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09:26: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语文教学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语文;认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学生在自主的、积极的学习中提升自身能力。我国传统教育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再加上落后的教育现状,在新课程实施后并未取得如人所愿的预期效果。利用新教育理念来提升学习效率呢?笔者以初中语文为例,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享出来,希望广大教育同行能够参考。
一、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关系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情感”是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无论任何教育模式都必须维系。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所谓“师严如父”,学生一定要毕恭毕敬、洗耳恭听。这种关系的存在,完全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使教育陷入一种恶性状态。所以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教师不一定是长者,朋友同样可以。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要主动为学生营造和谐、活跃的气氛,时不时开句幽默的玩笑或摆个让学生都认为可笑的姿式,让学生感觉到你能够被接受,至少和你的沟通不再有障碍。
2.善于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成功之人必备的品质。同样,兴趣也是语文学习最可贵的品质,没有兴趣是无法学生语文的。兴趣源自学生积极的情绪,而这种情绪需要适时的点拨才能被激活。显而易见,教师正是这把激活学生积极情绪的钥匙。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设立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启发式谈话,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庐山云雾》一课,教师可搜集庐山美景图片制作成课件,并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当学生看到那奇妙的景色之后,就会不自觉得勾起一探究竟的兴趣,于是他们打开书本,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庐山云雾之美。遇到问题师生、生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整个课堂弥漫着一种积极、活跃、和谐的氛围。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是学生创造力提升的关键。许多教师十分反感在授课时被学生打扰或打断,认为这样会影响其他学生,是“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作者以为不然,学生提问是因为有“质疑”,如果这时将其扼杀,其实质等于让学生服用一剂扼杀其创造力的毒药。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无论学生的“质疑”是对是错,都应该给予表扬和认可,因为这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当然,对于学生不当的“质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还要为其斧正观点。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使学生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
要正确理解学生、教材和教师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要善于利用讲台、黑板为学生搭建教材学习的桥梁。教师只有将课文情感融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才能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进而提升学习的自主性。正如《伤仲永》一课,“伤”字贯穿全文,可以围绕这个字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或书籍搜索带有“伤”字的文句,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伤仲永》一文“伤”字的涵义。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积极性都很高,甚至一些学生写了读后感,可见对其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感染。当然,师生情感融通和学生情感再造,必须是以教师爱学生为前提的,学生爱老师,从而爱学习,那么,语文水平就肯定能提高了。
2.要在备课上下工夫
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讲的入情入理、丝丝入扣,关键在于备课。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往往一些教师因为教龄很大,认为教材的内容几乎是倒背如流了,不用再去刻意去背。其实这正是课堂教学最忌讳的,因为,一成不变的教学肯定无法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提前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3.运用科学的问题教学方法
方法运用得当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首先,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问题具有启发性,学生就会乐于思考,就会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不至于使课堂氛围如“死水一潭”。当然,启发性的问题并不是指简单的游戏提问,其实游戏提问虽然表面看上去轰轰烈烈,学生回答争先恐后,但问题的简单化并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学提问是指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习惯。其次,让学生有疑可问。无疑就谈不上创新,所以用点拨的方法让学生生疑。如《故乡》一课,闰土有这么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这里教师就可以适当的点拨,闰土的第六个孩子多大了,有没有读书?这个年龄的孩子都在读书,他为什么不去呢?家里那么多人可以干活,但为什么吃不够呢?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在无疑中生疑,教会他们这个方法,以后就不怕没有疑问了。最后,对比生疑。对比是很好的生疑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生疑的重要教学技巧。如《梅岭三章》一课,先用多媒体展现美丽的岭南风光,然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与岭南风光形成对比,从而生疑,为什么将军会写下这样的诗篇呢?当时这个美丽的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自主质疑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总之,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语文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善于凸现主体,相信主体内在的潜力,把学生主体定位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让他们自己去观察体验生活、发现生活;应认真把握学生主体性的表现形式,努力完善学生的主体性结构,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成功需求和对美的追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重点;体会
一、营造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
创新精神与科学的教学法相结合,必定是成功的保障。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出一种平等、愉悦的交流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制造机会,把学生的情绪激活,把他们的内积力呼唤出来。这样一来,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主动解决问题,学会思考,学会方法,把知识转换成自己的一种能力。如,我在讲解《槐乡的孩子》这一课时,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来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体会。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以及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在此基础上,我鼓励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槐乡孩子有什么样的精神。当时有部分学生说第三段写的槐乡孩子干活时的样子写得很好,当时天很热他们还在干活,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天气的热,又读一读描写干活时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劳动时是很快乐的。在我的鼓励下,大多数学生总结出了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这样一来,教学重点就简单地被学生掌握了。
二、合作学习,团结协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安排好预习内容,而预习的方式就是合作预习,课堂中,提出问题,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教给学生,同样用合作的方式,放手去做,说不定有意外的发现。
1.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1 “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
1.2 “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1.3 “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2.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2.1 “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2.2 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3.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一、要提高语言艺术
小学生年龄还小,对学习没有持久性。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非常艺术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古往今来,历史上演绎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的故事。商鞅舌战群臣,得以顺利变法;诸葛亮舌战群儒,得以说服孙权抗击曹操。这些故事时至今日仍然激动人心。
人类需要交际,人和人之间需要沟通,更何况是和小学生,即便是自己和自己也需要内部沟通,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充分体现出了语言的巨大价值。一个教师要充分相信语言的力量,要充分使用犀利的语言这一利器。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学生面对糟糕的环境,或者对学习不感兴趣,如果说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境,那么就会消磨掉他的意志,就会耗费他的大量精力,他就会感觉到疲惫不堪,他的神经系统和潜意识就接受了失败、灰心、沮丧等等不良信号。这时候最需要有人对他进行心理帮助,引领他走出心理误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担负起这个重任。
二、要加强小学生的背诵能力
背诵,不单单指的是课文。我精心给学生找了大量的短句,让他们熟读和背诵,增强他们的记忆力和词汇量。比如,关于儿童天性的:儿童在节日里感受兴奋,成人于收获中体会欢愉。告诉学生意志顽强的:坚强能擦拭眼泪,哀叹必输于歌声。告诉学生知错就改的:走错路,要听别人劝;走对路,不怕别人说。告诉学生真善美的:富贵美貌看外表,快乐德行看内心。教给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智者不忧其财之少,而忧其才不高;贤者不忧其家之贫,而忧其国不富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短句,言简意赅,被学生所喜闻乐道,有的学生非常喜欢,背得非常用心,作文水平和思想境界明显得到提高。
[关键词] 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 学生
一、严厉与关心、尊重并举,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只有让学生“亲其师”,才能让学生“信其道”。农村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较大,使学生漠视规则、自由散漫。部分学生家长不在身边,使得不少学生缺乏亲情,缺少管理和教育。在教学中如何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呢?
1.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1)尊重学生首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课堂上不以长者、尊者、权威者的姿态自居,在平等、融洽、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学活动,课堂外经常与学生交谈,并且让谈话在自然、融洽的气氛中进行,这不但了解了学生的情况,而且也改变了师生关系。
(2)关心爱护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生活学习上予以帮助,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此外,做到不体罚学生,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他们难免会犯这错误,对于犯了错的学生,我主要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学生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主动改正。
(3)严格要求学生。制定规章制度,让学生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能做。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严格要求学生一定要在尊重、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严格要求,不然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有了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学生对你的严格要求也能心服口服。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教师,既要做“慈母”也要做“严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学生才能信任你,才乐意接受你及你的教导,教育教学也才能顺利有效的进行。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自然本性得到正常、健康的疏泄和发展
针对学生散漫的特点,一方面,要让他们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也让其精力得到正常疏泄,使其自由性格得到规范而健康的发展。为此,根据学校的设施情况,我在班上成立了各种体育、文艺活动小组。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一项活动,定期训练,并经常让学生参加比赛。这样,整个班集体拧成了一股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在训练和比赛中增加了感情,增进了友谊,融洽了师生关系,学生对班集体的荣誉感增强了。由此可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发展学生的能力,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是获得学生信任与尊重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有效的基础工作。
二、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农村小学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但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着更多的与动物、植物亲近的机会。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把课堂搬到外面去,这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我通常在两种情况下采取这一做法:一是教学内容与自然环境有联系的情况下,将课堂搬到相宜的环境中进行教学;二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时。我也让学生到外面去。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一堂课的后半段往往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这时,我就会对他们说:“走,到外面去啊。”学生会很乐意,他们拾树枝,采树种,学生立刻有了精神,这时我说,让我们用自己采集的东西来摆、画我们刚刚在课堂上学习的字,看谁摆得快、画得好!结果学生兴趣大增,在游戏中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
2.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这一问题时,让学生回忆体会在生活中经常做的一件事情,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语气语调在语言中表达的重要性,并能在朗读中根据思想内容恰当地把握好语气语调。
3.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长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知识被强制性的往头脑中灌输,久而久之必定失去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觉到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在课堂中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讨论、去活动。比如,在教学拼音和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加强理解记忆。总之,以学生为主体可以说是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之本,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始终要以学生为主本,才能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
4.学习由难变易,体验成功、增强信心、保证持久的学习兴趣。学习如果让学生感叹到困难,也容易让其产生厌学情绪,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在教学中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由难变易、由繁变简,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以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保持学习的兴趣。如为了不让学生在高年级接触阅读和作文时突然感到困难,我在小学低年级就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并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增强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自信心,使学生对听与说、读与写感到不困难,因而,对语文的学习始终保持着持久的学习兴趣。
三、听说读写从低年级抓起,全面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但听说读写并不是高年级的事情,只有从小学低年级开始重视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保持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与动力。
1.听与说
儿童在进入小学之前,已经能将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等合成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听说能力,但是这种听说能力毕竟只是简单的、最基本的、是不甚规范或者是地方化的,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老师在学生一进入小学一年级就要重视对学生的听说训练,一方面,要及时地提高、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的语言表达逐步规范,符合普通话和现代汉语的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1)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2)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大量的听与说的机会。(3)在课余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交流。
2.读与写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创新
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注重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
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是上好课的关键。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合理的组织教材,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合理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较好的获取知识,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荷花》一课时我做了以下安排:
1. 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1)自由读课文,想象荷花的样子。认真朗读课文,通过你的朗读把荷花的美读出来。
(2)指名读课文。你觉得怎么读能表现荷花的美就怎么读,读后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其他同学听后说说你从他们的朗读中觉得荷花美吗?为什么?
(3)把你觉得最好看的一种记在自己的脑海里,说给同学们听听。
(4)指名说。
(5)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你还能想象出哪些样子的荷花,描述一下。
(6)老师这儿有一些荷花图,仿照书上的句子说说它们的姿势。
(7)看了这么多荷花你想说些什么?有什么感觉?
2. 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溶入自然的感觉。
(1)引读课文。看着这么多的荷花,大家都觉得陶醉了。觉得自己仿佛就是――
(2)说说看小鱼,蜻蜓会告诉我什么?同坐讨论,全班交流。
(3)看课件,体会这种感觉。
(4)说说自己看后的感觉。
3. 指导背诵。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看谁朗读的最好。
(2)你能把它背出来吗?看课件背诵。
(3)指名背诵。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当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观的教学情景,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李时珍》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评地:“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文中第一、和末尾自然段中的‘著名’、‘药’、‘立志学医’‘一边行医、一边采药’‘编写本草纲目’这几个词就把李时珍的情况特点及优秀品质都介绍给我们听了,他不愧是我国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我为他深感骄傲。”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师在课堂感情要真挚,教态和蔼;课后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差生更要关怀备至。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他们才会把心里话,真实的教学信息告诉教师。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
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认识教材,把握教材
人教版教材重人文、重审美、重整合、重实践、重联系、重积累、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选文新、体系新、呈现方式新的特色。
(1)从编排形式上来说。新教材形式活泼可爱,体裁丰富多样,其思想文化内涵也比较全面,蕴含着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等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从选择内容上来说。它的题材也比较广泛,有反映城市农村生活的,也有反映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有助于儿童通过语言文字认识大千世界,便于在生活中开展语文学习。
(3)从学生学习方式上来说。新教材的编材以“自学讨论,动手操作”等内容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专题学习也受到重视,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教学模式;语文教学;点拨和创新
一、“点拨―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1、有利于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点拨―创新”的教学模式是针对当下“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填鸭式”的弊病提出来的。总书记曾经强调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语文“新课标改革”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点拨―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验实践,正是朝着新课改这一方向努力的。
2、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探究研究能力
“点拨―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育人”,在于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人与培养人。“点拨―创新”模式充分体现和发挥了它的“育人”这特点。在点拨学生实践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为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实行新教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改革并取代灌输式教学模式
“点拨―创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灌输式教育不断向启发式教育转变,在课堂上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有利于放开传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束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拓性思维,从而培养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4、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和人格的提高
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促进者,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者。“点拨―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有利于我国教师队伍的全新塑造,改变传统的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从不断提高自我和和学生创造性的高度去学习探索和创造,不仅善于再现知识,而且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知识和在科研中创造知识,使学生热爱创造。
二、“点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点拨法教学一直汲取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研究,不断完善,形成了今天的“点拨法”的理论体系。
1、点拨学生的思想
在打开他们思路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感情,在课文中独立思考分析比较把握文章的语言、内容、结构与艺术特色,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阅读、写作与分析的能力和水平。
2、点拨学习疑难
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给与相机引导适时点拨,帮助他们越过层层难关,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当然高明的点拨还不止这些,不仅仅要做到对学生单向引导,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让他们学会自己“点拨”自己,去代替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能“点拨”自己也是我么教学活动中一种很重要的“点拨”。
3、点拨知识重点与难点
不断启发学生,让他们学会去比较与分析,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在进行教学点拨学生时要善于将两方面的“点”结合起来,一是教材上的点,一是教法上的点,也就是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过程的引爆点、窥豹点、释疑点和传技点。只有对文章内容的重难点进行点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内容,提高分析、评价、鉴赏及写作等各方面能力。
三、“创新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去实现创新式教学模式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习兴趣,催生学生的学习情感。营造愉悦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成长进步,教师和学生关系要和谐,平等对待,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创设宽松愉悦氛围,让教学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如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影视,报刊、网络、广播等将教学素材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与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可以利用电教媒介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整合语文教学方法和内容。如,《江南冬景》这篇文章,制作一些江南冬景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达到共鸣,帮助他们更好的领悟文章,提高教学效率。再如,《胡同文化》一课程,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老胡同,体会味小说中的文化韵味。
3、拓展教学渠道
优秀的老师要善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层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教师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也很重要,如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课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我的未来》的演讲比赛,分组进行竞赛,能够充分愉悦学生的身心,强化思想教育。
综上所述,“点拨―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运用,其中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灵活多变。也并不是固定的,唯一不变的,只是在时代和社会变迁之下,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它们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的参考意义,所以才能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参考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提问;联想
一、读书的重要
对于中国传统而言,语文学习中的读书是“上学”的别名,这方面的格言警句颇多。比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不胜枚举。无论是刀笔小吏还是国学大师,“读”书使其成就。所谓“诵之不辍,话语天成。”足见诵读之功用。职是之故,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突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打造与时俱进的“诵读文化”,传承华夏民族的“文化血脉”是语文教学的重任。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正确理解文意,增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提高文章诵读水平和对传统文学精髓的内化程度。
二、有趣的提问,融洽气氛
课堂上有效的提问,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积极思维,增进师生、生生之间感情交流。比如,学习《岳阳楼记》,可以问,范仲淹是孟子的学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古人说,一字为师,何况一句话的意思呢?学习《醉翁亭记》,我问,欧阳修是谁的徒弟呀?大家茫然,我说,是李白的徒弟呀,李白斗酒诗百篇,所以欧阳修学习他才写出了《醉翁亭记》,学生忍俊不禁,学习的不耐烦化为云烟。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有层次,要坚决避免让少数优生独自“表演”,可以合理地“提高”;对中等生可以逐步“升级”;对学困生可以适当“降低”。提问不拘一格,出人意料,又妙趣横生,学生会群情踊跃,激情四溢,课堂上春风流芬、其乐融融。
三、联想自身
在教学九年级《范进中举》时我这样设计:中举在古代可以说是光宗耀祖的大事,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也要面临如此的问题,虽说不上是关乎光耀门楣,但在自己的人生转折点上也是极其关键的。同学们想不想先睹为快,看一看文中的人物遇到问题时的临场表现啊?同学们的兴致极其高涨,心理上也对文本有一个心理需求,也有想观察一下别人是怎样做的一种心理冲动,这恰好是激起学生产生需要的最好的基点,自然就达到了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