到影响,出现了“钱荒”等一系列事件,全球主要经济体长期国债收益率也受影响大幅上行[4]。这段时间中国长期国债收益率与美国走势高度趋同,2013年出现大幅上行之后,2014年同步出现大幅下降,2015年又同步震荡下行。全球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趋同性明显。

二、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关系实证分析

中国10年期国债周平均收益率序列设为C,美国10年期国债周平均收益率序列设为U。时间序列通常都有非平稳的问题,为避免造成伪回归,先对C和U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方法是ADF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C和U都是一阶单整过程(表1)。为避免损失有效信息,本文并不对中美两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周平均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因此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确定两个时间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确定的均衡关系。根据AIC准则确定的滞后阶数为4,结果如表2。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中美两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长期存在惟一的均衡关系。因此,可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来确定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由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可知,在10%显著性水平下,只能接受C不是U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并且拒绝了U不是C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因此U是C的原因。根据检验结果可得知,在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中,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是中国长期国债收益率浮动的Granger原因,中国长期国债收益率随着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变动而变动,而中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并不是美国国债收益率的Granger原因。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确定了中美10年期国债周平均收益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在两国收益率的长期均衡关系中,C是因变量,U是自变量。这也符合传统观点和市场的经济学逻辑,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变动影响着中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因此,随着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程度的明显提高,投资人也更加关注美国国债市场对中国国债市场的影响,以及今后中国债券市场的收益率走向。

三、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原因分析

自2013年起美联储首度预期加息,全球经济体出现巨大波动,各国为了降低杠杆、防止流动性风险,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均作出反应。2014年中国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并从2014年11月起通过连续降息降准支持经济发展。而美国经济虽然并未完全恢复,但是总体向好,美联储不断提高加息预期。在此期间,中美经济基本面出现分化,但是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反而进一步趋同,这说明除了经济基本面和政策周期这两个关键因素之外,还存在其他因素对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产生影响。1.影响中美两国长期债券收益率趋同的第一因素是两国的经济基本面。近年来,中美两国贸易频繁,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也使中美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消费能力减弱,经济进入衰退期,中国受到外需减弱的影响,经济增长动力减弱,也急需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5]。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使中美两大世界主要经济体也受世界经济走势影响。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在经济危机之后,经济增长率大幅下跌,需求减弱,直接影响其他国家的出口同比增速。各国需求不足导致全球性通货紧缩传染,国际石油价格大跌,大宗商品价格下滑等。2.货币政策联动是造成中美两国长期债券收益率趋同的主要原因。中国开启降息降准周期虽然晚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但是全球经济下滑导致全球市场都处于低利率时代,并且从2015年3月起,欧洲央行开启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6],日本央行也于2016年1月宣布降息至-0.1%,负利率适用于超额准备金[7]。在海外零利率的货币环境下,中国和美国迫于外汇压力和自身经济发展需求,长期国债收益率没有上行的动力,两国长期国债收益率的联动得到解释。3.国际投资者的参与也增加了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的联动性。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美国国债逐渐成为全球资本市场定价的重要标准。对于投资者而言,由于不同国家的国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价格趋势会使国债价格变化趋于一致,这种债券投资的可替代性,也会使各国债券收益率走势出现联动性。

四、结论和展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