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银行业的发展历程8篇

时间:2023-08-02 09:26: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银行业的发展历程

篇1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规模;金融创新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4-0084-03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亟须关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不准确,同质化现象严重

城市商业银行群体中的大部分银行经营规模较小,竞争力不足,市场定位应该是立足于地方经济、立足于中小企业、立足于城市居民,应该定位为精品银行,提供差别服务,开展错位竞争,而目前不少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并不准确。受制于人员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制约,对大行采取跟踪策略,产品与服务、客户群体等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基本雷同,导致过度竞争。城市商业银行群体内部也存在同质化问题,大多数城商行定位于服务中小企业和零售银行。

(二)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关联交易风险居高不下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专业会计师组织AC-CA曾发表报告认为,危机的根源是银行公司治理方面的失败。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而言,近几年经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境内民营资本,优化股权结构,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在公司治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其在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等方面还缺乏规范运作,关联贷款、股东干预等情况仍在一定范围内较为普遍。近几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已成为国内发生关联贷款问题较为严重的一类银行,该类问题往往造成巨额坏账,成为银行体系稳定的隐患,更是少数城市商业银行破产的主因之一。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干预,虽然近年来股权多元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但部分地方政府握有实际控制权的利益格局,导致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无法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所有人的缺位,使银行自身的利益得不到维护,部分贷款往往投向与政府有关联的企业,并伴随金额大、质量差、风险较高的情况,有的甚至先贷款后补手续,这也正是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单一客户贷款比例过高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的重要原因。二是民营资本带来的关联股东贷款。城市商业银行引入民营资本的目的之一在于提高资本充足率,同时促进股权结构的多元化。然而现实情况往往是,很多民营资本人股城市商业银行的动机是套取关联贷款,把银行变成圈钱工具,很多城市商业银行民营股东人股资金的90%以上均为贷款或者转化为贷款之后抽逃。因此,此类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和经营绩效非但没有因为民营资本的进入而提高,反而因关联股东贷款造成大量不良资产,甚至危及银行的生存。

(三)机构扩张过快,潜在风险不可忽视

从近几年城市商业银行的总体发展战略看,无论是股东还是经营者,对于规模扩张和高速增长都有明显的偏好。从目前来看,应引起思考的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控水平和有效性是否能保证异地分支机构在总行政策的有效控制之下;二是总行管理水平能否跟得上因异地扩张拉长的半径,成本收益分析是否细致、理性;三是金融IT能否给予应有的支持和支撑。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那么在业务的初始繁荣之后,必将催化风险的大量滋生。例如,较多集中在某大城市实现跨区域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分行,当年存款规模的50%甚至80%以上都依赖票据保证金带动,风险之大,令人生畏。

同时,出于机构扩张的冲动,为达到监管部门对跨区域经营的硬约束指标,城市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资产质量上都必须想方设法确保达标。这里不得不提到次级债,发行次级债券是快速补充资本的便捷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城市商业银行间相互持有次级债的情况十分普遍,在发行利率相同、购买金额相同的情况下,银行之间相互持有次级债券仅是一个账面上的数字游戏而已,不需要发生实质的资金转移。而在相互持有次级债券的城市商业银行群体中,任何一家行出现偿付危机,将连锁性地带动其他银行出现危机,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信贷规模畸形扩张,信用风险积重难返

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区域经营特色鲜明,且受创新能力等限制,经营模式仍然坚持以扩大信贷规模等传统业务为主。尽管市场定位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但在实际经营中为了追求规模和利润,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往往在执行中偏离了市场定位,造成了资产结构单一,缺乏分散性,贷款集中度较高,区域集中、行业集中、客户集中等多方面均有体现,个别城市商业银行在房地产开发贷款上集中度竟然达到50%。同时,根据上市城市商业银行2006年末信息披露,以南京银行为例,最大十家贷款客户占到了贷款总额的8.38%;而宁波银行最大十名贷款人占同期贷款总额的6.27%。另有一种现象是处于战略转型期的城市商业银行,在拓展个人业务市场时出现的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表现在降低中介、评估单位的合作准入条件,房产评估虚高,通过高利率为信用差的客户办理贷款,与美国次贷如出一辙。

(五)负债规模扩张,流动性风险日益突出

从本质上讲,存款补充的是流动性,是银行的立行之本。华尔街商业银行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都是流动性出现问题。对于经营规模小的银行来说,流动性是经营的重中之重,流动性一旦出现问题,盈利和安全都不复存在。也正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将负债业务扩张作为经营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为追求短期利益,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却恰恰违背、摒弃了这一原则。存款规模的增长并不是依赖于因服务功能提升而带来的储蓄存款、企业结算存款,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循环签发承兑汇票所派生的保证金存款,而随之扩大的还有表外的风险敞口。同时,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大量吸收大额的协议存款,成本较高,集中度和依赖度过大。2006年底数据显示,南方某城商行6.5%的存款只来自于两个客户,其中20亿元来自邮政储蓄银行,10亿元来自中国人寿。2008年二季度数据显示,山东省内某城市商业银行有18亿元存款来自邮政储蓄银行,在2008年9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取消邮政储蓄银行协议存款后,上述银行的各项指标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六)业务创新有限,技术和声誉风险如影随形

近年来,在监管松懈的自由市场环境下,各金融机构在追逐短期利益的创新中,忽视风险管控,最终使这些创新产品沦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传导链和放大器。我们以美国次贷危机中呈现出的金融创新的负效应,来审视国内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现状,会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

一是对创新带来的风险认识明显不足,风险定价和成本核算还缺少必要手段和工具。对风险识别估计不足或对创新产品使用不当,其结果可能不仅没有减小风险,反而放大了风险。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为了抢占市场,急于推出一些创新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在研发和设计的过程中,模仿成分大,对市场需求、风险控制、资金运作等研究无法全面深入,重销

售,轻管理。二是技术不完善条件下,理财产品的推出,尤其是受宏观环境影响较大、风险较高的一些理财产品,最终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率,对城市商业银行原本不太高的信誉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三是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以其以小搏大的杠杆效应使得该类产品在多倍扩大了收益的同时,也将损失扩大了同样多倍。而与金融衍生产品有关的一些创新产品兼具多种功能,其内含的高收益使某些主体予以利用、追求高收益引发道德风险,将风险转移给其他主体,对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带来较大的声誉或法律风险。

二、国内城市商业银行理性发展的策略选择

城市商业银行在当前形势下实现自身的理性发展,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立足自身特点,寻求差异化发展之路

城市商业银行有其特有的形成背景和发展渊源,处在发展重要关口的城市商业银行,需要重新审视各自的发展战略,以求切合实际,扬长避短,走差异化发展之路,避免战略同质。达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可逐渐突破区域发展限制,推进跨区域经营,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路;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可依托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业务范围的扩大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资质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可探索发行上市的可行性,通过整合资源,扩大经营地域,借助上市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仍可扎根于所在城市,走特色银行和社区银行的道路;条件成熟的城市商业银行也可着力寻求农村市场的突破点,参与村镇银行建设,实现多元化发展模式。

(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规范关联股东贷款操作

推动公司治理由“形似”到“神似”,在健全组织架构的基础上,要处理好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与党委的关系,强化治理主体间的有效沟通,推出清晰的责任制和问责制,不断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规范股权管理,在清理股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上,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立合理的股权结构。建立股东大会召集请求权、召集权、知情权、质询权及提案权制度,设立关联贷款控制委员会,对关联贷款审批实行关联股东回避制度。同时,加强内控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健全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稽核审计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稽核在内控机制中的监督作用,保证各项内部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在此基础上,建议监管部门定期检查评估决策的有文字记载的流程档案,确保各项决策科学、符合程序制度。另外,要建立关联贷款信息披露的制度,在一定规模之上的关联贷款和股东贷款应及时向市场披露,通过市场的监督来对相关行为形成约束。

(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有序推进跨区域机构扩张

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参差不齐,同步推进跨区域发展可能使某些行面临内控、人才和环境等风险。因此各城市商业银行应坚持规模与效益目标的平衡,当前要着力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在人才、科技等方面加大投入和准备,建立健全异地分支机构的管理体制,结合自身实际有序推进规模扩张,既要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又要给股东创造更多的利润与效益,实现风险可控下的规模扩张和盈利水平的增强。另外,建议监管部门在审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时,既要考虑监管指标综合评分是否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水平以上,也要对资产规模及真实的风险管理状况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淡化规模意识,强化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核心内容,当前城市商业银行应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确保发展质量。一是推进风险文化建设,提高全员风险意识,特别应强化内部实际控制人的风险观念,为建立自上而下的、覆盖全员的风险文化和配套机制奠定基础。二是完善风险管理架构,对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组织架构、各业务单元风险管理职责、报告路线等详细设计,明确职责分工和流程。三是把握好信用风险关口,优化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不断提高风险预警监控能力,应同时强化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全面覆盖,确保经营安全。四是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增强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开发量化模型,实现风险的动态监测和量化管理。特别要改善风险管理赖以开展的业务信息系统,丰富数据量,做到对风险的科学评价。五是培养、引进风险管理人才,逐步实现风险防控的专业化。

(五)优化负债结构,存款立行、质量保行

坚持“存款立行”,并非对传统业务的简单强调,而是应对当前严峻经济和金融形势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保持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足、进而实现安全运营的根本。一是切实把握流动性在银行“三性”经营原则中的重要地位。2006年7月份到2008年9月,我国银行业存款准备金率经过20次上调,由7.5%一路飙升到17.5%,想必使众多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和资金运作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城市商业银行应切实提高认识,将流动性管理和负债营销作为经营中的重中之重,扩大基础存款,壮大资金实力。二是拓展渠道,实现流动性供给的多样化。扩大自主性负债,优化负债结构,逐步压缩保证金存款比率,使得存款负债比率回归到良性发展的道路上来。三是努力降低负债成本,降低存款集中度,分散风险。适当购买短期政府债券、商业票据等短期证券,作为流动性供给的二级准备,提高流动性风险的防范能力。四是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做好对资产负债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通过预测和分析,完成对潜在流动性的衡量,排除警情,使流动性风险减至最低程度。

篇2

随着我国建设项目的范围变广,难度加深,工程监理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计划的逐渐深入,我国的项目建设已走上世界性的大舞台,与国际接轨成功。而工程监理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正确的分析建设工程监理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效的提高工程监理的工作效率,保证建设项目高效且安全的进行施工,为今后的监理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工程监理;施工过程;行业发展;影响因素

近几年,我国的工程监理行业不断壮大,也变得越来越符合国家规范标准的要求,随着一些跨国工程和大型项目工程的兴建,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逐渐的迈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也为工程监理行业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文章主要总结了工程监理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展开分析和讨论,随之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为今后工程监理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1建设工程监理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建设工程监理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总体上来说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1外部因素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工程项目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产业,与之相关的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也必然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因此,影响工程监理行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就是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行业的技术发展这三个方面。(1)经济方面。经济全球化将世界经济连成一体,在这种趋势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来往和业务来往也逐渐加深,现在世界经济都处在低迷的状态,从而对各个行业都产生了影响。就工程监理行业而言,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商机的同时也加大了行业的竞争压力。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建设工程队伍可以与其他各国开展技术交流,同时竞争国外项目,这无疑扩展了监理队伍的工作范围,另外,经济全球化会推动国外工程建设公司进军中国市场,从而导致国内工程监理行业面临的竞争加剧,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会推动国内工程监理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会推动行业内部的交流与合作。(2)政治建设方面。从我国的政治建设层面来分析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主要是针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探讨。自1997年颁布了《建筑法》开始,我国相继又颁布了一系列的工程监理有关的质量管理和标准规定等法律条文,虽然与工程监理相关的法律体系已初步成型,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还存在权利、义务划分不明确以及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对于施工过程中工程监理所起的主要作用也没有完全的显示出来,最终造成现在的工程监理在施工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监督施工质量,而没有完全参与到施工的一系列过程中。(3)行业技术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工程项目逐渐的向大型化和复杂化发展,对技术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应的材料、技术和工艺过程也不断的更新和发展,这就导致了工程监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也越来越多,对监理的工作任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一些大型的复杂的或者跨国的项目中,所采用的技术水平高,工艺过程也较为复杂,如果工程监理对技术的了解不够,势必会对施工的质量和进度造成严重的影响。

1.2内部因素

除了上述的外部因素会对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外,行业内部的一些因素也会影响该行业的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工程监理行业的内部印象因素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即行业内部市场的适应性以及行业内部针对各建立企业的有效管理机制。(1)市场的适应性。市场适应性反映了工程监理行业对工程建设市场的一种适应程度,也是衡量各个监理公司能力的关键所在。分析我国目前建立的监理公司,首先就是规模小,人数少,且对相应的资质审查不严,这些监理公司大都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而建立,能在市场上生存,一旦市场竞争加剧,这些监理公司必然会受到市场的冲击而无法继续生存,另外监理行业对品牌效应不够重视,继续发展下去也很难将行业规模做好做大。最后一点就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各监理公司对自身的企业价值和企业规范把握不明确,在参与市场竞争后对市场的机制产生不好的影响。(2)行业管理机制。有效的管理机制是促进行业稳定发展的前提。目前的工程监理行业对任务的分配以及用人制度都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一些本该由监理起主导作用的施工过程往往都由建设单位或其他部门的领导取代,另外在一些决策方面需要工程监理共同参与的,工程监理在其中也形同虚设,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这些无疑都跟行业内部的管理体系不严有关系。

2促进工程监理行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2.1以人为本,充分吸引人才

管理企业在竞争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监理工程师。作为监理企业,需落实尊重人才的方针,以人为本进行科学的管理,以提高监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标准,同时工程监理相关的企业应加强对人才吸引,提高工程监理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提升企业形象。

2.2加强的工程监理的培训和教育,增强其专业性

监理服务是咨询类的服务业,其知识更新速度快速,因此监理工程师需要大大的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加大自己知识覆盖面。不但要对最新的工程知识有所了解,还要多有关工程方面的法律,以及工程有关经济管理知识有所了解,并且对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有所掌控,提高自己管理的水平,使自己变成一个复合的人才。目前建立企业发展缓慢的其中的原因就是缺少重要的监理人才。这样情况的产生,建立企业应该每个一段不定的时间对企业内的监理人员培训,并且鼓励低学历的监理有关人员多多深造,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2.3强化施工行业的企业管理,促进监理行业的有效发展

就目前国家对于监理企业的情况看来,在很多监理企业中监理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太低,人员流动性大,针对这种特点监理企业的制度需要合理化,企业的凝聚力需加强,具体的工作要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建立激励体制来入手。

3结束语

工程监理在建设工程施工项目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分析影响工程监理行业发展的因素,有效采取措施促进行业的快速高效的发展对于提高该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有着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玉华.关于完善建设工程监理制度若干问题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4.

[2]刘贵文,邓飞,刘程鹏.建设工程监理行业发展探讨[J].建筑经济.2010,(3).

[3]黄健雄.建设工程监理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M].华南理工大学.2013,(11).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战略定位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中。笔者认为:商业银行所需要的各种策划和持续不断进行的各种资源的组织和配置活动,就是战略定位。换角度而言,商业银行战略定位就是将银行的发展愿景和目标,通过系统化的规划方法,形成商业银行经营方向的具体指导目标,并通过在商业银行不同层面的沟通和协作,在商业银行各层面形成一个有共识的战略行动纲领。

成熟的战略管理理论认为,战略管理是由环境分析、战略定位(选择)、战略控制(管理)等三个不同阶段组成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现行环境分析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来源于原城市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城市企业和居民投资入股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由众多法人机构合并形成的一级法人单位,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自1995年国务院决定在大中城市组建地方股份制性质的城市商业银行以来,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舞台上开始了艰苦的历程。多年来,城市商业银行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又背负了沉重负担,暴露出诸多问题。从功能上讲,城市商业银行是商业性金融服务机构,因此,它首先应该具备商业银行的一般特点。同时,由于自身独特的发展过程,城市商业银行又有它自己独有的特点,这就是: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

(一)宏观外部环境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性调整、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职能不断转变,都为以按市场经济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城市商业银行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城市商业银行历史遗留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同时又面临着货币政策变化、利率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监管政策调整和完善等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使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银行体系内部挑战、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制度创新的挑战、宏观政策调整和金融监管进一步严厉的挑战。

(二)内部资源

其劣势体现在:资本充足率低、不良资产率高、单一城市制经营、贷款风险集中度高和产品创新水平差等问题。

二、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是以某一城市为服务区域的商业银行,具有地域性特征。因此,作为区域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把自身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所在城市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为城市商业银行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应与地方经济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与区域经济获得双赢发展。

(一)市场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

城市商业银行一般处于各地的中心城市。城市商业银行历史上形成的独特的地方特征、特殊的股权设置、与地方政府联系密切所具有的信息优势等条件,使城市商业银行更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只有利用与地方经济的交融性,密切保持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方向上的一致,才能敏锐捕捉地方经济的脉搏,寻找到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才能进一步在地方经济的极化和扩散中,扩大自身金融资源的支配范围,实现共生共荣。

(二)服务对象定位为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

首先,作为城市商业银行,必须为本城市发展服务,为本城市居民服务,受到本城市居民的欢迎,才能得到基本的发展。其次,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激励机制作用下蓬勃发展,其规模、效益在国民经济中愈加重要。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从业人员本土化、与客户地域联系密切、熟悉客户资信与经营状况,容易对地方中小企业进行监督,可以充分保障放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提供服务的效率。因此中小银行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具有比较优势。

(三)业务方向定位为发展零售业务

从广义上说,零售业务范围包括与个人和家庭生活直接相关的金融服务、小生产经营者和小型企业的自然人提供的各类小额金融服务,从业务类别上说包括传统的零售业务和理财等综合性金融服务。发展个人零售业务,既是调整经营结构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中国社会财富新格局和居民金融新需求的需要,是着眼长远的发展定位。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控制

(一)银行内部管理战略

一是要完善资本补充渠道,优化股权结构,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二是重构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以事业部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管理。要通过全面或在部分业务领域推行事业部制管理方式,如组建公司金融总部、个人金融总部等,推进集约化经营。三是按照确定的战略定位重构经营管理机制。四是以价值链管理的观念推进银行再造,形成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并购战略

1.横向并购。横向并购首先应立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整合,即按照效率原则,撤并或出售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降低成本,实现集约化经营。其次,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可以进行并购,从而壮大规模,实现优势互补。第三,政策性银行之间以及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也可以考虑进行合并,如可考虑将三家政策性银行合并为一家,政策性银行在基本完成其使命之后可改组为商业银行或与商业银行合并。

篇4

关键词: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发展历程;趋势分析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与证券持有人进行证券买卖,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中央银行市场化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已在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得到广泛使用,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灵活有效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发展

(3)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方式,加大基础货币回笼力度。2002年9月24日,将2002年以来(6月25日至9月24日)公开市场业务未到期的正回购转换为中央银行票据,实际是将商业银行持有的以央行持有债券为质押的正回购债权置换为信用的央行票据债权,转换票据总额1937.5亿元。2003年4月22日中央银行直接发行了期限6个月的50亿元中央银行票据,之后连续滚动发行3个月、6个月及1年期央行票据,全年共发行63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为7226.8亿元,发行余额为3376.8亿元。2004年共发行105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15072亿元,年末央行票据余额为9742亿元。2005年共发行125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27882亿元,年末央行票据余额为20662亿元。4年共转换和发行央行票据的总量为52118.3亿元。

(4)采用交易品种与期限的组合,保持基础货币 稳定增长。从2003年起,中央银行针对市场变化,采用短期逆回购与发行央行票据、发行央行票据与买入现券等不同交易品种与期限的组合,既体现了央行坚持基础货币稳定增长的政策意图,又有效缓解了偶然性、季节性因素引发的短期流动性问题。此外,2004年中央银行还进一步完善了公开市场业务决策制度、交易制度和一级交易商管理制度,推进了公开市场操作频率、操作品种和技术支持系统等方面的创新。

4.公开市场业务的逐渐成熟期(2006~2009年)

2006年以来,根据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价格涨幅上升的现实状况,货币政策逐步从“稳健”转为“从紧”,进一步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回收银行体系的过剩流动性。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起,我国货币政策开始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央行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及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灵活调整了公开市场操作策略。

(1)坚持以发行央行票据为主、回购操作为辅的原则,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2006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3.65万亿元,同比多发行8600亿元,年底央行票据余额3,03万亿元。2007年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07万亿元,年末中央银行票据余额为3,4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600亿元。2008年7月份起,逐步调减中央银行票据发行规模和频率,全年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3万亿元,其中各季发行量分别为1.78万亿元、1.17万亿元、9810亿元和3710亿元,年末中央银行票据余额为4.65万亿元。2009年共发行央行票据1.3万亿元,9月末央行票据余额为3.9万亿元。

(2)适时开展正回购操作,提高银行体系应对短期流动性冲击的灵活性。2007年初,中央银行灵活掌握正回购操作期限和规模,缓解商业银行春节前的支付清算压力;特别是国债发行后,逐步加大以特别国债为工具的正回购操作力度,全年共开展正回购操作1.27万亿元,年末余额6200亿元,比年初增加5600亿元。2008年适时增加短期正回购操作品种,逐步缩短操作期限,进一步提高了银行体系应对短期流动性冲击的灵活性,全年累计开展短期正回购操作3.3万亿元,年末正回购余额为3622亿元。2009年开展正回购操作8700亿元。

(3)创新操作工具,优化操作期限结构,促进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增长。2007年,为缓解中央银行票据集中到期投放流动性的压力,于当年1月末重启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较为深度地冻结了银行体系流动性,并实行市场化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与定向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相结合的发行方式。多次针对部分贷款增长较快、且流动性充裕的商业银行,定向发行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共计5550亿元,既有效收回了流动性,也对信贷增长较快的机构起到警示作用。2008年,为了充分发挥公开市场操作预调和微调作用,科学设计并不断优化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适时增加短期正回购操作品种,逐步缩短操作期限,进一步提高银行体系应对短期流动性冲击的灵活性。此外,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新情况,研究创设了短期招标工具(taf),及时为流动性出现暂时困难的境内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4)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利率调节资金供求关系的作用。2006年上半年,央行票据发行利率稳中有升,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从年初的1.90%上升到6月末的2.64%o;下半年,受多种因素影响,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幅度加大,中央银行适时灵活选择价格招标或数量招标方式,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稳定在2.80%左右,对于稳定市场预期、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年,通过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度上行,如当年3个月期、1年期和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分别上升90、126和155个基点,进而引导市场利率适度上行。2008年,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稳步下行,如1年期、3个月期央行票据和28天正回购操作利率,分别较年内峰值累计下行约180个基点、240个基点和230个基点。2009年,为了适应新股ipo重启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性加大且有所上行的新变化,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由小步上行到逐步企稳,如28天期正回购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操作利率分别企稳于1.18%和1.33%o,较年初分别上升28个和36个基点;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企稳于1.76%,有效引导了市场预期,发挥了利率调节资金供求关系的作用。

二、我国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的日趋发达,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以及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转化,公开市场业务作为适应市场调控的政策工具,将是我国央行未来货币政策工具的最佳选择之一,其发展将会呈现如下趋势:

1.操作规模扩大化

随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市场化的发展,拥有证券资产规模也逐渐扩大,截至2009年12月,中央银行对中央政府的债权为15661.97亿元人民币。另据测算,2009年,23家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总计2669亿元,发行量为上年的3.7倍,这也可以作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再加上近几年来央行票据的大量发行,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条件。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已增加到50家,今后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加入到一级交易商行列。因此,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和满足金融机构体系流动性管理的需要,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其交易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2.操作工具多元化

篇5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96-02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和国内利率市场化发展的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经营或融资的利率不受中央银行的统一控制,而由各商业银行依照货币市场的资金供需情况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央行公布的官方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参照,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实践证明,利率市场化使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得到了发展,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效率得到了提高,资金分配变得更加合理,经济和金融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但是,也有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银行倒闭,金融秩序混乱等问题,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了危机和不稳定性。

近些年来,人民银行从放松利率管制、完善利率调控体系以及推进金融机构改进利率定价机制等多方面开展相关改革,使我国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截至目前,央行累计放开了120种左右的利率种类和档次,使商业银行获得了很大的利率自主定价权。此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扎实推进,央行不断探索通过合理运用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和市场的流动性进行调节,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的走势,间接的影响银行存贷款利率。央行对金融机构利率的调控由过去单纯依靠直接干预其存贷款利率转变为即调整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又间接引导市场利率,两种手段综合运用时央行对市场和金融机构利率的调控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7月,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这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限制因素减少,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对存贷款有了自主的定价权,尤其是目前完全取消了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限制,这就使银行在经营中将更加积极主动,可以充分利用有竞争力的利率来寻找和吸引优质客户,为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打下基础。

2.有力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中间业务发展。实行利率市场化,会激励和促使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以保持竞争力,进一步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业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这些不仅会增强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力,还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并提升其经营管理的本领。从世界上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能看出,利率市场化会促使国内商业银行持续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以及开发中间业务,这些都为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使自身资产得到保值、增值提供了契机。

(二)不利影响

1.对银行识别控制利率风险以及利率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利率受政策和管制的约束减少,更加偏向于市场决定,那么,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就会变多,每一项因素对利率水平的影响程度也会更复杂,利率变动的频率和幅度也会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复杂。这些都对银行经营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同时也使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更难。

2.银行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盈利和生存压力加大。在利率市场化的初始阶段,许多大企业和政府愈加成为各家银行争夺的焦点,一些中小银行可能会出现降低贷款利率而提高存款利率的现象。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的利差收入会持续下降,导致银行出现经营困难,比如美国,在其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5年间,有大批的银行倒闭。

三、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促进中间业务发展,拓展收入来源

发展中间业务能够优化银行的收入结构,减少银行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性,使银行经营更加灵活、科学,也为银行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为此,要扩大中间业务的规模和产品种类。只有注重发展客户理财、咨询顾问等高层次的中间业务,不断适应利率和汇率市场变化,才能提高收益水平。同时,商业银行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设计、开发出符合我国消费者特点的中间业务。

(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一方面,建立科学的利率风险管理流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视,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与模型,对利率的期限结构、风险结构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提高利率风险的可控性。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利率风险管理的人才队伍。尽快引进或者培养能够准确掌握利率风险原理、精通利率风险控制技术的人才,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利率管理人才队伍。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提高信贷分析能力

结合实际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应健全利率定价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建立包含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客户评价指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等各种变量在内的内部利率定价系统,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科学、灵活的确定本行的基准利率水平,要综合考虑风险补偿、产品收益相关性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确定价格水平,减少价格和风险不匹配带来的损失。

因此,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只有不断提升金融创新及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挖掘新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才能持续地提升银行的盈利水平,并由此保障银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伦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对策略分析[J].全国商情,2012,(10).

[2] 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2,(1).

[3] 宗良,高扬.利率市场化改革趋势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国际金融,2011,(4).

Analysis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on the process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form in China

CHANG Ran

(Business college,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y and trade,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和而不同

一、引言

在《论语·子路》曾经提到过这样一种观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广义上来说,“和”指的就是各相异事物在大局上所遵循的协调性、内在统一性,而“不同”则强调发挥各事物的个性和特殊性。自古以来,“和而不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备受推崇。当前,在中国社会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向前迈进的重要时刻,对银行未来发展道路的探究,“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同样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行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1996年开始,我国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在经过十多年的改革,货币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外币存贷款利率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卓有成效,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金融更加有效运转提供了良好平台。

利率市场化乃大势所趋。 2012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存贷款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同时放宽利率浮动区间,即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而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2012年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两次放宽利率浮动区间,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踏上了了新的征程。非对称降息举措,对与利率市场化进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把“双刃剑”对各银行加快业务转型、明确战略定位提供优厚环境的同时,又对商业银行在处理好利率水平将整体上涨、存贷利差将大幅缩小的客观问题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分析银行该如何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如何最大化利用该优势促进自身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最近两年来,利率市场化下银行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一直是诸多学者不懈研究的对象。李卓(2011)从阐述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入手,分析了美国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启示,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对中小银行面临的挑战及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措施。邓秀萍(2012)阐述到,要想减轻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不仅需要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完善现有的利率定价机制;还需要管理层加大监管力度,并尽快出台相应的保障制度。廖远伟等 (2012)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但是利率市场化也给中国商业银行带来了种种挑战,它将导致商业银行利差缩小,传统业务收入减少,使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增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在分析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的优势之时,周茂清(2012)认为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后,利率市场化将使商业银行获得自主的定价权,可使其优化负债结构,降低经营成本,有利于其根据客户需求开展金融创新,并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风险意识。

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阐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多数都只阐述了利弊之一,且不能与最新变化形势相适应。因此本文决定用辩证的立场,采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方法、利用最新数据进一步补充说明。2012陆家嘴金融论坛前后直击焦点的利率市场化,是指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从而实现利率的全面自由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既从总体上适应宏观大局的变化,实现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发展,又从微观上走出各银行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不失为当下各银行的较优之策。

三、新利率市场化形势对银行的影响分析

非对称降息是此次利率调整的最大亮点,也是我国利率市场化乃至整个金融改革的重要序幕。央行的两次降息,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大胆尝试,更是针对经济下行态势、稳定增长做出的有效举措,将为今后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实现利率市场化奠定基础。招商证券分析师报告认为,利率市场化是个10~15年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前期对银行息差有一定压力,影响行业利润增长,而长期而言会促进行业优胜劣汰,鼓励创新并提高经营效率。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资金价格能有效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银行能更好地促进资源的最优的配置。息差的收窄,使得商业银行加快经营转型,长远来看,有利于推动理财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此外,贷款者由于负担减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债务人还款的可能性,间接减少银行的坏账损失,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当然,新的利率政策也会对银行具有负面的信用影响,主要是受浮动利率区间扩大及利率下调将使存贷款息差缩小。降息前,按央行的规定,一年期存款利息可以是3.575%,贷款利息可以是5.048%,最低利差极限是1.473%。降息之后,一年期存贷款利率极限分别是3.3%和4.2%,最低利差极限是0.9%,等于降低利差39%。这对于银行而言,意味着利率的下降、业绩的下滑。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来看,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要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实现充实资本的基础,也是银行开拓进取的内在动力。为了维护息差,银行将会主动吸纳具有高风险的高收益的贷款,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而且,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加了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银行的运作将更加市场化,加速银行之间的竞争,一些管理僵化的银行则很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四、银行在新利率市场化形势下“和而不同”的发展之路

篇7

【关键词】投资银行 发展现状 发展策略

一、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投资银行是市场经济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是从事证券承销与证券交易、基金管理、企业兼并与重组等业务,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投资银行业的发达与否,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繁荣程度。投资银行能使市场经济依照效率原则运转,来推进市场经济的繁荣。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投资银行产业逐渐锋芒毕露,在证券市场以及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组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投资银行虽初见雏形,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虽表面上看来发展速度迅猛,但并未真正在金融体系中,在市场经济的整体结构中确立自己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国家的政策看,将把证券公司的管理提高几个层次,强调稳健经营,扩大公司规模,狠抓风险管理,证券管理部门应考虑市场发展的需要,扶持大型公司全面发展向国际化迈进。

二、中国投资银行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投资银行资产规模小,发育程度低,缺乏竞争力

尽管近十多年来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迅猛,规模持续不断的扩张,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投资银行,我国的投资银行规模与其相比差距很大。这种资产规模小的现状,已严重影响到我国投资银行业市场的拓展和业务的壮大。

(二)我国各个投资银行业务范围与品种单一,缺乏特色和创新

现阶段我国投资银行业务范围非常狭窄,主要从事证券承销和证券经纪这两种业务,对国际上的各种创新型金融业务也几乎没有涉足,国内少数大投资银行即使有所接触,但由于经营不规范,实力弱小等因素,影响了自身业务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法制法规不健全

发展投资银行的法律环境虽然已有一定的体系,但离投资银行产业的现代化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投资银行也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而且明确的市场功能和发展方向的定位也很缺乏。

(四)我国投资银行经营经验不足,缺乏高层次人才

由于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所以自身经验较为缺乏。投资银行不仅要给客户资金技术支持,更要为客户提供策略意见,解决客户所遇到的经营管理问题和各种金融难题,所以投资银行业对智力要求较高。因此,熟练运用各门专业知识且综合能力强的投资银行专业人才在我国显得较为缺乏。

(五)我国投资银行面临较大的系统风险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较为短暂,而证券市场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则更为短暂。由于发展时间的短暂,中国证券市场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有关的制度实施建设。因此,与西方证券市场相比,浮动性较大,且暗藏着很大的系统性风险,同样也面临着极大的金融风险。

三、推动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健全投资银行的市场环境

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进程同时也增加了投行参与资产流动和重组的难度和经营成本。而且企业的干部队伍整合不完善,流动半行政化,企业重组之后企业干部归置等问题,严重影响着重组企业能否安全过渡,因此市场环境的改善和配套改革的进展对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加大资本运作的市场化程度

鉴于中国资本市场对于加快企业改革,推动金融深化,促进投资银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应在规范的前提下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在继续扩大市场规模的同时提高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并在企业上市方面削减政府的干预。

(三)加强投资银行业的内部建设,增强竞争力

我国现有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机构大多都存在相同的问题,如资金实力弱,专业人才缺乏,对行业和市场环境的专门研究太少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因此我国投资银行业应当重视其存在问题并抓住机遇促进自身实力的迅速发展,重视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完善自己的信息网,做好基本研究工作。

(四)加强法律建设

以法律规范投资银行,减少政府干预,加快《证券法》和《公司法》相关法律的出台和有关投资银行的专业性法律的制定,为投资银行的发展壮大提供法律保障。

四、中国投资银行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一)防范风险,规范发展是我国投资银行建设与发展的主旋律

防范风险是投资银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证券公司应逐步完善经营管理,使其朝着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二)并购重组业务是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

兼并重组是综合类证券公司新世纪业务发展的战略选择。并购重组是资本营运的重心,而且这种资源的整合离不开效益的最大化,它深入的体现了投行业务的实质,理应成为综合类证券公司的发展重点。

(三)投资基金管理应成为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主营业务之一

从国际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历程看,投资基金管理是投行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业务。投资银行要想在投资基金管理业务中获得傲人成绩,基金的拓展与创新是首先要重视的。

(四)项目融资是我国投资银行急待开辟的业务

不管是积极开展承销业务,还是拓展新的业务范畴,很多客户都要求投资银行提供类似“过桥贷款”类型的融资服务,这就要求资产必须具有一定规模,也要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

总之,投资银行在市场经济中逐渐呈现出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在我国,投资银行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理论与实践还不成熟,对于我国投资银行应该怎样发展还没有明确认识。随着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我国投资银行也应一步步改善和提升,去直面新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黄凌.中国投资银行业竞争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08-134.

[2]王玉霞.中国投资银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1-30.

篇8

关键词:手机银行;支付业务;产业链;金融结算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7-0023-03

一、国内外手机银行发展历程与主要模式

(一)国外手机银行发展历程与主要模式

欧美国家的手机银行起步较早。1998年5月,捷克的Expandia Bank与Radiomobile联合推出了世界上首款手机银行系统。1999年1月,美国花旗银行与法国Gemplus公司、美国M1公司合作推出了手机银行。据艾瑞咨询的相关数据显示,美国2007年手机银行用户已达110万人,预计2012年将达到4090万人:在亚洲,日本和韩国的手机银行发展迅速,已成为主流支付方式之一。2009年,日本已有近一半国民开通了手机支付业务。韩国三大移动运营商(sK、KTF、LG)都提供具有信用卡和基于Felica标准的预付费智能卡手机,至2005年,韩国所有零售银行均已开通了手机银行业务。此外,手机银行在发展中国家也得到了广泛应用。2004年,手机银行在菲律宾和南非开始流行。2007年,全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沃达丰旗下的Safadcom公司在肯尼亚推出了M-PESA手机银行系统,受到一致推崇,并被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多个国家复制。

按产业链各方的参与程度,可以将国外手机银行的发展模式分为移动运营商主导、银行主导以及第三方主导等三种类型。其中移动运营商主导模式较为常见,银行与第三方主导的成功案例相对较少。

1.移动运营商主导型。该模式下,移动运营商在手机银行产业链中居主导地位,用户不与银行直接联系,而是将资金存入在运营商开立的专门账户或利用现有手机话费账户进行日常交易,账户信息由运营商持有。银行、设备制造商、商户等为手机银行各环节提供基本服务。以肯尼亚M-PESA为例,该国银行网点覆盖率极低,大部分居民都没有自己的银行账户,导致居民汇款、转账成本极高。自Safaricom公司推出M-PESA后,用户只需购买一张该公司的SIM卡,并进行身份登记便可开通M-PESA服务。M-PESA可以通过短信指令完成汇款、转账等基本银行业务。收款人持接到的转账短信到M-PESA的任意点取现,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经常性汇款难题。同时,肯尼亚M-PESA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Safaricom的高市场占有率及监管部门的宽容。

2.银行主导型。该模式下,银行与客户发生直接的资金账户关系,银行居于产业链的主导地位,移动运营商负责通信渠道的提供与维护,地位较被动。用户交易手续费归银行所有,运营商主要收取数据流量费用。如菲律宾的Smart Money品牌,银行与客户建立直接的合同式业务关系,将部分业务如账户开立、市场营销、业务记录等外包给合作的移动运营商Smart公司。银行需对运营商业务开展情况进行持续监督,对业务安全性负责,并定期向央行汇报。

3.第三方主导型。第三方既可以是银行与运营商成立的独立运行的合资公司,也可以是独立于二者之外的市场主体。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主导,银行与运营商之间可以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利益平衡,用户在不同运营商、不同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更加便利,互通性更好。但也因此需要第三方支付平台自身具有较强的资质、运作能力与市场号召力。典型案例如德国的Pay Box公司推出的手机银行系统,该系统可以完成互联网到Pay Box、Pay Box到Pay Box、手机到Pay Box等多种形式的业务操作。用户在交易时向商户提供手机号码或Pay Box别名和PIN码而非银行账户、密码,交易确认后,Pay Box将资金从消费者银行账户划付给商户。

(二)国内手机银行的发展历程与模式

2000年2月,中国银行与中国移动签署了联合开发手机银行服务协议,并于同年5月17日正式在全国26个地区进行试点推广。中国工商银行也于同日开通了手机银行系统。随后,招商银行、中国广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纷纷跟进。当时各行系统多基于STK方式,用户需将SIM卡换成专门的STK卡,较高的换卡成本和对系统安全性的担忧使得手机银行此次推出未得到市场广泛认可。2005年,交行推出国内首款基于WAP技术的手机银行。2006年3月,银监会颁布《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将商业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纳入监管体系。2009年,随着3G牌照的发放,手机银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09年8月,中国工商银行推出国内首个3G版手机银行。手机支付方面,2009年以来,银联、各大运营商、第三方平台等动作频繁,纷纷扩大试点范围。2010年6月,央行颁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从市场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对非金融机构的支付服务进行了规范,将极大促进国内手机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截至目前,国内手机银行业尚未出现具有绝对优势的行业领导者,呈现多种发展模式共存的局面。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银行及远程支付方面,银行系统暂时居于主导地位。第三方支付平台总体规模较小,且面临缺乏金融结算资质等政策制约,自身前景尚不明朗,短时间内难以发挥重大作用。但移动运营商与银行业的融合趋势使得局面趋于复杂化。年初,中国移动入股浦东发展银行被业界认为旨在为其大规模推广手机支付尤其是远程支付规避政策阻碍。近距离支付方面的情况则更为复杂。一方面,银联为代表的银行系统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移动运营商正在激烈争夺行业主导权。双方积极联合设备提供商、下游商户等开展业务试点,并试图应用一些排他性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双方亦在探索可行的合作模式,如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于2003年合资成立了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共同开拓国内手机支付市场。因此,短期内国内手机银行市场的主导模式尚难定论。

二、我国手机银行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产业链尚不清晰

区别于传统金融服务方式,手机银行的产业链更为庞杂,涉及银行、电信、第三方支付平台、设备提供商、下游商户、水电煤气事业部门等诸多利益主体,且任何一方都不足以独立完成产业链的构建。目前,国内已经初步形成银行、电信、第三方支付平台三大阵营的交叉竞争局面。虽然目前各方主推的手机银行业务各有侧重,但多利益主体对行业主导权的争夺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且多种技术标准和渠道并行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难度,容易使消费者行为更加趋于谨慎,从而制约行业整体推进速度。

(二)系统安全性令人担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感染病毒的危险加大,而手机本身的硬件环境有限。制约了对病毒的及时屏蔽与查杀。此外,作为一种直接关系到用户资金安全的金融创新产品,用户本能地会对系统安全性存在质

疑。据3G门户的《2009中国手机银行业务用户调研报告》显示,用户在使用手机银行业务时最看重的就是交易的安全性,占比高达51%。

(三)系统兼容性差

目前,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均推出了自主品牌的手机银行,但各行独立开发带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而很多消费者往往在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银行都开有资金账户,系统兼容性差影响了用户的操作体验,增加了资金调度成本。

(四)农村地区推广乏力

相对于印度、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我国对广大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的推广相对乏力。截至目前,除广东珠海农村信用社、江苏姜堰农村合作银行等进行小范围尝试外,我国手机银行的试点推广活动多集中在东部发达城市地区。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匮乏、农民资金多小额分散,导致推广成本相对较高,收益性差,国内大型银行或移动运营商缺少开拓农村市场的内在动机,而中小型涉农金融机构往往资金和技术实力都十分有限,难以与运营商达成协议推出自主品牌。

三、国外经验借鉴与对策建议

(一)明确行业发展模式

鉴于我国现阶段跨行业监管水平有限,金融系统内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尚未改变。若电信系统或第三方平台深度介入金融活动将进一步增加行业监管和货币政策的实施、评估难度,从而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而银行系统具有成熟的资金管理和网上银行推广经验,且在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理财服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现阶段建议实行以银行为主导的手机银行模式。

(二)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构建

建议将银行系统作为手机银行产业链的基础部门,用户及下游商户需与银行建立直接的账户关系,移动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则致力于支付渠道的拓展与维护。在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手机银行业务中,鼓励银行系统在查询、支付等基本功能外,开发提供理财、小额贷款等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功能,维持银行目前的主导地位。在手机支付方面,确保大额资金通过银行账户直接支付,小额资金可通过向智能芯片卡或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充值的方式进行日常支付,同时需合理制定“手机钱包”、智能芯片卡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移动支付的每日交易上限及账户余额留存上限。

(三)提高宣传针对性,保证系统安全

当前各行推出的手机银行在身份验证、密码保护等方面应用了多种保障手段,用户对手机银行安全性的担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陌生,通过积极的宣传、讲解、免费体验活动可以部分消除用户对安全性的顾虑。另一方面,随着手机银行的日益普及,手机诈骗、病毒程序干扰等非法活动也将更加泛滥。对用户资金安全构成威胁。相关各方应密切关注信息技术前沿及用户在应用中的问题反馈,及时进行系统升级或方案调整,必要时应对用户进行风险提示,规范操作程序。

(四)加强支付及信用环境建设

首先,不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支付环境,完善手机银行系统兼容性。可借鉴央行“超级网银”系统建设经验,在未来适时建立手机银行互联系统,减少手机银行跨行转账成本,为用户提供操作便利。其次,应进一步加强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提高个体信用评价指标的广度和深度。逐步扩大数据采集范围和应用领域,增加市场参与个体的违约成本,净化市场环境。

(五)加强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力度

为提高各方开拓农村市场的积极性,国家层面可对各利益主体进行适当引导或经济补偿。鼓励各方开展深入调研,结合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需求,打造具有针对性的手机银行品牌:选取有一定民营经济基础的地区进行试点,及时总结、梳理业务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用户建议;选取资质较好的电信缴费网点、连锁超市等作为银行的商,办理现金存取业务。为保障交易安全,初期应对用户在点办理现金存取业务进行严格的额度控制,并进行登记备案。为保证机构经营合规性,银行需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并进行日常监督鼓励运营商加强与涉农金融机构合作,切实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和覆盖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