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8 08:44: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现代爱国诗歌,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语文 现代诗歌 鉴赏教学 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教学可谓是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教材选编的课文少、教师不够重视、学生接触不够多等方面。而实际上现代诗歌以其思想深刻、意境优美、节奏明朗的特点深受高中生的喜爱;这又为现代诗歌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本文结合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进行探讨,希望能举一反三,有所启悟。
一、灵活设计导语,为教学做好引人入胜的开场白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不拘形式地设计情境,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中,引起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渴望。如学习徐志摩的新诗《再别康桥》,为了启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首先从学生的情感积累中谈古今中外人生中的各种离别开始,有宋代柳永与恋人酒洒长亭的《雨霖铃》、有电影中为保卫家国而舍儿女情长的《魂断蓝桥》。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我们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开始设计导语,把对国家的热爱与对母亲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诗人艾青面对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的烧杀抢掠、对我国领土的肆意践踏,眼含热泪、怀着诚挚的感情,对祖国母亲唱出了一曲爱国主义恋歌――《我爱这土地》!
二、热情朗读文本,为正确把握情感态度做好准备
1. 朗读: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字词的读音问题、诗歌简单词句的理解。教师在教学前应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做好字词句简单障碍的清扫工作。
2. 诵读: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诗歌写作背景、创作时的特殊情境,以及完成诗歌内容的理解、特殊意象和意境的分析、情感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出诗歌魅力,读出作者感彩,读出自己的体会,达到作者和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和交流。
3. 颂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按照颂读的规律,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把握诗歌中的节奏和语调,纠正重读和轻读,气韵的紧张与舒缓,还要注意诗歌中重章复沓的手法、叠字叠句的运用都与作者特殊的情感宣泄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一过程应该从课前开始,一直贯穿到课堂教学结束,并延续到课后,好的诗歌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一辈子。
三、感时生情,知人论世,领略风景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要真正读懂一首诗,还要探秘它的现在和过去。借用诗歌里的说法,叫做感时生情,知人论世。一首现代诗歌无论是关注社会还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它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现实的一种曲折的反映,诗歌产生的背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影响会在作品中以隐讳的意象来间接地透露给读者。所以解读现代诗歌,了解写作背景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具体以《我爱这土地》为例。艾青是我们所熟悉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出生地主家庭却在生下后不久就被寄养在保姆家,这使得他从小就和底层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感染了农民的淳朴和忧郁。1932年从法国留学回国,不久因为“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投入监狱。这些经历都使得他对社会的理解更加深刻,看清了黑暗势力的本质,让他毅然坚定地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为他们高唱。抗战爆发,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国的土地,民族遭受践踏,人民在战火和蹂躏中挣扎,这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艾青诗歌最核心的主题,那就是热爱祖国、关注民族、同情人民。《我爱这土地》就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四、分析基本意象,逐步把握诗歌的主旨
诗歌是一种借助意象委婉曲折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文学体裁。“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思想的客观事物。意象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解读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意象的解读。我们要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了解诗人的性格经历以及诗歌整体情感特征的前提下,仔细分析意象的具体含义、意象的情感特点、意象和诗歌主题之间的关系,由整体到局部,再由细节到整体来回反复地揣摩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对诗歌的把握。
例如《我爱这土地》作者用了大量的意象组合全诗,“鸟”“河流”“暴风雨”“土地”“黎明”“激怒的风”等等。首先得从文中将这些一语双关的意象一一找出,并且要注意它所在的句子和加在它前面的修饰语。将意象和修饰语放在一起理解,找出共同点,再放回句子中再次回味,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深层内涵。比如以“鸟”这个意象为例,和它关系最密切的修饰语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是一个身体遭受摧残却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高大形象;是在国难当头,为民族的振兴积极奔走呼喊,为国家的救亡图存奋斗不止的爱国者的身影。还有一个与鸟相关的地方就是“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是一只为了自己的所爱宁愿抛弃生命的痴情鸟。联系前面的背景,就不难理解这种爱国者的形象不仅仅表现在为国家奔走效劳,更有为国捐躯的执着信念。
五、关注结构安排,体会意图,把握核心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13课,这首诗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颂的名篇。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缅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的慷慨激昂的诗,这首诗具有意象独特,情感表达强烈等特点。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意象和象征。
教学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注意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采用诵读、析读、悟读、赏读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象征,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3、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
4、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向学生渗透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3、理解诗人以独特的、具体可感的意象抒发深沉的爱国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体会诗作的意象和象征。
2、自由探讨诗歌的主题以及深沉的爱国情怀。
3、合作探究,提升关于诗歌的答题能力。
4、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为主要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点
重点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读。
2、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握诗歌内在的感情基调。
难点
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意象所表现的象征意义。
教学突破
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的认识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中应采用图片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并且注意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诗歌的意象和象征的作用。
学法指导:深情朗读——找出意象——感悟内容——发掘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备好课
2、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观看图片,畅谈感悟
出示一组日军侵华图片,让学生谈感悟。
(设计目的: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中,由此导入课文)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他是地主的儿子,因为命相克父而被寄养在奶妈家中,为贫苦农妇哺养,对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他自称为“悲哀的诗人”,早期诗歌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感情深沉,格调昂扬。代表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这些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他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1985年获得法国颁发的文学艺术勋章,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诗歌写作背景: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品读诗歌,领悟情感
1、初读,读准节奏;
本环节主要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节奏,并能根据节奏朗读诗歌。
朗读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范读、抽学生试读进行。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 / 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 / 用嘶哑的喉咙 / 歌唱:
这被暴风雨 / 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 / 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 / 吹刮着的 / 激怒的风,
和那 / 来自林间的 / 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 / 我死了,
连羽毛 / 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 / 我的眼里 / 常含泪水?
因为 / 我对这土地 / 爱得深沉……
2、研读,读出感情;
本环节主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重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本环节通过名师范读、学生表演朗读、名家配乐诗朗诵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情感。
3、赏读,品味思想
在理解课文过程中品读,体会诗中渗透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设计目的:读诗是享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四、借助意象,认知象征
1、小小拦路虎——意象。让学生明白意象定义并能快速找出文中意象。
2、普通拦路虎——象征。通过举例、作诠释等方式,结合课文让学生明白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的涵义,能找出文中意象的象征义。
(设计目的:弄清意象和象征两个概念的涵义)
五、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合作学习,攻下四个问题——
问题:1:小鸟的歌声应该是“清脆的”或者“婉转的”,可是诗人却用 “嘶哑”一词来形容自己的歌声,这是为什么?
问题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的?
(设计目的:为读懂诗歌打基础,提升答题能力)
六、分析诗歌,发掘主题
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理解在诗歌中,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通过诗人的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
(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朗读—— 找出意象——感悟内容——发掘主题,领会发掘主题之法,达到思想教育目的)
七、拓宽视野,渗透德育
运用幻灯片闪现“”事件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事件”的认识,《宪法》,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不容侵犯。
(设计目的:通过当前政治热点问题“事件”让学生谈谈对“事件”的认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渗透法制教育。)
八、寄语学生,鼓励自强
课后寄语: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爱我中华》的歌声中结束教学)
关键词:现代诗歌 中学生 精神家园建设
一、中学生精神现状及现代诗歌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地全面迅猛发展,“快餐文化”正渗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商业性特征所体现出来的追求物欲和感官享受的文化环境,很容易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带来拜金主义影响和功利主义色彩。中学生因其特有的年龄、心理特征逐渐成为“快餐文化”消费中最活跃的群体,进而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我们知道,“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是在青年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发展和形成的,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学生人生经历浅,价值观处于形成时期,选择能力和辨别善恶能力较弱。低俗化的文化产品,影响了中学生对客观价值的认知和判断,使部分中学生精神生活具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倾向。他们学习上不肯努力,行为上迷恋网络、电子游颍思想上胸无大志。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自古以来,语文教育就有“文道统一”的传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板块中指出教学应“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课程标准如此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引领学生阅读富含“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帮助他们搭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孔子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歌在提高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格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诗歌因其自身“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独特的人格”特点,不失为我们帮助学生更好地搭建自己精神家园的一条“捷径”。
二、现代诗歌对中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现在的高中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过多的呵护,致使他们意志脆弱且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就逃避现实,这不仅不利于学业的进步,对其身心也将造成极大的影响。现代诗歌诞生于“五四”运动,历经了“”这一特殊年代,其中不乏我们先辈在巨大苦难面前勇敢前行的不朽篇章。如牛汉的《半棵树》,“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枝叶”,诗歌在向我们交代了半棵树的命运遭际同时,更为我们塑造了半棵树倔强挺立、韧性战斗的不屈形象。诗人在《谈谈我这个人,以及我的诗》中这样说:“如果没有碰到诗,或者说,诗没有找寻到我,我多半早已被厄运吞没,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诗在拯救我的同时,也找到了它自己的一个真身(诗至少有一千个自己)。于是,我与我的诗相依为命。”在这段叙述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诗人笔下的不屈于命运的“半棵树”就是诗人“自己的一个真身”,他的“真身”就是缘于我们这个民族“天行健”的意志。教师在教学《半棵树》时,可以以“读《半棵树》有感”为题,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以练笔的形式写一段文字,以期达到学生能从“半棵树”上汲取精神力量,培养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直面挫折的勇气的目标。
2.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2015年3月第10期节目中,嘉宾马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的言论受到各界人士的批判,但从另一方面折射了现代女性的择偶观――金钱至上。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清晰地注意到此类相亲节目受到了我们广大中学生的喜爱,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少学生的爱情观会受其影响,从而对其身心造成巨大伤害。对此,本人认为,教师不能忽视或回避“爱情”这一话题,而应该通过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感悟“什么是爱情”。针对这类学生,舒婷的《致橡树》则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答案。在诗中,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来比喻那些缺乏独立人格的女性,对那些利用爱情来抬高自己的身份和甘做丈夫应声虫的做法持坚决的否定态度。诗人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也就是说,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属,而是以一种独立的身份出现。这首张扬女性意识、宣布女性人格独立的诗歌,无疑是对《非诚勿扰》中女嘉宾的“金钱至上”的择偶观的有力反击。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婚恋观,相信在学生心中自有一杆衡量之秤,孰轻孰重、孰是孰非自有选择。
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诞生于“五四”运动的现代诗歌,从出生时间就注定它必须正视祖国人民的命运并为之呼喊抗争。在汹涌澎湃的社会变革中,诗人们爱国主义精神空前高涨,反对侵略、捍卫、振兴中华成为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他们或慷慨激烈,或愤恨不平,或厉声疾呼,写下了不少震撼人心的感人篇章。如郭沫若《黄浦江口》,“平和之乡呵/我的父母邦!/岸草那么青翠/流水这般嫩黄!”这种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字字句句让读者在吟诵之余感受到诗人内心炽热的爱国情怀;再如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诗歌开篇就用如此沉重的声音击打着读者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对祖国灾难沉痛的悲吟之情;再如梁小斌《雪白的墙》,“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我们惊讶于诗人孩子般口吻的同时,更为祖国走向新生而欣喜不已。现代诗歌中表现家国之思、爱国情怀的诗歌不胜枚举,这就为我们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通过爱国主义诗歌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贡献祖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现代诗歌能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学品味
现代诗歌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和形象之美,在带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还具有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阅读吟诵它们有助于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学品味。如徐志摩《沙扬娜拉》,“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在优美的旋律中将诗人对“不胜凉风”的“水莲花”般日本女郎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得恰到好处。又如郑愁予《错误》,借用“莲花”“东风”“柳絮”“青石”“春帷”“窗扉”等意象,创设了一个优雅美妙且又极具江南风骨的古典情境,使读者感慨哀叹于那淡淡忧伤、悠悠情韵。又如郑愁予《错误》,借用“莲花”“东风”“柳絮”“青石”“春帷”“窗扉”等意象,为读者创设了一个优雅美妙且又极具江南风骨的古典情境,置身其中无不让人感受到那淡淡忧伤、悠悠情韵。美是人类独有的情感体验,带给我们情感满足的同时又使我们精神愉悦。别林斯基曾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现代诗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力,启迪学生感悟人性之美,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学品味。
5.现代诗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
社会化的生产和发展使如今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功利现实。在如此纷扰喧嚣的人世中,人一旦没有了诗意的栖息地,精神家园也将不复存在,从而使心灵异化甚至扭曲。现代诗歌是诗人灵感的顿悟,阅读诗歌,这种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悟,将会毫不保留地感染读者,扣动读者灵魂的心弦,使其终身受益。如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这时河汉无声,鸟翼稀薄/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马群忘记了飞翔/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的诗句,带给我们强烈的时空感。品读着诗句,不由使我们深临其境,仿佛自己已置身于哈尔盖荒凉广阔宁静的天空之下,在深深地感受到自然的博大和永恒同时,更会情不自禁地爱上哈尔盖的草原、哈尔盖的天空,感受到小草的美好,感受到人生的美妙,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感。而这种自然的诗意、社会的诗意、内心的诗意也许只有现代诗歌才是我们能找寻的至美答案,从而唤醒沉睡麻木的灵魂,开辟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素养。
现代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传达着诗人的情感,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学生精神文化建设中必然需要这样的精髓来丰富提升,从诗歌中汲取力量,坚定自己的理想、培养高雅的文学素养、感悟人生的真谛、丰富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家园。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S].民族出版社.2005.7,P233.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P8.
[3]赵志峰编著.中国现代诗歌经典选读[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9.
[4]李新华.现代诗歌教学的价值存在与改革构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8.5.
[5]王倩倩.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意义及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5.5.
关键词:诗歌 语文 教学
诗歌教学既是种知识教育,也是种审美教育,史是种情感教育。语文教育中的诗歌教学小仅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极大助益,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有导引作用。我们知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诗言情”,诗歌所具有的内倾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别适介培养种丰富细腻的感情与健康美好的人性,使我们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相比古典诗歌而言,论文现代新诗似乎更难理解,也更难讲解,所以“读小随".“讲小好”的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也成了很多教师颇感棘手的教学难题。以笔者浅见,要解决现代诗歌教学中现存的这些问题,教师至少要注意以下二个方而:
第一,要有宽广的诗歌背景知识作为扩展讲解。在教学中,教师小能机械地就诗论诗,而应通过知识性的扩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扩展阅读的口的。扩展阅读叫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扩展讲解的内容小必而而俱到,应尽量简单准确,点到实质,但切忌语焉小详。具体内容应包括诗人简历、诗歌常识等,对于现代新诗中的术语名词,如什么叫象征主义,什么叫浪漫主义,什么叫感伤主义,什么叫现代主义;些特殊的诗歌形式如}四行的美学原则是什么。在口前学生普遍喜欢徐志摩诗歌的情况下,叫以讲讲新月诗派及其主张的格律诗的“二美”原则,并结介具体作品解释清楚这“二美”具体的内涵。讲到舒婷的《致橡树》时,也应该扩展讲讲“朦胧诗”的名称来源及其思想艺术特征。如果按照主题划分为爱情诗、乡愁诗、爱国诗,论文或者按照艺术特征划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史诗等,叫以尽量归纳、总结同类主题或同类形式的些诗歌;如果按照流派划分,叫以对各个流派的特色以及 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作出归纳分析。囚为很多诗歌需要放在具体大背景和新诗史中阐释,所以诗歌背景和简单的诗史也应有所涉猎,比如讲授韩东、于坚的诗时,应该提及第二代诗歌运动,而对于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则应该讲讲九叶诗派、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概况。
第二,要进行开放式的解读与赏析。解诗中所说的“诗无达话”,并小是说丧失标准任意而为,而是说对于些具有丰富复杂内涵的诗歌叫能会有多重解释,叫以从小同角度进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介原意的“叫能性”解读,这是,n::近式的解读,而小是远离或僵化的就诗论诗。笔者以为,这种开放式的叫能性解读首先应该是种深度而准确的讲解,小能只是泛泛而谈,更小能是离题的解读,而应是 种“细读”(close reading)。这就需要考虑到时代背景、历史现实和文化内涵等囚索,以及字句中复杂幽微的意蕴,当然,丰富的轶闻史事也叫以从旁充实。比如闻多的《色彩》,这首诗写的虽是“色彩”,其实是在写“生命”,“色彩”的丰富多彩(红黄蓝黑等)就是“生命”的丰富多彩(爱恨生死等),关键的诗句是“生命是张没价值的自纸”,“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囚为我爱他的色彩”。就我所知,有些教师对这首诗的解释很肤浅僵化,居然让学生把各种色彩对应代表的意思背会,考试中居然会给出“红黄蓝黑’毕业论文夕各代表什么意思的考题,想到学生在“绿―发展、红―热情、黄―忠义、蓝―高洁、粉红―希望、灰自―悲哀、黑―死”之问划上对应号,我觉得这样的诗歌教学是失败的。其实,对这首诗在色彩上的隐喻运用,教师也叫以结合闻 --- 多绘的功底讲讲他诗歌中的绘美,也叫以讲讲色彩的主观险。而现在有些教师们们把些饱含情感、极为感性、意味无穷的诗歌给程序化了,把传达丰富细腻感情的灵性美简单化为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符号,恨小能把学生的大脑当做个知识的硬盘全部拷贝储存进去,而思想的深沉、语言的美感、情感的撞击、精神的愉悦等等都被稀释掉了。所以深度准确的解读应放在第位,小是浅显的阐释,毕业论文更小能是离题的阐释,或是断章取义、只顾字而意思的解释。
教师叫以把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方法相结介,从各种角度比较小同诗歌作品的共性或相异的特征,从主题角度、性别角度、历史时代文化角度,以及诗歌构思的方式,提供种立体式、多角度而非单化的解读方法。比如,同样是爱国主题,讲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闻多的《一七子之歌》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应是小同的,叫以比较小同的时代背景,小同的历史环境,小同的诗美诗意,而共同的地方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又如,在讲解余光中硕士论文《乡愁》和席慕容《乡愁》时,叫以让学生比较、总结从古到今中国诗歌(文学)中的“乡愁”主题,并体会“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普遍情感,教师叫以与古代边来诗与田园诗相比较,把现代诗人与古代诗人李自、高适、陶渊明等比较,从乡愁意识扩展到人类的归乡意识、乡土情怀和家园感。
一 个作家的其他诗歌作品既叫以作为扩展阅读,也叫以作为比较阅读,教师最好能加上诗人同时期创作的另些同主题诗歌,或者小同诗人在小同时期的同主题诗歌。
参考文献:
[1]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一、导语设计要活
导语的设计要依据诗歌的内容,灵活多样不拘形式地设计情境,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中,更要考虑学生独特体验与心灵感受的认同呼应,要能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才能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从而萌发与文本心灵对话的欲望。如学习徐志摩的新诗《再别康桥》,为了启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首先从学生的情感积累中谈古今中外人生中的各种离别开始,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摘取,也可以从学生熟知的诗词里选离别场景。让学生讲一讲感动自己的离别记忆与理解,这时,像生活中的离别,唐宋诗词里的离别,电影电视里的离别,将会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体验,在这种感情酵母的催发下,导入到《再别康桥》的教学上。
二、教学过程要明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一个总体安排和整体构造,使得内容和形式各种要素形成最合理的有机体。现代诗歌在传情达意上手法是多样的,但是诗歌在形式上章节明晰,段落层次有致。从结构上看,每个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在形式上,有主有次,也有的趋于一致,达到平衡,这样就形成了多元的结构。形式结构是为了内容服务的,所以我们在明确结构的基础上,来明确章节意蕴,最后从整体上领悟诗歌。例如臧克家的《三代人》“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留汗;爷爷在土里埋葬。”非常简短的一首小诗,先明确形式,弄清每节大意,最后概括诗歌其思想所在。“孩子”“爸爸”“爷爷”三代人的生存状态并列出现在读者面前,但读起来,却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沉重,应该说从内容上看,三个层次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直到最后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埋葬”的出现,既收束了全篇,也提炼了全诗的核心。将整首诗歌的基调调到了最低点。在诗歌教学中,多在诗歌结构特点上找教学的切入点,获得教学灵感,顺着诗歌章节,让学生真正读懂诗歌,深层次理解诗歌。
三、意象分析要透
解读诗歌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意象的解读,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典型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情绪、理解,思想等主观意图,这些意象有机地营造形成意境。对于诗歌教学,抓住意象,吃透意象,这是诗歌教学的关键。所以,对于新诗尤其是意象的意义不是很明确的新诗,意象分析一定要透。 大量的意象,有的写实,有的象征,有的甚至很荒诞,这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了解诗人的性格经历以及诗歌整体情感特征的前提下,仔细分析意象的具体含义,意象的情感特点,意象和诗歌主题之间的关系,由整体到局部,再由细节到整体反复地揣摩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对诗歌的把握。
例如《我爱这土地》作者用了大量的意象组合全诗,“鸟”“河流”“暴风雨”“土地”“黎明”“激怒的风”等等。首先得从文中将这些一语双关的意象一一找出,并且要注意它所在的句子和加在它前面的修饰语。将意象和修饰语放在一起理解,找出共同点,再放回句子中再次回味,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深层内涵。比如以“鸟”这个意象为例,和它关系最密切的修饰语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是一个身体遭受摧残却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高大形象。是在国难当头,为民族的振兴积极奔走呼喊,为国家的救亡图存奋斗不止的爱国者的身影。还有一个与鸟相关的地方就是“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是一只为了自己的所爱宁愿抛弃生命的痴情鸟。联系前面的背景,就不难理解这种爱国者的形象不仅仅表现在为国家奔走效劳,更有为国捐躯的执着信念。
初中语文现代诗选编分析。
一、篇目和分布
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下册课本共选编12首现代诗,篇目如下:《在山的那边》《理想》《秋天》《化石吟》《金色花》《荷叶母亲》《天上的街市》《静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黄河颂》《华南虎》。前8首分布在上册六个单元,后4首分布于下册一、二、六单元。
八年级上下册均未选编现代诗。
九年级上、下册课本共选编11首诗歌,情况如下:
《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蝈蝈和蛐蛐》《夜》《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黑人谈河流》。前5首集中构成上册第一单元,后6首集中构成下册第一单元。
二、诗歌类型及思想
初中语文课本选编的23篇现代诗,含中国新诗16篇,外国诗7篇。其思想内涵主要侧重于下列几个方面:
爱国思乡:如《我爱这土地》《乡愁》。
追逐理想:如《在山的那边》《理想》。
亲近自然:如《秋天》《蝈蝈和蛐蛐》。
珍视亲情:如《金色花》《荷叶・母亲》。
表达哲理:如《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表述科学:如《化石吟》。
三、编者意图
从以上的情形看来,编者的意图还是比较明显的。
首先,诗歌思想性强,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譬如九年级下册的现代诗构成爱国为主题的单元,就能更好的激励学生的爱国之心。
另外,诗歌特有的语言可以训练学生推敲字词,形成良好语感的能力。任举一例,《在山的那边》课后练设计:联系上下文,品位下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第三,诗歌是纯粹的文学样式,学生可获得艺术感染力,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优势和不足
新诗是一股清新的风,是一扇别致的窗户,给学生带来别具一格的见识和享受,它唤起了沉睡在学生体内的无限诗情。
但美中不足,三年接触23首,实在太少,比起79首古诗和数量众多的其它文体,分量太轻,八年级根本就是一个空白。另外,选文政治性很强,内容保守,作者年代比较靠前,缺少真正美质兼顾的诗,缺乏现代气息。
正因为此,我们更需要把握住这一丝亮色,用科学的授课方式,点燃学生的诗情,或许还可保存一分诗国遗韵。
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浅探。
一、诗歌的教学目标
诗歌教学应达到怎样的目标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其他的教学要求,总结如下:
1.能准确、清晰、大声的朗读,做到节奏明快,重音准确,情感恰当。
2.学会识别、赏析名句,并能背诵默写,适当积累一些诗歌常识。
3.能通过自己的解读建构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并能领会诗歌表达的主旨。
4.接受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熏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加深对家乡和祖国的感情。
二、诗歌的教学方法
我实施并总结了一些诗歌教学的方法,就此献给大家,希望能抛砖引玉。
1.朗读法
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诗歌的课后练习中基本都有朗读及背诵的具体要求,比如《秋天》中“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想写景的次序,再背诵全诗。”这也表达了编者在这方面偏向。
朗读的方式有范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从目的讲,可以读识字、以读摩形、以读悟情、以读品言、以读索意。朗读的要求各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表情。一般一首诗歌宜交叉使用多种朗读方法。
我校教师何朝伟,教学《秋天》,教学环节设计为初读――品读――悟读三步,以读贯穿整个教学流程,深入浅出,学生学习轻松,效率颇高。
2.填词法
诗歌语言凝练,值得琢磨,贾岛为了“推”与“敲”,走火入魔,启发我们在学习中当扣开字句之门,方能达到诗人的思想世界,与其灵魂共舞。
揣摩字词的方法很多,填词法不失为一种可供借鉴的好办法。
例如《秋天》,主要通过三个意境展现秋的优美绚烂:农人喜秋收、渔民闲摇归、牧女思笛音。诗句多用偏正短语,而这些意境多靠修饰成分表现。所以我在教学本诗时,先提出句子主干,让学生朗读,总结每节的内容。再展开想像,填上修饰性的词语。学生学到此已非常兴奋,他们脑里的秋天已经丰富多彩。最后朗读何其芳的原诗,品析他诗意而独特的秋天已不在话下。
3.提问法
问题可引发思考,好的问题能开启思维,让其进入较深的精神层面。诗歌教学中提问应当简练到位,层次分明。
比如笔者在上《金色花》一诗时,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在组内讨论。
(1)“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朵金色花?(2)为什么“我”一再不让妈妈知道自己的行踪?(3)作者为什么要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
这三个问题解决了诸如母子之情、宗教意境、表达技巧等诸多问题,对这几个问题的探讨避免了老师零零碎碎的唠叨,避免了学生倾听的疲劳,而且培养了学生深层阅读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表达和交流的技巧。
4.改写法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不论意境还是主题的理解,都要通过它作为桥梁。改写主要是以描写的表达方式对诗歌的形象进行描绘,也可以散文的方式全文改写,加强理解。下笔之前,先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细节上做充分补充。
《沁园春・雪》这首词的上阙主要写景,但要有与下阙浑然一体的理解,必须揣摩作者站在高山观景时意兴豪迈的胸怀。要求同学们改写上阙时,不仅把北国的雪景细腻的描绘出来,而且要关注的感受。结果的越来越重的呼吸、他起伏的胸膛、他激动时鼻翼的煽动、他产生“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时,吐了一大口烟圈都想到了,这首词带上了人的温度,显得鲜活无比,课堂其乐无穷。
5.仿写法
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读写结合是趁着读的余温未消捉笔仿写,这种写的激情更甚。通过阅读促进写作,通过写作深化阅读,写诗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济慈的诗《蛔蛔和蛐蛐》,通过盛夏蝈蝈歌唱和冬夜蛐蛐鸣叫两个美好的意境,表达了一个主题,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诗很简单,同学们十分钟就学完了,剩下的时间我们也来写一写,也写两个意境,表达一个意思。结果很多同学写出了让人喜出望外的习作。
(一)语言含蓄
通过诗歌本身,作者往往并不完全赋予感情的表达,而是通过大量事实或景色的引用起一个侧面烘托的作用,关于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重心则是采用少量简略的语言描述,为读者留下一定的悬念,但读者又可通过钻研和思考揣摩出作者向表达的思维和情感技巧。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诗歌给人的印象主要是含蓄、委婉却又不失节奏的强烈。
(二)塑造典型形象
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其他的文学作品,大多都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的生活状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次,通过意境的构建来渲染气氛,将所要表达的典型形象赋予艺术性和代表性的涵义,深刻具体,比如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通过自我的形象塑造将自身的那颗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心尽情显露,也让后人对他的报国壮志所折服。
(三)增强语言效果
在古代诗歌中,大量的诗人都善于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通过唯美的画面展示出丰富的内容主题,通过语言效果的增强,让意境变得形神兼备、五彩缤纷,在一些诗歌中,恰当的语言表现会让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现代文学的创新
与古代诗歌相对应的是现代文学,大致是从“”开始产生,并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得到广泛的推崇。虽然在形式上,现代文学在很多角度都延续了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类型结构,然而纠其本体来看,现代文学与古代诗歌是大不相同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中,现代文学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更多的时代特征,如小说、新诗杂文、散文诗歌,新的文学题材不断产生,并加强了抒情、议论、描写、叙事等多种方式的完善,在叙述手段方面也是更加多种多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大量普及,并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讯工具迅速产生,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的现代文学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我国的现代文学正在以一定的发展速度向世界范围内融合,通过体现现代思想的白话文和科学民主思想的带动和支持,现代文学正在积极地“走出去”,向更广阔的舞台发展。纵观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其风格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国外的先进文化传播,如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也都为我国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经验奠定了基础。现代文学作品已经从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分析角度体现出了独特的文化传承内涵,在作品的情感坐标和价值取向上都让广大读者产生了共鸣,一些现代文学作品甚至可以直接通过发表途径来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谓我国的现代文学的地位和影响是多么的不可估量。
三、古代诗歌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
(一)古诗的思想发祥性代表
古诗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能代表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无论人们追求的或憎恶的是什么,总是可以通过某篇章或某一类型的诗歌得到恰当的体现,如《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在诗歌中的绝大多数篇章都是记录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人的审美欣赏,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经典语句,无一不显示出作者所处社会的和平与美好。而《离骚》诗中却形象阐释了作者对小人的厌恶,对社会恶劣环境的不满,比如在看到秋天花落之时会让人情不自禁联想到生命的脆弱。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里秋深,屋外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当时杜甫已经处于晚年,报国无门的那种悲凉的心境通过诗中进行流露彰显,表现除了深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感。通过他的诗,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深思,吸引人们探究杜甫的生活现状,也进一步现实出了古诗的思想发祥性,这一点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创作有很大的作用,当前有大量的人都将屈原、杜甫或其他的古代著名诗人作为论点进行分析,融入现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让人们领悟到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及其发祥地。现代文学作品的很多境界都是从古代诗歌中的诗境和思想中吸收进来的,由于古代诗歌层次鲜明、内容大方,且作者在写作时大多善于结合自身的处境和经历,能将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让现代学者不断领悟不断当时的思想和文化发源,也为历史文化的传播和现代化推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写作方法的运用
在古代诗歌的写作中,十分注重虚实结合,无论是对人或事物形象的刻画还是对情感的表达,都是本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原则,给人以无限遐想,且这种写作方式融入了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如拟人、排比、形象比较等,有时还会采用留白的方式让读者自行理解,这些写作方式都沿用到了现代的文学作品当中。古代诗人注重寓情于景,经常是在欣赏到优美的景象或饮酒之后有感而发,如“诗仙”李白,他一生创作990多首诗,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酒后所作,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辞采高华,一个主要的特点是自由奔放,不受诗歌格律形式的束缚,尽情抒发自己的内心,灵活采用乐府诗和古风体的形式创作了大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如我们熟知的《将进酒》,李白借酒消愁,并通过诗歌发泄出了自己的愤懑不平,对功名利禄的不屑一顾和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显示出了他奇特的想象力,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人间的事物、天上的星辰自由发挥并淋漓尽致地运用到了诗歌中,形象鲜明,引人深思。不仅如此,我国古代大量的诗歌创作者都注重写作方法的运用,不同的诗人有着自身独特的写作特点,但是大体都是采用特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通感等,为诗句本身赋予了形象化的表达,让诗歌渗透到生活中,让大自然为之敞开怀抱。古代诗歌大多强调对仗工整,而现代诗歌也是在这一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线索并立,让议论文的写作更加注重起承转合,通过古代诗歌想象力的指导为现代文学作品增添了新的韵味,也为现代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打开了大门。
(三)主题思想上的应用
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来源于个人的思想主体,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文学,在创作上都是为了体现一定的主题、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在古代诗歌当中,诗人大多善于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问题所在,通过诗歌主题展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现实社会中不良现象的抨击、对英雄事迹的歌颂之情等,通过这些主题思想,读者很容易了解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诗歌或作品?他想表达一种怎样的主题?通过作品可以显示出作者对生活怎样的期待等等,这也是古代诗歌对现代文学的应用方式之一,现如今,众多散文家家、小说家、畅销书作家络绎不绝,在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卓越的成就,如鲁迅、老舍、沈从文、余光中、莫言等,都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增添了璀璨的光芒。拿鲁迅、闻一多这类爱国主义作家来说,他们的主题思想很多时候就来源于杜甫、陆游、屈原等爱国诗人的灵感和创作方式,汪曾祺、林清玄等近代文学家笔下的传统民俗特征也都是借鉴了陶渊明、欧阳修等人的主题形式。以现代诗歌为例,虽然在创作手法和艺术形式上相比古代诗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都是对作者真情实感的形象刻画,显示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通过现实主义的内容主体显示出了劳苦百姓生活的贫困,以及对统治者滥征苛捐杂税的不满,这一思想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力是十分显著的,鲁迅的大量作品都采用了这种语言风格,成为一种主流的现代文学代表。
四、总结
关键词:流派系统 流派盟主 流派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遗民,一作逸民,“遗”者,亡也,“逸”者,失也,其意旨相近,盖高蹈世俗,时人冠以“高士”、“隐士”之美誉。然而逸民历朝历代皆有,遗民却必于朝代更替之际方出现。国家不幸诗家幸,“宋之亡也,其诗称盛”①,“遗民诗派”便是在宋元之际异军突起的一个以遗民为主体的诗歌流派。
中国古代的文学流派理论源远流长聚讼纷纭,“流派”这个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概而言之,它孕育于先秦两汉,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形成于唐宋,至明清进一步充实、完善、发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理论,必须确立文学流派的基本标准,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文学流派是指“文学发展过程中,一定历史时期内出现的一批作家,由于审美观点一致和创作风格类似,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集团和派别,通常是有一定数量和代表人物的作家群。”②宋末遗民诗人群虽创作个性不一、才情不一,但都能在存亡之秋坚持民族气节,其作都是血泪凝成的悲慨之音,风格都有激凉悲壮的倾向。所以在文学史上,他们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文学流派。无论是由文学社团发展而成的文学流派,还是由后来研究者归总而成,其成立标准大体一致,即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流派统系、流派盟主、和流派风格。
一、宋末遗民诗人的流派统系
遗民诗派作为宋末诗坛之异响,爱国诗章的创作是其最为有志一同的主题建构。在中国,爱国诗歌的创作源远流长,先秦时代便有报国无门、自投汨罗的屈平;近的而言,遗民诗人直接继承的是杜甫的诗歌传统。遗民诗派所处的宋元之际和杜甫所经历的“安史之乱”不啻有着极为相似的时代图景,正所谓“少年读杜诗,颇嫌其枯槁。斯时熟读之,始知句句好”(汪元量《草地寒甚毡帐中读杜诗》),这必然使得遗民诗人无论从现实景况还是心理体触上都直接取法杜甫。
遗民诗人之学杜,不仅有清醒的诗歌理论建构,且有相当的实践成果。文天祥《乱离歌六首》和汪元量《浮丘道人招魂歌》皆是杜甫《同谷七歌》之仿作;文天祥有《集杜诗》200首,这种创作方式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目为“文山诗史”;汪元量把随宋室被俘北上的所见所闻写作成大规模组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南宋王朝覆灭的过程,其友人李钰亦云,“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湖山类稿跋》)遗民诗人发扬杜甫“以诗存史”的精神,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与历史事件的开阔画面和生动场景。
二、宋末遗民诗人的流派盟主
周紫芝《竹坡诗话》卷三说:“吕舍人作《江西宗派图》,自是云门、临济始分矣。”将《江西宗派图》的意义视同禅宗“五祖七宗”式的分门别派,可见宋人流派意识之成熟。一个体系严密的流派必有其盟主,以其卓越的创作才华和强烈的盟主人格来组织本流派的作家群。
众所周知,宋末遗民诗派生活在一个人心忧焚的动乱时代,在所谓“神州陆沉、宗社丘墟”的历史境遇中,生活不允许他们悠闲怡然地吟咏。在当时,一个诗人能否成为代表作家,他的创作成就及作诗法门固然重要,其人品更是值得深究考量的因素。基于此,在对遗民诗派盟主意识的考察上,本文选择了文天祥作为切入点。遗民诗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自然也无严格意义上的盟主。然而文天祥作为宋末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民族英雄和优秀的爱国诗人,以其一时无两的影响力成为宋末遗民诗派的代表作家,在他身上,有着最为强烈的盟主人格。
林景熙有《读文山集》诗,历来被认为是文天祥赞歌中最成功的一首,诗中誉文天祥为真男儿、大丈夫,身虽没、志永存。王炎午得知文天祥被元人所囚,曾作《生祭文丞相文》,愿文及早以死全节。文天祥赴难后,王炎午痛哭流涕,又作《望祭文丞相文》,将文天祥与诸葛亮、张巡相匹。另邓光荐尝作《文丞相传》,郑思肖著有《文丞相叙》。
诸如此类的例证表明,确可视文天祥为遗民诗派的代表,围绕着他的生平,团结着一批忧患警醒的爱国诗人。他们以血泪写作悲歌,昭示出遗民诗人在朝代更替与现实窘境下的人格尊严与民族气节。
三、宋末遗民诗人的流派风格
钟嵘《诗品》在评述部分作家的创作和追溯其渊源时,明确运用了“体”字,其含义与现代人所说的“风格”大体相近。陈文新说:“《诗品》将某一作家的创作风格与某一文学传统联系起来,这种特殊的风格意识正是流派意识,因为流派的基本特征即某一作家群的创作风格大体一致。”③以流派风格作为文学流派的基本标志,无论人们是否已经完全意识到,在实际操作中对这一标准的执行,已经毋庸置疑地证明了这一点,而这种风格往往表现出时代的、民族的和阶级的属性。宋末遗民诗派便是一个以宋末乱世为背景的、属于封建士大夫群落的、中原汉人的文学流派。
法国著名文论家丹纳说时代精神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④,宋末遗民诗派根据时代来命名,时代精神对其创作的影响无可置疑,整个遗民诗人群的创作都笼罩在改朝换代、异族统治的氛围之下。时代精神对遗民诗风格的影响体现在艺术手段方面主要是采取纪实叙行言志的写作手法。诗人大量写作剖白心志的爱国诗章,然而宋朝寸寸失土,元军的铁蹄踏遍中原,偏安一隅的南宋终于还是走向了灭亡,这一切,使得苍凉激楚、悲愤填膺成了遗民诗最显著的风格。遗民诗派作为宋末最后一个诗歌流派,虽一振晚宋诗坛的颓靡诗风,然而在“唐音”、“宋调”的巨大诗歌成就面前,即使是遗民诗派中的名家,亦难在艺术风格上超越前人;然遗民诗派生逢厄时,却能于艰险浊流中异调突起,召唤乱世中的忠诚与坚守,即使在哀歌式的吟唱背后,也隐含一种豪情和悲怆,文盛气卓,坌愤激讦。这也是遗民诗为人所称道的最重要的原因。
结语
在家国存亡的历史境遇中,传统诗学内部成长了一种强调情感廉贞、人格挺立的审美诉求,出现了文天祥、汪元量、林景熙、谢翱、郑思肖、谢仿得等一大批爱国诗人,涌现出大量的写国情怀和亡国悲愤的诗篇,如此繁盛的局面实属少见。钱谦益在《牧斋有学集》中就遗民诗生发无限感慨,“考诸当日之诗,则其人犹存,其事犹在,残篇啮翰,与金匮石室之书,并悬日月”⑤。宋末的爱国诗歌使南宋后期诗坛缺乏激情、气骨衰弊的习气一扫而空,用血泪悲歌表现了民族的气节和尊严,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段极其光辉的岁月。
注释
① ⑤钱谦益.牧斋有学集・胡致果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第2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9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