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09:26: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德育途径与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51-01
在中学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而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关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注重班级文化营造、加强情感沟通交流,注意方式方法选择,对于提高德育工作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那么班主任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抓起。
一、营造规范的制度文化氛围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作为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班级文化的有效保障,更开展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德育工作中,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制订符合本班特色、符合人性的班纪班规,可以激励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自律。要在广泛征求学生们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班级班规,设立班规执行情况通报和奖惩制度,建立品德分加减制度,对班级近段时间的集体、个人表现做总结,在班级墙上张贴品德分加减情况,对表现较好的学生予以表扬奖励,对少数违纪的同学加以处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使德育工作的方法更多样化。
二、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
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关键是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它是个体对自己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控。核心问题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自制”,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养的必由之路。
当今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就要改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比如老师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时,就教给他们一些心理发泄方法:1、当自己受到表扬和奖励时,要控制过分激动的情绪,一方面可以给同学、老师讲自己的感受,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继续前进的目标。2、当个人受到批评后,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学习用具等积极行为方式来表示认错、吸取教训等。3、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时,要以虚心的态度表示:“谢谢您的提醒”,“我一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等。4、当个人受到委屈时,不要用哭、吵、闹等方式来发泄,而是采用受小委屈时可以“瞪一眼”;受大委屈后可以大喊一声“我讨厌你”;受一般委屈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求得心理平衡。注重抓住社会实践锻炼,让学生在艰苦条件下通过磨练增强意志,提高自制力。
三、当好“心理医生”,因人施教
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家庭、社会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的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班主任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如本班一同学有一次因与别人打架而使班级失去了学校的“流动红旗”,拖了班级的“后腿”,同学们都责备他。我没有训斥,而是帮助他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并指出了努力方向。最后,我真挚地对他说:“你因打架而影响了班级荣誉,拖了后腿,我知道你心里也很难过。不过,我从你的眼神中发现,你是憋足了劲,要为班级争回荣誉。”我接着问他:“你敢不敢向全班同学保证?”回答是肯定的,效果也是理想的。班主任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四、表扬、批评学生应有度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笔者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教师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准确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二是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三是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对人性善恶的认同为逻辑前提的。尽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对人性善恶的缘起说法不同,但都坚持认为人在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是可以弃恶从善的,教育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地、率真地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教育的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自我示范,统统都融入“无言之教”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最珍贵的资源和最有用的手段。而这些要想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无私奉献、廉洁从教、积极向上,才能为人师表。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途径;方法;探析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20-01
《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德育为先。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德育工作机制,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体系”。因此,要构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小学德育教学,就必须进行德育创新,将德育引入新的境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营造健康有感染力的育人环境
学校应创设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校的一切看作是育人的阵地。如:在校园内建立专门的德育橱窗,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敬校、爱校教育。这样,通过环境建设,让校园中的每个地方都起到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的优秀思想品德得到培养,良好习惯得以养成,情操得到陶冶。
二、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思想因素,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实际找准文化知识和德育结合点,上课时找准德育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与智育高度结合的学科应属语文,篇篇课文都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桂林山水》等可用来让学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你,浪花里的一点水》教育学生学习雷锋舍己为人的“傻子精神”等,体会我们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学习,创造更美好未来的志向,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另外,利用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拼搏精神,渗透集体主义教育;利用《科学与社会》教学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爱自然、爱科学教育。
在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各科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精心研究所任学科的德育规律,探索德育渗透方法,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文道结合。
三、教师率先垂范,做学生榜样
小学生由于还未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判断标准,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十分重要。因此,学校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培训,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同时,教师要从思想作风到言行举止,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对抽象的规范和要求有“范”可依,在富于形象的榜样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在教师表率的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家校联合,共同育人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一是家校联合抓好德育教育。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接受一定的家教知识、掌握与学校德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按国家教育方针教育好子女。二是建立德育教育基地。在强化少先队工作、主题班队活动、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其他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等校内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建立校外固定的德育教育基地也是德育教育社会化的途径之一,它有利于学生用实践知识验证课本知识,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三是设立校外活动站。以居民小组或村委会为单位,按地域划分,设立校外活动站,聘请共青团、妇联干部、德高望重的退休干部、教师和村长担任校外辅导员。校外辅导员平时帮助、指导家长管教孩子,收集社会、家长对学校的建议,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校,也把学校的阶段性德育教育内容、要求及时传递给家长,配合学校实施和检测学生在校外的道德表现。
五、实践锻炼育人
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教师要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集体以探讨的方式讨论,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六、开展感恩教育
学校要把感恩教育与校内外开展的德育教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在学校开展“忠、孝、雅、诚”教育,引导、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忠于祖国、孝敬长辈、举止文雅、诚实守信的道德行为习惯。同时推进“文明校园”、“体验亲情”、“爱心奉献”三项重点工作,在家庭、学校、社区开展经常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在体验亲情中净化心灵、在互助友爱中提升境界、在奉献社会中陶冶情操,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
七、探索医校共育新模式
关键词:素质教育 青少年 德育课 教学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在整个的义务教育阶段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整个人生教育的基础阶段。青少年德育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法律等与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德育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总言之,就是使学生在德育担负着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任务,是完成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在德育教学中给青少年学生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一、素质教学下的德育存在的问题
自德育开设以来,部分学校未能彻底的执行素质教学,在素质教育上认识程度不高,一直把它作为“副科”来对待,老师上课只是应付考试,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考试重点,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知识点,使本来丰富多彩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使德育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从青少年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德育内容涉及广泛,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和体验,真正有效的教学,是以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基础的,必须能触及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素质教学下的德育教学策略
(一)营造自主开放的教学环境
1.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在课堂上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多向选择形式,营造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充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2.开放的资源环境
在教学中过程,鼓励学生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教学内容有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
3.民主的思维环境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的思维空间。在教学实践中,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过程需注意的策略
德育是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青少年学生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涵盖了科学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和社会教育,涉及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反映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1.重视学生思维发展
德育呈现出开放性、活动性特点,面向儿青少年的整个生活世界,从道理说明到对青少年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从校园生活到家庭及学生的其他活动空间,从学生的评议到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其目标直接指向的是:培养一个人的公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而是要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态度思考问题的取向,形成个人素质的基本要素。
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不断拓展和提高,在问题情境的设置,实践活动的安排上,活动达到的要求及目的,都要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思维能力相结合,避免出现教学内容过于浅显,令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也要避免教学内容超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让学生无所适从,陷入困窘境地。
2.教学贴近生活,让其体验生活真理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德育的教学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的生活用作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建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起来。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尽力做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引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的材料,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课堂效率。例如通过德育的教学让学生熟悉社会法则与道德,比如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
3. 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关注学困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大量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同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
三、小结
校园是青少年学生形成个人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个人素质的第一战斗线,而德育教学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以后的素质。所以要在青少年德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课;德育渗透;方法技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河南省中小学“根据学科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使德育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与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标准,指明了德育渗透的方向。众所周知,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不仅应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应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把握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认清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
一、“赏识”教育,养成学生健康的心理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需要关爱,同时也需要赞美。有一位心理学家说:“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了自信。”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尊重和赏识。当他们胆怯时,一句“你能行”会使其信心倍增;当他们进步时,一句“真为你高兴”会使其无比激动。毫不讳言,“赏识”出动力,怡性情。在一次抛掷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就领略到了它的威力,那次,我刚宣布完授课内容――“实心球前抛”,就有学生囔囔着一些极消极的话,甚至还有女生低声道:“抛什么实心球!脏死了,又累,有什么好学的!”听到这些话,我装作没听见,继续讲解“实心球前抛”的技术要领,讲解过程中,无意说了句话:“某某同学的腰部柔韧性很好,一定可以抛得很远”,被点到名的女生兴奋得跃跃欲试。我趁势道:“不信的话试试,让男生看看女生的厉害!”。有了这个女生的带头,其他学生也迫不及待地要亲身体验一下,还有学生嚷嚷着要比比谁抛得远。在练习、竞赛过程中学生为了抛得更远,用心学习着实心球前抛的技术,反而忘记了实心球练习所带来的脏和累。课后有学生说道:“通过这次的实心球前抛的练习,我对自己的运动能力有了自信,以后不会再怕上体育课了。”
二、身体力行,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无小事,处处得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本身应具备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动作,都会成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标杆”与“精神旗帜”,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做到前头。例如,集合时要求学生做到快、静、齐,若教师能够以身作则,提前到达场地,注意自己的“身教”,不用督促,学生就会自觉去做。授课中,教师准确、熟练、优美的示范动作,更可以给学生美的感受,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基于此,教师要尽可能以良好的师德、标准的示范、礼貌的语言,为学生做出表率;以多样的教法,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只有在学生当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借助教材,锤炼学生良好的品质
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特点,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材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一般来说,田径、体操、球类等课程的教学,都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良好品质,但由于各种教材的形式不同,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各有其侧重点。例如,体操的教学通过全体学生配合,协调一致,可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田径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球类教材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在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利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勇于拼搏争得奖牌等事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生在锻炼中出现的情况,抓住机会,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教育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德育教育任务的完成。
四、抓住机遇,树立学生的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
关键词:新形势下;德育途径;德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190-01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学校应把德育放到首位,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优先考虑德育工作的成败。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育,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研究育人途径,探讨育人方法。
一、德育途径
1.运用主教材作用。
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各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任务,那就是要针对学生的现状,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这是发挥德育功能的关键。现有的教材经改革以后,较贴近学生的实际,注意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教师在备课 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教师备 课不但要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生的思想,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确定思想教育的重点和方法,并根据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直接具体地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分清真、善、美、假、丑、恶。如我在上《公民》第二册“喜、怒、哀、惧,人之常情”一节时,先简单介绍了这四种情绪在生活中的反映,然后围绕 着课文中“由于生活条件,个人经历,阶级地位的不同,情绪也会有极大的差别,人的情绪也有其品质上的区 分”这一观点,结合实例加以分析。讲述了英雄徐洪刚,面对歹徒表现出充满凛然正气的怒,显示出英雄的本色,使学生对英雄更加崇敬。相比之下,要克服为了个人私利而引起的感情冲动,这是无谓之怒。我又分析了 在日常生活中,为国、为民而喜的情绪,为国家和人民的灾难、困顿而悲哀的情绪,使学生懂得,人的情绪与 国家、集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培养爱国爱集体的情操。
2.加强时政教育。
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时事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事教育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新颖 性及变动性,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
时政教学与学科教学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利用时事政治充实教学内容,落实德育的要点。如在讲解公民在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列举了卢湾区副区长祝文清受贿被判刑、著名跳高运动员挂靴后官到福建省体委副主任 倪志钦受贿走上被告席的案例,使学生既懂得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又接受了一次公民要知法、守法的 法制教育。
二、德育方法
1.利用辅助教材。
目前编写成册的辅助教材,具有可读性和可行性。它贴近学生 生活,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性较强,避免了成人化的说教,使学生易于接受,深受学生喜爱。如:《中华传统 美德读本》,通过脍炙人口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来教育学生,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行为规范的建设很有实 效。如“勤学”篇中,“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情而废者十之九”,这些我国古代的格言,对培养学生 “以学为乐”、“刻苦惜时”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很有好处。“礼仪”篇,教育学生注意礼节,提倡文明礼貌 ,使学生极为受益。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差距,谈认识,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他们表示要弘扬传统 美德,争做时代新人。
2.发挥课堂功能。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现在学校的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生硬地“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强制性方法学习。这种灌输性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的。”这样的道德教育难以取得最佳效果。我们要积极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各科老师要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
3.重视环境育人。
学校要优化德育工作环境。要加强协调,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逐步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机制。具体地说,要抓好三个方面:一要优化学校主环境,二要改善家庭小环境,三要净化社会大环境。其次是构建德育工作网络。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职能作用。这是提高德育工作质量,促进德育工作由单一化向社会化转变的根本途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工作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的核心,一位学生的德育的优劣可能会关系到他一生的命运。不重视德育的教育是没有远见的教育,也是危险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德育工作,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校德育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4.更新德育内容。
学校德育首先必须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育观念,摒弃形式主义,增强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针对学生情况,分层次地确定德育的内容和整体规划。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学校阶段各年级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地进行德育。同时学校德育工作还要把创新意识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在德育整体教育上有所突破。在教育思想上体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育要求上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内容上从小到大,由此及彼,相互渗透,在教育方式上抓住主渠道,凸现主环节。
关键词:德育;方法;班主任
镜头一:下课了,一位小学生在楼梯拐角处,忽然发现地上有五角钱,他看了看周围没有同学,就迅速地把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镜头二:课间休息时,几个低年级学生一边吃零食一边玩,不一会儿干净的地面上出现了一片瓜子皮和包装袋。
镜头三:一个学生明明没写作业,却告诉教师她忘在家了,并一口咬定自己绝对写完了。
镜头四:放学后,几个高年级男生把一个低年级男生围住,强迫他下午带钱为他们买玩具,并威胁他不准告诉教师,否则要他好看。
……
除了我们亲眼看到的发生在身边的事,还有许多耳闻和已被媒体报道过的,可以看出目前小学生德育状况堪忧,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迫在眉睫。信息技术的高速化,道德价值观念的市场化,都对现阶段的教育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加上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思想幼稚等特点,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会走上不良的成长之路。现在小学生,生活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家长的意识、社会风气、价值的取向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江湖义气、大手花钱、唯我独尊等不良社会风气让学生不能明辨是非。
因此,为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建议。
一、从爱出发,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爱是连接心灵的纽带,只有像父母那样去关心、爱护、体贴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才能接近和信任教师,才会和教师说自己的心里话,化解他们对教师的戒备心理和对立情绪,从而自觉积极地按照教师指引的正确方向向前迈进。如果用粗暴的方法去管理班级,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班主任心存敌意,师生关系僵化,教育产生负效应。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班级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营造良好的班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以身作则,注重榜样作用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小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教师和自己的班主任。在他们眼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话就是真理,还常常模仿教师的举动,所以很多家长见面说孩子在家说什么也不听,而教师说的话就像“圣旨”一样。
教师好的品质、道德行为,可以为学生所效仿,教师不好的品德,不道德行为,也会为学生所效仿。著名的小学特级教师王企贤曾深有感触地说过这样一件事,过去,他在上课板书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把粉笔顶端的坚硬部分折断,并随手扔在地板上。不料,有一次几个学生到黑板前演题时,也都不约而同、动作熟练地把粉笔头折下来扔在地板上,他感到很奇怪,一问学生才知道,这是学生从他那儿学来的,而且全班学生都学会了。王老师这才恍然大悟,以后他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十分注意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以好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用“身教”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遵纪守时,我就一直严于律己,早出晚归,从不懈怠;要求学生奉献爱心,我就带头捐款捐物;要求学生开展“弯弯腰”活动,我往往抢在学生前面捡起地上的垃圾……示范、感染、教育学生,人格的无声教育往往比言语教育更有效。
三、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去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教育功能,它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对课文内容的讲授,又重视结合课文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学习《梅花魂》一课时,我紧紧扣住了外祖父三次落泪的情景,让学生透过人物身份和不寻常的举动感悟到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在学生从外祖父爱花的身上悟出了他爱国的情节时,领会梅花身上的秉性其实就是蕴藏在中华民族身上坚强的民族气节,在课外拓展的空间里,我不希望学生的感悟随着文本教学的结束而消失,所以让他们去寻找自己最崇拜的英雄,寻找隐含在这些人物身上的民族气节,学做这样的人。
四、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中的“盲区”,形成家校合力
俗语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启蒙教师。”一个学生的成长,大多来自家庭及父母的影响。当前很多学生的家庭教育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成长轻成人的现象,导致学校的教育负担过重,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现象。因此,学校与家庭积极配合,有助于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例如现今的家庭教育中仍存在不少的“盲区”。就像其中一个“盲区”——家长说得越多,孩子越不听。而实际上有很多的话,家长只说一遍孩子就明白了,反复说只会令孩子感到反感,教育结果适得其反。当发现有此现象的时候,我们可以提醒家长多克制自己,并鼓励家长多采用互动式的谈话与孩子沟通,使孩子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并使家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所以我们教师除了在加强学校的教育工作外,还要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同心协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 语文德育渗透的原则
1.增强德育意识
从整体来说,教师把德育内容全面融合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很难,尤其是课堂教学,因为没有人监管,所以教师对于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并没有提出要求,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缺乏对德育的渗透,那么语文教学对于知识的学习将会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以及该有的效果。有一句话说的好“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离开了德育,语文就好比是露出了河床的枯河;离开了语文,德育就像是缺少绿叶的光杆”,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来源,也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渠道,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当中渗透德育知识,这样才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
2.注意渗透的自然性
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出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适当地对学生开展德育,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德育情操,对于学生学习以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有着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启发,对当时地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深度挖掘,目的是为了唤起广大民众的觉醒,这其中包含着作者对于国家深深的担忧之情,这样一提醒,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住课文学习中的德育内容。
二、 语文德育渗透的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品格,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联系着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因此,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要求,语文教学应当是充满活力的,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当中,应当让学生体会自己对作品独特的情感。
德育渗透目的是培养对祖国,对家乡的感情,培养对亲人和友谊的感情,培养对于生命热爱的感情;其次还有对美德的熏陶,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人们助人为乐,宽容待己的精神,是对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还是培养人们思想道德情操的一个地方。语文教学应当通过对课堂知识的学习进而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教师充分挖掘学科优势,努力挖掘出课本中的德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一方面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 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
1.发挥教师主导性,把德育渗透课堂中
教师作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参与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具备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也应当注意开场白的设计,不能拘泥于形式,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抓住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应当给予正确的指导,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进入课堂,让学生在语文的多姿多彩的世界里尽情遨游。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渗透德育精神,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学习当中,必须结合特定的情况进行德育。而且教师须要把握作文教学,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在设计作文题目的时候应当尽量选择和德育相关的内容供学生写作。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积累记忆一些名言警句,开拓学生的视野,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启迪。
2.开展第二课堂,完善德育
利用丰富的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因为课外阅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课文内容的有效补充,课外阅读不仅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加其知识的技能和储备,还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意志进行磨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对于课外书籍的阅读,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视野以及学习成绩,还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3.关注时政,凸显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