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09:26: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一地理教材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学期我任教七年级二个班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的教学常规指导下,兢兢业业,扎实刻苦,圆满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效。现归纳两个方面:
一、学生基本情况
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部分地理知识,但马上要完整、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同学们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因此,在本学期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地理趣味性的功能,从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尽量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摒弃板着面孔说教的教风,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鲜活的,就在身边。一学期下来,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兴趣,也开始慢慢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对地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学生们开始重视地理学科这位新朋友。
二、教学工作情况
1、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实践。现正值教学改革的新时期,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教改的活动,把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来。本学期学校搞了教师公开课,我也积极的参加。在整个公开课的活动中,我学会了许多,在以后工作和学习中去我将会更加积极、主动。
2、学以致用,课程整合,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本学期,我大胆尝试,积极进行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摸索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教学实效。课件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各个模式的优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地理教学让学生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事实做材料,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居民,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通过地理教学更能启迪学生的智能,也促进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每位同学都怀着对世界的渴望,对自然的依恋。渴望认识这个世界,除了自身的社会生活体验之外,通过地理提高着自己的认知。地理教学也要求我们贯彻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求我们去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的人。
5、在教学时,我注意学生智能的发展,注意地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时事地理事件,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事务及学生生活等方面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例,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了解了我们祖国的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从而更加热爱它。同时也意识到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的现状,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从现在就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奉献的志向。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提高的原则,以崭新的姿态去迎接新学年的到来。
初一地理教师期末工作总结【2】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潜心研究,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努力上好每堂课。
1、认真钻研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全册教材的知识目标、教学要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学生。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为此,我除了读好教师用书之外,经常上网搜索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课例,反思,经验,课件,试题和知识材料等等。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紧抓课堂教学不放松,向45分钟要质量。采用多种方法(谜语、诗歌、谚语、小故事、顺口溜等)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鲜活的,就在身边。
3、强化读图、用图、分析图的训练。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地理图表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在上课的时候都要把世界地图挂在黑板上,从一开题始我就给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教学中培养他们读图分析能力,就是让学生明白,地理教学尤其是世界地理教学必须学会识图。教学中我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图知识,重点掌握最基本的地图阅读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力,掌握读图技巧,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熟练地掌握图文转换方法,逐步建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完成对地理事物的准确定位,对重要大洲和重要国家的准确位置的掌握。
4、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
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实践。现正值教学改革的新时期,一场教育的革命正在兴起,尤其以新教材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思想蓬勃发展,只有融入这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教改的活动,把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来。
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所任教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对学好地理充满信心。
五、几点体会
1、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分层教学,重视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精、细,教师备课要精,知识点要抓细。为此,精导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实学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
然而,由于我市的中考科目没有地理,多数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在初一、初二年级,有些学校常用地理课上主科、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地理课;在初三年级又没有开设地理课,因此学生的地理知识普遍遗忘和欠缺,几乎是一片空白;升入高中后再上地理课感到十分吃力;这是高中地理教学及学考、高考的拦路虎。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年级地理教学中,依托各班配置的先进电教设备的优势,在地理课堂教学别注重了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融合、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补充
高一地理上册涉及到许多初中地理知识,例如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部分内容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学生在初一学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此内容几乎是空白。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按照教参书安排的进度教学,不仅课时紧、而且多数学生听不懂。因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1)对学生难懂的章节放慢讲课速度;(2)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复习;(3)制作高中地理课件,用动态的图象演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观看课件要学生自己总结地理规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和意义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又如,关于昼(夜)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地方时及计算等内容也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和难点,是以初中地理的经纬线作为基础的;如果东经、西经、北纬、南纬及其度数真正弄明白,这个难点就难以突破。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办法:(1)首先作板图,边讲边画经纬线、经纬度;(2)用多媒体展示东西半球图,让学生知道东半球有哪些大洲、西半球有哪些大洲。(3)播放课件,观看晨昏线及其变化和太阳直射对昼夜长短的影响。(4)最后启发学生得出“因为日出早,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的结论;进而推断出地方时的计算原则为“东加西减”的结论。就这样,地方时的计算、日期的换算等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的关键不在于计算本身,而在于对地球运动的真正理解。
二、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数理化知识进行整合
有人说地理学是“文科中的理科、理科中的文科”,高一地理涉及到了大量数理化知识,有的知识还未学过:如角速度和线速度、椭圆有两个焦点……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怎样应用数理化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例如:
1.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数学中的数轴、坐标等知识。如“大气的垂直分层”等书上插图,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不理想;大多需要老师重新从数学的角度来介绍,然后再回到地理知识的传授上来。
2.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物理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气温度与运动的关系”(即热膨冷缩原理)、“大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密度小气压低、密度大气压高)、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凝结)、下沉气流常天气晴朗(蒸发)、季风的特点及成因等内容,如果教学中仅作为地理现象讲授,而不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的话,学生很难真正掌握。
3.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化学元素与矿物、岩石的关系、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的关系、土壤的形成等,都涉及到很多初中化学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进行适当的复习并加以应用。
三、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校是省级示范性高中,每个教室都有先进的电教设备。这对于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讲台、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方式,提出了挑战:怎样才能提高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效率?通过探索与实践,针对地理课的特点,我尝试采取了下列方法:
1.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
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增大教学容量:二是将书本上抽象、枯燥的内容、情景形象的再现、活化教材,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三是可将节约的时间用来复习初中的内容和讲解习题。
2.利用投影仪对有关表格、地图进行讲解
1. 教师现状分析
我校地理组一共两名教师,分别任教初一初二地理。
其中新老师负责初一地理,专业知识扎实,工作热情很足,和学生年龄差距小可以更有效的交流,但是,工作经验不足,对课标和教材不熟悉,对于知识点的把握不足,对学生不熟悉,课堂掌控能力有限。
负责初二的曲丽凤老师,最近三年一直从事初二地理会考教学,相对而言对课标、会考和教材很熟悉,也基本能够预估出学生的基本情况,可以迅速的展开教学。但是,课堂不够生动有趣,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调动不充分。基本与新老师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 学生现状分析
本届学生共三个班,每班接近50名学生,数量相比以前较多。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一地理,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根据批阅初一期末考试卷子的情况和开学两个周的了解,多数学生对地理兴趣不大,感觉地理很难,同时也欠缺基本的地理常识,对出初一知识遗忘较多,地理思维较差。同时,本届学生多才多艺,音体美特长生非常多,而特长生的文化课成绩有部分较好,但更多处于中游水平,甚至个别是较差。
针对此情况,结合初二知识点,在开学一个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并强化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重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由背地理转向思考地理,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着重强调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音体美的特长生中地理基础较差的,争取全体B率过57%,特长生中除去个别成绩差的,争取都能达到B,D严格控制在10%以内,特长生不留D。
3. 教研配档安排
根据史地政教研组的安排,按时积极参加集体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听评课,学习各家之所长。
地理组内共同研讨课标,让地理课表真正指导教学。每周共同研讨一节课,包括教研组的听课,和智慧教育平台的优秀课程资源,研讨学习共同进步,每周都能有收获有进步。
4. 教学进度安排
周数
时间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备注
完成情况
1
9.3-9.7
1.1.1
1.1.2
1.1.3
2
9.10-9.14
1.2
1.3
1探究
3
9.17-9.21
2.1.1
2.1.2
复习
4
9.25-9.30
拓展
5
10.1-10.5
十一
6
10.8-10.12
2.2.1
2.2.2
2.2.3
月考
7
10.15-10.19
2.2.4
2.3.12
2.3.2
8
10.22-10.26
2.3.3
2.4
2探究
9
10.29-11.2
3.1
3.2
3.3 3探究
10
11.5-11.9
4.1.1
4.1.2
4.2.1
11
11.12-11.16
4.2.1
期中考试
12
11.19-11.23
4.3.1
4.3.2 4探究
总结上册
13
11.16-11.30
5
6.1
6.2.1
14
12.3-12.7
6.2.2
6.3.1
6.3.2
15
12.10-12.14
6.4
7.1
7.2.1
月考
16
12.17-12.21
7.2.1
7.3.
7.4.1
17
12.24-12.28
7.4.2
8.1
8.2
18
12.31-1.4
9.1
9.2
10
元旦
19
1.7-1.11
复习周
20
1.14-1.18
复习周
21
1.21-1.25
考试周
说明:1.每节课前五到十分钟是对上节课的检测,背诵知识以默写的形式进行,理解知识做《伴你学》精选的题目。当堂或者课后及时反馈结果,让孩子也做到地理学习效果的心中有数。
2. 每章有检测,题目参考网络及辅导书精心选择,题目选择有梯度,综合考查学生的近阶段的地理学习。考试时间自行安排。
3. 精心设计导学案,需要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每上完一个班级及时调整,要有修改完善和课后反思。
引导学生,成功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每一学期,特别是初一的第一学期的第一节课,如何成功的引入新课,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就尤其显得重要。
1.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每一节地理课上,教师如何设计导入新课对兴趣的激发尤为关键。如果老师能从教材内容出发,创设诱人的情境来引入新知识,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如:“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节,我曾这样设计课的导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自己录制的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新闻:在中国南海,中国的海上勘察队挖出了一种无色透明的固体,类似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冰”,但它能够燃烧,且几乎不留残渣,被科学家称为“可燃冰”,这时,先中断一下录像,让学生猜测:这种冰晶可能是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能替代我们日常中的哪些物质?在讨论这些问题后,接着提出:如果煤、石油等燃料物质用完了,日常生活中的取暖、烹调、内燃机工厂等等怎么办?从而引出新课题: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这节课,针对初中生的好奇心理,而且大多数住校生无机会接触电视、网络这一实际设计导入,不仅介绍了中国海底新发现的矿藏,而且为学习新能源做了铺垫,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从而达到主动探索新知识的目的。
2.创设课堂意境,培养学生兴趣。
中学地理教材,整体上看具有同一模式:初一为世界地理知识,初二为中国地理知识。在初一地理中,先是地理知识的概述,如地球知识、地图、陆海、气候、资源、居民和政区等,然后按照若干地域进行地理分区学习,这里面,又按照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的模式进行编写。 初二的中国地理,基本上依旧是按照先总后分,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的模式编写的。掌握这一规律后,为避免学生入味,应针对不对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任一节课,都要精心创设课堂意境,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兴趣,如:初二地理中学习青藏地区流传着一首民歌:“姑娘出嫁远方,马道又远又长。翻过三座高山,趟过三条大江。走了三十三天哟,才走进新郎的帐户。”教学时,可先放一遍民歌,再利用分析该民歌的内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走了三十三天大,才进入新郎的帐房?引导学生分析青藏地区的交通及依其自然条件和民俗,该发展哪一种交通方式,最后再回到课本,看中国政府的交通设计是否与学生的设计相吻合,并引导学生找出异同,回答出为什么。这种利用民俗、民歌的形式创设课堂意境,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加强了地理同其它各科知识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地理探究活动。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阐述地理现象、地理概念、地理特征等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它是鲜活而有趣的,一点也不抽象,不难学。
比如,在讲同学们都深有体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特别是农村学生向城市中流动的原因时,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甲:“家里人多地少,生活困难”;乙:“城里有好学校,我将来要去城里读书。”丙:“城里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我要去城里打工。”丁:“城里的生活水平高,我要搬到城里去”,甚至有的学生说:“城里才是素质教育,农村教师教的不好”……
学校所在地尚集,因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大力发展,土地很大一部分改成了非农用地,在学习土地资源时,学生深有体会,我让学生写一土地的调查报告,学生们基本没怎么为难,都有理有据的拿出来了。
讲中东,利用了正在战争的利比亚;讲灾害,日本的地震、海啸、核泄漏……这利知识,既能让学生感兴趣,又能让学生了解了社会现状,对地理教学有很大益处。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的系统化学生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初中地理涉及到的一些知识,如地球和地图、气候的基本知识等很难理解掌握,且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的地理知识基本是空白,从而造成地理学习困难。,加上初一地理尤其是经纬线一节和气候一节地理知识抽象性强,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高,知识点多而跨度大,因而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有关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把初中知识作为一个知识系统来把握,完善地理知识结构,是化解学生学习障碍的良策。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动手制造小道具或者收集地理小标本、地理小资料,会使学生从中悟出更多的地理知识。如讲到经纬线的分布时,在课前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小地球仪,再进行观察后完成表格练习,效果比教师费力讲解效果好。
初中地理学习了“气候”的知识时,但知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为此在学习这一知识时,可通过看图分析,然后在总结成表格来完善地理知识结构。
①梳理气候分布。
②分析气候特点。如“热带雨林气候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从降水量上看,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多雨,全年至少有一个月雨量在60毫米以上,一年中有明显的干湿季交替,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末雨季来临之前。热带沙漠气候最高月平均气温超过30℃以上,常年干旱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大都在1500~2000毫米左右,且集中在夏季,多对流雨,这里的降水和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全年分配比较均匀的情况显然不同。从气温上看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春秋极短,全年高温,最冷月气温一般在18℃以上”。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的活动化
学生认知是一个主动的思维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灌输的过程,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将会导致学生认知结构的封闭,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教学的活动化。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例如,关于关于经纬线知识的教学,就可设计一些思考性问题,让学生讨论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经线划分多少度?纬度划分多少度?经度分布规律是什么?纬度分布规律是什么?温度带的分界线是那些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那两条相对应的经线?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参与,不但能掌握经纬线知识,而且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用好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人教社新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几乎每课都安排有“活动”教学内容,其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课堂作业类(课堂作业类是指以试题形式出现,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知识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课堂讨论类(课堂讨论类大多是要求学生以尚无明确意义与答案的开放性热点话题为主题展开讨论与辩论);课外调查类(课外调查类基本上是要求学生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危害,并提出的可行性的改进意见)。教学中可因课制宜,用好“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高。
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而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思维品质的提高有待于知识的规律化、思维的条理化。例如,地球公转示意图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认清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准确把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知矛盾的焦点,针对学生学习障碍,巧设问题情境、增加问题层次、减缓问题坡度、提炼知识规律,以引导学生通过层层深入,逐步求得结果,掌握思维和解答规律,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在解答地球公转图时,不能抓住图中的关键点,因而难以找到解题的思路和切入点。在教学中应该围绕总结解题规律来进行教学,只要抓住解答图的关键点,就可化解学生的思维障碍。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得出的解答规律:
看太阳直射点,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极圈是极昼,北半球是夏季昼长夜短。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极圈是极昼,北半球是冬季昼短夜长。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北半球是春分和秋分昼夜平分。
通过以上规律的总结,不论图如何变,学生只要抓住图中的关键点,只要掌握了解题的规律,解题难点是容易攻破的。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的图象化
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强调以图带文,并重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从而可以突破学习难点。
(一)借助地图熟悉空间分布
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强化地理空间位置,熟悉并掌握它们的地理原理,通过记忆增加空间想象力,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与定位。例如,在初一七大洲和四大洋地理教学时,可借助地图,通过一些重要纬线穿过的大洲来记住所在的位置,来促进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建立,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概念。
(二)借助地图找出空间分布规律
经过一轮的地理新课改教学以后,我们对课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教育思想的转变应是先导。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这里,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并且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才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 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在中学教学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一、初二,他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不是很适应,甚至对环境还不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是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取题,活动方式和目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能太难、太高,学生无法达到;也不能太简单,学生没有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如下几种类型的尝试:
1、 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结合初一教材,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方案。
(1)、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指导学生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刚升入初中不久,对校园有了认识但不够全面,学生刚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通过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可以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既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又可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2)、在学习了《海陆的变迁》一节后,指导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海陆变迁。课后组织学生分组找寻我们身边的海陆变迁,因为是沿海地区,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海陆变迁的实例,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成果也是显著的,有海上公园的浪蚀崖,有山上的鹅卵石,还有“鲸园”名称的由来(传说曾经有一条巨大的鲸鱼在此搁浅)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得的知识更加形象化、生活化。
2、 结合环境教育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因此,环境教育在中学教育中也日益受到重视,这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平台。
在初一、初二阶段,由于课程的设置、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理解力所限,能够结合的科目不是很多,但仍有很大的空间。如与历史相结合,开展“介绍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与语文相结合,组织一次“歌颂祖国”的演讲比赛;与美术课相结合,出一份《我们的家园》的手抄报;与音乐相结合,探究“歌词中的地理名称”等,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肯定,同时还可以使不同的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提高学生素质。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通过初一地理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有了明显的增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极大的丰富。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地理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如绘制校园平面图可以使学生对地图的使用和绘制有了深刻的认识。 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如学生对河流污染源的调查,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2)、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
例如学生通过初一地理的学习,认识到气候、地形、交通、资源等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并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到人们的居住场所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气候直接影响着房屋的形态和结构,通过探究学习可以分析西亚热带沙漠里和寒冷的极地地区人们居住场所的形态特点,就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这就养成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综合活动实践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这种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
关键词:中学地理;地图教学;地图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63-01
打开中学地理教材可以发现几乎每一页都穿插了一定数量的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众多能力不可缺少的素材。
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识图能力往往表现得较差,在地图分析、归纳地理事物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也许,很多地理教师都会发现一个事实:地理成绩好的同学对地图的应用能力较强;而那些对地理学习感到困惑的学生都会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对地图感到茫然,从而不知道怎样来学习地理。通过我这几年的教学感受,我更加觉得对学生地图技能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我们应该认识到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而要了解其分布情况,就需要把所研究的各项要素落实到地图上,在这一点上,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地图不仅具有表述、显现地理事物和现象,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知识迁移的功能,还具有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强化空间思维模式的作用。地图教学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是贯穿始终的,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 地理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地图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审美情趣。充分利用地图来学习地理知识,不仅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重视地图教学
教师上课时要有意识的强化地图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图册、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地理景观图、地理模型、黑板略图等,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彩图,板图板画、地理教具模型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成学生使用地图的习惯。从地图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用地图进行归纳、概括、浓缩,使每一个知识点都在图上落实,图文融合。这样学生就能可以以图记文,养成地图意识。这样,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地图意识。
三、注重地图技能的培养的训练活动
1、鼓励学生经常阅读地图
在课后地理复习、看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去使用地图,多读地图。在初一地理的地理学习时就已经介绍了地图的基本要素,学生就应该具备已阅读地图的能力。所以到了高中,学生就能有能力阅读教材和地图册以及相应练习题的地图。
2、注重填图训练,充分利用好与教材配套的地理图册
我们在教学时除了教材以外,地理图册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课堂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预读相应章节内容的图片之外,还应将填图练习相结合。由读懂地图到能准确地在填图册上,填出地理事物分布是学生在掌握地图技能上的一大跨越。在地理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填图能力的培养,注重填图册的使用。通过填图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能强化学生对一般地理事象分布知识的掌握,如在空白地图上填出我国相关的地形名称,主要高原、平原、盆地的空间位置、区域范围海拔高度等,然后在图中找出规律,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进而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大河流向及水能资源的影响。又如填找我国各种重要矿产的位置、铁路的走向、工业区的分布等等,通过填图才能使学生准确的掌握相关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填图又可考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以及地图的使用能力,进而更好的去加强针对性的训练,更好的促进地图技能的培养。
3、强化学生动手绘图能力
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可先辅导学生绘制简单的地理图示,由易到难。简单的轮廓图、示意图、分布图等反应地理特征的地图可让学生亲手绘制。复杂的地图可让学生用白纸描下来,然后再把主要城市、地形、河流、工业区等要素绘制在图上。例如地球上的水循环这一部分知识比较繁杂,通过讲解就可指导学生简化浓缩;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根据资料绘制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
我在高一的教学时,每节内容涉及的重要图我都要求学生画在本子上,要求体现出重点的信息。尽管在一开始交上来的图画得不是很规范,但渐渐我发现我的学生在进步,图画得越来越规范,而且也帮助他们掌握了重要的知识点。
4、强化应用地图的能力:
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新的高 中课程计划与原有的高中课程计划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高中课程结构体现了坚持面向全体学 生,因材施教,既有统一的基本要求,又有适度灵活性的精神。根据高中课程计划的规定,地理科是学科类课 程,采取了必修和限定选修两种方式。高一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每周3课时;高二、 高三限定选修,供升学 预备教育文科学生选修,高二每周1课时,高三每周2课时。新的高中地理课程,三个年级均有地理课,保证了 高中地理教学的连续性。
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依据国家教委1996年5 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编 写而成。今年秋季开学后,先在天津、山西、江西三省市试教,而后进行修改,于2000年在全国推广。
新的高中地理教材与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相比,从教材的总体框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到教材的表 达等都有一些创新。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架,使教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
新大纲中,高一地理的教学目标有5点, 其中第一点是“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 征,理解自然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二点是“了解人类各种活动对环 境的影响、相应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点是“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 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其实施途径”。从这几点要求可看出,新的高中地理 教材要求学生建立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观念,这实际上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当然,生物等 学科也会涉及到一些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更多的只能在地理课中讲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课责 无旁贷。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对现行高中地理人地关系主题的深化。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编 写的。阐明人地关系的确是地理教育永恒的主题,协调人地关系是我们的目标,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要 看采取哪种发展模式。环境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现行高中地理教材更侧重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话, 新的高中地理教材在此基础上,加强了环境与发展的内容。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其所包含的大 部分内容也与高中地理的内容相吻合,因此,从素质教育出发,我们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高中地理教材的 框架。
我们在设计新的高中地理教材的总体框架时,认真学习和研究了新大纲突破地理圈层,从环境的角度组织 教学内容的思路,认识到高中地理的核心是讲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这都离不开环境。以人类为中心 ,按照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程度,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可由远及近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 境,在这个框架下,教材讲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环境的关系。对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则融入了 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新的认识。例如,教材介绍了工业的不同发展类型,使学生了解到工业生产正在从资源密 集型逐步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即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我们认为,新高中地理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的 知识框架,把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真正放在地理教学的核心位置上,加强了教材的素质教育功能。
教学内容的选择
从《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要点看,有一部分教学内容是新的,例如“海洋环境”和“人类 的生产活动”两部分中的大部分内容;有一部分教学内容与原高中地理的相应部分基本相同。例如,“宇宙环 境”、“大气环境”;还有一部分知识内容基本相同,但知识重新组合,例如“陆地环境”。不论是哪类知识 ,我们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把它们以新的视角纳入新的教材体系中。
1.教材编制有三个重心,即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认为从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来看 ,地理学发展至今天,应该说是应用性或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的知识广泛用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 之中。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在知识体系、逻辑顺序、文字表述等方面都有许多优点。但在实际地理教学中,学 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我们感到问题的症结之一是教材的理论性较强,而联系实际不够,学生不能“学以致 用”。对学生来说,这个“用”应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释和解 决一些地理现象和问题;能够借用相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继续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因此,我们把 联系实际,写实、写活教材作为教材的新特点来对待。
当今社会,在经济、技术高度发达的同时,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也一个个接踵而至。这些问题 的解决,无一不依赖于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发展类型的转变。近一个时期,全世界包括我国的科 学工作者举行的一系列活动,如“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21世纪议程”等,都反 映了这个内容。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密切联系这些实际。例如,“大气环境”这一单元,与过去高中地 理教材相同章节相比,关于大气的科学知识内容要求有所降低,而取材的角度更多地转向阐述人类活动与大气 环境的关系,特别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问题,大气环境保护问题等,都结合了大 量的实际例子。“海洋环境”这一单元,在以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是没有的,新教材中除了讲述海洋的基本特 征外,更多的篇幅是讲述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包括海洋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海洋空间的拓展, 海洋对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影响,以及海洋环境污染问题。“陆地环境”这一单元,综合了以前高中地理教材中 的一部分地学知识,并给予新的思路,即不从地学的角度组织教材内容,而是主要讲述陆地环境的各组成要素 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陆地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地质灾害问题。“人类的生产活动”这一单 元,更是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教材在介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主要工业区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采取剖析 典型事例的方法,努力把每个农业类型或工业区的内容落在实处,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农业类型是怎样运作的 ,各工业区有什么特点。我们认为,教材注意与实际联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与现 代社会的关系,地理本身的实用性才能够显示出来。学生乐于学习地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才有可能进行 下去。
2.教材编制要考虑两个因素,即教与学。一本优秀的教科书,要能做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这就要求教 材的编者在考虑学科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考虑教学过程如何进行。
从与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的教学衔接来看,初中地理在初一和初二开设,初三没有地理课,这样在高一开设 地理课,肯定会有部分地理知识已经遗忘。高一地理课的内容要考虑这个实际,对每一节课知识的容量不能过 满,要留有余地,给教师帮助学生温故知新的时间。此外,我们降低了部分地理知识的难度,例如,“宇宙环 境”这一单元,删减原来高中地理教材有关恒星、行星等属于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转偏向 力作了简化处理,只讲现象不讲原理。这样,尽量减少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难点,使教学顺利进行。我们还考 虑到教师备课方便,参考了一些国外教材的做法,教材采用单元一课结构。一课的容量就是一课时,内容相对 完整。
从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来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教的作用逐渐减小 ,越来越多地依靠学生的独立性。因此,我们必须在考虑教师教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这就对教材结 构的设计、内容的表达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突出教材的教学性,我们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对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析过程,不直接给出结论;第二,力求增强教材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文字生动、图文 并茂;第三,必学和选学内容结合,增强教材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3.突出能力的培养。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对能力的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高中地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式 要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水平。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用了多种小栏目,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能力起了 很好的作用,但是这种方法对高中学生来说就显得比较浅。高中地理教材应该更注重通过对地理事物的分析,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即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战略的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因此,从表面上看,教 材采用的形式或“花样”不如初中地理教材丰富,但是仔细分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广度和深度都上了一个新 的台阶。例如,教材各单元的内容都注重过程的分析,包括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和生产过程,这实际上就在教给 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除此之外,教材在每课都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动手(一些实验)、动脑(联系 实际分析问题)、动口(讨论问题)。同时,我们还把一些地理技能分成若干个专题列入教材,供学生自学自 练。例如,“制做地理资料卡片”、“地理数据的表达和运用”、“怎样进行野外观察”等。这样,通过课文 、活动和自学自做等形式,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教材的组织结构
现代教学论的观点主张通过传授结构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着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 创造性。如何把地理知识结构化,也就是把地理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起来,需要精心构 建教材的结构。我们认为要考虑好三个“结合”:一是教材中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者的结合;二是教材中 课文、图像、作业(有的学者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把这三者看作为教材这个大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三者的结 合;三是这两个系列的结合。
新教材可以看做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必须修习的部分。在这部分中,知识、 能力、思想教育三项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表达形式上看,课文、图像和作业相互配合使用,使学生从学习知 识到检查学习效果,层层递进,比较完整。例如,“1.1 人类认识的宇宙”有两个知识点:一是人类目前观测 到的宇宙;二是宇宙中的地球。能力要求主要是学会比较、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 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思想教育要求是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在确定了这些知识点和基本要求后,我们要寻找最 合适的表达方式。在这课中,配合课文,我们选择了照片、示意图、表格等不同的方式,使教材的直观性、趣 味性和可读性得到了加强。最后,教材还安排了“活动”的内容。需要说明是这里的“活动”与每单元后的“ 综合练习”不同,它更侧重利用本课所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分析一些问题,而“综合练习”更侧重复习本单 元所学的知识。
第二部分是学生选学的部分。安排这部分内容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增加教材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 同学校的需要;二是虽然在必学部分中贯穿着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但是还需要进一步落实,使这三条线索 更加清晰。这部分内容又分为三个“板块”。第一块是“阅读篇”,通过阅读选编的文章,让学生体会一些道 理(思想教育不是强加于学生的)。我们选编了5篇文章:“人类天地观的演变”, “天下第一气象站”,“ 增强海洋意识,发展海洋事业”,“地理环境的演变”,“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持续农业”。第二块是“技 能篇”,通过介绍一些地理技能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切实掌握一些方法。我们选了学习地理比较实用的5个方法 或技能, 排列的顺序既体现了由简单到综合的层次,又适当配合课文内容:“制作地理资料卡片”,“分析地 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地理数据的表示和运用”,“怎样进行野外观察”,“地理事物的表述方法”。第三 块是“练习篇”,通过做单元综合练习,分别对单元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附: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目录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