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发展的因素8篇

时间:2023-08-02 09:26: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发展的因素,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发展的因素

篇1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 面推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此,国家制定具有长期指导作用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 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偶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的自身的理论体系。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a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赢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因为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

篇2

随着自然资源的耗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低碳”的理念从环境经济学领域脱颖而出,日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低碳农业势必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低碳农业作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低碳经济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发展模式。显而易见,公共财政支持是发展低碳农业的主要动力。

二、文献回顾

有关公共财政支持与低碳农业的研究成果中,国外的Johansson Daniel JA和Azar Christian(2007)研究表明:欧盟将对农业补贴与环保标准的贯彻情况挂钩,对减少肥料和植物保护剂的使用及有利于环境和资源的生产技术给予一定的补贴;英国对农民在自己农场附近的树林、河沟的保护有一定的补偿费,如果农场在改变土地用途过程中不施用氮肥,政府则每公顷补贴450~550英镑,在氮污染敏感地区,如果农户每公顷氮肥施用量小于150kg,补贴65英镑;德国对生态农业活动有具体的补偿措施。

我国在此研究领域,刘星辰、杨振山(2012)总结和分析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通过具体目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对肥料和废料的管理和使用,规范农业生产环节;加强技术研究,保护以及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业补贴,通过经济手段达到促进政策的有效性。熊冬洋(2011)提出构建低碳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持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对低碳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灵活采取各种针对性的财政补贴方式,进一步完善现行与资源和环境保护有关的税种,建立支持低碳农业的财税政策的绩效评价机制。张莉侠和曹黎明(2011)在探讨中国低碳农业发展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低碳农业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最后从制定低碳农业的发展规划、加大财政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规范农户和企业的生产行为、加快农村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增强农民对低碳农业的认识与理解等角度提出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魏博洋、张严冰、王朝(2013)分析了中国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以及德、美、日等国家发展低碳农业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形成低碳农业发展理念、健全低碳农业法律体系、落实财政补贴和管理制度四点发展中国低碳农业的策略。

因此,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肥料与废料管理、低碳农业法律体系、低碳农业科研技术、财政支持低碳农业补贴及环境保护为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影响因素

基于已经成熟的研究成果,农业科研技术投入、财政支农补贴及环境保护建设将是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其低碳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应推进农业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的发展,并指出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大力推广和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农民科学施肥,鼓励农民大量使用农家肥、新型有机肥料以及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对农药、化肥废弃包装物的处置,不断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监管能力和治理水平。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择农林水事务中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APSt、科学技术支出STt和环境保护支出EPt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财政支出来横向分析其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其中,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有助于控制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支出可促进低碳农业科学化的发展,例如土壤的碳库效应与固碳减排技术,加速低碳农业发展的步伐;环境保护支出可加快低碳农业发展进程,形成低碳农业发展保护效应。同时,运用VAR模型从“节肥、节耗、高效”三个方面纵向分析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所引起的动态反应,对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对象是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首先选取1995―2011年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科学技术及环境保护三项公共财政支出作为横向研究指标。其次,选取1995―2011年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化肥施用量与农用机械总动力三项指标纵向分析公共财政支持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如表1所示)。

其中,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乘以单位产品价格求得;少数生产周期较长,当年没有产品或产品产量不易统计的,则采用间接方法匡算其产值。农用化肥施用量指本年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化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数量。折纯量是指把氮肥、磷肥、钾肥分别按含氮、含五氧化二磷、含氧化钾的百分之百成分进行折算后的数量,复合肥按其所含主要成分折算。

公式为:折纯量=实物量×某种化肥有效成分含量的百分比

而农业机械总动力指全部农业机械动力的额定功率之和。农机总动力按使用能源不同分为以下四部分:柴油发动机动力,全部柴油发动机额定功率之和;汽油发动机动力,全部汽油发动机额定功率之和;电动机动力,全部电动机(含潜水电泵的电动机)额定功率之和;其他机械动力,采用柴油、汽油、电力之外的其他能源,如水力、风力、煤炭、太阳能等动力机械功率之和。

四、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

(一)研究方法

理论上讲,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因素有许多,不同的公共财政支持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化肥施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人均碳排放和农药使用量等。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选择1995―2011年黑龙江省的化肥施用量、农用机械总动力、农业总产值三种具有“节肥、节耗、高效”代表性的方面来分析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运用VAR模型构造三个方程组成系统分析,第m个方程可表示为:

ymit=cm+Mym it-1+Fymit-2+umit

yit=(Iit,APSt,STt,EPt)是分别由低碳农业发展影响指标Iit、公共财政中的农林水事务中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APSt、科学技术支出STt与环境保护支出EPt所构成的内生向量;i代表第i种低碳农业发展影响指标,分别为黑龙江省的农业总产值I1t=GAP,化肥施用量I2t=CFA,农用机械总动力I3t=FMP;t代表年份;M和F是维数4×4的系数矩阵。

(二)结果分析

由于虚假回归等问题的存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之前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

首先,本文对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和科学技术支出的指标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并对其差分后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选取的检验方法是美国经济学家Dickey和Fuller提出的ADF检验,利用EViews 7.2软件进行分析,得到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到,原指标的对数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不显著,因此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差分序列中,DLNEP和DDLNFMP在5%的水平上显著,DLNGAP、DLNCFA、DLNAPS、DLNST在1%的水平上显著,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差分序列为平稳时间序列。

其次,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SGMM)进行参数的有效估计。根据滞后2期的VAR模型三个方程参数估计,进行脉冲函数分析(图1、图2、图3)。

VAR模型的动态分析一般采用“正交”脉冲响应函数来实现,而正交化通常采用Cholesky分解完成。Cholesky分解的排列顺序意味着后面变量同期和滞后期都受到前面变量的影响,而前面变量只会受到后面变量滞后期的影响。

图1第一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的一个正向冲击,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在第2期波动最大,其滞后10期的累积响应显著为正。这说明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的提高对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的波动具有正向的影响。第二行第一个图显示,面对科学技术支出的一个正向冲击,农业总产值前6期内小幅波动,在第7期波动达到最高点,之后表现出负效应。这同时说明科学技术支出波动短期内会提高农业总产值波动。黑龙江省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指出要积极争取国家创新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增加对产粮大县和粮食产业项目财政奖励补贴,加大对水利、农机、生态、科技、信息等工程补贴力度,不断提高支农资金比重。第二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环境保护支出的一个正向冲击,农业总产值第2期波动达到最高点,之后呈现小幅波动上扬,其滞后10期的累积响应影响显著为正。这说明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支出对农业总产值的波动具有正向影响。为加强黑龙江省环境污染防治,应加快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和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科学使用农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图2中脉冲响应第一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化肥使用量前4期波动没有较大变化,在第5期波动达到最高点,随后表现为负影响,最后呈现出正效应。这说明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短期内不会引起化肥施用量的波动,长期内会引起化肥施用量的增加。第二行第一个图显示,面对科学技术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化肥施用量前8期内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在第4期波动达到最高点,随后表现出负的影响,但影响逐渐减少,直到恢复平衡。这说明科学技术支出短期内会引起化肥施用量的大幅波动,长期内则处于平衡状态。第二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环境保护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化肥施用量长期内小幅波动,没有明显的变化。这说明环境保护支出对化肥施用量的波动影响不大。

图3第一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农业机械总动力前2期呈现较大波动,在第2期波动达到最高点,随后影响逐渐减弱,最后表现为正效应。这说明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对农业机械总动力产生正向影响。图3第二行第一个图显示,面对科学技术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农业机械总动力长期内没有较大波动,最后表现为平衡状态。事实上,科学技术支出可以促进农业机械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加农业机械生产总动力。图3第二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环境保护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农业机械总动力长期表现为正效应,在第3期的时候波动最大,达到最高点。这说明环境保护支出长期内对农业机械总动力具有正向影响。黑龙江省为提高低碳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到2015年建设农机作业区1 400个,农机标准化作业服务面积达到1亿亩。

最后,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运用方差分解分析了公共财政支持对低碳农业发展的贡献程度。数据处理结果如图4―图6。各图中横轴代表滞后期间数(单位:年度),纵轴表示不同公共财政支持对低碳农业发展的贡献度(单位:百分数)。

从图4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和环境保护支出三项公共财政支持指标对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都是逐渐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的贡献率相对较大,最高达到35.58%;其次是环境保护支出对低碳农业发展中农业总产值贡献率,最高达到19.69%;科学技术支出的贡献率较小,其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在第10期达到13.77%。这说明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对低碳农业总产值波动的影响较为显著,科学技术支出与环境保护支出对其影响较小。那么,为低碳农业“高效”发展,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将带来较大的推动作用。

从图5中可以看出,不考虑化肥施用量自身的贡献率,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对化肥施用量的贡献率前期大幅度增加,后期缓慢增长,最高达到39.95%。科学技术对化肥施用量的贡献率影响较大,在第4期达到65.98%左右,而环境保护对化肥施用量的贡献率影响波动较小,分别在2%和4%左右。这说明在黑龙江省低碳农业“节肥”方面的发展科学技术支出与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的影响程度不容忽视。

从图6中可以看出,不考虑农业机械总动力自身的贡献率,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对其贡献率最大达到41.81%,环境保护支出与科学技术支出对农业机械总动力的贡献率较小,分别在2.52%和2.88%左右。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上述统计分析结果来看,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中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及环境保护与其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中的化肥使用量、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农业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显著影响。结合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中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科学技术和环境保护,对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化肥使用量和农用机械总动力的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可以从定量方面阐明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政策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学逻辑关系。由此,得出以下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加快完善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补贴,引导现代农业向低碳农业发展

世界各国保护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为公共财政支持补贴。通过加大黑龙江省低碳农业生产资料补贴、低碳农副产品价格补贴等财政支持,引导农民购买、使用新技术,促使低碳生产资料的推广,从而引导现代农业向低碳农业发展。

(二)加强黑龙江省公共财政对低碳农业科研技术的支持,提高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

科技的创新与推广是低碳农业发展得以实现和延续的根本。低碳农业技术具有外部效应和风险性,使企业没有投入的积极性,决定了政府是低碳农业技术的供给主体。黑龙江省的低碳农业科研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先进加工、节水灌溉、光合作用机理、生物固氮、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及生物技术等。

篇3

关键词:农业类期刊;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37.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5.052

传播、推广最新的农业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是农业科技期刊的首要任务。农业科技期刊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学术类期刊,一是技术类期刊。其中学术类期刊的作者和读者群主要是大专院校师生及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技术类期刊则侧重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读者主要是农技站技术人员及普通农民。地方农业期刊大多属于后者,在新的发展形式下,地方农业期刊要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和全面振兴农村经济服务。

1 地方农业期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1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宣传农业发展动态

根据国情制定的各阶段农业发展政策需要不同的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以便农民能够及时、准确快速地了解国家政策,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农业类期刊尤其是地方技术推广型农业期刊代表了一定时期农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代表了农业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作为传统的宣传媒体,地方农业期刊与农民、农技推广人员紧密联系,宣传报道当地推进自主创新、促进本地农业经济健康、繁荣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同时也搭建了地方农业与全国农业沟通交流的桥梁[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时期,地方农业期刊在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各种政策、信息的同时,也转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观念,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2 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地方农业期刊作为农技推广的重要刊物,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为农民和农技推广人员提供了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当地技术推广管理部门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加强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1.3 繁荣农村文化、经济事业,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地方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技推广交流的平台,与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业技术宣传、引导、交流的平台,与广大农民、农技推广人员密切相关,向农民及涉农企业提供农技咨询服务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能,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积极有效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 地方农业期刊面临的制约因素

2.1 作者、读者群体受限,期刊评定处于劣势

地方农业期刊主要以技术推广为主,作者和读者群主要是普通农民和农技推广人员,这就决定了地方农业期刊所刊发的文章以技术应用为主,实验研究为辅,试验研究类的学术类文章更多地集中在影响因子高的学术型期刊中,这就导致地方农业期刊在学术期刊的评定中处于劣质。

2.2 地方农业期刊受体制影响处于边缘化境地

地方农业期刊大多数隶属于地方科研院所、各大高校、以非独立法人编辑部的形式存在于事业单位中,属于单位的附属部门。受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实行企业化管理,期刊编辑部的编辑在项目申报和职称晋升中不受重视,处于被边缘化境地,大多单位新进人员不愿意到期刊编辑部工作,人才难以引进、办刊经费不足、稿源减少是大多数农业类期刊不得不面对的问题[2]。

3 发展地方农业期刊的有效应对措施

3.1 稳定人才队伍,突出特色,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期刊编辑部首先要做好与主办单位的沟通,积极为编辑部争取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其次,地方农业期刊应针对地方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突出优势,开办相关的特色栏目,对地方特色农业进行针对性的报道,同时采用灵活择稿策略,实验研究的学术类稿件与技术推广普及性稿件兼收并蓄,增大对生产技术类稿件的选用量,扩大与农业相关学科的联系,突出自己的特色[3];最后,应细分读者市场,吸引特定的读者群和培养稳定的作者群,同时要找准期刊定位,及时调整办刊思路,加强各地农业期刊相互间的交流、沟通,取长补短,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

3.2 创新经营模式,实现期刊的稳定发展

地方农业期刊要创新自己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探索刊群联合经营模式,组建出版集团或期刊联盟[4],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管理成本,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有效地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扩展发行渠道,实现期刊快速稳定发展。

办好地方农业期刊,要把握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内在联系,立足服务基层,服务生产。根据自身的读者定位、内容定位,不断拓展报道领域;根据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技成果转化推广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打造地方特色农业,建立长远的品牌目标,在竞争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照云,赵瑞雪.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化农业,2008,353:31-34.

[2]周少霞,蒋巧媛,陈海林.地方农业科技期刊构建稳定作者群的有效途径[J].广西农业科学,2008,23(05):106-108.

[3]潘志萍.浅析地方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08):139-141.

篇4

关键词:梅州市;生态农业;制约因素;应对措施

1 制约因素

1.1 发展机制不相适应

农业产权制度改革较滞后,改革后的成效不明显,农业土地流转困难,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不具备城乡对接条件,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时制约了农业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

1.2 产业体系建设不健全

受保守观念和资金条件制约,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仍然较低,家庭式经营模式比较明显;农业商品加工带头单位的量很大,可是生产方式落后,没法带领大家一起,生产线小,种类不多;普通的简单加工比较多,高水平、高效益的复杂加工不多;普通的商品多,名牌商品较少。

1.3 服务体系不完善

底层农业技术推动机构单一,农业技术的发展不能做到全面,无法建设主动高效的技术农业生产体系。农业带头代为、务农人员职业配合规划推动效果不明显,使得许多务农人员的生产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安排,没有播种、培育以及收割整体的服务,务农人员抵抗市场危机的实力不够。

1.4 物质装备条件差

农业生态环境局部改善,但是整体恶化势头没有明显改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农民因为资金原因拒绝接受农业科学技术产品,没有完善渠系配套等农田设施,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生产安全保障体系薄弱,部分农业从源头就出现污染,存在的隐患较多;农业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1.5 自主发展能力弱

务农人员的文化水平一般不高,缺少体制化的经历过现代化的农业职业培训,使得务农人员认识领先科学技术的意识淡薄,许多务农人员没有足够的技术,创业想法缺失,年轻农业劳动力往城市转移,就业压力增加,农业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更愿意往大中城市发展,导致部分地方有田无人耕,农忙季节找不到人的窘境,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2 应对措施建议

2.1 深化农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2.1.1 加强农业地产以及屋舍产权体系的整改,成立责任划分清晰、归属明朗、运转流畅的农业产权体制,改善并推动农业生产力,改善贸易中的安排资源的制度,慢慢减少城市和农业二元体系的矛盾,重点推进农业资本的个体化,加大全新工业体系、农业产业体系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步伐,寻找解决“三农”困难的合理办法。

2.1.2 加强农业产权体制的发展,能够给发展优势个性化的产业做出资本以及生产力的保障,可以搞笑的推动当代农业以及第三产业的进步。农业产权体制的整改会按照法律明确农业用地的拥有方以及使用方,农业合作模式以及农民个体也会根据法律获取用地的所有权凭证以及土地使用权凭证。农民能够凭借土地权属凭证,一方面能够建设用地轮流模式,为经济组织以及社会整合资源,为改善有针对性的农业的进步做出经济保障;第二能够用用地当做资本加入股份、给予别人营销的方式,进行别的产业的发展;第三能够使用变更用地归属,增强用的轮流速度,推动用地朝着模式化营销发展。想要圆满的推动农业产权体制改善产生的便利因素,建设生态农业旅行事业,建设用农家乐作为核心的周边产业的高速进步。

2.2 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

2.2.1 增强产业模式化进程。努力建设品牌良好,范围特征清晰,利润更大的出色农业商品。首先要促进“一乡一牌”或者“一庄一拍”产业规划,增强个性化的农业商品模式,产生更加强势以及特点突出的行业链条,建设整个省份以至于整个国家的关键的出色粮食、出色茶叶、出色果蔬、高级食用油以及深层次生产的厂地。其次要促进当代农业园林的开发,建设一定得产业规模化、进步整体化、操作贸易化、销售高端化、制度集中化的拥有着领先优势的技术标准性、景色优美的当代农业模范生产区。

2.2.2 促进农业商品深层次处理。招商“汇源”等资本丰厚、技术领先的农业产业生产带头单位,进行推动广东新大地、裕丰食品、长乐烧酒业、嘉丰农业、广东富农、康奇力药业南台药业等加工型龙头企业扩大生产,主动发展全新商品,拉伸产业体系,改善其农业商品种类缺失、生产体系不足的状态,开发一部分引领作用大、产业范围广、生产体系长、工程进度强的农业商品生产单位“航母”。

2.2.3 农业商品流通市场化。搭建“大宗供销+市场专柜+社区直供+电子商务”4大流通平台。在大宗供销上,打开梅-广、梅-汕、梅-珠-澳绿色产品生产销售整体的贸易途径;在贸易柜台中,在卜蜂莲花超市等全国连锁店设梅州特色农业商品专柜;在社区直供上,建立华南农业大学社区直供店等;在电子商务上,设定范围化的农业电子商务生产区,建设“实体经营同网络经营”相结合的农业商品展览经营通道,并能够凭借穗梅针对性的帮助扶持建立“穗梅农业电商联盟”。

2.3 抓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2.3.1 建设全新的农业技术开发结构。努力达成同升级农业科学研究院共同成立梅州农业基础开发基地。一方面能够推动农业研究机构不停的进行生产学习研究的成体系的,努力达成在新种子培养、科学繁殖、有效培育、植物灾害的减免、环保工作、农业商品深度开发等角度的研究中的得到全新的进展。另一方面想要推动带头单位同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府合作,开发农业科研基地,自行发展牌子,增强公司的实力,产生全方位的基础开发高效模式。

2.3.2 提升科学效果转化的速度。首先要主动开发以优势农业商品和优势产区为核心,以推广主导品种为重点,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新方式,建立科学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学技术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二是积极鼓励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种养户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三是充分发挥现代传媒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应用。

2.4 抓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

2.4.1 加强现代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加强以小型农田水利排灌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提高农田灌排标准,进一步完善渠系配套等农田设施,增强抗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快中低产田地的改造步伐,通过生物科学技术技术和工程建设等多途径提升地力,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现代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篇5

关键词 生态农业;制约因素;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4-0063-02

0 引言

生态农业是个许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系统工程,包括林学、生态学、农学、畜牧学、环境科学、水产养殖、资源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近年来青海省在生态农业的研究、试验、推广及普及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我们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的不足,许多地方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青海省发展生态农业现状

生态农业是一种因地制宜,应用生物共生和物质再循环原理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环境科学,资源学,水产养殖等系统工程而设计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对于青海省高海拔,环境恶劣的气候来说,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东部农业川水区和靠近市县的地方现在正在搞一些适宜本地区的生态农业项目,如民和县在马场垣地区桃树适宜生长的地方搞一些经济林,同时适时的进行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乐都的塑料温棚项目等等都是一些发展生态农业的很好的典范,青海省这些年兴起的茶园文化对发展生态农业也是一个积极的苗头。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由于青海省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气候寒冷,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子比内地相对较窄,必须要从实际状况出发找出一条适合青海省实际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2 制约青海省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些因素

1)地理、气候条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都在3 500m以上,是典型的高原气候,这种地理环境对于农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海东地区是青海省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比较适宜农业生产,因此,生态农业发展主要是海东地区,所以,加强对海东沿湟流域和沿黄流域各种基础数据的采集,从切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生态农业项目的开发。

2)理论研究

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生态农业的研究起步是从单一学科的研究开始的,这样在生态农业系统的研究中对农业的研究比较专业,有一点的深入了解,但是对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林学、生态学、农学、畜牧学、环境科学、水产养殖、资源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的研究知之甚少。技术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我们知道在生态农业的这个大的系统中,包含了许多的不同的组成成分,各个组成成分之间关系非常复杂。我们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从大局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要从调查分析现有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超越、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各个要素之间的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进行深入,必须生物学、应当是多学科共同研究的成果,在研究过程中综合各种学科专家的意见,从建立新的学科的高度建立起生态农业的一系列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根据养羊的例子,假如我们要在一片草场饲养羊,那首先我们要考虑羊的数量,养羊多少的数量会根据草场质量、草场的大小和容积、羊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气候、饮水等众多条件的制约。现阶段我们的广大的农民朋友还不能有足够理论知识和经验对生态农业进行科学的设计,而大多都是简单地根据另一个地方的经验,由于地域地不同和水土的差异,成功的经验很少。我省对待生态农业推广实践中,发现我们缺乏许多关键技术的研究,在对待传统的农业技术发展方向,还有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诸多的问题。

3)政策支持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这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可是随之在诸多的地区,存在于政策方面的原因,好些农民朋友没有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保护。所以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农副产品的定价的因素生态农业发展的也是一个限制因素。现阶段对于处于温饱线水平的人来说,食物的安全保障和基本供给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而处于温饱线以上的,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这个群体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

4)完善的服务体系

青海省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由于信息闭塞等原因在一些地方,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还无法直接向农民提供,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态农业周期长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5)没有龙头企业

生态农业是个系统工程,是多个共同协调发展的成果,为此必须要有大型的龙头企业的参与,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才能真正体现效益,实现这个目标要有龙头企业,青海省在这方面还是很欠缺的,鲜有这样的龙头企业,这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青海省生态农业建设,为此,各地应该根据各自的情况引进或组建一些大型的龙头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使青海省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壮大。

3 结论

追求农业的产业化达到更高的水平是生态农业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制约生态农业建设的瓶颈,实践中我们要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我们必须要发展生态农业,青海省的广大农村地区,各级政府把促进经济的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眼下青海省生态农业的实际尚不能满足这一需求,青海省由于上面这些因素的制约,单纯依靠种植业或养殖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李新平.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

[2]林立.发展生态农业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24).

篇6

摘要:我国的农村发展模式,有其一般性,也有着与我国制度相适应的特殊性。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是以国家制度为依靠的,从到劳动力转移制度,从农村金融改革制度到提倡科学技术与农业相结合,这一些列的变化,都显示农业的发展与进步。但同时也要意识到,现阶段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还不很完善,本文分析了当今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农民收入劳动力

1 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1.1 缺少生产投资。由于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发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多了,但是却没有可以从事的工作。农民进城打工,做的也是最低端的、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并且可供发展的机会也很少。如果在农村投资兴建一些生产性的企业和工厂,就能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资金问题却是一直得不到解决,农民向金融机构贷款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1.2 农民的素质偏低。农民缺少投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农民的素质偏低。在生产中,起到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即所谓的人力资本。农民缺少技术水平,就相当于缺少生产所必备的人力资本。目前,在我国,农民的收入很低,并且农村的教学条件很差,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少办学资金,除此之外,农村的中小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来说不是很强,当然,教师的待遇水平也很低,这些都是农村人力资本难以形式的主要因素。

1.3 路况条件的限制。由于大部分农村位置偏远,没有修建通往附近城市的公路,交通很不便利。所以,即使是有很好的自然条件,也很难吸引外资。交通的问题是限制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很多地区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外面的人不愿意来,里面的人又很难走出去,这就浪费了很多农业资源。并且,农村的通讯条件也很差了,这就限制了农村地区与外界的沟通,也获取不到新的信息,就很难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这就更难吸引外资了。

1.4 农业科技的限制。在我国,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以及研究仅限于增产,像是改良品种、修建水利设施等,却忽略了开发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我们将90%的农业科研力量放在了产中阶段以及种植业,所以,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大多数为新鲜的蔬果,或是杂交后的新品种,但是对农产品的加工、贮藏等却被忽略了。但这里恰恰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只是没有被挖掘而已。

2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办法

2.1 缓解农业经济紧张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1 深化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农村信用社以及农业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应该端正方向,把服务农村经济为宗旨,。对于农村贷款的期限问题,应该合理考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1.2 给与农民政策上优惠,发挥农村的金融机构的作用,鼓励农民谋出路创收。

2.1.3 制定下发一些优惠政策,用来鼓励城镇企业到农村去进行投资,同时也要主动的去吸引外资。

2.2 提高农民的素质。

2.2.1 多方的进行筹措资金,在农村设立教育机构,专门对农民进行再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和技能水平。

2.2.2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拨出一部分款项用于改善农村的教学条件,尤其是对贫困家庭的孩子,给与一定的补助,减免学费。同时,鼓励社会各方的捐助,兴办社会服务,让学生可以勤工俭学。

2.2.3 把教学的领域拓宽,为适应于经济的发展,应该培养农民的机能,可以适应现代工业的进步,让农民学有所用。

2.2.4 对于工作在农村的科技人员,要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同时,优厚的待遇也是一项吸引外来技术人员的条件。

2.3 改善农村的通讯、交通条件。政府出资,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修建农村地区的公路,改善交通条件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铺设光缆,为农民安装电话等一些通讯设备,让农民多了解外界资讯。

2.4 加大对农产品再加工的科研力量。现代人提倡绿色无污染食品,讲求的是吃得健康,纷纷将目光放在了粗粮、多纤维的食物上。但是市场上的这类产品很单一,并且都是对农副产品的一些简单加工。所以,这里的市场前景很广阔、很诱人。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的科研力量,并将成果下放到农村,在农村兴办农产品加工厂,吸收农村的劳动力,这将会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总结

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粗放型变为集约型。这种方式的转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机械化的生产模式,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国家颁布了减免农业税的一项政策,这是历史性的创举,国家的一些列惠民利民政策,都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生产模式的进步,对我国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雪娥.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问题及出路[J].市场论坛,2008,(08).

篇7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不利因素;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60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科技水平很高的今天,传统农业生产的各种步骤已经几乎可以全部用机械代替人力,机械化的农业比较传统的人力农业,有了太多这样那样的好处,因为大家从小都被普及实现四个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就是自动机械化,我国虽然也在朝着农业机械化前进,但存在的问题依旧很多,要想提高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就需要合理的分析这些问题。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农业机械化发展造成对人力劳动力的需求降低,因为机械取代了人力,而且生产效率也比人力更高,导致劳动力过剩、农民对机械化的需求不高。我国一些地区的农民收入不高,农民对于土地的投资也就相对较少,而产出收益又由市场决定,导致许多农民的产出是供大于求,收益增长越加缓慢,而农业机械化又需要投入不少的资金,这也导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较为缓慢。

我国农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很多农民并不了解机械化的农业,对于农业机械不会使用或者使用时出现各种问题,更不用说维护和保养,这就导致农业机械的寿命大大降低,这样不但造成了各种浪费,也会造成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不信任,对于推广农业机械化产生了负面的作用。

我国实施的是,这样虽然在当时对农民有很大的积极性,但在现在,由于土地过于零散、规模狭小,这也导致农民对于农机产品的购买欲望不够强烈,而农业机械作为一种劳动工具,要想发挥它最大的工作效率,就需要对大片的土地进行劳作,在这种情况下将土地集中利用才是农业机械化的最好选择。

我国的农业机械在装备结构上有一定的问题,大中型的农业机械数量较少,小型的农业机械较多;农业机械的配套设备不齐全,适用于渔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的机械相对较少,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机械相对与产前和产中也较少。农民购买农业机械时候强调的是价格、实用性和简单操作,而目前的农业机械在这3个方面很难达到统一,这也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我国的综合农业机械化发展在稳步提高,农机装备总量增长,装备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经济作物和水果蔬菜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对传统农业机械产品的需求在逐渐降低,对于经济作物机械、果蔬机械以及渔业、畜牧业机械特别是优势产品的农业机械的需求也逐步提升。农机作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作业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集整地、播种、收获于一体的复合型农业机械应用范围也在不断的增加。

3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策略

培养专业人才,农机人员是直接面对农民的人,是一个中间服务机构,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应该加强对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指导,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和技术培训,注重对农机人员的培训,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型农业机械的需求。

对农业机械技术进行创新,多种多样的地理形势,各种各样的农业产品,对于农业机械的需求也各有不同,这就需要科技人员通过对各种情况的实际了解来创新、改进各种农业机械,使得农业机械更好为中国农业服务。

建立农业机械互助合作组织,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的都是小农经营,成立农业机械互助合作组织,集中农业机械,实行合作购置,这样减少了农民对于农业机械的投入成本,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也有助于农村劳动力结构缺乏的问题,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可以集中发展土地经营,合理规划土地,适应农业机械作业。

规划建设农业生产专业片区,政府和农民可以集体协商,集中田地成片种植相同的农作物,这样既增加了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也减少了收获之后的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因为政府可以按需种植,对优势的农产品进行大量的种植,这样对农民的收入也是一个极大的提升。

对于各种农业基础建设进行扶持,与农业机械化发展配套的不仅是农业机械和劳动力,还需要各种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相配套,我国的农村土地还存在道路纵横,堰塘密布或者灌溉设施不合理等等问题,这对于农业机械化发展也非常不利,国家应该对于这些基础建设增加投入,鼓励农民进行有效的水利基础建设。

3 小 结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建设新农村和促进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虽然现如今农业机械化发展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也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让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健康和谐的发展。

篇8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制约因素 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1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1.1农业基础薄弱, 自然灾害频发

从历史上看, 我国一直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尽管近年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中低产田的改造, 但整体上仍然比较薄弱, 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 生产能力不稳。尤其在农田水利设施方面普遍存在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的问题。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的状况在我国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农田水利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是新形势下制约我国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农业技术落后, 生产力低下

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 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是通过凝结着技术的现代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来实现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农业的发展, 归根到底必须依靠科技来实现, 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但是, 目前绝大多数地方, 尤其是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已成为农民反映的一个热点问题, 从而形成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 许多农业科研成果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农业科技人员少, 组织机构不健全; 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差、待遇低, 影响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

1.3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文盲和半文盲占较大比例, 另外由于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 大批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 特别是年轻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 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弱妇幼或是在城市中缺乏竞争能力的人。农村中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 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市场意识不强。同时, 他们接收外界信息能力较弱, 不善于利用农业科技。这样的农民素质和农村智力结构, 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转变和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2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对策

2.1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现阶段虽然我国对于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仍然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加大农村水利设施、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率,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的开发、利用和推广的投入。建立有效的支持农业发展、调整农业结构支持体系,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支持体系。

2.2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

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工作要深入加大对科教兴农的财政投入,对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工作要加大财政支出,围绕提高农产品产量开展科技攻关,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给农民传授实用技术,积极投入到农村。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把科研力量集中运用到园艺产品、深加工产品上,使农业经济向着高档次、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围绕降低生产成本开展技术研发。大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能和节劳农业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加大对基层农技所技术设备的投入,培养更多技术过硬的农技推广人员,去基层重点指导农户、农业企业的工作,同时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2.3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发展农业经济,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尤其是青年农民的科技水平,他们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农村的现有实际情况,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技术培训,加大科技教育投入,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多种方式,多层次的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远程教育、函授等学习途径,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技术的培养,农民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服务农业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4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实行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用好土地使用权,才能使土地资源升值。只有把土地流转工作做好,才能把农业规模化经营搞好,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要运用好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在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采取出租、转让、转包等形式,使土地流转起来,既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应用,又使土地与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从而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二要制定一些管理办法和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对土地流转的程序和手续进行规范,使土地流转有章可循。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加以解决,使农业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