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语文线上教学8篇

时间:2023-08-02 09:26: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语文线上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语文线上教学

篇1

对于初中语文文中散文的教学,主要思考点在于怎样让初中学生养成散文阅读正确方法的阅读习惯和对散文鉴赏的审美习惯;因而本文着眼于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散文作品阅读与鉴赏的实际教学情况,通过对初中散文特点的分析,针对初中学生目前对于散文问题的阅读、鉴赏习惯,总结出提高初中生现代散文作品阅读与鉴赏的教育方法。

1.初中散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分析

对于散文的研究,在我国已经有着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根据史料记载,"散文"这个词语最早要追溯到我国的北宋年间,《辞海》对与散文的概括,主要指的是泛指除去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艺术体裁;只是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中国文学逐步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学界对于散文的归纳也逐渐的细化明确了起来。现代对于散文的理解,是将其归纳到"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主要是呈现出来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在作品的篇幅上比较精简短小;其二在意境上独具美感,艺术形式浓烈;其三这是作品的语言文字的表达与运用上形象生动。

初中学生所学习的现代散文中,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总计散文文章达到47篇之多,主要以我国现代文学作家为主,其中也不乏一些外国散文作品,如居里夫人所创作的《我的信念》以及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此之多的散文,为初中学生提供了基础的阅读鉴赏素材,为学生打牢散文阅读和鉴赏学习的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这些散文的内容上来说,以叙事、抒情散文为主,在情感方面的表达尤为出众,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社戏》等文章都寓情于事,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因而初中学生在理解课文本身大意上,比较轻松,但也因为文章情感表达的深刻性与含蓄性,就需要学生对于意境的理解有着更深的领悟才行。从这些散文的写作技巧上来看,都遵循着散文"形散神不散"的重要特征,语言优美而凝练,如高尔基《海燕》中的那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语句简短,情感却表达得直接凝练。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对于语言的运用就成为了需要学习的重点。总的来说,基于散文的基本特点,初中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中,文字的表达易于理解,但是对于散文总体含义的归纳总结、意境的理解与鉴赏和对于精美语言的运用上成为我们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

2.目前初中散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

首先,需要提出的问题是,由于教学方式的不对,局限了学生阅读能力与鉴赏能力的提升在以前的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特别是在教育改革提出之前,对于学生的应试能力培养大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往往在散文教学的课堂上,老师都是通过介绍性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散文的内容,而并非讲解;尤其是为了一味的应付考试,甚至直接偏向与考试的重点进行授课,而忽略了对于学生语法、结构、意境等方面的理解;这样也就促使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散文的阅读缺乏了艺术美感的思考,丧失了对于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散文的阅读与鉴赏上没有过多的进步。

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学生理解的重要性,将教师对于散文作品的理解强加在了学生之上,通过照本宣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讲读;对于一些比较优秀的散文作品,就强行要求学生背诵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鉴赏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阻碍;很多学生往往知道典型的优秀散文有哪些,却没有办法从结构、语法以及所表达的主要思想上面进行文章的鉴赏,更没有进行学生自我分析的认知。在做相关的散文鉴赏答题的过程中,反而依照一贯的鉴赏写法形成了通用式的表达,可谓是形成新的"八股"特色。

再者,缺乏对于学生散文创造方面的引导。往往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往往提到某篇散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对于语言的运用如何如何的优秀,当学生明白了具体的写作技巧与手法的时候,却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运用。尽管在常态的测试之中,很多会以作文的形式进行展现,但是作文的评比也都是以单调的评分的方式给予学生反馈,甚至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学生作文的运用得到并不理想的分数时候,却并不知道为什么得低分了呢?在散文的阅读与鉴赏上面,如果学生不明白如何进行散文的相关写作,又如何对其他散文进行鉴赏呢?所以初中语文散文作品的阅读与鉴赏的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3.提升学生现代散文阅读与鉴赏的方法分析

首先,读更多的散文,利于学生对现代散文更全面的认知。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写作层面来说,读更多的书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而在学生散文阅读与鉴赏上面来看,读更多的散文,就利于学生对于散文特点的总结,便于学生自主的通过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对于散文的分析与鉴赏。我们不可否认,尽管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散文多达40多篇,但这相对于杜甫口中的"万卷"而言,由有不及。

其次,融入意境的领悟,引导学生对于散文表达思想的认知。现在看来,散文生动形象的语句上,由于其文体的自由性,很多学生对于至于明面的含义理解不成问题,但是对于文章所表述的意境之美难以感悟,很难与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形成共鸣;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学生的生活阅历造成,一方面是缺乏对于文章意境融合的引导。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的就是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及情感经历,与文章中表达的情感进行碰撞,产生意境的领悟。具体到我们的教学中来说,就是需要我们通过现代化教育的技术,加强对于学生在散文鉴赏方面的引导。

篇2

1.人文性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首要

在以往的语文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语文课的工具性,政治性,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性”,语文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工具感觉,使初中语文教学缺少了人情味,没了情感,知识就没有了生命,学生就没了对语文艺术魅力的认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鲜活人文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使初中语文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

2.语文课堂要走向情感生活中去

著名的教育家贝克曾指出,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语文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景、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和错误时,要多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从而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引到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情感生活中去。我们在教诗歌《我爱这土地》时就可以这样摄入情感生活。在诗中,诗人呼喊道:“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里诗人所表达出来的就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然后,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一种悲愤痛苦的情感久久的萦绕在“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此时,其情之切怎能不引起我们中学生的强烈共鸣呢?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满堂灌”的模式,在一些有关初中语文课的调查中,学生反映不喜欢语文课,认为语文没有给他们自由的空间,注重强调了知识接受的范围。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初中语文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新课程标准将初中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定位到该课程建构的基础上。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强调主体意识,主人意识等内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新课标也强调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形式的诞生。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结果和规律,教师不再做现成饭喂学生,这样的话,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打开了,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出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情感上的整合作用

初中生语文形成的过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所以新课程标准在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一是选用了有关心理反映的文章,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二是增加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文章;三是选用了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的文章;四是加大了对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的文章;五是选用了对中学生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提高生活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文章;六是选用了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谦让、合作和共享等有益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文章;七是有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能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文章。

篇3

一、了解诗歌的背景,找准解读的切入点

目前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编的现代诗歌基本上都是篇幅比较短小、通俗易懂、文词清晰的名作,但正是因为这些诗歌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有些学生只明白了它的表层含义就以为全部理解了,其实,诗歌的深层含义他们还没有弄清楚。要想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教师就要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是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解读现代诗歌思想的关键一步。比如,在现代诗歌《有的人》这首诗中,诗人通过两种人的对比来凸显鲁迅优秀的品质,通过字面意思,学生虽然能够了解诗歌的大体意思,但是对诗歌中两种人的行为和精神特点的把握,如果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识,学生就不容易把握了。因此,教师在课前就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如他的生平、作品特色、以及世人对他的评价等,再加上上课伊始教师向学生讲解臧克家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这样,学生就对诗中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人生的目标、社会的影响等有了深入的理解,也就有助于学生掌握这首诗歌的内涵了。

二、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它更能够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而且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古语云:“诗,言其志也”。“诗者,吟咏性情也”。“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常借助诗歌其深沉的思想、自然的意趣、婉约的情致、挺拔的风骨等来抒情明志、寄托相思、体现才能,净化了人们的心灵,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因此,在引导学生赏析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和思想,这样才能使他们把握诗歌的主旨和灵魂,才能体会到诗歌的意蕴。比如,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富有哲理性的现代诗歌,火一样的热情流淌在诗歌中,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乘上理想之马,挥鞭启程的豪情壮志。作者在诗中表述了理想的内涵、特征,及其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意义,同时号召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而且要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相信学生在理解了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后,进行朗读时会被作者的情感感染,变得激情亢奋,热情高涨。

三、引导学生捕捉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技能 素养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本应充满生气灵性的学生成了教育流水线上出品的统一型号、统一规格的产品,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主体的激活,这就难怪孩子满脑子的问题都不翼而飞,语文课堂成了毫无生气的一潭死水。要切实扭转这种现象,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把“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落到实处,唯一的途径就是放开手脚,把课改的步子迈得更大些,而不仅仅是形式上在搞所谓的课改,“骨子”里仍不放心学生,而应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领悟知识、激活思维,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

一、语文创新教学的理念

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在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地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触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换言之,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也就是授之以“渔”,而不是给予“鱼”。

因此,必须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探究式的互动合作的学习模式。

二、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策略

1.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语文教学观念应:由内容分析本位转为重视语感积累。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整体感悟绝不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中应处理好演绎和归纳的关系。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归纳教学优于演绎式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中心意图都明确了,再分析不是浪费时间嘛。

2.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导航:(1)意见分歧处点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我们不要简单地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2)我们提倡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这样不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必然会削弱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进行理解。(3)朗读课文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范读以帮助学生正确体会把握文章的情感,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3.重视人文特点,增强创新内力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技能;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085-01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本应充满生气灵性的学生成了教育流水线上出品的统一型号、统一规格的产品,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主体的激活,这就难怪孩子满脑子的问题都不翼而飞,语文课堂成了毫无生气的一潭死水。要切实扭转这种现象,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把“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落到实处,唯一的途径就是放开手脚,把课改的步子迈得更大些,而不仅仅是形式上在搞所谓的课改,“骨子”里仍不放心学生,而应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领悟知识、激活思维,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

一、语文创新教学的理念

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在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地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触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换言之,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也就是授之以“渔”,而不是给予“鱼”。

因此,必须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探究式的互动合作的学习模式。

二、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策略

1.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语文教学观念应:由内容分析本位转为重视语感积累。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整体感悟绝不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中应处理好演绎和归纳的关系。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归纳教学优于演绎式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中心意图都明确了,再分析不是浪费时间嘛。

2.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导航:(1)意见分歧处点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我们不要简单地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2)我们提倡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这样不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必然会削弱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进行理解。(3)朗读课文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范读以帮助学生正确体会把握文章的情感,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3.重视人文特点,增强创新内力。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94-02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一直以来就是被做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对于语文的阅读教学要更加的注重学生对于语文的整体感悟和理解,逐步引导学生获得阅读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从阅读中不断的汲取知识,实现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审美观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现状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都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的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题出发点,而是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教材方面,忽视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严重的影响着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忽视阅读教学、加重考试辅导、重理论以及轻实践的问题。而且也使得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提高分数线上,忽视了对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视。因此为了让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机会,教师必须要提升语文阅读教学。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升措施

2.1 创设阅读教学情境。在阅读的教学之中,通过巧妙的创设阅读的情境才实现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的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对教学内容实现补充。例如,在进行《变色龙》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来使学生理解,变色龙依靠调节自身的颜色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保护自己,难以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有更为深入层次的了解,可以通过多媒体映像的形式,播放变色龙的相关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确保教学情境的有效性,必须明确以下几点:首先,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避免流于形式。其次,要很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习兴趣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目的。最后,要与日常生活进行联系,语文教学本就是来源于作者的日常生活感悟,因此要将教学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此外,情境的创设还必须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方法。

2.2 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进行创新,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很好实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首先,要实现教学观念上的转变,逐步改变以往将教师做为教学主体的观念,向着学生做为教学主体的观念,以学生做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语文教学的开展,这样就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其次,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们的阅读时间大多为早上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教学老师可以适当的通过加设一些阅读课来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教师可以在早读进行阅读的任务布置,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逐步的创建起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最后,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是指在进行语文教学中,要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阅读意识,保护学生对阅读的好奇心。简而言之,每个学生做为阅读主体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教师也应该针对学生的差异,来明确划分阅读的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逐步实现对学生的引导。

2.3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后,还需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做为语文写作的基础,阅读的知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在写作之中体现出来。因此,鼓励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来加强对知识的积累。在当前出版物泛滥的时代,读什么,哪些读物具有可读性,这需要教师对读物进行精选,为学生建立书单。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摘录,将自己认为深刻或者经典的内容抄写并引用。

2.4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非常重要,然而这些都是要在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主体进行开展,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和鼓励学生来更好的阅读,提升阅读的兴趣。

2.5 自主――合作――探究式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所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的内涵很丰富。如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结论通常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探求。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当今社会发展看,要完成重要的事业,需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中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探究式学习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对于学生来讲,要人人参与,而不是个别优秀学生专利,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也不是那种教师先设定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圈套的那种教学。

3.总结

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开展。其次,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最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多读书,读好书,逐步引导学生积极阅读。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态价值观 培养 海燕

近年来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中更多注重对学生的人格的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生态价值观就是素质教育在现实教学中一种具体表现。通过开展生态价值观的教学过程,就能够让学生怀着一种善意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让学生爱自己身边的人,爱周围的大自然,怀着一种积极、正能量的心态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行为来感染周围的人,保证学生的健康、积极地成长。本文就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中的《海燕》的教学为例,来说明生态价值观是如何在课堂中进行体现的。

一、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教学内容

在开展生态价值观的语文教学的时候,首先就是要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来提取素材,这样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时候就是直观的,也能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两个步骤来联系生活实际,一方面就是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否存在着课本中讲述的现象,是否能够通过实例来进行说明;另一方面就是教师在课堂中营造出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融入到情境中,学生在情境中的时候就能够对生态文化和生态人文精神进行重新理解,教师还需要引导情境中展现的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海燕》这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形式来展示海燕在狂风暴雨中奋力飞行的样子,让学生体会海燕身上所凝聚的感染力,在视频播放结束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自由讨论,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海燕的看法,想一想自己如果是一只海燕的话,是否能够像海盐一样坚强,这样就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出来,学生内心中那种忧患意识也展现了出来,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态来看待周围的每一种生灵,这些生灵身上蕴含着一种值得学生学习的精神,就比如海燕,学生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去想一想海燕,想一想海燕奋力飞翔的样子,就会觉得生活中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二、参与课外实践,复活教学知识

学生在形成生态价值观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够增强对知识的具体化,这种具体化、生活化的知识才具有真实的意义。学生在进行生活实践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怀着一种善意的心态来进行社会实践。首先就是要尊重生命。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生命的爱护都做不到,那么这个人是不可能做到爱护大自然,爱护周围的一切事物的。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够带着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然后将发现实践过程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的时候,就能够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海燕》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在秋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到户外去观察大自然中的动物,通过对大雁进行观察就能够了解大雁身上那种团队协作的精神,对蚂蚁进行观察就能够让学生理解团结的力量,对树叶的飘零进行观察就能够了解树叶回归大地、奉献一生的苍凉感。通过对这些户外的景色进行观察,学生再联系课本上学习的《海燕》,就会对海燕那种顽强不屈的生命里有新的体会,明白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每个生命都在沿着自己的生命轨迹在向前进行,人类不应该破坏他们的生长轨迹,而是应该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态来对待一切生命,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善良的人格。

三、进入社会生活,促进产生共鸣

在对不良的社会现象、人类生存困境进行改变的时候,仅仅是依靠单个的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唤醒周围的每一个人。在对待生命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让学生走向社会,来对社会宣传大自然的一切生灵对于人类的作用,让学生承担起来自己身上肩负的年轻人的责任,将生态意识对整个社会进行宣传,让人们关注人类未来的生存,保护自然,这样才能够实现人的课持续发展。

比如在学习《海燕》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走上街头来进行向路人宣传“保护海鸟”的活动。当前在海上大肆捕杀海鸟的现象屡禁不止,已经造成了许多海鸟的灭绝。而且由于海水的污染造成许多海鸟中毒死亡,在海岸线上经常有大量海鸟的尸体,学生将和谐触目惊心的画面展示在路人面前的时候,路人都停下来驻足观察,感同身受,在宣传结束的时候,许多路人都表示在以后都会注重对海鸟的保护。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对《海燕》这篇文章的了解就更加的深刻,海燕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生也需要给海燕创造美好的家园,怀着一种善良的心态来对待周围的一切,形成博爱之心。

【参考文献】

[1] 徐晓婷.《初中语文教学生态价值观培养研究》,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2.

[2] 姚彩玲. 初中语文教学生态价值观培养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4(7).

篇8

关键词:创新 课堂 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自觉摒弃以分数、应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形势竞争的激烈,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就是要从我国的教育入手,只有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有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然而语文教育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和提高其他综合能力的基础的基础,所以重视语文创新教学就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迫在眉睫的任务。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教学呢?

一、创新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优秀的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说开头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开始,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探讨和推究,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与决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重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在具体分析问题时,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交流,为培养学生合作、社交等各种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所以导语是引入新课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的关键。如果老师能设计出一个好的导入点先声夺人,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前提。如上《斑羚飞渡》可以采用美国大片《垂直大限》:讲述一家三口人在攀登悬崖时突然发生意外,绳索的钉子从崖缝里崩落,随时都有可能脱落,三口人危在旦夕,为了减轻绳索上的重量,保住一对儿女的性命,父亲毅然命令儿子割断自己的绳索,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也可以用一段有感情的话语来感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上《气候的威力》时这样导入:“天有不测风去,人有旦夕福祸”。说明变幻莫测的气候有时给人带来福音,有时给人类带来灾难。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认识、适应和利用气候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那么,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南极的气候怎样恶劣?南极的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气候的威力》。因此,导语的设计忽视不得,只有激发兴趣,才能使他们活跃思维,愉快地学习新知识。

二、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语文教学要在课堂上发挥优势,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应该采取多种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于创新精神,勇于探新求异,提出创造性见解。如:由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因此根据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特点,学习一个单元,教师可以只讲重点课文,授之以学法,其它的内容较为简单的自读课文,可由学生自讲自学。由于这是自己的事自己做,所以讲的同学全力以赴,听的同学饶有兴趣,一堂课下来,不但知识点掌握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再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对“淤泥”却大加赞赏,认为“如果不是淤泥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更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是千百年来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辨,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还有的同学以作者对世人追求富贵的风气有不同意见,认为“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还要追求贫穷不成?”这些理解虽难免有些以今律古,但是对学生看出的这些新的见解是求异思维,是创新意识,实在是难能可贵,应该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创造意识,消除创新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创新提问技巧,拓宽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老师的提问谁能给以准确的回答,谁能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快,较长的小说、故事等谁能在快速阅读后准确地复述出来等,做到有的放矢,老师对表现好的同学加课堂分给以鼓励。总之,老师不失时机地让每一个学生在感受成功。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范例,是学生明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分析、讨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组织、激励学生成立学习讨论小组,由学生独立的、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四、创新教学内容,开阔学生更辽远的视野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