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8篇

时间:2023-08-02 09:26: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篇1

姓名:王燕

专业:小学教育

学号:191201903021277

学习中心:江苏太仓电大奥鹏学习中心

$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

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个体的(

D

)便成为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最终的规定性。

A.生存状况

B.健康状况

C.经济状况

D.适应状况

2.(

D

)指主体通过外部或内部的活动,在机能上(而不是物质方面)把客体整合到自己的活动格式中来。

A.适应

B.平衡

C.顺应

D.同化

3.(

D

)的自动调节机制失效,从而造成心理失调或失控状态。

A.心理疾病

B.心理障碍

C.心理不健康

D.神经衰弱

4.目前大多数中小学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其中最常见,也较专业可行的称呼为(

C

)。

A.心理辅导室

B.阳光心理室

C.心理咨询室

D.知心朋友屋

5.(

D

)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A.教师

B.学生

C.家长

D.心理健康老师

6.(

B

)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A.培养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B.促进学生的多方面的发展

C.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水平

D.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7.(

B

)反映青少年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发展的不同任务。

A.中间目标

B.总目标

C.初始目标

D.工作目标

8.结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着重于(

B

)。

A.培养小学生的交际能力

B.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

C.提高小学生的沟通能力

D.提高小学生的抗压能力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具备有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环境

B.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营造适宜学生创新精神成长与发展的心理环境

C.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各种教育途径的协同配合

D.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本身不含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10.学科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和计划性主要体现在(

B

)上。

A.教学模式

B.教学目标

C.教学动力

D.教学环境

二、多项选择题(

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适应状态,它具有(

ABCD

)。

A.动态性

B.时代性

C.个体差异性

D.年龄差异性

E.文化相对性

2.心理健康教育具有(

ABC

)策略。

A.全员性

B.全面性

C.渗透性

D.个体性

3.“全面渗透”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结伴途径,是因为其最能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ABDE

)的思想。

A.全员参与

B.全体受教

C.全面铺开

D.全程实施

E.全面发展

4.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需要注意的基本要求有(

ABCDE

)。

A.开放

B.科学

C.统一

D.合理

E.全面

5.从“动态层面”也即操作层面上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特征主要有(

ACE

)。

A.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B.问题与经验相结合

C.活动与体验相结合

D.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E.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三、判断题(打“√”或“×”,

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

理性情绪疗法大抵通过“教导”、“驳斥”两类技术来完成具体的咨询与治疗操作。(×)

2.

虽然所有的心理咨询模式几乎都强调了某些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些方面,但这些理论具有普适性。(×)

3.

一定意义上,教育的本质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

4.

教育的本质决定教育者的基本素养,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决定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

5.

学校可以邀请非专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这些家长进行不定期的理论辅导和专题讲座。(×)

四、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青少年时期

答:青少年期是指青春期的年龄。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生长发育的高峰。

2.亲子依恋

答:依恋就是婴幼儿跟他的抚养者通过长时间广泛的接触和互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亲密的感情连接。由于婴幼儿的抚养者大部分都是父母,尤其是母亲更多。所以,我们又称之为亲子依恋。这一理念是由英国精神分析师鲍尔比提出。

3.生涯

答:是一个人一生所有与职业相连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职业目标的实现过程。

4.教师心理健康本体价值

答:与其他心理学研究的关系及其在整个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问题。

5.教学评价

答: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澘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五、简答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

1.心理健康的功能发挥受什么制约?

答:一、内部因素: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二、外部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

2.

适应的内涵及本质?

答:生物的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

适应的现象。适应一方面指生物各层次的结构都与功能相适应,另一方面,这种

结构与功能的与相关的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延续,包

括行为习性等。

3.

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

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

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4.

简要回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里健康教育目标是刺

激目标或者副目标服务目标,第二,符合学科及其教材的内在规定性,第三,目

标设定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況,具有客观针对性,第四,目标设定应尽量避免过

于线性化。

5.简要回答学校开设专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答:符合现代课程改革方向,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符合国际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

六、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谈谈你对心理健康标准“二维适应论”的认识。

答:第一,适应是心理健康的本质,而由心理适应社会适应生存适应发展适应所

形成的四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适应,基本上涵盖并代表了个体适应的主要形式,

也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个体心理健康的功能状态或过程。

第二,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个体适应正常或良好是一个极富概括性的,就实际

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看,人群中不同个体的心理健康表现是多样性的,也是多层

次化的

第三,以个体适应正常或良好来衡量心理健康技能,客观永恒,全面概括地保持

其内涵,也能包容个体的成长,时代的变迁,同时也整合了各家各派对心理健康

及其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2.

试论述当代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从后现代心理学思想中得到的启示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答:当代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失衡给我

们带来的启示,第一,后现代心理学思想旨在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如

何在高速变化的后工业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合适的位置,凸显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

篇2

关键词:学校;健康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071-01

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并形成更好行为习惯,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把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坚持塑造完美身形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形成陶冶情操、意志坚韧、性格积极向上、理想信仰饱满等一些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实现内外兼美的全面发展。

1 简述健康教育在学校课程运用中的重要性

1.1 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健康教育中,更好地与身心健康结合在一起,开展班级篮球、排球、接力赛等比赛,形成学生之间非语言的间接交流和沟通,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1]。形成集体荣誉的感觉,学会保护,形成责任意识,在比赛的过程中,学会呐喊、鼓掌、感动,养成良好心理素质。

1.2 积极投入学习的现实需求。在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学习上有大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形成自我学习的动力源泉,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如利用墙报、黑板报及 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2 概述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的内容及作用分析

2.1 营造健康教育宣传知识全覆盖的氛围。在健康知识的内容把握上,可以从各方面进行宣传,围绕当前的主要健康知识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围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四个层次的知识,分析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譬如紧张、滥用药物、暴食、过度运动或缺少运动、不注意身体的警告、吸烟、酗酒等,同时注意对健康营养的普及,例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纤维素等的营养指导,加强对学生各种健康教育内容的全面覆盖,从校内外活动安全、消防安全、卫生防病,饮食家居安全、防震减灾安全等一些健康指数进行宣扬,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在学生心理形成对健康知识的基本了解。

2.2 发挥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的最佳作用。在全面宣传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无论是心理健康还是身体健康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能有效传播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改变个体和群体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促进整体上的健康发展。可以有效剔除学生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心胸狭窄等不良健康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心情,选择幽静清新的环境或人多喧闹有趣的公共场所,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忘掉那些让人心烦的事情,实现健康心理的养成。

3 探讨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方式应用

3.1 结合体育项目特点进行心理引导。在学校健康教学中,可以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经常开展一些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项目的体育锻炼,形成对抗赛的形式,加强学生团队合作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形成,学会帮助别人,友善互助等。还可以开展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形成积极乐观、果断、坚韧的心理素质[3]。

3.2 管理上的科学合理。学校对教师健康教育活动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研究,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立体化网络,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四个研究体系,通过这四个研究体系的全面完成,而这些研究体系的实施是完全具有可行性的[4]。创设学校体育、社会外部环境、家庭的三者研究体系,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方案,定期向家长介绍一些孩子锻炼的方法,组织家长观看优秀心理健康引导方面的电影,譬如《变形记》、《唐山大地震》等,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举行的体育亲子活动,同时邀请社会专家来学校围绕法制观念形成、社会责任意识、人生信仰等进行培训或者专题讲座,提升学生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

3.3 加强活动载体的广泛性应用。在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建立长效机制,形成长期抓、层层抓的良好局面,在活动载体的应用上,采取广泛的活动形式,在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将知识讲座、演讲比赛、趣味教学、生活化感染、历史故事、征文比赛等多种活动载体,形成浓厚的健康教育氛围,学校设立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围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师的健康教育手段上开展技能比赛,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效果,采取道德考核、身体素质考核等多种方式,细化标准,形成学校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4 总结

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对学生主体负责的教育教学课程,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将身体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引导相结合,形成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势局面。

参考文献

[1] 孙雅萍.加强学校建设.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进家庭的探讨.文教资料,2007,第24期

[2] 高战儒.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第18期

篇3

【关键词】 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与小学生学习、生活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研究者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高年级小学生处于身心迅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发展具有一些显著特点。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如果这些压力超过他们所能承担的范围,则会引起心理困扰,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小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具备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小学高年级

目前,我国小学阶段以六年制为主。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7岁到11、12岁之间,在本研究中,将4-6年级称为小学高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年龄大约在9-12岁之间。

2、心理健康

虽然科学家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始终没有对心理健康总结出一个公认的定义。

日本学者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而我国某些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该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尽管研究者们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解释,但实质上都说明心理健康不仅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3、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的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理论及标准有不同的观点。通过调查,我们将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纳如下几点:

(1)智力正常,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

(2)意志健全,能够长时间坚持做某一件事情。

(3)情绪健康,能够自我调节不良情,乐观对待学习与生活。

(4)行为协调,在学习生活中能自我控制不好的行为。

(5)反应能力适度,不死气沉沉,较为活泼。

(6)人际关系良好, 能换位思考他人的感受,和谐的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7)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特点,对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不感到突兀。

三、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关注,笔者通过采用调查问卷、量表测试等方式,就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以及解决策略简述如下:

1、高年级小学生目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1)学习障碍。根据对高年级小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有30%的高年级小学生存在厌学现象,具体体现在学习成绩不良、课上注意力不集中、课下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以各种理由逃学等方面。

(2)性格缺陷。高年级小学生处于习俗水平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学生总是想谋求大家的认可和赞赏。由于教育问题以及家庭条件的限制,部分高年级小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够优秀”、“不如他人”,从而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嫉妒、胆怯的不健康心理。

(3)情绪障碍。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正确对待委屈、困难与批评,常常会表现出任性、烦躁、恐惧、敌对等心理,甚至会出现攻击 。根据调查显示,有27%的学生存在报复行为,包括语言和动作。

2、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的因素进行分析。

(1)家庭因素方面。经调查发现,影响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因素方面主要有家庭教育方式、家庭关系、家庭经济地位等等。现在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许多父母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大部分父母在没有与子女沟通交流的前提下,给子女报各种辅导班。父母过高的期望以及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让高年级小学生快乐的童年增添了许多沉重的学习负担。少数学生的父母离异,家庭氛围不和谐,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深深的伤害,这是造成部分高年级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2)学校因素方面。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学校环境、教师素质、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师生关系对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自身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没有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厌学、逃学、冷漠等心理现象,进一步导致他们出现学业、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不良的校风班风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社会因素方面。小学阶段,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现象很容易使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受到扭曲,进一步导致他们产生懒惰、说谎、焦虑等心理问题。

(4) 个体因素方面。通过对部分地区高年级小学生的研究发现,当高年级小学生生理发展与自我意识及心理发展不平衡、不同步时会导致他们心理上产生烦恼和忧虑。另外,小学生自身的意志力薄弱和长时间的不良情绪体验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3、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根据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些关于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在家庭方面:父母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对子女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和指导,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成长期望并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俗语说:言传大于身教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父母也需要接受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道德观念,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

(2)在学校方面:学校要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要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有针对性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还要畅通学校和家庭的联系通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网络。

(3)在社会方面: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要给学生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优良的和谐的安定的社会风气。网吧、ktv等娱乐场所应该坚决执行国家规定,严禁未成年人进入。对留守儿童,周围邻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要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4)在自身方面:学生是自己的主人,应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学习简单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如自我放松,写日记或者周记等等。也可以主动的寻找老师、亲人或者朋友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22城市协作调查24013名儿童少年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1)13-15.

[3] 张越,王淑清,刘淑贤.4-1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829-1830.

篇4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养 基本途径

随着各国医学发展之间的联系的日益密切,各种医学类学术交流逐渐增多。我国也从其他国家医学发展中认识到一个问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医学院校都开始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被合并进入综合性较强的大学,从而获得了较强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但是,我国的医学人文科学还不能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总结出了几点措施,希望可以帮助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理论结合实际,关注社会、医疗问题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师要重视社会和医疗问题,并把这些实例纳入教程,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也是对过去那种空谈理论的革新,改变了以往坐而论道的局面,真正使医生能够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增强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能力,使医学生能够解决医疗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理论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医学院校可以利用周末以及节假日的时间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深入到各个领域进行社会考察,职业体验以及勤工俭学等活动;另外,还可以到敬老院以及社会福利院等慈善部门参加义务劳动,体会社会生活的艰辛。当然,尤其要重视医德医风方面,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医德医风交流研讨会,不断更新学生的观念,共同进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纪念馆,如九・一八纪念馆、纪念馆等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在真实、惨烈的场景面前自然会激起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醒学生们勿忘国耻。除了这些惨烈的场面,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们去参观一下新科技的产生及发展,让学生们领略到祖国的发展进步,为祖国的强大、腾飞而欢欣鼓舞,激发学生们成为国家栋梁的决心。

仅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不够的,学生们还要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各级医疗机构调查研究,对村民进行健康普及教育,实现人人了解健康知识。学生们深入基层,能够了解到基层医疗卫生状况,树立正确的三观,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切实缓解基层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情况。另外,医学生在基层能够了解最真实的社会,有利于他们培养医学人文关怀的情感,自觉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基层的医疗条件也同时提醒他们医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不都在大都市,在基层医院一样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人民服务。

二、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包括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医生对心理健康的要求极高,想要做医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此外,医生必须具备的素质还有承受挫折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些都将列入医学生培养的课程。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他们要解救的不仅是患者生理上的病症,更重要解决患者心理上的障碍,所以,不能忽视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其纳入授课体系,针对学生的心理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指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学校应积极推广心理健康,为医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在校园内成立学生工作中心和心理咨询处,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在各个层面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的防御机制,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心理咨询,同时心理咨询也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有效地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说,心理咨询是高校必备地基础设施之一,是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心理咨询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处,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定期进行专业讲座,使学生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在此基础上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改革临床医学教学内容,探索和寻找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帮助医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增强医学院校的知名度。

三、改革考核方式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考核模式仍然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在评价的过程中,考核分数为主要的评价依据,但是,人文素质教育注重的是思想教育,考核无法对其进行评估。因此,要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创新考核模式。因此,在考核的过程中采取了四六分的新制度,即将学生的专业素质考核总分数的60%记为总成绩,将日常的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纳入40%的考核成绩。有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采用的是开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因此,在设计试卷的过程中要尽量的将分值侧重于案例分析、简述等题型,侧重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开卷考试对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学生无法从课本中寻找到标准的答案,只能自己归纳总结,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考察的难度。这种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使教育真正地落到了实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这将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并不是理论的简单教育,还需要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更多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实践。应当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

参考文献:

[1]王超.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02).

[2]谭宗梅,张小健,陈霖柏.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课教学内容科学体系构建的思考――兼谈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课教学内容的改革[J].大家,2012,(09).

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挫折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体质教育思想”、“技能教育思想”的影响,工作中容易忽视或不能更好地完成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为此,建立和谐、安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学习目标与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实社会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皇帝”或“公主”,都是在父母全方位的呵护下成长,基本上没有经历过苦或挫折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或引导学生去体会“挫折”,对他们健康成长是大有好处的。

一、“挫折教育”的界定

“挫折教育”是指通过设置外界挫折情景使学生获得挫折经验和体验,以增强其心里承受挫折及抗挫折的能力而进行的有关教育活动。

二、“挫折教育”与体育教学关联的相关分析

当代社会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那么如何在中学时培养遭遇挫折的正确心态和预防心理障碍的良好心理素质,就成了目前中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能否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承受挫折的能力,是一个全方位、动态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学校、社会、家庭协同合作,其中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教学,更应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1、学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必将受到诸如知识、能力、智力水平、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阻碍,这些外部、内部的障碍因素,时而单独出现,时而同时并存,形成多种挫折状态,并通过学生的行为直接影响活动的结果。比如,在学习跨栏内容时,会有些学生不敢跨,怕伤到自己。这时,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就应开动脑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要一味的训斥学生,而要在教学情境上引导他们,并与现实生活中的实景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只要学生成功的跨出一次,他就可以克服胆怯心理。

2、挫折对学生行为和活动结果具有双重影响。在学生中出现的挫折行为和结果既可能有积极意义,又可能有消极影响。对挫折抱有积极的态度,并有较强的忍受力,挫折可以成为一种动力,它能磨炼人的意志,强化人们百折不饶、知难而进、奋发进取的勇气,提高人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如果对挫折持有消极的态度或挫折忍受力较低的话,挫折会使人受到较大的精神折磨,表现出攻击、固执、倒退、冷漠等行为,并影响人的个性的健康发展,易形成自卑、怯懦的特性。它还会使人变得意志消沉、垂头丧气、失去自信,不再追求更高的目标。因此,如何发挥挫折的积极因素,使其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是挫折教育的关键问题。体育教育恰恰具有在困难中不断进步与成功,并进一步挑战新的困难的特点,所以,有效地运用体育教学进行挫折教育,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的问题。

三、体育教育过程中如何创设挫折情景

如何在体育课堂上发挥挫折教育的最佳效果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适度批评。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错误,如整队时讲话,着装不符合要求,练习不认真,比赛不遵守比赛规则等等,对这些现象给予适当批评,有利于他们养成正视自己、容忍挫折的品格。而不能一味的表扬,太多的表扬会对中学生起到负面的影响。

2、增加劳累。现在的学生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几乎和劳累无缘,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务活一点都不做,在学校里参加劳动也少,有的学生甚至连走路都很少,始终表现出弱不禁风的样子。这就容易形成好逸恶劳、怕苦怕累、个性脆弱等不良品质。因此,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学生不愿意练、怕练的内容,如耐久跑中的3000米、5000米等,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多组,每组发一根跳绳或者其他辅助器材,当有同学坚持不下来时,通过其他同学的帮助,最终全组都能到达终点。通过这种方式要求学生不断克服体力和精神上的困难或障碍,来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意志。。

3、设置困难。由于溺爱,诸事由父母包办代替,所以学生很少遇到困难,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回避,或请亲朋好友帮忙,结果造成学生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胆小怕事,不善于克服困难。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利用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项目,如田径的跨栏,体操的单、双杠,支撑跳跃中的跳箱等,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让他们懂得如何迎接困难和挫折的挑战,以适应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

4、创造挫折。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学比赛的胜负来教育学生。胜利的体验是教育,而失败的体验则是更宝贵的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胜负观的教育尤为重要,正确对待胜负,胜不骄,败不馁。在失败中找教训,不被失败吓倒,以顽强的毅力去争取胜利,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正确对待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遇到的挫折与失败,振奋精神,永远成为一个生活的强者。

四、体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案例

1、田径教学。在田径教学中,长跑往往是学生们最害怕和最薄弱的项目,而这个项目恰恰是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最佳手段。训练前,最好先上一堂专门的理论课,向学生介绍“极点现象”和“第二次呼吸”等原理,让学生事先知道长跑中的痛苦感觉是正常的,只要咬牙坚持一会儿就可克服。

2、体操教学。在体操教学中,如支撑跳跃项目,很多女生一开始都不敢跳。此时,教师就要注意从思想上循循诱导,做好鼓励工作。用“敢拼就会赢”等口号激励大家,再加上得力的技术教学和保护措施,往往一节课下来,90%以上的学生都能跳过去。教学效果会有明显的提高。

3、武术教学。在武术中,蹲马步是一个很好的磨难教育手段。很多同学刚学马步时,没蹲到半分钟,就觉得疼痛难忍,纷纷站起。这是教师可以告诉他们,蹲马步时间的长短,其实是与意志和毅力密切相关的。告诉学生,那些他们所崇拜的武林高手都是从蹲马步开始的。

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特征,其集中面向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文道德、价值走向等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文精神教学,这就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先天资源。因此,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特点,对小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一、把握学生心理特征,端正学生认识

1.选择积极性材料

小学生的心灵就像一块白净的画板,你给它画上什么,它就会呈现出什么。我校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家长的呵护不足,加之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一些小学生形成拜金、自私、性情怪僻、暴力等心理倾向,这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首先认识到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选择积极性的教学资料来打开小学生的心扉,尽量避免采用一些反面或是过激性的材料,充分运用对比呼应的方式,使小学生全面认识各种行为的性质,端正小学生的行为。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体会家长对自己的爱,并学着尊重家长、爱家长。在教学中,我们以“小小信件”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写出一件和父母有关的美好回忆,并在信中表达对父母的感情。写完后,找几个同学起来朗诵,并让他们说出曾经做过的伤害父母的事,并说出自己的愧疚。这就用双面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家长之爱。

2.展开探究式教学

小学生的判断力和理解力有限,对各种事物的判断往往基于感性认知。因此,在面对外界诱惑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行为。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通过探究式教学方式,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取向。

如,在《祖国的宝岛台湾》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台湾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影响台湾回归祖国的原因。在课上,用新闻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做主持,说出“两岸儿童盼统一”的心声,并让学生当小记者,采访其他同学,加深对影响台湾回归因素的理解。最后对学生的这次活动展开评比。此种教学方式,不但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而且整个过程向学生传输了爱国主义精神,并且以竞争评比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深化学生情感

1.深化课程材料

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就有心理教学的内容,如,《家人的爱》《来自社会的爱》中,要求学生树立一颗求爱、懂爱、献爱的心,如,《换个角度想一想》《不一样的你我他》中,要求学生懂得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别人,学会宽恕,学会共享欢乐,那么教师要全面运用原有的教材,挖掘教材内涵,将能够对小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成分提炼出来。

如,在《说声“谢谢”》教材中涉及的实际内容很少,只是点出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感谢的一些人,这对小学生的实际性指导作用不大。在教学中,我们将教学内容进行转化,以“尊重别人劳动,爱惜他们劳动成果”为主题,让小学生说出心目中最伟大的劳动者,并简述他们的劳动过程,之后,让学生用小诗、歌唱、绘画等方式表达出对劳动者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最后通过“制作感谢卡”和“送卡片给感谢的人”的小任务,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这就一步步将学生的情感认知深化,进而促使学生树立了解他人、为他人思考的心理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感恩情怀,有效预防了自我主义的形成。

2.选择兴趣切入点

小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机会较少,他们活动空间集中在生活领域,这就使得他们对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情比较感兴趣,而兴趣是打开心灵的金钥匙,因此,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要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出发,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激发小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教育。

如,在《诚信是金》教学中,用“曾子杀猪”的小故事引入“诚信”课题,并让学生自主讨论一些诚信方面的话题,尤其是生活中的小买卖行为、学生之间的承诺等,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无信不立”这句话,进而将话题扩大到企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这就有效实现了教学面的扩展,进而促使学生恪守诚信原则,做到言而有信、言出必行。

三、采用多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1.采用合作学习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很多小学生出现自我主义、自负等心理问题,这对小学生人际交往以及后期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合作学习、活动教学的方式,促使小学生之间展开合作,以此提升他们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如,在《分享的快乐》教学中,以“我们一起画板报”为主题,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定主题,展开板报设计,做完后,教师将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谈谈做板报过程中的小趣事,讲述大家是怎么合作完成板报设计的。这就以合作教学的方式,将学生连接在一条线上,进而刺激学生团结互助。

2.进行开放式教学

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小学生展示自我、参与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在开放化的环境中,小学生的潜力会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开放性的环境不但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增强自身的独立性、责任感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价值,展开开放性的教学。如,在《集体的事谁说了算》教学中,我们结合很多学生自我性较强,不遵守班级规定的行为,展开“班级准则大家定”的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能遵守的准则,并以书面形式规定下来,如,自习课上不大声喧哗、不迟到、不早退等,进而促使学生发挥集体主人翁精神,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

3.建立多元评价标准

在进行评价中,转变以往的成绩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态度、意志品格等展开评价,并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表现,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教师、家长等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之中,并关注学生的个人评价,以此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不高,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力不强。因此,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但是小学生的思维塑造性较强,他们愿意接受真、善、美的事物。因此,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特点,选择适宜的内容,采用开放性、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意识。

参考文献:

[1]叶一舵,项传军.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

[2]方文朴.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措施与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3]张鸿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未来[J].新课程:小学,2010.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 运动素材 教材化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179-01

一 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竞技体育的影响,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体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耐挫折能力差,自杀与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交往能力差;许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偏重于竞技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新课程标准为体育教学提出“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快乐,同时体育运动要生活化。新课标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学校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缺乏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加工与改造,表现在教学内容高、难、繁、杂,学生难以掌握,得不到快乐体验,掌握效果不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可以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能够得到快乐。生活中,体育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二 概念界定

运动素材教材化,是指按照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原理,将属于体育运动范畴的运动项目,经过合理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教学内容,从确定教学目标到加工竞技运动素材,最后形成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叫做“运动素材教材化”。

“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内容,具体来说,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每个运动素材中都有人类创造的痕迹,都有不同的文化含量,都有劳动人民倾注的文化因素。

三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对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存在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奥运会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其他的运动项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其中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另一种认为,具有统一规范的赛制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其他的划归为非竞技项目。

由此可见,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大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广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半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向趣味化、娱乐化、游戏化方面发展,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同学讲授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快乐,愉悦身心。至此学生才能热爱体育,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四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体育教学内容的思路简述

民族体育项目在竞技性、观赏性、价值、娱乐性上与竞技体育项目相媲美。作为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健身、养心的作用。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需要根据学校条件(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民族体育的知识技能等),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体育运动基础与经验等),教师(能力、教学经验、技能)而定,具体遵循五个原则:一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选择;二是技术含量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三是选取原则和引进条件全部满足;四是技术上简约化、竞赛上规范化、运动强度和密度上缩减化;五是原汁原味,去粗取精。

篇8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中小学体育教育;激励机制

随着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为了加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的提升,各个学校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东莞中小学体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本着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更良好的运动环境。

一、阳光体育运动意义简述

阳光体育运动的重点就在于提升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通过阳光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身体方面的素质,更加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打破沉闷的学习氛围、挖掘学生体育运动方面的潜力,让学生掌握更多体育运动技能,为实现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

二、东莞中小学学生体育运动现状

1.体育运动参与动机较强

东莞市各中小学校日常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较好,学生大多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来,学生参与热情高,对体育技能的学习热情也较为高涨,对于体育技能的学习也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学习动机较强,能够很好地帮助学校进行阳光体育项目推广并使体育课程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2.体育项目选择多元化

中小学生兴趣爱好比较广泛,对体育运动形式的选择也表现出多元化特点,但对于球类运动的选择较为集中于羽毛球与篮球这两个项目上面。羽毛球由于不太受制于场地条件,没有很强的身体对抗和对峙,受到许多低年级学生和广大女生的欢迎。

3.教学形式选择多元化

在东莞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年龄的关系,对于教学形式的选择也不同。低年级学生由于自身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不足,所以倾向于教师指导模式,希望通过教师的指导得到更加正确的示范。高年级学生则比较喜欢自由练习,他们认为自由练习时间相对充足,自主性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优势,从锻炼中找到乐趣。

三、建立健全阳光体育运动激励机制的措施

根据东莞中小学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的阐述,为了结合课改和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东莞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优势、鼓励学生对体育锻炼倾注更多的热情,笔者认为应该建立健全长效的激励机制:

1.完善管理机制,让体育运动更规范

完善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管理,成立专门的运动研究小组,对运动项目开展的专业性、科学性进行有效评估,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阳光体育运动项目的严肃认真,能够让他们接受更加专业、规范的组织训练,从而增强训练效果,提升参与热情。

2.建立团队制度,让学生体会荣誉感

竞技与对抗从来都能够让人产生刺激兴奋的作用。虽然阳光体育运动倡导的是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锻炼精神,但是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增强竞技性和趣味性。

3.情感激励,营造和谐运动氛围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虽然希望同学们都能尽可能地达到优异的训练效果,但是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是着重培养学生健康的运动观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所以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也不能追求过于严苛的锻炼,要多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要让学生们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提升团队意识、培养互助互惠精神,教师们要关心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成长,多交流沟通,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和谐的运动氛围,让同学们更加愉快地进行训练与技能学习。

4.建立综合评估机制,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现在许多学生在体育锻炼与学习功课之间往往难以抉择,他们由于要面临各种考试,学习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所以他们经常会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而非体育锻炼上。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提升学生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学生学习状况,建立学生的综合评价机制,将学生的评价标准一分为二,一部分是学习成绩及课堂表现,另一部分则是体育锻炼情况及锻炼成绩。

阳光体育运动旨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树立正确的锻炼意识,掌握多种运动技能,为实现终身健身奠定良好基础。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如何能够让学生保持这种健身积极性,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让阳光体育运动一直开展下去,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田金华.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7(3):32,78.

[2]李小军,游欢.主体体育意识与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关系[J].企业家,2008(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